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优质18篇)
通过总结心得,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对象和目的。不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需要有不同的总结方式和内容,并且要明确总结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反思经验还是引发思考等。其次,我们要全面梳理整个学习或者工作过程,将所学到的知识点和经验进行整理和分类,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系统地进行反思。然后,我们要思考总结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总结找到其中的启示和教训,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最后,我们要注意总结的语言表达,清晰明了地陈述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简明扼要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和领悟。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给大家提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纪念七一,是我们每年都会经历的一天。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也是我们祖国的生日。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非凡。在这一天,我们除了庆祝党和国家的伟大成就外,更要回顾并总结自己一年来的所思所感。在七一这个独特的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了党的领导下,我们共同的努力和团结合作是取得胜利和进步的关键。
首先,七一纪念日是我们回顾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一个时刻。从建党之初,到如今的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通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在纪念七一的这一天,我们不仅要庆祝这些伟大成就,更要思考如何在未来发展中继续保持势头。
其次,七一纪念日是我们反思的时刻。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的问题。可能是个人的疏忽导致的错误,也可能是整个团队的不合作导致的失败。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的错误,都需要我们正视并从中吸取教训。只有通过深刻反思,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避免重复犯错,并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行动。
第三,七一纪念日是我们感谢和激励自己的时刻。我们应该感谢这个伟大的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机会和条件。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良好社会环境,我们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我们也应该感谢和激励自己一年来的努力和付出。不管我们取得了多少成就或者经历了多少失败,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并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第四,七一纪念日是我们展望未来的时刻。在七一这一天,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要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并朝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不懈努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我们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七一纪念日是我们团结合作的时刻。作为一个国家和党的成员,我们要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就。纪念七一的时刻,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加强团结合作,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总而言之,纪念七一是一天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十分特殊的日子。它不仅是庆祝党和国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刻,也是我们回顾过去一年所思所感、感谢自己和他人的时刻,更是我们展望未来、团结合作的时刻。在纪念七一的这一天,让我们共同庆祝,思考并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七一,是每年中国人民振奋精神、矢志强军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会以庄重的仪式,缅怀革命先烈,纪念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在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也有幸参加了各种活动,收获了很多,从中感悟到了许多道理。在这里我想就此向大家分享我对纪念七一的心得体会。
首先,纪念七一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爱国情怀的重要性。在纪念活动中,我们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参观革命历史陈列馆,了解了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他们为了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触动了我,激发了我尽自己的一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的决心。我深深地明白,只有爱国的热血,才能激发起一个国家的磅礴力量。
其次,纪念七一使我认识到了历史的珍贵与坚定。革命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参观革命历史陈列馆,我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史和伟大胜利史。这些历史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曲折与壮丽,也让我深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正是因为先烈们的英勇牺牲,中国才能焕发出今天的生机与活力。历史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只有坚定正确的历史观,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纪念七一使我深刻认识到了军队的崇高地位。参观军事博物馆,我见证了中国军队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强大崛起。军人是国家的守护者,是人民的脊梁。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了太多。在纪念活动中,我们不仅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还参观了现代化军营,近距离感受了中国军队的风采。通过了解军人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我更加明白了军人的崇高使命,也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第四,纪念七一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诚代表。在纪念活动中,我们了解了党的光辉历程和艰苦奋斗史,亲眼见证了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事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奠定了基础。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飞跃和壮丽的历程。纪念七一让我对党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我将永远跟随党走向光明的未来。
最后,纪念七一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我们需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纪念七一让我明白了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员,应当以实际行动,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为我国的科技事业贡献所学,还是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我们都应该以先烈们为榜样,勇往直前,不断奋斗。
纪念七一的活动让我对国家、对党、对军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也激发了我更加热爱祖国、忠诚党和军队的决心。我们应以纪念七一为契机,更加热爱祖国、坚守信仰、尽职尽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第一段:引言(100字左右)。
教师是祖国的建设者,每个教师都肩负着培养未来的责任和使命。每年的七一教师节,让我们回顾过去一年的教育工作,反思自身的成长和不足之处。通过对教师职业的感想,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努力的方向,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段:成长与体会(250字左右)。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与年轻的生命相伴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给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我们的陪伴下逐渐成长,不断进步的时候,心中的欣慰与喜悦油然而生。在每个七一教师节,我们会回忆起与学生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我们为他们的成长感到骄傲,同时也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第三段:挑战与反思(250字左右)。
教师工作虽然充满了喜悦,但也时常面临各种挑战。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家庭教育的影响等等,都为教师的工作增加了困难与压力。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应当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寻找改进之处。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教育的本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四段:志同道合与共同进步(250字左右)。
教师是一个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七一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应当与同事们交流经验,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和支持。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紧迫感的社会人才。只有团结起来,共同进步,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的使命,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展望未来与激励自己(250字左右)。
七一教师节是一个反思和展望的时刻。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努力,永不满足。我们要激励自己,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我们要关注并适应时代的变化,掌握最新的科技和教学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以耐心和爱心去教育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总结(50字左右)。
在七一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从成长与体会、挑战与反思、志同道合与共同进步、展望未来与激励自己四个方面,感悟教师的心得体会。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努力,追求卓越,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七一是我国党的生日,也是我国的国庆节。作为一名教师,七一这一天与往常不同,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总结自己的工作。七一感想给了我们教师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并得出一些结论和体会。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我对七一这一特别的日子的感想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关于职业的认识与理解。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业让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的重大性。我们肩负着培养和教育下一代责任,我们的工作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独一无二,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需求,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和进步。
第三段:对学生成长的观察与思考。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提高,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我的观察中,我发现当今社会的学生压力越来越大,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只有让学生在快乐与自信中成长,他们才能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并且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第四段: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引领教育改革的潮流,将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五段:教师自我成长与学习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停滞不前,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除了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还应该关注自身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只有不断自我成长和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育使命。
