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教资(优质21篇)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所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计划和指南。在写教案时要注重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一
1、了解生物间的事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2、知道什么是食物网
3、解释食物网链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生物间的事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计意图
上节课学习了食物链,我们做了个游戏 是有关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那么继续让学生将这些生物联系在一 起,让学生去发现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 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各条食物链就相互交叉连 接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这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分析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总结出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所形成的食物链往往不止一条,学生通过连接会自己去发现这一点,那么这节课结合上节课的食物链,让学生接着连起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引出食物网。
能量在食物链(网)中的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为,能量以日光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以植物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能量,沿着 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生态系统,以动物、植物物质中的化学潜能形式贮存在系统中,或作为产品输出,离开生态系统,或经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有机体呼吸释放的热能自系统中丢失。
总之,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 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 ,在流向肉食性动物。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网)的影响
阅读课文,分析这个地区田鼠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
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食物网的知识,并且知道了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在流向肉食性动物。另外,我们看到了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 影响,这告诉人类,只有保护每一物种,保护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阅读分析课本102页,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课本103页的资料,让学生分析,再总结出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果食物链(网)受到人为的破坏,提出下面问题:
生态系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关注与生物有关的 社会问题,具有社会 责任感。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探究分析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强化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知道的动物名称。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体形为梭形,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
具鳍,用于游泳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画一条鱼(简笔画即可),其他同学在纸上画。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
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前进方向。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据自身经验,提出实验方案。
回顾已知的鱼类适应水中游泳的特征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三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关注鱼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有无脊柱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只有首先通过直观图片了解脊椎动物的骨骼,再进一步归纳脊椎动物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通过实例列举,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概念。
鱼类是学生常见的生物,但从未仔细观察。学生利用探究实验了解鱼类运动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观察法。首先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环节,了解鱼类的外形和外部结构。再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单一的观察,无法了解具体的运动过程和呼吸过程,因此需要辅助实验来证明鱼类的运动和呼吸过程。鱼类的运动需要利用模拟鱼鳍的运动来证明鱼尾部摆动的作用,鱼的呼吸需要墨汁来指示水流的运动。鱼类的呼吸中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点至关重要,利用合作讨论来理解其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根毛、小肠绒毛、肺泡等结构的相似点。在呼吸过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变也十分重要,通过探究实验的演示来了解其成分变化。
鱼类的利用和保护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以情境问题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最直接的了解鱼类的生存环境及保护措施,再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多姿多彩的鱼类及其利用保护。
本次公开课的本意是探讨将实验教学与知识教学相结合的课堂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我们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如何确保实验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如何将实验动手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成为掌握知识重点难点中的有利帮手,并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最终做到寓教于乐。
1、导入环节简单明了,渗透知识与情感态度教育。首先利用鱼类作用的知识导入新课,节约大量时间。学生对鱼刺卡人致死的新闻感兴趣,且紧扣教学知识。
2、本堂课教学环节流畅,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实验能直观了解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实验前的约定,让课堂实验有序进行,避免了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秩序。本堂课有三次实验活动与知识讲解的交替,这三次交替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
4、鱼的运动观察不能明确各部位的作用,当使用鱼模型的游动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尾部摆动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这个教学内容方面,鱼的模型必不可少。
5、实验准备不充足。本实验中,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实验基本没有成功,原因在于鱼过于活跃,会躲避墨汁甚至向墨汁吐水。如果能够对实验装置进行进一步创新,应该效果更好。
