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教案(专业19篇)
编写教案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编写教案前,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和了解。以下是一些知名教育专家推荐的教案,涉及到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一
暑假时拿到了一本书,黑色的封面上映着更加乌黑的大字:活着。我很少看到一本书的题目就如此深沉,怀着巨大的好奇心翻开了第一页。
这本书是作者听了美国民歌后写下的小说,作者余华不动声色的让我们跟随着他冰冷的笔调,亲眼目睹人们在这个叫活着的故事里接二连三的死去。
大致阅览了这本小说,主要是讲了“我”在乡下听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福贵原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由于好赌而输尽家财变成一个穷人,他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_,他的亲人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他和他的一头老牛活到现在。
我的心情跌宕起伏,先是为福贵的败家而感到气愤,再后来又为了福贵悲惨的命运感到悲哀。整个故事氛围都比较阴沉沉,但是,无论福贵的命运有多么悲惨不堪,即使到了趋于死亡的边缘,他都活了下来,在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福贵,他年轻时并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当时的他放荡不羁,后来虽然变老实了,但是并不懂得教育孩子。不过仔细想想他还是有着其余人不曾拥有的品质。福贵受到的打击和痛苦是常人所没有的,可他还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坚强的活着,不像春生因为在文化_受挫折而自杀,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赞扬的。
在现实生活中,像福贵那样抹着浓厚的悲惨色调的人很少,但是我们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崎岖坎坷,在挫折面前,或气馁投降,或昂首挺胸继续前行,这样,生活中的大小细节和感受都会被我们遗忘,被时间所遗忘。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二
近来读书颇多,主要以散文为主,也兼读些小说。因为工作和家庭各方面的压力渐长,即使小说也只看了些篇幅不长的。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颇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豪的启发。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决定让他当和尚。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文中说道:“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情在理。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里,船就开了。”这个女孩子就是小说中的女主角,这一段描写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边城》中那只渡船上的老爷爷与翠翠。也许这篇小说起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师沈从文的敬礼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问明海是要去当和尚吗?明海点头。女孩问明海当和尚要烧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摇了摇头。女孩又问,你叫什么?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菩提庵。——给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这就是小明子与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小女孩的懵懂爱情就此泛起了涟漪。
汪曾祺后来在关于《受戒》的感言中写道:“因为我的老师沈从文要编他的小说集,我又一次比较集中,比较系统的读了他的小说。我认为,他的小说,他的小说里的人物,特别是他笔下的那些农村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动我产生小英子这样一个形象的一种很潜在的因素。这一点,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在写作过程中,一点也没有察觉。大概是有关系的。我是沈先生的学生,我曾问过自己:这篇小说像什么?我觉得,有点像《边城》。”
但是我觉得,《受戒》虽然脱胎于《边城》,但却比《边城》更贴近现实的生活,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边城》里的世界几乎完全是如诗如画的,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另外一个世界,里面无论人物还是景物都是那么唯美。而《受戒》里的人即使入了佛门,也根本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打纸牌、吃水烟,吃肉不瞒人,年下还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只是杀猪时多了一道仪式,要给即将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当和尚吗?拿着善男信女的钱,却做着吃喝玩乐的事。难道是作者在小说中孕育着莫大的讽刺吗?我不敢想,又不能不想,经历不同则感受不同,也许每个读过这篇小说的读者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番认识吧。
小说的第三部分,明子要去“受戒”了,英子问他:“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真的”“受了戒有啥好处?”“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搭。”“什么叫‘挂搭’?”“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不把钱?”“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还要有一份戒牒。”“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当和尚也要文凭,有了这文凭,不仅在本寺,到外面寺庙混饭更容易,明子当然要去搏一搏,同时也为了完成家里人的期望。
小说的最后,小明子“受戒”归来,小英子划船去接他,这一段写得极美:他们一人一把桨。小英子在中舱,明子扳艄,在船尾……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好,不当”“你也不要当沙弥尾!”“好,不当。”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苇荡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明子说:“嗯。”“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小声说:“要——!”“快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噜噜飞远了……”
小说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原来这都是作者的一个梦啊,怪不得写得那么美,只是这梦后来怎样了,明子会为了娶英子,刚“受了戒”又马上去“破戒”吗?抑或这个结尾还蕴含着更深远的寓意?作者没有再写下去,对比《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索空间。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三
读完这本书我跟换了个人似地,以前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让我重新对工作有了新看法。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认识自己。
我在为谁工作?这个问题在读这本书之前没有想过,工作的目的就是挣钱,我想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想法,所有的事情都是建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才开发出来的“项目”。所以从最基本的说应该是在为老板工作,当然只有按部就班的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就能得到正常的报酬,解决了温饱那么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干更多附加的工作了。
