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模板17篇)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避免同样的错误反复发生。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流逝,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时间,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成就。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精彩纷呈的总结范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一
(上海市松江区第四中学)。
摘要: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提高授课效率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提问时要讲究艺术,注意提问的有效性。从提问是要注意循序渐进,启发学生;提问的生活性;问题的开放性;多元化的提问方式;学会倾听,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艺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积极地互动,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达到教学相长。”提问能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流于表面形式,不注意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就起不到引导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相反,有时还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高中数学的课堂提问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提问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高中数学讲究逻辑思维和推理,提问时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才能达到启发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在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这三个层次之间不断转化而获得新知的。所以,课堂提问应注意在“已知区”和“未知区”之间进行合理的搭建,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把握好提问的度,通过耐心引导和逐层深入讲解,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激发学生主动求知。
例如,在教学“函数图像”时,先和学生共同复习回忆最基本的'函数图像,由复习函数y=x,进一步变形画出y=x的图像,再探索如何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地变化和过渡,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掌握,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提问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高中数学抽象性较强,公式和定理较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枯燥乏味、复杂繁琐的内容,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说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营造欢快、富有趣味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在课堂,学在课堂,对数学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运用”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实际问题:同学们肯定都去过菜市场,那里卖鱼通常都用一个铁皮的长方体盒盛放鱼,现在有这样一个现实问题需要大家探讨:卖鱼的老板需要新做一只不带盖的长方体盒,他自己有一张长8cm,宽50cm的长方形铁皮,假设以这张铁皮为原材料,能做出的铁皮盒最大的体积是多少?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思考;以均值不等式的实际应用为背景,进行“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提问要注意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和封闭式问题相比,开放性问题具有条件不完备、答案不唯一等特点,能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冲破传统教学中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少问一些对与错、是与非等封闭的判断型问题,应多提出一些具有广阔思维空间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一题多解,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且富有个性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算法的概念”时,让学生思考“求1+2+3+…+100的和的算法”。求解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多,学生会得出能用传统的相加方式一步一步进行;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1+2+3+…+n=进行计算;利用循环方法,每次加一,累计求和的方法计算。
四、注意采用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成不变的提问方式,时间长了,学生就没有了新鲜感。教师应不断变换提问的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提问方式,让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悬念提问法,用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复习知识时,可以采用重复蜿蜒的提问方法,把各个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串联在一起。在提问学生时,可以指名让某个学生独自回答;也可以让同桌互相给出答案;还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以亲切自然、充满耐心的态度提问,学生就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心和期待,他们才会敢于回答,善于回答。这样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防止他们出现走神溜号、做其他不相关的事的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提问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及时评价,鼓励学生。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课是否用心听讲了等等。同时,应做到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使学生的疑问在第一时间解决,不会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尽早发现自己的错误,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梳理和总结。另外,高中生自尊心比较强,他们很注意自己在班级内的形象,我们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学生,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任重而道远,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实现高效的师生对话,让学生喜欢数学课堂,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高丽。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探究[j]。语数外学习,(07)。
[2]杨松。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问题”透视与对策[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10)。
[3]冯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中的提问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二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旬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中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易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立即、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是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而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但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2开展新课程改革,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
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又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众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时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的形象的效果。但是,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开展新课程改革,要体现师生之间的合作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很少的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可以追求的。
4开展新课程改革,要加强学生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最需要关怀和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对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爱护。如在数学课上的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基于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言语亲切,礼貌用语。教师要有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各方面做到言传身教,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5开展新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更多内容请访问:中国大学网《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改革》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三
素质教育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还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欣喜之余,很多数学教师又陷入了深深的担忧:数学课时少了,教材的难度没有降低,相反,就习题而言,更加贴近中考的难度,新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对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
