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专业19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的独立思考和个人感受的总结。写读后感时应注重用词准确、生动,并尽可能展示个人对书籍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接下来是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可以激发大家对于该书的兴趣和思考。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一
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企业管理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地论述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只有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一语道破了企业的核心价值问题。从这两个基本的观点出发,对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做了详尽的描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德鲁克先生的独到的见解,精辟的阐述,常常使读者兴奋不已,并产生共鸣,精彩的例证往往穿插其中,用事实佐证了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
刚刚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这样的疑问,《管理的实践》一书,以美国20世纪前半叶的企业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距今天已有50多年了,那时的管理思想还能否运用于今天的企业,这是顾虑之一;德鲁克先生是以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能否运用于现今的中国企业,其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因为企业的发展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发展,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其理论能否运用于完全不同的环境,这是顾虑之二。我是带着对德鲁克先生的敬意和对此书的疑虑来阅读这本书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关注的是企业管理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共性,而尽可能忽略它的特殊性,因为只有找准企业管理的共性,才能把握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从而在别人的管理经验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德鲁克先生在该书的第11章,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一文中对管理者的目标如何确定,由谁确定的论述中是这样说的:“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的目标,当然高层管理者们仍需要保留对目标的同意权,但是发展出这些目标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的确,这是他的首要职责。”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对这个观点我也有着深切体会,就拿北汽物业公司来讲,我们的各项管理目标中有许多是由我们对自身工作的理解和定位而自己设定的,如果我们在物业公司管理的全过程中都等着上一级领导的具体安排,那就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自己设定目标,自己进行监督和考核,这才是德鲁克先生所倡导的,管理的职责所在。比如武圣东里小区的燃气供暖锅炉的燃气量历来就没有考核的指标,但我们知道如果能加强管理,措施得力,根据气温随时进行调整,供气量就一定能够节约,而按传统办法管理是不可能节约的。本着这个想法,我们制定了20xx年—20xx年供暖季加强管理的办法,调整了上岗人员,对规定锅炉进行了动态管理,经过生产科和二车间的共同努力,20xx年—20xx年供暖季燃气费比上一个供暖季减少25.7万元(上一个供暖季为168万元,20xx年—20xx年供暖季为142.3万元)。
由此可以印证德鲁克先生所倡导的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目标的正确性。如果用我们的话来说,那就是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正如安庆衡董事长在北汽摩20xx年工作会上所说的那样,“每个单位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二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因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对德鲁克的评价。“在所有的管理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的影响最深。”这是比尔.盖茨对德鲁克的评价。安迪.格鲁夫这样评价德鲁克:“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美国管理协会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誉:“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彼得.德鲁克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家。”一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用他的智慧和思想为世界的管理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初次接触德鲁克的书,就被他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判断力,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整个管理学的思想基础,可以说他的思想已经扎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阐述了他独特的观点,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从而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
也从他的这本书开始,也许会影响我这一生。〈〈管理的实践〉〉提供了观念、原则和工具,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务实。在本书中德鲁克提出了三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还率先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德鲁克认为:如果企业不尽社会责任,政府一定要强制企业去履行这个责任。他反复的强调,认真负责的员工确实会对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真正能胜任工作,要求他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任务和成绩负起责任来。责任是一个严厉的主人。如果只对别人提出要求而并不对自己提出要求,那时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如果员工不能肯定自己的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团队和所在单位的事务承担起责任。进入德鲁克管理世界的捷径就是认识管理者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责任,责任是维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阐述了管理的本质,以一些成功的企业为例指出管理者怎样去管理一个企业,以及管理者如何去自我管理。他在书中分析了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结构去发展,介绍了管理者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方法。从德鲁克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是一种观念而非技术,自由而非控制。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绩效而非潜能。管理是责任而非权利,贡献而非升迁。管理是机会而非问题,简单而非复杂。
对我来说,德鲁克的思想理论清晰而富有内涵,他提出的观点总让我去深刻的思考和了解,然后被我所接受。在书中他经常用一些经典的成功的管理案例说明他的观点,而且举的例子都很贴切,这也是他的书容易读懂的原因之一。总觉得德鲁克的思想给我有一种源远流长的感觉,在我脑海中不时的呈现出来。真的有些无法言语他的管理思想对我的影响。在读书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实践中遇到一些管理问题,我总是无意识的采用了他的管理思想去分析问题,他的思想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从德鲁克的管理著作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获,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础,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领悟和发展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业中去。
德鲁克的书,从此一生相伴。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三
我受德鲁克著作的影响由来已久。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他就已预测到信息化大变革的某些影响正在浮现,比如,向信息经济的转型、知识工作的集中化,以及数字技术应用的转型对于各类工作的影响。
大约就在那时,两种彼此强化的颠覆性力量同步出现了。一股力量是数字技术。数字微处理器和分组交换网络的部署应用,标志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崛起,计算机、存储以及宽带技术的更新换代呈现指数式发展,更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趋势最终全球化。而数字技术能够普及,得益于另一股数十年来形成的势力: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自由化浪潮。这一浪潮正在系统性地促进国家及产业间商品、资金、民众以及观念的自由流动。
两股势力的合流既创造了不计其数的机遇,同时也产生巨大的挑战,它们系统性并大规模地摧毁了全球市场的进入障碍,无情地使企业经营压力持续攀升。自1965年以来,美国公众持股公司的资产回报率变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企业在这一时期内的整体业绩都呈现出持续及夸张地大幅下滑,资产回报率下跌了75%。
不仅人际联系更频繁,互动速度也得到大幅度加快,所以即便是发生在偏远地区的小事件也能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引出一连串出人意料的情况。比如,在世界范围内,草根政治运动正日益撼动各种“稳定”政体。权力法则的曲线呈现出尖头长尾的陡峭形态,锲而不舍地“排挤走”我们所熟悉的正态分布曲线,并让生活看似可被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重新考量那些曾令企业获得成功的基本假设。让我们从最基本的问题说起:为什么我们要聚在诸如公司这样的组织里?大约80年前,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写了一篇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文章暗示企业组织的存在是因为其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科斯认为,公司内协作比单兵作战成本更低。谈到全球巨型企业竞相崛起的理论依据,当时这一观点显而易见是正确的。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商业环境日趋复杂,我们需要回顾以往,并重新评估曾经的理论依据。纵览全球,个体间协作的难度和成本都远远低于以往。变革的步伐日益加速,不确定性与日俱增。或许一个新的商业逻辑将应运而生,并引导企业走向未来的成功。或许我们需要调整理论基础,从拓展效率转变为“拓展性学习”。企业应据此设计组织原则以及组织间关系架构,以促使形成加入者越多、学习速度越快的局面。
德鲁克并未对这些术语做出过多界定,但或许企业应该开拓视野,打破思维定势,超越狭隘的技术产品创新范畴。若想成功适应愈加复杂的环境,企业必须在机构及制度创新上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德鲁克在后来的著作中也开始探索这一理念的边界,并采用了几个与当前视角相关的主题来说明:
・终身学习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
