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范文(17篇)
政治总结对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希望以下的总结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方向。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一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结合今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这一热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本文的难点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初一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需引导学习。
注意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深入等特点。
1、默读法与朗读法相结合。
2、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版块式”教学思路,将教学环节主要分为:
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和结课四版块。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快速阅读要点:
(1)集中注意力,默读。(2)不回视,不逐字阅读。(3)抓住关键点阅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1969年7月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人类首次成功登月全过程
顺序:时间顺序
高潮设计
登月前准备阶段(3-4)
升空飞行阶段(5-9)
总结登月过程
(三)精读课文
1、根据分段,结合登月过程图和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对登月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
升空飞行的步骤:检查——点火——升空——绕地飞行——飞向月球——绕月飞行——升空——点火——火箭升空——飞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和蕴藏于语言中的情感态度。
(1)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很美。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的好的句子。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使)
“一叶孤舟”是什么意思?(像一片树叶一样大小的孤独的小船)
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形象生动。)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价值?(在地面上高达百米的飞船在太空中却渺小如一叶孤舟,在这里表现出与浩瀚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而人类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这里突出出来。)
(2)“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品味加线字的好处在哪里?
4、对本文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内在涵义。
(四)结课延伸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二
本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心。
本文内容较长,词语较多,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引发学生兴趣,熟悉内容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教师先作示范,让学生模仿。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1、导入:由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让学生自己谈谈歌中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读书后填表,了解贝聿铭的巨大成就和成长轨迹。(学生互相交流)
3、研读课文:
(2)观察图片,说说贝聿铭的建筑特点。
4、拓展讨论:
(1)既然是介绍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为什么会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本文的标题?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从贝聿铭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身上,你能学到些什么?
a.我的根在中国。
b.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c.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4)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当”。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三
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
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
(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
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1、感受音韵美
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
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
2、体会情感美
3.分析意象美
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
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
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
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
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 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金柳 新娘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四
1、教材地位:《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能力目标: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
本课的重点是: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本课的难点是: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已“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2分钟)。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
接下来问学生:
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问:
1、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3)、指导朗读(6分钟)。
1、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2、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
(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4分钟)。
1、作者:
作者郭沫若,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继鲁迅先生之后“中国文化战线的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2、背景。
这首诗写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黑暗如铁、冷酷如漆、腥秽如血”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面对当时的中国现实,诗人不禁感到失望和痛苦,他们痛恨黑暗的社会,向往光明的未来。
(5)、赏读静夜!(20)。
在这个教学环节用以下问题,提问、探究并质疑。
1、文中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真实景物?哪些是虚写的景物?
