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实用12篇)
撰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在写读后感时,可以通过举例、引用等方式丰富文章内容,使之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以下是一些读者们分享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一
我读了英国侦探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书中写的是一场大雪迫使整年都处于满员状态的豪华列车东方快车,停了下来。早上,却发现少了一名乘客,一个美国人被刺了十三刀,死在了他的包厢里,而门却是反锁着的。
读这本书很多人都说要读两遍,因为读一遍很容易忘记凶手是谁。而我第一遍也忘记了凶手,读第二遍竟然还没搞清楚凶手。于是,我读了第三遍,才知道凶手是谁。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很有逻辑性,也有些趣味,就连金庸先生也说它布局巧妙,谜底又十分合理。
最后,波洛先生揭示出了两种答案,正确的是第二种,十二个人是凶手,但他们是正义的,所以波洛先生宁愿相信第一种。
我最开始本来想读柯南・道尔的小说,可是我发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不像柯南・道尔的小说那么枯燥,比较容易看懂,情节有趣。总起来说,这是一本好看的小说。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二
最后是张僖同学向我们介绍了一本侦探小说――《东方列车谋杀案》。张僖同学认为这是一篇非常特别而有趣味的侦探小说“他将所有细节都展现在我们面前,和福尔摩斯系列非常不一样。”在张僖同学的情节介绍之后,大家为作者的奇思妙想而赞叹,也为结局的意料之外而惊叹。
侦探波洛搭乘东方快车去英国的途中发生了一起杀人案,死者雷切身重十二刀惨死,波洛最终成功破案并救赎了全车的嫌疑人。发现死者本来的身份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原名叫卡塞蒂,是他引起了阿姆斯特朗一家的悲剧。
这个案件中不仅是每个人都有所隐瞒,火车上发生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预谋有目的的戏剧性谋杀,所有的证据和证词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每个人说的都不是[]实话。波洛所听到的一切都是给波洛演的'一出戏,也是本来的计划。然而突如其来的大雪改变了一切,他们留下了两条“线索”,编造了一个猩红色睡衣的女人。
而波洛破案的难点在于,他处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没有外界能提供任何有效的信息,没办法调查这些人身份的真实性,所有的真相都只能靠波洛的逻辑推理。最终得出了两种答案。
而正确的那个就是:火车上13个嫌疑人中,有12个是凶手。但最后,人们选择了救赎。选择那个错误的漏洞百出的结论,给这十三个人以救赎。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三
在辛普朗东方快车上,一个名叫雷切特的美国富翁被杀害了。同节车厢的其他十几位乘客和乘务人员都成了怀疑对象,但所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排除外来人员作案的可能后,侦破工作陷入了僵局。
雷切特原名卡塞蒂,是位臭名昭著的绑匪头子,他绑架并杀害了很多儿童,小黛西·阿姆斯特朗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小黛西的父母支付了巨额赎金,但小黛西还是被撕票了。这让身怀六甲的阿姆斯特朗夫人悲痛欲绝,在产下一个死婴后撒手人寰。阿姆斯特朗先生因无法承受妻女相继惨死的打击,不久之后也自杀身亡。但是被警方擒获的卡塞蒂却依靠绑票得来的巨额财富,以及手中掌握的很多人的秘密,钻了法律的漏洞逃脱了制裁。随后,他改名换姓离开美国,成了一位悠闲的绅士,靠着利息在国外旅行。
但阿姆斯特朗一家的仆人、朋友、亲人,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若干年后,他们成功策划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卡塞蒂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说到这里,读者就明白了,这节车厢上的其他乘客,除了波洛、医生和布克之外,全都无一例外的参与了谋杀。因为对故事梗概很熟悉,搞清楚他们是如何谋划的才是我读下去的动力。