・企业要集中力量发展核心竞争力。这是德鲁克很早就支持业务外包的原因之一。他将此看作是精简运营流程、聚焦核心业务环节的方式。
・商业机构应着重关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程的脉动力,而非静态均衡模型。
德鲁克曾预言企业会面对无数挑战和机遇,这是在全球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取决于我们能否继续他的未竟事业。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四
德鲁克一生以“旁观者”自居,以“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作为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法则,运用其睿智的才思及远见卓识,带着一双“热眼”去观察和感知世事运行的规则和规律。作为“一个走在信息时代前面的人”,“他集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深邃的洞察力、精辟的分析和拨云见雾般的常识于一身”,在政治、法律、社会、管理、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都留下了精辟的见解和耐人寻味的启示,成为“当代最经久不衰的管理思想家”。德鲁克凭其扎根于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奠定了他在现代管理学上的开创者地位,被世人尊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
本书摘录于德鲁克业已出版的十本经典著作,集德鲁克毕生著作的精华于一身,浓缩了德鲁克几十年来关于管理、个人和社会的思考。
德鲁克从回答管理的内涵入手,在对管理的维度、企业的宗旨和使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非盈利组织给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社会问题、管理的新范式、管理人员需要获得的信息、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选拔人才的原则等问题。同时,针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企业家企业”和“新企业”等概念,指出了关注市场、建立高层管理团队和企业家战略的必要性。在论述企业的宗旨时,德鲁克认为,营利性不是企业的和商业活动的最终目的,它只是其中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利润并不是企业的行为和决策的解释、原因或其合理性的依据,而是对其有效性的一种考察。我们必须从企业的宗旨入手来理解“企业是什么”。企业的宗旨必须是存在于企业自身之外的。因为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所以企业的宗旨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
企业的宗旨只有一种适当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企业是什么”是由顾客决定的。顾客所购买的,并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绝不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产品,而始终是“效用”。顾客是企业的基础,是使其持续存在、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样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材往往这样定义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组织。这样的定义很容易让人将企业存在的宗旨着重于盈利上,从而忽视了企业作为这个社会的组织,它需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提供服务。社会需要能够为其创造价值的企业,同时社会会给予这样的企业必要的回报,而这才是企业利润的根源。汽车制造企业不只是一个生产汽车的组织。他们所做的不是将生产汽车的成本加上企业期望的利润率作为价格向社会销售。他们应该是为了向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提供方便、舒适、快捷的交通解决方案而存在的。当他们为顾客创造了效用以后,顾客愿意为这样的效用付出多少,这才是企业的利润源泉。
因此,虽然我们一个劲的强调“顾客即是上帝”,但是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我们不自觉的会提高自己的地位,将目光放在自己为这个产品投入了多少成本上,而忽视了客户得到了效用。即使是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每一本经济学教材都指出顾客购买的不是一件产品,而是购买该产品后能为他们带来的价值或者效用。但是,每一本经济学书籍同时又马上将这一切抛诸脑后,花费大量的篇幅研究成本、价格,他们把价格定义为顾客为取得某一种东西或服务的所有权而要支付的金额,而产品为顾客所带来的东西却不再被提及了。现实中有很多案例正是企业仅仅在很小的一个方面满足了顾客的需要就取得了成功。
以“余额宝”为例。阿里巴巴仅仅是让顾客将在淘宝网中放置的余款转换一个地方,就可以让顾客得到远高于活期利率利息。这极大地满足了顾客关于小额闲散资金的理财需求,让其在短短的几个月就能够募集超过4000亿的资金,发展到后来,很多顾客甚至将银行卡中的大额闲散资金也放置在“余额宝”,使得其不仅仅是余额的宝了。很显然,在这项满足顾客需求的业务中,阿里巴巴收益颇丰。但是,我们知道,货币基金的运作模式其实早就存在了,然而是“余额宝”真正地让顾客们开始了解货币基金,是阿里巴巴为顾客提供一个非常方便可靠的购买货币基金的方式。
就像德鲁克关于管理的几条基本原则的论述,无论是产品的数量还是净收益或净损失本身,都不足以衡量管理与企业的工作业绩。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讲,结果只存在于企业的外部,而在企业的内部,只有成本。
从这也联想到管理的三个维度中,提到“管理组织机构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管理的维度中包括了社会责任的内容,正是因为管理是帮助组织实现其效用的工具,而组织作为社会的一种器官,其效用中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商业企业之所以会存在,就是为了要向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不是为了给员工和管理者提供工作机会,甚至也不是为了给股东赚取利益和发放股息。为了履行义务、实现工作目标以及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商业企业必然会对人、社区和社会产生影响。作为邻居与提供工作和税收收入的来源,同时也是废物和污染物的来源,企业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国的大型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已经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些管理规范的上市公司已经开始通过每年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来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国远洋”的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很轻松的查阅企业在近十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然而对于中国很多公司乃至整个社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很可能和德鲁克先生关于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理论不相符,他们往往忽视的社会责任的限度。组织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执行其职能,如果它不能认真负责地执行其职能,它就无法提及做到任何其他的事情。一家破产的企业不会是一个令人向往的雇主,也不太可能成为社区的好邻居,它也不能为未来的工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所需要的资本。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商业企业忽略了经济绩效这一限制条件,并承担了它没有经济支持的社会责任,那么它很快就会陷入困境。同时责任和职权是相对的,判断是否承担了过度的社会责任的依据就是是否拥有相应的职权,能够承担得起这样的社会责任。在任何时候,当要求企业承担这项或那项责任时,人们应该问一下:“企业享有这种职权吗?它应该有这项职权吗?”如果企业没有而且不应该有这项职权,那么由企业来承担责任就大可怀疑了。
在很多自然灾害后,人们往往热衷于关注很多知名企业的捐款数额,我也是这样的,认为这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只要捐款数额稍微有一点不符合他们的预期,他们就会口诛笔伐。很多人会关注,麦当劳捐了多少,中石油又捐了多少。然后得出结论,中石油捐的多,麦当劳几乎一毛不拔,还是咱们的国企好。但事实上中石油和麦当劳有这个社会责任吗,他们承担了这项社会责任对应应该拥有哪些职权呢?他们没有赈灾的责任,很显然,因为他们没有吸收救灾款,组织救灾的职权。这个责任是政府的责任。然而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下变成了对企业的道德绑架,很多知名企业只有认捐。例如万科,当时只是由王石发起在公司范围内职工的捐款,以公司名义的捐款很少,于是万科承受了很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对其品牌形象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万科只能追加捐款。事实上,像万科和麦当劳这样的企业,只要守法经营,依法纳税,向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努力减少由于生产活动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即可。像中石油这样的国企,比起捐款,提供清洁的能源,减少作业污染似乎更符合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在这方面“两桶油”做得都很差。油品质量低下,含硫量高,造成汽车尾气都能成为雾霾的主要原因,这时,社会舆论在引导提倡车主少开车的同时,应该监督这样的能源供应商提高油品质量,这就是他们的社会责任。相反,车主作为消费者一方,其实是没有责任的,他已经为这样的汽车和油品付出了相应的价格。
感谢这本书,能够让我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让我在看待事情时更理性,更全面。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五
翻开这本书的前几页,我大致上了解了德鲁克先生,20世纪著名的国际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一生著述颇丰,其作品远销全球130多个国家。2002年6月,德鲁克成为美国当年“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德鲁克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曾说:“20年前,海尔创业初期,当时管理类书籍少之又少。当我知晓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后,很快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德鲁克先生就像是你的一位同事,虽然与你面对相同的事实,却从不同的视角说出了你不曾想、更不曾想到的新理念。”由此可见,德鲁克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
看完了这本书,我若有所思,心有所悟。中国不缺少好企业,而缺少真正有效的管理者。谁是管理者?如何做好一名管理者?管理者对组织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许多人亟待了解的问题。那么,管理者是要管人么?不,这本书告诉我,管理者首先要管好自己。我觉得:很多管理者就是因为没有彻底的理解管理的真正内涵,结果忙忙碌碌导致了没有带动企业的真正发展。