总结:
通过对七一这一特殊日子的感想和思考,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我们应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多的贡献。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七一勋章是中国共产党为表彰在建设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者集体而设立的最高荣誉章。自2017年设立以来,七一勋章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一荣誉,这是对我日常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在获得七一勋章后,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更加坚定了为党、为人民、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首先,获得七一勋章让我深刻体会到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我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获得七一勋章不仅是对我的个人荣誉的表彰,更是对我长期致力于为人民造福事业的肯定。这更激励了我更加努力工作,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福祉。
其次,获得七一勋章让我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七一勋章是对在行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的高度嘉奖,承载着党和国家对优秀人才的期望和赞美。获得七一勋章意味着我的努力和成绩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认可,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动力,也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倍加珍惜这一荣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
第三,获得七一勋章让我明白了勤奋与担当的重要性。获得七一勋章是一个时刻提醒我要勤奋工作的标志。我意识到,只有持续不断地努力工作,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我也明白了担当的重要性。作为荣获七一勋章的人,我必须以更大的担当来回应党和国家对我的期待。只有在实践中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我才能负起自己的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获得七一勋章让我更加珍惜集体荣誉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获得七一勋章是对我的个人成就的肯定,但背后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合作。正是因为有团队的共同努力,我才能取得这一荣誉。这让我更加明白只有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才能共同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重视团队合作,发挥优势,共同创造更大的成绩。
总之,获得七一勋章是对我个人和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我更大责任和使命的期望。这一荣誉让我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和重视,也让我更加明白要不断努力和担当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保持敬畏之心,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七一是中国的国庆节,也是教师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在收到学生们送给我的贺卡和礼物后,坐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之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这个特殊的教师节,我想分享一些我在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的本质在于培养人才。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明白,我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我的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并为之努力奋斗。
第二段: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背景、兴趣和优点。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特点和才华。在课堂上,我注重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我也关注那些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努力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段: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专业技能之外,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我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通过各种方式,如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四段:追求自我提高和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认为教育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而我自己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创新。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我会积极参加各种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理念。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能力。我希望我自己和我的学生都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和超越。
第五段:教师是阳光下最美的职业。
教师这个职业是充满挑战和责任的,但同时也是非常充实和有意义的。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功,都是我最大的鼓励和动力。我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学生的未来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真心关爱学生,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他们人生路上最坚强的后盾。
教师节是我们共同的节日,也是对教师的肯定和感谢。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回顾教育的初心,展望教育的未来。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听,中华大地上又一次响起三十七年前毛泽东同志的话音;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声音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中华大地正掀起一股学雷锋,树新风的热浪。瞧,中原路上,闪动着我们的身影,擦洗护拦,维持秩序。捡拾垃圾,保护环境。人们赞叹着:“这真是一群小雷锋!”。再看看我们的校园吧。
在我们十七中的校园里,个个都是“活雷锋”。老师门身先士卒,走到哪里,好事做到那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同学们更是不甘落后。我们是五年级的学生,是一、二年级同学的大哥哥、大姐姐,理应为全校同学做出榜样。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同学们带上抹布,来到学校自行车棚,给停在这里的自行车进行“美容”。不待老师催促,同学们就七手八脚地干起来,车棚里顿时变得热火朝天。
我们先把抹布用清水浸湿,然后便擦了起来。有的自行车比较脏,同学们就跪着擦、甚至躺着擦,不知换了多少次水,擦了多少遍,总算擦完了一辆自行车。有的同学额头上渗出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沿着脸颊往下淌,也顾不得用手帕去擦,只用袖子一抹,又低头擦起来。平时娇里娇气的女同学,现在不怕脏不怕累。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一辆辆自行车终于被我们擦洗的干干净净了。
五年级老师的办公室里,总是活动着我们班李文豹同学的身影,那是他在主动地帮助老师打扫卫生。四年级的同学虽然比我们小一个年级,也毫不示弱。他们挥舞着大扫把主动打扫了校门口的卫生,让我们出入校门有一个好心情。像这样的好人好事真是层出不穷。
学雷锋并不是人手一本《雷锋日记》,或是在黑板上画一个硕大的逼真的雷锋素描,而是要去行动起来。你看,现在校园里不是出现了一个个“活雷锋”吗?雷锋曾说过这样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当然,还有许多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回答,回答的方法是:向雷锋学习,行动起来!
同学们,快来加入这“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中来吧!雷锋在我们前面,赖宁在我们前面,许许多多的楷模都在我们前面,让我们去追赶他们!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越真实越具体就越有力量。军报“生活与修养”专版,以“钱学森的严与实”为主题,采用亲历者回忆的方式,展现了“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工作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在朴实无华的故事化叙述中,人民科学家的严实作风跃然纸上:爱国、敬业、认真、严谨、无私、担当、务实、清廉……联系到当前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钱学森无疑正是一名“合格党员”的典范,一言一行为我们树起了精神标杆。
在爱党爱国爱人民中成就合格党员。合格党员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任何时候都以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党员献身使命的情感基础和动力来源。钱学森一生视富贵如浮云,在他心里,永远是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他曾把“被允许回国……为中国人争了口气”“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成为劳动人民的一分子,并且与劳动人民中优秀分子连在一起”当作一生中仅有的三次最激动的事。这正是一名合格党员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大爱的经典诠释。
在履职尽责中成就合格党员。责重山岳,能者方可为之。钱学森一生致力中国航天事业,回国后不久即提议建立国防航空工业,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并担任领导职务。但为了集中精力思考和解决导弹研制中的重大技术问题,钱学森主动提出辞职。后来,钱学森只任副职,专注于研究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体现了一名合格党员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升岗位履职能力。军人生来为战胜,军队每一名党员都必须把全部心思向打胜仗聚焦,为强军事业履好职尽好责。
在改革创新中成就合格党员。世间万物,变动不居。纵观钱学森的一生,从28岁与导师建立“卡门—钱公式”到开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到创造性地提出现代工程科学技术理念、系统工程管理理论、总体设计思想等,无不体现出不懈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合格党员绝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保守主义者,而应是“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开路先锋。现代战争形态日新月异,惟改革创新者胜。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军队每一名党员都要争当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坚持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九
今天浏览学习强国软件,每日答题里看到一段由陈坤演的钱学森。陈坤,我的偶像,从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我就佩服他的演技。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我国的“两弹一星之父”。偶像与科学家的结合勾起了我对《钱学森》的兴趣。我想了解他的家庭,他的勤奋,他的一切。
钱学森留学美国并工作,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的华人身份遭到质疑并被软禁,这一切加速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回国后的他夜以继日,一年时间复制火箭,两年时间自主研发火箭,,八年时间实现两弹结合,让中国的航空事业从无到有,让中国的军事事业从此登上国际舞台,是他让中国从美国眼中的农耕社会变成军事强国,是他让觊觎中国领土的列强们不敢再踏入中国半步,是他换来了中国从此和平。这应验了他的那句‘学成必归,报效祖国’。
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超人的智慧,更在于他良好的品格。面对理论丰富、超前,但现实条件落后的境遇,他没有气馁,也没有拿出科学家的架子等、靠、要,而是根据现有状况调整理论后,才有了东风一号、东风二号。面对第一次自主研制东二掉落,他不但没有灰心,反而用科学家不怕失败的精神安慰大家:“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吗,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射上去。”
“没有箭,和有箭不用,是两回事。”是我对这部影片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火箭就像一把利刃,一把守卫和平的利刃,只有拥有了它,才拥有了与别人抗衡的武器。不欺弱小,但也不畏强大。
想起前几天在腾讯上看到的一条新闻,一名中国驻国际维和部队的官兵妈妈发来视频并对他即将高考的孩子说:“孩子,生在中国,你是最幸运的!”她是经历了怎样的战乱才会有这样的感慨!也许你对现在的生活不以为然,对每天平淡的工作和生活感到厌倦,到你是幸运的,因为你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世界并不和平,外面的世界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多彩,是强大的中国孕育着我们成长,给了我们踏实而稳定的生活!