通过《尼罗河上的惨案》和本书,我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写作风格有了粗浅的了解。开篇通常是对各色人物的介绍、前情铺陈,随后发生命案,再后来便是波洛对所有嫌疑人、证人的反复问讯。真相就在反复问讯中一点点水落石出。听着是不是有点枯燥,但实际上读起来非常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下一步我打算找来这两部电影看看,尤其是《尼罗河上的惨案》,埃及壮丽的风光太令人向往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四
印象中柯南里面有一集漆黑的特快列车讲述的内容大致相同,作案手法不同。(侧重点是在组织企图杀死灰原)。
所以情节上能猜到一些,其实最开始的巧合——车厢满员就暗示了很多信息,到后来各种证词难以串起来解释,又想起东野圭吾《放学后》的作案手法,也容易让人想到团伙作案。(尤其是点开下划线总会被剧透,建议推理小说不予讨论)。
本书最大的特色也是个人觉得的唯一亮点,就是团伙作案、相互包庇、捏造事实。真相出乎意料也是必然——不然没有卖点。
情节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传统得不能再传统,凶案发生——搜取证据——分析推理——找出凶手。个人认为,除了真相毫无看点。看东野圭吾的小说,推理破案的任务很自然,无形之中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故事性很完整,情节狠抓人,内容很深刻,令人思考得有深度,整体文学性艺术性兼具;而本书任务驱动得很生硬,结局很草率,完全没有戏剧性的张力。
或许这便是东西方作家的写作风格差异,但这也是推理小说的发展方向,就像东野圭吾的小说是叩底人性的拷问,而非单纯的推理。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五
今年寒假里,我看完了一本阿加莎﹒克里斯蒂写的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本书曾被拍成电影。
它讲的是一个可爱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事件是:波洛乘东方快车回家,遇到一起谋杀案,一名男子被划十二刀死亡。当时车厢内有十六间包厢分别有十六名乘客,其中有波洛和他的两个朋友、一个管理员、一个死者和其余十一名乘客。波洛从天气、物品、气味等各种蛛丝马迹,来破解这个巧妙玄机。
我认为,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应仔细观察、思考,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六
由阿加莎经典小说改编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正式上映,由英国导演肯尼思·布拉纳执导并主演,主演演员还包括约翰尼·德普、佩内洛普·克鲁兹等好莱坞大明星。
这部最新的作品从波洛侦破一起教堂盗窃开始,鞭辟入里的分析,细致入微的观察,简单几分钟就勾勒出一个侦探的形象。
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完整剧情解析德普被杀12嫌疑人身份曝光。
接着,波洛要赶往伦敦破案,临时搭上开往巴黎的东方快车,一场大戏即将上演。
和波洛同一车厢的有美国富商雷切特和他的秘书和男仆3人,俄国公主主仆2人,寡妇1人,伯爵和夫人2人,教授1人,医生和家庭教师2人,和女传教士1人,总共12人。
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完整剧情解析德普被杀12嫌疑人身份曝光。
走到半路,发生雪崩,火车停在半道上,这时候,命案发生了。
由约翰尼·德普饰演的美国富商被杀身亡,凶手逃逸,典型的密室杀人案,现场只留下少量的线索,波洛受拖侦破此案。
有一个关键的证据指认了美国富商雷切特的真实身份,原来他就是4年前杀害少女黛西·阿姆斯特朗的匪徒。这间案子导致阿姆斯特朗家破人亡,佣人自杀,极其惨烈。通过和车厢里的每个人谈话,波洛发现车厢的所有人都和阿姆斯特朗一家有关系。
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完整剧情解析德普被杀12嫌疑人身份曝光。
俄国公主是死去黛西的教母,她的佣人是阿姆斯特朗家里的厨子。
寡妇是黛西的外婆。伯爵夫人是小黛西的阿姨。家庭教师是阿姆斯特朗家里的钢琴教师……。
通过调查,波洛发现了他们背后的身份,最后波洛指出,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做一件事——杀死雷切特。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七
