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贵州蜡染论文(通用14篇)
总结是一种反思和梳理思绪的重要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方向。写作是展示我们思想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范文展示了不同写作水平和风格,有助于培养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个性。
贵州蜡染论文篇一
摘要:文艺和审美乃是一种交叉关系,文艺美学就是和美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不同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和文艺理论,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和问题。简言之,它主要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和创美规律。文艺的创美要受“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合律”所支配。面对急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对文艺的冲击,文艺美学更应在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张力关系中探索其艺术的特性和规律,回答当下现实的艺术实践中提出来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文艺美学;学科;审美。
一门学科之能否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于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就学科自身来说,一是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二是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三是要有自己的研究问题。
文艺美学,当然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包括美文学和鲁讯所说的广义的美术,乃是人类审美和创美活动一种集中而特殊的形态,自有其审美特性和创美规律。文艺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创美规律。文学艺术当然和其他审美活动有着共同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各个艺术部类(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则又有各自的个别性。文艺美学的研究重心,乃是放在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创美规律这一层面,兼及其他两个层面。
文学美学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就是从美学的观点来研究文学艺术,必须把审美体验、艺术感悟和理性分析、理论概括结合起来。从艺术现象的感性具体——知性抽象——理性具体的提升过程中,时常要唤起艺术现象的“表象”,最后作出整体把握。
文艺美学更有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文学艺术的创造、接受的整个流动过程中,都充满了美学问题。这里,既有艺术活动和其他审美活动共有的问题,又有文学艺术自身特有的问题。尽管,按照当代美学中有些说法,似乎艺术都只有个性,至多只有“家族类似”或“近邻关联”。我说,那也总存在那“类似”、“关联”是什么的问题。而文学艺术发展到当代,更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需要文艺美学回答。
那末,文艺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这不是传统的艺术哲学,也并非过去说的文艺理论,而是和美学、文艺学相交义的新兴学科。为了和艺术哲学、文艺理论相区别,我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收研究生时,就新辟了文艺美学这个专业方向,和文艺理论分开。我在八十年代初撰文,说的就是《文艺美学是什么》(最早是在《大学生》杂志,后在《美学向导》刊载。)。
我所以要称之为文艺美学的深层原因,乃缘起于对文学艺术的理解。
历来,对文艺和审美的相互关系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理解,文艺和审美毫不相干,各行其道。审美不是艺术,美和美感乃是哲学思辩的对象,因而从哲学中孵化出了美学。而文艺也不是审美,只是一种技艺。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而文艺制作则是一种技艺,各不相干。所以美学和文艺学也就并行不悖,各行其道。
另一种理解,文艺和审美,两相重合、基本等同,文艺即审美,审美即文艺。凡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审美活动,也就是艺术活动。人自身的梳妆打扮,对物的加工制作,一直到园艺栽培、环境美化,都是艺术的创造,贯穿着审美活动。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还有一种理解,文艺包含审美这一个维度,但文艺之美仅只限于形式。文艺的内容则要比审美广阔得多,经济、政治、道德、宗教、整个人类文化都可进入文学艺术。文艺的审美价值,只是一个侧面,艺术价值包含了政治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经济价值。因此,文艺学所要研究的,远比美学所要研究的范围广阔得多。
我并不认为,文艺和审美毫不相干,也不认为文艺和审美完全等同。依我看来,文艺和审美乃是一种交叉关系。审美活动不一定就艺术活动。我们面向大自然可以进行自然审美,这种审美,在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看来是低级审美,可是在我国古典艺术家看来,却是高级审美,乃是文人雅士才有的雅兴。但却不能因为这是高级审美而把它称之为艺术。只有当艺术家把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组织起来予以符号化,创造出一种可以看得到、听得见的美来,才可以称之为艺术。对文化审美亦是如此。因此,真正的艺术创造乃是包含了审美内容的一种创美活动,是在审美基础上进行的创美,而这种创造出来的美,既为别人的审美提供了“文本”,也为后人的创美铸造了“模型”。
既然文艺和审美有联系又有区别,那末,文艺美学和美学在我心目中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我看来,文艺美学既非哲学美学,又非艺术哲学。文学家、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之前,就有着人生实践,从事各种活动,在人生中体验到不少赏心乐事,获得审美的乐趣。如果到此为止,那还不能算是文学家、艺术家,而只是一般的审美接受者。这种审美也会留下痕迹,那就是影响审美接受者的心灵,审美的不断建构,形成人的审美品格,甚至可以达到高尚的审美鉴赏家的水平。但是,要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还必须把自己从人生中得来的审美体验予以提炼、组织,提升为审美意象,予以符号化,创造出一个美的“文本”或“模型”。这是艺术创造不同于其他审美活动的特殊之处:不是一般的审美,而是按美的规律的独特创造。而这个已被创造出来的“文本”、“模型”,一旦定型,也就成了独立于文学家、艺术家的客体,它有自己独立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和其他人工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艺美学不能不对此作全面的探索。这个“文本”“模型”如何被别的主体(读者、听众、观众)所解读、接受,对别的主体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主体如何在接受过程中获得审美和创美能力,当成为文艺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获得了审美品格的主体,如何投入社会实践,按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那就超出了文艺美学的使命,而要进入哲学美学的领域之中。
艺术审美,只是人类审美活动中一种形态,尽管是集中凝炼的形态。人类的审美活动领域要广阔得多。人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自由,获得审美体验,实践活动就可能转为审美活动。在人和物,人和人,人和自身的相互作用中,都可能引起审美活动的出现。浩荡的大自然,渺无人烟的天然环境,原始森林、空气、阳光和水流,都可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产生审美体验,对真、善、美产生审美快感,对假、丑、恶产生审美反感,从而在心灵深处达到人和环境的平衡。哲学美学当然也要研究艺术审美,但更应研究文化审美,也回避不了自然审美。自然审美、文化审美和艺术审美,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审美活动有什么共通的普遍规律?人类的审美活动如何从实践活动(生产、交往、生活等等)中发生?审美活动的结果怎样形成审美关系,审美关系又如何制约审美活动?这些美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美学恐怕不能不回答。至于更深一层的问题,审美活动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人类要不要、能不能以及如何才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这个世界,是不是哲学美学题中应有之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已提出了问题,但还未得到科学的解决。依我看来,在当代,人和世界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达到动态平衡,这正是当代美学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题,也是人生的根本目的。
文艺美学只能探索作为艺术创造主体的文学家、艺术家如何把自然审美、文化审美提升为艺术创美:这艺术创美的产物,作为一个新创的客体,被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听众、观众所审美,在审美主体心灵中如何留下痕迹。文艺美学无法回答人类更为宏观的美学问题,例如人的高尚的审美品格如何培养,人类怎样才能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安排生活等等。
甚至,文艺美学也难以解决文学艺术的审美和创美以外的其他问题。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中发生、发展、受到社会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哲学、文化等等都在影响着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因而对创作、文本、接受都发生作用。文学艺术的创造,文本的传播、接受,是整个社会的生活——交换——消费中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它甚至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交换价值,会产生剩余价值。可以把文学艺术都放在整个社会整体中来考察,从社会学的观点研究文学艺术,这就有了文艺社会学或艺术社会学。还可以从政治学、道德学的观点去研究文学艺术的政治维度、道德维度,也可以发展为文艺政治学,文学道德学。这都不是文艺美学所能涵盖得了的。
