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优质16篇)
演讲稿应该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引人入胜的开头,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演讲稿的主题要明确,可以通过明确的目标、主题词来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一
一个月来,我校把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的活动,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强大动力,深入有序地开展学习。在这个阶段,支部组织教工习学习了市教委书记李宣海《教师责任大于天》一文,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的重要意义。《教师责任大于天》一文中指出,向于漪老师学习,主要学习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学生的大爱无疆、对教育改革的执着追求”,朝着这个目标,教师们按支部的布置,自学了《怎样学做人师》、《我的恩师于漪》、《于漪格言》等文章,在学习中,大家感受于漪的感人事迹,分享于漪的教育心得,感悟于漪的教育人生,都被她执着教育的毅力所打动,被她热衷教育的奉献精神所折服,老师们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写了学习体会。
在向于漪老师学习的活动中,党支部要求党员带头学习、积极行动,联系思想,落实工作。在11月24日的党员学习会上,支部组织委员郭红伟老师先为党员导读了《试说于漪风骨》一文,然后以“谈谈于漪老师的先进思想?”“你从于漪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为题,分三个党小组开展讨论。讨论会开得十分热烈,党员们纷纷表示、学习了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我们除了敬佩,更重要的是学习对照,在工作中要像于漪老师那要做到“心明”、“坚韧”、“精进”,认真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学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党员们边学习边行动,涌现出了很多好人好事,俞薇薇老师为了不影响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忍着膝盖的伤痛,带着病假,坚持为学生上课;吴怡婓、严琴两位青年党员,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在市“双名工程”小学语文基地专项课题汇报会执教研讨课;刘汝敏老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参与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的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师成长》的研究与实践,并在11月26日课题组的专题研讨会上,以《基于有效教研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了主题发言……党员们的表现,将学习于漪老师的活动由文本上升到了实践,很好地实现了该项活动的有效推进。现在,党员们按支部的布置,正在搜寻于漪老师先进事迹的小故事,为交流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作准备。
配合向于漪老师学习的活动,支部于11月26日下午,请了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特级教师、我区教师进修学院“名师工作室”成员陈永明老师为全体教师作报告。陈老师题为“七十回首——从笨孩子到教授”的讲话,风趣、幽默,老师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悟到他热爱事业,为教育奋斗的精神。他朴素的话语中折射出的人格魅力,让老师们受益匪浅。与名师面对面的活动,让老师们看到了又一个像于漪那样坚守教育,为理想拼搏的优秀教师,从他的身上老师们提升了当一名好老师的决心。
配合向于漪老师学习的活动,学校开展寻找老师身上闪光点的活动,组织学生写爱生小故事。我们在孩子们的字里行间,看到了我校老师爱生的点点滴滴,看到了老师为孩子所付出的心血。为了更好地发扬教师的敬业精神,12月8日下午,学校召开了“爱生小故事演讲比赛”,在演讲中,学生把老师们并不在意的、隐藏在细节里的呵护,关爱,在故事演讲中表述了出来,让老师们深受感动。老师们表示,要牢记于漪的名言:“奉献,教师的天职”。要像于漪老师那样,用整个生命去拥抱最神圣的事业,做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的好教师。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二
20xx年的9月,我踏进幼师的校园。红的墙,绿的砖,彩色的操场,斑斓的幼儿园,成群的鸟儿在松柏与银杏树间鸣唱,悠扬的歌声与白色的云朵萦绕在心田……这是怎样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地方,我想,不管是在这里工作还是学习一定快乐无比,幸福无边。
转眼过了八年,仿佛只有几天。我教过的学生毕业了八届,天南海北、五湖四海。学生们爱给我写信,即使在这样通讯发达的今天。学生都喊我姐姐,告诉我他们的工作、学习与情感,诉说着他们的兴奋、感动或磨难。不管是毕业的,还是正在读书的,学生们从不把我当外人,允许我分享他们的幸福,分担他们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关心学生,我更多地走进他们。教室里的教育,教室外的辅导,操场上的谈心,宿舍内的慰问……只要我闲下来,脑海中就跑进了学生的身影。小英家境不好,这个月的生活费还够吗;小乐的妈妈生病了,小小的肩膀够坚强吗;小丽的情绪出现波动,是不是情感出现问题;小可最近老和同学吵架,人际交往问题该开班会了。我忙起来,周身充满着幸福。记得有一次大扫除,学校卫生要求严,我要亲自带学生刷地,刚拿起扫把,就有两个学生给抢了下来。学生心疼我说:“老师,我们打扫,您看着就好!”我没同意要继续干活,学生急了堵在我面前。我清楚,孩子们知道我生病刚好,怕我累着,可是我也怕他们累着啊!最后各让一步,我被同意擦擦讲桌。这让我怎能不爱她--我的学生,她们懂事,她们体贴。有时我觉得她们照顾我比我照顾她们还多。让我怎能不爱她--我的学生,她们勤奋,她们善良,她们知道班级是我们大家的家,自己多做一些,能帮这个家分摊许多。
在幼师的家中,我也是个孩子,家长照顾我,家庭包容我。刚工作那会儿,我有些茫然,学校就组织和我一样的老师参加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帮我们找到自己,认清方向。记得有一次,早自习之前,我站在走廊上正与一名学生谈话。无意之中看见班上的一名学生丢掉扫帚,急匆匆的跑向厕所那边。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可过了许久,她并没有从里面出来。带着关心与疑惑我走进厕所,发现她竟然正趴在厕所外的台子上抄写作业。一股莫名的火烧遍全身,伤心、失望、愤怒充斥着我的眼睛。我不得不承认,刚工作那会儿我在很多次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总是火气很大,甚至觉得嗓门不大学生就不怕,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但此时,我看到她缩着脖子,一副紧张无助的样子,又回忆起前些日子班主任培训时一位老教师曾经说过,其实有时暴风骤雨式的教导效果远远不在我们的预料之中,甚至是截然相反。于是我压了压火,走开了。就这样,我像平常一样上课,轻松自如,只不过是课堂上的'他似乎紧张了许多。就这样,一下午的课结束了,我没有叫他,他随着放学的路队回家了。第二天,我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字条:老师,对不起,我保证以后决不会在出现这样的事,您相信我么?欣慰的泪水在我眼中荡漾,我就这样在幼师的怀抱中成长。理论武装头脑,经验积累成熟。在这里我实践着梦想,贡献着热情。让我怎能不爱她--我的幼师,在这里我结婚生子还入了党。让我怎能不爱她--我的幼师,在这里我挥洒青春,放飞希望。
