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红楼梦后回读后感(实用22篇)
写读后感是一种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和消化,是我们与作者的一次对话。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通过引用书中的经典语句或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点评,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样本,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一
我素来不喜欢《水浒传》中的粗俗蛮横的气息;而我又对于牛鬼蛇神之流,向来敬而远之,故而对《西游记》一类的传说也甚无好感;至于《三国演义》,我害怕政治家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因此,我似乎只能寄情于闺阁儿女之事。与世无争,与人无害。
故事中的女主角各有千秋,我最欣赏的,还是林黛玉。黛玉本是一棵快枯萎的降珠草,投胎到人间来。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伤心流泪。正如小说中“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想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她才能发现常人所不注意的问题。就像: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去红妆的虚伪。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但我认为,黛玉正是因为聪颖过人,才有了如此高的悟性,并无小性,多心之说。
到最后,也许你会说,黛玉死得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一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却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急而亡。这不像我们认识的那么高傲自赏的林黛玉,反而像个情场失意的平常女子。
而王熙凤她带给我的印象是:先猜到别人的想法,提前他人一步想要做的事情,先他人一步完成事情。而《红楼梦》中对凤姐的诠释实是有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很多人就是如此,对于事情太过于执着,不是自己应得到的,却要机关算尽的算计别人,使自己深陷囹圄不得解脱。何必呢?不要抛弃一切强行去追求不可能的梦想,有时顺其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认为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是有得意淡然,失意坦然。人这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一定的困难与挫折,有的人就会对自己犯的错误过于在意,导致忽略了其他部分,是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平常心吧!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二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后来,在读到了附带“脂砚斋”批语的“石头”以后,通过那些夹杂在正文字里行间的小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袭人其女,她在我的眼中、心里似乎更渐清晰了,我竟好像是曾经同她终日相处过一般。
重读“石头”,我因了先前对袭卿的“恋”,对于书中有关她的文字就决意不再轻易放过,总都是反复读之再四,包括“脂批”。只觉得此女越读越能见出她的不平凡处,越“探究”得仔细就越感到她不像个丫鬟,以为她简直就该名列“十二钗”中才好,“十二钗”中无她,实在可惜!等到得见“脂批”点醒,被“告知”袭卿该是“十二钗副册”之首,我才略觉释怀——想她既出身丫鬟,自不好当真与“十二金钗”并列,但将她列于“副册”之首,却也再合适不过,试问舍她其谁?再想想袭卿于书中的种种行事,套用“脂砚”一话,曰:爱煞!爱煞,当真令人爱煞也!我只想再跟“批”一句:堪得此女为伴,夫复何求哉!若还有不能理解我者,且随我仔细回忆袭卿种种。
可还记得“枫露茶”与“奶油酥酪”两节文字,特别是后事,旁个丫头子对那李嫫嫫擅吃玉兄特为袭卿所留吃食时的态度如何?而后来袭卿自家却又是如何从中调停而过的?——她只说虽然爱吃那些,但因早前吃多了闹肚子,倒是不敢吃了,之后就要宝玉替她剥栗子,就此将事情揭过,恐怕宝玉再像“枫露茶”那回一般,一怒之下摔出什么东西来惊动贾母。“脂砚”则在此处批曰:通部袭人皆是如此,一丝不错。足可见,后文之中袭卿性情依旧这等温柔和顺,根本不是“高某人”所“续”那般的“招人嫌恶”!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三
说实话,我不喜欢薛宝钗。她是封建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她强调的是封建主义的德和礼。(读后感)。
但理智一点说,薛宝钗又有许多闪光点。她做事干练,大家闺秀的风范是其他姐妹无法比的。她文采飞扬,结海棠诗社时,她也凭着含蓄隽妙的诗韵夺魁。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四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两百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并有大量的研究著作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有的现象。
现代红学家周汝昌曾评价:《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便捷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
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林黛玉的才华横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林黛玉的才思敏捷也是出了名的,从来都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从写实的角度讲,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她的瘦弱多病共同塑造了她的诗人气质。多愁添病,善感伤身,多愁善感也增添了她的智慧,林黛玉越聪明,也就越痛苦。一个忧郁的聪慧的女孩,对外界的感知比较容易倾向于主观武断,时常伴随着情绪化的臆测,也就是敏感。
多愁即善感,善感即敏感,正是超强的敏感让她对肮脏的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邪恶的人性拉开了很远的距离,从而最终自绝于悲惨世界,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不过林黛玉还是实现了那个圣洁的愿望——“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的精神境界是高贵的,无论是她的爱情追求还是人生境界,都是那么纯洁,那么高远。
然而,我感到在林黛玉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不是说她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就如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反而“心下暗服”,从此变得跟宝钗非常亲密。
孤身病榻中的黛玉选择笑着与自己的姐妹们告别,在焚烧完自己的稿子,在与知己道别之后,与世长辞。也许,死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
总的来说,我感到林黛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但她受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颇深。,然而,浊臭的社会不能玷污她,就连死亡也不能扭曲那颗高傲的心灵。也许,在整个大观园里,也只有她能够身处闺秀之中,却心已超出凡俗,飞向那至纯至洁的世界。
