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优质19篇)
教案不仅仅是一份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更是教师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体现。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先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的目的明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一
故事《小水滴旅行记》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小水滴由“水—水蒸气—云—雨^雪花—水”的快乐旅行经历,将水的三态变化自然有趣地融人故事情节中。本活动以故事为载体,运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以实验操作等方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懂得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水循环变化的过程,丰富词汇“暖烘烘”、“三五成群”、“缩成一团”、“难以忍受”。
2.能根据水的循环过程,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和表现水的不同形态。
3.懂得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乐于发现生活中有关水的变化的有趣现象。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11,《幼儿素质发展课程?语言》cd。
2.电磁炉1个,水1瓶,记录纸(用反复对折的方法将纸平分成6格),水彩笔。
【活动建议】。
1.出示小水滴的手偶,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2.教师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第1遍故事,结合课件了解水的变化过程。
提问:小水滴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简单了解水的变化。
—水”的循环过程。
提问:小水滴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词语,出示汉字卡片,用新学词语和幼儿一起总结水循环变化的过程:暖烘烘—水蒸气三五成群—云冷得缩成一团—雨冷得难以忍受—雪、光和热—小水滴。
(4)结合生活经验,了解水的作用。
提问:水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除了人需要水,还有什么也需要水?
3.教师操作实验,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水遇热后的变化。
(1)点燃电磁炉,把水加热,引导幼儿发现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
(2)将冷锅盖放置于水蒸气上方,引导幼儿观察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现象。提问:锅盖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导幼儿了解水蒸气变成小水珠。
(3)回忆生活中关于水的变化的有趣现象。
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这种现象?如:水烧开时,水壶上方会有水蒸气;把湿衣服拿到太阳底下晒,水蒸气蒸发后衣服就会变干等。
(4)组织幼儿讨论,迁移生活经验。
提问:什么时候水会变成冰?如:冬天地上的水会变成冰,冬天窗户上会有冰花等等。
小水滴旅行记。
我的家在大海,那里有珊瑚、水草、鱼虾和各种奇妙的动物。一天,我在海面向四周张望,一群大雁飞来向我和我的小伙伴招手:“小水滴,快上来跟我们旅行去!”我说:“我没有翅膀,飞不上去呀。”大雁说:“太阳公公会给你帮忙的。”说完就匆匆飞远了。
第二天,太阳刚刚露头,我们就求他帮忙带我们去旅行!太阳公公点头答应了,不一会儿就放射出万道金光,照得我们暖烘烘的,睁不开眼睛。忽然,我们的身体变轻,慢慢地离开了大海!我们本来以为自己长了翅膀,后来发现原来是变成“水蒸气”,飞到了空中。我们继续向上飞去,很快就离开了大海,下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地。
飞着飞着,我们越来越冷,只好三五成群地抱在一起。这样又变回“小水滴”。风爷爷带着我们在空中来回飘舞,人们给我们取名叫“云”,不再叫“小水滴”。我们更冷了,也累得飞不动了,很想到大地上玩一玩,休息休息。风爷爷像猜透了我们的心思,“呜呜”地吹了起来,我的小伙伴有的冷得缩成一团,来不及告别就落了下去。地上的人这时慌忙地奔躲,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冷风越刮越紧,我们冷得难以忍受。忽然,一个小伙伴高呼:“我们变成“小雪花”了!果然,大伙儿都穿上了六角裙,随风往大地上飘去,飘到山顶、大地……大家旅行久了,有点累,于是停了下来,都安静地睡在那里。
我们想家了,要求太阳公公送我们回家。太阳公公说:“好!天气暖了,我这就带你们回家去。”说着,太阳公公就放出了光和热,又把我们变成小水滴!我们都挤着从山上往下跑。奇怪!在我们离开的地方,山变得青翠,小草更加茁壮。
大伙儿从山顶、大地跑进江、河,然后闯进水库。虽然水库没有大海那样宽阔,但是回到水库倒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那里的“水”都在热烈地欢迎我们。有一天,水库的闸门被打开,我们又告别了水库里的伙伴们,沿着江河回到了美丽的大海。我们完成了一次欢乐的旅行。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小雨滴旅行制成课件,在这里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直观的物象,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课前我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事先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记录,为了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还制作了小水滴旅行的图片。我采用的是分段讲述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全过程。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在每一段讲述过后,我都进行提问,在提问时采取了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来回答所问的问题,这样点和面的回答使孩子都能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们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且用语言进行表述,这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但这里也有不足的地方,对在每段故事没有清晰的小结;此外,每段故事讲解之后,可以完整的再播放一遍故事,造成孩子们对故事没有一个完整的影响。最后环节中,我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记录下来,这不仅加深和巩固了幼儿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其实也能帮助幼儿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孩子们的展现出多种记录方式,大多数孩子并能根据自己的记录过程来讲述故事,这次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快乐,又增长了自己的知识面。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二
1.玩迷宫游戏,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2.对迷宫活动感兴趣,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小花猫捕鼠队》、题目卡、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导入活动。
教师当火车头开火车,想要坐上火车的幼儿必须回答一道10以内的加减法题,才可以坐上火车,游戏结束时,教师说:“火车到站了,请小朋友下车吧!”
二、教师出示挂图《小花猫捕鼠队》讲述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
1.小花猫们要到森林里去干什么?小老鼠藏在什么地方?小花猫怎样才能找到小老鼠?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迷宫,看一看迷宫里面有什么?