这里有一片肥沃的土壤,春去秋来桃李芬芳;这里是一片乐园,音诗画魂激情荡漾;这里就是我的家,让我怎能不爱她!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三
对同行xx师先进事迹的认真学习,使我更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从教十年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如何看待教师工作,或者更确切地说,教师的工作是什么?结合学习有感而发,谈几点体会。
不错,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愿意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清醒认识教师职责,还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付秀琴老师,她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一心只为学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艺术,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清醒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完成卓有成效工作的必备条件。
付秀琴老师不是“完人”,但她把有限的积淀变为无限的延续,我们向付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以应对互联网覆盖全球的今天,各种思潮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更难以控制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教师岗位——执著的追求与奉献教师的许多工作是无法量化的,是不可能通过工作量来反映的。
执著的追求与奉献是坚守教师岗位,做好教书育人必备的品格。付老师不惧清贫,不惧寂寞,不计报酬,他把追求与奉献当成一种责任,甚至当成一种享受。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他都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报酬从来也不是我是否接受邀请的条件。教师所获得的享受,不是被赞许,不是赢得掌声,而是他的讲授能得到对方回应,是被对方满意地接受时那种眼神、那种表情,是一届届学生能成为社会栋梁。教师岗位——真挚的情感与爱教师工作是通过教师的言传和身教两种途径进行的。身教就是教师默默地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演示做人的道理,使自己成为青年学生思想上的向导、理论学习上的良师、心灵情感上的益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工作中感情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感情的投入给学生可亲、可信的感觉,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具体来说,就是严格要求与热情关心相结合,知识交流与感情交流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所以,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又必须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学生感到老师可亲不可惧,可信不可疑。实践证明,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可亲才可信,可信所讲的道理才有说服力。这也就是教师教书育人中不可缺少的人格力量。
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教师,在岗时间不多了,但我珍爱这一岗位,虽然人们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形容,但我一定努力,持之以恒,把我所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四
教育和研究,是我的职业也是志向,只有不断追求卓越,做得更好,才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高松。
一、勇攀高峰的科学家
高松在大学时代就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明确要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并最终实现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早在本科期间,高松已经在徐光宪院士领导的实验室做论文,读研后跟随徐光宪院士从事科学研究。多年来,他致力于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在发现新的磁现象、发展新类型分子磁体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荣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对化学的热爱与执著、对祖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强烈责任心,促使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乐此不疲。30年来,高松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国化学事业。为了节约科研成本、高效测定分子的磁性质,他曾和同事们扎根实验室,在实验室的行军床上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二、创新人才的导航者
高松热爱教书育人事业,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力量为己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多年来,高松始终坚持每学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每次课前他都花大量时间准备,注重把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本科生一进校门就能与院士面对面交流。他坚持教学要根据实践的需要,更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拓展阅读文献。他不辞劳苦,亲自主编本科生基础课教材《普通化学(生物类)》。
