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大全(16篇)
编写教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准备和运用。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简洁性,以方便教学实施和理解。接下来将展示一些优秀的教案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课。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一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唤起回忆。
1.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2.交流自己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二、在交流和倾听中了解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
2.速读课文,用“ ”在文中。
学程设计。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画出相应的语句。
四、朗读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朗读词语,解释通过预习已经理解的词语。
2.学习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分段,概括段意,并体会写作方法。
1.自主分段,练习概括段意。
2.结合课文,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作业设计。
1.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记住课后2中词语的意思。
4.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一到第三题。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其概括方法。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学习第一段。
1.自主阅读,感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三、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程设计。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批注: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四个学生。”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4.学习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段的作用。
2.分角色学习三个侧面描写。
五、学习第四段。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
2.理解话语的意思。
3.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换题,巩固文章的中心。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四题到最后。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4.整理课堂上对文本的批注,优生在此基础上整理好一篇读后感。
5.学有余力的同学搜集地震中的其他小故事,精读批注,争取获得阅读红苹果的奖励。
5.12四川地震资料馆:/。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3、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交流。 。
2、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
出示:第五自然段 。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1、引读十一自然段。
八、总结 。
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三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复现感知铺垫——朗读感悟实践——拓展想象发挥——巩固识字写字——收集积累语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重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的体验。充分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体会主动,探究的快乐,在体验成功中不断进步!
1、巩固认识3个生字,会写5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自由的空间里,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才华得以展示。
一、复现感知铺垫。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青蛙和小鸟,(随机出示青蛙和小鸟图),你还记得他们所在的位置吗?谁能把他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把青蛙和小鸟图贴在小黑板的背景图上)是啊,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边说边贴词卡“坐井观天”,“落在井()”到背景的相应位置上]谁能把“沿”字写在卡片上?(指名填写卡片,其余同学写在同桌手心里。)(贴图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用这种形式导入,充分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一过程也进一步复现了课文内容,为教学打下铺垫。把巩固识字,写字渗透在这一过程之中,便全员参与写字活动,落实全体性原则。)。
二、朗读感悟、实践。
(启发性的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请你打开书60页,自读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青蛙、小鸟对天不同看法的句子,就能找到答案。
(自读课文,思考勾画。)。
(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学会学习。)。
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同学们可真会学习,有的同学边读边画,有的同桌互相讨论,有的同学读书姿势很端正,大家学得都很认真。
(总结学习情况,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一种欣赏,同时也会再次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继续投入学习活动中。)。
青蛙和小鸟怎样说天?
(组织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已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无边无际。指名读词,巩固识字。)。
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会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看图,看书回答,注重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守秩序,讲礼仪的教育渗透在无声之中。)。
(学生有序地走出教室,先出后进,没有一个大声喧哗的,不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天,他们叽叽喳喳兴奋交流着,更深刻地体会了寓意。)。
通过亲身实践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交流收获,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丰富了内心体验。)。
留心观察生活会给你更丰富的感受。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深入情境地有感情地读,也会丰富你的情感体验。
(无形之中渗透学法和情感态度的教育。)。
全班合作:男同学当青蛙,女同学演小鸟,我自我推荐来读叙述部分,可以吗?
(孩子们最喜欢分角色读,一下子情绪高涨。)。
先别着急,怎样才能读好?
(“小鸟”和“青蛙”们纷纷发表意见,说出了读好的好建议。)。
(师生合作读。)。
大家合作得可真愉快,我们成功了。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小鸟和青蛙的头饰。)。
读得好,演得精彩,就能带上漂亮的头饰表演。先小组合作演一演吧!请小组内选出导演。
(在初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孩子们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表演的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展现了孩子们的个性,对课文也是一次再创造。)。
(小组内演一演,指导巡视,并指一组表演。)。
他们演得怎样。
(组织生生互评,提倡欣赏的评价。)。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怎么做?谁能接着往下演一演?