但是,在文学艺术中,政治、经济、道德、哲学、文化的各种因素,都被作了审美的改造,被组织和吸纳进审美结构之中,转化为审美价值。艺术之美,乃是文学艺术的核心价值,甚至象托尔斯泰这样以宗教、道德价值为最高价值的伟大文学家,都一生在孜孜以求美的实现:“我是一个艺术家,我的`一生都在寻找美,如果你能向我展示美,那我就跪下来乞求您赐给我这最大的幸福”。[1]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哲学的、文化的各种力量都在按照各自的规律对文学艺术发生着作用,但对文学艺术来说,都只是“他律”,自律和他律形成“合律”,按照艺术规律来创造,才创造出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美的、喜的、悲的、茺诞的等等)的文学艺术产品。作为一种精神实践的特殊形式,艺术创造当然受到物质实践和其他精神实践(道德实践、文化实践等)的影响,但这些“他律”要通过艺术实践的“自律”起作用,受“他律”和“自律”相互作用的“合律”所支配,即我们常说的按艺术规律的创造。在文艺社会学中,探索了其他社会因素的“他律”如何对文学艺术发挥作用。那末,“他律”如何通过“自律”而形成“合律”,文艺美学是否亦应研究,值得加以反思。
二十年来的文艺美学,重视了对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研究,对艺术创造的自律作过许多探索。心理美学、形式美学、音乐美学、舞蹈美学、雕塑美学、绘画美学、书法美学等等比文艺美学更为具体的艺术部门美学的出现,说明探索美的规律正在向各门艺术的深层发展。
但是,开放改革二十年社会剧变,商品经济急速发展,社会意识发生振荡,价值观念、审美标准随之发生变化,影响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文学艺术走向多元发展,就这向文艺美学提出一系列新问题。新潮艺术冲击着传统审美,一些新潮美学甚至提出:文学艺术已经毋须再具审美特性,或者把审美降为娱乐,只要激发感官刺激就行;创作自由被眨低为胡编乱造,任意宣泄;艺术没有规律,也毋需规律。文学艺术中的审美判断被消解,甚至价值观念颠倒,对真、善、美冷淡无情,却对假、丑、恶津津乐道。文艺美学必须面对当下现实,在理论上作新的探索:文学艺术究竟是否还需审美价值?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和交换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应是什么关系?艺术创作究竟还有没有艺术规律、需不需要遵循艺术规律?社会的发展,使得艺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和规律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看来,文艺美学确应更多地在文学艺术自律和他律的相互作用的张力关系中来探索艺术的特性和规律,回答当下现实的艺术实践中提出来的时代课题。因此,新时代应发展文艺美学,文艺美学要创新。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贵州蜡染论文篇二
绘画是孩子们表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孩子们喜欢涂涂画画,他们对绘画有一种天然的嗜好,他们通过绘画感性地把握世界,用绘画来表现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表现他们所喜欢的、所厌恶的。每个孩子都有绘画创作的欲望和潜能,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可爱的形象,如,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面对孩子们的画所表现出来的“稚”和“拙”时,我们更要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和指导他们。
一、贴近童心,理解童画,感受童真。
儿童画是孩子们自我表现能力的体现,它反映着孩子本身内在的心理、情感、认识和经验,唯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了解孩子画画的动机,了解他想表现什么,理解了孩子才能理解他的作品。
在一次描绘夏天情景的绘画活动中,高正超小朋友在他的绘画纸上添画了一个淡蓝色的太阳。“太阳为什么是淡蓝色的?”他指着画说:“因为夏天很热,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会流很多汗也会晒黑,有了一个淡蓝色的太阳,他们就可以凉快点了。”又如,在一次“能干的我”命题绘画的.活动中,顾佳萍小朋友在她的绘画中这样表现:一个高大的女孩,长着许多的手和脚,每一只手上都拿着不同的东西,有碗碟,有拖把,有鸡毛掸子……她认为多一些手和脚就能帮妈妈快速地去做很多的事情了。可见,孩子的画与他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认识、情感是密切联系着的。很多时候,孩子的画都极为夸张,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的,或者特别有感受的形象画得非常夸张:和房子一般高的花,小姑娘又圆又大的眼睛,游泳健将的长胳膊,长大腿等,这些都是孩子们从自身经验出发,经过大胆想象而创造出来的。虽然这些稚拙可爱的形象与真实相距甚远,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表现能力,他们照样能把自己的感受清楚地画出来,因而,我们在衡量儿童画这种能力的标准时,不能仅限于“像不像”、“美不美”、“行不行”,不能过于苛求真实和准确,要给他们表现的自由和空间。当你看到一张张孩子们尽情发挥创作出来的画时,你会被无尽的童真的魅力所深深震撼着。
二、创设童境,培养童趣,鼓舞童心。
孩子们具有自我表现的热情,想象创作的欲望。在整个绘画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给孩子很多的绘画技巧的知识,而在于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用启发性和艺术性的语言帮助孩子通过自身的感知与体验,让孩子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用多种方式来获取审美表象,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因此,在面对我班许多孩子胆小、怕说、不敢画的情况下,我利用墙饰的布置变换及艺术作品的吸引力,努力营造活泼、积极的气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充分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还通过在让孩子们去感受他人的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等形式美的同时,激发孩子们尝试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色、彩、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儿童画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我们满腔热情地与孩们共同享受绘画的乐趣,使孩子感到他的画得到了大人的首肯和接纳的同时,更要及时地对儿童画本身的表现、长处和进步给予以确实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孩子以自己的眼光观察、描绘周围的世界,从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表象。这样,才能使孩子得到真正的鼓舞,增强自我表现的信心和主动绘画的积极性。
三、丰富经验,发挥想象,提高创造。
儿童画是孩子的思想表现,内涵着他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内涵丰富的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孩子本身,唯有不断地丰富孩子们的经验,扩大知识眼界,利用散步、参观、观看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孩子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活动中捕捉美、发现美,才能激发他们去表现美、去创造美。
在“奇妙的机器人”主题想象绘画活动中,我先通过观看科教片让孩子们了解机器人的用处,再通过开办机器人的展览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接着还组织孩子们进行“小小发明家”的讨论活动来激发孩子们想象创造的积极性,于是在孩子们的画纸上展现出了多样的内容:有的机器人娇小玲珑,能钻进人的身体里,为人治病;有的变化多样,能上天入地,排除万难;有的钢筋铁骨,有的力大无穷……就这样,一幅幅充满着孩子们无尽想象力的创作展现出来了。又如,在进行脸谱设计的创作活动中,我首先将各色各样的脸谱面具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看一看,戴一戴,玩一玩,在提出“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后,引导孩子们讨论脸谱的色彩、造型、图案等特点,如,启发孩子思考脸谱上都有哪些颜色;是如何搭配的;脸谱上的神态、神情是如何的;图案又是怎样的,使孩子们感受到脸谱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了解对比色的装饰性及图案的对称性等特点,此外还通过欣赏京剧表演让孩子们了解脸谱的色彩与人物性格的联系,同时让孩子们感受到国粹的独特韵味,最后我请孩子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说说对各种脸谱的喜爱,这时我便鼓励孩子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有的喜欢黑脸包公的公正无私,有的喜欢红脸关羽的英雄形象,有的却喜欢白脸小生的滑稽模样。于是,在孩子们的创作中就有了多样的,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我们还看到,连平时表现力一般的孩子在他的创作中也有出色的表现,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不仅如此,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活跃了,想象也更为丰富了,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了起来,作品的表现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在绘画的创作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画,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进行创造的自信,把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并从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应该说,绘画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低估的,而我们唯有走进童画的世界,才能带领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成长起来!
