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协议书大全(21篇)
总结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标。总结应该紧扣主题,结构清晰,逻辑有序,语言简练。总结范文中的案例和事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点。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一
所谓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论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1]为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笔者对重庆市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掌握重庆市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以及教育现状,为今后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打下基础。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重庆市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以及教育开展情况,笔者于20xx年6月在重庆市院校中展开了媒介素养水平及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调查选取重庆市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三所高校各年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回收率97%。调查对象中,男生147名,女生153名。文史类专业168人(占总数56%),自然科学类专业120人(占总数40%),新闻传播学专业12人(占总数4%)。问卷涉及四部分内容:基本信息;媒介接触情况;解读、批判、利用媒介情况;媒介素养及教育认知情况,共28道题。主要从大学生媒介接触、媒介内容认知和批判、利用媒介资源能力方面展开调查。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情况
(1)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
在“平时主要通过何种媒介获取信息”调查中,81%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主要渠道,其次是手机46%和报刊杂志27%。选择电视获取信息的比例排在报刊杂志之后仅占到20%,这大概是由于三所高校的学生宿舍没有配备电视。由此结果看出,网络媒介在高校校园影响力虽已超越以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但高校大学生对信息来源渠道的选择仍会受学校资源的影响。在媒介接触时间上,重庆市大学生控制相对较好,每天接触媒介超过6小时的仅占总人数9%。58%的同学每天媒介接触时间在1~3,22%学生达到3~6小时,仍有11%的学生每天媒介接触时间不到1小时。说明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生活已离不开媒介,但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并不是很强。
(2)大学生接触媒介动机?
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衡量受众能否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以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生媒介接触动机和获取的主要信息调查中,重庆市大学生的接触媒介以“休闲娱乐”55%、“满足信息需求”45%为目的的居多,“获取知识”37%也是他们接触媒介的主要原因,将媒介当作打发时间或与人交流工具的占少数。可见,大学生接触媒体的动机越来越多元化,并呈现出一种积极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
(二)媒介的解读、利用和批判分析能力
(1)大学生媒介解读能力
面对社会琳琅满目的信息,如何解读媒介信息是培养媒介素养关键。在对媒介获取资讯可信程度调查中,57%受调查者认为媒介信息基本可信,37%认为自己无法判断所获信息的可信度,只有3%认为媒介信息基本不可信。与此相对,2%的人认为媒介信息完全可信,1%则认为媒介讯息完全不可信。当代大学生对媒介传播内容有比较清醒认识,对媒介信息的信任度比较客观。
(2)大学生利用媒介资源的情况
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得最多的媒介,在“大学生最常使用网络资源?”调查中,选择学术期刊的占21%,网络游戏占10%,网络视频或音频占74%,电子书占21%,应用程序的占23%,5%的人选择其他。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利用网络视、音频资源,对网上学术期刊、文档资料的利用相对较低。
(3)大学生媒介批判能力
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一项重要指标,既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受众关于媒介对社会、对人的影响力的认识。面对媒介中出现暴力、色情等消极信息大学生的态度“认为不道德但仍偶尔浏览”占绝大多数(57%),25%同学能够做到完全抵制,2%的同学经常偷偷浏览这类信息,还有16%的同学经常正大光明的浏览该类信息。可见重庆市大学生面对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还缺乏足够的抵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大学生对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情况
(1)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及教育的认知
我国90年代末开始对媒介素养及其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问卷针对媒介素养和教育的基本概念在大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4%大学生只听说过相关含义,36%的同学不清楚,仅有4%的同学对媒介素养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提到媒介素养教育,只有2%的同学清楚其含义,44%的人都不清楚。
(2)高校媒介素养及教育的开展情况
调查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情况。结果显示,53%的同学不知道所在学校是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或实践活动,39%的同学回应学校没有这样的实践活动或课程,仅8%的同学明确回答学校开展教育。由此可见,高校大部分大学生对学校是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实践情况不了解,对这方面的重视度很低。
(3)大学生对媒介教育实施的态度和意见
在对“媒介素养教育有没有必要纳入大学的课程教育”这个问题上,63%的学生认为开展相应课程是必要的,10%的同学认为非常必要,19%的学生认为现在不必要,将来需要,仅8%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这将十分有利于各高校相关教育的开展。
媒介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高校的努力,也需要大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大学生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培养自身媒介素养”的调查,大部分同学(68%)认为自己应该通过多参与媒介素养社会实践活动来学习,其次是通过学校课程(54%)和讲座(51%)的学习,还有就是通过利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50%)。
三、调查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过去相对单一、同质的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正日趋多样化,这使大学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媒介环境。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媒介平台的发展,极大的扩展了大学生接触的媒介信息。大学生作为特殊社会群体和大众传媒受众,加强其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成为加强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对今后媒介信息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也起到很好推动作用。
通过对上述调查材料分析,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整体呈现积极的态势:
1、他们积极接触各种媒介,对媒介接触具有较明确目的性;能够以自己的评判标准自主选择媒介和媒介信息并找到所需内容;能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正确看待和理解媒介信息;能灵活运用媒介来解决基本问题,并能通过媒体进行互动;对不良的媒介信息能够采取一定的抵制态度,已具备一定的媒介信息解读与媒介批判能力。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知识多为自发学习、零散获取,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储备,盲目性较大。集中体现在大学生虽能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2、加上大学生的媒介鉴别能力相对较差,对媒介的政治属性、运作机制等方面还不是特别了解,对不同媒介的特点也没有一个完整深入的思考,对媒介信息的分析缺乏正确的方法和途径,直接影响了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提上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议程,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媒介丰裕的信息时代恰当的运用多种媒介,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二
各位同学:
大家好!
很高兴作为学生代表在以“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为主题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让大脑与电脑同行”。
首先,我们要学会利用媒介学习。
信息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各种传播媒介广泛运用,已成为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谷歌”,给我一部手机,我就能撬动世界。借助多种媒介开展学习活动会让你迅速成长。利用媒介,我们轻松便捷地获取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古人皓首仅能穷其一经,而我们鼠标一点,就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真的是秀才不出门,洞悉天下事。不过,大家也应谨记,媒介主要的功能是学习,而不是游戏。
再者,我们要学会借助媒介传播文化,交流情感。
信息时代,李子柒借助媒介,氤氲醉美乡愁,讲好“中国故事”,成就了精彩纷呈的人生;甜野男孩丁真,借助媒介,他纯真的笑容,清澈的眼神,惊艳了雪域高原。小小手机,也嵌套着一个人完整的社会关系——电话、微信、钉钉、qq……拉近彼此了距离。朋友圈里,一个笑脸,一个红包,一个点赞;温馨的鼓励,善意的转发,涓滴的众筹,热心的砍价……久未谋面的挚友、故人,不在身边,却在眼前,彼此心心相印。当然,不被外物所役使,不过分依赖于媒介,适当放下手机,离开电脑,和父母促膝长谈,和朋友们谈笑风生也是很重要的媒介素养。
最重要的是,面对媒介,我们要冷静理性,形成独立、正确的判断。
正如科技是把双刃剑,各种媒介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难免泥沙俱下。从“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无厘头疯传,到秦火火事件病毒式传播的“威力”,到最近“民警凝视女子溺亡”的不实言论……如何辨别各种媒介信息真伪?王开岭说:“利用媒介获取海量知识和信息,但决不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学会独立思考,而不至于成为一个‘移动硬盘’。”我们都有一双“黑眼睛”,应该用来寻找光明,而不是用来“翻白眼”。我们要“放出眼光,运用脑髓”,审慎取舍。不围观,不起哄,面对媒介,冷静理性,形成独立、正确的判断。
同学们,方寸屏幕之间,言行举止应有分寸。人人直播,但请不要忘了责任和义务;事事可播,但要切记雷池不可越、底线不能破。网络媒介不是法外之地,而应成为责任领地、价值高地,我们依然需要克己慎独,恪守公序良俗。
让大脑与电脑同行,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在巨变的信息时代,弄潮儿向涛头立。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媒体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我校特地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在参加这门课程的一学期里,我深刻体会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学习媒介素养的益处。下面我将从学习媒介素养的意义、课程内容与方法、实践效果、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媒介素养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筛选和处理海量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介素养课程帮助我们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我们学会了分析媒体产品的真实性和价值,避免受到误导和虚假信息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提高了对媒体文化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其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媒介素养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还能够了解到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课程教师还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PPT演讲、讨论课、小组展示等,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通过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再次,媒介素养课程的实践效果是显著的。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媒介素养,还培养了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创造力。在课程中,我尝试了各种媒体创作,包括文章写作、图片设计和视频制作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发现自己在媒体领域的潜力和兴趣。同时,我也更加了解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方向。
最后,对于未来的努力方向,我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媒介素养。首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媒体相关的知识,包括社交媒体的新发展、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同时,我也计划参加更多的媒体实践活动,如参与校园媒体团队、进行媒体创作比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我相信我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和创造力,为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媒介素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学会了运用媒介素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践活动,我体验到了媒体创作的乐趣和挑战,明确了自己在媒体领域的努力方向。未来,我将继续加强媒介素养的学习和实践,为自己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四
大学是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的生产地、储存地、使用地,又是当代知识人才、信息人才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在大学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接触媒介、使用媒介、关注媒介的良好习惯和积极性,应该说,他们也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水平最高的一个群体。但是,就我国当代大学生而言,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与培养方面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高校思考新媒体、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革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当前媒体融合,新媒体不断出现的大背景也为高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网络作为一种新生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及时便捷、平等交互的沟通方式,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社会在伦理与道德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差等主观因素,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强大的网络媒介面前易受伤害。因此,了解和掌握网络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是培养他们科学运用网络媒介的有效途径。媒介素养的教育与普及,对学校的发展大有作为。
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成长于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欧洲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较为集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大都集中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则任处于萌芽状态或尚未开始。日本媒介素养教育虽然不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家发达,却也具有特色;还有我国的台湾与香港,虽然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不长,但很有值得大陆借鉴的地方。
媒介素养教育是人的整体素养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我们是否在意,媒介在身边的活动,以及我们自身参与的活动,都会随时发生。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彭少健说:“在今天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媒介使用频率日益增加,从而接触有害信息的几率也越来越大。缺乏媒介素养的人就像一个不懂得饮食健康的人,他可能以为色彩的绚丽而误食毒蘑菇,也可能因偏食而营养不良,或因暴饮暴食而上吐下泻。”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但是媒介素养的状况是和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整体文明,文化发展水平相关。人们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不同但是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即媒介素养是作为媒介观察世界的方法、媒介认识世界的手段、掌握使用媒介的技巧、解读鉴别信息的能力以及批判驾驭每集的观念而存在的。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需要的主要后备劳动力,我们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整体实力和形象。二十世纪后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大不同于以前,其中最明显的是通过大众媒介学习,全球互联网的普遍又为获取知识、学术研究、信息交换提供了全新的手段。所以在学习观念上对大学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社会需要的不是对信息的简单传递或使用,而是要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将庞大的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能够进行归纳与综合,并使之条理化。但是,在当今社会我国大学生如何面对媒介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现在,每一个大学生都在一个媒介十分普及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在接受正规教育的同时都已经从媒体上等到了许多信息。社会学家提供的数字标明,在美国“平均每个孩子毕业前在教室度过11000个小时,大约比在电视机前过的时间少4000小时。”在我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城市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里最大的学生群体,城市学生的普遍特点是生活水平高,对媒介(如电脑、手机、mp3等)的拥有水平高,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除了在宿舍里没配电视以外,对其它的媒介接触十分普及和方便。随着电脑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上网冲浪和电子游戏成为许多学生十分热衷的媒介活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媒介融合多种多样,网络时代媒介融合为受众制造的“拟态环境”。网络的发展,促成了各媒体之间的融合,而当所有媒介成为“一家人”之后,报道内容趋同,报道方向一样,人们无从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真假、虚实,人们被媒介所奴役所控制,建构的是一个坚固的“围城”。报纸与网络的融合,对报纸来说,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读者能很快了解到报纸上将要报道的内容;报纸的报道范围和内容更广泛,有很多来自网上的新闻线索(主要是民生、社会方面)可供报纸的记者去挖掘。对网络来说,有了报纸的公信力作前提,可以发布更多的新闻资讯,摆脱一直被诟病的“网络无公信力”的刻板印象。所以,报纸和网络在融合初期都各取所需,为我所用。
在“收视率至上”的观念驱使下,电视台把手伸向了网络,一种是跟报网合作一样的模式,让网络提供新闻源和话题,丰富电视内容和加强深度;另一种是让网络提供播出平台,电视台将播出或者未播出的内容提供给网络,或者电视台提供人力、物力和设备为网络策划和报道特别的节目。因此,媒介融合在无形中消解了媒介公信力,彼此走向了满足受众“消费心理”的深渊,当受众警醒后,各个媒介已经抱成了一团,报纸、电视的新闻来自网络,网络的信息来自报纸、电视。一种“混沌”的媒介把受众包围了,在无形中为他们建起了“围城”,想获取真实信息,他们就得不断地去分辨、去甄别。
