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热门1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回顾所学知识,总结经验,加深印象。写心得体会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细节来支持和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纪念七一,是我们每年都会经历的一天。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也是我们祖国的生日。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非凡。在这一天,我们除了庆祝党和国家的伟大成就外,更要回顾并总结自己一年来的所思所感。在七一这个独特的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了党的领导下,我们共同的努力和团结合作是取得胜利和进步的关键。
首先,七一纪念日是我们回顾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一个时刻。从建党之初,到如今的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通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在纪念七一的这一天,我们不仅要庆祝这些伟大成就,更要思考如何在未来发展中继续保持势头。
其次,七一纪念日是我们反思的时刻。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的问题。可能是个人的疏忽导致的错误,也可能是整个团队的不合作导致的失败。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的错误,都需要我们正视并从中吸取教训。只有通过深刻反思,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避免重复犯错,并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行动。
第三,七一纪念日是我们感谢和激励自己的时刻。我们应该感谢这个伟大的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机会和条件。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良好社会环境,我们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我们也应该感谢和激励自己一年来的努力和付出。不管我们取得了多少成就或者经历了多少失败,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并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第四,七一纪念日是我们展望未来的时刻。在七一这一天,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要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并朝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不懈努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我们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七一纪念日是我们团结合作的时刻。作为一个国家和党的成员,我们要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就。纪念七一的时刻,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加强团结合作,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总而言之,纪念七一是一天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十分特殊的日子。它不仅是庆祝党和国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刻,也是我们回顾过去一年所思所感、感谢自己和他人的时刻,更是我们展望未来、团结合作的时刻。在纪念七一的这一天,让我们共同庆祝,思考并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七一是我国党的生日,也是我国的国庆节。作为一名教师,七一这一天与往常不同,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总结自己的工作。七一感想给了我们教师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并得出一些结论和体会。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我对七一这一特别的日子的感想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关于职业的认识与理解。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业让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的重大性。我们肩负着培养和教育下一代责任,我们的工作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独一无二,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需求,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和进步。
第三段:对学生成长的观察与思考。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提高,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我的观察中,我发现当今社会的学生压力越来越大,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只有让学生在快乐与自信中成长,他们才能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并且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第四段: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引领教育改革的潮流,将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五段:教师自我成长与学习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停滞不前,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除了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还应该关注自身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只有不断自我成长和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育使命。
总结:
通过对七一这一特殊日子的感想和思考,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我们应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多的贡献。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七一,是每年中国人民振奋精神、矢志强军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会以庄重的仪式,缅怀革命先烈,纪念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在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也有幸参加了各种活动,收获了很多,从中感悟到了许多道理。在这里我想就此向大家分享我对纪念七一的心得体会。
首先,纪念七一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爱国情怀的重要性。在纪念活动中,我们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参观革命历史陈列馆,了解了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他们为了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触动了我,激发了我尽自己的一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的决心。我深深地明白,只有爱国的热血,才能激发起一个国家的磅礴力量。
其次,纪念七一使我认识到了历史的珍贵与坚定。革命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参观革命历史陈列馆,我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史和伟大胜利史。这些历史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曲折与壮丽,也让我深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正是因为先烈们的英勇牺牲,中国才能焕发出今天的生机与活力。历史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只有坚定正确的历史观,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纪念七一使我深刻认识到了军队的崇高地位。参观军事博物馆,我见证了中国军队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强大崛起。军人是国家的守护者,是人民的脊梁。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了太多。在纪念活动中,我们不仅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还参观了现代化军营,近距离感受了中国军队的风采。通过了解军人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我更加明白了军人的崇高使命,也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第四,纪念七一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诚代表。在纪念活动中,我们了解了党的光辉历程和艰苦奋斗史,亲眼见证了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事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奠定了基础。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飞跃和壮丽的历程。纪念七一让我对党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我将永远跟随党走向光明的未来。
最后,纪念七一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我们需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纪念七一让我明白了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员,应当以实际行动,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为我国的科技事业贡献所学,还是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我们都应该以先烈们为榜样,勇往直前,不断奋斗。
纪念七一的活动让我对国家、对党、对军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也激发了我更加热爱祖国、忠诚党和军队的决心。我们应以纪念七一为契机,更加热爱祖国、坚守信仰、尽职尽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近日,我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许多优秀共产党员被授予七一勋章,这一光荣而庄重的荣誉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他们无私奉献和不懈追求的肯定。通过对这些获得七一勋章的先进人物的学习和思考,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并得到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困境中砥砺前行。获得七一勋章的先进人物大多是在革命斗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然而,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凭着理想信念的坚定,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使我深受鼓舞,要时刻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不被外界干扰和动摇。
其次,在学习了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后,我更加明确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七一勋章获得者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勇气,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奉献,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启示着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付出,为社会作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和意义。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我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七一勋章获得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给我以深刻启示。他们忘我的工作和奉献精神令我深感惶恐。我时常反思自己,是否为人民群众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在他们的事例中,我看到了爱人民的真谛。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自己的机会,为人民群众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献给祖国和人民。
最后,在学习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时,我深感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经历使我深感学海无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因此,我决心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国家和人民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获得七一勋章的先进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们的事迹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坚定的信念。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牢记他们的教诲,时刻保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热爱,坚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要以获得七一勋章的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七一是中国的国庆节,也是教师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在收到学生们送给我的贺卡和礼物后,坐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之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这个特殊的教师节,我想分享一些我在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的本质在于培养人才。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明白,我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我的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并为之努力奋斗。