他承担本科生“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每次课前他都要做足准备,对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特别是如何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阅读最新或经典文献,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理解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在教授研究生课程“群论与化学”时,考虑到数学推导多、理解难度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他放弃简单方便且可以重复使用的ppt形式,而是一直坚持使用板书,对学生进行推引,并充分进行互动,尽量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是高老师的人格魅力最终指引了我的人生航向”,这是学生们在谈到高松时说得最多的话。高松爱生如子,时刻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己任。有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压力过大,影响了学业,高松悄悄地为学生偿还助学贷款,以解除他学习的后顾之忧;有位学生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高松积极为其设计成长路径,耐心教导,使其逐渐走上学术正轨。“他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无论是科研上的,还是人生道路上的,他都会仔细聆听,合理分析,从来不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他的一位博士生这样说。有位学生在研究单离子磁体时曾一度对求解稀土离子的低激发能谱感到困惑,苦于实验条件所限很难再突破,因此曾对是否继续从事化学研究有所动摇。
然而在高松主持的第12届分子磁体国际会议上,在听到来自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专家的报告后,这位学生看到了解决困扰他的学术问题的曙光。高松还为他深入地分析了该研究的国际进展状况和可能的突破点,使这位学生最终坚定了自己的科研道路。来,高松培养博士生17名,其中,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为培养分子磁体领域的下一代中坚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甘于奉献的领军人
高松10余年间曾任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在就任院长大会上,他表示,任院长期间的最大心愿就是“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更多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特别是为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他以学院发展为己任,善于对事情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带动班子其他成员为学院发展尽心尽力,积极引进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使化学学院各学科发展齐头并进,学院风清气正、团结和谐,成为一个人才济济的“大”院:院士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学院学科综合排名稳居全国高校之首。据esi统计,在化学类排名前1%的全世界950个化学研究单位中,北京大学发表论文数居第17位;被引论文数居第35位。
高松还将管理服务工作拓展到化学界。他担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化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六届全委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化学组成员等职务,对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倾尽全力,主动担责,深得同行好评。他认为,基础研究只有带动和促进同行一起进步才会对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他们将实验室仪器向国内和国际同行开放,经常帮助其他研究组进行样品的磁性测试,并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他和同事们的努力推动了我国分子磁体研究的发展。
四、润物无声的'“教书匠”
“谦和、宽容、平实和坦诚”是同行、同事和学生对高松的一致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同行、学院的同事、研究组的合作者提到高松都是交口称赞,大家都认为他合作意识强,为人低调,从不抱怨。他热心助人,对于他人的要求从来是能帮就帮,想别人永远比想自己多。他谦和宽容,困难面前总是主动承担、荣誉面前总是主动避让,几十年如一日。
“我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教师高松”,这是高松对外自称时用得最多的称谓。虽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院士、年轻有为的化学家,但是,在高松的内心,“教师”才是自己的“第一身份”。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琐碎的行政事务并没有影响他对学生的培养。相反,他把能利用的一切时间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坚持每周三晚上和学生开组会。除了经常推荐一些最新文献给学生,他也会亲自看、亲自讲。他经常把相关杂志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大家,遇到与组里研究方向有关的文章,他还会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发给相关人。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默默影响和深深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入党至今20多年,高松锲而不舍地钻研、长期默默地奉献,始终以自己的执著、坚守、努力与奋斗实践着自己对科学事业的坚持、对人生的崇高追求,实践着他入党时的誓言。这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这种追求还将支持着他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五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很兴奋在这里为大家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珍惜时间,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我在这里教书育人已经四年,看到敬爱的同学们,我总会想起这样的一句话,让我深深的深思,感到惭愧。“最年轻的是画法探讨会导师徐悲鸿,23岁。这个年龄,搁现在很多人还是“啃老一族”,而前辈们已经成为大师了!”看看我们,23岁就是大师了,我们呢?是什么?23岁我已经高校毕业一年,任教一年,成为了一名中职老师。同学们,你们又是什么呢?你们正值青年,处在人生最佳状态的青春期,科学探讨表明,美妙的青春大是好的学习时候,可你们呢?人在教室心在外,每天想着谈恋爱;课堂上老师讲的不亦乐乎,你们却玩手机玩的不亦乐乎;人在学校,心系网吧等…孩子们,醒醒吧。
青春,最佳的学习时间,就这样被奢侈了;青春,人生的黄金年龄,就这样伴随着玩耍暗淡的过去了,青春的花朵还没有绽放,就已经凋谢了。孩子们,请你们珍惜时间,为了自己的美妙将来,好好拼搏一次吧!至少,回味过去,不曾懊悔!