3.迷宫入口提示的什么?(必须按得数是8的路线走,要不然会有危险)。
4.请幼儿自己讨论,自主发现迷宫的路线。
5.请幼儿根据讨论的结果尝试走迷宫。
6.教师与幼儿共同概括,总结出正确的路线。
三、操作活动。
请幼儿按要求完成书上的作业,帮迷路的小鸭子送回家。(路线要按照得数是5的方向走,才能安全的回家。)。
【延伸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游戏玩法:所有幼儿围成一个圆圈,手拉手举起来做山洞状,作山洞的幼儿一起说儿歌:老鼠老鼠坏东西,偷吃粮食偷吃米,我们请来小猫咪,捉住老鼠保住米。圈外放上沙包若干,作粮食。选五个小朋友做老鼠,在圈里想办法钻出洞口偷粮食,圈外两名小朋友做猫。被捉到的老鼠就不得回洞了。游戏反复进行。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
2、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的多与少。
3、在活动中能认真倾听教师与同伴的发言。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6、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7、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水果展示台,大数卡(5、6、7),大红布一块。
2、7个小桔子,6个苹果,5个大梨子;毛绒玩具:兔子。
3、水果标记卡,大范图一张。
4、学具:幼儿用书第23页《谁拿的水果最多》。
5、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给水果分类。
2、幼儿根据水果图片标记分类摆放。
(评析:导入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尝试对水果进行分类,这个环节是非常简单的,分类对我们中班的幼儿来说是力所能及的。在活动一开始时,我采用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幼儿将混乱的水果进行分类及整齐的排放,孩子们做的非常好。)。
二、集体感知水果的数量。
1、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店里有桔子,苹果、梨子,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三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并把水果匹配数字。
2、“为什么不是大的更多呢?它排的队伍最长呀?
小结:数量的多少不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或大小来比较,是根据数量的个数来比较。
3、比较多少除了刚才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了吗?(一一对应)。
总结:比较水果的多少,可以有三种方法:数数、一一对应和数量比较。
数量和数字是幼儿熟知的内容,但有部分幼儿对数字的大小概念并不清楚,因此幼儿只能通过数字感知数量,而不能通过数字大小对其进行比较)。
三、幼儿集体操作:《谁拿的水果最多》。
幼儿操作,师作辅导。
集体讲评,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幼儿的结果,集体核对。
(评析:此环节是对本次活动的效果做了检测,也巩固了以前的记录方法。)。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四
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伞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用途越来越广泛,雨伞则因为使用方便,又最具装饰味和美感而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工具。下雨时,行进中的孩子打着雨伞在雨中嬉戏,各式各样的伞像一朵朵美丽的小花,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伞的各种秘密的探索,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伞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丰富有关伞的知识。
2、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探究、发明的热情。
3、能运用粘、贴、剪的形式大胆、创造性地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1、课件、舞蹈录像、音乐磁带。
2、古代人打得伞1把及小伞若干(伞上面没有图案)。
3、装饰小伞用的及时贴、双面胶、皱纹纸、彩纸、废旧物品等。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引出课题。
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歌曲吧!(看录像)。
后来一个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把伞,谁这么聪明呢?请听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二)伞的发明。
老师讲《鲁班造伞》的故事,了解伞的发明。
(三)认识伞的发展过程。
1、认识伞的结构(出示古代人打得样式的伞):伞把、伞柄、伞骨架、伞面、伞尖。
2、认识伞的种类:分为实用伞和工艺伞(播放课件)。
3、了解伞的制作过程(播放课件)。
(四)伞的作用。
这么多种类的伞在各行各业、不同的地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还是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常用的道具,下面请小朋友来欣赏一段用伞做道具的舞蹈(看录像)。
(五)设计装饰小花伞。
想不想也拥有一把漂亮的小花伞,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有的还是废旧物品,就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图案来装饰吧!(装饰完后进行展示、欣赏)。
结束:我们拿着装饰的小花伞到外面去唱歌、跳舞吧!
【活动延伸】。
可把各种材料继续放在区角供幼儿操作,根据兴趣继续装饰、设计小花伞。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五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改变纸杯的数量,可以使纸杯的承重能力发生变化。
2.能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3.在纸杯探索实验过程中,感到兴和满足。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改变纸杯的数量,可以使纸杯的承重能力发生变化。
活动难点:
能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分工合作的经验。
物质准备:纸杯、a4打印纸(约40包)。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幼儿展示力量。
引导语:这次我们要玩与力量有关的游戏。你有力量吗?请给大家展示一下。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引发幼儿猜测及探索兴趣。
(1)对比打印纸和纸杯的重量,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提问:如果把这么重的打印纸放在杯子上,纸杯会怎么样?
(2)示范纸板和杯口的放法。
引导语:纸杯放在干净的卡纸上,杯口朝下放。我再拿个底板防止倾斜。
(3)教师示范放打印纸,请幼儿大胆预测结果。
提问:轻轻地放在了纸杯上面,压塌了没?这一个纸杯最多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自主分工,合作探索实验。
(1)教师提出要求,协助幼儿分工。提问:按照课前的分组,你们商量-下,怎么分工?
(2)幼儿开始尝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重点提醒分工和操作要点。
3.师幼共同讨论,科学记录结果。
(1)讨论“放了多少包”的问题。
(2)幼儿完成记录表。
4.增加纸杯数量,探索纸杯数量与承重的关系。
(1)引导幼儿大胆猜测两个纸杯的重。
提问:两个杯子,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记录第二次实验结果,发现规律。
引导语:你从记录表上发现了什么?
三、提升拓展,延伸活动。
1.引发幼儿对3个纸杯承重能力的猜测。
提问:再加一个纸杯,你觉得能撑起什么?
2.师幼合作用纸杯撑起小朋友,达到活动高潮。
引导语:我要把他轻轻的抱起来放上去。小杯子,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3.邀请成人参与体验。
提问:用9个纸杯,可以撑起一位大人吗?
4.延伸拓展。
师:纸杯的力量可真大啊,它还能有哪些精彩的表现呢?请小朋友回去后大胆探索,下次我们一起来交流。
活动延伸:。
园内延伸:在建构区投放纸杯、纸板,为幼儿提供继续探索的.平台。
园外延伸:鼓励幼儿利用家中材料挑战纸杯承重的游戏,并用照片或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同伴分享经验。
活动总结:
“纸杯力量大”比较符合课程游戏化的原则,通过科学探究游戏的暗示,引导幼儿大胆地、放松地进行活动。活动中引导幼儿大胆地假设,再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终发现纸杯的数量与承重之间的关系,愿受纸杯的神奇“力量”。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在地面上进行的,为幼儿带来更为舒适、放松的探索环境,而且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分工合作,既培养了幼儿的集体识,也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六
《有趣的三脚架》是大班科学教案,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1.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操作的快乐。
活动重点:探索用最少的小木棒撑起彩泥的方法。
活动难点: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小木棒若干、每组一份含有三脚架的图片、毛根若干、彩泥球人手一个、每组各一个用筷子绑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彩笔4支、毛根若干、幼儿分成4组。
一、找一找,说一说三角形。
(二)教师出示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拉一拉、挤一挤,说说哪个的稳定性最好。
师:老师用橡皮筋和筷子绑好的这些图形,请小朋友拉一拉、挤一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拉的时候注意轻点,别把筷子抽出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一拉就歪来倒去变形了,但三角形却拉不动,是最稳固的。
二、玩一玩小木棒,初次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一)出示小木棒和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用最少的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方法。
(二)幼儿交流操作结果:你最少用了几根小木棒?你是怎么摆放这几根小木棒的?