我认为:一个企业生存的第一要务是管理,如何让管理卓有成效是每个管理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身为一名管理者,他只有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成绩,才算是一位成功的管理者。管理必须有效,这样才有价值。管理者不仅要让人才充分发挥特长还应该要学会善用专精于某一领域的人,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作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要具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做事应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以保证及时完成最先需要做的事,还应养成“对外界作出贡献”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别人的优点,而不是消耗时间去改造缺点,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身为管理者有些时候要做出一些重大的决策,这时他们就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例如,费尔先生,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决策者。费尔先生于20世纪初担任美国贝尔电话公司总裁,为该企业服务将近20年。在他任职期间,贝尔公司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跨国企业之一。他从“照顾社会大众的利益”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为社会服务是公司的根本目标”的口号。他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带动了公司的发展。我想,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向他学习。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一些道理。我们每一个人做事都应该要有重点,只有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才能把它完成得更加出色,更加完美。还有就是在我们工作的时候要有贡献性。从这本书中,我总结出了几个观点: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管理的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管理者要善用有效的时间;管理者要学会做决策并保证决策有效;管理者必须对公司作出贡献;管理者要懂得先做重要的事;管理者要学会发挥他人的长处等等。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获益匪浅,希望以后能多看一些德鲁克写的书。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六
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企业管理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地论述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只有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一语道破了企业的核心价值问题。从这两个基本的观点出发,对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做了详尽的描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德鲁克先生的独到的见解,精辟的阐述,常常使读者兴奋不已,并产生共鸣,精彩的例证往往穿插其中,用事实佐证了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
刚刚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这样的疑问,《管理的实践》一书,以美国20世纪前半叶的企业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距今天已有50多年了,那时的管理思想还能否运用于今天的企业,这是顾虑之一;德鲁克先生是以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能否运用于现今的中国企业,其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因为企业的发展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发展,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其理论能否运用于完全不同的环境,这是顾虑之二。我是带着对德鲁克先生的敬意和对此书的疑虑来阅读这本书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关注的是企业管理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共性,而尽可能忽略它的特殊性,因为只有找准企业管理的共性,才能把握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从而在别人的管理经验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德鲁克先生在该书的第11章,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一文中对管理者的目标如何确定,由谁确定的论述中是这样说的:“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的目标,当然高层管理者们仍需要保留对目标的同意权,但是发展出这些目标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的确,这是他的首要职责。”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对这个观点我也有着深切体会,就拿北汽物业公司来讲,我们的各项管理目标中有许多是由我们对自身工作的理解和定位而自己设定的,如果我们在物业公司管理的全过程中都等着上一级领导的具体安排,那就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自己设定目标,自己进行监督和考核,这才是德鲁克先生所倡导的,管理的职责所在。比如武圣东里小区的燃气供暖锅炉的燃气量历来就没有考核的指标,但我们知道如果能加强管理,措施得力,根据气温随时进行调整,供气量就一定能够节约,而按传统办法管理是不可能节约的。本着这个想法,我们制定了2005年—2006年供暖季加强管理的办法,调整了上岗人员,对规定锅炉进行了动态管理,经过生产科和二车间的共同努力,2005年—2006年供暖季燃气费比上一个供暖季减少25.7万元(上一个供暖季为168万元,2005年—2006年供暖季为142.3万元)。由此可以印证德鲁克先生所倡导的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目标的正确性。如果用我们的话来说,那就是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正如安庆衡董事长在北汽摩2006年工作会上所说的那样,“每个单位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阅读《管理的实践》结合实际工作,我们找到了企业管理的一些共性,也更加启发了我们今后如何做好本单位工作的思路。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真正提高物业公司员工的工作效率,使物业公司领导班子提出的维护企业利益,完成两大任务(节约降耗和做好维修工作)落到实处,工作实践证明,提高工作效率,圆满完成工作的基础就在于员工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的员工才会真实地感到工作是自己的份内事,才会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能力去完成企业赋予的任务,而不是敷衍了事。正是靠了这种责任感,物业公司才能够组织起员工不断地创新工作,取得了去年(2005年)节约资金、挽回损失共计400多万元的成绩。
员工的责任感从何而来,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德鲁克先生主要提出了两条:一是让员工了解情况,二是拥有管理者的愿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也有同感,在2004年初汽摩公司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确定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愿景,提出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此我们按照公司的要求,大力进行宣传,使全体员工振奋了精神,看到了希望,随后物业公司根据自身的功能,明确地提出了物业公司发展规划,确定了以维护企业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我们的任务。通过上述工作,使每个员工感受到必须跟上企业发展的形势,必须要有紧迫感,这种紧迫感经过适时的引导,就变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物业公司才有了2005年的工作成绩,正像德鲁克先生在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中所分析的那样:“惟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
学习了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确实受益匪浅,它启发了我们对企业管理问题更深入的思考,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怎样借鉴别人的经验,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通过阅读《管理的实践》,也提醒了基层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七
书的开始介绍了德鲁克的生活习惯:每天九点半睡觉,早上五点起床,长年如此;每天晚上花两个小时阅读大量资讯,掌握全球政治、经济、金融动态;把所有收入的90%捐出去,只留下其中的10%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我的解读是生活自律性太强,对时间的管理非常苛刻,且思想上没有杂念,对目标追求执着。能够常年坚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坚持广泛、深入地学习,坚持对物质、贪欲的抵制,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仅此就应该获得无比的敬仰。
谈到自我认知、发挥长处,我产生的共鸣。认知,就是要确定一项工作是该做还是不该做,如果做了,到底做得有效还是无效。自我认知,就是要通过探索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避免长期忙于现状,却没有任何成效。我在上高中时就明确了一个思想,人人都有长处与不足,伟人也是一样,没有过人之处不能做伟人,有了过人之处,并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成了伟人。
我受应试教育影响过于深厚,小学中学都是在勤勤恳恳、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的安排,即便我明白了寻找长处的重要性,也苦于文山题海里遨游而没有功夫静下心来好好梳理人生。上大学后,尤其研究生阶段,我觉得这个事情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了,于是好好地回顾了一下之前的人生,从生活、学习、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精辟地把自己剖析了一遍,我的思维是不适合进行深入的理工学研究的,因此尽管我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也毅然选择了市场工作。
谈到价值观,德鲁克认为价值观是确定人生方向的基础,价值观就是面对不同选择时,你的价值取向,是重视这个,还是重视那个。德鲁克很成功,因为他不到20岁时就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一辈子只追求这个。我相信太多的人都知道需要树立正确、合适的价值观,但是就是树立不起来,一会想这样,一会想那样。很小的时候,我写作文说长大了要像妈妈一样当个镇长;长大了点,受到课本、小人书里很多大人物的影响,就想成为科学家或者统治者;上大学了,经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物质欲望渐强,媒体对商业的宣传成为重点,我又想成为企业家;现在,已近而立之年,成家也一年有余,阅历更为丰富,思想也趋于稳重与成熟,本应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但深知生活的辛苦、社会的残酷,反而不知道怎样的价值观才是合适的,一直是在修正的过程中。
谈到时间管理,德鲁克认为,时间不是用来管理的,而是要认识自己的时间到底花在哪里,浪费在哪里,有生产力产生在哪里,要做到“把时间用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效果”。德鲁克告诉我们,在这个课题上有三件事情是一定要做的。第一件事,记录自己的时间,有多少时间是在做这件事,多少时间在做那件事;第二件事,是管理时间,根据时间的记录,发现在哪些方面花费的时间是产生了生产力的,在哪些方面花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在哪些方面浪费了时间;第三,集中时间,就是分析之后,把时间集中起来做该做的事,做能产生效果事。
德鲁克建议我们多做贡献,这一点我想太多的人都很难做到。他认为,当一个人一直想着自己如何才能成功时,他往往是不择手段的,但是他会忽略周边的存在,甚至伤害到别人,有点一将功成万古枯的味道。德鲁克是一个很有胸怀的人,不需要客意地索取回报,只要不断贡献,周围的人都会知道回报你的,做大事的人往往都对他人做出了重大贡献。常人很难达到德鲁克这样的思想高度。
他强调重视知识工作者的思想,不能强制性要求他们进行各类工作,而是要充分地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效果更好。他总能从宏观角度发现问题的根源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少提及或责备某个人,这叫做“观察基本制度”,他看到的是组织设计中的根源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结构、流程、规范以及惯例中,某个人犯了错误,可能是组织的非合理制度或流程导致的,企业高管的责任是牢记企业的最终目标,去挑战这种组织设计。
