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说课稿(优秀15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目标。参考相关的总结范文和样本,可以帮助我们写一篇更加完美的总结。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在总结过程中的思考和观点。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一
今日上午聆听了贾教师的一节公开课,心里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教师来说,能不温不火地、且颇有条理地完成这堂课十分得不容易。相比较她刚来时课堂上的青涩与生疏,此刻的她已经慢慢地走上了正轨。这与她一学期以来孜孜不倦地学习与脚踏实地地工作密不可分,当然,她的师傅更是功不可没!
纵观这堂课,教师的设计比较合理,知识的储备含量也比较贴合三年级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掌握情景。教学伊始,教师以趣味的谜语导入,能够迅速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接下来的自由提问更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效地将全文的核心资料以问题的形式呈此刻孩子面前,为接下来的提炼文章资料埋下伏笔。教师的板书设计也很趣味,巧妙地概括了故事的核心资料,更能学以致用,让学生结合板书再次地复述课文资料,而不是单纯地仅仅为了板书而板书。这些优点可圈可点,值得保留,值得坚持。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开头的谜语导入很有吸引力,但一开始的“向日葵”谜语和本课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能够去之。在生字词教学时,教师请孩子们说出自我的“记字”方法,但很明显,孩子们的方法都怪怪的,或者说不能称之为“记字”的方法,这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作为三年级的教学,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必不可少,像“气势汹汹”、“一拥而上”等词语,完全能够在第一课时进行一些词意的渗透。在接下来的范写环节中,教师比较含蓄,一带而过。其实,在范写生字时,教师应当放慢速度,关键部位更要边写边渗透,这样才能真正地起到指导写字的作用。另外,由于田字格较小,范写的生字显得不够清晰。复述课文资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提议教师能够将“分自然段读课文”放在“结合问题写板书”之前,这样学生对于课文资料会更加熟悉,无论是答疑、还是复述都会更加得得心应手。展示学生的作业,是一个很好的环节,但仅仅是“描红”,效果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生字,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亲切自然的教态十分重要,也许因为比较紧张,她整个人显得比较拘谨,情绪也不够高。但听了贾教师的课,我还是很激动,因为课堂的些许不成熟掩饰不了贾娟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我相信,假以时日,这颗星星必须会更加闪亮!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二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长一点儿,留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文章的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文章写时只是“兼怀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达”的变化过程。
五是教师的素质极好,善于对孩子引导,板书字迹非常好,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板书内容注重师生共同完成,发挥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三
读诗赏词首先要学习朗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讲析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这种方式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何老师的《水调歌头》一课再次为我们展示了鉴赏教学的魅力。
1、通过诵读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语言,借助想象,感悟意境。学习古人旷达的胸襟。
3、背诵《明月几时有》。下面的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这三个学习目标展开,学习目标明确、具体,表述规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下面说说何老师的这一节课是怎么教的。
1、课前交流积累写月的诗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一种很和谐的环境下教师启发谈话,进入新课。
2、进入文本,何老师重视了学生“读”的训练。何力所能及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的机会。学生朗读次数多,而且形式多样,有齐读,男女生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何老师做得很好。
3、在赏读诗歌时,由方法引路,学生对照方法进行阅读实践,何老师每一步操作都是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完成了上一个目标接着又完成下一个目标,实践阅读中学生有目标可循,有方法可依。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读”的方面。
教师虽然非常注重学生的反复朗读,但有感情的朗读还做的不够,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节奏,语气。这样会使部分学生“有口无心”,更不用说培养兴趣。
2、“讲”的方面。
分析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讲解显得比较多。分析上阕写景时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对词中文字进行再创作;在分析诗人内心情感时,只做必要的提示和点拨,如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点拨,不必讲析太多,否则就会挤掉学生思考体会的时间。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与读的合理把握至关重要。如何做到“以讲导读,以读导讲”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四