这本书是讲述集体杀人的典作。波洛侦探经过层层推理,最终,找出12个“善良”的凶手。波洛侦探虽坚持正义,但心中充满着柔情,他让凶手们选择杀了他去逃脱和等待法律制裁。凶手为什么会善良呢?波洛侦探为什么做出如此让步?经过思考,我深感情与法的矛盾与冲突。
12位凶手杀死雷切特有错吗?答案体现在波洛侦探最后的态度上。波罗侦探明确的表示要想脱罪就要杀了他,他不会反抗,如果不杀他定会报警。波洛坚持会报警说明十二位凶手有罪。毕竟他们杀了人,他们不是执法者,无权私自惩治有罪之人。动用私刑触犯了法律。波洛侦探允许12位凶手杀了它,说明他无法不同情他们,无法不憎恶死者,同样认为雷切特该死。但他是侦探,必须要理性,有罪就是有罪。确实,12位凶手杀人就是有罪,这是法律规定。但是我们要深刻的想一想根源。我觉得是贪婪的人行着执法审判的权利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为非作党的贪婪人,造就了正义被埋没,凶手逍遥法外的可恨局面。
执法的黑暗在21世纪没有在主流层,但确确实实是存在着的。我们中国,“老虎”、“苍蝇”的掉马不也侧面证实了吗?清除社会毒瘤依然任重而道远。我由衷地希望这群毒瘤早日被清除。世上再无冤案,再无求清无门动用私刑的凶手。(闫莎)。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八
最近读托尔斯泰,感叹于他犀利老道的识人之心,钦佩他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良之心。
这两天读完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震惊于100年前她就将透过人性探案描绘得如此精彩了。迷雾重重,多线发展,线索穿插,紧凑短小,最后收网,一切大白天下,至始至终,盘根错节,一气呵成,读完让人拍案叫绝。
以前看电影读书,碰到精湛绝妙的故事,我最多会为其中振奋人心的情节吸引注意力很久。但现在,我更多的会是去考虑导演和作者到底是怎么打造了这样一个精深玄妙的故事。
如果一个故事能让观者感同身受10分,那么导演和作者在感情和思想投入上几近投入100分,可见构思者要酝酿出一口好汤,必须要尝遍所有的调料,并懂得搭配、何时入料、料的分量等,并且要精确到最小刻度。达到了这个程度,品尝者才有可能品尝到10分的美味,否则,构思者的投入质和量皆不够,便会直接影响品尝者的.口感体验,于是分数大幅度下滑。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不公平的现象和结果呢?这是由观赏者普遍的低水平鉴赏力造就的,一个物件造得极精美了,才有可能立刻吸引住他们平庸的目光。否则,一般是人云亦云,广告的多寡主导舆论势头。他们习惯于浅尝辄止,吝啬思考和劳作,所以,只有极其突出和杰出的作品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其它的他们一向嗤之以鼻。
而东方快车谋杀案则是那样一部体现了作者在人性和才智方面极大挖掘力度的推理犯罪小说。故事内容来说,侦探波洛是一个不走专业程序查案的人,他认为任何人犯罪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动机,这个动机源于人性。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九
“柯南道尔之后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是侦探文学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无人生还》初识阿婆便对她炉火纯青的推理心生敬佩,《东方快车谋杀案》读毕后更是感动于阿婆笔下藏匿在事态万象背后那点滴的人情冷暖。
正处交通运行淡季却意外爆满的火车,席位一票难求。小胡子侦探波洛不知不觉中卷入了火车上一场扑朔迷离的案件中:因突如其来的雪灾,火车被迫停封闭,除了一位知心好友外,连得力的警察也没有。侦探波洛孤身奋战,对付12位嫌疑提前布下的陷阱,想想都替他捏一把汗。在《东方快车》全书读到三分之二,种种蛛丝马迹和阴谋逐渐显露出来时,阿婆的勇气便可见一斑,这样剧情中易出bug的宏伟故事背景,即使是在推理的黄金年代,这种战略性的构思也是超前的。更彰显推理实力的是,全书没有一处叙诡,包括12位嫌疑人的证词在内,波洛发现的每一处证据都按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循着理性的光辉迸发在读者的眼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种种可能被体察到的人性之恶被阿婆借波洛之手“温柔”得撕开、揭露,评判正义和罪恶的法官继《无人生还》后,这次以脱离常形的“审判之义”再次出现在了《东方快车》之中,借助于“推理”这把快准狠的“利刃”,对多样人性的探讨和揭露,是阿婆作品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主题。