(激发了学生想象,进一步理解寓意。)。
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大胆展示收获,交流展示,张扬了个性。)。
三、巩固识字,写字。
1、精彩的表演进行到这儿,有一个生字宝宝着急了,他对我说:“老师,老师,快让我和同学们见见面,大家可别把我忘了?”
(出示字卡“信”)。
你还记得他吗?
(用“信”扩词,评选扩词大王。)。
(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巩固生字,寓教于乐。)。
2、我们书后的田字格里还有5个生字宝宝正等着我们写呢?
(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
你认识他们吗?
(齐读生字)。
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学生自主提出难字,使学生学得更主动。)。
看到“蛙”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学生:洼、娃、哇……)。
(启发学生思考,联想旧知,巩固了生字,拓展了知识。)。
你为老师写好字提些什么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地看字,练写为自主发现字在占格和笔画应注意到什么,学生学得轻松而主动。)。
(同桌互评)。
四、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各抒已见,展示收获,体验成功)。
五、作业收集与坐井观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故事!(培养学生自主积累意识。)。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四
2.展示上节课学习的收获。
(1)词:读读说说,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用得好?
(2)句:出示句子,让学生边读边记。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3)填空: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字组词或造句。
2.出示要求会写的范字“脱、冻、溪、棉、探、摇、躲”。
(1)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结构上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2)仔细观察,学生互相提醒写字时值得注意的地方。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探、躲”,“探”的右半部分要一笔一画细致分析、指导,秃宝盖不宜太宽,“小八”的右边是点,“木”字横要短,撇捺要舒展;“躲”字的第七笔撇不出头,“朵”字写得瘦长一些。
(4)学生练写和范字比较。
1.读一读。
寻找柳枝嫩芽、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丁丁咚咚。
2.找找说说,看谁组词多。
(1)做课后“找找说说”的练习。
(2)照样子,填一填:
遮掩遮遮掩掩躲藏__________认真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读课文,自主积累。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读读演演或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词句或段落。
(3)练习背诵课文,组内练习背诵,介绍记忆方法。
1.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句话。
2.播放歌曲《小鸟,小鸟》,在想象中结束教学。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五
6最佳路径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第2小节,通过对语句的品读,感悟大师成功的基础。3、创设情境,理解感悟课文,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教学过程:一、复习1.默“漫山遍野,微不足道,启发,优雅,自然,最佳路径,格罗培斯。”理解“漫山遍野;微不足道2.能用这些词来简单说说课文的内容吗?3.那么格罗培斯受到了什么启发吗?走近格罗培斯。二、学习1-2小节1.自由读1-2小节,学习第2小节。自读,思考:格罗培斯是个怎么样的人(提醒:特别要注意文中的数量词。)2.讨论交流1)“40多年……无数个……难题”“最微不足道……伤脑筋。”2)“50多次……没有一次。”3)比较并提问:比起迪斯尼乐园,比起无数个难题,路径的设计是微不足道的,简直是“小菜一碟。”为什么会让大师大伤脑筋。师: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并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微不足道”,而是与整体设计密切相关,是有机组成部分;大师追求的不是“设计出”,而是“最佳”。3.小结。整体评价,从第二小节可以看出格罗培斯是个怎样的人?(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建筑大师。)4.指导朗读。突出(划出的.)重点词三、情境导入,启示讨论两种销售方式的优劣。1、师:(语言导入情境)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一路上卖葡萄的人很多,格罗培斯看到了两种销售方式,自读课文3、4小节,请同学们根据这两种销售方法的特点分别给他们起一个贴切的名字。(“路边销售”和“开园销售”)2、师:我就是那位年老体弱的法国老太太,我在路边树了一个广告牌(电脑出示:葡萄自选,每篮5法郎)现在你就是顾客,你选择买哪边的葡萄,为什么?请大家别忙着回答,先看看书,在书上做读书记号,有几点理由想好了再说。1)选“开园销售”的。“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最新鲜、最大的葡萄。2)有些商人会把大的放在上面,把小的烂的藏在下面,自己摘就不会被不法商贩欺骗了。3)从“只要……就可以……”无人管理,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4)老师启发:谁去过句容摘草莓,到江心洲摘橘子?(那儿的水果并不便宜,你们为什么大老远的赶过去?(“农家乐”,直接从葡萄架上摘,能感受到劳动的乐趣。)