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说课稿(实用14篇)
人生是一场不断总结和学习的旅程,总结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总结中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表达要准确到位,避免使用模糊和不具体的词语。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个主题,可以参考以下给出的相关范例。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一
北美(northernamerica)通常指的是美国、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等地区,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大洲,其人均gdp超越了欧洲,也是世界15个大区之一。北美最主要的两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均为发达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较高,其经济一体化水平也很高。
北美和北美洲(northamerica)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政治地理学概念,后者是自然地理学概念。北美和拉丁美洲(简称拉美,英文latinamerica)构成完整的美洲;而北美洲和南美洲(southamerica)也构成完整的美洲,由于北美的经济发展与欧洲相似,在文化特色中都与欧洲息息相关(欧化等),都居在发达国家地段,人种大部分是欧罗巴人种及欧洲裔,北美又有“第二欧洲”的别称。
位置。
北美位于西半球北部。东滨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北冰洋。
范围。
北美大陆东至圣查尔斯角(西经55°40′,北纬52°13′),南至马里亚托角(西经81°05′,北纬7°12′),西至威尔士王子角(西经168°05′,北纬65°37′),北至布西亚半岛的穆奇森角(西经94°26′,北纬71°59′)。北美洲除包括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洲外,还包括加勒比海中的西印度群岛。
面积。
北美总面积2422.8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16.2%,是世界第三大洲。
地理区域分为东部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地区)、中部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西部地区(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北段,落基山脉是本区骨架)、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群岛、格陵兰岛、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九个地区。
由来。
北美在地图上被单独区分出来要追溯到1755年。那时北美被法国、英国和西班牙所占领,是这些国家的殖民地。如今,按照社会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标准(例如生产力水平),北美最主要的两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都是发达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非常高,其经济一体化水平也很高,由于在文化特色,与欧洲发展水平较高被视为第二欧洲。
按照政治地理学标准划分,位于大洋洲太平洋中的美国夏威夷州也被归为北美的.一部分。但按照自然地理学标准,由于夏威夷群岛与美国本土相隔太远,所以通常被归为波利尼西亚的一部分,而按照语言学的标准,夏威夷群岛也属于波利尼西亚,因为这些地区的语言包括夏威夷的夏威夷语都属于南岛语系。
北美和广义上的拉美(包括使用非拉丁语族语言的部分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即组成整个美洲。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二
说课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第一节《东南亚》。
教材从读图开始,首先让学生看清半岛,群岛的位置特点,为下面讲述自然环境和经济特征打好基础。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南部的狭长部分称为马来半岛,马来群岛因在我国南面的海洋中,我国习惯上又称之为南洋群岛。课文中出现的地名较多,但都是学习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识。特别是把东南亚和刚学过的东亚的纬度位置进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得出东南亚的.纬度主要在热带,为这里盛产的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础。
关于东南亚的自然环境,教材也突出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制约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资源丰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的地理格局,爪哇岛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区。
本课我计划用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第二课时马六甲海峡,第三课时富饶的物产和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今天,我要说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1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l、通过读《东南亚位置图》,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依据课标: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并通过分析对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点,说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点,对农业,人口分布,城市的影响。
3、通过读《东南亚气候图》了解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气候的特征和分布。
(依据课标: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依据课标: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1.东南亚的地形特征。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地形的差异。
教学工具:
《地理课标》指出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我采用读图讲解法和学习指导法结合起来授课,由于本节出现的地名较多,都需要落实,因此必须自始至终围绕着读图,问图,讲解图进行授课。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我在教学本课时,关注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运用“看-说-悟”的学习方法,1、会读东南亚位置图、东南亚地形图、东南亚气候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地理课标指出:
1、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2、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我将此理念充分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讲授研讨新课】。
(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确定东南亚的范围:在地图中确认东南亚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中南: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南洋群岛: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课件展示)“东南亚地形图”
设问:
1中南半岛上有哪些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湄南河、湄公河、红河)。
2这些河流大多数发源于哪里?(中国)。
3这些河流大致是什么流向?(由北向南流。)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地势北高南低。要求学生注意这是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读图时注意海拔与图像色彩变化的关系,在图上自北向南颜色由深变浅,所以地势由高到低)。
