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读后感(通用22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感想和思考。读后感的内容要具有独立见解,能够展示出自己的思考与理解。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部电影之后所产生的感受和体会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对作品的赞美、思考和感悟,进一步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读后感是一个重要的写作练习,它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积累文化知识和提高语文水平。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多读多写读后感,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阅历。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有深度和独特性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情感,进而进行个人的感悟和思考。其次,我们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安排,清晰地论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避免散漫和冗长。同时,我们还可以引用作品中的经典句子或者对于作品的评价,丰富文章的内涵和表达的层次。最后,我们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和流畅,力求用精准的词语和流畅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我们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读后感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一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了他“清勤”的评价。胸怀宽广,为人公道,诗文乐极佳。他牛逼的一生,随便google一下就会被震惊。
陈廷敬的为官五字金言在书中步步展开,节节深入。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他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
他为官五十多年的经历十分精彩,即便被皇上猜忌过,即便被同僚记恨过,但正是守着等、忍、稳、狠这四个字,度过了最艰难最头痛的日子。初入官场,年轻气盛,认为自己胸怀天下,忠于朝廷,办事就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但是什么棱角在清朝官场上也得被磨平。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位高权重就可以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而是想着怎么可以将阻碍做到最少,然后做出对于百姓的实事。到了为官顶峰,适时而隐,保全性命,留得清明。
书中明确点出了陈廷敬为官秘诀是等、忍、稳、狠、隐这五个字,但是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一个“稳”字,只有稳稳得来,才能想明白事情来龙去脉,摸清楚人情所需所得,办案子方能步步为营,不得纰漏,不忘关键。
有了稳的心态,秉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他的仕途就没了大方向的错误。
面对任何一件事,遵循黑即是黑,白即是白的道理。哪怕吃点眼前亏,丢点暂时威风,也会秉承自己的底线,按照原则来办事。可能是他一开始就选对了方向,不求大功,但求无过。把事情办漂亮了,之后的事情自有世道评判。官场里最为难测的是风向,和风向斗来斗去是费力不讨好的,但是事实永远摆在那里,不会黑白颠倒。不要把自己命运交给谁,凡事要靠自己,要看事实说话,漂亮还是丑陋的案子是自己做出来,而不是别人说出来的。
最后还想说一句张英,他是一个安静的聪明人,成不了英雄,但是绝对可以为重臣,办不了绝顶案子,但绝不出大纰漏。他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二
最近单位组织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这本小说我以前看过,再次阅读,感触颇深。下面从陈廷敬的个人境界、修身齐家方面谈一点感受。
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0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安全着陆。在老家颐养天年并发挥余热,编纂了《康熙字典》与《钦定词谱》,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他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纵观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看得透人、想得开事。先修身、齐家,然后再干大事,陈廷敬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
陈廷敬年轻时候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有棱有角,热血沸腾,所幸遇上一个好岳父,书中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官是靠熬出来的,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叫人盯出毛病来。”“少年得志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明朝的张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所幸遇上顾璘这样的好导师,没有让他在年轻时锋芒毕露而得意忘形。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等”(要沉得住气)和“忍”(要能经受起磨练)。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
面对索额图与明珠的争斗,陈廷敬自始至终没有选择站队,两人都想方设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阵容,给出了很多诱惑,陈廷敬一直没有动容,甘于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误会他差点断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总是岿然不动,稳若泰山。“君子有大畏呀,成大事者,必须有所畏。所谓无大畏者流,其实不过莽夫耳。”“稳,一时兴许会吃些亏,但是不会倒大霉。”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稳”(要谨慎且低调)。
第三重境界:看得透人、想得开事。
能将身边的人看透,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准确判断,迅速作出处理,干净利落,不优柔寡断,事后不贪功,做到功成而退,这是陈廷敬最高的境界。这需要一番历练,一个人没有经历很多事,没有接触很多人,不善于总结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点也不可能达到这层境界的。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递进关系,修身与齐家是基础,若没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国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国藩、蒋介石是典范,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家书、日记中学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独、贞信、担当、约束、涵养。陈廷敬也有孤寂的时候,也有受委屈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抚琴,静静地思考,反复反省自己,这其实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齐家,俗话说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我们常常看到好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最后被家里人给害了。汉代霍光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功德盖世,因为没有管好自己家里的人,在他死后整个家族遭受灭族之灾。陈廷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通过特殊途径,甚至打着哥哥的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陈廷敬每次知道后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严明地处理,用理智的手段维护好亲情。德,永远比才更重要,我们要教育子女先做一个有德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他把人分为四类:德才兼备的称为圣人,有德无才的称为君子,有才无德的称为小人,无才无德的称为愚人。在找不到圣人与君子的情况下,宁愿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对于工程结算审计人员来说,提升我们的业务能力固然重要,政治修养也不容忽略。我们每天面对的复杂的工程项目,每天都会与工程老板打交道,会遇到太多的诱惑,工作过程中也会迷惘,难免受委屈,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格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时刻反省自己,注重修身与治家,懂得简单清淡的日子才最幸福最长久。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提高、慢慢进步。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三
看完了妻子给我借回来的王跃文先生写于2007年的《大清相国》,因为书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00年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的陈廷敬,我又于2004年去参观过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时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篇《大清相国读中感》,上周全部读完后,顿时觉得醍醐灌顶,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对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认知和看法。看看当今官场,一个个下台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陈廷敬那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稳、狠、隐"的几乎少之又少。全书的内容其实就是围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展开的。
"等"——即厚积薄发,相机而动。陈廷敬的老师、山西老乡卫向东大人告老还乡之时送给陈廷敬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等".结合当时的形势和陈廷敬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实我们不难理解。陈廷敬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可谓少年得志,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深受皇帝欣赏。但是,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就是中了进士,也得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几年。此时,如果陈廷敬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过于急功近利的话,那估计也不会有后期的发展。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得意之时千万不能忘形,在机会不好时也千万不要强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加强学习,从而做到厚积薄发、相机而动,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早已做好准备。
"忍"——即心胸豁达,顾全大局。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陈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个"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诉他这个道理。事实上,陈廷敬在日后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屡次拿假的古玩、字画哄骗皇上,他虽心知肚明,但考虑到对国家、对君王不会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没有揭穿。像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身在官场,特别是身处陈廷敬这样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如果不能做到一个"忍"字,今天参这个,明天参那个,四面树敌,那最终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杀头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爱莫能助。因为,"一把手"得顾全大局,很多时候他得综合考虑、综合权衡。泱泱大国,稳定与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稳"——即遇事沉着,处事严谨。"稳"并不是说该说的话不说,该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说话与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处事原则,不能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山西乡试,当学子们因考场腐朽而怒砸孔子像的时候,陈廷敬就感觉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参与;了解到老友张汧想带暗藏机关的砚台上考场,他极力劝阻,劝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机关中所藏之物,不但维护了张汧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东奏报全省粮食丰收,群众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龙亭,正当康熙皇帝欲全国推广的时候,陈廷敬却提出了"大凡提群众自愿者未必真实"的观点,后经查核果然发现问题,避免了一次全国性的决策失误。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场中的他从不轻易站队等,无不体现了他的老成、智慧与稳重。当然,稳重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加以历练,经历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层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坚定,行为果断。一旦看准了,就得坚持不懈。遇山开路,遇河架桥。这才是英雄当有的气魄与担当。陈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间,在幕后组织的那场连环参,皇上身边的大臣彼此间几乎被参了个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谁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组织者却是这个老谋深算的陈相国。对于"狠",可能我们理解起来会有所偏差,总认为这样做似乎不太地道,有点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实际上,我理解这恰恰体现了一个官员的执行力,有了前期的"稳",必须要有后期的"狠",它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敢于担当、勇于碰硬的胆量和一往无前、一抓到底的气魄。
"隐"——即审时度势,急流勇退。能够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断追求、积极向上,成就一番事业,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愉快地将接力棒交给后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其实说实话,书中的明珠大人同样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谋丝毫不逊于陈廷敬,但他在"隐"字上的功力却显然比陈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权重却不能正确定位,终于落得一个老来深陷囵圄的下场。反而,陈廷敬70高龄时的装聋卖傻让他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收场。身在官场,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挂好前进挡,踩好急刹车,确实是当前很多官员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四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了他“清勤”的评价。胸怀宽广,为人公道,诗文乐极佳。他牛逼的一生,随便google一下就会被震惊。
陈廷敬的为官五字金言在书中步步展开,节节深入。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他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
他为官五十多年的经历十分精彩,即便被皇上猜忌过,即便被同僚记恨过,但正是守着等、忍、稳、狠这四个字,度过了最艰难最头痛的日子。初入官场,年轻气盛,认为自己胸怀天下,忠于朝廷,办事就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但是什么棱角在清朝官场上也得被磨平。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位高权重就可以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而是想着怎么可以将阻碍做到最少,然后做出对于百姓的实事。到了为官顶峰,适时而隐,保全性命,留得清明。
书中明确点出了陈廷敬为官秘诀是等、忍、稳、狠、隐这五个字,但是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一个“稳”字,只有稳稳得来,才能想明白事情来龙去脉,摸清楚人情所需所得,办案子方能步步为营,不得纰漏,不忘关键。
有了稳的心态,秉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他的仕途就没了大方向的错误。
面对任何一件事,遵循黑即是黑,白即是白的道理。哪怕吃点眼前亏,丢点暂时威风,也会秉承自己的底线,按照原则来办事。可能是他一开始就选对了方向,不求大功,但求无过。把事情办漂亮了,之后的事情自有世道评判。官场里最为难测的是风向,和风向斗来斗去是费力不讨好的,但是事实永远摆在那里,不会黑白颠倒。不要把自己命运交给谁,凡事要靠自己,要看事实说话,漂亮还是丑陋的案子是自己做出来,而不是别人说出来的。
最后还想说一句张英,他是一个安静的聪明人,成不了英雄,但是绝对可以为重臣,办不了绝顶案子,但绝不出大纰漏。他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读书心得。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五
读史书,要记住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历史小说,尤其要记得。
何况,这本书还是被王岐山副主席推荐过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作者王跃文大约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描写小说主角陈廷敬从乡试到初入官场。这一段,我深有所得。虽然对于我来说,有些东西现在才看到、才懂得,真的很迟了。但是,人生的坑,总要一个个踩,才知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年轻的陈廷敬是什么样一个人呢?