3、师:大师看到这一切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此时,大师受到的启发是什么呢?用书上的语言回答。(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四、阅读第三段,体会“最佳”1、师:此时,大师心里已经有了一盘好棋,他真不愧是“大师”善于从“成功者”身上得到启示。2.返回巴黎后他是怎么做的?自读5-6小节,找出大师的做法:1)撒下草种,提前开放。2)按照足迹,铺设道路。3.这条路有什么特点?(优雅自然)(便捷,以人为本)它是谁设计的?(游人的最佳选择;创造性地完成设计。)4.比较体会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与法国葡萄园老太太卖葡萄有什么联系?(都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大家,让大家去寻找最适合最佳的东西,都是顺其自然的,都包含着对人们的信任,尊重……五.阅读第7小节,总结1.你认为格罗培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或问:什么是最佳?)1.追求完美,先后修改50多次,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是大家共同的选择。2.有宽有窄(实用)“优雅自然”(艺术性)3.保证方便,快捷。4.设计理论不同寻常,给人以启迪。2.口头练说练习册p13第四题:请从下面三个角度中,任意一个角度写一段话。格罗培斯终于完成了迪斯尼乐园路径的设计,并带着他的设计来到了世界建筑设计的评选现场1)假如你就是格罗培斯,你会怎样向专家评委介绍你的设计?2)假如你是专家评委,你会怎样评价格罗培斯的设计?3)假如你是游人,你会怎样评价格罗培斯的设计?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六
1、随文识字,随文理解和掌握“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等词语,识字“沿际”,学习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2、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研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理解他们不同观点的原因,从中明白道理。
4、展开想象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1、随文识字,随文理解和掌握“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等词语,识字“沿、际”,学习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2、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研读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对话,理解他们不同观点的原因,从中明白道理。
2、展开想象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新授讲解法读书指导法示范演示法练习法。
多媒体课件小青蛙、小鸟的图片。
一、趣味导课。
1、利用数字教材播放动画《坐井观天》,这个故事。
2、学生观看,思考: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的故事?
3、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板书课题。
4、理解课题和教学生字“观”,动画播放“观”的笔顺,引导学生批注“观”及课题的意思。
5、理解语言: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课件出示,教师解释。
二、利用优学派课前检测预习情况。
1、课件:小青蛙过河,认读生字。(给读得好的同学点赞鼓励)。
2、课件:我会读。
3、课件:找朋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完成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用“__”画出青蛙说的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
(3)想一想,青蛙和小鸟之间一共有几次对话。
2、检查初读情况。
(1)课件出示已标出的自然段,让学生对照。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三、感悟对话,角色朗读,领悟寓意。
1、学习第一自然段,借助课件理解“井沿”。
2、学习第一次对话。
(1)指名读课文第2-3自然段。
(2)重点理解“一百多里”,这“一百多里路”,小鸟都飞过哪儿呢?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说话。
(3)教学“渴”及“喝”两个生字。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请男孩子扮演小青蛙,女孩子扮演小鸟。
3、学习第二次对话。
小鸟说它飞了一百多里,又累又渴,青蛙信吗?
(1)指名读青蛙说的话,理解“大话”(就是不切实际,夸张的话)引导学生批注意思。
(2)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a。“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b。“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标点,语气不同。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3)教学反问句,谁来说一个反问句。
(4)小鸟又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小鸟说的话。
(5)重点理解“无边无际”生活中你都见过那些“无边无际”的事物?课件出示填空、草原、大海等图片,引导学生说话。
(6)引导学生把握角色朗读。
4、学习第三次对话。
(1)指名分角色朗读。
(2)理解青蛙和小鸟的“笑”(小组讨论交流:青蛙:取笑小鸟的夸张,误认为小鸟弄错了。小鸟:取笑青蛙自以为是。)引导学生批注“笑”的意思。
(3)青蛙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呢?