第二段: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背景、兴趣和优点。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特点和才华。在课堂上,我注重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我也关注那些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努力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段: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专业技能之外,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我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通过各种方式,如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四段:追求自我提高和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认为教育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而我自己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创新。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我会积极参加各种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理念。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能力。我希望我自己和我的学生都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和超越。
第五段:教师是阳光下最美的职业。
教师这个职业是充满挑战和责任的,但同时也是非常充实和有意义的。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功,都是我最大的鼓励和动力。我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学生的未来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真心关爱学生,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他们人生路上最坚强的后盾。
教师节是我们共同的节日,也是对教师的肯定和感谢。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回顾教育的初心,展望教育的未来。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七一是中国共产党诞辰的日子,也是我国的建党纪念日。每逢这个日子,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无以言表的激动和感慨。这一天,不仅是缅怀先辈的伟大历史,更是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时刻。回首过去的一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党的力量和国家的伟大,也体会到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在这里,我愿意以五段式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七一感想心得体会。
首先,回顾过去一年,我被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深深打动。在学习小组的课堂上,我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了解了党的各个发展阶段的重大事件。从一次次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探索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不懈努力。这让我对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更加自豪和自信地投身于党的事业中。
其次,我在这一年中明白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党的领导是中国取得各种伟大成就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我自己所在的团队中,党的领导无处不在,党的方针政策贯穿始终。通过参加各种党组织的学习活动,我了解到党的领导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灯塔,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指南针。只有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再次,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也激励我坚定信念,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的先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国家的繁荣,不惜付出一切。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能够不辜负时代的期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最后,七一这个重要的日子,提醒我自省,反思自身的不足。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要时刻保持敬业奉献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我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做到廉洁奉公、正直无私。只有这样,我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七一的到来让我感受到了党的力量和国家的伟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的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敢于担当,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努力奋斗。我相信,在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七一是中国的国庆节,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庆祝活动,人们纷纷踏上庄严的阅兵场,欢庆祖国的强大与繁荣。而这一天对于我来说,更是一个思考和回顾的时刻。在庆祝七一的同时,我不禁思考着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有幸有机会看到国家的辉煌成就、国家的未来发展规划,并且从中得到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七一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和壮丽。在阅兵仪式上,我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科技成果。火箭发射、战机编队、核潜艇等等,都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国防实力。而且,还有七彩的气球、五星红旗、壮丽的花车等等庆祝元素,让我深感国家的繁荣昌盛。七一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壮丽,也让我找到了自豪感和归属感。
其次,七一让我思考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在节日期间,我有机会回顾过去一年的所学所得,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不足之处。同时,我也参观了一些展览和文化活动,了解了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这让我明白,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我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升,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七一之后,我制定了一些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力争在各方面都能取得突破和进步。
第三,七一让我明白了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否,与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无论是从个人的小事入手,如保持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等,还是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区等方面,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七一让我明白了作为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成为一个优秀公民的目标和方向。
第四,七一让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在观看庆祝活动和听取领导人的讲话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未来规划。国家在科技、教育、环保等各个领域都展示了强大的决心和行动力。这让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继续崛起,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和文明的国家。七一让我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和憧憬,也激励着我为之奋斗。
最后,七一让我感受到了团结和奋进的力量。无论是在阅兵仪式上,还是在晚会和庆祝活动中,人们都齐心协力,为国家庆祝、为国家点赞。这种团结和奋进的力量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和动力,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七一让我更加明白了团结和奋进的重要性,也激励着我勇往直前,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中去。
七一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也是一个让我思考和回顾的时刻。通过庆祝七一,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和壮丽,思考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明白了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感受到了团结和奋进的力量。七一让我收获良多,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国家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那场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伟大的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是一群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极大的推动了科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又是一次中国历史上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伟大斗争,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直接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五四伟大的爱国精神直接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无疑对社会也有着及其重大意义的。
五四运动的发生距现在已近90年,也许有许多人会说五四运动已经离我们已经太久远了。很多人也都认为五四精神只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对于我们也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相当的不正确的,我们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我们的意识形态,有必要在新的形式下重新认识爱国主义精神。重提五四爱国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是有着重大意义的。那么时值今天,当代的大学生远离了国家和民族苦难的日子,远离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背景下,爱国好像对于今天的我们已经留于以种形式,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把爱国付诸行动,那么我们今天来重新怀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发扬帝国主义精神是又极其重大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并非要为发扬爱国主义而做出一场哄哄烈烈的爱国行动,我们应实事求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争取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就像的学生资自愿服务西部一样,去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你的地方去,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爱国行动。同时在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遵守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做一名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也是一种爱国主义行为。
所以,就让我们一起从小事做起,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一起为爱国主义精神而奋斗,付诸行动!让五四精神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永垂不朽!