还有一篇评论,结尾部分说得太好了。德鲁克的.著作不仅卷帙浩繁,而且包罗万象,阅读起来不是易事,但是阅读这些著作的价值在于为断学习他那严谨有序的思想活动,而不是一味沉迷于那些对其观点的表面释义,当然他书中的理念丰富多彩,的确也值得好好留意,十八世纪英国伟大的人文学者塞穆尔约翰逊博士说,书好比是一棵大树,重要的不是采摘树上的哪一朵花,而是牢牢抓住树干,这样就可以憾动所有树枝。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八
管理实践是企业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而作为管理领域的一名先驱,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对现代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近两年的工作经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德鲁克管理理论的真正意义,这正是我撰写这篇文章的基础。
第二段:了解德鲁克个人。
德鲁克作为现代管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关于管理的总结可以用一种简单而清晰的语言总结出来就是:管理是观察、分析和预测,而管理的原则则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确定。了解德鲁克的思想,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德鲁克的管理实践,这对我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段:运用德鲁克的思想。
在了解了德鲁克的思想之后,我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首先,我始终将客户放在了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和反馈,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德鲁克所强调的市场导向的管理思想。其次,我注意到不同员工之间的差异性和特点,这正是德鲁克所提出的“管理之道在于尊重他人”的表现形式。
第四段:实践过程中的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德鲁克管理实践的局限性,特别是在面对变革和不确定性方面的挑战。例如,在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下行环境中,企业难以预测市场前景和客户需求,这也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更多的实际积累和应对经验。
第五段:结语。
总体来说,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思想为现代企业和管理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框架,但在实践中,也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来进行适当调整和创新。管理实践需要不断积累,并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这才能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商业挑战和变革。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九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中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不胜枚举,每一个原则都可以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联想。但是诚如德鲁克所言:“因为管理涉及人们在共同事业中的整合问题,所以它是被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内容在联邦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或巴西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却是千差万别。”因此,本文只结合自身工作且最触及个人思想的几个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智力、想象力,还有知识,是知识工作者个体最重要的资源。但是在企业中,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工具。知识工作者本身并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的产出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它必须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才具有实际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的行动上,也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源。有的很有才华的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把追求才华的本身作为目的,只重视知道什么,而忽视了把他的才华用于社会实践。对企业而言,“效”就是产品,它看得见、摸得着、能说明一切。做好产品,应该作为我们的宗教信仰。好产品是修炼出来的,容不得半点忽悠。
一成不变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在企业管理的不同阶段,管理的重点是不同的。在管理的某个阶段,管理的重点也有所侧重。如同孙子云“良将用兵若良医用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管理应根据具体的运行而调整,管理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我理解目前凝华的主要矛盾在于:高涨的销售势头和滞后的生产效率;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快速交付的要求与落后的质量保证(含设计、生产、材料等)。那么,针对当前的主要矛盾,凝华就需要及时调整管理工作,调配资源,使其能够“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果具备这种能力,公司可以弥补其他欠缺的方面,反之,如果不具备这一能力,其他方面就毫无价值【p107】。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凝华各个岗位的管理者们,在过去的一年或者是某个时间段里,他完成任务的能力到底怎么样。在述职中我们进行过若干设定、评分、权重,按本原则来看,最重要的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战争中,忠诚和打胜仗是衡量指挥员的基本准则,如果准则很多,却不管打仗,能否存活也是问题了。另外为专业组织甄选管理者,必须要“内行管理”。因为专业人士难以接受一个不尊重其业务能力的人做自己的领导。因此选择工程经理时,选择范围就应该仅限于本部门技术最高的工程师【p109】。
我们可以高谈阔论愿景、创新、竞争优势、团队实力,但是在鼓舞完员工的士气之后,我们必须要时刻牢记我们的产品现实,我们要老老实实地把精力投入到我们的产品上,离开产品,离开满足客户需求,凝华将什么也不是。企业家精神代表着创新。为使企业具备创新能力,公司必须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进而使得员工具有企业家精神。必须以企业家精神为中心设计各层关系,必须确保其奖励和激励措施、薪酬待遇、人事决策等所有政策,都能够鼓励创新行为而不是惩罚这种行为。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论述十分精辟,但是本书蹩脚的翻译实在是不敢恭维。不过瑕不掩瑜,我硬着头皮反复读过几遍后,把不理想的翻译忽略过去,慢慢地越读越顺利,越觉得其精深的思想还是很值得我们继续反复研读的。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十
10文秘2班姓名学号《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关于管理性质、原则和企业管理理论的框架性著作。是“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广泛涉猎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哲学和文学,对企业运行中的实际现象进行剖析,从而为管理学提供方法论的一本著作。他从时代、社会和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来透视管理,强调管理的人性和实践性,即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从而使得该书呈现出强大的实用性和人文化的关怀。
一般的书籍如果论及管理都是比较笼统的起个名字“管理学”或者“某某论管理”,但大师却把自己智慧的结晶叫做《管理的实践》,多了实践两个字,意义便全然不同。第一,本书不是空洞的讲述管理那些无法落地生根的理论,第二,本书的概况和总结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是经得起管理实践检验的,该书自1954年首版以来,风靡全球,成为管理学的奠基和经典之作。德鲁克也因其在这本书中所表现的的真知灼见和高瞻远瞩,使他成为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和导师,被管理学界尊称为“现代管理之父”。
《管理的实践》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来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方法。德鲁克在书中指出,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创造顾客。那么企业的基本功能只能有两项:创新和市场营销。企业是为了企业以外的那些需要它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上的人群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并不是为了照顾投资人和在企业中工作的人们的愿望或利益而存在的。德鲁克认为:“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组织的目标,是对个人和社会做某种贡献。德鲁克最富洞见的看法是:公司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将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结构。
在书中贯穿全书的三条主线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企业以组织的形式存在,管理企业需要由管理者来执行,企业的生命线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要由工作来体现,而工作又是员工完成的。因此三条主线不但勾勒了该书的清晰框架,也点明了管理是系统的工作,更加指明管理的范围。
《管理的实践》这本书突出了“人”,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企业是什么?是盈利能力?还是利润最大化?盈利不是企业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的一种约束因素。利润是对企业活动的检验。企业的主要职能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主动性的发挥。管理不是一件由许多体力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过教育的人员进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我们习惯上将管理者和员工看成根据指示行事、没有责任、不作出决策的人,这只能消除企业的精神和创新。如何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只能是业绩和成就。那种试图向管理人员颁发许可证,没有专门学历的人员不能从事管理工作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或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即管理企业、有管理人员,同时也管理工人和目的。在《管理的实践》的结语中,德鲁克说:“公司不能自称(绝对不可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公司也不可以干预员工个人的私生活或者员工的公民权。将员工与公司联在一起的,只是一份自愿的、随时可以被取消的聘用合同,那可并不是一条神秘的、不可撤销的纽带。”正确地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可以为组织和个人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那么,个人与组织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德鲁克用清晰和简单的语言帮助我们理清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