一位侦探加一位得力的帮手(华生)是福尔摩斯的故事,两位“侦探”(兄弟两人共同写作)对付罪犯是埃勒里奎因的传说,那么一位侦探对付12位嫌疑人和更多的谜团,似乎只有小胡子侦探波洛。
不难想象,阿婆的很多其他作品:如《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如果诞生在一些国内推理作者的笔下,很可能会为了猎奇将犯罪场面写得五腥八味。可是阿婆的文笔在推理作家中是少见的熨帖优美,让我感受到了紧贴于缜密逻辑之中、英伦风味十足的文学美感(暂时没读过连城三纪彦)。不管是一个接一个离奇死亡的《无人生还》,还是密闭空间中一具尸体、12个嫌疑人的紧急情形,在阿婆的笔下纯粹的恐怖氛围都被瓦解分离,取代之以娓娓道来、不急不慢的叙述。这虽然不免让一部分人觉得阿婆的文字过于啰嗦,可是如果没有了这样具有层次、不吝心血的描写,也无法施展出这样张力十足的情节起伏,想想如果没有那一页一页的证词、证据展现于你眼前,就算直接告诉我们凶手是谁恐怕也会让人云里雾里。作为女作家的阿婆有与生俱来的细腻体察感,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张一弛都能被她精准得捕捉到,《东方快车》中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戏精”美国哈巴特老太太,整个案件中的她的动作和形象就像是大街上的的多事老太,一刻也停不下来,波洛对她也是无可奈何。然而在她真实身份公布之前,我一点也没怀疑过她的“演技”,更无法想象这居然是她的演技。在阿婆的刻画下,她的乖张和“做作”却显得并不做作,给沉重的案子增添了几分人情味。
这是阿婆的厉害之处之一。
另一方面,让我觉得有趣的一点是,在没读阿婆作品之前,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对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的认知远低于百年来世界读者口口相传的侦探代表福尔摩斯,这也反映出了一个事实:“福尔摩斯”系列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但是相比而言阿加莎写的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这是毋庸置疑的。绝大部分她的作品中,推理的笔墨都是详细而循次渐入的,简单领略一下也好,想完全参与到这场推理游戏中更是没问题。波洛的形象或许并不如福尔摩斯般让读者讨喜,但是,阿婆作品中那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值得仿佛咀嚼的文字美感却如福尔摩斯般流传扎根在我们心中。在某个慵懒的午后,一杯咖啡,一张椅子,即使再次打开某一本读过的阿婆的书,又会是一场奇妙的探险。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十
看了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以后,觉得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剧中人物的`关系很烧脑,很在复杂。
阿加莎笔下的大胡子侦探波洛与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是位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照章办事的标配冷面侦探,而阿加莎笔下的波洛侦探则是更通情理、善于观察、精于世故、很接地气的热心肠探长。
我觉得波洛探长的探案方式也是可圈可点的,很有条理,很合理,很专业。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与嫌疑人们有目的的私聊,一步步的把自己的思路捋顺,把人物之间的关系搞明白,最后得出结论,真相大白于天下。
他的报案风格简单、直接,以最快的速度,客观的把案件破获成功,最后又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去结案,充分说明了他善良的一面,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好侦探。他的这种办案方式是我非常欣赏的,体现出他的内心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展现出了人性当中最美好的一面,没有一丁点虚情假意,也没有铁面无私、不近人情。他的出发点都是替对方着想,都是以大局为重,没有就事论事、例行公事般的不通情理。这样的办事风格让我们接受起来很舒服,也很喜欢。
