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热门18篇)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安排课堂活动。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下面是一些优秀教案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一
今年,我并没有回老家过年,而是在深圳过年,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在深圳过年。
小年,大街上可热闹了,人山人海的,小店、便利店和超市都挤满了人,大街上卖冰凉粉的、肉夹馍……各式各样的零食小摊,甚至还有卖花的,妈妈说这是“迎春花市”。
花市里什么样的花都有,有迎春花、菊花、紫罗兰、百合花、水仙花……等等,我觉得最好看的是迎春花,既好看又香。
除夕那天,花市还在。中午的时候家家炒菜,从窗户里飘进来各种味道,红烧味、油炸味、辛辣味,有肉的味道、有海鲜的味道,各种味道,就和我听说过的百家饭一样。虽然没有见过,但一想大概就是这种味道。
晚上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里有各式各样的表演。我最喜欢看的是魔术——变幻莫测,神奇的表演让人好奇不已。
凌晨的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开着灯守岁,甚至有点像开派对,灯一会儿亮,一会儿黑,有节奏的开灯关灯,感觉这就是一场大型的灯花秀。
正月十六开学了,我有点舍不得,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二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我家乡的风俗也有很多,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要数九月重阳放风筝了。
重阳节风筝上市,每家店铺的门前都摆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一清早就有许多人上街去买风筝了。孩子们更是和风筝结下深厚的情谊,在熙熙攘攘的.街,在人头串攒动的铺中,总能见到孩子们的身影。人们买上风筝,自然是到风筝场去放了。
我拿着新买的风筝——它是一只羽翼丰满、深褐色的老鹰风筝,跟看爸爸来到了风筝场。呵!风筝场上的壮观场面是我从未见到过的。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那是彩;地上人头攒动的人群那是江。我们挤入“江"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片稍微宽阔的空地。我们坐到地上休息,消除身上的疲劳。
一位叔叔的身影映入了我们的眼前,只见他把蝴蝶风筝放到地上,右手拿着线轴,拉着长线,风一起,他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向前奔跑,风筝“哗——”地一声飞上蓝天,随着线越放越长,风筝就越升越高了。它扭着长长的尾巴,在空中随风舞动……我们看得心痒痒的,顾不上疲惫了,也学着那位叔叔放起风筝。我们并不了解风向,只要有风一起,我们就向前跑。结果呢,飞上半空的风筝,就像一只无头苍蝇,这儿碰那儿撞的,最后干脆一头栽到了地上。经过无数次失败后,我的筝终于成功飞上天空了,因为我们都学会了如何看风向。
望着展翅高飞的老鹰风筝,我的心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黄昏已经慢慢的逼近,风筝场上的人群越来越少,天上的许多风筝也失去了踪影。我望着被夕阳染得通红的老鹰风筝,恋恋不舍的把它收回来,和这美丽广阔的风筝场告别了。
重阳节已经过去,可放风筝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这个风俗给我带来无穷快乐,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河南,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里地外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的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大,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儿。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有许多小孩子大人骑自行车赛跑像是开运动会似的,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只有小孩儿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来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家亲戚家拜年,小孩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地说着新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17,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儿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四
冬日的夜晚,清冷寂寥,在宁波慈城的老宅里却人影攒动,灯火通明,一阵阵年糕的香气悠悠地飘然而出。宁波素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到了冬天就有了打年糕的风俗。
打年糕的夜晚,街坊邻居们都会聚在一起,大人们在屋子里聊天、打牌,谈着自己今年的收获,小孩们玩着游戏,追逐着打闹着,就连门口的小狗也跟着这里跑跑,那里藏藏,别提多欢乐了!