追求学术民主,又对任何学术纰漏穷追不舍;平易近人,又“六亲不认”地遵从自己的人生准则……钱学森人生中这些看似矛盾的细节,给了人们不同的感动和感悟。在这些不同的感动和感悟中,贯穿始终的是他对科学本真、人生本原的追求。毕生求真务实,成就钱学森显赫的科学功绩,铸就钱学森感动众生的人格魅力,更为当下的学术界写下为人治学的最好范本。
求真务实,让钱学森一生追求治学严谨。作为老师,他会提出“点错一个小数点扣掉20分”的苛刻要求;作为处于顶层的技术负责人,他会详细记录某个螺钉螺帽有问题等技术细节;而作为领域顶尖的科学家,他会反对不合实际的论文署名,且强调“好学风,我们务必遵守!至要,至要!!!”“严谨、严肃、严格、严密”,钱学森曾在黑板上写下的几个大字,是他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他一生学术精神的体现。
求真务实,让钱学森一生提倡学术民主,反对学术专权。他的学生范良藻不会忘记物理力学讨论班上那些没有“师道尊严”的讨论和质疑;新疆兵团插队青年郝天护不会忘记自己一纸“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质疑换来钱学森的亲笔回信和鼓励。“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再发表意见”,这是钱学森对航天同仁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大家见面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
求真务实,让钱学森一生淡看功名利禄。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这是钱学森给自己定下的“四不”原则,为此,他把头上的头衔辞了又辞。“淡泊名利、率性本真”,是钱学森众多同事、弟子对他的评价。
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在钱学森心中,最在意的是科学的本真:“科学是十分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想当然”;最看重的是来自祖国、来自人民的认可:“如果人民认为我钱学森为国家做过一些事的话,那就是对我最高的奖励。”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足以令后人仰望,他为人治学的准则同样是今人学习参照的标尺。在薄弱的国力基础上,他带领国人点燃航天梦,又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准则,直至国力日渐强盛的今天毫无松懈。然而放眼当下,学术造假、为浮名所累、为私利所扰的案例层出不穷。无怪乎钱学森逝世后有人感叹:“大科学家住小房子,小科学家住大房子。”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
第一段:引言(200字)
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今年,我有幸收看到了七一活动的直播。这场盛大的庆典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意义和重要性。通过收看这场庆祝活动,我获得了许多灵感和启示,并从中领悟到了许多道理。
第二段: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00字)
在本次七一庆典中,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贯穿始终的主题。通过七一庆祝活动,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100年中经历了多少艰辛和跌宕起伏。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现在的成绩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带领整个国家屹立于当今国际舞台,不断前进。未来,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其为国家和人民发展做出的贡献,使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支持。
第三段: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300字)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庆典,七一活动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基于这一信念,中国共产党继续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不公,建设文明、先进、和谐的现代国家。七一庆典中,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通过七一庆祝活动,我更深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全球人民的一个重要财富。
第四段:重申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200字)
在七一活动中我看到了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一直坚信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最根本的利益所在。我也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国家复兴和民族团结。通过接触不同的人和文化,我看到了中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我相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推进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和破坏行为。
第五段:总结(200字)
通过收看七一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我在中国共产党的成就中看到了中国的进步,更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和挑战。同时,我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的努力和奉献以及其为祖国人民进行的不懈努力。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为一个更加繁荣的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一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世界顶级火箭研究专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钱学森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急欲回国,为祖国效力。经过近一年的准备,1950年8月29日,钱学森拿到了从洛杉矶返回中国的船票,但他缺未能如期登上回国的轮船。
原因是钱学森回国前,曾打电话向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金贝尔辞行。事后,金贝尔当即给美国移民局下达了强硬命令:“说什么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一个人都值三到五个师。”金贝尔一方面深知钱学森的价值,另一方面因为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放钱学森回国,无异于放虎归山,徒增敌方的力量。
从此,美国对钱学森的政治迫害接踵而来。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尔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开始,钱学森并不知道滞留的日子会持续多久,那些被海关扣留的箱子,他从来没有打开过,一直放在那里。从留学的那一刻起,他就告诉自己:“我的根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此刻他就暗下决心,一有机会就要回到自己的祖国。但没想到的是被迫滞留的时间竟然长达5年之久。
在这5年的时间里,他四处奔走,寻求机会,争取早日回国,但一直未果。知道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摆脱特务的监视,在一封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用香烟纸写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们早日回国。同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以钱学森写在香烟纸上的信为依据,我国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启程回国。到北京的第二天,钱学森便带领全家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他激动的大声喊道“我们终于回来了!”游子历尽险阻终于归家,欢乐与苦难,光荣与屈辱,强烈地撞击着钱学森的心灵,使他悲喜交加。
5年归国路,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10月31日,他平静地走了。作为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国承载着太多的意义,在近一个世纪的慢慢人生路上,他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和精神遗产。在这些财富背后,是他的一颗赤子之心和不变的信仰“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二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今天你是否能看见雷锋的存在,雷锋的影子呢……假如你在路上摔倒,是否有人扶起你呢;
假如你在公车上丢失钱包,旁人看见是否会见义勇为呢?
假如你不敢过马路,是否有人来帮你呢?
你们是否会感到熟悉,身临这些事情的时候,感到酸、苦、涩。可就就是这个时候了,有一个人伸出了自己的手,去扶你,去帮助你,你为了面子将他敢走,并说这种精神过时了,还是心存感激地接受帮助呢!
当有些人对雷锋不屑一顾的时候,雷锋却悄悄地出国了,我们不敢到轻松,直到这个时候才想到雷锋,后来,想起雷锋的时候,我们感到震惊,也感到无比地自豪。雷锋作为我们人民军队的普通一兵,却名高天下,被世人所敬仰,这样的事只有在今天,在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时,才能理解!记得小时候,雷锋的故事就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里,我们在学校参加义务劳动,悄悄地做了好事不留名,雷锋的精神就象春天绵绵的细雨,以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滋润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
有时候我觉得雷锋离我们好远,有时候又好近啊,大家对这样的情景一定不会陌生。两手一摊“拿钱来”。如果没有钱想让他帮忙,门都没有。可是,有时候雷锋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周围,_年5月汶川大地震的袭来,让全国人民心情紧张,每一位救援人员没日没夜的寻找下一个生命,在救援完成的时候。他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单位,就悄悄地走了。象他这样的好同志在我们的周围真是数不胜数。部队中有许许多多的创业者,在六十年代他们就毅然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这艰苦边远地区,担负起艰巨的国防科研任务。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老黄牛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不正闪耀雷锋的思想吗!是的,正是这些象雷锋一样平凡、普通的人们支撑着一个大厦,支撑着我们共和国的大厦!他们从没有奢望过什么,当他们看到这座大厦越发宏伟、越发坚固时,他们笑了,欣慰地笑了。雷锋的精神不正是在这些人中得到发扬与延伸吗!
