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精选20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自己的感想和思考的总结和概括。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触动与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联系起来。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分享,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阅读的热情和写作的灵感。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一
“我写完《春》,最后一次放下我的自来水笔,稍微感到疲倦地掉头回顾,春风从窗外进来,轻轻拂拭我的脸颊。倦意立刻消失了。我知道春天已经来了。我又记起淑英的话:春天是我们的。”
“二小姐,我们太太请你去打牌,”倩儿走进房来笑嘻嘻地说。
高淑英正坐在窗前一把乌木靠背椅上,手里拿了一本书聚精会神地读着,吃惊地抬起头来,茫然地看了倩儿一眼,微微一笑,似乎没有听懂倩儿的话。
“二小姐,我们太太请你就过去打牌!王家舅太太来了,”倩儿看见淑英专心看书的样子,忍不住噗嗤笑了一声,便提高声音再说一遍。她走到淑英面前,站在书桌旁边,等候淑英回答。
淑英把两道细眉微微一皱,推辞说:“怎么喊我去打?为什么不请三太太打?”三太太张氏是淑英的母亲。
“我去请过了,三太太喊你去替她打,”倩儿答道。
淑英听了这句话,现出为难的样子。她放下书,站起来,伸一个懒腰,刚打算走了,马上又坐下去,皱起眉头说:“我不想去,你就说我今天有点不舒服。”“我们太太请你一定去,”倩儿知道她的心思,却故意跟她开玩笑,不肯走,反而追逼似地说了上面的话,一面带笑地看她。
淑英也微笑了,便带了一点央求的口气连忙说:“倩儿,你去罢。大少爷就要回来了,你去请他。我实在不想打牌。”倩儿会意地笑了笑,顺从地答应一声,就往外面走。她还没有走出门,又转过身子看淑英,说道:“二小姐,你这样子用功,将来一定考个女状元。”“死丫头,”淑英带笑地骂了一句。她看见倩儿的背影出了房门,宽慰地嘘了一口气。她不用思想茫然地过了片刻,然后猛省地拿起书,想接着先前中断的地方读下去。但是她觉得思想不能够集中在书上面了。印在三十二开本书上的四号字,在她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而且不时地往隔行跳动。值得人憧憬的充满阳光与欢笑的欧洲生活渐渐地黯淡了。代替那个在她的脑子里浮现的,是她过去的日子和她现在的环境。她是一个记忆力很强的人。她能够记起许多的事情,尤其是近一年来的。的确,近一年来这个公馆里面发生了许多大的变化,每一个变化都在她的心上刻划了一条不可磨灭的痕迹,给她打开了一个新的眼界,使她知道一些从前完全不曾想到的事情。这些变化中最大的就是祖父的死,嫂嫂的死,和堂哥哥觉慧的出走,尤其是后一件事情给了她相当大的刺激。她从另一个堂哥哥那里知道那个堂哥哥出走的原因。她以前从不曾想到一个年轻人会把家庭当作可怕的地方逃出去。但是现在仿佛那个堂哥哥从家里带走了什么东西似的,家里的一切都跟从前不同了。她自己也似乎有了改变。一年前别人还批评她心直口快,爱说爱笑,如今她却能够拿一本书静静地独自在房里坐上几个钟头,而且有时候她还一个人在花园里带着沉思的样子闲步,或者就在圆拱桥上倚着栏杆看下面的湖水。在这种时候她的心情是很难形容出来的。好像有一个渴望在搔她的心,同时又好像有什么东西从她的心里飞走了,跟着过去的日子远远地飞走了,她的心上便有了一个缺口,从那里时时发生隐痛,有时甚至是无缘无故的。固然这心上的微痛有时是突然袭来的,但是过一下她也就明白那个原因了。她马上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过后她又胆怯地把它抛开,虽然那件事情跟她有极大的关系,而且使她很担心,她却不敢多想它;同时她自己又知道即使多想也不会有好处。这是关于她的婚事的。她只知道一点,另外又猜到一点。她的祖父在日把她许了给陈克家的第二个儿子。庚帖已经交换过了。这门亲事是祖父起意而由她的父亲克明亲手办理的。下定的日期本来已经择好了,但是因为祖父突然病故就耽搁下来。最近她又听到要在年内下定的话。关于陈家的事情她知道得很少。但是她听说陈家的名誉很坏,又听说陈家二少爷不学好,爱赌钱,捧戏子。这是丫头翠环在外面听来的,因为她父亲克明的律师事务所同陈克家的律师事务所设在一个公馆里面,她父亲的仆人和轿夫知道一些陈家的事情。她的堂哥哥觉民同堂妹淑华也常常在谈话里批评陈家,有意无意地引起她对那件亲事的'不满。其实她自己也不愿意在这样轻的年纪嫁出去做人家的媳妇,更不愿意嫁到那样的人家去。然而她觉得除了听从父亲的命令以外,也没有别的办法,她自己对那件事情又不能过问。她没有勇气,又不好意思。她只是无可奈何地捱着日子。这就是使她变得沉静的主要原因。忧郁趁势在她的心里生长起来。虽然在十七岁的年纪,她就已经感到前途的黯淡了。
这一切都是她的父母所不知道的。在这些时候给她以莫大安慰的除了同隔房兄弟姊妹的聚谈外,就只有一些西洋小说的译本和几份新出的杂志,它们都是从她最大的堂哥哥觉新那里借来的。杂志上面的文章她还不能够完全了解,但是打动她的心唤起她的热情的处所却也很多;至于西洋小说,那更有一种迷人的魅力。在那些书里面她看见另外一种新奇的生活,那里也有像她这样年纪的女子,但她们的行为是多么勇敢,多么自然,而且最使人羡慕的是她们能够支配自己的命运,她们能够自由地生活,自由地爱,跟她完全两样。所以她非常爱读那些小说,常常捧着一卷书读到深夜,把整个自己都溶化在书中。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人干涉她,不过偶尔有人用了“书呆子”、“女状元”一类的字眼嘲笑她。这不一定含得有恶意。她虽然不高兴那一类字眼,但是也不觉得受到了伤害。然而近来情形有些不同了。一些新的事情开始来纠缠她,常常使她花费一些时间去应付,譬如陪家里的长辈打牌就是一件。她对那种事情并不感到兴趣,但是婶娘们差了人来请她去,她的母亲也叫她去,她怎么能够拒绝呢?她平日被人强迫着做的事情并不单是这一样,还有别的。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面生活的,而且以后的生活又是多么令人悬心。她想了一会儿,依旧没法解决这个问题。她觉得眼前只是一片阴暗的颜色,没有一点点希望。她心里有些烦躁了。她就放下书,没精打采地走出房去。
天气很好。蔚蓝色的浩大天空中只有淡淡的几片白云。阳光留恋地挂在墙头和檐上。天井里立着两株高大的桂树,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上面三株牡丹正在含苞待放。右边一棵珠兰树下有两个孩子俯在金鱼缸上面弄金鱼,一个女孩在旁边看。她的同胞兄弟觉英是十五岁的少年了,相貌也生得端正,可是不爱读书,一天就忙着同堂弟弟觉群、觉世一起养鸽子,弄金鱼,捉蟋蟀。另一个孩子就是四房里的觉群,今年有十岁了。她看见他们,不觉把眉尖微微一蹙,也不说什么话。觉群无意间抬起头,一眼看见了她,连忙往石阶上面跑,上了石阶便站在那里望着她笑。觉英立刻惊讶地站直了身子。他掉过头来,看见是他的姐姐,便安静地笑着叫一声“二姐”。他手里还拿着一个捞鱼虫的小网。
