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优质14篇)
教案中应当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设置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一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二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三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
(发散性思维)
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本文来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四
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1、提出问“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揭示: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3、出示准备好的纸盒,请学生掂一掂,能否判断轻重。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1、认识量杯和量筒。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1、秒表练习。
2、测一测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
1、认识教材中出现的测量仪器,请学生谈谈它们的用途。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测量仪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六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七
1、通过写自己过节的经历,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
2、能够有序地介绍节日的场面,并能写出自己的心情。
3、初步掌握点、面结合,交替描写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有序地介绍场面,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过节》。
一、激情导入,引出话题。
本单元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么,想一想你都参加过哪些节日活动?今天我们就选择你记忆最深的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场景,有序地把它写出来。(板书课题)。
二、阅读教材,明确要求。
1、写过节的场面。
(1)要求按一定的顺序介绍节日场面。
(2)指导学生学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如,《赛龙舟》一文的第2自然段,抓住过节场面几个最突出的“点”来描写;《赛马三月街》中的'第5、7自然段,有对“面”的描写,也有对“点”的描写。
2、写自己的心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3、你知道你所准备介绍的节日来历吗?(指名介绍)。
4、题目自拟。可根据习作内容进行个性化拟题,如,“春节,我好开心”“你好,中秋节”等。
三、互相练说,共同评议。
1、说说自己拟的题目,确定主题。
2、指名概括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师生评议。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3、同桌讨论哪一情景作为“点”具体写,哪一场面作为“面”简要、概括写。
四、指导行文,完成习作。
1、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朗读习作,交流评议。
4、自改作文,认真誉写。
板书设计:
节日的场面。
过节节日的来历。
表达感情。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是本单元主题的一个延续,旨在让学生敞开心扉,介绍自己所熟悉的一个民族节日活动的场面。
本次习作的要求:
1、想熟悉的民族节日活动,如,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
2、写过节时的场面。
3、写自己的心情,要表达真情实感。
4、能写出节日的来历更好。
5、题目自拟。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八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春天的美丽。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成竖琴、明镜,揭示春水的可贵滋润大地,催生万物,春天已经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全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般技能: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
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仔细的观察;
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学用具:
投影,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这是什么?(板书:三月桃花水)。
二、听录音,读课文:
1、放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标上自然段。
2、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三月桃花水是什么样的?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春天的竖琴春天的明镜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
三、品读课文。
2、小组讨论:
指名说说。
集体交流。
3、重点学习3、4、5、6小节。
(1)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你听到奏出了什么的样的乐曲?
(2)听音乐,想像这种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美读3、4段落。
(5)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配乐读读5、6小结。
(6)说说明镜中还映照了哪些景物?
仿照这样的格式说一说我看见。
发现()。
4、听音乐朗读3、4、5、6小结。
5、说说你认为三月桃花水还像什么?
(1)集体交流。
(2)齐读7、8、9自然段。
五、师生沟通:
板书设计:三月桃花水。
春天的竖琴春天的明镜。
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
课后札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三月桃花水是什么。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1、复习课文内容:
2、作业交流:面对春水的力量,你想对大自然说些什么?
展示画的三月桃花水的景象,做一句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5、比较这篇课文与《春潮》有什么不同?
四、学写生字:
学生自学生字。
交流重点字:袅弦。
作业设置:
摘抄表现三月桃花水的句子。
摘抄优美的词语:选择一个造句。
板书设计:袅弦。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品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烧杯、滴管、托盘、打火机、镊子、显微镜或放大镜;活动记录表。
演示材料:实物投影仪、活动方案表、土布、伞、丝巾、风筝、毛巾、拖把图。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同为常见材料的次级研究主题。与前一课一样,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品,从学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导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古人穿什么,然后交流现代人穿什么,结合文字介绍,讲述纺织材料的发展史。由于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纺织材料来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各种纺织材料和关于纺织材料的信息,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纺织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大家共同观察、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主要还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了了解一些纺织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前面我们了解了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纸。但许多地方用纸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生活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由它们织成的。它就是:纺织材料。(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纺织材料。
(1)、讲述:人类最早用兽皮和树叶裹体,后来逐渐掌握了纺织麻、棉、蚕丝等天然纤维的技术。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纤维技术的发展,又给纺织材料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
(3)、讲述:这些布料都是由常见的纺织材料织成的。不同的材料织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龙伞、丝绸衬衫和领带等。
(5)、学生分组进行,通过纺织材料的标志来识别不同的纺织材料。
(6)、教师总结:棉、尼龙、羊毛、涤纶、聚脂……,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2、研究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
a、讲述:尼龙和棉布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两种纺织材料的不同。
b、比较结实程度实验。
(1)实验过程:从布料中抽出纤维;用放大镜观察;再拉一拉。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c、比较气味实验。
(1)、将棉布和尼龙分别烧一烧,然后用手扇着闻一闻。
(2)、提问:两者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3)、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d、比较吸水性实验。
(1)裁剪同样大小、质量近似的尼龙、棉布各一块;
(2)把它们同时沉入水中;
(3)一段时间后(3分钟),比较一下看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尼龙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吗?
e、教师做最后的总结。
(三)、拓展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本组的讨论方案。
4、教师总结:同学的设计都很不错,希望你们的设计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发挥作用。
5、课后搜集有关新型纺织材料的知识。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教学设想: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珍爱生命。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这节课不在于学生获得多少蚂蚁的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引导探究阶段要给学生自主权。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属于他们是什么做的单元部分的教学内容,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材料很难系统的认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材料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些材料,了解它们的特点。在课上,可以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认识和研究材料的性质,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其它几课的兴趣,近而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目标中的“关注与科学有关得不偿失社会问题”的相关条目。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寻找人造材料与其原料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明白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人们一般把材料分为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6)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7)你们还能把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8)学生进行分类。
2、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研究,做好记录。 (3)汇报研究结果。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
(5)学生讨论、汇报。 (6)教师总结。
(7)拓展: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8)分组研究、讨论。
3、认识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也可以介绍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识。
(3)学生谈谈了解了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体会。
(三)拓展应用:
1、观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十二
(2)学生分组实验。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
教
3、小结:我们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
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
(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
(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
(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1)安全(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学活动建议: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能够说出许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这些的粗浅认识,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水单元的基础。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加以说明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学生做一个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想多种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励学生尝试。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四、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试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篇十四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我们与天气
1.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