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论文(优秀17篇)
心理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一门科学。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用词准确,不偏离主题,表达清晰。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博客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心理效应论文篇一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层递效应,俗称“进门槛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96年),心理学家查尔尼(1975年))。
2、榜样太高不可攀——差错效应。
能力比自己强,总体上各方面优于自己,然而和自己一样不时会出现一些可以原谅的小差错的人更能吸引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差错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
3、术家写评语——巴奴姆效应。
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泰勒巴奴姆)。
4、疯狗唾液救人命——接种效应。
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态度变化与过去对某个问题体验的关系时证实:处于态度改变情境的个体,若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后,就好像是在“接种疫苗”,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作出抵抗反应,并不断地增强了抵抗力,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强大攻击时,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反而使个体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态度,并“抵抗”任何不同意见。这就是“接种效应”。(巴斯德)。
5、响鼓要用重锤敲——强刺激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与刺激的阈限有关。如果作用于人的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那么感受性会因此而麻木。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效应”。刺激阈限大大低于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条小虫在皮肤上爬行,其感受性也会因此而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弱刺激效应”。
6、难以自禁激扬情——组场效应。
众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当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在感人场景的渲染下,人的情感、行为就会被磁化而变得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升华为与场景一致的情感与行为。这种能磁化人心理的强大、特殊场景称之为大众心理场,它所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组场效应”。
7、滴蜜赢得他人心——认同效应。
引导者表达与对象之间在观点或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引导者实际上向对象出示了一张“自己人”的心理名片,这使被引导对象产生一种“同体观”,视引导者为“自己人”,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或弱化对方的“反引导定势”和防范心理,取得倾向于对方的观点,接受对方引导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认同效应”。
8、先抑后扬见奇效——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他们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显得喜欢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人们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人们的人更令人喜欢。心理学家阿伦森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增减效应”。
9、适得其反在禁令——潘多拉效应(禁果逆反)。
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上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效应”。
10、好戏连演令人厌——超限逆反。
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过强,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11、烽火连天戏诸侯——信度逆反。
指由于以往经验积累、人格特征等因素,产生对信息源、引导者的不信任,导致消极、反常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12、好意此时被曲解——情境逆反。
指在特定的时机、场合,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个体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情感障碍,使个体紧闭心扉,对引导逆向、排斥态度。
13、小人之心度君子——自比作用心理实验证明:如果有一个陌生人,要猜测他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等,最大的可能性是把对方估计得和自己一样,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年龄、籍贯相仿是尤其如此。心理学上把这种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怀有一样的心情、想法、好恶、品质等心理现象称为“自比作用”。
14、奖励结果事愿违——德西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其效果反而会降低,外加报酬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这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故称之为“德西效应”。
15、心灵绿洲待开垦——罗森塔尔效应。
由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在学生身上产生符合期望的心理现象,罗森塔尔把它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16、情境变换难注意——斯特鲁效应。
所谓“斯特鲁效应”,就是当着人们对某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顺利地对这些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斯特鲁首先发现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17、大失所望星期一——月曜效应。
所谓“月曜效应”,是指点星期一与其他工作日相比,人们的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力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大大影响工作和学习效果的心理现象。
18、新官上任放把火——首因效应。
心理学上把人际交往中,由初次见面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其产生的心理影响被称为首因效应。
19、妩媚一笑遮百丑——晕轮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新形成的印象淡化,甚至抹去以往已形成的印象,给人们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为。
21、药铺抽屉密密排——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是指由社会刻板印象所形成的人际知觉定势。社会刻板印象是社会对一类对象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笼统的看法,而不管这一类对象间的实际差异。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2、锦上何须再添花——马太效应。
人们把“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类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如“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23、险把巨星当鞋匠——黑票作用。
所谓“黑票作用”,是指不管一个人具备其他任何品质,只要有一种极端消极的坏印象,就把对方的其他好品质都一票否决掉。
24、失之东隅收桑榆——补偿。
所谓“补偿”,是指个体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便用可能成功的活动或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他人的承认,获得心理的寄托和成功的快慰,满足新的需要与实现新的目标。
25、小题大做起作用——升华。
所谓“升华”,是指引导对象的“动机替代”,即用高尚动机代替低级动机,用社会性动机代替自然性动机,从而使引导对象地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自身动机的社会责任、社会价值,从狭隘的低水平认知和情感中“跳”出来,正确看待个人的得失,产生新的意向,去追求新的目标。
26、文过饰非自解嘲——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它。以“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最为典型。个体在追求某地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甜柠檬”机制。
27、有了陪衬始宽慰——觅类求同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为了减轻其所受到的心理压力,于是寻找一些与他同样遭受挫折的伙伴,以此聊作自慰,并减轻受挫折感,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觅类求同”心理。
28、色若无事实内荏——反向形成。
所谓“反向形成”,是指个体的需要和目标受到阻碍后,为防止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欲望表现出来,而在外在行为上采取一种与此相反的行动来表现的现象。
29、混为一谈减重压——融合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个体遭遇挫折后,不进行自我检讨,而把挫折引起的内心不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些行为、欲念、态度等排除于自身之外,转移或推向他人和周围事物,以此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的心理现象,也叫“推诿作用”。
31、羡慕名人自炫耀——自居作用。
所谓“自居作用”,是指为了迎合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人们,于是就在思想、行为上模仿他们,或按照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做;或者把他人具有的令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强加到自己身上,以此求得安慰和满足。
32、往事浮现月明中——回归效应。
一个人如果喜欢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认为过去的一切比现在美好,因此迷恋过去,甚至幻想回到过去美好的岁月中去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回归效应”
心理效应论文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810题。(12分)。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简单地说,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的因素,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
有关过度理由效应最早的一个例子来自于心理学家马克·兰博等人1973年对一群3~5岁大的孩子的实验。一组孩子只要用毡头笔画画,就会得到一条干得棒的缎带;另外一组孩子会不定时地收到同样的奖励;第三组孩子则不给奖。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样的画笔画画,而且绘画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活动。这之后,研究人员让所有这些孩子都再进行自由游戏的阶段,结果发现,之前每次画画都会得到奖励的孩子明显比其他人使用毡头笔画画的几率要小。研究者因此认为,期望的奖励会损害人们之前对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动的内部动机。在兰博等人1976年的另外一个数学游戏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对于过度理由效应,心理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认知评价理论认为,那些有形奖励,比如说金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控制力和强迫的源泉,它们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决定感,从而削弱人们的内部动机。而那些不定时出现的奖励并不会强迫人们完成某种任务,所以很难被视为一种控制力,也就不太可能削弱内部的动机。此外,无形的精神奖励,例如褒扬,会提升人们的自我决定感,并让人们感觉自己很有能力,因此提升人们的内在动机。
过度理由效应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从一个侧面挑战了心理学理论中一直被公认的强化原则奖励可以提升行为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过度理由效应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此人们认识到物质奖励并非是万能的,而精神鼓励在促进儿童正确行为的塑造上却略胜一筹。不仅是对于儿童,心理学家伍德·黛西在前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综述显示,物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消解同样也发生在成人身上,特别是在不管任务做的是好是坏都有奖励的情况下。而精神上的激励,比如口头的表扬和非期望中的不固定奖励则不会降低内部动机,鼓励甚至还会提高内部动机。不过有的研究也显示,对于表现优异者和枯燥乏味的任务的物质奖励也会提高人们的内部动机。
8.下面各句说法符合过度理由效应的一项是。