2、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3、是呀,第一诗节实写,此时诗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4、让我们一齐齐读第二诗节,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里有没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5、传说中的鲛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6、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7、诗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总结:
像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在诗人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
而天河是诗人遥望夜空,看到了几点疏星由此联想到天河,这叫联想。
诗人遥望夜空,想像天上的鲛人在对月泣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面对当时的社会,诗人虽然有美好的理想却无法实现,诗人此时的哀作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凉的月色下,便化作了串串诗行。
(6)、再次指导朗读朗读。
1、这首诗要轻柔、舒缓、低徊,要读出诗歌的恬静、美好而又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读得不要太快、太强,,还要读准重音,读出节奏。咱们来再试着配乐朗读读一遍。
2、全班齐读全诗。并试着背诵全诗。
3、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与迁移(5分钟)。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钢笔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一作文一题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渔家一宠物一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田野一汽车;人一木星;电脑一垃圾。
(8)、总结:(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五
1、做人、作文,都需要关注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怀里便是阳光。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因此,关注细节不仅有利于学生作文,更有利于学生人品的形成。
2、学会细节描写,是写作专题的重点,也是中、高考语文大纲的要求。
文学作品没有细节,就不能再现人物的细部活动,难以突出人物的独特属性。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关注熟悉的地方的风景,学习描写细节的方法
教学生关注细节,应从他们身边的事入手,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才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如何还不知写,这时方法的引导很重要,应教会他们正确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作文之时才不会有畏难情绪,并且在训练之后才有信心写好文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细心观察,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理解细节描写的前提下有目的的使用细节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文段的赏析,培养学生对细节描写的认识和追求;
2、通过写作练习,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1、情境渲染法
2 、视图直观法
3、讨论交流法
1、场景导入,引出话题
2、准确释义,出谋划策
3、巧用修辞,画出神韵
4、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5、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6、归纳方法,反馈训练
一枚钱币落在地板上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二、怎样写好细节描写
1、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2、 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3、 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三、品味欣赏
我觉得语文课中有生活态度的渗透,应教会孩子们关注细节 ,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可以克服孩子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作文方法的传授很重要。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六
“成长”作文属于记叙文写作,它隶属于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侧重于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关注自己成长的足迹,体会自己成长的历程。在成长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有小小的烦恼。写好这篇作文,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写作记叙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培养学生关注自我成长的兴趣和习惯,为学生进一步写作记叙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优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快速合理地构思成长类作文。
中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成长类文章,从中得到有益的写作借鉴。
学困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追寻成长的足迹,体会长大的感觉。
学习方法培训目标:让学生学会合理构思成长类作文的方法。
学习习惯养成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运用积累快速合理地构思成长类作文,并体验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关键:积累成长的素材并理解写作方法。
积极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采用不同方式的激励法。在指导中抓住相关作文,巧妙设置关于成长的积累题,并随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同时,利用大屏幕图片、抢答、小组竞赛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思考、参与意识。
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研讨、畅谈、抢答等多种形式,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独立写作和思考成果的机会,并学会迁移写作方法,把握写作成长记叙文的思路。
1、定向示标。教师出示本节目标,学生齐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话题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为写作之源。如何积累对学生写作至关重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我让学生关注读书,关注生活。事先下发作文提纲,有目的地让学生课下积累。养成动用各种资源积累相关素材的好习惯。课上教师让学生出示作文提纲,并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回答大屏幕的问题,侧重成长记叙文的积累。从中检查学生课前对成长作文的素材积累情况,根据积累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为写作指导做好准备。
3、方法归纳。“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是学生写作的现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单元所学,在课文中进一步让学生归纳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默读例文,回答长大的标志及写作的借鉴,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成长作文的写作方法。学生合作交流、畅所欲言,教师再进一步归纳指导。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4、习作构思。我让学生根据归纳的写作方法进行构思同题练习。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明确了成长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而且联系生活体验更加深了记叙文写作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5、总结体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做到一堂一得。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我力求简洁、精炼,根据几个关键词来让学生理解写作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七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霸王别姬》的mtv和腾格尔的歌曲《力拔山兮气盖势》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中,调动学习兴趣。
