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大全(17篇)
商榷是对观点和理论进行辩论和讨论的过程,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拓宽思维。怎样制定合理的目标并达成它们?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总结范例,它们能够启发您对总结的发挥和创新。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一
读了张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书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切地说在开始研读的时候就已经被书中的资料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就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来好的品质来。所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乐观进取,做事用心主动,乐于理解挑战,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印度著名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种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培根也以前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够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就应透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这些名言中,我们能够发现,良好的习惯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人存放在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以外,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教育的灵魂,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潜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孩子们都将会走上光明而完美的“星光大道”。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教师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探究问题的答案。”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我们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透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二
打开常生龙编写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第一辑“教学即创造”,就被书中介绍的名人教育理念所吸引。这一辑一共介绍十位中外教育界的名人,他们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创造。教学工作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是我读完这一辑后最深的感悟。
在教学工作上,最容易做的是照本宣科。课堂上,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来上,不会有错,但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孩子们喜欢上你的课,却需要老师的创造性。
学生为何喜欢多才多艺的老师?因多才多艺的老师的课堂是丰富的,是灵动的,老师自身的知识的博大和自身素养会影响到孩子。孩子欣赏博学多才的老师,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记得读师范时,“文选与写作”课是比较枯燥的课,而那位老师,每节课都是很快讲完课本上的知识,就会给我们讲他心中的《红楼梦》,讲细节,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就是因老师的讲解,才让我用心去读这部经典巨作,注重书中的细节部分,甚至跑到图书室寻找关于解读《红楼梦》的一些刊物和文章。看评论,会让我读得更深一些。写作课成了我的最爱,我喜欢老师的博学,期待他能给我们介绍更多的名著经典。
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那些课文没有多少吸引力。这位老师把文选课上得丰富多彩,激发了我们去读经典名著的热情。也是从那时起,我才深深地爱上阅读与写作。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三
暑假时在球馆里见了一位老友,她工作出色,精明能干。但她那天却满脸愁容,一见面她就摇头叹息:“很有挫败感,做母亲真失败!”原来她说服中考后的儿子每天傍晚陪她去打羽毛球,因为孩子的身体发育都不好。谁知去了两天就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任她怎样游说,儿子就是不跟她出来打球。“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爱运动?为什么怕苦怕累?我真烦恼。他在家里玩游戏上网几天几夜不睡觉也不觉得累!以前我叫他干什么他都去做。现在越大越难教。”
我的孩子比她儿子大几岁,也曾经犯过这样的毛病,现在则比较积极跟着父母天天出来运动健身。之前我们也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陪运动,于是心平气和地与老友分析:
“你别生气,别操之过急。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是智育第一,头脑发达,四肢无力,宅男宅女越来越多。体育运动也要有兴趣有毅力,并养成习惯。而且必须从小培养。现在十多岁才注意培养他爱好运动,是比较难一些。运动的好处要耐心讲解,自己说服不了,就请他爸出马,双管齐下,保证事半功倍。他不愿意跟你,说明他长大了,你可以鼓励他找附近的同学玩。同龄人容易沟通好玩。父母也要做榜样,坚持运动,身教胜于言教。”
过了两天再见老友,不见她身边的儿子,但见她有了笑容:“今天他愿意跟同学去打球了。因为他爸昨天帮他洗了脑!我自己也来打球,为他做榜样!”
我恭喜她,孩子不用做你的尾巴,你自由啦!老友很感慨:“现在孩子总是对着干,不听话。不去夏令营,不去旅游,不去探亲……什么事都我行我素。”其实我的孩子也曾有过他们的“通病”,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寻找“良方”,孩子总算开心平稳地度过了叛逆的青春期。
我发现做家长的失落都是自己找来的。我们做父母没有陪着孩子成长,没有跟着他们身体心理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教法,总是把17岁的孩子当作7岁的样子去教育。对孩子居高临下,追求完美,处处干涉,缺少耐心和宽容。小时候这些方法似乎管用,但一到孩子独立独行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不是孩子对手,以为付出的一切付之东流,懊丧灰心挫败相继而来。管不了孩子,就唉声叹气,或者放之任之。
其实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我们发现小时管得越严,反叛越厉害。其实孩子叛逆有时并不是坏事,是他成熟的标志,与你思想背道而驰是他独力思考人生的开始。如果他永远是你的应声虫,你更担心。到了孩子读中学了,就不能再以权威的角色管教孩子了,应该顺其自然,耐心倾听,适时点拨。正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伊建莉所说:“不管”是最好的“管”。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四
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希望《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能成为广大教师的良师益友。
【阅读有感】
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关注,我精心拜读了张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后,感慨良多。这本书从交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的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名人也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前苏联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名家们为探索教育真理,穷其一生精力,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最好的注解。在这个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尽管人们生活已大大改善,温饱已不是问题,但竞争却更为激烈,于是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长、老师、学生本人也在这条路上辛苦地攀爬着,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尽管有那么多的教育家现身说法,诉说着教育的本质,但社会依然急功近利,学生们为了分数,依然辛苦。