a.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强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b.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弱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c.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强化或弱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d.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基本不会影响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9.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待奖励会不会削弱内部动机的问题上,认知评价理论同意强化原则的观点而否定过度理由效应的说法。
b.黛西进行的系列研究不同于兰博等人的数学游戏实验的地方,在于关注了过度理由效应在成人身上的表现。
c.过度理由效应在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引导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精神鼓励方面。
d.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完成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时,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也能够提高人们的内部动机。
10.在美国,很多学校采取读一本书发一个奖品的办法鼓励孩子们读书,请结合本文的基本观点,对这一做法作简单评价。(3分)。
参考答案(12分)。
8.b。
9.a。
10.(3分)。
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奖品上。在短时期内,它有可能促进孩子的阅读兴趣,但从长远看,却有可能降低孩子阅读的内部动机。
写出短期效应(或写对于表现优异的孩子也会提高内部动机)给1分,写出长远结果给2分。
心理效应论文篇三
“汉森”是某地名牌企业,主要生产“休闲类”食品,包括饼干、薯片、果冻、牛肉干等,因为价格适中而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汉森”的经营十分平稳,这与胡总兢兢业业、勇于接受新事物的工作态度、企业员工超强的凝聚力以及自由民主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例如,“汉森”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利用互联网和邮寄目录等非传统方式对销售渠道进行改革。
然而这些天来,在企业论坛及例行会议上各部门之间的争吵让胡总深感头痛。
在线广告惹的祸。
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之外,“汉森”的产品可以在它的网站上直接订购。这种在线销售方式推出以后,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春节过后,广告部经理tim经过部门研究与讨论,决定在企业网站上以悬浮广告或弹出广告形式相继推出悠游网的特价机票、特价酒店和租车信息等系列促销广告。
悠游网是一家著名的在线旅游公司,其在元旦、春节期间举办的网友自助游线路设计大赛非常成功,网站的旅游产品(例如,酒店+门票+交通=旅行套餐)在广大驴友中颇受欢迎。
因为目标消费群具有一定的类似性,“汉森”最近与悠游网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其中一项合作内容就是在网站上相互刊登在线广告,借以提高彼此产品与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并增加在线销售的业绩。当然,tim觉得这只是一次尝试,如果像预期的那样取得不错的效果的话,那么以后还可以考虑引入其他合作伙伴。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广告推出一个多月,“汉森”内部员工却针对这一做法纷纷提出异议,反对之声十分强烈。客户服务部的声音最大,在企业主页的论坛里首先发帖,提议立即删除悠游网的广告。其中一网名“卡卡”的员工在回复中说:很多时候消费者把悠游网的悬浮广告或弹出广告当作垃圾广告直接关闭,它们不仅会影响消费者正常阅读网页内容的速度,让消费者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会让消费者觉得“汉森”唯利是图,一定是拿了对方的广告费,才会播放这些与产品信息不相关的促销广告。
为此,胡总特意让销售部提交了一份详细报告。近一个月的销售数据显示,广告推出以来,“汉森”某些原来销量一般的产品(例如特级牛奶夹心饼干,这种饼干的价格比普通饼干贵1~2倍)销售量确实有所提升。当然,谁也不能肯定这个结果是否与新推出的网站悬浮广告有关系,毕竟广告内容与“汉森”所销售的产品是不同类别的。这种影响究竟存在与否,如果存在的话,为什么会有这种影响,有些让人无法解释。
胡总手里拿着这份报告,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重新设计产品目录。
胡总面临的难题远不止在线广告一个,市场部的新提案也让他举棋不定。
一年之季在于春,春节过后“汉森”的许多宣传资料都等着改版。在印制“汉森”最新的产品目录时,市场部打算改变一下旧的排版设计。一直以来,“汉森”都在定期(每个季度)向固定的大型社区邮寄或派发产品目录,目录中包括新产品介绍以及一些促销信息。
在设计最新一期的目录时,市场部经理andy提出,希望对以往的版面设计做些改变,例如,将最高档的产品放在目录前面,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将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几个产品(中档食品)放在前面。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高档食品往往是当季推出的新品,既可以吸引消费者关注,还可以塑造“勇于创新”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高档食品的高价位会在无意中变成消费者的参考价格,当他们翻阅完这些信息后,对后面中档食品的价格敏感度会在无形中有所降低。
消费者在一个购物环境中,如果之前看到的价格都是很高的,那么在消费者的潜意识里会认为,在这个购物环境里都是高价商品,之后碰到的商品价格也会很高;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心目中打算购买的产品的参考价格。于是,较高的参考价格或者价格预期,就会增加消费者之后的购买可能性。
在第一种情况下,消费者也许会接受价格599元的手提袋;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消费者对价格299元的手提袋都会觉得太贵。看似无用的价格信息对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产生了影响。
同样,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情景:消费者进入快餐店之前,无意间看到一块奔驰车的户外广告牌,标明c型车将以低于30元的价格出售;当消费者进入快餐店之后,他可能会觉得标价39.9元的套餐特别便宜。
尽管andy给出了充分的理由,但方案提出后,还是遭到销售部经理lucy强烈反对。作为销售主管,lucy最关注的是产品的销售业绩。lucy觉得产品目录的吸引力往往取决于封面和最前面几页介绍的商品,如果突然换成了一些很贵的商品,会吓跑很多老客户,而且可能影响原有的产品定位,目录销售的业绩就很难完成。要知道“汉森”80%的销售收入来自于这些目标消费者,而他们主要购买的是中档食品。lucy指出市场部“只关注宣传资料的设计,以及资料本身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andy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andy说,美国一家经典名车拍卖机构提供的数据证明了非购商品的价格在拍卖过程中的影响力。这家经典名车拍卖机构每年举办的多场拍卖会能吸引大约12.5万名发烧友,所有在场的人都能获得所拍卖汽车的历史价格和起拍价的详细资料。这家经典名车拍卖机构从1995年到拍卖的1477辆汽车的记录发人深思。结果显示:连续拍卖的两辆汽车之间的价格差异,有规律地影响着第二辆汽车的最高竞价。如果第一辆汽车的最高竞价比第二辆汽车的起拍价高100%~200%,那么第二辆汽车的最高竞价比起拍价平均高出39%,而且价格差得越大,效应越显著。
lucy听后马上指出,这个实例的场景是在美国,要是在中国情况会怎样,没人知道。而且是汽车拍卖的价格影响,在食品销售领域情况会怎样,同样没人知道。
心理效应论文篇四
1.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个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
启示: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观点,孩子成绩好,就样样都会好;孩子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可孩子也是人,他的闪光点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需要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只拘泥于成绩这一个维度的评价。否则,会让更多的孩子感受不到教育的真正内涵――“爱”。
2.蝴蝶效应:
原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99罗伦兹(edward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于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
启示:
在生活中也是同样,我们早上早起半小时,可能会给一天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久而久之,会演变成一场“革命”。而如果我们开始推诿、抱怨,还不加以及时调整,结果可能就是一场“风暴”,最终摧垮我们的身心。
3.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儿,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可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
启示: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这在那种混合大办公室里特别容易体现。当有人试图靠近我们时,如果超过了社交距离(大概是120~360cm),我们都会敏感地逃开,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亲密距离,只能对很少一部分人开放,其它人一旦触碰,会激起我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4.从众效应: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
启示:
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我们将永远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不过,我们也同样可以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等舆论阵地宣传正面和积极的消息和事例,引导人们健康生活,保持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从众效应。
5.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来源于阿基米德实验中对浮力定律的发现。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启示:
有时候我们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多么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就会对问题解决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就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
启示:
暗示效应一般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来实现,例如:
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
动作暗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肢体语言”。假如同事跑步到我们身边,话还没说,我们就已收到了他们急切的暗示,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到底发生什么了?”
表情暗示:当我们和他人交流时,如果对方是微笑着注视着我们,那么我们对对方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7.破窗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后来,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启示: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每件大事都由无数小事――也就是细节构成,将细节尽量做到完美,将来的结果才有可能完美。人的一生也由无数细节组成,将小事做好,给他人留下美好印象,将来才会更美好。
8.多看效应。
在许多人眼中,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试验:先向受试者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次,有的只出现一两次,然后请受试者分别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启示:
在人际交往中,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也就是说,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心理效应论文篇五
摘要:俗话说得好:“会做班主任的苦三个月,不会做班主任的苦三年”,本文从带班的经历中总结出心理效应、量化管理优化班级管理。
关键词:心理效应内化效应数字化心理学家逆反心理。
要想真正地教育好一个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班主任做长期的、艰苦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断地深入到学生灵魂的深处,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学习了心理效应、量化效应、内化效应等进行班级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美国芝加哥一个制造电话机的工厂,该厂有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生产效率却不高。为了探究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调查小组。从1924年11月起在该工厂开展试验,其中研究的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的相互关系。其中一个谈话试验,用了三年时间,先后找了工人谈话二万余次,每次谈话他们都认真记录谈话内容。对工人的言论,他们不评价,更不批评。谈话使工人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心情舒畅了,干劲倍增,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该工厂的心理效应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与情绪,但最终能实现和满足的却为数不多,那些未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抑,要千方百计的让他发泄出来,这对工作和身心健康有利。
中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渴望成才,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增强,享受着经济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在大人眼中,他们真是幸福无比。他们的烦恼在哪里?学生异口同声说:“以分为本”给我们带来的压力!
