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规读后感(模板13篇)
在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方式。读后感的写作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提升文章的质量?这里有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写作。
中国家规读后感篇一
闲来无事,偶尔翻阅《中国家规》一书,“厚德载福、宽让能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放肆,久而自臭”这些耳熟能详,为人处世、交友之道,似乎与古人在隔空对话,促膝交流,其中的道理让人时刻回味无穷,被书中的家训、家风、家规墨迹的飘香所感染,使我受益匪浅。
家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体现着家庭或家族的人生价值观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行为举止。“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的盛衰,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和缩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家规,以成文的形式传承家风,家风,以无形的形式映射社会风气。良好的家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形成,离不开中国古代及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文化自信的初步建立,离不开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家乃社会之基,国家之本,齐家方能平天下。家风正则社稷安,社稷兴旺责家家平安。对于社会来说,我们需要倡导一种核心价值观,这其实就是社会的“家风”。好的家风犹如一场春雨,能够滋润一个人的心田,从而犹如阳光一样温暖整个社会;不好的家风会促使个人养成不良品行,让其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由此可见,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也可以说,我们必须重视家庭建设。而在家庭建设的过程中,家风的建设至关重要。
细读《中国家规》,可知一个家族的振兴与腾飞,离不开引领家族发展的先辈们在总结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真正适合并引领家庭及家族走向辉煌的法宝。细读《中国家规》,我们懂得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渗透点点滴滴无声无息日常中,谆谆诱导,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
细读《中国家规》,我们知晓文化家庭自古至今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及家训,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规和家训对于家庭成员性格培养方面的独特魅力。成长在拥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荣幸,能领先于他人及早地认知生活。这种家庭的人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日子里写满的是充实和意义;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日常举止规范,处世豁达,通晓事理,总能顺势而为,有着大家之风范;讲究耕耘,注重过程,顺其自然,不急功近利。
《中国家规》一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家训家规深刻的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家风,只有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成为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才能够铸就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当然,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加强教育,注重培养,使之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只有如此,精神血脉般的家风,才能够在与时俱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不断实现属于自己的文化价值。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家规》中寻找精神力量,感受中国家规的强大魅力,从家规中感悟历史底蕴。家庭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家训家规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家规就是要求我们要做到旗帜鲜明从严治党、牢记党规戒律,坚定不移重规矩、以上率下作表率,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
把崇尚家规、家风、家训作为现时代倡导的内容,对现在人的浮躁、信仰缺失、信念淡薄的教育,我觉得显得尤为重要,《家规》一书,选取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家族的家规,讲述人物故事、家族经历、家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传承影响,本书立足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出发点,注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文化性,讲述家规故事,展现古代有识之士的家国情怀,力求更好地发挥家训家规文化的教化作用,促进树立良好家风的传承,这足以证明,家庭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家训家规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要用长远眼光去观察思考当今社会、政治问题,任何事情不能就事论事,盲目跟风,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民族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去思考、去观察,没有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无从谈起对中华文化真正的理解,对精华传统文化的吸收接纳,就谈不上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和活学活用。通过细读《中国家规》一书,与故人隔空对话,从中深刻汲取营养,以此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让我们明白文化自信就是相信几千年中华文化的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就是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必将在当代现实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更会创造性的不断发扬光大。
毕竟一个观点、一个思维也有它时代的局限性,通过细读深学,要批判地继承,抛弃其糟粕,突出传统美德教育,在分析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深刻认识和努力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训家规文化,以选择继承,真正活学活用,才会体现一个家庭整体的道德精神风貌。
良好家风的形成有赖于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从自身做起,传承优秀家风、营造良好社风、弘扬传统文化,并将之代代相传、永不停息,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正的人文环境。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许多场合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在家风问题上,也存在“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的现象。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体现着家庭或家族的价值观,我们只有带头传承家训、家规,以家的教化,促使家庭美德通过家风代代相传,为塑造个体人格、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供支撑。
新形势下,我们更要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过程,更要从传统家规家训中汲取家风滋养和丰富家风、家训、家规滋生的土壤,使培育良好家风的种子生生不息,血脉传承生命源泉永不枯竭,世代延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家庭细胞丰厚的滋养。
中国家规读后感篇二
国家强大,是中国人的梦想。只因为曾经的中国实在太强大,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整个社会,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引领世界潮流。试问一声,谁不喜欢一直领先,谁喜欢落后挨打,谁喜欢只有美好的回忆而没有美好的将来呢?要想使得中国梦不是梦,需要现代人的多番努力。“中国梦”是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今天的“中国梦”,不是天下掉下的馅饼,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接力传承。是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忠心爱戴和国际社会普遍赞誉。“中国梦”在一次次的“接力传递”中,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戮力同心、接力奋斗建设处至大、至优、至进步、至庄严、致富强、至安乐的国家。
开辟中国时代,是中国的历史责任,是中国崛起和复兴的成。
功标志,通过阅读《中国梦》,看到了历代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做出的努力,经过不断的探索,找到了符合社会主义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人开始有底气为中国梦而奋斗!