难道只是带着红领巾的孩子都在寻找雷锋吗?难道只是老爷爷、老奶奶在挤公共汽车的时候都在怀念雷锋吗?难道只是不是人人都希望社会风气越来越好吗?这一切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毫无疑问,雷锋的精神没有过时,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雷锋。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雷锋回来了,整个世界就象等待春雨的麦苗,渴望、迫切地吮吸着这一场雨露,希望在明天绽放美丽的花!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三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的88周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九月十八日十时,天空中响起了凄厉的防空警报,足足响了20分钟,这天是我们的国耻日。现在,我们就翻开这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
1931年9月18日清晨,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大举进犯沈阳,短短四个月内,长春,锦州,哈尔滨等各大城市,在蒋介石的一声“不许抵抗”中相继沦陷。美丽的东北三省和三千万勤劳的人民就这样轻松地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甘愿做日寇的奴隶。东北沦陷后不久,各地区的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等无数抗日民族英雄。东北人民在的水深火热后,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把日本人赶回了老家。
但是现在,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竟数次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其国内少数右翼分子,千方百计美化日本侵华这一铁的历史事实,这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警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不能忘记这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的一道疤痕。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铭记在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
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最耻辱的一天。当天,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接着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范围的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重温历史,我们今天观看的“九一八事件事迹”,让我感触很深。
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损失,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血鉴。今天,面对第79个“九一八”,勿忘国耻,我们思考的应当更多、更深。
其一,勿忘国耻当思国运。走进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让人深思再三的莫过于“国运”二字。从高耸的残历碑到蜿蜒的展厅,如同是用一串串“难”字勾画出的国难图,国家的灾难、民族的苦难、抗争的磨难……抚今追昔,百感化作一念:当苦日子离去的时间越久远,当富日子光临的越急匆,我们心系国家、民族的命运,如何才能让国耻一去不复返?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需要全国人民的人心支撑,而要把十三亿人的力量凝集起来,惟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其二,勿忘国耻当思发展。77年前,我国经济落后也是造成国门洞开、生灵涂炭的一个重要原因。看昨天知国耻,看今天想国兴,看明天盼国强。只有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为了不再做“弱肉”,不再被“强食”,我们必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科学发展来大踏步地向前追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经济总体规模虽然比较大,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面对现实,倍感发展之急迫,不思发展就如同当年的不抵抗,有发展才谈得上民族尊严,才能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真正巍峨挺立。
其三,勿忘国耻当思忧患。古往今来,我们的民族不乏“忧论”: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先忧后乐、进亦忧退亦忧,等等。忧,具有很重要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而,这个道理,似乎没有“直奔主题”,没有“坐落”到目的上——忧患是为了图强,而图强又必须先进。如今,我国人民先进意识大大增强,国家也正在欣欣向荣地强大起来。这是个大醒、大幸。然而,世界风云变幻,“落后就要挨打”还将是一个长久而严酷的现实。因此,面对77年后的“九一八”,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居安思危”应成为我们须臾不可忘却的忧患意识。
史路迢迢,多有一鉴:“兢兢以强,迤迤乃亡”;“盛世不怠,奋发图强”。惟有人人不怠,才有举国不怠;惟有举国不怠,我们民族才能长盛不衰,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上周末,我们班党支部组织党员同学和入党积极分子去参观了九一八纪念馆,参观之后我心久久不能平静。xx年前,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它险些将中国沦为殖民地,给十六亿中国人留下了无法消退的伤疤。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促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日本国土虽小,野心却很大,一心想把日本变成亚洲老大。日本军国主义有预谋地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试图通过该事变占领东北侵略中国;而中国当时出现内乱,蒋介石的“壤外必先安内”政策大大加快了日本对中国的侵蚀。当时中国人的麻木与软弱也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所以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需要全国人民的人心支撑,而要把十六亿人的力量凝集起来,惟有坚持中国*的正确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在勿忘国耻的前提下,重视发展,记住*同志的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勿忘国耻”挂在口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关键是要记在心里。日本人之所以能在古代的时候归顺中国,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中国。而纵观中国近代史,一次次被人欺侮,除了政府腐败无能之外,主要还是我们贫穷,贫穷就会挨打,就会被人瞧不起,这是一条规律,就像一个身体瘦弱而有多病的人,他本来体质就差,因为没有抵抗能力,所以其它病魔就会时时侵入。如今的中国能够让世界刮目相看,是因为我们强大了,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政策,使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地向世界前列迈进,国富民强,我们才能真正撑起腰杆,才能让别人真正瞧得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和自然界一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同志的话是永远值得我们深思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当今世界上,美国、欧洲、日本算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很多方面我们自愧不如,的机会就是奋起直追,“9.18”的警笛是我们卧薪尝胆的动力,只有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我们才能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不重蹈遭受别人欺侮的覆辙。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xx年了,它的身影已经在我们心中淡化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它给中国带了的伤害。牢记国耻,奋发图强。只有国家统一了,野心国家才不会有挑拨离间以获取渔翁之利的机会;只有国家富强了,才不会有人虎视眈眈的看着我们。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日子,是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日子,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院党支部召开了以纪念九一八事变88周年为主题的,旨在提升学生党员党性的党会。在这次会议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讲述九一八历史的纪录片,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曾经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那段屈辱的历史。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沈阳人,从小我就听长辈和老师们讲述有关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历史。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南京政府的一句“不抵抗”,使无数的东北同胞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使八十四年前的东北成为了日本侵略军肆意烧杀掠夺的地盘。每年的九月十八日,沈阳城都会拉响警报,以纪念这段屈辱史,同样也警示着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纪录片中有许多真实的镜头生动再现了当年日本侵略军令人发指的罪行。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张日本军官的照片。照片中,一名日本军官一手持着刺刀,另一只手携有我们中国受难同胞的人头,其脸上竟露有自豪般的笑容,身后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当镜头扫过这张照片时,我的心猛地一震,这种心痛难以言喻,看到我们的同胞曾经受到日本侵略者如此惨绝人寰的残害,悲痛的同时我也暗暗发誓一定要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使祖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我们伟大的党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中国*领导人民武装起来,动员中国人民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建立了全国人民统一抗日战线,建立了抗日革命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历史证明,在中国*的正确指导下,中国人民才能战胜帝国主义的侵略,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积极争取加入中国*的进步青年,我会深深记住我们的祖国曾经经历过的磨难,记住九一八,记住日本侵略者带给我们中国人民的痛,带着这份痛,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不懈地做出贡献!
