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孔子心得体会(优质21篇)
心得体会的撰写过程,可以激发我们对知识和经验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我们需要结合事实和感受进行深入分析。如果你想了解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不妨翻阅以下小编精心收集的一些文章。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一
概述:《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书中探讨了人性的本善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阅读《孟子》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道德的重要性。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展示我在读《孟子》时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人性的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着天赋的善良之心。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恶行恶事,但要相信这只是少数人的表现,大多数人仍然保持着本善的本性。没有人愿意受到欺骗、伤害或者被利用,这种对安宁和公正的向往体现了人性本善的本质。所以,不要被外界的一些负面影响所干扰,要保持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去发现和培养人性中的善良。
第二段: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孟子》提到了儒家修身的重要性,强调了自律和对内心的控制。只有修身养性,我们才能保持清心寡欲,坚持道德准则并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不断加强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控制。只有通过修炼和完善自己,我们才能影响他人、改变社会,并建立一个更为和谐和公正的世界。
第三段:亲情的重要性。
《孟子》提到了亲情的力量,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忽略了家人的陪伴和沟通。然而,亲情的保持和强化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之一。我们需要意识到家人的重要性,更加关心家人的需要和感受。只有通过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坚实的后盾,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并共同成长。
第四段:友情的重要性。
《孟子》也提到了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维护友谊。友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予我们安慰、支持和理解。在现代社会,朋友往往是我们工作中的伙伴,生活中的知己。我们应该学会真诚对待朋友,倾听他们的关切和困难,提供帮助并与之分享快乐和痛苦。只有通过友情的培养和维护,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充实和美满的生活。
总结: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领悟到人性的本善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亲情和友情的价值。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影响他人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只有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成功。让我们以《孟子》中的智慧和观念为指导,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二
孔子和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两位巨匠,他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并且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传承了伟大的哲学思想,创立了独特的学派,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思想体系。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找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启迪,身体力行儒家思想,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儒家学说”。孔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遵守道德准则,尊重传统,尊重长辈,并且努力奋斗,为了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孔子的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也影响了世界。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思想,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真善美并且为之奋斗。
孟子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深化了儒家学说。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受到善良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就能够发挥出最好的一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孟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认为“仁者爱人”,必须用爱去呵护自己的家人、爱人和同胞,成为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人。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孟子的思想,努力培育仁爱之心,成为一个对他人有爱心、有担当的人。
第四段:孔孟思想的结合。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儒家思想体系。这种体系不仅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更注重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它要求每个人为实现和谐共处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因此,同时需要重视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共处,同时要重视个人的担当和责任,并且努力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第五段:总结。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具有深刻性、生命力和时代性。在今天,我们应该贯彻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广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把儒家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实现个人的梦想、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繁荣做贡献。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三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儒家学派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在学习和研究孟子思想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天性,天性使得人们有爱护他人、互助合作的倾向,这种本性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基本属性。孟子的这一观点,启示了我对人性的理解。在现实社会中,虽然我常常能看到人们的恶意和自私,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善良。这让我更加容易理解他人的行为,并且在对待他人时更多地去关注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其次,孟子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与修身养性。孟子认为人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品质的。他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即人类的天性是相近的,但个体的修养水平却具有较大差异。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加重视自己的修养与道德修养,注重培养自己的节制、宽容、正直和诚实等美德。通过加强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我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为他人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另外,孟子的思想强调了仁爱之道。他提出了“养气为本、养心为本、养身为本、养志为本”的观点,强调了个体修养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不仅要培养个人德行,还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认为只有真正实践仁爱之道,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状态。对我来说,孟子的思想提醒了我要懂得包容与关怀,并把这种关怀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当我面对困难或矛盾时,我会选择倾听、激励和理解,而不是责怪和攻击。通过理解他人的需求,我能够更好地与人建立联系,增进互相之间的和谐与友谊。