贵州蜡染论文篇三
摘要: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是贵州省休闲农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在开发贵州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时,会出现设施陈旧、缺乏科学指导、缺乏科学规划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惠水千户布依寨为例,指出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开发应关注农民根本利益、助推民俗文化品牌形成,实现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休闲农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俗文化;休闲农业;品牌。
休闲农业是贵州省近十年内兴起的朝阳产业,是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在促进贵州省经济建设上具有重大作用。贵州省是山地农业大省,与平原农业大省在耕地数量、农业机械应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传统农业的发展多少会受到限制。而休闲农业不重数量重特色的特点,正好迎合了贵州省农业发展的要求。且贵州也是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大省,地貌特殊、民族众多,全省总人口4000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各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是休闲农业发展中巨大的先天优势,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本文将以惠水好花红千户布依寨为例,试谈民族民俗文化在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启示。贵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处于贵州省向南方向,距省会贵阳80公里,总面积250平方公里,被人们称为“贵州小江南”。总人口近7万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接近1/2,由于布依族人口在好花红镇总人口中占有比重大,在这里保留了大量独特而丰富的布依族民族风情,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沉淀,传统的布依族服饰、配饰、习性、习俗和信仰愈加具有文化价值。千户布依寨就在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里,这里是著名的布依族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好花红调”的发源地,和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更享有“中国金钱桔之乡”的美称。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使这里成为一个典型的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型村落,成为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最美村镇,曾经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以及国家aa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是全省18个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之一,全省5个100示范小城镇建设工程。
一、民族民俗文化在贵州省休闲农业中的地位。
由于贵州省休闲农业起步较晚,经营经验不足,且经营地一般在传统农区,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分辨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使休闲农业在建设中盲目跟风、单一模仿造成的休闲农业项目生产效率低下、投入资源浪费等情况非常严重,导致休闲农业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贵州地处偏远,将最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很好地保留下来,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这是天赋的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好花红千户布依寨以布依族民俗文化为中心,依托“好花红调”在全国的知名度,建设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风格。在好花红村千户布依寨内设有一座布依族博物馆,村内共有28家农家乐,其中8家都具有民居住宿功能,涉及民族民俗体验的项目有布依族特色美食制作、布依族蜡染服饰试穿等,经营较好的农家乐中最高年营业收入可达139万元。全村种植240亩“牛肉红”橘林,销量可达30吨,年约30万左右。在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中,民族民俗文化是最容易找到开发点的特色资源,也是最容易形成地方品牌的优势资源,更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这就像企业文化在一个成功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一样。这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很大关系,人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压力下,单纯的物质条件对于游客来说已经不具有最佳吸引力。而充满着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孕育着这些古朴的文化的原生态村落,越来越多地在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越来越能够使人们的文化追求得到满足。各个传统村落所拥有的民族民俗文化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而成,给予了休闲农业文化支撑,赋予了休闲农业长久发展的生命力。合理开发民族民俗文化,对当地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实现揽客增收,并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贵州惠水好花红千户布依寨在全省大力建设休闲农业的形势下,借鉴“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等成功案列的发展经验,打造出独具布依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体验型休闲农业,自投入生产以来,为当地农民和政府带来巨大收益,同时也使布依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贵州贵定千户布依寨紧随其后,将很快投入生产,共同为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下的休闲农业建设出一份力。
二、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在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在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在贵州省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在现实运营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配套需求。
从贵州省目前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休闲农业的发展来看,经营形式多为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乡村旅游形式,缺少旅游业相关配套设施。以好花红千户布依寨为例,好花红乡村距离惠水主县城18公里,仅有一条公交线路,而且首末班车的时间不固定。有时下午三点就没有通向县城的车了,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周围城市居民周末游等短途旅游的消费欲望。再比如布依族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夏季要想达到屋内大面积的舒适温度就一定需要空调,笔者走访的当地几家农家乐都反映了这一问题。农民财力物力薄弱,多以自身世代相传的房屋、土地等资源作为投入要素,缺少配套的设施投入,在经营要素种类的投入上更是不占优势。
(二)经营人员科学素养不高,投入效率低。
在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村里,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专业的知识素养普遍偏低,因此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建设和经营上缺少科学的指导。据笔者了解,20好花红千户布依寨内部分农家乐处于投入高、收益低的状态。有一些农户在投入近百万的营业成本下,年营业收入仅为十万元左右,这百万元大部分是用在扩建场地设立分店上,收益十分不明显,投入效率很低。
(三)资源发展规划理念落后,缺乏创新力。
在休闲农业的规划建设中,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生命。但在现有已开发的民族村落中看到的是,项目发展模式僵化严重,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经营方式粗放,缺乏合理的布局和管理。文化特色只作为很普通的娱乐活动插入经营范围,很多房屋道路和经营者日常穿着,都缺乏民族文化特色。在好花红千户布依寨内,农家乐片区的`房屋并没有特意加上布依族的建筑符号,在民族民俗文化体验项目上与其他民族地区有部分雷同现象,不能突出布依族文化特色。
三、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在贵州省休闲农业中开发的建议。
(一)完善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村行政管理。
由于我国休闲农旅处于起步状态,民族民俗文化村的开发没有经验可循,在这一区域的立法也不完善,致使在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才会出现很多与社会中其他经济体不相同的问题,而得不到有效解决。各级政府应重视这一现象,要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及发展政策,引导民族民俗文化体验类型的休闲农业发展。解决普通村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相关规定执行力度弱、部分强势村民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完善管理人员监督机制,加强行政管理。
(二)提高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利用率形成品牌效应。
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下的休闲农业是最容易形成品牌效应的发展模式。在建设规划中要以自身民族民俗文化为出发点,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色进行挖掘研究,整合资源,建设优势项目,充分认识民族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关系。比如好花红乡“好花红调”的开发。年是《好花红》进京60周年,为纪念并借此进行“好花红调”的宣传,好花红乡文化站举行多场文艺演出与商品推介会,并在全县范围内举办《好花红》民歌赛、传统音乐及舞蹈展演、全民运动会和全省龙舟邀请赛等,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提升了好花红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文化格调,弘扬了这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赋予了休闲农业文化底蕴。
(三)严守民族民俗文化适度开发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优势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但开发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既要结合休闲农业发展特点,也要注重环境生态维护,形成生态循环型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村。在加大力度开发、修葺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时,要尊重历史,高度还原,重点保护。在食、宿、劳、节等具有特色的传统资源上建设与保护并行,不盲目开发、滥拆滥建,实现文化资源发掘与生态资源维护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杨明军.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文化塑造—以贵州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镇为例[j].四川水泥,(07):123.