(5)引导全班分角色朗读。
四、展开想象,续编对话。
1、组织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
1、组织学生讨论:在这则寓言故事中,你认为谁错了?错在哪里?你明白了什么?
2、引导学生谈谈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发,相机点拨,让学生体会“坐井观天”中蕴含的道理。
六、课堂练习。
1、根据画线部分的意思选择词语(截屏反馈)。
(1)小鸟说:“天很大,大得看不到边际。”()。
(2)一只青蛙坐在井里看天。()。
(3)朋友,你言过其实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4)我站在小河的边上,看到鱼儿游来游去。()。
2、推荐寓言故事。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七
(一)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三)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初步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了解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理解题目“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一)多媒体课件,交互式学习网络教室。
(二)课前布置同学们从图书馆,网络搜集有关资料,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研究一项环保小课题,并尝试制成电子文稿网页。
略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八
本设计着眼于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通过精读、质疑、讨论、感悟达成目标。做到以读为主、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悬念从读中生,悟的结果从思中来。使学生经受语言的历练和环保意识的熏陶。
复习前两个自然段。学习课文3~9自然段并总结本课的教学。
略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九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的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定。
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
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的真好!
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样的内容,你能够选出上面的三到四个词语来说一说吗?
二、感受“桥”
你来说说。(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桥窄窄的,)。
窄到什么程度?生:窄到一个人才能通过。
你还能体会出什么?哪个词(只有又让你想到了什么?生:(唯一一条,别无选择,十分重要)。
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分组读。
你读出了桥的窄。
你读出了村民过河的别无选择!
你读出了桥对村民的十分重要!
你还读出了为村民过桥的担心!
三、感受“洪水”
这座木桥可能年岁已高,平日里,很少有人关注它的存在,可是就在一个特殊的黎明,他不仅承载着一百多人的生命,还要面临突如其来的暴雨和山洪。
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默读课文,迅速用横线标出课文里描写大雨和山洪的句子。
来吧,咱们来交流交流,(……)。
集体的智慧就是了不起,一下子找了这么多,老师也摘录了五个句子。
课件出示: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我们开火车,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你从这几个句子中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这些句子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是本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一大特点。
谁来读第一句,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你体会到了什么?(雨大,雨猛,雨急)你能把像泼,像倒换几个词语来说吗?带着你的感受读。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我请男同学来读。
“咆哮”是一种怎样的喊叫声?生:愤怒地喊叫,发疯地,乱闯乱撞地,不可一世地。所以我们说山洪像受惊的野马……体会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个句子,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然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洪水画面。
是的,洪水想要吞噬村庄的所有,洪水想要摧毁村庄的全部。再次出现洪水画面。
同学们带着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读读这个句子。
师:你们从下列的句子中体会出了什么呢?
生:我从死亡在洪水中的狞笑中体会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师:你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出来的?(逼近狞笑)。
师:狞笑是怎么样的笑?让我们想起了什么?(凶恶、恶狠狠的、狰狞的、龇牙咧嘴)(魔鬼)。
那谁来读,有谁能把洪水逼近的感觉读出来?师:洪水逼近了,真可怕!
师:你们还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出什么呢?