在应试教育的传统体制下,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德行的唯一标准,家长对于学生的分数更是关注,还有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像一堵墙,一道沟,影响了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以至于一些学生产生与老师、家长情绪对立的逆反心理。
有这样一个案例:杨冬是某外国语中学学生,杨冬考入重点学校第一次考试成绩是班级18名,期末考试快到了,母亲要求他考到班级前十名,为了达到此目的,母亲经常唠叨,稍不如意,就对他轻则骂,重则打,在高压下,杨冬用铁棍打死了他亲爱的妈妈。从杨冬弑母的案例中,我们看到,沟通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成功教育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关爱学生,与学生经常进行沟通,使学生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身心轻松地投入到学习、锻炼中。
在班级管理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班干的作用,悉心指导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平常我尽量参加他们的活动。融合、沟通、理解、信任使同学和老师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运用内化效应,搞好数字化管理。
内化效应是指将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经过或社会学习而转化为稳定的心理要素的过程。
我根据内化效应的原理,依据初中学生愿意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独立意识较强的特点,采用数字化班级管理。
(一)自我推荐、竞选班干。
数字化班级管理,即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让他们自己报名、自我推荐,参加班干部竞选,参与班级德育、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对每个同学执行《中学生守则》的方方面面采用数字化的积分操作,通过综合评分使每一位同学能够自我认识、进行自我管理。根据当代中学生朝气蓬勃、乐于展示自我的特点,我采取了动员学生、让他们自我推荐、民意竞选的方法确定班干部,在竞选的班会上,全班45位同学有26位同学勇敢地走向讲台。他们的竞选发言,有理、有据、有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听,王振同学说:我性格内向,崇尚务实精神,我竞选生活委员,愿为大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张权印同学说:我酷爱体育,如当上体育委员后,将组织好形式多样的体能锻炼,让大家不断增强体质;朱凌威同学竞选教室管理员,他那“干的好不好,实践知分晓,赢得赞叹声,累死也认了”,四句打油诗使同学们开心大笑;曹川淼同学说:我愿在中学阶段培养、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我承诺:让班上得的奖状日益增多……最后,同学们根据他们的表现,反复斟酌,透出了自己庄严的一票,选举出有威信、有能力的`班干队伍。
(二)明确职责、数字管理。
民选干部上任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了综合素质评分细则,各位班干各负其责,认真操作实施。同学们从自己综合素质分数的高低中,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团支部为犯错误的同学改正错误积极“寻找台阶”,及时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同学们在有益的活动中既改正了错误,弥补了失分,又维护了自尊,增强了自信,可谓“一石三鸟”。
为培养同学们的责任意识,我采取了值日班长轮流周工作制度,既让每位同学都有当班长的机会,锻炼自己,参与班级管理,也让他们体会以身作则,身教重言教的含义,体会班干的辛苦,明白服从纪律的重要。
为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我们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为了集体的荣誉,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合作争取优异成绩。
(三)量变到质变、内化德育。
数字化综合素质评分是一种大家都认可的管理形式。因此班级综合素质积分,学生个个关注,人人重视。为了个人和集体的荣誉,他们认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努力做好集体的事。自从实行数字化管理以来,我们看到,班中违纪、迟到现象越来越少,争为集体做好事的越来越多了。为了老师改作业方便,冯刚同学从家里拿来了红笔放到讲桌的笔筒里;为了同学们交作业方便,张钰华同学每天不辞辛苦地在黑板上写清楚该交的作业清单;陈曦同学主动承担起了管理多媒体的任务,付学威、王振、穆鹏飞同学承担起了管理班级卖废品的任务……团支部与各科代表联合组织了《感恩教育,尊师重教》《十年后,我们再相聚》《学习经验交流会》《论责任》等一系列主题班会,数字化综合素质评分,评出了团结,评出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也使班级获得了连续红旗班、校运动会第二名、冬季长跑第一名,学习成绩也大幅度地提高。如今,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清洁整齐的教室,内容丰富的板报、学习园地的争鸣、同学们互帮互学的身影,使人感受到整洁美、环境美、蓬勃向上的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我运用了心理效应与学生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数字化管理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舞台,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理解“明天的我是今天造成的”,“成功从简单开始”。世界在前进,教育在发展,教师不能落在后面,让我们牢记党的嘱托,人民的期望,坚持教改,搞好班级管理,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心理效应论文篇六
班级管理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师生“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作为班级管理首要责任人的班主任,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心理效应,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行班级管理。”8月4日,市14中副校长、国家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李瑞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班主任可以巧妙运用几种心理效应,使班级管理更轻松。
晕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品质有了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先发现了某个人的某些缺点后,就可能认为他什么都不好。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学习不好就什么都不好吗?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吗?李瑞全建议班主任和家长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把孩子“一棒打死”,要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于是行人就脱下了身上的大衣。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的学生“将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超限效应。
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作超级限效应。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听牧师演讲,起初觉得牧师讲得很好,掏出所有的钱准备捐款,但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反而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
李瑞全建议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说教时要牢记“超级限效应”。
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着名的“木桶理论”,指一个木桶用来装水时,它所盛水的容量不是由围成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来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该现象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班主任应认真研究“木桶效应”的启示,不要只关注拔尖的学生,后进的`学生管理好了,班级才能和谐发展。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课题。这位心理学家指出,一辆新轿车停在街边,如果有一块车玻璃被打碎,那么别的车玻璃很快也会被打碎。以致于很短时间之后,这辆新轿车的大多数玻璃都会被打碎。这种心理被命名为“破窗效应”。
班主任老师在面对学生第一次犯错误、班级第一次出现违纪现象时,“破窗效应”也许会给您带来启发。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在1966年的一项研究中,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对教师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教师听。事实上,这些名字都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着不同。可是学期末再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着优于第一次测试的结果。
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教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并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这就是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心理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期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情况。它的神奇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赞扬和爱所创造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带来积极的生活态度。希望通过了解以上几种心理效应,老师们能有所悟、有所启发,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
心理效应论文篇七
暗示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扎诺夫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创立的。暗示法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自创立以来就引起激烈的争论。本文就暗示法的心理基础进行探讨,以此评析暗示法的价值所在。
二、暗示法简介。