我目前在援藏,受援单位是一所普通的完中,学生基本来自县镇村,条件大多一般,考好的高中以及考上大学更是他们祖辈们几代的期望,但自小家庭条件、教育条件实在有限。那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除了努力提高他们的分数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压力如此之大,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教会(更准确的说是给予)孩子自信。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孩子缺乏自信,她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自信的孩子,学习会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这份认识,会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不如人意,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时代,这份心态,会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进入社会,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那么如何给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良好心态,告诉孩子,努力学习,有好分数,敲门砖就会多一块,就会硬一些。无论成绩好坏,分数高低,努力学习的行为本身,就是在锻炼自己。教师有良好心态,就会包容、理解所有学生,有了理解、包容,学习好的自会更加努力,学习不如人意的,也不至于自暴自弃,或压力山大而导致心理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会心情愉悦,接受知识就快,即使差生,也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除了自信,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自尊自爱。学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爱,就会自律,就会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何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身教大于言传,成长中的孩子最烦单调枯燥的说教,我们要亲身垂范,要无言的教育,我们自己也要自律自爱。平时,还要多和学生沟通,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倾听孩子心声,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在亲历体验中懂得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爱。
我们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成长期的孩子,没有完人,我们不能随意撕开学生不好的一面。面对有缺点的学生,只能用心交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关注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和学生有了心的交流,也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体会到师生平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去尊重别人,平等待人,更会体验到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真爱之心。在了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自会提高。
给予孩子自信,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尊重别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无论社会竞争多么残酷,生存压力多么巨大,孩子都会行走在正确的路上;孩子的路没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对最好的教育的一点基本认识。在教书的这条路上,在日常教学中,我正在无怨无悔、身体力行着。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五
一个青年来到城市打工,不久因为工作勤奋,老板将一个小公司交给他打点。他将这个小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业绩直线上升。有一个外商听说之后,想同他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当谈判结束后,他邀这位也是黑眼晴黄皮肤的外商共进晚餐。晚餐很简单,几个盘子都吃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两只小笼包子。他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外商当即站起来表示明天就同他签合同。第二天,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席间,外商轻声问他,你受过什么教育?他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父亲去世后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端起酒杯激动地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
一个人受过苦,便知道珍惜;一个在贫寒中长大的人,不会不知道勤俭的重要;一个自小就知道努力做事的人不会不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在贫穷中什么也学不到并进而失去人的自尊。
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在一所极普通的中专学校读书,成绩也很一般。她得知妈妈患了不治之症后,想减轻一点家里的负担,希望利用暑假这两个月的时间挣一点钱。她到一家公司去应聘,韩国经理看了她的履历,没有表情地拒绝了。女孩收回自己的材料,用手掌撑了一下椅子站起来,觉得手被扎了一下,看了看手掌,上面沁出了一颗红红的小血珠,原来椅子上有一只钉子露出了头。她见桌子上有一条石镇纸,于是拿来用它将钉子敲平,然后转身离去。可是几分钟后,韩国经理却派人将她追了回来,她被聘用了。
一个在爱中长大的人,他最好的回报也是爱。当爱促使一个人去做他很难做到的事情时,这足以证明爱的力量!
而在一件很细小的、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上也能体现出对别贴和关心的人,他所受到的爱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有一个岗位需要招人,先后来了四位应聘者。在招聘条件一栏中,有一项条件是必须具备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前三位应聘者都称自己有类似的工作经验,但面对应聘者的考问,很快显示出自己对这一行的无知。最后来了一位男学生,他坦率地对招聘者说,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但对这项工作很感兴趣,并且有信心经过短暂的实践后,能够胜任它。招聘者毫不犹豫地录用了他。此后他和那个招聘者曾经有过一段对话,那个招聘者说,有很多求职的人在介绍自己的情况时并不诚实,而他为什么能够诚实相告呢?他说小时候有一次他捡了钱,奶奶问他时,他撒了谎。奶奶朝他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一下,然后告诫他:"穷不可怕,只要你诚实,你就有救!"他说他永远记得奶奶说的这句话。试想一个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只能依靠骗来取得众人信任的人,他能行得远吗? 一个诚实的人,其实是最需要勇气。他必须敢于面对事实和真理,在别人含含糊糊、唯唯诺诺的时候,勇敢地指出真相。
诚实比一切智谋都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六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经典书籍阅读后阐发的感受。作者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书中有很多文章我在报刊上曾经阅读过,但打开浸着墨香的新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在了五个小专辑里,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的教师阅读图谱。书中作者列举的书,我也曾跟着买了不少,但认真阅读,能够引发自己新的思考的书,不多。但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偶尔还会翻出对应的书籍,愈发感受到常生龙先生阅读的思考之深及论述之广。