(三)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小木棒,围绕一个中心点,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搭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撑起来。人们根据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的特征,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上的这些物体。
三、搭一搭各种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原理的架子。
(一)出示生活中的材料:小木棍、毛根、橡皮筋。
师:大家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请用这些小木棒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尽量把筷子扎紧,搭出来的东西要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分享幼儿作品,说说你搭建的作品里哪个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
四、延伸活动。
我们去找找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来做成的。
这节教学活动选材好,幼儿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在第一个环节“找一找并相互说一说,图片中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幼儿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初步激发了幼儿找三脚形的乐趣,并初步建立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来,很多幼儿在操作中带着游戏的目的来操作,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但孩子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得还有些许欠缺,如果老师能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不同的更多图片和更多的常见材料,促使孩子去主动发现和探索,逐步寻找答案,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七
空气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世间万物的蓬勃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这一基础上,选取与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载体(即空气)展开课堂,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周围的环境空气变得越来越糟糕,呼吁幼儿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技能目标:发展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空气的特性。
难点:尝试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准备。
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个。
2.干净纸巾、手帕、水。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小小手,放膝盖。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开,请小朋友说说刚刚做游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引出空气)。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我们要呼吸,我们有呼吸才能维持生命。那我们吸进的是什么呢?引导小朋友说出空气。
师:那空气是怎样的呢,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引导小朋友逐一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展开。
(1)教师演示。
师:空气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师变个小魔术来看看空气究竟神奇在哪里。
教师演示纸巾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纸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纸巾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纸巾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2)幼儿操作。
分开两组,让幼儿带着疑问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纸巾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湿了。
(3)教师演示。
把纸巾换成手帕,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手帕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手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手帕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4)幼儿操作。
同样分开,让幼儿操作把纸巾换成手帕的实验。
教师小结:杯子里的纸巾和手帕会湿跟材料无关,都是因为空气的关系,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
3.活动结束。
教师请幼儿简单说明自己理解的空气是怎样的,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做实验的过程。
师:老师刚刚观察到有小朋友把杯子倒扣在水里后,把杯子移来移去到最后纸巾也没有湿,鼓励这位小朋友还发现空气另外的神奇之处。
师:(实验结束)大家看到空气的神奇的地方了吗?老师把实验的工具放在区域活动里,想做这个实验的小朋友可以取来做。
活动总结。
结合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我对本节课总结如下:
1.幼儿求知欲望较强,积极性高。儿童对空气和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整个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循序渐进地进行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
2.注重安全,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参与动手操作,教具采用塑料的,提高安全性。
3.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前的预知工作不够全面,教师未考虑到孩子们也喜欢玩水,场面控制不好,需要副班老师共同协助。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八
谁的龙舟跑得快(科学)。
端午节主题活动中,幼儿被自己动手制作的各种龙舟吸引着,他们纷纷拿着龙舟炫耀“我的龙舟跑得快”,还在桌上推着龙舟玩。如何让龙舟跑起来这个问题,激起了幼儿的探究欲望。本次活动在幼儿已有的有关让纸船动起来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探究龙舟如何前行为切入点,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幼儿直观感知力与龙舟前行与速度的关系,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了解龙舟前行需要外力作用,感知力与龙舟前行速度的关系。
2.能用多种方法探索使龙舟前行的秘密,学习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
3.乐于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油光纸折好的龙舟每人一个(材料大小、轻重相同),大水盆4个,扇子、塑料板、吸管、打气筒、木棍、光盘、筷子、易拉罐等材料。
活动建议。
1.出示油光纸折成的龙舟,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猜想让龙舟前行的方法。
小结:刚才小朋友说可以用嘴吹、用扇子扇、用手划水等许多方法,这些方法到底能不能让龙舟前行,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2.分组操作,探索让龙舟前行的方法。
(1)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内容,帮助幼儿掌握记录的方法。
(2)分组实验,为每组幼儿提供扇子、塑料板、吸管、打气筒、木棍、光盘、筷子、易拉罐等材料,请每名幼儿选择材料,用自己想到办法试一试,鼓励幼儿用简单的符号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试一试”一栏。
(3)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小结:龙舟前行和“力”有关,可以用“吹”、“扇”、“拨”等方法让龙舟在水中前行。
引导幼儿动手试一试,找出自己室验中最快的方法,用简单的符号记在实验记录上。
4.举行“龙舟竞渡”大赛,引导幼儿感知力与龙舟前行速度的关系。引导幼儿用自己最快的的方法参加比赛,看谁的方法速度最快。
小结:龙舟前行的速度与操作材料产生的力量的大小有关,操作材料产生的力量大,龙舟跑得快;产生的力量小,龙舟跑得慢。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活动区里继续探索让龙舟前行更快的其他方法。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九
季节在变化,周围的树木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落叶树的树叶薄而大,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它们由绿变黄、变红,逐渐枯萎并随风飘落。常绿树的叶子肥厚而细小,表面还有一层蜡质来锁住水分,所以它一年四季常绿。
【活动目标】。
1.了解常绿树、落叶树的主要特征,能区分落叶树和常绿树。
2.能运用观察、触摸等方式,发现并初步概括出常绿树叶与落叶树叶的不同。
3.对树木的特征和变化感兴趣,知道爱护树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树木并拍照,观察、采集各种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树叶。
2.活动背景图表、图片,“幼儿学习材料”——《秋天多美好》。
【活动建议】。
1、请幼儿观察树的照片,讨论发现落叶树和常绿树的不同。
提问:你认识这些树吗?秋天到了,它们的叶子有什么变化?
