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6篇)
3.写心得体会是对自己过去经历的一种回顾,也是对未来行动的有力指导。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会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庄子》又名《南华经》。庄子一生及其作品《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而《庄子》全书精髓是《逍遥游》,其《逍遥游》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且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虽然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困难难解,如之奈何?学学庄子吧!顺其自然对解决事情有时会有一定的作用哦!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庄子名周,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为道家的经典。
在阅读《庄子》这本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它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想象力丰富,文风恣肆。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层出不穷的奇妙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文《逍遥游》表现尤为突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句中体现了作者那种超然的想象力。也许作者也想成为鲲鹏可以遨游于天际,无拘无束超然物外,拥有绝对自由,不受现实的羁绊。
《庄子》一文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文学价值非常高。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如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都受其影响,可见影响之大。
探其思想观点多以老子为依附但有所发展,主张“无为”“无用”“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又从其相对主义出发,否定客观事物差别。对儒学多有诋毁,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出激烈的抨击,却又采取逃避现实,逍遥自得的态度。看其根源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各国阶级矛盾尖锐,互相兼并也更加激烈,思想家都在尽力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庄子无力改变这种现象虽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但也只能逃避现实。
《庄子》一书从文学角度来看不失为一部经典,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微薄感受,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在初一以来,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文言文。在我眼中,文言文是一种让我想“哭天喊地”的文种——它需要我们背诵理解几百几千年以前的文字。但才学的《庄子两篇》却让我有种想读下去的欲望。於是我买了《庄子浅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名著,但这本书让我进一步瞭解了庄子这个人。
整本书都是作者的解说与《庄子》中的文章相结合的,所以不会有什么看不懂的,反而让我对庄子能有更深的认识。陈鼓应的这本书虽然薄薄的,但却胜过那些厚的能砸死人的所谓解说。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里,没有任何的勾心斗角,我们可以自得地享受美好的世界。
孔子的学说让我们在太平盛世中悠然自得,但庄子却教我们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不求名利,只求心中的自得。
这本书分为“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三部分。从“生活篇”中,我瞭解到了庄子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却怡然自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生活下去的,很快,陈鼓应给了我__——庄子把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而致力於提升精神生活。
在生活态度上,庄子是顺其自然的。他不会算计別人,而是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来看待事物,正如《惠子相梁》中庄子的所为。所以理所当然的,老庄也不沉迷於官名仕途,《逍遥游》也是一种写照。
老庄对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庄周的蝴蝶梦也表达了庄子对死的看法。对于他来说,死,无所畏惧。因为死只是你“从大地上来,又回到土里”的一种形式。对于死,庄子培养的是一种洒脱的态度。庄子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由此可知庄子的生死观念并不是消极或出世的,而是一种超然的洒脱。
读了《庄子浅说》,我对庄子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知道我的认识不过是一些小皮毛,不过,即使如此,我对老庄的敬意也只增不减。
千年之后,我再度捧起《庄子》,细细品读,仿佛庄子就站在我身旁,淡然,洒脱。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庄子》全书一方面斥责仁义与圣贤,另一面要求人们弃置聪明与智巧,这两方面合并起来,就是全书治世的总方针。通过读《庄子》,使自己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厨师一个月就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用的刀已经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而刀刃锋利就像从磨刀石磨过一样。——《养生篇》。这看似在说一个厨师刀功的高低,但同时也暗喻顺着自然本性的人往往会有所体会。就像庖丁在解牛时顺着其构造解肉,刀不会因此受损,十九年解牛上千头刀刃却还锋利如初。这正是顺应自然禀性的好处,同时也是养生的一大要点。庄子因此而感叹:“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井里的青蛙,不可能与他们谈论大海,是因为他们受生活空间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由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秋水》。看到这段话,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话:“只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不能叫知道,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才叫做知道”。井里的青蛙、夏天的虫子、乡曲之士他们都被自己所看到的、知道的东西束缚着,因此这正是他们自身的一种鄙陋。一旦他们挣脱束缚,从已知进入未知,这样便可以与他们谈论他们所不知的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他们都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事时,他们只相信自己所知道的,因此你与他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时,他往往不相信;若当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时,你与他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他往往会相信。因为他明白自己所不知道的,所以相信别人所说的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事。因此河伯见了大海的浩大才明白自己的鄙陋;井底之蛙只有出了井口才会知道自己的愚昧;夏虫只有经历了四季变化才会明白自己生命的短暂;乡曲之士只有挣脱教养束缚才会明白自身的无知!因此只有从自身所局限的范围中挣脱,才会接近另一个大的范围!
