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通用19篇)
家庭是人们生活中最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如何烹饪出美味又营养的家常菜?希望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样本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方向。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一
随着比较文学课程在国内外各高校的开设,比较文学受到越来越多来自文学界的关注。国际比较文学界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发展的趋势由此赫然可见。
探析当代国际比较文学
一、从文学到文化
当回顾最近几十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研究现状时,我们不难发现,当代比较文学一个相当主要的发展趋势是:中外比较文学家的研究重心,或者说他们的研究兴趣,正在从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转移。
这一点从最近两届的国际比较文学年会的主题中即可窥见一斑。
具体的专题讨论也无不与文化研究有密切的关联,如“文学与属性(ldentity)”,“文学体裁、语言与文化”,“文学与其他文化表现形式”,“比较文学的方法、范式与文化的多样化”,等。
即将在荷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的主题显然也是继承了这一发展脉络,且在文化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它的主题是“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而它的研究导向则明确指向“文学与目前和过去世界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诸如殖民、反殖民的进程,新兴国家,民族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历史性接触,联邦政体的创建和发展,欧洲部分国家的解体以及其它一些国家的联合)以及文学和性别的文化研究关系”。
探讨文学如何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待人类历史上的反常事件;性别记忆,探讨文学在性别区分过程中的角色,甚至还可“扩展到民族、种族、宗教、及其他集体身份内部的角色”
;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文类,“试图为现有的文类所不能充分回答的社会及文化问题提供答案,或提出一套解决方案”;“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研究的方法”和“作为文化记忆的翻译”两个副主题,则分别探讨文学在不同时期或文化史中被使用(或被滥用)的方式及翻译对社会的贡献,等等。
国际比较文学界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发展的趋势由此赫然可见。
对国际比较文学界的这种发展趋势,中国比较文学界也立即意识到并作出了反应。
1994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教授在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写的一篇“代序”中就明确指出,“当前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和文化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当前比较文学的另一特点是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多元文化的总体研究;围绕一个问题或一种现象,在不同文化体系中进行相互比照和阐释。
在此之前,还在1990年第三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上,乐黛云教授在她的主题发言中也已经明确标举。
以特色和独创主动进入世界文化对话”,提出要寻找一种能够沟通第三世界和发达世界使两者达到相互理解、双方都能接受的“话语”,寻找能够进行真正对话的“中介”。
之后,中国比较文学界连续举行了几个与文化研究有密切关系的研讨会。
首先是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和欧洲跨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国际学术讨论会。
这个会议感兴趣的间题是:一干差万别的人类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可不可能有共同的是非标准呢?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不同的文化是逐渐趋同还是愈加差异呢?在众声喧哗的多元文化中是否仍然会体现出某种规律,某种“理性一元性”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自身的文化与文明,达到另一更高的境界,成为许多国家正在议论的“新人类”?等等。
接着,北京大学又于1994年1月举行了“‘平行研究’与‘话语建构”,讨论会,会议围绕着如何建构中西比较诗学对话话语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明确认为,寻找异质文化之间的话语中介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如何在“世纪末”这个多元复杂的文化语境中进一步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和拓进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引人注目的还有1995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国际研讨会。
既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留下的所谓‘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之类的文化后遗症,也有阶级、种族和性别造成的文化错位,等等”。
这种特别隆重的规模,顶尖层次的级别和明确渗入文化研究领域的议题,进一步表明,中国比较文学界也已经加入了国际比较文学界从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发展的潮流之中。
不无象征意味的是,在此之前著名的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也已经悄悄地更名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还成立了中法比较文化研究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后现代研究会等分支研究团体。
比较文学,无论是国际的还是中国的,正在趋向比较文化。
二、文学本体的失落
一般而言,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的转向毫无疑问是比较文学研究向深层次发展的表现。
正如乐黛云教授指出的,“比较文学通过文学文本研究文化对话和文化误读现象,研究时代,社会,及诸种文化因素在接受异质文化中对文学文本所起的过滤作用,以及一种文学文本在他种文化中所发生的变形。
这种研究既丰富了客体文化,拓宽了客体文化的影响范围,也有益于主体文化的更新。
”但是,从当前国内外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来看,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转向也引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即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学本体的失落。
对此,我们不妨对近几十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一些简略的分析。
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是理论研究。
从70年代起,理论已经在国际比较文学界(尤其是西方比较文学界)占据了极其主要的地位。
各种主义竞相登场,什么后现代主又,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乃至新历史主义,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热衷理论,在理论上标新立异,成为当代西方比较文学界的一大景观。
对西方人文学科来说,理论热的兴起自有它的合理性。
西方世界的多元文化背景,它所面临的那些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传统的文化现象和所涉及的问题,诸如第一世界文学与第三世界文学的关系,世界文化中的边缘文化向中心文化转移的现象,等等,都已超越了传统的影响研究或平行研究,必须借助各种新的理论。
同时,由于理论与比较文学的挂钩,冲破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框架,也为西方人文学科展开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学术天地。
但是,西方理论研究的一个弊病是,它过分热衷于自身的“话语”,过分关心一种理论与另一种理论的“对话”,而忽视文学文本的独立价值。
用美国学者墨里?克里格的话说,自60年代起,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由法国传入,理论渐渐自成一体,独立于文学研究。
目前“理论的年代”取代了批评的年代,产生了许多问题。
首先,当今时髦的批评方法是作品的意义取决于理论,而理论本身又取决于政治意识形态一一这各种“决定论”使文学研究失去了以往的客观性。
更可悲的是,由于理论“系统性地入侵”文学系,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迅速发展,因此,从根本上威胁了文学本身的主导地位。
这一点我们从后现代主义理论上可以看到一些反映,后现代主义“所醉心的是语言文字的操作游戏,全然不顾作品有无意义,或者干脆就是反意义、反解释、甚至反形式、反美学的”。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二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比较》(提纲)
前言
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
一, 现代、当代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环境
1, 1百年轮回;
1,2 30年的断层;
1,3 现代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化以及潜革命化;
1,4 当代文学创作的伤痕起点、先天不足及其异化;
二,现代、当代文学作者的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的区别
2, 1西方文化的鲜花在封建的牛粪上怒放 ;
2,2 不知不觉中的狼奶哺育出不完整的人 ;
2,3 愤怒是当代文学的助产士 ;
2,4 在栏架前因伤退却的当代文学 ;
三、现代、当代文学的传承和类同
3,1 在拒绝人文精神的土地上发育不良的物种 ;
3,2 对强权或物质的臣服是现、当代文学的殊途同归 ;
四、百年文学的未完成越狱;
4,1 十年黄金时间对三十年的反动的反动 ;
4,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千年政治宗教造成的一种群体症候
4,3 摸着石头迷失在路上 ;
五、扭曲了的当代文学之路
5,1 全民的泛物质化,告别阅读时代 ;
5,2 政治挂帅的全面复辟无限扩张的禁区 ;
5,3 难以改变的民族基因:普世价值的缺失 ;
六、回归文学是看起来很美的海市蜃楼
6,1 自由是文学最基本的生命体症 ;
6,2 文学是一种可以割舍的奢侈品,劣币淘汰良币 ;
6,3 思想的毒奶产生精神的结石,人不能拉着自己的头发离 开地球 ;
6,4 回到起点,文学也在等待西方的救赎 。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三
一、当前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普通高校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主体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主要模式:一是高校督导的听课及评价,二是本专业同行的评教。这两种教学评价对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教学督导在教学效果、同行在教学内容及技巧方面的督促、提醒,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于比较文学教学的帮助作用。但问题是,仅仅局限于教学督导和同行们的角度来评价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对于其他评价主体的关注,显然难以达到真正、全面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就国内普通高校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评价反馈机制而言,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忽视了对于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课程开展之前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一般而言,高校比较文学课程的开设往往是依据既定的本科培养计划开展,根据学生所在的年级、专业等情况而设置。但是在开设比较文学本科课程之前,院系通常并不会关注授课主体和听课主体的能力、素质及其匹配性。院系在开设比较文学本科课程之前,注重教师教学任务的承担、学生学时的多少、具体的课程设置等内容,而对课程开设之前教师的授课风格、讲授技巧、学生的接受心理、外语能力以及学习氛围等往往不太重视。这种教学活动开展前预评价的不足,使得不少院校在比较文学本科课程开出之后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教师的研究兴趣与授课内容的偏离;教学任务与学生学时的不对称;教师的讲课风格、技巧与80、90后学生的难以兼容;学生外语能力欠缺,导致比较文学教学中涉及外文文献查找、阅读等活动难以进行;知名教授过于学术化、专业化的讲授与本科学生既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出现巨大鸿沟等等。