未来是我们的时代,是中国的时代,是中国人民的时代。通过阅读《中国梦》让我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开放精神,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基层领导干部,实现“中国梦”须付出坚忍不拔的努力、作出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接力升级,需要改革创新,需要真抓实干,杜绝空谈、拒绝浮躁、抵制浪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凝聚中国的力量!着重的强调了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跟进步的机会。这些梦要靠人民来实现,要坚持人民团结的力量。有全党全国人民的戮力同心、接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家规读后感篇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粒扣子”,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
踏着历史的足迹,寻找中国家规的力量源泉。相信王羲之、范仲淹、包拯、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的家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提及家规,不由想起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这些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风貌。
“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曾国藩是历史上为人做官的典范,拥有良好家风的集大成者。其以洞悉经世之道,铸就治家之言,形成以“尚廉、尚谦、尚劳”为核心的良好家风,已成为其子孙一生的坚守。清朝著名郑板桥曾以竹入联来教育自己的儿孙:“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树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我们每个人应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榜样力量,弘扬传统美德,培育良好家风。
“荣辱两世界,贪廉一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没有好的家规家风,难以清白做人,无法专心做事。现实中常有“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无论是刘铁男的“老子办事,儿子收钱”,还是苏荣的“家是权钱交易所”,诸类丑剧所透露出的“危险信号”必定带有家风败坏的成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就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风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在《中国家规》中寻找精神力量,感受家规的强大魅力,感悟家风的历史底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需要当好“家庭纪委书记”,常吹“风”、常念“经”,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
中国家规读后感篇四
最近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这些流传千百年的家规、家训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要遵守的规矩,也不是一家一人定下的规矩,而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是族人认同了的,是需要普遍遵循的规矩。
家规家训诞生的过程也就是家族进行道德教育和形成共识的`过程,希望通过制定家规,让家族成员明白什么是不能做的,亦或者说是希望其成为怎样的一种人。
规矩在字典中是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但一旦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那么它又是温暖的让人愿意维护和遵循的。古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在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规是一曲穿越时光的歌,而传承则是这曲歌中最美丽动听的音符。家风不正会给后辈埋下罪恶的种子,家风没有传承好,也会发生“癌变”.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正可谓: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社风好。家风传承的好,树木就会成为森林,涵养出宜人的气候;家风传承的好,民风就会更加纯朴,汇聚出更好的风气。家风传承的好,人才会更加健康,点亮品德的明灯。
在当下,党员干部学家规家训不仅是要学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孜孜教诲,更要从传统家规家训中汲取家风滋养和廉洁正能量,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表率。
中国家规读后感篇五
当超级女声在中国持续火热时,当哈韩哈日风暴在中国风起云涌时,这个中国男孩的出现来的有点突然,有点突兀。他的名字叫:洪战辉。
他的故事更像一部传奇:自幼母亲出走,父亲疯癫,捡回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但却凭一已之力顽强地生活着。这一切对于洪战辉来说都来的过于险促,在别的孩子都还在撒娇的年龄,他便开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或者说他是个异类,在我们开始享受生活和亲情的温暖时,他在另一个孤独的世界挣扎。当脆弱成为时代病,同情和理解都成为时尚的呻吟时,他让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可以说,他唯一比我们富有的.便是那颗坚韧不拔的心,它有力的搏动着,使他的人生在苦难中升华。
当我读着他日记本中的那些不屈的字句时,我感动,我自惭形秽。而本书告诉我们的不仅是深深的感动,我们真正在乎的是:是否能从洪战辉的承担中看到我们自己的承担,并努力为之。作者并非用诸如“艰苦卓绝”等词语来形容他的生活,但平凡的语言带给了我们更多的触动。为什么他的人生就如此惨烈,为什么生活就如此不公?从平凡的字句中,我们找到了一种生活,一种我们愿意相信而始终不能相信的生活。在洪战辉面前,我们太过脆弱,他的光芒刺痛了众多习惯黑夜的眼睛。
纵览此书,难道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一种难言的触动?可以说洪战辉的传记是一部最能催人泪下的作品,而作者却告诉我们:“其实任何道德的标高都反映出现实的缺失。“洪战辉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他的精神更需发扬光大。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洪战辉的人生不需要被复制和刻意模仿。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心存对生活的爱和希望,只要你历经磨难而不放弃对生活的爱和希望,就能从你身上找到洪战辉的影子。
只有在苦难这个迥异于常人的背景里,我们才能看见洪战辉的坚持,只有在洪战辉被击倒一千次后第一千零一次爬起来,我们才看得清他的价值。是的,总有一种精神会让我们感到得泪流满面,总有一个在人性的大漠上踽踽独行的开拓者会触动我们蒙垢的心灵。与其说我们发现了洪战辉,不如说洪战辉拯救了我们!