我们在学习大师思想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学习大师的品德和思想境界、处世态度,特别是他们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我们要记得德鲁克先生的深邃智慧、学术勇气和正直人格,他是我们的榜样,号召着我们像他那样思考。不仅学习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同时还应该学着做社会生态学家去关注社会健康,学会如何利用伦理领导力、有效管理和社会责任感得力量让世界成为一个更美好、更宜人、更能持续发展的地方,让世界拥有更多的公正、美丽和机会。这就是我们学习管理学的重要原因,因为管理学,我们学会了自我管理和经济管理,因为德鲁克,我们知道了管理学的艺术魅力和社会精髓。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十一
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同时,我们对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需要一套有效的自我管理方式。德鲁克在个人自我管理方面获得了他人无法企及的成果,如果说他是在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套成就卓越的管理模式,不如说他为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模式。
我始终认为德鲁克骨子里流淌着一种精英主义观念,他期望人人都能够成为精英,尽管这不可能,但他还是努力去做。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真读过德鲁克的著作,但我相信读过他著作的人将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成功欲望。这就是德鲁克管理思想对个人的影响。
“认识自我”是智慧大师们不断提醒我们的话。很多人认为这很简单,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是如此简单的事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
要了解自我必须首先回答自己三个问题:我的特长是什么?我爱(喜欢)什么?什么能够使我放弃一切,乃至生命?许多人做过这样的测试,但大多喜欢自欺欺人。
我的特长是什么?如果你从事了一项你无力处理的工作,那么,你的糟糕将很容易预见。当你无法回答这一问题时,你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只是碰运气,然而运气只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爱(喜欢)什么?如果你不爱某件事,或是不喜欢它,你将无法提起精神来应对你将要面对的问题。我们知道要做好一件事,需要的不仅仅是努力,更需要激情。
什么可以使你放弃一切,乃至生命?这个问题不易回答,因为这是一个关于价值观的问题,许多人知道自身的特长,也知道自身的爱好,但对价值观却缺乏思考。但如果没有价值观的支撑,我们的爱好和特长都有可能只是短暂的。我记得一位摄影家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一旦过了三十五岁,就不能考虑只为自己活着。”这是一个拥有价值观的人。只有拥有了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贡献”的含义。
德鲁克给我们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有效性是一种后天养成的习惯,是一种对实践的综合。”——只要我们努力按照某些规则去做,“每个人都具有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
有效性是社会和我们所服务的组织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对自身提出的要求。“知识工作者的必须要做到卓有成效”。但是,真正做到卓有成效的人并不多,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一种“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方式。许多人认为满足对方的需求就是有效性,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点:我们活着不是为了他人的要求,而是为了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因此,有效性的管理始终源于我们对自身的自我管理。
为什么要做到有效性?我们已经逐渐进入一个个体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价值,更为关心自身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能够获得有效性是获得出色身份认同的前提。——只有对社会或组织做出真正的贡献,才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德鲁克为效率下了一个定义:“正确的做事”,而不是“做正确的事”。沃伦?本尼斯曾经对领导者与管理者做过一个区别也是如此,领导者“做正确的'事”,而管理者则“按正确的方式做事”。在德鲁克眼里,所有的知识工作者都应该成为一位管理者——自我管理者。
于是,德鲁克认为“人人都是管理者”,与此同时,他提出了“结果管理”:知识工作不能用数量和成本来衡量,衡量知识工作主要应视其结果而定。以结果为有效性的定义,改变了以往企业管理者的认识。不管你面对着多大的困难,也不管你从事的工作多么复杂,如果你的努力没有结果,就根本没有效率可言。结果便是价值的客观体现,因此,“只要你是一位管理者,不论职位的高低、管辖范围的大小,都必须力求所做的工作有效。”
但是,要做到工作有效性,就必须面对效率并不容易获得的现实:
1、我们往往无法自由支配时间,因为时间似乎总是属于别人的。我们可以选择安心工作,但是,我们不能拒绝他人的来访。事实确是如此,上司、顾客、要好的朋友总是在你渴望安心工作时出现。工作要有效率,时间管理是第一要义。
2、如果你不能够把握问题的本质,你将在无意义的“日常事务”中消失时间。我们身边的许多管理者总是疲于应付不断发生却与企业发展无关的问题,他们需要一套明确的判断标准,使自身的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工作上,这才能够真正体现他的价值。
3、管理者是组织的成员,而不是组织的主宰。无可否认,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们总是处于某个组织的管辖之内。哪怕是艺术家,也必须创作出观众喜爱的作品,也生存在一个艺术欣赏的圈子(无形组织)内。在组织内使得我们的工作效率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我们的工作成果必须给他人带来帮助,如果我们努力不能够为组织和他人增值,我们的努力等于空无。二、组织的局限性使得我们往往无法最大化的释放自身的能量,而我们的价值又必须与组织价值联系在一起。毕竟外界需求的是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而不是某个企业员工的价值。——人们或许相信微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但他们不一定能够信任某个脱离了微软公司的员工的产品和服务。
尽管面对着这些问题,但德鲁克还是坚信卓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前提是我们必须不断的去实践总结,当我们对一项工作熟悉之后,我们的效率将大大提升,熟能生巧嘛。当然,提升工作效率的最好方式是有效的管理时间,因为效率本身便是以时间为依据的一种计算方式。
读《掌握自己的时间》这一章节时我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仿佛对于生命来说最宝贵的东西——时间正在从身边不易觉察的溜走,事实也是如此。
能否有效管理时间是对一位知识工作者优秀与否的最好评价,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是难以很好的运用自身的时间。尽管我们曾为了时间制定出很多计划,但这些计划在繁琐的应酬中不攻自破。德鲁克敏锐的感觉到时间的重要性,尽管今天关于时间管理的建议和方式随处可见,但是如此简洁明了提出问题又提供解决方案的文字绝无仅有,更何况这是德鲁克在二十世纪中叶写下的。
作为企业管理者,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却堆积如山。
如果把时间视为一种资源,那么,人就是时间的运用者,但是,实际上许多人却是时间的浪费者。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的原因。对于企业管理者,善于利用时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管理者所担负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成败,更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那么,管理者应该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呢?德鲁克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又易于操作的方法:1、善于分析自身的时间,将不需要应对的问题统统放弃,或是交付给他人;2、消除浪费时间的因素,浪费时间往往缘于某种习惯或是企业管理上的漏洞;3、统一安排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零星的时间等于没有时间,因为你根本无法利用它们去完成一件相对重要的事(思考需要充足的时间)。
针对这三种方式,德鲁克进行了细化。
对时间进行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找出根本不需要做的事,然后坚定的取消这些事。许多人总是觉得事事都重要,事实上却是根本就没有必要为许多事浪费时间,如某个人的晚宴,或是某个不太正式的聚会。第二,将可以由他人代替的事情统统交给别人去做,作为管理者,切忌事事关心、事事操心,否则将深陷入繁琐而复杂的细节之中,而忘记了自身的核心工作。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将会发现其实有一半以上的事情根本就不需要亲自去做。第三,如果是浪费别人时间的事情,也将会浪费自身的时间。许多管理者喜欢开会,而且乐不彼此。对于许多员工来说,这些会议或许就是浪费时间,如果对于员工无效,这些会议就是不必要的,而珍贵的时间却因此而流失。
德鲁克也明确指出了那些浪费时间的因素:一、管理制度上存在问题而造成时间的浪费,这种浪费总是重复出现,例如关于财务申请的报告,无论数目大小都要提交给总经理审批,这样严重浪费了他的时间,其实只要明确界定一下具体数目内有部门负责人审批就可以帮助总经理省下大量的时间。二、人员过多也是造成时间浪费的因素。人手增多必定导致沟通复杂,如果一个管理者希望管理企业内的所有成员,那么,他的大部分时间将花费在沟通上。当然,卓越的管理者能够充分掌握高效的沟通方式。三、组织不健全和信息流通不畅也是浪费时间的主要原因。因为组织不健全,就需要展开许多不必要的沟通,如会议。而信息流通不畅则使得员工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分享信息,而这些问题只要在管理方式上作出一些调整就可以解决的。
许多人对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利用不力,最终导致大量的时间被浪费。例如我们的工作中或许会有许多零星的时间,但这些时间如果不能够集中起来,与没有时间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零星的时间集中成一个整体,或是我们运用这些零星的时间去处理一些不太重要的事务,而将一些完整的时间如周末用来思考一些相对重要的问题。
对于一名渴望成功的人来说,学会管理时间是第一要务。
无论你是不是一名管理者,人生中总免不了决策,而且需要我们作出决策的事物往往关系到我们的一生。一旦失误,很可能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
决策能力是管理者的重要能力之一,甚至可以说没有决策能力的人是不适合担任管理者的。作为管理者,就必须做出决策,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思考的应该是如何作出正确的决策。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就必定会有解决方案。
德鲁克对于决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通用汽车传奇领导者斯隆和贝尔电话公司的总裁费尔先生的决策中,他获得了决策的五个要素:
2、要了解决策需要遵循的规范,决策的目标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条件;
3、决策必须作出选择,必须明白什么是最有效、正确的方案;
4、决策不是“对”或者“错”,决策必须包含执行;
5、没有反馈,就无法了解决策和执行的正确性。
简单一点说,决策是解决某项值得解决的问题,它包含着需要达到的目标、解决问题的方式、执行方案以及对执行和决策进行评估。问题、目的、方式、执行和反馈是一项决策的五个要素。
了解了五个决策要素之后,决策时还需要避免以下问题:
1、主观先行;许多人在决策之前总是用自我的眼光看待问题,然而,我们都知道问题的解决取决于问题本身,即问题所包含的事实和原由。依赖主观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例如全球最佳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便使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但他们遵循的原则是一旦与事实相违背,必须坚决抛弃自我的假设。