小结:秋天到了,有些树的树叶会变黄、变红、变干枯,并从树上落下来,这些树叫落叶树。有些树的树叶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这些树叫常绿树。
2、幼儿分组观察收集到的树叶,发现落叶树叶和常绿树叶的不同。
(1)将收集到的树叶按照落叶树和常绿树分别放到两个篮子里,引导幼儿分别选择进行对比观察。
(2)小结:落叶树的叶子比较大,薄而软,颜色变浅、变黄,摸起来比较粗糙。常绿树的叶子比较细、小,厚而硬,颜色多是深绿色,摸上去比较光滑。
3、结合《秋天多美好》分析、判断几种常见树(是落叶树还是常绿树)。请幼儿观察《秋天多美好》第4一5页上的各种树木和它们的叶子,结合经验和图片进行分析判断,记录在图表中,鼓励幼儿说出根据。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探究落叶树落叶以及常绿树不落叶的原因并进行记录,引导幼儿在科学区进行分享。
活动反思:
一次成功的活动,最主要是能吸引孩子积极参与,主动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快乐。引导孩子们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正是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慢慢地习得一种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通过关注树木变化,初步形成常绿树落叶树的概念,知道“像柳树这样春天树叶都发芽了冬天树叶一下子都落光的树,我们叫它“落叶树”,一年四季都有叶子的,叫常绿树。”教学活动重过程、重情感体验、重能力的培养。活动前要充分做好材料的准备,要充分考虑材料能在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形式。那样孩子就能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收获。整个活动围绕着“叶子”,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感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如观察、比较、语言表达、倾听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性的学习要求。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
踮起脚,伸出手,用力关紧水龙头,
一滴水,不漏掉,节约用水最重要。
活动目标。
1.过多种感官沟通参与活动,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水是无声、无味、透明、流动的液体。
2.幼儿懂得人和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应该节约用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1.让了解水的特性。
2.指导幼儿了解水的作用、颜色。
3.了解水的用途非常广泛,知道节约用水。
活动准备。
1.自来水、一壶凉开水、一杯牛奶、一杯醋、几个透明玻璃杯、纸巾、抹布。
2.小盆子、小桶、塑料袋、积木、塑料玩具、小石子、铁勺子等玩水用具。
活动过程。
一、让小朋友通过玩水,了解水的性质。
老师: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了水宝宝来和你们玩游戏,喜欢吗?
小朋友:喜欢我们喜欢玩水。
老师:好,那我们和水宝宝玩游戏之前要听老师的话,小桌子上有水和好玩的玩具现在我们来分组。
1.将幼儿分组,每组分半盆水。请幼儿围在周围玩水,老师指导。
2.请小朋友拿起塑料袋装水,在袋子下扎小孔,观察水流。
二、小朋友在玩水的过程中观察物品的浮沉现象。
老师:现在小朋友可以把玩具放到水里玩,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怎么会这样?
小朋友:老师宇宇把汤勺放到水里了,我的雪花片在水的上面。
老师:汤勺是铁的实心的所以会沉下去,玩具是塑料的比较轻所以它会浮起来。
三、让小朋友观察、比较、发现水的特性。
2.请小朋友品尝凉开水和醋,水喝醋是什么味道的呢?
3.水是什么颜色的,它会怎么样?
四、水的用途。
1.老师问:请小朋友讲一下水有什么作用,能和能洗澡还能干嘛呀?
2.人和动物每天都离不开水,植物也需要水来供养。
3请小朋友自由玩水。
4跟老师念《节约用水》歌。
让小朋友把刚刚玩剩下的水跟老师拿去浇花。知道节约用水。
教学反思。
首先我以和水宝宝玩游戏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引起小朋友们感兴趣想玩这个游戏。喜欢玩游戏的小朋友感兴趣了会认真专心地跟着玩,达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在这个活动中他们知道了水的重要性,人和动物每天都离不开水。水是无色、无味,水是抓不住会流动的。
需要改进的是;1.活动的人数不能太多,游戏小朋友不小心弄湿衣服。2.请幼儿观察塑料袋装水这个环节应该老师示范,让小朋友观察水的流动。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一
《小兔开店》是一节情境的统计活动,是教案网小编整理的一节优秀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本教案含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活动过程等,是一节优秀的幼师教案,能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统计,更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件找教案网,欢迎阅读本节完整教案!
1.知道统计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能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统计。
3.体验统计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
重点:能运用不同方式进行统计,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难点:分组统计两周糖果销量,并汇总到柱状统计图中。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ppt课件、人手一支铅笔、统计表、磁力贴、黑板等。
经验准备:会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在一日生活中有初步的统计经验,能点数物体得出物体总数,如统计出勤人数等。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对运用统计做事情的兴趣。
(一)出示小兔开店的图片,引导幼儿用统计的方法帮助小兔开店。
1.提问:
(1)你觉得小兔会选择开什么店呢?为什么?
(2)你有什么方法帮助小兔找出更受欢迎的店?
2.小结:原来我们可以通过数数的方式,把顾客喜欢什么进行统计,就能够帮助小兔选择开什么店了!
二、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统计方式,帮助小兔解决问题。
(一)引导幼儿用符号和数字记录的统计方式,帮助小兔选择开哪种店。
1.出示小兔的调查表,引导幼儿用符号和数字记录的方式进行统计。
(1)提问:请你用符号和数字记录的方式帮助小兔统计出哪种店更受欢迎?
2.小结:小朋友们用符号和数字记录的方式进行统计,很快的把这么多数据都梳理清楚了,帮助小兔找到了要开店的种类。
(二)引导幼儿用表格统计的方式,帮助小兔找出最受欢迎的食品店。
1.出示食品调查表,引导幼儿用表格统计的方式进行统计。
提问:请你用表格统计的方式帮助小兔找出最受欢迎的食品是什么?