9月18日,防空警报震撼着祖国大地。88年的今天,发生了震撼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它险些将中国沦为殖民地,给十三亿中国人留下了无法消退的伤疤。
促成这场悲剧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方面,日本人国土虽小,野心却大,一心想把小日本变成大日本。鸡不吃虫,虫反倒咬起鸡来了。说它是披着人皮野兽,也绝不失当。“九一八事变”是早有预谋的。什么铁路被炸,全是一派胡言。既然他们每年都要抗议当年美国对广岛和长崎仍下的那两颗原子弹,既然他们每年都要为20多万原子弹下的冤魂鸣不平,既然声称“决不能再次走上战争之路。”那么参拜靖国神社又是什么意思?这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吗?要知道,日本至今还未放下沾满鲜血的刺刀,日本右翼分子蛮不讲理的去参拜靖国神社就是最有利的证据。他们一次次厚着脸皮,一次次破坏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分明就是一种挑衅。
客观方面,中国当时出现内乱,只顾窝里斗。蒋介石的“壤外必先安内”政策大大加快了日本对中国的侵蚀。当时中国人的麻木与软弱也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所以国家领导们总不忘强调要统一,要富强。只有国家统一了,野心家才不会有挑拨离间以获取渔翁之利的机会;只有国家富强了,才不会有人虎视眈眈的看这我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就必须有进取心,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侵略了我们的领土,但永远也侵略不了我们爱国的心。”我们绝不让战争建立在我的快乐之上,更不会让战争去破坏和谐的社会。我们将来必定会让世界充满和平,充满爱。总有一天,我们会让橄榄绿洒偏球,让我们携手共在一片蓝天下。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四
九月十八日十时,天空中响起了凄厉的防空警报,足足响了20分钟,这天是我们的国耻日。此刻,我们就翻开这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
1931年9月18日清晨,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大举进犯沈阳,短短四个月内,长春,锦州,哈尔滨等各大城市,在蒋介石的一声“不许抵抗”中相继沦陷。美丽的东北三省和三千万勤劳的人民就这样简单地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甘愿做日寇的奴隶。东北沦陷后不久,各地区的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等无数抗日民族英雄。东北人民在的水深火热后,经过浴血奋战,最后把日本人赶回了老家。
但是此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竟数次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其国内少数右翼分子,千方百计美化日本侵华这一铁的历史事实,这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警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不能忘记这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的一道疤痕。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铭记在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
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最耻辱的一天。当天,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之后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重温历史,我们这天观看的“九一八事件事迹”,让我感触很深。
本片介绍了“九一八”纪念馆收集的资料图片。一幅幅图片让人看了心惊肉跳、毛骨悚然。有一幅图片展示的是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残害中国人民。还有一幅是日军屠杀中国人民,并把人头挂在电线杆上示众。看着这些图片,我的心在流血,在颤抖。透过解说,我还明白了日本帝国主义很早就有侵吞中国的野心,他们制造许多伪证,说中国侵犯了日本人的利益,并向中国挑衅,无能的清政府竟签定了丧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帝国主义还不罢休,出兵侵占中国的领土,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进攻北大营。国民党军队7000余人听从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惨遭失败,只用了20天左右时光,华北沦陷,日本人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长白山上焚烧的尸骨、713遗留下来的实验室,都是不可抹去的历史罪证。他们毁我家园、辱我民族,掠夺去的是大批奇珍异宝留下的却是死尸遍地、血迹斑斑。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反抗,不屈的中国人民共产党联合抗日,虽然共产党的武器没有日本先进,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也被抓住很多,但是共产党员曾说过一句话“竹签是用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杨靖宇、赵一曼等等的抗日英雄,就是凭着这种意志、气魄,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最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历史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温历史,我们才明白这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铸造出来的,如果不好好学习,又怎能对得起先烈们呢!“九一八”事件也让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建设出强大的、富绕的国家才不能让历史的杯具重演。这部影片更赋予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在这种事关民族大义,与百姓生死攸关,国土主权是否丧失,所谓的政府,所谓的蒋委员长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何等的屈辱,何等的不可思议,悲惨,不由的让人感叹那些死于1931年9月18日的中国同胞们,无论是不得已听命的中国东北军还是毫无反抗之力的普通百姓,是多么的令人惋惜,闻者生同悲。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我们人民的党,在危险、困难面前永远站在人民的前面。在九一八事变中,工作在沈阳的中国共产党员所表现的为人民负责的行动对的起人民,对得起“共产党员”这四个大字。从中我更加由衷的敬佩我们的共产党,更加坚定自我的信念。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五
88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猖狂的梦想,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出兵攻占我国的东三省,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不许抵抗”,致使东三省这个有着丰富矿产资源、物产资源,面积是日本三个大的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沦为了亡国奴。
翻开历史的这一页,当年蒋介石蒋委员长的那句“绝对不许抵抗,缴械则任其缴械,入营房则听其侵入”的话重重的击打着我们中华儿女的心,这是怎样的民族耻辱啊!29万中国军队,1万日本军队,本应该是多么悬殊的兵力对比,可是只有三天,日军竟没有废什么枪弹便一举占领了东三省,3000万同胞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成为了亡国奴。这是怎样的悲哀、怎样的耻辱啊!
7十年前,我们在军事法庭上对日本战犯实施宽大处理,不是因为我们懦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伟大而宽容的民族,我们希望和一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和睦相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七十四年,日本竟然明目张胆地霸占钓鱼群岛;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七十四年,在中国政府屡次友好的警告下,日本竟开始公然声称:“要彻底消除中国的反日情绪,必须先删除中国历史教科书内的抗日战争史!”继而更是叫嚣着要“改善”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览方式。
我不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请记住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切,振兴我们的祖国,让我们的祖国不再受任何的欺凌!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惨剧!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我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然而,正是失败伤痕和屈辱,才给了我们重新站立的力量!为什么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发展态势如此迅猛?就是因为他们的国民牢记了屈辱的历史!在日军侵韩纪念日那天,无论你是多么富有的日本人,在韩国都没有饭吃,没有店住,因为爱国情结深厚的韩国人,拒绝给曾经侵略自己的民族供应任何物质!
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
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战争到中法战争,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悲哀,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
中华民族每位儿女都是祖国的孩子,祖国不够强大,就像是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子女的父母,不光是家庭的悲哀,更是孩子的不幸!!
堂堂中国偌大民族,居然任一弹丸之国欺凌日久日甚!
中华之所以大而不坚,众而不精关键在意识不足,觉悟不到;人人只为自己着想,人人为私己之利不择手国人自残,哀哉!!
国人就不能够凝做一团,厚积博发吗?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
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过着饱受凌辱的亡国奴生活。然而,对一个民族最严重的摧残不是摧残他的肉体,而是摧残他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惟一的根与魂。
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能否清醒地坚守自己的文化家园?
三尺讲台是我们平凡而狭小的岗位,三尺讲台却是我们文化战场最广阔最坚定的阵地。我,就是这个阵地上又一位新的战士!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至今还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举起握紧的左拳庄严宣誓:“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言到此时,泪水夺眶而出。是对母校的眷恋,是对恩师的感激,是对同窗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奋斗终身”就意味着一辈子吗?是的,就是一辈子!我很幸运,这一辈子的起点是在这里,在育才这片热土上!这里有我钦佩的前辈、师长,这里有优良的光荣传统,这里有一种朴实而伟大的精神,叫做奉献!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为人师的我尝到了苦头。身边的同事都把疲倦藏在微笑的背后,我还有什么理由说累呢?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上讲台的我尝到的甜头。夜深人静,一盏台灯,一个闹钟,一支钢笔……可是,孩子的一次漂亮作业,家长的一个感激电话就会让我精神百倍,困意全无。这就是一个新教师最真实,最朴素,最舒心的快乐!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岗位能像教育这样聚集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期待;没有哪一个工作能像教育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事业这样清醒地坚守着文化家园。
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是充实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岗位能像教育这样聚集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期待;没有哪一个工作能像教育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事业这样清醒地坚守着文化家园。
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六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那场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伟大的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是一群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极大的推动了科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又是一次中国历史上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伟大斗争,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直接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五四伟大的爱国精神直接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无疑对社会也有着及其重大意义的。
五四运动的发生距现在已近90年,也许有许多人会说五四运动已经离我们已经太久远了。很多人也都认为五四精神只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对于我们也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相当的不正确的,我们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我们的意识形态,有必要在新的形式下重新认识爱国主义精神。重提五四爱国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是有着重大意义的。那么时值今天,当代的大学生远离了国家和民族苦难的日子,远离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背景下,爱国好像对于今天的我们已经留于以种形式,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把爱国付诸行动,那么我们今天来重新怀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发扬帝国主义精神是又极其重大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并非要为发扬爱国主义而做出一场哄哄烈烈的爱国行动,我们应实事求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争取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就像的学生资自愿服务西部一样,去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你的地方去,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爱国行动。同时在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遵守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做一名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也是一种爱国主义行为。
所以,就让我们一起从小事做起,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一起为爱国主义精神而奋斗,付诸行动!让五四精神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永垂不朽!