《红楼梦》语言成熟优美。其特点是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小说中那些写景状物的语言,绘色绘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五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即,似乎也是一种姻缘,她给人留下的印象真可谓“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
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外在之凄美: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内在之凄美: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
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难道我们不应该向她学习吗?用宽容、善良的心对待每一个人。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
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是以诚相待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美丽的人儿,最后竟泪尽而死,让人为她尽情的感痛伤心,耿耿而不能忘怀。当然了,像晴雯、袭人这样的人物,虽然在文中几笔不到,却也是风格迥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王熙凤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为它感动啊!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六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特别是,每当我看见书的厚度超过1厘米时,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一个字“累”,因为我觉得看一本书得要花很长时间,而且会很无聊,我没有毅力也没有那个耐心去把一本厚厚的书看完。
记的在初中的时候,老师经常叫我们多看书,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来提高自身的品质,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中考时还要考名著的相公知识。
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看了几本,别的同学是越看越想看,一本接着一本的看,而我呢?虽然看了几本,但对看书,仍很排斥。
直到上了高中,老师仍对我们说:“要多看书,特别是得要先把《红楼梦》看完。”我当时一听,彻底傻眼了,一方面是:又要看那无聊而又乏味的书了,另一方面则是:《红楼梦》那本书很厚,很厚,而且《红楼梦》读起来又界乎于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这让我觉得十分为难,所以事后,我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看《红楼梦》。
但是,听着老师生动的讲着《红楼梦》中的故事,渐渐的,我发现我开始喜欢上《红楼梦》了,而且这种心情也愈发的强烈,特别是上课时,老师讲述《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时,我的心便被那一幕幕……所吸引,所牵动,所震撼。
于是,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我跑去了书店买了套厚厚的《红楼梦》不知疲倦的读了起来,我虽然只读了前四十几回,但是,我却为《红楼梦》那深厚的文学内涵所倾倒。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府里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没想到几百年过去了,世界变了又变,但是《红楼梦》中的一幕幕场景依然可以从目前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这是为什么呢?也许,这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世界虽变了,但人性的弱点未能改变,《红楼梦》的深刻内涵需要人们不断品味,社会也需要不断的进步,人性的弱点也需不断克服。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七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
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黛玉之死,黛玉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黛玉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
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黛玉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八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不具备透彻的眼光,说到“评论”《红梦楼》,那就有些自不贵力了。我只想写写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
《红楼梦》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作者通过各个人物的命运和大观园盛衰的描述,反映了封建贵族的腐朽、黑暗和明里繁花似锦,暗里斗角勾心的事实。尤其是对那群姐姐妹妹的描写,写到了她们的才情、苦楚,既有艺术魅力,又反映了封建的科举制度、奴脾制度、等级制度。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九
最近,我读了一本学校里下发的漂流书:《红楼梦》。这本书是由曹雪芹创作的,彭程改编的举世闻名的历史书籍。
书中描写了许多的人物,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还有林黛玉等……这些众多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有温柔的,有固执的,还有暴躁的……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文笔细腻,语言风趣,人物众多,各有其貌,内容丰富。
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又聪明又贪玩的孩子,他十分天真,可是他和楚楚可怜的林黛玉缠绵爱情是那么悲惨,令人痛心。写出了当时的社会太黑暗,太腐朽,对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真好,没有他们那时的封建,而且现在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更要认真、努力,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社会奉献一份力,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书中的王熙凤是个泼辣货,虽然机关算尽,可最终难逃覆灭的下场。更让我懂得了做坏事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在做事前要想一想是对还是错,该做还是不该做。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待自己的优点要坚持,缺点一定要改正。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十
《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悲剧。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直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
这真的是个不朽的悲剧啊!