梁实秋先生在《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一文中,给我们展现出的是一位讲课到激动处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国学大师形象。之所以任公先生那次演讲,在多年以后还永远铭记在作者心灵深处,我想,最大的原因不仅是任公先生的博学多才、语言流畅,而更在于演讲中,梁任公先生所流露出的真性情。任公先生的演讲,表面是在向学生们解读文本,实则把自己的真实情感经历完全倾注在其中。
前些天,有幸随胡双全老师赴桐城八中参加工作室教研活动,有机会学习聆听了八中四位老师的公开课。其中程危宁老师、邹士兵老师上的是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课,汪xx和郑xx老师教授的分别是《赤壁赋》和《将进酒》。课后各位老师就每节课都作了精彩独到的点评,因此关于每节课的优缺点这里我不再枉论。只想谈谈我对诗歌鉴赏课及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语文的教学自然离不开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和欣赏,可一直困扰我们语文老师的就是,很多时候,无论一堂课我们怎么精心准备,无论我们如何启发引导学生,而一节课结束后,我们总是还若有所失,似乎达不到预期效果。我本人也曾在参加安徽省优质课大赛,当时教授的课文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那节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生成,可以说都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铃声一落,刚好完成了所有教学环节,课后大家评价也颇高。我虽如释重负,但心里总感觉缺失点什么。直到之后听完与我同课异构的.阜阳三中一位老师的课,徐老师的课一开始就播放《晚秋》歌曲,师生互动很热烈,最后课讲到动情处,徐老师也情不自禁的演唱起来。语文课唱歌,似乎是背离语文教学本质的。但最后结果是,徐老师荣获一等奖,而我是二等奖。事后再分析反思,我觉得,这两节课最大的差别就是我的课太注重设计而忽略了教师情感的强烈倾注,而徐老师的课,不论唱歌这一环节设计是否合理,却体现出了教师的激情,更好的打动了学生。其实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我到是挺随性有激情的,正是因为觉得是大规模的赛课,心中被赛课的一些规矩给约束住了,反而没有把自己的真性情展示出来,也自然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深入进去,更好地打动学生。所以从那以后,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向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没有激情,而是过分的被一些教学条例所束缚,这节课就必然失败。
尤其是古典诗歌的教学,无论是高三复习课还是新课,诗歌首先都是要阅读,老师先要读,读进去,方能引导学生读进去。“万水千山总是情”,诗歌语言的根本是情感,作者的情感体会到了,一切便引刃而解。如何引导学生更有效的读进去?这就要回到我在开头所引用的梁任公先生的这段演讲了。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正在于他们对生活有着无比热爱无比真切的情感体味。我们语文老师,唯有这般去热爱生活,有激情的面对生活,才能把深邃而有韵味的古典诗歌理解的独到透彻,才会使我们的课堂多些活力,少些乏味;多些灵动;少点束缚。要记住,我们的课堂教学目的固然是要打动学生,但也为了打动而打动,你得有自己真实的性情!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五
1、教材内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5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心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能力目标:学会多种形式的诵读;能用文雅的现代汉语对原诗进行再创作;能准确自然流畅地运用名句。
(1)结构层次:诵读——美译——鉴读——用读。
(2)思路理念:
1、导语尽量简洁明快。
2、明确阅读方法的指导,以读代讲,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有效地朗读指导可以促进阅读的展开,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
·通过有表情地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以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通过有比较地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在词(句)的增删、变换中豁然开朗,以达到“选词知文”的效果。
·通过有角色地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以达到“触文生情”的效果。
3、美译。
诗歌之美在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古诗词学习,首先要克服文字障碍。传统的疏通文意搞一一对应式直译会导致有其意而失其神。信而不达,达而不雅。因而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找规律,想办法,把诗歌翻译成文雅的现代汉语。
4、鉴读。
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于文中找规律,围绕语言学习置疑、启疑、激疑、辨疑,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板块之一:
多种形式地朗读活动目的——疏通文意,体味情感。
有表情:读出急、缓;读出轻、重。
读出高、低;读出停顿。
示例:明月几时有(缓),“几时”(重读)。
有比较:换词或增或删,体会文意变化。
示例:我欲乘风归去,若换成“飞去”,则体现不出苏轼对朝廷的追求渴望之意了。
有角色:自言自语地读相互对读。
有个性:选出文中句子,读出学生的自我体会,发挥创造性。
教学板块之二:
优化译文活动目的——体味诗歌韵律和谐美。
引导学生把诗文翻译成优美、文雅的现代汉语,保持诗歌原有的韵律美。提高译诗的品位,可保留韵脚字,扩充核心词,添加修饰语,补充空白句。
示例:那一轮明亮的月儿呀,是什么时候孕育而出?