五月的鲜花,为青春绽放;炽热的阳光,因梦想燃烧。又到一年“五四”时,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赋予五四精神新的内涵,青春不老的深厚情怀让这个属于青年的节日永远激情澎湃。“感恩,这是的时代,我们的时代”——一名年轻“创客”锐气逼人的宣言,道出当代青年的心声,唱响古老中国的青春之歌。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机缘,都要承担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使命。从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到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从开拓奋进的改革开放到全面小康的决胜进军,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千秋家国血未冷”,青春的热血里流淌着敢为人先的勇气,涌动着一往无前的执着,承载对人民和国家舍我其谁的责任与使命,熔铸成为梦想、为民族的奋斗与担当。
伟大的时代,让青春的世界海阔天空。“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梁启超先生百年前对青年的寄语辉映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快速发展、深刻变革的广袤土地,为青年实现梦想、人生出彩搭建起宽广的舞台;层峦叠嶂、水流湍急的“历史三峡”,呼唤敢为人先的少年英雄勇立潮头、担当重任。一如30多年前激情燃烧的改革岁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历史大潮赋予青年发展的无限可能,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政策导向与社会氛围为亿万青春提供了释放潜能、体现价值的难得机遇。让青春的激情在国家建设中迸发,个人的才能在公平环境中释放,梦想的种子在社会呵护下发芽,无数朝气蓬勃的生命浪花汇聚在一起,必将汇成前进的洪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荣,助推中华民族在圆梦路上不断抵达新的高度。
坚定的信念,令青春的脚步铿锵执着。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不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多元、观念多样的冲击下,追名逐利的诱惑在增多,生活压力、现实理想的落差间,坚守信念的考验更严峻。是囿于物质的满足,以利己的“精算”谋划人生,还是突破一己得失,在更广阔的天地书写精彩的人生?青年有信仰,民族有力量,国家才有希望。赓续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就不会彷徨,在学业、情感、职业的困境中就不会纠结;洞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坚信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坚定民族复兴的必然性,广大青年就会充满涉过激流险滩的信心与勇气,在追寻梦想的路上阔步前行。
梦想渐行渐近的步伐,凝聚着无悔的青春奋斗。“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无论是平凡岗位的默默奉献,抑或在时代大潮中搏击风浪,创造,永远是青春最鲜明的底色,始终是推动历史车轮劲的动力。把知识储备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到基层和群众中丰富阅历,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才能“拿得起”;将勤于学习与勇于创新结合起来,在继承中突破陈规,在现实与理想中寻找可行路径,创业终将迎来成功的曙光;把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结合起来,为世界和平、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合作共赢多做贡献,一个开放、自信和充满朝气的中国就将收获更多友好目光,赢得更大发展机遇,也为人类的共同家园播撒和谐与希望的种子。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当所有的经历化作记忆,那些年少时为理想挥洒的汗水,为成功付出的艰辛,终将成为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投身变革时代的滚滚洪流,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中砥砺意志、增长才干、回馈社会、报效祖国,必将收获无怨无悔的青春记忆,在融入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奋斗中绽放永不褪色的青春光彩。
在91年前,一代热血青年为了爱国的目的走到了一起,发出了“救国家于危亡,拯人民于水火”的呐喊,并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一幅中国历史上辉煌壮丽的篇章。也许历史已遗忘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姓名,但五四先驱们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以及他们作为青年一代所坚守的“以社会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却永远将为此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所传颂、继承、提升和发扬。91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五四”已物化为不灭的火种,穿越时空,从20世纪的那一头传到了21世纪的这一头。而当这火种传到我们的手中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问一声“我们如何才能无愧于五四精神?如何才能无愧于新时代的要求?”
我们首先要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到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信念是坚定不移地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的共同事业,我们的一切学习、工作和创造都与这一宏伟目标密不可分。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会有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就不会有勇于进取的持久动力,最终也就难以成就我们的伟大事业。
我们还要发愤学习,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人生第一要义。在校园里,我们要学习课本和课堂上老师教授给我们的知识,当我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我们还要学会自我教育,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否则将被时代淘汰。所以我们现在要珍惜花样年华,忘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的奉献奠定坚实的基础,积累充足的资源。
我们继承五四传统还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既是中国青年的光荣传统,又是新世纪对我们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人所未经历的事业。就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供借鉴,所以一切都得靠我们大胆去探索;因为这是一个崭新的事业。所以就要求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应该发扬创新精神。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创新的希望和重任就落在我们的肩上,这也是我们光荣而圣的历史使命。最后我们还要勇于实践,在假日和课余走出象牙塔,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因为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同样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和成才的课堂。我们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经历大自然的风雨,小树不会成材;不接触社会、不进行实践,我就不会长大。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国情,经受锻炼,我们才能增长才干,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开创新事业,为社会造福,为我们的宏伟事业加砖添瓦。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九