“四弟,你少胡闹点,爹回来看见你不读书又要骂你的!”她温和地警告觉英说。
“不会的,”觉英很有把握地回答了一句,依旧转过头俯着身子弄金鱼。
女孩是四房的淑芬,今年也有九岁了。她转过身子笑着招呼她的堂姐:“二姐,你来看,金鱼真好看!”淑英含糊地答应一声,微微摇一下头,就从旁边一道角门走出去。这时觉群的同胞兄弟觉世,一个塌鼻头的八岁孩子,带跳带跑地从外面进来,几乎撞在她的身上。她惊恐地把身子一侧。觉世带笑地唤了一声“二姐”,不等她说什么,就跑下天井里去了。淑英厌烦地皱了皱眉头,也就默默地走出了角门。那边也有一个小天井,中间搭了一个紫藤花架,隔着天井便是厨房,两三个女佣正从那里出来。她顺着木壁走到她的堂妹淑华的窗下。她听见有人在房里说话,声音不高。这好像是她的琴表姐的声音。她刚刚迟疑地停了一下脚步,就听见淑华在房里唤道:“二姐,你快来。琴姐刚刚来了。”淑英惊喜地把头一仰,正看见琴的修眉大眼的鹅蛋脸贴在纸窗中间那块玻璃上,琴在对她微笑。她不觉快乐地唤了一声:“琴姐!”,接着抱怨似地说了一句:“你好几天不到我们这儿来了。”“三表妹刚才向我抱怨过了。你又来说!”琴笑着回答道。“你不晓得,我天天都在想你们。妈这两天身体不大好。我又忙着预备学堂里的功课。现在好容易抽空赶到你们这儿来。你们还忍心抱怨我!”淑英正要答话,淑华却把脸贴在另一面玻璃上打岔地说:“快进来罢,你们两个隔着窗子讲话有什么意思?”“你不进来也好,我们还是到花园里去走走,”琴接口道,“你就在花园门口等我们。”“好,”淑英应了一声,微微点一下头,然后急急往外面走了。她走到通右边的那条过道的门口,停了一会儿,便看见琴和淑华两人转进过道往这面走来。她迎上前去招呼了琴,说了两三句话,然后同她们一道折回来,转了弯走进了花园。
她们进了月洞门,转过那座大的假山,穿过一个山洞,到了梅林。这里种的全是红梅,枝上只有明绿色的叶子。她们沿着一条小路走出梅林,到了湖滨。她们走上曲折的石桥。这时太阳快落下去了。天空变成一片明亮的淡青色,上面还涂抹了几片红霞。这些映在缎子似的湖水里,在桥和亭子的倒影上添加了光彩的装饰。
她们在栏杆前面站住了,默默地看着两边的景色。在这短时间里外面世界的一切烦扰似乎都去远了。她们的心在这一刻是自由的。
“琴姐,你今晚上不回去罢?”淑英忽然掉过头问琴。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二
看巴金的《春》,感慨多多,里面那么多女性的命运不是多舛而是可怜。细腻的心理描写就把他们的苦楚、无奈、茫然给表现出来了。读着那些字句为她们感伤,同情她也同情那个时代的女性。可是后来我发现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它给不同时代的人带来的其实也是不同的,它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书中主人公的故事影响。想想其实我何尝不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在这个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主流价值观下,我有时很迷茫自己的处境,在淑贞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小姐因上街顾虑还需重重的时候,那份害怕,担心从文字里读出来也切身感知到了。有时很迷茫,很无助,想冲破某种束缚也是顾虑重重,胆怯,想象着否定、反对的一些声音我不敢迈出那一步,也许是潜意识的懦弱在作怪,也许是骨子里那份乐于安逸在作祟,有太多的理由借口使我放弃了那个梦想。在我同情感慨他们的人生时我何尝不也是这样吗?就像这个学期我连去做兼职的勇气都没了。因为在我们大部分人的思想里读书就是读书,其他的。
我连这点勇气都没有了,我连这点小事也这么多无所谓的顾忌,我不是很可悲吗,我想象着我被别人的话凌迟着,似乎活在自虐的世界里,我高度的要求自己,我对自己的希望满满,却又总是被自己打败。有时我是在给自己施加压力,让自己走出自己的路,是胆怯吗?是安逸惯了吗?狠下心,好好规划。甘于孤独寂寞的人才能走得远,走得精彩。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三
在于自己那里的觉新式的的精神弱点。对“普遍性”的发现,是他不至于简单的对待他的人物,让人物承担其所能承担的历史责任。巴金发现了人的不完善,同时又隐约感受到了这“不完善背后巨大的历史原因,看到了“五四”启蒙主义者的理想在中国的现实命运。这深化了他的悲剧感受,把他的悲哀引向深远。在《激流》创作的始终,思考导致人的不完善的现实条件,谴责、追究环境,一直是一种更强大的冲动。
封建专制社会压抑人的个性发展,传统的思想文化多劝人忍从。高觉新的性格与命运中,有很多在中国的知识者的普遍经验。他们形式不同地、或多或少地。分担了高觉新的命运,因而也像作者那样,对人物不忍过分苛责。“同情”-------或者说同感,绝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这种感受我在读完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后,深有同感。《四世同堂》中的祁家三兄弟中的老大祁瑞宣与老三祁瑞全,与巴金《家》中的高觉新与高觉慧性格与命运有相同之处。老大在设定的社会环境下,不由自主不可选择的要承担自己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在家庭责任面前就显得黯淡了。
我写高觉新不仅是警告大哥,也在鞭挞我自己......”“......我自己不止一次的想过,在我的性格中究竟有没有觉新的东西?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至今还没有把它完全去掉,虽然我不断跟他斗争。我在封建地主的家庭里生活过十九年,怎么能说没有一点点觉新的性格呢?......”在长时期的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过程中,尤其在经历了巨大的劫难之后,他发现了当创造高觉新这个形象时潜在的创作动因。在《家》的自序中,巴金也明确的写明了这一点,他说他写《家》是为了写给他的大哥,因为他觉得他的大哥实在是太辛苦了,为了这个家牺牲了自己。但是他慢慢发现,其实大哥高觉新的形象也是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自己的性格,他们之间是共通的。所以无论从现实中看巴金他们一家她跟他大哥,还是从小说《家》剖析,我们都没有办法将觉新与觉慧的性格完全分离来研究,因为他们都在影响着对方,他们性格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高觉新的性格悲剧性在与,由于历史的安排,也由于自身弱点,他站在了封建家长势力和“家”的青年叛逆者“中间”。正是在这儿,“历史”的形象也呈现了。这两个人物,在“新”与“旧”之间,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既找不到依着旧秩序固有的位置,也找不到依着新思想该有的位置。生存在“过渡时代”爱之一切时代的人们,都可以就某种意义被认为是“站在中间的人”。“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但其中的多数,或进或退,趋向分明。惟有高觉新、祁瑞宣所属的这一群,无力地跨在两个时代之间的门槛上,进退失据。