最后,孟子的思想强调人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他提出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观点,激励人们要通过学习和追求卓越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不断学习和进取,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孟子的思想让我明白:当我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努力时,我也在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通过自我实现,我能够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同时也能够成为社会的一员,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孟子的思想教诲了我要抱有积极的人性观,注重自我修养与修身养性,弘扬仁爱之道,并追求卓越与自我实现。这些思想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孟子的思想,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面对挑战,追求卓越,为实现自身价值做出更多贡献。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四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深入学习孟子思想的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和教诲,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孟子情感教育的价值。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我对孟子思想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基石。孟子强调人性的善与罪,认为只有恢复善的本性,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和谐共处。相比于荀子的“性恶论”,孟子更加强调人性的善。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的本性都是善的,但是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差异所导致的习惯不同。因此,只要给予人们正确的教育和正确的环境,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和谐相处。这使我意识到,要创造和谐的社会,我们需要注重教育,培养每个人的善心和道德品质,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我深刻领悟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和品德修养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关键作用。他提到,“所以患乎人者,皆得于修身之道也”,意思是人之所以受到苦恼,往往是由于缺乏自我修养所致。这使我明白,人的内在修养是外在行为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思想情操,我们才能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因此,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首先反思自己的修养,并且积极锤炼自己的品德,做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
最后,我对孟子情感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孟子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观点,强调了仁爱和恻隐之心对于治理国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政治家应该具备同情心和善良的品德,以身作则,用爱心去感化和教育人民。我深受孟子情感教育的触动,从而明白了世界之所以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心中缺少了仁爱之心。只有通过宽容、理解和关怀他人,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孟子情感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孟子的教诲对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传承孟子的思想,我们就能够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取得积极的进步。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五
孟子和孔子一直被誉为中国儒家哲学的两位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他们的经典著作相侔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真诚和善良。通过研读两位大师的著作,我逐渐理解到,与世界和谐相处、追求仁爱之道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我也明白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发展和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阐述我对孟子和孔子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从孟子的“性善论”开始谈起。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就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善良品质。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修养并发扬自己的善性,而不是被外界诱导或被恶劣环境所影响。通过与孟子的著作相伴而读,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中包含的美好和伟大。我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下,人们的内心都存在着善意和善良的一面。我们需要通过正面引导和自我修养来激发和传递这份善良。这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至关重要。
接着,我要谈到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倡导个体修养的核心思想是“修身”。他认为个体的修身能够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并能辐射到家庭、国家和天下。通过研读孔子的著作,我逐渐明白了个人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稳定的意义。在个人修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自身品德的提升,还要学会与他人和平相处。只有当我们心怀仁爱、待人宽容时,我们才能将个人修养延伸到与他人的互动中,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建构一个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第三,我想探讨的是孟子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提出了“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的教育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并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孔子则强调了教育应该从教育人的德行开始,并进行实践引导。通过孟子和孔子的著作,我领悟到了教育在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反思了现实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教育体系,注重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力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品德、有责任感的人才,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最后,我想论述的是孟子和孔子的政治智慧。孟子主张“仁政”,他深谙治国之道在于“道义”。他认为政治权力来自于人民,政治家应该以仁爱之心为民众服务。孔子则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认为政治应该建立在人际关系和尊重的基础上,照顾到每个人的权益。通过研读孟子和孔子的政治观点,我明白了政治的力量和影响力。一个政治家或者领导者,除了要有高尚的品德,还要对人民负责。只有在政治层面上展现出真诚的关怀和为民众谋福祉的能力,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孟子和孔子的著作的研读,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们的思想的价值和智慧。他们的言行不仅教会我们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亦让我们明白了个人修养和责任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和政治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和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孟子和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建设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六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著名的两位。他们的学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了解和研究这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本文将围绕着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开展探讨,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创始人,他的思想被称为“孔子学说”,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做好领导者,带领人民走向更好的方向。孔子的思想受到现今的人们广泛的认可和崇敬,他一系列的教导和话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处理协作与冲突,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
第三段: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后续发展者,他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相似,但他的思想有所创新。孟子认为人心本善,而非孔子认为的人性本恶。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道义上的义务。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利益应该相互关注和平衡。这些思想帮助我们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做一个有品德的人,也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在社会层面上去处事,与人相处,并为更大的社会利益而服务。
在学习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时,我受到很多启示和指导。他们关注个人品德的重要性,教我们要以诚待人,以人为本,为人民着想。他们的思想带给我们的是道德观念上的引领、行为上的榜样以及与人相处时的积极态度。研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品德不只是一种个人的特点,它同时也影响着一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一思想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出具有内涵的生命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人生难题。
