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通用23篇)
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都是成长的催化剂。总结应该突出主题,简明扼要地概括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情况。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总结方式和技巧。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一
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介入学习的认知活动,但它形成了个体意识倾向性中的学习态度,积极的个性品质不仅能激励、驱策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且能促进和推动智力的充分发挥,而消极的个性品质则会阻碍、干扰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注重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要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必须让心理教育成为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学科,针对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学习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等的心理规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围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逐个分析各元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起到指导教育、教学,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的教学目的。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环环相扣。
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罗森塔尔效应,切实地表明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作用,该现象通过暗示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循环往复,使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最终实现对学生产生良性影响的效果。2.鼓励语言的积极作用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做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学生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生;错误和武断的结论,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注重细节,充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心智未成熟的状态下,容易受到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伤害,对待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积极性,会影响学生未来思想品德的发展。
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本身是针对学生道德进行培养的课程,而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大众心理的评价,同样属于心理学范畴,教师要教好思想品德课程,避免不了要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才能有效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逐渐创新、融入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应注重自身衣着、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自觉总结和反思实践中的道德知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发挥榜样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学生的东西自己都做不到,对学生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很难有说服力。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正确的处事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和谐共处,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
[1]杨蓉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心理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学生可以接收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学生更追求个人人格的独立。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工作的展开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受到巨大的阻碍。因此,正确的使用教育心理学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而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最大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显现的日益明显。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的举动都有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创新,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
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的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端正三观。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班级的管理更好地进行。辅导员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适当地制定一些学生管理守则、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班级学分奖惩机制等班级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下,学生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级制度、配合班级管理等。在一个集体下,学生行为动作的出发点往往会跟从大流,这是由学生不愿在集体中被当作“异类”的社会心理决定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从此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学生榜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激励理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学生需要层次、规范学生学习行为、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为核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主观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所以对学生进行诱导,转变其在满足主观需要时的行为态度,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强化其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质量。
第三,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心理素质。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提高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掌控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心理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交流谈话中,将一些积极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给学生。有时心理暗示的作用会大于传统的谈话灌输。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学生活中,以寝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是非常常见的。但也与一些人游离在这些团体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学的校园里行走。此时,辅导员应该与那些游离与群体之外的学生进行心灵间的交流,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备,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好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社会情况越加复杂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情况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辅导员在应用教育心理学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方法,为国家的建设创造更多的人才。
[1]江源源,张巍。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2]赵美。浅谈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从行为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2016(14)。
[3]周赛兰。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基础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j]。明日风尚,2016(6)。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三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浅探。
·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的“思”与“问。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的有效性。
·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读书”的思考。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四
(一)压力认知的偏差。压力源与压力感受间并不对等,是什么造成压力感受,自身的认知是最为主要的因素,自身对于事务的认识导致了相应心态的出现。压力感受取决于自身内心的信念、规则、价值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认为一件事情并不能困扰人们,真正困扰人们的是自身对于事情的看法。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若是缺乏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缺失弱化,将会导致失落、苦闷等消极心态的出现。
(二)非理性信念。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物,根本不存在绝对理性的人。为此通常人们都有着一些非理性的想法,而我们的不良情绪主要是这些非理性想法造成的。
二、从心理学角度如何消除领导干部的消极心态。
(一)领导干部要学会改变,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情绪的abc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a作为一件事情,必然会导致一个情绪或者行为的c出现,而对于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情绪反应,主要是由于自身的认知不同,也就是信念b。因此,埃利斯认为信念b对事情a产生影响,使得最后结果c存在差异。作为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当中若是信念不坚定,事情的结果也就是消极的,为此领导干部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坚定自身的信念。
1.避免绝对化的要求。在具体工作当中,领导干部有着很多的意愿,例如希望升职、希望成功,但这些意愿都不可能全部实现,面对失败的结果,领导干部要积极地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充分认识到这些事情是不一定能够成功的,不要坚决地认为这些事情是必须发生或者一定发生。领导干部在职位变动时,心里面都知道处长不一定是我的,而不是我肯定能当上处长。领导干部要时刻消除这些绝对化的要求,坚定自身的信念,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将要发生的事情。
2.避免过分概括化。在具体工作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领导干部应当积极地应对,调整好积极的心态,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或者与同事起过一次冲突就认为这个同事专门针对自己。这种以偏概全的想法,领导干部要在具体工作中积极地避免。
3.领导干部要避免认为结果“糟糕至极”。领导干部要对事情发生的结果做好界定,不能存在“我当不上处长,我这辈就完了”这种不理性的想法,要详细地制定事情结果的界定标准,并且结果“糟糕至极”的界定也尽可能少用,避免对自己的心态带来不良影响。
(二)领导干部要有一颗同理心。同理心就是能够充分地明白别人的感受。在领导干部具体工作当中,会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问题也是种类繁多,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有一颗同理心,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这样领导干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处理普通员工或者普通百姓的问题时,充分理解他们的要求、感受,处理问题时才能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并有助于圆满解决问题。
(三)领导干部要学会挫折心理调适。当前在网络上经常会出现领导干部非正常死亡的报道,而自杀、抑郁是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在遇到挫折后,可以通过娱乐、休闲、体育锻炼等方式来调节。若是问题比较严重的,需要积极寻求心理医生的干预,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合理地调节自己的心态,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四)领导干部要放弃完美主义思想。相关心理学家对完美主义思想对心理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强迫症、抑郁症是完美主义者容易出现的心理疾病。而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完美主义者,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善尽美,一些瑕疵都不允许在工作当中出现,若是遇到挫折与失败,将极大地打击领导干部的自信心,他们不能容忍这些挫折以及失败的出现,从而致使消极心态的产生。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直面挫折,将挫折和失败当做“试金石”。
三、结语。
在领导干部具体工作当中,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消极的出现在所难免,若是没有合理地消除,将会对工作的开展、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各种事情,从而保证更好地完成工作。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五
在当今教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大,这就要求教育心理学的服务范围和应用范围有所扩大,能够更多地应用于儿童课堂之外和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发展“亲民”的教育心理学。
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能够助于理解和总结教与学双方的心理活动及互动规律,推动教育者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和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是人接受教育塑造自身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变化发展,教育心理学不仅应该关注在儿童的课堂教学、学校教学的应用,也应关注其在儿童“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下的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重点在于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之中,包括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教育心理学中应用较广的.几大主要理论包括: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了信息从外部输入大脑,经过加工阶段,到产生外显反应时所经历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只能有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学习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有两种途径:一种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过程即间接经验的学习,强调观察学习)、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未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这就在理论上使得它的大部分应用与课堂和学校有关,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目前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只是服务于学校和课堂,并且应用者多为教育工作者,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育是全社会的和终身化的,是全人类的,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随着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服务对象应扩大至全社会以及各个年龄阶段。与儿童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更是应该渗透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全面地发掘儿童发展潜力,促进儿童心理、品德、智力和思维能力、身体素质等全方面的发展。
导致教育心理学与实际生活难以很好地结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国教育心理学产生较晚,较多参考西方架构,相关研究比较注重理论,在实践方面的注意力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总体不高,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日常应用意识不高,普通民众对于教育心理学了解程度低,对儿童的教育更依赖于学校与经验,这也导致儿童自身对于应用学习策略的意识不高。
3.1对教育工作者而言。
儿童的智力发展较快,求知欲旺盛,性格可塑性大。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以外的地方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生活有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好地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将课堂与课下良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效果具有延续性和系统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和舒缓压力。
3.2对学生而言。
儿童的记忆力从无意记忆转向有意记忆,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时期的学习多以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语感和掌握基本常识为主,懂得一些简单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如学习策略能够将学习过程清晰化、更易于评价,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利于其更好地把握课余活动与学校活动之间的关系。
3.3对于其他相关人员和社会而言。
儿童的情绪直接而外露,性格可塑性很大,抚养者和社会掌握部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减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迷茫与失误,正确发挥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作用,同时能够配合好学校教育,减少矛盾与冲突。
(1)提高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识,普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要建立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范式,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的独特和稳定的内容,并且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学校学习活动,同时提出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
抚养者和其他社会人员文化素质等水平不一,要选择合适易懂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对非教育工作者进行宣传,使之掌握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应用。
(2)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不固守传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儿童时期人的感知觉敏锐性显著提高,但是注意力不够稳定,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其心理暗示的手段,重视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对儿童的影响。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1).