第二,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缺乏定性、定量的指标体系,因而使得不少评价显得较为随意,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即便一些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较久的院校摸索了一些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评价指标,但它们也大多因为停留在描述性、结论性的评价水准上,评价方式主观性大,评价标准模糊,难以成为客观的、可复制的评价指标。体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是一些督导、同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对比较文学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他们虽然也可能向学生问及对于任课教师的评价,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精确的评价项目,个人的好恶、亲疏以及专业背景等因素严重干扰了评价的可靠性。
第三,目前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体系不太全面。较为全面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机制应囊括教学设计、学前评价、教学管理、外语能力培养等内容在内,以便尽可能地展现出影响比较文学教学效果的一系列因素,进而揭示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而目前的比较文学课程评价则往往只突出教师的讲授能力、课堂纪律、学生互动等评价,而对其诸如课程规划、教师配置、学前考察、考后评价等功能较为淡漠。
第四,从评价主体构成来看,通常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学校管理方和同行的评价,而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其他相关主体的`评价是忽视的。目前的比较文学教学评价比较看重来自学校督导、院系同行的评价,这构成了评价的核心部分。虽然也有不少学校开展了学生评教的活动,但是这种评价往往带有许多变动因素,显得不太客观、准确。例如,学生往往从教师授课的风趣与否、个性突出与否、老师与学生的亲切与否等进行评价,而对于比较文学课程本身的授课策略、以及教师本身的学术能力缺乏辨别的能力,难以有效地反映出比较文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院校对于学生比较文学专业外语能力、查找文献能力、中西比较视野的养成等相关评价不太重视,许多指标都没有体现在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正是由于当前普通高校比较文学本科教学没有建立一个全面、立体、合理的评价机制,使得比较文学课堂教学及其效果中隐藏的一些内在不足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学生在比较文学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也很难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无法达到比较文学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建立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机制的原则
针对比较文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建立科学、立体的比较文学教学评价机制,以期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其中,有这样一些原则应体现在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评价机制中:首先,建立多方联动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考核机制。多方联动的考核机制较之一般教学评价,它的突出特点是将比较文学教学过程中涉及相关部门、主体组织为一个有机整体,考核主体既包括授课教师、教学督导、同行同事,也包括教务部门、学生、社会单位等。它可以使每个教师都有机会接受来自校内外、上级部门、社会和同行、学生等各方面的评价,更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比较文学本科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应该制定具体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考核办法,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组织考核,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为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引导、激励作用,院系应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反馈评价信息,进行比较文学教学的考核工作。评价与考核并不是目的,评价、考核的主体和对象应进行良好沟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此后课堂教学的提高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应该将比较文学教学评价与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的年度工作考核,作为晋升工资、评定职称、评优等的重要依据,使教师们形成自觉搜集课堂教学评价信息、进行自我提升的意识。再者,在比较文学教学评价机制中,应合理安排好教学评价的先后顺序。在评价目标的选择方面,我们可以先以教学资历较长、各方评价较好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为试点,引导其他教师逐步转换,通过典范的影响推广经验,然后再推广至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去。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宜操之过急,否则很可能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压迫力,反而使得教师在授课时无所适从。同时在评价内容的制定方面,应制定科学、全面、合理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指标和标准,使之能够多方位地揭示比较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上课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此来进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及考核。我们力图构建的普通高校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反馈机制的若干原则,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前后的不同阶段、不同部门的作用,尽可能地客观揭示比较文学教学过程中的各方影响因素,综合课堂教学的各方主体形成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能够为比较文学本科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三、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机制的指标体系建构
针对目前普通高校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足,我们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文献搜集、数据分析,根据比较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的要求,尝试建立起一套较为有效、全面的高校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理想中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由总体指标、分类指标、分项指标和具体指标四个递减的层次构成,它们对应于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不同能力要求。这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各指标的分值、评价等级标准,是基于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本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的。为了使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真正落到实处,每一个具体指标都与一个指标分值联系起来,以方便评价主体结合具体的标准进行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评价。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四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正在向世界文化发展,各个民族在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发生融合,形成了具有统一性的世界文化。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学也逐渐从民族主义文学的壁垒中走出,形成了更加广阔的文学意识,而比较文学也应运而生。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并成为了比较文学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为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手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一、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1、文化形态呈多元化并存融合状态。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使世界文化形态出现多元化融合并存的特征。从目前世界文化现状可以看出,现代东方文化已经与传统东方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融合了西方文化中的诸多元素;而现代西方文化与古典西方文化也大有不同,其中渗透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受古代东方技术的启发而发展,同时东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又反过来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文明。西方现代诗从我国汤匙中得到启发,改变了英式诗歌的句法与诗法,开创了西方意象派诗篇,而我国的现代诗歌又受西方影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一直处于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2、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并建立起全球文化意识。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逐渐从欧洲中心逐渐向世界多中心发展,建立起了全球文化意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各民族逐渐融为一体。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3、文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特点以及全球化意识的建立,使得东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流与碰撞,使世界文化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研究逐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人类的历史文化研究开始向着宏观总和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
世界文学的发展表现在从民族文学主义的狭隘观念逐渐转向了更加广阔、宏观的世界文学观念。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
当前世界文学的发展正处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学交流活动逐渐向世界性发展,国际性文学组织、团体陆续出现,对于文学创作的视野扩大与思想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的交流与渗透中不断发展,各国对外来文化、文学的接收使得民族文学的圈子得到了扩展。
2、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兴盛与世界诗学的产生。
现代文学批评的兴盛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另一特点。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批评、历史主义―实证主义批评以及文学―美学批评三个阶段,批评的对象逐渐从作品向读者发生了转变,开始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读者的反应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促进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以及“平行研究”以及“接收研究”的发展,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同时还促进了世界诗学的产生。世界诗学的萌生以及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比较文学观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3、世界文化与文学联系加深。
文学的产生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从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中的各个学科与文学相互影响渗透,使得文学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出现了变化,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观建立。