中国男孩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
中国家规读后感篇六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范仲淹专题观后感中华名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家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连,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福建福安廉村:廉以传家世德作求。
在闽东白云山麓、穆水之畔有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古村落——廉村。这个村庄名字的由来和一个人息息相关,他就是“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千百年来,薛令之清廉为官的事迹,带动了一批批廉村人勤奋求学、廉洁从仕。他的思想精神也被固化为十条祖训族规,代代传承,这正是“清风劲吹,廉从绵延不绝的历史中走来;正气浩然,廉向时光荏苒深处走去”。
诗书篇俾诵读诗书,日闻正道;使尊师取友,时近正人,远佻达而去浮华,率真诚而返淳朴。
勤俭篇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生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
爱国篇吾族现有田亩者,共当仰体上仁,急公早输,以无愧为淳良。慎毋顽梗拖牵滋追呼之扰。
中国家规读后感篇七
近日研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对我启发教育颇深。《中国家规》共选取50个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家族,讲述他们的家规故事、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为我们呈献了一份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盛宴。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努力传承中华传统家训家规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既是领导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做好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常言道: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作为分公司首批外出作业队伍,我时刻以项目部为家,从立家规、树家风、改作风入手,促进队伍和谐稳定,为企业安全生产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立家规,也就是制度化管理,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能很多大多数人理解的制度化,认为就是条条框框,就是处罚,就是让员工老老实实的干活,等等。事实上,制度化管理是指在管理中强调依法治企,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以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二树家风,作为这支队伍的基层领导,我必须时时以党纪条规左右自己的行动,给每位员工做好榜样。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树好家风有利于为员工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以个人人格的美丽,才能造就一个文明幸福家庭的大家庭。
三改作风,要把驻外项目部各项工作做倒位,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此,要充分利用好项目部领导接待日、各类座谈会、谈心活动等多种渠道,与项目部职工进行沟通,时刻体察职工的冷暖,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职工头脑中的疑点和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有意识地组织项目部职工围绕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开展讨论,在互相探讨与研究的过程中达到统一认识、升华思想、凝聚人心目的。同时,要树立“职工困难无小事”的理念,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开展好包括“生日送祝福、生病送关怀、困难送温暖”等工作,把组织的`温暖及时传递到职工的心中。
通过这次学习《中国家规》一书,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规、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而重要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无数好的家规、家风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会风气。我要把学习《中国家规》作为一种有效载体,在项目部这个大家庭中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活动,使职工在活动中、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教育,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在我们的队伍中形成一股从善如流的好风气,维护好我公司在中天合创的良好形象。
――张伟。
《中国家规》是一部家庭教育、做人做事、完善人格,接受传统文化的读本。它让我们这一辈人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它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在读到《朱子家训》时,我深有体会。在《朱子家训》中提到“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虽然全文不多,寥寥数百字,但通俗易懂,始于立人,着眼做人,功在为人,将塑造人格、为人处世、奉献社会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聚焦于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上。
一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家庭。古人早就告诉我们,环境的好坏对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印象中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就老说的一句话“做人要正直,长大以后一定要行的正”我想,这也算是一种家训吧!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在生活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教育着自己的子女,教育他们如何去做人做事。没有过多的大道理,讲的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把自己几十年辛勤工作的结晶与感悟都好无保留地让子女分享。教育他们正直的做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更好的为社会造福。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也要少一些批评、抱怨与责骂。职工文化程度,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在管理工作中,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我们平时经常容易产生这样的行为,其实大家都知道,使用赤裸裸批评的办法,抱怨、责骂都是无补的,这样容易产生逆反,忧虑,甚至影响工作效率,阻碍了工作的进展。