希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也能多一些这样的人,让我们说话办事多替别人想想,经常换位思考,不计较个人得失,重情义,回报社会,感恩社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开心和快乐。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十一
我得承认我对于阿婆的波洛系列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尤其是像本书这样的经典之作,虽然我已经读过贵州和人文两个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但是看到新星版的时候,还是要找来又读了一遍。不过我没有考据癖,更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无法说出这三个版本的异同,不过无论这三个版本存在什么样程度的不同,却都不影响故事本身的精彩性,我想这也应该是经典故事的特点,那就是无论用何种语言来呈现,都不会令其失色。
我想波洛先生在本案中遇到了所有侦探都不愿意遇到的情况,似乎所有的人都拥有近乎完美的脱罪证据,也似乎都没有一点点的犯罪动机,好吧,有的人有,但却依然拥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这个推理界中永恒的题材——在本案中也呈现得几乎无懈可击。我不知道继续说下去会不会发生泄底这样扫兴的事情,那么关于谜底我只好说:最真实的答案也许正是窗外的那场大雪给出的。
我始终在考虑波洛先生为何会是一位伟大的侦探,我想除去他那完美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卓越的观察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应该就是他对于人性的绝佳的洞察力。每每在证据链完整之前,他就已经预感到了凶手是谁,只是还差一两个环节让一切“完美”起来,让他的“灰色的脑细胞”来确定出所有的事实。而也正是他对于人性的了解,也让他每每在揭穿谜底的同时,还能做出遵从内心的抉择,比如本案。
有时,我就在想也许波洛先生应该算是幸运的,因为他所处时代的法律还不是无孔不入、巨细靡遗的,科技也没有如今这般霸道与强势,那古时的荣耀和正义还能在人们的心里占据一席之地,同时还有不少模糊的领域和地区,有条件让人们做出遵从良心的抉择。而如果是现在这个世界,我真不知道波洛先生该如何做他关于本案最后的陈词。也许,他的伟大更多地是属于那个失去的时代。
而赫尔克里波洛的伟大,也正映衬除了他的创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伟大。这位伟大侦探的所有特质都是她所赋予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推论出,我的的作者也拥有相同或者类似的特质,而这也是我钦佩这些优秀的推理作家的原因。我想我们也应该算是幸运的,有伟大的作者和他们精彩的故事,来陪伴,而且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我想这一切应该让我感到满足。
给本书打分是多余的,因为它一定会是满分五颗星,甚至我都有点感到为这样的故事写评论都是多余的,如果真要写,也许三个字就够了:去读吧!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十二
我没看过原著,只看过1974年的那一版电影,不过对这个故事还算是熟悉的。
改编得不是很成功,正如一些人吐槽的那样,这里面的波洛太像福尔摩斯了,主创者没有搞清楚波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侦探,什么样的老派绅士。
开头那段耶路撒冷的故事是原创剧情,但是对波洛的人物塑造没什么帮助,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搞出来。
另外,整剧都散发着某种说教的气息,最后的推理甚至让波洛咆哮上了虽然这个故事表现的是人性,但拷问人性不能是大喊大叫啊。搞成这个样子,大家恐怕非杀了波洛灭口不可。1974版的结尾,举重若轻,在含蓄中直指真相,比这一部实在是好太多。
演员们都挺大牌,演技值得肯定,但约翰尼德普有点过于邪魅,没表现出那种嚣张的感觉,这是有点缺失的。
画面确实很美,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逐渐逝去的旧时代的华丽残影,这是技术进步的伟大成果。最后的推理镜头中,所有人在长桌后面坐成最后的晚餐,也确实有震撼力。
不管怎么说,期待《尼罗河上的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