生:窜舔。水的疯狂呢?跳舞,放肆。
跳舞也就是说它们在——咆哮,翻滚)我们来换一个词读读这个句子。出示句子近一米高的洪水在翻滚。哪个词用得好?跳舞突出了洪水的猖獗、疯狂、肆虐。男女生对比读。洪水会跳出优美的舞姿吗?生:(不优美说明洪水像魔鬼,像野兽。)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洪水的猖獗、疯狂、肆虐。
师“这是什么样的舞蹈?生:这是疯狂之舞,是群魔乱舞,是死亡之舞。师:带着这种感情,我们一齐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再读,让我听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惧。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这二个句子。
五、感受“村民。
此时如果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你会如何做?——生:逃生。
逃生中的人们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句子。指名读:(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读了这几个句子,感受到了人们当时的心情,是什么呢?(害怕,恐惧,)。
四字词呢?(心急如焚、惊慌失措、失去理智,心惊胆颤)。
哪几个词写出了人们这种情形?理解跌跌撞撞。
那就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六段。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六、感受“老汉”
是啊,人的本能就是选择逃生,可是逃生的路啊只有这一坐窄窄的木桥,如果一百多号人都拥上木桥,后果怎样?生(坍塌,被洪水淹没)。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能力挽狂澜呢(是谁站了出来)?板书“老汉”。请同学们小声读7到18自然段,在文中寻找答案,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生:高大,稳固,坚定,当人们在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时,老支书镇定如山站在水中一言不发,人们看到老支书就像看到了救星,也就是他们所有人的靠山。他的威严让慌乱的人群立刻镇定下来。师:读出这种感觉。
当灾难来临,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百姓,这样的老汉确实应该受人们——拥戴。。。。
1、他不但自己这样做了,还严格要求所有的党员,咱们读读他的喊话:出示句子: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这三个感叹句中哪一个最能打动你,读,为什么能打动你?
是的这个句子足已感动所有的人,齐读,
灾难来临,老支书告诉人们:逃生路上,党员殿后,这样的党员的确应该受到拥戴!
生读: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此时的洪水已经肆虐到什么程度了?(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此时的木桥呢?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师:呻吟是指这暗示了什么?(桥马上就要垮了)。
从他的言行里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老汉?(无私,了不起,顾大家,舍小家)。
是的,在亲情与人民利益面前,他选择了后者,这样的老汉确实应该受人——拥戴。
你读懂了什么?(他爱自己的儿子)。
眼睁睁看着儿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心里充满了愧疚,他嘶心裂肺地喊到:出示课件。
老汉和儿子被洪水卷走了,而全村的百姓却安然无恙。
五天后;请同学们齐读最后四个自然段;出示课件——。
七、练笔升华。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
生: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老汉你的生命如同木桥一般脆弱,你的形象却如大山一般崇高。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十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3.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教育学生开拓视野,多读书籍,增长见识。
一、课前5分钟。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坐井观天》。
齐读课题。“观”是什么意思?看了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2、《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3、要想读好这篇课文,首先就要检测同学们的生字认读情况,看那位同学预习的最好,生字认读的最好。(出示课件)。
三、课文讲读。
1、看来同学们的生字掌握的都很好,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以上要求。(课件出示)。
你能说说这个“落”用得好在哪儿?能具体说说,井沿指哪一部分?
“沿”这个字怎么写呢?要注意什么?谁来说说?
三、学习第2——第7自然段。
1、下面再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的读课文,用“——”划出青蛙的话,用“﹏”划出小鸟的话。并完成以下问题:
(1)青蛙和小鸟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
(2)青蛙认为天有多大?
(3)小鸟认为天有多大?
2、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呢?我们来合作读一读。
3、我们来看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请同学读)。
(1)小鸟飞了一百多里路,说明小鸟飞得?······特别远,到底有多远呢,谁知道?大约是从我们曲阜到济宁的距离,远不远?大家一起读一读。
(2)、青蛙相信小鸟说的话吗?
它们产生了争论,谁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你知道它们各自的观点吗?
4、男生女生合作完成它们的第二次对话,分角色读。
所以它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难以接受。疑惑不解。
(2)青蛙实在难以想象,它想: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它的意思是——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的。这里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肯定的意思,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它的观点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用不着飞那么远。
(3)师:谁来做青蛙,告诉小鸟。(指名读)。
小鸟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谁来做小鸟,讲给青蛙听——指名读。
小鸟飞过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边,天可真是无边无际!谁来告诉青蛙,让它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
5、青蛙和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2)、青蛙为什么笑?他是怎样认为的?