一、抓教材处理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活的,教师教学的对象也是活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教的主动。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处理教材,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使学生体验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就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抓知识形成
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是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在学习“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一节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原来已经学过了幂的运算法则(在正整数指数范围内),现在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原来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现在是否还成立呢?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相互启发,情绪上相互感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种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会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效果就会较好。
三、抓学习节奏
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更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四、抓问题暴露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一般都采用提问和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遗留问题也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 五、抓课堂练习,抓好练习课、复习课、测试分析课的教学
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上课时应有针对性,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抛物线的平移规律时,笔者在总结好平移规律并强调向左为“+”,向右为“—”后,就从书本的例子:y=2x2提问:先向左2个单位得 再向左2个单位向下3个单位 再向上5个单位向右4个单位 ,再如何平移 得到y=2(x+4)2-3再如何平移回到原地等等,教师一边问,学生一起答,一开始只有大部分同学在说,5~6次平移后,连平时成绩差,不大说的同学也参与进来了,而且最后声音越来越响。2~3分钟就做了十多道,学生的回答到最后还意犹未尽。
再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先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给予讲评。再分析内错角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给出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最后小结。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以练习,这样既能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又能当堂消化新课,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四
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标的出台被视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变革。新课标的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标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
首先,新课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发展需求。过去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科学习,忽视了学生人格、兴趣、创新等方面的培养。而新课标学习目标将综合素质和能力纳入其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通过多样的学科和课程设置,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相关学习内容,培养自己的特长,并通过此过程发展自己的个性。
其次,新课标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传统教育往往偏重纸上谈兵,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忽略了实际运用。而新课标学习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注重教育的目的性。通过实践项目和与社会的互动,学生能够将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再次,新课标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标学习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批判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和学生主体的学习过程管理,新课标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新课标学习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调查、观察、实验等实践方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新课标的学习目标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和平台。通过新课标学习目标的实施,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只有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我相信,在新课标学习目标的引领下,我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五
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大体上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展开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这样的内容虽然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的参与只能是被动的,学生只要注重教科书提供的数学题目的计算和解答就行了,完全不用考虑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习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的内容一般都离学生生活较远,并且多半要超出学生应有的理解程度。结果往往是一朝升学完毕,学生便弃数学于不顾,有的恨不得终生与之绝交。一方面,这样的内容和教学有利于学生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并有助于形成某些一板一眼的扎实功底,而另一方面,这样的内容和教学难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贯通学生的思想,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一、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标准》的这一理念,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数学课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也应该是孩子用的教科书的主旋律。但我们的教科书传统上却多是板着面孔,看上去离孩子的生活较远。其实数学的严谨性未必一定要通过板着的面孔体现。孩子用的教科书一定要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具体说来,要包括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有时代气息的问题等等。教科书使孩子感到亲切,这样的教科书就会对孩子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他们形成活泼、真诚、有爱心的品格。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一门课程使学生饱受挫折的打击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生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而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体验相关联。《标准》的这一理念将使学生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索、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这一理念会推动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发生变化,使数学课程更具现实性,与属于学生的世界联系得更紧密。
二、教师的角色要作出相应改变。
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再次明确这一点,意在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
拓宽学生的空间和改变教师角色密切相关。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简单说来:
“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
“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等。
“合作者”的含义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上面这些概括性的描述,只是大致指出了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向,教师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的课题。重要的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实际上《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现在则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为了使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有意义、有价值,教师自身要不断完善自己倾听、提问、解释和积极获取信息的水平。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贯彻《纲要》、推进新《标准》和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面临机遇和挑战,教师的成长与数学课程改革的进展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来源: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六