院子里的柴火燃烧着,“噼里啪啦”地响,上面支棱起的大铁锅上的蒸笼里早已放上满满的糯米,冒着缕缕青烟,和着“滋滋”的响声。不一会儿,米蒸好了,隔壁的小爷爷赶忙把蒸笼从柴火上移开,当他掀开锅盖时,蒸汽和大米的香味一股脑儿地全部涌了出来,瞬时烟雾缭绕,宛如瑶琳仙境;香气扑鼻,好似蟠桃盛会。
小爷爷把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中,小陆叔叔则拿出木锤开始捶打,爸爸挽起袖子在一旁帮忙添米,“咣”“咣”……随着一声声的捶打声,石臼中的糯米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从稀松到紧实。
终于糯米被捶成了年糕团,奶奶用菜刀把年糕团切成了年糕条。剩下的年糕放在盆中,我们纷涌而上,拌上黄豆粉和白糖捏成团。这年糕团洁白如雪,柔软如棉,一口咬下去,甜而不腻,爽滑可口,极其美味。
最后,大伙把做完的年糕都打包起来。“你打包这么多?”“对呀!儿子出门在外,他想吃家乡的年糕,我这就给他快递过去!”“女儿下星期就要出国了,我给她带点去。”
年糕,家乡的味道,团圆的味道。我嚼着糯糯的年糕团,想着家乡暖暖的温情。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五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东西。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飘亮的新衣服,出门在外的人赶紧回家团圆。到了晚上,人们都要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互相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新年快乐,全家平安幸福。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都非常开心,因为他们都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到处都张灯结彩的,整条街道都挂满了灯笼彩旗,非常好看,小孩子们都高兴地唱起来跳起来,高兴极了,家家户户也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吃着汤圆。这都寓意着我们大家都团团圆圆。生活和和美美。晚上,大家有的放着美丽的烟花,有的在放许愿灯,美丽极了。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这样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我们也开始认真的学习了。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六
我的家乡是温州,温州的海鲜是有名的。
以上10点是我们温州人在过年时会准备的事情。
23、腊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以上是我们家乡的节日与习俗。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七
我们家乡也没什么风俗,大概唯一不变的风俗就是春节打麻将了吧。
每逢新春佳节,普天同庆,家家户户都闹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火红的`鞭炮在空中翩跹起舞,火星落地生花。喜悦的气氛传遍了大街小巷,整个富阳都一派喜庆的氛围,好不热闹。
我的老家,临江,在春节有个奇特的习俗。当别村的人都在和家人团团圆圆的时候,村里的人们总是会零零散散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打麻将。很多同学有疑惑,春节不是应该家人聚在一起共同欢乐度过的吗,怎么会出门打麻将呢?这恰好是我们村的特别之处了。打麻将在我们村寓意着团结合作,在来年富富贵贵,邻里之间和谐相处。每当春节的夜晚,我的邻居们都会聚集在麻将桌旁,共度春节。
每到那个时候,夜色朦胧,有时天空会飘起一点小雨,渲染着神秘的气氛。热腾腾的开水配上上等的安顶茶叶,飘散出浓醇的香气,沁人心脾。一声“胡了!”表达着村民多大的喜悦呀。
打麻将的传统虽然在我们这代年轻人这儿渐渐淡了下去,但是在老一辈那里却炉火纯青。这是我们村长久以来的习俗,却随着世事变迁而慢慢消逝在历史长河中,那是一种多么令人惋惜的结果啊。想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是啊,我们身边不断地有传统在无声无息地消失着,而我们却不懂得怎么去保护它们,那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啊。
传统值得我们珍惜,更需要我们传承。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八
每年的元宵节,我家乡可没有花灯可赏,更没有灯谜可猜,有的是热闹、火爆的“玩意儿”。“玩意儿”是大人们的说法,其实是跑早船、跑纸马的`总称。