[4]杨延昌.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六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远远低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群体。本文以乌兰察布市高校学生为对象,对影响“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态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状态,心理压力的来源,以及应对方式等因素,并探究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压力干预和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
“90后”;大学生;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中较为关键的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90”后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与“80”后的大学生相比,表现出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及时而明确的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态,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方式等问题,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课题。
在刺激与反应的交互作用之下就产生了压力,压力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影响。压力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挑战人的耐心与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激发人的做事效率。本文以乌兰察布市高校学生为对象,对影响“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态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可知,65%以上的90后大学生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其中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体的10%左右。90后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压力过高,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将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引发各种不良心态;另一种是压力过低,导致这些学生缺乏目标与动力,同样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90后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生活方面的压力,高校教育者应该针对这两个方面重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心理压力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对心理压力进行有效的舒缓;第二种是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教育者应该通过交谈、注意力转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压力的释放;第三种是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或者对事情的发展不管不顾,或者是采用酗酒等方式进行对待。
2.1明确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
在一定的事件中,如果个人感觉到事情已经在自己的可控能力之外,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就是所谓的压力。如果压力不能够得到及时的释放或者消除,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工作、生活等。压力的真正来源实际上就是压力源,是客观存在的。在对心理压力进行释放的过程中,只有明确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对心理压力进行有效消除。
2.1.1压力事件。
引发压力产生的具体事件就是压力事件。压力事件形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压力事件形式应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当遇到的事情具有不可抗拒性时,应该做的并不是对自己过分苛责,而是应该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即使是换作其他人同样会由此遭遇,自己应该积极面对;如果出现能力不足、机遇不佳等情况,所要做的并不是自怨自艾,而是要思考如何通过努力进行调整与完善;如果对方的要求过高或者自己受到了不合理的待遇,不应该心生愤恨,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应对或适当反抗。
2.1.2压力人物。
压力人物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90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人物主要来自班级、寝室、社团等。9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与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90后大学生独特的性格因素,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压力形成的因素中,压力人物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对压力人物所产生的压力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压力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对心理压力进行应对。除了外界的压力人物之外,“自己”也是非常关键的压力人物之一,在对心理压力进行缓解或消除的过程中,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分析心理压力产生的自身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与改变。
2.2利用“巴莱多定律”对生活进行科学规划。
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了“巴莱多定律”,具体的内容为:任何事物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其中的20%左右,剩余的80%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90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发挥决定作用的20%,从而对时间与精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处理好20%的基础上对剩余的80%进行处理。
2.2.1实现目标的制定。
90后大学生在对时间进行安排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生活、学习的整体目标进行科学评估,确定自己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依据相应的目标对生活、学习进行安排,突出其中重点的、决定性的事件,有条不紊的实现目标。
2.2.2实现计划的制定。
90后大学生应该每天都制定详细计划,对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情按照主次顺序进行排列,找到自己认为的其中那“20%”,将最为重要或者急迫的事情进行完成。事情的主次并非一成不变,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实现生活、学习计划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2.2.3实现时间的合理分配。
只有有效地对时间进行利用,才能够实现压力最大限度的缓解。90后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计划表进行有效的统筹管理,在每件事情处理的过程中都安排适当的时间量,实现时间的科学分配、合理利用。
2.3对自身的心态进行良好的调整。
心态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态能够促进个人取得成功,同时提升幸福程度。心态往往对事情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个人的内心情绪变化有着直接影响。90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应该养成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2.3.1对社会现实进行正确面对。
90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在对事情看待与认识的过程中常常过于理想化,这就导致90后大学生容易感到挫败感。社会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包含有光明的'一面,同样也有黑暗的一面;不仅有好人,相对也必须存在坏人。90后大学生在看待社会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与不同。90后大学生在思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不能够存在攀比心理,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对他人或者社会进行衡量,要学会正确地面对社会现实,承认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客观存在,不是要抱怨或者忽略差距,而是要努力缩小差距。
2.3.2对自己进行正确看待。
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生活在非常优越的条件下,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或者磨难比较少,缺乏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因此,90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应该注重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不应该自怨自艾,而是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在面对挫折的过程重要坚信勤能补拙,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坚信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存在优点与缺点,应该取长补短、积极进取;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确立自强自立的心态。
2.3.3实现自身的不断充实与完善。
90后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要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多读一些着作,实现自身从内而外的转变,提高自身的内涵与修养。读书能够对生活中、精神中存在的各种尘埃、污秽等进行洗涤,使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清新的灵动之气,甚至会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陶渊明的《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一种身处闹市而依旧心清性明的境界,体现出了陶渊明在清高背后所具有的毅力;《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但是拥有一颗无比善良的心灵与无比纯真的品质,展现处理无比高尚的气质与风度,引导读者追寻心灵的纯净与高洁。在生活中少不了风霜雨雪,但是如果拥有了足够的乐观与坚强,任何艰难险阻也不会阻断前行的道路,只会让生活更加明媚。
90后大学生在社会经济现状、就业形势、信息发展现状等因素的影响之下,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与其他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具有性格早熟、认知独立、情感脆弱、意志薄弱等特点。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其面临的压力内容、压力应对形式等进行充分的了解,为90后大学生心理压力缓解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依据90后大学生心理压力方面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的措施,为大学生正确处理压力提供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压力应对能力的提高。
〔1〕徐远超,姜巧玲,董彦皓。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某二本院校2010级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8(85):101-105.
〔3〕张林悦,张烁彬,卢少勇。平衡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及压力应对方式调查报告[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2(87):185-186.
〔8〕李云飞,闫雯。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39):144-146.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学生可以接收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学生更追求个人人格的独立。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工作的展开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受到巨大的阻碍。因此,正确的使用教育心理学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而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最大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xxx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显现的日益明显。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的举动都有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创新,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的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端正三观。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班级的管理更好地进行。辅导员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适当地制定一些学生管理守则、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班级学分奖惩机制等班级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下,学生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级制度、配合班级管理等。在一个集体下,学生行为动作的出发点往往会跟从大流,这是由学生不愿在集体中被当作“异类”的社会心理决定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从此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学生榜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激励理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学生需要层次、规范学生学习行为、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为核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主观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所以对学生进行诱导,转变其在满足主观需要时的行为态度,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强化其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质量。第三,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心理素质。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提高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掌控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心理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交流谈话中,将一些积极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给学生。有时心理暗示的作用会大于传统的谈话灌输。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学生活中,以寝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是非常常见的。但也与一些人游离在这些团体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学的校园里行走。此时,辅导员应该与那些游离与群体之外的学生进行心灵间的交流,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备,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好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社会情况越加复杂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情况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辅导员在应用教育心理学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方法,为国家的建设创造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xxx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xxxx(9).
[2]xxx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从行为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xxxx(14).