想想孩子们在我们嗓子嘶哑时候关切老师的天真烂漫的眼神;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徘徊呢?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想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孩子们的尊敬,同事的激励,家长的认可,不正是我们自身价值的体现么?又有什么能比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更让我们有成就感呢?老师的苦是别人不行理解的,但老师的华蜜也是无人可以体会的!
当我们收到一张张贺卡、一条条短信、一块块腊肉、一件件礼物,一句句关切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华蜜啊;老师不肯定是一个富有的人但肯定是一个充溢的人,老师贫乏的是物质但富足的是精神。
我既然选择了中职老师,就只能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唯有爱岗的人才能脚踏实地,立足本职,一丝不苟;唯有敬业的人才能心存爱意,扎根工作,精益求精。胜利恒久属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人。
哲学家们曾经说过,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中最珍贵的是青春,青春一去不复返!同学们,老师们,让我们的青春的光彩绽放在这漂亮的眉电校吧!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敬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我起先演讲之前,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x班的x老师,我叫xx,同学们应当都相识我。今日我在这里做这个演讲呢,是以“教书育人”这四个字作为主题的,希望大家能够仔细的听。不止是老师们须要仔细的听,同学们也要仔细的听。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其实就概括了我们老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就是传授给学生学问,培育学生各方面的实力,可能听起来是很简洁的,但是其中的辛苦和艰辛也只有我们做老师的人才会懂。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就是在传授给学生学问的过程中,也要培育学生。老师所要教授的不仅仅只是课本上的学问,也有其他各方面的学问,比如人生道理,还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化。除了传授书本上的学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化了,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做到的,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变更学生的行为,在此之前,就须要老师们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们做一个好的示范。我是这样的理解的,也是这样的去做的,不知道在你们其他人的眼中,我算不算是一个好老师,但我自己觉得我是做到了我应当要做的的。
在许多外行人眼里老师是一个很轻松的职业,每天只有几节课,还有寒暑假,双休日,可能许多人认为老师是最轻松的职业了。但是在上课之外老师还要批改作业,备课,备课是最花时间的,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在课下我们可能要花许多天的时间去备课。这并不是最难的,我也不是来卖惨的,我们老师在这个岗位上,是确定会不遗余力的去做好我们应当要做的工作的,但最让我们难受或者想要放弃的是来自学生和家长们的不理解。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也会让我们很难受,觉得自己做了许多的工作都像做了无用功一样。当然,这只是我们小部分的时间的想法,大部分的时间我们照旧是奋斗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其实当老师是一个比较的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们老师日复一日的工作,只希望同学们能够学到更多的学问,所以我们老师的愿望就是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能够仔细的听课,用优秀的成果来报答我们,其他的都不须要了。感谢大家!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七
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老师是学问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可以说,老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的人。特殊是高校学生,远离父母家人,在学校视老师为最亲近、最信任、最崇敬的人,所以老师的道德、人品表现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所以,老师的师德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同时,一个老师只有有良好的师德,才能仔细对待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师德是老师的立身之本。而良好的师德师风,则是一个学校的立身之本。
师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老师常常与学生在一起,老师对工作的看法,对学生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甚至其举止等等,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为人表率。如上课时要衣冠整齐,精神饱满,不行将个人丝毫的不良心情表现在课堂上。更不行在课堂上发牢骚,埋怨学校或贬损其他老师。否则,不仅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人先正己,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学问的缺乏可以后天弥补,但一个人的道德观、世界观一旦形成,就很难再变更。所以,老师的责任绝不是仅仅是讲几节课。