[3]周俊.发展乡村游建设新农村——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159-162.
[5]曹斐琳.黔南惠水“好花红电子商务第一村”发展策略研究[j].电子世界,2017(06):28+30.
[6]张丽妮.论民族民俗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前景——以贵州江口县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09):47-48.
作者:闫新宇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蜡染论文篇四
1.历史文化浑厚。
贵州苗族蜡画纹饰从文化延续的角度看,它是一部苗族历史全书。记载着苗人历经千年之风雨,不论苗族部落支系再繁多、图腾纹饰再丰富,造型特点再奇异,其深沉的文化结构中却隐含了一个共同的民族主题:描绘迁徙之途,怀恋远古家园,书写民族历史。苗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蜡画纹饰功勋卓著,不管苗族支系众多,他们都起到了强调共同血亲族源的作用,让各苗族支系牢记自己祖先的历史,牢记重返家园的使命。
2.民俗艺术淳朴。
贵州苗族蜡画纹饰在苗族人数千年的宗教文化背景下,在民族传统世世代代传承演变中,体现了苗族人对祖先、宗教、图腾的崇尚,繁衍生息的淳朴愿望,凝聚着他们向自然、神灵祈求辟邪平安、多子多寿的古朴精神;这些美好愿望都承载于苗族蜡画纹饰当中,不管宗教祭祀,还是婚丧嫁娶,都被苗女描绘成一幅幅具有民俗审美情操的蜡画作品,体现出苗族人标志性的民族审美意境。
3.民间技艺精湛。
苗族人对蜡画纹饰的创作技艺更是精巧绝伦,卓越精湛的民间技艺让人叹为观止,其手工技艺的发展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自由“开花”。在苗族的村村寨寨,妇姑们个个都是绘蜡高手,她们从小就跟随其母或祖母学习手工蜡画,在苗族传统社会中,绘蜡的好坏可谓衡量一个姑娘智慧高下的标准,无论在游方场或是铜鼓堂,姑娘们都穿着自己所绘纹饰,为心上人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因此苗族民间技艺的精湛透露出标志性的民俗审美情节。贵州苗族蜡画纹饰属于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元素之一,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样的纹饰已经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符号印象,形成了民族标志。当今我国社会已经把文化提高到了“国家符号”的地位,所有这种具有代表性的纹饰运用到当代产品设计当中,使其扎根民族土壤,衍生出更具文化底蕴的产品。
二、具有民族纹饰艺术的独特性。
1.历史来源独特。
苗族的历史来源与华夏民族的历史来源有所区别,华夏民族又称汉族,将黄帝、炎帝奉为始祖,炎黄子孙也渐渐成为大汉民族的自称。而苗族的传说则信奉“战神”蚩尤为民族祖先,由于战败于黄帝,而被迫进行了几千年苦难深重的大迁徙;从历史起源上看,就有别于“大众”的汉文化,其本身就属于“小众”文化,是有别于汉文化的另类存在,所以蜡画中的民族纹饰内容之怪诞、造型之新颖、表现之另类,无不体现出苗族纹饰艺术的独特性。
2.纹饰内容奇异。
苗族蜡画纹饰中的许多内容来自于宗教、神话、传说,所以一部分纹饰较为怪诞,包括一些多种题材互为融合的复合纹饰,都让普通大众难以读懂其用意,正是因为这些荒谬怪诞的内容,才让观者对其审美时感受到具有民族特色的神秘魅力。
3.造型特征抽象。
蜡画纹饰之所以绵延数千年不因时光流逝而消失,反而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纹饰造型在自然实物的基础上,夸张、简括、诙谐的提炼出抽象的造型纹饰,如丹寨的苗族对鸟头龙的描绘,就只采用了锦鸡的头部轮廓,并赋予几何纹装饰羽毛部分,而身体则使用了传说中的龙图腾纹样,总体上显现出神秘、粗犷、质朴、稚拙的审美特征。这就是纹饰造型抽象的魅力所在。贵州苗族蜡画的纹饰与现代纹饰相比较,民族纹饰艺术的独特性更强。它是苗族妇女世代相传的`神秘纹样:立意之独特,内容之丰富,造型之自由,构成之完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纹饰。将民族纹饰运用进现在产品设计中,除了能够代表其独特的民族身份外,还能在审美上展现产品的艺术性、文化性、价值性,让我国的产品设计更具国际影响力,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1.文化内涵启示。
现代产品设计的精髓就是对文化内涵的追求。现代人对产品设计的要求远远超过其产品自身的使用功能,而对产品内在所蕴含的文化根源与艺术风格却着重强调,体现了文化内涵的深沉作用。产品中的文化寓意是形成自我品牌特征的树立,不管是厂家品牌还是生产商品都应该提到文化艺术的高度,因为文化积淀使得产品之间出现品牌的划分,文化内涵让产品从单纯的使用提高为精神的愉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以上的产品作为贵州苗族蜡画文化艺术的承载体,其内涵不仅是单纯的表象,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自然的沟通、交流、融合,将冰冷的产品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所以将贵州苗族蜡画纹饰的文化艺术内涵与现代审美韵味相融合,研发出更多具有民族艺术内涵的创新产品,体现出文化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2.运用方法总结。
贵州苗族蜡画纹饰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的繁简性角度出发,采用了分类研究法、对比研究法以及堤阶式研究法对家居用品设计、服装服饰设计以及工艺礼品设计中的蜡画纹饰运用进行归类分析。以每类产品为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色到彩色、由平面到立体以及由纹饰到廓形进行堤阶形式的对比研究,分析思路为“线条——蓝白色蜡染——彩色与立体”。论证了贵州苗族蜡画纹饰在多元化的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具有可行性与延展性。
3.设计运用意义。
由于贵州苗族蜡画纹饰在国内外产品设计中广泛运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表明:所有的现代产品设计必须从历史深处走来,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展现出民族艺术的璀璨生命力,不但适应了现代人审美,还引领了新的民族风时尚潮流,满足现代人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让民族的精神内涵渗透进人们的审美意识;这样的产品才是扎根民族土壤的优秀设计,使得传统的民族手工技艺得以传承发展同时也向国际社会推广了我国璀璨的民族文化。
贵州蜡染论文篇五
第一条为推动大数据发展应用,运用大数据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管理能力、服务改善民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数据发展应用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数据,是指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是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第三条大数据发展应用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创新引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共享开放、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坚持应用和服务导向,推进大数据发展应用先行先试;积极引进和培育优势企业、优质资源、优秀人才,促进大数据产业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聚集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大数据安全与管理工程、跨境数据自由港等建设发展,形成大数据资源汇集中心、企业聚集基地、产业发展基地、人才创业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应用服务示范基地。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省大数据发展应用工作,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大数据发展应用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数据发展应用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大数据发展应用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数据发展应用的具体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大数据发展应用相关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绿色集约、资源共享的原则,编制本省大数据发展应用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以及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区域、本部门、本行业大数据发展应用专项规划的,应当与省大数据发展应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并报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加强大数据发展应用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大数据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第二章发展应用。
第八条省、市、州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大数据发展应用专项资金,用于大数据发展应用研究和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创业孵化等;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相应设立大数据发展应用专项资金。
依法设立大数据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大数据发展应用。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支持大数据发展应用;鼓励社会资金采取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大数据发展应用;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大数据企业依法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确定本行政区域大数据发展应用重点领域,制定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产品应用、购买服务等政策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大数据发展应用重点领域,制定大数据人才引进培养计划,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并为大数据人才开展教学科研和创业创新等活动创造条件。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大数据发展应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保障大数据项目建设用地;对新增大数据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列入近期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年度内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大数据建设项目。
第十一条符合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大数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
大数据高层次人才或者大数据企业员工年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规定数额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条鼓励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以设立研发中心、技术持股、期权激励、学术交流、服务外包、产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利用国内外大数据人才资源。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大数据发展应用技术研究,建立大数据教育实践、创新创业和培训基地。
支持高等院校大数据学科建设,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
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省内通信网络互联互通,提高城乡宽带、移动互联网覆盖率和接入能力,推进全省通信骨干网络扩容升级,提升互联网出省带宽能力。
鼓励、支持网络通信运营企业加快骨干传输网、无线宽带网及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建设和改造升级,优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布局,提高网络通信质量,降低网络通信资费。
第十四条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教学科研机构等积极开展大数据发展应用相关标准研究,推动建立地方、行业大数据发展应用标准体系。
鼓励大数据企业研究制定大数据发展应用相关标准。
第十五条政府投资的大数据工程应当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科学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
公共机构已建、在建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应当依法实现互联互通,不得新建孤立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设置妨碍互联互通的技术壁垒。