常生龙先生的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育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朴实中显功夫,他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干巴巴的说教,但道理却深入人心。
再看其它专辑,同样可见作者多层面架构的心愿。所选著作涉及面广,作者有中外名家,也有一线教学精英、新秀。所列内容有方法介绍类,有前沿、理性的观念引领类,也有传统经典名著导读类。作者把这些内容有序列地搭配、组合在一起,呼应着每一辑的标题主旨。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经典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教师如果有心,认真阅读每一辑的书目,犹如一张教师阅读图谱,若能按图索骥,闲暇时多读上几本,再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会收获多多。
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当然,这里除却休闲式的随性阅读。教师阅读专业类书籍,有时因为获取的信息比较直观,只需浏览即可,但更多时候是需要细心阅读的。常生龙先生的阅读态度是严谨的,我作为他的粉丝,曾读过他几百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使我受益匪浅。
有人说:“每个人总是能在阅读中找回自己。”常生龙先生的这种从阅读中生发个人观点,旁征博引,阐述多种论点的阅读方式,于我、于你、于他,更是一种阅读方法的引领。尤其是在这个阅读泛化、网络阅读盛行的时代,真正能够做到静下心来,每周认真阅读一本纸质书籍,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方法指导。相信老师们阅读之后,也会有类似的感受。
回看《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全书共五辑,均设有小标题,其实每个标题都指向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具备的教育视野:“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虽然有些观点并不是常生龙先生首次提出的,但以书籍本身和书评组合起来阐释观点,实属罕见,让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亲切可感”,这是专业导向,更是专业指导。
我对本书的阅读不只是一篇篇单一的、零星的浏览,而是把每个专辑都综合起来归类阅读。拿“理论即支点”这部分来讲,本专辑涉及的作者都是中外名家,单读名家如陶行知、蒙台梭利的著作,我们也会有所收获。但经过作者这样巧妙编辑、组合,“为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儿童是成人之父”、“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占据未来制高点需具备的五种能力”……在这些小标题统领之下,多是作者深入浅出的对经典著作的解读。这对教师把握教育原则,是引领,更是感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是同读一本书,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是我的感悟,也是我满满的收获。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作者常生龙先生相遇,犹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心得体会,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七
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梗投射在书桌上,寂静的暖意挑逗着房间的寒气,我触摸着、温暖着、尽情的享受着这“幸福”的周末时光,窗外不是飘来热闹的说笑声,打破这周围的寂静。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寂寞。我独坐在窗台,凝望着手机群中的写作通知发呆。书桌上透过书页,一行小字映入眼帘:“坚持不懈的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的一次次的邂逅。”是啊,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摸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我再次翻开了那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
打开浸着墨香的书籍,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在作者亲切的“让我们读书吧”的自序中,浏览了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既有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诀。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时,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现将阅读感受总结如下:
一、阅读激发了我的教育梦想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应当是我们所有当教师最美的梦想,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告诉我们: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在许多师生共处的日子里,自己也曾在课堂之外,经历过带着学生去野炊、去参观实践园等实践活动,活动后我立即整理拍照文字,记录活动专辑在教室里展示交流。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习作也取得来前所未有的成功。几年的时光过去了,学生们每次提起那段难忘的经历都激动和兴奋好久!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在自己或长或短的教学生涯内,有过留给学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动的难忘痕迹,也曾有过充当童心未泯教师的幸福体验。教育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幸福的过,沉淀许久的教育梦想再阅读的体验中再次被点燃!
二、阅读刷新了我的课堂教育观
教学是一门充满艺术的创新科学,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困生的转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策略,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教学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动技巧”。
期中考试前,各级各班在授课完毕都在做试卷刷题,办公室内琳琅满目的各科试卷像小山似的排满了课桌,不得不感叹:真有点高考加工厂的硝烟弥漫!我也加入这场刷题的“战役”,生怕自己跟上步伐而影响全局,又到了评讲试卷时间,读后感()学生等着公布答案,往试卷上填写,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刚刚讲过的内容,依旧是错误百出,给答案,被动接受,再纠错,再出错,更过的时候抱怨学生怎么没记性!何曾想过,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并没有注意教给学生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流程。也难怪学生看似在课堂上似乎听明白了,等到动手时又无从下手。在阅读中,我注意到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技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前提是让他们把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再去自由发挥。如果把复杂的技能分解为若干任务,把复杂的技能分解为可以操作若干步骤,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能在这个过程就会逐步提升。”按照这种方法的思路,我分专题制作了课件,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巩固此类赏析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学生的准确率有了很大提高。原来课堂教学充满了挑战,技巧和艺术无处不在!