逐;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被放逐的“家”的意向在战争时代又受到“魂兮归来”的召唤,旷日持久的战争让“家”成为对离乱的人心和破碎的国土的有效组织形式,就像1939年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写到的,“家庭是国家的第一道防线”;1949年新政权建立之后,“家”“国”想象又以错杂的方式被组织到社会主义革命话语以及新政权合法性论证的叙事中。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觉慧。
在小说中,觉慧成为一个旧家庭制度的反抗者,其实远在真实的悲剧发生之前。他的苦闷,他对家庭压迫的感受,基本来自新书报的阅读。在巴金的笔下,觉慧童年时关于人生和世界想象是来自马房中老轿夫讲述的故事,他的梦想是做一个“劫富济贫的剑侠,没有家庭,一个人一把剑,到处飘游”;而随着他进入中学,开始阅读新书,他的世界就改变了面目。这些新书报构建了一个古旧腐朽的旧家庭形象,并相应地用一个遥远模糊的乌托邦完成了“离家”的召唤。在《四世同堂》中老三祁瑞全也是选择了出走这种方式来追求自己心中的乌托邦,只不过他们出走的方式不同。但不容置疑的是,他们的出走背后都有他们大哥的牺牲,所以两部小说中这一点很相似。年轻气盛的一代可选择出走去表达自己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而肩负着家族使命的老大,却永远无法轻易地卸下自己的担子去追寻自己的心中的乌托邦。二者唯一不同的是,高觉慧受到了新书报的影响选择出走,而祁瑞全是因为邻居钱家长子为国殉身也激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热血。
盏里的灯芯,便坐在书桌前面的凳子上。灯光突然明亮了,书桌上的《新青年》三个大字映入她的底眼里。他随手把这本杂志翻了几页,无意间看见下面的几句话‘......我想最要紧的,我是一个人,同你一样的人--------或者至少我要努力做一个人。......我不能相信大多说人所说的。......一切的事情都应该有我自己去想,由我自己努力去解决。......’原来她正翻到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她从《新青年》中获得启示和勇气,“眼前顿时明亮了”,甚至“一切悲伤都没有了”。
无论是上文中所说的觉新、觉慧还是唯一的一个受新思想的女性慧,他们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觉新的一生都献给了传统的“长子观念”,觉慧最终如自己所愿,慧也经过自己与觉民的爱情考验,在与传统的包办婚姻的枷锁压制下获得了自由解放。有胜利的地方,必然会有牺牲,但这也是最合理也是最理性的结局。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四
我在20xx年2月第二遍赏析了中国文学巨擘巴金的代表作《家》,体会到了在旧社会封建思想影响之下那些青年人为了改变而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我们当代人能幸福的生活,是靠一辈又一辈的付出和拼搏得来的。
《家》主要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的的性格。高老太爷是旧势力和封建思想的代表,在他的影响之下,这个家族奉行的是服从主义,一切逆来顺受。
觉新、觉民、觉慧进学堂,接受了新的思想,在于觉新,对理想的生活只是很向往,但行动上碍于高老太爷,所以他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于觉民,他曾经一味的逃避,对生活充满了幻想,最终成功跨越出思维囹圄。只有觉慧,他去了上海,去争取自己的生活。
文章通过对高家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族发生的故事,讲述了旧的势力几欲破灭,只有不断的争取才能换来希望中的光明。
巴金的《家》文字细腻,对人物刻画达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五
这本书,我看了大概有两三个星期了,但是却迟迟没有写一点读后感,一方面,是最近时间比较紧,另一方面,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我不知道写什么,因为这本书太无聊了。今天稍微有点时间,那就写点吧。
像所有的红色的小说一样,我看之前对《家》没有任何兴趣,我会去看它,完完全全是因为我那段时间没有找到好看的书,而那时候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它,为什么会出现它,因为高考,像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什么这类题目,反反复复,做得都快吐了。
在看的时候,还是觉得看好无聊,最后坚持了两个星期,终于把他看完了。支持我看下去的信念说来可笑,我自己的观点是,任何一本书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等我看完后,我也不知道我学到了什么。
像我以前看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看完后,我不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只隐隐约约知道作者在批判,在反抗,为什么会这样子,这大概是因为它没有引起我的共鸣吧。
似乎作者对他自己的这本书有着极深的感情,反反复复对它做了很多次的修改。但是这只是他自己的感情,它的感情没有办法引起我的任何共鸣,我是现在的负二代,我根本无法理解他那种近代富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说个题外话,关于共鸣这个东西,我也在苦苦思考与寻找,如何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是好像,我一直没有找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六