6、由于学生活动比较多,内容比较紧凑,因此缺乏深层次思维的问题。可以将鱼呼吸后,水分成分的改变和血液成分的改变交与学生讨论回答会更好。
7、小组合作还需强化训练。真正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分工合作,人人平等,信息交流有效,但课堂中大多存在的只是表面的交流。
(一)个人反思
1、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正是由于本堂课预先进行了实验行为约定,从而确保实验教学有序有效进行。
2、实验教学应该先从预实验开始进行备课,只有充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处理过程、实验结果预测等环节,才能在课堂上有效调控。本堂课中,正是由于对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预实验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导致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该环节的目标基本没有达成。如果能在预实验的时候就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那么就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
3、应该准备充分的实验教学素材,从预实验到官方的演示实验,这些素材虽说没有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直接参与,但却能帮助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4、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动手,而应该关注学生在动手之余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断出实验结论,从而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课堂观察量表准备比较仓促,课堂观察量表应该更加细化,能够定性、定量分析实验教学。
(二)专家点评
胡校长:较好,量表要向“定量”发展。学生的基础与深度均要延伸。
必须让学生时不时再做笔记。
要有深度,深入思考,提高难度,培养高科技人才,培养智商素质,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
邓主任:这是一堂生动,高效的生物实验课,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启迪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小组合作问题,每科老师都要对其进行强化。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四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一直到死亡。
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的训练。
2、结合植物呼吸原理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呼吸现象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调动其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现象。要想证明植物的呼吸现象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所以本节中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始于对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因此,课前组织部分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演示实验的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
在教学过程中,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除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结果外,尚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在学生认识到萌发的种子进行着呼吸作用之后,教师一定要强调指出,植物体的其他器官同样进行着呼吸作用。
在讲授呼吸的作用释放能量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如堆积的鲜菜或水果容易生热等。在引导学生分析种子呼吸生热的实验现象时,一要突出说明热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以热形式释放的能量储存于有机物中;二要使学生明确通过呼吸作用过程,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
学生往往认为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没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进行呼吸作用。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就事情的本身来说,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显著的优势,而显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缘故。为了证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条件下同样地进行呼吸作用,教师可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实验的做法是:培养一盆黄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条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黄化苗的原因是让植物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没有叶绿体),这样就很容易证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这盆黄化苗放在光下几天后,它又形成了叶绿体,再做同样的实验,呼吸现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现象掩盖呼吸作用的现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到大气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大气中吸入足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呼吸作用却远远地用不完,于是就从叶内释放出来。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实际上,植物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只不过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强烈的光合作用掩盖了。
3、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有的植物需高温暗光下才能开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传粉:
讲解:“花开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就要完成传粉的过程。那么传粉是指什么呢?花的传粉方式都一样吗?”
出示投影,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
出示录像:介绍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组织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
总结:
1、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中包括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
提问:请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
异花传粉虽然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时,传粉没有保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挂图,讲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开花和传粉
一、开花:
1、开花的习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就开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长到第二年开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长到一定年龄才开花。
2、影响开花的因素:光照、温度。
二、传粉: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依靠昆虫传粉:虫媒花
(2)依靠风力传粉:风媒花
3、人工辅助传粉
探究活动
人工辅助授粉
实验目的:
1、认识人工辅助授粉在增产上的重要意义。