2008年河南启动新课改,至2011年使用新课标版本已有三年,与之一起使用新课标高考试卷的省份有:宁夏、海南、、辽宁、湖南、黑龙江、吉林、陕西、新疆、江西、山西。。而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立足新教材探索新教法,在这三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努力探索和研究尝试,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并大胆的转变教学方式,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写出来和各位同仁共同商榷,以求共勉。
传统教学的大容量、高强度、多反复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落后,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激情机械的讲解,课下学生被动乏味的模仿”的传统的教学形态,使学生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观念上:不求人人优秀,但求人人进步,关注的是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我采用的是兴趣激励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她)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的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就要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师的引、导、点、评,开展相互交流,使学生能更好的领会教师的意图,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性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课堂教学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紧,任务重”这个矛盾永远存在。关键是抓上课效率,做到上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收益;精心安排课上45分钟,抓好知识规律的落实,在教学中要经常的选择一些发散性强的典型数学知识或问题,通过创造问题的情景促进智力探索,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安排的“读一读”、“观察”、“思考”、“探究与发现”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备学好知识的智慧,而且潜存着很强的人格力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特长的时间和空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树立自主学习观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人格需要人格的陶冶,爱是最好的教育”。新理念下的课程教学应呈现出教师的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诚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他们心中自然会有一杆秤。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教师应善于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利用评价功能,使每位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为学生提供较充分的探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讨和创新中获取新知识;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创新的乐趣,让和谐的课堂气氛和互动型师生关系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泼、探讨和交流的空间,使班内形成一种自由探讨、互相鼓励、倾听和接受别人发言的氛围,我们的学生就会在探索中学习数学,在交流中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另外,反思是纠错的重要手段,反思所学的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全面性。引导学生解题后反思,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促使他(她)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对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考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七
(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会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会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并根据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计算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计算、估算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八
划的去实现它,而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失败的。二十一世纪的人生活太优裕了,所以多了懒惰,少了勤奋;多了胆怯,少了勇气;多了放弃的意识,少了坚持的毅力。就因为我们没有明确目标,而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
你听过三个砌墙工人的故事吗?一天,有个人走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没好气的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工人笑了笑,说:“我们在其一幢高楼。”第三个工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十年后,第一个还是砌墙工人,第二个人是工程师,第三个人是前两个的老板。的确,一个人想要成功,想实现梦想,就必须树立远大的目标。如果对于自己的梦想连想都不敢想的人,那么就永远不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就永远注定是无用之人。其次,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去坚持。
列宁是众所周知的一大伟人,刚上大一的他,因此参加革命活动而失学,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他的目标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业。他很喜欢滑冰,可每次滑完后就会因为累而想睡觉,这样就会影响学习,所以他只能放弃,又投入到学习中。不久,他有爱上了令人费解的其艺,()每次下棋都会耗掉许多时间,又不得不放弃了。无数个夜晚的苦读,无数个不断努力的付出,终于,他拿到国立彼得堡大学的毕业证书。
可曾记得列夫?托尔斯泰说: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人活着就不能没有目标,所以从此刻起给自己的`今天,明天未来定一个目标吧!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九
笔者认为必须要辨证地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整体性与全面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注重结论与过程的有机融合,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情感体验、道德生活的整体关怀。
如苏教版国标教材第五册“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参拟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可见,这样的目标设定主要是放在学生能计算,一堂课下来,要求学生达成的目标无非是会做一些这类的计算题。这样进行设定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的,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通过比较、讨论,感悟出竖式计算的优越性,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进行简单的估算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共同性与差异性。
由于每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不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共性要求,还要关注学生个性需求,要注意柔性设计,即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留有适当的余地,弹性化地将目标落实。
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商的近似值”的教学,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需要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而对于“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截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教学目标则不能一刀切,要求人人达到同一尺度。
3、显性与隐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隐性的。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对抽象的目标结果给予明确的界定,引导教学的展开,同时关注学习过程性与体验性、隐性与潜在性,使之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比如在讲授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时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猜测乘出来一共有多少,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教者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使用了“经历”、“体验”等词语。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隐性要求通过这些词语非常明确的表达出来。将隐性目标显性化,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并且具有可监控性。
4、思维性与思想性。
课堂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它的广度,还要注意它的深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具有思维内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思维因素,要使学习材料的功能最大化,富有丰富的内涵,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其中有一条就是:通过比较第一、第二小组平均每人包饺子的个数,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统计抽样等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能根据数字特征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应用题。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大的空间,富有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激起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渗透了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触摸数学的本质。
5、现实性与逻辑性。