最终,受众还是没有找到报网“围城”的出口,只好无奈大学网地生存下去。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必须的,学校将承担这一重要责任,但除了教育学生群体以外,还有很多社会个体需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其次,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大学生通过网络接受信息已经成为习惯。我们知道网络传播作为第四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不仅仅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综合体,也是多媒体传播的复合体。即网络传播的文本特征是多媒体传播,以超链接的形式集文字、影像、音频、视频于一体。现在网络视频有原创、有改变、有原著,在这些视频中,有着怎样的不同价值的体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多媒体的表达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网络技能,展现自己的网络技巧,体现自己对于权威平等的对视,但不能为了为自己扬名而不择手段。
作为在电子媒介环境中长大的一代,相对于我们的父辈的“文字的一代”,我们是“影像的一代”,或者是“音像的一代”,很快我们中又将成长起来“网络的一代”。我们中的很多人不喜欢传统模式的阅读,不习惯典型的学习方式,而是过分沉溺于图像媒体、网络媒体、游戏媒体和手机媒体。dcci中国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网络视频受众人均每日使用时长为135.9分钟,而20全国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为145.7分钟。
随着网络视频应用的大众化、宽带的进一步普及与资费的进一步下降,网络视频的黏性与依赖程度也会逐步提升。dcci的调研数据还发现,网络视频与电视形成时段交叉互补关系,网络视频全天接触受众比例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向,网络视频白天成为电视的重要互补媒体。
中国网民接触网络存在以下特点:
1.上网地点:58.8%的大学生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2.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大学生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大学生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大学生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3.上网目的: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最后,具体来说,虽然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时间很长,但他们的媒介行为与社会和家长对他们的媒介行为的要求相去甚远,还存在很多问题。许纪霖认为:“作为互联网革命的产物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主宰80后一代青年人的主流文化。我们这些印刷文化的过来人,对这一新崛起的网络文化,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不得不认真对待。
而最认真的对待方式,就是理解它,熟悉它。两种文化需要沟通和互动,两代文化人也需要对话和交流,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传统与未来之间获得某种微妙的平衡。”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上网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有好处的,并不影响学习,而且大学生网民比非网民与家长交流更多,拥有更多的朋友,社会参与愿望更强烈。这项调查的主持者称:甚至可以这样说,对于大部分上网的大学生来说,上网利大于弊。此外,调查还发现,互联网使用时间越长,大学生网民的社会参与愿望越强烈,他们表示“对社会了解更多了”,“更愿意发表自己对社会或对学校的看法”,“更愿意与不同观点的人交流”,也“更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可见,媒介接触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的活动,问题在于怎样引导。
目前,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用做消遣、娱乐的工具。多数情况下,仍将媒介接触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表现在许多学生热衷的只是媒介上的纯娱乐性节目和内容,无论是来自海外或港台的电视剧,还是各种搞笑类的脱口秀节目他们都乐此不疲的观看,甚至上瘾。
2.无目的性的浏览网站。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不知道通过媒介怎样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很多人在接触媒介时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有的人在网上停留一天也没有信息方面的收获。
3.甄别有益信息能力较差。信息的分辨、筛选、利用能力不强,对污染性信息的抵抗能力不强。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信息,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是否接受,缺乏深入了解信息背景的自觉意识。目前的媒介环境中,信息内容极为混杂,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同时被呈现在受众面前,连许多经验丰富的成年人都难免穷于应付,对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学生来说就更难保证不被迷惑。
在我国,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渠道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一般不会有什么过于糟糕的信息传播,但是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以外的各种渠道现在却十分发达,令人防不胜防。例如黄色网站、以暴力游戏为主的网站,还有各种非法出版物的地下销售渠道等,都在不停的向学生受众提供各种不良信息。
4.随机性较强。临时抱佛脚、完全出于实用目的的接触媒体,有的人只是在需要完成作业或完成毕业论文时匆匆接触媒体,应付差事。
5.知识产权性较差。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不强,无知识产权意识,整篇的从网上下载论文冒充自己的成果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有的学生专门在网上从事论文出售活动,据说生意还不错。
6.社会诱惑、抵抗力较差。大学生社会阅历短,社会经验少,不了解和掌握媒介接触的安全规则。特别是网络媒介普及以后很多学生容易被网上的各种诱惑所吸引,导致网络经济欺诈、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受骗等情况时有发生。
整体上来说,大学生对国外媒体接触不多。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接触不方便。大学生主要是用过网络进入国外网站,还有少部分是通过亲戚朋友邮寄。当然,即使大学生对国外媒体只是仅限于偶尔接触,并不经常利用。表明我过大学生对国外优秀学术资源利用不充分,这对研究生来说是不利的。因为研究论文的成型,离不开大量的资源占有,而国外的学术往往处于前言,需要密切关注当前的研究动向和各种新资料、新成果的发表,以掌握研究热点和获取信息。
大学生无论是在哪个学校,还是学什么专业,进入高校以后学生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一些基本的媒介素养知识。在正规的教学活动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知识获取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各种媒介的影响因素。在许多的学科中已经将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的方法列入了学习的内容。但专业学习之外,每个人仍然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和社会环境,仍需要开展有计划的、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条件已日趋成熟,社会的发展已越趋向于民主、开放,已经具备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必备条件。针对以上大学生中存在的媒介素养问题,我们并不能阻止媒介信息的传播,也不能阻止大学生同网络的接触。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从训练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来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低的问题——那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媒介素养能力。
(1)提高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能力。
首先,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就要使他们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让他们对媒介产业的运作机制有所认识。如果有可能,可以组织其参观媒体的工作现场,甚至亲自参与一些媒体节目的制作过程,从而增加对媒介的了解。通过对媒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大学生就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目的。
其次,由于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应该让他们具有社会公民的意识,按社会公民的形象来要求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在对待媒介信息时,就需要能够正确的处理运用信息。
(2)提高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高校应定期开展教师网络媒介素养培训,普及网络基础知识,使教师成为计算机、网络的熟练用户,为教师提供在线学习的机会,使教师获得网络学习的体验,掌握网络学习的技能和策略。同时,应尽快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使高校教师形成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意识,掌握网络教学技能,为我国高等教育迎来真正的信息时代。
2.校园网应为大学生提供优质资源。
高校校园网建设可从两个方面来开展: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在校园网中设置一些权威性的学术站点,提供国内外优秀的专业网站、名校名师的教学信息的链接、优秀的教学课件、视频、常用学习软件等,鼓励学校教师建设自己的在线学习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在线学习的方法、策略,特别是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践。在硬件资源建设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上网学习的条件,给大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让各级领导、教育工作者和媒介从业人员等媒介素养教育主体对这一课题有高度重视和认识,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的一个大的外部环境就是媒介素养的教育主体对其认识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引起各级领导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媒介从业人员的重视和关注。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发达,人们对于媒介素养问题的认识也逐步在加深。如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媒介素养问题的文章:《中国城市居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以北京、上海调查数据分析为依据》、《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和《关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等。同时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由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正式开通。
可见各级媒介素养教育主体已经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了,但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开始,我们希望各级媒介素养教育主体能够更大程度的关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媒介素养是一个全社会都应高度关注的课题。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越来越快和越来越多,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日益深入,媒介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备了媒介素养的人,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媒介的了解,正确地享用大众传媒传播的资源,以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和参与社会的发展。简单地说,人一旦具备了媒介素养,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大众传媒,懂得利用大众传媒,积极地参与大众传媒。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公民,尤其是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主力的大学生而言,必须能够主动获取信息,正确理解信息,不再成为信息的奴隶,而成为主宰信息的主体。在信息的海洋中,如何去认识、识别、利用媒介信息成为必备的社会素养。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就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邵瑞.中国传媒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彭少健.--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
[4][美]美特,著.媒介素养(第四版)[m].李德刚,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张开,吴敏苏.中国城市居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媒介研究,(2).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五
中小学教师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升,表现在:第一,对媒介素养基本概念的认识不清。例如,一些教师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或“技术素养”等同。第二,受制于客观条件或是传统教学方法,制作、使用媒介进行有效教学的方式单一、经验欠缺。第三,解构媒介信息与批判思考的能力不足。第四,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不强或方式不当。联系背景分析,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国仅有不足20年的时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尚处于不断深化的阶段,因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步伐整体上还未能与时代步伐相协调。具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在其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均未能接受到较为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的内容框架中也未明确涵盖“媒介素养教育”;我国高校师范生一般可以通过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影视鉴赏等课程提升一些媒介素养,但仍缺乏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全面的了解。由此,不难理解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亟待提升这一现实问题。中小学教师是处于中小学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只有通过他们的智慧才会在实践中生根开花,而他们的实践反过来又会促进相关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与丰富。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几乎看不到正式的、具有结构体系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这就更需要现阶段各学科的中小学教师拓展能力以协力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责任。例如,运用媒介为课堂教学增添亮点,理解媒介并将媒介理念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等。因此,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1.2当前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许会有观点认为:目前中小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压力,因而其自主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本身有限;加之以家长与教师的影响、监督,导致其所了解的媒介信息的内容看似也是可控的。因此,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可“让位”于具体学科的教育。但在媒介化社会,教育几乎不可能逃离“媒介”的影响。而且无论是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还是从近些年发生的中小学生因“媒介问题”而犯罪的案例来看,对这一群体实行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当一些不良信息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影响到中小学生时,以往教师的做法多是在“学生”与“媒介”之间竖起一面冰冷的墙壁以起到“隔离”“、抵制”“、保护”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教育并不完全有利于中小学生成长为媒介化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个体。只有通过积极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才能理解媒介的形式与内容,才能自觉、合理使用媒介而不沉溺其中,也才能成为创造性思考与传播的新力量。当今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体现为适应并超越时代,而不是被时代所束缚。个体媒介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应从中小学开始扎实推进。而推进的关键在于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因此,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极为迫切。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准备与启动阶段。而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英国有专门从事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他们的职前培训虽显不足,但是“在职培训的形式多样,比如由媒介素养考试委员会或英语与媒介中心提供的为期一日的工作坊,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英国电影研究院提供的课时较长的课程班或硕士课程。”美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教师自学”和“教育培训”两种。即便是“教师自学”,政府与社会媒体机构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持;“教师培训”则已形成了规模与体系,培训课程丰富且针对性强,培训机构专业化———“以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心为例,它是一个教育组织,设有专业的培训机构,拥有丰富的公众教育资源,致力于促进和支持媒介素养教育一体化,研究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化时代,合理借鉴国外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有助于构建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推行路径。
2.1政府———引导者。
政府的引导作用首先应体现为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等。为推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我国应在对其概念作出基本界定的基础上,将“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明确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以及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中;同时,建立适当机制,将“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与教师行业准入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建立关联。政府的引导作用还应体现为提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框架,具体涉及: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培训机制、评价体系等。
2.2高校———指导者。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深入的教育研究作为支撑。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更需要获得可以指导教育实践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高校发挥指导作用,即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参与教材编写、进行课程评估、走入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各方共同承担起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此外,高校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突出师范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特色,并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因为在学科间融合、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等背景下,目前高校中的学生均可能是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预备力量。
2.3社会专门机构———协助者。
联系国外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来看,社会中的媒介机构与专门成立的媒介素养培训机构,例如,加拿大媒介教育协会、艾伯塔媒介认知协会等,均可成为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协助力量。当前中小学教师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论,但如果缺乏传播的技能与从媒介生活中提炼教育素材的能力,就仍难以保证所进行的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而社会媒介机构的介入与媒介素养培训机构的建立,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实际的媒介教育素材的同时,也会向其传递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视角,从而避免媒介素养教育流于形式。
