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汇总19篇)
总结是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化和概括的一种思维方式。写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提炼出关键信息,避免陷入琐碎和泛泛的描述。接下来将呈现一些具体实例,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一
学优秀的个人简历在的简历的筛选上,通过率更高。也即是说能够写出通过率高的个人简历,就算是优秀的个人简历。
个人信息。
性别:女。
民族:汉族年龄:30。
婚姻状况:已婚专业名称:新闻传播学。
主修专业:文科类政治面貌:群众。
毕业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时间:7月。
最高学历:本科电脑水平:精通。
工作经验:五年以上身高:165cm体重:60公斤。
现所在地:新罗区户籍:内蒙古赤峰。
求职意向。
期望工作地区:新罗区期望工作性质:全职。
最快到岗时间:随时到岗需提供住房:不需要。
教育/培训。
教育背景:
学校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8月-207月)。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证书:文学学士。
培训经历:
培训机构:中国高等秘书协会(7月-至今)。
课程名称:秘书的工作素养及公文管理规范证书:高级文秘。
工作经验。
公司名称:恒大地产集团(10月-8月)。
公司规模:1000人以上工作地点:呼和浩特市。
职位名称:人事主管。
工作描述:协助分公司行政及人事部门负责人工作,负责人事招聘、薪酬绩效、劳动关系,行政方面含车辆管理、采购、档案管理,同时配合公司负责人的日常事务处理、公文管理等。
离职原因:职业规划。
公司名称:远成物流集团(208月-4月)。
所属行业:交通·运输·物流公司性质:私营.民营企业。
公司规模:1000人以上工作地点:呼和浩特,上海。
职位名称:人事经理。
工作描述:统筹分公司行政及人事部门工作,负责人事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劳动关系及分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及统筹,行政方面含车辆管理、采购、档案、执照及相关证照办理和年检等,同时配合公司负责人的日常事务处理、公文管理等。
离职原因:搬家。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工作认真负责任,善于沟通协调,执行力强。
语言能力。
语种名称掌握程度。
英语一般。
普通话精通。
拓展阅读:如何提高个人简历的通过率。
个人简历的作用就在于让求职能够获得面试的机会,而个人简历的通过率越高,则求职的成功性就越大。那么,如何来提高个人简历的通过率?自然就是要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个人简历。就相关个人简历的调查显示,经过辅导后的个人简历要比没有辅导过的个人简历,在通过率上高出百分之五十个点。也就是说,要提高个人简历的通过率,必要的个人简历辅导不可缺少。
一方面,通过专业的个人简历写作指导可以提高技巧。
如何来提高个人简历的质量,并不是你想提高就能提高的,写个人简历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有的人在写个人简历时候,仅仅是通过细节部分就来提高整个简历的'质量。而有的人即便是有很大的求职优势,依然不能通过简历来表现出来,这就是个人简历的写作技巧了。通过个人简历的专业辅导,来学习写个人简历的技巧,像是语言应用技巧、扬长避短的技巧等等,进而也就能提高个人简历的通过率。
另一方面,通过辅导可以了解更多求职信息。
人们在学习写个人简历的技巧方面,接受个人简历辅导也不仅仅只是写作的技巧,还有很多关于写个人简历的一些信息的了解。比如说什么样的个人简历更具有吸引力,hr喜欢什么样的个人简历,个人简历在求职中处于怎样的环节中。还有用人单位是如何来筛选个人简历,这些信息在求职中乃至以后的面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二
在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传播一直以其高标准的制作传播流程占据着传媒的制高点,新闻的政治舆论导向关乎着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而随着微时代赛博空间日益渗入到大众传媒的各个方面,探讨“全球在地化”情境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传播的本质出发,通过微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赛博空间内的显性表征及相关性,探索三者相互融合、促进与重构的机制。
新闻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新闻定义中的传播主要指“大众传播”,即职业传播者通过某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向大众人群传递信息的活动。随着“全球在地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文化的进驻,中国的传媒发展已与世界接轨,新闻传播已经发展到从最初的整体、宏大、秩序进入到个体、碎片、张扬的微媒体后福特主义阶段,个体意义上的事件性和参与性已经成为微时代的显著特质。当微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展现出积极生长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亚文化趣味的征引和消极的时代症候,这些都给传媒工作者和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笔者在本研究中试图通过微媒体和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特质及关联性,探讨微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发展规律以及重构机制。
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中,新闻传播以权威性、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性始终占据着传媒的高地。新闻传播的载体和途径从广义上分有两种方式,传统媒体和微媒体传播。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媒体而言的,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文艺样式(包括报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即使在微时代得以正式具名的维度下,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仍然在信息内容生产、深度专业化报道、资源配置、机构规模、行业主导权及权威性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和鲜明的特点。
1.1强大的新闻信息内容生产能力以及高质量、标准化的专业制作团队。
国外一项名为《在线读者行为报告》的研究表明,选取数百万博客和社会微媒体网站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80%以上的链接都以传统媒体机构为信息源。实则是说当今炙手可热的微媒体传播平台内容的生产能力还是有限。由于中国的媒体机制形态(微媒体在新闻发布上的采编权相应受限),这种现象在中国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的传统新闻媒体机构有着庞大的规模、优秀业务能力的记者和采编人员、一定区域内最专业顶级的制作设备,这些配置都决定了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发布领域的高质量、高标准以及无法撼动的资源优势。
1.2高水准新闻信息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提升能力。
相对于时下微媒体为受众提供的“信息快餐”,传统媒体固有的资源厚度在全面调查、深度挖掘、后续跟进等方面具有其后发优势的显著特点。
1.3悠久历史下积累的新闻品牌知名度以及资源优势带来的权威性。
传统新闻媒体机构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期间人类社会经历过战争、经济低迷和衰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等多次各领域的剧变,传承至今的新闻媒体在公众心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一特点造就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以及真实性。
什么是微媒体,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我们用的微博、微信,其实不然。“微”是相对于“宏大”而言的,而微媒体所代表的个体、差异、多元是相对于福特主义阶段传统新闻媒体的整体、秩序、统一而言的。表面上微媒体来自于对“微小、平凡、时效、自由”为表征的新媒体文艺式样和社交传播方式(博客、微博、论坛、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的点题,但实则是对网络文化日渐渗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细节,且促使人们用互联网的思维表达去看待世界的总结。微媒体的时代是一个后福特主义文化态势在城市社会中得以广泛深度发展的时代。而微媒体新闻的正式具名,更可以看作是互联网文化更大范围地进驻人类社会生活核心场域的标志。这使得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新闻传播与世界、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多元关系。这种多元关系使得微媒体新闻传播的特征更加凸显。
2.1传播内容的个性化、碎片化,传播行为的去中心化。
方兴未艾的微媒体时代赋予了现代普通人进行传媒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条件,新闻传播的概念被扩大化,而“微”所指向的是一种个体的兴起,是以个人为单元、个体为终端的新文化思维与文化态势。用户可以针对任一新闻事件选择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进行发布和评论,并且这些信息发布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去中心性、碎片性。在微媒体传播的维度下,新闻传播的媒介议程设置及新闻价值的判断更趋向于多元性、灵活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艺术话语。
2.2传播架构的超级链接化带来的迅速时效性。
借助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个体有条件全天候、全时段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布及评论新闻事件。这种时效性有时甚至达到了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传播就已经同时实现的程度。这都是人类进入微媒体后福特主义阶段以来一以贯之且积极增长的文化生态之一[1]。
2.3传播频率的几何级数化带来的高覆盖性。
微媒体新闻传播从首位发布者开始就以指数级方式扩散,这种原子裂变的传播方式可以使新闻信息在极短时间内覆盖全网。正是微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的这一特质,赋予了新时期新闻传播彰显人类文化传播范式重要变革的价值。
2.4平等交互带来的及时纠错性。
在当下以交互为核心精神的web2.0时代,各阶层民众在互联网平台上享有平等的信息发布权。这种交互平台可以接收来自不同群体阶层的观点及声音,有利于还原新闻事件真相和综合客观评价,对于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能够起到纠错效果,体现新闻的真实原则[2]。
在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布过程中,微媒体和传统媒体都以新闻事件播报的真实性、时效性作为主要追求目标;都需要对新闻事件本身及其发展过程进行跟踪、评论和深度挖掘;都受当下传播营销学影响体现出明显的亲民化倾向。微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固有的媒介议程,其时效性、广泛性、互动性、参与性等积极因素客观存在,但这种“我既媒体”弱化媒体把关人的“公民新闻时代”有其固有的亚文化征引和消极价值观等时代症候,如新闻信息量大但良莠不齐(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无效评论);公信力不足可信度低;新闻选题规范化、专业化偏低等。而与之相对的传统媒体新闻在时效性及广度上略显逊色,但其优秀的品牌知名度、丰厚的资源配置以及强大的信息内容生产力造就了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上的高标准专业化、深度挖掘剖析的持续化、真实权威的引领化、舆论导向核心价值的建构化等优势。
新闻传播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微媒体与传统媒体是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的共同载体,微媒体思维模式的大范围进驻虽然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但微媒体的发展速度及现状并未跨越人类生物学的一个代际尺度,中国新闻传播场域中依旧是微媒体和传统媒体并存的格局,二者融合实现全媒体新闻传播战略是历史的必然,这体现了全球格局、在地路径的整合传播意识。
4.1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在新闻传播上实现交互借鉴。
为增强媒体竞争力,各大传统媒体均开设了网络版、官方微博、公众号抢占新闻先机。但微媒体平台不是摆设,要积极开展平台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真实地参与到新闻本身,此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代入感和认同感都有利于新闻本身的关注度提升。另一方面微媒体要尽可能地规范新闻选题和内容的范式,加强与权威媒体的合作,引用主流媒体的视频、声音、图片等资料提高自身公信力。
4.2传统媒体应通过价值观导向引导微媒体建构良性新闻传播环境。
微媒体新闻传播的特质决定了其传播中的负面信息及虚假新闻会以几何级数化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给公众生活和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的影响。传统媒体此时应发挥自身权威性、舆论价值强的资源优势,引导、协助微媒体完成新闻的筛选,建构和谐的新闻氛围。
4.3.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建构交互立体化的多维新闻传播空间模式。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应有效地结合,微媒体由于时效性强的特点可以担任新闻事件第一时间的报道发布,抢占新闻先机。传统媒体因为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强而随后以更充分的策划、采编、制作,发布更全面、更有深度、更有连续性的报道,并在报道中纠正负面虚假新闻,引导健康的价值观取向。整个过程中力争做到新闻传播的多场域、多类型、多层面的交互立体化播报模式,建构多平台融合的全媒体战略。今年的“”报道期间很多主流媒体开通了网络上流行的直播间,题为“直播”;前段时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的系列专栏“点赞中国”,这些都为传统媒体与微媒体相融合借鉴提供了颇有裨益的案例参照。赛博空间下的新闻传播已由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交互立体化的多维网状传播,怎样更好地体现当代新闻传播的文艺修辞能力,是“全球在地化”语境下中国传媒发展的核心场域。应充分利用各媒体平台的优势进行交互融合与重构,共同营造全媒体新闻传播的新世态。
