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读后感(模板18篇)
读后感是一种文学性的反馈方式,它可以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如何写出一篇内容充实、条理清晰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一
中等卫校《中医内科学》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教材,是介绍临床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鉴别、辨证治疗和预防护理的一门临床医学综合课程。是中医专业的临床专业课、必修课。
一、勇闯教材关,重视课堂教学,使教与学达到高度的融合。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永闯教材关,把握“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教材的学习目标、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及课时的多少,进行分析灵活处理教材,适当增删教材内容,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制定确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授课得心应手。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从走进教室、复习、讲课、小结这个程序安排既要严谨、又要求思想活跃,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认真做好课前10分钟复习性提问,讲清每一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那些,熟悉那些,了解那些内容。使学生们在听课中积极配合,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掌握,如:我校85%是民族生,故要求掌握内容就是重点内容。同时教师要注意课时的分配,授课语言的表达深入浅出,少而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易学易懂,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提出问题,采用设问、反问、讨论等多种方式答复。讲课常常联系前期学过课程的知识点,温故而知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板书、画图,举例、ppt及视屏等多种教学手段应用。合理安排讲解讨论教材中“链接”“手拉手”的相关内容及课后目标检测的练习内容等。使教与学达到高度的融合,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接受。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讲授《中医内科学》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只凭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传统的授课方式很抽象,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动画、录像、特殊的符号或彩色线条来展示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诊断、防治措施,因其形象逼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一旦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同时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教学可使学生对重点内容一目了然,降低学习难度,易于知识的`巩固、积累、掌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医学是一门精细的技术性学科,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方法很多如:病案讨论法、ppl教学法、实验室模拟操作法、情景教学法、临床见习及实习前的培训操作考核法等等。我校有健全的实验模拟操作室,故此法最常用,用模拟技术创设高仿真模拟病人和临床情景来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医学教学实验和考核,架起了医学理论通往临床实践的桥梁,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诊断能力及各项操作技能。通过模拟实验室的操作和直观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尽早地从死记硬背思维模式转向医生的思维模式。故在讲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时我们采用心肺听诊模拟人教学及考核,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顺利进入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制定合理量化考核办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成绩考核工作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过程中比较真实全面的对一个学生成绩进行考核,是一个较复杂的内容,也是一个较难掌握的工作,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医内科学》课程提出综合量化考核办法:综合量化考核分为理论知识技能,实践操作技能和学习态度三个结构组成,考虑到学生还是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三个结构的量化标准分别定为理论知识为50%分,实践操作为30%分,学习态度为20%分,满分100分。1.理论知识又分为期终测试占70%分,平时测试占30%分,共计100分,其中平时测试可包括课堂提问、作业、考勤等。2.实践技能又分为实验操作规范70%分,病例分析30%分(提倡实验能创新),共计100分。3.学习态度可分为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觉预习,复习30分;实验操作认真主动性强,爱护公物30分;遵守课堂纪律,衣着整洁,乐于助人,文明团结,健康向上40分,共计100分。此项较难掌握,可采用将这几项列成表格由班组学生自己相互或集体评分方式进行。为了使学生较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理论测试命题主要以每章目标检测为主加之少量的当前临床新进展内容,让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总之,教学有效果、教学有创新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其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拓展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二
《问中医几度秋凉》是一本十年前阅读的书籍,讲述了作者从自己老中医母亲的一生和小中医女儿的进步中窥得的一些经历和感悟。最近有空又翻看一遍,颇有一些想法。
作者的父亲是个唯物唯科技论者,他总是看不上配偶身为中医的所谓“神秘治疗法”。诚然,现代科技一日千里,声光电和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工具的利用率极大的提高。从前那些朦朦胧胧就致人死亡的病痛,诸如腹泻(霍乱)、咯血(肺结核),风寒(流感)等等,现在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致病菌和致病机制,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的使用抗生素、手术等药物手段克服病菌,快速痊愈机体。
而随着环境恶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西医手段更多地呈现出了“照病镜”而非“治疗仪”的一面,花了成千上万的开销,让病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长在体内的各种“瘤”、“斑块”、“脓液”,金钱散尽之后,病人也“心满意足”的死去了。
作者的母亲,在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技术之上,灵活运用了中医“黑箱”的诊治特点,因脉而治,应势而为,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病患疼痛和医疗花费。当一个个病苦难忍却又在大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们最终上门感谢母亲正确辩证调治后,作者和作者父亲才稍稍改观了对母亲的偏见。
作者列举了著名中医大师文怀沙的一句名言:西医用脑,中医用心。
西医可以批量生产,而中医需要灵性和开悟。从事临床工作至今,本人深知各类指南和共识的强大,严谨的循证研究拯救千万病患于痛苦之中。而更能体会万千病患微妙的个体差异对于统一临床方案的排斥。更不能不提的是同一体质的人群在不同性格和心理条件下对于疗效的巨大反差。所以对于不同的人群,必然不能冷酷理性的作一刀切。