我端起酒来询问浩渺的苍天。
不知道宫殿林立的天上,
现在是何日何年?教学板块之三:
鉴读活动目的——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品词:
如找出一组意思相反的词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欲——恐悲——欢。
离——合天上——人间。
找出一组描写色彩的词,体会丰富的色彩表达的丰富情感:
青天、琼楼、玉宇、朱阁。
品句:描写句叙事句议论句抒情句。
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比喻句拟人句。
教学板块之四:
用读活动目的——化静为动,学以致用。
你认为本文的名句是什么?为什么?
你能不能运用到自己的语段中去。
板书。
诵读有表情有角色有比较有个性。
美译信达雅。
鉴读品词品句品法。
用读说析用。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六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其中的一首诗。
一、说教材:
《水调歌头》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十分优美。
结合本单元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重点词句学会品味赏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完美的意境。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课件演示、媒体辅助、谈话点拔等多种形式,发挥远程教育媒体的资源作用,让学生发散思维、主动学习。
二、说远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
本课的资源取自远程教育模式二,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我找到了适合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图片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并结合我们接山学生特点制作了课件,让学生更有效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预习。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文章写作背景,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说课堂。
(一)、导入新课----明月诗情、明月有约。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自然界的事物中,月亮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也最能引起人的情思。所以古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那么学生知道的`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我的提示引出课题:《水调歌头》)。
(二)、预习检查----明月抒怀。
1、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及作者的写作背景。
2、检查重点字词的写法,发音,字意。
(小组交流展示,对抗组互相评改。)。
(三)、讲授新课----明月抒怀、明月有情。
1、朗读(首先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试着朗读课文,并把积累的朗读技巧分享给大家听。然后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下载了著名主持人曹可凡的朗诵,让大家细细品味。听完了名家的朗诵,学生也已经跃跃欲试了,接下来我配上音乐让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读给大家听。)。
2、在充分朗读之后,我适时的抛出4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
3、然后精讲点拨,根据学生的讨论,我们得出了这样的参考答案:()然后回到课文。
4、接下来是升华总结,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面对一轮明月古人留下了千古名篇,学生学完本文之后也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要说。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拓展交流。
(四)、当堂检测。
(1、小组展示2、对抗组批改交流3、教师评改)。
课堂最后,播放从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下载的歌手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非常好听,让学生在这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的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语文之美,教学艺术之美,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让课堂更有效!
五、说达标。
1、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艺术上有何特点?