师德也是仔细对待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师德,就不会有对事业的责任心,就不行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只有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才能有端正的'工作看法,饱满的工作热忱,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我在改学生作业时,对每份作业对仔细批改,即使是两百多人的大班。这样虽然辛苦些,但可以精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可以了解整体学生对所学学问的驾驭状况和教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再有针对性的改进。学生见老师如此仔细,自然也会仔细学习,而不会随意糊弄,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要时刻想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企业的口号是“向8小时要效益”,而我们的一节课才45分钟,对学生来说是极其珍贵的,所以我授课的原则是“向45分钟要效果”,尽力使课堂学习效果化。当然,这就须要在课前仔细备课,特殊是对于专业课程,还要在课外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背景学问的驾驭状况。如我在对专升本学生授课时,学生来自不同的专科学校,对同一门专业课程,有的学生在读专科时学过,有的没学过,还有的学过一点。
驾驭程度相差很大。对于这种状况,就须要事先向学生进行了解,然后对没有学过的和驾驭差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补课,使他们能尽快赶上本科层次的学习,绝不能不分状况地一味灌输。正如一位老老师所说“工夫到了,教学效果自然就有了”。
老师就是要传道、解惑,对学生和同事在学术上不能有丝毫地保留。对于自己编写的教案、收集的资料等,都会毫无保留地供应给学生和同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也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同时别人的进步也是促进自己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说“教化是一个逐步发觉自己无知的过程”。
树立良好的师风须要每个老师的努力,都要从自身做起,培育良好的师德。希望能借评估的东风,“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使自己的德能更上一层,使我们的学校办得更好。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八
郭晓芳出生于1979年12月,是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教师,也是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曾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在“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上,郭晓芳讲授新时代“云端”思政课,从人物主题、内容形式、传播渠道多维度创新,将思政教育“养分”融入学生喜爱的时、事、人、物等“活教材”中,打造出46个大课专题、600余个配套课程。她的创新课堂覆盖全省2.8万余所学校并辐射全国,单节课学习人次突破3000万,单个平台学习人次突破1亿,形成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我是接班人”网络思政品牌。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九
胡豫,男,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教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团队构建涵盖“诊断筛查、患者收治、重症救治、康复管理”全链条防治网,落实开展核酸检测、改造重症患者定点医院、开建方舱医院。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胡豫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科研创新有机融合,培养了大批卓越医学人才。他主持建设高校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结合临床教学特点,应用于理论课、教学查房及临床技能课等诸多教学环节中,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等荣誉。
自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单位每年遴选10名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实绩突出,在社会上有良好声望的优秀教师作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取得了很好的宣传和示范作用。今年是第11届楷模推选活动,为加大表彰力度,从今年起,中宣部、教育部将联合宣传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十
除了每周一天接待门诊病人,在血液研究所里做研究、带研究生和年轻医生,胡豫还有一重身份,便是武汉协和医院的院长,他必须拿出70%的时间来处理院务。尽管多重身份或许让人分身乏术,但对胡豫来说,越是困难的事情越能让他打起精神,他喜欢和自己“较劲”,想要做得更好。
10月17日,胡豫被任命为武汉协和医院院长。
同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武汉协和医院视察,临别前,总理嘱托胡豫继续“守护好百姓健康,守护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武汉协和医院扎根汉口153年,1930年完成国内首例局麻胃造瘘手术,上世纪50年代在国际上首次阐明“日光性皮炎”发病机理,上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始终以技术创新践行“仁爱济世”的院训,创造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诸多第一。
胡豫上任后,实施“人才、学科、品牌、国际化”四大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创建国际一流医学中心,医院还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全力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协和医疗圈”。近年来,医院攻克了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疑难重症救治技术,引领以基因诊疗为代表的精准医学技术,发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转化医学技术。正是凭着这种对医学执着、对生命敬畏、对百姓热爱的初心,在胡豫的带领下,武汉协和医院的画卷格外精彩、振奋人心:
一年双奖。胡豫团队、董念国团队双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造了院史新纪录。
服务百姓。医院全面加入武汉市医保。积极构建优质高效的运行机制,为602.8万门急诊患者带来健康,使25.5万住院病人治愈康复,为12万手术患者解除病痛。
科研强劲。中标牵头重点研发计划5项,项目数位居全国前列。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3项,连续6年过百项。医院科技量值综合排名上升至全国第13位。
实力稳居前列。8个专科位列复旦版专科排行榜前十位,15个专科获提名,稳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一方阵。