我为黛玉和宝玉感到悲哀,宝玉最后竟然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知道林妹妹是为自己而死的。便在灵柩前放声大哭。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十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红楼梦》更是如此,有的人看见了政治,有的人看见了史传,有的人看见了家庭与社会,有的人看见了明末遗民,有的人看见了晋朝名士,有的人看见了恋爱婚姻……而我,作为一名教师,则看到了一位好老师——还泪而来的林黛玉。
不管喜不喜欢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爱耍小性子、爱哭等性格,在《红楼梦》中,与无德无才的贾代儒相比、与有才无德的贾雨村相比,她堪称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最佳教育者”。作为老师,她是我学习的榜样。因为她有品有德,有识有趣,更有魅力。
作为老师,林黛玉对学生循循善诱。她让香菱先大量的读书。隔一段检查学习进度。然后问“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然后进行循循诱导。她还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引导学生大胆说出来,因为如此方能长进。正如《学记》中所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香菱只学了一节课,只看了一本书,便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感悟,不只是学生用功,也是老师引导得好。
作为老师,林黛玉鼓励学生实践。《教学七律》中学习过程定律中指出:学习的最高境界更有成效的阶段就是运用。教了一段时间以后,黛玉对香菱说:“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黛玉结合现实生活教香菱,十分的接地气。她说自己未诌成,以黛玉之才,断无可能,再说,她都诌不成,刚刚学诗的香菱怎会诌的成?可见,这是为了鼓励香菱。十四寒的韵是限定,但限定中又有自由发挥之处。我们现在有一种说法,给孩子一个桃,要让他蹦一蹦,或踮一踮脚才让他够得着。对于初学者,老师必须给出一定的限制,又能使学生感受不到被束缚的痛苦,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是多么有智慧的老师呀!
总书记探望北京师范的全体师生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四有”教师。如果我们一线的老师都像黛玉一样,饱读诗书,教学中循循善诱,经常鼓励学生学用结合。我们的学生是何等的幸运,何等的优秀。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四有"老师,我心向往之,努力之!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十二
薛蟠是个呆霸王,这是红楼梦对薛蟠的评价,此人自恃家大业大、有钱有势,便无法无天。打死了冯渊之后,带着美妙可人的英莲扬长而去。后来便来到京城,寄宿在姨父贾政家中,小日子过得更加妥帖安稳。
薛蟠喜欢英莲,那英莲人长得漂亮,小时候就“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宛如一个银娃娃似的,到了大了,更是青春可人。后来在出场,便改名叫做香菱,后来在第七回中这样写道:周瑞家的听说便转出东角门至东院,往梨香院来。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坡上玩。……说着,周瑞家的拿了匣子,走出房门,见金钏仍在那里晒日阳儿呢。周瑞家的因问她道:“那香菱小丫头子,可就是常说临上京时买的,为她打人命官司的那个小丫头子?”金钏道:“可不就是。”正说着,只见香菱笑嘻嘻地走来。周瑞家的便拉了她的手,细细地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好个模样儿,竟有些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金钏儿笑道:“我也是这么说呢。”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伤感了一回。
好一个香菱,历经磨难,在贾府众人眼里,居然有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蓉大奶奶就是秦可卿,她妩媚有似宝钗,袅娜如黛玉,薛蟠见了,自然是喜出望外。不过大观园里,还有一个人格外喜欢小女生,此人就是贾宝玉。而且贾宝玉和香菱有交集,香菱见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香菱拉他的手,笑道:"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的事。你瞧瞧,你这手弄的泥乌苔滑的,还不快洗去。"宝玉笑着,方起身走了去洗手,香菱也自走开。二人已走远了数步,香菱复转身回来叫住宝玉。宝玉不知有何话,扎着两只泥手,笑嘻嘻的转来问:"什么?"香菱只顾笑。因那边他的小丫头臻儿走来说:"二姑娘等你说话呢。"香菱方向宝玉道:"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说才好。"说毕,即转身走了。宝玉笑道:"可不我疯了,往虎口里探头儿去呢。"说着,也回去洗手去了。
可见薛蟠之所以后来讨厌香菱;。
其一,喜新厌旧,那个时代的有钱有权的人,又是独子,早年失怙,性格就蛮横无情。香菱再好也只是个丫头,薛大傻子因为夏金桂打香菱那场,薛姨妈说“她不好,也不许你打,叫人来卖了,大家干净”,薛姨妈虽是气头上,也是真的起了要卖香菱的意,可见奴隶身份之低。要打要骂要卖都随主人家,有点天经地义的意思,法律不保护。