[2]冀蕊。基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288.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三
报考考研的同学现在已经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了,时间对于考生来说真的特别的珍贵,今年报考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同学也是特别着急,除了等待考研大纲之外,就是对于传播学复习资料的选择上了,大家都知道一本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资料对考生来说就是宝物,那么在这里凤凰苏大老师给考生关于复习方法上给一些建议:
备考资料。
在此期间,考生要对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体系有一定了解,大致了解该学科涵盖的内容;要掌握好参考书的阅读方法和整理笔记的方法,以及往年试题的使用方法。而笔记和往年试题都在这本复习精编中有呈现。如何使用好这本书呢?考生要先通读目录,对知识体系有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再去深入研读;然后建立知识框架,否则越看越多就容易遗忘,最好能在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除了做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就是加强训练了,当然离不开真题的演练,用的最多的一本就是“2014苏大610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考研模拟五套卷与解析”,这本书可以说是将往年的考研真题结合新的预测题进行轮番演练,可以说从题海战中算是比较实用的一本习题真集,在使用这本书的同时,考生也要学会分析往年试题,做好总结。比如近年苏州大学的试卷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参考书中知识点的考查,二是对与传媒相关的重要事件的考查,三是对新闻写作的考查。根据试卷的要求,考生在复习时要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要尽量把参考书中的知识点记牢、记全,以应对像名词解释或简答这种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另一方面,要适当关注当前与传媒或文化相关的重大事件,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细节,比如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意义、影响等。这样在遇到论述题时,考生便能做到有话可说,而不是胡编乱造、信口开河。最后,很重要的就是要重视写作练习。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四
本质上来说,公共关系属于一种传播活动,它会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媒体表达形式,具备双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传播是开展各项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新闻媒体,公共关系活动得以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公共关系的影响,因此,在新闻传播中运用公共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品牌效应,媒体经营亦然。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说,品牌代表了企业的品质和形象,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除了注重新闻质量外,还要有自我宣传的意识,提升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在新闻传播中,加强公共关系的运用,打造良好的媒体形象,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提升社会影响力,对新闻媒体的发展大有裨益。
引导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公共关系在新闻传播中最为主要的应用便是引导其价值取向。在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已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新闻传播本身便是舆论,它代表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长期以来,媒介与媒介之间缺乏竞争,传播者往往只需要按照自身的价值观进行传播即可。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迈入了信息时代,公众逐渐形成自己的媒介价值观,新闻传播需要在公共关系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选择。公共关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体现在对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受公共关系的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在选取时一般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为例,在每日的播出中,该节目都会与公众进行互动,不仅保证了公共关系的良性循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影响媒体机构的发展方向。新闻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秉承的价值理念不同,则传播的内容也会不同。一个只会追求眼前利益、娱乐大众、忽视公共关系的媒介,最终的结果是被社会、受众所淘汰。因此,新闻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从媒介自身还是新闻人角度,都要注重公共关系的运用。
3.公共关系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发展。
新闻工作应积极引入公关意识,吸收积极因素,弥补自身不足,促进新闻工作的长效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其中,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新闻传播的有效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几点: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报道,积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不能因为团队以及局部小利益,使整个新闻工作失去客观性,使其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坚持双向交流,在多方参与下,让新闻报道更加可信、可亲。由于播发载体的局限性,传统媒体在过去基本是单向传播,很难与读者、观众、听众进行互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新闻报道在运用公共关系时,不仅能够避免新闻传播的片面性,也能使新闻传播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使整个报道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加可信。丰富新闻报道方式,吸引读者深入其中。要想从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新闻追踪以及策划。很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将新闻作为一个已然结束的事件进行报道,常常采用总结式,致使新闻性较差。而在公共关系的影响下,要将新闻传播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将事实传递给受众,还要拓展报道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对新闻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在加强舆论引导的同时,促进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精心组织,紧抓时效性。要想做到这一点,要树立“战役意识”,进入“临战”状态,要在第一时间内获知新闻事件,及时调动各个方面资源,从根本上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之间不仅有着密切联系,也存在区别。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新闻传播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表述。公共关系发展至今,给我国各行各业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作用于新闻传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新闻传播的正常运作。因此,我们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坚持相关原则,从根本上促进新闻传播的发展。
作者:金辉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五
新媒体的出现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空前未有的变革,在8月份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中,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手段,在此次奥运会上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传播手段已经形成。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媒体的概念为切入点,来具体分析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积极作用以及衍生出的问题。
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的享受,体育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运动也已然成为了人们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人们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信息,体育新闻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传媒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发展来的新媒体,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今年的巴西里约奥运会中,彰显出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独特优势。什么是新媒体?其是指除去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外,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条件下,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手段,以及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它们在报道时以全方位的形式、多视角的内容传播奥运新闻和民众的反应,最终在里约奥运会上实现最佳传播成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渠道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移动通讯类:如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等;互联网类:如虚拟社区、博客、微博、微信、各大网站、电子邮箱、qq等;新电视技术类:如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它们都是依据数字信息技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因此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与时效性、交互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等主要特点。
新媒体的即时性与时效性,表明了其传播速度快的特征。就现在的网络及数字技术而言,网民通过手机、电脑或者其他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快速发布和及时接收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计划性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无时间和无地域限制的传播。在重大的体育赛事传播上,新媒体的运用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例如央视影音app、腾讯体育等,这些网络直播平台会以最快的速度,滚动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更是热衷于这种方便快捷的观赛体验。新媒体具有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和交互性的特点。以往的传统媒体处于强势主导地位,单方面决定受众接受什么样的信息,用户很难进行信息好坏反馈,交互性相对来说很差。在新媒体语境下,体育信息的传输是双向或多向的。每个网络用户都具有信息交流的权利和平台,用户不再是单纯被动的。例如当下较热的微博平台,通过微博传播体育新闻,用户不仅可以轻点鼠标轻松获取体育信息,也可以通过关注、转发、编写信息等方式积极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来,其交互性的强度是前所未有的。新媒体使体育消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接收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快捷。比如一些门户网站、手机体育app等,只要你想知道,随时随地点开手机,就可以获取你想知道的体育信息。新媒体的便携性为大家提供了方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观看现场比赛实况的需求,使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方式从静态变成了动态。新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传统媒体发布任何信息时,信息没有对特定的人群,不具有其针对性和专门化。和传统媒体相比,在面对海量信息资源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专门化的信息,使用手机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和急需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的方式获取各种信息,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受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新媒介的演变越来越具有“人性化”趋势。从手机媒体的传播性特征来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需要的体育赛事信息,由被动接收转换为主动选择,实现信息的分众化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不同的受众都能获取自己所需的体育赛事信息。这种人文关怀式的传播,更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受众所接受。