在《乌江自刎》一课的执教中,陈老师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首先陈老师在第一课时疏通了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然后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进行自由朗读品位;再让学生进行个别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通过朗读,学生能侃侃而谈。经过了这一环节学生初步的感悟到了项羽的威武,豪爽,死的悲壮,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乌江自刎》是第二册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课文,这堂课陈老师就如何正确使用语文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同一个作者的笔下,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鸿门宴》中项羽更多表现出来的刚愎自用,而《乌江自刎》中的项羽确是威武自信,充满豪气的。
在学生初步了解品味了文章,知道了文章是通过语言动作来刻画项羽之后之后,让学生思考:揣摩项羽当时的心理与处境,说说透过这些语言和行动,你看到了怎样的项羽?这个项羽和《鸿门宴》中的项羽有和异同?你更喜欢哪一个?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了项羽。
在此基础上,陈老师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就“英雄是如何没落”的问题,还提到了刘邦的看法,又将项羽和勾践做了比较,让学生对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在探讨了“英雄如何走向末路”之后,陈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讨论“亡项羽者何也”。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八
课题《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一年级使用的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必修本第一册“写在、口语交际”部分第三单元第一课。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
本课内容是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指导。关于想象和联想的内容,旧教材中没有单独编课,只是在单元训练中,配合单元练习作过简要的概述。新教材将写作单独编为一部分,更明确了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每个单元写作的指导目标更明确、更系统,而且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能力。写作部分共分五个单元,本课在第三单元。前两个单元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的意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写作功能,开拓学生写作的思路,为下两个单元更好地“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作好铺垫。
根据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说明对于写作教学的要求,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和掌握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2、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达功能,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开拓写作思路。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对于联想和想象,学生并不陌生,只是长期停留在感性认识,而对于它们的理论内涵却知之甚少,所以在想象和联想时不免有荒诞不合逻辑的现象。因此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把握想象和联想的特性。
按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写作指导训练为两课时。根据教材内容,联想和想象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先分后合。第一课时先研究想象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第二课时研究联想的方式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作用,然后点明联想和想象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由点到面地掌握知识系统。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题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采用特性发散法,先通过多媒体投影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认识想象的两种特性,并总结规律。然后运用想象的规律进行写作思路的训练。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培养他们多角度地认识问题的能力,为开拓写作思路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特别重视学习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知识。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观察法、想象法、讨论法等,学会多角度的思维,从而扩大思维范围,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创造力,优化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本节课教学共分六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加上教育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想象力在逐渐淡化甚至会完全丧失,这是非常可怕的。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由此可见,世界的发展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所以我们要善于想象和联想。 (以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深思)
第二步,理解想象的含义和特性
这一步主要通过五个问题来突破教学难点
1、(示投影)通过观察一幅画让学生在3分钟内想象它和什么事物相似或近似,说出的越多越好。(这一问题引入创设情境阶段。用多媒体投影图片,形象直观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和兴趣。在想象的过程还可以提示学生变化角度去观察,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意识。)
2、进一步让学生讨论是根据什么会想到这些形象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再造想象的含义和特点:再造想象是根据眼前的内容,再现出记忆表象中的与之相似的景象。它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的想象。
(这是探寻规律阶段。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运用想象开拓思路作好铺垫。)
3、投影示一篇短诗《儿时的船》,然后提问:这首诗作者是怎样调动想象来写作的?(这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再造想象在写作中的功用,以引入教学重点。)
4、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一段影片,在某一情节中暂停播放,然后让学生推想情节会怎样发展。(用这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中感悟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另外选择动画片作为引导,是因为它的创造性非常显著,便于体会想象的特点。)
5、让学生同前一种想象比较其不同特点,总结“创造想象”的特征。
创造想象: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现有的形象上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它是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大胆地虚构,超越时空去想象。
(到此学生在形象的想象中总结了想象的特征规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第三步,运用想象进行写作思维开拓训练
训练内容有两个
1、以投影示片段材料《o的断想》
请学生展开想象,会想到什么事物,又会悟出什么道理?