4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着什么地形?(山地。)它们在分布上与河流有什么关系?(山河相间。)这些河流的下游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平原)是怎样形成的?(河流进入中下游后,流速趋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5中南半岛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点?(快)为什么?(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落差大。)这里河流的什么资源丰富?(水力资源。)。
引导学生得出中南半岛上的山脉和河流分布的特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为加深学生印象,可带领他们用手作比喻:手掌代表中国西南部,手指代表中南半岛上的高峻山脉,指间的缝隙代表几条大河,并可引用革命老前辈陈毅同志1957年所作《赠缅甸友人》的诗句: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靠复水”,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从而说明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的特点。
(课件展示)东南亚地形图。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讨论马来群岛的基本地形特征。
设问:
1马来群岛地形以什么为主?(山地和丘陵.)平原主要分布在岛屿的什么部位?(岛屿沿海地区。)。
2这里的河流在长度和流速上会有什么特点?(短促流急。)。
3马来群岛火山、地震活动频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马来群岛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地壳不稳定,常有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仅活火山就有70多座,因此有“火山国“的称号。
4火山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呢?(火山爆发时,灼热的岩浆和碎石会摧毁围的田园、建筑、道路和各种设施,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1885年印尼松巴哇岛上的坦博腊火山爆发,历经3个月以上,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万枚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喷出了151.6立方千米的物质,将火山喷发地削低了1250米,形成了一个长11千米的火山口。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流,淹没了大片地区,最后注入大海。这次火山爆发中死亡的人数1.2万。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印尼爪哇岛有很多农民冒险搬到火山口附近去居住、种地呢?这是因为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在这里种田,庄稼长得特别好。而绝大多数火山爆发是百年不遇的事,只要掌握了其活动规律,还是可以趋利避害的。由此可见,我们看问题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要看到它有害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利的另一面。)。
(课件展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
设问:
1东南亚的纬度位置是怎样的?(东南亚位于南纬10°和北纬25°。)。
赤道横穿哪些国家(印尼)?这说明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什么温度带?(热带)。
2地处赤道附近的马来群岛大部分和马来半岛南部是什么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有什么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3离赤道较远的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是什么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征?(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是怎样形成的(每年11月-次年5月,盛行来自于亚洲内陆的东北风,性质干燥,降水偏少,成为旱季;6-10月,盛行来自于海洋的西南风,性质湿润,降水很多,为雨季。)。
4东南亚两种不同的热带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请学生先自己所在地区气候对农业耕作制度的影响,然后进行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都有收获;热带季风掉个区,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总结)。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一课时: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二、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多火山。
三、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气候特征。
1、中南半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2、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三
幼儿经过一个学年的训练,已非常喜欢参加区域活动,活动秩序还比较好,多数幼儿已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自主操作的习惯,结合主题活动《冬天的讯息》,我们在集中活动中已经学习了语言《冬天是什么》,学习了动物、植物过冬的知识,结合圣诞节和新年上了几节手工课,学习了做彩环、圣诞帽等,在数学方面学了空间位置、形状特性,逻辑推理等知识,为巩固所学知识,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专注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建构区、益智区、语言区、美工区、数学区,让幼儿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自主地学习,获得有益他们身心健康和各种知识的提炼、升华。
1、鼓励幼儿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进行游戏,养成良好的分区活动习惯,快乐地游戏。
2、巩固集中教学活动所学的知识,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专注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良好的活动秩序,指导活动后进行收拾整理。
根据这些大目标及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我们又制订了具体适度的各区目标。
建构区: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进行建构,提高幼儿合作能力,感受合作的快乐。
益智区:引导幼儿走迷宫游戏,在从起点到终点比较困难时,尝试从终点出发,走向起点,培养幼儿的方位感和思维的可逆性。
语言区:说说冬天是什么?说说动物、植物的过冬方式,说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美工区: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做雪人、雪花、彩环、圣诞树、圣诞帽,可以用来装饰教室。
数学区:能用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和长方形进行图形拼组,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才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区:建构区里,我准备了很多玩具和积木,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最爱,我让孩子们合作进行建构楼房和街道等。
语言区:我根据近期的教学活动,布置了《冬天的讯息》主题墙,和一些动物、植物过冬的图书。
益智区:我班的孩子非常喜欢看迷宫书,我准备了几本适合他们的迷宫书。
数学区:我准备了许多各种大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美工区:我准备了各色手工纸、剪刀、胶水、颜料等,这段时间,又是圣诞节,又是过新年,使寒冷的冬季充满了喜庆,让幼儿在美工区中做雪人、雪花、做彩环、圣诞帽、圣诞树,然后让幼儿自己来装饰教室,即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感受了节日的氛围,又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在区域活动中,我会给幼儿宽松的活动氛围,给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操作的机会,我会仔细观察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及合作交往的情况,随机进行教育和引导。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四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任何课堂教学行为必须要围绕目标展开,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首先,目标的制定,要基于课标的要求,区域地理课标:认识具体区域时,要在地图上指出其地理位置,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找出课标中的关键问题:“地理位置”、“如何运用地图和资料”、“怎样表述地理环境特征”。