重娱乐,轻信息,缺乏新闻信息的该有本质属性——真实性。由于新媒体高度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缺少新闻信息发布的把关人。有些网站媒体“唯速主义”,为了抢头条,为了提高点击率,制造轰动效应,播报的体育信息过度娱乐化,不偏重体育信息本身,而将重点放在了运动员的隐私及花边新闻等方面。强加娱乐性的装饰手段,使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发生质的变化,严重影响新闻在人们心目中的公信力。信息监管力度的缺失及不足,使得基本上掌握这种信息技术的个体,都可以参与其中,畅所欲言。网络技术的虚拟化和个人化,大大增加了信息监管的难度。并且一些公民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恶意传播低俗、血腥的内容且屡禁不止,更有网民盲目跟帖,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导致了许多体育新闻偏离了真实性,同时也影响和侵犯了许多体育明星、机构等的隐私权和名誉权。虚假信息泛滥,信息内容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度和创新。真实性是任何新闻信息都要遵循的原则,任何凭空捏造的新闻消息都不叫新闻,体育信息也不例外。而新媒体自身的特点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为虚假信息提供了可能的存在空隙。新媒体时代是个高度开放的“世界”,是信息发布者传播、发表个人观点不受任何机制限制的平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进行发布消息,没有约束的自由,使各种虚假消息、过激负面的言语横行,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造成了体育价值观的扭曲。
在现代科技进步中,新媒体的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手段,因自身独特的优点和传播特质而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追捧,它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大众观看体育比赛、获取体育新闻的方式。在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体育新闻信息的同时,对于其消息影响的分析不仅要考虑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的原因,也要从传播学基础理论的角度考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体育新闻传播一次次有了新的改革和质的飞跃。新媒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传统媒体所特有的优点,实现二者的最佳整合和互补。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六
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
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
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
4、新闻特写研究。
5、深度报道研究。
6、新闻叙事研究。
7、网络新闻研究。
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
10、电视诗歌。
散文。
创作研究。
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七
一些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新闻的点击率以及新闻换播媒体的知名度,不惜以传播虚假科技新闻作为代价。在虚假的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关注度以及良好的点击率,但是一旦受众群体认识到这是虚假新闻的事实,在很大的程度上不会再次信任新闻传播的媒体,从而导致科技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受到阻碍,受众群体不会再次新人科技新闻的真实性。
(二)科技新闻的受众选择出现的问题。
科技新闻的受众群体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一方面,需要对我国的未成年人进行科学技术的启蒙,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我国的城镇劳动人口以及农民进行科学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受众群体的划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无法在合适的受众群体中进行科技新闻的传播,也就会造成科技新闻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无法较好传播的情况。
(三)科技新闻在传播方式上出现的问题。
在传播方式上,科技新闻是有自己的传播特点在,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往往是需要简单易懂,能够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了解到科技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科技知识。但是在实际上,科技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闻内容晦涩难懂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也就会导致科技新闻无法让大众接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科技新闻的正常传播。
(一)加强科技新闻的真实程度。
为了让我国的科技新闻较好的进行传播,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加强科技新闻的真实程度。在这一方面,首先我国的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科技新闻的审查力度,尤其是对一些传播虚假科技新闻的媒体,需要做到绝不姑息,查处一起需要严格地进行处理,以保证我国的科技新闻媒体的相关媒体不会再为了关注度铤而走险,传播虚假的科技新闻。
(二)科技新闻需要选择正确的受众。
在受众群体的选择上,媒体需要做到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对一些不同的科技新闻,需要在撰写方式上进行改进,例如在对我国的青少年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尽量将新闻写的生动和有趣,保证青少年能够对科技新闻产生兴趣。而对城市劳动人民以及农民的传播上,则需要贴近生活,以保证能够拥有正确的受众群体,保证科技新闻的传播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
(三)科技新闻在传播方式上进行改进。
在传播方式上,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真正的从我国人民的方面入手来将科技新闻进行传播。例如在对一些科技成果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进行参照,进行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让科技新闻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科技新闻的传播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我国科技新闻的传播现状并不佳,因此就需要对我国的科技新闻传播方式进行相应的讨论。文章针对目前科技新闻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科技新闻传播的方法,可以为我国科技新闻的传播提供可参考依据。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八
·从《鹰之葬列》分析玛莎.格莱姆个性表达的艺。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
·浅探忍淹留诗作《耶路撒冷的眼睛》。
·论非亚诗歌的特点。
·浅论卡夫卡《变形记》中“门”的意象。
·世界名著《飘》女主角斯佳丽的爱情。
·论《十日谈》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其局限。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人性弱点研究。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九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4-9-27。
最高学历:本科。
现居住地:河北省-保定市。
工作年限:一年以下。
求职意向。
应聘类型:全职。
期望月薪:面议。
自我评价。
工作方面: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做事勤奋诚恳,自信上进。
学习方面:虚心,爱钻研,能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心理方面:自我调节能力较好,个人亲和力较好,善于沟通和交流。
综上所述,本人有管理经验,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接受必要的工作安排,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高度的工作热情,有责任心较强的分析能力,希望能够担任行政行业里的岗位。
工作经历。
孝感市移动营业厅2006-7至2006-8:见习助理。
所在部门:大客户办公室。
工作描述:配合经理管理公司日常事务,做好文档管理工作,并负责文件、资料的收发和日常接待,以及其他日常行政支持性工作。同时,在经理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对公司宣传策划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和策划,并负责相关宣传文章的写作及网上文章发布等。
教育背景。
-9至2009-6学校名称:湖北省孝感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
取得学历:本科。
校内活动职务描述。
在担任此职务期间,负责与其他学生团体之间联谊、竞赛等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负责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大学生书法比赛的组织工作;对本学生团体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在校获奖情况。
2006-5获特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2007-9一等奖学金;社会实践优秀论文;学习竞赛二等奖。
2008-6优秀教学联络员;优秀寝室长。
在校实践。
2006-7至2006-8实践公司名称:孝感市移动营业厅。
所在部门:大客户办公室。
所任职务:见习助理。
实践描述:主要工作内容:配合大客户经理管理日常事务,做好文档管理工作,并负责文件、资料的收发和日常接待,以及其他日常行政支持性工作。同时,对营业厅新近的业务和活动宣传策划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和策划,并负责相关宣传文章的写作及网上文章发布等。
it技能。
语言技能。
外语语种:英语外语水平:六级。
培训记录。
所获证书名称: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
培训详细描述:7月,在孝感市卓越电脑学校经过两个月的培训,获得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
所获证书名称:高级秘书资格证。
培训详细描述:月,在孝感学院财经政法系经过三个月的培训,获得了高级秘书资格证。
所获证书名称:教师资格证。
培训详细描述:9月,在孝感市教育局经过三个月的培训,获得了教师资格证。
特殊技能。
特长:播音主持,交际舞。
社会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和“湖北省移动千名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
荣誉。
获特等、一等奖学金;
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被教务处评为“院系级优秀教学联络员”;
学习竞赛分别获一、二等奖;
社会实践优秀论文等。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十
:在数字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对于新闻行业来说,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丰富新闻传播的手段,对新闻业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传统新闻行业发展遇到瓶颈,迫切需要转型和升级的今天,数字媒体技术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市场。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在各个行业中也不断渗透。对于当今这个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行业也受到数字媒体的影响,它不仅给传统新闻行业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闻的传播与制作中,合理有效的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以对新闻行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必然趋势。
数字媒体指的是通过二进制的方式来对取得的信息进行处理、记录和传达的一种信息终端,其处理的对象包含文字、图形、动画等。在数字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了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手段将图像、文字、声音等元素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将人们观感的进行信息化表达,转化为具象的可以管理的数字信息,这对新闻传播行业来说,不仅可以为新闻带来更加生动丰富的观感体验,也可以更加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在新闻传播中,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与新闻传播的渗透和结合,将实现新闻信息采集和制作以及播出的数字化,不仅可以丰富新闻内容,也可以丰富新闻传播效果,同时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及时性也能够有效提高。在传统新闻行业发展遇到瓶颈,迫切需要转型和升级的今天,数字媒体技术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市场。