2.小结:统计表格能够把很多种物品都清晰地分类统计,通过表格统计的方式我们很快帮助小兔统计出了要开什么食品店。
(三)引导幼儿用柱状图统计方式,帮小兔统计出销量最好的糖果。
1.出示两周销量图,引导幼儿统计出销量最好的糖果。
(1)提问:请你们帮助小兔统计出两周销量最好的糖果。
(2)引导幼儿小组合作,分别将两周的销量进行统计。
(3)小组将统计结果汇总到黑板上的柱状图表中。
2.小结:柱状图统计方式可以把许多的数据汇总到一起,通过用柱状图的方式进行统计,我们把两周的销量进行了汇总,可以很清晰的找到,哪种糖果销量最好,帮助小兔解决了进货的难题。
三、帮助幼儿梳理不同的统计方式。
(一)出示三种统计图,让幼儿知道统计有多种方式。
师:我们今天运用了三种统计的方式帮助小兔解决了问题,通过符号和数字记录的统计方式和表格统计的方式帮助小兔开了店;还运用柱状图统计方式帮助小兔统计出了两周内销量最好的糖果。每一种统计方式都非常好,并且非常有用,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帮助,也能够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延伸活动。
(一)引导幼儿寻找身边更多统计方式。
引导幼儿发现和寻找身边其他的统计方式。
这次集体教学活动以情景式展开,活动内容由浅入深逐层递进。通过这次统计活动,幼儿能用符号和数字记录的统计方式、表格统计的方式、柱状图统计方式进行简单的统计。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这三种统计方式非常有用,各有各的优点,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帮助,也能够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也能够让幼儿更了解统计的方式,并且能够帮助幼儿知识迁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每日出勤人数统计、天气情况统计、区域活动时各类比赛统计输赢和记录等。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二
幼儿对这些会转动的物体或玩具非常感兴趣。但是,物体是围绕着什么在转动?怎样让物体转动起来?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了解的较少。
根据《指南》有关建议:“教师应利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本活动选择幼儿熟悉的玩具,探究让玩具转动的多种方法,如:拧吹拨等.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进而深入探究让看似不容易转动的低结构材料转动起来的方法,如:可以使用辅助材料。最后联系生活,发现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目标:
1.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转动的轨迹,转动速度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2.探索让物体转动起来的多种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3.乐于探究物体的转动,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让幼儿到生活中寻找转动的现象。
2.物质准备:课件;第一次操作材料:风车、小伞、陀螺、手绢花。
第二次操作材料:电线弯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铁环、光盘、铅笔、纸绳等材料。
活动建议。
1.以风车玩具导入,激发幼儿探究“转动”现象的兴趣。
引导幼儿发现风车的转动进而激发想去探索其他玩具的愿望。
提问:小风车怎么了?你还玩过哪些会转动的玩具?
2.幼儿操作材料,探索让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
(1)第一次操作,提供风车、小伞、陀螺、手绢花,引导幼儿让好玩的玩具转动起来,感知物体是围绕中心点进行转动的。简单了解用力大小与物体转动的关系。
提问:你是怎样让这些玩具转起来的?这些玩具是围绕什么地方进行转动的?怎样转的快?
小结:原来所有转动的物体都有一个秘密,它们是围绕一个点进行转动的。用的力气大,物体转动的就快;用的力气小,物体转动的慢。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让一种材料转动起来,一种方法也可以让不同的材料转动起来。
(2)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用刚才梳理的方法再次玩玩具。
(3)第三次操作,提供光盘、铁丝弯成的三角形、正方形,引导幼儿探索更多让物体转动的方法,大胆尝试使用辅助材料。
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这些材料转动起来?你用了什么辅助材料?
小结:只要肯动脑筋,肯尝试,看起来不容易转动的物体也能找到转动的方法,也可以借助其它材料来帮忙。
3.借助课件,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小结:人们利用转动的现象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
活动延伸:
将以上材料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继续进行有关转动的探索,鼓励让幼儿在活动室或家里寻找一些小物品,探索使其转动起来的方法。或在活动区发明会转动的小玩具。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三
1、明白“苔藓”这一名称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藓的生长环境。
2、乐意主动采摘苔藓,感受乐趣。
3、丰富相应词语,如葫芦藓、地钱、墙藓等。
教师事先找好有苔藓的花圃、田间路边等。
一、出示苔藓实物样品、引出课题。提问:
——谁见过这些绿绿的小东西?它们会长在哪里呢?
——今日我们要去找找苔藓,能够采摘。
二、幼儿寻找采摘苔藓,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观察其生长环境的特点,诱发幼儿(幼儿食品)有意记忆。
三、交流经验。
——你找到了苔藓了吗?它长在哪儿?什么样貌的?象什么?(让幼儿边观察边讨论。)。
——请你找一找苔藓的根、茎、叶。谁也有根、茎、叶?
四、幼儿再次寻找采摘,并让幼儿摘点野花、野草,为回教室让幼儿用它与苔藓合作学习插花。
五、梳理经验:
1、苔藓它多生长在潮湿、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园和路旁容易找到。因为是潮湿环境,所以人们走路要细心。
2、苔藓虽小也有根、茎、叶,是植物一种。(让幼儿讨论苔藓与水和阳光的关系。)。
可结合相应的季节和天气组织幼儿采摘苔藓(地钱),并烹饪、品尝苔藓植物(地钱),让幼儿了解其特殊的用处。
1、科学区中设置“下水石”、“上水石”、“没水石”,观察哪块石头能长出苔藓。(“上水石”总坚持着潮湿的状态,所以适合苔藓植物生长。)。
2、在自然角种植苔藓。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四
1.对物体在斜面滚动的现象感兴趣,初步感受物体移动的速度与坡度大小等因素有关。
2.能大胆地运用语言交流、表达,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乐趣。
3.养成细致观察和积极实践的好习惯。
奶粉罐、茶叶罐、废旧小轮胎、积木、木片等。
一、想一想,油桶搬上卡车的方法。
小结: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呀!我们请来了斜坡来帮忙。有了斜坡我们可以更轻松的将这些大油桶搬上车。
二、说一说,斜坡在生活中运用。
引导语:小朋友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斜坡呢?
