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曹刿论战》读后感(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其中“曹刿论战”最让我喜欢,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曹刿是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面对不利局面,冷静与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详查敌情,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
读完这个故事,了解完曹刿的才华,我想:曹刿真是太厉害了,用少量的兵马就打败了齐国十万大军,看来做事不仅仅需要力量,更多的是还需要智慧,不然还会失败的,我以后一定要像曹刿那样,做一个懂得一鼓作气的人!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2
30多年前,我在初中课本上学习过《曹刿论战》,留存的印象也仅限于曹刿的“深谋远虑”。如今,在新高考的背诵复习过程中,再次重温了《曹刿论战》,我对曹刿的军事理论没有什么兴趣,但对他面对外族来犯的态度有了更深的感受。
长勺之战前,鲁庄公准备迎战齐国,曹刿主动要求晋见庄公,乡人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来阻止他,他却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数次引用过曹刿乡人的“名言”,心安理得地静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一点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有时即使对某些事“评头论足”一番,然后总不忘自我安慰地感叹一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今天,我却有些犹豫了。
曹刿虽为皇室后代——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但在鲁庄公因多次在齐鲁之战中取得胜利的齐国再次大军压境时不知所措时,一直隐居梁甫山的曹刿不顾乡人阻止主动求见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他的理由很简单,“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看似简单的语言,却值得我们深思!
那并非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国家是统治阶级的私有财产,按说那时的臣民比今天更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就是这个一直隐居的曹刿,竟然会如此勇于担当,如此富有国家责任感,如此有主人翁情怀!
而如今,二千七百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曹刿的这种社会责任意识我们继承了吗?关乎国家的大事,离我们确实有点远,和平年代,也确实少有机会去表现我们或强或弱的爱国情怀。但是,社会的事呢,单位的事呢,身边的事呢?我们仿佛越来越习惯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即使那事于集体、于社会、甚至于地球很切迫,只要不关乎自己眼前的切身利益,我们就会保持沉默,甚至会屏蔽掉,心想,除自己之外,还有那么多人呢,我又何必那么认真呢?远的不说,就说这环境保护吧,如果大家都能自觉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天亮之后关掉工作了一夜的路灯,阳光灿烂的时候关掉教室明亮的日光灯,因水龙头关不紧而哗哗流水时打个电话告知相关责任人……如果大家都有这种责任感,集体的日常开支不会因此而减少吗?地球的空气质量不会有效提升吗?能源危机不会得到有效缓解吗?
我们如果都有曹刿那样的责任意识,都有曹刿那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我们的管理就会更加到位,学生成长的环境就会更加健康,教育管理的辐射作用也会呈几何层级增强。
曹刿已经远逝,但他的精神不能淹没于历史长河。愿大家都能重读这篇几十年前学过的经典课文,从中感悟出曹刿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并落实于自己的社会生活之中。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3
曹刿论战记录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战役,曹刿用自己的智慧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大的齐军。这篇文章的精髓在于曹刿准确抓住了时机,给鲁国带来了胜利。从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像曹刿那样能够抓住时机,出奇制胜。
抓住时机,对于职场上或即将进入职场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曹刿就是通过击鼓和车辙观察齐军的状态,从而抓住了战胜齐军的时机。但在实际生活中,而时机并非像《曹刿论战》中那样是能够看到,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时刻都要运用我们的五官去发现可以向他人展现自己才能或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一旦发现,我们就要时刻抓住。同时我还要说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曹刿之所以能够抓住机会,就是因为他熟悉各种兵法,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兵法。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机会到来之前,我们还要做好准备。这些准备其实就是我们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在机会到来之时,我们才能很好的抓住它。
作为保烟一名新进的员工,我认为抓住每一个向厂领导和各位同仁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我必须积极向老员工学习工作技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熟悉保烟的厂规厂纪和基本的运作流程,尽快尽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此同时我还要努力踏实地、认真地做好每件事情。虽然现在我暂时在保全班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最基本的是三车间机组的有几台,具体位置在哪。其次保全班的工作涉及到三车间各个领域,我们大概了解到这些领域的工作情况。还有我们还进行了相关培训,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最重要的是,我在保全班学到了什么是细节。由于三车间的卫生很重要,所以任何角落都要干净,我们每天的工作都要细致到一个胶点,一个细节的错过,就会导致我们一天的工作满盘皆输。注重细节,是我在保全班最大的体会。
虽然我并不确定自己今后会在哪个职位上工作,但是无论在哪我都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从而得到能力和事业上的提升。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4
历史上的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记载了这次战役的文字就有一篇叫《曹刿论战》。文章以传神的`笔墨记载了曹刿自荐与破敌的经过。
读完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曹刿论战是个担心国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同乡问他为何要去管国家的事。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那些达官贵人没有远谋的。这里可以发现他作为一个老百姓却担心国家大事,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个普通百姓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二、曹刿善于抓住战机,既谨慎又有耐心。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才进军,打得齐军落荒而逃,这里说明他有耐心,沉得住气,很理智。当鲁军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上阵杀敌时,他可以忍住,不会盲目冲上去。可他为何要等齐军击鼓三通后再出军,可以用他的那句名言来解释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就是他善于抓住战机的表现。齐军逃后,鲁庄公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随后跳下车,俯身看敌军败退的车辙,又上车遥望敌军旗帜,才下令追击。原来他是要看看敌军败退的车辙是否纷乱,旗帜是否东倒西歪,以此来判断身在曹是否真的败退,这里也体现了曹刿很谨慎,不贸然追击敌人。而他竟能从车辙、旗帜中观察到敌军没有埋伏,是真的败退,也能体现他很聪明机智。
三、鲁庄公也是值得肯定的,他能在国家危难时认识到自己的无能,让曹刿得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干,不得不说是难能可贵的,不然曹刿可能青史留名吗?
不过,我有一点不大明白:若齐军有埋伏,假装败退时也是车辙纷乱,旗帜东倒西歪,装得十分逼真,那么曹刿岂不中计了?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体现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虽然现在已经不经常打仗了,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依然令我钦佩。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5
通过语文课本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核心的观点
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近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