真是一只————自以为是的小青蛙。我们来齐读小青蛙的话。
(4)、用一......就说一句话。
(5)、师:青蛙笑了,我们发现小鸟也——笑了。读一读,说——小鸟笑青蛙什么?
(6)师:所以小鸟说——你是弄错了。这是小鸟第几次说青蛙弄错了?前一次在哪里?我们来读一读。
由此可见:
小鸟是:目光远大,见识广。
青蛙真是:目光短浅,见识少。
三、总结全文。
1、青蛙终于跳出来了——哇,它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2、谁能说说“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什么吗?
3、交流:学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4、所以我们要对小青蛙说:
小青蛙,小青蛙,水井底下安了家,说天只有井口大。
小青蛙,你错啦!天是无边无际的,你快出来看看吧!
小朋友,记好了,不学固执的青蛙,看待事物全面化。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一
1、认识生字词。
2、初步认识自然段。
3、朗读课文。
1、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画生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4、认识带拼音的'词语。
秋天、天气、树叶、天空、蓝色、一片、南飞。
5、我们把生字宝宝放到课文中看你们会不会读。
1、认识自然段。
教师介绍自认段:一篇课文通常是由几个或者一个自然段组成的。自然段是一种段的表现形式,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也就是两个字的位置,这样的段就叫做自然段。
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是怎么找到他的。
2、分自然段朗读。
(1)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讲了什么?生带着问题自己练读,后教师指明读。
(2)读读第二自然段。先练习,后指明读。
(3)指三名同学读,后全班读。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只”“种”“乐”的字音并运用。
2、能借助课文插图,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联系上文,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知道有朋友就有快乐。
4、通过“只有”“也”“好多好多”等词语的学习,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
通过“只有”“也””好多好多”等词语的学习,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难点:
通过联系上文,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知道有朋友就有快乐。
一、复习旧知,看图导入课题(4)。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公鸡和小鸭子》,知道了伙伴之间要互相帮忙,团结友爱。今天老师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的小伙伴,看图片——《喜鹊》。
2、师板书:“喜鹊”,鹊,右边是鸟字旁,看到鸟字旁,你知道了什么?
(生:喜鹊是一种鸟、很多鸟的名字都带有鸟字旁。比如:鸦、鸽、鹰......)。
3、师质疑,喜鹊住在哪里?(生:喜鹊住在树上)引出课题《树和喜鹊》。
二、初读正音,了解大意(10)。
(一)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它们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赶紧打开书本32页,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标好自然段。
出示:从前、后来、喜鹊、鸟窝、孤单、快乐、邻居、只有、招呼、安安静静、叽叽喳喳(指名读,小老师带读。)。
3、生字中有3个多音字,大家找到了吗?学习多音字“只”、“种、“乐”。多音字跑到长句中,大家能不能读好它呢?指导长句的朗读。
4、生字和句子大家都掌握得不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插图,你发现了什么?提示:图上都有什么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一棵树——好多好多树;一只喜鹊——好多好多喜鹊;孤单——快乐)。
(二)我们之前学过通过看图猜故事,老师今天把课文的插图带过来了,请大家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这个小故事。谁愿意来试试看呢?(8)。
1、出示:图一:从前,这里只有(),树上只有(),鸟窝里只有()。
2、出示:图二:后来,这里种了(),树上就有(),鸟窝里就有()。
3、出示:图三:白天,()()一起飞出去()。
4、出示:图四:天一黑,它们()飞回(),()睡觉了。
师:学习方法:在以后是学习中记得借助插图来了解课文内容。
三、聚焦词句,落实语用。
1、学习第一自然段(6)。
(1)通过“一棵树”等词语的学习,结合教室,说说带有量词这样的句式。
指名朗读第一段,进行朗读评价后,老师在听读中发现了这样一个词—一棵树,这段话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表达?(一个鸟窝、一只喜鹊)齐读一遍后,请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教室,也来说说这样的句式吧!