小结:是的,小朋友的玩的玩玩梯、住宅门口供自行车、摩托车上下台阶的斜坡、还有马路上的斜坡。这些斜坡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三、试一试,利用材料玩斜坡。
教师介绍游戏材料,尝试开展不同的游戏。
镜头一:搭建斜坡大比拼。
在已有搭建斜坡的基础上,萱萱和皓皓小朋友用奶粉罐、茶叶罐和竹片搭建斜坡。萱萱小朋友用奶粉罐和一条约50厘米长的pvc管搭了一个斜坡,皓皓小朋友则用一条约1米长的pvc管架在奶粉罐上搭了一个斜坡。他看了看萱萱搭建的斜坡,说“萱萱,你看,我的斜坡比你长呢。”萱萱听了后,连忙说我也可以搭的很长。说完搬来许多材料继续搭建斜坡,有竹片、茶叶罐、木块等。这次,萱萱用木块和3片约1米长的竹片搭了一段斜坡,并将这段斜坡与原来搭建好的斜坡连接在一起,搭好后她对皓皓说“皓皓,你看,我的斜坡比你长了吧。”此时的皓皓,仍然用pvc管搭建着斜坡,斜坡长约2米左右了,而且他还在不同方向搭建出了3个斜坡。皓皓听了萱萱的话后,回答道“我的斜坡虽然比你的短,但是比你多呢。”萱萱仔细看了看皓皓的斜坡,说“我也会啊!”说完,也开始搭建起多个斜坡。而皓皓则想办法延长他的每一个斜坡。一开始,他们俩在教室里面搭,等到教室没有空间搭建斜坡后,便跑到了走廊继续搭建。俩人的斜坡越搭越多、越搭越长。有的斜坡从另一个斜坡底下穿过,有的斜坡则从另一个斜坡的上面飞过,许许多多的斜坡交织在一起,坡面与坡面之间的连接处则高低不平。
从搭建斜坡的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在生活中见过不少斜坡,他们对斜坡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斜坡的搭建有一定的经验,他们知道搭建斜坡需要有坡面,需要有支撑点,即一个坡面和一个支撑点就可以构成一个斜坡了。从孩子们搭建好的作品来看,虽然他们能搭出长长的斜坡,能在不同方向搭建出多个斜坡,但是他们的搭建还是比较粗糙的,主要体现在坡面与坡面之间的连接比较随意,连接处凹凸不平。幼儿并没有意识到坡面与坡面之间连接的重要性,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把斜坡当成“玩具”,而是只把搭建好的斜坡当成自己的“作品”。
教师与幼儿一同收集各种汽车和各种小球。当有了小球和小汽车后,孩子们开始探索在斜坡上如何让小汽车或小球下坡、上坡。这一游戏的探索,也将使他们认识到坡面之间紧密连接的重要性。
镜头二:斜坡上的小汽车。
涵涵小朋友在操场上用5条长方形碳化积木和长条坡面搭建好了一个斜坡,这个斜坡有下坡,也有上坡。搭建好之后,她便拿起新投放的小汽车,将小汽车从斜坡的起点处往前推,让小汽车利用惯性前进。小汽车下坡之后,在即将上坡的时候卡住了,不动了。涵涵不气馁,她仔细观察了每一段斜坡后,用手将前后的两个坡面调整对齐,接着她又拿起小汽车继续游戏,这次,小汽车没有被卡住,而是跑过了一段坡面停下了。涵涵见状,跑过去拿起小汽车重新回到起点准备第二次尝试。她使出了更大的力气将汽车往前推,结果,小汽车跑到了比之前更远的地方了,却在上坡的坡面上停下了。予涵小朋友再次仔细观察了坡面,又把第一段坡面进行了调整,她把用来当支架的木块立了起来,让第一段斜坡变的更陡了。调整好斜坡后,涵涵拿起小汽车继续玩下坡、上坡的游戏。她使劲儿将汽车往前推。汽车前进的以更快的速度前进着,先是下了坡,接着爬上了坡,最后又下了坡了。见到此景,涵涵开心到尖叫起来了。(录音)。
在这个游戏中,涵涵通过不断的调整坡面和坡度获得了斜坡的一些新经验。她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起初,她搭建好斜坡,就想让汽车下坡,却不知道汽车能否顺利下坡与坡面的衔接是否密合有关系。通过尝试与观察,她终于发现小汽车之所以在下坡的过程中被卡住,是因为两个坡面之间没有连接好。当她发现这一问题后,立马调整了坡面之间的连接处,成功的让小汽车下坡了。另外,从游戏中可以发现涵涵还了解到了要让一辆小汽车连续下坡,上下坡,推力和坡度是非常重要的。推力即惯性产生的力,推力越大,速度越大;坡度越陡,速度也将越快。在几次的尝试之中,涵涵最后获得了斜坡游戏中汽车速度与推力、坡度关系的相关经验。
调整做法:
关于斜坡还有很多游戏,与孩子讨论还可以利用斜坡玩哪些好玩的游戏呢?
与孩子商量后,我们增加小木片、纸杯、易拉罐等材料。
镜头三:斜坡我还能这么玩。
新增了彩色木片后,孩子们搭建好斜坡,便在斜坡的出口处将木片拼搭成各种形状,有的用木片拼搭房子,有的则将木片拼搭成一个三角形。有一次,哥哥将木片横放在坡面的边缘上,摆成一列,试图用弹珠将木片击倒。这一次,弹珠并没有击倒任何木片,而是从横放的木片下方滚到了斜坡的末端。发现木片没有被击倒的哥哥拿来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木球,继续着刚才的游戏。不到一会儿功夫,木球成功的击倒了所有木片。哥哥欣喜若狂的欢呼着。童淮、林尹皓等小朋友被哥哥的欢呼声吸引了过来。看到哥哥发明的击倒木片的游戏这么好玩,他们也尝试着在离斜坡最末端处约50厘米左右的地面将木片摆成一列,再让小木球从斜坡上滚出去以便击倒木片。可惜的是,小木球沿着斜坡滚到最末端处到达地面后,便朝着另一个方向滚去,与木片擦肩而过,木片并没有被击倒。老师一旁的林尹皓想了一会儿后说“我知道为什么木片没有被击倒了,因为离的太远了。”说完,林尹皓用手将木片推倒,在紧挨着斜坡末端的地面重新搭建起木片,童淮见状也来帮忙搭建。搭好一列木片后,林尹皓再次从斜坡上扔出小木球,只见小木球顺利的通过了斜坡后,成功的击倒了3片木片,还剩5片木片没被击倒。此时,一旁的老师提出了问题“有没有办法能击倒全部的木片呢?”童淮摸了摸脑袋想了想后,将木片重新排列,并拿来一个大木球继续游戏。这一次,大木球成功的击倒了所有的木片。此时,我又问“还有办法能击倒更多的木片吗?”童淮和林尹皓想了一会儿后,拿来了更多的木片,将木片搭成“井”字形,搭到10层高之后,再次拿起木球放在坡面上滚下来,当大球顺利的击倒斜坡末端的所有木片后,童淮开心的跟我说“黄老师,你看,这么多木片都被击倒了。”
从击倒木片这个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非常专注,不怕困难,当木球没有击倒木片时,孩子们能够认真观察、思考,并进行调整,直到成功的将木片击倒。大班的孩子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当孩子们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问题为导向,不断的引发他们思考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推进游戏向更深层次发展。在孩子们不怕困难的探究精神以及老师的问题引导下,击倒木片的游戏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有趣。从游戏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于力的大小的经验有一定的基础。通过游戏,他们了解了木片的排列离坡面越近,越容易被击倒;撞击力越大,能击倒的木片将越多,反之则越少;同时木片的排列方式也会影响木片被击倒的片数。木片排列的越集中,越容易被击倒,反之,越不容易被击倒。
镜头四:未完待续······。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五
1、初步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活动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分享。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实验(实验激趣,初试记录)
导入:请看,这只瓶子和常见的水瓶有什么不同?