我在为谁工作,这个时候有一点点转折,主观意识上在发生质变,多劳多得,谁都知道,只有混日子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在为老板工作,稍微有点劳动意识的人都开始多劳多得了。在为自己工作,因为多劳多得的不仅仅是报酬,更多的是以后在社会上生存的重要因素。这时候其实只能各占一半了,为老板工作的同时为自己工作。
且不说为谁工作,离开这个广义的遐想回到现实中,我们在为谁工作?想想这个问题,自从大学实习起进入安都机电,首先感谢下,给了我这机会与大家共同努力。大学毕业满腔热血,满脑子的报复;逐渐被磨灭,所剩无几,为了先解决基本生活为老板工作,某一天开始有了新的目标,坎坷中一步步走出解决基本问题的阶段。我们其实是员工关系,我们其实是合作关系,我们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之前的某一天已经清醒的认识到是在为自己工作,而单位的头头是在为社会工作,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不工作就没有收入,没收入就没法生存,虽然现在的工作依然属于不可控性的,但是有一天它的可控性必定会超过百分之八十,绝对的。
时间过的可真快啊,好多人都感慨的这么说,因为事情多了,好多事情都没有完成,所以感觉时间快了;我也这么说,原因如同前面说的,一溜烟似地就没了。没搞清这个事情之前,是乱的,弄清楚了就好多了;不好好工作的根本我想不是因为给谁工作而有所努力,而是对于生活的认知和激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呼唤导致最后的结果。心情舒畅自然舒畅,就像一个卖鼻炎药的广告词“鼻通百通,全身轻松。”。心情舒畅自然工作起劲以致效率倍涨,我想这是原因。然而在两种情况下必须找到舒畅的动力。不管你是在为自己工作还是在为老板为社会工作,找到导火索就找到了爆破点。得明白别人帮你是义气,不帮你是本分,你在责备什么?从你的根本来找自己的启动按钮;看看自己把自己摆放的位置,不管在那个位置没有激情很少有好成绩。
我自己看来不管你是在那个位置,其实位置并不是很重要。有的人本着目标努力,最后也能一项项完成,以致最后为社会贡献;有的人并没有想过,他只知道干好自己眼前的事情,心态好啊,不管什么时候都激情满满,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比如“王虎,傻根,啊甘”他们并没有想什么,只是干好自己的事情,领导认为这个人有能力,认真,那就交给他更重要的任务,那么同样的认真细心完成了重要任务这就是结果。有人当领导,他就那么想的,也是那么做的。有些人不喜欢当领导,干好自己当下的事情正好让社会和谐也做了贡献,同样生活的也很好。
看完这本书确实增加了不少知识,增加了不少认知,我的感受就是找回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认真细心工作。如果真有上进心那就攀向自己的顶峰吧,要不然哪里来那么多大人物,希望你是其中一员。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四
读完汪曾祺的《受戒》,我的心竟有一丝颤抖,一些形象化的激动凸起在我的皮肤上,虽然我知道天气并不冷——那是内心的震动造成的。
“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初见这样的豪言,我感动了,想到自己仅为刚刚迈出的一小步而沾沾自喜,却空抱着一腔愿望,便在心里暗暗责备自己的浅薄。我不想将自己封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我知道自己的天地应该很大,也一定会很大,但立足于此,我却发现自己的双腿并不强壮,就算是心,也没有伟岸到可以俯视天下的地步。那么,我的路在哪里呢?我的方向呢?我不知道,我没有明确的目标,虽然我渴望流浪的洒脱,但我也明白,自己并不会洒脱地自我放逐。但是此时,我确是失去方向了。
故事临近结束,我又看到了“走遍没有路的地方”的言语,我在觉得自己悟性太低的同时,也体味到一丝禅机。走遍有路的地方固然了不起,但那毕竟是是沿袭别人的老路,并不是在创造自己,而走没有路的地方,则完全是在走自己的路,并且用自己的手去打拼、去开创。如果说,走别人的路是在图纸上加深一道划痕的话,那么,走自己的路便是增加一道划痕了,勿用赘言,后者才称得上是真正伟大的选择。
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一直引以为箴言。然而,一直以来,我想到的却只有别人是怎样开路的,而自己,只是在做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此时,我终于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然而我惶惑了,一直以来只会纵向切苹果的我,面对横向放置的苹果束手无策,即使我知道那里面一定有另一方天地。
《受戒》的故事中,本是仇敌的青年人和头陀共同开辟了“没有路的路”,即使青年人“很快似乎忘记身边有个头陀”,“正如头陀忘记身边有一个带剑的年轻人”,但是起码“丁丁的声音有了和应”。而我,注定只能一个人走,走自己的路,即使唱歌,也只能听到自己的回音。
但是,谁又不是如此呢?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五
近来读书颇多,主要以散文为主,也兼读些小说。因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颇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豪的启发。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决定让他当和尚。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文中说道:“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情在理。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里,船就开了。”这个女孩子就是小说中的女主角,这一段描写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边城》中那只渡船上的老爷爷与翠翠。也许这篇小说起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师沈从文的敬礼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问明海是要去当和尚吗?明海点头。女孩问明海当和尚要烧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摇了摇头。女孩又问,你叫什么?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菩提庵。——给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这就是小明子与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小女孩的懵懂爱情就此泛起了涟漪。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六
整篇文章读完后,好像幸福地自我释放了一次。简单的布景,简单的情节,简单的心情——人性就是很简单的,顺其自然,从心所欲,可是对比我们不简单的现实生活,这份温暖显得有些无力。
小说的主人公小明子,从小就注定要出家,出家成为他们故乡人谋生的手段,而并不是出于对人生的感悟等等。“跟爹娘磕个头,就跟舅舅走了”;学名直接变成法名,一切看起来都很随性。出家受戒,忽然有了种轻松自然的感觉,之后便开始了在“荸荠庵”的生活。看起来主要描写了两点——小明子和英子的交往与寺庙中的生活。作者笔下的和尚令人瞠目结舌——每天只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师父根本没有吃斋的规矩,甚至带着家眷一起管理荸荠庵,打牌、抽烟、唱酸溜溜的歌,无所谓什么清规,他们只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悠闲自在,更谈何压力、郁闷?这些和尚的生活看似会不耻于人世,可是他们活着只是为了那种宁静,又管世人怎么想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师父杀猪的场景,眼前出现猩红的血溅在和尚袍袖上的场景,好是诡异,却也隐约有一种快意。念着“往生咒”杀猪,带着家眷出家,这些可爱的和尚让人眼前一亮。
嘴角不自觉地泛起笑意,我的心情在慢慢沉淀着。小英子聪明灵巧,活泼善良,似乎她的世界永远不会有悲伤。当她为小明子参谋画什么花,当她好奇受戒是什么样子,当她留下那一串美丽的小脚印,我看到了人性的纯洁——哦,是圣洁。那一串脚印,既描绘出小女孩的纯洁烂漫,又预示着小明子和小英子感情的发展。当他们两人在一起时,镜头总是如此唯美,他们简单得有些幼稚。小英子看流星雨时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她会许什么愿呢?作者又用省略号引出无尽的遐想。有了他们两个,布景都活了起来,就像是两个天使,我不禁莞尔。