2.1在新闻素材采集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新闻信息的采集中,是依靠录像带来进行信息存储的。在新闻事件发生时,新闻记者需要到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进行摄像、摄影、录像等,完成新闻信息的采集,之后再对存储的信息进行编辑修改,最终进行播放。通常编辑修改后的新闻录像素材,不能进行二次编辑使用,使得新闻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造成采集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变新闻资源浪费的现象。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记者在事件现场的采访和录影的同时,这些录影通过数字技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传送大盘新闻平台上。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数字管理系统对录像进行整理,之后再存储在网站中。这样的话,新闻的编辑过程就能够同时获取新闻资源,各个媒体单位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站中提取相应的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排版、播出,有效提高了新闻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数字媒体技术还可以将普通存储方式的历史新闻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再次利用时,可以有效节省时间,降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量。由此可见,在新闻信息的采集方式上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节约新闻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
2.2在新闻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在新闻节目的呈现方式中,电视新闻以及视频新闻是十分常见的新闻传播方式,它可以直观表现新闻事件。在这种新闻节目中,包含声音和视频,它的制作过程也由新闻事件的采访、录像、镜头的安排,视频的剪辑、字幕和解说词、配音等各个环节组成。在整个新闻节目的制作中,前期的信息采集工作由记者和摄影师完成,编辑人员对素材进行数字化编辑和完整的节目制作,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新闻视频的编辑过程中,除了要尊重事件本身的事实情况,编辑更需要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新闻视频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数字媒体技术下的新闻视频制作,需要依靠专业的视频设备和技术。在数字媒体视阈下,新闻的素材和内容可以通过专业的数字内容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在这个数字管理平台中,新闻素材以文件、数字信号、储存介质等形式在平台中汇集和统一,再被不同领域的编辑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编辑整理和发布,有效提高了新闻素材的利用率。数字媒体技术制作好的新闻节目可以发布在媒体平台上,并可以进行二次制作。
2.3在新闻节目包装中的运用。
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新闻事件以视频、图像、音频等方式呈现出来,给受众带来更加直观的现场感受。在视频新闻中,为了渲染新闻事件,不少视频新闻都进行了新的数字包装。例如,在新闻节目播报中,对主持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数字化的虚拟、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画面转播和在节目进行动态视窗连线等。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既有字幕条目,又有动态的角标,在播报过程中也常常结合动态图片、虚拟场景、动态连线等数字技术对新闻事件进行渲染。这些数字化的包装,使得新闻主题更加鲜明,新闻内容也更加丰富,能够调动新闻受众关注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新闻传播的能效。
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给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成功地实现新闻转型,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进行报道时,受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新闻事件本身,还有用于事件渲染图像、视频等,在视觉和听觉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感受,这样的传播形式,容易给受众带来参与性和认同感。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绝对不是单纯的技术形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数字媒体技术,它更代表着一种跨界融合和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数字媒体技术把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由大众式传播转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传播的形式也更加的精确化和细致化。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由于新闻节目的制作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会把原本十分即时的“新闻”变成了“旧闻”,然而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原本的新闻受众,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软件以及自媒体,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数字媒体平台上,受众通过对所关注的新闻事件的转发,实现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同时,数字媒体背后的大数据统计,又可以帮助受众挖掘与所关注事件相关的新闻信息,让受众更全面的了解新闻事件。总之,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新闻传播单线性的问题,由一对多,转化为多对多。这样以来,新闻传播的速度就会大大的提高。在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的推动下,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的途径被不断的弥补和拓展,人们不仅能通过各种的途径和平台获取实时的新闻信息,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新闻,满足自己的需求,将新闻传播的精准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数字媒体时代,新闻行业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给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传统媒体发展迫切需要转型的今天,数字媒体给新闻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作为新闻媒体人,应该看到数字时代下的机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自我,提升新闻制作的质量,尝试新闻传播的不同方法,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传播形式。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对新闻传播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改革,以便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市场。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媒体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也必然成为新闻媒体未来发展的支柱。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十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优势。
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在17世纪应运而生。此后,新闻传播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更是如此。而此时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促进我国新闻传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着眼于高校教育,我国高校对自身优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探讨了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优势。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早、发展迅速,1983年全国新闻教育座谈会的召开使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这次会议探讨了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未来发展和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为之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后,各院校纷纷开启了建立新闻系的步伐,因文革被迫停办新闻专业的厦门大学、杭州大学等院校也重新设立了新闻专业。至20世纪80年代末,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专门的新闻人才培养基地,我国新闻教育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复旦大学新闻系分别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在三年后升级为新闻学院,自此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实现了由本科生向博士生的转变,这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体系完全形成的重要标志。
1992年,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设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在1996年已有55所,在读本科生近9000余人,此后这一数据不断刷新,至2000年左右设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100所,相关专业教学点达323个,迄今为止全国已有600多所大学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l5万余人。
1.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能够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大背景,经济稳健发展、政治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文明持续进步,这些环境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2.新闻媒体的大发展。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传媒行业不断繁荣,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这是推动新闻传播学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教育事业的大扩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为适应“大众教育”的要求,教育规模不断扩张,高校数量迅速增加,新闻传播学教育也因此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专业设置种类多,类别丰富。
我国高校开设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类别丰富,既包含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和广告学等偏学术理论型的专业,也包含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一般应用型专业,开设的专业不仅数量多,类别也很丰富,这为完善新闻传播学学科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设立特色专业。
各高校在联系自身优势,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这些特色专业与普通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相比更为独特,也更具发展优势。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了法制新闻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了国际新闻专业,旨在培育跨文化交流的国际新闻高级人才。该专业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双语教学,近九成的课程为英语授课,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備基本的国际新闻知识还拥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学生完成学业后既可以从事驻外记者、新闻编辑、广播主持等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可以从事翻译、导游等于外语有关的工作。这些具有高校优势的特色专业针对性更强、定位更准确,可以培养出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三)重视学生基础课程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