集体猜测:有洞的瓶子装满了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过渡:光猜还不够,要做实验验证猜想。
操作要求:
(1)两人一组在瓶子里装满水,手提瓶口进行观察。
(2)观察盖瓶盖和不盖瓶盖两种情况,将实验结果清晰记录在纸上。
提问:实验完成,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哪一组记录一眼就能看明白?为什么?
小结:当瓶子上有洞时,盖上瓶盖不漏水,不盖瓶盖会漏水。大小适中、位置合适、线条流畅、页面整洁的记录方式,就能帮助你们清晰准确地记录下实验结果。
二、第二次实验(二次实验,花样记录)
过渡:看,这只瓶子和之前的瓶子有什么不同?(有上、下2个洞。)
集体猜测:2个洞的瓶子装满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操作要求同上
巡回指导:幼儿是否记录了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幼儿是否能与之前预测的现象进行比较。
提问:通过第二次实验,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他们的出水情况一样吗?对于这样的发现哪一组的记录更清晰?
小结:不盖瓶盖,2个洞都漏水,上面洞的水漏得近,下面洞的水漏得远;盖上瓶盖,上面的洞不漏水,下面的洞漏水。
三、活动延伸(大胆猜测,无限可能)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有三大亮点,即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及旁观者,幼儿有极大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帮助幼儿梳理总结,所有的发现都是通过实验产生;自主记录--在两次操作后,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方式将发现的"秘密"自主记录下来,丰富幼儿的记录方式。
本次活动目标度达成度为90%。整个活动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发现洞洞与瓶盖的关系从而探索发现洞洞的变化对水会有什么影响;孩子们基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表达。
一开始,我设计了三个实验,分别为探究如何让有洞的瓶子不漏水、两个上下位置的瓶子有没有瓶盖的出水情况及平行两只洞瓶子的出水情况,但在几次科学室活动与个别化中我发现让孩子们们自己发现盖上瓶盖水瓶就不会漏水较难,会让他们失去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将环节进行了调整,变为探索一个洞的瓶子与上下两洞的瓶子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是否会漏水,难度适中的实验会更好的激发幼儿兴趣。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六
1、初步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点:能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活动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分享。
一、第一次实验(实验激趣,初试记录)。
导入:请看,这只瓶子和常见的水瓶有什么不同?
集体猜测:有洞的瓶子装满了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过渡:光猜还不够,要做实验验证猜想。
操作要求:
(1)两人一组在瓶子里装满水,手提瓶口进行观察。
(2)观察盖瓶盖和不盖瓶盖两种情况,将实验结果清晰记录在纸上。
提问:实验完成,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哪一组记录一眼就能看明白?为什么?
小结:当瓶子上有洞时,盖上瓶盖不漏水,不盖瓶盖会漏水。大小适中、位置合适、线条流畅、页面整洁的记录方式,就能帮助你们清晰准确地记录下实验结果。
二、第二次实验(二次实验,花样记录)。
过渡:看,这只瓶子和之前的瓶子有什么不同?(有上、下2个洞。)。
集体猜测:2个洞的瓶子装满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操作要求同上。
巡回指导:幼儿是否记录了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幼儿是否能与之前预测的现象进行比较。
提问:通过第二次实验,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他们的出水情况一样吗?对于这样的发现哪一组的记录更清晰?
小结:不盖瓶盖,2个洞都漏水,上面洞的水漏得近,下面洞的水漏得远;盖上瓶盖,上面的洞不漏水,下面的洞漏水。
三、活动延伸(大胆猜测,无限可能)。
此次活动有三大亮点,即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及旁观者,幼儿有极大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帮助幼儿梳理总结,所有的发现都是通过实验产生;自主记录——在两次操作后,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方式将发现的"秘密"自主记录下来,丰富幼儿的记录方式。
本次活动目标度达成度为90%。整个活动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发现洞洞与瓶盖的关系从而探索发现洞洞的变化对水会有什么影响;孩子们基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表达。
一开始,我设计了三个实验,分别为探究如何让有洞的瓶子不漏水、两个上下位置的瓶子有没有瓶盖的出水情况及平行两只洞瓶子的出水情况,但在几次科学室活动与个别化中我发现让孩子们们自己发现盖上瓶盖水瓶就不会漏水较难,会让他们失去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将环节进行了调整,变为探索一个洞的瓶子与上下两洞的瓶子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是否会漏水,难度适中的实验会更好的激发幼儿兴趣。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七
1.激发幼儿对汽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
2.使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汽车,知道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汽车的主要特征和用途。
1.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录音机。
2.各种汽车玩具、图片若干,布置成汽车展览会。
3.充足的图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画画工具;各种几何图形若干。
一、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猜谜语引出汽车,教师带领幼儿去参观汽车展览会。
师:小小一间房,橡胶轮子扛。
喝油又喝水,奔驰在路上。(汽车)。
二、初步感知,自主探索。
参观汽车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汽车,培养幼儿对不同类型汽车的兴趣。
师:小朋友看一看展览会上有许多汽车和汽车卡片,拿一辆你喜欢的汽车,看一看它长的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用途?和小朋友交流一下,你的汽车和他的汽车,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幼儿参观汽车展览会,观察各种汽车玩具,图片,自由摆弄各种汽车,熟悉汽车的名称和简单的用途。
三、观察发现,引导学习。
1.观看普通汽车课件,引导幼儿描述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师:我给汽车展览会上的汽车录了像,把你手里的汽车和卡片放回展台,我们一起看。
课件展示轿车、卡车、公共汽车,引导幼儿描述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2.观看几种常见的特种车的课件,引导幼儿描述特种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师:小朋友你知道特种汽车的名字吗?