[3]xxx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基础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j].明日风尚,xxxx(6)。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践与探索工作。但是,受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都关注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常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等偏离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大打折扣。要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必须克服消极心理学中将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作为关注重点的取向,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思。
传统的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变态心理等消极心理现象,这种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研究模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的消极层面,而忽视了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导致心理学的片面发展。这种心理学模式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会导致种种负面效应。
(一)操作目标上的消极取向。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然目标是: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但是,就实践层面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却是沿袭消极心理学的模式,更多的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消除。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操作目标为例: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身心理行为特征;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三级目标都对人的积极品质关注不够。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强的相对性,并没有唯一确定的解决方案,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结构不良问题,因为很多问题不是在学校环境里就可以解决的。
而且过于强调“问题”常常会导致大多数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开始注意自己的消极方面,形成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
(二)教育内容上的课程化倾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取向,就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事实上造成了教育内容的贫乏和教育资源的枯竭。有些学校还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名词、定义、概念,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甚至于像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设定知识体系和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教学的方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由于科任教师缺乏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而继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没有改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难以完全实现。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绝不能完全按照学科教育的方式进行操作。由于心理问题具有偶发性、多因性、隐蔽性等特点,绝非靠什么知识的灌输、原理的阐释就能加以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只是靠某门课程的开设就可简单达成。唯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并长期不懈地开展下去,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否则,片面强调学科化、知识化,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空乏无力。
(三)教育方式上的专业化倾向。
由于很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取了以心理辅导课、心理咨询与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常常有追求专业的倾向。即要求教师掌握相当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专业的心理诊断、咨询与治疗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承担起心理医生的职责。过分地追求专业化,常常会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使之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之外,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片面。另外,心理咨询与治疗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学生个体。事实上,我们主要的教育对象应该是常态状况下的学生群体,主要的教育任务是开发他们的潜能和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关注个体而忽视群体,只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学生一旦患上像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学校中的心理教师由于缺少专业的训练,其实是很难胜任这部分学生的辅导工作的。
从总体来讲,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生看作是病人的医学模式,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也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将心理咨询和治疗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往往是针对学生本人及其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的,目的是以预防和矫正这些问题为主。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学自1879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放弃了“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使命,而专注于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病。由于研究视野局限于抑郁、焦虑、偏执、离婚、死亡、自杀等负性情绪与负性行为方面,心理学逐渐成为“消极心理学”。但是,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m.seligman)认为,“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因此,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发展性的,即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发展能力。具体而言,是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运用积极的方法论解决问题,用积极的思想和心理武装自己,根除消极心理滋生的土壤,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结果,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充满着乐观精神、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心灵健康的人。这一目标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目标是一致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主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仅仅关注症状的消除。事实上,将学生独立于环境,单方面从学生入手,通过改变学生来解决问题,只是表面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可能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其主体性的发挥,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障碍。比如,当一个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学习焦虑时,有可能是其学习能力低下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父母的高期望带来的巨大压力造成的。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如果仅从消除焦虑出发,教给学生一些放松办法或者进行系统脱敏,也许能暂时解除焦虑,但问题的主要症结仍然存在,并没有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将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具有社会性的人,并从其长期心理健康为着眼点,考虑其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与其发展不适应的地方。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主观水平上,它关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主要探讨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机制。特别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在个体水平上,它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看待世界的方法、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第三,在群体水平上,它关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和职业道德。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价值取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材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积极预防能力。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统一。因此,在这个层面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认知训练,即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的创造力,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意志教育,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第二个层面,面向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展开积极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训练。具体而言,包括学习适应问题,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的咨询和调适;情绪问题,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情绪的调适与辅导;行为问题,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行为的咨询与矫正。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还有所不同。小学阶段可以把重点放在学习和自我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潜能开发;初中阶段则以自我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潜能开发为主;高中阶段则以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潜能开发为主。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追求专业化的途径,而是主张实施全面、全员、全过程的教育方式,广泛干预学生心理健康。具体而言,首先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即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分散到中小学各科教学中,挖掘各科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各科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合的课程目标,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使得学科渗透成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还要向学生阐明知识获得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积极心理学,可以提供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的课堂环境,运用更适合的行为原则,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建构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
其次,通过学校的气氛和组织以及同伴和家长的支持等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校风、班风、集体舆论、典礼、人际关系等无疑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若学生因不良的环境刺激而产生了消极情绪,有的甚至出现懒惰、厌世的态度,则更需要教育者以情动情、营造具有积极情绪的良性环境去帮助他们。尤其是当学生的人际关系环境出现危机时,作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帮助学生重新建立一个和谐、友好、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环境,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题讨论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各种心理体验。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学生可以接收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学生更追求个人人格的独立。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工作的展开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受到巨大的阻碍。因此,正确的使用教育心理学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而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最大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2008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显现的日益明显。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的举动都有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创新,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的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端正三观。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班级的管理更好地进行。辅导员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适当地制定一些学生管理守则、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班级学分奖惩机制等班级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下,学生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级制度、配合班级管理等。在一个集体下,学生行为动作的出发点往往会跟从大流,这是由学生不愿在集体中被当作“异类”的社会心理决定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从此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学生榜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激励理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学生需要层次、规范学生学习行为、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为核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主观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所以对学生进行诱导,转变其在满足主观需要时的行为态度,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强化其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质量。第三,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心理素质。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提高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掌控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心理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交流谈话中,将一些积极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给学生。有时心理暗示的作用会大于传统的谈话灌输。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学生活中,以寝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是非常常见的。但也与一些人游离在这些团体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学的校园里行走。此时,辅导员应该与那些游离与群体之外的学生进行心灵间的交流,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备,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好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社会情况越加复杂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情况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辅导员在应用教育心理学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方法,为国家的建设创造更多的人才。
[1]江源源,张巍.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2]赵美.浅谈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从行为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2016(14).