基础课程是学好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前提,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拥有扎实的新闻功底,我国各高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被誉为“信息传播领域最高学府”的中国传媒大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其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课程知识后再学习专业技能,基础扎实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广受各大媒体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我国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高校基本都设有与传媒机构合作的实习基地。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闻人才是各高校的主要目标,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校设有由学生自己管理的电视台、报刊,此外北京市大部分电视台、报社等都是其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有些高校还与相关企业签署了第二校园合同,安排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企业工作,例如,天津工业大学就与北京新奥特视频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第二校园合同。
(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充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优秀的教师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我国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利用各种资源、多种渠道完善师资队伍,除了聘请一些高学历、学术能力强的教师外,还注重聘请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媒体从业人员作为客座教授,传授学生课堂知识之外的实践技能。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经历了一条高速发展、不断进步的成长之路。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拥有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有利于培养传媒人才,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传媒行业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朱清河。实用型培养模式不是新闻教育改革的唯一风向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余俊峰。面向信息社会的传播学专业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十二
三年的大专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大专时的失落和迷茫,到此刻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战,主角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大专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在年毕业之际,在此对自己作个鉴定如下:
在专业学习方面,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在三年的学习中,我在声乐方面有所提高,在钢琴方面也掌握了很多,总之在这三年当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潜质方面,我用心递交入党申请书,怀着极大的热情向党靠拢,学习党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用心配合班级活动,配合老师班干的工作。
大学三年里,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发奋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三年的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作为用心乐观新时代青年,我不会正因自己的大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的未来目标。且我坚信:用心必须能赢得精彩!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十三
摘要:新闻传播的变革,正是去传播这种意识,促进思想觉醒,改变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使人的进步带动社会进步,人与社会能够更加和谐。
关键词:人文主义;新闻传播。
一、新时期人文主义与新闻传播的相互影响。
(二)人文主义为新闻传播指明了发展方向。
新闻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转变,大步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这个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被提出并确定之后,新闻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转折点。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的传媒业逐渐走向大众,被大众更加了解,新闻业也随之发生改变。从前的新闻业是由政治来指引,围绕着政治展开,而在新时期,在市场经济被高度重视的时候,新闻业的重心是否将从政治转移到经济上,是新闻业面对的首要难题之一。然后和政治一样,经济只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它是重点,却不是全部,若以经济为新闻发展的中心,则会像过去一样比较片面、笼统。在这个关键时刻,人文主义成了新闻业发展茫茫迷雾中的指明灯。跟随人文主义进行改革后的新闻业,以人为中心,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工作与生活等多方面来进行对人文的关注。新闻传播开始对普通的个体进行关注,不再只是关于某一个人。
(三)人文主义促进了新闻传播观念的转换。
对比20世纪和如今的新闻内容,最显著的感受就是如今的新闻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将新闻和读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在这一改变过程中,“受众”的观念被提出,认为新闻的形式与内容应该根据群众的需要来决定,这是新闻业的改变中强有力的一笔。但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20世纪80年代,受众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表面,主要体现为改变报纸的版块排列,增加互动内容等方面;到了90年代,才将传播者的姿态降低,和受众处于同等地位。观其发展历程,对“人文主义”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得越来越彻底,除了将传播者和受众放在同等地位,还能够把每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正视每个人的权利,人文主义已经不断渗入新闻业。从根本上来说,新闻传播观念的转变就是从漠不关心,到无限关注“人”,将受众的需要放到最高的地位上,无处不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新闻已经能够走进群众生活,贴近群众,更能被群众所接受,都是人文主义促进了这种转变。
二、传媒新技术对新时期人文主义与新闻传播的交互影响。
三、结语。
本文探究了大量新时期的人文主义和新闻传播的关系,其核心就在于对“人”的关注,人文主义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过程曲折艰辛,但人的主体性始终处于上升的趋势,社会的主体是人,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新中国的人们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立性,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懂得为自己的权利去抗争,当代中国的主要思想潮流即是社会主体的意识觉醒。新闻传播的变革,正是去传播这种意识,促进思想觉醒,改变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使人的进步带动社会进步,人与社会能够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十四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不断转型升级,市场发展条件不断变化,受众对于新型科技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基于此种现实,科技新闻需要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受众的信息需要,在充分把握当前科技信息形势的基础上,从新闻的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传播规模、新闻总体价值角度入手,探索科技新闻传播效果提升的有效路径,促进传播内容的不断深化、信息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精神的有效传播。
1.1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主要是通过对当前科技领域中各类最新科研成果、各类科技推广情况、当前科技界的主要学术活动、科技界主要治学思想、国家出台的各类科技推广政策等的报道,宣传最新的科技理论,推广科学技术和科技发展政策,促进科技界的学风建设,提高我国科技治学水平。当然,也利用各类科技思想、科技成就等,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1.2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主要是信息在传播以及被受众接受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讨论,引起的受众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尤其注重受众在接受信息之后生成的情感共鸣或者由此引发的某些情绪宣泄行为。一般来说,传播效果可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新闻等手段进行某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想的社会化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引发受众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第二,则主要指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引发的社会层面的变化,如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针对某一信息内容认知的变化等,此种情况下的传播效果可以直接表现为受众思想、行为等的变化,也可以表现为社会中某一团体或者行业发展形态的变化。
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主要指科技新闻传播者借助与科技相关的信息,如当前我国辽宁号航母下水、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升空,或者借助“大数据”思想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多重社交平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科技内容的报道,帮助受众了解当前科技的发展水平,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而也从意识领域启发受众逐步加深对当前社会发展形态的认识,促进受众思想、意识和行为的转变,促进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当然,在以往科技内容报道过程中,科技新聞过分严肃的态度导致大众无法全面了解当前科技发展动态,影响新闻总体传播效果。结合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物联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等现实,科技新闻需要从自身入手,通过更为全面、系统的科技解读,帮助受众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而也促进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
2.1传播形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促进了新闻传播形式的不断变革。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其传播内容更具权威性和真实性,但是由于受时空限制较大,无法满足受众全方位了解科技信息的需要。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科技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但是互联网传播形式下,科技信息审核不足,容易影响受众对于科技信息正确认知的形成。
2.2传播速度。
科技新闻的传播,需要及时、有效,以此来突出科技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的作用,帮助受众第一时间掌握必要的科技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提高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社会生产效率。
2.3传播规模。
科技新闻的受众是全体社会成员,新闻内容的增多,新闻传播规模的扩大,能够从不同角度满足不同受众有关科技信息的接受需求,进而也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促进科技新闻价值的发挥,提升新闻总体的传播效果。
2.4新闻价值。
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传播速度的提升、传播规模的扩大,都可以作为科技新闻传播效果提升的外部条件,而新闻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依然是新闻本身的价值。因此,在组织新闻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内容入手,进一步丰富新闻的科技含量,帮助受众在了解新闻主体内容的同时形成对科技信息的正面解读。
3.1贴近受众视角。
贴近受众视角,即从受众角度出发,从受众心理、受众年龄、受众基本信息诉求、受众阅读习惯等角度出发,保证科技新闻报道内容与受众利益、受众心理等的贴合效果。
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双向互动通道,关注受众对于科技新闻的讨论角度,进而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组织新闻内容,更新新闻传播形式。
其次,需要对新闻进行软化处理,尤其注重明确科技内容与受众生活联系的报道。比如《经济日报》就曾利用《智能交通让出行更便捷》的报道,引发受众对于智能交通的关注,并描绘智能交通与受众生活的相关性,其“在车内了解堵车信息”等内容贴合受众的心理和生活需要,让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接受科技信息。
3.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首先可以从科学素养培养角度出发,即作为科技新闻工作者,需要重视对自身所报道领域前沿科技内容的敏感性,注重对不同科技新闻内容和科技信息的领悟和解读,善于从现有知识结构出发进行新型科技知识的解读和学习,保证知识体系的及时更新和完善。
其次,科技新闻的传播需要保持严谨、科学的传播态度。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新闻行业不断深化的前提下,科技新闻需要尽可能避免走入过分炒作和娱乐化的怪圈,在保证科技内容通俗性、科技新闻传播规模的同时,也注重所报道内容的严肃性。