第十六条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办法,依法建立健全公共数据采集制度。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采集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军工科研生产等数据,采集数据不得损害被采集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公共平台可以获得的共享数据,公共机构不得向相关单位和个人重复采集,上级部门和单位不得要求下级部门和单位重复上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培育数据交易市场,规范交易行为。数据资源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数据交易应当依法订立合同,明确数据质量、交易价格、提交方式、数据用途等内容。推行数据交易合同示范文本。
第十九条鼓励和引导数据交易当事人在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服务机构进行数据交易。
数据交易服务机构应当具备与开展数据交易服务相适应的条件,配备相关人员,制定数据交易规则、数据交易备案登记等管理制度,依法提供交易服务。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推动简政放权,提升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等决策、管理、服务能力。
实施“数据铁笼”,规范权力行使,对公共权力、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资金等实行全过程监督。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健康、旅游、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大数据应用,提升相关产业大数据资源的分析应用能力,培育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处理分析等新业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人居环境、劳动就业、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综合治税、消费维权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大数据精准扶贫,建设涉农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涉农基本数据动态化、数字化、常态化精准管理。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支持大数据关键技术、解决方案、重点产品、配套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研究,培养大数据骨干企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三章共享开放。
第二十四条省人民政府按照统一标准、依法管理,主动提供、无偿服务,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原则,制定全省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措施,推动公共数据率先共享开放。
第二十五条数据共享开放,应当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保护个人隐私,保护数据权益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数据共享开放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第二十六条全省统一的大数据平台(简称“云上贵州”)汇集、存储、共享、开放全省公共数据及其他数据。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公共机构信息系统应当向“云上贵州”迁移,公共数据应当汇集、存储在“云上贵州”并与其他公共机构共享。
鼓励其他信息系统向“云上贵州”迁移,其他数据汇集、存储在“云上贵州”并与他人共享、向社会开放。
“云上贵州”管理及公共数据共享开放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七条实行公共数据开放负面清单制度。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公共数据应当向社会开放;依法不能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数据,目录应当向社会公布。
依法不能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数据,涉及特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重大利益关系的,经申请可以向该特定对象开放。
第二十八条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应当符合统一的格式标准,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通过共享开放获取的公共数据,与纸质文书原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十九条实行公共数据共享开放风险评估制度。提供公共数据的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保密、安全管理等规定,对公共数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共享开放数据安全。
“云上贵州”管理机构应当对通过该平台共享开放的公共数据进行风险审核,发现可能存在风险时,应当及时告知提供单位;提供单位应当及时处理并予以反馈。
第三十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共享开放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研究,开展大数据开发和创新应用。
第四章安全管理。
第三十一条省人民政府建立数据安全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和指导本省数据安全保障和监管工作。
省大数据安全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数据安全等级保护、风险测评、应急防范等安全制度,加强对大数据安全技术、设备和服务提供商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和安全评估体系。
第三十二条大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开发、应用、交易、服务单位应当建立数据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制定数据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安全评测、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采取安全保护技术措施,防止数据丢失、毁损、泄露和篡改,确保数据安全。发生重大数据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告知可能受到影响的用户,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鼓励大数据保护关键技术和大数据安全监管支撑技术创新和研究,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数据安全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政府、行业、企业间数据风险信息共享。
第五章法律责任。
贵州蜡染论文篇六
新时期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人口调控等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的环境形势,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地理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联系。在当前的环境形势下,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以及资源面临枯竭,使新时期的地理科学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生态可持续建发展已经成为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对于世界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才可以有效的投身于环境建设当中去,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地理科学涉及到地球表层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绿化建设,防治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环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促进其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地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
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所探究的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立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地理学的区域性,分析地理区域的特征与差异,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地理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多个内容,而可持续发展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能源、工业、农业以及社会生产活动,将人与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发展时期,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也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以带动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科学的系统化发展。
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已经确定,全面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的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更加着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除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之外,新时期的地理科学还涉及到人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科学的理论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趋向于系统化的发展。
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社会经济的建设,都将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理科学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系统化发展,将综合性学科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立足于地理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新时期地理科学的系统化发展,在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主题下进行有效的延伸与拓展,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理念,充分发挥发挥地理科学的重要价值。
(二)高新技术的应用。
科技是时代发展的标志,而对于新时期的地理科学而言,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遥感是地理科学应用最多的的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开始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得以开发和应用。在地理方面,航空摄影是最常用的技术手段,利用卫星、遥感以及传感系统,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真实的生态环境信息,以更好的掌握当前环境的实际情况。高新技术的应用,将地理科学的发展与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技术的推动下,地理科学的逐渐呈现社会化发展的趋势。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科学地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环境当中的实际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地理科学的有效延伸。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一样,都属于生态系统当中重要的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建设迎来了新的曙光。
高新技术的应用,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落实到实践当中,而不是局限于理论。社会、经济、人文、科技都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环保意识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可持续发展趋势带动下啊,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同时也为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地理科学的重要价值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来,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努力。
三、结论。