(这个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再造想象去开拓写作的思路,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学以致用。)
2示投影材料《如果真有“时间隧道”》
让同学们想象会发生什么事。
(这是以创造想象开拓写作的思路的训练,也是再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步,课堂小结
强调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特征以及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并鼓励学生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无限的世界。(总结突出本课的教学要点,加深印象,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第五步,布置课外阅读和练笔
1、阅读《语文读本》:《论想象力两篇》《美感与联想》
2、把课堂上想象的内容整理成文,写在周记上。
(设计这样两个作业,一是按新教材的要求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互相配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二是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九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
(一)导入。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
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是“人与自然”主题的第二单元,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能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丰富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学习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并且,由于作者对蝈蝈特征和习性的介绍都是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传神的描述来表现的,所以,可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所以,在学习中概括要点、品味语言、感受精神、激发探究是作为教材在使用中的关键词。
学习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蝈蝈的常识,它有怎样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发现问题、追踪调查、变换条件,仔细分析、寻找规律等方法;文章的艺术性,以一种欣喜的心情贯穿始终,感动着读者;构思巧妙,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善于用一种快乐衬托另一种快乐;以鹰的勇猛凶悍反衬蝈蝈的机智勇敢;每次发现蝈蝈的一些特点后,总是生动地描述一下,再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证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蝈蝈的特点;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语言现象,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交流独特的阅读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能用知识积累卡学会积累,用自由创作延伸创新,拓展课外阅读。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让学生关注作品,进行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多研讨,多交流,反复阅读,用卡片式整理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体验独立发现知识的快乐,便于形成以后主动学习的习惯。
1、情景导入,展示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速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这样设计旨在链接中考考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品读课文,合作研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流露真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5、研读课文,共同探究,课外阅读延伸,比较阅读,以读促写。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相得益彰。
6、学会积累,用积累卡摘抄积累多音字、生词、好句。授人以渔,厚积薄发,学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
7、分享学习的成功体验,整理归纳学法。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都有其规律。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养成边学习边总结,边积累边运用的学习习惯。
8、自由作业,快乐学习,开发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课堂作业是任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10个左右的词语连词成句,并有几处用上拟人手法。注重落实双基。课外阅读实践,到图书室和网上查阅《昆虫记》的相关资料,搜集整理知识,学会用卡片式摘抄积累笔记。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辉煌人生。渗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理念。
10、教学反思: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主阵地。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十一
一、《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习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写了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飞机坠毁沙漠,濒临死亡之时的心理活动。王老师的这节课重点突出,重在引导学生对埃克絮佩里濒临死亡时心理活动的体味,从主人公痛苦、绝望到乐观、平静的心理变化的挖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本文的主题——热爱生命,显得非常自然。
二、在分析过程中,王老师很注重对文本的朗读、挖掘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在体会作者的感受这一环节中,王老师让学生通过“当我读到——时,我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可填痛苦、绝望、平静、乐观等)”这一句式来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这一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专注地圈点批注,动情地朗读,仔细地品味,整堂课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王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在这堂课中有两处地方情境的创设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第一次是在学生分析作者在沙漠遇到什么困难时,要求学生用比喻说说冬天的感受。以此唤醒学生的体验,来体会本文的主人公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的心理并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故事中的情境,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第二次是在学生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后,王老师又对作者圣埃克絮佩里进行了补充介绍,仿佛让学生进入了圣埃克絮佩里所生活的时代,让学生明白了这位传奇人物短暂的一生,了解了他深切的责任感,从而对其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四、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整堂课课堂气氛民主,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收获,也使老师在这节课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目标都能很好地落实。
五、有精美的板书。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传达给学生最形象最直观的教学内容,王老师把上课的思路在黑板上完美地呈现。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十二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