其实初读这篇文章,很难体会到最深层的东西。参阅一些资料,才对主旨有了大概的把握,有两个字不断的出现——人性。我不禁思考,什么是人性。如果说是和尚们对自己的心灵、欲望的坦诚,恐怕我还不敢苟同。这当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用真善美来形容人性(当然这很俗),那么还缺少最重要的美。于是来到文章的高潮部分,两个人都直面自己的内心,把握住最单纯的幸福,这才是人性最巅峰的部分,它是这样的幸福和惟美,一瞬间我像是变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这自然成了作者的升华。小明子英俊多才,小英子温柔可爱,他们互相倾慕,也知道对方的心思。人性指引着他们勇敢地说出来,勇敢地寻求爱。于是他们便这样做了,于是他们得到了人性中最美的东西。
离开这篇文章,我还是想问,什么是人性?荸荠庵当然不可能存在,那种生活也只是个梦想。而我们的生活呢?是在疲劳时看一看窗外的风景,还是在压力下释放呢?我们有天性,可这种现实的生活,早已忽略了它。无奈的、遗憾的,我不想呼吁谁重拾天性,因为这不是我们能掌控的,只是希望我记住我自己还有天性,有对它的向往。所以,能像明海等人一样干着自己享受的事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谢谢这篇文章,让我在这段时间内找到天性。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七
花了一天半时间吧,把《活着》看完了。也似乎又懂得了些什么道理。联想到有些轻生的人十分不该,就在前些天,新车站楼顶还有人嚷嚷着要跳楼,我虽不清楚原因,但相信与福贵一比,定相差甚远。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者余华在书的一开始就点明主旨,也为之后的记叙作铺垫。
作品采用主人公福贵自述的方式,福贵生动的日常语调及其对命运的屈服,向人们展示了将苟活作为生活目标的状况,使作品更深刻。其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去,一次次徘徊在绝望的边缘,但他却有着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在他发现害死他儿子的凶手之一是春生时,他深明大义,也明白冤冤相报何时了。当春生面临绝境时,福贵也依旧尽了朋友的职责,劝他要坚强地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的一视同仁。
在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想想福贵的经历,我们就一定会鼓起勇气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富贵,而有人只能与福贵一样劳累一生。在不公平面前,任何的抱怨、逃避都是徒劳,我们可能需要学习福贵身上随遇而安的精神。
生活给予我们太多无奈与困惑,像福贵那样经历了许多仍然顽强生存下去,他对生存其实并无明确认识,只是以一种动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续生命。但他在暮年却能以一种洞察人生的乐观来对待生命,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的启迪。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八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汪曾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而闻名。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受到佛教的影响和启发。在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中,他通过主角悟空的受戒经历,揭示了人生和修行的真谛。本文将结合这篇作品,探讨汪曾祺受戒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受戒启示(大约300字)。
《受戒》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小和尚悟空,他面临选择放弃修行与世俗生活之间的困境。在小和尚得到大师对他的赞赏后,他忽然想到,就连佛祖也需要寻求真谛和智慧。这种启示使悟空决定离开寺庙,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修行之路。通过这个故事,汪曾祺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论是信佛与否,追求自己的内心感悟是最重要的。
第三段:悟空的历程(大约300字)。
在寻找自己的修行之路上,悟空经历了艰辛和苦难。无论是在寺庙中还是在社会上,他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件,让他不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他看到了寺庙的虚伪和地狱的世界,也看到了真正的善良和美好。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接纳自己的内心,和大自然相融合,明白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第四段:修行的真谛(大约300字)。
通过悟空的受戒历程,汪曾祺告诉我们修行的真谛。修行并不是单纯的拜佛和经书的背诵,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的体验。悟空在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内心纯净之处,也发现了自己与人的关系。汪曾祺引导我们思考修行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并关爱自己。这是修行的真谛,追求内心平静和善良。
第五段:结语(大约200字)。
在受戒汪曾祺的心得体会中,我们领悟到了修行的真谛。修行并不局限于宗教,而是每个人生命旅程中必经的一部分。通过悟空的经历,我们学到了如何与自己内心对话,寻找真正的人生价值。信仰或宗教只是一种途径,而真正的修行是价值观的追求和内心的净化。无论是信佛还是追求其他事物,每个人都应该在平凡中寻找真谛,珍惜并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通过《受戒》,我们深入了解了汪曾祺的思想与心得,也促使我们去思考自身的生活和修行之路。无论我们是否选择信仰佛教,追求内心的善良和平静都是关键。相信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实践,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修行之路,过上有意义而充实的生活。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九
《受戒》描写的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一开头,即交待了充满儿童情趣的“荸荠庵”名称的来历。“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冲洗了大半。明海当和尚,没有一丝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一条生路。因此,在作者笔下,荸荠庵是一个与世俗世间无本质差异的地方。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主持,二叫“当家的”。当家的大师父仁山的主要任务是料理三种财务:经账、租账、债账,类似账房先生。二师父仁海师有家眷的人。三师父仁渡聪明、漂亮、充满活力,他是打牌高手,“飞铙”行家,还会唱最俗最昵的情歌。平常嘛,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打牌聊天,佛寺净土几成娱乐场所。逢年过节他们还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师叔普照,也以给即将升天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者这项杀生活动。作者还不失时机地插叙各路和尚带着大姑娘、小媳妇私奔的故事。总之,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由此可见,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十
《受戒》出现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涌之际,却没有政治话语的痕迹,没有浓烈的悲剧意识,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但是却为文学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作者汪曾祺用清新淡雅自然的文笔讲述了山野之间的所见所闻。