暗示法强调通过暗示,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活动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高效学习。其创立者罗扎诺夫还进一步针对以往教育中所存在的不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功能的做法,提出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心理、生理规律的三个原则:第一,学习活动应由整个大脑组织参与;第二,教学中的分析与综合应同时进行;第三,学习者的意识过程和超意识过程应同时地、不可分割地进行。暗示法总的说来就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心理生理因素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暗示法的心理学基础。
1.暗示的概念。
暗示,《心理学大辞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抵制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2.暗示的种类。
暗示按其对人的身心的影响作用不同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顾名思义,对人的身心产生积极作用的暗示,称为积极暗示;对人的身心产生消极作用的暗示,就称为消极暗示。俄国著名学者别赫捷列夫认为暗示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现象,是人类心理方面的正常特性。暗示也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暗示。他暗示是指将某种观念给被暗示者;自我暗示是指自己把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暗示和自我暗示常常是相互伴随的,积极性的自我暗示和消极性的自我暗示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
3.暗示的作用。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这间房子的下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当心理学家再次问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的时候,没人回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进行了一次实验,这就是后来享誉全球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验。罗森塔尔效应成功的原因何在,即空话是怎么变成事实的呢?分析起来,只能是暗示产生了神奇的力量。教师把心理觉察当作权威,接受了心理学家的暗示,从而对被指定的学生产了深切的期待,期待他们“将在学业上有很大进步”“他们将表现出智力上的成熟”。教师接受暗示后,态度和行为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他们的改变也影响到学生,学生更多地接受肯定的评价,于是,他们的自我暗示发生作用,暗示自己朝着老师指定的方向努力,因此,预言也就变成了现实。
4.人为何容易接受暗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人很容易接受暗示,为什么呢?关于“自我”进行决策和判断的心理过程的论文指出: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自我”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作出的。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但是,外来影响空间的存在,以及易受暗示的机会,只是暗示成功的一个条件。另外一个条件,也是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受暗示者必须存在着对外来的暗示的自卑,即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觉得暗示者比自己高明,自己应该向其讨教,自己必须接受暗示者的影响。其实,这样的暗示作用,在本质上,就是用自己认为比自己强的别人的指挥代替或者干脆取代自己的思维和判断。
5.课堂上暗示法是怎么进行成功的心理暗示的。
第一,权威的教师形象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必须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从而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另外,心理暗示要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和维持与学生融洽协调、相互依赖的关系。
暗示法里讲到两个概念:威信和稚化。威信是指教师的威信和信息来源的威信;稚化指把学习者看作是小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好像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由教师组织他们参与各种对话、游戏、唱歌、体育;扮演各种角色,形成轻松愉快、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气氛,使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自信和自发性。教师威信对形成稚化的气氛又起重要作用,而威信与稚化结合,再加上音乐的运用,就形成了一种在放松和平静中全神贯注的心理状态,学生对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信息会全心全意地去接受,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乔治·罗扎诺夫经过长期探索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出现于“心跳、呼吸频率和脑波流畅的同步之时”,此时身体是放松的,而头脑的注意力却是非常集中的,并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信息。暗示法对课堂环境的布置有特殊要求,把教学环境作为间接教材的一部分。要求教室有可调节的柔和光线、有播放音乐的设备,墙上贴有目的语国家美丽的图片,舒适的软椅排成半圆形,甚至可以用沙发、地毯和床来代替课桌椅。
第三,充分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习者多表扬、肯定,少纠正错误,错误由教师正面示范,让学习者自己改正。没有强制性的课外作业,更不要给学习者考试的压力,以免造成紧张的心理。鼓励学生大胆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第四,在消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使其充分发挥潜力的情况下,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暗示教学法大纲所规定的语言材料比一般第二语言教学法要多出好几倍。大量语言材料的输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结语。
暗示法是在功能主义语言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与其他也是在人本主义影响下出现的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比如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全身反应法、自然法等。暗示法从学习者心理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从而把心理因素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在大放异彩的同时也受到了猛烈的争议。它大力提倡学习环境的舒适,课堂环境的轻松愉快,但过于强调也有很大的弊端。试问,语言学习中能完全排除焦虑和紧张吗?因此,我们应该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把心理生理因素放在一定的位置,给予它们足够的重视,来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5.
[2]白洁,马惠霞.对暗示的心理学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2.
[3]陈平.心理暗示的影响有多大?[j].心理导航.
[4]董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心理分析及应用[j].阴山学刊,.5.
[5]纪筠.试探塔尔效应.心理万花筒[j].心理百花园.
心理效应论文篇八
两匹马各拉一车货,后边的马偷懒,少出力。主人见一马快,一马慢,就把后车的货全搬到前车,让一匹马拉两车货,“快马”拉重车,“懒马”拉空车,速度比先前快多了。
“快马”多干了一匹马的活,吃得还是那些草料;“懒马”自己的活由“快马”干,待遇也没降低,觉得很惬意:“切,越能干越加码!”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懒马效应”。
此类现象在机关里也有,“快马”负重,“懒马”清闲,不同的负荷,却是同样的收入,有时“懒马”比“快马”待遇还高。
比如,升职时,人多指标少,各不相让,“快马”常因老实本分听话,一贯服从领导,不善搞人际关系,票数比“懒马”少。主人“吃柿子拣软的捏”,让“快马”把指标让给“懒马”。“快马”辛辛苦苦一年,只得一顶“风格高帽”。
又如,评优选先,僧多粥少,为搞平衡,主人不分优劣,大家“轮流坐庄”,先让“快马”当先进,后给“懒马”评优秀。虽然“快马”一人干两人活,“懒马”整天闲着无事,奖励却难分伯仲。
再如,干得越多,毛病越多;干得越少,毛病越少;无所事事,可能一点毛病也没有。“快马”经常通宵写材料,没准那份材料触痛长官神经。某县人大有匹文字“快马”,按领导要求写了份简报,其中一段内容是“县政府甲、丙、丁正副县长经常向人大汇报工作。”神经过敏的乙副县长看了气不打一处来,拿着简报找到人大,说“这不是批评我吗!”人大办主任说:“没有批评你。”乙副县长说,“表扬他们不就是批评我吗?谁写的”?“集体写的”。“那也得有个起草人呐”?“是大家共同起草的”。“那是谁执的笔”?最后追查到“快马”头上。
次年,“快马”和“懒马”同时上报任命副科级秘书,县委常委会讨论时,“懒马”顺利通过了,讨论“快马”时,乙副县长突然表态:“我不同意!”用常委的权力否决了对“快马”的任职。而且以后人大一直不敢再报,直到乙副县长离任,“快马”的任职才通过,比“懒马”晚了两年多。
一“马”干俩“马”活,得到的仍然是一“马”待遇,还常受到不公正对待。时间长了,“快马”发现自己的付出与获得太不对等,不是热情消退,就是另谋高就。只剩下“懒马”,工作能正常运转吗?在前段辞职热潮中,或许就有这样的“快马”。到时,“快马”都愤然离去,再找可就难了。
机关“懒马”,一旦身居要职,占据高位,不知要有多少“快马”为它分担工作?“快”者多劳,鞭打快“马”,再有“老黄马”(应该是牛)精神,也抗不住常年工作重压,忍不了职务晋升和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不公对待。要么消磨了斗志,涣散了“马”心;要么日益变懒,也堕落成“懒马”。
本文开头的故事说,年底,主人家过年招待客人,发现肉不足了,看到那匹“闲逛”的“懒马”,就把它宰了,成了客人口中的美味。
据报道,贵州启动年度考核试点工作,未通过考核的“太平官”将被回炉、降职、辞退。“懒马”“庸懒散浮拖”的.马脚都露出来了。如能推开,那将是“快马”的福音,更是机关效率的“助推器”。
心理效应论文篇九
一、导致激励效应衰退主要原因1.管理者没有真正理解激励的含义,把保健因素当成了激励因素.结果事倍功半,投入不少,效果不好.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在企业调查中发现,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类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故称为保健因素.属于保健因素的有:公司政策与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工作安定等.与此相反,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这类因素的改善可以使职工获得满足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所以称为激励因素.属于激励因素的有:工作成就、提升、任务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务上的责任感等.如企业按月发工资、津贴,年终集中发放一次奖金,这些只是使员工处于不分好坏的“皆大欢喜”状态.