“玩意儿”在家乡可算是最热闹的和最让人喜爱的文艺形式了。过去的过年过节既没有电影电视也没有手机网络,人们只能自编自演创作一些娱乐节目。每年冬天,人们农活一忙完,便凑在一起编演这些“玩意儿”,这样一直闹腾到元宵节后。村村锣鼓喧天,家家都在看“玩意儿”演“玩意儿”,有时村与村还要比试一番,那可是盛大的集会了。小伙子们拼命地跑,村村锣鼓敲得震天响,再加上人们的叫声、欢呼声,好像是千军万马混战在一起,厮杀在一起。
而今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可人们却觉得缺少了什么。有一天,不知怎的村里响了几槌鼓声,随即是一阵锣响,再之后锣鼓齐响,人们又摆弄起了被遗忘的“玩意儿”。开始是一个村,逐渐的十里八村全响起来,人们离开电视离开手机离开网络,走出家门又凑在一起笑在一起了。我有幸又能看到了那雄赳赳、耀武扬威响着串铃的纸马,永远的傻小一家的滑稽表演,踩着尺把长高跷的孙悟空翻跟头。
近几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多希望家乡的传统风俗会一直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九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意味着大地复苏,送来了新的气息。在这一天,我的家乡有一项很有趣的习俗——咬春。
传说有一年立春,一位老道士来到一个村庄,见村中静悄悄的,没有一点过节的气氛,心生疑惑,四下打听才得知许多村民都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四肢无力、头晕目眩,只能卧床休养。老道士观察了一会儿病人的症状,便开了一张药方给村民。药方上没有什么奇珍异草,只有一种极其普通的东西——萝卜。吃完萝卜的村民们果真好了许多,当村民们去感谢那位道士时,人已经不见了。于是,大家为了感谢与纪念老道士,每到立春之日,都会吃一些萝卜。
现在的“咬春”,已经不再局限于萝卜了,春饼、春卷、青菜面等等许多食物都成了“咬春”这天的主角。在我的家乡,春卷就是“咬春”最主要的食物。做春卷要准备好春卷皮、香干和荠菜。荠菜是一种能打开味蕾的草本植物,将它与香干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道春天特有的美味!
瞧,先将薄如蝉翼的春卷皮铺在手心,将拌好的馅均匀地铺成长方形,用手灵巧地将其裹好。春卷包好以后一排排放好,就像一个个小福袋。等油热了,小福袋们便带着浑身的福气向油锅奔去。随着时间的流逝,小福袋们纷纷换上了金黄的衣裳,诱人的香气四溢,我的口水也止不住地流下来。一口咬下去,香干和青翠的荠菜就顺着筷子跑进了我的嘴巴,鲜香又美味,一种大自然独有的芬芳充斥了我的口腔,舌尖上绽放了一朵美丽的花!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份独特的风俗不仅仅只是一种习惯,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份祝福、一份期盼!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十
在枣庄2月4日立春这一天,有一个十分可爱的风俗——“打春,缝春鸡”。家中的长辈会将原先缝好的一对迎春鸡布娃娃缝到自家小孩的帽子、肩膀处,以求吉利之意。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人都不会缝迎春鸡布娃娃了,不过不用担心。在立春的前一天,当你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卖手工迎春鸡布娃娃的老人,坐在摊位前的老人一边在等待着顾客上门,一边忙着缝制,而摊位上待售的迎春鸡一般是用各色的布和棉花缝制而成的,所用布料色彩鲜艳,五颜六色,大多都是两只缝在一起,而前来购买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还记得上次回姥娃家时,正逢立春这天,就给弟弟买了一对儿,那鸡的尾巴是由许多布条条组成的,这些布条条颜色十分鲜艳,一只鸡的嘴里有着用红线穿成的一串儿黄豆;另一只的嘴里使用红线穿成的一串儿红辣椒。据说是寓意以后可以五谷丰登,衣食无忧。
对此,我查阅资料了解到,“打春鸡”的出现是因为天花病毒的传播。当时的医疗水平低下,多数人只好用偏方治疗,还有的甚至听天由命。传说一位母亲突发奇想,在打春前夜为儿子缝制了一只布公鸡,第二天缝在孩子的衣袖上祈求能够驱邪祛病,保佑孩于健康。这种布公鸡被同样爱子心切的母亲们传播开来,而缝在衣服的'春鸡要一直戴到正月十六日,在孩子的母亲回娘家的路上扔到河里,让水漂走——河水长流不息,喻长命百岁之意。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不重视这些风俗,渐渐地也就失传了……。
不知,你的家乡都有哪些可爱的风俗呢?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十一
一提起清明节的习俗,人们脱口而出的必定是“扫墓”、“祭奠”。可在我的家乡江苏,最热闹的还要属“撑会船”了!