[3]周赛兰.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基础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j].明日风尚,2016(6).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十
维特罗克是这一构建过程的主要阐述者,他认为和提出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者通过最初对于知识的认知结构以及理解,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感受和信息接受相互作用和联系,进而生成有用信息的过程。在他的阐述当中,对于人脑被动接受知识的想法给予了否定,他认为人脑是主动接受信息,并且有效的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和结果。另一方面,其结论还认为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并不是从最初的感受信息开始,而是从信息的选择开始,选择性的接受一些有用的信息之后,再利用大脑进行分析,获得想要得出的结果。在理解的过程当中,不断的与感觉和经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意义。当然如果与旧的经验和感受发生了冲突,则会出现理解和认知的重组,为了实现和适应新的认知体系构建而重新建立。
(二)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构建这是构建主义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更深层次的一个体现和理解。首先他们认为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对新信息的理解,往往是通过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经验,并且超越所提供的原有信息而构建的。其二则是有选择的从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的本身,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构建,而不只是单纯的信息提取。总而言之,建构主义实际上不仅仅是对新信息的一种理解和构建,更是对原有信息和经验的一种重组过程。
(三)学习者自我理解的构建。
学习者通过自我理解,可以对信息进行构建。这充分展现出了信息和结果不具有唯一性,同时每个人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不同,对于信息的理解不同,所生活和选择的经验不同,极易导致了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事物的方方面面,所以往往学习者之间实现合作,就可以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构建。进而丰富对于世界的认识,增强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一)教学设计自上而下与知识网络结构。
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符合认知观念的构建主义方式和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的逐渐完成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实现逐一的把握。一般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学生呈现教学的整体性任务和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需要掌握和解决的问题。学生会在不断摸索和思考的过程当中,通过主要问题的设置,也会自己去挖掘需要完成整体任务的子任务,以及完成主要任务所需要掌握的.所有技能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顺藤摸瓜而已抓住所有教学的方方面面,确保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被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和批判成为过于简单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无论是怎样的教学设计,都应该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更为适合的教学模式构建方式,避免不实事求是以及片面的态度来应对教学问题。
(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在近些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比较常见,也是经常提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情境教学一定不能脱离开相应的情境作为依托,教学的内容也应该使得学习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而教学的定位和目标,也应该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同时学习的内容也应该选择真实性的任务,避免因为相对的简单化而事物情境教学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的具体问题实际上都涉及到了许多内容的方方面面。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往往都会强调弱化学科的界限更好的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有效的实现学科的交叉,发展学科的共同特点。情境教学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与现实的情境相类似,所以往往教学的工具和具体的内容展现都会隐含于情景当中。因此教,师往往不会将自己提前备课准备好的知识提前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展示,让学生循序渐进了解。情境教学需要的是综合性的考验,往往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当中,就可以体现出教学的成果。另外,相对真实的任务,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内部动机的激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真实任务比起简单化的课堂情景设置,具有更为广阔的适用范围和实际操作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当今的教育教学发展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支架教学。
实际上支架教学是引入了建筑学中的脚手架原理,在这里被拿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历史上,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责任与任务,一直都有着争论不休的结果。发现、指导和接受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可绕过的关系。如何完善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学的开展,就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一般来说,教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学生通过接受教师的引导,这一过程中更好地进行信息的接受、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所以,支架教学往往就是教师通过知识的传递,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学生掌握了这一技能,把握了具体知识的时候,教师再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和操作当中,要求教师先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走进到课堂教学当中。然后由教师为学生确立教学的目标,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和探索。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演示。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生对于知识解决过程的参与程度,逐渐的加入学生的探索成分。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探索的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找寻探究方向,这样教师便能逐渐将扶住学生的手拿开,让学生独立行走。这一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方法的不同,就是其他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支架教学更加注重教师成分减少之后的教学效果,最终培养学生形成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中社会性的相互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师生是最主要的关系和成分,而相互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关系。因为构建主义曾提到,每个人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做为背景,进而建构对于某一事物的了解,所以很多时候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知水平与能力,获得比自己更多的知识和认识。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彼此合作与探究,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思考,将大家的想法集合起来,进而对事物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得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抓住了什么,而哪些又是自己在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当中漏掉的。丰富的理解往往是广泛知识迁移的重要前提,所以这样的合作与相互作用对教学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不断对自己进行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己对于知识的重组和对于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重视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往往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彼此合作,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推动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推到一个顶峰。
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当中,构建主义理论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和作用。同时构建主义理论更是教育学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在其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学的设计和模式也更加符合教学的开展,学生独立能力的形成和对于知识建构能力的训练,也得到了更为重要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十一
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介入学习的认知活动,但它形成了个体意识倾向性中的学习态度,积极的个性品质不仅能激励、驱策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且能促进和推动智力的充分发挥,而消极的个性品质则会阻碍、干扰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注重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要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必须让心理教育成为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学科,针对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学习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等的心理规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围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逐个分析各元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起到指导教育、教学,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的教学目的。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环环相扣。
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罗森塔尔效应,切实地表明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作用,该现象通过暗示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循环往复,使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最终实现对学生产生良性影响的效果。
2、鼓励语言的积极作用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做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学生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生;错误和武断的结论,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注重细节,充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心智未成熟的状态下,容易受到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伤害,对待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积极性,会影响学生未来思想品德的发展。
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本身是针对学生道德进行培养的课程,而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大众心理的评价,同样属于心理学范畴,教师要教好思想品德课程,避免不了要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才能有效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逐渐创新、融入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应注重自身衣着、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自觉总结和反思实践中的道德知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发挥榜样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学生的东西自己都做不到,对学生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很难有说服力。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正确的处事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和谐共处,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十二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本文旨在研究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规律,探讨外语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相互关系,以提高外语教育中的教与学。
掌握外语教学心理有助于制定外语教学的原则、基本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制。外语教学心理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是学习理论以及相关的的教学原理和原则;后者则包括外语教学中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1.1由于外语学习的心理学观点不同,对外语学习过程的看法也颇有分歧在缺乏外语真实交流情景的背景下,很多学者认为从自觉学习到自觉掌握是学习外语的合理途径,其过程是:感知语言材料(包括模仿),观察能力的逐步提高;理解语料(包括识别),培养外语思维能力;巩固语料,记忆能力的培养;语料的应用;灵活使用语料,创造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视角看,前两个过程是讲解,后3个过程是练习,5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讲练结合,以练为主。从语言和语言应用的关系角度看,整个过程是通过言语交流行为到掌握语言知识,最后通过言语交流活动掌握言语能力。
1.2外语学习的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来自社会的需求)和内部动因(主观愿望、需要)结合构成的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学习外语的动机是把外语看作工具来掌握,以达到生活中真实交流目的。所以以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外语教学必须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外语教学过程交际化。因为多数院校缺乏真实或虚拟的交际环境,为此,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情景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外语学习的环境越真实,收效越大。
1.3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形成外语思维的过程外语思维的心理特点是在内部言语中使用外语语言结构。基本途径是多让学生实践外语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用外语进行的听说读写活动具有共同性,即不经分析和翻译使外语与思维建立直接联系。
1.4语音、语法、词汇属于语言知识,掌握语言知识是培养言语能力的基础语音、语法、词汇作为一个整体紧密结合在句子中,因此必须在表达一定情景的句子中讲解和训练语音、语法和词汇。学生学习外语时大都学习了本民族语言、外语与本族语在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方面有相同、相似、相异之处。相同之处对学习外语有正迁移作用;相似、相异之处起负迁移作用。因此外语教学要注意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形成分化。
1.5学习外语离不开记忆学习语言知识实质是对语音、语法、词汇的记忆;对于听说读写技能的掌握要求记忆语言材料的水平自觉话化,是记忆的高级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重视记忆方法,根据记忆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教学的安排要注意学生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目前多数人认为开始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为10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学生可塑性强,模仿发音快,受本族语的干扰少;从8-20岁,随注意、意义识记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增长,外语学习能力呈上升趋势,20岁左右被认为是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以后逐渐下降。