五月的鲜花,为青春绽放;炽热的阳光,因梦想燃烧。又到一年“五四”时,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赋予五四精神新的内涵,青春不老的深厚情怀让这个属于青年的节日永远激情澎湃。“感恩,这是的时代,我们的时代”——一名年轻“创客”锐气逼人的宣言,道出当代青年的心声,唱响古老中国的青春之歌。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机缘,都要承担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使命。从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到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从开拓奋进的改革开放到全面小康的决胜进军,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千秋家国血未冷”,青春的热血里流淌着敢为人先的勇气,涌动着一往无前的执着,承载对人民和国家舍我其谁的责任与使命,熔铸成为梦想、为民族的奋斗与担当。
伟大的时代,让青春的世界海阔天空。“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梁启超先生百年前对青年的寄语辉映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快速发展、深刻变革的广袤土地,为青年实现梦想、人生出彩搭建起宽广的舞台;层峦叠嶂、水流湍急的“历史三峡”,呼唤敢为人先的少年英雄勇立潮头、担当重任。一如30多年前激情燃烧的改革岁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历史大潮赋予青年发展的无限可能,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政策导向与社会氛围为亿万青春提供了释放潜能、体现价值的难得机遇。让青春的激情在国家建设中迸发,个人的才能在公平环境中释放,梦想的种子在社会呵护下发芽,无数朝气蓬勃的生命浪花汇聚在一起,必将汇成前进的洪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荣,助推中华民族在圆梦路上不断抵达新的高度。
坚定的信念,令青春的脚步铿锵执着。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不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多元、观念多样的冲击下,追名逐利的诱惑在增多,生活压力、现实理想的落差间,坚守信念的考验更严峻。是囿于物质的满足,以利己的“精算”谋划人生,还是突破一己得失,在更广阔的天地书写精彩的人生?青年有信仰,民族有力量,国家才有希望。赓续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就不会彷徨,在学业、情感、职业的困境中就不会纠结;洞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坚信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坚定民族复兴的必然性,广大青年就会充满涉过激流险滩的信心与勇气,在追寻梦想的路上阔步前行。
梦想渐行渐近的步伐,凝聚着无悔的青春奋斗。“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无论是平凡岗位的默默奉献,抑或在时代大潮中搏击风浪,创造,永远是青春最鲜明的底色,始终是推动历史车轮劲的动力。把知识储备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到基层和群众中丰富阅历,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才能“拿得起”;将勤于学习与勇于创新结合起来,在继承中突破陈规,在现实与理想中寻找可行路径,创业终将迎来成功的曙光;把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结合起来,为世界和平、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合作共赢多做贡献,一个开放、自信和充满朝气的中国就将收获更多友好目光,赢得更大发展机遇,也为人类的共同家园播撒和谐与希望的种子。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当所有的经历化作记忆,那些年少时为理想挥洒的汗水,为成功付出的艰辛,终将成为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投身变革时代的滚滚洪流,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中砥砺意志、增长才干、回馈社会、报效祖国,必将收获无怨无悔的青春记忆,在融入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奋斗中绽放永不褪色的青春光彩。
在91年前,一代热血青年为了爱国的目的走到了一起,发出了“救国家于危亡,拯人民于水火”的呐喊,并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一幅中国历史上辉煌壮丽的篇章。也许历史已遗忘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姓名,但五四先驱们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以及他们作为青年一代所坚守的“以社会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却永远将为此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所传颂、继承、提升和发扬。91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五四”已物化为不灭的火种,穿越时空,从20世纪的那一头传到了21世纪的这一头。而当这火种传到我们的手中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问一声“我们如何才能无愧于五四精神?如何才能无愧于新时代的要求?”
我们首先要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到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信念是坚定不移地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的共同事业,我们的一切学习、工作和创造都与这一宏伟目标密不可分。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会有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就不会有勇于进取的持久动力,最终也就难以成就我们的伟大事业。
我们还要发愤学习,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人生第一要义。在校园里,我们要学习课本和课堂上老师教授给我们的知识,当我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我们还要学会自我教育,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否则将被时代淘汰。所以我们现在要珍惜花样年华,忘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的奉献奠定坚实的基础,积累充足的资源。
我们继承五四传统还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既是中国青年的光荣传统,又是新世纪对我们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人所未经历的事业。就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供借鉴,所以一切都得靠我们大胆去探索;因为这是一个崭新的事业。所以就要求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应该发扬创新精神。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创新的希望和重任就落在我们的肩上,这也是我们光荣而圣的历史使命。最后我们还要勇于实践,在假日和课余走出象牙塔,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因为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同样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和成才的课堂。我们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经历大自然的风雨,小树不会成材;不接触社会、不进行实践,我就不会长大。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国情,经受锻炼,我们才能增长才干,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开创新事业,为社会造福,为我们的宏伟事业加砖添瓦。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七
每逢国家重要节日,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而在七月一日这一天,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全国各地举行了庆祝活动,而我也收看了这些活动的直播,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发展和变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第二段:迎接七一活动
今年的七一活动,除了举行传统的旗帜升降、奏国歌等典礼外,也体现出了时代潮流和国家水平的提升。如军方的阅兵式上,展现了我国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强大实力,更是展现了我国人民的团结和自信。同时,还有政府官员的寄语,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三段:感受国家的历史
