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大全(17篇)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所编写的一种教学指导工具,是教学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它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有序的安排,明确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提高教学效果。我想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教案吧。教案应当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下是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得出的一些教案编写经验。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二
1. 结合具体语言加深体悟刘老师的人物形象。
2. 进一步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弄清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3.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4. 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品味典型事例,感悟刘老师的形象。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课件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培养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习惯,运用补充的课外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一.复习,设疑,引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师述: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作题目?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设计理念:由上节课学生的疑问引入,学生学起来会更专注。)
3.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三件事?教师引述:一是(谈腿疾),二是(写板书),三是(放风筝)。
这位刘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深情地思念他呢?让我们深入研读这三件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学习。】
二.感悟刘老师形象,理解“理想的风筝”的一层含义。
1.请自由读这几部分的描写,画出最能表现刘老师特点的句子或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读到的刘老师的特点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边思,学会读书】
2.说说你从文中读懂的刘老师。别人发言时要耐心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不同收获可以发表。
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句子,引导进一步体会,练习感情朗读。
(1)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风趣、幽默、乐观)
抓住“笑着”体会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为什么不写呢?引导学生明白围绕中心选材。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刘老师工作上认真,坚强不屈的个性还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站上好几个小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不坐下来?透过这几个字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工作认真、坚强不屈、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意志顽强等)
你此时有什么感受?把你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带进去读。
文中像这样细腻的描写还有多处,我们要细心体会,只有会读书的人能够成为它的知音。
一个残疾教师对工作如此认真,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严格,为什么?
(3)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心灵手巧、热爱生活、乐观)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绝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乐观、开朗)
理解“漾”的表达效果,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乐观坚强、自强不息)
刘老师去抓风筝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他为什么还非要自己去拿?想象师生对话,揣摩刘老师的内心。
出示想象题:看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刘老师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他一定在想: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三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
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出示读前要求
(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
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
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
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7、8、9、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发情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四
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体验感受生活中误解、冲突中的亲情。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16部。他的文学作品以杂文成就最大。
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1、浮动的风筝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的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4、该如何理解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有对小兄弟的同情,后悔和对自己冷酷无情的深深地自我谴责。
春光明媚,“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到野外放放风筝是有好处的,可是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别人放的风筝,兄长对小兄弟呆看风筝时表现出的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也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兄长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这样的压制太残酷了!
写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弟弟做得蝴蝶风筝表现他的聪明和肯动脑筋,很会设计。这样有益身心的行为却要偷偷来做,实属可怜之至。字里行间,成年的鲁迅对弟弟的褒扬和同情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但少年的鲁迅却是那样的凶神恶煞,满足于摧毁弟弟心血的精神虐杀行动,少年时的鲁迅写得越是冷酷,我们越是能体会成年鲁迅的同情、后悔与自责。
5、偶尔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国外书上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6、我们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
7、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8、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这又翻出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9.文章结尾突出了严冬的“寒威和冷气”,你能体会出几层含义?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二层含义:天气的寒冷;内心的沉重和悲凉。
10、怎样理解末段中“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二)、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1、手足情深,误会冲突中饱含亲情。
2、敢于反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3、不要过分限制儿童游戏玩耍的自由。
(三)、总结(屏幕显示)。
《风筝》不仅表现了兄弟之间浓浓的手足之情,而且在误会和冲突中给人以儿童教育观念方面的深沉的思考。这样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无论在何时,都会给同学们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每一个同学或许都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感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这样深沉的思考,让我们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深刻丰富。
(四)、体验与拓展。
你与家人有过误解与冲突吗?你如何看待误解与冲突中所包含的亲情呢?请用300个左右的文字把它写出来,与家人交流。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五
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多媒体课件
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六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的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
本课重难点:
1.题目“”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疑点是对结尾句的理解。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找同学读这件事。
2、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3、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在歌声中,请你想象,如果苏叔阳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刘老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板书:
刘老师强烈的爱追求。
(生活生命事业)。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八
本课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在作者叙事后的议论中,表现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钦佩之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多媒体课件。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词语。(出示)。
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板书: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师评:真好,你读出了一位乐观幽默的刘老师!】。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
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评价:你的朗读也激起了我激动的心跳】。
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我们一起来读(齐读)(相机板书:自信)。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
板书设计。
笑谈腿疾乐观幽默。
转写板书坚强敬业。
放、追风筝自信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九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理想的风筝》。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风筝)风筝,同学们见过的,有的也放过的。(在“风筝”前用彩色粉笔加上“理想的”三字)。
(2)请说一说你认为的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2、学生漫谈。
3、小结:大家刚才说的都是理想的风筝的模样、怎样放飞,而本文的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笔下,理想的风筝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了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形;说说文中生词的意思。
2、讨论思考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刘老师辛勤从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段:
一(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二(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
4、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问?