这篇小说如果从语言上来说,是文学上的一大创新与挑战,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不管是叙述事件还是描绘事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就感觉语言上很清新自然,使人在心灵上就感到莫名的愉悦之情,例如,小说中,在描写小和尚明海对英子最初动情心里产生爱慕之情的情景的描写中写道“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脚印,明海看到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乱了”这里,这座虽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来揭示明海的心理活动,但是,这种直接的叙述与明海的视觉的描写相结合出来的效果更佳形象地展示出了主人公明海的内心的一种情感的变化,不得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小说中,小和尚明海与英子之间简短的对话,给人以干净简单自然之感,作者采用这种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为文章增添了清逸之风。
读完《受戒》这篇文化在那个,我觉得,在这篇小说中的和尚们与我想象中的和尚有很大的出入,在我的脑海里,和尚基本上都是吃斋念佛的,而且是没有媳妇的,可是,在这篇文章中的和尚却并不是这样,他们不经常念佛,而且还经常打牌,经常吃肉,在他们看来,吃肉是不足为奇的事情,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他们竟然有老婆!二师父仁海不仅有老婆,而且,他老婆每年的夏秋之间还会来庵里住几个月,种种的一切使我大吃一惊。我由此深深感觉到,在那个时代,似乎“当和尚”是在拿一种“文凭”的!
在这篇小说中,真的没有过多的情节,如果真的有的话,就是明海与英子由两小无猜到春情萌生再到相互表白的一个过程,作者在《受戒》这篇小说中更多的是描写和尚们的一下生活之事,风俗民情,例如,写和尚们的风俗人情,写庵里的一些事情,以及英子她们家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明海帮助英子她们家劳作时的场景以及大家一起聊天闲谈时的场面,充分展示出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纯情互助与人性的善良!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十一
受戒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仪式,寓意着个体对佛法的尊崇和承诺。汪曾祺作为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受戒》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对人生和修行的思考。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我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体会到了个体与佛法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遵循佛法的智慧。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就这些主题展开叙述,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受”字的象征意义
文章中的“受”一词代表着个体对佛法的接受和承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理念,通过接受佛法的洗礼,我们将自己的心灵托付给佛法,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社会的认可,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然而,“受”字的象征意义提醒着我们要明智地选择,将信仰和修行融入生活中,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成长。
第二段:个体与佛法的关系
《受戒》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个体与佛法的关系。佛法无处不在,包括在我们的生活中。个体与佛法的关系既是一种宇宙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个体内在的追求和修行。佛法成为了个体的指南针,引导个体更加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个体通过佛法的接受和修行,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这种关系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追求物质的得失,而是通过深入分析和修行,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力量。
第三段:修行的智慧
在《受戒》一文中,汪曾祺借用了“渐法水流多自心”这句话,表达了修行的智慧。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实践中渐渐积累。佛法的修行需要时间和毅力,需要个体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通过不断的修行和体验,我们可以渐渐领悟到佛法的深层意义。修行的智慧也包括了对自己的反思和自省,以及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只有通过修行,个体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以应对人生的挑战和困惑。
第四段:佛法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要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实践中,以求得内心的成长和幸福。佛法强调的是遵循正道,放下功利和欲望,以及发现内心的真实。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名利和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需要和人际关系的唯有价值。佛法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在遵循正道和谨遵佛法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通过修行,个体可以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以谨守佛法的原则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第五段:个体与佛法的奥妙
在《受戒》一文中,汪曾祺透过佛法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个体与佛法的奥妙。正如太阳照亮世界一样,佛法为个体洞察了世界的本质和真相。个体通过佛法的修行和领悟,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佛法成为了个体的指南和依靠,引导个体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通过与佛法的接触和修行,个体可以理解到生命的无常和宇宙间的相互关系。个体与佛法的奥妙在于,通过佛法的智慧和修行,我们可以洞悉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力量,并引领自己走向成长和幸福。
通过《受戒》一文,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个体与佛法的关系,以及佛法的智慧和修行的重要性。个体与佛法的关系既是一种宇宙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个体内在的追求和修行。佛法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行和领悟,个体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并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通过与佛法的接触和修行,个体可以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以谨守佛法的原则来过好自己的生活。个体与佛法的奥妙在于,在佛法的指引和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洞悉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力量,并引领自己走向成长和幸福。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十二
佛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佛,从人也。