2.1语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除了有属性的感觉之外还有特殊的关系感觉和情感,它们可以而且应该被称为理智感。语感在心理学上属于理智感的情感范畴。有了这些理智感,学习者能够直觉地认识复杂的联系和关系。正如音乐家不能没有乐感一样,语言的使用决不能没有语感。语感应理解为对语言的感性反映。问学生如何确定出正确答案的时侯,其回答很有可能是“觉着就是是这样,却不能证明”等。可见语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人天生具有的素质和相应的理论知识的自觉学习到自觉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没有实践就不可能培养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语感。
2.2词汇的记忆这是一个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出的较普遍的问题。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掌握大量词汇。然而,在外语教和学的实践中,许多单纯背诵词表的学习者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要么孤立记忆,单词不易记住;要么记住了,也很难在言语中使用。但如果完全撇开词的学习,也同样是错误的。所以毋庸置疑的是词的熟记对掌握语言的重要性。应了解有效记忆词汇的原理和方法,才能使外语的教和学事半功倍。
2.3语段的记忆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但学生反映出的畏难情绪;背得断断续续;当时记住了,一段时间后就会遗忘大部分等。由于理解和记忆是紧密联系的,要记忆一个语段所需的许多工作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语段的特点、任务要求、用于记忆的活动,以及对话题的了解,都对如何重现一段话语产生有力的影响。读一篇材料,直到认为已经了解,然后放开,试着用自己的话回忆内容。不要急于记忆准确的词。而是要集中记忆意义。
2.4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学习者之间学习效果不同的重要原因是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才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发挥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要善于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培养学习外语的兴趣。要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习外语热情。重视对学习者意志品质的培养,激发学习动机。
2.5外语教学对外语教师提出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具备过硬的传授和培养外语知识技能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讲授、善于示范、善于提问启发、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善于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另外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具备好的掌握课堂的能力。包括必要的组织能力和对课堂上一些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等。其次,外语教师应当注重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
[1]李清。心理因素与外语学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2.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十三
——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10月2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代表和爱民模范。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了讲话。他表示,公安部表彰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这是对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果的集中检阅,对激励广大公安民警忠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受到表彰的爱民模范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战斗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一线的全国广大公安民警和公安现役部队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人民警察来自人民,心系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牢记宗旨、忠诚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公安机关紧密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转变作风、严肃整治不正之风,坚持把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等实践中创造了新的业绩。
习近平强调,长期以来,广大公安民警在群众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为民服务的平凡岗位默默耕耘,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一线、深受群众爱戴、事迹感人至深的爱民模范,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你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弘扬了正气,发挥了榜样作用,不愧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不愧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党和人民感谢你们。希望同志们珍惜荣誉、砥砺奋进,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努力在各自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首先,我们在思想上必须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所从事的全部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党正是严格按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建立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人,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共产党员则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勤务员。每个共产党员都应真正懂得并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来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是共产党员党性的最高原则和集中体现,也是共产党员的根本义务。我认为我们还要经常反省自己,人的思想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会受到自身约束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呈动态变化。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地反省自己,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于党的宗旨,是否符合于党的要求,才能不断增强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如党的贪污腐败问题,那些贪污腐败分子难道是从一开始就在思想上有问题吗?不是!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常地做自我反省,以致思想上出现偏差,一时铸成千古恨。
第二,在实际行动中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勤奋工作。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是要正确对待我们身边的同学。以维护广大同学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归宿,急同学之所急,想同学之所想,在时时刻刻维护他们的利益中,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例如同学之中对学校,对院系,对班级有什么想法或意见,我们应该积极向院系、向学校相关领导、老师反映,对同学们提出的要求更是要积极向组织反映情况,以真正维护大家的利益,而不是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共产党员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都应自觉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表现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勤奋工作。我们之中,相信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校或是院系、班级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作为学生干部的我们,没有向学校、向集体索取的权利,也没有享受什么特殊地位和待遇的权利。有的只是为学校、为广大同学服务的权利。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干部同学,该得到的你不一定能得到;不该得到的,你绝对不能去争取得到。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名利和权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该做的事,完成该完成的工作,不辜负同学对我们的信任。平日里我们也会看到,有少数学生干部,为的只是将来自己的简历上“职务”那一栏里不会是空白,为的只是年末的那一点奖学金,为只是那有名无实的干部称号!甚至有些同学交入党申请书,也只是为了党这一光荣的荣誉,把它当作今后就业和当官发财的跳板!又有多少同学是真正信仰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化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过程中,创造人生价值的呢?第三,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党章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这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共产党员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这就要求党员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求党员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本领和技能。只有这样,共产党员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学好专业知识,你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在这方面,共产党员应当走在前面。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共产党员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并作为党性修养的终身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需要立足于现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依据党的总旨于时代内容要求,牢固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中实践党的总旨。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十四
教育心理学是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学好教育心理学对于幼教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意义重大。因此,作为心理教育学老师,要打破传统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学好这门学科。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教育心理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设计目标注意留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终点,在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时,一般应做到恰当和具体,并具有一定的检测性。如果从自主学习和“以学定教”的角度进行审视,那么我们在设立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体现留白的要求,原因如下:一是基于自主学习的基础属性,强调自主确立学习目标;二是基于“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由于生活背景、成长环境、接受能力、学习水平等因素的不同,所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我们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弹性的教学目标,这种弹性目标。的优势在于,给学生留出了思考空白,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
二、建立民主平等关系,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课堂上,面向全体是体现教学细节的基本前提。面向全体要求教师在预设和生成教学细节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面向全班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学生着想,平等看待每个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发展、共同进步的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应敢于放下架子,成为学生的朋友,建立起一种平等、友好的新时代师生关系。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经常绷着脸,一幅不可冒犯的师者形象。殊不知,学生也会因此疏远这样的教师和课堂。在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总是叫那几个学生发言,甚至在一堂课上提问某个学生好几次,而其它学生失去了发言的机会;有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没有及时让他坐下,以至于这位同学要一直站着听课;在讲解试卷时,教师总让成绩好的学生来讲述自己的答案,很少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果让大家都来讲讲自己的解决思路,即使错了让大家从中吸取一点教训不也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吗?尤其在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上,从来都是让学习好的学生进行分析,其实,教师也应该让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分析,只为了让大家一起修改,共同进步。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构建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媒体技术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以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方法,意在协助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新课标提倡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放置于具体场景或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疑是低效的,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乐于接受学习内容,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了。在传统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教师常常处于主宰地位,不停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容易滋生学生的厌倦情绪,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兴趣,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难题,因为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形兼备,集声音、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于一体,可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此外,通过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人机交互的机会,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多媒体还可以很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及时、灵活、有趣、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乐于接受,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后练习做到分层,深入挖掘学生潜能。
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实施分层教学,不但教学目标要分层,课后练习也要分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一定要遵循“两部三层”原则。所谓“两部”指的是练习题要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部分,“三层”指的是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即基础性练习题和对知识的简单应用,属于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必做题,意在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第二层是拓展性练习题,主要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案例。第三层的练习题属于选做题,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分层练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作为教育心理学学科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学好教育心理学知识,必须要不断学习先进教学思想和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探寻出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学好和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知识,为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好基础。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十五
听我们科学邹老师说:“发生日全食的前几天,大象脾气变得有些暴躁,可能跟日全食有所关系。
”我半信半疑,会吗?也有可能是近来天气炎热的缘故啊,大热天,连我们人都会暴躁一些,更何况动物呢!我决定在日全食来临之日,亲自前往动物园一探究竟。
日全食那天,我和妈妈早早的就来到了动物园,直奔大象馆,真希望亲眼目睹大象的异常反应,但两头大象还象往常一样嚼着干草,唯一不同的是象背上撒了一些干草,就像非洲草原上的大象一样,替自己做顶草帽,一来可以遮太阳,二来可以防蚊虫。
大约九点三十四分的样子,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就跟晚上八九点一样,这时,惊喜的一幕发生了:两头原本正在吃草的大象,慢悠悠地转身往家走去,于是,边上许多人在喊:“啊,大象误认为是晚上,回家去了。
给了大象饲养员,据她说,大象也有生物钟的它是知道白天与夜晚的,所以绝不会是误以为是晚上才回家的,可能是因为害怕。
而这次,大象的步态一点也不焦急,缓慢而悠闲,倒像是散步;再说,大象是不怕黑暗的,曾发生野象趁着夜色偷吃玉米地,以及为复仇在夜深人静时,催毁人的房屋。