数学教材是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小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进行编排的,具有普遍性、统一性,而每一个地方又具有地域性与差异性,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根据教材的逻辑体系,还要更多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使学习内容更富有问题性与挑战性。
比如在苏教版实验版第九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学生在学习了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已经没有一点障碍,教参上的目标是:“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但学生的现实基础已经超过这一要求,那就没有必要把教材的要求定为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应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问题,比较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初步渗透运算定律,体会整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不同,熟练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抓住了教学与学习的起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使学习材料富有问题性,从而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和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十
[论文摘要]在高校,高等数学是各学科领域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要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高等数学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提高效果。
马克思说:“任何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高等院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特别是工科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科技人才的重任,各学科领域的专业课程都要用到高等数学知识,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因此,高等数学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一、加强高等数学重要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
1.明确学习目的,认识高等数学的重要地位。学生进入高校的目的就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让自己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型人才,这与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教师就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巩固和坚定这一目标。教师在上第一节高等数学课时,要用少许的时间肯定学生考入高校这一人生的重要转折,展望其辉煌的前程,使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介绍科学家对数学重要性的高度评价;数学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介绍高等数学与即将学习的专业课程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2.巧妙引入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高等数学有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巧妙的引入,让学生思索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导数的应用时,教师可事先做好函数的图像,上课时问:你们知道这个函数的图像是怎样做出来的吗?然后对照图形说明要做好函数的图像,需要利用函数的导数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曲线的凹凸性、拐点等知识,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感到好奇而有兴趣。
3.回味学习过程,感受高等数学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醒学生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内容,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将数学知识的妙处和用处点拨出来,让学生感受和欣赏,使他们对数学逐步产生兴趣。高等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本身是很神奇和耐人寻味的,如计算不规则的面积(或体积)、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等,思维方法很形象而缜密,定积分(极限值)和不定积分(函数)是完全不同性质的概念,但它们的计算方法如出一辙。学习幂级数和傅立叶级数后,发现初等函数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化为幂级数或傅立叶级数。不仅如此,高等数学中还有很多很美的东西,比如数学公式中的链式求导法则、旋转体体积公式、格林公式、高斯公式等,非常整齐简捷,对称美观,可以使许多复杂的计算问题变得十分简单,使人感觉到数学的神妙。让学生回味它们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深深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二、重视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要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使他们密切配合,积极思维,这样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水平以及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研究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有讲、有练、有问题讨论、有学生发言、有个别辅导、有评价与鼓励、有归纳小结等。教学过程中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以便随时调整教学的节奏、讲演方式等,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2.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维,突破难点。启发式教学是公认的好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特别是对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难点问题,要多设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例如,曲线(面)积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讲过曲线(面)积分定义后,老师可问学生:怎样计算曲线(面)积分的值?虽然学生可能会感到茫然,但是在前面重积分的运算基础上能激起学生的探究之心,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接着问:“被积函数是定义在哪里?”学生会自然想到是定义在曲线(面)上,老师继续问:有相应的'微元可代入计算吗?最终让学生代入而导出其计算公式,使学生感到难学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他们会很有成就感。又如函数的泰勒级数表示为泰勒公式,就是无限项表示为有限项不容易理解,教师要启发提问:函数有任意阶导数时有阶导数吗?学生会很容易理解了。这样创设好的提问,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是十分有效的。"。
3.语言生动准确,注意类比区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要生动准确,才能将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如“极限的定义”,学生会感到抽象,教师可首先将“无限趋近”的概念转换到数轴上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任意小”(小的程度)的概念上来,将抽象的概念用直观性语言准确刻画,让学生加以理解。同时,要注意类似内容进行类比区分,如数列极限和函数的极限等怎样区分、求幂级数的和函数如何选用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等。学生能理解并加以区分,才能应用自如,学习效果才能得以提高。
4.尊重学生,创建和谐教学气氛。学生到学校是来学习的,教师是给他们传授知识的,这本应是很好的结合点,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的黏合剂。但学生和教师在思想认识、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等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解能力不够,作业错误,有的甚至会听不懂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平易近人,以实际行动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基础欠佳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理解他们的心态和困难,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想尽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切忌放弃不管,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有不尊重他们人格的表现。否则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学生对教学情境的体验,不只是靠知识和经验,还常常带着情绪的过滤镜。因此,教师的人格力量如崇高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博大的胸怀、娴熟的技艺等对学生的感染,其作用大大超过空洞的说教。所以,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和他们做知心朋友,创建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要和颜悦色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耐心细致地帮学生解答困惑。教师善待学生,学生才会充分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使教学达到令人欣喜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能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让学生从高等数学的学习中掌握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能,使之受益终身。
1.介绍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是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它贯穿整个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要重视极限思想的培养和应用。如引入定积分的定义时需要用到“化整为小,小取近似,近似求和,极限求真”的计算方法,而在近似替代的步骤中,经常采用“以直代曲,匀代不匀”的思想方法,这就是极限思想的应用,也是定义各种积分(除不定积分)的思想基础。教学中对一些类似的方法,可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来实现。如讲重积分,可让学生参照定积分的定义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定义二(三)重积分。