佛家讲,凡是皈依我佛的人都应受持清规戒律,但这点在荸荠庵这里仿佛没有怎么体现,这里的和尚一点都不像和尚。不做早课不做晚课,不解佛经不讲禅语,抽烟娶老婆,和平常人一样打牌杀猪吃肉,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杀猪之前要念经超度一番: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来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
这是汪曾祺笔下的乡村世界,一个理想中的世界。没有疫病灾害,只有风调雨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自然中带着里分随性,温馨又恬静。从不在乎这个桃花源之外的世俗观念,和尚又怎么样?和尚也可以吃肉,反正没有人来口诛笔伐,清规戒律是什么,只要自己过得欢喜就好。
所有人都在这样自由随性和谐的氛围中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明海在荸荠庵做和尚。平时念念经,扫扫地,庵里不忙的时候就去隔壁找自己的青梅竹马小英子。小英子活泼可爱,聪明机灵,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捣捣乱,聊聊天,或者在田里除草干活……时光荏苒,无形中,年岁渐长的他们被佛家讲的“因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明海到了去县里的善因寺受戒的年纪。受戒就要烧戒疤,好端端的脑袋上烧十二个洞,疼不要紧,重要的是受戒之后如果想成为沙弥尾,当上方丈,就更应当受持吾佛清规,潜心悟佛,不可被凡俗之事缠身,更不可去沾染尘劫。因为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修佛,要的是无忧亦无怖。
受戒完,小英子接明海回去。在船上,她问了许多和受戒有关的问题,明海也一板一眼的回答。小英子将船划了一气,突然道:“你不要当方丈!”明海毫不犹豫的答应道:“好,不当。”“你也不要当沙弥尾!”“好,不当。”情窦初开的年纪,藏在心底的暗恋,变成言语表达出来,就是无论你说什么,我都答应你。
看着木讷内敛的明海,小英子又道:“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真切又直接的告白话语从勇敢大胆小英子口中说出,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明海的回答则是:“要。”
清规戒律统统抛在一边,佛太缥缈,太遥远,唐三藏西行求佛法尚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所以在成佛之前,要先成为人。
于是,互相表明心迹的两人划着小船荡到了芦苇深处,此刻日头温和,微风正好。
不像仓央嘉措“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那样将人的七情六欲与佛法放在对立的两面,汪曾祺的书中世界则是尽力营造一种和谐的状态。拂、沸、咈、狒——“佛”,人也。
未能成人,如何成佛?
这里没有世俗眼光,没有他人的讶异与否定,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这样就足够了。
佛曰情劫难渡,但情之一字,虽万般苦楚,却也能予人快乐与安慰。又怎能说它是劫?
佛曰一切皆是妄念,但人生走一遭,未经历爱怨嗔痴,又怎知世事虚妄与否?
与喜欢的人,做快乐的事,尝遍世间滋味,不问是缘是劫。
因果自有定数。冥冥中,一切早已注定。修佛之路长漫漫,要成佛,先成人。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十三
《受戒》里面有民俗风情,有地方精致,有朦胧初恋,有人间欢情。清新的语言和松散的结构使这部小说在80年代初显得“格式上的特别”这个独具审美品格的文本意味着一种独具风格的小说文体样式,一种关于小说观念的更新,这在以后的影响中可以看出这种样式启发了许多人的写作。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十四
《受戒》的发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的惊奇于喟叹。那时的文学创作还没有从“伤痕”中脱离出来,《受戒》使人耳目一新。人们惊异地发现汪曾祺小说的另类风格和别样情趣。《受戒》所展示的散文化的艺术风格,完全与众不同,让人们恍悟“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受戒》是汪曾祺主要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承接、丰富了废名、沈从文这一支中断已久的中国抒情小说的。传统,而且,“从纯粹文学的意义上来看,新时期文学所迸发出来的汹涌澎湃、铺天盖地的文学大潮,新时期文学所生发出的持续不断地语言反省,都源自那四十年前的一个梦,都源自那一次文学的“受戒”。《受戒》的产生,是作者这样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作者写《受戒》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通过《受戒》作者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够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得、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作者写了人性的解放。像小英子这种乡村女孩,她们感情的发育是非常健康的,没有经过扭曲,跟城里受教育的女孩不同。她们比较纯,在性的观念上比较解放。这是思无邪,《诗经》里的境界。作者写这些,跟三种全会思想解放有关系。多年来,我们深受思想束缚之苦。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十五
王曾祺,192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1979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散文、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1979年病逝于北京。
《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获1980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受戒》描写的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一开头,即交待了充满儿童情趣的“荸荠庵”名称的来历。“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冲洗了大半。明海当和尚,没有一丝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一条生路。因此,在作者笔下,荸荠庵是一个与世俗世间无本质差异的地方。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主持,二叫“当家的”。当家的大师父仁山的主要任务是料理三种财务:经账、租账、债账,类似账房先生。二师父仁海师有家眷的人。三师父仁渡聪明、漂亮、充满活力,他是打牌高手,“飞铙”行家,还会唱最俗最昵的情歌。平常嘛,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打牌聊天,佛寺净土几成娱乐场所。逢年过节他们还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师叔普照,也以给即将升天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者这项杀生活动。作者还不失时机地插叙各路和尚带着大姑娘、小媳妇私奔的.故事。总之,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由此可见,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三.作者写《受戒》跟三种全会思想解放有关系。
《受戒》的发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的惊奇于喟叹。那时的文学创作还没有从“伤痕”中脱离出来,《受戒》使人耳目一新。人们惊异地发现汪曾祺小说的另类风格和别样情趣。《受戒》所展示的散文化的艺术风格,完全与众不同,让人们恍悟“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受戒》是汪曾祺主要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承接、丰富了废名、沈从文这一支中断已久的中国抒情小说的传统,而且,“从纯粹文学的意义上来看,新时期文学所迸发出来的汹涌澎湃、铺天盖地的文学大潮,新时期文学所生发出的持续不断地语言反省,都源自那四十年前的一个梦,都源自那一次文学的“受戒”。《受戒》的产生,是作者这样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作者写《受戒》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通过《受戒》作者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够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得、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作者写了人性的解放。像小英子这种乡村女孩,她们感情的发育是非常健康的,没有经过扭曲,跟城里受教育的女孩不同。她们比较纯,在性的观念上比较解放。这是思无邪,《诗经》里的境界。作者写这些,跟三种全会思想解放有关系。多年来,我们深受思想束缚之苦。