作者母亲诊不同孕妇的喜脉,感受各不相同,有的是平稳不惊正常分娩脉象,有的却是如波浪般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脉象。每每摸到后者,母亲都像品鉴艺术品一样温柔和高兴。
科技发展使得人工智能越来越精密复杂多功能,甚至阿尔法狗都能在围棋上秒杀人类,但是品酒师、品茶师,闻香师却还是成为相关价值鉴别的最终决策者,这充分说明不管哪个领域,人类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
可笑过后便是可悲,我们都知道,现在越是大型的医院,分科便越是细致具体。用作者的话形容:很多科室的“大专家”、“大教授”,却并不能独立的去处理某一病症,这当然能为学科系统化带来效率,却不得不反映了现实的可悲。
作者母亲坚决的从医院辞职,为的就是不让系统化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和异化自己独立诊疗病患的能力。超倍显微镜可以深入细胞分子结构,系统知识也把人体每一部分拆分得肉眼可见,但堆积如山的报告单和疲于奔命的步伐却永不停息。
在作者母亲那里,他们却永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可以值得倾诉,值得信任也可被抚慰身心的人。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实实在在用文字表达了什么叫“实践出真知”,中华文明经历太多的人世浮沉,而我们内心最难割舍的却还是那份独一无二的感觉和记忆,它刻进我们血骨,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与我们所有的张惶失措,灰心丧气和苦难眼泪进行一次次最温柔的拥抱。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三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作为一名医生,我曾经在临床医学中遇到过许多脑卒中患者,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和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我积累了一些关于脑卒中的医案心得体会。
首先,脑卒中的抢救时间是极其关键的。脑卒中的神经功能受损很快,时间拖延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后果。在接诊脑卒中患者时,我们必须迅速判断出患者是出现了脑卒中的类型,并采取相应的紧急抢救措施。例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及时溶栓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者的脑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因此,我们要教育大众加强对脑卒中的认识,及时就医,以便在发病的3-4.5小时内获得最佳的救治机会。
其次,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脑卒中患者一旦脑功能受损,往往需要康复治疗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康复方案。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我们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手段促进神经突触的再生。对于出现了瘫痪的患者,我们要做好肢体康复,通过适当的运动和理疗来恢复肢体功能。通过康复治疗,我们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脑卒中的家庭关怀和心理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脑卒中患者在疾病过程中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他们可能感到无助、焦虑、抑郁等。因此,家庭成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怀和理解,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支持。家庭环境的温馨和安稳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身心健康。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建立相应的护理和照顾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关怀。
另外,预防脑卒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脑卒中的发病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管理,积极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另外,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合理的工作和休息也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通过全面的健康管理,我们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生活的疾病。通过对于脑卒中医案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脑卒中的医案心得体会。及时的急救和判断、全面的康复治疗、家庭关怀和心理支持以及预防脑卒中,都是在医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相信在未来我们可以更好地防控和治疗脑卒中,为人们带来更健康、幸福的生活。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四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五
前几天,我在网上无意间发现一本小说,名叫《问中医几度秋凉》,被网友评价为继刘力红老师《思考中医》后的又一本有深邃思想的中医著作。
作为中医学子又热爱它的少年怎能错过这本思想著作?看到小说,我便如饥似渴的读着,三天便将它浏览完。
这本小说通过回忆母亲为线索记述了自己当年在高举科学之旗的父亲的影响下没有继承母亲高超的医术,随着后来女儿的问世开始反思中医与西医。
其中我看到好几处时,是多么的激动,也许引起我的共鸣,似乎见到了许久未见的故人。
文中作者开始写到当年母亲以“不读中医经典,只记方药,只能成为庸医”为由拒绝教自己绝活,后来作者随着以后的经历(其中写到一个教中医30多年的教授走起了反中医的路)才明白当初母亲为什么不将绝活教给她,明白中医不知医理,何以成医,而中医经典就是中医的根,历代医家的著作是本,只有将其根本抓住,才能成良医,此时也才明白我校国医大师李老师所说的究其一生培养中医学子,到头来培养一批倔墓人。
接着又写到父亲在他六十岁时对中医的态度发生改变,由之前对中医的一直批判到不批判。为何有如此大改变,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找到答案。作者父亲六十岁时,背上长了个痈,推崇西医的他在使用了众多消炎药后,痈反而越溃越深,无奈写下遗嘱,后来在朋友的力荐下去找老中医看,几剂药下肚就痊愈,从这件事后他不再反中医。看到这儿不得不想起名医们提到的中医之所以能在饱受挫折后生存是它的疗效。
还有作者写到她自己曾经患有心脏病,拥有高超医术的母亲也曾患有此病,母亲也只能用药物控制它的发展,后来她想药物不可能改善,之后她无意中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到农村盖房子,不知不觉中心脏功能恢复正常,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神奇,然而在中医里也有此概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读了这小说,让我真的觉得如沐春风,感慨万千!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六
几年前就听说有一本书叫《思考中医》,并且还在书店的书架子上看到了,随手翻看了几页也就放下了。想必是讨论中医存亡问题。
而今有同事举荐了这本书,并且摆在了我的面前,那就要好好读一遍了。经过两周阅读,颇有收获。
1,作者很执着,有学问,有见识。
2,始终以阴阳为纲领,展示了《伤寒论》六经的阴阳转化,很有新意。有些观点和我的认识有点相似。
3,文章也有一些机械的、望文生义的成分,这是我的一孔之见。
4,总之,在今天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书还是很开眼界的。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七
一个连《内经》都不曾读完的人,又怎么能成为一个上工呢?不能成为一个上工,又怎么能为百姓治病呢?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就行医,那岂不是害人吗?不要以为中医没有毒副作用,中医的毒副作用在于行医者的能力,你有能力毒副作用就小了,你没有能力。那么你就是在杀人!!!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八
中南大学教授,“读中医读了33年”的张功耀近日在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据说签名者已达上万人.这伙人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西医成为人们求医看病惟一的选择.对此荒唐行径,国家卫生部表示坚决反对.