按照我们江苏的规矩,在节日当天,家家户户的男人们会聚成一团,进行“撑会船”的大型活动。会船围绕着中间的三条主船进行赛跑,三条主船上悬挂着三角龙旗,这是当地会船上一个标志性的旗帜。每一条会船上,撑船的人是左右两排的,若仔细看,大家撑得竹篙篙头上绑着红色和绿色的彩绳,求个吉利。
“撑会船”这个习俗也有一番来历呢。相传,南宋时期,抗金英雄岳飞由楚州奔赴兴化,驻军于缩头湖相连的水荡中操练水军,并多次与来犯金兵激战于此,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不少英雄葬身于此。就这样,老百姓为祭奠身亡战士的英魂,每年清明节开展撑篙子船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个习俗。
以前常常听爸爸给我讲撑会船的比赛现场,不过好在,我也亲眼看到过激烈的比赛现场。“咚……咚……”随着有力的鼓响,几十艘龙篙子船上百十个小伙子,立刻挥舞起那结实而粗壮的、赤裸着的胳膊,忘情地、没命地摆动着那细长的竹篙,使出浑身力量,打起百般精神。神采飞扬的小伙子们,每一个动作都整齐划一,每一声口号都动人心弦。刹那间,大家都成了粗狂豪迈的汉子,一个个涨红了脸,鼓起了腮帮子,全身积蓄的力量都喷发出来……一艘艘龙篙子船犹如一只只离弦的箭,飞速赶超着对手,在威风凛凛的“龙头”的带领下,摆动着龙尾,直冲终点。这时,观众们也不闲着,大家都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呐喊助威着,这此起彼伏的声音融成了一片。
一年一度的“撑会船”活动可真热闹!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十二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极为重视的节日之一,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许多的讲究,这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在春节里也有着许许多多风俗习惯,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我的家乡在春节里的主要风俗吧。
吃饺子。在除夕晚上吃饺子是指“更年交子”或是指来年交好运。而在大年初一(春节)的早晨吃饺子是指一年交好运的意思。吃饺子更多是为了一家团圆,不光是吃的时候团聚在一起,还有做饺子的时候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念。做饺子时,一家人开开心心;吃饺子时,一家人快快乐乐。
拜年。春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活动,去亲朋好友邻居家里向他们祝贺新春,旧时指拜年。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是从家中开始的,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后就把先前打算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做完之后,大人们就开始去给亲朋好友邻居们拜年了。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十三
我的老家是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每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村中便会十分热闹——因为有家乡的庙会。
盼着,盼着,庙会终于到了。太阳还未从被窝中探出脑袋,村中就欢快了起来。东家的孩子正跑去玩耍,西家的娃子也拿着钱到街上买吃食,小贩们的货摊一个连着一个,挨挨挤挤地摆在路旁,人们正在街上忙着挂大红灯笼。
太阳刚一迈出家门,村中立马响起阵阵热闹的鞭炮声。顿时,原来宁静的村庄苏醒了过来,迫不及待的人们宛如一匹匹野马,冲出了家门。孩子在大街上兴奋地奔跑着,空旷的大街瞬间便被人们挤满,连只蚂蚁都爬不过去。店铺的生意格外热闹,一个个精致的手饰,一件件精美的服装被人们抢购着,不一会儿货便少了一大半。