5、交流学习心得。
四、作业。
1、钢笔描红。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做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反复品读,互动探究。
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得细腻传神,试着找几处读一读,揣摩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写得这样细腻。
2、小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重点探究。
1、第一段重点探究。
(1)欣赏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2)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我”对刘老师的回忆:“想起……想起……)。
2、第二段重点探究。
(1)这一段写了刘老师的哪两个方面的情况?(在课上讲课和在课后放风筝)。
(2)有感情地读刘老师在课上讲课的情景。
(理解: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板书:身残志坚)。
(理解:“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酸涩”指内心的辛酸苦涩。刘老师遭遇不幸,截去了左腿,还用女娲造人的故事,引起学生的笑声。笑过之后,会想到老师的悲苦和快乐,激发哀悯和同情之心。“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表现了同学们尊敬、难受和激动的心情。
(3)读刘老师在课余放风筝的有关内容。
(理解:刘老师课余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4)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课余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联系?
(体会刘老师课上和课余放风筝的情景,都展示了他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生活)。
(5)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加深感悟。理解:他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一句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女娲氏造人的传说的一些内容。
3、第三段重点探究。
(1)离开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估计有两种可能。(倘若……倘若……)。
(这句话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
(3)两处省略号的理解。
4、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四、总结。
1、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热爱生活的标志。刘老师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中的“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不懈追求。)。
2、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恰当的感情。
3、你对刘老师的印象如何?说说你最喜欢的地方。
4、作者是怎样写出刘老师的生活乐观、工作认真地?
(讨论后,教师小结: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品质)。
五、作业。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欣赏。
板书设计:
身残志坚。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十一
1、教师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词串。
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捏泥人甩泥巴丢了腿。
旋转跳跃撑离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撒脱蹦跳气喘吁吁得意满足。
2、指名读词语,概括每组词语所描述的事件及全文主要内容。
3、师:对了,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教师深情朗读,学生倾听中进入文本情境。
4、师引入: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仅仅放飞的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内容(第8、第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
2、学生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3、指名学生交流所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重点语句。
句子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
师: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肯放弃。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
师:你从“决不肯”感受到什么?
师:请你带着快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指名朗读。)。
句子2: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
生想象回答。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这风筝中去了。
2)、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
师:我们平时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
师:作者为什么用“漾”字,你体悟到什么?
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无忧无虑、人老心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快乐的刘老师、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句子3: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一蹦一跳地飞跑。
1)师:刚才我听你们读这句话时很投入,这句话震撼着大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师:读这句话你们最想强调哪两个词?
师: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
2)指导个别读、齐读。
句子4:他笑着,叫着,……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1)、动画课件展示刘老师追风筝情景。
师:从他追逐中的笑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从刘老师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师:是啊,他像孩子一样天真,一个老顽童形象,笑出了他的乐观,叫出了他心中的快乐,天真,叫出了挑战困难的决心。
2)请喊出他的心声来。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喊出他的忘我与自信来。(指名读)能喊得更自信点吗?
指导男女生读、齐读,赞赏评价。
3)(品味刘老师的动作,指导读书)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使你们震憾?
生:“蹦跳着”,我从这个词看到了刘老师超乎寻常的毅力。
生:刘老师蹦跳着,他却全然不顾自己,他完全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了。
师(指导再读):读出你的震撼,读出刘老师的执着来!(指名读,齐读)。
4)(品评追逐结果)师:这样蹦跳着的结果怎样?
引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流淌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是因为什么?
生:刘老师觉得我终于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那是追风筝胜利后的喜悦!
生:谈腿疾、写板书。
师: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3、指名学生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汇报读到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4、引导品味朗读第4自然段句子:
1)从谈腿残疾感受幽默坚强:
师:刘老师是怎样谈他的腿疾问题的?