在我看来,
陈廷敬是一个命很好的人!
陈廷敬是一个非常努力、时时刻刻都不忘学习读书、成绩特别好的学霸。
陈廷敬也是一个普通人,年轻时死读书读死书,一腔热血、满脸青涩,同样需要经历各种磨难、甚至九死一生,才逐步成长的人。
陈廷敬家在地方也算小豪强,累世官宦,商读传世,能够抵御明末清初的流民,放在今天,就是地方大型企业主的家庭。但是面对一省巡抚以及京城而来的考官,就很不够看了。遇上了科举舞弊,他站在一边看了看热闹,满心单纯的以为清者自清,结果被不讲理的衙役和翻云覆雨的高官给弄在牢里,求告无门、即将问斩。但是,由于他的才学实在出众,被新来的山西考官卫向书看中——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贵人点了陈廷敬乡试第一,但是陈廷敬不肯写悔罪书,仍然不能出狱。这位贵人顶着欺君之罪,自己写了一份悔罪书交给朝廷。这样,陈廷敬才惊险的保住了性命。
陈廷敬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由于年纪轻轻,突然见识到太深的官场腐败和险恶,还经历了牢狱之灾,死读书的他钻进了牛角尖——对官场、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失望,进而选择了逃避!即使父母亲人,也无法劝解。这个时候,贵人再度出手,一纸书信,棒喝!
接下来,陈廷敬进京赶考,再度遇上了科场舞弊。这一次,他直接卷入朝廷大佬掀起的惊天漩涡当中,就像小鱼小虾,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审判。但是,陈廷敬在这时遇到了人生中第二个贵人未来的岳父(是由卫向书介绍的),和第三个贵人——第二个妻子(陈廷敬在老家山西还有个妻子)。同时,他也遇到了他在未来最大的对手,索额图、明珠、高士奇。当然,在当朝大佬面前,现在的他们都是小虾米,位卑人轻、无足轻重。但是,陈廷敬杀出来了,并成功在顺治皇帝心中留下了印象,与明珠相提并论。
所以,陈廷敬的命真的很好!
生死时刻,有人救命;迷惘时刻,有人点拨。
但是,这有一个基础前提,那就是——陈廷敬的才气文章远超他人,这才得了贵人赏识和提点。而这又是陈廷敬长期坚持学习读书的结果。
所以,命好的基础是——自身足够优秀。
足够优秀,要到什么程度呢?必须优秀到万分之一的那种程度。只有到那种程度,优秀才能让别人看到,优秀才能让别人认可,优秀才能让别人提点。
而自身足够优秀则要求自己必须坚持读书学习、并长期坚持、不可懈怠。
有一句毒鸡汤是这么说的:比你有天分的人比你更加努力,你有什么资格说累?
还有一句毒鸡汤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都达不到需要拼智商的层次;只拼努力程度,你就输了。
这两段毒鸡汤,对于我来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尤其恰当!
为什么呢?来看下陈廷敬的成绩。
陈廷敬12岁院试第一,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四(皇帝本属意状元,但是连中三元者古往今来仅有17人,卫向书出于保护的目的,建议放到二甲);放到今天,陈廷敬就是中考状元、高考状元、研究生第一,博士后第四。
强吗?强!非常的强!
文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陈廷敬在会试中,屡被小人打扰,但是这个小人居然对着上官说:“只见得他一笔好字,实在叫下官佩服!”。能让对头说出如此夸奖的话,可见陈廷敬的字该是多么的好!
所以,作为山西同乡的贵人愿意帮他,提点他,是因为陈廷敬真的值得帮、值得提点!
由于明珠的推荐以及与卫向书的关系,陈廷敬侍候幼帝康熙读书。这是他政治前途的一大步。这个时候,明珠还是很照顾陈廷敬的,陈廷敬称之为恩人。明珠曾对陈廷敬说:“朝政大事,得讲究个因时、因势、因人,不要太死脑经了。”
其实,不论是什么事,都得讲个天时地利人和,强行不得、冒进不得。尤其是政治,胜算不高,不能轻易出手,失败了轻则影响仕途,重则丢了性命。就连炒个股票,也要讲究大盘形势、板块趋势、个股情绪,胜算如果不高,肯定要亏钱的。
凡事,不能靠运气!毕竟,能走到这一步的人,谁不是有大气运的人(比如高士奇)!
在陈廷敬年轻的时候,卫向书大人教了一个“等”字,岳父大人教了一个“忍”字。
“少年得志自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世人常说任劳任怨,想你二位都不是疏懒之人,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得忍功啊!”