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整体上看,他们较之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是,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学生应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单纯的技术型、经济型人才已经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文明的前进呼吁更多不仅具有专项技能,同时更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不仅仅会闹笑话和犯简单的错误,甚至对国家的荣誉及形象也会带来损失。清末文人龚自珍曾说:“灭其国不如先灭其史。”可见历史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徜徉于大自然,他总能静心地听到__自在的旋律。他的妻子死了,他虽然悲伤但是不久便鼓盆而歌。他把生死视作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还原过程。病重时,弟子要厚葬他,庄子却拒绝了,他说大地就是他的棺材,万物就是陪葬。还有什么比这更盛大的呢?心挂无碍,潇洒自在!
书中庄子曾说:“真正追求内心的人,只在意他们的生活是否与自然和一,他们更珍惜生命,照顾心灵。而你却只是顾惜肉体生命,任由外在因素干扰情绪,伤了天__,把时间浪费在友情无情的地方争辩之中。”这段话告诉我们事情或感情,只用在对的地方,要善用时间、珍惜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不许白白浪费。
看完这本书让我的生活体验变多了,例如:无情的故事里我学会如何善用时间或如何珍惜时间,因为时间是最宝贵又会流逝掉的金钱,用现在的纸__或用现在的硬__是买不到已经流逝的时间,所以一定要趁现在好好善用时间、珍惜时间。我也在回报的故事里学会了懂得回报别人,假如别人帮助我时,我心想,当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也可以帮助别人。记得我有一次坐着公车,我那时候会利用短暂的时间复习老师所教过的生字或课文,我也看到很多人在公车上看著书、听着耳机喃喃自语。我放学时,都会在椅子上复习生字。
此外,庄子很孝顺也很乖巧,因为假如别人想不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时,庄子会适时的帮助他。我也要向庄子一样,善加利用时间之外,也要乖巧懂事,孝顺父母。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犹记得我是在高中的时候才对庄子有了初步的了解,是因为我们课本上节选了庄子的《逍遥游》作为我们那时的课堂学习任务。直到那时我才初次接触到了《庄子》,后来又渐渐地许多关于庄子的文章,也逐步体会到了庄子的“无为”即无所作为的思想,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然物外的洒脱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幸福生活吧。《庄子·齐物论》中有一篇庄子梦蝶的文章也颇为人知。《齐物论》是庄子人生观和生存方式的哲学基础,所谓“齐”就是“同”,就是“一”,就是“无差别”。庄子把世界万物看成浑整的同一,此篇“庄周梦蝶”寓意即“齐”,庄周与蝴蝶有什么区别?到底使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谁能分得清呢?世界奇幻多变,万物不断运化,形生神聚则为人,形之神散则回归大自然。此外,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至乐》了,在此篇中庄子的观点是“至乐无乐”,真正的至乐是超脱世俗情欲,求得内心恬和之乐,从世俗的小我中超脱出来,与天地精神往来,达到与宇宙相合的大我,达到与天同乐的境界。当庄子的妻子逝世时,庄子不悲反歌,正是因为他看破了生死,生不由己,生有何喜?死由天定,死又何悲?不以生喜,不以死恶,一切随顺自然,这就是最大的快乐吧。
其实,我们真的有必要去研习一下庄子的文章,以前之所以喜欢读他的文章,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文章语言优美,通常用一些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以他人或他物来自喻,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引人深思。另一方面,则是我深深地被他文章中透出的超然物外,无为而治的境界所深深的震撼了,以至于深深地被它所吸引,所着迷。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庄子,名周,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庄子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接下来本站小编给你整理了庄子读书。
心得体会。
欢迎大家的阅读。
借助于《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庄子也是犬儒主义的创造人,庄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显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国倡导庄子精神实在不是时候。
《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驼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大骂世俗,一方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外”,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方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庄子一方面是大胆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想像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触及实际的“神游”而已。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生态度。
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公元5世纪的希腊,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的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
犬儒主义不仅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现实世界中道德的颠倒和价值的真空状态,更是人们对于这种颠倒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乃至积极认同,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