回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这个政党不仅在国内实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还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七一活动中,对这样的历史进行了概述和回顾,让人们看到了国家发展的艰辛和进步的历程,想到了曾经的艰苦奋斗,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信心。
第四段:反思自身的责任
每一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在七一活动中,政府官员的寄语也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升,努力学习本领和专业知识,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向先辈学习,学习他们为革命、为人民、为国家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坚定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第五段:总结收获
通过收看七一活动,我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的进程和历程,也反思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感叹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但也更应该从自身和身边的事情做起,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身为新一代的我们,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敢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八
他是杰出科学家,美国人曾经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钱学森,也是钱永刚敬爱的父亲。
53年前,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能用于实战的核导弹,钱学森是当时试验总技术负责人。
53年后,在钱学森逝世十周年纪念日(10月31日)到来之际,《面对面》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对钱永刚进行了专访。
5年软禁“禁”不住回国的心。
1955年9月17日,美国洛杉矶码头人头攒动,很多人都是来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家送行的。对于钱学森来说,这是他争取了整整5年的归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得知这一消息后,开始筹划回国。
当时,钱学森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科研条件。为了回国,钱学森先后辞去在美国的一切职务,脱离美国军方身份。但美国军方并不想放钱学森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甚至威胁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1950年9月7日,钱学森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非法拘留,关押在洛杉矶以南特米诺岛的拘留所里。
钱学森夫人蒋英(生前采访):强大的探照灯24小时对准他,不让他获得休息。每隔十分钟就有一个士兵打开笨重的铁门,伸进头来看看他有没有逃跑。大铁门很重,声音很响很刺耳。
被拘禁15天后,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和钱学森的导师等人凑齐了一万五千元美金,将钱学森保释出狱。回家后,蒋英发现,钱学森不仅在这15天掉了十五公斤,而且还失声了。经过休养,钱学森的失声得到康复,但他不能从事自己之前的研究,还必须每月向洛杉矶移民局汇报行踪。
1955年6月,钱学森被软禁的第五个年头,他甩掉美国方面的监视,将一封写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辗转寄回祖国。信中说自己“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1955年8月5日,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的信件,被告知可以离开美国。1955年9月17日是钱学森和蒋英结婚8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一双儿女返回祖国。
一封神秘电报叮嘱“沿途切勿下岸”
从美国洛杉矶到中国香港,一万多公里,二十多天的航程。启程回国前,钱学森收到了一封父亲钱均夫发来的电报,电报内容很简单:沿途切勿下岸。为了安全起见,钱学森照做了。
当回到上海,蒋英向钱均夫询问这封电报的时候,钱均夫却回答:我没发过。
这封电报究竟是谁发的?成了一个谜。
50年后,外交部解密了部分档案,其中就包括这封电报的底稿。原来,这是外交部担心钱学森的安全,害怕他归国路上发生意外,特意以父亲的名义叮嘱他留在船上,不要上岸。
钱永刚把这份电报底稿复印下来带回家。埋藏在钱学森一家心里的谜,终于解开。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1955年10月,钱学森一家回到祖国。仅仅一个月后,钱学森就深入东北地区的有关厂矿、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调研。在访问哈军工时,院长陈赓大将从北京飞抵哈尔滨,与钱学森商谈研制导弹事宜。
钱学森(生前采访):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中国人怎么不行?所以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1956年2月,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56年10月8日,是钱学森回到祖国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天,由钱学森受命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0年之后,1966年10月,两弹试验结合成功。从此,中国的核导弹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
钱学森教育儿子: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
钱学森曾列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十七人,排在首位的就是他的父亲钱均夫。钱均夫当年曾经和鲁迅、蒋百里等人一起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救国之路。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鼓励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民国时期,钱均夫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在父亲的影响下,钱学森一方面学理工,立志“航空报国”;另一方面,他又涉猎音乐、绘画等艺术。像父亲一样,钱学森也对儿子钱永刚的人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钱永刚:他认为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尽可能多看书。我曾经被老师叫去训话,说像你这种条件就应该是全5分,你为什么4个4分?说明对自己的要求不高。
我回去后,父亲看我噘着嘴,问今天啥事不高兴了?我跟他说了情况,我说消灭4分不是做不到,但这得让我少看多少课外书!我父亲听了以后,啥也没说,嘿嘿一笑走了。
经过半学期努力,最后4分消灭了,都是5分。结果回来我爸来了一句,我看有两个4分也很好。他们这些大家到了一定程度有很强的包容性,并不是像我们一些老师要求学生都是100分,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
用“身教”告诉孩子什么是“尊重”
回国后,钱学森一心扑在工作上,陪伴家人的时间非常有限。钱学森对孩子的教育,流露于他生活的点滴。
当时,为了照顾好钱学森的饮食起居,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导弹研究,组织上为钱学森配备了一名厨师。
钱永刚:这个炊事员做得一手好菜,(不过)没文化,一个字不识。那时我是初中生,多多少少有点瞧不起这个从旧社会过来的饱经风霜的厨师。
有一天炊事员问我,“永刚,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你爸爸妈妈吃饭的时候,都穿着整整齐齐?”这个问题真给我问住了。结果他说了一句让我记了一辈子的话,他说“永刚,那是因为你爸爸看得起咱”。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所以以后我也学着像我父亲那样,不论对待谁,除了有礼貌,更主要是尊重。
钱永刚:从父亲身上最要学的是“爱读书低调做人”
1955年9月,跟随父母返回祖国时,7岁的钱永刚还是个孩子,对父母所说的回国其实毫无概念。长大后,钱永刚才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那段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能体会父亲当年的心境。
10月,有关方面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全程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并担任馆长。
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与世长辞,钱永刚也到了退休的年龄。除担任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还是钱学森图书馆首席志愿讲解员。与其他讲解员不同,钱永刚的讲解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带着学生们朗读64年前钱学森登船回国前对记者说的一段话: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记者:您跟他父子一场,你觉得从他身上看到的作为孩子最要学的是什么?