3.3保证新闻内容真实性。
网络科技时代,信息来源渠道不断增多,信息内容也各式各样,甚至有人专门利用一些专业头衔招摇撞骗,降低新闻内容的可信度和价值,影响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如前些年热门的“从恐龙蛋里提取dna”“长沙陨冰”“水变油”等新闻内容的报道,严重损害了科技新闻的权威性和传播效果。
因此,为增强科技新闻的真实度,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需要从保证内容真实性角度入手,进行最新科技信息的解读,同时也需要进行及时的辟谣,尤其针对“猴子牧猪”等一类反科学内容,在表达出明确的反对态度的同时,也需要针对新闻具体内容做进一步解读,保证新闻价值和总体传播效果的提升。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科技新闻规模的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变化和速度不断提高。而新闻的规模、形式、速度和价值,反过来同样制约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提升。因此,在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从受众视角出发,从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角度出发,在保证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从生活化的角度以更软化的新闻报道形式、更全面的新闻组织和宣传方式,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增强新闻的总体价值。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十五
文化传播即文化扩散是指将文化从一个地点向其他地点,或者从医各群体向另一个群体进行散播的过程。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文化传播与经济支架的关系日益密切。为了更好的分析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分析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民族性。
文化传播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每个民族都有属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播形式和途径。例如,东方各民族普遍较为含蓄内敛,在文化传播中大多较为婉转。而西方大多数民族都较为外向和开放,文化传播的形式也较为直截了当。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也都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特点。
(二)地域性。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俗等,文化传播也往往会因为具体地域特色的不同而受到较大的影响,有一些风俗习惯等甚至会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内蒙古地区具有十分独特的民族风情,有著名的那达幕大会和安代舞等娱乐活动,并且还有祭敖包等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的传统宗教活动。所以,如果与这些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的时候,在进行贸易洽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文化,积极调整谈判方式和方法以取得最好的贸易协定结果。再如,我国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地区的人民性格较为直爽,说话言简意赅,所以与当地人民进行经济交往,一定要落落大方,以免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洽谈的最终效果。
(三)多样性与渗透性。
文化传播是多样化的,并与社会其他的一切活动关系密切。所以,达到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小到一个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易,都可以借助于文化传播的多样化来进行顺利的开展。而文化传播还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逐步渗透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文化传播的渗透作用可以促进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从而为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文化保障。
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关系密切。
(一)文化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经济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和物流传递等,更多的是文化和思想方面的交流。所以,文化传播对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仅有深入全面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发展。以我国国内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例,近些年来,国内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但是,在实际的贸易往来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一些看似简单的贸易交易行为,却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最终交易无法顺利进行,甚至最终取消了交易。究其原因,可能确实受到了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质量问题、市场问题等,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文化上的显著差异。例如,在我国与西方一些国家进行贸易洽谈的时候,西方的代表常常会十分强调人权的问题,并对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待遇和权力问题表示很难理解和接受。而目前我国对人权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将人权当做一个发展中的概念。这样一来,在实际的贸易往来过程中,我国便与西方各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些文化认识上的分歧直接影响到我国与西方各国的贸易往来。而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国内个民族之间进行经济往来的时候,也极易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所以,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十分注重加强与各国之间,以及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播,从而打破与国与国、省与省之间的文化壁垒,为正常的贸易往来扫清障碍。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和作用。例如,内蒙古地区的蒙古包和那达慕大会闻名于世,并成为内蒙古地区的形象代表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传播着,并极大的促进了当地旅游业行业和服装行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的发展对文化传播的催化作用。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也就越先进,传播水平也就越高。例如,内蒙古人民豪爽大方、热情好客,给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是其他国家的人们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于是,在与其他地区或者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时候,便十分顺利。而传播当地文化和人文精神等的过程中利用到的各种媒体及相关技术的完善发展也体现出当地的经济实力。所以,经济发展对文化传播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可以极大的促进文化的传播。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失去了经济这个基础,文化传播也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讲,各个国家之间、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也十分具体的体现于文化传播的竞争上。在文化传播的竞技场上,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传媒水平。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些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传播工作,尤其是对外的文化传播。不少西方国家都选择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将自己国家的文化、思想等传播到东方各国,并得到大家的接受和认可,在建立了一定的文化认可基础之后,便开始利用人们的心理大规模的开展各种经济行为。
(三)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积极地转化着。在经济领域中,各种经济方面的规范制度和惯例等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之后,便会逐渐形成被人们广泛认可的“经济文化”,这种“经济文化”又会融入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文化体系中,成为整体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此时,经济与文化变融为一体,经济便积极的转化为文化。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谈到“企业文化”,其实,“企业文化”便是“经济文化”的一种,“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并代表了企业日常各种经济活动的核心主张。而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企业文化”也会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对教育等非经济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文化传播这个大熔炉里,“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并通过文化传播的深入加工,制造出各种各样为经济管理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又会发过来对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于是,文化传播和经济之间又一次融为一体,成为密不可分的一对组合。
文化传播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与渗透性等特点,并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传播对经济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经济的发展又会积极地催化文化的传播,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密不可分。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十六
众所周知电视就是电子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现如今电视也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效的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所以科技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进而给观众带来更的感受。文章对现代科技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完善。
现代科技、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实际影响。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电视更是如此。电视新闻传播由原来传统的采集、制作、传播等逐渐向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来完成的,不仅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完善,还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进而更好的投入到电视新闻工作中,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新闻节目。