他是杰出科学家,美国人曾经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钱学森,也是钱永刚敬爱的父亲。
53年前,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能用于实战的核导弹,钱学森是当时试验总技术负责人。
53年后,在钱学森逝世十周年纪念日(10月31日)到来之际,《面对面》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对钱永刚进行了专访。
5年软禁“禁”不住回国的心。
1955年9月17日,美国洛杉矶码头人头攒动,很多人都是来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家送行的。对于钱学森来说,这是他争取了整整5年的归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得知这一消息后,开始筹划回国。
当时,钱学森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科研条件。为了回国,钱学森先后辞去在美国的一切职务,脱离美国军方身份。但美国军方并不想放钱学森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甚至威胁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1950年9月7日,钱学森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非法拘留,关押在洛杉矶以南特米诺岛的拘留所里。
钱学森夫人蒋英(生前采访):强大的探照灯24小时对准他,不让他获得休息。每隔十分钟就有一个士兵打开笨重的铁门,伸进头来看看他有没有逃跑。大铁门很重,声音很响很刺耳。
被拘禁15天后,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和钱学森的导师等人凑齐了一万五千元美金,将钱学森保释出狱。回家后,蒋英发现,钱学森不仅在这15天掉了十五公斤,而且还失声了。经过休养,钱学森的失声得到康复,但他不能从事自己之前的研究,还必须每月向洛杉矶移民局汇报行踪。
1955年6月,钱学森被软禁的第五个年头,他甩掉美国方面的监视,将一封写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辗转寄回祖国。信中说自己“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1955年8月5日,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的信件,被告知可以离开美国。1955年9月17日是钱学森和蒋英结婚8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一双儿女返回祖国。
一封神秘电报叮嘱“沿途切勿下岸”
从美国洛杉矶到中国香港,一万多公里,二十多天的航程。启程回国前,钱学森收到了一封父亲钱均夫发来的电报,电报内容很简单:沿途切勿下岸。为了安全起见,钱学森照做了。
当回到上海,蒋英向钱均夫询问这封电报的时候,钱均夫却回答:我没发过。
这封电报究竟是谁发的?成了一个谜。
50年后,外交部解密了部分档案,其中就包括这封电报的底稿。原来,这是外交部担心钱学森的安全,害怕他归国路上发生意外,特意以父亲的名义叮嘱他留在船上,不要上岸。
钱永刚把这份电报底稿复印下来带回家。埋藏在钱学森一家心里的谜,终于解开。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1955年10月,钱学森一家回到祖国。仅仅一个月后,钱学森就深入东北地区的有关厂矿、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调研。在访问哈军工时,院长陈赓大将从北京飞抵哈尔滨,与钱学森商谈研制导弹事宜。
钱学森(生前采访):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中国人怎么不行?所以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1956年2月,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56年10月8日,是钱学森回到祖国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天,由钱学森受命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0年之后,1966年10月,两弹试验结合成功。从此,中国的核导弹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
钱学森教育儿子: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
钱学森曾列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十七人,排在首位的就是他的父亲钱均夫。钱均夫当年曾经和鲁迅、蒋百里等人一起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救国之路。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鼓励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民国时期,钱均夫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在父亲的影响下,钱学森一方面学理工,立志“航空报国”;另一方面,他又涉猎音乐、绘画等艺术。像父亲一样,钱学森也对儿子钱永刚的人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钱永刚:他认为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尽可能多看书。我曾经被老师叫去训话,说像你这种条件就应该是全5分,你为什么4个4分?说明对自己的要求不高。
我回去后,父亲看我噘着嘴,问今天啥事不高兴了?我跟他说了情况,我说消灭4分不是做不到,但这得让我少看多少课外书!我父亲听了以后,啥也没说,嘿嘿一笑走了。
经过半学期努力,最后4分消灭了,都是5分。结果回来我爸来了一句,我看有两个4分也很好。他们这些大家到了一定程度有很强的包容性,并不是像我们一些老师要求学生都是100分,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
用“身教”告诉孩子什么是“尊重”
回国后,钱学森一心扑在工作上,陪伴家人的时间非常有限。钱学森对孩子的教育,流露于他生活的点滴。
当时,为了照顾好钱学森的饮食起居,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导弹研究,组织上为钱学森配备了一名厨师。
钱永刚:这个炊事员做得一手好菜,(不过)没文化,一个字不识。那时我是初中生,多多少少有点瞧不起这个从旧社会过来的饱经风霜的厨师。
有一天炊事员问我,“永刚,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你爸爸妈妈吃饭的时候,都穿着整整齐齐?”这个问题真给我问住了。结果他说了一句让我记了一辈子的话,他说“永刚,那是因为你爸爸看得起咱”。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所以以后我也学着像我父亲那样,不论对待谁,除了有礼貌,更主要是尊重。
钱永刚:从父亲身上最要学的是“爱读书低调做人”
1955年9月,跟随父母返回祖国时,7岁的钱永刚还是个孩子,对父母所说的回国其实毫无概念。长大后,钱永刚才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那段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能体会父亲当年的心境。
10月,有关方面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全程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并担任馆长。
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与世长辞,钱永刚也到了退休的年龄。除担任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还是钱学森图书馆首席志愿讲解员。与其他讲解员不同,钱永刚的讲解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带着学生们朗读64年前钱学森登船回国前对记者说的一段话: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记者:您跟他父子一场,你觉得从他身上看到的作为孩子最要学的是什么?