沟通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管理者,少一些批评、抱怨与责骂。因为任何事业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业,更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业,它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的团队,而批评、抱怨与责骂是和谐的死敌。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中国家规》探索中华家风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中介绍了满满的正能量。我们要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人心,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正能量。
――赵文运。
家训家规是中国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中国家规》这本书,讲述50个家规家训故事,个个都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于成龙的廉政故事。
于成龙于16,出生在今山西吕梁方山县来堡村一户农家。1661年,他44岁才开始进入仕途,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从知县做到了两江总督。从官期间,政绩突出,为政清廉,即使在两江总督位上,也是粗茶淡饭,终年以青菜为菜,不知肉味,百姓称他“于青菜”。死后居室中仅“故衣破靴,外无长物”。真可谓是一生清贫,两袖清风,康熙在他生前和死后,都称他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的清廉品行,既非刻意清高,也非欺世盗名,而是发自本心。受于成龙影响,于氏族规家训十分强调廉洁,要求把“为人以仁存心,做官清正廉洁”作为后人世代坚守的人生信条,成为于氏族人时代践行的行为规范。
于成龙长子于廷翼,悉心奉养祖母和母亲,抚育两弟成人,自奉节俭,但在公益事业方面从不吝惜。长孙于准官至巡抚,也是为官清廉,大举善政,康熙曾御书额联,赞其“凯泽三吴滋化雨,节旄再世继清高”。于氏族人中,担任各种官职的有30多人,不论微品小官,还是封疆大吏,抑或士农工商,始终遵法纪、守规矩。
于成龙一生的廉政故事和于氏族规家训启示我:作为一名干部应将廉洁作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廉洁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奠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基础。
对于党员干部家庭而言,家风家规更是至关重要,家风家规连着党风党纪,党员干部学习家规家训不仅是要学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更要从传统家规家训中吸取家风滋养和廉洁正能量,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从根本上拒腐防变、不踩红线。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一个企业也需要好的“家风”,“家风”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导”,企业有了“家风”,犹如有了方向,大家都不会迷路,企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其实,立家规、正家风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当下分公司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责任担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身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当提高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担当,为分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中国家规读后感篇八
一个人,被伤害后会感到伤心和无助,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这样,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控制自己的一举一动。
文中所说的小男孩对别人发过脾气后,无论怎样解释,都不会抹去印在对方心灵上的伤痕。无论说多少次“对不起”都不会是受伤的心灵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我对自己说:如果每个人都能赞美别人,让美丽的光环笼罩对方的心,世界就会充满爱。
中国家规读后感篇九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
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文如下: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这确实让人担忧。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
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
四是好书越来越少。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中国家规读后感篇十
主题词有两个,‘中国人’ 和‘信仰’,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 读后感。书不是社会科学调查类的记录文字,而是三个作者自己相信并且想要宣扬的东西,加上十七位政协,教授,国学学者,方丈,音乐家,画家等等人士的访谈。 居然就算在中国人头上了。我想我只好这里说一句 :我不在那之中,我不是属于他们代表的那群中国人。第二个词“信仰”, 我特别的去google了一下,以下是 “信仰” 两个字 在维基百科里的解释,看起来挺靠谱的,所以我把它抄在这里,以弥补此书没有提供的名词解释。如下:
“信仰,是指對聖賢的主張、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對鬼、妖、魔或天然氣象的恐懼,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信仰主要针对“观念”,而崇拜主要针对模某个“个体”,例如上帝、耶稣、太阳、狮子等。信仰与“认知(相信)”不同,一般说认知(相信)一种理论,而不是说信仰一种理论。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是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信仰體現著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可靠落實。信仰與所信仰的物件是否客觀存在沒有必然聯繫。宗教並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不可作為信仰物件。”
但是马上我就发现维基网站自己都在说这个词条没有列出参考和来源,所以不能查证,而所谓能够查证,就是来自具有公信力的出处,类似‘直线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个公理一样的公信力。 我欣赏他们这样的坦诚,就像我花了这些时间,硬生生几乎看完这本书, 然后罗里吧嗦写这么一堆下来,无非就是一个目的:不推荐您看这本书,但是万一如果您有兴趣看的话,希望您记得我们所信的所仰的都应该来自自己独立的认知和判断,别人说的,即使是印成了书,也不过是他自家的看法,未必完全正确,也未必值得追随。