健康帮扶。医联体建设多点开花,继协和江南、协和江北、协和东西湖、协和洪湖、协和京山医院后,新托管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探索打造城市紧密型医联体的“协和样板”。
荣耀协和。首次摘得亚洲医院管理奖客户服务类金奖,4个项目获首届亚洲医院管理奖金奖、卓越奖。1人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护心跑男”事迹获团中央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银奖和“讲好华中大故事”特等奖,被《人民日报》、新华网报道,获上亿网友点赞。
牢记总理嘱托,努力奔跑,将武汉协和医院建设成全面发展的卓越医院,这是武汉协和医院掌门人胡豫的新愿望。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十一
8000例标本,搜寻血栓形成的“真凶”
“作为一名医学科学家,我们只有立足临床,研究中国患者的疾病谱,才能找到适合中国患者的解决方案。”良医有情,神术无声,大医治未病,胡豫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多年前,一位在其他医院多次诊断,经两次手术后仍然复发的血栓病患者来到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求医。胡豫和同事们给病人做了一次检测,发现其抗凝血酶指标不足正常人的四分之一,进一步的检测显示,该病人有先天性基因缺陷,需长期接受抗凝治疗。而因为前期的误诊,病人身心已经遭受了极大伤害。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过程中,胡豫发现欧洲的一项研究指出,“欧洲人形成血栓有大约30%的病例可以归结到同一个蛋白的缺陷”。那么,这项研究成果是不是也能用于中国人?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一探究竟。“对大量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没有在中国血栓患者中发现这个蛋白的缺陷,说明欧洲的这个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人。”
那么中国人血栓的根源在哪里?中国人应该是有自己的遗传规律。深入思考之后,胡豫决定从基础做起。考虑到基因研究需要大量的标本,他开始和医院相关科室、全国各地的医院合作,搜集标本,建立血栓病例标本库。20多年来,他们已经搜集了8000例标本,这是亚洲最大的同类型标本库。
通过研究,胡豫发现中国人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抗凝蛋白缺陷,包括蛋白c、蛋白s及抗凝血酶的基因改变。这三个凝血蛋白的基因改变,在导致中国人发生血栓的因素中占了70%以上。据此,胡豫团队建立了适合我国人群的易栓症基因诊断系统,为千余例易栓症患者实现基因诊断,明确了血栓根本病因,并协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抗凝措施,成功地预防血栓再发生。
不久前,一名急腹症患者来到武汉协和医院求医,胡豫对病人的病情分析判断,并做相关检查后发现,患者体内的活性蛋白低,必须坚持长期抗凝。发现这种遗传症后,胡豫要求患者家属也到医院来检查,结果发现患者2个孩子体内的活性蛋白也低,胡豫便立即让家属坚持预防抗凝,避免血栓再发。
目前,以“抗凝蛋白目的序列捕获测序技术”为核心的血栓病早期诊断体系,应用于一万多例患者,使早期诊断率提升38%。
除了能够早期诊断,对疾病进行提前预防,胡豫团队另一大创新成果是靶向治疗。即以基因改变为诊断线路,以定向的分子靶点作为打击的精确目标。
胡豫发现,当前针对血栓病的临床手段,无论溶栓还是抗凝,其靶向性都不强。同时,绝大多数血栓病都是一个局部事件,而药物进入人体后却是广泛分布,药量有时很难精确把握。“如果能像制导导弹一样把药物直接送到血栓形成的部位,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能得到解决?”由此,胡豫团队的目光投向了血栓的靶向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的第一步是找准靶点。胡豫团队成功地瞄准了“靶”———组织因子。“这个组织因子会暴露在血栓形成的部位,把药物送到组织因子形成的位置,理论上就能在局部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放大。”
要想一箭命中,除了“靶”,还得有“箭”。“用什么载体来输送药物?我们选择了纳米技术。”胡豫形象地解释了靶向治疗的系统形成过程。纳米材料里面包裹的是能阻断组织因子活性的药,表面则用肽进行装饰。“将抑制组织因子表达的药物运到局部,控制组织因子的表达,控制血栓的形成。”
这一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血栓干预新策略,已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为开发下一代抗栓药物奠定了基础。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十二
潘东升牺牲后,短短三天,近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寄托哀思。他们中有同事、战友,更多的是与潘东升仅有一面之缘甚至素未谋面的群众。
“他是一个把人民放在心上的好局长,怎么会走得这么早……”得知潘东升去世,福州市民王坚难以置信。
王坚与潘东升的相识,源于一次接访。20世纪70年代,王坚随家人侨居菲律宾,2014年他决定回国定居,由于年代久远、材料缺失,王坚无法办理中国居民身份证。就在他四处碰壁、心灰意冷时,2019年1月,潘东升和福州市出入境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主动找到他,向他了解具体情况,最终为他争取到了中国公民身份。
群众面前无小事。潘东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6年5月8日,三明市泰宁县池潭村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当地水电站施工棚内数十名工人被掩埋。潘东升得知消息后赶赴现场组织开展抢险救援。“连续奋战5天4夜,他在没过膝盖深的泥浆中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来回,沾满了泥浆、浸透了汗水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三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政委罗志怀回忆道。
同年,福州市台江区排尾后巷民房着火,潘东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得知火场可能有煤气罐爆炸风险,便马上命令扩大警戒距离,确保围观群众远离着火点。“当时他站的位置离着火民房非常近,我们脸上能感到明显的灼烧感,但他毫不在意,一心扑在排查火灾隐患上。”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副局长郝炬说。
牢记人民警察前面的“人民”二字,潘东升把百姓疾苦挂在心上,大力推进公安“放管服”改革,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攻坚民生服务堵点痛点难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担任三明市公安局局长时,他全力推进“互联网+便民服务”,清理行政职责496项,40个办事项目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了40%;新增网上办事项目73项、网上便民服务项目149项,80%的审批服务项目实现网上流转办理,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加。