在三尺讲台耕耘,支点在哪里?如何再能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往日上课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七八十人的教学大班,拥挤的座位,狭窄的过道,侧着身子勉强通过的尴尬,让我时常把讲台作为支点,是不是的画弧线运动。视野的限制让教室里学生的动态不能及时尽收眼底。每次转身板书或低头伏案写字,总听到台下窃窃私语声,抬头凝视或刚做迈下脚步的动作,顿时鸦雀无声。我在心暗暗发誓:“看我逮着机会怎么收拾你们!”困惑了许久,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有一天带着读书任务阅读到《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中国莱莫夫在《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提到的“走动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拉开了教室的座位,从讲台的踱步到台下的关注,不时在后排座位处停留,俯下身子点点学生的书写,鼓励的伸伸大拇指,做一个加油的鼓励!或在想要开口说话的男生旁边做一个禁止说话的暗示。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室里窃窃私语声消失了,我心里掠过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三、阅读完善着我的师德素养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是相影响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的点点滴滴自己也许做的还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流传。”
在此书的阅读中我的师德修养也在完善。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一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一个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那就好还是让我们来读书吧!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八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可能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关心的话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平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一书。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书的序言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并从教育的细节入手身体力行。书中从四个部分: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其实,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实质也就是做人。因此,书中的四个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只有具备了做人的各项品质才能更好地学习、做事,也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
编者将教师最需关注的66个细节一一阐述,而在阐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论述,在阐述一个品质细节前,编者都引用了两句名人名言来概括该品质的重要意义,紧接着运用一些鲜活的真人实例来具体论述,最后,编者提出培养这些良好品质的方法和建议,使这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增加了不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读者的兴趣。
书中讲述的教师最需关注的教育细节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们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可见身心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从小就跟着酷爱体育运动的父亲走村串户,穿林渡水。4岁时,他从父亲那得到一支枪,之后开始独立活动,开始了钓鱼、打猎和探险的生活,而年幼时的这些经历成了《老人与海》的写作素材。
强身是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更要强调“强心”。我是一名体育教师,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是体育教学的目标,然而,作为体育教师更要在教学思想上和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教育,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在一次篮球运球的接力比赛中,女同学小林体型较胖,运球速度较慢,但和她一组的同学并没有嫌弃她。比赛还没有开始,队友们就给她出主意:小林,要运稳不掉球就行了!你别急,心一慌球就不听你话了……比赛开始了,小林小心地运着球一步一步向前走,在弯道处也很平稳,而此时,我也开始带领同学们为小林加油,在同学们的鼓励声中,小林只掉过一次球,而且还很快捡回来了,一圈下来,小林只落后对手五、六米。在后面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小林所在的组最终取得了胜利。小林获得了成功的快感,也正是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不善运动的小林在体育课上总是积极训练,从不感到自卑,运动能力和体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对广大的教师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作为教师我将细细品味书中提及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这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健全品格的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教不好,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够。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九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1、学生跟我们教师学什么?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具有积极人生观的人
(2)具有健康状态面貌的人
(3)会学习、有智慧的人
(4)会合作、待人以宽的人
(5)会生存、能独立的人
2、做一个诚实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1)教师的言传身教
(2)教师的正确引导
(3)落实到细节
(4)要相信孩子
3、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自信
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1)教师信任所有学生
(2)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建立合理期望,让学生体验成功
(4)树立自信的榜样
(5)寻找契机,巧用时机――刺激个体自信
a、委重任,满足其表现欲b、促成功,满足其自我实现欲
(6)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4、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
生命因健康而美丽,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应以每一个人的后天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强身的同时,更要强调“强心”。
(1)在教学思想上要渗透心理教育
(2)心理教育渗透教学内容之中
(3)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4)学生问题的解决重在预防
5、生存,人最基本的能力
要想让孩子适应越来越残酷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中,应该着力给孩子搭建人生的三大支撑能力。
(1)物质支撑能力
(2)自我精神支撑能力
(3)社会支撑能力
a、接受社会规则,与社会相适应。b、能够获得外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6、真正的礼貌源自于内心
(1)强化师德教育和学生文明礼貌的教育
(2)把礼貌用语落实在平时
(3)文明礼仪教育与各项互动的开展相结合
(4)强调教师的为人师表
7、责任心:人的高贵品质
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的纤绳。有了责任心,一个人才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才会产生自我价值感。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主要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给与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树立健康舆论,明确集体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3)表扬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责任感