2.4中小学学校———统筹者。
中小学学校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得以体现的园地。中小学学校应立足客观实际,开发“双向”媒介素养校本课程资源———面向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面向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前一课程的实施是后一课程实施的保障,后一课程的实施是对前一课程实施效果的反馈,两者相互促进,以教促学,以学评教。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中小学学校还应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加强与高校、社会相关组织单位等的合作,例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交流会等,丰富校内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2.5中小学教师———主体。
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至为关键的是中小学教师自身转变观念、积极行动。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整体的研究与实践还有待深化,在此现实背景下,更需要中小学教师先行树立媒介素养学习与教育意识,努力实践:首先,自觉将自我媒介素养的提升作为自己专业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提高自学力与反思力,努力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不断生成教育艺术———适当运用媒介技术打造新课堂,伴以媒介思维启迪新智慧;其次,发掘媒介素养知识与学科知识间的相关性,积极将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巧妙“融合”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实践中。
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直接促进教师的全面成长与专业化发展。其二,有效提升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其三,有助于构建“参与式文化”背景下的新型师生观———教师与学生都是需要不断成长的人;现代教师的权威不再是体现在“改造对象式”的知识传授中,而是在与学生交往、互识的基础上得以重塑。其四,改善师生关系,增强课堂魅力。其五,促成教育理念的践行与发展。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生命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理念与媒介素养教育关系密切,因而也将伴随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而得到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其六,有利于完善现有的教师教育的内容体系与评价标准,包括师范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等。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关系到我国教育的现在以及未来。重视并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是极为必要且迫切的,需要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位身在教育中的人共同努力。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社会转型时期,现代企业最看重的是职工的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目前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只注重了人才技能的培养,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手段过于简单,只限于德育课堂的说教,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大部分毕业生踏入社会后眼高手低,缺乏敬业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最终出现了中职生就业过程成群地进、成群地流的局面,造成了家长对职业学校的不信任,使得中职的发展举步维艰。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这种行为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毕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终身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应该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本人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骨干教师,且担任过多届中职的班主任,和在校学生及已毕业的学生接触较多,了解他们的求职心理、工作现状,同时也多次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要求,近年来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途径做了一些探索。笔者认为,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途径应该是全方位、多渠道的,现归纳如下:
1。改进德育课堂教学,不断更新职业道德内容,拓宽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部规定,《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职生第一学期的德育内容,大部分学校只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很多德育教师采取的是简单的说教形式,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单调,教学方法滞后、单一,而且课本案例与学生接触到的现实社会出入很大,缺乏时效性,老师讲授的内容很难被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德育教师应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因材施教,在内容上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所侧重,并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渗透;同时,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案例要充满正能量、趣味性和时效性。其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大“门诊对话”式教学、实例教学的力度。课堂上还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模拟招聘、简历制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堂更好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把德育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并在实践中锻炼巩固。除课堂讲授外,还可请相关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举办专题就业指导讲座,为学生解答就业方面的疑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努力成才的意识。
2。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课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实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真正让职业道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让德育易于被学生接受。
通过这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全面灌输“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努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具体方法如下:
(1)以日常管理为重点,注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必须从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学习,遵法守纪,诚信诚实。
(2)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生大都喜爱课外活动,因此,应将各类活动的开展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开展以下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开学之初的军训,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班内以及班级之间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开展参观、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开展以讲诚信、讲奉献、讲勤俭等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奉献、勤俭都是一个企业员工应遵循的美德,从而自觉地在自己身上传承这种美德;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3)以入学教育和顶岗实习为抓手,强化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在新生入校之际,开展入学教育,由院长亲自向学生宣讲在科技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技术人才的发展前途、往届毕业学生成才的典范等方面内容,引导新生热爱专业,稳定他们思想,灌输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要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感受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人文环境,按照实际的生产工艺现场操作,经历从“学生”向“员工”的转换过程。在工作中去领悟、感受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4)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为依托,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载体,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学校还要和企业合作,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如在教室里、走廊里张贴优秀企业家、道德标兵的头像,给学生一种激励作用;在实验室、实习工厂里,将企业生产流程、操作规程以及安全制度张贴上墙,体现“教学工厂”的要求,营造真实企业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形成职业操守。
3。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合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
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在社会转型时期,一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他所拥有的职业道德素养才会有用武之地,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认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是一名英语教师,在中专第一学期的英语教材中有一单元的标题是《icandoit》,该单元任务是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三年以后的英语名片。在课堂教学中,我让每个同学都设想一下自己中专毕业后想从事的理想职业,并让他们讨论从事该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最后启发他们怎样去获得这种能力和素养,鼓励他们为理想而奋斗,不枉度中专的学习生涯。在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后很多同学学习态度和各方面的表现进步不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在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学中融合职业道德教育,拓宽了德育教育途径,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通融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做到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学全过程育人”。
4。以专业技能实训为契机,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技能是社会应用型人才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它是从业者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掌握了专业技能,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实训是学生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在实训过程中,要注重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相结合,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具体方法如下:
(1)实训教师可安排学生到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参观,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生从教室到车间,身份发生了转变,教师要把技能训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来,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意识到技能训练也是一种艰苦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艰辛,从而慢慢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吃苦耐劳的责任感。
(2)实训教学要有意识地针对能力培养训练开展各种项目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个学生都在小组中承担角色,完成任务,以此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提高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意识教育,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设备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他们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
(4)在实训教学中,还应渗透机遇意识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愿意思考、主动思考,学会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5)实训教学应制订合理的实训大纲、实训方法和考核规则,科学安排实训内容,严格执行实训操作规范,培养学生严守纪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由此可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核心环节。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常态下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找准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点和生长点,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和个案研究,探索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的更多途径。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的学工老师和专业老师有信心、耐心和毅力,通过不懈的创新和尝试,创造出一条中职学生日常管理、日常教学和职业道德培养相融合的新路子。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综合素养,学校增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在参与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并且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下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媒介素养课程使我意识到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上,老师教我们如何优雅地使用搜索引擎、如何挖掘互联网上的有效信息。通过实践活动,我学会了筛选信息,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而不被海量信息淹没。这种能力不仅能帮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高效地解决问题,还能使我们远离虚假信息的困扰。
其次,媒介素养课程培养了我的批判思维能力。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识别和分析新闻报道中的立场和倾向,并学会了理性地思考。通过与同学们开展辩论和讨论,我明白了不同观点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尊重和倾听不同的声音。这种批判思维能力将在我未来的学习和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我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第三,媒介素养课程让我了解了媒体的生产过程和商业模式。通过学习案例和实地参观媒体机构,我深入了解了新闻报道的流程和素材收集,以及媒体与广告商之间的关系。这使我对媒体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新闻报道中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在未来,我将对媒体报道保持警惕,同时也更加理解和尊重媒体的发展需求。
此外,媒介素养课程还培养了我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媒介制作的基础知识,还进行了实战操作,制作了自己的媒体作品。我学会了使用剪辑软件、排版软件等专业工具,以及设计和表达自己的创意。这让我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想象力和创意,也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媒介素养课程加强了我对网络安全的意识和技能。课程中,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网络黑客常用的攻击方式和防护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和实践操作,我学到了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以及避免网络诈骗和网络攻击。这种网络安全的意识和技能不仅对个人非常重要,也对整个社会的网络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媒介素养课程是我大学学习中的一次重要经历。通过参与这门课程,我不仅掌握了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和技能,还培养了信息获取、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将在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媒介素养课程也使我更加了解媒体行业,并提高了对媒体报道的辨别能力。希望将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共同建设一个价值观正确、信息丰富的社会。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八
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为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不得不说互联网的发明是一个远超时代的发明,人的发展并没有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同步。我们看到情绪宣泄取代理性地表达,网上“互撕”、骂架、语言暴力时时可见;个人的好恶取代理性的思考,各种信息真伪难辨,谣言满天飞;人们的思想被网络平台的“投喂”信息牢牢控制……信息时代我们面临各种挑战,诸多挑战中的客观因素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务之急我们青年人所要做的是反思网络时代我们落后于科技的网风,并改造之。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
交流要理性,杜绝语言暴力。
互联网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知识由精英向大众传播的单一路径,知识的全民免费共享成为可能,人类应该从此将走向高度理性。但是互联网的匿名性,非但没激发人类积极向上,不断求知的正能量,反而释放了人性诸多阴暗的负能量。网风反应人的`“网德”,青年人要从我做起,改造网风,首先学会自律,如果说网上交流有一条万万不能越过的红线,那么这条红线就是语言暴力。网上讨论问题,要允许有不同意见,观点的碰撞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讨论交流变成站队骂架,观点的碰撞变成语言暴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让我们做到表达有责任,自由有担当,言论有边际,让理性的交流取代情感的宣泄。要真正做到理性交流除了具备“网德”之外还要有“网能”,判断力便是一种重要的“网能”。
提高判断力,明辨是非真伪。
“不信谣不传谣”应该是一种网上交流应有的“网德”,但是由于人们分辨不出信息的真伪而难以做到。信谣传谣古已有之是,《穿井得一人》就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这样一则信谣传谣的小故事,有人打出一口水井后,说“穿井得一人”,认为可以节约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其实稍有常识者都知道挖井不可能挖出活人,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我们要做这样的智者,这样的智者应具备的的能力是判断力,做出判断要尊重常识,懂得常理,注意研究客观实际,再据此以严谨的态度对事情“审”而“辨”之,我们才可以在真伪难辨的信息海洋中畅游。
培养多种兴趣,拒绝信息“投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和眼中只有利益没有社会责任感的网络平台有关,这些网络平台根据网民的兴趣定向“投喂”,长此以往,导致我们的判断力低下。因此我们时时保持警惕,培养广泛兴趣,这可以让我们避免成为网络平台定向“投喂”的猎物。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媒体更新日新月异,影响我们的不正网风这里难以尽数,未来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作为未来主人的青年人应该不断改造我们的网风,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九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发言的主题是“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一言以蔽之吧,我的观点是,放飞心灵风筝,且守道德底线!