其次,依据教材内容,明确本节教学重点,也就是课标中所说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本节教材先从北美的自然地理概况入手,介绍了北美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等几方面,其中重点叙述了北美地形影响下的独特气候特征,然后又重点介绍了北美主要国家――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因此,将“北美地形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和“美国工农业生产”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第三,依据学情确定教学难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如何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图片和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归纳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分析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这种因果联系的教学比空间分布的教学难度更大,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而平行班的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因此将“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确定为本节教学难点。
针对以上分析,确定目标如下:
1、读“北美在世界上的位置”图,说出北美的地理位置特征;
2、观察“北美地形图”,描述北美的地形特征;
4、读“美国农业分区图”,结合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主要农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
二、目标引领下的学案编制。
学案模式遵照本组目前确定的传统结构模式:即分基础梳理、重难点突破、当堂检测三大板块。基础梳理包含了北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美国的农业、工业等几个内容,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它有助于学生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为渗透课标理念,体现学科特征,每一个内容问题的设置,均要求学生依据图表资料找答案。问题探究根据教学重难点设置了两个问题:“北美地形对北美气温和降水有何影响?”以及“比较北美西部与东北部畜牧业的区位条件”。
三、根据学案完成情况确定展示内容,预设课堂环节。
学案第一次批改后暴露的问题和制定教学目标时对学情的预设情况没多大出入:基础梳理部分学生普遍完成得很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问题主要出在重难点突破的两个问题上,说明学生对地理事物间因果联系的分析上还存在障碍。于是将这两个问题确定为重点展示内容,而且就这两个问题的完成情况看,如果不对展示学生进行辅导效果肯定不理想,组长分配好展示任务后,通过和两名展示同学的深入交流,进一步明确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问题一:“北美地形对北美气温和降水有何影响?”太过抽象,问题二:学生分不清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于是我对两名展示同学作出了这样的要求:对于问题一,必须找一些图像、视屏资料将抽象问题形象具体化;对于问题二,找一个典型例题,通过它让同学们明白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除此之外,为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也有针对性的设置了视屏导入和追问,比如:用“北美自然风光”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北美地形形成原因;要求学生画美国东西向地形剖面图,明确地形特征;展示北美与西欧气候类型分布图,比较两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特征,直观感受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四、目标达成情况及课后反思。
在评课中有几个方面得到了同组老师的肯定:
1、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质疑、对抗的参与面广,质疑问题有深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题的课堂理念。
2、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形象生动的图片、视屏比语言更具说服力。
3、教师能用语言及一些巧妙的环节将课堂串起来,使课堂显得流畅,一气呵成。
就自身而言,存在很多不足:
1:语言表达没有感染力,缺乏激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训练。
2: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升,当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质疑过多时,展示耗时过长时,没能及时打断,导致没有时间进行课堂小结和学案整理。
3:对重点、难点知识没有给学生巩固落实的时间。
4:对学生的评价单一,不够具体,不能对起激励和指导培训作用。
5:点拨时应多一点学科思想和解题方法的渗透。要加强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如准确的语言表述和读图方法。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五
4、通过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认识到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了解印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记住印度的主要城市。
5、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教学建议。
关于“印度”的教材分析。
印度是南亚面积和人口第一位的国家,所以其自然条件与南亚的差不多,为了避免重复,本节重点突出了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古代印度的疆域与现在的印度疆域不同。为避免将地理课上成历史课,重点从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产、宗教与语言等方面阐述。
在“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主要侧重农产品的分布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压力,辩证的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印度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明确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进而了解印度主要的城市。
印度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是只有在独立后经济才有较快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关于“印度”的教法建议。
印度是世界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世界文明古国,首先应使同学了解文明古国的含义,了解印度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进行演讲,或通过媒体资料介绍印度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近代历史状况,为后面经济发展打基础。
对于印度的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分析印度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2、读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归纳表格。
4、世界第二大人口国,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人口增长过快对农业生产压力大。
对于工业生产与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谈话讨论法,重点培养观察、分析“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的能力:
1、印度有哪些工业部门?
2、印度工业区主要分布何处?为什么?
3、主要的工业城市有哪些?