四.小说题目是《受戒》。
但“受戒”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把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者枢纽。小说一开始,就不断地出现插入成分,叙述当地“当和尚”的习俗、明海出家的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明海与英子一家的关系等等。不但如此,小说的插入成分中海不断地出现其他的插入成分,如讲庵中和尚的生活方式的一段,连带插入叙述庵中几个和尚的特点,而在介绍三师傅的聪明时又连带讲到“飞铙”的绝技、放焰时出尽风头、当地和尚与妇女私奔的风俗、三师傅的山歌小调等等。虽然有这么多枝节,小说的叙述却曲尽自然,仿佛水的流动,即是安安静静,同时又是活泼的、流动的。
五.汪曾祺用平淡的叙述营造了散文化小说的诗意氛围。
《受戒》里面有民俗风情,有地方精致,有朦胧初恋,有人间欢情。清新的语言和松散的结构使这部小说在80年代初显得“格式上的特别”这个独具审美品格的文本意味着一种独具风格的小说文体样式,一种关于小说观念的更新,这在以后的影响中可以看出这种样式启发了许多人的写作。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十六
王曾祺,192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1979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散文、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1979年病逝于北京。
《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获1980年《北京文学》奖。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十七
汪曾祺先生是一个著名的现代作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深入生活、深入人心而著称。除了文学作品,汪曾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点也是我们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内容。在他的作品《受戒》中,他深入探讨了文化上的分野和矛盾,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和融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受戒》的主题和情节,结合个人的理解和心得,来讨论汪曾祺对古老文化的珍惜和现代文明的反思。
第二段:文化与信仰的纷争。
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叙述主人公受戒的故事和他与家人、友人、同事的关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分野和矛盾。一方面,古老的佛教信仰在文化上占据重要地位,将道德规范和人生哲学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现代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使得新一代人对传统文化和信仰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这些东西是过时的、无用的。这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观念,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也加剧了社会的紧张和分裂,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第三段:珍惜文化传统。
汪曾祺在《受戒》中,强调了珍惜文化传统和信仰的重要性。不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传统文化和信仰中,蕴含着人类智慧和精神追求,队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是对历史的维护和对未来的投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工作和金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却没有那么重视。汪曾祺通过受戒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失和放弃文化传统和信仰,这是人生的重要财富。
第四段:反思现代文明。
汪曾祺在《受戒》中,通过受戒的故事,也暗示着对现代文明的反思。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无数的便利与惬意,但它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和危机。比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巨大的财富差距和资源争夺陷入白热化;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虚拟化和冷漠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和地球气候变化等。这些问题表明,现代文明虽然在技术和经济方面有所发展,但在精神和价值层面却没有得到充分的理性反思和调整。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来寻求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第五段:个人思考与体会。
对于我个人而言,《受戒》展现了一个矛盾而活跃的社会,也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文化情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我们也需要对传统文化和信仰进行认真反思和探讨,了解文化中所隐藏的智慧和价值。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思考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和价值比较,明确自己的追求和责任。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社会中的挑战和困境,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结论。
在汪曾祺的《受戒》中,他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刻的文化视野,表达了珍惜文化传统和反思现代文明的思想观点。本文从文化与信仰的纷争、珍惜文化传统、反思现代文明、个人思考与体会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来说明汪曾祺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视和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多思考和积极探索,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价值理念,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十八
整篇文章读完后,好像幸福地自我释放了一次。简单的布景,简单的情节,简单的心情——人性就是很简单的,顺其自然,从心所欲,可是对比我们不简单的现实生活,这份温暖显得有些无力。
小说的主人公小明子,从小就注定要出家,出家成为他们故乡人谋生的手段,而并不是出于对人生的感悟等等。“跟爹娘磕个头,就跟舅舅走了”;学名直接变成法名,一切看起来都很随性。出家受戒,忽然有了种轻松自然的感觉,之后便开始了在“荸荠庵”的生活。看起来主要描写了两点——小明子和英子的交往与寺庙中的生活。作者笔下的和尚令人瞠目结舌——每天只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师父根本没有吃斋的规矩,甚至带着家眷一起管理荸荠庵,打牌、抽烟、唱酸溜溜的歌,无所谓什么清规,他们只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悠闲自在,更谈何压力、郁闷?这些和尚的生活看似会不耻于人世,可是他们活着只是为了那种宁静,又管世人怎么想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师父杀猪的场景,眼前出现猩红的血溅在和尚袍袖上的场景,好是诡异,却也隐约有一种快意。念着“往生咒”杀猪,带着家眷出家,这些可爱的和尚让人眼前一亮。