无意中在书摊买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读来感到相当有趣,觉得很舒服。那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只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恰恰相反,其实庄子里面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都需要。这是需要你辨证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但是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有些不劳而获的意思。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是有资本“觉”的。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成功的。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之前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暑假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觉得诗句挺特别。后来知道庄子写了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虽是一个幽默而有涵养的人,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贫穷到极点,处处求人,等米下锅德地步。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很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为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一
庄子的哲学学派可以称之为道家学派,以“无为而治”、“自然恣意”、“感官之欲”等理念为核心。庄子认为,人类的本性是生而自由,而且所有人都应该依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不必去受制于社会舆论和规范,去追求什么所谓的正义、道义和人伦。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多元性和特异性,同时也认为世界上万物互相依存、互相关联。这样一来,在庄子看来,所谓划分的清晰界限,都不过是人们为了方便而规划出来的。
2. 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认为人生没有绝对的真理和正确性,因此就需要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去发现其乃至于解构它。同时,人类的心灵是需要不断自我调整和平衡的。庄子讲究的是“心底无事”,一种内部的安静与自在,也就是心境上的平衡、茫然中透出睿智,这种境界正是庄子所讲的“道”。庄子提出,达到“道”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在”,即在自己的生命之旅中,自由地追求与创造自己的人生。
3. 庄子的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多实际应用价值。比如,庄子主张抛却烦恼和外在干扰,寻求一份内在的平静;他认为有些事情不值得关注,所以他能够忽略必要的干涉;庄子曾经提出“养生之道”。“养”视作(保护),不是改变人类生存物质基础,而是强化适应自然环境和自已生理机能之基方。养身是个我向我们四体具备多重作用的医养方法,是“自然界中较为健康、安稳、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命个体”的自然发挥和一种结构性途径。这些都可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得到应用。
4. 庄子在道德层面的贡献
庄子在哲学、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在道德方面的贡献也同样值得称道。庄子提出了自由的思想,以及关注人的内心;在庄子看来,做好人就是“保有自我”,追求“自由自在”这个最高级别的生命状态。并且庄子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提出了“自知之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宽恕是解决矛盾的根本,这都值得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时刻留意。
5. 结论
庄子的思想可以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人类不只是一种生物,同时也是一个具备无限潜力和自由创造力的主体。同时,庄子的哲学思想也教给我们一种关注内心、追求自由与自在的生命态度,以及用宽恕来解决矛盾与纠纷的理念。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和借鉴,实践这些思想,获得精神自由,会有助于我们更加快乐、安宁和自在地生活。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二
庄子那本书买回来搁在那里半年了,也没有看过,因为我和同事们在地摊上转的的时候,一位同事买了本史记,因为这个代表了文化人的象征。但是,我买了本庄子,可能是附庸风雅吧。
庄子这本书放在那里半年没看过,他在哪里静静的躺着,可能是在睡觉,弥散在一种逍遥的氛围中。也可能在等待着,等待懂他的人出现。
翻看庄子这本书看的时候,第一个感觉特别难懂,本来我对古文就不懂,再加上每一行里面冒出些生僻字,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没文化真可怕的写照浮现在脸上。再就是他的意义特别难理解,对于我,通过解释加译文依然领略不了其要旨。但是,有时候也能读上几句可以说只能认识字的几句话,感觉又是朗朗上口,字字珠玑,就是说一句话,一个字,都闪现着智慧的光芒,有时候看到的,似乎还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立即有种羞愧的感觉。
庄子的精神很博大,说实话严格领会庄子的意义更是难上加难,庄子的思想似乎在天边飘荡,而自己就好像是井底之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每个人也许在这社会上拼搏,成功也罢,失败也罢,但是,缺忘掉了一件事情,我来到这个社会上是干什么的,漫无目的,似乎也在飘荡,但是,不知道怎么飘荡,不知道飘到那里去,这件事情应该谁都解决不了,只能是扣住心扉问自己。自己连自己想做啥都不知道,还能问出什么。
庄子的思想飘逸峻异,并没有说明我们该怎么做,不像孔子。但是,感觉到是要让人站到一个特别高的高度看问题,我们在物理学的坐标常常是地球,但是,庄子的坐标可能定在了太空。让人感觉坐在太空中看一切事物的流动。
庄子的思想可以说很难解读,只能慢慢的从中一遍一遍体会,有些小说看一遍就算完了,但是,庄子的小说感觉到看几十遍都闲少,庄子指明了大道,让人呆滞的思想有似乎变得有了点火光,我们中国人在20__多年前就有了这种思想,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庄子的思想很博大,历史学家可以通过庄子的思想来看待历史,政治学家可以通过庄子的思想来审视政治,商人还可以通过庄子的思想来经商。对于老百姓的我来说,还能从庄子的思想里面得到什么东西,估计可能就是不断的审视自己,把自己的所有不良的东西剔除。
没有一个精神基础,感觉到有时候就漫无目的,茫然失措,就像是随风而摇摆的树叶,不淡定。我觉得是最最失败的地方,也不是说做出什么大事,就是没有一个思想基础,可能那个目标是虚无的,指导我们的只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没有一个切合自己实用的方向和目标,有可能就是真的空虚一场,梦一场。