为了证明我的猜测,我还特意到网上查了资料,但只能查到大象的视力不太好,只能看到一百米之内的物体,但对于大象对黑暗的适应力却没查到,所以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大象回家,以及日全食来临之时它的真实想法,仍非我们人类所能理解,这或许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来了解这些庞然大物。
“鬼压床”的解密。
杭州市萧山区体育路小学601班倪泓指导教师施丹丹。
奶奶的一次经历让我第一次听到了?鬼压床?这个词,虽然听得我感到毛骨悚然,不过我都是听过就罢并没有放在心上。
但是一次亲身的体验却让我感受到了?鬼压床?的恐怖。
那天,我白天打了网球还去游了泳,晚上回到家时非常累了,所以很早我就睡了。
当我蒙着头在睡觉的时候,突然觉得有个人压在我身上,胸口闷闷的,四肢无力,想动却提不上劲来。
幸亏妈妈进来看我推了我一把才让我恢复了知觉。
在这一阵恐惧之后,我不禁觉得纳闷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吗?老师都告诉我们了要相信科学,世界上是没有什么鬼神的,但是我亲身的体验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鬼压床?挑起了我的疑惑,于是我就对这个现象进行了一些调查。
我首先问了妈妈,发现妈妈有几次加班很晚,回到家也是很累了,早早睡觉的,晚上反而有了?鬼压床?的现象;阿(转载于:www.
的时候,她都觉得身上有个人压着,四肢动不了,但是脑子却是很清醒。
看来?鬼压床?这个情况跟疲劳还是关系很密切的,但是除了这个以外就没有其他原因了吗?我回想了一下,那天我睡觉的时候是仰着睡的,还闷着被子,那这个和睡觉的姿势有没有关系呢?我又去问了妈妈他们。
发现,除了姐姐也有闷着被子睡觉的习惯以外,其他几个人都不是。
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几个人都是喜欢仰着睡觉的。
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归纳,我大概觉得?鬼压床?只是一个生理现象,并不是真正的鬼神之类的东西,为了了解的更详细,我借助了网络,进行了查阅,发现?鬼压床?又称之为?睡眠麻痹?是人的意识是清醒的,但是身体却不听人使唤。
这最直接的原因是白天的疲劳,当人入睡以后再次醒来时,身体上的肌肉因为白天的疲劳而使不出尽,而仰睡的习惯往往会把手放在胸前,这就会使人感到胸闷,好像有人压在身上一样。
还有压力大的人容易脑疲劳,而体质较弱的人身体往往容易超负荷了但他自己还不知道,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也会有这种?鬼压床?的情况产生。
经过了这次简单的调查我更加发现,我们要相信科学,任何问题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解释才是真理。
比如?鬼压床?我们只要多多锻炼自己的身体,增加体质,注意劳逸结合就不会出现所谓的?鬼压床?的现象了。
茶水变墨水。
杭州市萧山区劲松小学604班张雪儿指导教师杨善福前言:寒假里的一天,我写完了作业,随手翻起一本科技类书,无意中看到一个?茶水变墨水?的小实验,书上面写道:?茶水内放入生锈的金属物件,就可以制成墨水了。
我觉得很奇怪,茶水遇到生锈的金属物件,茶水会变黑吗那么遇到不生锈的金属物件,茶水会不会变黑呢让我猜猜:茶水遇到生锈的金属物件,茶水会变黑,遇到不生锈的金属物件,茶水不会变黑。
为了证实这个想法,我决定亲自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课题:。
茶水内放入生锈的金属物件,茶水会变黑。
茶水内放入不生锈的金属物件,茶水不会变黑。
实验过程:我准备了两只玻璃茶杯,编号为1号、2号。
泡了差不多的两杯茶,然后把生锈的铁钉倒进1号杯,把不锈钢小勺子放入2号杯。
等待中……。
第二天一早,我便冲过去看那茶水,1号杯茶水变成了咖啡色,2号杯颜色浅多了,和我们一般放久了的茶水没什么两样。
看来这个实验会成功的,我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喜悦,等着看茶水变成墨水吧。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十六
(一)学习是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维特罗克是这一构建过程的主要阐述者,他认为和提出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者通过最初对于知识的认知结构以及理解,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感受和信息接受相互作用和联系,进而生成有用信息的过程。在他的阐述当中,对于人脑被动接受知识的想法给予了否定,他认为人脑是主动接受信息,并且有效的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和结果。另一方面,其结论还认为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并不是从最初的感受信息开始,而是从信息的选择开始,选择性的接受一些有用的信息之后,再利用大脑进行分析,获得想要得出的结果。在理解的过程当中,不断的与感觉和经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意义。当然如果与旧的经验和感受发生了冲突,则会出现理解和认知的重组,为了实现和适应新的认知体系构建而重新建立。
(二)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构建这是构建主义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更深层次的一个体现和理解。首先他们认为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对新信息的理解,往往是通过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经验,并且超越所提供的原有信息而构建的。其二则是有选择的从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的本身,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构建,而不只是单纯的信息提取。总而言之,建构主义实际上不仅仅是对新信息的一种理解和构建,更是对原有信息和经验的一种重组过程。
(三)学习者自我理解的构建。
学习者通过自我理解,可以对信息进行构建。这充分展现出了信息和结果不具有唯一性,同时每个人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不同,对于信息的理解不同,所生活和选择的经验不同,极易导致了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事物的方方面面,所以往往学习者之间实现合作,就可以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构建。进而丰富对于世界的认识,增强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二、教学中的认知构建主义。
(一)教学设计自上而下与知识网络结构。
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符合认知观念的构建主义方式和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的逐渐完成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实现逐一的把握。一般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学生呈现教学的整体性任务和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需要掌握和解决的问题。学生会在不断摸索和思考的过程当中,通过主要问题的设置,也会自己去挖掘需要完成整体任务的子任务,以及完成主要任务所需要掌握的所有技能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顺藤摸瓜而已抓住所有教学的方方面面,确保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被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和批判成为过于简单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无论是怎样的教学设计,都应该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更为适合的教学模式构建方式,避免不实事求是以及片面的态度来应对教学问题。
(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在近些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比较常见,也是经常提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情境教学一定不能脱离开相应的情境作为依托,教学的内容也应该使得学习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而教学的定位和目标,也应该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同时学习的内容也应该选择真实性的任务,避免因为相对的简单化而事物情境教学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的具体问题实际上都涉及到了许多内容的方方面面。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往往都会强调弱化学科的界限更好的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有效的实现学科的交叉,发展学科的共同特点。情境教学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与现实的情境相类似,所以往往教学的工具和具体的内容展现都会隐含于情景当中。因此教,师往往不会将自己提前备课准备好的知识提前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展示,让学生循序渐进了解。情境教学需要的是综合性的考验,往往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当中,就可以体现出教学的成果。另外,相对真实的任务,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内部动机的激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真实任务比起简单化的课堂情景设置,具有更为广阔的适用范围和实际操作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当今的教育教学发展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支架教学。
实际上支架教学是引入了建筑学中的脚手架原理,在这里被拿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历史上,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责任与任务,一直都有着争论不休的结果。发现、指导和接受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可绕过的关系。如何完善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学的开展,就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一般来说,教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学生通过接受教师的引导,这一过程中更好地进行信息的接受、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所以,支架教学往往就是教师通过知识的传递,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学生掌握了这一技能,把握了具体知识的时候,教师再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和操作当中,要求教师先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走进到课堂教学当中。然后由教师为学生确立教学的目标,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和探索。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演示。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生对于知识解决过程的参与程度,逐渐的加入学生的探索成分。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探索的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找寻探究方向,这样教师便能逐渐将扶住学生的手拿开,让学生独立行走。这一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方法的不同,就是其他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支架教学更加注重教师成分减少之后的教学效果,最终培养学生形成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中社会性的相互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师生是最主要的关系和成分,而相互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关系。因为构建主义曾提到,每个人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做为背景,进而建构对于某一事物的了解,所以很多时候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知水平与能力,获得比自己更多的知识和认识。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彼此合作与探究,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思考,将大家的想法集合起来,进而对事物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得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抓住了什么,而哪些又是自己在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当中漏掉的。丰富的理解往往是广泛知识迁移的重要前提,所以这样的合作与相互作用对教学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不断对自己进行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己对于知识的重组和对于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重视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往往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彼此合作,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推动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推到一个顶峰。
三、结束语。
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当中,构建主义理论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和作用。同时构建主义理论更是教育学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在其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学的设计和模式也更加符合教学的开展,学生独立能力的形成和对于知识建构能力的训练,也得到了更为重要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十七
摘要:课堂导入是最为有效的切入课堂的方式之一,也是高中地理课堂上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展中,课堂导入因为方法众多,且能够迅速的将学生的状态进行转换,所以被多数高中地理教师所青睐。只要在地理课堂中对课堂导入进行灵活的应用,就能取得较为显著的导入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导入;巧设悬疑;媒体渲染。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导入是极为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也是课堂开始的首要环节,教师要依照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课堂导入进行灵活的设计,使课堂导入在具备个性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共性,从而全面的将课堂教学进行激活。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三五分钟之内就集中起来,迅速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之中,从而将课堂教学的各种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进而促使课堂学习氛围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正是由于课堂导入的灵活度极高,因此课堂导入的方式众多,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综合考虑,然后选出最适宜的课堂导入方法进行运用。
故事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的导入形式之一,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导入形式之一。故事有人物有情节,一般都较为完整的叙述了一件事或一个过程,最易被学生所接受,能够迅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将其带入到和故事相关的情景之中,让学生受到全方位的刺激。高中生的思想已趋近于成熟,显得比较活跃,但是其好奇心仍然较为强烈,因此对故事的接受较快,反应也较为明显。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开始前,使用故事作为引导来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很好的激发,并将学生的想象力激活,特别是一些学生从来没有听过的陌生地理故事,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一下子就将注意力放到故事上面来了,使学生不光是从故事从获取了一些和教学有关的地理信息,还激起了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为投入的进行地理学习,对地理中的一些现象、概念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从而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这对培养学生地理综合素养是有重要意义的。