大家是否在网上利用过匿名的身份说过有背道德的话,做过违反法律的事呢?是否曾经因为是网络,所以就觉得自己言论自由,不加约束呢?错了,网络依旧是法内之地,“自由"也是在网络法律之内的相对概念。如果打着自由的幌子,行着无德的苟且之事,时代进步的同时,我却要为有些人的道德退化而心碎。
在网络中,自由平等是核心的要义。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呈现出信息量大、范围广、良莠不齐等特点。国家早已注意到了这类问题,网络管理措施频出,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打压,但是,难免会出现一些漏网之鱼,这时,就必须要依靠我们的理性判断了。有了理性,无论怎样嚣张的丧德者,也掀不起什么浑浊的恶浪。
不信谣,不传谣,说来容易行也难,但是道德认知和法治底线是护身爱人之本。在看到一条信息时,我们要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对其讲行理性的判断和分析,而不是夸大其辞,第一时间将这条消息散布出去。三思而后行,谣言就不会轻易走出制度的笼子,“人言可畏”、谣言止于智者”,当值得点赞和欢呼。
拥有理性的判断,是基于我们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我们要记住,"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要随便听信别人的话。其次,我们不可以当墙头草,听谁在理就向着谁的话,应该综合所有的因素,用自己的脑与心去分析,才能让别人拉不走我们的思维,拉不走我们的网络灵魂。
网络世界其实完全靠我们自己掌握,避其害,扬其利,网络星空璀璨如诗,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得以在人前分享我们的生活,让文化得到了新的传承和发展,让教育有了新的途径,通过网络,我们宣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传播文化,弘扬正能量,不亦乐乎。
孔子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德”也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深入人心的德,另一种,是放在表面做做样子的德。就好比两个人,一个喷着劣质的香水,而另一个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而这一切,透过网络的放大镜,便愈发看得清楚。
做人有底线,在网络上做人也是一样,在“有德有法”中,让我们共同撑起一片高远的网络蓝天吧!
这就是我与大家的分享,谢谢大家。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十
甲方:
乙方:
一、甲方委托乙方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期间发布_________广告。
二、广告发布媒介为:_________。
三、单位广告规格为:_________。
四、广告采用_________样稿,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改动广告样稿。
五、乙方有权审查广告内容和表现形式,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广告内容和表现形式,乙方应要求甲方作出修改,甲方作出修改前,乙方有权拒绝发布。
六、广告样稿为合同附件,与本合同一并保存。
七、广告单价:_________元,加急费:_________元,其它费用:_________元,扣除优惠:_________元,扣除代理费:_________元,播出次数:_________,总计:_________元。
八、甲方应在_________元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将广告发布费付给乙方,付款方式_________。
九、违约责任:_________。
十、合同纠纷解决方式:_________。
十一、其它:_________。
广告客户或代理单位:_________广告发布单位:_________。
单位地址:_________单位地址: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委托代理人: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电话: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开户银行: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帐号: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十一
媒介素养是指一个人对媒介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媒介素养成为了一项必备的能力。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累,逐渐形成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媒介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媒介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而是包括了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多种形式。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娱乐的过程中,我们都离不开媒介的影响和参与。因此,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通过学习和掌握不同媒介的使用方法和特点,我们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媒介素养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信息判断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着海量的信息,每天都会被各种信息所包围。因此,我们需要具备辨别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和可靠的能力,以免被误导和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怀疑和质疑,不盲从和轻信,要主动去寻找和对比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以获取全面和客观的信息。
第三,媒介素养要求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沟通能力。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被消极和负面的信息所左右。同时,我们要学会倾听和表达,要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通过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分享信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四,媒介素养要求我们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随着媒介的便利和普及,我们的个人信息可能会遭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滥用。因此,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加强对隐私的保护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适度地利用和管理个人信息,以便更好地享受媒介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最后,媒介素养要求我们关注社会和参与公共事务。媒介是社会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也是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我们可以通过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同时,也要学会理性、客观和负责任地表达和传播信息,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为社会提供积极向上的力量。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认识到媒介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提高了自己的信息判断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保持了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加强了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关注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这些都使我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和媒介环境,并为自己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更好地应对和利用媒介,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十二
由于受经济条件以及自身意识的限制,网络这一新兴的媒介在焦作地区还没有得到推广、普及。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已经通过不同渠道接触网络世界,并开始融入网络环境。从整体上看,焦作地区的媒介拥有率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态势。广大青少年过分依赖电视、vcd/dvd等视听媒介,这必然导致对媒介接触率的异常和传媒内容上的失衡。从横向上看,广大学生对电视、vcd/dvd的过分依赖,就势必减少对收音机、网络等其它媒介接触的机会、减少做其它事情的时间。从纵向上看,初中学生将影视剧、娱乐片作为自己首选的电视节目,就必然会对科普片、新闻片等其它节目有所排斥。焦作地区的中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课),但是受升学率等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毕业班的信息技术课已名存实亡。在时间上,除了上课(信息技术课)时间,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很少向学生们开放。在内容上,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内容不合适或没意思。在教师方面,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很少采用大众媒体来辅助教学,也无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自我学习,致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对家长和老师过于依赖。
在利用网络方面,由于学生学习上网的方式参差不齐以及主要上网地点各异,大家对网络缺乏正确的认识,使用网络的深度和稳定性不够,致使大量学生沉迷于聊天交友和网络游戏中,不能正确的发挥网络的学习功能。对于上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都因为学习而减少上网时间。无论这种克制上网的动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总之,有3/4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几乎没什么影响。
问题分析。
(1)焦作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焦作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与投入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落后于部分西部地区而作为人,媒介素养教育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学生所接受的大众媒介比较单一,而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到目前为止,焦作地区的初中生主要接触的媒介仍然是电视、vcd/dvd。由于节目制作人员自身经历、观点以及社会舆论等的影响,电视节目所反映的内容并不能真实的再现现实世界。它是经过加工后对事实进行有重点的表现,这就导致其与现实世界基本相同但又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剖析传媒内容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其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
(3)家长和教师面对媒介与学习的关系时,经常会走向极端。家长出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虑,认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总是负面的。因此,在学生利用媒介方面设置种种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受应试教育及自身媒介素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没有意识到,媒介素养也是学生的一种必备能力,缺乏在这方面对学生必要的引导,导致学生在遇到传媒内容时,没有分析、辨别的能力,使媒介的积极影响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面,出现了与当地实际脱节的现象。在焦作,信息技术课程只是作为一门边缘课程存在,它没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设置和评价体系,而从业人员多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课成了一门纯粹的计算机课。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操作常识以及大量的应用软件,这些内容难易程度不均,因此很难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
(5)城乡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着差距。由于受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影响,导致该地区中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不平衡性。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农村的学生在接触大众媒介,特别是网络传媒方面落后于城市学生,导致他们在异常的媒介接触率和传媒内容的失衡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而使其在接受、分析、辨别、评价、创造和传播信息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解决策略。
(1)有关部门应首先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新闻传播类重点招标课程,可见,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从媒介从业人员入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因此,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教育机构应当把媒介素养教育看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地区实际,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从业人员要加强媒介素养理论学习,同时多做一些实地研究,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的同步发展,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
(2)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媒介素养教育。由于媒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交互性,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所采取的学习模式与传统学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4]。根据这一学习理论,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教师应当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媒介环境,将各种传媒内容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来,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接受、分析、辨别与评价,同时学着去创建和传播信息。广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引导、帮助的职责,最终实现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与完善。
(3)家长和老师应正确认识媒介在中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在信息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从中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分析,在情感上,中学生表现得比较丰富,但较为肤浅,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是非分辨不清。在自我意识上,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发育成熟,中学生具有一种很强的成人感,这致使其在与家长和老师的交流中经常表现出逆反情绪。同时,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控力,但整体上来说还比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这要求家长和老师应当正确认识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利用媒介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引导自己的孩子、学生去正确地接触和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学习和成长教育,在提高他们媒介素养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也是实现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最有效途径。
(4)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去。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这体现出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实际上,媒介素养本身就出自于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应该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相结合,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课教师接触到的大众媒介比较广泛,对各种媒介的优缺点也比较了解。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媒介的水平,提升利用媒介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5)集中社会的力量来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媒介素养教育上存在差距,有关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该努力阔宽筹资渠道,通过社会力量,加大对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投入,通过帮助这些学校建设面向学生开放的电子阅览室等形式,利用学校的媒介资源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中提高学生对大众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的利用能力,从而缩小城乡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差距。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十三
当前教育一直大力倡导综合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就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知识教育。要鼓励学生超越书本的知识教育。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介于小学生自身认知成熟度不够,对信息的选择及标准都没有详细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特别对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并有效利用。如以一年级《春雨的色彩》为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这篇文章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媒介。如:微博、空间等等社交工具。让学生仿写一篇关于夏天的风景。这种通过媒介工具写作文的教学途径,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2.借助媒介信息,做到过程整合。