《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惠的悲剧事件。《春》不是表现为对美好婚姻的追求以及这一追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而是表现为不合理的,丑陋的婚姻制度对于妇女的摧残和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评。淑英和惠一样,要和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男人结婚,这之间更是没有甚么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为基础的。可以说这种婚姻就是一次安排,一种结合,并且是被动的,注定失败的,带给双方都无限痛苦的结合。但是淑英最后对于这种婚姻制度进行了反抗,她逃出了那个家庭的束缚。然后,小说却让惠死去了。事实上,巴金之所以这样将截然不同的命运赋予了她们,其实也是一种反衬,一种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惠,以及更多这样的女子的悲惨命运的结局以及被封建制度所迫害的心灵。惠的死亡就是一声再嘹亮不过的呐喊。然而,巴金仍然让我看见了希望。那就是淑英巴金春读后感3篇巴金春读后感3篇。她的挣扎,她的重生,她的反抗,她的声音无不展现了无限的战斗的信心。
看完《春》之后,我总是感慨很多,我觉得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和这个崇尚自主婚姻,自主意志的社会中是相当幸运的。我们,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求学,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学术领域中汲取知识,大展宏图。并且,也能够在恋爱和婚姻中选择自由,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承担应当的责任。但是,读完《春》之后,我才领悟的更深,这些许的快乐,可以说都埋葬了很多不幸的人生。那是许多泪水和血水所交融的日日夜夜。
虽然我不能更真切的感受到《春》中淑英的那种挣扎,也不能很深刻的体味这中间的辛酸,痛楚,无奈,甚至是悲哀。但是,我却被她们的愤怒和面对愤怒的姿态所触动。
巴金春读书笔记
巴金是我很喜爱的以为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好评如潮,最近我又读了巴金的《春》。《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家》的延续,当我读完这本书心情变得沉重,三个主人公也在我的脑海挥也挥不去。
觉民:觉新的二弟,他一面踏在二千年历史的封建旧土地上,一面踏在“五四”的新土地上。曾经的他也一样的迷茫过,但他最终选择了抵抗,他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他积极参加社团工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天说地。他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当他三妹觉英遇到困难时,不顾一切地帮助她,挽回了一个在悬崖边徘徊不知所措的青年,让她接受新的生命,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在那个社会里,做到这些都需要勇气的,但他做到了。这让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佩服许久,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要的不是服从,而是挑战。
觉慧:觉新、觉民的三弟,他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让觉民重新树立了信心,更是许多人学习的榜样。他是高家三兄弟中最早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他实现了在当时社会很难实现的愿望,是巴金先生笔下的英雄,更是新思想的捍卫者。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高家三兄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中有一句话很妙,春天是我们的。
的确,春天是我们的。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七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悲剧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爱情,但是因为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爱情别成了一个悲剧。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爱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因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爱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后来没得了肺病,却因为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后来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后来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八
幸福靠自己争取!在巴金的众多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很高,影响很大的一部巨制。
家,在我心中永远是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当我在书架上看见《家》这本书时,我家情不自禁的取下它,对它里面的内容充满着美好的幻想。当我读的时候,才发现,它与我心中的“家”是完全不同的。
《家》里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正在走向崩溃的悲欢离合。在这封建的大家庭中,到处都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到处都是腐败的封建的思想。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对封建思想有着醒悟的头脑。可是正当高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给了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于是,他渐渐转成了“作揖主义者”、“无反抗主义者”。接二连三地造成了梅、瑞钰、他的第二个孩子云儿以及他第一个孩子海臣的死。