例如,在进行《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章的学习时,就可以《狼图腾》来作为开场,里面写了知青陈阵在内蒙的一些事儿,也写了人类不恰当的放牧、狩猎、农耕,导致草原荒漠化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主人翁陈阵多次随着牧民一起迁徙,就是为了找到新的草场,只是和以往不同的是,离开的草场并不是等来年恢复后再去,而是因为已经没有草,只剩下沙子而被荒废了。此时就可趁机告诉学生内蒙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从2009年开始,正在人们的治理下逐年减少,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着。这样学生被故事吸引住了注意力,然后再听见教师讲内蒙古的土地荒漠化有所缓解,这就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地理知识有了继续探索下去的动力,想要搞清楚荒漠化的原因和荒漠化面积减小是因为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就能顺利地将学生引入到教材的讲解之中,让学生对“荒漠化”一词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学习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学生通过教师讲诉的故事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内蒙古大草原绿色不是其唯一的颜色,还有我们大家都不喜欢看见的荒漠的黄色也同样存在于大草原之中,让学生开始对如何保卫大草原的绿色进行关注,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被成功的激发,从而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就自然而然的'高了起来。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朱熹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短短十字,却倒出了学习的真谛,说明了质疑是学习的必要态度之一,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保持一定的自主思维能力,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要听,也要敢于进行质疑,这样才能真正主动的学到知识,而不是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理地进行质疑,同时也要巧妙的设置一些带有悬疑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质疑。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来完成学习,在学习到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也丰富自己对于地理学习的认知。高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要进行不断的学习,要抢在学生的前面对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把握,将教材搞懂搞透,从而对教材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并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考虑其中,设置一些有悬疑的问题,诱使学生去对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对地理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将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内化,从而将这些知识真正的掌握。当然,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悬疑问题设置时,要注意将问题落到实处,从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问题设置,并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设置情况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让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基本达到了全覆盖,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导入中,多媒体教学导入也是方法之一。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和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的课堂导入提供更多的可能,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导入材料的运用,在声光电的“三维”刺激下,迅速的进入到课堂教学的状态之中。因为,直观形象的教学视频、丰富多彩的教学图片、奇妙有趣的教学文档等等,都能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进行有效的展示,所以学生能够更为有效的接受课堂导入的相关信息,并且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更容易被激发起来,从而使得高中地理课堂能够很顺滑的切换到课堂教学的状态之中。
例如,在学习《行星地球》的相关内容时,由于天体的可全面观测性较弱,学生无法较为直观的对天体进行观测,就更不用说对天体运行轨道的观测了。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导入的手段,用一段3d模拟的视频,将各大天体的情况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同时还可以以动态图形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天体的运行轨道,从而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对天体进行观察,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该部分的知识。
一次优质的课堂教学导入,往往伴随着的是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正是课堂导入这一优美的乐章,才奏响了课堂教学的序曲,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在课堂气氛得到全面活跃的同时,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的开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十八
在素质教育中,各门学科都应该受到重视,各学科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正确对待每一门课,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地理是高中的一门基础课,但是,在众多的高中学习科目中,地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地理被放到了副科的位置之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平时,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语数外、理化生的学习之上,地理学习不重要,也不需要深入理解,只要在考试之前结合课本简单看看,记住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即使学不会地理也没有关系。由于学生对地理学习存在着误区,导致学生们在地理课堂上表现不积极,地理课堂的教学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高。
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自己要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摆在地理教学的位置。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向学生逐步渗透地理学习的重要性,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地理教学工作,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举措。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不能做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这种“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厌倦、乏味,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课,自然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对地理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直以来,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地理学习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地理学习不重要,没有给予学习地理的充足时间。及时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他们也是根据教材和教师的讲解进行进行机械记忆,不能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知识的学习,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地理学习的效率低下。
(三)学生的认知及思维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地理知识包括的内容广泛,有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由于高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没有发展成熟,在学习地理时,对于一些不熟悉,尤其是抽象的地理知识难以理解,在地理学习上遇到了拦路虎,削弱了他们地理学习的兴趣,影响力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运用直观教学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于形象的事物他们最感兴趣,印象也更深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教学法,以便于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使用地理图册、地理挂图、图片、实物等为学生再现地理现象,进行直观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教学,能够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处理加工之后,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理性认识。运用直观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还可以把问题深入浅出的为学生讲解清楚,学生在理解知识时会感到更容易,教师讲解起来也更加方便,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先进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地理场景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感到兴奋,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教学内容以丰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由于多种展示形式相结合,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地球绕日运动”、“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能够把众多的信息生动、有序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兴趣更浓。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身边的许多地方都要用到地理知识。单纯按照课本讲解地理教学内容,就会使地理课堂变得空洞,脱离实际。在地理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能够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地理知识,又能够促使学生把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为了更好地做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从中挖掘出地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有联系的部分。在平时,教师还要多读书看报,关心时政热点,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以便于把教学内容和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每种教学手段都有着自身的优势,我们不能单纯的评定哪种教学手段的优劣。只要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就是有效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找到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问题寻找解决对策。只有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从而构建出高效的课堂。我相信,只要教师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发挥出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十九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地理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对于信息化教学来讲能够实现信息多媒体化、学习资源共享化和自主学习个性化的特征。将信息化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信息化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应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当前教学逐渐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发展中。打破传统教学黑板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而转向为互动式的多媒体教学中。另外,将原始抽象化的文字表述向具体图文并茂的方式转化。在教学工具上将多媒体融入其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将针对信息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多媒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信息表现形式,能够将信息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是一种综合性的传播媒体。将图像、文字以及动画等结合为一体,运用优雅的文字以及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进而产生较强的冲击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初中地理教学“海陆变迁”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做相关的课件,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传统教学方法下,都是由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进行仔细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教材内容全部搬到课堂中,没有创新意识。因此,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老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学会创新,进而能够掌握到全面的地理知识。在讲述“中国的行政区划”这部分内容时,应将民族以及山脉和高原盆地等结合在一起,将制作后的课件运用在服务器上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能够将重、难点进行区分,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老师的恐慌心理能够全部消除,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不仅能够使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探讨,还能与老师进行探讨,形成一种交互式学习。
(一)运用动态模拟方式将教学重点进行阐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地理现象来讲具有较强的空间感,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将多媒体运用其中,能够实现模拟动态的过程,学生能够对一些地理现象拥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以及掌握。例如,针对“地球板块运动”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将多媒体融入其中,能够将地球板块运动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理解时较为轻松。对于教学课件制作时,老师应突出难点以及重点,这样的方式能够方便学生的目标性学习。
(二)加强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老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在现代教学技术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应对知识储备进行全面的改善。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应更新教学观念,学校应加强对老师课件制作技术的综合性培训,同时还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对于教学课堂中的难点问题应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三)体现其辅助性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老师而言应具有正确的多媒体观念。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运用中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将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结合,进而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一些老师在运用信息化教学中,过度将信息化手段夸大,整节课都用多媒体进行展现。利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应强调其辅助性。例如对于世界气候类型以及河流径流的流量与变化等内容进行学习时,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以及图表制作功能,融入教学实践中,进而起到辅助性作用。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提高自身的理论化素养,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地理教学中,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而言不能将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全部解决,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整体而言多媒体教学处于一种辅助性地位,进而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消化,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夏纪玲.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的信息化,提升教学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116.
[2]赵萍.浅析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7):47.
[3]骆秦俐,陈小冬.“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课题探讨[j].地理教育,2013(3):29.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二十
摘要: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核心要素是对人的管理,幼儿园管理也同样如此,关键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学中最难做的,最考验管理者能力的,需要管理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关心被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达成心与心的沟通,让被管理者更加用心工作。本文笔者就如何管理幼儿园教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管理者;关心;需要;成长;欣赏。
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核心要素是对人的管理,幼儿园管理也同样如此,关键是对人的管理。的确如此,每一个搞管理工作的,在管理岗位上的人,都有自身的深切的体会,幼儿园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这也是最难做好的管理,因为人毕竟是有思想,有不同想法的,再加上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受我们控制的,我们不可能知道每个老师的大脑里在想些什么。作为管理者需要在了解别人思想,顾及别人感受上进行管理。从这个角度上来考虑,幼儿园管理中最难的,最不稳定的就是教师的管理了,加之现在社会教师地位并不高,很多教师一旦有好的去处,就会抛下幼儿教育工作高就了,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还有一部分教师却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此,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也就越来越难,越来越让管理者感觉头疼。