1、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
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并用世界性的眼光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要树立起世界意识,并具有全球性文学观念,倡导比较文学中的世界精神,使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方向发展。在建立世界意识的同时,要加强民族意识,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学,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学吸收外来文学中的精华,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
2、文化意识与文学意识相结合。
从比较文学的命名可以看出,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所以,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应该以文学为基础,以文学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使得文学的研究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要求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相结合,以文学意识为主,以文化意识为辅,突出文学性。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比较,因此有比较并不一定可以称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以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建立在比较意识之上,而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仅仅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同时需要具备诗学意识,总结分析文学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在比较文学观众,比较意识是基础,而诗学意识则是主导思想。
总之,在如今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不断向全球性发展的背景下,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比较意识与诗学意识之间相结合,才能建立起适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发展的比较文学观。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五
中文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由于其厚重的专业基础、广泛的就业面以及相对固定的社会需求量,成为地方性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然而,随着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始放弃传统的精英大学发展目标,选择了多学科性、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传统中文专业课程教学亟待进行改革,以使中文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实践服务,培养中文应用型人才。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当今的转型发展之路,如何在教学中将必可不少的理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就成为中文专业教师普遍面临的困境和迫切解决的任务。
一、比较文学本科课程教学现状与反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较文学正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纵观现今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正如陈惇所言:“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各校开设的课程也与以往不同。除了讲比较文学原理的课程之外,还有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文学类型的比较研究、文学思潮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跨学科研究等,确实比以前丰富多了。”[1]造成比较文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多样化发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各学校在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等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多样化又是沿着三个方向在演变:一个方向是继续讲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二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的拓展和深化,如中外文学关系史、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等,它们本来属于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部分,现在把它们单独分离出来,自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三个方向是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或者说是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去研究另一种学科的某个专题。[1]而对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界有多种看法。有学者认为“高校中文系或外文系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最好形态,是将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的内容,与现有的比较文学相关理论探讨与方法讲解结合起来,以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为主的种种现象方面的内容来充实现有的比较文学教材与课堂,让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综合化、‘文学史化’”。[2]还有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本科课程要轻概论,而重在讲具体案例”[3]。持后一种看法的不只一位学者。有学者因为在本科阶段进行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学完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后,仍然不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学习本学科有什么用,比较文学的论文应该怎么写”,所以主张比较文学“课堂教学的内容重点就不再是对纯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学习,包括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领域,以及每一种研究方法应该怎样去操作等”[4]。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演变的三个方向课程安排各有特点与优势,但都有不足。全面讲授学科原理的课程易失于枯燥晦涩,专题研究的如中外文化史、比较诗学等课程虽长于专精,但有失广博与系统,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课程如“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俄国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西戏剧比较”等课程针对性强,但也因为专精,容易失却比较文学的学科特色。
二、比较文学教学建议
(一)坚持理论与实例教学并进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之下,既要讲授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有研究方法、研究实例的介绍。学科的基本理论介绍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作为初学者,学生能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历史、学科特征、学科研究范畴等具有完整性和体系性的知识。另一方面,从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来看,如果将学贯中西从事高级研究的人才培养作为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并不现实,因通过大学四年级一个学期几十个课时的教学就能让学生一跃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专家未免不切实际,而几十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对比较文学有大致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比较文学研究意识和较为开阔的比较视野则是有可能实现的。有学者主张“比较文学课的主要内容则大致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比较文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二是比较文学的历史,包括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和目前的研究动态;三是比较文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这三块内容中,第一块和第二块是较固定的内容,更多的属学理知识,同时也因比较文学历史较短而容量较小。第三块既是学理性的,又具有操作实践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教师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课时长短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5]。笔者对此分类非常赞同。实际上,这三块内容较好地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了一起,一并考虑了本科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与高校教师授课的个性化特点,既有相关的概念原理、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又有研究方法与研究实例的诠释,精专与文博兼而有之。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课时有限,内容安排过多并不合适,以上三块内容还是应该择其重点,合理分配比例。简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设计与选择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将其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区分,本科阶段主要是为了普及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知识,自然应当侧重前两块内容,而研究生阶段则重在提高学术水平,可以进行一些专题性的介绍。
(二)坚持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
要想真正有效地完成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因为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由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来决定。比较文学本科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中需同时采用讲授与讨论两种方法。对于那些理论性强的名词术语、概念、学派观点应由教师进行细致分析与解释,但是也不能任由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应适时地举些例证或者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尝试着进行分析,以期养成研究的习惯与思维方式。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最好由教师提前布置好题目让学生准备,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效。比如在比较文学中关于“形象学研究”讲授时,笔者发现同学们往往对“他者形象”特别是隐藏在“他者形象”背后的“自我形象”等概念理解有难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在老师对相关概念进行讲授之后,以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们亲自阅读具有“他者形象”的代表性作品,并在课堂中分析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异国异族形象”“塑造异国异族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体会和理解“形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理论中培养实践能力。
(三)充分体现比较文学专业特点,做好跨界融合
[参考文献]
[3]梅启波.中国比较文学课程与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语文知识,(3):62.