嘴角不自觉地泛起笑意,我的心情在慢慢沉淀着。小英子聪明灵巧,活泼善良,似乎她的世界永远不会有悲伤。当她为小明子参谋画什么花,当她好奇受戒是什么样子,当她留下那一串美丽的小脚印,我看到了人性的纯洁——哦,是圣洁。那一串脚印,既描绘出小女孩的纯洁烂漫,又预示着小明子和小英子感情的发展。当他们两人在一起时,镜头总是如此唯美,他们简单得有些幼稚。小英子看流星雨时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她会许什么愿呢?作者又用省略号引出无尽的遐想。有了他们两个,布景都活了起来,就像是两个天使,我不禁莞尔。
其实初读这篇文章,很难体会到最深层的东西。参阅一些资料,才对主旨有了大概的把握,有两个字不断的出现——人性。我不禁思考,什么是人性。如果说是和尚们对自己的心灵、欲望的坦诚,恐怕我还不敢苟同。这当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用真善美来形容人性(当然这很俗),那么还缺少最重要的美。于是来到文章的高潮部分,两个人都直面自己的内心,把握住最单纯的幸福,这才是人性最巅峰的部分,它是这样的幸福和惟美,一瞬间我像是变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这自然成了作者的升华。小明子英俊多才,小英子温柔可爱,他们互相倾慕,也知道对方的心思。人性指引着他们勇敢地说出来,勇敢地寻求爱。于是他们便这样做了,于是他们得到了人性中最美的东西。
离开这篇文章,我还是想问,什么是人性?荸荠庵当然不可能存在,那种生活也只是个梦想。而我们的生活呢?是在疲劳时看一看窗外的风景,还是在压力下释放呢?我们有天性,可这种现实的生活,早已忽略了它。无奈的、遗憾的,我不想呼吁谁重拾天性,因为这不是我们能掌控的,只是希望我记住我自己还有天性,有对它的向往。所以,能像明海等人一样干着自己享受的事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谢谢这篇文章,让我在这段时间内找到天性。
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至于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聪颖好学,在随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时,遇上了小英子,渐渐的,他们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经常上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间朦胧的初恋就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多美的描写啊,把少男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描摹得曲尽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们一道进城,一个去善因寺受戒,一个给家里买东西,他们同坐一条小船,一道归去来,最后终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话: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沉静,如此美好,人就会不自觉地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无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梦境,让我无限向往!
7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慒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他虽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定地相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的小英子对自己的爱。于是,在他等到了爱狂风暴雨般来袭时,他大声说出了心里话,虽然,这还是小英子的鼓动下,而这一次,他的勇敢已战胜了怯懦。复苏的人性让他把幸福紧紧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胆。她毫无顾忌地坦露心迹,但她并不鲁莽。她是在确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许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诚;她很大胆,但很谨慎。她深信自己的可爱灵巧一定可以打动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对那个漂亮温顺的少年暗暗倾心,于是她把这种爱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正是这种主动的交流和呼唤,才让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时候,人与人心灵的交汇就在那么一刹那,错过了那一刹那,恐怕两个人的手永远也不会牵在一起。聪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她身上蕴含着的那份至真至纯的人性之善让她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幸福。
小说虽是描写一派纯美宁静和谐舒淡的乡野风情,但其中也隐藏着淡淡的忧伤,如明海为什么出家,明海与小英子之间似爱非爱的纯美情感能保持多久。这些都隐含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闲适,自由灵畅,可见作者自然通脱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结尾往往蕴含着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让人有一种隐隐的悸动。
佛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佛,从人也。
佛家讲,凡是皈依我佛的人都应受持清规戒律,但这点在荸荠庵这里仿佛没有怎么体现,这里的和尚一点都不像和尚。不做早课不做晚课,不解佛经不讲禅语,抽烟娶老婆,和平常人一样打牌杀猪吃肉,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杀猪之前要念经超度一番: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来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
这是汪曾祺笔下的乡村世界,一个理想中的世界。没有疫病灾害,只有风调雨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自然中带着里分随性,温馨又恬静。从不在乎这个桃花源之外的世俗观念,和尚又怎么样?和尚也可以吃肉,反正没有人来口诛笔伐,清规戒律是什么,只要自己过得欢喜就好。
所有人都在这样自由随性和谐的氛围中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明海在荸荠庵做和尚。平时念念经,扫扫地,庵里不忙的时候就去隔壁找自己的青梅竹马小英子。小英子活泼可爱,聪明机灵,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捣捣乱,聊聊天,或者在田里除草干活……时光荏苒,无形中,年岁渐长的他们被佛家讲的“因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明海到了去县里的善因寺受戒的年纪。受戒就要烧戒疤,好端端的脑袋上烧十二个洞,疼不要紧,重要的是受戒之后如果想成为沙弥尾,当上方丈,就更应当受持吾佛清规,潜心悟佛,不可被凡俗之事缠身,更不可去沾染尘劫。因为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修佛,要的是无忧亦无怖。
受戒完,小英子接明海回去。在船上,她问了许多和受戒有关的问题,明海也一板一眼的回答。小英子将船划了一气,突然道:“你不要当方丈!”明海毫不犹豫的答应道:“好,不当。”“你也不要当沙弥尾!”“好,不当。”情窦初开的年纪,藏在心底的暗恋,变成言语表达出来,就是无论你说什么,我都答应你。
看着木讷内敛的明海,小英子又道:“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真切又直接的告白话语从勇敢大胆小英子口中说出,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明海的回答则是:“要。”
清规戒律统统抛在一边,佛太缥缈,太遥远,唐三藏西行求佛法尚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所以在成佛之前,要先成为人。
于是,互相表明心迹的两人划着小船荡到了芦苇深处,此刻日头温和,微风正好。
不像仓央嘉措“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那样将人的七情六欲与佛法放在对立的两面,汪曾祺的书中世界则是尽力营造一种和谐的状态。拂、沸、咈、狒——“佛”,人也。
未能成人,如何成佛?