等,捺着性子等;忍,硬着头皮忍。
做生意,尤其是需要忍,迎来送往,笑脸迎客。但凡有一点点情绪,就会毁掉一单生意。为了赚钱,就把情绪关进牢笼。
做投资也需要等和忍。等机会,等确定性;忍住手,忍住冲动。
人生没有如果,不能回档。没有人的成功会是侥幸!陈廷敬初入社会,每一步都走在漩涡中,稍不留意,就是人头落地、粉身碎骨。这点挫折和教训,对于我们未来几十年的人生历程来说,只是头道菜。
把等做到,人到中年。等什么?等自己的积累,等形势的变幻。
把忍做到,需要一生。忍什么?忍自己的心气,忍世事的压迫。
把等和忍作为一场修行,一场贯穿整个人生的修行。
时刻勿忘,时刻警醒,时刻修行!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六
一个十一长假又拖上两天,终于把《大清相国》看完了,看的很是过瘾,不禁就想说点什么。
说起买《大清相国》这本书,还是有一段机缘。下午下班往家赶的漫长的一个多小时很是熬人,没有早上的昏昏欲睡,就想找点乐子来打发时间。这还要感谢智能手机的多种功能,打开收音机漫无目的的搜索,无意中就发现了一个不错的频道,每天下午有一个小时的讲书时间。断断续续的听了《侯卫东官场笔记》、《大清相国》、《步步惊心之年羹尧》,每天只讲两集,有时候忘了听,有时候别的事耽误了,觉得《大清相国》的故事还算吸引人,于是就淘了一本。后来,一百度,知道这还是一本挺出名的书,是多次推荐的。作者王跃文也是个写故事的高手,只是以前从来没看过他的作品。
最初看《大清相国》是带着看故事的心态去看的,就跟看《隋唐英雄传》、《七侠五义》、《神探狄仁杰》、《宰相刘罗锅》没什么区别,看完之后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首先,《大清相国》的故事能够引人入胜。虽然一部书从头至尾写了陈廷敬的一生,却没有叙述生平事迹的感觉,故事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同时把该介绍的人物和主要事件都交代的比较清楚,更深刻的刻画了陈廷敬这个人物形象。整体感觉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演绎故事。把陈廷敬写成了一个完人,无论事业还是家庭虽然经过一些波折,却是幸福美满。出身富贾,连中三元,父慈子孝,妻贤妾美,位居相位,难怪连皇帝都要羡慕嫉妒恨。同时,他身边的人物,大清皇帝顺治、康熙,名臣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徐乾学,个个特点鲜明、栩栩如生,险恶的官场争斗、权力与良心的较量、利益的取舍、情义的交织,让人一读起来就欲罢不能。只是这种人物只有小说中才能出现,陈廷敬作为历史人物,他的整个官场生涯最终完美收场,只不过各种细节去靠各种猜测了。
其次,很多人可能是冲着陈廷敬的为官之道去看的,那就来说说陈廷敬做人和做官的原则。陈廷敬之所以能够屹立官场几十年,虽然也有起起落落,但是结局是圆满的。他的总结的那些围观之道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管为官还是为民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等、忍、稳、狠、隐”,前三个字都比较赞赏。“等”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终究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对我们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尤其适用,多少人思想踏上了快车道,抱着等不及的想法,什么都求新求快,反而限制了长远的发展。只有耐得住寂寞,扑下身子,专心做事。“忍”对任何人都适用,不是指一味退缩避让,而是坚持低调做人,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该做的事。不说别的,就说我们所谓的“易怒”一族,开车的“路怒族”,一旦有车超过自己,就要想方设法超回来,甚至还送对方几个白眼。更有甚者,车停在你的前面,人走到你的车窗前“哥们儿,想找事是吧,不行下来练练”,这种意气用事的“怒”只能害人害己。“稳”字自不必说,记得驾校考试前大家都很紧张,教练说了一句话“心慌者无知”,通俗却在理,虽然大家知道遇事越紧张就对处理事情无益,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性,要练得“稳”很不容易。对于“狠”,大概是官场一种自我保护或者是为了良心正义必须做出的选择,却不想提倡做人如此。“隐”已经谈不上,到了年龄该退休退休,不用再把自己当回事。五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不是简单看一部小说,谈点体会就能懂得,需要的是在人生中细细体会,不断实践。
再次,小说的语言也值得好好去欣赏。文笔带着一种古朴的文风,读小说仿佛人也跟着回到那个年代,读快餐读多了,猛然换回来有一种愉悦的感受。就像一个年少贪玩的孩子,喜欢缠着老人听故事,除了故事,还有说故事人的那丰富多彩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每每让人流连忘返。那些诗、那些句、那些词,读来朗朗上口,想来内蕴丰厚。另外,看书加上最近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像个半文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作为一个学习者,有必要多读多思。
读者笔拙,自以为洋洋洒洒几千言要写,落诸笔端,却觉得词穷。但望勤学勤思,耐得住寂寞。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七
很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小说了。这本书花了两天时间看完,本想看完后写点随感,可因为发愁就耽搁下来了。以后想到什么事情马上就去做。
《大清相国》主要通过陈廷敬的宦海沉浮,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塑造满清大臣群像。康熙王朝名臣辈出,千古传诵。然而宦海风高,沉浮难料。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满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终,陈廷敬却凭着“等·稳·忍·狠·隐”的心机与韬略,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他成为康熙一朝五十年政坛不倒翁。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以上内容大部分来自360百科,我也很想自己概括,但发现自己概括得不全面。我只想到主人公的主要经历,还有对他的评价。没想到把他跟同时代的人相对比,还有他的那几个特点也不能这么简练地概括。以后读完一本书尽量自己去回顾,还有看似平常的词语却不能恰当使用,还是用得太少,不能把词和事人联系起来。)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首先,智慧实在太重要了。人说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书中陈廷敬多次因其弟陈廷统的不当行为被人也要挟,妥协随可就其弟,却放弃了自己的原则;不妥协保全胸中大义,却极易得罪人。然而每每这种情况,他总有办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另辟蹊径。
平时我们总讲考查一个人看德能绩勤等方面,德放在最前面当然没错,事实上人性本善,大部分人在品德上是没什么问题的。很多人后来变坏,还是因为不够聪明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黑化了,或者仅是一些小聪明被贪欲控制了本性,只想眼前利益最大化,从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智慧不同于聪明,它既坚持原则,也懂得审时度势,灵活处理好各种情况。陈廷敬就是这样一个人,本来他可以连中三元的,可卫大人出于保护他,让他在殿试时没了点状元。
他不仅饱读诗书,善写诗文,也受家族时代经商的影响精通财务管理。这让他在增加国家税收和铜钱案时能够迅速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很快地解决了看似毫无头绪的难题。这精明,这手腕,不是一般人想学就能学来的。光是一腔热情或是书生意气是做不好事情的,一定得多实践,多观察。
其次,经济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自由度。他在官场上屹立50年不倒,除了他的聪明智慧,还有他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除了微薄的俸禄,他平时应酬能从家里拿出银子。他不需要为了生存苦苦挣扎,这就超过了多少读书人。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从来不用为钱操心,也不用为了钱而去贪腐,这让他多了底气和硬气。同时他父母身体健康,全力支持他,他没有后顾之忧,他可以全力以赴。
再次,就是再稳妥有才华的人,人生也免不了很多波折,我们应该把挫折当做人生的常态。要学会跳出事情本身来看待这个问题,把个人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挫折真的算不了什么,而且别人未必就注意到了你。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乐于接受自己的处境,有一个积极解决问题的心态。我想起有人讲过一句话,事情本身带给人的伤害是有限的,反复咀嚼并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才是最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及时止损,要学会从事情里跳出来,过了就过了,吸取教训,把该做的事情去做好,这样才会成长,才能过得轻松快乐。
这本书既不像正史那么严肃枯燥,也不像宫斗剧那么浮夸,它既有历史真实人物和事件可查,又有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看起来既惊险刺激又感觉到是那样真实。值得一看的好书。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八
《大清相国》被媒体形容为"充满正能量",写的是清代名臣陈廷敬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他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
在康熙朝名臣辈出,"宦海"沉浮的年代,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为何唯陈廷敬独善其身?王跃文认为,这并不是说陈如何工于心计,或是如何狡猾,他这样评价《大清相国》中的主人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大清相国》中陈廷敬的形象,已经影响到不少公职人员。"有些熟悉的朋友找到我,跟我探讨陈廷敬的从政经历。"不仅如此,在小说的影响之下,史学界也对陈廷敬其人其事给予了更多关注。"虽然描写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达了我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断往前走,我相信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王跃文说。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2011年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具体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细化了干部"德"的考评标准。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俗话说"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九
看完了妻子给我借回来的王跃文先生写于20xx年的《大清相国》,因为书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的陈廷敬,我又于20xx年去参观过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时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篇《大清相国读中感》,上周全部读完后,顿时觉得醍醐灌顶,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对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认知和看法。看看当今官场,一个个落马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陈廷敬那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稳、狠、隐”的几乎少之又少。全书的内容其实就是围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展开的。
“等”――即厚积薄发,相机而动。
陈廷敬的老师、山西老乡卫向东大人告老还乡之时送给陈廷敬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等”。结合当时的形势和陈廷敬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实我们不难理解。陈廷敬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可谓少年得志,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深受皇帝欣赏。但是,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就是中了进士,也得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几年。此时,如果陈廷敬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过于急功近利的话,那估计也不会有后期的发展。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得意之时千万不能忘形,在机会不好时也千万不要强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加强学习,从而做到厚积薄发、相机而动,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早已做好准备。