[6]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六
摘要:歌德当日所言之“文学的通性”,今天更多指向“相异”的通性。
这一新发展替比较文学带来了更多机遇,使之从传统的类比或影响研究狭仄限制中,解脱了出来。
而我们从事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时,必须以“反映”和“反思”为始点: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作品,都作一番深入的研究,先形成对某一特定作品的认识和了解,再对另一个作品作同样深入的认识,然后再将二者加以比较。
这样,定可经由深刻认识、了解不同的个别文化和作品,进入由比较研究而达到的“深层知识”。
关键词:反映;反思;中西比较文学
达姆罗什(damrosch)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再次提到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这一名词,进一步地加以阐释,使这一19世纪德国文豪所创导的词语,再次复活。
在该书“歌德创造了一个词语”这一章中,达氏提到周蕾对欧文批评北岛的诗作的猛烈批判。
我不想参与二者的争论,更无意做文化保卫者或批判者;亦不想加入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及传统经典价值评鉴之争。
我只想提出一点和当前所讨论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有关的看法。
当然在短短的20分钟发言限制之下,没有人能将这些看法解说透彻,但问题是可以提出来讨论的。
大约80年前,诗人艾略特拒绝了在北京教书的剑桥教授李察斯的邀约,放弃了去北京的机会。
他拒绝的理由是,他对李氏所创导的跨文化研究的可能性,颇不为然。
他在回信中特别指出,对他来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站在望远镜的两端”。
艾氏认为,任何一个人,“如想将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观念)词语,翻译为另一种不同传统的词语,不管其技巧如何高明”,都是不可能的。
充其量他所能做到的,“只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变胎”。
这亦是我30多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中西比较文学会议中,所提出的问题。
中国或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哲学思想系统,所产生的文学,是否可以随意比较?这是当时我反对肤浅东西文学比较的主要立场。
我认为那是“以偏盖全”的研究,亦是现在我要提出来的“文化通性”(cultural universals)及“文化个别性”(cukural particulars)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始终存在于中西或东西或异文化比较或文学比较研究中。
当然“粗枝大叶”的比较,可以不考虑这一问题。
可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进展,不容许我们如此苟延下去。
观看目前普及的比较研究,自从考古人类学进入了文化、文学等学科研究后,我们不得不更仔细地去讨论“比较研究”这一大题目了。
多年前,当萨义德提出他的“东方主义”论点后,这一要题就变得更具迫切性。
文化的差异和民族、民俗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对“醒学时期”(age of enlightermaent)后所产生的“西方中心”(euro-centrism)优越论的挑战。
这亦促成了世界学术界对文化多元性、不同文化比较研究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比较文学研究自然亦不落后于人,加上政治现实的需要,非同源的文学比较研究,亦兴盛了起来。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一大趋势发展之下,自然亦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由近年来,内地、港、台三地比较文学研究的“地势图”(topography)即可证明。
进入解构主义;从以欧美学术界对政治及意识形态反思为始,到今天以之为文学研究,包括比较研究在内的举世通用原则(universal principle),不求相同点(sire-ilarity)而探讨相异性(dissimilarity)及多元性(plurality),再再地显示了比较研究的新发展及趋势。
这一发展亦为比较文学研究,带来了新思考和新题目。
多年来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走向,可由亚洲各地举办的比较文学大会所包括的题目,见其端倪。
这次大会亦不例外。
在大会提出的15个大题目及特别圆桌讨论议题中,可以见到有关(1)文学理论,(2)文学作品,(3)文学与文化,(4)文学与宗教,(5)文学离散或离散文学,(6)翻译文学,(7)卅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回顾等等多项主要题目。
其涉及内容,已超越卅年前起步时的范畴。
但这亦为我们带来了问题:比较文学(特别是中西比较文学)究竟在研究什么?这亦是卡勒(jonathan culler)多年前提出的问题。
卡氏认为当前的比较文学已不是一门学科。
学科有其特定的目标及由之而定的方法和理论,尽管近几十年来,几乎所有学科都以科学论证方法为主,但各学科所注重的观点,仍有其特定性,同时亦限定了该学科的研究范畴。
可是又因世界发展趋势、经济和政治因素引发了许多意识形态所导向的纠缠复杂争论。
这可由文学研究脱离不了政治纠缠、亦离不开意识形态干涉的演变趋势,看得出来。
所以卡勒说,比较文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field。
如此看来,当前的比较文学已远离当年歌德所提的世界文学的定义。
我想歌德的重点观念是文学的通性(universality),而今天的文学通性,正巧相反,是指“相异”的通性(universal variability)。
这造成了比较文学研究哪一种结果?更多发展或研究空间?还是更多的不可比性?检视过往的努力,我认为这一新发展替比较文学带来了更多机遇,从传统的类比或影响研究狭仄限制中,解脱了出来,找到了更多的研究题目和更广泛的研究空间。
这我想,或许是歌德的最终目的:通过比较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的研究,促成“世界文学”的诞生。
这亦是我要说的“举世共有的、通过文学的比较和研究所获得的了解”。
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必须以“反映”和“反思”为始点。
“反映”一词,从中文来看,似乎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表示”的意思。
在此,我想用英文原意来诠释我的看法。
英文的“reflection”或“reflexivi-ty”可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某一作品或行为所显示的意涵,一是指某人对某事的一种思考。
二者的意义截然不同。
应用到文学研究上来,前者指将作品作为时代和社会的精神及思想反映来研讨;后者则可作为作者或读者,通过文学作品来评论时代精神或社会状态,是一种直接的反思。
二者都求对作品、作者、时代、社会能有较深刻的认知和批判。
苏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地下室手记》、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人的作品都显示出作者们对两个民族所代表的“社会状态”、“民族个性”、“政治和文化条件”,有深刻的了解和批判,这都从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出来。
作者既藉作品“反映”出现实状况,又表达了自己对这一状况的批判。
但若将二者的作品,再作比较,我们又可察觉,陀氏所表现的是,一个充满了感性的宗教灵魂,及求知的哲学头脑,和真诚的“俄国个性(或灵魂)”。
而鲁迅所描述的,却是一个沉浸于千年来腐朽、窒息传统中的民族个性。
鲁迅的“自贬”式的自我批判,更是一种“反省”式的“反映”。
可是我们却不能因这一改变,即是比较文学研究范围的扩充,而忽略了中西比较研究的限制。
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政治和经济的条件,加上中西传统思想的不同,比较研究亦因之有其极限,而上述的因素即是构成限制的基本因素。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七
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纵观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累进式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影响研究的欧洲阶段(法国)、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阶段(美国)和跨文化研究的亚洲阶段( 中国)。
关键词: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跨文明研究
在当今世界学术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学科之一。
自它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发展迅猛,至今仍然方兴未艾。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较文学》 艺术中对比较文学进行了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
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进行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 科学(如 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八
一、教学目的
在探讨、研究比较文学教学问题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它的教学目的。我们的高校里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从事比较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那么,在本科阶段学习比较文学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学界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不一而足。有人强调必须重视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维护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人则认为应该注重比较文学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虑。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对比较文学的学习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比较文学的课程范围之内,学习比较文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文学欣赏和文学研究的一种宏阔、开放的视野、思路、观念及其方法,提高学生从事各种文学活动时的认识水平和基本素质。因此,在高校中文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有关课程的教学中,都应该贯穿比较文学的精神。例如,我们不论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还是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因为比较文学课程大都是由外国文学教师承担的),在涉及到神话这种古老文学形式的教学时,都可以将中外各民族的神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在了解、把握神话的基本形态的同时,了解中外神话的不同特征,加深对这种人类社会发展早期阶段、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学体裁的认识和把握。例如,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常常把那些意志顽强者和勤劳者形象视为英雄来歌颂,如《夸父逐日》中的夸父、《精卫填海》中的精卫、《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等。
而在西方,人们崇拜的就不一定完全是以勤劳为特征的英雄,而常常是智慧和力量而见长的英雄,如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英雄传说中赫拉克勒斯和圣经故事中的大力士参孙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西神话和英雄传说中的差异及其深层原因,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打通学生中外文学的知识储备,从而使学习能够深入进去。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通过具体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等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换句话说,也就是让学生初步弄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什么是影响研究,什么是平行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什么问题具有比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要从事比较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学习和研究等问题,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比较文学的兴趣和爱好,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在我国高校中占较大比重的师范院校的本科比较文学教学来说还担负着一个重要使命,即培养具有一定的比较文学观念和意识、扎实的中外文学基本功底等良好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为在更为广泛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体现比较文学观念、在中学生中普及比较文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之后,本科阶段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不难确定了。那么,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究竟应该向学生讲授些什么东西呢?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教学面的拓展,业内人士逐渐认识到,在作为比较文学基础教学的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中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规范,这一点已经基本成为共识,而且在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的领导下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制订了比较文学教学大纲,编写了比较文学基础教材。但是,由于不同学校在性质、师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在具体教学中又不应该完全拘泥于大纲和规范,而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地体现自己的特色。况且,笔者认为现有的比较文学教学大纲以及根据大纲编写的《比较文学基础教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上也还存在着进一步调整、完善的空间。因此,对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的继续探讨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主要应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来考虑:
第一,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与学校的性质与培养的对象有关。(如综合院校与师范院校不同,文科学校与理科学校不同)。目前在已开设比较文学课程的学校中,既有文科院校,也有理工科院校(比较典型的如浙江工业大学),在既有综合院校,又有师范院校,这些不同性质的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目的和教学的方向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开设比较文学课程上也有着不同的意图和侧重,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以笔者所在的师范院校来说,安排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注重考虑与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师资的目的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把教学对象作为未来的中学教师来培养他们的比较文学的自觉意识和基本素质,引导他们学习和思考时的比较文学的思路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例如,在介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时,就可以以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和文学的交流和影响的史实为背景,结合传统或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目来解读作家作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多年以来高中语文课文中所选的鲁迅的小说《药》中就包含着不少外来影响的因素。首先,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限知叙事的角度而不同于中国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角度,这正是受外来影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为范例,向学生讲解中西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其次,在这部小说的思想和结构等方面也都可以看出俄国文学的影响。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影响的事实更是尽人皆知的,小说中体现了作家对知识分子和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与思考。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外来影响的因素对鲁迅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在其思想的形成和创作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的一些作家,对这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学生学习和了解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18世纪法国的启蒙作家伏尔泰和德国的杰出诗人歌德的创作在这方面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例如,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受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影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事实,而歌德的创作以及他的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提出,也与他所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教学活动中,对这些问题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做出分析和讲解,对培养学生的比较文学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的设置与课时的安排有关(如课程的层次、开设时间的先后等)不同类型的学校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在内容的侧重、教材的选择、课时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考虑和要求。但是,作为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把关于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东西介绍给学生。比如,包括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意义(做什么);比较文学的类型和方法(怎么做);以及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等。以上内容可以视为比较文学教学的基本部分,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比较文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的教学对象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三,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素质和研究的兴趣有关(如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擅长)。不论什么类型、什么性质的学校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首先都要按照基本的教学要求和规范把该门课程最基本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基本内容的选择和把握也是可以有一定区别的)。在此前提下,可以根据学校的性质、教学的对象、教师的特点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可以根据任课教师的研究特长,把自己对比较文学某个领域或某个问题的独特研究和独到见解介绍给学生。比如,可以开展中西各体文学的比较、中西文艺理论的比较、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内容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视为提高和应用部分,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比较文学研究。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基本确定之后,如何将其贯彻、落实,教学方式方法就成为一个关键的因素。至于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当然也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来具体考虑。但笔者认为对于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来说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堂教学应该说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通、最常见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把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简单地把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而是在向学生介绍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知识来观照和学习比较文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包括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的介绍和分析,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影响研究,什么是平行研究,什么是阐发研究,什么是跨学科研究等,从而使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文本的学习以及文学现象的了解,真正掌握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参与比较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根基来学习比较文学,以体现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的特色,正如杨周翰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研究外国文学的人必须要有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在当前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领域存在一种偏颇,即对西方文学的注重而对中国传统文学忽视。不少学生谈起西方的理论来能够侃侃而论,而对中国的文学理论则比较陌生、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比较文学教学中的一大缺陷或弊病。而朱光潜、钱钟书、季羡林等前辈学者之所以成为公认的比较文学界的泰斗和大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除了在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之外,都具有扎实的中国文学的修养和中国文化的根基。第二,课外阅读、拓展思路。在比较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以比较文学的眼光去重新解读和阐释经典也是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比较文学的学习更应该建立在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和一定的理论著作的基础之上。
第三,讨论交流、沟通有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甚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第四,科研写作、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对比较文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一定水平的比较研究,结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写作具有一定水平的、比较文学意识的文章。
第五,学用结合、突出实践。尤其是对于师范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学来说,可以适当地让一些已经毕业的在中学任教的比较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回学校参与教学,与在校学生开展一些教学交流活动,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比较文学的经历和在中学的语文教学实践现身说法,设身处地地来指导和推动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
以上就是笔者在近些年来从事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和做法,而有些问题还仅仅是一种想法,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尝试和运用。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来参与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为我国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绵薄的努力。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九
中文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由于其厚重的专业基础、广泛的就业面以及相对固定的社会需求量,成为地方性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然而,随着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始放弃传统的精英大学发展目标,选择了多学科性、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传统中文专业课程教学亟待进行改革,以使中文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实践服务,培养中文应用型人才。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当今的转型发展之路,如何在教学中将必可不少的理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就成为中文专业教师普遍面临的困境和迫切解决的任务。
一、比较文学本科课程教学现状与反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较文学正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纵观现今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正如陈惇所言:“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各校开设的课程也与以往不同。除了讲比较文学原理的课程之外,还有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文学类型的比较研究、文学思潮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跨学科研究等,确实比以前丰富多了。”[1]造成比较文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多样化发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各学校在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等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多样化又是沿着三个方向在演变:一个方向是继续讲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二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的拓展和深化,如中外文学关系史、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等,它们本来属于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部分,现在把它们单独分离出来,自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三个方向是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或者说是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去研究另一种学科的某个专题。[1]而对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界有多种看法。有学者认为“高校中文系或外文系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最好形态,是将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的内容,与现有的比较文学相关理论探讨与方法讲解结合起来,以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为主的种种现象方面的内容来充实现有的比较文学教材与课堂,让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综合化、‘文学史化’”。[2]还有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本科课程要轻概论,而重在讲具体案例”[3]。持后一种看法的不只一位学者。有学者因为在本科阶段进行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学完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后,仍然不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学习本学科有什么用,比较文学的论文应该怎么写”,所以主张比较文学“课堂教学的内容重点就不再是对纯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学习,包括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领域,以及每一种研究方法应该怎样去操作等”[4]。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演变的三个方向课程安排各有特点与优势,但都有不足。全面讲授学科原理的课程易失于枯燥晦涩,专题研究的如中外文化史、比较诗学等课程虽长于专精,但有失广博与系统,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课程如“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俄国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西戏剧比较”等课程针对性强,但也因为专精,容易失却比较文学的学科特色。
二、比较文学教学建议
(一)坚持理论与实例教学并进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之下,既要讲授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有研究方法、研究实例的介绍。学科的基本理论介绍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作为初学者,学生能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历史、学科特征、学科研究范畴等具有完整性和体系性的知识。另一方面,从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来看,如果将学贯中西从事高级研究的人才培养作为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并不现实,因通过大学四年级一个学期几十个课时的'教学就能让学生一跃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专家未免不切实际,而几十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对比较文学有大致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比较文学研究意识和较为开阔的比较视野则是有可能实现的。有学者主张“比较文学课的主要内容则大致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比较文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二是比较文学的历史,包括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和目前的研究动态;三是比较文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这三块内容中,第一块和第二块是较固定的内容,更多的属学理知识,同时也因比较文学历史较短而容量较小。第三块既是学理性的,又具有操作实践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教师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课时长短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5]。笔者对此分类非常赞同。实际上,这三块内容较好地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了一起,一并考虑了本科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与高校教师授课的个性化特点,既有相关的概念原理、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又有研究方法与研究实例的诠释,精专与文博兼而有之。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课时有限,内容安排过多并不合适,以上三块内容还是应该择其重点,合理分配比例。简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设计与选择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将其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区分,本科阶段主要是为了普及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知识,自然应当侧重前两块内容,而研究生阶段则重在提高学术水平,可以进行一些专题性的介绍。