(4)落实班级职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责任感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6)体验自己过失的后果,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8、积极的心态对每个孩子很重要
(1)对学生应注意内部动机的激励机制
(2)注重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3)有效激励――培养积极心态的催化剂
a、期望激励b、竞争激励c、暗示激励
9、坚强是成功的核心品质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怎样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人认识情感法
(2)克服困难法
(3)小事锻炼法
(4)遵章守纪法
(5)榜样激励法
(6)自我锻炼法
(7)劳动文体活动法
10、人生的本质应该是乐观的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用快乐、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吧,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快乐的。”
(1)在课文教学时培养乐观心态
(2)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3)在老师言行中熏陶乐观心态
(4)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培养乐观心态
(5)在精神激励中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
11、用耐心培养出孩子的耐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十分关切地对待孩子内在的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论。”
(1)用具体事例让孩子明白耐心的重要性
(2)游戏是培养孩子耐心的有效方法
(3)在失败中培养学生的耐心
(4)在等待中让孩子学会耐心
(5)三分钟耐心训练
12、谦虚的人能学到东西
(1)让学生体会到谦虚的对立面――骄傲的危害
(2)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中懂得谦虚
(3)让学生在接受批评建议中体味谦虚
(4)在适度表扬中培养孩子的谦虚的品质
13、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
(1)培养海西的独立思考
(2)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
(3)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5)培养孩子参与社会的能力
14、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1)让学生在触动中感受勇气
(2)在“战斗”中让学生要回勇气
(3)在鼓励中给学生一点勇气
15、幽默是人的优秀品质之一
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詹姆斯.潘说:“一个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对付挫折的”。
(1)以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2)引导学生积累、引用、创造幽默
(3)在活动中开拓幽默,进行实际锻炼
a、在墙报橱窗中展开幽默
b、在幽默作品中学习幽默
c、在阅读幽默故事中感受幽默
d、在演讲辩论中使用幽默
16、保持一种感恩的心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说:“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
(1)知:引导树立持久的感恩意识
(2)情:巧妙激发良好的感恩情感
(3)意: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7、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1)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
(2)注重实践,习惯成自然
(3)横向贯通,纵向衔接
18、要懂得、舍得吃苦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
(1)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2)将吃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增加吃苦的机会
19、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a、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b、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c、批评孩子时要一视同仁
(2)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3)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4)引导孩子遇见事物的后果
(5)重视负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应
20、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学习的方法
a、记忆的方法b、列提纲
(2)学习方法的自主者
(3)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学习方法使用者
21、学习从培养习惯开始
印度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1)学生九大常规习惯的培养
a、预习习惯b、复习习惯c、倾听习惯d、思考习惯e、发言习惯
f、纠错习惯g、审题习惯h、观察习惯i、阅读习惯
(2)新课程理念下四大新习惯的培养
a、质疑的习惯b、收集运用信息的习惯
c、积极参与交流的习惯d、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五种方法
a、教师树立形象b、培养对习惯认识的认可
c、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d、校内校外相轨并行
e、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22、自学能力是学生最关键的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低水平的教师,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1)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3)指导孩子掌握学习程序
(4)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规律
23、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1)创设情境
(2)尝试成功
(3)评价鼓励
(4)扬长避短
(5)目标引导
(6)学法指导
(7)间接指导
24、思维力是学生智能的核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
(1)、引导、质疑、求索,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2)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3)开发学生想象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25、注意力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洒满心田。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十
“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这是常生龙先生的专著《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很有诗意的一句话,我觉得也是最打动人的,而通过读这本书就能体会到,打动人的其实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阅读的神奇。细读这本书,它的字里行间都让我感悟颇深。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少走很多的弯路。和作者一起用阅读来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阅读时光。身为特级教师的作者以10年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让学生喜欢你的诀窍,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杜威、佐藤学等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一并展示给你。好老师始于读书的那一刻。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作者给出三个诀窍:其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规律,第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常生龙先生的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书,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育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朴实中显功夫,他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干巴巴的说教,但道理却深入人心。
教师离不开阅读,像常老师这样专注于阅读教育教学书籍,借书籍之力开拓自己的教育人生,应该是一条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某种意义上还是一条捷径。循此捷径,努力实践,我想大部分教师都能有所收获。