当今的语文课堂,越来越顾及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创造意义,而不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特体验。互动探究式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初一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将有助于开拓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并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同时,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促使学生的想象,达到深思妙悟;讨论中做到师生、生生互动,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思考和表达能力,也学会了探究和合作。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本课时设计无疑增添了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诱发他们尝到主导学习的甜头。
笔者设计如此品评方案的目的即是帮助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最佳“切入点”,从而调动学生提高赏析作品的能力,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形成个人见解,然后通过交流,了解他人观点,共同提高。
同时,通过朗读,对语言感觉的培养,文学素养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增强,都有很大的帮助。
《北国秋叶》一文是初中第一册课外读本上的一篇散文,与第三单元配套阅读。整个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优美的散文,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同学们展示了包括江河天地、春风雨雪在内的多彩多姿的大自然美景,鸟飞鱼跃,花开花落,日升日沉,乃至僵石枯树,一切无不有生气荡乎其间,一切都充溢着活泼的生命。
通过阅读,陶冶了学生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他们发现美的眼力。《北国秋叶》的作者薛尔康用他丰富的联想,切深的感受、精致的语言,把北国秋叶的震撼人心的美,传达给了读者。作为一篇语言隽永优美、感情强烈真挚散文作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片断和词语,以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1、知识和能力: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北国秋叶》的内容,感知《北国秋叶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理清思路,揣摩语言,发现语言表达的魅力;联系实际,多阅读,开阔视野。
2、过程和方法:经历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过程;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通过“思考读——探究读——无声读的这几个环节,有浅入深,有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
教学过程概述:
一、导入——创设意境,感受情感。
(大屏幕展示出秋叶的画面,配以“秋日私语”的音乐)。
师:聆听着优美的旋律,欣赏着翻飞的落叶,你是否已经陶醉其中呢。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随着沉醉于这美景中的薛尔康,和他一起好好爱一回这北国的秋叶。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学生自我诵读,初步感受理解文章的内容,老师要求学生在“北国秋叶”前加一个修饰语,并能说说这样加的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了解学生经过自读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突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调动学生阅读感知教材的主动性,培养其主体参与意识。
过渡: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丰富精彩的答案中,我们原以为干枯的秋叶一下亮丽了许多,在作者的眼里,北国的秋叶是美的。美在它的色彩斑斓,美在它的飘洒飞扬。接下来,如果你们能潜心地读课文,与作者静静地对话,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你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圈点批注,协商你想说的话。
(大屏幕显示)。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三、探究读——赏析文本。
学生边读边批注,边交流边讨论,班内讨论交流个人见解,学生说明作答理由。
学生可能会从落叶的动态美、色彩美转而谈到追求自由、乐于奉献、珍视生命之类的感悟,尽可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要注意提醒学生自己的体会应从文本中来。
(大屏幕显示)。
1、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李丹。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理,真正做到与作者共鸣,而且本设计强调了学生从朗读中感悟,强调了自己的感悟与文本的关系。学生既能客观地说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也能恰如其分地点评同学的意见;能诚恳地指出同学理解的不正确之处,也能接受同学善意的批评,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置身一种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辩论、置疑,能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识风采,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无声读——超越文本。
有声的读书是一种对话交流,无声的读书更是一种凝神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向书本挑战,向作者挑战。请学生再读课文。
在朗读默读过程中,学生相继提了两个问题:
2、作者是因为“南方的秋叶凋落得迟缓,显得不情愿,甚至,总有一些树叶不知依仗什么神奇的原因,干枯发硬的还会挂在光秃秃的枝丫上”才讨厌它,那难道那神奇的原因不能看作是对生命的渴求吗?”提这个问题的学生甚至联系到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落叶》,说挂在树上的叶子是生命的象征。
设计意图:
杜威认为:“知识不可能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这一过程的设计旨在启发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重具体结论,让学生在比较中多一些思考,不迷信权威。新课程的学习对“教”与“学”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能是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其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
对于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任选一个,寻找合作伙伴,找资料,写看法,整理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
1、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
2、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
3、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设计意图:
作业的不统一是为了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给学生以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使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能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同时,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十三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识记字词。
(2)分析动作和语言描写,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读文知意,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母爱的深沉和质朴,同时能够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感悟父母之爱。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难点是:体会母爱的深沉和质朴。
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赏析法。
1、读书指导法:授课过程中采用朗读正音正字,速读把握主要内容,精读品味语言。
2、赏析法:重在对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进行赏析品味。
读书法:朗读、速读和精读。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分析和品味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方面。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辅助环节。