小学语文教育要突出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渗透媒介素养的培养,将其与语文课程内容作出有效整合。并在这种整合的过程中达到相互的促进,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至此,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就要积极分析内容特点,做到有效结合媒介素养的特点。例如《春雨的色彩》一文,教师就要在课程内容设计之前将媒介素养引入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查找关于春雨的特点及春天的特色。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索分析。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锻炼其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辨别能力。紧接着就是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成果,并作出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也加强媒介素养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整合。
3.分析媒介信息,做到能力整合教。
育的实质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语文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就要注意以语文课程为载体的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例如《春雨的色彩》一文学习后,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创办一期以春天为主体的小型手抄报比赛。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这个过程就可以有效培养学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使用能力。在比赛的背景下,学生就会积极参与。教师在比赛结果上要做出合理评比,鼓励学生的参赛成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育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从学生兴趣出发,合理整合媒介素养教育。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做起来才会有激情,才会主动去完成。其次,要避免出现过度的“保护主义”,将媒介视为下山猛虎,企图千方百计地通过阻止未成年人接触而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这种方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媒介素养教育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推进。再者,多加强学科间的沟通交流,多开展校园实践活动。或者让记者、新闻人走进校园,为学生开展小节目,加深互动,进而让学生切实了解身边媒介状况,增进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十四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15—18岁的高中在校学生,其中男生人数为121人,占总人数的47%;女生人数为136人,占总人数的53%。男女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在学生生源地方面,江苏省学生人数为160人,占总人数的62%;甘肃、河南、安徽、山东等省学生人数为97人,占总人数的38%。其中,城市高中生人数为139人,占总人数的54%;农村高中生人数为118人,占总人数的46%。城市和农村高中生人数基本持平。
二、高中生媒介接触情况
(一)媒介接触类型
高中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电视,其次是杂志,再次是网络。根据交叉分析,城市高中生接触使用媒介的频率前三名是电视、网络、手机和杂志(杂志与手机数据相同);农村高中生接触使用媒介频率的前三名是电视、报纸和杂志(杂志与报纸数据相同)、广播。这说明,城市和农村高中生在接触使用媒介上存在很大差别,前者对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明显超过后者。
(二)媒介接触时间
高中生平均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为1—3小时,其次是1小时以下,再次是3—5小时。超过5小时以上的人数较少。通过交叉分析我们发现,城市高中生和农村高中生在接触媒介的时间上差别不大,跟总体统计结果的顺序一致。
(三)接触媒介内容
根据统计结果,高中生对媒介中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娱乐、社会、时政、体育、财经、教育考试。这说明高中生在媒体中获得的主要是娱乐信息,其中主要是明星动态、影视信息和绯闻八卦等。其次是社会新闻,主要是社会突发事件以及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身边新闻。时政新闻主要是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事件。而教育考试类的新闻信息的接触数量所占比例较低,而此类信息跟学生的密切程度本应是最高的。
(四)网络接触时间
在本次调查的高中生中,最早接触网络的年龄主要是10—12岁,也就是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占总人数的41.63%;其次还有一部分是在12—16岁才开始接触网络,占总人数的26.85%;再次还有一部分是在小学一到三年级也就是6—9岁的阶段就开始接触网络,占总人数的25.29%。其中城市高中生有31%在6—9岁的阶段就开始接触了网络,而农村高中生只有19%。这反映出城乡学生在接触网络新媒体的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接触网络的时间早于后者。在性别因素上,有36%的男生在6—9岁的阶段开始接触网络,女生在同一年龄段的人数比例为16%。这说明男生比女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要早。
(五)手机使用情况
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有179人在高中阶段拥有自己的手机,占总人数的70%,还有30%的学生没有手机。根据交叉统计分析,女生拥有手机人数的比例高于男生。城市高中生拥有手机的人数与未拥有手机人数的比值大约为3︰1,农村高中生拥有手机的人数与未拥有手机人数的比值大约为2︰1,可见城市高中生比农村高中生拥有手机的比例高。有72%的高中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有28%的高中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根据交叉统计分析,城市高中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的数量与允许带手机上学的数量比值大约为2︰1,农村高中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的数量与允许带手机上学的数量比值大约为3︰1,可见城市高中在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这方面反而比农村高中管理得要宽松。带手机上学的学生理由依次为:方便和别人联系、上课无聊打发时间、习惯带手机、用手机查资料帮助学习、别人带了我也带。在男女性别差异上理由没有分别,但是选择上课无聊打发时间的男生人数为29.75%,女生为11.76%,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在课堂上手机影响学习的主要对象是男生。不带手机上学的学生理由依次为:影响学习、浪费时间、习惯不带手机。选择影响学习的农村高中生人数超过城市高中生人数。
三、高中生媒介认知情况
(一)对媒介信息真实性的信任程度
在本次调查的高中生中,对于媒介中传播的信息有64.98%的人选择偶尔怀疑信息的真实性,有19.84%的人选择经常怀疑,从不怀疑的占11.67%,还有3.5%的人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这说明高中生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的思考并不深入,往往容易直接认同媒介中的信息取向。城市高中生选择不怀疑的占总人数的7.9%,农村高中生选择不怀疑的占总人数的16.1%,这说明农村高中生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思考得较少。
(二)对媒介的信任程度
在被调查的高中生中,他们信任的媒介的排序为报纸、电视、网络、广播、杂志、手机。他们对报纸的信任程度最高,有29.96%的人选择最信任报纸。对手机信息传播的信任程度最低。此项城乡和性别差异体现出来的结果基本相同。
四、高中生媒介参与情况
(一)参与媒介实践活动情况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4.24%的学生不清楚媒介实践活动,没有参与过。有25.68%的学生参与、组织媒介社团组织,有23.74%的学生参与过媒介从业人员的讲座交流,有22.9%的学生参与、组织了学生记者团,有21.4%的学生参观过报社、电视台、网站等,还有10.89%的学生自己创办过报刊、电台网站等。根据交叉统计分析,其中城市高中生在组织学生记者团、参观媒体、自办报刊或电台网站、组织媒介社团组织、邀请媒介从业人员前来交流讲座这几方面的数值均高于农村高中生的数值,农村高中生在“不清楚没参与过媒介实践活动”这一选项上的数值高于城市高中生的数值。
(二)手机功能的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的高中生主要运用手机的功能依次为:打电话、上网、发短信或玩游戏、阅读、购物。可见,人际交往功能和通过新媒体自主获取信息是高中生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经过交叉统计分析,城乡差别不大,但是在性别因素上,男生主要使用手机的功能依次为:玩游戏、发短信、上网。女生主要使用手机的功能为:打电话、上网、发短信。玩游戏成为男生使用手机功能的首选。
(三)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在使用手机获取信息方面,有39.3%的学生通过社交网站获得,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有29.2%的学生选择使用搜索引擎,再次有18.3%的学生选择使用网络论坛。可见社交媒体在当前高中生群体中使用频率较高,人际传播的影响力非常明显。有75.1%的高中生有自己的微博账号并经常登录,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排名前三位的是了解最新资讯、希望与名人进行交流、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城市高中生与农村高中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随时表达自己观点的选项上,前者的数值为41.01%,后者的数值为23.73%。这表明前者比后者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展现自己的观点,并乐于与别人分享。在微博上发表内容的前三名依次为:个人心情感受、生活琐事记录、转发名言。有53.96%的城市高中生把微博作为个人心情感受的记录,农村高中生只有39.83%。对社会事件进行评价的数量比也是城市高中生高于农村高中生。这说明前者利用微博表达自我、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的程度均大于后者。我们调查的高中生微博粉丝数量主要集中在10—100人,占总数的52.92%,主要关注明星名人、同学朋友和资深人士。其中城市高中生粉丝数量在100—500人的数量超过农村高中生。
(四)媒介素养教育情况
在我们的调查中,“媒介获取信息的方法是由谁教给你的”这一选项中,有56.81%的学生选择是同学或朋友教的,占总体比例最大。其次为兄弟姐妹教的和自学。女生自学的比例大大高于男生。在我们的调查中,城乡高中生均选择了我的父母不会陪我一起阅读报纸、不会陪我一起收听广播、经常陪我一起看电视、不会陪我一起上网、会通过qq与我交流、我的父母对手机等新媒体不熟悉、我的老师没有指导我们如何运用媒体资源。农村高中生在“父母不会通过qq与我交流、我的父母对手机等新媒体不熟悉”这两方面的.数值比例均高于城市高中生。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媒体资源的数值比例在城乡高中生中前者高于后者。有85.9%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一门媒介素养课程,有89.5%的学生认为父母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媒介素养水平。这说明目前高中学生家长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学校课程中缺乏相关指导,而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又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论
(一)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是高中生媒介使用的明显特征
在我们调查的高中生中,虽然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但是他们每天平均保持接触媒介的时间为1—3小时,对电视、杂志、网络的接触较为频繁。他们主要关注娱乐信息,基本上在10—12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媒体。并且在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拥有并使用手机。城市高中生接触使用网络和手机的数量均高于农村高中生,并且前者在6—9岁开始接触使用网络媒体。以上均说明,在当前的信息时代,高中生这一群体接触使用新媒体的数量和时间特征都十分明显,他们在繁重的学习之余使用手机等新媒体进行信息获取或社交娱乐,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无法忽略。但是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花费时间过长、关注内容单一、自控能力不强影响学习等。
(二)对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较高,信息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不到20%的高中生会经常怀疑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剩下的绝大部分基本上不会主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每天被动地接受来自媒介的各种信息并进行着再次传播。相比较而言,他们对传统媒体如报纸的信任程度高于手机等新媒体,农村高中生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思考的程度低于城市高中生。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有很多媒介事件中存在虚假成分或过度煽情夸张渲染等问题,长期接受某种媒介信息的议程设置和情感影响会导致受众形成较为片面的刻板印象,这样对他们特别是尚未成年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容易造成价值观的偏向。
(三)社交媒体参与程度较高,媒介素养需要经过系统性的训练
社交媒体在高中生中使用较为普及,他们大多乐于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记录个人心情和生活并与名人、同学等进行交流。与城市高中生相比,农村高中生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表达和参与社会事件讨论的比例均较低。目前高中学生家长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学校课程中缺乏相关指导,城市家长和学校的情况好于农村。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高中生接触使用手机等新媒体是十分普遍的事实,但是他们对媒介功能的使用较为单一,关注内容偏向于娱乐,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辨别能力有待加强。家长、学校和学生媒介素养均需要进行全面的学习才能达到运用媒介为学习和生活更好地服务的功能。而农村高中生与城市高中生相比需要提高媒介素养硬件和软件水平的迫切程度都更高。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十五
媒介素养作为现代生活必备的基本素养,对人们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人们面对各种复杂繁琐的信息时,会不自觉的使用媒体服务,以此来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各类信息问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将媒介素养渗透到教学中,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
一、语文阅读教学媒介素养渗透的现状
“现代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质性技能和技术,以此适应今后工作的各种需求,而语文这种基础性知识科目,则被中职学校放在第二位。但中职学生好奇心大、没有自控能力、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走向不正确的道路,尤其是媒介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下,中职学生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职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语文课程,更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媒介素养渗透的教育途径
(一)语文教材的重要性
中职语文教材在编写前,都会对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进行了解,因此在编写时会选择一些时代感强、文化底蕴浓厚的文章作为阅读篇目,并且在教材中还穿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或口语交际活动等,所以中职语文教材不仅是简单的语文知识教材,更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与大自然对话”、“名歌名谣大赛”等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查询相关资料和信息,让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传媒信息时,学会如何正确判断和使用媒介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媒介环境。或者带领学生参与广播稿的写作,让学生在掌握广播稿写作技巧的同时,通过撰写广播稿提高运用媒介的能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语文知识,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媒介素养渗透的教育途径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途径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需要结合现今文化生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充分发挥媒介、网络的优势,结合现代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在编写教案时,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结合在教材内容中,在课堂教学时利用这些实际例子进行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或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教师也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如在讲授有关坚持、坚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如“士兵突击”主人公做腹部绕杠的部分,在讲授改变自己学习态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以学生改变生活为主题的变形记,让学生从这些媒介信息中获得相应的教育,使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三)拓展其他教学资源
现今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从文化作品中获得感受,而是要迎合媒体阅读时代的特色,开发和拓展新的教学资源,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无法引入更多新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媒介。但近年来,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更加前卫、主流,教师也需要及时拓展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石缝间的生命》时,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教学资源,引入与课文意义相似的其他教学资源,如公益广告《感谢不平凡的自己》,学生在观看公益广告的同时,会主动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公益广告的内容联系起来,以此达到加深学生理解课文意义的目的。另外,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和相关拓展知识后,能够明白逆境中顽强拼搏的意义,在今后的学习或是工作中,面对任何困难都迎刃而上,在拼搏中磨练自己的意志,逐渐提高自身认识和评价现代媒介的能力。
(四)开展语文阅读活动