新时期的地理科学研究,围绕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透过地理科学,能够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过程。树立全新的地理观念,充分发挥地理科学的社会价值,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当中去,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贵州蜡染论文篇七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文化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文化占据一定的位置,但是面对当今社会发展形式的多变性,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我国当前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维护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和谐统一的基础,也是促进共同繁荣,和谐相处的一个途径,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学法律保护进行分析和研究。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项目日益加深,因此这种外来文化以及主流文化形态和文化趋势给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必须立足现实,不断的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以下是笔者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保护的分析。
一、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化资源的分析和研究。
黄南藏族自治州在我国成立的时间比较早,它地处于青海地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开发的程度都不高,这让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并且其丰富性也成为现代社会文化挖掘的一个宝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一共有十多个种类的一百多种,比较突出的就是藏族的民族语言,以藏文语言为代表,其次就是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民间文学,例如,黄南歌谣的形成,安多叙述等等,还有民间曲艺类节目,其中,扎年弹唱以及尖扎民歌和协巴成为主要的代表,另外,在民俗类文化中热贡六月会以及保安灶火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文化,除以上叙述的以外,还有舞蹈类、传统喜剧类以及宗教绘画、雕塑等技艺等等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形式,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空间也比较大。黄南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青海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方面的地位也比较高,在民间文化中属于代表性文化资源,有十分大的研究价值。在自治州内,除了藏族文化以外,也包含其他民族的文化、回族和汉族群众占据了一部分,这样所有文化融合在一起更具有多元性和宗教性的特点。热贡艺术是热贡民间艺人在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究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结晶,并且这个时间长达五六个世纪之远,无论是在雪域文化中,还是在中原佛教艺术中都是一种比较独特艺术形式,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这种艺术形式包含的内容有唐卡、壁画、堆绣、雕塑、图案、版画、建筑装饰等十多个艺术门类,其中,唐卡、堆绣、雕塑最为著名。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青海省黄南自治州的文化资源不仅丰厚,而且充满了地方特色以及民族色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凸显[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无论在民族文化方面还是在立法保护方面都需要尊崇宪法的意志,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方面要以法律和文化为主要内容,横跨行政法、经济法以及民商法和诉讼法等等多个部门,以此形成一种多层次的法律关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宪法从国家法律出发,对于涉及到文化保护以及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面做了纲领性的规定。在宪法中已经明确的规定,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要实行自治制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大跨步前进和发展。民族自治可以对自己的文化发展具体措施进行安排,极大的发展起科教文化事业,以此做好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让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在一起。民族自治过程中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然后国家对这些少数民族提供财政方面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其次,国家制定出地方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体系。从国家的角度上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文,以此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例如《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些专门性的.法律能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除了国家的立法项目以外,黄南自治州还制定了自己的自治条例《黄南州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的出现是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宪法进行细化制定的,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
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政府部门对于文化发展十分重视,也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在相关单位的领导下,也采取了一些列举措,对少数民族文化予以保护。
开启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少数民族文化是在黄南自治州政府的带领下向青海省提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和的工作方案,并且青海省也开始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项目进行调查,在种类上、数量上、环境上以及分布和保护现状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使用文字和电子信息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做了具体的记录,也了解到了具体文化资源的现实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青海黄南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法律方面的保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的让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以此让少数民族文化保持自我先进性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活力。
贵州蜡染论文篇八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
摘要:贵州作为民族地区的代表省份,其民族特色体现在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是其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从贵州的概况出发,对其自然地理、民族格局和传统建筑情况进行介绍,并尝试归纳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即建筑样式文化、因地制宜的和谐思想以及祖宗崇拜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建筑样式文化因地制宜祖宗崇拜
贵州地处边远山区,自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这片绿色的大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就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建筑布局的.科学化、建筑效果的实用化都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些建筑所体现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宗教信仰和习俗、朴素的思想观念更是清晰可见。
一、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省,所在之地以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省内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这就为当地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此外,冬暖夏凉的气候更是让贵州成为全国知名的避暑胜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天然的资源优势。除了这些自然资源外,不得不提的是贵州境内居住着的49个少数民族和16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资源。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的广泛分布为这片自然风光秀美多姿的土地增添了更多的民族特色的历史人文文化气息。
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喀斯特地貌等复杂的地质条件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传统建筑的建设上;此外,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落实,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都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传统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发展轨迹的实物见证。它的存在使人类可以避免风雨等自然因素的侵扰,得以更好地在自然环境中安全生存。在不断发展的实体建筑当中,不仅包含着智慧的建筑理念、多样的建筑风格,也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当地居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习俗,而这也正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内涵。
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当中,当属苗族、布依族和侗族传统建筑最具特色。
1.建筑样式文化
这几种建筑不仅在选材和外观上充满特色,其实用价值也值得称道。干栏式建筑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储藏工具,中层住人,上层储粮。这样的建筑结构层次鲜明,经济实用。
2.因地制宜的和谐思想
3.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关于传统建筑折射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例如苗族吊脚楼的空间结构是以正中间的房屋为核心,向两翼延伸辐射的。而这个核心当中便安放着“祖宗的圣灵神龛”[3]。将祖宗的圣灵安置在家庭空间的核心位置,可以看出苗族人对祖宗的敬畏和崇拜之情,而通过这种空间设计,又能够看出后人围绕祖宗的圣灵而居,此法具有凝聚家庭成员,提高家庭团结强度的作用。
三、结语
从上述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初步分析来看,民族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实用价值和深厚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建筑开始严重影响到传统建筑的核心地位,在具有更强实用价值和新颖居住文化的现代化建筑面前,如何正确处理少数民族日益增长的居住环境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传统建筑所承载的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在如今少数民族及其建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汉化的今天,千百年来多元的民族文化能否继续生存、能否找到合适的发展变迁途径,将是很长时间之内学者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注释:
[2]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3]何彪,王伯承.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危房改造中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2(4).