在福州工作期间,潘东升大力推进“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公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22%;创办“台湾居民出入境服务站”,在派出所设立“办不成事”受理窗口,创新推出落户“零门槛”、窗口“无否决权”工作机制以及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政策,搭建“榕警在线”网上平台服务海外侨胞,通过一系列便民利企措施,努力做到群众办事“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
“我们必须换位思考,不能把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推到路中间。”潘东升时常这样叮嘱窗口单位的民警。
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将人民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中。直到牺牲前一周,潘东升仍在研究、准备交警部门出台第4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十三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唐代韩愈曾经为我们老师写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师德楷模,这些老师也是我的良师益友。
先说说我们学校的刘丽丽主任,她与所有教师一起,营造出融洽和谐、奋发向上的教学环境,蓬勃向上、实验创新的学习氛围,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不仅自己的业务水平相当高,平时还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要求我们教学要有新思路,学习要有新方法,质量要有新提高;课堂上要求“多激发学生提问,多给学生自主学习,多让学生合作探究”;开展活动要体现: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让每位学生都成功、让每位学生都快乐!积极培养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组织探讨学法指导和课堂教学艺术,优化课堂教学,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使教师们业务水平得到尽快提高。
为了帮助老师们上好公开课,一遍一遍地听课、指导,不厌其烦。既给他们是业务上的指导,也给老师思想上的鼓励。她重视教职工的自身学习与提高,精心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师业务培训活动。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鼓励每位教师都建立自己的博客,为教师们的成长搭建舞台。她兢兢业业、乐观进取的精神,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赞赏,更赢得了老师们的欣赏和信任。
再说李人玉老师吧:他说,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教师,他把工作的责任感放在第一位。“当老师,绝不能误人子弟”,“当教师就要让家长放心,学生开心”,对学生,她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尽心尽力。
他时时告诫自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因而,他十分注意对自己的教学理论专业知识的进修提高,他除了阅读一大批国内外的教育学心理学著作外,还自己订阅大量的专业方面的报刊杂志,学习好的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在备课时,在汲取别人长处的同时,狠下苦功,力求创新。在教学中,把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角色,轻松地学好每一节课。他懂得宽容,懂得理解,懂得尊重,折射出当教师的人性光辉,让桃李如沐春风。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说,教师是最需要良心的工作。这颗良心就叫师德。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让我们用爱去培育心灵,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力量。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十四
“不管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一定要解决机制问题或者临床诊疗问题,去做一些新的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自从将血液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后,胡豫一心想做些实事,而这种想法正好和当时他的研究生导师沈迪教授不谋而合。
胡豫在读研究生时,导师沈迪教授主要研究出凝血。不少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时间久了又自动消失了。沈迪教授发现了这种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的疾病,并将其命名为“沈迪氏病”。
出凝血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大,但长期以来临床上得不到重视,属于比较冷僻的研究方向。生性喜欢挑战的胡豫,把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当成了宝贝。
临床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涉及多学科,各学科都制定有各自的诊断标准。一次会诊中,几个学科专家对患者是否是dic意见不一,最终只能靠专家投票决定结果。在胡豫眼中,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诊断方式“反映了临床dic诊断的困境”。
dic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传统的优势项目,从导师沈迪教授身上,胡豫学习到学科发展的精髓。大道至简,胡豫和研究团队首先对dic诊断标准进行了梳理、分类与简化。,胡豫起草dic指南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经他修订的dic诊断标准症状描述简单,指标简化,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而最让胡豫引以为豪的,则是他创立了dic诊断的“积分法”。简单来讲,就是对患者的各个临床指标和临床表现打分,根据积分的不同,将疾病定性,并细化为“确诊、排查、排除”,将目前dic描述性的诊断方式量化。目前,胡豫主导的“积分法”已经在其研究所进行了两年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证明该方法优于国际和日本的“积分法”标准。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十五