作者:杨闻宇作者单位:刊名:今传媒(学术版)英文刊名:today'smassmedia年,卷(期):“”(1)分类号:关键词: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九
第一段:介绍中医医案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并引出文章主题。
中医医案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详细记录了中医师对患者病情的观察、诊断和治疗过程。通过研究医案,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学。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中医医案,探讨其中的启示和体会。
第二段:分析医案中对病情观察和诊断的重要性。
从中医医案中可以看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诊断非常重要。例如,在一份医案中,患者牙龈肿痛,症状明显,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脉象等来判断患者肝胆火旺,针对性地开出了清热解毒的方剂,治疗效果显著。这表明中医师在观察患者病情时,不仅仅关注疾病表面症状,更注重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第三段:探讨医案中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同一病症可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分析医案时,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在一份医案中,患者胃痛呕吐,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身体状况,选择了不同的草药组合,通过调理脾胃来缓解患者的症状。这告诉我们,在中医治疗中,灵活运用各种疗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
第四段:总结中医医案教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研究医案,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启示。首先,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和身体状况来确定疾病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其次,中医治疗强调调整阴阳平衡,通过草药配伍和针灸等手段来调理患者的身体功能。再次,中医注重治疗的整体性,即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患者的病情,将人体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以治疗疾病为主要目标。
第五段:总结中医医案对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医医案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中医经验的重要总结和传承。通过研究医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丰富中医知识体系。同时,医案也是中医学教学的重要教材,通过分析医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中医医案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通过分析中医医案,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探讨其中的启示和体会。中医医案教给我们观察病情、诊断疾病的重要性,也展示了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它们对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研究和总结中医医案,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十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特点在于以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为基础,注重调理身体的内外平衡。在中医的实践中,医案记录了许多医生对于各类疾病的治疗经验,成为宝贵的医学资料。本文将探讨中医医案及心得体会,从中窥探中医疗法的奥秘与价值。
中医医案通过描述病人的病情、治疗方案和疗效,可以记录下医生的治疗经验和技巧。这些案例不仅可供其他医生借鉴参考,还能作为传统中医理论的验证。而且,医案中的细节还可以反映出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医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的疗法和原理,提高临床实践的效果。
第三段:中医医案的典型案例。
让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中医医案,以进一步理解其价值。一个年轻女性患者在妇科疾病方面有多年的治疗经历,但症状一直未能缓解。她的症状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和情绪波动等。中医医生通过详细的询问和观察,确认了患者体质属于阴虚火旺,加上情绪波动导致气血不畅。通过针灸、中药等综合治疗,患者在几个月内症状明显减轻,并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月经周期。这个案例展示了中医治疗的独特之处,即注重整体调理和个性化治疗。只有综合考虑病人的症状、体质等多个因素,才能达到良好的疗效。
研究和实践中医医案,使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疗法确实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与西方医学注重病因的直接干预不同,中医强调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的整体观念。在治疗中,医生需要全面考虑病人的症状、体质等因素,结合中医理论选择相应的疗法。而非单纯追求病因和症状的简单消除。同时,中医治疗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能指望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医生和患者相互信任和合作,共同追求疗效。
第五段:中医医案的现代应用和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中医医案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通过对大量医案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建立更科学、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同时,中医医案的数字化和共享也使得医生在实践中可以更轻松地获取和分享医案资源。这有助于加速中医的传播和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治疗服务。
总结:
中医医案的价值在于记录和传承中医的经验和技巧,并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研究和实践中医医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的疗法和原理,提高临床实践的效果。中医的疗法强调整体调理和个性化治疗,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和耐心。而中医医案的现代应用和发展将使中医更加科学、精准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中医医案的研究和实践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以保持中医的活力和创新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十一
中医在当下的中国,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上。不说受到严格科学逻辑训练的理科出身人士对中医嗤之以鼻,即便是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也会觉得中医故弄玄虚。
就我个人来说,以前也觉得中医确实能治病,但多数情况下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或者安慰剂效果。后来,思维促狭略有改观,觉得中西医都有自己的长处,西医是科学派,中医是经验派,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看病喜欢找老中医。对中医的看法有了改观之后,也略略看了一些零碎的知识,但依然云山雾罩,在将信将疑之间徘徊。直到看了这本书,才仿佛拨云见日,对于中医——甚至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都更明晰起来。
书中内容是李辛医师在中医班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后附一篇讲稿和一篇讲座对谈。而讲座这一篇可以作为本书的纲领来看,因为通过三位专家的对谈,厘清了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的区别,以及中医和西医思考方式的不同。
现代医学注重从数据指标来观察作为物质存在的人体,这是一种科学的手段,用数字语言按照理论公式描述客观状态,容易被验证,也非常有说服力。而中医描述的却是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像三焦、经络、神、气,没有仪器可以检验,也不能通过数字显示它的状态,也难怪会有人斥之为“不科学”。
科学,也不过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如果抛开这种方法,以另一种逻辑和语言去描述人体、疾病和自然呢?中医研究的是“人的生命活动”,讲究形神兼治,也就是不仅仅停留在身体的层面,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去考察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
健康的反义词并不是病,而是“失其常”,与自我、社会、自然和宇宙处在一个平衡和谐的关系之中。疾病是失常状态已经发展到了外显的状态,神散才是病的第一个阶段。《扁鹊见蔡桓公》里,蔡桓公讽刺扁鹊时说过一句话“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他不知道的是最好的医生恰恰就是“治未病”。
疾病先是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所以中医的治疗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上工治神,中工平气,下工治形”。
“上工治未病”,好的医生能够在生命无形的部分出现失常的时候感受到,通过调神遏制住它发展的趋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离自然越来越远,影响人体精、气、神的因素错综复杂,调神对医生本身的要求很高,所以如今这样的大医已经非常少见了。
李辛医师坦言,自己只能在“气”这个层面上工作。气,是维持生命的能量。三焦,就是三种能量结构——下焦:元气、精气;中焦:胃气、土气;上焦:清气、卫气。气有开阖,实则开,虚则阖。中医问诊都会问到吃喝拉撒,就是要判断一个人的气机如何。
至于有形的疾病,现代医学确实更胜一筹。所以,中医的治疗方法即是针对疾病的三个层次展开的。书中从第7章至第9章分别讲了经络穴位、针灸按摩、导引祝由和中药的治疗原理:如“针灸的作用原理不在肉体上,是经由肉体,作用并调节较高层人体能量或是精神层面,再往下作用于肉体”。
而中草药则是“医者借用草药的神、气、形来调整病人的神、气、形”。
了解了传统中医的这种基本理念之后,也就明白了现代中医为人所诟病的原因。现在去看中医或者去按摩,常听到肝血不足、脾胃失和、阴虚、阳虚之类的判定,连按摩师傅也能说出经络不通、不通则痛的道理来。让人听了觉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说到底就是因为有些医生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抓住细枝末节照本宣科地开药,实属“下工”。
宋朝以后的中医流派渐多,更加注重研究精细的分支,致精微而失其广大,与传统医学渐行渐远。到了现代,虽则主张复兴中医,看一下中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和中医看病的方法,实际上却是用西医的逻辑配合中医的手段,到头来成了四不像。
作者在讲述中草药的时候,提到了现在中医教材中缺失的内容,也指出了学生应该如何去学习中医。其中一点是李辛医师在整本书中反复提到的:虚己。
逐渐形成符合该学科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学习利用其特有的表述语系与特有名词、概念来建构认知和思维模式。这个环节来自放下已知,以及谦虚好学的心态,与新概念、新体系的反复记忆、体会、思考,与其他学科的融会互通。
只要是符合这个逻辑的,都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正确的。要放下这种已知并不容易,我们习惯了不断往自己的脑子里塞进去越来越多的东西以显得很有学识。以前看《倚天屠龙记》,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听张无忌说他传授的招式全忘了,反而大喜。这一度让我非常困惑,如今想来,这便是虚己的功夫,很难。
李辛医师说中医给人看病,要懂得“以我知彼”,也就是说作为医生,必须要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身心运作规律,知道自己的身、心、意是如何和周边环境互动的,才能够去感受和引导病人。
静坐、站桩是中医的必修课。身心静下来之后,感知能力就会变得更加精微。就像一个容器,只有空出来,才能为我所用。至于对待中西医的态度,作者引用《皇帝内经》里面的一句话可供参考:“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中西医在概念和方法上有很多不同,如果一味强调这些不同,还非要分出个高下优劣,那就是愚者所为了。
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再读,粗读一遍,我也只了解了表层的东西。比起来中医的理论,得益更多的反而是学习的态度。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我自认为不是个骄傲自信的人,但是却并不谦虚,在很多方面反而是个非常自满的人,所以,也希望能在以后重温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会虚己,从而拥抱更多可能。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十二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各级各类学校都把素质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如何在实践中认真有效地实施,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那么在财会专业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作者:王中华作者单位:邓州市职教中心刊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nongye年,卷(期):“”(6)分类号:g71关键词: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十三