4、归纳表格。
关于“印度”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1。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六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东南亚。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东南亚》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
学生情况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读图、识图的能力较差,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多练习,但同学们对新知识有特别大的好奇心,渴求知识的眼神令人感动。他们思维活跃,爱看图、好讨论,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运用地图能说出马六甲海峡重要的地理位置;说出城市的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了解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后,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解决方案:以上的重、难点都是通过读图、识图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培养用图习惯。
下面进入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节内容实际,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个问题十字路口的位置。本环节通过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范围、地形、主要政治区域和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
第二个问题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本环节通过出示一幅与纬度位置有关的东南亚气候图,让学生观察图对东南亚的气候先有所了解,再出示一幅和气候有关的游戏类幻灯片请学生帮忙选一选五一想去新马泰旅游要带下列哪些东西?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增强对东南亚气候的记忆。之后为了强化记忆再出示一幅气候图,用列表的形式展现东南亚的两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以增强记忆。关于东南亚的农业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几幅水稻劳动生产的场景,让学生知道东南亚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再出示一幅其他主要农作物分布图,掌握东南亚除了水稻以外,还有橡胶、椰子、油棕、焦麻等农作物。并通过连线的形式掌握东南亚各国农作物的分布情况。以上这些图片的出示按由浅到深的顺序逐步出现,面向全体的同时,也使基础差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个问题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出示一幅东南亚河流与城市分布图,让学生动手与动脑、动眼相结合,回答图中出现的问题,之后列表总结。这样处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目的。
最后一个问题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因为内容简单所以只是出示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华人华侨的数量,以显示其比重,最后得出结论。因为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所以东南亚的国家利用本国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为此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项目,为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整个的教学过程始终坚持以训练学生读图、识图,培养地理基本技能为主,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终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反馈中注意做好总结,以便让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即可以增进了解,又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从整体上发挥潜能,使自己得到提高。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七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处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
2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
盆地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地势东高西低。盆地中部有广阔的沙漠,西北部因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略多。盆地内牧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绿洲和垦田农业也具有相当规模。
3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四周被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与阿尔金山脉所环抱,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柴达木”为蒙古语,意为“盐泽”
4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
高中地理怎么学。
1.掌握要点。不管怎么说,高中地理的考试和复习都是与课本有关的,所以课本上的所有要点都应该掌握好,这样才不会觉得难度很大。毕竟地理的学习是有梯度的,如果我们能将基础给搞好了,一步步进阶的话就不会认为有那么难了。
2.注意特征。高中地理很多时候最要紧的是记住各类事物的特征,比如说南极洲和北极洲各自的特征是怎样的,这样你就很容易记住两者之间的区别了。
3.记好地图册。这是很重要的学习工具,我们必须要记忆好,因为地图册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信息,而且能帮助我们的脑海记住各地地方的地貌和特征。
4.分类归纳。学好高中地理还要注意分类归纳,比如说每个地方的海拔是怎样的,气候如何,只要我们一一归纳好,做好总结,我们就能很好的记住这个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八
山东省行政区划(省会:济南市)。
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
9、泰安市:0538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
11、威海市:0631环翠区|乳山市|文登市|荣成市。
12、枣庄市:0632市中区|山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薛城区|滕州市。
13、日照市:0633东港区|岚山区|五莲县|莒县。
14、莱芜市:0634莱城区|钢城区。
16、滨州市:0543滨城区|邹平县|沾化县|惠民县|博兴县|阳信县|无棣县|。
17、东营市:0546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县|广饶县|利津县。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九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上空间分布、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动植物分布等的学科。而区域地理学则是研究地理现象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学习区域地理,我深刻认识到地理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体会和启示。
首先,区域地理教给我如何把握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析地球表面上不同地区的气候、植被、土地利用等地理因素的分布,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例如,热带雨林的分布与赤道附近的气候和地形特点有关,而荒漠的分布则与干旱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通过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地理资源,推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区域地理让我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水泥建筑和道路,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格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了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拥堵和污染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地球的影响,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保护地球。
另外,区域地理还教给我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可以根据地理因素的分布规律,预测可能受灾的地区,制定应急预案;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根据地理条件和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城市的不同功能区,提高城市的宜居性。通过运用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
此外,区域地理让我意识到地理文化的多样性与融合。地理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研究,它还与人类社会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的地理文化,我了解到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这些不同的地理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地球文化。这不仅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化遗产,也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都需要共同努力保护地球,推动可持续发展。我相信,只有深入了解地理现象、意识到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并采取行动,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
总之,通过学习区域地理,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体会和启示。我认识到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以及地理文化的多样性与融合。我坚信,通过地理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为我们的未来做出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地球,创造美好的明天。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十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
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
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
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
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
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
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
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
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
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
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
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三、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
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四、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十一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地理空间的不同区域特征以及背后的形成原因。通过学习和探索区域地理,我深深感受到地球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家园,每一个区域都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对区域地理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
自然地理特征对一个区域的发展和特色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气候、地貌、地势等因素直接决定了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分布。例如,高山地区的气候寒冷、地势陡峭,物种多样性较高,适合开展冰川考察和高山攀登等活动。而海岛地区则以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滩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通过了解和分析自然地理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区域内的资源。
第三段:人文地理特征的影响。
除了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也在区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遗迹、经济状况等因素塑造了一个区域的特色与魅力。例如,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不仅连接了北方和南方,也传播了许多文化与商品。如今,大运河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人文地理特征不仅为区域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还推动了其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段:区域地理的发展与保护。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区域地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区域地理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全球的发展格局和趋势。例如,深入研究亚洲、欧洲和非洲等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和经济特征,可以为各国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保护区域地理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广大的群众充分认识到区域地理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
对于区域地理的未来发展,我对其前景持乐观态度。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发达,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和研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通过应用新技术和方法,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展示区域地理的特征和变化。同时,全球气候等重大问题也将成为区域地理研究的重点。我相信,在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区域地理将为地球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通过学习区域地理,我深深感受到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对一个区域的影响。学习区域地理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和生态系统。未来,我希望自己可以通过研究区域地理,为地球的发展和人类的福祉做出更多的贡献。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十二
多看国家地理杂志和有关地理的节目,多去旅游。热爱生活,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回过头看看你的地理课本,soeasy。这样学习地理你会理解深刻,不用死记硬背!