教师阅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十一
天气一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一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自己工作无关的消遣类的文学书籍。
对我来说,读完一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大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读完的。但是我的内心却又非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文字而惊叹!看到一篇篇优美动情的文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香气。我认识到,我的内心还是喜欢文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力的吧!
从旧书网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我听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还有作者是一位__人,感觉很亲切。一位漂泊异乡的人能够成为教育局长,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十年来每周阅读一本书后撰写的500篇读有感中的其中50篇编辑而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每周阅读一本书,撰写一篇读后感,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一次。一位局长,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里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身子休息,他从没有对自己放松过要求一次,这样一做就是十年,读书写作像呼吸一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别说里面的读后感内容了,这后记里的几句话已经足以让常人惊叹!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十二
我是这样理解的,“上帝给你的”就是眼前这个世界,有无比丰富的可能性,“给”在于他,“取”却在于你。
如果你面前有一堆苹果,你一定想要最大最红那一个,每一次扫视,每一次伸手,每一次“取”到的,都是你当下认为最好的。但实际上,它到底是不是最好的,恐怕谁也说不清。你选了一个最大的,又看到一个更大的;选了一个最红的,说不定里面却烂了心。
既然你每次都取了你认为最大最红的苹果,上帝并没有阻拦你选最大的,也没有强求你选最小的,也没有偏心只给你大的或小的,他把所有的苹果都摆在你面前了,这里面就包括了最好的苹果,但你能不能把它从一堆苹果里认出来,拿到手,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从这个角度看,世界本身没有对错,所有的好苹果、烂苹果都在里面,一个人的幸运和不幸运,不在于上帝的给,而在于自己的取。
所以,没有什么可抱怨,要相信上帝,上帝给你的,都是最好的,这个“最好的”是一定存在的,并且是已经给了你的,只是要你自己去取。
人生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寻找的过程,每一步都是一种选择,每一次都是从一大堆苹果中挑出一个最大最红的。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十三
郑明雨。
我于2012年参加工作,在张乡小学工作了四年,于2016年10来到南张庄小学任主任教师。在张乡小学的时候南张庄小学给我印象是明官店学区一所非常优秀的小学,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在学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成绩优异,可以说我是带着压力来到了这所学校。初到这所学校,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我也是照例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在学校的四处转转。
经过了一个多礼拜,我发现南张庄小学的教师们在教学上真的是没话说,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可是校园卫生却不是很理想。于是每次无论是全体教师会还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我总是苦口婆心地去督促卫生问题,一再的去讲,一个教学质量优秀的团体,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纪律和好的卫生来保驾护航。开始觉得学生应该能听懂我的话,老师也大多是老教师,不可能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可是并不很奏效。我到南张庄小学一个月后,全市组织期中考试,冯校长巡考来到了南张庄小学,在学校转了一圈之后,着重提出了卫生问题。当时,我心里也不是滋味,心里想,这个是怎么个情况?怎么连个卫生问题也搞不定呢?连卫生问题也搞不定还怎样去保一个学校的稳定,促一个学校的发展?再这样天天开会的时候,升旗的时候跟老师和学生们说卫生肯定是不行了,第一这种方法不奏效,纯粹属于浪费时间;第二我刚刚到这个学校工作,一来就天天唠叨卫生问题容易让教师们产生反感,以后的工作就更不好做了。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在张乡小学的时候,我曾经主持推行过全校范围内评选“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当时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很多学生都主动捡起脚下的废纸、包装袋、塑料袋等垃圾,后来因为临近暑假,这个活动就没了下文。我决定把这个活动在南张庄小学开展起来,我针对于学校的卫生问题,准备在学校推行两个活动,一个是评选“环保小卫士”;一个是评选卫生先进班级并授予流动红旗,活动公布前与各位老师通了通气,周一升旗的时候就公布了这个方案。自从公布了这个方案,学校的卫生逐渐地好起来,在学校里也能看到主动捡起脚下垃圾的同学了。
下去。鼓励是教育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鼓励的目的是把它作为一种积极的强化手段,对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恰当适时的鼓励不但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励其进取和自信,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要鼓励学生的个性,这样学生会感到一种满足,会全面地审视自己,会意识到自己也有所不足,同时,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产生逐渐完善自己的愿望。要求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从而发挥其内在潜能。
这件事之后,我也做了反思和思考,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鼓励教育吗?自信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础,而鼓励则是使学生获得自信的有效途径。鼓励倡导个性解放,是人文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了学生和教师人格尊严上的平等。要求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长期生活在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美的氛围中,就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去探索、去做好每一件事。只要能让鼓励发挥它的力量,就不仅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校园充满活力,而且还使学生的人生充满信心,终生受益。
从这件事之后,我对学校卫生评比的标准也做了进一步改进,原来的评比标准是扣分制,如地面:彻底清扫,拖擦干净,无尘土、纸屑、杂物等。明显没扫的扣1.5分;没扫净的1分稍有纸屑或灰尘扣0.5分。改进之后是地面:有清扫痕迹加1.5分,无纸屑、杂物加1分,无尘土加0.5分。扣分制改成了加分制,对于班级有搞卫生不积极的同学其他同学总是会说,赶紧去扫,只要扫了就能给咱们班加1.5分呢。由卫生的改进我想到了评优平模的制度,都改成了以加分的模式来评选,也杜绝了个别学生拉票等不正当竞争。
六年级班主任王开娣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使用了这样一种方式——奖励小印章,如写字工整,会奖励一个小印章;上课敢于回答问题(无论对与错)奖励一个小印章;积极参加劳动,会奖励一个小印章„„同学们积累了一个又一个地小印章,每逢问到小印章时,同学们总是热情洋溢地讲述每一个小印章的来历。我觉得这也是鼓励教育的一种典范,发现这个现象之后,我也开始在学校里逐步地推行教学小印章的做法。
我们不应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宇宙浩茫,人生须臾。每个人个体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注定了人不能在多个领域都有所作为。人生归根结底两大任务:做人与做事。
每位师生在做人上要争取与伟人相同,永远保持平常心,即平等正常之心。在做事上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特长、个性,即使全班成绩倒数第一的同学也要找自己的特长,或音乐、美术,或打球、跑步,认识到任何一个平凡的工作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静下心来,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越钻越深,越做越精,做得有滋有味,与众不同,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在学校中为学生多设舞台、多设赛场、多设跑道,使每位有特长的同学都有机会上舞台、上赛场、上跑道,去展示自己,去获得自己应得的鼓励。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十四