摘要《边城》具有淡淡的哀愁,作者通过寂寞、烦恼、苦痛、惆怅的情绪,纠结的心理,对死者的痛楚三方面来述说哀愁,然后作者又通过单纯、朴素的原始观念,乐观、平和的心理,美丽、有趣的湘西风情,温暖、和谐的祖孙情,还有翠翠儿时的天真、长大后的矜持以及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等五个方面淡化哀愁。
关键词:《边城》哀愁淡淡的。
《边城》是沈从文反映湘西风情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它以风景如画,安静天然的湘西小镇为背景,在近乎原始、淳朴、封闭的人生观念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渡船人家的故事。
沈从文在这部小说中运用写实和梦幻交叉的方式,精心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奠定翠翠从小到大的悲剧情节线索时,不时地穿插一些美丽的风情和温暖的亲情,从而淡化这悲剧的浓浓色彩,如同一杯惨了蜜糖的咖啡,可以从中品出淡淡的哀愁。这也是沈从文的艺术高超之处,小说《边城》问世以来,这也成为众人所津津乐道的重要一面。
一哀愁——贯穿于小说的悲剧情节。
《边城》显然不属于大是大非的悲剧,小说由它的悲剧情节所决定,必然带有哀愁。究其原因和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寂寞、烦恼、苦痛、惆怅的情绪。
在小说开始讲渡船之前,提到官路通到湘西的小山城——茶峒,有小溪,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前后无人,单独居住,家庭成员也少得可怜,这就是翠翠的家。可以想象那屋子的贫瘠,那孩子的孤独,那生活的单一、不自由,渡船主人不能轻易离开渡船,如果逢年过节,祖父进城买东西,“黄狗就伴同翠翠守船”。这种小镇不受外边大世界的诱惑,但也因封闭落后,给人们带来了出行不便和心理寂寞。
翠翠的哀愁来自于她一出生就丧父丧母的悲剧。她从小就没有了母亲的关爱,不会撒娇,她看到那对母女渡船时,不知道怎样回答母亲的问话,只是望着那女孩,发现那女孩戴着一副银手镯,心中歆羡。再听她唱的歌:“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更从深层上显示了她内心深处得不到母爱的`哀怨,包括以后她对爱情的难以启口,对爱情的不知所措,正是因为缺少了母亲或朋友的角色,来给于她适当的指导和充分的安慰,所以,这个幼年开心快乐的女孩遇到了她长大后的烦恼。
祖父也有他的苦痛,根源还是他的女儿——翠翠的母亲。他时时想起自己轻生的女儿,“眼中已酿了一汪眼泪”,“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对翠翠的终身安排始终是环绕在他头上的苦痛。
到最后,翠翠在渡船处等着二老回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没有任何承诺的等待,给翠翠,也给读者留下了一片惆怅!
2纠结的心理。
在小说中有很多处让人难以选择的困境,人物在两难中形成了纠结的心理,一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后果也是造成哀愁的要素之一。
如翠翠的母亲,在怀了翠翠后,一面是随爱人逃走,一面要离开孤独的父亲,该如何决定?军人服毒先死,是要马上跟随亡夫而去,还是关心腹中胎儿,活下来?翠翠的母亲对祖父一面怀了羞惭,一面怀了怜悯,待到腹中胎儿生下来后,就喝了很多冷水死了。她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只留下年幼的孩子和年长的老父,不计后果地选择为以后的哀愁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其次,大老、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祖父让大老选择走车路还是马路,大老选择了走车路,但并没有得到翠翠的明确答复。大老对弟弟而言,觉得做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在走马路时,得让弟弟先唱,知道弟弟唱得好,就不愿唱了。于是,大老选择退出,驾船驶去了。但大老不幸死于远行的路上,二老心里有愧,又很生气,以为祖父“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最后也走了。大老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却都选择了离开,祖父的车路和马路,回应不清楚,使他陷入了被人误会的境地,在大雨雷电中以死而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可见,纠结的心理在此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3对于死者的痛楚。
死亡本身并不痛楚,但活着的人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痛楚之感。如翠翠父母的死,让天生开朗的老人怀抱年幼的孩子,怎能再笑得出来?祖父并不怕死,他想七月八月有流星,人也应该在那时死吧。他唯独担心翠翠以后的生活没着落,对翠翠的牵挂让他死也不放心。
祖父的死,让翠翠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中,“觉得十分凄凉”。还有就是大老的意外死亡,让所有人都感到遗憾和不安,就连他的父亲船总顺顺,“这豪爽正直的中年人,正似乎为不幸打倒努力想挣扎爬起”,好人的死亡对于任何一部小说都意味着悲剧,《边城》中有多人死亡,也因此为小说笼上了一层悲剧的哀愁气氛。
二“淡淡的”——显示出小说浪漫的喜剧意识。
哀愁是小说定下来的悲剧情节所隐含的情绪,但在进行构造故事情节的同时,作者有意地淡化了这种哀愁,通过展示单纯、朴素的原始观念,强调乐观、开朗、平和的心理素质,描述美丽、恬然、有趣的湘西风情,刻画温暖、和谐的祖孙亲情,展现翠翠儿时的天真到长大后的矜持,突出翠翠豆蔻年华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等方面稀释了哀愁,使之成为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哀愁,充斥在这哀愁里面的是满满的浪漫情怀。浓厚的喜剧意识使得人性之美、健康之美、自然之美油然而生,给人们留下了美和乐的享受。正如沈从文先生谈到自己的创作目的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单纯、朴素的原始观念。
位于湘西边陲的小山城——茶峒,因地理位置偏僻,大山封闭,不易与外界往来,所以形成了一处独特的世外桃源。这里还保留有古老的人情风俗,具有单纯、朴素的原始观念。“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的适度配置,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空气里,一件艺术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艺术的。”
祖父活了70年,从20岁起就守着渡船,50年间“老船夫不论风雨,必守在船头”,“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祖父的心里,乐观、平和的心态,通过50年甚至更长时日的渡船生涯给完全体现出来了。当祖父知道了女儿怀孕的事时,他没有生气、没有责备、没有埋怨,只当没有发生过一样,仍然平静地和女儿过日子。祖父的乐观、大度、平和的心态在重大的家庭变故中,能帮助祖父平衡心理的巨大落差,从而更沉静地面对一切。