一、关心老师生活,不断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每个老师因为家庭情况不一,生活条件并不相同,要考虑的生活问题也就不一样,他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都不相同。作为幼儿园管理者,要让他们心甘情愿接受管理者的管理,乐于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就要与他们一条心,打成一片,了解每一位老师的不同需求,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教师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比如,教师中如果有小孩无人带,需要老师自己亲自接送的,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开开绿灯,给他安排课程尽量在一天的中间,避开早晨和下午,让他有时间接送孩子。如果哪位老师的孩子病了,除了主动准假外,还可以代表学校去看望一下孩子。这样就会增加管理者与教师的感情,拉近两者的距离。
另外,还可以学校能够办到的情况下,帮助教师们改善生活条件,可以在学校给家住外地的老师安排宿舍;免费给老师们提供早餐,让午餐更丰富,更营养等等。只要管理者是真心的为教师着想,付出的真心就自然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二、积极支持教师学习,满足老师培训提高需要。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为了让教师有学习的机会,管理者要创造学习条件给教师们,让他们想学有条件。可以每学期让教师自行选择多少费用以内的幼儿教育类书籍,购买这些书籍的钱由幼儿园支付;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培训、考察、交流学习的时候,除了管理者自身参加培训外,还要把机会更多地留给老师,让他们走出去,多看看,多学学,这对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更换教育理念,拓宽教师视野,丰富教师学识是大有裨益的。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有竞争才有差距,有差距才有促进,有促进才有提高,有提高才有效果,通过参加竞赛活动,教师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对于教师的在职进修,也要大力支持,这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要鼓励他们参加进修,还要给他们留出时间学习。
三、学会欣赏赞美老师,及时表扬鼓励。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美的眼睛”。对幼儿教师不能老是吹毛求疵,看这个教师不顺眼,那个教师不中顺心。要用欣赏的眼光和赞美的心理去看待每个老师,要睁大眼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长处,并用放大镜去“放大”这些闪光点,并给予欣赏和赞美,让他们感受到教学所带来的成就感,带来的乐趣,更加增强他们教学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他们教学的特长。对教师们在平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教师们哪里没做好,哪里做得不对上面,班级哪里又有了问题。这样就会给老师们增加无形的压力,老师就会刻意去注意让自己不犯错误,少犯错误,就不会在教学中有创新,就会影响老师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在幼儿园对教师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多肯定老师的表现,给予一些积极的引导,充分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鼓励老师与幼儿园一起成长。
任何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目标,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远,有的近,不尽相同,但无论是哪种目标,都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这些目标是让人积极向上的。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幼儿老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规划自己的工作岗位。要与教师一起,帮助和引导老师分层次写出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同时,要让教师结自身实际和目前的工作情况,把与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幼儿园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将长期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短期目标,并拟定为实现这些短期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行动的计划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分期目标,让教师能让自己拟定的目标而努力,有了目标,也会激励教师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为实现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努力奋斗。幼儿园的美好愿景和共同使命使每一位教师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使老师们着眼未来,降低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黄晓秋。幼儿园管理体制中的“以人为本”[j];校长阅刊;2007。z2期。
[2]张荣华。浅谈幼儿园人性化的管理[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西卷)[c];2010。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二十一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二十二
梦想和愿望是引领前进的旗帜,是凝聚力量的保障,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个人、每个团队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于我们地税部门来说,就应当立足本职,认真履行好“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光荣职责,以建设勇于担当、服务大局的服务型地税为目标,以建设公正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型地税为灵魂,以建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创新型地税为动力,以建设风清气正、廉洁从税的廉洁型地税为保障,努力把地税部门建设成有梦想、有奋斗、有担当、有成就的坚强集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凝聚力量筑牢梦想根基。
梦想要激发力量、鼓励奋斗,离不开现实的深厚基础;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有赖于现实的强力支撑。近年来,南昌市地税局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上下一心、奋勇拼搏,努力为建设服务型、法治型、创新型、廉洁型地税,助力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按照省地税局“收好税、服好务、执好法、带好队”的工作要求,在认真调研、科学谋划、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六个一”的工作理念;明确了加速实现税源管理专业化、信息平台一体化、纳税服务品牌化、管理创新成果化、队伍建设体系化,将南昌地税建设成为地税形象“示范区”、改革创新“领先区”、干部培养“集结区”的奋斗目标;形成了“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南昌地税精神;确立了“全省第一、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共同愿景;作出了完成“六大任务”、构建“八大体系”、“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战略决策;细化了全面构建“五位一体”地税工作新格局,积极探索“五举并重”队伍建设新途径的工作思路。这些发展思路和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一致认可,成为建设服务型、法治型、创新型、廉洁型地税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强化征管、优化服务。通过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征管创新实现了新突破,纳税服务构筑了新格局。在征管创新方面,初步建成南昌市税收信息共享平台,存量房评税系统平稳上线运行,成功试点税收电子地图系统,信息管税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健全行业税收及单项税种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专业化管理模式,税源分类管理取得了重大突破;提请南昌市政府研究通过20多项税源监控事项,综合治税取得重大突破。在纳税服务方面,推进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建成并开通12366纳税服务热线,设立“税收教育基地”,成立纳税人学校,服务平台全面拓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国地税联合办税、免填单服务、纳税人维权、审批事项前移试点,服务手段持续创新。在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方面打下的扎实基础成为建设服务型、法治型、创新型、廉洁型地税的双核。
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朝着梦想前进。
全力以赴服务发展大局。地税部门是政府重要的职能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应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主题,牢固树立科学的税收观,坚持服务大局促发展,着力建设服务型地税。要认真加强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南昌市委、市政府“双轮驱动、二三并举”、“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区域聚焦、产业聚焦、政策聚焦、资源聚集”的战略决策深入调研,针对如何培植地方税源、加强专业市场税收管理、策应“营改增”等内容形成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依法组织地税收入,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坚持组织收入原则,狠抓收入质量评价,强化税收分析预测,严格收入计划考核,确保地税收入稳步增长,为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提供强大财力保障;全面落实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省地税局支持打造核心增长极60条、南昌市地税局服务打造核心增长极50条等优惠政策措施,全力为南昌市实施“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战略提供服务;全面落实服务民生、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着力构建“大服务”格局,完善纳税服务平台,强化服务需求管理,加强行风效能建设,从维权、减负、提效入手,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地税政务环境。
矢志不渝坚持依法行政。应把依法行政作为税收工作的生命线,把法治要求融入各项税收工作中,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着力建设法治型地税。要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认真执行税收实体性和程序性法律法规,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申辩权和监督权,坚决落实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减少执法随意性;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加强税收法制教育,引导地税干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税收政策和管理制度出台前的论证和实施后的评估改进机制,严格执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和个案批复制度,从源头上预防执法风险;强化税收执法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大力推行阳光征收、网络评廉等有效手段,加强监督制约,通过“倒逼机制”促进地税干部阳光执法,深入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积极探索执法责任制电子化考核,利用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开展执法督察。
攻坚克难推进改革创新。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是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为此,应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着力建设创新型地税。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坚持改革理念,树立创新思维,同时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营造求实改革、科学创新的浓厚氛围;把握改革创新重点,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改革财税体制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出台的税制改革措施,做好“营改增”准备和实施工作,稳步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积极探索税收专业化管理、风险管理、重点税源管理的有效模式,大力推行内部行政管理、干部人事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地税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地税工作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地税工作的新方法,理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注重工作的连续性,保持既定的合理规划、决策部署和制度办法稳步实施,又增强进取意识,积极探索创新,形成改革创新、稳步前进的良好局面。
踏石留印强化廉洁治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党风廉政建设成效和地税工作业绩成正比,廉政建设是地税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坚持惩防并举、廉洁治税,着力建设廉洁型地税。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坚持领导率先垂范,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主动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深入开展税收执法风险和预防职务犯罪等警示教育活动,发挥廉政文化的渗透作用,筑牢地税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大力推进制度完善和创新,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围绕税收“征、管、查、减、免、罚”等重点环节强化巡视检查和执法督察;严厉查处违纪案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处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教育心理学理论论文篇二十三
财富效应(thewealtheffect)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指某种财富的累积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必然产生对相关领域的传导效应或者是控制效应。由于财富本身是多元的,比方说有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之分,所以财富效应也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财富效应是指涵盖了所有财富的更为广泛的概念,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物质上能满足你各种生产生活需要的物品就是财富;精神上能让你愉悦舒畅的就是财富。50年代的“财富”是激情:中华儿女们豪情澎湃、高歌猛进,金钱是多余的羁绊!70年代的“财富”是斗争:斗出一片火红的天,金钱是一种锻炼觉悟的战场!80年代的“财富”是变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金钱挤进了发展的硬道理!90年代的“财富”是组合:忙碌发展的中国在创造、在变革、在试验、在组合各种被解放的元素们,金钱是组合品的标志!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真正的财富=观念+时间,成功者知道一百个失败的原因同时知道一个成功的方法,失败者知道一百个失败的原因却不知道一个成功的方法。
狭义的财富效应是指货币财富效应,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财富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这一概念是c.哈伯勒提出来的,在研究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况的可能途径方面,哈伯勒把注意力集中在货币财富上,并指出在价格下降时,这种财富的实际价值会增加;因此货币财富的持有者会通过支出过多的货币,来减少他们增加的实际货币余额,从而提高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水平。这种价格诱致的财富效应在理论上的正确性,已被各种类型的货币财富所证实。
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归属感、对经济发展的信心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种不以实际物质计量为单位的财富,其财富效应更加明显,更有财富传导和控制效应。
财富包括两种形式: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财富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两种资产总额的净增减,而不是某一种资产的增减,因而公众手持货币资产的增加或减少也并不意味着其持有财富的增减。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向私人部门购进政府债券,这样会使得社会现金资产增加,债券资产减少,这改变的只是财富的构成,但财富持有总额未变。同样,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财富效应”理论认为,股价上升会刺激消费,过度的消费反过来又会提高公司利润和就业,然后造成通货膨胀。利润的提高使股价继续上升,收入的增加又刺激着对股票的需求。然后股价的上升继续刺激消费,于是在理论的永动机上,整个循环将重新开始。
有一种理论要好得多,认为股价对经济作出反应,而不是恰恰相反。根据这种观点,企业家的进取行为创造了能提高生产率的新技术。生产率的提高使收入增加、带来了预期的利润及投资。这提高了就业率,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抬高了股价。
这种发展的核心是低税收、稳定的货币、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自由贸易。只要存在这些条件,财富就会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来,股票市场也会有好的表现。这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如果财富效应起了作用,我们应该能看到股价上扬与消费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但两者之间几乎不存在什么关系。从1965年到1982年,标准普尔指数平均每年只上升14%,而消费开支的年增长率从7.5%上升到了12%。1981年以来,股票价格上升了约1200%,而消费开支的增长速度实际上有所减缓。如果财富效应的确存在的话,那么它竟然隐藏了近40年,直到才表现出来。
谈到通货膨胀,该理论的证据就更少了。1965年,除食品与能源以外的个人消费减缩指数(减缩指数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又称消除通货膨胀指数)按年率计算增长速度仅为13%。到80年代初,虽然股市萧条,但通货膨胀的年增长速度达到10%。自从80年代初经济繁荣开始以来,通货膨胀率一直在下降,到今年4月,“核心”个人消费减缩指数只比一年前高了1.7%。这一切证据都没有动摇格林斯潘和美联储的其他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