作者:邓学芬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刊名:技术经济英文刊名:technicaleconomy年,卷(期):“”(10)分类号:关键词:
心理效应论文篇十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开发区企业从被认定之日起,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二是“新办的开发区企业,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从投产年度起,二年内免征所得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国家税务总局,1991-03)。
我国高技术产业在两年免税期内是完全免除公司所得税的;免税期内折旧处理并无明确规定允许公司将折旧递延到免税期后进行,这可理解为免税期内折旧被强制进行;而对免税期内的折旧政策规定也有些模糊,尽管有政策规定“高技术产业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仪器、设备,可实行快速折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国家科委,1991-03)。严格的限定条件和模糊的规定,再考虑到我国投资总体的税收折旧政策,在本文中,我们将高技术产业的折旧政策理解为直线折旧,并不特别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折旧政策;另外我国高技术产业免税期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免购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国家科委,1991-03),因为如果企业必须购买国家重点建设债券,一旦债券收益率低于市场利润率,企业就相当于被征收了一种“隐性的”税收。这也简化了我们的模型分析。表1总结了我们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免税期的描叙。
心理效应论文篇十一
心理效应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们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历过许多心理效应所带来的种种体验。通过观察和思考,我对心理效应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从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思维和情绪。
首先,我想谈谈认知失调的心理效应。认知失调是指当个体的态度、信念和行为之间存在冲突时,就会产生一种不适感。我曾经经历过一个令人困扰的认知失调情况。那是当我犯了一个错误,但我不愿意承认它,因为我不想面对自己的失败。这种心理效应让我始终感到压抑和焦虑,不愿意面对现实。然而,我渐渐意识到,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真正成长和改变。于是,我学会了接纳并面对自己的失败,这使我变得更加积极和乐观。
其次,我想谈谈选择失落的心理效应。选择失落是指当我们在作出选择时,由于遗憾或不满意的结果而感到失望。我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心理效应,当时我在某个重要考试中表现不佳,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我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然而,我意识到,过度纠结于选择失落只会使我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无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于是,我努力改变自己的思维,将失败当作一次宝贵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准备下一次的挑战。这种心理效应教会了我如何接受失败,并从中寻找机会和动力。
再次,我想谈谈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先入为主是指我们在做出决策时,受到先前的经验和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偏见。曾经有一次,我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差,因为他的外表和言行举止给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然而,当我真正了解他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完全错了。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不能凭借片面的信息和偏见来评判一个人,只有给予他们机会,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价值和内涵。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我学会了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并保持开放的心态。
最后,我想谈谈群体思维的心理效应。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社会心理和集体行为的影响,而导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趋同的现象。我曾经经历过在团队项目中体验到的群体思维的心理效应。当时,团队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很大,但为了维持团队的和谐氛围,我选择了妥协。然而,这种群体思维使团队的决策偏离了最佳解决方案,导致项目最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从这次经历中,我认识到了群体思维所带来的风险,学会了在团队合作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的勇气。
综上所述,心理效应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认知失调、选择失落、先入为主和群体思维等心理效应的体验和反思,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思维和情绪。
心理效应论文篇十二
“庖丁解牛”、“胸有成竹”和“老马识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托尔曼用大白鼠做实验,建立起了符号学习理论,提出了“认知地图效应”原理,也成就了他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先驱地位。白鼠有三条可以从起点通往食物处的道路,而且它们的远近依次递增。通常,如果依次堵塞1、2通路时,老鼠则依次通过1、2、3途径取得食物。实验中,从原来堵塞第二条路处堵塞第一条路(途径一与途径二有一段共同途径),此时老鼠已经知道途径一和途径二同时不通,径直趋向途径三而避开途径二。托尔曼认为,白鼠跑通道时头脑中形成了通道的认知地图,白鼠是根据“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来寻到目的物的。
2、法厄同行为。
把不听劝告,不自量力的行为称为法厄同行为。
3投射作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投射作用是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心理投射测量法,是利用投射作用原理而设计出的对个性心理进行测量鉴定的一种比较客观、准确、有效的测量方法。
4、习得性无助行为。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特征:自卑、焦虑。
心理状态: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消极定势、低自我效能感。
学生产生的原因: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不正确的归因。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5、霍桑效应。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基于霍桑效应的心理暗示还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
6、软糖实验。
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只能吃1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将奖励1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软糖吃掉。有些孩子则能耐心等待,暂时不吃软糖。他们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或闭上眼睛不看软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结果,这些孩子终于吃到两颗软糖。
实验之后,研究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1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启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的能力,即平时我们所说的“耐力”,让孩子学会坚持与等待。当然这种等待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不难想象,如果父母在孩子提出某种需求时设法“延迟满足”,让孩子感觉实现这个需求很艰难,那么,孩子不仅在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锻炼,上进心或积极性得到了强化,而且在需求满足之后,会倍感愉悦,倍觉幸福,也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满足。相反,如果我们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头脑中会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贪心。可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那种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点肯定会令他们饱受挫折和打击。而事事不顺心的他们,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别人有意跟他们过不去,总是与周围人处于一种对峙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酿成忧郁、偏执、狂躁等各种心理疾病。这恰恰是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愿家长们都能重视孩子的延迟满足,让孩子从小学会延迟满足。在延迟满足中,孩子学会期待、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学会克制、学会奋斗,体验成功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
7、叶克斯-道森定律。
后续对人类进行的研究则证明;个体智力活动的效率与其相应的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的函数关系,表现为一种倒"u"形曲线.当人的情绪过于放松,丝毫也不紧张时,认识操作的成绩很差;当人的情绪比较紧张但又不过分紧张时,认识操作成绩最好;当情绪进一步紧张,达到过度兴奋时,认识操作的成绩又降下来。
这个规律告诉我们,我们对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发挥水平的期待应该是适度的。在面临重大行动之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目标的相对难度来调节焦虑水平,可以通过模拟或参照以往的结果来了解自我,判断行动的难度,然后量力而行。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0、定势理论。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定势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定虽然有时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但从总体上来说是消极的,它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变得呆板。当定势阻碍问题解决时,应暂时信下来,休息一下,或进行一些别的工作,过一会儿,定势会自然消除。
11、门槛效应。
“门槛效应”对我们的启示很多,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登门坎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
根据“登门坎效应”,教师所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不同素质、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基础与表现,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即“跳起够得着”,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坎”,我们的教育前景就宽阔得多了。比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们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从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据自身问题制订一个时间段(一周、半月或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目标。如养成“不随意发脾气”、“抓紧时间做事”、“倾听别人说话”、“不随地扔垃圾”、“勤于思考”、“聚精会神听课”、“做题仔细认真”等等。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便会功到自然成。还有,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切忌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而要富有爱心和欣赏心,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对他们作出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祝福,都可能换起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从而积极健康成长。再有,课堂提问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一步步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德西效应”给教师以极大得启迪。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因此,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避免“德西效应”。
根据德西效应,教师和家长在表扬学生时,要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原理,使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平时,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良好行为,给预表扬。引导他们自主的良好行为,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方向发展。有体育才能,可以推荐参加运动队;有文艺才能参加乐队等;爱读书的可以给予更多的读书机会,举办讨论会等;爱写作的可以让其有公开发表的机会;爱发明创造的,可以提供更多实验的机会。一味外在奖励会使学生把外在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