钱永刚:两条,一是爱读书,这个爱是贯穿生命的始终。成了大名后,探索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他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要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去服务。二是低调做人,对名对利永远保持低调。
一提到钱学森,估计大家就会想到的是,他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冲破重重困难,历时5年多,以及国家为此展开的长期、富有智慧的外交努力,并最终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故事。
钱学森的这种爱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地方。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很多人记住的多是他在航天和导弹领域的贡献,而忽略了这里另外一个领域,也就是自动化控制,我们在本文的后边会提到,为什么这个领域也非常的重要。
钱学森被他的导师冯·卡门称为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并说: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他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冯·卡门被称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钱伟长和郭永怀两位归国,同样也为国家做出卓绝贡献的科学家,同样也都是冯·卡门的弟子。
由冯·卡门和钱学森共同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的建立,让钱学森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出国与归国。
钱学森先生19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他的父亲钱均夫希望他学习工程专业,希望他学成之后,能够实业救国。
1929年,钱学森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
本科毕业之后,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美的名额,开启了他的赴美留学之路。
1935年8月,钱学森赴美深造,他原本的专业是航空工程,在未来的深造方向上,父子之间发生了分歧。
钱学森打算下一步攻读航天理论,他父亲则认为中国航天工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还是研究飞机制造技术为好。钱学森则告诉父亲,中国在飞机制造领域与西方差得太多,只有掌握航天理论,才有超越西方的可能。
蒋百里知道了钱家父子的分歧,他对老友钱均夫说到,欧美各国的航空研究趋向工程、理论一元化,工程是跟着理论走的。钱均夫听了这番话终于应允儿子继续学航天理论。钱学森如释重负,从此对蒋百里感激不尽。而蒋百里则是钱均夫的好友,也是钱学森未来的岳父。
当钱学森即将登上远行的轮船时,钱均夫抖动着双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急促地塞到儿子的手里,说道:“这就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说罢,老人快步走下舷梯。钱学森怔怔地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出口处,这才连忙打开手中的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1949年的圣诞节前夕,钱学森收到了上海老父亲的来信;父亲告诉他: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神勇之师,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入城后,不打扰市民,夜宿街头。上海的百姓没有不竖起大拇指夸赞的;父亲在信中还特别告诉他,如今,在上海,已不再有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事,上海的面貌大大改变,整个中国的面貌也在大大改变。父亲在信的末尾嘱咐他,接到这封信后,应及早回归故里,以便把他的特殊才能贡献给人民,贡献给国家。
家人与家庭。
从上边的细节里,我们就能看出,钱均夫先生的字里行间和点点生活细节之中,其爱国情怀显露无疑。钱均夫先生是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之32代孙,曾在原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幼年钱均夫就得到了家庭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就读于求是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钱均夫先生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先祖《家训》的影响吧!(指的是钱镠临终前曾向其子孙留下的十条遗嘱)。
很显然钱氏家训和钱均夫身上的精神极大的影响了钱学森。
1935年,钱学森准备留学美国之前,钱均夫提醒儿子,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一类典籍。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
蒋百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是钱均夫在求是书院(浙大前身)的同窗好友,也是钱学森的岳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蒋百里的第三女。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早年曾被过继给钱家。蒋百里有“五朵金花”,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钱均夫与妻子章兰娟希望有个女儿,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活泼可爱,恳求蒋百里夫妇把蒋英过继给他们。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于是钱家办了酒席,过继蒋英,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并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钱学森与蒋英从小就是青梅竹马。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因为过于思念三女儿,蒋家还是把蒋英接了回去,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手、钢琴家。没想到,这个原本是钱家的过继女儿的“钱学英”,最后还是嫁到钱家,变成钱家的儿媳。
1955年,蒋英随钱学森回国,长期在中央剧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工作,是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音域宽广优美。
理想与信念。
关于钱学森突破重重阻碍,历时5年多才真正回到祖国的过程,我们在很多地方可能都看到过了,这里就不详细写了。
不过我们可以在这里聊一个问题,也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力量。
历史上,真正成大事的人,基本上都会有超乎常人的信念,而这坚定的信念之后,则是他们的理想。
11岁的王阳明,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的时候,他的老师坦然又理所当然的告诉他:惟读书登第耳。也就是读书中状元做大官。
但是,这个答案被王阳明给否定了,他说登第做状元,恐怕不能算作是第一等事。此时错愕的老师问王阳明认为什么才是第一等事。听到王阳明的志向是立志做圣人的时候,老师先是目瞪口呆,后来哈哈大笑,又摇头不止。
我们现代人对于理想、信念这些词多少有些陌生了,甚至是有些排斥,做大官、赚大钱、住豪宅、开豪车,好像已经成了一种共识,成了一种普遍的追求。
而如果你和人谈理想,我想你很可能得到的是像王阳明的老师那样的错愕和嘲笑,而不是鼓励和赞许。
其实,不管是任何时代,理想和信念都是让我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走出困境,坚持到底的终极力量。
理想与信念是孟子所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是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担当。
而人的理想和信念,最初的来源就是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钱学森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也就是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7月29日,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其实,他在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当然,这里的创新的主题肯定就是人才。如果把艺术扩大到人文这个领域,可能更容易理解,也更为全面。
其实,钱老的一生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钱老年轻的时候就对音乐、画画、摄影灯艺术门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物理学会、航空学会和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艺术与科学协会。
数十年后回忆往事时,钱学森曾感慨:“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交谈时产生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青年人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技与人文犹如鸟之两翼、人之双足、车之双轮,缺一不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精神动力,同时作为一个普通人,科学家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的综合体,继承了古往今来最杰出的精神产品,它对于丰富科技人才的精神世界有莫大的好处。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要实现二者的结合首先就要有具有高度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的科技工作者。一个没有人文情怀、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科技工作者永远只能是一个科技工匠,不会是杰出的科学家。
人文的视野、艺术的视野对于科技工作者并不是可有可无。实践已经证明,那些杰出的科学家都是有着对真、善、美的崇高追求的人,他们有着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与科技表面看毫不相干,可是很多顶级的科学家却从中国的文化中受到了重要的启发,比如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从太极图、庄子中得到重要的启发。
钱老曾说: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未来的21世纪将是智力战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否会被开除球籍,将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成败。”
………..