2、学会人工辅助授粉的基本操作方法。
材料用品:田间开花的向日葵、剪刀、纱布或绒布、厚马粪纸、棉花。
实验准备:
把马粪纸剪成大小与向日葵花盘相仿的圆形,在马粪纸上铺垫4~5厘米厚的棉花,中央铺得厚些,四周可铺得薄些,在棉絮上蒙纱布或绒布,缝制成凸形扑子,扑子后面再缝一个顶子,以便手握,也可用毛巾叠起代替扑子。
方法步骤:
1、当向日葵开花时,挑选晴朗的早晨(8-11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前必须摘去分出的花枝,只留下主干上的花盘,以免营养分散。
2、左手托住花盘,右手持粉扑。把扑子紧贴在花盘上,象扑粉似的轻轻扑几下,让花粉落到柱头上。也可以两手将邻近的两个花盘拉拢,面对面扑粉似地进行授粉。
3、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进行2-3次,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实验结果:
在同样的管理条件下,经过人工辅助授粉的植株比没有授粉的植株果实饱满、产量高。
不同的向日葵在不同的时间开花。同一株向日葵,花盘周围的花先开,中央的花迟开。因此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连续进行2-3次。
2、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学生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能力目标
2、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2、学生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节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法建议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前面讲过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前面曾经讲过的种皮、胚、胚乳都要在这节课里找到来源。到这里为止,关于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这一整个生活周期的知识就完备了,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来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关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知识,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绘制一张幻灯片,将根尖、叶片、木本茎的结构图分别绘在图中根尖、叶片和茎的附近。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使学生认清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确实是由维管束联系到一起的(根尖中开始出现导管,尚未形成维管束,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才逐渐出现维管束,这一点应该向学生讲清楚)。通过复习维管束的运输功能,还能够把植物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六
探究假设:手皮肤各个部位的触压觉不相同
实验步骤:用笔的尖端刺激手的各个部位,看看各个部位的反应快慢情况
探究结论:手皮肤各个部位的触压觉不相同
上面对生物实验中手皮肤的触压觉知识的内容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七
梁鉴亮
167班
>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
南北战争的起因。
粉笔黑板历史地图册
一复习提问:
1、复习回顾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历史事件。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美国的现任总统是谁吗?(xx)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美国南北战争
三学生预习课文内容
四讲授新课:
(一)美国领土的扩张
1、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已经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2、随着领土向西扩张美国发生了“西进运动”。
(二)战争的爆发
1、原因:(1)根本原因: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成为矛盾的焦点。
(1)直接原因:1860年11月,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2、经过:(1)爆发:1861年,南方挑起战争。战争初期,北方连连失利。
(2)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先后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扭转了战局。
3、胜利:1863年北方军队取得了葛底斯堡大捷,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4、对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
(1)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意义: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b)、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政权,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八
目的 认识气孔开闭的多种因素,学会用纤维素胶合剂制作标本的方法。
纤维素胶合剂是常用的文具用品,利用它在叶面上留下的“印痕”,可以了解气孔数的多少,开闭情况。制成的薄片又可以长久保存。
同种盆栽植物数盆;标签纸,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100毫升的小烧杯;纤维素胶合剂,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蒸馏水。
方法一 观察土壤干燥和潮湿的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1.在实验前一周,取两盆同种盆栽植物,分别标上a和b。给a盆植物浇足水;对b盆植物不浇水,并放在阳光下,使它处于干燥状态。
2.一周后,把a、b植株一起放在阳光下一整天后,从每株植物上摘下一张叶片,用纤维素胶合剂涂在叶的背面。20分钟后,胶合剂全部干燥。
3.从叶背面把薄膜剥落下来(见图),
把接触叶面的凝结层一面放在载玻片的上面,制成一张简易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开闭的印迹,填表。
方法二 观察植株在阳光和黑暗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用上述a、b两盆植物作实验材料,一同放在黑暗处,24小时后,用上述方法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并作镜检,填表。
方法三 植株茎部经不同液体处理后气孔的开闭情况
1.取4只小烧杯,编上a、b、c、d,分别注入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适量、蒸馏水10毫升。
2.向每只烧杯内放入同一种植物的叶各一片,一起放在阳光下照射12小时。
3.取下各编号的叶,在它背面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干涸后,撕下,制成装片观察,并把结果填入下表。
注意事项
1.纤维素胶合剂必须涂得薄而均匀,等全部干燥后才能小心剥落。
2.要选择最清楚的部位制成装片。
湿度大的盆栽植物由于水分供给充足,在阳光下气孔张开。在黑暗下,气孔微张;干燥的盆栽植物水分供给量少,在阳光下气孔微张,直至体内水分大量排出,发生萎蔫而止,气孔关闭。在黑暗下,气孔关闭。不同液体处理植株叶片,观察气孔开闭情况的实验结果同“甘油、硝酸钾、乙酸对植物萎蔫影响的验证”完全一样。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九
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
2.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判断是非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
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正、反两方面)的资料。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生感受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学生列举一些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正面影响的实例。如:植树造林、生态农业、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正面影响实例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所引起的积极作用。
教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这般美好吗?