觉慧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封建专制的叛逆者的典型。在“五四”的浪潮下,这个年轻少爷最早醒悟过来,他不愿像他的大哥觉新那样隐忍。又正如觉新所说:“我们家需要一个叛逆者”。他大胆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支持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意,他也不怕冒犯长辈,公然揭露他们愚蠢的“捉鬼”的丑剧。又毅然从“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中逃离。
觉民是一个略具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于老一代为他的包办婚事时。他毅然选择了逃婚。在“五四”浪潮的影响下,他意识到必须抗争才能获得幸福。在觉慧的支持和帮助下,觉民的坚决反抗终于挫伤了高老太爷的威风,使高老太爷不得不在临终前放弃包办婚姻,从而取得自由婚姻的胜利。
在封建的的毒害下,我们也唯有反抗,用叛逆来改变强制的现状。当你取得胜利后,后来者就将以你为榜样,以你为傲,终有一天整个时代将会向你学习。
“我们要听父母的话”这句话我认为是对的。但也切不可像觉新那样,做一个“作揖主义者”、“无反抗主义者”。对于自己的幸福,我们需要自己争取。年轻人就是要拼,就是要闯。对于自己的幸福,自己不争取,自己争取来的在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无愧于自己以及他人。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九
我想这书最适合青春的人去读,十八岁,刚入世事,见的不多,有活力有激情,这书最能激起这样的人的兴趣。他们或许会像觉慧一样反抗旧的东西,去追寻理想和新生事物。
而我现在读来确实已经对觉慧有了自己的判断,我有时不能完全赞同觉慧。我有时很同情觉新,甚至觉得觉新的做法并没有什么异常。而对觉民,更是觉得他成熟、冷静,对世事有自己的判断,又能够忍耐自己所厌烦的东西,有能够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才是正确的。人或许只有积极抵抗与消极抵抗相结合,才能活得更好,最后觉民不是活得了幸福,并在家中长期生活下去?或许这样的结局更适合普通人。
但我想作者并不是我以上一段的意思,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奋起反抗,去接受新思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就是一个人的三方面。每个人都是同样的矛盾体,而对于任何事情的做法,都有着三种不同的计划,恰是三兄弟身上所体现出的性格与行事方式。看书时,会觉得有时自己是觉慧,想要反抗,却困难重重,又对社会抱怨多多,有时是觉新,虽名“觉新”,却很“守旧”,逆来顺受,接受着命运的安排,有时又觉得自己是觉民,可以对他人有着强烈的同情,可是试着用语言抚慰每一个人心灵的伤。
我想我或许是被书本毒害太深的一个人,终究不能如觉慧一样。
再来说说这本书。
这本书很难说是悲剧还是喜剧。因为瑞珏、梅、鸣凤、爷爷的死、大家庭的没落,不得不说是悲剧。而最后觉慧去上海追寻新思想,觉民得到幸福,这又给此书留下了希望。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部厚重的书。
此书的语言很简练,却又很深刻。作者在书中有大量评论的话,并将这些话与叙述将结合,这是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过提炼的话,将这种深刻有理的话语寓于具体事情之中,更显出其深刻见解。正如有一段是即将睡觉,便将人的性格与世事和睡觉联系起来,有一段是将花园里的湖,便说这个家就像湖一样,表面平静而内里波涛汹涌。
而总体来说,语言叙述性很强,并有张有简,很流畅,点到为止。详略恰到好处。
我想这部书从整体上来说是值得一读的,你会看见厌烦的有趣的上一辈人,看见积极反抗的下一辈人,还会看见在社会之中漂浮着的这一辈人。你会看见这个社会,或许还会看见你自己。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十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灯》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巴金爷爷是一名著名作家,他一生写过无数诗歌、散文、小说,我最喜欢他写的《灯》这篇散文。
《灯》描写了灯的光尽管微弱但是都能在黑暗之中送去光明,有深刻寓意。在灰暗中的那几盏散发着微光的灯,它都能够给在黑暗中失去方向而迷茫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一丝前进的动力。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明灯,它是我们的信念,是我们的理想。“当一名教师——这就是我的心灵之灯。今年我刚上初中,距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但是,我却在朝这个目标努力前行着。每天,课堂上的认真听讲;作业本上端正的字迹;体育场上活跃的身影……我在朝着自己的目标默默奋进。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十一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但是希望依然在延续,小说的最后,觉慧终于离开了他厌倦已久了的家,要到上海去,寻找那个属于年轻人的新的社会。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走进新社会的希望。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十二
巴金的《家》讲述了中国旧式家庭的兴衰史,其主要思想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与对新时代青年的赞扬。
故事发生在高家公馆,主要围绕觉新、觉慧、觉民三兄弟展开。大哥觉新高中毕业,想要留学深造,可父亲与祖父却断了他的梦想,让他与李家姑娘结婚,觉新并没有反抗。二哥觉民是一个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青年,初具反抗精神,当他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祖父高老太爷还要给觉民定亲,觉民开始反抗,但反抗无果,于是就离家出走,隐藏到朋友家,表达自己的不平,最终使祖父妥协。相比两个哥哥,三弟觉慧则坚定不移的反抗封建礼教,他没有主子和奴隶的概念,还爱上了丫头鸣凤,在外与朋友们创办他们自己的报纸,最终离家而去,来到上海追求新生活。
本书将旧家庭对青年一代的伤害表现出来:觉新本有大好的前程,可长辈的命令,使他断送去国外留学的机会,丧失了婚姻的自由。高老太爷还为迎合年岁已高的冯家老爷,让小丫头鸣凤给冯老爷做小,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这些都是旧家庭对年轻人伤害的体现。