第五段:结论。
总之,学习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他们的理论与实践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伦理道德、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续谨记孔孟之道,把这些具有实践意义和道德观念的思想贯穿到我们的生活中。唯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悟解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精髓,并不断提高自己精神追求和实际贡献,以推动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七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本文将从“仁爱”、“天人合一”、“教育”、“君臣之道”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理解和感悟。
孟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他认为“仁者爱人”,人性本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潜藏着对他人的关爱之情。然而,这种爱并不是一种单纯情感的发泄,而是要基于道义准则的行为。孟子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勤勉修身,才能让仁爱之心显现出来。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难,往往容易失去对他人的关爱。但是,通过读《孟子》,我深深感受到了仁爱的力量,只有通过努力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孟子认为人是天地之子,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只有顺应天命,适应自然,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这一思想启示了我要保持谦逊和谨慎,在面对自然和社会变迁时,要顺应天命,超越个人的狭隘利益,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孟子提出了以“养正”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他强调培养幼儿时期的品德修养,注重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观念。这一思想对我个人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启示。在现代社会,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孟子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要注重品德培养,让学生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君臣之道在《孟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孟子强调君王应该体察民情, 并顺应民心。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应该有一种相互尊重与平等的关系。孟子同时也提到君主有权利统治,但必须遵循道义的原则,以德治国。这一思想对现代政治有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力滥用问题普遍存在,而孟子提出的君臣之道,提醒我们政治权力应受到约束和规范,注重公正和民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孟子》最后一部分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孟子认为,人们首先要修身养性,追求至善之道,然后才能治理家庭并最终治理国家。个人修身齐家,可以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思想对我的启示就是,我要从自己做起,努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遵循儒家的价值观,融入社会,从家庭做起,关心他人,尽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安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孟子》,我受益良多。孟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同时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顺应天命,注重教育,践行君臣之道,并通过自身的修身齐家来影响和改善社会,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八
孟子和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座丰碑,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指导和影响作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与孟子和孔子的思想交流和学习中,我有了一些深刻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和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曾说过:“君子所以言善道而行者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君子不仅要善于言谈,更重要的是要言行一致。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符合道德要求,不仅仅要有口头的道德宣言,还要真正付诸行动。孟子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基于关爱、同情和互助。通过学习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我意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人际关系的关键。
其次,孟子和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孔子强调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温故而知新”,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回顾过去,才能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和智慧。而孟子则认为教育是促使人性功能发挥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发掘和培养人的潜力。通过学习孟子和孔子的思想,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再次,孟子和孔子强调君子的道德责任和领导者的素质。孔子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仁爱、诚实和正直的品质,他应该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他人。孟子也认同这一点,并强调君子应该为人民的福祉而努力,成为人民的贤明领导者。通过学习孟子和孔子的思想,我深刻理解到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且要以身作则,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最后,孔子和孟子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不断地追求真理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孟子则主张“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变得有用。通过学习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我明白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通过与孟子和孔子的思想交流和学习,我有了许多深刻的心得体会。他们的思想不仅给了我新的思考方向,还教会了我许多道德观念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我将继续学习他们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受教育水平,为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九
孟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见解,涉及到人性、修身养性、君臣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我受益匪浅,获得了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修身养性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人性本善论
孟子的人性本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中,这个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天生都具备道德感和善良的本性,只不过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变得扭曲。这一观点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善良的一面,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和培养,总是能够挖掘到自己内在的美德和善意。另外,孟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修正错误的行为,使人性重归善良。所以,我们应当注重教育,培养每个人的善意和道德感,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
第三段:君子修身养性论
孟子关于修身养性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孟子认为,君子应当修身养性,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的完美,将个人的事业融入到大道之中。他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的概念,即「仁、义、礼、智」和「仁、义、礼、智」。这些都是君子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可以指引我们在行为上追求高尚和完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思考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子。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会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善良和正直,不为个人私利而违背道德准则,要时刻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仁义礼智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四段:君臣关系和政治理念