做好地理知识结构,做好每一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后笔记,特别是必修1得花点苦功夫,其实大部分都是有规律的,把重点知识掌握,多理解下。最后把老师讲的和自己学习的知识做好思维导图,包括地图、表格等。
根据地理知识结构和思维导图做好每一章每一节的练习。
要适当地做一些练习,但不能多做练习。觉得哪个知识点难还不理解,找出10套题只做该知识点的题目,做这些试题的时候要认真,保证做一题对一题,全部吃透,这个知识点你就算过关了。另外你要把以前考过的试卷拿出来再做做错题,这样比做陌生题要好得多。错误的地方再温习一下,看看失误的地方是否已经解决了。
根据知识结构整理地图。
结合时下的热点多读地图,特别是看看老师强调的一些图。如美国、日本、德国、印度、中东等这些重要的区域性图;如环渤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等这些沿海的区域性图。
要培养自己解题细心的习惯。
有些童鞋答题会丢三落四,注意解题之前要整理些关键性、条理性和综合性的思路,思路整理好了,才不容易丢分。如城市、工业的布局区位因数是哪些,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是哪些,经过整理后你思路就明晰多了。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十三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初步学会从自然角度分析非洲的人种特征;从历史原因分析非洲的人口分布,以及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这一现象。
3.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教育目标。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讲授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亚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二、讲授新课。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oe以东,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
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础。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地形图,及各种统计图表,掌握读图的方法,锻炼读图能力熟练读图的技巧。
3.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阅读课文,简单介绍、以人文教育、德育为主。
三、小练习:利用书、目标检测当堂练习。
四、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提前看图尝试分析非洲的气候突出的特点,旨在让学生熟练这种方法。
教学后记。
非洲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大洲,讲课时适当插入一些关于例如:裂谷、刚果盆地的一些地理讲述,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的课堂中要适当加入一些录像效果会更好。
区域地理说课稿篇十四
近年来,我对区域地理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我对于地理的作用和影响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迁移等方面,总结一下我对区域地理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地理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巨大,如山川河流、土壤气候等,不仅决定着当地的资源禀赋,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例如,地处大陆内部的地区,都市化程度较低,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而沿海地区则因为丰富的港口资源和便利的国际贸易,经济更加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也相对较快。因此,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和优劣势,可以为当地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其次,文化传统在区域地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独特而又丰富多样,这是由历史、民族、地理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文化传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惯。例如,我国南方地区多山川纵横,土地肥沃,人们的生活方式多以农耕为主,而北方地区则大多是草原和沙漠,适合牧业发展。这种区别也反映在南北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上。因此,了解地区的文化传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促进不同地域间的交流和融合。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不同地区的差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生活质量,也决定着当地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社会稳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而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常常处于技术和资金的短缺状态。因此,了解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我们判断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合作机会,推动经济的互利合作与发展。
第四,生态环境对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各地区共同关心的问题。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差异巨大,有些地区资源丰富,却在环境保护方面犯了许多错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可以推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最后,人口迁移也是区域地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巨大,人口迁移对于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例如,许多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剧增,城市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设施承载能力下降等问题。此外,人口迁移还影响着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给,决定着不同地区的发展趋势和竞争力。因此,了解人口迁移的规模、趋势和影响,可以为当地政府和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综上所述,区域地理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共同之处,推动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