2、以偏概全;掌握了某个局部便作出决策是许多管理者容易犯的错误,他们自认为掌握的是全部事实。这些管理者还有另一个问题:听不得反对意见。德鲁克认为没有反对意见的决策基本是错误的,我相信。因为没有人反对时根本就不需要进行决策,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还需要决策干什么?因此,管理者做了某项决策没有引起反对,那必定是员工不愿意提出反对意见,或是认为提也无用。这样的管理者往往是集权分子。
决策担负着自我乃至企业的命运,因此,我们在决策面前必须保持着对决策规则的敬畏。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明天的灾难取决于我们今天的决策,当然,明天的成功同样取决于我们今天的决策。因此,“三思而后行”是我们决策时需要铭记在心的格言。
今天,由于创业潮流的兴起,几乎三五个人就可能构成一家公司,领导也就成了一个颇为广泛的职责。正如德鲁克所说“领导这个词现今越来越时髦了”。德鲁克花费在“领导”方面的笔墨并不太多,但因为我正在写作《未来领导力》一书,因此,对他对“领导”的定义颇感兴趣。
关于领导力研究的著作已经很多,但是大多对企业运营缺乏指导意义,或是根据以往的优秀企业领导总结出来的特征来界定领导力,对未来的领导者没有太大的帮助。更令人不解的是领导学大师总是将领导力搞得很复杂,在他们眼里领导者几乎接近于神。然而,事实上做一名优秀的领导只要把握住几个本质上的要点。
其一就是明白德鲁克对领导能力的定义:“一种工作表现”。领导力出色与否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企业所有成员的工作表现是否突出。
其二领导者必须将员工视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的个性需要释放,他们的价值需要体现,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同。
第三,领导者必须给员工一个梦想,梦想表示着企业的未来,没有梦想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企业,没有人愿意与一个没有未来的组织共存下去。同时,梦想还是激情的源头,而激情是效率的根本。
第四,领导者要员工努力工作就必须作出一个表率,以后的企业中,再不需要那些指手画脚却无所事事的人,每个人都必须将自身视为价值的创造者。
领导并不是一项复杂的职能,但是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需要拥有出色的敏锐感和准确的前瞻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懂得企业的价值不是由某个人实现的,而是全体成员的努力,因此,他们必须从内心中尊重每一个人,包括员工和顾客。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我们也发现有一些人能够迅速掌握这一切,而另一些人却永远无法理解人性的含义。看来,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领导者。
我始终认为所有的工作者都应该将德鲁克视为不可或缺的导师,因为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就卓越”的自我管理方式。当然,要真正成功,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并非人人都能够成为卓越的自我管理者。因为,我们的未来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十二
《人才管理大师》首先着眼于人才,然后再考虑绩效,理由很简单,因为人才能够创造绩效。企业的成功源于人才,因为他们能够着眼全球,评估哪种风险应该担当,哪种风险应该规避。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两位作者深入分析了9家世界级卓越企业人才管理的最佳实践,系统梳理了他们在人才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通用电气、宝洁公司、印度斯坦联合利华、诺华制药、安捷伦科技、私募基金公司cdr、固特异、联合信贷银行、lg电子等9家卓越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走出了各自独特的道路,为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9个真实案例揭示了人才管理的“真经”。
此外,作者还在书中讲述了20多个领导人才成长的真实案例,极大的增添了全书的可读性和情景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卓越企业人才管理的宏观体系和微观操作。
高度重视和亲自参与,创建一种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
2.明察秋毫,培养精英。
3.树立和强化正确的人才理念。
4.营造信任和坦诚沟通的文化氛围。
5.建立严格的人才评估制度。
6.与人力资源部建立伙伴关系。
7.不断学习,持续改进。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唯有才能:市场份额、品牌、传统产品的“半衰期”越来越短,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只有人才。
下一步你将如何做?《人才管理大师》为你提供了具体的指南,你可借此评估并改善公司的人才管理技能。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十三
管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关键地位。从简单的部落组织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管理者的能力决定着事业是否能够获得成功。而在管理学领域中,德鲁克的管理理论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德鲁克管理理论的实用性和价值。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德鲁克作为管理学的奠基人,提出了许多经典的管理概念,如“知识工作者”、“管理的艺术”等。在实践中学习、应用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管理的本质,提高管理的能力。例如,在我的项目中,我采用了德鲁克的“MBO”(管理目标制定)模型,明确了项目的目标和绩效指标,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
第二段:注重有效沟通。
德鲁克强调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包括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善于与员工交流,理解员工的需要等等。在我的团队中,我注重与员工的沟通交流,时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其进行反馈。这种有效的沟通可以大大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士气,也有助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第三段:激发员工的潜能。
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潜能,并让员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管理者需要建立开放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我的团队中,我注重培养员工的能力,打造一个有学习氛围的团队,并为员工提供足够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第四段:注重用人机制。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核心是人,有效的用人机制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我管理的项目中,我注重通过面试等方式,选拔最适合的人才,并在团队中进行能力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这种合理的用人机制,有助于优化团队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段:持续学习,推动创新。
德鲁克提出的“持续学习”理念,认为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并能够引领企业实现创新。在我的实践中,我秉持着这一理念不断学习更多管理知识和技能,尝试推动团队进行创新尝试。例如,我们探索使用新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不断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应用和推广价值。管理者可以借鉴他的思想和方法,应用于自己的管理实践中,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有效性。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十四
《管理实践》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责任的管理书籍。本书以实践为基础,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任务为主轴和精髓,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揭示了管理的本质。
本书的内容可以分为概论和主体内容两大部分:
概论以管理的本质切入,阐述了管理者的角色、职责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主体内容又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西尔斯公司的故事为实例,点出了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以及企业的目标、成果与生产的原则;第二部分以福特汽车的故事为例,阐述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时也呈现了组织精神(即企业文化)的完整性;第三部分以活动分析、决策分析与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企业建立组织结构的要求、选择原则,分析了几种不同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第四部分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为例,描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创造颠峰绩效的组织;第五部分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是什么,尤其一再主张“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有一个结语,着重强调了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
看《管理实践》后,受益匪浅,它启发了我对企业管理问题的思考,有效的管理者坚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德鲁克系统地论述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只有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从这两个基本的观点出发,对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做了详尽的描述。其中,营销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顾客,将顾客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而创新则是每个企业都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创新,不断的吸取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德鲁克指出,伟大的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特殊使命作为指引,并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只想着如何扩大销售。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商业竞争是一场持久战,更是内在的考验。有了自己的核心思想,才会永远耸立于商林。很多优秀却失败的企业缺少的正是对企业组织运作和管理的深刻理解。企业重要的资源是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员工的责任感从何而来,德鲁克先生主要提出了两条:一是让员工了解情况,二是拥有管理者的愿景。使每个员工感受到必须跟上企业发展的形势,必须要有紧迫感,这种紧迫感经过适时的引导,就变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正如德鲁克所说:“不但企业要发展,企业中的人也要发展,管理者本身也要发展。管理者有责任帮助他人发展。”
管理是企业的精髓思想,而不是独立的高层管理者。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指导和协调全局的工作,并贯穿企业的目的和使命,为实现企业目标和使命提供组织保证。对不利于企业目标和使命实现的事和人,管理人员要给予有效的约束,但是,事实上脱离企业目标和使命的管理是狭隘和不存的。