以后翠翠的成长,也同样秉承了乐观、平和的心态,她“为人天真活泼”,“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到最后,翠翠经历了爷爷死去的噩耗,杨马兵小心地陪着她,担心她一个女孩子受不了打击,一时间或许做了傻事,跳崖悬梁,随爷爷去了。但坚强的翠翠没有死,她还是活了下来,乐观、平和的心态使她渐渐从失去爷爷的凄凉中走出来。注意力转移,翠翠认定特别关心她的杨马兵,“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
顺顺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大老的死讯后,曾经一度“样子沉沉的”,想要从不幸中努力挣扎爬起,而他天生的豪爽、乐观、平和的心态帮助他很快从失落中恢复过来,等老船夫再见他时,他“正同三个人打纸牌”,“回头对老船夫笑起来”。可见,他已经从丧子之痛中挺过来了,这都归功于乐观的心态。
3美丽、恬然、有趣的湘西风情。
小说前三卷就大幅渲染美丽如画的湘西风景,为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铺下了一层美丽的绿色背景。苍山、绿水、大河、小溪、白塔、翠竹、野花、薄酒、渡船、老人、小孩、黄狗,如此温暖的人家生活在如此诗意的风景中,这就是小说所追求的格调,即使后来的情节带有伤感的情绪,也因这种田园牧歌似的生活环境所遮盖,而成为淡淡的哀愁。
湘西地区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例如,古老的渡船成为人们习惯的出行方式;唱山歌、听山歌是人们的娱乐项目,也可认为是爱情的表达,即为“走马路”;发水时,人们独创用梯子进城;仅仅能自保,却救不了财物;还有脚夫挑货,纤夫拉船之类的。当然,长期封闭的小城居民对传统风俗格外看重,如端午、中秋、过年等。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还安排了抓鸭子,增添了许多乐趣,因此每到节日来临时,城里就会响起蓬蓬的鼓声来提醒着方圆不大的人们。
(1)温暖、和谐的祖孙情。
在祖父看来,“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祖父、翠翠、黄狗、渡船组成了一个相依为命的家庭,正是家庭成员的特殊,谁也离不开谁,所以每个角色都在用心地营造家的氛围。他们彼此温暖,彼此信任,彼此照顾,形成了极为温暖、和谐的祖孙一家情。
翠翠也帮着祖父渡船,如果祖父累了,睡着了,翠翠便自己去代替祖父渡船,“从不误事”。有时他们和黄狗一同在船上,祖父在招呼客人。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尽力拖船拢岸。待风日清和的日子,无人过渡,他们便一起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逗身边的黄狗,去衔抛在水中的木头。或翠翠和黄狗听祖父讲以前的战争故事。或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或我吹你唱,“溪中仿佛也热闹一些”。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相依为命的亲密关系,显露出温暖、和谐的浓浓情义。
(2)儿时的童真、长大后的矜持以及对爱情的憧憬。
儿时的翠翠天真烂漫,她不明白婚嫁的意思,只是喜欢热闹和新娘子的好看,这时,“翠翠必跟着走”,“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翠翠眼中的世界简单而又有趣,即使杂货铺里的粉条、白糖、炮仗、红蜡烛。都给翠翠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行船,比渡船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所谓童言无忌,在城里与祖父走散了的时候,翠翠会不自主地想:爷爷死了呢?听到水手讲的可怕的杀人故事,翠翠心里的那个古怪念头又冒出来了,爷爷死了呢?当然,这并不是真的想法,而是翠翠心理不成熟的折射,潜意思里很怕爷爷死,却还要偏往那里猜测。由此也可看出,翠翠儿时的天真无邪。
翠翠长大了,“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大老向她求婚,她对祖父的旁敲侧击不置可否,如果问急了,还会耍脾气,红了脸,跑开溜走。翠翠看上的是二老,“那个人很好,我像认得他”,但“谁是激动二老的黄花姑娘”?翠翠心中有点乱,然后又生气,“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因为她嫉妒,“碾坊陪嫁,希奇事情咧”。
翠翠的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她梦见听到一种好听的歌声,她跟着声音到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她不知道那是二老的真实歌声,但梦中的歌声是她美妙爱情的中介,梦中的虎耳草就是她完美爱情的寄托。到最后,翠翠选择了等待,虽然没有承诺,但还是折射出她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在小说里,作者塑造了悲剧性的主人公,翠翠和二老的爱情笼罩在一层薄薄的哀愁面纱下,但另一方面,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描写、抒情以美丽的事物、温暖的人性、健康的生活来冲淡这些哀愁,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读懂故事的淡淡哀愁。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六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3]沈从文:《边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把陈权老师的著作《遇见中医》拜读完,对陈权老师学习中医的初心、执着以及成就,真的由衷的敬佩![强]。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很荣幸参与这次“共读活动”,在杨教授、陈权老师以及各位同学的分享后,结合自己自学中医的经历,对我来说,这次共读活动,更加坚定了自学也能学好中医的信念,也对我自学中医的方法方式有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也让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真的是受益匪浅!感恩在这里与大家相遇!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可是目前,不仅大部分国人对中医不认可,而且还对中医有很深的误解。所以,弘扬中医,吾辈有责。每每想到国人有点小小感冒就跑去医院打点滴深受其害的情景,真的从心里感叹“呜呼哀哉”!……,有很多想说的!最想说的,不忘初心,学好中医,弘扬中医。但愿大家在陈权老师的带领下,在中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越走越宽广!再次感谢杨教授、陈权老师、郭老师以及各位同学,日后还请大家在中医的学习上不吝赐教。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十五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身体瘫痪、语言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在治疗脑卒中的过程中,传统中医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通过介绍一位病人的脑卒中医案,总结出的心得体会,来说明传统中医在脑卒中治疗中的重要性。
第一段:介绍病例。
在一个较大的医院里,有一位58岁的男士因突发脑卒中被紧急送到急诊室。他的脸部肌肉呈现不对称性的下垂,左侧肢体无法动弹,且口齿不清。通过医生的检查,初步诊断为左半侧脑卒中。医生采取了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使用现代药物,但病人的症状进展并不理想。于是,医生推荐他尝试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