数字化的采编设备在现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虽然在采摄方面还依旧使用原来的分工模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采编和摄像进行了有效结合。最近几年,在很多新闻事件现场中,电视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加及时,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与观众个体视角相符合,同时还保证了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以及色彩化[1]。而使用这种数字化以及小型化的采编设备会变得更加普遍,不仅能够实时将新闻事件与观众进行分享,还让观众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解,而这种实时传播也被叫做交互式技术,而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进而更好的保证电视新闻水平提升。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图像传播技术的诞生,使得电视这一高科技产物出现。而电视一经出现就不难发现,它从里到外就都是科技的化身,同时它的应用和进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从电视新闻角度上来说,其自身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本的基础技术,在画面、色彩效果等方面上也有了更好的追求。而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因此电视一直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科技成果,进而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强化[2]。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推动和作用下,正朝着更好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对新闻传播时效、采编形式、制作模式以及观众收看形式等进行改变,进而使新闻传播具备高水平、高科技含量,更好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现代科技推动了新闻采集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电视新闻进行远程采集过程中,采集受图像、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新闻记者不能像报社记者一样进行传输采访信息,并且电视记者通常会跨地区进行采访,通常情况下不仅没有sng的有效配合,也没有跨地区的光缆能够对画面传输进行有效支撑,只能回到电视台里发出,而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丧失。而近些年,计算机视频以及图像压缩技术的有效发展和应用,使得电视新闻在跨区域采集过程中变得较为便捷。现阶段,电视新闻记者不管是在哪一个地区进行采集新闻,只要该区域有互联网结构,就可以通过电脑将新闻进行处理以后发回本部就可以。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图像传输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让电视新闻图像传输像电话传真一样便捷,因此使得新闻采访再也不受异地采访的限制,真正的保证了电视的时效性。例如,某电视台推出了对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的特别报道,多天且连续的对颁奖礼进行报道,而在对颁奖礼进行报道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有效将地域的影响进行打破,从而实现电视新闻素材的良好采集,并且保证了电视新闻自身的时效性,同时也达到了跨国报道的目的。此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一般都会在异地报道过程中尽可能的规避一些具有加强时效性的新闻选题,而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原来的跨地区采访变得像在同一区域内一样简单,使得新闻选题再也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保证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现阶段,科技发展为新闻远程的采访和报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通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新闻采访拍摄的形式进行了改变,从而有效的对新闻采集内容进行了影响[3]。以往电视新闻记者通常采用的事后拍摄的方式来进行报道,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使得各街道、各地点监控更加完善,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能够进行有效记录,使得新闻报道逐渐向进行式报道方面上转变。
2.现代科技对以往新闻制作方式进行了完善。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是利用声音和图像来对事件进行表达,因此,声音及图像处理的越好,所能表达出现的新闻就越丰富、越清晰。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都推动了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创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水平。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以及《今日说法》等节目中,开始融入了flash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它和监控视频一样,都能够将事件经过进行描述,进而将新闻事件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观众,而这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同,动画手法是后期制作时对事件的还原。因此动画手法的有效应用对较为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传统新闻是在事发后的图像以及文字对事件进行描述,虽然使用了一定的特技或者是其他手法,但实际上收到的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而flash这种方式制作相对便捷,并且具有十分良好的表现力,能够有效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进行展示,使观众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因此在电视新闻进行传播过程中,这一新技术有效的改变了以往新闻的传播观念[4]。
3.现代科技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的收视习惯。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电视新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可重复性,通常也就是播过以后就过去了,因此这也成为电视媒体最大的缺陷。而近些年,存储技术和水平的发展,有效推动了电视新闻收视属性的改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旦要忘记某档新闻节目的收看,只需要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应的门户网站,就可以在其中收看到十分完整的节目,现阶段很多电视台都已经实现这种存储,这样就可以使观众观看新闻节目不再受时间、地域等多种情况的影响,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现观看的目的[5]。与此同时,在很多网站的浏览边框上,都会将最近两天的新闻罗列出现,因此不管是想看整期内容还是其中的几条,只需要鼠标一点就可以所见即所得。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完善和进步,使得现阶段收看电视新闻像阅读报纸一样便捷和灵活,不仅可以进行跳跃观看,还能进行有效的挑选,即使需要在观看中间做些别的事情,在完成其他事情以后还能继续观看,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实现了有效的超越。
4.现代科技将观众与事件融合到一起。现代科技中卫星技术、光缆技术、微波技术等等的有效发展,都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电视新闻的直播,这些技术能够打破原有空间格局的阻碍,加之新闻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都增加电视新闻的传播的魅力[6]。现阶段,电视新闻在进行直播时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进行,一种是有线传输,另外一种是无线传输,而使用这两种传输方式就能够将新闻记者和观众放置在同一的时间轴线上,让二者能够一同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见证某些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结局。因此新闻直播凭借自身同步性,对直播的魅力进行体现。例如,2015年9月3号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了直播,充分利用卫星采集的方式实现与观众之间的零距离接受,不仅保证了时间的同步性,还让观众产生了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在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完善过程中,现代科技对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且直接的,不仅使传统传播观念进行了改变和更新,还有效为新闻节目的创新创造了更加广泛的空间[7]。但是还需注意的是科技也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因此怎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避免其消极方面对新闻的影响,就需要相关人员更加深入的对现代科技进行探究,进而提升运用现代科技的水平和能力。
1.正确看待成本问题。虽然现代科技有效地推动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但是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因此对于一些规模一般的电视台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电视台为了实现异地的采访和新闻传输,通常会使用较为昂贵的直播车来进行,同时也可以使用电视传真技术来实现传输,而通过对比可知电视传真技术的成本较低,并且也不会对画面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8]。因此在对新闻节目进行直播时,不仅要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还要保证传播效果的有效化,所以在对新闻节目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对直播对象进行考虑,看新闻题材是否重大,观众是否对其进行高度关注等,如果单纯的为直播进行直播,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进而导致直播效果不足,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2.注重新闻直播的时效性。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让观众能够有效的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同时进行现场直播时也是对新闻记者的一种考核,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如果出现错误就会被观众看到,严重的还会导致直播事故[9]。所以进行直播也会对记者自身对事件现场的掌控力、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有着严格要求,而这样就需要记者不断对记者能力进行培养,制定良好的反应机制,进而将消极因素降到最低,更好的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3.借助各项资源将科技与新闻传播进行整合。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不是所有能用的科技成果都要运用到新闻传播中去,一定要有选择性的使用现代科技,同时还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来实现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例如,虽然部分网站为了增加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增添了网页的点击率,也正是它这种节目留存的操作,有效地的弥补了电视不具重复性的缺点。基于此,电视新闻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与各门户网站间的合作,加大对电视新闻的宣传,进而增加电视新闻观众群体结构性。例如,各相关部门在各路口、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内安装了监控设备,而这些设备都是二十四小时运行的,可以拍摄到一些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电视新闻一定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进而获得各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有效增加电视新闻的内容量,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同时,借用社会力量和科技手段来对电视新闻进行创新,进而实现对电视新闻传播进行完善和改善的目的[10]。
4.保证新闻业务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新闻业务进行良好的认知,真正的对新闻业务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深度挖掘现代科技与业务之间的有效结合点,进而在现代技术良好应用的基础上激发新闻创作灵感和动力,制定最佳的电视新闻传播方案,确保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应用的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在客户和相应受众的反应中体现出现,并且现代技术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效益需要从良好传播服务中进行获取。所以想要使电视传播业务更好的发展,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现代技术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听取受众的意见,满足其实际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传播的完善以及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推动和促进,而现代科技的实际发展水平也决定了电视新闻传播能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一定要注重现代科技与新闻传播之间的有效融合,将现代科技的作用和影响全部发挥出来,进而更好的促进新闻传播的创新和发展。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十七
当下这个时代,各类信息都在想方设法吸引人们的眼球,信息在质量和数量上也都有了飞速提高,而科技新闻却日益边缘化。科技新闻作为科技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广大群众的影响极大。要扭转这种困局,就要媒体勇于担当责任,更新观念,加强对科技新闻的发掘和多样化报道,提升科技新闻的传播质量,使科技新闻在提升广大群众的科学素质和培养群众的科技兴趣上发挥更大的重要。
科技新闻是媒体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有很多种类,包括新发明、新成果、新问题、新动态等。科技新闻是科技传播的有效载体,是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科技新闻不仅能反映一个国家最新的科技动态,而且能间接推动科技的发展。在我国,近些年科技新闻的传播正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一些科技部门和机构也正面临被合并或撤销的危险,而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大相径庭,这些国家的科技新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在我国,一些明星和资本大鳄却成了追捧的对象,大量报道层出不穷,而一些科技研究和科技工作者却被完全忽视。眼下,我国的科技新闻在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若不改变现状,必将影响到我国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
1.1科技新闻数量偏少,同质化严重。