贵州蜡染论文篇九
在我初次阅读《大地论文之美》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描绘的贵州的美景所深深吸引。贵州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此次,我有幸亲身前往贵州,亲自体验这片大地的美丽与深刻。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自然之美。
贵州地处中国的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贵州,我看到了大片的翠绿山川,高高耸立的峰峦,峻岭和壮丽的瀑布。我参观了黄果树瀑布,那里的水势汹涌,气势恢宏,令人惊叹。此外,我还探索了镇远古镇,那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鳞次栉比的巷弄和壮丽的风景。贵州的自然之美不仅仅在景点内,还随处可见,各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第三段:民族文化的魅力。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贵州拥有多样的民族文化。我有机会欣赏到了侗族和苗族的传统歌舞表演。侗族的歌舞表演充满了热情与活力,飘逸的长裙和欢快的节奏令人陶醉其中。苗族的舞蹈则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坚韧。在贵阳的花溪苗寨,我还了解到了苗族传统服饰和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贵州的民族文化令人着迷,使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意。
第四段:人文之美。
除了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贵州的人文之美也令我着迷。我在遵义参观了红军长征纪念馆,更深刻地理解了革命先烈们的牺牲和勇气。在贵阳的市区,我感受到了现代化与传统社会融合的氛围。人们的友好和热情也让我倍感温暖。在贵州,我很荣幸结识了一些当地的居民,与他们交流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骄傲。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这次贵州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贵州的独特之处和瑰丽之美。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贵州也不例外。我相信,对贵州的感受必将激发我更多地探索这个世界的勇气和渴望。《大地论文之美》不仅仅是一本书籍,更是一扇窗户,将贵州的美景、民族文化和人文情怀展现在眼前。期待着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这片美丽的土地。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
我在贵州旅游期间,了解到了贵州蜡染这一独特的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文化背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不仅在技能上有所提高,而且在思想上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第二段:了解背景。
贵州蜡染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手工艺品,可以追溯到唐代。在贵阳市花溪区以及周边地区,蜡染工艺作为民间手工艺品流传至今,并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之一。它是一种将蜡水涂在绸缎上,经过染色、挤压、烘干、除蜡等工艺制作而成的绸缎工艺品。由于其独特的工艺手法,再加上广大人民艺术家们的不断开拓创新,现已形成多种款式、色彩花纹繁多的蜡染工艺品。
第三段:学习技艺。
在参观贵州蜡染大师的工作室和学校时,我亲身体验了一下蜡染工艺,目睹了严谨的工艺流程。首先,我们需要将图案设计出来,然后在织物上涂抹上一层甘蔗蜡水。对于不同的图案和颜色,涂抹的蜡水方式也各不相同。待蜡染完成后,再将它放在开水中浸泡,然后就可以把蜡水在织物上除掉,让织物中留下的就是图案的颜色。这个过程虽然费时费力,但是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其背后蕴含着对自然、人文的关照,对世界以及小而美的生活的诗意描绘。
第四段:深度思考。
深入了解贵州蜡染的制作过程,也让我对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手工艺品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现代化的生活模式下,我们越来越少地关注到手工制作这种传统工艺,更多地倾向于高度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在这些东西中失去了民间的生活化气息。贵州蜡染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古老的手工艺,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代表着民间文化的精神和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理念,也令我们领悟到在一份生命中,精神上的力量可以来自物质以外。
第五段:结论与感言。
贵州蜡染是一项珍贵的艺术品,它的独特是因为它在技术上的特殊要求,也因为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学习蜡染技艺的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贵州文化的快速认识,而且也以一颗平和、探究的心态感受到了智慧传承的另一重意义。蜡染不仅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代表,也是一种构建美好生活、弘扬人文情怀的工艺品。在欣赏贵州蜡染艺术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和传承其文化遗产的影响从而赋予这种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命力。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一
贵州蜡染是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几百年来一直是贵州省地区的文化标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创新,贵州蜡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在我近期的一次贵州旅行中,我亲身体验了蜡染的制作过程,领悟到了许多其中的文化内涵。
第一段:了解贵州蜡染的历史和文化。
贵州蜡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唐朝开始,贵州就开始使用蜡染技术来制作衣物。后来在明清时期,贵州蜡染逐渐发展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民间手工艺品。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洗礼,蜡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蜡染的样式和图案一般是由天然植物染料和蜡所组成,自然深邃,朴实无华,代表了贵州土地的浓厚文化底蕴。
第二段:了解蜡染的制作过程。
贵州蜡染是由一系列的手工流程组成的。首先,在选好的面料上刻画出图案,然后用蜡汁在图案的轮廓线上感应出沟槽,阻挡染料的渗透。接下来,将衣物与天然染料浸泡在水中使其渗透整个织物,当染料凝固时将衣物提出,筛去染料,蜡纸上的蜡和衣物一起烘干使其固定,最后清洗、晾干、脱蜡。整个过程需要人工操作,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来完成,因此贵州蜡染被认为是一种价值极高的手工艺品。
第三段:蜡染传承和发展。
贵州蜡染在当地一直被视为文化遗产,民间工匠们在蜡染技艺的传承上一直不遗余力。而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贵州蜡染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与推广。如今,贵州蜡染已成为一种在国内外颇受欢迎的手工艺品。有许多文化机构成立了相关的培训班和研究团队,以推广蜡染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第四段:体验蜡染的魅力。
在我亲身体验贵州蜡染的制作过程后,对这项手工艺品更加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一边设计图案,一边刻画轮廓线,一边涂抹蜡汁,一步步地布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没有电脑软件的辅助、没有工厂式的生产,完全纯手工。这让我深感到贵州蜡染的人文内涵和附加价值,更加珍惜这项古老的文化遗产。
第五段:蜡染的文化价值与未来发展。
贵州蜡染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蜡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感知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今天,贵州蜡染在行业的推广和文化的传承上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人类学家、设计师和厂商纷纷为贵州蜡染注入“新元素”,如今蜡染作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蜡染作品的设计也变得更加创新和化繁为简,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总之,贵州蜡染是一项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凝聚了贵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是一项包含文化、历史、美学和技术的综合性传统文化产业。我们应该通过对它的深入了解和支持,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二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发展。
1.区域合作开发意识有待加强。
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和区域地缘性。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是桂中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凝练而成的,具有很强的区域地缘性和整体性。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在政府主导和强力推进下展开的。由于柳州和来宾属于两个平级的地级市,各自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所属辖区内独立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就使得有些本来是一脉相承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行政区域的不同被人为的割裂而丧失其整体性和延续性。当前,柳州市、来宾市都把提高辖区内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作为促进地方发展、提升城市品牌效应的一个重要视点。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柳州市和来宾市都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区域合作开发的理念和意识。
2.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完善。