受到这些命令时,大哥觉新默默接受,没有反抗,作文最终葬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而二哥觉民懂得反抗,最终没有留下遗憾。再如琴也是一个懂得反抗的人,当听说觉慧等青年办报纸时,她主动写文章帮助他们,当听说外专收女学生时,她欣然愿往。作者描写并赞扬了这些懂得反抗旧时代礼教的青年。
当高老太爷生病,大人们请来了“巫师”来驱邪气,觉慧知道这是骗人的鬼把戏,于是拒绝巫师进入他的房间。再如二哥觉民遇到困难时,觉慧坚决地帮助二哥,并守口如瓶不告诉长辈觉民隐藏的地点。最终,因实在看不惯家中的风气,在朋友的帮助下,离家而去。
可以把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看做封建大家庭的三个阶段,起初毫无反抗,白白牺牲;之后初具反抗精神,青年一代争取到的自己的前程;最后,封建家庭中会出现像觉慧一样的叛逆者,这样的叛逆者将会越来越多,最终整个家庭土崩瓦解。
读完《家》,我们可以了解到旧中国礼教对年轻人的毒害,我们还应当学习书中青年们勇于拼搏、敢于抗争的精神。
2、
巴金是中国近代的著名文学家,而他的代表作《家》是被我们熟知的作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看到了封建时代大家庭的腐朽,人们深受思想的毒害,带给人们人生的不幸。今天,我们受到明主主义思想影响,在和平的年代生活,可以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惧怕一切阻碍,但是在旧时代是不能的,例如巴金的《家》中的长子觉新,就是因为包办婚姻而不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家》围绕成都的封建大家族高家展开,高家的孙子辈有三个男丁,觉新、觉民、觉慧,觉新在上初中的时候,由爷爷做主包办婚姻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女孩钱梅芬,不仅自己没能获得幸福,而且这个女孩嫁人不到一年便守了寡,从此背负上了一生的不幸,从觉新和梅芬的爱情悲剧中,我们看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之深,棒打鸳鸯这种事在那个时代已经是平常事,人们想要自由恋爱是难以实现的。而接受了新思想的青年觉民和觉慧则完全不一样,他们认为大哥是一个迂腐的人,没有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因此觉新仍然是守旧主义的维护者。
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高老太爷心中,一切都应该听从他的安排,因此也为觉民安排了一桩婚事,但遭到了觉民的抵制,为了解决问题逃出了公馆,与大哥觉新的做法完全不同,他是接受了明主主义思想观念的人。而这是我们应该赞扬的,人们本来就应该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斗争,努力的去争取。
读了这本书,我们看到了五四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变化,新旧这种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接收到新思想的青年人开始为了自由和平等而斗争,就像觉慧参加到游行示威的队伍一样,是出于思想的反抗。读后感.觉新的恋人梅芬年纪轻轻变抑郁而终,她本来是一个应该得到幸福的人,却在封建家庭的干涉下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是一个可悲的女人。
巴金用一家三兄弟的成长反应了封建思想和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一代人明主主义的觉醒和敢于反抗的意志!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十三
其实并不十分喜欢《家》这部小说。虽然无论写作手法还是情节设置都十分出色,但我并不喜欢它对于思想内容的表现过于直白。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明显是那个时期三类最具代表性的青年人物形象。觉新的“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是对封建势力反对却不反抗的懦弱表现。觉慧则显得有些过于激进,觉民则摇摆不定、立场不明。
小说在很多方面映射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例如钱梅芬的死。同时也在很多方面表现了封建社会迷信思想对人的思想的毒害。例如瑞钰的'死。小说中的人物要么引人同情,要么引人厌恶。鸣凤刚烈的性情和纯洁的爱情仿佛是有意地映射觉慧的寡情。
或许因为同样身为女子,鸣凤的爱情无法换来觉慧同等地对待让我由衷地愤慨。觉慧以事业、理想作为自己轻易摧毁一个美好女子生命与爱情的借口。我发自内心地唾弃这种行径。另一方面觉慧虽参与许多先进组织,如办报社等,或是坚持不坐轿子,但骨子里仍是由封建残余。他虽然赞美鸣凤的爱情,却不是以一个平等的地位去接受那份爱情。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十四
《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xx、贪婪的官员。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十五
读完巴金的《家》,一种压抑的心情、愤懑的情绪着我的神经。
这是一个封建制度腐蚀下的大家庭。上演着一幕幕的悲欢离合。有着不可避免的家庭纷争、勾心斗角、与不公。然而,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抉择铸就了不同的命运。
可以说,故事中的觉新始终是个让人同情又恨得咬牙的角。父亲去世后,他早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努力撑起这个家,于是,他的青春被剥夺,他必须要面对大家族里的尔虞我诈。“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来。”,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把他拖得更加疲惫。终于,他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只是为了过几天安静的生活,把曾经的梦想抛弃,苟且度日。他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他毫无原则的退让令人愤恨,以至想一巴掌打醒他。要知道,牺牲的哪里只是他自己,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生命。
有人说“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是这样吗?