13、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的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情绪失控,道德观念和社会化发展不成熟。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经过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它是架设在幼稚与成熟之间的一座桥梁,也是人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过渡期,而中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他们在生理上已经显现出了不同于儿童的性征,在心理上也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他们还不够成熟,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些“特殊学生”的家长抱怨:“这孩子真长大了,连我们的话也不听,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你说东他偏要说西„„。”这句听似平常的话却道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用心理学理论上讲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阈限,而使个体产生的一种相反体验。
14、心理饱和现象。
由于不断地重复同一要求,致使人的心理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并由此影响到人的工作或学习效果。进入高三后,大多数学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大学。为了这一目标,不再参与其他活动,只是重复地进行着大量的练习,由于活动很单一,常会出现心理饱和现象,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疲惫、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刚进入高三阶段,由于目标很明确,这一阶段思维敏捷、解题速度快、学习效率很高,但后来,不仅学习的速度慢了,还常会出差错。因此,心理饱和现象的影响多为负面的。这就要求在高三的学习和复习阶段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各项复习任务,不断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习的要求,避免重复性的学习时间过长带来的饱和心理影响到复习效果。同时还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在遇到心理饱和状态、出现厌烦情绪时,不妨先放下学习,活动活动身子,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饱和效应带来的精神压力。平时也应有积极的心理准备,一经遇上它,要沉着,采取有效的方法,将它大化小,小化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为最终取得成功奠定基础。
15、仰巴脚效应。
出丑效应又叫仰巴脚效应,犯错误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此种现象亦称为仰巴脚效应。
在教师于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格吸引力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因素。观察发现,在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个教师的能力越强,学生对其教学越有信任感,也会更喜欢这个教师。学生认为教师能力强教得好而自己就会“学得好”,产生教师于学生自己之间能力上一致化的联想。这一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因为“学生都有一种要使自己正确的需要”。但是,决定人际吸引的因素更多的是人的情感在起作用。当能力强的教师偶尔出现错误——写字的错误、记忆的不准确以及行为上有偏差,往往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奇妙变化,感到教师更富有人格魅力,进而促进教育中平等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出丑效应”。“出丑效应”使自然发生的,在性质上,这是一种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的心理效应。由此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格吸引力?显然,“出丑效应”并不是在每个教师身上都能发生,只是能力强的教师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格吸引力,首先要提高教学能力,并力图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时候,不管“犯错误效应”是否发生,教师都能树立起较高的自我形象。学生的态度也随之产生积极的变化。
《论语·泰伯》中载,颜渊谓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而,虽欲从之,未由也已。”颜渊对孔子的这种崇拜,承认和确立是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中心论”。在今天,由于受这种传统教师观的影响,不少教师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事事正确,特别是一些能力强的教师,总想维护个人的权威。他们还不了解,“犯错误效应”会使他们更具有人格吸引力,学生也更喜欢他们。教师如果掩盖错误,就成了一个真正存在的问题——那将是一处教育过失。对于自己偶然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该承认和改正,在改正过程中,学生会看到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高贵品质。教育观察还发现,对于教师改正自己的错误,学生往往特别关注,也令学生感到震撼,从内心真正接受教师以至景仰,这是人格吸引力达到的最高境界。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更具风韵?就是因为打断双臂的这个错误,给人们留下了创造空间和引起无限的遐想。教师“犯错误效应”同样具有美学特征。
假如教师故意去犯错误,那将是危险的和愚昧的行为,是一种“错误造假”,这会引起其它方面的问题,也不会产生“犯错误效应”。决定人际吸引的因素通常是极复杂的,“犯错误效应”只是其中的一种,并有其发生的范围。我们对此进行研究,涉及的是一个平常不被教师注意的问题,但却比较重要。教师通过“犯错误效应”能更积极的进行教学反思,重视教学过程中人格因素的作用,开发一切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16、温水煮蛙效应。
“青蛙效应”实验与班集体的管理有密切的相似之处。教师好比实验者,实验的池子好比班集体,青蛙好比受教育的学生,水池中的水就好比班集体中的常规制度。加强素质教育过程管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青蛙效应”这个实验在班级管理中有如下的启示:规章制度应载负强化性。青蛙为什么能在沸水里死里逃生?青蛙死里逃生力量主要来源于沸水,它的强化作用应激起自我逃生的反映。班级规章制度如果像沸水那样载负强化性,学生就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一般不会去碰“沸水”。如稍有涉足,他也能自拔。
班级管理须营造“他律”转“自律”的氛围。实验中的第二只青蛙,为何不能在第二次实验时跳出水池逃生?由此可知,教师应加强德育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有利条件,还应让规章制度逐渐由“他律”的强化转化为“自律”的遵守。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管理的目标,达到治病救人。
班级管理应加强适应能力培养,创设一些特殊环境。青蛙生活在田野里,把它置入一个特殊环境的水池中,本就不一样。如果置入的是学生,就更有不同。学生不但能增强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更会分清“水池”是一个特殊环境。特别是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可清醒头脑,不做温水中的被麻痹的青蛙。诸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就能让学生有效地感知真、善、美的内涵。
班级管理应重视可控性。“青蛙效应”实验是把青蛙控制在实验状态中,实验人员的调控起关键作用。有人把班级比作一个企业,把班级规章制度比作游戏规则(企业管理)。游戏规则束缚人们行为时,人们是自觉去遵守、去适应,这主要是可控性发挥作用。班级如果注重可控性,学生便能按教育者的意愿培养出理想的人才来。“青蛙效应”的启示,为加强班级管理中认知和行为的引导,为班集体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17、泡菜效应。
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
泡菜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应”揭示了“人是环境之子”的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作用。人在幼年时期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染苍则苍,染黄则黄。“出于污泥而不染”是对某些成人而言的,却不符合儿童的实际。
“泡菜效应”的启示学校管理方面。
学校要重视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重视通过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校园的硬环境主要是指校容校貌,它由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楼一台等建筑物构成;校园的软环境主要是指正确的舆论风气、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的管理方法、严明的校纪校规、独特的校风校训等。校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为此,学校要努力让校园的硬环境整洁、优美、有序,让校园的软环境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从而给学生诗情画意、温馨怡人的感受,发挥对学生启迪智慧、激发灵感、培育志向的作用。
教师家长方面。
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和关心孩子,要时时对他们报以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因为教师的态度会成为孩子从镜子里看到的态度,会激发出孩子成倍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回应教师,教师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儿童回应的态度共同营养双方的精神、温暖双方的心房、保健双方的心灵。
心理学上把因接受虚假的信息或刺激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积极的态度,从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正面效果,称之为“亨利效应”。亨利效应同样相当于被试身上的期望效应。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它是一种含蓄的期待,是一种信念的点燃,是一种“自我诱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
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
教育应用。
差别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法则。有教育就有“差生”,不管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也不管称作“后进生”也好,称为“潜能生”也罢,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其差别总是客观存在的。而我在这里讲的“差生”,不是那种学习勤奋而成绩不佳的学生,而是那种不讲学习而又调皮捣蛋,经常违反纪律而又屡教不改的学生。这类学生最令教师头疼,因为他们不管教师和学校怎样批评教育甚至处分,就是“恶习”不改。你指东他窜西,常常与教师和学校的要求南辕北辙。有的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开始时还能用平和的心态对他们进行教育,希望用自己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感化他们,可当这些工作的“转化”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一点都没有时,很快就失去了信心和耐心,继而火气上升,心浮气躁,工作方法也变得简单而粗糙。结果出现一种讨厌的心理,一见他们就没好心情,更没好脸色。只要这些“差生”一犯纪律,对他们不是批就是骂,教师原先的那份耐心全失,可结果是“差生”的表现越来越差,“差生”人数也越来越多。
教育这类软硬不吃、“刀枪不入”的“差生”,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觉得用“严厉”的方法十有八九是会失败的,因为这些“差生”身上的许多不良习惯,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岂能让你教育一两次,砍他“三板斧”即能凑效的?要说“严厉”,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哪种批评,哪种整治没经历过,说不定他们在学校几年所经历的“批斗”,比教师一辈子还要多呢!因此用通常“整治”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但学生毕竟是学生,尽管表现有些“差”,但他们要求进步的愿望还是有的,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是人类的一般心理。只是他们的“外壳”比较坚硬,“严厉”而简单的教育方法难以穿透,而用表扬的方法,一两次也不易感化他们。因此教育这类学生,千万别指望自己的感情投资马上得到回报,而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采取长线投资,暖风长吹,金石一定为开。这里有一个“南风法则”可给我们一些启示。
“南风”法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教师在转化“差生”过程中运用“南风”法则,对他们采取“暖风长吹”“细雨润物”的教育方法,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南风法则”要注意几个要点:
一、要真诚的鼓励,不要虚假的表扬。“差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是没有得到过表扬,而是他们觉得有时老师对他们的表扬不真实。同样一件事,有时“好生”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差生”反而受到老师的一种夸张的表扬,这在“差生”看来,是老师对他们的另一种歧视。其实这类学生心理最需要的是老师把他们放在一个集体中,然后对他们一视同仁和平等对待,而不是着意的关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对“差生”要多给予鼓励,而不要动不动就给廉价的表扬。比如“差生”做了一些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可用“你下次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好”的语句,而不用“你做得真好”这种过分的表扬语言。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曲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心理效应论文篇十三
所谓“异性效应”不是夫妻关系,或者男女之间日常的一般性接触,而是异性在工作、学习、娱乐中,为了加深了解,而有较多的接触交流。是男女双方,自觉自愿为了事业进步、丰富人生、感情愉悦的有益活动,是多姿多彩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男女之间同样存在友情和友谊,并且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与同性之交的区别仅仅是,情感有限度之别而已。