“忍”――即心胸豁达,顾全大局。
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陈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个“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诉他这个道理。事实上,陈廷敬在日后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屡次拿假的古玩、字画哄骗皇上,他虽心知肚明,但考虑到对国家、对君王不会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没有揭穿。像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身在官场,特别是身处陈廷敬这样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如果不能做到一个“忍”字,今天参这个,明天参那个,四面树敌,那最终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杀头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爱莫能助。因为,“一把手”得顾全大局,很多时候他得综合考虑、综合权衡。泱泱大国,稳定与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稳”――即遇事沉着,处事严谨。
“稳”并不是说该说的话不说,该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说话与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处事原则,不能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山西乡试,当学子们因考场腐败而怒砸孔子像的时候,陈廷敬就感觉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参与;了解到老友张f想带暗藏机关的砚台上考场,他极力劝阻,劝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机关中所藏之物,不但维护了张f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东奏报全省粮食丰收,群众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龙亭,正当康熙皇帝欲全国推广的时候,陈廷敬却提出了“大凡提群众自愿者未必真实”的观点,后经查核果然发现问题,避免了一次全国性的决策失误。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场中的他从不轻易站队等,无不体现了他的老成、智慧与稳重。当然,稳重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加以历练,经历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层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坚定,行为果断。
一旦看准了,就得坚持不懈。遇山开路,遇河架桥。这才是英雄当有的气魄与担当。陈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间,在幕后组织的那场连环参,皇上身边的大臣彼此间几乎被参了个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谁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组织者却是这个老谋深算的陈相国。对于“狠”,可能我们理解起来会有所偏差,总认为这样做似乎不太地道,有点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实际上,我理解这恰恰体现了一个官员的执行力,有了前期的“稳”,必须要有后期的“狠”,它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敢于担当、勇于碰硬的胆量和一往无前、一抓到底的气魄。
“隐”――即审时度势,急流勇退。
能够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断追求、积极向上,成就一番事业,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愉快地将接力棒交给后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其实说实话,书中的明珠大人同样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谋丝毫不逊于陈廷敬,但他在“隐”字上的功力却显然比陈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权重却不能正确定位,终于落得一个老来深陷囵圄的下场。反而,陈廷敬70高龄时的装聋卖傻让他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收场。身在官场,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挂好前进挡,踩好急刹车,确实是当前很多官员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
今天这篇随笔用的是十几年前就用惯了的标题,清楚简洁又省事儿。
下午刚读完《大清相国》这本书。不谈情节,不谈文笔,也不谈网上的评分,光从这本书引发的感想来说,于我个人而言就可称之为好书。也许是因为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我格外留意书中人物的与人相处之道,这也着实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东西。
其实这些东西,看似深刻复杂,但从我现在所理解的来说,就是六个字――明事理,识时务。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直到今天我才多少领悟到一些道理。
明事理是我们从小受教育懂得的东西。每天都会有家人、老师在教授我们各种各样的道理,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大多数人都还是懂得面对的事情从道理上该做不该做,尽管每个人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差距甚大。
但是识时务却一直没有被大部分教育者重视。
什么是“识时务”?简单来说,就是能看得清形势,不管是天下大势还是两个人之间的气氛,懂得在特定条件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一味认死理,更不是不讲理。
这真的非常重要。人类终究不是机器,我们有感情,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是由感情主导。学会照顾别人的感情,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一下问题,有的时候难以理解的东西都会豁然开朗。
下面节选书中的一本分内容:
一、“几日下来,陈廷敬便形容枯槁了。人总有贪生怕死之心,可他的郁愤和哀伤更甚于惧死。凭着皇上的聪明,不会看不到他的忠心,可皇上为什么总要寻事儿整他呢?陈廷敬慢慢就想明白了,皇上并不是不相信王继文的贪,只是不想让臣工们背后说他昏。陈廷敬查出了王继文的贪行,恰好显得皇上不识人。”
二、“陈廷敬起了身,点头道了谢。张德善悄声儿说:‘陈大人,您就顺着皇上的意,别认死理儿。’陈廷敬默默点点头,心里暗自叹息。”
陈廷敬回到:‘臣每进一言,都要扪心自问,是否真为皇上着想。’。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一
本书讲述了清朝顺治到康熙年间,官员陈廷敬的事迹。陈廷敬原名陈敬,第一年科考入狱,第二年科考遭人陷害,几近丧命。几经周折,被顺治帝看中,赐名廷敬。康熙登基后给康熙进讲,康熙亲政打杀鳌拜,陈廷敬立下首功。山东福伦案,高士奇抢占民房案,龙亭案,宝泉局亏空案,云南王继文案,明珠索额图倒台案。一系列事件串烧成陈廷敬宦海一生。
陈廷敬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屈服在权势和金钱之下,而是以天下百姓为先,以国家利益为先,在索尔图和明珠拉帮结派是,没有站队,而是选择中立,可以说是清官,晚年康熙送给他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读后感·可以说这是皇帝对臣子的最高评价,也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人格的最高评价。
书中的一些细节也是发人深省,比如山东福伦说山东丰收了,百姓都自愿多交钱粮给国家。康熙颁发了圣御十六条,马上就有官员为其修龙亭,说是百姓自发学习,从6岁到70岁的百姓都会背圣御十六条。陈廷敬说凡是说百姓自愿的,都是逼迫百姓的,百姓自愿上交的钱粮,都是带血的。
古往今来,大同小异,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只是换了个名字罢了。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二
《大清相国》读后感今天这篇随笔用的是十几年前就用惯了的标题,清楚简洁又省事儿。
下午刚读完《大清相国》这本书。不谈情节,不谈文笔,也不谈网上的评分,光从这本书引发的感想来说,于我个人而言就可称之为好书。也许是因为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我格外留意书中人物的与人相处之道,这也着实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东西。
其实这些东西,看似深刻复杂,但从我现在所理解的来说,就是六个字——明事理,识时务。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直到今天我才多少领悟到一些道理。
明事理是我们从小受教育懂得的东西。每天都会有家人、老师在教授我们各种各样的道理,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大多数人都还是懂得面对的事情从道理上该做不该做,尽管每个人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差距甚大。
但是识时务却一直没有被大部分教育者重视。
什么是“识时务”?简单来说,就是能看得清形势,不管是天下大势还是两个人之间的气氛,懂得在特定条件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一味认死理,更不是不讲理。
这真的非常重要。人类终究不是机器,我们有感情,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是由感情主导。学会照顾别人的感情,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一下问题,有的时候难以理解的东西都会豁然开朗。
下面节选书中的一本分内容:
本书主要讲了陈敬,后被皇帝赐名为陈廷敬,从晋身官场之日起,一步一步走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生经历。面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权益利欲时,他的应对之策以及功成身退的人生选择。
小说中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他的人生五字,“等”是他从卫大夫话里学到的态度,“忍”是他从岳父话里悟出的精髓,“稳”是他自己在官场中的切身体会,“狠”是被别人逼出来的决绝,“隐”是妻子点醒的大彻大悟。这五个字可以高度概括陈廷敬的一生,也充分展示了他的一生,今天我想浅谈这五个字。
我觉得这五个字也可以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也很激烈,生活工作中难免会碰到失败、挫折,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等,等到自己努力到一种程度,等到一个适合的机会,该是自己的东西,一定可以争取到。反倒是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的人,不会取得成功。现在的通讯技术很发达,大家的生活也是暴露在公共场合,刷刷朋友圈就可以看到有些人又在吐槽自己的不如意,欲求不得。请把等当做一种常态,但是不要放弃应有的努力。
陈廷敬的忍可能不是我们生活所说的那种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忍,他的忍是一种在自己能力还不够的时候,面对高士奇,索额图等奸臣的隐忍,为的是厚积薄发,一招命中。
稳是他自己的感悟,人在官场走,得一步一步走稳,刚入仕途,因为自己不愿意做一些官场的潜动作,因为自己的过分直言,被其他大臣远离,被皇上贬过官职,后来才明白,人在官场走,独自一人是不行的,行事要稳得,需要帮手。
狠是被逼的,成王败寇,你输我赢,最后扳倒大奸臣,陈廷敬并没有明面上出马,而是通过张鹏翮、刘相年、索额图、阿山等一帮大臣互参,最后由皇帝裁决,而自己在背后默默引导局势发展,结果是他取得了胜利,登上了那大家都追逐的高位。
陈廷敬的隐是一种全身而退的睿智,不贪恋权位带来的荣耀,而是自己选择功成身退,这一点令人佩服。他的隐退也很有意思,没有直接上书自己希望隐退,而是通过装病装聋,结局很是完美。
个个落马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陈廷敬那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稳、狠、隐"的几乎少之又少。全书的内容其实就是围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展开的。
"等"——即厚积薄发,相机而动。