在德鲁克看来,绩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只有实现真正的绩效产出,企业才能够维持生存。因此,在德鲁克的管理哲学中,绩效始终是管理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因为,如果没有绩效,管理本身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如果缺乏目标,根本就无从管理,所以,经理人务必要先进行“目标设定”,才能进行“有效管理”和“目标管理”。目标不是要决定未来,它们是要动员企业的资源,创造未来。
管理企业的过程就是将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德鲁克帮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那就是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求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却有着非常精辟的总结,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正义,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而公司部门在关注企业的目标过程中,在员工对企业的要求上是否可以再努力提高呢?两者在辩证中发展,缺失了其中的一个部分,在企业的目标达到顶点的同时也是拐点出现之时。
某种意义上说,在一个组织中,没有什么可以完全预先设定,除了原则。对一个组织来说,无论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如何变化,有效的应对必定是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管理的原则,与微观层面上做人的原则,以及宏观层面上治国的原则,大同小异。确立了基本的原则,组织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元规则。但是,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还需要有具体而正确的规则体系,这就是制度。制度的制定,应该遵循简单适用的原则,应该内在地包涵企业的愿景和管理原则,应该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部门的目标和成员自身的目标。制度的建立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试错和纠偏,不断的改进和删减。未来难以预测,但可以用有系统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找出那些改变未来的重大决策。管理者应该留意功能相同或相似企业、其它产业、国家与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产业是否出现结构性改变的征兆。未来世界迟早会到来,若不做准备,再强大的企业也会陷入困境。对企业主管而言,要能够勇敢地承担创造未来的责任,这也正是强者胜过竞争者的根基。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常常提醒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把握住自己,而只有把握了自己,才能把握企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毅,刘芳.浅谈如何管理企业—读德鲁克《管理实践》感言[j].价值工程,(9).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十五
在各行各业中,管理层的角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管理方案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生产力。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经典的经营理论和管理实践,成为了未来管理领域的指导者和榜样。作为一位从业者,我在实践中深深感受到了德鲁克管理实践给我的帮助和指导,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拥有结果导向”的理解。
德鲁克提出“拥有结果导向”的理念,其实际意义是坚定不移地追求最终结果,同时将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精益求精。结果比过程更加重要,意味着专注于最终产出,而不是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细节上。我们可以根据德鲁克的理念,真正地将注意力放在成果、效率和生产力上,从而真正地体现业绩和效益。
第三段: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德鲁克非常重视团队合作,认为团队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在工作场所中,我们需要鼓励员工共同合作,共享工作成果。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信任和彼此之间的支持,则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和质量不过关。通过鼓励员工与同事、领导、客户等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全员参与。
第四段: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绩效管理是德鲁克认为最重要的优秀领导特征之一。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和反馈,我们可以激励团队成员更好地完成任务和追求自身的发展。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可以鼓励员工的发展和努力,同时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我们应该积极推进这一方面的工作,努力为员工打造一个公正,公平和人性化的绩效管理环境。
第五段:结语。
德鲁克的管理实践理念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了现代管理领域的基石。在工作中,我们应当努力贯彻德鲁克的思想,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实践中去。总体而言,我们应该始终关注重要的,而不是紧迫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工作的效率和生产力最大化。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德鲁克的管理理论都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的帮助和指导。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十六
虽然这位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已经离我们远行了,但他的理念、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们。今天,当我阅读这篇《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时候,再一次被大师的管理思想深深折服。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组织中,每个知识工作者都可以成为一名管理者,他可能会被推上负责的岗位,凭借着自己的地位或知识,为真正改善组织的运作能力并获得成果做出自己的贡献。”
德鲁克认为,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与目标管理紧密相关的是绩效考核,在某种程度上,绩效考核完全可以视为目标管理的一部分。如果光有目标而没有每阶段的绩效考核,那么这个目标可能永远不会有实现的一天。要真正实施目标管理,就必须以绩效考核为后盾。
通过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管理,也有了清晰的概念和认知。尤其是在管理的目的和责任方面。我觉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动力,使他们有工作激情,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自信,找到自我,让他们爱上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组织作出贡献,这就是管理者对大的目的和责任。
我认为管理者不仅要为自己、为组织负责,更要为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身边的社会人负责。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到外圆内方。
通过我对德鲁克有关资料的查询,深刻的了解到德鲁克对世界管理学的贡献。很多资料对德鲁克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比如说,不错过德鲁克的三大理由:1.他是对全球管理者影响最大的大师;2.他是真正影响世界管理趋势的大师;3.他是格外值得中国管理者学习的大师。不错过此书的三大理由:1.这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华本,让您在最短时间掌握大师的核心智慧;2.生动的分析与表述方式,让您掌握大师智慧更加轻松;3.大量中国式管理案例,将大师智慧与您的管理实践更紧密地相结合。
通过德鲁克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描述,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还要培养一种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养成不急不躁的心理,这样才能考虑长远利益;其次,要有一颗包容心,这样才能不至于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有一颗包容心,才能让他人充分发挥他人的长处,容他人之短处;坚持才是卓越之道。其实,这本书留给我们待以挖掘的东西还有太多,以上所讲的这些不过冰山一角。认真去读、去身体力行,必定会有收获。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十七
二点评优点与缺点;三谈生发感想)。尽管像一套固有的模式一样,可是却强烈地促使我反思自身:有没有这样细细地思考过究竟该怎样读书?究竟该选择多读什么样的书?通过高晖老师的初步指导,我开始读德鲁克的这本全球管理者必读的经典著作。
奈何时间有限,水平有限,这本书啃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现撷取其中一章感触颇深的地方,谈谈自己或不成熟的看法。
在读第二章?掌握自己的时间?中,一说到时间管理,我过去所听到的课程基本上比较雷同,就是告诉我们四个象限:重要不紧急,重要又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然后告诉我们要优先处理重要不紧急的事物,并且告诉我们,如果不妥善安排这四项事物,这四类事物有可能相互转化。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或听到这理论的时候,是我在看《水煮三国》一书。另,在接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训的时候,还看过视频——往盆里放大小不等的石块。
而德鲁克谈时间管理的时候,所不同的是,深刻阐述了?为什么?。
我概括一下德鲁克谈这个问题的一个逻辑思路:
1、时间首先是种资源,并且是种极其特殊的资源,不可再生,无法替代,有限并且无法存储。
2、管理者的时间需要满足那些需求。
3、如何减少低效、或者说是无效的时间安排——先从分析管理者通常会如何浪费时间开始——在德鲁克的理论里,浪费时间的表现及原因并不仅仅是管理者做了大量?不紧急不重要?的事物。
再展开谈谈我的收获:
一、对管理者的时间的需求
(一)组织的需求:
1、管理者需要做大量沟通的工作,上级下属同事,并且沟通的时间往往不能零散,否则无法达到效果。
2、管理者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做?人际关系?的工作。这种工作往往需要一定次数的重复,并且有时看起来并不像是在工作。
(三)创新和变革的时间需求——?一件工作,用‘脚’(体力劳动)的时间越少,用‘脑’(脑力劳动)的时间就越多即要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式,工作进行创新等等,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综上,对管理者的时间需求概括来说就是:足够的有效时间,相对完整的时间。而核心的措施——减少无效的时间,或即减少被浪费掉的时间。而德鲁克将时间管理的问题放在减少被浪费的时间这个点上,是因为德鲁克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他的时间必然是不够的,特别是他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很少的,即使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的时间也必然是被组织、他人大量占用的。非生产性的、被浪费掉的、无效或者说是低效的时间安排主要有:
1、可做可不做的事务——砍掉对于管理者的目标导向没有太大影响的事务。
2、应该授权而未授权的事务——授权不等于放权,授权之后职责还在,仍然是要对结果负责的。
3、浪费别人的时间——有时候在浪费别人的时间的同时也加大了一些工作的时间消耗