(2)我们看到图上的喜鹊特别少,为了表达“少”这个意思,作者用到了一个“一”字,还用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词,你们发现了吗?(只有)结合我们的教室或身边事例,练习用“只有”说话:
我们的教室只有()。
2、学习第二自然段(6)。
(1)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结合生活,说说你什么时候会觉得孤单?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师生合作朗读句子,理解“也”字的意思,“也”字前后的内容是一样的。那我们来试试说句子吧!
(3)师质疑:树和喜鹊一直这么孤单下去吗?同桌讨论,引出第三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6)。
(师:同学们,这棵树和喜鹊一开始都很孤单,因为树只有一棵,喜鹊只有一只,后来,它们变得快乐了,因为树和喜鹊都多了,课文用到的词语是—好多好多)。
(1)通过朗读,抓重点词语“好多好多”,让学生结合教室用“好多好多”练习说句子训练。如:我们的教室有好多好多的()。
四、结合图片,再次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明白有邻居、朋友的陪伴,会觉得很快乐!
师总结:这节课认识了树和喜鹊,知道人多了,大家在一起才会快乐。希望同学们能够相互为伴,相互帮助,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
只有———自己—————孤单。
好多好多———邻居—————快乐。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三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辨析文言词语。
二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ben)。
荷(he)孀(shuang)龀chen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三、作家作品简介。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四、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
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
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
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
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
5、虚词。
之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克。
而
表承接:不泽例:何苦而不平。
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倒:而山不加增。
其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以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焉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暖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五、作业。
1、课后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十四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是反映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大地震中真实事件的一篇新课文。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质朴的语言,记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高尚师德。
对于这样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让学生知道“谭老师舍身护生”的英雄行径,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赞颂之情。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如果仅此而已,不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个内容和思想的话,那么我以为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特殊意义了。课堂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片段一。
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生:(自读)。
生:(面带疑惑)。
师:那么我们将这一段省去,再读读前后内容。
指名读课文相关内容。
师:感觉怎么样?
生:地震没那么可怕了!
生:感觉不到地震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感觉不到人们逃生时间的紧迫。
生:好像体验不到地震发生时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
师:其实这就是缺少了环境、场景描写的烘托作用,体现不出当时情形的十万火急,也难衬托出谭老师在危急关头一心为学生着想的无私大爱了。
完整朗读,感受体会。
反思:“学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感悟,只有在不断的朗读比较中才能获得。作为一篇语文课文而言,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文本,体会情感,还应让学生领悟到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做到习有所获。环境场景烘托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借助具体描写地震灾害发生时地动山摇、房屋坍塌的情境,烘托出当时情形的万分危急及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可敬。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时,为他们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平台,通过品重点句段、朗读辨析等形式,帮助学生感悟写法。与此同时,学生也在这品、读、悟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人物的形象感知,为对文本的情感体验铺下坚实的基垫。
片段二。
师: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生: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从这句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画一画,写一写。
生自由品读,写批注,交流。
生:“立即”说明速度很快,也可看出这是谭老师的一种本能反应,当机立断,作为一名老师他将孩子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
生:“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边说边摆出“双手撑”的姿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开一把保护伞,使躲在桌下的学生们能逃过一劫。
生:“护”,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令人崇敬!
……。
反思:语文训练提倡“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就是要从关键词句处反复阅读、揣摩玩味,感悟文本内涵。本片段中,引导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等方式深化阅读体验,抓住重点句中的“立即”、“双手撑”、“护”等字词赏析推敲,感知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到文本蕴含的情感:谭老师舍身护生的行为令人崇敬。真正实现以写助读,即古人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片段三。
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老师的话语。
师:从这三位人物的话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四个学生获救了,可谭老师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谭老师张开双臂,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在场的救援人员永记心头。这一姿势,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生:我仿佛亲身感受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山崩地裂、家毁人亡;仿佛亲眼目睹了谭老师舍身救人的英勇情形。
生:谭老师在危险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忠于职守,履行了做人之道,做师之道。
……。
生同桌前后自由分角色扮演朗读。
师:从这三位人物的话语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用一个词概括当时人物的内心感受。
生:震撼、感动、敬佩。
生:沉痛、感恩、崇敬。
生:震惊、感谢、敬重。
……。
朗读训练,深化情感。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倾听,乐于交流,善于朗读,在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中深化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围绕三位不同人物代表的话语进行阅读品析、朗读体验,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逐渐变得丰满而鲜活。在反复朗读品味的同时,孩子们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对谭老师的英雄行径、高尚师德的崇敬赞许之情油然而生。此时,学生有情而发,朗读得深情并茂亦能水到渠成。
片段四。
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想怎样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谭老师呢?