“中国还有些哲学家,也有这种观点,他们的书过去我看不懂,现在明白了。比如熊十力,他认为人的智慧有两个方面:文化、艺术方面的智慧叫’性智’;科学方面的智慧叫’量智’。过去我说,要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引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张岱年教授同意我的看法。现在看,这个精华就是人类的‘性智’,即人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从整体上来看世界。一个人光有科学技术不行,常常容易犯机械唯物论的错误;光有文化素养也不行;既要有‘性智’,又要有‘量智’。”
所以,他在1982年就提出建议设立专门的文化学,以对应以研究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的经济学。
上边提到,很多人忽略了钱老在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同时他也是工程控制论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说到复杂系统,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不过,我可以用我的专业,也就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些内容略作说明。现代经济学的前沿就是复杂经济学,而复杂经济学的背后就是复杂系统相关的理论。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亚当·斯密写出《国富论》的时期,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承认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到后来,维尔拉斯将数学引入经济学领域,但是,几百年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历来的经济学家们把假设条件预设的越来越理想化,离生活现实越来越远,很多经济学家也把进化论,以及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试图移植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但是,经济学家们对于经济的预测好像从来没有准确过,对于以往经济现象的解释也很难复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的前沿研究,开始反思这些问题,从而有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提出,经济、社会,包括我们现在的互联网都是复杂系统,很难用简单化思维或者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去理解、去预测。
复杂系统理论认为各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决定事态的发展;整个过程非常复杂,没有简单的模型可以预言何时市场走向将会反转。例如,价格在经历了长期的逐渐上升之后,泡沫形成,可能反映出将市场推向更快发展轨迹的一系列因素。然后,泡沫清单中列出的所有特点都开始显现,交互作用,彼此加强。资产价格增长本身刺激了经济,促进了范式的改变。同时,借贷的增长反映出资金找到了好的投资机会,进一步刺激资产价格飙升。
应对复杂系统,所需要的反而是一种智慧的认知方式,这和传统上我们所说的科学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简单的说,复杂系统理论,更关注系统内各部分的互动关系,也就是互相之间的影响和互动,而系统只需要最简洁的规则,让很多事情自动“涌现”,自然生长,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稳定系统。这其实和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道理,大自然只是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和规则,并没有通过“规则”来预定人类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实,这些不同反而可以很好的互补,中国文化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终极的道的思考,可以和西方文化里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互动。
这也就是上边钱老所提出的量智与性智的问题。
简单点说,真正的创新或者说人才的涌现,很可能就是在人文与科学的交叉处,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更深入的融合和发展,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
越真实越具体就越有力量。军报“生活与修养”专版,以“钱学森的严与实”为主题,采用亲历者回忆的方式,展现了“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工作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在朴实无华的故事化叙述中,人民科学家的严实作风跃然纸上:爱国、敬业、认真、严谨、无私、担当、务实、清廉……联系到当前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钱学森无疑正是一名“合格党员”的典范,一言一行为我们树起了精神标杆。
在爱党爱国爱人民中成就合格党员。合格党员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任何时候都以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党员献身使命的情感基础和动力来源。钱学森一生视富贵如浮云,在他心里,永远是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他曾把“被允许回国……为中国人争了口气”“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成为劳动人民的一分子,并且与劳动人民中优秀分子连在一起”当作一生中仅有的三次最激动的事。这正是一名合格党员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大爱的经典诠释。
在履职尽责中成就合格党员。责重山岳,能者方可为之。钱学森一生致力中国航天事业,回国后不久即提议建立国防航空工业,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并担任领导职务。但为了集中精力思考和解决导弹研制中的重大技术问题,钱学森主动提出辞职。后来,钱学森只任副职,专注于研究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体现了一名合格党员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升岗位履职能力。军人生来为战胜,军队每一名党员都必须把全部心思向打胜仗聚焦,为强军事业履好职尽好责。
在改革创新中成就合格党员。世间万物,变动不居。纵观钱学森的一生,从28岁与导师建立“卡门—钱公式”到开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到创造性地提出现代工程科学技术理念、系统工程管理理论、总体设计思想等,无不体现出不懈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合格党员绝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保守主义者,而应是“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开路先锋。现代战争形态日新月异,惟改革创新者胜。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军队每一名党员都要争当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坚持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一
今天是9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后,忽然传来一阵刺耳的警报声。这时,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惊慌,这是防空演习。
对于防空演习,我们还不是很了解。回到家后,我从网上了解到:原来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市由日本国蓄意制造并企图以此来侵略中国,占领中国的事件。
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内,东北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今天的防空演习就是为了纪念9.18事件,让我们不忘国耻,居安思危,让我们好好学习,保卫祖国!通过防空演习,让我们了解防空防灾意识,在紧急时刻学会自救。
9月18日,我想谁都忘记不了88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那天晚上,日本人的铁蹄踏上了中国的大地,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我想这段历史也用不着回顾了,因为每年警报响起的时候,这段惨痛的历史都历历在目。我想它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是一次教训,也深深值得我们反思。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这句话说的很对,也时常提醒着自己。忘记历史就会使我们不珍惜老一辈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也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所以说我们不能忘记以前的一切,无论是国家的还是个人的,我想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会让你把自己看得很清楚,也会使你在昨天、今天和明天不断徘徊,迷失方向。所以就要求你以史为鉴,好好看清过去,来展望美好的的未来。