师:你们觉得故事怎么样?
师:其实,刘老师丢腿肯定不是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师:痛苦是他一个人扛着,却把悲伤化作趣事,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刘老师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注意他的神态。
2)指导读书:你从这个“笑”看到刘老师的什么?
生:乐观幽默。
师:老师的笑,刘老师的幽默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句子5: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刘老师的尊敬。
师:笑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什么?又为什么泛起酸涩?为什么更增加尊敬?
课件出示填空补充题,学生填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______;泛起酸涩,是因为______;更增加对刘老师尊敬,是因为______。
5、品悟刘老师写板书的艰辛。
1)过渡: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
2)指名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句子6: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再转向讲台。
(生找出关键词,课件红色字体显示)。
生:刘老师板书艰难、板书很累,刘老师很坚强、刘老师的敬业。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同学读文,指名学生动作演示理解,教师采访刘老师扮演者。)。
师:刘老师板书是这样不容易,甚至很吃力,但他却竭尽全力,因为什么?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仅仅是靠那根圆木拐杖吗?还靠什么?
6、师小结:30年过去了,刘老师上课时的笑容以及写板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作者眼前,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旋转,成了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舞蹈。
1、过渡: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生带问题自读后谈感受,指导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与思念。
3、品味“风筝”:
生: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生:他还放飞了放飞自己的理想。
生:他放飞了自己的快乐与信念。
……。
师:是啊,一只只风筝寄托了自己对事业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风筝就是他乐观坚强、自信自强的标志。
4、拓展延伸,深化风筝:
1)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2)教师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
3)课件出示苏叔阳作家感慨,学生齐读。
师:这正是刘老师一生的写照、正是刘老师借理想的风筝告诉我们的。
5、指导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30年的不见,30年的思念绵延,正因为这份浓浓的思念,所以每逢春天,每逢人们放风筝时作者就会怎样?(引读)。
生(齐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疾病、灾难来临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
3、伴乐课件出示小诗(小诗是由课文中刘老师的几件事改编而成),学生诵读。
4、师:我希望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入你们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和理想,努力拼搏,飞向你们更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和志向。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十二
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讨论法情景法朗读法。
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多媒体课件。
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讲课放风筝。
身残志坚。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
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
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
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
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
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语文教案-理想的风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十四
《理想的风筝》通过回忆的方式,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观开朗、工作认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带来《理想的风筝》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感动,教完这一课,主人公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十五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p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p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
(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
(2)尊敬刘老师什么?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找同学读这件事。
2、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3、看课件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并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p深深地思念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篇十七
1、结合具体语言加深体悟刘老师的人物形象。
2、进一步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弄清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4、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品味典型事例,感悟刘老师的形象。
课件。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培养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习惯,运用补充的课外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一、复习,设疑,引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师述: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作题目?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设计理念:由上节课学生的.疑问引入,学生学起来会更专注。)。
3、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三件事?教师引述:一是(谈腿疾),二是(写板书),三是(放风筝)。
这位刘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深情地思念他呢?让我们深入研读这三件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学习。】。
二、感悟刘老师形象,理解“理想的风筝”的一层含义。
1、请自由读这几部分的描写,画出最能表现刘老师特点的句子或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读到的刘老师的特点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边思,学会读书】。
2、说说你从文中读懂的刘老师。别人发言时要耐心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不同收获可以发表。
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句子,引导进一步体会,练习感情朗读。
(1)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风趣、幽默、乐观)。
抓住“笑着”体会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为什么不写呢?引导学生明白围绕中心选材。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刘老师工作上认真,坚强不屈的个性还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站上好几个小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不坐下来?通过这几个字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工作认真、坚强不屈、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意志顽强等)。
你此时有什么感受?把你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带进去读。
文中像这样细腻的描写还有多处,我们要细心体会,只有会读书的人能够成为它的知音。
一个残疾教师对工作如此认真,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严格,为什么?
(3)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心灵手巧、热爱生活、乐观)。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绝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乐观、开朗)。
理解“漾”的表达效果,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乐观坚强、自强不息)。
刘老师去抓风筝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他为什么还非要自己去拿?想象师生对话,揣摩刘老师的内心。
出示想象题:看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刘老师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他一定在想: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