学生:不是的,有的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生物圈造成不利影响。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尤其是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影响。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展示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如荒芜的草原,西北挖掘甘草后的遍地是坑的土地,黑水淤泥的河流,海鸟被石油包裹的惨景等等,重点集中在课本112页的四幅图片:“罪恶的偷伐”、“沙尘暴滚滚袭来”、“小鸟何辜”、“何日重现太湖美”。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2.分析一下沙尘暴的起因中哪些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这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学生交流探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一些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究。
1.森林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另外,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监测大气污染,驱菌和杀菌,消减噪声。
2.太湖出现的这种现象叫“水华”,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主要是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所致。流入湖里的污水、废水中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成含氮、含磷的无机盐,为蓝藻生长提供营养。蓝藻大量发生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并释放出有毒物质,杀死水中的鱼虾等动物。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后,会被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导致水体产生恶臭。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海里,就叫“赤潮”。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2.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投影柔美的“思乡”曲下的泰安风貌片做背景,美丽的泰山风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作为泰安人的自豪感,更加爱我泰安,争做环保小卫士。)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保护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阅读课本113页的“生物入侵及其危害”,进行分析讨论:
1.保护野生生物和警惕生物入侵相矛盾吗?
2.野生生物对生态环境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吗?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野生生物的价值?
【巩固训练,自我检测】
1.完成巩固训练,进行自我检测。
2.推荐学生代表回答,学生互评。(个别题目说出做题思路)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十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十一
1、知识目标: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生活经历分析、推测、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情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2、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感知物质由分子构成。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教学思路]:讲述细胞的生活,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难度较大。因此,基于学生的经验创设问题情景,按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先宏观后微观的顺序开展教学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课前准备]:糖、水、红墨水、烧杯、玻璃棒、课件
[教学方法]:基于问题情景分析、推测,类比推理
[教学过程]:
(体内缺乏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是细胞,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板书课题: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二、授新课:
学生实验:将一些白砂糖放入盛清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要求注意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肉眼可见的白砂糖溶解在水中,成为肉眼看不见的物质。
结论: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组成。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分子。
学生实验:将红墨水滴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要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红墨水散开了。
结论:分子在运动。
播放动画:糖分子在水中运动(展示微观现象)
结论:物质是由运动着的分子组成。
回顾生活经验:甘蔗水多而且甜、花生可以炸油、种植植物需要施肥、人呼吸时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可见细胞中有许多的物质。(板书:细胞内有哪些物质)
讲解:根据分子的大小将物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的,叫无机物。如水、氧、无机盐等。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有碳,叫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我们可以通过燃烧的方法大致区分这两类物质。能够燃烧的是有机物,不能燃烧的是无机物。(板书:细胞内的两大类物质)
问题情景:1、新鲜的蔬菜放的时间长了会萎焉,萎焉后的蔬菜放入水中又会变得硬挺。
2、刚买会来的苋菜用清水洗时,水是清的,但炒熟了的苋菜汤却是红的。
3、人呼吸时,吸入的是氧,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讨论:细胞中的物质会不会发生变化?
播放动画: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一、结论: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需要的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内不需要的废物加以排出。)(板书: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问题情景:1、汽车没汽油了就不能运动。
2、做了手术不能进食的病人要输葡萄糖。
3、人饥饿时会感觉头晕,说话、走路没力气。
讨论:1、汽油为汽车的运动提供了什么?
2、葡萄糖为病人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3、食物为正常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结论:提供了能量。
讲解:汽油、葡萄糖等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叫化学能。
讨论:如果汽车的发动机坏了,即使加了汽油,汽车能运动吗?这说明什么?
结论:不能。发动机能够将汽油中的化学能转换成汽车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发动机是能量的转换器。
讨论:动植物怎样获得生活所需要的能量?如人跑步、心脏跳动需要的能量是怎样获得的
展示: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细胞图片
讲解:生物体的细胞中也有能量的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指出动植物细胞中分别有哪些能量转换器)
讨论:1、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它能将光能转换成什么能量?
2、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依靠什么来实现能量的转换?