孟子对于君臣关系的思考,对于我理解政治的本质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孟子强调君臣之间的互动关系,主张君主要有公正和仁爱的品德,而臣民则要忠诚和尽心尽力地为国家的利益服务。君主和臣民之间建立在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关系,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这让我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政治执政者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相互依存和合作的。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关注人民的需求和福祉,并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法规;而公民则要履行自己的义务,积极参与和建设社会,共同实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第五段:总结感悟
孟子的思想使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和政治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和互动。他的人性本善论让我更有信心地肯定每个人都具备善良的内在本质,只需用心的培养即可。他的修身养性理论让我明白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一直引导着我在生活中时时保持善良和正直。他关于君臣关系和政治理念的论述,让我对于政治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明白了政府和公民应有的互动关系。因此,读书孟子的感悟不仅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修养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我在社会中做一个有责任心和担当的公民有着积极的指引作用。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十
《孟子》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上屡见不鲜,他那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妇孺皆知。那时读起就被他的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极富雄辩的口才。于是,找来全著来看,顷刻间,一个伟大先贤矗立在我眼前。
司马迁曾给孟子很高的评价,称其“道既通”,并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以流传后世。东汉的赵歧注解《孟子》时说:孟子一书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仁义道德、人命祸福,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战国,看到天下这么乱,百姓们受苦受难,时代问题太严重,就决定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他的语言风格干净有力、滔滔不绝、极富雄辩。他所讲的内容多为严肃的内容,不过他生动的行文,让人读起忍俊不禁。想起个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从庄暴哪里知道齐宣王喜欢音乐,他见到齐宣王后就问:“我听庄暴说大王爱好音乐,有没有呢?”齐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讲大道理,便“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又有一次孟子对他讲了一通仁义的话,齐宣王不耐烦的说:“大哉盐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只是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齐宣王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并亲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个思想,他劝告那些统治阶级要对老百姓们实行“仁政”,而这一学说成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十一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现在的我囿于自身的阅历和知识自然难以三言两语简单概括。短短的选修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很难让我说完全理解一代圣贤的思想内涵,但毕竟给了我管中窥豹的启发,通过课程的学习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使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他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不像《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像《道德经》玄妙牵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孟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遭遇了“生不逢时”的悲剧,他始终盼望在统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然而这种伟大的理想在当时不合实际也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大概是比较早也比较成熟的对“君臣”关系,和对统治哲学的表达了。《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在当下也具有非常的`借鉴意义。而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这也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概括。《孟子》一书不同于《论语》语录体的体裁,而是通过一些系统的文章和行动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孟子的思想,而其思想整体上概括起来就是“仁政”。
《孟子》中名篇倍出。比如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表达: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我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十二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国学的智慧,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思想文化形态,并渗透在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中。换一个通俗的.说法,国学的智慧,就是中国的智慧,就是中国人琢磨出来的活法。
今年10月24日和25日两天有幸参加了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波士顿)美中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赵士林在厦门大学给我们讲授的《孟子与中国文化精神》,受益匪浅,感受颇多。赵士林教授学识渊博,尤其对国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理解,他的课生动幽默、深入浅出、逻辑严谨。听了赵士林教授的国学讲课,让我们寻回了我们温暖可靠的精神家园。由此,有如下体会和收获: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十三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3、”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4、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5、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6、惠王今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国,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7、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9、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14、养心莫善于寡欲。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6、其进锐者,其退速。
17、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1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1、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2、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3、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24、惟有贤者然後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亡国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
25、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6、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27、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28、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29、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3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3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4、民事不可缓也。
35、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3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3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0、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十四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著作《孟子》承载了他对人性、修身、立德、治国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读完《孟子》,我深受启发,领悟到了许多生活智慧和思辨能力。本文将从“励志成才”、“为学笃行”、“养性修身”、“修治立国”和“平和共存”几个方面,总结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读《孟子》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励志成才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人的本质善,并提出了“立志”的重要性。他说:“天将以众人之心,视天下之心。”这句话提醒着我,只有立志追求卓越的个人成就,才能有真正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和社会。今天的很多青年人容易迷失,缺乏目标和追求精神,读完《孟子》让我明白,只有给自己制定一个宏大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学习和奋斗,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其次,为学笃行也是我从《孟子》中获得的重要体会。孟子讲究的是“实学”,主张学以致用。他说:“学非所至,至于通则天下之通。”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读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知识上,更应该注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开拓创新。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体现学到的知识的价值。