(二)坚持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
要想真正有效地完成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因为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由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来决定。比较文学本科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中需同时采用讲授与讨论两种方法。对于那些理论性强的名词术语、概念、学派观点应由教师进行细致分析与解释,但是也不能任由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应适时地举些例证或者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尝试着进行分析,以期养成研究的习惯与思维方式。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最好由教师提前布置好题目让学生准备,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效。比如在比较文学中关于“形象学研究”讲授时,笔者发现同学们往往对“他者形象”特别是隐藏在“他者形象”背后的“自我形象”等概念理解有难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在老师对相关概念进行讲授之后,以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们亲自阅读具有“他者形象”的代表性作品,并在课堂中分析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异国异族形象”“塑造异国异族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体会和理解“形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理论中培养实践能力。
(三)充分体现比较文学专业特点,做好跨界融合
[参考文献]
[6]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十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方式,小学语文素材中有广阔的德育知识。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欢迎借鉴!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现在一些缺少语言活跃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须要牢牢抓住新形势下语文的特性,并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渐渐提升小学语言老师在课堂上对于语言的掌握级运用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现状;对策。
一、目前小学语文语言应用教学的现状。
1.语文教材与实际情况相脱节。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语言应用教学的内容与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很多内容对于无法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甚至有些内容小学生无法理解。以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其中的语言应用教学内容大多数贴近城市生活,其价值取向侧重于城市化,其中甚至出现城市精英教育的理念,小学生学起来相当不适应。
2.教师对语言应用教学不重视。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本就没有语言应用教学这项教学内容,即使进行语言应用教学也是三言两语的带过,只是教师单独教授语言应用的内容,学生被动听讲。有些教师甚至把学生练习语言应用的内容让学生写下来,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来应付考试。
3.小学生对语言应用能力认识不足。
在小学中,不仅是教师不重视语文语言教学,连小学生也对语言应用能力认识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学习观念上的落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小学生只会学习考试中要考的内容,如识字、阅读等,由于考试中并不会涉及语言应用的内容,所以小学生并不重视语文语言应用的学习。
4.小学语文语言应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目前,小学语文语言应用课堂教学绝大部分采用讲授法,即教师依据教材进行教授,学生被动听课,师生互动很少。即便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基本上也是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也没用充足的练习机会。二是课堂上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堂中,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使用方言授课,而不是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根本,缺少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会对语言交际教学产生负作用。
1.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1)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训练。要提高小学语文语言应用教学的课堂效果,首先就要做到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规范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通话发音。根据我国教师资格证认证要求,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要在二级甲等以上。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小学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偏低。因此,学校自身可以定期为教师开展普通话培训班,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二是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表达艺术,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2)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语言应用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学习新课改所倡导的全新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语言应用教学的重要性。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亲身参与到语言应用教学中,而不是被动的听课。
2.运用多种方法,提高语言应用课堂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提高教学的代入感。语言应用教学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而交际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定的情境才能使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创设语言情境。一是创建真实情境。交际来源于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语言应用教学素材。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将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出真实的语言情境。
(2)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要使用多种手段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语言应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主导性不利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和一定的自由,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充分运用小组教学。在语言应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进行语言应用练习。这样,小组便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学习单位,小组成员在语言应用学习时既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转化为自身的语言应用素材,也能够在小组语言应用练习中提高收集分析信息能力与合作能力。
三、结语。
语言应用能力是新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平台。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小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婷婷.民间小学语文读本对小学教材的启示[d].杭州师范大学,.。
[2]叶珍.农村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3]韩锐.中加小学语文练习册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4]马丽娜.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十一
摘要:数学作为我国教育课程的基础,在高中乃至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据非常大的比例。与中小学数学相比,高中数学逻辑性更强,内容也更为复杂。新课程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学以致用,并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基础。虽然近些年来,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已经改善很多,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笔者将通过对比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分析影响高中数学教学的因素,并从高中数学的特点和如何将初高中数学接轨,进而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引言。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以成绩高低为导向,而是以学生的实际能动性为目标。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同时提高,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1教材内容跨度。
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涉及面更广,内容丰富。高中数学和实际的联系更加紧密,教材内容由初中数学单一简单化向复杂全面化迈进。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思维方式和知识面的变化。例如:高中数学概率一章,直接将数学和生活中所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结合。学生通过题目给出的一些条件,计算出该事件发生的比率。这和初中简单的逻辑运算完全不一样,高中数学同时考察学生知识面和思维的全面性。
1.2环境因素。
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乐观的学习环境。高中和初中的学习环境完全不同,除了教师的要求之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学习的关键。如果学习的环境相对开放,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大家相互探讨,相互进步,这样的环境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显然起着积极的作用。
1.3教师素质的影响。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本身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高中生的思想尚在成长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教师的行为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本身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个人的价值观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
1.4教学方法的差异。
初中数学结构简单单一,教师在课堂上有着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检测,因此,知识在短时间内会得到巩固。高中数学知识面广,知识灵活性强,课堂知识容量大、时间有限,知识内容丰富,教师进度相对较快,所以学生刚学习高中数学时会感到吃力。
1.5学习方法的差异。
高中生的心理在慢慢的成熟,对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在成熟。由于高中生和初中生的心理成熟度不同,教学从以前的督促变成了自主学习。
1.6其他因素。
除了上面的几个因素之外,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还和学生个人的情商和智商有关。学生对问题理解能力的快慢和自身的心理素质都会影响学习进度的快慢。
2新课改中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2.1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是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的主体,主要采取单方面灌输知识模式。在实际学习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高中数学相对枯燥,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依照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乐而好学,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因此在主动探索的过程当中,发现新知识和问题。
2.2创新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模式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要创新教学模式。如:教师建立兴趣小组。针对同一个问题,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方法进行解题。小组成员参考其他成员的解题习惯,扬长避短,消化知识。比如:概率这类题目,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概率并没有一个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将概率放在实际当中,展现概率题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给学生一个真切的模型,让学生更快掌握概率。
2.3借助多媒体,提升兴趣。
近几年,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抽象和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比如:在立体几何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针对立体几何的特点,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展示如何运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类的题目。还有解析几何题目,教师通过多媒体对x轴和y轴的变化,让学生理解随着变量的变化,几何图形如何变化。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让学生在短时间掌握数学知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4综合能力的培养。
数学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数学题目的理解是依靠语文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让学生有偏科严重的情况出现。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个人能力和知识素养。
3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思维方法,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作为新课改下的指导者,必须注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通过建立兴趣小组,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扬长避短,进而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彭建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07:60-61.