语文即是生活,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无处不在,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不仅要让学生将实践与知识结合起来,更要让学生在媒介素养能力的指引下,能够应对现今媒介社会下的各种文化语态。例如: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而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时,学生和教师都会用到各种媒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撰写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宣传标语、制作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校园、系别、社团和班级的网页,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也能使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也可以开展读书节、书法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收集、整理、分析、归纳信息,或是让学生在观摩《雷雨》、《药》等著名文学作品后,自行改编和演绎,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三、结语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媒介素养能够将技术能力与人文知识进行综合,在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的技能知识。语文阅读中媒介素养渗透的教育途径,不仅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主动将媒介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更需要教师跟随时代的脚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媒介教育环境。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十六
对于这两个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对比和辨析,提出了同一论、差异论、趋同论、涵盖论等不同观点,其中就有教育技术研究者明确提出:在信息技术整合几乎所有传媒手段的今天,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已出现融合之势,现代教育技术可成为两者融合的桥梁。的确,两者在内涵上有很多交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先天优势”。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新生媒介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影响,种种因青少年媒介素养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日益严重,而高中学生的心智已经趋于成熟,所以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的现实意义和紧迫程度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我国大陆地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学校中以独立式课程的形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各种条件尚不成熟,如媒介素养教育未明确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缺乏专职教师和配套教材等。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采用融入式课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成为比较适宜的选择方案。
实际上,在中小学现有课程中(如语文、思想政治、信息技术等)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正在逐步展开。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找到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入点”似乎并不难,特别是“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课程模块均有相关的内容涉及媒介素养。但毕竟媒介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指向,还需采取恰当的策略与方法。重视“双基”,拓展强化任何一种素养的养成和提升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同样,媒介素养教育中也有媒介的基础知识、各种媒介制作传播的流程与技术、媒介信息的选择与利用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在各种现代媒介中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有用媒介信息和参与媒介活动”、“新媒介的使用和影响”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材相应部分的内容进行适当扩充。例如,在“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一节可以融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发展的知识,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可以融入书籍报刊排版印刷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可以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对作品的设计制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突出重点,联系实际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比较宽泛,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有选择地突出某些重点内容进行融入式教学。据有关调查显示,网络、影视、手机是中学生们接触最多,感兴趣程度最高,受影响最深的几种媒介,这要求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并密切联系实际。
例如,在教材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部分可重点突出图像、视频、动画这三类视觉元素在媒介中实际运用的过程与方法,在“网络技术应用”部分可重点突出信息搜索、网页制作、网络交流、信息安全等内容。因为这些重点内容涉及信息技术最热门的`实际应用,所以在各类媒介中有大量鲜活典型的案例可供选取,教师可据此设计很多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或活动方案,锻炼他们鉴别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创设情境,共同建构虽然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尚未形成严谨的体系结构,融入式的学习也可能容易让人觉得内容零散,难于形成整体印象,但是也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过程提升能力。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可视化的、真实而复杂的媒介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媒介工具,整合各种必要的媒介资源,掌握和提高学习各环节所需的信息技能。例如,可借助当前流行的web0网络技术搭建主题bbs、博客、wiki小组、moodle课程等学习的平台,在良好的组织管理下,师生一起发布和编辑内容、提交问题或评论,既可以锻炼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也会使学生必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建构者和传播者,批判性地选择、质疑、评估自己发出或接受的信息,从而全面提升媒介素养。
认真分析笔者学校现在使用的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根据其内容安排,笔者认为可从课堂教学、课程活动、综合实践三方面找到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教师可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对每节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当中可以指向媒介素养的元素,精心挑选教学素材或案例并巧妙进行教学设计,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以必要的引导,使媒介素养教育的诉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例如,在“网上的信息交流”一节列举普通民众通过手机、qq和微博为媒体“报料”等案例,让学生不仅要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待网络的作用,还要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对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媒介所带来的利弊、怎样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思考。
在课程活动中融入教材的很多章节中都安排了“探究”、“实践”、“评价”和“综合活动”等环节,对这些课程活动可以通过转换问题对象、考查角度、完善或重新设计活动方案等方式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有机融入其中。例如,阅读一期报纸或杂志的电子版,对比其与纸质版的差异(图文信息综合处理方面)。又如,对学校运动会的新闻采编、发布和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综合活动)。在课外实践中融入高中学生每学期都会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作品制作比赛。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往往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如3d动画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远离烟草、健康生活”主题作品制作。学生在原始资料、数据或素材的收集阶段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大量的媒介信息,在汇集研究成果、制作调查报告或创作作品时,也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会得到同步提升。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十七
1媒介素养内涵
“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thompson)提出的。提出这一主张的初衷是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以此来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而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西方学者开始对媒介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媒介素养培养的观点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和教育内容都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也不仅仅是为了抵抗媒介的负面影响,而是上升到受众对传媒的使用和利用以及借传媒发展自身上。到目前为止,经过近80年的演变,它已发展成一个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但是一般来讲,媒体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从能力的角度来看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媒介属性认知能力、媒介信息获取能力、媒介信息解读能力、媒介信息传播能力等。具体来讲,就是对媒介的认识以及利用媒介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来支撑自己学习或工作的能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媒介的利用程度、对媒介信息的筛选、甄别的能力,并对信息进行整合,进而作出新预测、新设想,产生新信息;媒介信息传播是有效运用媒介向公众传递和展示有利信息的过程。
自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我国引入媒介素养概念后,各个领域的媒介素养研究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首先成为媒介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之一,更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更适合在大学率先启动”。要在高校率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而高校教学管理者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直接面对学校的具体教学事务及广大师生,既要为师生做好选课、排课、成绩发布等教学管理的服务工作,也要能为师生提供政策咨询、课题管理等工作,同时还要制订相关的文件、规章制度等。教学管理者的言行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形象,因此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的提高,必将提高这一群体的整体业务素质,进而提高一个高校的教学管理的水平。
2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现状及需求分析
为了解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现状及使用媒介的习惯等,结合教学管理工作实际,设计了关于媒介素养的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媒介接触和选择能力、媒介使用能力、媒介信息批判和解读能力、利用媒介发展自我的能力以及媒介素养需求状况等五个方面。本调查取样主要在苏北几所高校,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接触与选择能力解析
在媒介接触动机方面,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了解社会”、“指导工作”和“学习”,较少人选择“习惯”、“消磨时间”、“忘记烦恼”。由此可以反映出高校教学管理者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同时也反映出高校教学管理者在接触媒介时,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体现出较强的理性。在媒介选择途径方面,选择经常会通过两种以上媒介了解新闻和信息的占69.2%仅,同时,在各种新闻媒介形式中,高校教学管理者更倾向于将网络、电视、报纸作为首选的信息渠道,这表明,高校教学管理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的,在媒介选择上表现出较高的文化水准,也初步具有了与立体式传媒网络相匹配的多渠道获取信息的素质。
2.2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使用能力解析
对教学信息的检索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是否能够顺利检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时,77.8%的人选择“都能”,22.2%的人选择“有时能,有时不能”。由此看出,大部分人员都能较好地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管理信息,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但同时在“利用媒介搜集信息时,可能遇到过的问题”时,47.22%人选择了“信息太多,不知道如何选择”,这也表明了在现在的网络化时代,获取信息已经不是问题,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才是最大的问题。另外有23.61%反映“不能确定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可信度”,这也与现代媒介的信息发布的随意性是相关的,因此需要大众要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2.3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批判的能力和发展自我能力解析
在“是否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的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有过,表明高校教学管理者这一群体对媒介的社会角色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走出了传媒无所不能的认识误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依靠媒介的干预就能解决的,这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更加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大众传媒进一步回归本位。有利于进一步引导高校教学管理者区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进而正确地利用媒介信息。在“您原本打算用30分钟电脑,却因为一些新闻或者娱乐信息而忘记时间?”这一问题的调查数据中,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选择“经常的”,大多在35岁到50岁之间,比例达76.6%;选择“从不”的50岁以上部分占有相对较高的比率,占20%。这也表明大部分人的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对于自控力的培养也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4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需求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对媒介素养的需求,仍然有4.86%人希望可以经常培训,47.2%的人认为“至少进行一次”是可接受的,18.06%的人不希望有,29.86%的人感觉无所谓;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不希望有培训的人员主要是集中在中青年,而主要也大都集中在工作忙,没时间等方面,这占到了53.85%,其次23.08%的人认为这是不需要培训的,少部分人不感兴趣,较少的人员认为培训不如自学。这与教学管理者平时工作繁重、中青年正是家庭负担较重的状态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培养方法选择上也要充分正视这一现状。从上述调查结果看,当前高校教学管理者由于其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已初步具备了应对传媒时代的基本素养,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应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
第一,高校教学管理者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呈现出一种富于理性的动机结构。
第二,高校教学管理者对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形式均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善于从多种媒介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来源。
第三,多数高校教学管理者已具有媒介信息的初步辨别意识和辨别行为。但是,高校教学管理者具有的媒介素养主要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感悟,大多尚处于自发状态。
第四,多数高校教学管理者是有媒介素养需求的,特别是对媒介信息获取和发布,以及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管理者教育的内容之中具有可行性。
3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培养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1)媒介素养是高校教学管理者获取信息的基本要素。媒介化时代要求每一个公民要谙熟媒介社会的生存法则,否则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高校教学管理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工作和生活同样离不开媒介;同时,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会用到相关媒介,如果不具备相应素养,将会给工作开展带来消极影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2)媒介素养是高校教学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保障。开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高校向社会传播教学管理建设和发展的信息,也有利于高校充分利用媒介展示高校的实力;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会给高校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利用不好也会给高校带来致命的打击。所以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媒介运用上不得不更加稳妥,更加谨慎,增强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的媒介应对能力,同样显得刻不容缓。