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像《虎妈战歌》似的严厉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抑或是学习西方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放松,不让学习束缚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非三言两语一篇文章可以说清楚的,道明白的,分出孰好孰坏。
但是一些家长也是该学习一下西方的教育方式了,让孩子休息一下吧!曾与爸爸妈妈去一个朋友家,一进家门,不见孩子。这时,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差不多13岁孩子的房间,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正常同龄小孩应该都入睡了,但她却还在奋笔疾书,她在写什么呢?我走近一看居然是一些中考及奥赛题目。这么小的孩子,让她这么晚还在做离她还远的题目,是不是不太合理?但她的母亲却很自豪,她的小孩不仅成绩拔尖,而且小提琴、舞蹈也都不错,但是她却始终没有关注一下小孩那双高度近视的眼睛。在这样不正常的家庭教育氛围中,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小孩子那一份天真好奇与创造力扼杀在摇篮里,没有自己的时间,怎会想去想象,去创造!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十五
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像《虎妈战歌》似的严厉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抑或是学习西方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放松,不让学习束缚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非三言两语一篇文章可以说清楚的,道明白的,分出孰好孰坏。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十六
这天我有幸读了西方教学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证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能够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
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好处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盼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盼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盼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齐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状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务必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务必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推荐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
其实,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鱼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他无比兴奋,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鱼夫不满意。拿到家后留意的剥掉白点,就在鱼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后鱼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其实,鱼夫的心态和我们的选取思路有着相同之处,就是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用心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或许能够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好处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但是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命令”,只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完美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就应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取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理解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心得篇十七
爱孩子几乎是每个父母的本能,怎么爱,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父母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父母必须明确: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陪伴才是最好地教育,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一切理由在教育孩子面前永远是借口。然而,随着生活节奏趋向于越来越快,更多的父母如今已难得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由此而导致的种种教育问题,已不可小觑。本期我们就亲子陪伴为话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值得深思的故事。
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绝大多数父母的最大难题是没有时间。有时候,父母不会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因为,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我们先看一则故事《爸爸,我想买你一小时!》或许就会明白:一切的爱,都基于陪伴!
父亲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身体疲倦、心情也不太好。这时,他发现5岁的儿子正靠在门边等他。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儿子问。
“什么问题?”父亲有些不耐烦。
“爸,你1小时能挣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儿子望着父亲,恳求道:“请告诉我,你1小时挣多少钱?”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那我就告诉你吧。我1小时挣20美元。”父亲有点按捺不住了。
“喔。”儿子沮丧地低下头。过了一会儿,他又抬起头,犹犹豫豫地说:“爸,可以借给我10美元吗?”
父亲终于发怒了:“如果问这种问题就是想要向我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那你还是回房间去,躺到床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现在需要休息,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儿子一声不吭地走回自己的房间,轻轻关上了门。
儿子走后,父亲还在生气。过了一阵儿,他渐渐平静下来。想到自己刚才有些粗暴,他走进孩子的房间,轻声问:“你睡了吗?”
“爸,还没呢。我还醒着。”儿子回答道。“爸爸今天心情不太好,所以刚才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谢谢你。”儿子欣喜地接过钱,然后又从枕头下拿出一些皱皱的钞票,仔细地数起来。
“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父亲又开始生气了。
“因为只有那些还不够,不过现在足够了。”儿子回答道。然后他将数好的钱全部放在父亲手里,认真地说:“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无疑是举足轻重的。父母的陪伴不是身体的陪伴,还是精神上的陪伴。所以,父母们,请静下心听听孩子的心里话,慢下脚步陪陪孩子,因为孩子是多么渴望父母能抽出时间陪自己聊聊,陪自己走走;多么希望父母能多看自己一眼,能见证自己最开心的时刻。
二、令人无奈的现状。
1、缺席的爸爸。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2、焦虑的妈妈。
一个缺席的父亲,同时会伴随一个焦虑的妈妈。父亲主动或被动地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妈妈便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可妈妈那本应由爸爸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3、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父母问题。一个在家庭中缺席父亲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在缺失父爱或母爱中长大的孩子因没有亲情体验,早期的情绪情感发育的损伤,会导致负面情绪较多、积极情感偏少,甚至出现情绪困扰、人格障碍、行为问题。这些失控行为通常表现为:害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使用暴力,成人后更容易成为一个危险的人。
三、常被误读的“陪伴”