1、导入:由童话《白雪公主》中令人憎恶的王后,即白雪公主的后母这一形象引出所学课文《后母的三巴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出示学习目标。
(1)读文识记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母爱的深沉和质朴。
(3)分析文中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体会其作用。
(二)先学后教环节。
1、自学指导一(比一比谁读得准)。
任务:勾画并识记重点字词。
方法:学生朗读正音。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看大屏幕回答。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避免学生默读课文带来的课堂沉闷气氛,同时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听读纠错,达到正音的目的。)。
2、自学指导二(比谁概括简洁)。
任务:明确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以及对我的影响。
方法: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并用原文语句回答对“我”的影响。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指名回答。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结合所找的语句,即对自己的影响,体会到“后母”的打完全都是母爱的特别体现。)。
3、自学指导三(比谁找得快而准)。
任务:找出文中对“后母”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方法:跳读课文,在文中勾画相关语句并做好批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指名回答。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后母”的言与行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小组的交流,体会人物动作的简单而近乎粗暴,语言朴实而不容抗拒。而这些恰恰体现出了“后母”的善良和严厉,爱得特别而真切,深沉而质朴。)。
三、当堂训练。
父母教育和关爱子女的方式各不相同,运用语言描写再现生活中的某一情境(先确定情境再进行语言描写)5分钟后班上朗读,同学点评。
(本文人物语言鲜明,结合实际学生进行练笔。为了节省时间,提高练习效率,我采用的是分组分任务进行写作。给出五个情境:如贪玩不写作业;与同学发生了冲突;顶撞了长辈;成绩提高了;成绩后退了。这样学生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用在选择上,而可以集中力量完成练笔。)。
四、检测。
1、给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烙()薅()草一da()lie()。
2、后母的三巴掌给我带来深刻的教益,试补全下列语句。
后母的巴掌如——,吹走了我的偷盗之心;。
后母的巴掌如——,冲走了我的冷漠之心;。
后母的巴掌如——,锻造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十四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文章的字数不多,却把满池荷花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题材,也是指导学生朗读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想象能力的好教材。这节课我力图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本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教学难点是: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图文对照法;本文利用课文插图和《荷花》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想象。2、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3、以读代讲法。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设计《荷花》一课导入时,选用了猜迷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荷花图,让学生欣赏后用词语描绘看到的荷花。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被激发,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师生交流后揭题板书。
(二)自主探究,寻找美。
本文语言优美,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初读课文,谈读后的感受,使学生整体感知荷花的美。然后再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诵读,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汇报交流,体验美。
学生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定会产生一些疑惑。在学生汇报交流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时,教师可随机出示图片或视频,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此环节,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荷花的美,然后有滋有味地读出美,使教学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如在教学描写荷叶的句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通过看图理解,有感情朗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并教给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这一学习方法。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紧紧抓住“冒”字进行引导。让学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呢?谁来演一演?“冒”字用得好在哪里?紧接着又抓住“冒”字,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朗读。又如,教学描写荷花三种姿态的句子时可分三步走:(1)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2)图文对照,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读出它的美?”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比读、评读、表演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感受了、体会了、读出了荷花的美后,教师还准备了贴画,要求他们在黑板上贴出荷花的美。
(四)含情诵读,释放美。
在第二段体验美的基础上,第三、四段使美感进一步深化。教师深情引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学生饱含激情,接读第三段。然后,让学生想象,除了文中写到的三种姿势,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在理解“一大幅活的画”时,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像一下,活的画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体会了一池荷花的动态美,并在表达中抒发了美,释放了美。
以此为契机,教师配乐范读第四段,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仿佛看到的画面,接下来课件展示动画,让学生想象说一说,似乎听见蜻蜓和小鱼对“我”说了什么话,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和“我”交谈,可能告诉“我”一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一次被激活。这时,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朗读这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仿佛真的成了荷花,并为自己的美所陶醉。
(五)整体回顾,欣赏美。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尝试自己介绍荷花的美。
(六)拓展延伸,深化美。
在这一环节,教师告诉学生,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赞美荷花的诗篇,接着,伴随一首优美的民族音乐,教师出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配图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深情朗诵。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满池荷花,让学生面对大自然描绘的美丽画卷,说出此时最想说的话。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欣赏、感受荷花的美,延伸到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1.看课外书或上网查找有关荷花的古诗。
2.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共四篇文章,两篇讲读课文《犟龟》、《小溪流的歌》属童话作品,两篇自读课文《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属科幻小品。这些作品都具有新时代的创新特征。下面我将分为:说课程标准、说教材、说教学策略与方法三部分进行说课。