第三,读《孟子》还让我明白了养性修身的重要性。孟子提出了“亲”、“恭”、“谦”、“让”的重要修身原则。他强调“亲”者,须尽爱敬之周到努力;“恭”者,要尊敬他人,礼貌待人;“谦”者,要以谦虚态度对待他人;“让”者,要懂得退让,与人和谐相处。这些原则让我明白,修身养性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养,只有懂得谦卑,善待他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第四,孟子对于治国方面的思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政为本,推崇温和治理国家。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认识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稳定不是建立在专制和压迫上,而是建立在人民利益和幸福之上。读《孟子》使我更加珍视社会稳定和民生幸福,也更加期待国家能够以民主公正的方式治理国家。
最后,读《孟子》让我认识到平和共存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提出了“仁政”。他认为,只有以仁心对待他人,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我深深认同这一观点,认为和平共处不只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更是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的问题。只有每个人都能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的社会。
总之,读完《孟子》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从励志成才、为学笃行、养性修身、修治立国到平和共存,每个方面都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将以孟子的思想为指导,努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品德、有能力的人,并愿意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努力奋斗。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十五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8、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9、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4、吾日三省吾身。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8、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0、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35、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4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6、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47、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4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1、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十六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3、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6、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8、惟有贤者然後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亡国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
9、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10、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12、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13、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14、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15、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1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7、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8、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19、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0、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2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22、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23、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
24、其进锐者,其退速。
25、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十七
孔子小时候家里比较穷,他孔子做过吹鼓手,孔子也放过牛羊。小孔丘刻苦读书、自学成才,养成了谦虚好学的品德。他向别人请教时总是恭恭敬敬。成为人人尊崇的学者后,门下弟子三千,他也将这种谦逊的习惯保持了下来。孔子他不仅学识渊博,胸襟也十分开阔,而且为人宽容大度。有次在郑国,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狗”,孔子他也不生气,一笑置之。
可别以为孔子只是一味宽容,没有脾气。在学习上,孔子和现在的老师一样,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有丝毫懈怠。有一次,有位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发现后十分生气,当众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对于宽厚的孔子来说,这已经是很严厉的批评了。所以,孔子敦厚,却不是没有原则。
查一下,看看“朽木不可雕也”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可别学宰予,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啊!
与宽厚谦恭的`孔子相比,孟子的个性更为鲜明。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据传,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当时,各地诸侯为争夺土地连年征战,百姓们流离失所。在这样的乱世,孟子以天下为己任,游历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面对君王时,孟子总是快言快语,从不卑躬屈膝。齐宣王曾经问他亲贵大臣应做的本分,孟子回答说:“如果国君犯了大错,臣子就应该反复劝谏;如果反复劝说了不听,臣子就可以废掉他另立新君。”齐宣王听了,脸色都变了。这样尖锐的话,没有非凡胆识与魄力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口的。
孟子曾豪迈地说:“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十八
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十九
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二十
作为传统文化的鼻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后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即使我的视野和眼识短浅,也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虽然读《孟子》的时间不长,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
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
成语。
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孟子孔子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孟子》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上屡见不鲜,他那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妇孺皆知。那时读起就被他的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极富雄辩的口才。于是,找来全著来看,顷刻间,一个伟大先贤矗立在我眼前。
司马迁曾给孟子很高的评价,称其〝道既通〞,并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以流传后世。东汉的赵歧注解《孟子》时说:孟子一书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仁义道德。
人命祸福,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战国,看到天下这么乱,百姓们受苦受难,时代问题太严重,就决定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又有一次孟子对他讲了一通仁义的话,齐宣王不耐烦的说:〝大哉盐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只是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齐宣王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并亲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