不能否认,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都渴望尽已所能给孩子更多的爱与支持。有些父母选择了与“失陪”和“缺席”父母完全不同的作法: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妈妈甚至做出辞职做全职妈妈的“牺牲”决定,给孩子完全的照顾,以为这就是最好的陪伴。父母育子观念中有很多关于陪伴的误区,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种:
1、陪同=陪伴。
常看到父母亦步亦趋地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场、写作业„„孩子在哪里,父母的身影就跟在哪里,孩子仍然是一个人自言自语或者自己玩,父母好像没听到孩子的说话,在想自己的心事,人在心不在,更没心情体验陪伴孩子的快乐,这样的陪同不算陪伴。
2、看管=陪伴。
父母紧紧跟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孩子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替孩子做这做那,害怕孩子摔着,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弯路„„没有看到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更没随着孩子长大,不断扩展他的独立成长空间,一天下来,父母疲惫,孩子辛苦,这样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顾,不是陪伴。
3、物质满足=陪伴。
很多父母为弥补忽略孩子的内疚,偶尔有时间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钱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买给他,最流行的名牌、最贵的学校、最贵的老师,可让父母自己内心平衡,却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缺少爱的虚空。
4、说教=陪伴。
很多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借机不停地讲各种道理,讲很多自己的辛苦,说这一切都是为孩子,说自己都是对的,用最有伤害力的这两句话,以为能激发孩子的积极生活状态,却不知被“内疚和负罪”培养大的孩子最无力,他们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纠结和挣扎,没力气改变,孩子害怕这样的“陪伴”。
5、妈妈的守护=陪伴。
四、亟待重视的陪伴。
如今,“失陪”父母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让缺失看护的孩子面临教育问题。由于亲职缺失导致孩子被忽视,引起的紧张、不安全感长期存在,进而形成无形的压力,形成消极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并持续终身。因此,家庭教育亟待重视父母健康向上地陪伴。唯有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耐心的引导,才会让孩子感到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帮助孩子产生安全型依恋,然后培育出一份积极的心态来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
1有一种陪伴叫隐性失陪。
隐性失陪是针对普通意义上的"失陪"提出的、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意识不到的陪伴缺失。在儿童养育方面特指:虽然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失陪。具体表现:亲情淡漠、缺乏信任、难以沟通。长期隐形失陪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
2有一种陪伴叫心灵陪伴。
心灵陪伴是空间陪伴、肢体陪伴的升级。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以感情紧密联结为基础的良好关系。通过真正的、内心真实的感受来交流与沟通,传递给他人爱、信任和安全感;从而了解他人、关爱他人、相互信任。在儿童养育的领域,父母与孩子建立的亲密关系比采用所谓"正确"的技巧更为重要!父母通过心灵陪伴传递给孩子的爱和信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3父母陪伴,缺一不可。
就好像天有阴阳、地有柔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爹和娘!父亲是外放、独立、刚强、乐观、博大、宽广、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阳刚之气,母亲是内倾、依恋、包容、接纳、柔顺、谦卑、静态的、稳妥的阴柔之风;父亲强调变化、创新和挑战,母亲强调稳定、一致和安全;父亲经常抓大放小,母亲习惯对孩子事事关心;完整的父爱和母爱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和支撑,父爱与母爱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4父亲缺席,亟盼回归。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失陪”更多的是父亲角色,父亲是孩子的榜样,作为男性的父亲,一般特征是独立、自主、自信、果断、坚毅、与人合作、富有进取心等,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相互沟通中,会不断模仿和学习父亲,受到父亲良好影响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加自信,做事更加果断,思想更加活跃,抗挫折能力也较强,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受同伴的欢迎。一个普通的父亲,不在于有多少文化,有多高的学识,有多大的本事,而在于用自己的榜样和影响,教会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具备了这一点,孩子就会走好自己的路。
在你选择成为父母之时,你的行为举止,一言一行就注定将改变一个人。家庭教育的真谛不是教,更不是管,而是引导与示范,父母们需要做的是对孩子的鼓励与陪伴,是“蹲”下来“陪”孩子“看”世界。因为,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父母,其实给不了孩子属于他的未来,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只是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和孩子一起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不要怕虚度光阴,教育本就是留白的艺术。陪伴是相互的,滋养是相互的,给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培养”就是“陪着养”。陪伴之于教育的关系应该是先于教育、包含教育,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变得轻松、快乐、自然而然。父母要舍得花时间陪孩子,因为童年是人的前半生,陪伴孩子时,一心一意,给孩子你最好的专注力。
2无暇陪伴,忙只是借口。
3孩子有求,请专注陪伴。
孩子闹情绪,缠磨人,求抱求陪伴时,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高危信号,说明父母已经太长时间沉浸工作、琐事,忘记关注孩子。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手上心上什么都放下,专心陪孩子,每天哪怕有一小阵子。不一定很多语言,也不一定绘本玩具游乐场,只是陪着孩子,由孩子牵引着安排时光。世间一切显现皆修行对境,孩子禅,方便修。当孩子抱怨你从不带他去公园或总是夸奖邻家的孩子时,你可能会不屑一顾或敷衍了事,然而对于孩子而言,感觉就是一种事实,父母需要做是去发觉孩子行为背后深层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父母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将自己看得如何重要都不为过。父母不会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陪伴不仅仅是形随,更重要的是心随,是父母的心跟着孩子的内心一起成长,一起相伴。生命不可逆转,也不会停留于昨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他的优点、他的思考、他的梦想、他的烦恼、他的需要,父母若一直陪伴他左右,岁月会告诉您这些。忙碌的父母们要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教育,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落实在行动中的责任、智慧;爱也不是挂在嘴上的种种借口,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呵护、关怀,是孩子进步时父母扬起的眉毛和嘴角的微笑,是孩子郁闷苦恼时父母流露出的焦急和关切„„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者。周国平曾说过“生命中不可或缺东西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记忆,我不希望在孩子最重要的时刻,家长缺席。”的确,在孩子的成长中,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爱需要时间来表达,工作缠身的父母,请尽量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吧,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蜗牛会慢慢长大,不要错失孩子成长中的陪伴!家长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的一种职业,父母事业上的成功永远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失败。孩子的成长教育,父母只有一次机会,千万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