前几天我看了《东京审判》,也颇有几分感想。“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人侵略战争的开端,而东京审判却是它们侵略战争的终结。那些战争狂人终于得到了公正的审判,让世界来评定他们的罪刑,我想这再公正不过了,但狡猾的小日本到最后还死不承认他们的罪刑,使原本很正常的审判持续了整整一年。最终他们得到了应得的报应。我真不知道这些战争狂人怎么就这么喜欢战争,难道他们看到人们安居乐业就受不了吗?非得拼个你死我活才罢休吗?在最后审判东条英机时,这个杀人魔王觉得他所有的行为没有一点错误。当审判人员问他,“如果你再有机会发动一场类似的战争,你还会去做吗?”他毫不犹豫的说“会!”,当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难道人的生命就那么不珍贵吗?难道战争真的能让一个民族会更加幸福吗?东条英机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杀他一百次都不解恨。而最另人头痛的是,后来的日本政府却把他的骨灰转入了靖国神圣,还屡次参拜,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难道他们还存在着侵略中国的野心吗?不管怎样,现在的中国已今非昔比,不比小日本差哪去。所以我希望承载着强国重任的我们,要更加努力,为祖国,也为自己。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二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的88周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九月十八日十时,天空中响起了凄厉的防空警报,足足响了20分钟,这天是我们的国耻日。现在,我们就翻开这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
1931年9月18日清晨,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大举进犯沈阳,短短四个月内,长春,锦州,哈尔滨等各大城市,在蒋介石的一声“不许抵抗”中相继沦陷。美丽的东北三省和三千万勤劳的人民就这样轻松地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甘愿做日寇的奴隶。东北沦陷后不久,各地区的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等无数抗日民族英雄。东北人民在的水深火热后,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把日本人赶回了老家。
但是现在,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竟数次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其国内少数右翼分子,千方百计美化日本侵华这一铁的历史事实,这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警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不能忘记这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的一道疤痕。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铭记在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
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最耻辱的一天。当天,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接着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范围的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重温历史,我们今天观看的“九一八事件事迹”,让我感触很深。
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损失,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血鉴。今天,面对第79个“九一八”,勿忘国耻,我们思考的应当更多、更深。
其一,勿忘国耻当思国运。走进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让人深思再三的莫过于“国运”二字。从高耸的残历碑到蜿蜒的展厅,如同是用一串串“难”字勾画出的国难图,国家的灾难、民族的苦难、抗争的磨难……抚今追昔,百感化作一念:当苦日子离去的时间越久远,当富日子光临的越急匆,我们心系国家、民族的命运,如何才能让国耻一去不复返?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需要全国人民的人心支撑,而要把十三亿人的力量凝集起来,惟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其二,勿忘国耻当思发展。77年前,我国经济落后也是造成国门洞开、生灵涂炭的一个重要原因。看昨天知国耻,看今天想国兴,看明天盼国强。只有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为了不再做“弱肉”,不再被“强食”,我们必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科学发展来大踏步地向前追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经济总体规模虽然比较大,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面对现实,倍感发展之急迫,不思发展就如同当年的不抵抗,有发展才谈得上民族尊严,才能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真正巍峨挺立。
其三,勿忘国耻当思忧患。古往今来,我们的民族不乏“忧论”: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先忧后乐、进亦忧退亦忧,等等。忧,具有很重要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而,这个道理,似乎没有“直奔主题”,没有“坐落”到目的上——忧患是为了图强,而图强又必须先进。如今,我国人民先进意识大大增强,国家也正在欣欣向荣地强大起来。这是个大醒、大幸。然而,世界风云变幻,“落后就要挨打”还将是一个长久而严酷的现实。因此,面对77年后的“九一八”,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居安思危”应成为我们须臾不可忘却的忧患意识。
史路迢迢,多有一鉴:“兢兢以强,迤迤乃亡”;“盛世不怠,奋发图强”。惟有人人不怠,才有举国不怠;惟有举国不怠,我们民族才能长盛不衰,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上周末,我们班党支部组织党员同学和入党积极分子去参观了九一八纪念馆,参观之后我心久久不能平静。xx年前,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它险些将中国沦为殖民地,给十六亿中国人留下了无法消退的伤疤。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促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日本国土虽小,野心却很大,一心想把日本变成亚洲老大。日本军国主义有预谋地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试图通过该事变占领东北侵略中国;而中国当时出现内乱,蒋介石的“壤外必先安内”政策大大加快了日本对中国的侵蚀。当时中国人的麻木与软弱也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所以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需要全国人民的人心支撑,而要把十六亿人的力量凝集起来,惟有坚持中国*的正确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在勿忘国耻的前提下,重视发展,记住*同志的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勿忘国耻”挂在口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关键是要记在心里。日本人之所以能在古代的时候归顺中国,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中国。而纵观中国近代史,一次次被人欺侮,除了政府腐败无能之外,主要还是我们贫穷,贫穷就会挨打,就会被人瞧不起,这是一条规律,就像一个身体瘦弱而有多病的人,他本来体质就差,因为没有抵抗能力,所以其它病魔就会时时侵入。