陈廷敬的老师、山西老乡卫向东大人告老还乡之时送给陈廷敬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等"。结合当时的形势和陈廷敬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实我们不难理解。陈廷敬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可谓少年得志,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深受皇帝欣赏。但是,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就是中了进士,也得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几年。此时,如果陈廷敬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过于急功近利的话,那估计也不会有后期的发展。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得意之时千万不能忘形,在机会不好时也千万不要强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加强学习,从而做到厚积薄发、相机而动,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早已做好准备。
"忍"——即心胸豁达,顾全大局。
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陈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个"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诉他这个道理。事实上,陈廷敬在日后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屡次拿假的古玩、字画哄骗皇上,他虽心知肚明,但考虑到对国家、对君王不会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没有揭穿。像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身在官场,特别是身处陈廷敬这样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如果不能做到一个"忍"字,今天参这个,明天参那个,四面树敌,那最终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杀头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爱莫能助。因为,"一把手"得顾全大局,很多时候他得综合考虑、综合权衡。泱泱大国,稳定与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稳"——即遇事沉着,处事严谨。
廷敬却提出了"大凡提群众自愿者未必真实"的观点,后经查核果然发现问题,避免了一次全国性的决策失误。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场中的他从不轻易站队等,无不体现了他的老成、智慧与稳重。当然,稳重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加以历练,经历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层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的重要原因吧!"狠"——即意志坚定,行为果断。
一旦看准了,就得坚持不懈。遇山开路,遇河架桥。这才是英雄当有的气魄与担当。陈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间,在幕后组织的那场连环参,皇上身边的大臣彼此间几乎被参了个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谁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组织者却是这个老谋深算的陈相国。对于"狠",可能我们理解起来会有所偏差,总认为这样做似乎不太地道,有点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实际上,我理解这恰恰体现了一个官员的执行力,有了前期的"稳",必须要有后期的"狠",它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敢于担当、勇于碰硬的胆量和一往无前、一抓到底的气魄。
"隐"——即审时度势,急流勇退。
能够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断追求、积极向上,成就一番事业,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愉快地将接力棒交给后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其实说实话,书中的明珠大人同样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谋丝毫不逊于陈廷敬,但他在"隐"字上的功力却显然比陈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权重却不能正确定位,终于落得一个老来深陷囵圄的下场。反而,陈廷敬70高龄时的装聋卖傻让他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收场。身在官场,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挂好前进挡,踩好急刹车,确实是当前很多官员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家中书柜有本《大清相国》,是07年自己刚刚踏上村官工作岗位,爱人买来送我的,当时拜读受益匪浅,今日再拾起,仍然感慨良多。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意气风发踏进村委大门,总觉得自己应该受到重用,可眼高手低工作不是很顺畅。接踵而来的虽然不能说是当头棒喝,也是不小的打击。在最迷茫的时候,看了《大清相国》,悟出了一个“熬”字,人生路要“厚积薄发”。
最近再次翻开这本书,扉页名句跃入眼帘: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
“经得起风雨,才能长见识;莫好高骛远,稳健才扎实;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良知;你有能力时,决心做大事;没有能力时,快乐做小事。”,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就要尽自己能力,做好分内的事。在思想上,要有执政为民的情怀,站稳群众立场,自觉将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干劲,深入到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俯下身子多听民声,掌握真实情况;在学习上,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学到真本领,练就真功夫,坚决克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守纪上,以清廉自守为本、律己修身为要,洁身自好,自觉慎初、慎独、慎微、慎行。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心存平和,认清自己所走的路,达观进取最惬意!最近抽空阅读了王跃文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一书,心情很是有一种冲动的欲望。冲动的是我很景仰这样的作家这样的水平,因为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权利和官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和猥琐,以及为官为人为文为事的纷纭复杂。
《大清相国》这本书的封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
王跃文集中笔墨来写陈廷敬为官的一生,写他如何从一个拥有正义感的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练沉稳的官僚。晚年回到家乡,他。
总结。
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记得小说的最后又有这样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忍、稳、狠、隐,陈廷敬的一生几乎就是这5个字的形象写照。
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三
最近单位组织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这本小说我以前看过,再次阅读,感触颇深。下面从陈廷敬的个人境界、修身齐家方面谈一点感受。
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0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安全着陆。在老家颐养天年并发挥余热,编纂了《康熙字典》与《钦定词谱》,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他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纵观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看得透人、想得开事。先修身、齐家,然后再干大事,陈廷敬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
陈廷敬年轻时候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有棱有角,热血沸腾,所幸遇上一个好岳父,书中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官是靠熬出来的,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叫人盯出毛病来。”“少年得志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明朝的张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所幸遇上顾璘这样的好导师,没有让他在年轻时锋芒毕露而得意忘形。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等”(要沉得住气)和“忍”(要能经受起磨练)。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
面对索额图与明珠的争斗,陈廷敬自始至终没有选择站队,两人都想方设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阵容,给出了很多诱惑,陈廷敬一直没有动容,甘于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误会他差点断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总是岿然不动,稳若泰山。“君子有大畏呀,成大事者,必须有所畏。所谓无大畏者流,其实不过莽夫耳。”“稳,一时兴许会吃些亏,但是不会倒大霉。”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稳”(要谨慎且低调)。
第三重境界:看得透人、想得开事。
能将身边的人看透,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准确判断,迅速作出处理,干净利落,不优柔寡断,事后不贪功,做到功成而退,这是陈廷敬最高的境界。这需要一番历练,一个人没有经历很多事,没有接触很多人,不善于总结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点也不可能达到这层境界的。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递进关系,修身与齐家是基础,若没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国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国藩、蒋介石是典范,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家书、日记中学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独、贞信、担当、约束、涵养。陈廷敬也有孤寂的时候,也有受委屈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抚琴,静静地思考,反复反省自己,这其实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齐家,俗话说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我们常常看到好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最后被家里人给害了。汉代霍光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功德盖世,因为没有管好自己家里的人,在他死后整个家族遭受灭族之灾。陈廷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通过特殊途径,甚至打着哥哥的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陈廷敬每次知道后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严明地处理,用理智的手段维护好亲情。德,永远比才更重要,我们要教育子女先做一个有德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他把人分为四类:德才兼备的称为圣人,有德无才的称为君子,有才无德的称为小人,无才无德的称为愚人。在找不到圣人与君子的情况下,宁愿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四