8点左右,庙会更热闹了。一缕缕晨光宛如把把利剑刺破晨雾,如同人们的心情般期待中透着急迫,兴奋中透着愉悦。看不到场面的小孩子有的站在大石头上眺望,有的骑在大人的肩膀上观望,有的一个劲蹦着跳着看。寺院中的僧人念诵着佛经,阵阵庄严、肃穆的声音如同道道波纹传满整个村庄。干部们穿着古代官员的衣服,对着祭坛内鞠着躬。台下的人们面目也变得庄重起来,孩子们也不再吵闹,全村再度变得安静。
中午时分,全村人聚集在一起吃午饭,无数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一道道诱人的饭菜被端上饭桌,令人迷醉。
之后的几天,孩子们买各种各样的花炮玩耍,每天都会有艺人们表演着京剧,一连持续到7月份,庙会才逐渐进入尾声,热闹的气氛也渐渐消退。
啊!家乡的庙会朴素中带着华丽,繁忙中透着愉快,多么有趣的风俗呀!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十四
每逢过年,大家都要回到自己的家乡过年,其中,有一项祭祖的活动是不可少的。我国的祭祖方式非常多,有的以一个村庄为团体、有的以姓氏为团体。到了祭祖先的日子,大家聚集起来,来到村里的祠堂祭祖,但是,我家乡的祭祖与众不同。大年三十,就是家乡祭祖的日子了。家乡的祭祖是每家每户自己祭的。我家吃好午饭便开始祭祖宗了。
首先,祭祖是从近到远的,所以,先是太太(是家乡的土话,也就是爷爷奶奶的爸爸),祭祖的食物丰富多彩,既营养又美味,比如:蹄胖,鸡,鸭,年糕,糕点,水果,不可以少的,接下来的菜是根据他们自己喜欢吃的菜来烧的,太太喜欢吃汤圆、带鱼、鲫鱼……所以,奶奶也烧了这些菜肴,等菜肴摆上桌,左右两旁还要摆上一排小小的酒杯,奶奶把它们满上黄酒,每个酒杯右边放上整整齐齐的筷子,然后,还得点上一对大红蜡烛,等所有食物摆上了,接着,家里人开始一一叩头祭拜,过了一会儿,要把许多的纸钱啊,金元宝啊……烧掉,就好像把这些钱给他们送去似的。
我在边上看着奶奶烧纸钱觉得好玩,也情不自禁的去帮忙烧。接着,是祭我太太的爸爸妈妈了,我们也这样和前面的形式摆了起来,在这期间,我还闹出了一堆笑话呢!比如:我在帮妈妈折金元宝,站的累了,一屁股坐到了祭祖的凳子上,于是,妈妈似乎尖叫着说:“小桐!你不能坐上去的,这是让太太们坐的`,你怎么能抢他们的坐位呢?”我说:“哪来的人呀?”“哈哈!哈哈!
这是我们想像的,其实,他们已经不在了,我们是为了纪念他们!”奶奶大笑说,在场的人,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还有一个笑话,我看见奶奶端出了一碗香喷喷的汤圆来,我正准备吃,就被奶奶大喝一声:“不能吃啊,这是太太们吃的。”我也笑了,我想,我怎么这么傻呢?接着,这样的形式,一桌一桌的摆了过去,一共摆了6次呢……这次的祭祖宗让我回味无穷,既让我知道了家乡祭祖的方式,又让我吃到了祭祖的非常多美食!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十五
在暑假的时候,出于对电脑的喜爱,我就乘车去乡下我哥哥家。通过车窗,然后我看见满山遍野的花草。心里觉得奇怪:那里以前不这样荒山吗?问旁人才明白此刻在搞绿化。这时我才明白家乡有了变化。
下了车,我先去了舅舅家休息。下午两点,我打算步行去哥哥家,有几里路。我想起以前坐车去,那路上那里一个坑,那里一个坑,把我撞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所以我还这样决定走着去。舅舅说:“我送你去吧。此刻的'路好跑车了。”我半信半疑地坐上摩托车。一路上很平坦,再也不这样以前那条路了,我从心里跳出了一句话:哈哈,老路下岗啦。
一路上,我看见了一座座工厂在山中立起,看来有不少企业在那里投资。
到了哥哥家,我本想立刻去玩电脑,但这样看见池塘里的鱼了,我忍不住想去抓。我把鞋一甩,跳到了池塘里。哇!好多鱼,我和鱼儿大战了几十回合,结果就抓住了几条小鱼,我看没什么用,就把它们放生了。
晚上,哥哥叫我去接水。我跑到井口准备打水的时候,哥哥笑了:“家里有自来水,你到井边来干什么?”“哎呀,你怎样不早说呢!”如今的乡下也像城里一样方便了。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十六
平时没有时间,只能在暑假回姥姥家看看。这次回家,正好赶上村里为庆祝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而唱戏,我激动不已,这可是我盼望已久的事啊,太好了!