依据本学科总体目标,年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七年级学生指出:阅读方面: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的童话故事和科幻小品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品位和感悟是阅读的重点。
针对课标要求,对应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我们七年级学生的实际,
我设立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能读懂童话,体会文章的主旨,进而了解童话的特点。
(2)指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
(3)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1)回顾课文、生生互动到师生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发散思维、想象创新。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
(2)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
(3)感受文章丰富多彩、新颖奇特的想象,树立主动培养想象能力的意识,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明确了单元目标,再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中去实现。
每一课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因此我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童话的特点,学会理解感悟这篇童话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表情的朗读,童话表演感悟犟龟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
1.知识与能力:学习并掌握童话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配乐、分角色朗读,设疑、激趣、合作探究品味成长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
1.知识与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交流,竞赛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基因技术的畅想,感受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辩论会讨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利弊问题”,培养学生表达观点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丰富多彩、新颖奇特的想象,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教材编写意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七年级上册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犟龟为实现理想执著前行不畏各种困难;小溪流一路欢歌成长壮大;人类对基因技术大胆的预测和想象;还有假如人类也有尾巴的奇思妙想,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本单元教学,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本单元的设置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渗透在整个单元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分析教材知识体系:
根本特征:想象、幻想。
艺术手法:拟人、夸张。
童话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儿童。
中心: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文学。
写作目的:对儿童进行思想或知识教育。
文笔轻松。
科学小品短小精悍。
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
3、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童话,一是学生认为新奇的科幻小品。
教学重点:了解童话特点,品味和感悟文章。
教学难点: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
要通过阅读、表演体验、讨论、设疑、解疑等方式,努力激活课堂学与教的气氛,力求生动活泼。
课外学习资源:工具书,著名童话作家的优秀作品、
家庭网络资源:观看辩论会和戏剧表演等等。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2课时;《基因畅想》1课时。
众所周知,阅读童话作品,要认识其中亦真亦幻的夸张和想象艺术,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在童话里,天地日月、风云雷电、山川鸟兽、花草虫鱼,都被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并以其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个性活跃在幻想生活的舞台上。因此童话是瑰丽而生动的,它也是儿童喜爱的文学样式。阅读童话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蕴含的生活道理和教育意义,不能只看到其中的生动有趣。
科幻作品则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阅读科幻作品,领略新奇而神秘的世界,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培养我们探究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依据课标的教学建议和本单元特点,遵循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我拟定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与方法去突出重点:
(一)采用不同方式的阅读,表演,情境体验,顺利走进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教学过程。
具体来说,前两篇童话作品,我主要采用的是:
1、配乐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进一步体会各种动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它们的动作﹑表情。
2、表演性的朗读要求各组推选出最佳角色。
3、表演童话,情境体验。
要求:表演出自己的理解,个性和对文章的感悟。
通过以上的朗读,表演,情境体验,能使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童话作品。
小乌龟的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小溪流的不断前进,成长壮大这些童话的立意将顺利的被孩子们理解和领悟。
(二)生生互动法,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究,童话写作运用的夸张、拟人等技巧学习起来也将迎刃而解。
相信学生,放手的时候,学生会在蓝天里自由翱翔,对白云爱的更真诚。
面对本单元的难点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按班级所分小组以竞赛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展示所了解的基因技术的畅想。感受大胆新奇的想象,启发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以模仿大学生辩论会的方式讨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利弊问题,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孩子们的思维,也培养了表达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
人们说,教无定法,教更是为了不教。在这一单元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我想他们就像那执著前行的“小乌龟”,一路哼唱着成长、壮大的歌,去大胆的闯开,语文的世界,人生的世界。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幸福,我将和我的学生每天快乐地享受遨游在文海中的乐趣,教学相长!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十六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掌握文言词语。
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1、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文学常识填空;
2、补充:鲁迅的评价,《世说新语》分的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1、读:字音、断句。【学生齐读完后,强调“似”“差”这两个多音字】。
2、译:提出疑难字词,同伴互助解决。
3、词语抢答:用我们常规的抢答方法,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并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标点的句子。
5、整理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判断句、人物称呼、成语“柳絮才高”,此时学生就知道“咏絮才”的含义了。