钱永刚:两条,一是爱读书,这个爱是贯穿生命的始终。成了大名后,探索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他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要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去服务。二是低调做人,对名对利永远保持低调。
一提到钱学森,估计大家就会想到的是,他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冲破重重困难,历时5年多,以及国家为此展开的长期、富有智慧的外交努力,并最终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故事。
钱学森的这种爱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地方。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很多人记住的多是他在航天和导弹领域的贡献,而忽略了这里另外一个领域,也就是自动化控制,我们在本文的后边会提到,为什么这个领域也非常的重要。
钱学森被他的导师冯·卡门称为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并说: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他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冯·卡门被称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钱伟长和郭永怀两位归国,同样也为国家做出卓绝贡献的科学家,同样也都是冯·卡门的弟子。
由冯·卡门和钱学森共同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的建立,让钱学森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出国与归国。
钱学森先生19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他的父亲钱均夫希望他学习工程专业,希望他学成之后,能够实业救国。
1929年,钱学森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
本科毕业之后,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美的名额,开启了他的赴美留学之路。
1935年8月,钱学森赴美深造,他原本的专业是航空工程,在未来的深造方向上,父子之间发生了分歧。
钱学森打算下一步攻读航天理论,他父亲则认为中国航天工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还是研究飞机制造技术为好。钱学森则告诉父亲,中国在飞机制造领域与西方差得太多,只有掌握航天理论,才有超越西方的可能。
蒋百里知道了钱家父子的分歧,他对老友钱均夫说到,欧美各国的航空研究趋向工程、理论一元化,工程是跟着理论走的。钱均夫听了这番话终于应允儿子继续学航天理论。钱学森如释重负,从此对蒋百里感激不尽。而蒋百里则是钱均夫的好友,也是钱学森未来的岳父。
当钱学森即将登上远行的轮船时,钱均夫抖动着双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急促地塞到儿子的手里,说道:“这就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说罢,老人快步走下舷梯。钱学森怔怔地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出口处,这才连忙打开手中的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1949年的圣诞节前夕,钱学森收到了上海老父亲的来信;父亲告诉他: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神勇之师,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入城后,不打扰市民,夜宿街头。上海的百姓没有不竖起大拇指夸赞的;父亲在信中还特别告诉他,如今,在上海,已不再有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事,上海的面貌大大改变,整个中国的面貌也在大大改变。父亲在信的末尾嘱咐他,接到这封信后,应及早回归故里,以便把他的特殊才能贡献给人民,贡献给国家。
家人与家庭。
从上边的细节里,我们就能看出,钱均夫先生的字里行间和点点生活细节之中,其爱国情怀显露无疑。钱均夫先生是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之32代孙,曾在原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幼年钱均夫就得到了家庭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就读于求是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钱均夫先生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先祖《家训》的影响吧!(指的是钱镠临终前曾向其子孙留下的十条遗嘱)。
很显然钱氏家训和钱均夫身上的精神极大的影响了钱学森。
1935年,钱学森准备留学美国之前,钱均夫提醒儿子,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一类典籍。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
蒋百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是钱均夫在求是书院(浙大前身)的同窗好友,也是钱学森的岳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蒋百里的第三女。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早年曾被过继给钱家。蒋百里有“五朵金花”,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钱均夫与妻子章兰娟希望有个女儿,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活泼可爱,恳求蒋百里夫妇把蒋英过继给他们。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于是钱家办了酒席,过继蒋英,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并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钱学森与蒋英从小就是青梅竹马。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因为过于思念三女儿,蒋家还是把蒋英接了回去,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手、钢琴家。没想到,这个原本是钱家的过继女儿的“钱学英”,最后还是嫁到钱家,变成钱家的儿媳。
1955年,蒋英随钱学森回国,长期在中央剧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工作,是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音域宽广优美。
理想与信念。
关于钱学森突破重重阻碍,历时5年多才真正回到祖国的过程,我们在很多地方可能都看到过了,这里就不详细写了。
不过我们可以在这里聊一个问题,也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力量。
历史上,真正成大事的人,基本上都会有超乎常人的信念,而这坚定的信念之后,则是他们的理想。
11岁的王阳明,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的时候,他的老师坦然又理所当然的告诉他:惟读书登第耳。也就是读书中状元做大官。
但是,这个答案被王阳明给否定了,他说登第做状元,恐怕不能算作是第一等事。此时错愕的老师问王阳明认为什么才是第一等事。听到王阳明的志向是立志做圣人的时候,老师先是目瞪口呆,后来哈哈大笑,又摇头不止。
我们现代人对于理想、信念这些词多少有些陌生了,甚至是有些排斥,做大官、赚大钱、住豪宅、开豪车,好像已经成了一种共识,成了一种普遍的追求。
而如果你和人谈理想,我想你很可能得到的是像王阳明的老师那样的错愕和嘲笑,而不是鼓励和赞许。
其实,不管是任何时代,理想和信念都是让我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走出困境,坚持到底的终极力量。
理想与信念是孟子所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是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担当。
而人的理想和信念,最初的来源就是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钱学森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也就是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7月29日,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其实,他在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当然,这里的创新的主题肯定就是人才。如果把艺术扩大到人文这个领域,可能更容易理解,也更为全面。
其实,钱老的一生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钱老年轻的时候就对音乐、画画、摄影灯艺术门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物理学会、航空学会和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艺术与科学协会。
数十年后回忆往事时,钱学森曾感慨:“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交谈时产生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青年人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技与人文犹如鸟之两翼、人之双足、车之双轮,缺一不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精神动力,同时作为一个普通人,科学家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的综合体,继承了古往今来最杰出的精神产品,它对于丰富科技人才的精神世界有莫大的好处。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要实现二者的结合首先就要有具有高度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的科技工作者。一个没有人文情怀、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科技工作者永远只能是一个科技工匠,不会是杰出的科学家。
人文的视野、艺术的视野对于科技工作者并不是可有可无。实践已经证明,那些杰出的科学家都是有着对真、善、美的崇高追求的人,他们有着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与科技表面看毫不相干,可是很多顶级的科学家却从中国的文化中受到了重要的启发,比如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从太极图、庄子中得到重要的启发。
钱老曾说: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未来的21世纪将是智力战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否会被开除球籍,将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成败。”
………..
“中国还有些哲学家,也有这种观点,他们的书过去我看不懂,现在明白了。比如熊十力,他认为人的智慧有两个方面:文化、艺术方面的智慧叫’性智’;科学方面的智慧叫’量智’。过去我说,要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引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张岱年教授同意我的看法。现在看,这个精华就是人类的‘性智’,即人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从整体上来看世界。一个人光有科学技术不行,常常容易犯机械唯物论的错误;光有文化素养也不行;既要有‘性智’,又要有‘量智’。”
所以,他在1982年就提出建议设立专门的文化学,以对应以研究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的经济学。
上边提到,很多人忽略了钱老在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同时他也是工程控制论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说到复杂系统,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不过,我可以用我的专业,也就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些内容略作说明。现代经济学的前沿就是复杂经济学,而复杂经济学的背后就是复杂系统相关的理论。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亚当·斯密写出《国富论》的时期,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承认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到后来,维尔拉斯将数学引入经济学领域,但是,几百年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历来的经济学家们把假设条件预设的越来越理想化,离生活现实越来越远,很多经济学家也把进化论,以及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试图移植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但是,经济学家们对于经济的预测好像从来没有准确过,对于以往经济现象的解释也很难复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的前沿研究,开始反思这些问题,从而有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提出,经济、社会,包括我们现在的互联网都是复杂系统,很难用简单化思维或者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去理解、去预测。
复杂系统理论认为各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决定事态的发展;整个过程非常复杂,没有简单的模型可以预言何时市场走向将会反转。例如,价格在经历了长期的逐渐上升之后,泡沫形成,可能反映出将市场推向更快发展轨迹的一系列因素。然后,泡沫清单中列出的所有特点都开始显现,交互作用,彼此加强。资产价格增长本身刺激了经济,促进了范式的改变。同时,借贷的增长反映出资金找到了好的投资机会,进一步刺激资产价格飙升。
应对复杂系统,所需要的反而是一种智慧的认知方式,这和传统上我们所说的科学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简单的说,复杂系统理论,更关注系统内各部分的互动关系,也就是互相之间的影响和互动,而系统只需要最简洁的规则,让很多事情自动“涌现”,自然生长,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稳定系统。这其实和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道理,大自然只是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和规则,并没有通过“规则”来预定人类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实,这些不同反而可以很好的互补,中国文化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终极的道的思考,可以和西方文化里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互动。
这也就是上边钱老所提出的量智与性智的问题。
简单点说,真正的创新或者说人才的涌现,很可能就是在人文与科学的交叉处,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更深入的融合和发展,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