第二段:中医治疗的方案。
中医师针对病人的症状和病史综合分析,制定了一个相应的治疗方案。方案中包括中药汤剂和针灸疗法。首先,中医师选择了一味名为“清开新生汤”的中药组合,该药方被认为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恢复的作用。此外,针灸疗法被用来促进病人的气血流通,并刺激相应的脑区。医生也强调了病人的饮食和起居方面的注意事项,如少食多餐、避免过度劳累等。
第三段:治疗效果。
经过十天的中医治疗,病人的症状有了显著的改善。他的肢体能够稍微活动,说话变得清晰多了,而且精神状态也好转了许多。进一步的检查结果也证实了治疗的有效性,脑部影像显示出血管宽度有所恢复。治疗效果的这一变化给予了病人和他的家人极大的希望和信心。
第四段:中医治疗的解释。
中医认为脑卒中是由于气血不畅引起的,因此治疗的关键是要恢复气血的流通。清开新生汤中的成分被认为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并激活体内的“生气”。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改善气血流通,并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促进身体恢复。饮食和起居方面的注意也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恢复。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通过这个病例,可以看出中医在脑卒中治疗中的重要性和效果。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案结合了中药和针灸疗法,注重调理气血和促进血液循环,以及合理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为病人的康复提供了全面的保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脑卒中病人,有些可能需要紧急的现代医学措施。因此,中医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应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十六
中医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医案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在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中医医案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的神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医医案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医案让我意识到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的重要性。中医医案中的病人往往不同于西医传统意义上的疾病分类,而是通过对病人的整体病理状态、个体差异以及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进而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例如,一位中医医生通过详细的辨证论治,发现一个看似普通的腹泻病人实际上是因为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因此,中医医师给予他调理脾胃的草药并进行饮食疗法,很快病人的症状得到了缓解。这让我震撼不已,也让我意识到在治疗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看病发生的部位或者症状表现。
其次,中医医案增强了我对中药的认识和理解。中医医案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中药方剂,通过调配不同的中药组合来达到治疗目的。在分析和研究这些医案时,我发现每味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能和功效,通过合理运用,可以发挥互相协同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例如,我看到一位患者通过中药方剂的运用,成功治愈了慢性支气管炎。这些中药中含有具有清肺、化痰、抗炎、抗菌等作用的草药,它们的药理作用可以互相补充,从而持久地改善了患者的病情。这让我对中药的疗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对合理运用中药方剂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然后,中医医案让我体会到了中医的“以人为本”思想。与西医学强调的以病为中心的思维不同,中医学着重于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的分析和治疗。在中医医案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相同疾病的不同个案,每个个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组合都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中医医师会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气质特点、生活习惯等不同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在我阅读一份治疗糖尿病的医案时,中医医师通过对患者生活习惯和体质的分析,确定了相应的草药方剂和针灸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使我领悟到,在中医治疗中,中医医师会更多地从整体方面考虑病因和病机,并结合病人的个体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中医医案也让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性。中医医案是中医医师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宝贵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西医的偏好,中医学的地位逐渐下降,中医医案的价值和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学,我们需要注重中医医案的整理、研究和应用。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中医疗效,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医医案的学习和研究,我深深地认识到了中医学的独特性和疗效的神奇。中医医案不仅让我领悟到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的重要性,还加深了我对中药、个体化治疗以及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的理解。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深入研究中医医案,为中医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十七