2.理解归纳,增强记忆。记忆对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光有思想方法,而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就好像是纸上谈兵。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或帮助学生利用对应关系科学归纳知识来加强记忆。高等数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互相对应的,如求导公式和求导法则与基本积分公式和积分方法是相逆的;导数与曲线的切线的斜率相等;定积分的几何意义与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联系密切,教师要把这些具有相互对应关系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深,记得住。此外还有归纳记忆法。适当地编写有趣好记的顺口溜,可以轻松地加强记忆。比如讲分部积分法时,把五种基本初等函数之积的积分方法归纳为一句话,即“五指山(三)上觅(幂)对象――反常”(“指”代表指数函数,“三”代表三角函数,“幂”代表幂函数,“对”代表对数函数,“反”代表反三角函数)。当被积函数是其中两种函数乘积时,按“指、三、幂、对、反”的函数排列顺序拿去凑微分,其余部分设为来进行分部积分。这就使学生对大部分函数之积的积分变得有章可循,应用分部积分法而得心应手。又如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归纳为“既换元又换限”;对形式的积分用“偶留奇凑,全偶降幂”来掌握基本积分方法;对曲面积分的计算,可以分“一投、二代、三计算”步骤来进行。这样把知识通过归纳成简单话语的方法,不仅好记,而且可以真正达到厚书薄读的效果。
2.及时小结,弄清关键,掌握重点。教学内容是经过每一个小部分内容逐步推进完成的,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重点内容或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形成清晰而牢固的知识结构。一是为学生指出学习的重点和关键。如求不定积分,教学中要强调重点是要熟记积分公式,掌握基本积分法,关键是灵活变形,多看多练。二是引导学生总结关键和重点,潜移默化。如学习完可降阶的二阶微分方程,可以追问学生:解这样的微分方程的关键是什么?重点又是什么?学生通过解题的过程,可以自己总结出关键是适当假设辅助函数,重点是降阶,使之化为一阶微分方程求解。这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自己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如教重积分的计算方法时,要求学生及时小结计算重积分的关键和重点,学生能够总结出:关键是把积分区域转为各变量的范围,重点是化为逐次定积分来计算。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关键和重点知识、方法,就可以促进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同时,应要求学生勤练、多思,这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和重要方法,也是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的考试成绩保持在较好的水平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永远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学是门艺术,教学有方法但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就会自觉地深入研究,勤于总结和实践,使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十一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它能够进一步的引导教学方法,并完成教学效果。根据当前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促使更多的数学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质。本文将根据具体的数学教学案例对数学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并分析。
小学教学;教学目标;案例
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只有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获得有效的教学过程,想要使教学工作达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就需要树立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好的数学教学目标才能够给数学教学工作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且在数学教学的实践当中,对数学教学目标进行好的发展,也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关键。
在教学的理论当中,小学的教学目标是和别的教学目标概念不同的,小学所指意思则是刚刚进入到校园生活的小学生,他们所担心不是以后的发展怎么样,而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速度,是否能够听懂等含义,那么,小学生的教学目标则要与具体的实际情况一起进行,对并不是很清晰的目标相结合,进而引导出教学开展的作用,这些便是数学目标的含义了。
2.1教师在认识方面的不足
有些教师在认知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他们认为“几句话就能解决”,并没有完全的了解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质,他们认为教学目标仅仅是关于教案设计的一种方法,就好比一个“标签”一样,并没有太大作用。
2.2教师把能力不够
有的教师也建立了数学教学目标,但是在数学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并不是很合理,不是目标过去短浅在不就是目标泛滥,并没有实际的行动,只是过多地注重于知识和技能性目标,从而致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着急让学生得出结论,忽视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更为严重地忽视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双向培养。而教师自己的修养和知识观念都是关键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当对自己所树立的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了解,重新认识到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重要性质,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一语中的——“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最优化教学”的基本条件。
3.1进行转变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建立教学目标是能够完成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关键,它也是对于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认识到学生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转化,教学目标也是所在课堂的核心问题,它是教学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有着独立的导向和激励、评价功能。能够合理的树立教学目标是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教师在学生“学”以后给予的评价,有助于明确教师所掌握的学生学得“怎么样”和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能够有效的把教学目标准确并正真实现的目标方向。
3.2研读课外教材,合理的把握住教学方向目标
3.2.1分析出教材的编制体系,进而领悟到教材编排的意图性质
教师要搞清楚想要讲解的课程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第几学段或者本课程在体系中所产生的作用,能够及时了解并清楚前后、左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的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一般安排单元内容中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知识分开形式进行讲解;二是知识合解法;三是知识递进法。假若合解法定位低年级的表内乘除法,那么按照几以内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应的除法,能够将单元内容分成好几个部分,而每一个部分的学习过程都相似,从而来引导学生以这类形式进行探索新的知识。
3.2.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在数学的教学活动当中设立一个在基本水平上的知识考验,从中了解并研究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相关的知识与能力。看出学生在学习新的方式时所采取的动机、思维方式等多方面进展,探索出学生的学习规律就可以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了。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教学当中五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的因数和倍数,举一个5的倍数,并将它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来,并要让学生能够进行相互的交流,能够正确的认识到5的倍数。可以举例子例如10是不是5的倍数、或者7是不是5的倍数,给学生提及问题,并要让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当中,它的作用是为了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能够对于数学教学目标进行完整的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制订了完整并有效的目标才能够实现对目标的追求,在小学的生活当中是离不开数学陪伴的,时刻都是需要着数学的,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课程当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充分的了解并认识到数学教学教育的重要性质,能够积极改变教学模式,进而赢得小学生的喜爱,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性,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推动学生的综合性质发展。
[2]刘其君.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j].速读旬刊,20xx,(10):7.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十二
1、认识不足
许多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只是教案设计中的一种形式,可有可无,有许多老师在备课时热衷于教学过程,而不考虑教学目标的准备与制定。就算制定,也是从教参到备课手册,从备课手册到教案,照搬照抄。
2、把握不够
有的教师虽然也考虑目标,但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要么过于狭窄,要么过于宽泛。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记忆结论,忽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更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混为一谈