命运也许是悲哀的,但我们却可以选择“争斗”的姿态去面对它。
小说中的弟弟觉慧便是对我上面这句话的诠释。觉慧同处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深宅大院里,但他坚持主宰自己的命运。他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不受制于封建家族统治,追求自由平等,同情下层。他的言行撼动了这个腐朽没落家族的统治秩序,始终不屈于命运的他,敢于反抗,并最终挣脱了家族的束缚,走出更广阔的天地,走向新的生活。
无论是觉慧的心灵蜕变,还是在大家族影下那些有着令人惋惜结局的人物对命运无声的抗争,透过巴金爷爷的笔,我看到了反抗。命运没有永久的黑暗,只要撷取一缕新鲜纯洁的阳光,抓牢灵魂根处,即使陷入肮脏的泥沼,也依旧挣扎而不甘于沉沦,那么青春的烈火必将彻底地燃烧。
我们正年轻,且不知道生活要把我们载到什么地方去,但起码,我们可以选择人生的方向和生命的姿态。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十六
周末忙了两天,昨晚读到十一点终于将《家》看完了。有许多的感慨,却不知该从何说起。很喜欢巴金的文笔和风格,真不愧为一代大师。看来,以后我得多看点他的书。我的心随着《家》的剧情而不断地起伏,我是完全融入剧情了。巴老先生将整个人物整个时代刻画的栩栩如生,我时而心揪的紧紧的,时而为他们欢欣鼓舞。一百年前的中国,封建礼教强大的力量摧残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造成了许许多多的'人间悲剧。我终于理解中国的民主建设为什么任重而道远了。巴先生将三个主人公的名字定为觉新、觉民和觉慧。我认为其中是蕴含着深意的。“大学(大的学问)之道,在于明德,在新民。”只有新民,才能够有智慧,才能够挽救落后的中国。这里面包含了巴老先生的期待。故事的最后,给了我们热切的希望。三个主人公对封建礼教的控诉,让我们潸然泪下;他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让我们心生敬畏。正是有他们的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自由。封建礼教的束缚没有了,我们现在自由了,选择的权利大了。可是我们很清醒的看到,票子房子车子又成了某些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次所不同的是,这种选择大多是当事人自己选的。幸福不幸福,怕是不是票子多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当代的一代问题。词不达意,写到这里吧,就到这里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十七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内容是写了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高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从而压迫了青年人。
在《家》中,梅表姐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悲惨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运也是作品的一条主线,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觉新,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过觉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因为“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鸣凤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说她死于封建礼教会让我觉得她的没有任何的价值。巴金在回忆自己写下这些文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然而我并不是写我自己家庭的历史,我写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历史。我写梅,写瑞珏,写鸣凤,我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悲愤。我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我真不忍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十八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作《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我非常喜欢它。
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蒂皮和她的野生动物朋友之间的.故事,书的前面还有蒂皮致中国小朋友的信呢,让我们保护环境,珍惜野生动物。
地球是个大家庭,动物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们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共同生活。有些人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一切地捕杀野生动物,不想想后果有多严重,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珍惜野生动物,争取做地球大家庭里合格的一员!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十九
家是一片孤寂的沙漠。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创立者和最高统治者,年轻时苦学得了功名,多年为官,退归林下,广置田产,修建房屋,儿孙们知书识礼,老太爷四世同堂,事事如意。他每一天的生活就是到戏院看戏,到朋友家打牌,与朋友们组建九老会,轮流宴客作客,鉴赏书画古董。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家庭兴旺发达,他相信它还会兴旺发达下去。只是在这和平与爱的表面下却充满着仇恨、斗争和牺牲。