4、由于缺乏远见或制度缺失而导致的危机——缺乏远见,即没有优先处理?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务而导致危机;制度缺失而导致的管理不善,工作效率低下,办事拖沓一个平静无波的工厂,必是管理上了轨道。如果一个工厂常常是高潮迭现,在参观者看来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就必是管理不善。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刺激动人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都早已预见,且已将解决办法变成例行工作了——将预先解决危机变成?例行工作?,我觉得有些理性化,因为预见危机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同时,这也是条标准,可以用来衡量自己的工作。
5、人数过多——当一个管理者花过多的时间去处理内部的?人际关系?上的时候,说明了该组织人数过多了。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理解的。而实际上,一个组织想要变成?精兵?组织总是不太容易的,在业绩的压力下,总免不了思路要向?队伍扩张?上去靠——我觉得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当涉及到团队建设的问题上时,总是最难的人才?这个资源总是最难处理到最好的。
6、组织不健全而导致的时间浪费,主要表现为会议过多——从我工作的单位情况来看,我对德鲁克的这一观点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还存有一定的疑虑。这种疑虑不是因为我不理解或者是不同意,我觉得还是因为我的经历不够丰富,未能引发共鸣造成的。
7、信息功能不健全——这一点德鲁克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在组织内部之间(或者也包含了组织内外部之间)沟通存在翻译问题,而造成时间浪费,还有各部门表达、收集、整理信息数据时,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够重视对其他部门的贡献——这种贡献其实只是需要一些主动性和利他性。
在谈到统一安排比较自由的时间里,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无论减少了多少被浪费掉的时间,他能自由安排的时间仍然不多,除了极少数极特殊的例子以外,绝大多数的管理者需要努力争取到一定的自由时间,来进行思考、规划、做决策等等——这样的时间必须相对完整且没有被打扰。
我认为这涉及到了一个德鲁克没有说出来但是很明显的一个前提: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应该是敬业的,勤奋的,怠职及没有奉献精神的人,是没有资格做管理者的。
德鲁克的这本书,我还只是走马观花,并没有真正沉下心去品读,但是我已决心:继续读通、读懂、读透这本书,把自己生命的宽度,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得宽一些,再宽一些!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十八
按照管理通常的定义,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robbins,2004),罗宾斯对管理的定义从过程的角度很好地指出了管理活动的内容,但是对于如何做到管理者自身和工作的效率,管理研究却鲜有提及。德鲁克(1966)在其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前言中曾指出:“关于管理方面的著作通常都是谈如何管理别人的,而本书的主题却是关于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所以,卓有成效是我国企业职业化管理者所应关注的关键。
管理者只有首先实现自身的效率,才可能成功地管理好别人。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drucker,1966)。对于使管理者如何变得卓有成效,德鲁克已经在其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做出了明确的论述。此外,《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一书也告诉管理者“如何去做正确的事情,如何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卓有成效的人、一个卓有成效的知识工作者、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赵曙明,)。所以在我国转型经济时期,如何培养卓有成效的职业化管理者,是使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走国际化战略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从德鲁克提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一概念之后,无论是管理研究还是企业的管理实践,都对其做出了更深入的探索。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两部著作中,德鲁克对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学习过程。德鲁克一生致力于从“旁观者”的角度对管理进行深入的探讨,作为管理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德鲁克始终认为“管理是一项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drucker,1954)。所以,对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探索,也是德鲁克对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管理实践的更深入的研究。
德鲁克从自己的研究和咨询经历出发,认为没有一个管理者是天生的,他们之所以有效,只是由于在实践中学会了一些有效的管理习惯。但是,职业化管理者的胜任素质是管理者学习有效的管理习惯,成为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基础。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对于中国企业职业化管理者的素质的论述,并没有从领导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出发,而是结合笔者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分析。具体对于本文而言,对于职业化管理者胜任素质的论述,能够更进一步地使得职业化管理者对自身有更清晰的认识,而对自身优势的识别则是实现卓有成效的前提条件。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以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代表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与以经济学为代表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探索,已经从事实上证明了自19世纪50年代到今天人类对于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的成功。但是,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生产率的开发,则直到近些年才受到应有的重视。本章结合德鲁克对卓有成效管理者的论述就培养卓有成效的中国企业职业化管理者的探索正是对人力资源效率区别于一般人力资源开发方法的探索。
总而言之,正如德鲁克(2005)所说:“我认识许多有效的管理者,他们脾气不同、能力也不同;他们所做的事不同,做事的方法也不同;他们的个性、知识和情趣也各不相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不是具有类似胜任素质的个体的集合,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卓有成效的。因此,培养卓有成效的中国企业职业化管理者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任重而道远。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十九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中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不胜枚举,每一个原则都可以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联想。但是诚如德鲁克所言:“因为管理涉及人们在共同事业中的整合问题,所以它是被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内容在联邦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或巴西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却是千差万别。”因此,本文只结合自身工作且最触及个人思想的几个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必须要做到卓有成效【p158】。智力、想象力,还有知识,是知识工作者个体最重要的资源。但是在企业中,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工具。知识工作者本身并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的产出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它必须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才具有实际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的行动上,也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源。有的.很有才华的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把追求才华的本身作为目的,只重视知道什么,而忽视了把他的才华用于社会实践。对企业而言,“效”就是产品,它看得见、摸得着、能说明一切。做好产品,应该作为我们的宗教信仰。好产品是修炼出来的,容不得半点忽悠。
二、管理必须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及其成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p8】。一成不变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在企业管理的不同阶段,管理的重点是不同的。在管理的某个阶段,管理的重点也有所侧重。如同孙子云“良将用兵若良医用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管理应根据具体的运行而调整,管理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我理解目前凝华的主要矛盾在于:高涨的销售势头和滞后的生产效率;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快速交付的要求与落后的质量保证(含设计、生产、材料等)。那么,针对当前的主要矛盾,凝华就需要及时调整管理工作,调配资源,使其能够“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人事决策)真正的重点是完成任务的能力。如果具备这种能力,公司可以弥补其他欠缺的方面,反之,如果不具备这一能力,其他方面就毫无价值【p107】。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凝华各个岗位的管理者们,在过去的一年或者是某个时间段里,他完成任务的能力到底怎么样。在述职中我们进行过若干设定、评分、权重,按本原则来看,最重要的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战争中,忠诚和打胜仗是衡量指挥员的基本准则,如果准则很多,却不管打仗,能否存活也是问题了。另外为专业组织甄选管理者,必须要“内行管理”。因为专业人士难以接受一个不尊重其业务能力的人做自己的领导。因此选择工程经理时,选择范围就应该仅限于本部门技术最高的工程师【p109】。
四、企业家精神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创造性的”,它其实就应该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工作【p112】。我们可以高谈阔论愿景、创新、竞争优势、团队实力,但是在鼓舞完员工的士气之后,我们必须要时刻牢记我们的产品现实,我们要老老实实地把精力投入到我们的产品上,离开产品,离开满足客户需求,凝华将什么也不是。企业家精神代表着创新。为使企业具备创新能力,公司必须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进而使得员工具有企业家精神。必须以企业家精神为中心设计各层关系,必须确保其奖励和激励措施、薪酬待遇、人事决策等所有政策,都能够鼓励创新行为而不是惩罚这种行为。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论述十分精辟,但是本书蹩脚的翻译实在是不敢恭维。不过瑕不掩瑜,我硬着头皮反复读过几遍后,把不理想的翻译忽略过去,慢慢地越读越顺利,越觉得其精深的思想还是很值得我们继续反复研读的。
/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