结论:1、植物体内的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依靠线粒体将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2、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光能,通过取食获得物质继而获得能量,再依靠体内的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板书: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本节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能说出细胞含有哪些物质,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
[板书设计]: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无机物:水、无机盐
细胞内的物质
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练习]:
1、将一粒花生放入火中点燃,燃烧掉的物质和剩下的物质分别是( )
a、燃烧的是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 b、燃烧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
c、都是无机物 d、都是有机物
2、在细胞结构中能够使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外面的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3、植物和动物细胞中都含有的能量转换器( )
a、叶绿体 b、线粒体 c、a和b都对 d、a和b都不对
a.叶绿体 b.线粒体
c.液泡 d.细胞核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植株的生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十三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十四
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技术和仿生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树立投身生物科学的远大志向。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本节内容与生活关系系密切,趣味性强,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学生们自觉求知的欲望就会增强。因此,在课前安排进行一次探究活动,调查和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的动物,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内容在于调动学生动手参与调查实践活动的能力,了解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查阅资料和归纳总结资料。因此,本课应以“课前调查,课上交流”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样,能较好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生物反应器、仿生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方法
2、仿生
调查、讨论、归纳法
教师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资料等,学生收集有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方面的资料。
1、教学过程思路:
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分组调察日常生活周围常见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收集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分组介绍课前调查体会、收集的小资料,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设疑,学生分组研讨,将调查结果、收集的资料归纳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望生物科技发展的前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2、教学过程:
根据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完成的分组调查任务,现在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体会、总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在课前的调研活动之前安排好各组目标)
先发动学生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各组代表将他们从图书馆、资料室、报刊上了解到的有关生物科技的资料进行汇报,教师总结,通过图片示例、录像等引出生物学发展的新方向: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仿生学。
引导和激发学生树立热爱生物学,将来利用生物科技为人类造福的远大思想。
展望21世纪,这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科技: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学的应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进行生物科技的研究,除了生物学要学好外,其它各学科也都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对各学科都要均衡发展。
1、潜水艇是模仿哪些动物的结构研制的?
2、萤光灯是模仿哪种动物研制的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它有什么意义?
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提供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用品
2、发展畜牧养殖业、渔业
3、带动经济
二、动物与生物的反应器
1、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2、优点:
(1)成本低,效率高。
(2)设备简单,产品作用的效果显著。
(3)减少工业污染。
三、动物与仿生
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2、例:“电子蛙眼”等。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十五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
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
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十六
(一)知识: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教学难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的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和我一起做拍手的游戏,并提醒这位学生在互相拍手时尽量躲开。
师:为什么在拍手时能够躲开?
(二)新课学习:1、脑和脊髓
小组互助讨论学习p83-p85
1、神经元
讨论:神经元的分类
师生交流: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三类: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脑和脊髓);
(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中枢产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
(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把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师讲解: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组织在受刺激时,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叫做兴奋。另一方面,活组织或细胞由显著的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的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弱的活动状态,叫做抑制。刺激要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当阈上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产生兴奋,并传导到其他部位。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就叫神经冲动。
师:出示一猪脑,让学生观察
生:对照图12—和实物说出脑的组成,及脑各部分的作用,
(第二课时)
反射和条件反射(p85-p87)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充足的睡眠有利人体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
(一)小组讨论性学习:每天的睡眠时间
(二)自我评价1、2、3、4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脊髓和脑脑:大脑、小脑、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灰质、白质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类型
条件反射
1、反射非条件反射
2、人类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七年级生物神经调节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十七
1、细菌的发现史;
2、细菌的形态结构;
3、细菌的生殖方式。
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生殖。
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1课时
1、细菌的发现
(1)荷兰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菌,但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用实验证实了细菌的存在,认为细菌是现有的细菌产生的。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细菌个体微小,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细菌的结构包括基本结构和附属结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以及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附属结构包括荚膜和鞭毛,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荚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鞭毛可以使细菌在水中运动。
(3)细菌的结构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因此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3、细菌的生殖
(1)细菌通过分裂生殖进行繁殖,也就是一个细菌分成两个。
(2)当环境不好时,细菌会变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当度过不良环境时,芽孢又萌发成细菌。
为什么细菌能够在生物圈中广泛分布?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十八
1.说出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2.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掌握动植物细胞的区别,观察、概括能力。
3.认同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结构单位,不同生命体的细胞有一定的区别。
重点: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难点: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忆之前学过的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提出问题:学过的细胞有哪些?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结构有哪些异同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1.组织学生上台板书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并写出各部分结构名称。
2.组织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动植物细胞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植物细胞特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3.追问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都有液泡吗?观察动植物细胞时首先要观察什么?