在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异性效应”。
“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尤以青少年为甚。其表现是有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这是因为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异性效应有自己发生的条件。在一个集体中,异性人数的构成,无论哪一方,不能少于所需要的最低比例——百分之二十,而且,年龄要相差不大。随着学生身心走向成熟,特别注意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寻求机会表现自己。在异性面前,重视个人的容貌和装束,更强烈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本身便是一种道德约束力,异性效应的道德教育机制,关键也在这里。
酒与污水定律。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酒与污水定律说明对于坏的组员或东西,要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处理掉。
皮格马利翁效应(百度)。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2]。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权威效应!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1]威效应”,还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ofresponsibility)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南风法则。
“南风”法则也叫做“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这则寓言。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南风法则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下属,时刻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这样,下属出于感激就会更加努力积极地为企业工作,维护企业利益。
木桶效应。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厄勒克特拉情结。
伊拉克特拉情结(electracomplex),亦译“恋父情结”。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概念。伊拉克特拉(electra)为希腊神话中人物,曾助弟俄瑞斯忒斯杀母为父报仇。弗洛伊德认为伊拉克特拉是女孩在2-3岁时具有的一种无意识欲望,其内容是对父亲的爱,对母亲的轻视与敌视,并认为这一情结持续时间长,不易升华。
伊拉克特拉情结又称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complex):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把恋父情结命名为厄勒克特拉情结。
心理效应论文篇十四
心理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特定情境或行为时,心理上产生的不同反应。心理效应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深入研读了有关心理效应的书籍和文献,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以五段式的形式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第一段:了解心理效应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往往是由心理效应引起的。心理效应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它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行为和判断。了解心理效应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第二段:探究心理效应的原因
心理效应的产生并非偶然,它与个人的认知、情绪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个人的认知水平、心理素质和情绪状态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判断。此外,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压力等也会对心理效应产生影响。通过深入探究心理效应的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改变或调整不利于我们的心理效应。
第三段:认识和应对常见的心理效应
常见的心理效应有很多,如认知偏见、群体思维、确认偏误等。这些心理效应在生活中往往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为,对我们的判断产生了干扰。通过了解和认识这些心理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例如,我们可以尽量避免过度自信和过度归纳的认知偏见,通过更多的信息和观点来进行决策;在面对群体思维时,我们可以保持独立思考和审视,不盲目追随他人的意见;在确认偏误方面,我们要保持客观和开放的态度,避免将观点和判断建立在片面的信息上。
第四段:利用心理效应来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效应不仅会对我们的决策和判断产生影响,还可以被利用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通过了解心理效应,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利用锚定效应来提高自己的谈判能力,在谈判中首先给出一个高的预期值,从而影响对方的判断,使自己在谈判中占据上风。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曝光效应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反复接触和巩固知识,增加记忆的深度和持久性。
第五段:培养健康的心理效应和情绪管理
健康的心理效应和情绪管理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关键。学会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培养积极的心理效应,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通过适当的锻炼、放松和自我调节,我们可以提升情绪的稳定性和抵抗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
综上所述,心理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心理效应的重要性和原因,认识和应对常见的心理效应,并利用心理效应提高生活质量,培养健康的心理效应和情绪管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生活的品质和幸福感。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心理效应,不断学习和实践,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注入更多积极的能量。
心理效应论文篇十五
著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实验中,先让两组人从事重复乏味的任务1小时,然后让他们告诉别人任务是有趣的。这两组人的惟一差别是,第一组的人得到1元钱的报酬,第二组人得到20元的报酬。最后问这两组人对任务的真实感受。结果发现,第一组报告说任务有趣、有意义,第二组则报告说任务乏味无意义。
费斯廷格认为,两组之所以有差别,是因为第二组人觉得说谎有理由,即可以得到20元钱“哦,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得到钱”,他们没有感到高度的认知失调。但第一组人在1元钱条件下要说谎,收益太小,说谎理由不充分,认知发生失调,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缓解焦虑,他们就要从任务本身找到其有趣好玩的理由。这样从心理上说,谎言弄假成真了。
费斯廷格根据实验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即当两种想法不一致或想法与行为不协调时,就会感到不舒服。“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做了一件损人利己的事”,这就是想法与行为的不协调。为了缓解不协调,就必须做出调整,只有人的认知平衡时,心理才会不紧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有的人在刚伤害过一个人之后,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可能会更加讨厌这个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便会感到不自在。为了降低这种内心的冲突,我们会为自己的“不合理”行为寻找理由,使之与自我概念保持一致。这里,当我们无心或有意地伤害某个人时,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对他呢?”;然后,合理化的解释出现了,“一定是因为我真的一点也不喜欢他,是他自己活该!要不然会是什么原因呢?我很粗心或者我很糟糕?不可能是这样的!”
战争中历来讲究心理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空城计”正是利用了认知失调这种心理效应。三国时期,诸葛亮失街亭后,司马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但司马懿来到城下却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城门大开,里外有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吩咐全军撤退。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来犯的敌人以为攻击对象会严阵以待,至少会格外警惕。这是他们旧有的经验和惯常的思维逻辑。但是他们看到的事实却完全是另外的样子。这与他们逻辑和先前经验是完全相违背的,于是,认知不协调就产生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理压力会骤然增加,为了解决他们心中的这种压力和不断增加的疑惑与恐惧,他们选择了与旧有观念和行为完全相反的举措——退兵。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玩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某个人,但为了某种原因却不得不在一起。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改变行为,使行为符合想法。比如正在减肥的你有一个吃货朋友,常常晚上在朋友圈发美食的图片,这时候分泌的唾液告诉你你非常想吃,但克制自己不能吃,于是你辗转难眠,这时候你只需要跑几脚路,来蹭一点吃心情就会非常愉悦满足。
第二,改变想法,使其符合行为。体能测试坐位体前屈的时候,有些长腿mm极度羡慕我们这种小短腿,刷的一下就满分了,但看自己可能只有负值,郁闷不得志啊,这时候你就想,哎,体能测试每年就一次,长腿受益终生啊,心情就会好多了。
第三,引进新的想法,改变不协调的状况。我们大多女生都爱淘宝,逛着逛着看上一件款式超级赞的,销量超高的你超级想买啊,但手里头工资就那么几块,觉得我穿上一定很好看啊之类的让自己分外难受,那其实引进一种新想法,销量好的易撞衫。
总之当我们的认知产生失调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善于打破旧有的不良协调,产生认知失调,然后通过调整失调,达成新的良好的认知协调。
心理效应论文篇十六
为了揭秘首因效应的奥秘,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例较为典型的心理实验:心理学家让两组被试者同看一张照片。他对甲组说,这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他让两组被试者看完后分别描述这个人的性格特征。
结果,甲组的人异口同声地描述道,照片上的人眼睛深陷,隐藏着罪恶;额头高耸,表明他是一个死不悔改的惯犯。乙组的人则赞美道,他目光深沉,表明他聪慧睿智;高耸的额头,正是科学家拥有坚毅性格的体现。
这个实验表明,若第一印象形成了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相反,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品质。
生活中人们总是根据经验、通过第一印象把人归类:他是这一类人,她是那一类人。我们在和同陌生人接触时,第一次能否让对方产生认同感,往往会影响到我们后来和对方的关系。
为了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现代人在找工作时总是衣冠楚楚、伶牙俐齿地向各家公司、单位“推销”自己。还比如,初次约会的男女青年总是穿着最漂亮的服装,表现得彬彬有礼;我们还听说过“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谚语„„这都是因为人们懂得“第一印象”是不可替代的。
心灵感悟:
我们在日常交往中,既要重视第一印象,将自己最光彩的一面展现给陌生朋友,也要规避第一印象带来的错觉,不能仅凭一时的印象就对他人轻下结论。
近因效应:重视最近的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导致对该知觉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影响的一种知觉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时常因为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从而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这是因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对原来的印象逐渐淡忘,而当新信息进人视野时,容易对人们的感官产生新的刺激,从而形成最新的印象,直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判断。
与首因效应相比,容易发生近因效应的情景和人群也有所不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彼此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首因效应起着较强的作用;而在交往的后期,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近因效应的影响相对更大。
我们知道,“压轴戏”是舞台演出安排在后面的最精彩的节目,整个舞台的演出都会因这最一刻的精彩而变得辉煌起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人际交往也是如此。在和老朋友、老熟人告别时,如果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和让对方满意的举动,就会给让对方比较好的印象,从而更好地保持彼此的友谊。
心灵感悟:罗兰曾说过:“交朋友不是让我们用眼睛专挑选那些十全十美的人,而是让我们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最近的印象往往是最清晰、最深刻的,这就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要留意最近的表现。
赞美效应:学会赞美。
赞美,即为称赞,是用语言表达对人或事物优点的喜爱之意。“赞美效应”是说,赞美他人会使别人愉快,更会使自己身心健康,被赞美者的良性回报会使我们更为自信,也会使我们更有魅力。
赞美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当对方在你的赞美声中得到需求的满足时,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肯定你的工作,于是你们之间的沟通就更易于开展,这时你会真正地从内心感觉到赞美让沟通如此轻松!