生:谭老师,您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最后姿势,永远镌刻在世人的心中;您那舍己为生的伟大精神,永远铭记在世人的心中。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谭老师,您的死比泰山还重!
您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诠释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
生:谭老师,您在死亡面前,恪尽职守,誓死护卫学生,您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我们以您为榜样,我们敬佩您!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人虽死,精神永存,千秋万载!谭老师,您一心为学生的高尚师德将代代相传!
……。
师:那此时此刻,谭老师在你的眼里,还仅仅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吗?他是一位——。
生:英雄!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大声呼喊出这位英雄的名字——。
生:谭千秋!
师:牢记他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生命中的——。
反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会被点燃激活。鉴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感悟,在课堂结尾部分引领学生迁移模仿文本言语直抒胸臆,既是渗透语文教学中说写的训练,更是对文本情感体验的升华,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情发于言,使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珠联璧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言”这个工具为载体的。在教学实践中,应“寓教于文”,充分利用语文课程内容自身所蕴涵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因素,就是要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提点悟情,拾级而上。铺设基垫,初步体验,渐进深化,情感升华,课堂教学始终扎根语言训练点,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架设阶梯。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进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以关键词句处为切入点,深究细探,揣摩推敲,这样学生才会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深入人物,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循序渐进,逐步推向深层,最终达成语言训练与体验情感有机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五
一、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多种方法反复诵读中复习生字、词语,奠定牢固的语文基础。
2、通过观察图画,结合生活实际,与小组伙伴共同交流等方法来领会课文内涵,同时获得阅读方法的渗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明白有朋友才有快乐,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友爱会使同学的相处更加快乐。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会阅读的`方法。
一、出示谜语。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看谁的小脑瓜最聪明,第一个猜出来。
二、复习旧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树与喜鹊》,跟着老师写课题。
1、读课题。
3、考察字词掌握情况:
(1)开火车领读不带拼音的字宝宝。
(2)男女同学赛读词语。
(3)挑战读含有生词的句子。
4、听故事录音。
5、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共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品读课文: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
什么是孤单?为什么树和喜鹊都很孤单?
体会“只有”的意思。
(相机板书: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孤单)。
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周围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
3、看图体会树和喜鹊的心情然后有感情的朗读。
4、树和喜鹊会一直这样孤单下去吗?让我们自语阅读后面的课文找出答案吧。
出示自读要求:
(2)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产生变化的?(边读边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
5、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上面两个问题。
6、汇报交流结果:
7、是啊,树和喜鹊都有了朋友他们很快乐,同学们,你们快乐吗?
能不能把你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事情给大家分享一下?(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快乐)。
8、让我们来看看树和喜鹊与他的朋友们是怎样在一起快乐生活的?(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
9、出示第五自然段:
(1)这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写的什么事?
(2)“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照样子说词语。
(3)体会快乐,指导朗读。
10、出示第6自然段,仿写“也”句。
四、总结全文。
有朋友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啊!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你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有朋友才有快乐!
板书设计:
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孤单)。
很多树——很多鸟窝——很多喜鹊(快乐)。
——有朋友才有快乐。
树和喜鹊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篇十六
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一起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网络一起去领略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2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师板书:奇观。
5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
),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
)、()。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2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3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4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29、雾凇。
奇观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后小计:
在教学第二部分,没有孤立地讲解雾凇形成地原因,要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淹没、模糊、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体会,在感悟、朗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同时播放雾凇的录象,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