目前,国内的科技报刊已经非常稀少,一些综合类报刊的科技版面也大幅压缩,科技新闻的数量正在急速下降,少数能引起群众关注的科技新闻又被反复转载、抄写,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近期一篇报道《中国该不该数百亿建大型對撞机》,引起较大关注度,但各大报刊和媒体的报道都是千篇一律,内容雷同。这种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很高的科技新闻本该大力发掘,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将不同科学家的观点和大众的观点进行持续和深入的报道,达到轰动性新闻的效果,但我们新闻从业者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科技新闻技巧性差、报道水平低一直是阻碍科技传播的一个大问题,科技新闻本身并非枯燥乏味,不接地气,独特的新闻视角和生动的叙述口吻都可以调动读者的兴趣。科技新闻资源丰富,但如何将科技新闻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完美结合,使科技新闻既生动活波又吸引读者,这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的钻研和精力投入。
在信息爆炸的这个时代,各领域海量信息充斥眼球,信息呈现过剩的状态,但科技新闻的空间却受到大幅压缩,信息稀缺。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侧面折射出科技新闻在各类信息传播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科技传播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科技新闻的传播弱化主要表现在科技新闻的比例太低,近些年随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传播效率的提高,科技新闻绝对数量的增长是过去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但与其他领域的新闻相比,科技新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影响力上都处于落后位置。由于公众选择性媒介的增多和注意力的分散,与其他新闻相比较,人们主观就形成了科技新闻不能满足需求的感受。在我们这个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且人民的科学素质还并不强大的国家,科技传播应该得到充分重视,科技新闻的报道比例应该大幅提高。
1.3娱乐新闻泛滥,科技新闻空间受压缩。
媒体是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其肩负着科技新闻传播和科学技术教育与普及的责任,而当下,媒体只顾一味地追娱乐明星、体育明星,而将科技明星和科学家抛之脑后。娱乐圈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新闻的爆炸性传播,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为例,各路媒体进行了持续一个月的深入报道,海量信息让人目不暇接,深入挖掘,观点独特,让我们不禁感叹媒体用心良苦。而奥运会开始的这段时间,体育明星更是被竞相追捧,被媒体奉为“国家英雄”,而为祖国科技工贡献一生的广大科学家,却无人问津。媒体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过分娱乐化和一味追求利益,忽视科学教育和科技传播,让大量低俗节目和娱乐新闻挤占公共空间,实在不应该。
科技新闻的一大作用便是激发人们对科技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浓郁的科技氛围,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在美国有对夫妻,他们喜欢半夜起来观察天空中的星星,一次他们观察到彗星撞击木星,景象十分壮观,全世界天文爱好者大开眼界,这就是美国浓郁的天文探索氛围造就的,在中国就不具备这样的环境。
本世纪初期,美国华盛顿新闻博物馆评选除了20世纪,世界100大重要新闻,其中科技新闻入围最多,占到37%,而娱乐和体育新闻总共不到3%,这体现了美国和西方科技发达国家对科技新闻的重视。《自然》杂志的一个编辑曾在发展中国家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多数国家对科技新闻的关注度都比中国高。这需要我们的传媒界加强重视,加大对科技新闻的报道,扭转我国科技公共传播落后的局面。与这些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新闻从业者从数量和素质上都有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不无关系。今后,应加强科技新闻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和新闻评奖的工作,提高媒体人加入科技新闻工作者队伍的热情。
我国科技新闻不仅在质量和数量上落后,而且有时候,假新闻和过时新闻滥竽充数。如,前几年有媒体报道,吃大蒜能预防h1n1禽流感,经传播后造成大蒜短期内价格涨了好几倍,而实际,大蒜和预防h1n1禽流感并没有什么关系。这些新闻事件反映出科技新闻在传播时的真实性和释疑的及时性上有待提高。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科技创新仍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国家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因此,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地位势在必行。不能形成有效的传播,科技只能是少数科技工作者的专利,不能形成社会共享,广大群众也不可能从中受益,更谈不上激发兴趣。科技的发展需要大众的推动,科技新闻传播地位的提升需要国家和有关部门认清形势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3.2科技新闻要关注民生,接地气。
科技新闻应具备让群众易于理解,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特点,这样在传播的时候更能吸引眼球,更有利于科技新闻的发展,如果不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一味地堆砌专业名词,内容生硬难懂,就会失去大众的关注。另外,科技新闻的题材,应注重贴近百姓的生活,应注意形式多样,如科技小常识、小妙招等形式就能较好的吸引读者的兴趣,受众的需求永远是科技新闻发展的原动力。
3.3对媒体的一些建议。
把科技语言翻译成大众语言需要经过一个化解语境的过程,而这就是科技新闻工作者的重点工作,科技新闻需要一支发现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传播队伍,因此,对广大科技新闻媒体从业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新闻记者专业化;
2)传播途径简约化;
3)科技新闻网络化;
4)新闻形式多样化。
相比于以前,现在我国的科技新闻取得了较大成就,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无论是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来比,科技新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亟待提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新闻边缘化的处境,十分令人担忧。只有广大新闻媒体队伍转变观念,加强钻研,使科技新闻内容多样化、简约化,队伍专业化,政府加强引导,人民加强监督,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扭转困局,使科技新闻形成影响力。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十八
品牌跨文化传播,是指品牌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进入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和管理活动。品牌的传播不仅有内在的科学规律,而且需要根据输入国的外在社会文化特点和对品牌的既有认知和态度调整策略,更好地实现跨文化沟通。
“隐含语境”概念的提出。
“语境”一词是“语言环境”的简称,由波兰人类学家马利诺夫斯基于1923年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最早强调要从语言产生的环境本身来理解语言的意义,后来将语境细分为内部的“语言语境”和外部的“非语言语境”,再不断丰富“非语言语境”的内涵。
至此,“语境”都局限于具体的语言产生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之中,而“隐含语境”是将具体的语言环境抽象为沟通环境,是指沟通参与者在沟通活动开始之前,对彼此的既有认知和隐含态度所形成的沟通环境。沟通活动产生之前,沟通双方会根据既有信息产生对彼此的一些认知,这个认知的过程不是机械刻板的反映,它是一种积极的、带有创造性的`活动。任何认识理解的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会加入主观因素,带上感情色彩,加进想象成分,进而产生对彼此的“隐含态度”。清华大学李彬教授在《传播学引论》中对于沟通互动过程中的认知理解制约,提出五种主要因素:心理预设、文化背景、动机、情绪和态度。
其中,心理预设和文化背景是最具有普遍共通性的因素,也是“隐含语境”的重要内容。心理预设是人们在认知理解活动开始之前,就带着某种根据生活经验、既有印象而形成的心理期待,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面貌。这种预先设定事物格局的心理定势非常顽强,它常常把理解的车轮导向理解者本人所期待的方向,结果导致对实际情形的扭曲和变形。由于心理预设因素的干扰,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常常难以实事求是。这种既有印象和经验形成的心理屏障,不但很有可能是片面的、落后的、错误的印象,而且由于这种“预设”的强大心理效应,还会影响到正确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它形成“隐含语境”的既有认知部分。文化背景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特定文化环境,每个人的行为、观念、习惯、性情都不断地受到这种文化模式的塑造和熏陶。
因此,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不免要受到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带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文化背景影响我们对政治、经济、宗教、历史等很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它是我们认知领域的一个参照系,我们以此为参照系去把握事物的性质以及相互关系,对事物进行比较、衡量、评估和判定,形成“隐含语境”的隐含态度部分。无论是既有认知还是隐含态度都表明,沟通者的彼此认知不可能是纯客观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含有某种先入之见的片面因素。这类因素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人们认知活动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种隐含的沟通环境中,如何突破对方对自己不利的既有认知和隐含态度,成为顺畅沟通的关键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论文篇十九
(一)出现虚假科技新闻。
一些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新闻的点击率以及新闻换播媒体的知名度,不惜以传播虚假科技新闻作为代价。在虚假的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关注度以及良好的点击率,但是一旦受众群体认识到这是虚假新闻的事实,在很大的程度上不会再次信任新闻传播的媒体,从而导致科技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受到阻碍,受众群体不会再次新人科技新闻的真实性。
(二)科技新闻的受众选择出现的问题。
科技新闻的受众群体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一方面,需要对我国的未成年人进行科学技术的启蒙,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我国的城镇劳动人口以及农民进行科学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受众群体的划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无法在合适的受众群体中进行科技新闻的传播,也就会造成科技新闻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无法较好传播的情况。
在传播方式上,科技新闻是有自己的传播特点在,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往往是需要简单易懂,能够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了解到科技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科技知识。但是在实际上,科技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闻内容晦涩难懂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也就会导致科技新闻无法让大众接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科技新闻的正常传播。
(一)加强科技新闻的真实程度。
为了让我国的科技新闻较好的进行传播,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加强科技新闻的真实程度。在这一方面,首先我国的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科技新闻的审查力度,尤其是对一些传播虚假科技新闻的媒体,需要做到绝不姑息,查处一起需要严格地进行处理,以保证我国的科技新闻媒体的相关媒体不会再为了关注度铤而走险,传播虚假的科技新闻。
(二)科技新闻需要选择正确的受众。
在受众群体的选择上,媒体需要做到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对一些不同的科技新闻,需要在撰写方式上进行改进,例如在对我国的青少年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尽量将新闻写的生动和有趣,保证青少年能够对科技新闻产生兴趣。而对城市劳动人民以及农民的传播上,则需要贴近生活,以保证能够拥有正确的受众群体,保证科技新闻的传播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
在传播方式上,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真正的从我国人民的方面入手来将科技新闻进行传播。例如在对一些科技成果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进行参照,进行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让科技新闻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结语。
科技新闻的传播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我国科技新闻的传播现状并不佳,因此就需要对我国的科技新闻传播方式进行相应的讨论。文章针对目前科技新闻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科技新闻传播的方法,可以为我国科技新闻的传播提供可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