2、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和不如意的事,学了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这两个达标题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设计,用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七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2、品味诗句,感受意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1、导入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将整首词改写称为散文作为作业,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八
首先,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力所能及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的机会。纵观这节课,学生朗读次数达十次之多,而且形式多样,有齐读,男女生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教室里不时地回响着同学们的琅琅书声,这种氛围,让我们想起语文课那种最简单而又最真切自然的特色。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陈老师做得非常好。
其次教师注重诵读与讲析的结合。在朗读中实现了字词教学,如对“阙、琼、婵娟”等词的正音解释(可惜教师自己读错了“阕”字音)。由女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上阕的分析,设计过度语为“作者对天上的美景作了哪些描写,微妙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从而讲析诗人的矛盾心境。又由男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下阕的分析,讲析诗人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开阔胸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整首词。经过以上环节,相信绝大多数同学能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起伏的心理变化和旷达胸襟。
再次,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达到鉴赏的教学目的。阅读诗歌,贵在于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影”说的大概也就是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陈老师在这节课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分析下阕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三遍的同时提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并简说理由。”此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反应热烈,回答也多结合了自己的感受,更多地谈了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精华。从而出现了本节课的高潮。我觉得学生的这种看似零碎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学生对诗歌的真正体会,阅读一首诗或词,能有那么一两点的自己的体会已经足够了,而这要比我们老师作再多的分析要好得多。
诗歌教学中如能合理把握讲与读的关系,我相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但同时我觉得教师的讲析要体现出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忌多贵精,重在抓点子,指路子,教法子,点拨启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在讲与读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读”的方面。教师虽然非常注重了学生的反复朗读,但对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还不够加强,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节奏,其它几次都没有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包括语气语调、停顿等,教师又没有范读,也没有借助其它媒体,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为朗读而朗读的不良印象。时间一长,也会使部分学生“有口无心”,更不用说培养兴趣。在朗读形式上,齐读过多,个别朗诵不够。总觉得,朗读次数虽多,学生似乎依然没有学会如何朗读这首词。原因是读中缺少“导”。
“讲”的方面。总的来说,一节课中,除了学生的十次左右的齐读以外,其余的绝大部分就是教师的讲析了。导入时讲了比较多,分析上阕过程中教师讲解也比较多。这首词的上阕有一定难度,必要的提示如作者当时的处境,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点拨,不必讲析太多。讲中应有“导”的作用,否则只能挤掉学生思考体会的时间。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与读的合理把握至关重要。如何做到“以讲导读,以读导讲”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九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这首词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这一千古名篇,意境壮美,而又结构新颖,富含这里和人情。这首流传千古的诗词经过老师的解析与渲染,学生更从深层次理解并作者产生共鸣。这节课特色十分明显。
首先,在诗词的朗诵指导方面。教师先从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读文。读文时老师明确表达了要求要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哪个字需要重读哪个字需要拖长音读,学生在自己读时就能加进自己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们就知道读这首词的应有的抑扬顿挫的意义。尤其是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时,把“久”和“娟”声音拖长,中间更添加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所要表达的诗人在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浓烈的感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练读本词,在词所构造的意境中和诗人进行精神上的共鸣。
其次,在理解文本内容方面。一开始教师就营造背景氛围,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从注释中了解文本的内容,而不是急于去讲解诗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此时写词人苏轼所处的地方“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在这层次中让学生明白,此时诗人是在思念弟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由教师的范读去理解四幅画面(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把酒问天,词人问的是什么?学生从词人问的内容中去想想词人的内心,词人的动作。化身为词人后想想后三个画面中词人在想些什么,这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和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综合体现。在层层深入的理解与引导下,矛盾——坦然——怨恨——豁达学生最终体会到词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其实是想表达身在失意、心怀天下。
再次,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做的很到位。对于学生的回答尤其是自己理解的诗词的独特之处,教师都及时进行鼓励性的反馈,尤其是学生说到自己学习诗词是借助资料了解到的时候,教师立刻鼓励总结“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这也是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认可。
这节课,教师在充分展现自己的高水准的素质的同时,也让我感受的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凸显,教师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感悟,让我不仅称赞这真是真正的和谐的交流的课堂。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十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2 、品味诗句,感受意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 、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1、导入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将整首词改写称为散文作为作业,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十一
一、说教材:
《水调歌头》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十分优美。
结合本单元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重点词句学会品味赏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完美的意境。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课件演示、媒体辅助、谈话点拔等多种形式,发挥远程教育媒体的资源作用,让学生发散思维、主动学习。
二、说远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
本课的资源取自远程教育模式二,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我找到了适合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图片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并结合我们接山学生特点制作了课件,让学生更有效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预习。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文章写作背景,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说课堂。
(一)、导入新课----明月诗情、明月有约。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自然界的事物中,月亮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也最能引起人的情思。所以古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那么学生知道的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我的提示引出课题:《水调歌头》)。
(二)、预习检查----明月抒怀。
1、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及作者的写作背景。
2、检查重点字词的写法,发音,字意。
(小组交流展示,对抗组互相评改。)。
(三)、讲授新课----明月抒怀、明月有情。
1、朗读(首先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试着朗读课文,并把积累的朗读技巧分享给大家听。然后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下载了著名主持人曹可凡的朗诵,让大家细细品味。听完了名家的朗诵,学生也已经跃跃欲试了,接下来我配上音乐让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读给大家听。)。
2、在充分朗读之后,我适时的抛出4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
3、然后精讲点拨(),根据学生的讨论,我们得出了这样的参考答案:()然后回到课文。
4、接下来是升华总结,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面对一轮明月古人留下了千古名篇,学生学完本文之后也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要说。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拓展交流。
(四)、当堂检测。
(1、小组展示2、对抗组批改交流3、教师评改)。
课堂最后,播放从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下载的歌手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非常好听,让学生在这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的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语文之美,教学艺术之美,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让课堂更有效!
五、说达标。
1、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艺术上有何特点?
2、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和不如意的事,学了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这两个达标题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设计,用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十二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是教学难点。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将词改写成散文,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一课时
第一步:赏月诵月——
(一)知识积累导入新课:
“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而长大后,天上那一轮明月,却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请欣赏一组月亮的图片,齐读古人为我们描写月亮的诗句。
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在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拓展知识积累,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月”为中心词,从词中挑选一些动词放在“月”的前面组成一个短语,看看苏轼对月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问、归、怨、共……)
老师介绍苏轼的生活经历,学生选择诗句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谈谈:“透过……诗句读到了……”(读到了苏轼对月亮的向往、读到了苏轼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惆怅、读到了苏轼积极豁达的胸怀……)。
4、自读: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远离亲人的苏轼,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回答问题——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曲______而不失______的音乐。(抑郁而不失旷达,惆怅而不失乐观……)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抑郁——旷达。
5、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6、齐读:女生齐读上阕诗句,男生齐读下阕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第二步品月写月——拓展积累式鉴赏: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漫步古代咏月诗篇中,通过比较阅读老师搜集到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月的永恒魅力。
1、听:老师朗读这两首诗歌,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______诗句,因为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让男女生分别将本词的上下阕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十三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一首咏月词--《水调歌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水调歌头》是苏轼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对于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和这首词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词的大意,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其中我将第1、2点确立为教学重点,第3点确立为教学难点。依据是诵读品味体悟是新课标关于诗词教学的要求,其次,初一学生人生经历和感知特点使得他们对于人生态度的理解相对困难。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也,可见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我采用引读法和点拨法作为本课的`教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本课我采用诵读体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读说结合法作为本课的学法指导。
1、诵读体悟法。
这首词语言优美。感情真挚,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细细品味。
2、自主合作探究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志性的学习方式,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认识更加深刻全面。
3、读说结合法。
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渗透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考虑到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领悟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课前准备。