通过学习全国,我发现这些楷模他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个人都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把初心浸润在每一项工作之中,把使命付之于每一个行动之上。
不忘初心,时时不忘。始终把为中国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党员,要时时不忘初心、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置顶位置。每个党员都要有“我将无我,为了”的崇高境界,把初心浸润在每一项工作之中;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条件,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榜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时刻不忘,才能在新时代善作善成、一往无前,赢得光明未来;也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牢记使命,事事牢记。在具体工作中,每个人的职位有高低,分工有不同,但不管是谁,只要是党员,就得按党员的标准守初心、担使命,把使命付之于每一个行动之上。
作风、榜样的精神,来增强自己的才干、提高自己的本领,提升勇于当担的底气,拥有善于担当的能力。
教书育人楷模演讲稿篇十六
孟夏时节,麦浪滚滚,丰收在望。
看色、看粒、看长势……小满节气后,一场全国小麦新品种观摩会在杨凌举行。观摩团追随着麦浪,实地观摩了“西农511”“伟隆169”“西农926”等一系列饱含着科技创新元素的杨凌小麦新品种,见证了科技创新引领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杨凌示范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旱区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在小麦良种繁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创新成果,成功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发展路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说。
以科技创新为窗口,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把杨凌比喻为“旱区种业硅谷”,充分肯定了杨凌在种业科技攻关、种业企业建设、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等方面,为打赢种业“翻身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团队正向着优质强筋、抗赤霉病和条锈病绿色小麦“进军”,马翎健教授团队致力于选育酿酒专用小麦等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闵东红教授课题组则正在全力攻克抗旱节水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技术难题……基础研究、靶向育种、生物育种正方兴未艾。
25年来,杨凌示范区扎实履行国家使命,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区域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建平台、打硬仗、促开放之路:
从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到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到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从果业、畜牧、食品工程等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到秦创原农业板块创新驱动平台,杨凌示范区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一号工程”,不断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建设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97个,成为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的“加速器”。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主任康振生所说,杨凌为农作物种业与现代生物技术集合、促进传统种业改进,做好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为我国农业特别是旱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提供了新机遇。
知名种业企业先正达、科迪华和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金棚种业等种业科研院所、企业纷纷落地杨凌,各类农业科技创新要素持续聚集,杨凌农业创新高地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区体制优势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科教人才智库作用,大力推进区校融合、协同创新,探索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杨凌以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契机,充分发挥示范区和自贸区双区叠加优势,深入推进国际农业交流、培训、示范,先后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了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区,更多蕴含“杨凌基因”的“金种子”走出国门,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出了绚烂的“农科之花”。
25年来,杨凌示范区在小麦遗传育种与条锈病防控、牛羊体细胞克隆、苹果抗逆生物学、动物胚胎干细胞研究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苹果等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审定通过的农作物新品种达768个、苹果新品种12个,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成果涌现,是杨凌示范区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长期坚持研发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金融等协同推进的结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