(3)媒介素养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管理者进行信息宣传的指导。高校教学管理主体对媒介在高校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媒介的了解和运用程度,往往直接影响着整个体系的变化。高校教学管理者作为高校舆论战的主要实施者,甚至作为高校宣传的参与者和指挥者,如果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显然难以胜任在未来信息化宣传中所担负的角色使命。
3.2与工作实际结合,优化媒介素养培养方式
高校教学管理者虽然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基础,但是对媒介信息获取和发布,以及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而开展媒介素养培训不失为一个可以快速提高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他们的培训不同于普通的教师和学生,必须要考虑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和教育管理者的岗位特点。高校教学管理者既要完成具体的教学事务,要接待教师和学生的咨询,要处理繁杂的工作,还要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各种事务性工作,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
因此,我们在对高校教学管理者进行媒介素养培养的时候,要从他们的实际工作出发,结合他们工作的特点和工作的安排、进度等,选择和工作关系紧密相连的主题来开展,使媒介素质培养和实际工作保持一致,做到两促进、两提高,这样既能帮助教学管理者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又能提高他们参与媒介素质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重视自我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
媒体具备社会动员的力量,虽然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但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学管理者自身要重视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因为自我教育的动机要强于外界的规定,而且自我教育的形式要更加灵活多样,社会丰富的案例和题材也给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高校教学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自身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增强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可以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进行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提升媒介素养能力,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活动,在工作中、甚至家庭中开展媒介素养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个性化将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为自我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自我能力提升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十八
(一)过分依赖媒介,缺乏现实交流,导致自我封闭。
如今在大学校园里,网络是学生接触的最主要的媒体,学生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传统四大媒体,网络媒体日益成为学生了解信息的首要选择。很多学生要了解信息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互联网,休闲娱乐成为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因此,其对网络媒体的依赖感也越来越强烈。不少学生长期沉溺于应接不暇的虚拟情景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的同时,也越来越抗拒主动与他人交往和沟通。他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情感追求沉浸于形形色色的媒介内容中,容易对未来漠不关心,导致极端自我封闭、行为失衡,从而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甚至更严重的心理缺陷,严重阻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信息甄别能力有限,对媒介信息内容缺乏思辨。
大学生群体对媒介信息的本质及属性认知程度普遍不高,对媒介信息的思考、辨别和批判能力有限,特别是对消极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媒介中的各类信息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政治倾向性和价值倾向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甄别、检验和进行信息加工,而大学生群体由于生活阅历浅、社会知识缺乏,往往有较强的信息探知欲,却不懂得如何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解读和反馈,导致其对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影响的认识不够全面。
(三)媒介道德规范认识淡薄,自律意识薄弱。
这种道德规范的模糊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知识产权、新闻出版、网络监管及跟踪等方面的相关规定掌握得不够透彻,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的自律意识较为薄弱。学生群体在遇到一些感兴趣的事件时,会因有相似的消费习惯和媒介接触习惯而产生共鸣,结成意见同盟,由于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薄弱,加上舆论导向的不客观,很可能会对他们原本就十分脆弱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力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而被蒙蔽甚至误导。因此,引导大学生在媒介信息的海洋中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其对消极负面媒介信息的质疑力和免疫力,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着力实施学校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基本素养。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现代大学生既要能够从大众传媒上获取信息,又要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处理,以获得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结论。首先,应传授给学生媒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全校性公选课,从认知、审美、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递进渗透,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媒介环境,掌握传播技巧,最终成为积极主动的媒介制作和传播者。其次,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善恶美丑和真假虚实信息的分辨能力以及迅速识别各类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最后,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水平。媒介素养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第一课堂传授,更多的在于品格的自我养成,应引导学生掌握媒介传播的伦理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从而将科学接触和运用媒介变为自觉的行动。
(二)打造“业务精、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媒介素养在媒体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自然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之一。要培养“业务精、专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升自我媒介业务水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辨能力、信息产制能力,积极探索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模式和规范机制,建构媒介信息系统。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依据现今“90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特点,指导和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具有更多感染力和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多渠道、多阵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媒介传播道德伦理价值观,使思想政治管理、学生学业和生活管理、突发事件管理更具时效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第二课堂形式,强化学生的媒介实践能力。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媒介素养养成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媒介素养教育应倡导以学生为本,将校园内的媒介资源和大众传媒作为广大学生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载体和基地,让学生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要充分利用好校广播台、网络信息中心等媒介资源,鼓励师生间、同学间相互交流启发。利用短信平台、pu平台、学校和团委官方微信等媒介载体广泛宣传各类媒介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媒介,如参与校园小记者新闻采访,参与编辑校报,参与设计和推广官方微信,开展校园dv、微电影作品征集、网页制作大赛、动漫设计大赛、影视作品展播、影评征文等活动。此外,学校团委可邀请名编辑、名导演、名主持人等传媒人物走进校园,开展媒体见面会,与学生近距离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媒体现状,减少媒介神秘感。
(四)协同各方力量,净化媒介空气。
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急剧发展,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庞杂而且良莠并存,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信息化的负效应,因此,需要多方协同,对媒介传播信息进行过滤,从而净化媒介空气,促进媒介良性发展,也使学生主动吸收、利用各种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教育因素。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持续推进舆情和舆论监管,建立健全媒介机制。媒介的监管应该将法制管理、行政管理、媒介自律、公众监督有机结合,着力构建一个网络式的制约机制体系。其次,大众传媒作为媒介教育的重要参与者,须切实提高自身素养。媒介从业人员要坚守自己的专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明确自身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职业定位,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扮演好媒介信息的验证者和过滤者的角色。青年学生良好媒介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社会、学校的共同推动,还必须扎根于家庭教育。家长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积极倡导亲子共视、共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父母的引导和精心培育,两辈人共同提升选择、辨析、评估和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十九
一、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内涵和要求
1.掌握媒介传播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特点
高校辅导员具有扎实的媒介理论知识,掌握媒介传播的基本理论,了解媒介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及其运行的规律,是提高媒介素养,运用媒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现代媒介具有信息宣传功能、报道新闻功能、监督舆论功能、社会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高校辅导员认识到这些功能,利用其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防止其消极的和负面的作用和影响。高校辅导员要掌握媒介信息特点,建构人为的“媒介环境”。要了解“事实真相”的加工过程,了解“媒介环境”建构的过程,掌握信息“把关人”理论、“知沟”理论、“议程设置”等媒介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全面掌握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理论,熟悉媒介传播的理论知识,理解媒介环境塑造的内在规律,培养对大众媒介批判意识,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和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
2.具备较高的媒介使用能力
现代传媒快速变化发展的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除了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掌握媒介使用的基本技能,具有熟悉媒介特质、媒介信息特质及对媒介的选择和分析判断能力,具有较高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到“媒介已经把传播和文化融合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并将每一个社会人都包容其中!人们不可置否地都被生活在媒介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高校辅导员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传播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资讯并能正确地理解判断和选择媒介信息,根据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地选择、处理和传递,灵活地使用大学生中普遍使用的传播媒介进行沟通、处理、创造、传播信息,不断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为思想政治教育辟出一条新途径。
3.较高的媒介管理教育能力
提高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关键是提高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媒介管理能力。高校辅导员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教育和管理能力,是现代传媒环境下对辅导员职业的新要求。当前,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提高自我的媒介学习管理能力,还应具备媒介管理教育能力,即有效地开发、利用媒介资源并引导和训练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引导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不断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其成功的关键就是信息传播的效果。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纷繁复杂的众多信息中整合信息并利用校内外的媒介将信息有效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媒介素养是公民的终生修养,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辅导员要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平台,指导学生掌握媒介信息解读的方法和培养应对信息轰击的批判意识,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同时也要指导大学生熟练掌握媒介技术、正确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主题班会和媒介文本的讨论等方式,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辨别的能力;利用各种契机强调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培养媒介道德,选择合适的表达渠道和方式,正确地通过媒介表达自我的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的教育培训是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健全的引导和考核体制是媒介素养提升的关键,媒介资源共享建设是媒介素养提高的重要保障。
1.加强素质培训和历练
要加强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意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素质培训,使辅导员不仅能够掌握媒介技术,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媒介态度和积极的媒介意识。要加强辅导员对信息的解读、评估、判断和应对实践能力的培训,切实提升媒介素养实践能力。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提升媒介素养的实践能力。通过培训提高辅导员对学生传递的信息的吸引力和权威性,进而占领新媒体场域中的.主流话语和意见领袖地位。通过培训使辅导员能充分并灵活地利用手机、电子邮件、博客、微信等新媒体把大学生应知、欲知、未知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提高大学生的媒介运用、媒介理解、媒介选择、媒介思辨等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媒介信息的正面互动。
2.建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机制
高校要建立提高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筛选、激励机制,将辅导员的媒介素养的状况作为聘任、考核和奖励的依据,通过长效机制来保障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健全培训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探索出适合高校特点的培训方案。
3.加强高校辅导员媒介资源共享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积极为高校辅导员搭建媒介资源共享的平台。可以通过制作、共享媒介素养培训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在网络上组织关于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相关网络课程和媒体制作比赛,鼓励辅导员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提高的相关实践活动,提高辅导员运用新媒介的能力和水平,创设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网络环境。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媒介素养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必备的基本素质,提高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教育培训工作势在必行。高校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系统有效地开展大学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大学辅导员媒介素养能力和水平。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二十
1媒介素养内涵