幼儿讲述自己知道的几种特种车。
课件展示消防车、警车、救护车,引导幼儿描述特种车的名称,特征,用途。(如:汽车是什么名称?汽车是什么颜色的?车上有什么装备?什么时候用到它?电话号码是多少?)。
3.让幼儿说出自己见过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师:小朋友除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这些汽车,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汽车?乘坐过什么汽车?
幼儿描述自己熟悉的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小结: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汽车,每种车子都有它不同的本领,它们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可是人们在乘车时也会有危险,我们在乘车时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四、操作练习,巩固深化。
1.把汽车展览会上的各种汽车按用途分类。
师:汽车展览会上的汽车放的没有次序,我们帮它按用途分一分类。
幼儿按轿车、卡车、公共汽车、消防车、警车、救护车进行分类。
2.请幼儿画出或拼摆出自己喜欢的汽车。
师:我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汽车。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用绘画,拼图等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汽车。
教师指导幼儿完成作品。
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伙伴的作品。
幼儿随音乐作开汽车的动作走出活动室。
将有关汽车的书籍、图片布置在图书区,供幼儿在日常活动和自由活动中继续观察、探索、发现。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八
1.学会用首尾相接和做记号的方法测量不同动物身体各部位,并能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记录。
2.喜欢将自己探索的过程及结果和同伴交流分享,学会分析解决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3.在测量过程中养成做事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体验测量成功的快乐。
重点:学习运用绘本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
难点:用首尾相连的方法进行测量。
经验准备:幼儿已了解了故事中知更鸟等几种鸟类的特征。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操作材料“一寸虫”、动物图片若干、签字笔若干。
(一)提问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二)出示一寸虫,引发幼儿测量的愿望。
1.师:出示一寸虫教具讲故事《一寸虫》。
2.提问:知更鸟它要做什么呀?你觉得一寸虫能量出知更鸟的尾巴吗?
4.幼儿尝试测量知更鸟的尾巴(请幼儿俩俩合作,运用“一寸虫”当测量工具,测量尾巴的长度。)。
5.幼儿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并通过ppt动画操作,验证测量结果。发现测量结果。
6.教师介绍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一寸虫爬一次作记号,爬一次作记号,然后数记号有几个就是几寸长。
(三)结合故事情节,测量小动物的身体各部分的长度。
师:知更鸟知道自己钟爱的尾巴有三寸长,就放走了一寸虫,这个故事就在森林里传开了。都知道一寸虫有数学家的脑子。看看谁来了呢,你认识吗?它们都钟爱自己的什么地方?(巨嘴鸟的嘴巴、斑鹭的腿、蜂鸟的身体)请一寸虫来量一量。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
师:孩子们这三只动物钟爱的地方已经在我们的桌子上了,请你自己一人拿一个一寸虫来量一量有多长。
3.幼儿验证自己测量的结果(在大屏上出示一寸虫测量的答案)。
师:说一说你量的是几寸?我们来看看和一寸虫量出来的答案一样吗?
(四)结合故事结尾,引发幼儿大胆想象如何测量歌声。
1.提问:孩子们一寸虫又碰见了谁呀?猜一猜夜莺会让一寸虫量什么呢?
2.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夜莺歌声的长度。
(五)结束部分,测量游戏。
1.提问:树林里的动物们都有自己钟爱的地方,你钟爱自己的哪里呀?
2.请你找个朋友一起,在咱们班的教室里找一个可以测量的工具,然后测量一下朋友钟爱的地方,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自然结束活动。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两次测量的机会,第一次操作是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方法并不正确,结果并不一致。但却让幼儿在操作中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在幼儿尝试操作后,教师用课件演示相应的测量方法,使幼儿理解和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使幼儿掌握了新方法,积累了新经验的目的。
夏天的天气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九
1、认识各种动物的翅膀,学习使用观察记录表。
2、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幼儿能大胆想象,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动物翅膀的资料、卡片等,布置“动物翅膀”展。
2、实物投影仪。
3、观察记录表若干。胶棒、记号笔人手一支。
一、带领幼儿参观翅膀展,初步观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参观动物翅膀展。(幼儿搜集的资料图片、手工、玩具、图书)。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动物翅膀展,在参观的时候我们要仔细观察它们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幼儿分析讨论。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它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它会飞吗?”
幼儿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动物们的翅膀是不同样的,有的有羽毛,有的没有;有的.有两对翅膀,有的只有一对;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现在我们再去仔细地观察一下,然后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二、第二次参观,学会使用观察记录表。
1、出示、介绍观察记录表“首先请小朋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将它们的小图贴在左上角,然后根据你观察的内容分别记录在下面”。
第一:“它的翅膀上有羽毛吗?如果有,我们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标记?没有又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幼儿讨论,回答)。
第二:“它有几对翅膀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幼儿讨论)。
第三:“它会飞吗?可以做什么标记?”(幼儿讨论)。
2、幼儿自由观察记录,教师在旁给予指导和帮助。
“现在我们就拿上记录表,选择你感兴趣的动物去观察吧!”
3、集体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到前面来向大家介绍自己记录的结果。
三、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1、“动物有翅膀就一定会飞吗?”(不是)“哪些会飞哪些不会呢?”(鸡、鸭、鹅等不会飞,鸟、蜜蜂、蝴蝶等会飞。)。
2、“哪些动物的翅膀有羽毛?”(鸡、鸭、鸟等有羽毛,蜜蜂、蝴蝶等没有。)。
3、“哪些动物有一对翅膀,哪些有两对呢?”(鸟、鸡等有一对,蝴蝶、蜻蜓等有两对。)。
4、“你还知道有那些动物也有翅膀呢?它们的翅膀又是怎样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四、幼儿自由想象“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如果我们人也有翅膀那该多好呀!你们想要翅膀吗?如果有一对会飞的翅膀,你想做什么呢?”幼儿畅谈。
“小朋友们想得真好,我们一起到班上去把我们美好的愿望画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