[2]袁楚容。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j].求知导刊,2014,06:127-128.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十二
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如何正确的、正态的做好语文教学评价工作,对改进语文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师生的相互良性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全面科学的获知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客观公正的获取学生学习语文的信息、大胆尝试全新的、富有特色的评价模式,这对当今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将会起到促进作用。
一、关注情感、尝试双赢,促进学生智慧、精神、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生成。
语文教学的学科评价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对语文这个学科的情感。长期以来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到了爱与恨、美与丑;好和坏、真和假,初步养成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懂得了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不可取的举止,但语文教学的评价却忽略了作为母语的这种功能,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在我们的周围这种故事还在继续演绎着。它以学习成绩为尺度,评选“三好生”“优秀学生”等等,班主任工作很好做,按成绩立马结果就出来了;举手表决,学生也在心里接受并运用着这样一个推优的标准。长期的评定方法的思维定势,也不能让其他学生有什么“高见”,因此马家爵出现了,老师眼里所谓的“优秀生”辍学了。还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卫校的一名女生从学生宿舍的五楼跳下了,而且她还是老师眼里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有记者在中专校采访“你为什么而活着”时,绝大部分同学的答案就能说明问题―为自己活着。的确,人首先得活着,但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当事事顺心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活得悠闲快乐,可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遇到挫折、不顺心的事,我们是不是就要心灰意冷?情感如此之脆弱、意志如此之薄弱,这是不是与教师在语文学科的学科评价中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系呢?所以我们应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关注学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尝试情感分在学科中的份量,并以此来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笔者在和学生学习《森林写意》《离太阳最近的树》(江苏教育版职高《语文》第三册)这两篇课文时,让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变化,并结合各种报道和资料,做出至少5张这方面的资料卡片,感受人类不注意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所受到的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学生们对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相互合作,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找到了相当多的资料,明白了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学习对学生增进知识、提高技能、经历过程、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注重知识、看重能力,训练学生理解、表述、发展等多全方位的能力素养。
以往的语文教学评价,教师早已在头脑中按照学生的成绩给学生进行了初步定位:好、中、差在没评价之前就有了定论。如果某个同学书面考试得了高分,教师便会有质疑产生:这个同学怎么会考怎么好?成绩好的考出高分,自然就会在情理之中,片面的教学评价因此而诞生:成绩好的给予鼓励,成绩差的就冷落一边,那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因此中职生的评价应该在注重知识的同时,多去考虑诸如演讲、手抄报、手工制作、课本剧等能反映学生能力方面的表现。我们可以把考试的方式进行改革:卷面分50分,1分钟演讲10分,手抄报10分,手工制作10分,课本剧10分,其他10分,综合给某个学生计算成绩,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在考试方式的改革中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学生会在新的考试模式下全方位的去培养自己的能力,逐步走出初中文化课落后的阴影,让他在职业学校的课堂里重新找回自我。
三、改革方法、享受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定位、定量、定专业的成长理念。
教学评价应该成为引导和调动全体学生对语文学习目标充满渴望并为之不懈努力的指挥棒,可到目前为止,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还是以单纯的知识学习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更无法使他们坚定日后为之奋斗的专业信念。其实职业学校学生的致命弱点就是卷面考试,如果我们还墨守成规、不改变这种评价方法,那我们就是职业教育的罪人。所以我们要走出一条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教学评价之路,我们可以评价学生在听话、说话、写作、阅读欣赏方面的能力,将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定位在能说、会说、善说上。其次我们还应该在定量上下点工夫,将学生的出勤、纪律、态度、方法、参与意识、书写作业以及学习努力和进步程度等纳入教学评价中。做到教学评价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另外,在强化专业思想上,我们应该通过语文教学评价来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本专业的思想,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构筑专业堡垒,享受本专业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情定学生所学专业去调动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在专业思想上自己给自己定位,提高主体意识。这种既有利于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业的评价,我们可放手大干。
职教的朋友们!语文界的同仁们!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实施语文教学评价是我们每个职教工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对评价内容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过多的关注试卷以外的情感积淀和能力养成,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十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正在向世界文化发展,各个民族在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发生融合,形成了具有统一性的世界文化。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学也逐渐从民族主义文学的壁垒中走出,形成了更加广阔的文学意识,而比较文学也应运而生。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并成为了比较文学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为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手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一、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1、文化形态呈多元化并存融合状态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使世界文化形态出现多元化融合并存的特征。从目前世界文化现状可以看出,现代东方文化已经与传统东方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融合了西方文化中的诸多元素;而现代西方文化与古典西方文化也大有不同,其中渗透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受古代东方技术的启发而发展,同时东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又反过来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文明。西方现代诗从我国汤匙中得到启发,改变了英式诗歌的句法与诗法,开创了西方意象派诗篇,而我国的现代诗歌又受西方影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一直处于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2、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并建立起全球文化意识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逐渐从欧洲中心逐渐向世界多中心发展,建立起了全球文化意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各民族逐渐融为一体。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3、文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特点以及全球化意识的建立,使得东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流与碰撞,使世界文化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研究逐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人类的历史文化研究开始向着宏观总和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
世界文学的发展表现在从民族文学主义的狭隘观念逐渐转向了更加广阔、宏观的世界文学观念。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
当前世界文学的发展正处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学交流活动逐渐向世界性发展,国际性文学组织、团体陆续出现,对于文学创作的视野扩大与思想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的交流与渗透中不断发展,各国对外来文化、文学的接收使得民族文学的圈子得到了扩展。
2、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兴盛与世界诗学的产生
现代文学批评的兴盛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另一特点。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批评、历史主义―实证主义批评以及文学―美学批评三个阶段,批评的对象逐渐从作品向读者发生了转变,开始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读者的反应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促进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以及“平行研究”以及“接收研究”的发展,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同时还促进了世界诗学的产生。世界诗学的萌生以及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比较文学观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3、世界文化与文学联系加深
文学的产生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从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中的各个学科与文学相互影响渗透,使得文学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出现了变化,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观建立
1、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
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并用世界性的眼光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要树立起世界意识,并具有全球性文学观念,倡导比较文学中的世界精神,使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方向发展。在建立世界意识的同时,要加强民族意识,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学,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学吸收外来文学中的精华,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
2、文化意识与文学意识相结合
从比较文学的命名可以看出,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所以,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应该以文学为基础,以文学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使得文学的研究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要求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相结合,以文学意识为主,以文化意识为辅,突出文学性。