第一次见到朱老师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体质的相关内容,这也是我听得最有趣的一部分内容。一般来说,不管什么学科的理论部分不可避免地会有些枯燥无味,而中医的一些理论对一个理科生而言更是难以接受和消化。而朱老师总是能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病例故事引起我们的兴趣,并从这些病例中引出最核心的知识。从那时起,我就对朱老师崇拜得五体投地,也对她口中的故事充满了向往,于是朱老师新书一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品读起来。
书中的故事一如既往的生动有趣又令人动容,这不仅是治愈患者的过程,更是朱老师收获一段段深厚情谊的过程。但我的身份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更是一名中医系学生,我从书中获得的除了精彩的故事,更多的还有临床经验。书中每一篇文末都会有疾病的科普及其诊断标准与中西医疗法,使读者在感受故事的温情之余,还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就像学英语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要把单词放到句子里面去记,这样才能记得牢。同理,我们把中医专业知识直接融入临床病例里去学习与记忆,也会记得更加牢固,运用得更加纯熟。
《痛到天昏又地暗》中有痛经的分型及对应药方;《我为妈妈求医》中有对失眠的分型及对应药方;《“一见钟情”》中有对头晕的分型及药方;等等。书中还有很多老师临床经验的总结,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可能有人会问,我不是专业学生怎么办?当然不必害怕啦,书中的故事并不晦涩难懂,更多的像是朱老师在寻找一个一个朋友,用一个个药方架起友谊的桥梁。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对中医、对朱老师逐渐建立起信任,看到的是患者的生活因此而更加健康幸福,看到的是因战胜病魔而紧紧握在一起的双手。它让人们相信,即使疾病带来的孤独和绝望几乎要把人打倒,也还有一丝光可以照亮——那是医生的爱和能力。
《炙甘草汤留人治病》中,就是简简单单的炙甘草汤,按照经方剂量对症施治,却也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使得原本只能靠流食生存的胃癌患者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这对患者一家来说无疑是黑暗里的曙光。《涅槃重生的小女孩》中,本该是像花儿一样的小女孩,却被哮喘折磨,三天两头地住院,一家人也为此而焦头烂额。但是在朱老师的治疗下,哮喘发作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个一直以来都在被哮喘折磨的小女孩终于可以蹦蹦跳跳地玩耍,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时光。这样的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既让我感叹朱老师的妙手回春,又站在病人的角度感到幸运和感恩。
不管是“阳春白雪”亦或是“下里巴人”,这本书都会是你的良师益友。不管是从这本书中获取专业知识也好,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也好,体会医患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好,对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
中医医案读后感篇十八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积累了大量的医案,这些医案记录了医生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通过研究和总结这些医案,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医案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
第一段:医案的重要性。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通过经验总结而来的,而医案正是这些经验总结的具体表现。医案记录了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患者过程中的思路、方法和效果,是宝贵的经验资料。通过医案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模式,并且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第二段:医案的独特价值。
中医医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注重细节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细微之处,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灸、草药、按摩等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方法在西医中很少见,正是中医独特的优势。
第三段:医案的研究方法。
研究医案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要熟悉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医案分类体系,这样才能理解和分析医案的内容。其次,要善于归纳总结,找出医案中的规律和突出的特点。最后,要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验证医案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四段:医案对我的启示。
通过研究中医医案,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的思想。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的整体特征和疾病的整体变化。因此,中医治疗疾病要综合分析患者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多个方面,并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个人的临床实践有很大的启示,使我更加注重细节观察,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从而提高了我的诊疗能力。
中医医案是中医的宝贵财富,对推动中医学科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挖掘医案的价值,尤其是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整合。通过中医医案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中医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让中医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
总结:
中医医案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价值。通过研究和总结医案,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提高医疗水平。中医医案的研究方法包括对医案内容的分析和总结,并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研究中医医案对个人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并且对推动中医学科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医医案的价值,促进中医的科学化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