高觉新是这个绅士家庭的长房长孙。他的父亲高克文曾做过广元知县,辛亥一齐,就辞官回了省城。觉新中学毕了业,即从父命,不再升学,19岁就进入西蜀实业公司工作。他的婚姻也完全由父母做主,因为姨妈钱太太与继母周氏的一点冲突,他不能与两情相悦的表妹钱梅芬结婚,由父亲在祖宗的神主前,用拈阄的办法决定了婚姻。因为对家庭的顺从,他断送了前程和感情,可他想不到反抗,只在心中为自我痛哭。不能说父母对他不疼爱,父母视这聪明听话的儿子如珍宝,像宝贝一样地珍爱着,但他也像傀儡一样地被玩弄着。高觉新和弟弟们一样,也喜欢阅读新思想的书报,但却在过旧式的生活,因为他肩负一房的职责。年仅20岁,父亲就去世,父亲去世的前一天,六岁的五妹死去,父亲把继母和弟妹托负于他。为了家,觉新愿做一个牺牲者,他的愿望只是使弟妹长大,好好做人,替爹妈争口气。现实压得他太难受,一味地敷衍忍让并没有好的结果,梅表姐死了,瑞珏也死了。
这家庭中的杯具还有鸣凤和觉慧的感情。鸣凤自幼丧母,从9岁到17岁,在高家做婢女的这八年,她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最终还是难逃无终局的苦刑:被主人安排给冯老爷做小。鸣凤也不懂得反抗,她相信世间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的,她相信这简单的信仰,相信命运。高府里的生活单调,夜静更深时,她也忧心于看不见一个光明的去处,不知自我归宿何在,唯有浓密的黑暗。高觉慧的爱并不能拯救她,反添痛苦。感情使她有许多美妙的幻梦,却又把她丢进黑暗的深渊。她爱生活,但生活却面面关住她,只留给她一条堕落的路。湖水吞没了她的生命,未留下一丝痕迹,还像原先那样平静。
觉慧是这个家庭的叛徒,他虽大胆,但毕竟还是少年,经济上未能自立,思想上也还幼稚,但他总算是逃出了这个家。他痛恨这个家庭,痛恨浪费青春和生命的生活,期望做一个与长辈完全不一样的人。他幼时的期望是能做一个劫富济贫的剑侠,到中学时他相信的是爱国的热情和改良主义,“五四”一齐,他又变成了人道主义者。他的思想在逐步变化,他虽有热忱,但也有卑怯,当他明白鸣凤第二天就要出嫁后,一夜思索的结果是准备放弃,因为他所谓有提高思想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他在《黎明周报》中所写的空幻、崇高的文章,改革社会、解放人群的梦想,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张蕴华(琴)和觉民的感情总算没有步梅表姐和觉新的后尘。琴不是逆来顺受的梅表姐,但也不是许倩如。她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来的,她入了女一师,又期望入外专,读大学,尽管在亲戚们看来,女孩子天天在街上走,失了大家闺范。琴的母亲张氏虽疼爱女儿,但也不能对女儿千依百顺。她老了,不愿再听亲戚们的闲话,只想安静地活几年,不再找麻烦。琴对母亲没有抱怨,仅有感激,她爱她的前途,但也爱她的母亲。她对倩如说,你的理智能够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则被感情征服。
高家是省城北门一带的首富,但这个家庭不像表面上那样轰轰烈烈,诗礼传家,五叔高克定偷偷在外面娶了姨太太,欠了大笔外债,做过西充知县的四叔克安也暗中支持克定,高老太爷一死,一家人就因为家产开始起争执。无疑这个家庭是在衰败下去,只是它在崩溃途中还在捕获更多的食物。家是迟早要散的,觉慧期望它早点散,像这样惊惊惶惶,唯恐散去,结果依然免不掉一散,这才难受。到底有一天要倒的,早点散了,好让各人走各人的路。
旧家庭中的人不能决定自我的前途,不能决定自我的感情和婚姻,女青年不能进学堂,不能剪发,甚至要裹小脚,12岁的淑贞的小脚成为母亲夸耀的东西,也成为哥哥姐姐们嘲笑的资料。家庭中的人不能违反家长的命令,只能顺从,顺从的觉新没有青春,没有幸福,也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期望。即使是五叔克定犯了错也要挨打,做父亲吩咐的一切,毫不迟疑。
旧家庭和礼教固然是束缚,但家庭中的人也靠它讨生活,好像是此刻的所谓“体制”。人之所以自愿被束缚,是因为他需要保障和安全,情愿交出自由,换得面包和谄媚的狂喜。礼教之所以惹人厌,是因为它虚伪,它要给这种彼此依靠的关系披上一层伪装。绅士们明明兴奋的是那些艳俗的粉儿戏,教训子弟的却是《戒淫浅训》。亲情固然珍贵,但亲情之下也有仇恨和斗争,礼教宣扬的完美使这种亲情变质,如同迷信一样,不再被人相信。觉慧的新道德未必就高明过旧道德,崇高的东西总是空幻的,宣扬得过于完美的感情只会归于冷漠。爱应给人带来幸福,却也带来这么多的苦恼。
巴金先生在历次重印的序言中反复说,反封建的事业还没有完成。
其实,任何时代,人间都只是一个演杯具的场所,不管是不是有封建家庭。跟着时代走,也未必得酬报。
巴金春的读后感高中篇二十
他的光彩是耀眼的,像一片强烈的白光,掩盖过一切后通透彻底。所以直到捧起《春》,我才看到觉民的光。他是薄暮的晨光,一点一点地射放,越来越强大。
如果对觉慧是爱是叹,那么于觉民则是敬是佩。同样的家庭,他的抗议是逃婚,他的抗争是留下来,留下去拯救,留下去承担。
我敬佩的就是这么一份敢于担当的魄力和责任。像觉慧那样洒脱决绝地转身他也会,也许他也会走上这条路,但与觉慧不同的是他做不到那么干脆,那么不计一切。不是舍不下家的富贵,说实话他巴不得生于平凡人家。金丝雀是关在笼子里给别人看的。他还有大哥和妹妹需要他,他的走与留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代人的命运。再潇洒的转身都不过是逃避而已,而他却是面对,从当下开始抗争。正是他的无比清醒,所以他一定要帮淑英在那条通往死亡的路上走出一个拐点。女人不应当是封建礼教的祭奠品,更不是一个毫无思乡心绪的木偶或砝码。他要这些人在一条女人毫无自主与地位的路上走出一个拐点。
他是一个强者,他留下来了,这是证明;淑英飞出了囚笼,这是证明;报社办的风生水起,这是证明。
叹往事隔不过昨天。觉民看着觉慧与淑英飞远,下一个人也在蓄势待发,而他,他还不打算先逃离,他还有更远的路要摸爬滚打,还有更难的前方需要他的晨光去照亮,一丝一缕,微弱的,强烈的,都是力量。一个强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