不断的重新认识自己,不断的改变自己,让自己能赶上这个社会前进的步伐,社会就这个样子,他是一种存在,不能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他在不断的变化,如果有错,也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就是社会的一份子。不行崖异之事。
读了庄子,感觉到连庄子的门都没有进去,只能是不断的在生活中体会,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如果不从生活中体悟,庄子这本书,真的很难领略其真。当然了,还要不断的学习,凝练,不能荒废人生。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三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字学者和思想家。他在他的著作《庄子》中讨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包括自由、人性、生活的意义等。庄子读书的态度与常人有所不同,他认为读书并不是为了与人争高低,而是为了个人修养和独立思考。他认为,读书应该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因此,庄子强调读书的自由和开放性,注重阅读的乐趣和灵感的获得。
段落二:庄子对于阅读的境界和境界的追求。
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提到了“辨惑”这一概念,他认为读书应该能够让人摆脱迷惑和疑惑,从而达到真正的境界。他认为,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修炼,通过读书可以解决人们内心的烦恼和疑问,使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因此,庄子强调对于书籍的深度思考和独立思考,以及对自己心灵的探索和解放。只有通过不断地追求境界,才能真正领悟书籍中的智慧和哲理。
庄子认为,读书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一种提高自己能力和扩展自己视野的手段。他认为,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取社会经验和历史智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庄子认为,读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读者应该虚心地吸收书籍中的智慧,同时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读书籍,形成独特的见解和价值观。读书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段落四:庄子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庄子提出了一系列读书方法和技巧,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书籍中的含义。首先,他提出了“养心式”,即读书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以便更好地理解书籍的精神内涵。其次,他强调了“审读式”,即要对书籍进行仔细审查和分析,理清书中的主题和论点。最后,他提出了“启蒙式”,即读书时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思考,批判性地思考书籍中的观点和论据。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书籍中的哲理和智慧。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庄子给予了我们许多读书的心得和实践建议。首先,他强调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不盲从于他人的观点和结论。其次,他鼓励我们要不断地追求境界,并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负责任。最后,他要求我们挖掘书籍中的智慧和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通过实践这些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庄子的读书心得体会可以概括为:对于读书要有自由和开放的态度,追求真正的境界和心灵的平静;读书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一种提高自己能力和扩展自己视野的手段;读书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读书要有技巧和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将读书的智慧和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庄子的读书心得体会对我们指导和启发都至关重要,它提醒我们读书是一种丰富人生和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四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庄子的思想和智慧。阅读《庄子》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庄子独特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阅读和领悟,我对“天人合一”、“自由自在”、“虚无缥缈”等核心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庄子的思想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庄子》强调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庄子的看法中,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的观点使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随意破坏和摧毁。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的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庄子》提倡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庄子认为人应当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不受外界诱惑和束缚。庄子以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来反思人类的追求和欲望。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的争斗和纷扰。我们为了权力和地位,常常丧失了自由和快乐。而庄子的观点提醒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而不是追逐物质财富和虚幻的名利。