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是人类正义的化身,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最近拜读了王岐山书记推荐我们每个党员应好好读读《大清相国》这本书,感受颇深,使心灵上感受到了廉洁的震撼,结合工作实际也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康熙帝师、一代名相陈廷敬是出自于我省的一位历史名人,他是辅佐康熙大帝的重臣,也是忠丞,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国之能臣,吏之楷模,备受后人敬仰。书中再现了三百多年前康熙王朝官场风云,并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书中不但对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细致刻画,同时也描绘出不同人物代表所欲所感,以及其性格、行为,并伴随着人生轨迹的`转变,有的人堕落至万劫不复,有的则坚持原则至功成名就。
初入官场的陈廷敬学识渊博,见解独到,为许多人赏识,但其正直,倔强的性格也为其惹下了诸多麻烦,多次险遭杀生之祸。通过父亲的告诫,岳父的劝诫和自身的感悟得出了“等、忍、稳”的行为准则,逐渐在官场站稳了脚跟,后又被逼出了“狠”,得以参倒政敌,一展抱负,最后借助夫人的“隐”得以全身而退。这些为官之道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韬略过人也对当时的官场生态唏嘘不已。
作为康熙王朝五十多年的政坛不倒翁,陈廷敬曾说过:“我只能做我做到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也做不了”,可见做个好人难,做个有作为的好官更难。好人正直善良,注重名节,不愿被非议,可很多的时候,人不做违心的事,很难做成大事造福百姓的事;往往做大事时遇到的对手都是阴险狡诈之人,所以需要同时具备高绝的政治智慧,辽阔的城府,强硬的手腕,忍受常人不能忍耐,处理问题恰到好处。
目前山西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怎样扫除社会雾霾,净化山西政治生态,是每一位基层党员应当思考政治问题,树立“弊革风清,廉洁为民”的责任担当意识,是每一位三晋儿女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只有筑牢廉洁的思想防线,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而读书学习恰是净化心灵,洗涤生态雾霾,释放正能量的有力作为。
作为检察系统党组织,更是承担着司法部门内部党建桥头堡的作用,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创新教育模式,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真正使党员干部敬畏法律,敬畏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执法为民,廉洁为公。
以司法公正,执法为民促进富民强省,实现弊革风清是途径。因为,只有实现弊革风清,才能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约束权力、阳光行使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确保权力规范运行,为促进富民强省提供路径。
以公正廉洁,执法为民促进富民强省,重塑山西形象是支撑。重塑山西形象,党员领导干部是关键。只有彻底消除精神不振、畏缩不前的消极状态,彻底纠正不敢担当、为官不为的错误行为,彻底根除违背规律、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才能使党员领导干部通过重塑山西形象的淬火锻铸,在促进富民强省的伟大实践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五
最近抽空阅读了王跃文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一书,心情很是有一种冲动的欲望。冲动的是我很景仰这样的作家这样的水平,因为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权利和官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和猥琐,以及为官为人为文为事的.纷纭复杂。
《大清相国》这本书的封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
王跃文集中笔墨来写陈廷敬为官的一生,写他如何从一个拥有正义感的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练沉稳的官僚。晚年回到家乡,他总结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记得小说的最后又有这样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忍、稳、狠、隐,陈廷敬的一生几乎就是这5个字的形象写照。
总结起来,“等、稳、忍、狠、隐”与“识时务者为俊杰”是陈廷敬驰骋官场的真经秘诀。陈廷敬能够耐得住寂寞,一步步做到了“等、稳、忍、狠、隐”,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六
十岁的康熙继承皇位,有一天突然要陈廷敬仔细说说王莽这个人,而且当着索额图、太监张善德和侍读卫向书的面。陈廷敬心知讲王莽故事将会给自己带祸患,而且卫向书求他别讲,索额图骂他挑拨皇上跟辅政大臣的关系,彼时鳌拜把持朝政,群臣慑于他的淫威,连小皇帝也要忌他三分,但他依然不管不顾的讲下去。这就是陈廷敬,那个乡试中了举人却宁可跟闹事士子同命,即便丢失性命也不愿写悔罪书的陈廷敬,那个冒死也要参加会试的陈廷敬。
年轻是需要历练的,陈廷敬在宫廷的争斗中渐渐成熟了,他大智却常常做出愚蠢之举,而貌似愚昧之举恰恰显出他的大智慧。读罢全书,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西汉子的形象:他嫉恶如仇,也委曲求全;他忠于君王,也爱护百姓;他一身正气,却也玩弄权术;他谦卑低调,也长袖善舞,终成为顺治乾隆两朝元老,官场的不倒翁。陈廷敬是复杂的,他也是单纯的;他复杂是为了在官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他单纯在于始终秉持为君分忧、为民谋福的本性。他实在是一个可圈可点、予人启迪、令人敬佩的大清相国。
我敬佩陈廷敬不忘初心。封建士子都有一颗建功立业、造福苍生的初心,有忠君爱国的理想,许多人在官场滚打,置身于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政治生态环境,渐渐就把初心淡忘了,把理想抛弃了,有的变平庸,有的甚至走向反面的大奸大恶。但陈廷敬始终坚持操守,历经半个世纪的官场沉浮,依然初心不改。他忠于君事,也就是忠于民事,他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也把君王之任扛在肩上,不辞劳苦,不图名利,尽力做去。他三任钦差,到东查清了巡抚富伦所谓百姓丰收“自愿”捐粮案,去西查出阳曲知县戴孟雄以百姓捐建龙亭为名、实际勾结地方恶霸盘剥欺压百姓案,远赴云南查明巡抚王继贪腐案。陈廷敬深知这一切所为,难免得罪官场,有丢官风险,甚而至于有失去生命的危险,但他为了国家,为了救民于水火,毅然决然地做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
由此想到教师的初心,不外乎教书育人。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的人渐渐淡忘了初心。有人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殊不知教书和育人是硬币的两面,不育人又如何教得好书呢?教书育人需要有淡薄名利的心态,一旦受名利所惑甚而至于被名利驱使,初心就会蒙尘,再难把教师的.天命做好。
我敬佩陈廷敬的多才多能。历戏曲小说都把封建士大夫塑造成只会写几句八股的书呆子,或者就是大恶大奸不学无术,但是陈廷敬的所作所为颠覆了这种固定形象。在处理宝泉局铜料亏损案中,他就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一是理顺钱法,改铸轻钱,杜绝奸商毁钱鬻铜;二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三是调整盐、铁、茶及关税,防止透漏,以充库银。这三条建议,可谓利国利民,绝非一个只懂得四书五经的腐儒所能想到的,可见他具有非凡的治国智慧,懂得经济民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恐怕只懂得本专业是不够的了。过去对优秀教师的评价只在于专业,今天恐怕还要在广博上下功夫。也就是要不断学习充电,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甚至是边缘学科知识,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需要。
我敬佩陈廷敬的人格操守。他不结党,不营私,胸怀坦荡,晚年康熙评价他是个完人。自然,我们相信人无完人,但一些不掩大德的小缺点并不妨碍他的完人形象。我们做不到完人,总要往完人的方向去努力,尤其是关乎人格品性,关乎道德底线,关乎大是大非,一定要保持定力,保持本色。唯有如此,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才能无愧于家长学生的信任。
《大清相国》告诉我们,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大智不妨若愚,做人第一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七
《大清相国》中陈廷敬的形象,已经影响到不少公职人员。"有些熟悉的朋友找到我,跟我探讨陈廷敬的从政经历。"不仅如此,在小说的影响之下,史学界也对陈廷敬其人其事给予了更多关注。"虽然描写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达了我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断往前走,我相信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王跃文说。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2011年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具体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细化了干部"德"的考评标准。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俗话说"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
且不论书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只看随着科考腐败窝案、山东百姓自愿捐粮案、勾结霸占民宅案、阳曲百姓捐建龙亭案、铜钱短缺钱法重理案、云南库银亏空案、皇上微服私访杭州连环事等等,一代名相的光辉形象逐步树立并熠熠生辉,而其如何待人、处事、言谈的道理也缓缓道出。
如何做人、待人,一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存技能。在《大清相国》里的主人公陈廷敬,就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榜样。首先待人不可太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待人不可太绝,对人对己都适用。毕竟是以人为本、以天下苍生为念。对人,能帮人处多帮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人,可能是友人、亲人、故人,可能是敌人、仇人、小人,也可能是好人、坏人、陌生人。能帮助的人越多,说明你的能力越大。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积累正能量的过程,内含一个反馈循环,如同福报。一个人一个人地去帮,那是点对点的应对,正能量的积累如同加减乘除,毕竟有限;取仕之路,为官一任,若能造福一方,那是点对面的辐射。官做得越大,能福泽的区域越广,正能量的积累是指数或者阶乘。内含的福报就像一个光环,光照当代,辉映千秋。能饶恕的人越多,说明你的境界越高。饶恕的前提是有错,而这种错又不在律法惩戒的范畴之内。有些错,说是错,却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角度和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一样。在人治的朝廷当中更是如此。如果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把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就归入错类,那么就无法与他人形成合力,自然也办不成大事。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想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己,能严格处多从严,须宽容时亦宽容。事前多严格,我们可以修身;事后多宽容,我们可以立世。
处事也是现代人一个重要的修为课程。在《大清相国》里的陈廷敬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基本理念是,不必太尽,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事做得太尽了,不但让自己筋疲力尽,也让他人少了发挥的空间。即便是自己能力所及,也需要留有余地。尤其是作为领导,更应如此。即便领导再能干,也需要留给下属成长的空间。如是,事不必太尽,至少应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事本身不尽,而人精力有限。其二是指做事的程度,不必太尽。尤其是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更是我们做成事情的一种有效法则。二八定律很好地用科学解释了这个道理。而如陈廷敬所言:我只能做我做得到的事,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都做不了!