3、比较意识与诗学意识相结合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比较,因此有比较并不一定可以称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以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建立在比较意识之上,而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仅仅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同时需要具备诗学意识,总结分析文学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在比较文学观众,比较意识是基础,而诗学意识则是主导思想。
总之,在如今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不断向全球性发展的背景下,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比较意识与诗学意识之间相结合,才能建立起适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发展的比较文学观。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十四
一、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依据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是将其课程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有利于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初中美术学科的特点
美术是一门艺术造型学科,也是视觉感官艺术。美术教学都是以具体的感官形象为原型,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美术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能够陶冶学生情感,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作用,近年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初级中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全面性等特点,特别是网络的发展。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首先,网络的资料是动态的,网络上的资料始终处于更新状态。它总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网络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选择空间。再次,网络资料是形象生动的,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学科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引向互联网,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三)学生的感官需求
美术是具有审美艺术的视觉形象。美术作品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美术教学必须将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作为教具,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那些价值昂贵的艺术品展示出来,或演示作品的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这样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远高于教师的讲解。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将枯燥抽象的美术审美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可以实现教学统计和教学实施等各个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设计
1.美术学科是直观性、形象性强的学科。在美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利用网络搜集教学所需要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资料。这是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基础。通过网络查找素材,上网搜集素材,以获取大量的教学数据,使教学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课前资料准备充分,为美术教学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2.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体行为、所有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因个体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可以开阔教师的设计思路,开发教师的思维;可以修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误区,有利于美术教学开展;可以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技术支持,使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美术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为美术教学活动实施提供条件。例如,对美术流派通过动画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
2.信息技术可以将复杂的美术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flash、autowave等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自行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提供帮助。
3.美术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作表达自己思想的舞台和空间。比如,计算机美术作品创作,通过计算机进行绘画创作,它打破了传统意义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局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的优点,创作出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出艺术品的创意。通过计算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的评价反馈过程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十五
2.中西神话比较研究。
3.《诗经》及其作品研究。
4.《左传》及其作品研究。
5.《左传》《国语》比较研究。
6.《国语》成书探源。
7.试论《战国策》的时代特色。
8.楚辞与屈原研究。
9.《诗经》与《楚辞》比较研究。
10.孔子作《春秋》考论。
11.《孟子》探微。
12.庄老比较研究。
13.《庄子》新探。
14.《史记》及其作品研究。
15.《史》《汉》比较论。
16.《汉乐府》新探。
17.试论《古诗十九首》在比兴手法上的创新。
18.从元代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演变。
19.《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
20.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21.论《西游记》中的妖魔。
22.孙悟空形象之我见。
23.谈《红楼梦》人物塑造中的衬托手法。
24.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小说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
25.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
26.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
27.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28.论鸳鸯与晴雯。
29.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及其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30.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形象。
3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及其特色。
32.白居易讽谕诗的价值及的特色。
33.苏轼及苏门弟子的词之创作论。
34.《水浒传》的传奇性之我见。
35.晚唐五代词风格论。
36.南宋辛派词人的创作及得失论。
37.《桃花扇》人物论。
38.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
39.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
40.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
41.试分析《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典型性。
42.试分析《水浒传》中三个英雄女性与三个反面女性在写法上的异同。
43.试分析《水浒传》中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及宋杀李逵的悲剧特色。
44.试论《三国演义》中人才与死亡观的冲突。
45.试分析《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诸葛亮形象所用的创作手法。
46.试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性格悲剧及其对蜀汉形势之影响。
47.试论“异质同构”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48.比较分析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相同题材中女性形象之不同点。
49.试分析《西厢记》中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性。
50.试论关汉卿戏曲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化。
51.试分析元散曲创作与元杂剧创作在语言上的异同。
52.试分析李渔“十部传奇九相思”对明清传奇创作题材选择上的概括性。
53.试比较分析《西厢记》中崔张爱情与《牡丹亭》中杜柳爱情之异同。
54.试论汤显祖传奇创作中“生”角的类型化现象。
55.试论《长生殿》中背景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补充效果。
56.试分析洪升创作《桃花扇》时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手法。
57.试比较分析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创作中人物道白的特点。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十六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吕氏春秋》与杂家。
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战国策》名篇研究。
18.老子的思想。
19.《老子》的艺术特色。
20.《庄子》的艺术特色。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十七
2.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3.谢灵运山水诗略论。
4.南朝宫体诗略论。
5.试论《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唐前女性作家诗文创作论略。
7.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
8.风雅颂研究综述。
9.孔子删诗说检讨。
10.《论语》文学性检讨。
11.女娲故事流变探略。
12.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十八
2浅议以禅喻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佛学因素。
3陶渊明思想浅论浅析陶渊明人格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4从汉乐府看汉代的妇女问题花木兰与刘兰芝不同命运的对比分析。
5论纳兰性德爱情词词风浅析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
6中国古代小说悍妇形象的文化意蕴明清小说悍妇形象的文化意蕴。
7中国古代诗歌游子主题研究《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主题探析。
8宋人精神之“雅”与诗歌之“俗”从苏、黄诗作看宋诗的以俗为雅。
10宋词中的离愁别恨欧阳修词中的离情别绪。
11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嵇康与阮籍诗文的现实主义风格比较。
12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张生形象转变原因探讨。
13《论语》研究突破传统逼视人性――谈《西游记》中女妖形象。
14李商隐“无题”诗探究晏几道与秦观词中“泪”意象的比较研究。
15论古代诗歌中的爱情诗浅谈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
16论我国男性词人的女性书写倾向从苏、秦词之比较看秦观词的情韵兼胜之美。
17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水浒传》中女性的进步意识。
18魏晋社会背景对诗人文学风格的影响浅析《论语》中孔子的交友观。
19柳永艳词与宋代市井生活《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武松形象比较。
20论杜甫诗歌中的沉郁情调试论《聊斋志异》中的模式化结构。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表篇十九
2.汉初政论散文研究。
3.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7.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10.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
11.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14.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
15.阮籍咏怀诗略论。
16.左思咏史诗略论。
17.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8.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19.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