(非绿色部分没有叶绿体、根的分生区细胞没有液泡,首先要观察细胞壁。)。
4.多媒体出事表格,组织学生结合结构示意图完成表格。
(三)巩固提升。
1.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介绍植物细胞。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提问进行总结。
2.作业:细胞是生命体结构的基本单位,那生物的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细胞来完成的?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十九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1、认识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通过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没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明显增多,氧气含量降低的悬念,引起学生对大气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问题产生兴趣。
可将金鱼藻的放氧实验分成两步进行演示。首先让学生观察光下金鱼藻放气泡的实验,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机物还能制造什么物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再做气体燃烧状况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推测金鱼藻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关于光合作用原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先分别进行分析,再将分析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得出光合作用不但能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植物所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外,还可以供给其他生物使用。建议教师在学生分析完三个实验后,尽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即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当一个现象由多种因素控制时,应当先研究一种因素,控制其他因素。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装置采集气体,对气体成分进行简单探究,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课本叙述和教师的讲解学习实验过程,获得结论。
教师提供实验装置,并指导学生进行采集,引导学生对气体进行探究。
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习实验规程,组织学生讨论。
二、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利斯特里实验。
2、探究活动。
通过课本对普利斯特里的三个实验分别进行分析,初步获得光合作用不但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
利用教师提供装置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养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
提示学生注意事项,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材料用具,设计实验。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根据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方程式,进而初步认识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对教师提问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总方程式和概念。通过概念初步分析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而后给学生提供数据,并设置思考题,启发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四、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观察教师出示的三种.种植密度不同的植株结的果实,进行讨论,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到田间进行观察或访问有经验的老农,了解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二十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大门,那么如何开启这个大门呢?下面为你介绍几点: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我认为有几点:
(1)巧设疑问,激起兴趣。
(2)感情投资,关爱每个学生,激发兴趣。
(3)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
(4)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
(5)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6)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激发兴趣。
(7)课堂竞赛,提高兴趣。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几点,那么学习生物的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初中生物教案教资篇二十一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ppt展示:制作的步骤图片和显微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1、引入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我们把它们称为单细胞生物。
(过渡:我们以草履虫为例来具体探讨一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是怎样生活的。)
2、演示实验:观察草履虫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通过观察你能确定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吗。
问题2: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如何运动的。
问题3:草履虫通过什么结构进行呼吸。
问题4:草履虫以什么为食物食物由什么结构进入体内食物残渣由什么结构排出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细部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同时补充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最终,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总结: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知道草履虫是一种由一个细胞所构成的生物,它可以进行与多细胞动物相同的生命活动,比如:运动靠纤毛来进行,取食及消化由口沟、食物泡来完成。呼吸通过表膜、排泄由伸缩泡及胞肛完成。这一切显示:草履虫这一个细胞相当于一个多细胞动物的生物体。)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来专门研究这么一个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呢)
ppt展示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总结:单细胞动物个体虽小,但其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单细胞动物的特征以此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进行习题当堂巩固。
1、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是()。
a、口沟b、细胞质c、食物泡d、伸缩泡
答案:c
2、制作草履虫装片时,放少许棉花纤维是为()。
a、将盖玻片垫高,使草履虫不易死亡
b、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c、限制颜色的反差度,可以进行对比观察
d、与草履虫比大小
答案:b
3、草履虫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是通过()。
a、收集管b、伸缩泡c、表膜d、胞肛
答案:d
4、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a、食物泡b、伸缩泡c、胞肛d、口沟
答案:b
5、草履虫借着xxxxx的摆动,在水中xxxxx前进。
答案:纤毛、旋转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