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认识不明确。在操作上出现了混乱现象,有的把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为一谈,说是设计教学目标,实际上写的是教学目的;有的把教学目标的三个内容任意加减,使三个内容变成了四个、五个,甚至更多。造成了认知、技能、情意相混;还有的把教学目标和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总目标相提并论,把“三个维度”变成了教学目标。
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知识能力、专业素养的缺陷是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我们首先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的地位。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它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它具有导向功能,它为教师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布置作业、引导实际体验提供了准确而具体的根据。
第二,明晰教学目标的定位。首先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时拟订的教学要求,具有方向性,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它不是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而是一节课到底要使学生学习什么,具有达成性,它将所有的方向性要求具体为一种确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供评价与检验的要求。
二、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必须要辨证地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整体性与全面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注重结论与过程的有机融合,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情感体验、道德生活的整体关怀。
如苏教版国标教材第五册“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参拟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可见,这样的目标设定主要是放在学生能计算,一堂课下来,要求学生达成的目标无非是会做一些这类的计算题。这样进行设定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的,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通过比较、讨论,感悟出竖式计算的优越性,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进行简单的估算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共同性与差异性
由于每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不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共性要求,还要关注学生个性需求,要注意柔性设计,即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留有适当的余地,弹性化地将目标落实。
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商的近似值”的教学,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需要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而对于“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截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教学目标则不能一刀切,要求人人达到同一尺度。
3、显性与隐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隐性的。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对抽象的目标结果给予明确的界定,引导教学的展开,同时关注学习过程性与体验性、隐性与潜在性,使之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比如在讲授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时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猜测乘出来一共有多少,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教者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使用了“经历”、“体验”等词语。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隐性要求通过这些词语非常明确的表达出来。将隐性目标显性化,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并且具有可监控性。
4、思维性与思想性
课堂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它的广度,还要注意它的深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具有思维内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思维因素,要使学习材料的功能最大化,富有丰富的内涵,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其中有一条就是:通过比较第一、第二小组平均每人包饺子的个数,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统计抽样等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能根据数字特征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应用题。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大的空间,富有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激起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渗透了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触摸数学的本质。
5、现实性与逻辑性
数学教材是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小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进行编排的,具有普遍性、统一性,而每一个地方又具有地域性与差异性,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根据教材的逻辑体系,还要更多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使学习内容更富有问题性与挑战性。
比如在苏教版实验版第九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学生在学习了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已经没有一点障碍,教参上的目标是:“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但学生的现实基础已经超过这一要求,那就没有必要把教材的要求定为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应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问题,比较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初步渗透运算定律,体会整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不同,熟练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抓住了教学与学习的起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使学习材料富有问题性,从而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和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十三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具体阐述如下: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十四
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新课标教学改革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带给教育界的巨大变革。新课标阶段目标的落地实施,无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践中,我不仅深入理解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深刻认识到了自身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享一下我对新课标阶段目标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标阶段目标的实施让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知识传授为重,而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课堂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通过探究、实践和讨论的方式找到答案。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这不仅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也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在新课标阶段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我发现,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并且他们也更加自信和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再次,新课标阶段目标的实施促使我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新课标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在教学中,我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教给他们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整理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自身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在新课标阶段目标的实施中,我更加明确了自身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人格。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不断学习和探索,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我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要发现和激发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引导他们成为自主、自信和有责任心的人才。
总之,新课标阶段目标的实施对教育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新课标的优势和意义,也发现了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相信我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十五