如今的中国能够让世界刮目相看,是因为我们强大了,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政策,使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地向世界前列迈进,国富民强,我们才能真正撑起腰杆,才能让别人真正瞧得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和自然界一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同志的话是永远值得我们深思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当今世界上,美国、欧洲、日本算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很多方面我们自愧不如,的机会就是奋起直追,“9.18”的警笛是我们卧薪尝胆的动力,只有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我们才能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不重蹈遭受别人欺侮的覆辙。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xx年了,它的身影已经在我们心中淡化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它给中国带了的伤害。牢记国耻,奋发图强。只有国家统一了,野心国家才不会有挑拨离间以获取渔翁之利的机会;只有国家富强了,才不会有人虎视眈眈的看着我们。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日子,是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日子,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院党支部召开了以纪念九一八事变88周年为主题的,旨在提升学生党员党性的党会。在这次会议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讲述九一八历史的纪录片,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曾经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那段屈辱的历史。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沈阳人,从小我就听长辈和老师们讲述有关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历史。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南京政府的一句“不抵抗”,使无数的东北同胞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使八十四年前的东北成为了日本侵略军肆意烧杀掠夺的地盘。每年的九月十八日,沈阳城都会拉响警报,以纪念这段屈辱史,同样也警示着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纪录片中有许多真实的镜头生动再现了当年日本侵略军令人发指的罪行。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张日本军官的照片。照片中,一名日本军官一手持着刺刀,另一只手携有我们中国受难同胞的人头,其脸上竟露有自豪般的笑容,身后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当镜头扫过这张照片时,我的心猛地一震,这种心痛难以言喻,看到我们的同胞曾经受到日本侵略者如此惨绝人寰的残害,悲痛的同时我也暗暗发誓一定要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使祖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我们伟大的党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中国*领导人民武装起来,动员中国人民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建立了全国人民统一抗日战线,建立了抗日革命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历史证明,在中国*的正确指导下,中国人民才能战胜帝国主义的侵略,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积极争取加入中国*的进步青年,我会深深记住我们的祖国曾经经历过的磨难,记住九一八,记住日本侵略者带给我们中国人民的痛,带着这份痛,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不懈地做出贡献!
9月18日,防空警报震撼着祖国大地。88年的今天,发生了震撼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它险些将中国沦为殖民地,给十三亿中国人留下了无法消退的伤疤。
促成这场悲剧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方面,日本人国土虽小,野心却大,一心想把小日本变成大日本。鸡不吃虫,虫反倒咬起鸡来了。说它是披着人皮野兽,也绝不失当。“九一八事变”是早有预谋的。什么铁路被炸,全是一派胡言。既然他们每年都要抗议当年美国对广岛和长崎仍下的那两颗原子弹,既然他们每年都要为20多万原子弹下的冤魂鸣不平,既然声称“决不能再次走上战争之路。”那么参拜靖国神社又是什么意思?这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吗?要知道,日本至今还未放下沾满鲜血的刺刀,日本右翼分子蛮不讲理的去参拜靖国神社就是最有利的证据。他们一次次厚着脸皮,一次次破坏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分明就是一种挑衅。
客观方面,中国当时出现内乱,只顾窝里斗。蒋介石的“壤外必先安内”政策大大加快了日本对中国的侵蚀。当时中国人的麻木与软弱也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所以国家领导们总不忘强调要统一,要富强。只有国家统一了,野心家才不会有挑拨离间以获取渔翁之利的机会;只有国家富强了,才不会有人虎视眈眈的看这我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就必须有进取心,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侵略了我们的领土,但永远也侵略不了我们爱国的心。”我们绝不让战争建立在我的快乐之上,更不会让战争去破坏和谐的社会。我们将来必定会让世界充满和平,充满爱。总有一天,我们会让橄榄绿洒偏球,让我们携手共在一片蓝天下。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三
钱老在当今中国享有崇高荣誉与地位,在大众的心目中也无疑是最神圣,权威的,人们敬仰他,总以一种仰望的姿态去静静的看他,看着钱老的各种突出成就与贡献,就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无疑他给人感觉是最美好的,即使在许多公开的照片中他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笑容,但是仍然有一种令人无法亲近的感觉,原因何在,因为太太伟大了,他的经历如史诗般的传奇,只能留给后人无尽的景仰。
爱国,首先是一种不计私利的胸怀、一种祖国利益至上的豪情。在回国前夕,钱学森所在的加州理工学院对他极力挽留,不仅开出了优厚的待遇条件,而且一再强调“中国航空领域一片空白、无法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科研条件对科学家意味着什么,钱学森很清楚,但他却坚定地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爱国,更是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钱学森曾提到自己一生中的三次激动:一是归国前向导师冯·卡门教授辞行时,导师真诚地褒奖他,“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他感到作为中国人无比地自豪;二是在建国十周年之际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时,他“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三是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一道作为共产党员优秀代表受到表彰时,他感到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心情激动极了”。钱学森的三次激动都和获得荣誉、地位无关,却无一不闪耀着爱国情怀,其中两次与党相连,深刻体现了这位人民科学家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坚定信念。
爱国,还需要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以支撑、来落实。回国后,面对异常艰苦的科研条件,钱学森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毅然扛起了建设国防军事力量的重担。没有科研仪器,他自己研发设计,指导生产;没有研究人才,他亲拟教案,耐心讲授,带出了一批堪当重任的精兵强将;没有足够的资金,他谨慎小心,力保一次性成功。当实验进行到关键环节,面临取舍困境时,他总是果断决策,勇担责任;当研究工作出现急躁、冒进苗头时,他又及时、客观地调整工作思路,把控方向和进程。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新中国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步步走向辉煌。
钱学森对祖国的爱是纯粹的、无私的、坚定不移的,这种大爱在物欲抬头、信仰珍贵的当代社会更具现实意义,是值得我们年轻人一生追求和坚守的。“怎样去爱国?”,从钱学森身上,我们同样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