一位心理学家说:“赞美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而得到你肯定评价的人,往往也会怀着一种潜在的快乐心情来满足你对他的期待,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赞美效应。”生活中,赞美比惩戒的力量更大,它能给人一种支持和力量,让人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建立自信心。
人类本性上的需求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这如同食物和空气一样对我们很重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指出,人在温饱之后,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自我实现”。可见,喜欢被赞美是人的天性。听到别人赞扬自己的优点,人们就会觉得自身价值得到了肯定。
赞美他人能沟通自己与他人的感情。特别是当你与他人产生隔阂时,注意和肯定他人的长处,是消除这种隔阂最有效的方式。另外,对于自己不太亲近的人,恰到好处地给予赞美,也会使双方增加亲近感,建立更进一步的人际关系。赞美可以使人们的关系亲近。同时,赞美他人还可以反过来激励自己。被人赞美的,肯定是一个人的长处。而在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差距,并促使自己努力赶上去。所以,赞美他人,在鼓励他人进步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进步;这也许就是前面所说的赞美他人,自己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回报。
心灵感悟:
莎士比亚曾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赞美,当然,在我们赞美他人时应注意:
1.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赞美才不会给人虚假和牵强的感觉。2.在赞美的同时要把握好一个“度”。
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是一种使人前进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考察某所学校,随意从每班选出3名学生,共18人,将他们的名字制作成一张表格交给校长,并很严肃认真地对校长说:经过科学测定,这18名学生都是高智商人才。
半年后,他又来到那所学校,发现选出的那18名学生全部脱颖而出。这18人后来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即对对方强烈的期待,可能促使对方达到你的期待,也可以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心理学名词来自一则古希腊神话:相传古希腊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喜欢雕塑。有一次,他用一块洁白无瑕的象牙雕刻了一个美丽的少女。王子对此雕塑爱不释手,每天都以怜爱的目光深切地注视着象牙美女,甚至茶不思饭不想,坐在“她”面前,呼唤着“她”,梦想着她能够成为真正的少女。最后,王子的诚心感动了天神,天神使这位象牙少女拥有了真正的生命,和王子生活在一起。
这个神话与罗森塔尔的实验,说明了一个现象:我们的热切期望会使被我们期望的人达到我们的要求。心理学表明,人都有趋善心理,都希望自己是善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而借助于人的这种心理动机,如果表现出期待对方成为好人,就可以促使对方这样去做。这种“期待”力量,永远比强制与打击要有效得多。
心灵感悟:
如果对他人怀有良好的期待,就可以促使他向这个好的方向发展。
蝴蝶效应:不可忽视的连锁反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初始条件的一个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转化放大,其结果可能产生与初始状态差异巨大的变化。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最初这个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从一个试验中总结出,蝴蝶效应的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结果和初始条件有很大的联系,初始条件出现极小的偏差,又寸结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在生活中,蝴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及时解决小问题,做到防微杜渐。西方有这么一首童谣:“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童谣的背后,却是藏着一个真实的故事。
1485年,英国国王理查三世准备在波斯沃斯与奇蒙德伯爵亨利带领的军队决一死战。这是一场决定谁将统治英国的战役。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在给国王的战马打马掌时第四个马掌少一颗钉子,但大战在即,国王也没太在意。战场上,国王一马当先,领着他的士兵左突右奔,英勇杀敌。突然间,一只马掌脱落了,战马仰身跌翻在地,国王也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一见国王倒下,士兵们就自顾逃命,四散奔逃,军队瞬时分崩离析。敌军乘势追击,俘虏了国王理查三世。这场战役就是有名的波斯沃斯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理查三世因为一颗钉子,失掉了整个英国。
心灵感悟:
一个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一个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有可能会产生轰动效应。
心理效应论文篇十七
在宁波大学创业中心里,有一家宁波江北锐思商务有限公司,已从一个学生公司成长为小有名气的商务公司。里面一群年轻的“锐思人”,正在以小企业、大市场为目标,争做长三角地区商务服务业的风向标。
3月,一群热血青年在组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中相识相知,萌发了共同创业的想法。他们与一位韩国教授协商在宁波大学建立首个在校生引进外资的合作项目,但由于意见不一、资金及场地等问题,项目宣告破产。
同年9月,这个由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组成的团队,认真总结失败教训,经多方努力,终于在当年11月底,由他们所获得的奖学金、课题科研经费凑成启动资金,利用宁波大学创业基地为其提供的工作场地,注册成立宁波江北锐思商务有限公司。
公司法人代表王b石、总经理章凯栋、市场负责人许长进,都是在校生。6月临近毕业时,他们也曾彷徨过:创业是艰辛的,是出去就业,还是继续把公司办下去?最终他们决定留在公司。
创业的过程比就业更艰辛。
谈到为何会走上创业之路,任锐思行政总监的陈s说,读研之前,他曾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深知打工的艰辛。看到国家在政策上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创业,不仅为学生提供创业场所,还有创业指导老师进行专业辅导,这些都坚定了他创业的决心。
现任锐思常务副总经理的许长进说,公司刚成立时,他们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资金少、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作为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人际关系不够广泛活络,公司获得项目的空间也较小。面对这些难题,他们调整好心态,从做培训、发传单等小事情做起,避免好高骛远。
回忆起自己刚开始到街上发传单时的情形,陈s说:“从大学里的‘天之骄子’,到抛头露面的创业者,这种心理落差确实需要一个调整期。在学习上也许你很优秀,但创业却要从零开始。”
有一件事令锐思市场总监朱友君十分难忘:团队成员郑庆贵家住丽水山区,春节期间,因雪灾家里停电,在手机没电之前,宁波市有家企业联系他要跟锐思合作一项业务。当时大雪封山,手机又眼看着没电了,为了不失去这份业务,等雪小点后,郑庆贵从家里赶到镇上给手机充电,并马上给朱友君打电话告知此事,接到他的电话,朱友君的眼里涌出了感动的`泪水。
“创业的过程比就业更艰辛,但创业同时也是充满激情和快乐的。我们放弃安稳而选择挑战,团结一心笑对困难,因为我们有用激情编织的创业梦想!”朱友君说。
成功效应激励在校生想创业。
两年间,“锐思人”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两次获评宁大华夏创业基金奖励二等奖,获得第六届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新苗奖,并凭借他们的“上喷式节能水龙头工艺开发”项目,摘取了“创业浙江”――首届浙江省青年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初创型金奖,这一初创型项目金奖是宁波地区唯一的。
国内经济学家曾经这样预言,国内的民营企业寿命在3至5年,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寿命只在1至1年半。两年来,以企业中高层培训、项目可行性分析和校园传媒为主攻方向的锐思,公司的经营模式已日渐成熟。朱友君说:“锐思已经两周岁了,我们相信团队的力量,相信锐思还会迎来它的3周岁、10周岁!”
锐思团队成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占18%,5位核心领导中4位是硕士生。朱友君说,他们团队成员都很勤奋,很卖力。特别是临近寒假时,尽管天很冷,在别的同学窝在温暖的被窝里起不了床时,他们却能起大早去工作,因为他们有跟别人不一样的信念和理想!
正是这种精神感召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盟公司,积累创业经验。锐思积极吸纳毕业生,培训在校生。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并要求员工深入业务市场,明确工作程序,提高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
中文06级的在校本科生彭珊,在学校众多学生公司中选择了锐思,现在她已是公司的总经理见习秘书。她说:“在锐思实习半年多来,公司的经营模式以及在项目过程中与客户的沟通体验,都让我受益匪浅,为我今后创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像彭珊一样,锐思现有的员工中,打算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已占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