这里没有世俗眼光,没有他人的讶异与否定,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这样就足够了。
佛曰情劫难渡,但情之一字,虽万般苦楚,却也能予人快乐与安慰。又怎能说它是劫?
佛曰一切皆是妄念,但人生走一遭,未经历爱怨嗔痴,又怎知世事虚妄与否?
与喜欢的人,做快乐的事,尝遍世间滋味,不问是缘是劫。
因果自有定数。冥冥中,一切早已注定。修佛之路长漫漫,要成佛,先成人。
《受戒》出现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潮涌之际,却没有政治话语的痕迹,没有浓烈的悲剧意识,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但是却为文学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作者汪曾祺用清新淡雅自然的文笔讲述了山野之间的所见所闻。
这篇小说如果从语言上来说,是文学上的一大创新与挑战,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不管是叙述事件还是描绘事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就感觉语言上很清新自然,使人在心灵上就感到莫名的愉悦之情,例如,小说中,在描写小和尚明海对英子最初动情心里产生爱慕之情的情景的描写中写道“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脚印,明海看到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乱了”这里,这座虽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来揭示明海的心理活动,但是,这种直接的叙述与明海的视觉的描写相结合出来的效果更佳形象地展示出了主人公明海的内心的一种情感的变化,不得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小说中,小和尚明海与英子之间简短的对话,给人以干净简单自然之感,作者采用这种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为文章增添了清逸之风。
读完《受戒》这篇文化在那个,我觉得,在这篇小说中的和尚们与我想象中的和尚有很大的出入,在我的脑海里,和尚基本上都是吃斋念佛的,而且是没有媳妇的,可是,在这篇文章中的和尚却并不是这样,他们不经常念佛,而且还经常打牌,经常吃肉,在他们看来,吃肉是不足为奇的事情,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他们竟然有老婆!二师父仁海不仅有老婆,而且,他老婆每年的夏秋之间还会来庵里住几个月,种种的一切使我大吃一惊。我由此深深感觉到,在那个时代,似乎“当和尚”是在拿一种“文凭”的!
在这篇小说中,真的没有过多的情节,如果真的有的话,就是明海与英子由两小无猜到春情萌生再到相互表白的一个过程,作者在《受戒》这篇小说中更多的是描写和尚们的一下生活之事,风俗民情,例如,写和尚们的风俗人情,写庵里的一些事情,以及英子她们家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明海帮助英子她们家劳作时的场景以及大家一起聊天闲谈时的场面,充分展示出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纯情互助与人性的善良!
汪曾祺受戒教案篇十九
编者按:阅读好的小说,就犹如与智者交谈。小说《受戒》就是一个关于小英子和明海的爱情故事。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一本小说,名叫《受戒》。读完之后,我感慨万千。其中,作者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刚开始我并没有理解,但当我细细品读过后,我才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解了作者的思想。作者想要的一生,也不过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世俗的纷扰。可是这样的生活真的很难得。
这本小说主要讲述了小英子和明海的爱情故事。明海在十三岁的是时候来到了庵赵庄的“荸荠庵”要当一个和尚。然后在这里认识了邻居家的小英子,两个人经常待在一起玩,感情渐渐的变深了。但是在这个时候,明海提出要去当和尚,小英子还是送他去了庙堂受戒。在明海受戒的时候,小英子和他的感情也越来越好,最后两人在芦花荡里,小英子问明海:“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一开始惊讶了一下,随后大声的说:“要!”,就这样,两人在芦花荡里许下了一生的承诺。
汪曾祺在这本小说中描写了一个朴素的村庄。当中各型各色的人和事,他都能描写细致,即使一笔带过,也给人感觉恰到好处。“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作者通过对脚印细致的观察和描写,突出了明海对小英子深深的爱恋,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初恋心跳般的感觉。有时候还能在他的描写中产生共鸣。那种小英子和明海之间纯真的感情也着实让人羡慕。初恋的纯洁和美好,在汪曾祺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一点都不做作。
读一本好的小说,就犹如与智者交谈了一番。汪曾祺用他笔下的故事,把我带进情节中,让我回味无穷,也让我知道了,原来文字可以这么美。
作者:马赫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