再次,《庄子》强调了“虚无缥缈”的生活态度。庄子认为世界是无常和虚幻的,世俗的事物只是幻象,追求而得不可得的。庄子的这种观点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人类往往忙于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欲望,而忽略了内心的平和和宁静。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超越这些虚幻的念头,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此外,我还注意到《庄子》中对于生和死的讨论。庄子认为生与死是相互依存和转换的。生命的存在只是一个瞬间的现象,一旦死亡,就会回到自然之中,与天地合一。庄子的这种观点给人生和死带来了一种超越的意义。我们不应当过于畏惧死亡,而是要珍惜眼前的生活,活在当下,并积极地追求我们内心真正的追求。
最后,《庄子》的思想给了我一种对于人生的大视角和宽容的态度。庄子揭示了事物的相对性和变化性,认为万物都有各自的道和原则。人们应当追求心境的平静和平和,不要被外界的琐事所左右。庄子的思想让我想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它不仅仅适用于个人的修炼,更适用于社会和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总而言之,《庄子》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学思考的巨著。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对庄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庄子》以其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不受外界的影响和束缚;要超越世俗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宁静;要积极面对生和死,珍惜和珍视眼前的生活;要拥有大视角和宽容的态度,追求内心的真正追求。这些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五
在庄子书中,以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但其中却蕴含着天大的奥义与智慧。庄子是一个非常善于讲寓言故事的人,他的寓言故事,陆离光怪、神神叨叨,他的生活贫困潦倒、等米下锅。他没有富裕的生活,温饱不定,这样一个人,他凭什么去逍遥游呢?就凭他的精神!庄子的心胸非常的宽广,他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我死之后,将我扔到山沟里。让苍天穹庐做我的棺盖,让广袤大地做我的棺底,让日月星辰、世界万物给我陪葬。这是一种多么豁达的境界呀,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如此的看得开。
人,本来是无羁无绊的,本来是放纵自由的。但由于太多的选择,太多的物质利益,束缚了我们的身心,迷失了我们本来的面貌。如果说儒家给了我们坚实厚重的一片大地,则道家给了我们一片未来自由的天空;如果说儒家让我们学会了挑起担子,负起重量,则道家让我们学会了举重若轻。庄子的精神就是,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摇,不为名誉权力所挂念,让心胸豁达一点,开朗一点。《庄子》中记叙了那么多的寓言,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都是为了一句真理:“大道合乎自然”。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六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中对“道”的理解贯穿始终。在我的理解中,“道”是指宇宙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方式,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和境界。庄子通过一系列的寓言和故事,以及对自然界和人生的观察,揭示了人们在追寻“道”上的迷茫和困惑,警示人们不能被功名利禄和外在的物质追求所迷惑,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二、返璞归真的境界
庄子主张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自然和自由。他通过一系列的寓言和比喻,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而不是外在的名利和权势。在如今社会上,人们常常追逐物质的欲望,追求权位的高升,却往往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像庄子一样,返璞归真,回归内心深处,寻找内在的平和与自由。
三、顺势而为的智慧
《庄子》中强调世事无常,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自然而然的。庄子提出“逍遥游”的理念,即顺应自然的发展,放下执着和埋怨,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在。这种智慧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我们需要学会顺势而为,接受事物不断变化的本质,放下执念,调整自己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
四、转变自我的觉醒
庄子的思想中,有一种关于人性的觉醒。他告诫人们要摆脱常人的狭隘看法,超越世俗的局限,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这种觉醒需要一个转变自我的过程,让人们意识到自我与外界的融合,以及自我本身的价值和存在。只有当人们觉醒,才能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真正希望成为怎样的人,从而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五、人生的境界和意义
庄子通过《庄子》这部作品,试图告诉我们人生的境界和意义,使我们思考生命的真谛。人的一生中充满了痛苦和困扰,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功名利禄和社会地位上。通过思考和觉醒,通过返璞归真和顺势而为,我们可以追求到一种超越世俗的真正意义,即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只有当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真谛,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庄子》是一部富含智慧和哲学思考的作品,对于我们探索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内心的自由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通过对《庄子》的学习和思考,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返璞归真、顺势而为、转变自我的重要性,以及人生的境界和意义。希望通过对《庄子》的理解和领悟,能够帮助我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困惑和挑战,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