“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thompson)提出的。提出这一主张的初衷是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以此来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而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西方学者开始对媒介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媒介素养培养的观点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和教育内容都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也不仅仅是为了抵抗媒介的负面影响,而是上升到受众对传媒的使用和利用以及借传媒发展自身上。到目前为止,经过近80年的演变,它已发展成一个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但是一般来讲,媒体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从能力的角度来看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媒介属性认知能力、媒介信息获取能力、媒介信息解读能力、媒介信息传播能力等。具体来讲,就是对媒介的认识以及利用媒介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来支撑自己学习或工作的能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媒介的利用程度、对媒介信息的筛选、甄别的能力,并对信息进行整合,进而作出新预测、新设想,产生新信息;媒介信息传播是有效运用媒介向公众传递和展示有利信息的过程。
自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我国引入媒介素养概念后,各个领域的媒介素养研究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首先成为媒介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之一,更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更适合在大学率先启动”。要在高校率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而高校教学管理者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直接面对学校的具体教学事务及广大师生,既要为师生做好选课、排课、成绩发布等教学管理的服务工作,也要能为师生提供政策咨询、课题管理等工作,同时还要制订相关的文件、规章制度等。教学管理者的言行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形象,因此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的提高,必将提高这一群体的整体业务素质,进而提高一个高校的教学管理的水平。
2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现状及需求分析
为了解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现状及使用媒介的习惯等,结合教学管理工作实际,设计了关于媒介素养的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媒介接触和选择能力、媒介使用能力、媒介信息批判和解读能力、利用媒介发展自我的能力以及媒介素养需求状况等五个方面。本调查取样主要在苏北几所高校,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接触与选择能力解析
在媒介接触动机方面,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了解社会”、“指导工作”和“学习”,较少人选择“习惯”、“消磨时间”、“忘记烦恼”。由此可以反映出高校教学管理者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同时也反映出高校教学管理者在接触媒介时,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体现出较强的理性。在媒介选择途径方面,选择经常会通过两种以上媒介了解新闻和信息的占69.2%仅,同时,在各种新闻媒介形式中,高校教学管理者更倾向于将网络、电视、报纸作为首选的信息渠道,这表明,高校教学管理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的,在媒介选择上表现出较高的文化水准,也初步具有了与立体式传媒网络相匹配的多渠道获取信息的素质。
2.2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使用能力解析
对教学信息的检索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是否能够顺利检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时,77.8%的人选择“都能”,22.2%的人选择“有时能,有时不能”。由此看出,大部分人员都能较好地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管理信息,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但同时在“利用媒介搜集信息时,可能遇到过的问题”时,47.22%人选择了“信息太多,不知道如何选择”,这也表明了在现在的网络化时代,获取信息已经不是问题,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才是最大的问题。另外有23.61%反映“不能确定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可信度”,这也与现代媒介的信息发布的随意性是相关的,因此需要大众要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2.3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批判的能力和发展自我能力解析
在“是否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的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有过,表明高校教学管理者这一群体对媒介的社会角色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走出了传媒无所不能的认识误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依靠媒介的干预就能解决的,这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更加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大众传媒进一步回归本位。有利于进一步引导高校教学管理者区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进而正确地利用媒介信息。在“您原本打算用30分钟电脑,却因为一些新闻或者娱乐信息而忘记时间?”这一问题的调查数据中,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选择“经常的”,大多在35岁到50岁之间,比例达76.6%;选择“从不”的50岁以上部分占有相对较高的比率,占20%。这也表明大部分人的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对于自控力的培养也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4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需求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对媒介素养的需求,仍然有4.86%人希望可以经常培训,47.2%的人认为“至少进行一次”是可接受的,18.06%的人不希望有,29.86%的人感觉无所谓;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不希望有培训的人员主要是集中在中青年,而主要也大都集中在工作忙,没时间等方面,这占到了53.85%,其次23.08%的人认为这是不需要培训的,少部分人不感兴趣,较少的人员认为培训不如自学。这与教学管理者平时工作繁重、中青年正是家庭负担较重的状态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培养方法选择上也要充分正视这一现状。从上述调查结果看,当前高校教学管理者由于其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已初步具备了应对传媒时代的基本素养,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应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
第一,高校教学管理者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呈现出一种富于理性的动机结构。
第二,高校教学管理者对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形式均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善于从多种媒介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来源。
第三,多数高校教学管理者已具有媒介信息的初步辨别意识和辨别行为。但是,高校教学管理者具有的媒介素养主要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感悟,大多尚处于自发状态。
第四,多数高校教学管理者是有媒介素养需求的,特别是对媒介信息获取和发布,以及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管理者教育的内容之中具有可行性。
3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培养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1)媒介素养是高校教学管理者获取信息的基本要素。媒介化时代要求每一个公民要谙熟媒介社会的生存法则,否则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高校教学管理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工作和生活同样离不开媒介;同时,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会用到相关媒介,如果不具备相应素养,将会给工作开展带来消极影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2)媒介素养是高校教学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保障。开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高校向社会传播教学管理建设和发展的信息,也有利于高校充分利用媒介展示高校的实力;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会给高校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利用不好也会给高校带来致命的打击。所以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媒介运用上不得不更加稳妥,更加谨慎,增强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的媒介应对能力,同样显得刻不容缓。
(3)媒介素养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管理者进行信息宣传的指导。高校教学管理主体对媒介在高校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媒介的了解和运用程度,往往直接影响着整个体系的变化。高校教学管理者作为高校舆论战的主要实施者,甚至作为高校宣传的参与者和指挥者,如果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显然难以胜任在未来信息化宣传中所担负的角色使命。
3.2与工作实际结合,优化媒介素养培养方式
高校教学管理者虽然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基础,但是对媒介信息获取和发布,以及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而开展媒介素养培训不失为一个可以快速提高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他们的培训不同于普通的教师和学生,必须要考虑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和教育管理者的岗位特点。高校教学管理者既要完成具体的教学事务,要接待教师和学生的咨询,要处理繁杂的工作,还要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各种事务性工作,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
因此,我们在对高校教学管理者进行媒介素养培养的时候,要从他们的实际工作出发,结合他们工作的特点和工作的安排、进度等,选择和工作关系紧密相连的主题来开展,使媒介素质培养和实际工作保持一致,做到两促进、两提高,这样既能帮助教学管理者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又能提高他们参与媒介素质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重视自我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
媒体具备社会动员的力量,虽然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但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学管理者自身要重视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因为自我教育的动机要强于外界的规定,而且自我教育的形式要更加灵活多样,社会丰富的案例和题材也给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高校教学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自身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增强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可以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进行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提升媒介素养能力,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活动,在工作中、甚至家庭中开展媒介素养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个性化将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为自我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自我能力提升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媒介素养协议书篇二十一
传统语文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语文课程发生变化。不再只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增加培养学生会看、会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文章,要超越书面文本,跳跃到媒介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判别或分析媒介提供的文本,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受众,进行杜撰,通过媒介文本的形式对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表达。这要求语文课程的教学范围得到拓展。
目前,学校不仅没有完整的媒介素养的教材,而且没有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师资。学校没办法专门开设这类课程。学生平时得不到引导和教育。学校也不重视对教师进行培训。现状严重滞后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非常迫切地要去引导学生提高媒介素养。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意义非凡。这关系到学生知识范围是否能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还关系到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一)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上,安排一些教学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媒介素养。比如可适当教授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增加新闻理念、新闻体裁和新闻事件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新闻的选题、采访和新闻写作等知识,并可亲自采写新闻,张贴于班级壁报栏,给学校广播站或者报社投稿,通过亲历新闻采写过程,体验媒介的运作程序。除了教授新闻的写法,还可增加教授学生对新闻真实性进行辨析,让学生对重大的新闻进行评论、讲解,从而提高对媒介新闻的分析能力。比如,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关于“一名歹徒持尖刀在福建一所小学门口,行刺小学生,造成9名小学生死亡”的视频。这段视频当时已在网络和微信上疯传,很多人信以为真,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震动。我放完视频后,教室一片哗然。全部学生信以为真。直到我说这是假新闻时,他们都不太相信。于是我因势利导,教导他们如何分辨新闻的真伪,哪些镜头是造出来的。通过这次课,学生就知道大众媒介中存在着很多捕风捉影的假新闻、假消息,不能全相信,而没有分辨能力。
(二)增加传统篇目教学中的媒介素养训练。
语文教师有时在教授传统篇目的文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电影、电视、音乐等。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审美艺术的熏陶。比如有时教授一篇课文后,适当播放名人名家的评论讲座视频,更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意图、文章主题等。这是很有裨益的。为了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教师还可以根据语文课本的名著选篇,播放影视作品,让学生比较电视、电影、话剧中再现的名著情节、人物等与原著的差异,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发言。整个过程中不自觉地提高学生对媒介的质疑、理解、分析能力。比如我在教授曹禺《雷雨》时,有意识地播放《雷雨》的电影版和话剧版两个视频,让学生分析两者与原著的差异。学生经过比较,发现电影版很多地方不遵从原著,进行较大的改编。改编后的周朴园阴险、狡诈的本性被弱化了。又比如我在教授鲁迅《药》时,播放《药》的电视片段,让学生与原著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电视拍摄的场景、灯光、情节安排比较拙劣。接着我让学生试着做导演,尝试去设计导戏的思路。分小组讨论,学生发言非常热烈,谈了各自的导戏思路。
(三)充分利用网络培养媒介素养。
在语文课中,可以训练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利用文学社区和个人博客发表作品,利用交互功能了解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从而对自己的作品以及对他人有更好的了解。还可以组织班级建立文学博客,共享各自作品,在相互阅读与评价中提高写作和思想水平。在我的大力倡导下,部分学生有了个人博客,经常在博客发表文学作品。有的还进行小说连载,拥有一定的点击量。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把语文教学拓展到课外。
教师可以在语文课程中编排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在学校大型活动中,让学生对嘉宾、领导或教师进行采访,采访完整理采访资料,写出新闻稿,把它提供给学校广播站、电视台报道出来。甚至还可以让学生用手机或摄录机拍摄学校活动过程或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挖掘新闻点,上传到网络平台或学校电视台。在编写和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不仅得到提高,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一举两得。
有的人把语文媒介素养理解成信息技术的操作素养,即语文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一种陋见。作为一线教师,要千方百计学习钻研,主动尝试,将成功的实践和事例聚集起来,形成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潮,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对语文媒介素养的决策和实施。
语文课堂上,除了以上所提的课程资源和设置,其实语文教师还可以开展更多课程资源,而不仅仅局限于分析课文。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演讲会、报告会;组织学生戏剧表演活动;办手抄报;开通站,交流学习经验;利用班费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写观后感;组织看电影,写影评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课程活动,媒介素养能力得到提高。
六、总结。
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的整合,实现了媒介素养的目标。媒介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全社会都去重视。语文教师作为一线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媒介信息的铺天盖地,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质疑、评估、辨析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自我,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