6、拓展阅读:展示材料,老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再解释,最后学生直译。这则材料讲的也是谢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词语都是学过的,可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这则材料中谢安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在《咏雪》中却“大笑”,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情。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3、看看“诗中雪”,展示几句写雪的诗句。
4、想想:历史中堪称“咏絮才”的,还有谁?【李清照】。
5、评评:本节课,我们班的“咏絮才”。
a:1、完成《全效学习》;
2、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咏絮才”,由“咏絮才”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照应开头说“咏絮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子才女。在设计中,我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篇十七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人故事的第四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当堂训练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增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优生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目了然,有助于差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又是自读课文。作者抓住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并穿插了确切的议论和抒情,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创造性地学习运用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展开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师生同学,分享体验,以读促写,读写相长,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圈点人物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批注描写时所用的方法。
2、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3、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逐步适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重点: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难点:运用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直接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三)自学指导。
以男女齐读和代表范读两种形式朗读课文,其中女生齐读(1~2段),a范读(3~4段),b范读(5~6段),c范读(7~8段),男生齐读(9~10段),三个代表由学生自我推荐或大家举荐,教师要注意男女搭配,可选中等生。)。
听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用不同的标记圈点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关键词,批注出描写人物时所用的方法。
(四)先学后教。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并巡视学生圈点批注的情况,适时指导点拨。
教师友情提示:可以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面来说。
3、学习交流:
福楼拜:热情奔放、博学睿智。
“蓝色的大眼睛”“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肖像)。
有“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语言)。
“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这时只见福楼拜作着大方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内裙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动作)。
“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尤其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议论)。
“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抒情)。
屠格涅夫:博学多识、醉心文学。
“白皙的脸”(肖像)。
“仰坐在一个沙发上”(动作)。
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还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语言)。
都德:开朗活泼、幽默健谈。
他只用几句话,就勾勒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好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语言)。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有关当局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肖像)。
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动作)。
他很少讲话,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语言)。
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肖像)。
抓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进行了肖像、动作和语言等方面的细致描写。
教师补充:在记叙、描写时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了确切的议论和抒情。
(五)当堂训练:
以现场的某个人为对象,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可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抒情或议论,写100字左右的片段。
教师巡视学生作业情况,个别辅导点拨。如果有时间,就把教师的下水作文与学生一起分享,还可选三四个同学的习作进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在教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节课之后,同行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评议和研讨,使我受益匪浅。在广泛倾听评价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a、成功之处。
a、学习目标初步达成。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习,让学生理解了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技巧。
b、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利用。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以优辅差,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c、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一是率先在本班展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学生的座位编排采用了优差搭配组合。二是课件的部分图片来自学生生活的校园。三是现场录制了教学实况,大部分学生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四是教学思路旨在师生同学,分享体验,以读促写,从而达到读写相长的功效。
b、不足之处。
a、少数学生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自学习惯有待培养。
b、“后教”过程中,优生对差生的帮辅效果不明显。
c、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不够,教师引导较多。
d、当堂训练的时间没有15分,仅有10分钟供学生写作,致使一半左右的学生不能“堂堂清”。
c、教研一得。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作好充分的准备。轻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既要做到符合课堂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又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师的持续发展。
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恳请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