为了更好的辅助与促进教学,我在课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查询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及其名篇代表作。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文字:有这样一个人,
他,才华盖世,贡献卓著。散文与韩、柳、比肩;诗与黄庭坚相齐;词与辛弃疾并举;书法、绘画也属开山之尊,在他所涉及的领域里,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他,勤政爱民,造福苍生。历仕四朝,屡任地方官。所到之处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百姓拥戴,有口皆碑。并多次向朝庭进言,革故鼎新。显示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雄才大略。
他,乐观豪迈,睿智旷达。政治上的失意令许多封建官僚深陷泥淖而无力自拔,发出英雄末路之叹,而苏轼则失意不失志,一曲"大江东去",千古绝唱唱到今,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魅力。
同学们说,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板书标题作者)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111页:
这里导语设置语言精练优美,富有人文气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作者简介。
首先让同学们自由说出自己搜集到关于苏轼的一些情况,而后教师以课件的形式作补充和明确。具体如下: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故事典故;被贬黄州,躬耕于村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韩柳、王安石、曾巩、欧阳修)眉州眉山人,作品有词集《东坡乐府》等。
生平简介:苏轼,22岁便中进士,入世做官后,因新旧党之争,先后被贬到杭州、密州、徐州、潮州做地方官,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相继被贬到惠州、琼州、儋州。所以苏轼在自题画像中说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另外,苏轼可谓是一位艺术天才,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造诣极高。
(四)背景简介。
对苏轼写作这首词的背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被贬在密州做地方官,政治失意,而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苏轼把酒望月,有所思,有所想,写下了这首词。
在介绍完写作背景之后,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分为:读词、说词、品词、拓展迁移和总结全文五个部分。
(五)读词。
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分为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几个环节,读的过程中教师强调朗读要求:正。
(六)说词。
(1)首先,讲解小序。
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写作时间和写作目的(板书)。
(2)说词大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分句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教师给出示范:
如说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先读出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说大意是: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并以课件的形式对这首词的大意进行展示明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我欲乘风归去,)。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3)概括大意。
疏通大意后,让学生思考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月下饮酒。
下阕:对月怀人。
(七)品词。
(2)苏轼的乐观旷达可谓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前面学习他的《浣溪沙》时,也感受到他的热爱生活,乐观旷达,大家记不记得《浣溪沙》中下阕的名句?明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之后,教师稍作总结:古代诗论家关于这样说诗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可见,诗词中总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需要我们去细细体味。
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以温故而知新。并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
以渔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触类旁通。
(八)拓展迁移。
穿越历史。
假设你穿越历史,回到宋代,看到了此时正在月下饮酒,思念弟弟的苏轼,你们之间会产生怎么样的对话呢?(要求对话内容积极向上,不偏离词的主题。)。
(九)音乐欣赏。
播放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在优美音乐中聆听感受这首词,最后,让学生齐背这首词。
(十)作业布置。
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吟诵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前面学习《十五夜望月》中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叹,可见月亮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情感的一种寄托,课后请大家搜集整理写月的诗词名句,每人至少五句,多多益善。
(十一)总结全文。
结余设置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诵读中体味到了苏轼虽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啊,客观事物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去改变对生活的态度,老师衷心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败,都不要气馁不要退缩,时刻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最后,呈现我的板书设计,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北宋)苏轼。
小序:交x写作时间与写作目的。
上阕:月下饮酒手足情深。
下阕:对月怀人乐观旷达。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一首咏月词--《水调歌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1、 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水调歌头》是苏轼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对于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和这首词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词的大意,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其中我将第1、2点确立为教学重点,第3点确立为教学难点。依据是诵读品味体悟是新课标关于诗词教学的要求,其次,初一学生人生经历和感知特点使得他们对于人生态度的理解相对困难。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也,可见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我采用引读法和点拨法作为本课的教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本课我采用诵读体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读说结合法作为本课的学法指导。
1、 诵读体悟法
这首词语言优美。感情真挚,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细细品味。
2、自主合作探究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志性的学习方式,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认识更加深刻全面。
3、 读说结合法
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渗透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考虑到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领悟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 课前准备