另外在言谈上面,《大清相国》的陈廷敬也给出了不少启示:言不论多寡。遇到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们可以畅谈通宵;碰上话不投机的人士,我们可以闭口不言;生气的时候大骂,抑郁的时候缄默,含冤的时候辩解,委屈的时候诉说。如是,我们就只有甘心平凡。人在官场,其实是言不论多寡的,有的时候是言多必失,有的时候言少冷场。道一千,说一万,我们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用气话伤害自己,不要用恶语毁谤他人,让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最后,不可不道的官场五字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总结了陈廷敬50年的官场生涯,可谓十年一字。没有前人传授的等和忍,悟不出稳的要义;没有稳的定力,做不了狠的事情;倘若狠而不隐,终将引火烧身,而不能全身而退。书虽小说,但确有其人,书中描述的很多事情也是真实发生的。当然,亦古亦今,亦真亦假,如疑如信,任君断夺。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八
家中书柜有本《大清相国》,是07年自己刚刚踏上村官工作岗位,爱人买来送我的,当时拜读受益匪浅,今日再拾起,仍然感慨良多。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意气风发踏进村委大门,总觉得自己应该受到重用,可眼高手低工作不是很顺畅。接踵而来的虽然不能说是当头棒喝,也是不小的打击。在最迷茫的时候,看了《大清相国》,悟出了一个“熬”字,人生路要“厚积薄发”。
最近再次翻开这本书,扉页名句跃入眼帘: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
作者王跃文这样描述陈廷敬50年的官宦生涯:“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这“五字诀”就是告诉当下的自己,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总书记说过,“经得起风雨,才能长见识;莫好高骛远,稳健才扎实;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良知;你有能力时,决心做大事;没有能力时,快乐做小事。”,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就要尽自己能力,做好分内的事。在。
思想上,要有执政为民的情怀,站稳群众立场,自觉将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干劲,深入到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俯下身子多听民声,掌握真实情况;在学习上,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学到真本领,练就真功夫,坚决克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守纪上,以清廉自守为本、律己修身为要,洁身自好,自觉慎初、慎独、慎微、慎行。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心存平和,认清自己所走的路,达观进取最惬意!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九
近日看完了《梦回大清》,这本书的确实不错的。他将一个穿越时空的爱恋描写得令人如痴如醉,内容丰富,故事感人,语言也颇风趣,情节步步扣人心弦。主人公茗薇与十三阿哥胤祥的爱情之路看似平凡而又令人心动不已。
茗薇的确是一个心地善良,风趣幽默,机智勇敢的姑娘,与胤祥的恋情本来就阻碍不少,四阿哥胤禛的‘加入’更是使自己的‘问题’复杂化,但从内心看,主人公对两人都是有情的,但肯定是不同滋味的恋情。主人公不想伤害任何一方,虽最终选择的是十三,但并不表示对四的爱少,茗薇的选择可能是最好的,她力争帮助两人获得自己所要:美人与江山之间,十三选择了所爱,而四选择了后者。
恋情的发展最终让茗薇不惜放弃生命,来换取十三。但结局是美好的,看得出作者是愿以美好的结局结尾的,这点我也很喜欢。茗薇最终没死,在‘四哥’的帮助下又回到了十三身边,一起去度过康熙五十一年的又一难,只不过,此时她已是兆佳氏.鱼宁了.
其实,作者身在大清,虽形似清庭之人,但心是当代的,于是不同于常人习性,也正在此,才会吸引到众阿哥们的注意,而四阿哥,十三阿哥与其说爱的是雅拉尔塔.茗薇。当不如说,爱的是茗薇的心---一颗二十一世纪平凡女孩的心。
这是两颗跨越时空的心之恋啊,唉,真令人陶醉。我想在生活中每次遇到感情的挫折或不幸时,去阅此类书也是一番慰藉,一次心灵的洗礼吧。毕竟,我自己认为,阅读,尤其是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惑或迷茫时,在那里可以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与安慰,以获得精神的动力,这也是阅读的一大功绩吧。
看金子的《梦回大清》,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实在是停不下来,对后面的后面的情节太感兴趣了。第一部看完了,又迫不急待得看第二部,紧跟着是番外篇。那两天满脑子英俊高大的阿哥,珠光宝气的福晋,威严但显老态的皇上,踩就花盆底,盘着超高发髻的女人们……那些人影在我脑海中晃来晃去总挥之不去。比看电视剧还印象深刻呢。每天晚上都要看到3点多,且越看越精神,迟迟不愿去睡觉。第二天同样的精神抖擞,以饱满的精力工作,每时每刻期待着晚上的到来,继续往下再往下看。简直是着了迷。
终于看完了,心里如释重负。慢慢回味,细细品味一下整个故事,感觉故事结局很耐人寻味,真的就像一场梦,一场美丽而悲伤,缠绵而遥远的梦。在网上看到很多网友抱怨这个结局不够完美。什么是完美呢?鄙人拙见朦胧的才是最美的,给大家足够的想象空间,希望成什么样,就想成什么样。难道一定要给我们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大团圆结局吗?大团圆结局的故事,我们看得还少吗?一看到楔子就可以猜到尾声内容,有意思吗?在这样和平的年代大家的生活本来就太平凡,太平淡,太无趣……需要的就是惊奇,这样才可以刺激到心灵,才可以让平淡无味的生活嚼出点味来,一尘不变的`天空才会出现彩虹。我们所需要就是这样的兴奋剂,金子《梦回大清》能够获得“越看越看好的故事”也正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她的不按常理出牌成了吸引我们不断往下看的诱饵。我们猜不出下一节会怎样,所以就特想早点知晓,想早点翻到最后一页。一篇好的小说,如果看了前面就知道后面的结局那还不如不写,简直是浪费笔墨,浪费构思有创意才够味嘛!嘿,《梦回大清》,总算对的起我二天的睡眠,值得!