书的前半部分,第一章“有信仰的生活”,和第二章“中国人的信仰”,使用的是脑白金广告的语言技巧,没有逻辑也不提供分析说明,只用斩钉截铁的话语说出口号式的句子。很多陈述句,使用不同的同义或类似的修饰词,中心词仁爱啊和谐啊被无数次的重复,达到强调的效果,读后感《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 读后感》。因为没有逻辑,看起来很难受,同时因为语言单调重复,中国文字的美感完全缺失。比如人是时间的主人,比如说国家是人,国家是善等等。(我还是喜欢马克思关于国家的定义,那正常多了。)
接下来的一章是“中华文明重光”,很多内容看不懂,也许是专业学术的东西,不是老百姓去看的(虽然在题目上圈了所有的中国人在内,但是写的东西又把俺们普通老百姓排除在外了),从技术层面来说,这些作者如果想要宣扬什么,达到读者的心灵,至少得让人看懂吧。
后面的访谈录,因为是特定的某些人群,不是我们常识理解的普通人,比如占中国人很大比例的平头百姓,头衔里没有学者,没有家,不靠研究这个研究那个谋生(或者安身立命)的人,只一份工作,或者只一亩三分地挣钱糊口养家的人。这些被访谈者所说的,或出于自己的真心感受,或出于冠冕程式理论,比作者们前面写的东西从内容上来说,有意思些,也饱满些,对白的记录没有那么空洞,也没有那么多口号式的语言。访问者有时很有技巧的应和,在应和中套入自己想说的话,向他们自己提倡的说法靠拢,不小心就以为了是被访问者和他们自己宣扬的主题的共鸣。被访谈者当然不好意思直接否定。
只不过即使那些没有读过书,不知道儒家,佛教,道教的人们,也会有自己很朴素的自发的生而为人,祖祖辈辈的传承下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我还是不要用信仰这个词,太大),这些东西会规范,左右,甚至引领他们一生的作为,诚实,童叟无欺,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或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等。他们未必一字不差的这样表达, 他们也未必能够有机会表达(你看,写这种书的作者不会去采访我们)。所以我不认为这本书里写的是中国人的事情,而是三个作者自己以为自己在写中国人的事情。
最后一章“信仰启示录”,实在毅力不能够,没有细看,就不作评论了。
我一边看书的时候一边试图理解作者们这样说这样写的出发点,目的在哪里。因为相信人心不轻易那么险恶,才会认为他们是真心的相信自己所说的能让世界更加美好,才有此书,而不单纯为了名利。另一方面,深深发现出版书的自由原来很足够。
那么对于书中所说的仁爱等,在下的看法如下:
对于个人来说,独善其身的时候讲究仁爱真诚没有任何问题(我会把正直排在第一位),但是对于一个机构,组织,甚至社会来说,作为基底的应该是公平,公正,合乎大多数人利益的秩序,能够获得美好生活的公平机会和可能性,以及明确的秩序之内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的权力和自由, 以及以上所有的受到保障的可操作性。而这些,不能指望作为已经握有/被赋予权力的个体的自发的信仰仁爱,施善于其他民众,而是一个能够保证他不滥用权力侵害他人的权利的完善的制度。
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不是因为这本书说的都不对,而是因为,自欺欺人式的唯心可能会混淆甚至误导人们的注意力的方向,使人的注意力从这个社会真正的症结和弊端离开,那么文字也可能是祸害。(就象对另一个新闻的炒作会让大众的注意力从一个新闻上离开,哪怕后者多么值得长久的关注。)可幸,应该会有很多人象我一样,读不完这本书。
另外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真的应该要多读点书,否则看到这样的书,不能够引经据典的反驳里面的一些深深不以为然的说法,不是一般的懊恼啊。
中国家规读后感篇十一
20xx年“决战现代化”主题读书活动,第一批阅读市干教推荐了50本书。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本人认真研读了几本与自身相关的书籍。其中《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一书让我印象深刻、获益匪浅。下面我就主要谈谈在此次主题读书活动中,对于研读了这本书后的心得体会。
精神家园是指心灵获得安慰的地方,精神寄托之所。精神家园既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也是某个具体个体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柱。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它所反映的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模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等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合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长斯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就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著追求,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如果是普通干部,那们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的宗旨意识,就是正确的精神归宿;如果是领导,那么,清正廉明的操守,为民的服务思想,就是正确的精神支撑。作为乡镇机关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我认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要洁身自好,一身正气,带领群众将南丰建设成“实力强劲、品位高雅、民风淳朴”的江南现代化新城镇,提高南丰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当今社会,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这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这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越来越有条件来重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出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许多人的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越来越大,一些人道德失落,信仰迷茫,迷失了人生方向,形成了心灵的空虚,这就是当代人的心灵冲突。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化解人的心灵冲突,就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安顿人们的心灵,建设精神家园。
其次,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也迅速增多,特别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如果不重视弘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那就很容易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使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造成一些人淡化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接受的西方文化也越来越多。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俘获,丧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成为某些西方大国的“文化殖民地”.