科学新课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在学科内容和科学方法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和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科学新课标的目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科学新课标注重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缺少综合运用的实践,造成知识点的孤立性。而科学新课标则强调了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组织结构,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例如,在生物学中,我们不再只是简单地记住植物的不同分类和特点,而是通过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物质的转化与能量的流动等基础知识,去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基本原理。
其次,科学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而科学新课标引入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他们通过实践和思考,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挑战。例如,在物理学中,我们通过设计与生活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第三,科学新课标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科学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和应用。科学新课标在教学中加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他们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的能力。例如,在化学中,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酸碱中和的现象,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装置,观察反应的变化,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出酸碱中和的条件和特点。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四,科学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在信息时代,学生面临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如何获取和处理这些信息成为了他们的必备能力。科学新课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寻找和筛选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有效性。例如,在地理学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获取和利用地图和卫星影像,去观察和分析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这样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
最后,科学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现实的科学研究和工作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科学新课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合作和创新的过程。例如,在数学学科中,我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数学问题,每个成员负责一部分,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
总之,科学新课标的目标是非常明确和具体的,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科学新课标的学习,我们不再只是简单地学习知识,而是培养了全面发展的科学人才。希望未来的学习中,我能够更好地把握科学新课标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和科学能力。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十六
三年级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过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以便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完善提高。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用满腔的爱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诱,既教书又育人。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的产品会说话,会思考,他们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
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我努力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
我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本期完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等9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主要达成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笔算。
2、会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的数。会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
4、认识面积的含义,能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会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了解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初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渗透集合和等量代换两种思想。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整个教学工作只,我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学习好新教学大纲,虚心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操作、实践、体验、讨论等方法,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感知知识构建的过程。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在现在创新与改革不断变化的新时代,看来已经不够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更重要的考虑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水源,解决用水问题。
这必然给我们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如何学会掌握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理念;如何面对新标准、新教材的承接与变化;如何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等等,都是我必须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愿与学生同行,与时代同行。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篇十七
一、教材目标及要求: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重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运用,难点是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运用。
2、因式分解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难点是灵活运用这四种方法。
3、分式的重点是分式的四则运算,难点是分式的四则混算、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4、相似三角形的重点是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应用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难点是灵活运用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知识能力的培养。
5、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重点是调查方法的运用,难点是几个概念的理解、区别和应用。
6、证明(一)的重点难点都是命题的推理认证。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第一章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运用。第二章《分解因式》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因式分解的几种基本方法。第三章《分式》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了分式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第四章《相似图形》本章通过两条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等概念的学习,全面探索的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识别方法。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主要是概念的理解与运用。第六章《证明(一)》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命题的相关概念、分类及运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学段,也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习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将来能否升学。我所带的班,相对数学而言,课堂气氛有时好,有时又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意识淡漠,态度不端正,基础较差,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四、措施:
1、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钻研课标,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发作业,及时辅导。
足。
五、以下是教育教学进度表:
周次内容。
1第一章不等关系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
2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第一章考试讲评试卷因式分解4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
5第二章考试讲评试卷分式分式的乘除法。
6分式的加减法分式方程。
多边形的性质。
10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四章考试讲评试卷11期中复习期中考试讲评试卷。
第六章考试讲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