听说要拍成电视剧了,我也好兴奋,好期待。希望演员能选好,这是最关键的。期待在电视上看到满眼怜悯的小微;对爱人横行霸道的胤祥;用忧郁眸子盯着小微的四爷,在小微面前才开怀大笑的四爷;四爷,十四阿哥,八阿哥与小微眼神相交的瞬间……这个故事眼神交汇下的内容太复杂,太深沉,太有韵味,太丰富了……要演出那些氛围应该有点难度吧,希望能找到一些实力派的演员。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二十
记不清是几年前了。参加一个培训班,在京郊的一个大院,似乎离香山很近。培训持续了一段时间。午晚后,总有些闲暇。想会的朋友都见了,能溜达的景点也走了几个,便想读读书。
附近倒是真去寻了几寻,转了几次街巷,都是些餐馆、咖啡厅和旅店,未发现像样的书店,便悻悻而归。后来有天傍晚出去理发,从胡同里晃出来,看到拐角有个不起眼的旧书摊。蹲下看了看,基本山都是些“开门”的盗版书。
卖书的老板很热情,又比较年长。我蹲着翻了半天,不好意思白添麻烦,便随手挑了本,书名叫《大清相国》。
回到住处,随手翻了翻,竟引而入胜,不能自拔。这几年,凡是有朋友找我推荐书,这本都在目列里。之间,我也又购了正版,再读了一遍。
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其一,《大清相国》一书洋洋洒洒,共计四十八万余字。此书以大清国顺、康两朝的历史原貌为本体,未加虚妄扭曲和过分粉饰,又不失小说文体的跌宕婉转和衍延思索,逻辑清晰,行文脉络流畅,历史人物纷繁登场而跃然纸上,堪称近当代历史小说之佳作。
其二,从顺治演绎至康熙朝末期(陈廷敬于顺治十五年中进士、康熙五十一年病剧),曲折情节、纷繁故事,有重墨亦有轻描,铺垫婆娑而呼应铿锵,穷述陈廷敬近五十年的内阁菁英生涯,自青葱岁月进士高中,至耄耋光阴相位归田,突出“等,忍,稳,狠,隐”五字箴言。
其三,伴君若伴虎,可谓如履薄冰,宦海沉浮,几人可得善终?无论是权倾一时的鳌拜,或是二分朝廷的索额图和明珠,还有帝王前的红人徐乾学、高士奇……这些曾居于万人之上的弄臣,竟几无一人可以全身而退,唏嘘哗然,观者难尽其唏嘘。
唯陈廷敬,虽为满族天下的一名汉相,却既得功德之名,又得善终之躯,文韬滚滚,政略滔滔。陈给康熙当老师在先(经筵讲官),后历任工部、户部、刑部、吏部的四部尚书,做过文渊阁大学士,主持编了《康熙字典》,其五十卷《午亭文编》(陈廷敬晚号午亭)收入《四库全书》。
所谓政治生命,是他人予己之命,非真命。奋发激亢之时,平步青云,天下人艳羡,万物趋之;潮退流逝之际,一泻千里,天下人唏嘘,万物避之。三郎妄言,千秋万世,生灵伦理,盛久则衰,繁极必凋,泰然自处,怡然自得,不失体统,不失本我,与各位共勉。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二十一
人到中年,才突然发现读书读的太少了,所以从现在开始要多读书。老公从单位带回来一本《大清相国》,推荐我看看,说写的很好。一开始我并不想看,因为这本书很厚,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耐心读完。但转念一想,不是决心从现在开始多读书吗?此时不看更待何时。一开始每天看一页,后来有空就看一页,再后来只要有空就看几十页。突然有一天,发现不知不觉间已经快看完了,还挺有成就感的。尴尬的是,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陈敬这个名字有点熟,月媛这个名字也有点熟,看着看着感觉这个故事也有点熟,后来突然想起来,这本书我看过……上次看好像也是老公推荐的。唉,我居然全忘了,看来上次看白看了,完全没有进脑子。幸好这次真看进去了,不光看完了还想写点什么,虽然长久不锻炼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反正也是自己看,胡乱写吧,免得过段时间又忘了自己看过了。
主人公陈廷敬,原名陈敬,因同期贡士有两个陈敬,被皇上赐了一个廷字,从此改名陈廷敬。他在顺治皇帝在位时入朝,辅佐康熙皇帝五十年,经历了被打压、被陷害、被重用、被失信、罢官、起复等各种跌宕起伏,最后功成身退,可谓之圆满。他的成功经验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等、忍、稳、狠、隐。这五个字既是他从政不同阶段的处事风格,又是他成功立业、名垂青史的法宝。
“等”字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卫向书大人教给他的。年轻的时候,少年得志,容易急功近利,锋芒毕露,但宦海无涯,须时时警醒,因而要耐着性子等,有“慢慢熬”的准备。卫大人向皇上谏言,将陈廷敬原本的“状元”改为二甲进士,既有心避免使其成为众矢之的,又有意打磨他的棱角,可谓用心良苦。好在陈廷敬也确实争气,理解了师傅的用心,在“等”的过程中磨练出强大的耐性。
“忍”是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后来成为岳父的李老先生告诉他的。官场上不经历练,难成大器,要经事见世,任劳任怨。任劳容易,任怨难。亲家张汧被参入狱,陈廷敬遭人陷害被指受贿,此时他若强行辩解,无论皇上怎样处理,他都不会有好的结果。风暴正猛之时,处于风暴中心的陈廷敬,唯有忍,才能保护自己。果不其然,三年后,陈廷敬守得云开见月明,被重新重用,且更加被皇上信任。曾国藩曾说:“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处,耐得住烦。”
“稳”字是他自己后来悟出来的。交人要稳,办事要稳,看风向尤其要稳。官场中人免不了各有门庭,可投人门下又难免荣损与共,复活难料,陈廷敬不投任何门庭,是稳中要义。以陈廷敬的才气和正气,他是不屑与庸人为伍的,更不屑献媚于权臣,而真正像他一样的人,同样也是不会站队的。这是他的明哲保身之道。
“狠”是最后被逼出来的。等、忍、稳固然使陈廷敬稳居君侧,但若只一味地等、忍、稳,那么他就只能是一个好官,而不是一个济世的官。明珠权倾朝野,专横营私,索额图飞扬跋扈,老谋深算,徐乾学沽名钓誉,首鼠两端,高士奇欺上瞒下,中饱私囊,这些人其身不正,带坏朝廷风气,沆瀣一气,民声上不达天听,逼的陈廷敬使出连环参,一举参掉这几个为官不为民的大臣。这才是陈廷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勇气和担当。
“隐”是被皇帝称为“相国”后夫人月媛点醒他的。陈廷敬固然想为大清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别人不这么想。官做到极致,事做到极致,必然招致别人的嫉恨,如果让皇上也感觉是贪权恋位,一手遮天,那必不得善终。所谓“反者道之动”,所以,陈廷敬突然醒悟,及时隐退,才成就了一代名相的名垂青史。
如同本书最后的书评中所总结,陈廷敬一生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生典训。正是带着这种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当,才能在“等”和“忍”中逆流而上,在“稳”中洁身自好,用“狠”来作为自己的武器,完成自己的使命。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二十二
清朝的历史在人们的视觉上和听觉上已不再新鲜,即使不学史的人也能评说一二,如果还按老套路出牌,终觉无滋味。作者挖掘新意,此相国听为初次——陈廷敬,以康熙朝为背景,着重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是是非非,影射现今,不失是一部好作品。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贪,在历朝历代皆为本色,不贪反而为特色,只是清朝更为突出。陈廷敬这方面洁身自好,一是家里出身殷实,另一个就是自律较好。两者虽说都很重要,但后者更为突出,有多大的胸怀能成多大的事,自律为本。书中陈廷敬的弟弟两次收钱也是因为交际之用,也并不本质上的问题。从这一点看来,当官者是不是也能从家庭资产考虑,见过钱和没见过钱的反映出来是不一样的。人到四十就有所考虑了,就会为以后着想。我以前不承认,现今还没到四十,就开始准备养老的钱了。不信你试试看,人到中年你做事情就不会激进了。
人生只要努力总是有机会的。陈廷敬的发迹是因为个人的优秀才干,而且两次化险为夷都与此有关。再加上以后卫相书告诉他要学会“等”都有关系。你要想生命不白白度过,就要在上学期间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是有普遍性的,也不否认没上过学能有好的发展——只是少数。你要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在身,随时提供脱颖而出的力量。可以说如果你能为别人带来利益或者其他什么的,你才有可能出人头地,生命才可能绽放光彩。这就是说“等”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的,这个机会是有条件的。陈廷敬是有此基础的,各种条件具备齐全,只差东风了。
不站队。面对各种的利益团伙,陈廷敬始终不与为伍。螯拜一伙争取陈廷敬,索尼也在争取,陈廷敬看的清楚,要想能长久就要那边都不涉及。我觉得索尼有句话说得好“皇帝最不可信”。皇帝终究是个人,是人就有缺陷,就有偏好。终究不如制度,即使制度也是靠人来执行的,还有薄彼,何况一个人。说起来简单说起来难了,这是一辈子的功夫,坚持下来不容易。皇上评价“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踏实做事。不徇私,不枉法,本色做事是陈廷敬的特色。而且在各种事上能独立思考不忍云亦云,是相国之料。现在讲过——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作为文人出身,能明察秋毫,果断从事,有强人风格。刚柔相济,方可有成。刚者易断,柔者不成事。陈廷敬恰到好处,拿捏准确,佩服佩服!
至于到后来玩弄权术引发互相弹劾,也是那些人罪有应得。老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在社会能做到如此地步,且是一辈子,真是不容易。
以前我总是认为,置身一个大的权力场,不是哪一个人能抵挡的住的。谁在那个权力中心都回贪占枉法,是凡人都躲不过,看过这本书就有新的认识了,凡人也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