目前,柳州市、来宾市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如柳州市在《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一个中心、两条走廊、三大板块、四大主题旅游线路、五大精品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对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来宾在《来宾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一城、两带、四区、六品牌”旅游发展总体框架,把大瑶山瑶族民俗文化和忻城壮族土司文化作为来宾市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从柳州市、来宾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计划来看,二者之间缺乏系统的整合,一方面,规划使作为整体呈现的桂中“民族四绝”碎片化,把一脉相承的红水河文化和壮族刘三姐文化强行割裂;另一方面,在旅游路线的设置方面也不能呈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进一步科学的整合与完善。
3.旅游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凝练。
凝练区域旅游品牌对提升区域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桂北的山水旅游资源、桂南的海洋旅游资源、省会南宁的会展旅游资源都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广西桂中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品牌形象已初步树立,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有待进一步凝练,“民俗风情看桂中,民族旅游到桂中”的旅游品牌效应还需进一步打造。
(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1.市场培育不足,企业参与不够。
当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和具体负责实施,企业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低,市场主体融入市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机制还不完善,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不高。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策划、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2.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合力度,产业融合不强。“桂中一体化旅游”的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尚未打造出国内外知名的桂中旅游精品线路。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壁垒,从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延续性和地缘性出发,根据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地域特征,全面整合区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精品文化、精品路线和精品服务。如在开发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桂中“民族四绝”的旅游路线时,可以设置为“三江—融水—柳城—金秀—忻城”;又如桂中地区的刘三姐文化的开发,要以开发桂中壮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刘三姐文化为核心,全面整合柳州刘三姐歌谣、传说和来宾壮族土司文化等资源,甚至可以整合延伸桂林、河池等地的刘三姐文化,以柳州、来宾为中心,打造“来宾—柳州—河池”和“来宾—柳州—桂林”两条壮族文化旅游路线。
(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以柳州、来宾为旅游集散中心的辐射互为带动,促进柳州、来宾各县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共同打造桂中“民族四绝”和精品旅游路线,全面提升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整合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如整合桂林红瑶、河池的白裤瑶,开创一条瑶文化旅游路线:“桂中(五大瑶族支系)—桂西北(白裤瑶)—桂东(红瑶)”,又如壮族刘三姐”风情游,可设置“桂林(阳朔)——柳州——宜州——忻城”旅游路线。此外,还要加强与区外省份、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实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向周边省份延伸和向国际旅游拓展。
(三)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
桂中地区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企业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普遍“小、散、弱、差”的缺陷,缺乏市场竞争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因此,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强化政企联动机制,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要进一步调整、注重“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三
贵州苗族蜡染技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艺术家与学者对蜡染艺术进行了深入探究,衍生出一种新型的绘画形式“蜡画”。表面上看苗族蜡画艺术属于苗族蜡染技艺的范畴,也是在蜡染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从起源来看两者同宗同源;而从蜡画范围来看,它比蜡染更具包容性;其实蜡染就是染了蓝靛的蜡画,也可以裱成蜡画,供人们欣赏;而蜡画的色彩不像贵州蜡染那样仅仅只局限于蓝白两色,蜡画纹饰可以根据苗女们的想象,天马行空的赋予它灿烂缤纷的色彩,描绘更加自由,挥洒更加自如,把苗族的文化艺术表现得淋淋尽致。
蜡染艺术的制作特点是用“蜡”描绘出图案纹饰,而“蜡”的作用实则是一种防染绘制手段,主要辅助蓝靛染于棉麻布上,后分离去除蜡渍使得露出原本的布色而形成装饰纹样,也可在染布时使蜡产生龟裂形成冰纹。
蜡画艺术的制作特点则是让“蜡”从配角转为主角,直接使用“蜡”为创作原料,达到了和绘画中颜料相同的`效果。而“蜡”不仅只有单纯的材料及色彩;材料上相继延展出枫香、松香、树胶、蜂蜡、矿蜡及现代的彩色蜡笔,并且可以根据想象的艺术效果上给“蜡”添加色彩;这里的蜡画已经不再是普通意义上未经浸染的蜡片了,它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工艺品,其功能不局限于装饰服装,且可进行展示供观者欣赏。
蜡画艺术的形成虽是从蜡染技艺的土壤中孕育而生,但它又在蜡染的基础上传承发展,产生出更具包容性的民族艺术,正如“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两者范围皆属于贵州民间艺术,所以在研究蜡画纹饰运用时绝不可将其脱离蜡染进行论述。其实不管蜡染还是蜡画都是贵州苗族民间艺人运用他们独有的民族审美意识创作而来。
蜡画艺术从表现内容看,古老的苗族传说、神秘的宗教图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都是他们蜡刀下的表现题材。如以花草、树木、鸟兽等自然纹样为主体题材,而四周的装饰又点什么,旁边配什么,配多少,完全是点着看。脑海中的纹样想到哪里就点到哪里,随心随性,自由奔放,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韵味。并且任意在布面、纸面、木板上抒发出内心具有民族意识形态的图案纹饰。这些具备蜡画艺术表现能力的苗女,不仅常年练习蜡染技艺中的“点蜡”,且手工艺的艺术天赋也较高,是个人设计能力与表现技法的综合体现。苗族妇女们精湛的技艺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蜡画工艺品;精美的图案纹饰呈现于白色棉麻布上,整体色彩协调,别具一格。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民族价值,体现了我国五千年文化的浑厚底蕴。
8.蜡索。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四
贵州是一个美丽的省份,它的山川秀美、人文历史悠久。贵州传统手工艺品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蜡染。几百年来,贵州蜡染一直是贵州的代表性手工艺品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认可。在我前往贵州旅游时,我有幸学习了关于蜡染的知识,并体验了从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这是一次美妙的体验,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贵州蜡染的独特魅力。
第二段:蜡染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因历史悠久,形成了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多个地区,都有蜡染的传承和发展。而在贵州,蜡染始于唐朝时期,历经了数百年的历史,成为了贵州的代表性手工艺品之一。蜡染技艺就是使用一种特殊的蜡来提前描绘图案,然后将其浸入染料中进行染色。而之所以蜡染能够如此精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意义。许多贵州蜡染作品都融合了贵州的纹饰图案和民间故事,使得每一件蜡染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第三段:蜡染的过程和技术
蜡染虽然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蜡染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现在的蜡染技术已经变得更加高级和复杂,但其基本原理却没有变化。蜡染的制作过程需要许多步骤,首先需要准备图案和蜡,然后将蜡涂在织物上,等蜡干了之后,再将其浸入染料中进行染色。最后,必须将蜡从织物上去除,方能呈现出精美的图案。这种过程需要手工操作,因此需要很高的技艺和耐心。蜡染所使用的染料也是讲究。贵州蜡染最常使用的染料是当地的天然植物染料,这些染料色泽鲜艳耐用,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极具绿色、环保的特点。
第四段:蜡染的美学与实用价值
每一件蜡染作品都饱含着艺术家们的心血和武艺,不仅体现了贵州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蜡染之所以能够长久地流传,就在于其所蕴含的艺术美感。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手工艺品,蜡染不仅可以用来做衣服、床单、桌布等生活用品,还可以用来装饰家居,如帷幔、挂毯等。其独特的颜色和图案能够让人们享受到一种独特的生活品味和情趣。
第五段:个人的感悟和建议
学习贵州蜡染的制作技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蜡染的美感和文化内涵,也让我了解到了蜡染所代表的贵州文化。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制作技巧,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这项手工艺品的难度。在将来,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传承这项优秀的手工艺品,让它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贵州蜡染文化,让未来的人们能够继续感受到这项独特的手工艺品所带来的美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