姥姥家的村子名叫北曲河,顾名思义,是在太谷县有名的象峪河畔。村子里的人淳朴、老实,我来到村里,小朋友都会把我当成“贵客”,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总少不了我的一份。
今天,我早早地就和小朋友们来到大戏台前,在戏台的最前面放好高凳,期待着戏的开始。
等到快中午了,还不见演员准备好,就飞速地跑回家中,向母亲要了几元钱,又火速跑到戏台下面的小贩那里买了一杯冰激凌,吃了起来。忽然,一阵周围跑到了我的鼻子里,我顺着臭味望去,原来是臭豆腐,唉,臭死了!过了一会,卖东西的人更多了。
这时,戏台上的红配蓝的步子拉开了——戏开了。我急忙站到高凳上。一个穿济公衣服的人走了出来,说着唱着,我不能完全听懂,只是略微听得懂一些,前后连贯不起来,所以只能认真地看动作。随后,又来了几位姑娘,他们说着说着就打骂起来了,那“济公”老往大姐扑去,让人感到有些不健康。
最让我喜欢的是《王婆骂鸡》,因为有时能听懂一大段,其中有这么一段:姑娘们偷了老婆的鸡,叫你找不到好女婿,无儿无女绝了后,到了老了没人管,叫你再偷老婆的鸡。用淳朴的太谷土话,表现出农村封建社会的落后。
最妙的是在晚上,我买了几串豆腐串和香肠,吃着香喷喷的小吃,看着演员有趣的动作,说说笑笑,真是“两全其美”啊!在最后的晚会上,演员们又和村民们一起唱起了歌,听着婉转悠扬的歌声,似乎沉醉其中,久久不得苏醒。晚会结束了,我又和小朋友们玩起了“侦探柯南”的游戏,指导很晚,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戏场。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十七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没错,这句诗正是描写元宵节的。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此外,出门赏月、喜猜灯谜、观赏花灯、共吃元宵,这些都是历经岁月沉淀不变的习俗。
刚出锅的元宵,热腾腾、胖乎乎、圆溜溜、晶莹透明,就像一个个白胖小子,用调羹舀一个放入嘴里,甜滋滋、软绵绵的,真是美味极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感谢学校举办做元宵活动,让我们明白了做元宵吃元宵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它更象征着我们生活的甜美、团圆和幸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乡的风俗小学教案篇十八
在我们河南家乡这,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这期间不管男女老少都逃脱不了对逛庙会的魅力所吸引,这也是我们这当地的风俗。
大清早,家家户户骑着车或开车带着孩子去逛庙会,孩子们喜笑颜开一路欢声笑语,年轻一辈的都成群结队的。每次庙会都是人山人海,但不因为这减少对庙会的喜爱,相反更是热闹非凡。
还没到呢,路边就停的都是车,再往前走一段路就看到拥挤在一块的人。好不容易挤进去了,可又犯起愁,这到底该吃哪样,玩哪样呢?又怕瞧了那样又错过这样。此时孩子们更犯愁了,摸摸兜里因玩乐而仅剩的钱,不由得后悔了。
小孩子们看别人玩套圈,手里拿着从小摊那买的泡泡和孙大圣的面具。那些更小的孩子们看到玩具就走不动了,非要嚷着买电动小狗和小球。
只有老一辈的在和老伴安静地听戏,时不时谈论上几句。这一切似乎只有为年迈的老人准备的戏台。在台下,也只有那些年纪大的人才会坐上半天听他们唱戏,而听得津津有味。既使没有观众那些唱戏的也会唱到把戏演唱完。
愉快的一天结束了,明天接着热闹。可以想到,明天也会热闹的一天。
我爱我的家乡,爱那热闹的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