为了更好的辅助与促进教学,我在课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查询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及其名篇代表作。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文字:有这样一个人,
他,才华盖世,贡献卓著。散文与韩、柳、比肩;诗与黄庭坚相齐;词与辛弃疾并举;书法、绘画也属开山之尊,在他所涉及的领域里,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他,勤政爱民,造福苍生。历仕四朝,屡任地方官。所到之处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百姓拥戴,有口皆碑。并多次向朝庭进言,革故鼎新。显示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雄才大略。
他,乐观豪迈,睿智旷达。政治上的失意令许多封建官僚深陷泥淖而无力自拔,发出英雄末路之叹,而苏轼则失意不失志,一曲"大江东去",千古绝唱唱到今,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魅力。
同学们说,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板书标题作者)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111页:
这里导语设置语言精练优美,富有人文气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作者简介
首先让同学们自由说出自己搜集到关于苏轼的一些情况,而后教师以课件的形式作补充和明确。具体如下: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故事典故;被贬黄州,躬耕于村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韩柳、王安石、曾巩、欧阳修)眉州眉山人,作品有词集《东坡乐府》等。
生平简介:苏轼,22岁便中进士,入世做官后,因新旧党之争,先后被贬到杭州、密州、徐州、潮州做地方官,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相继被贬到惠州、琼州、儋州。所以苏轼在自题画像中说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另外,苏轼可谓是一位艺术天才,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造诣极高。
(四) 背景简介
对苏轼写作这首词的背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被贬在密州做地方官,政治失意,而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苏轼把酒望月,有所思,有所想,写下了这首词。
在介绍完写作背景之后,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分为:读词、说词、品词、拓展迁移和总结全文五个部分。
(五) 读词
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分为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几个环节,读的过程中教师强调朗读要求:正
(六) 说词
(1) 首先,讲解小序
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写作时间和写作目的(板书)
(2) 说词大意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分句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教师给出示范:
如说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先读出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说大意是: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并以课件的形式对这首词的大意进行展示明确: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我欲乘风归去,)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3) 概括大意
疏通大意后,让学生思考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月下饮酒
下阕:对月怀人
(七) 品词
(2)苏轼的乐观旷达可谓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前面学习他的《浣溪沙》时,也感受到他的热爱生活,乐观旷达,大家记不记得《浣溪沙》中下阕的名句? 明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之后,教师稍作总结:古代诗论家关于这样说诗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可见,诗词中总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需要我们去细细体味。
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以温故而知新。并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
以渔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触类旁通。
(八) 拓展迁移
穿越历史
假设你穿越历史,回到宋代,看到了此时正在月下饮酒,思念弟弟的苏轼,你们之间会产生怎么样的对话呢?(要求对话内容积极向上,不偏离词的主题。)
(九) 音乐欣赏
播放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在优美音乐中聆听感受这首词,最后,让学生齐背这首词。
(十) 作业布置
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吟诵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前面学习《十五夜望月》中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叹,可见月亮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情感的一种寄托,课后请大家搜集整理写月的诗词名句,每人至少五句,多多益善。
(十一) 总结全文
结余设置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诵读中体味到了苏轼虽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啊,客观事物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去改变对生活的态度,老师衷心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败,都不要气馁不要退缩,时刻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最后,呈现我的板书设计,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小序:交x写作时间与写作目的
上阕:月下饮酒 手足情深
下阕:对月怀人 乐观旷达
水调歌头说课稿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是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将词改写成散文,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赏月诵月——。
(一)知识积累导入新课:“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而长大后,天上那一轮明月,却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请欣赏一组月亮的图片,齐读古人为我们描写月亮的诗句。
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在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拓展知识积累,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月”为中心词,从词中挑选一些动词放在“月”的前面组成一个短语,看看苏轼对月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问、归、怨、共……)。
老师介绍苏轼的生活经历,学生选择诗句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谈谈:“透过……诗句读到了……”(读到了苏轼对月亮的向往、读到了苏轼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惆怅、读到了苏轼积极豁达的胸怀……)。
4、自读: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远离亲人的苏轼,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回答问题——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抑郁而不失旷达,惆怅而不失乐观……)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抑郁——旷达。
5、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6、齐读:女生齐读上阕诗句,男生齐读下阕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第二步品月写月——拓展积累式鉴赏: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漫步古代咏月诗篇中,通过比较阅读老师搜集到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月的永恒魅力。
1、听:老师朗读这两首诗歌,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让男女生分别将本词的上下阕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