再次,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提升核心价值理念,建设现代化社会的需要。现代化社会需要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而建设和谐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等等,这都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重视人的精神归宿和核心价值。
三、如何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是加强教育。要建设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还须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文化教育。比如,要善于联系人们的精神需要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实际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大众教育经验,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尽量降低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的成本。又如,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应适当增加礼仪教育的内容,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仪。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文化建设,才能使人们真正懂得真善美,自觉抵制假恶丑,形成健康的现代意识和社会风尚,为我们中国人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是弘扬中国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灿烂文化。其次,我们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一方面,要对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心,不要迷失自我,不要盲目崇外;另一方面,要有开放包容的精神,主动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要从小事小节做起,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觉抵制低级、庸俗、腐朽的生活方式。事实说明,不论外界的诱惑多大,只要自身关口把得严,努力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欲、慎名,时刻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各种细菌侵蚀和腐化就会被拒之门外。共产党员更要虚心接受组织和群众的全面监督,时刻用共产党人的标准和宗旨检查对照自己,把全部的才能、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做到思想不浮躁、步子不乱套,时刻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
中国家规读后感篇十二
我读了《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我感到祖国地大物博、广袤无垠,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六大文化区,更是栩栩如生,还有那神秘的巴蜀文字和绵延的丝绸之路,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相传轩辕黄帝曾经亲手所植,至今已有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人们称它为”世界柏树之冠“。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各种多姿多彩的瓷器从中国传出,当然,世界上拍卖瓷器的价钱,我国也排在前几名,据说最贵的中国瓷器可达到约合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
我国的科学发展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在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2008年11月24日带回了”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也点燃了人们想要登上月球的情感是多么强烈,另外还有”蛟龙“号和核弹,都是中国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过去的时代中,中国一直被压制着,可是今天,中国完全是另一种场面:和平,还有什么比和平更宝贵的吗?还有什么比和平更珍贵的吗?和平是什么?是血河之宝,在大战期间,需要多少人?大战结束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所以和平是血河之宝。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我感叹!祖国的倔起不受屈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家规读后感篇十三
你听过《苏东坡画扇》的故事吗?你听过《善报与恶报》的故事吗?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来自于一本书――《中国民间故事》。
暑假里,我迷上了《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故事,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善报与恶报》,故事讲了一个贪心的哥哥和一个贫穷的弟弟不同的故事结局。
哥哥的儿子结婚了,哥哥却并没有请弟弟,弟弟想:无论如何我也应该给侄儿庆祝呀,于是弟弟就带着礼物,去了侄儿的婚礼现场。这时,哥哥凶恶地说:“你来这干嘛?”就命令保镖将其赶了出去,弟弟在众人面前受不起这样的侮辱,就出海捕鱼散心去了。
果然,善有善报,弟弟捕到了一条小金鱼,从小金鱼肚子里取到了一枚戒指。这时,正巧被贪婪的哥哥看到了这一幕,他就马上问小金鱼要戒指,金鱼叫他把手伸进嘴里来,因为哥哥非常想得到戒指,所以就信任了金鱼,可这时,金鱼一下子就咬断了哥哥的手,哥哥不但没得到戒指,还失去了一只手。哎,哥哥真是自作自受啊!谁叫他那么贪婪,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佛经里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生活中,我们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你给别人真诚的微笑,别人也会回你友好的话语;你处处算计别人,处心积虑地谋私,最终可能一无所获,甚至没一个好下场。
“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品质,让我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多种“善因”,才会收获更多的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