其二,夏金桂长得漂亮。夏金桂出身富贵皇商家庭,生得颇有姿色,也颇识几个字,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女孩,刚开始薛蟠自然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丢了。当她作了薛蟠的妻子,“自为要作当家的奶奶,比不得作女儿时腼腆温柔,须要拿出这威风来,才钤压得住人;况且见薛蟠气质刚硬,举止骄奢,若不趁热灶一气炮制熟烂,将来必不能自竖旗帜矣;又见有香菱这等一个才貌俱全的爱妾在,越发添了宋太祖灭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心。”(第79回)有夏金桂的添油加醋,自然让薛蟠格外的理直气壮。
其三,薛蟠觉得美丽的香菱有一腿。当日香菱和贾宝玉在草地花丛中玩“夫妻橞”“并蒂莲”弄脏了石榴裙,二人有一定的情感纠葛。薛蟠虽呆,可是眼见着这么好的女人落入宝玉之手,自然心里不平。对宝玉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因此一腔怨气只有撒在香菱身上。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十三
三读红楼,读到的不仅是故事,读到的更是人心,读到的更是为人处世,就像那块顽石一样在大观园里经历了一番,众生相,有坚贞刚烈如尤三姐者,有泼辣狠毒如凤姐者,有稳重识体如宝钗者,有灵慧多才如黛玉者,有魏晋之风如湘云者,有木纳少言如迎春者。
有霁月风流如晴雯者,有无耻下流如贾珍者,有心肠歹毒如赵姨娘者,有超然物外如妙玉者,不可胜记,有人出场时间短,但个性张扬,如流星,划开夜空,给人无穷回味,有人出场时间长,但亦步亦趋,却到头已成空,空留遗憾,能相守白头未必是情投意合的。
想白头到老的却未必有机会去珍惜,有人说那个时代害了多少人,但不正是很多那样的个体构成了那个时代吗,其实通篇看这本书,里面的很多人物性格早已超越了时代的意义,因为闪现的人性中美好与丑陋,是每个时代的人性中所共通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还是庆幸吧,庆幸生活在这个多元化更包容自由能有更多选择的时代,能够冲破藩篱去相信爱,去追逐爱,去守候爱,去保护爱。情之一字,升华了一个人,让一个人,人之为人。情之一字,却又害了一个人,让人肝肠寸断,痛不欲生。这本书固然伟大,终究是勾勒的一个书中世界。其实没人都是作者,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每天来书写自己的书,只要用心,只要坚信,我们的书一样可以色彩绚烂,一样可以骄傲无悔。
郭某某,既然你我有缘,就让我们用我们的情去守护我们的爱吧,就如书中所言,虽会有不尽人意之处,虽会美中不足,但既然有机会,既然我们愿意相信,我想勇敢的追逐,总会有别样的耀眼,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永恒呢。
好的著作总是值得细细品味,红楼一书,确可担得名著二字,书不尽意,容后再记吧。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十四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特别爱读书,特别是名著,读《三国演义》,我领略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读《西游记》,我感受到了孙悟空的桀骜不驯;读《红楼梦》,我则体会到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我觉得《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初读《红楼梦》,觉得人物繁多,情节复杂,语言生涩难懂,合上书本,静心梳理情节,也能理出个大概来。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金玉缘》这个书名,因为《红楼梦》主要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宝玉和宝钗被人称为“金玉良缘”,但宝玉却称自己与林黛玉为“木石姻缘”,最后黛玉含恨离世,宝玉削发为僧,宝钗孑然一身。所谓“金玉良缘”也不过如此。
再读《红楼梦》,林黛玉离家入荣国府,黛玉葬花,宝玉成亲,黛玉离世......一个个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也鲜活起来,哭哭啼啼的林黛玉,见风使舵的王熙凤,审时度势的薛宝钗......从中领略到林黛玉的才华,感受到薛宝钗的大气,体会到王熙凤的泼辣......
贾宝玉娇声娇气,更似个女子。这样的性情,也是因为成长环境所导致的,荣国府里到处是女子,男子屈指可数。不过,我觉得宝玉也是个君子,在身不由己的封建社会里,他有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封建束缚的追求。最终却因为黛玉之死放下一切,削发为僧,可悲可叹。
林黛玉才华出众,夺菊花诗,庐雪争联,即景赋诗,与湘云月下吟诗......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十五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完这本书之后特别有感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又名《石头记》等。小说讲述了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人感情故事为主线,发生在清代封建社会的一些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但林黛玉的身子不太好,从小就进了荣国府。在荣国府里,有几次林黛玉都不顾一切的“怼人”,所以一些读者觉得林黛玉小肚鸡肠。在我看来,小时候的林黛玉和长大后的林黛玉都不像世人说的那样小肚鸡肠。她小时候不懂事,比较天真无邪,口不遮拦,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在别人看来,她是很斤斤计较的一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来荣国府之后不久,薛宝钗也来到了荣国府。林黛玉心里其实有点讨厌薛宝钗的,因为以前只有他一个人围在贾宝玉身边,突然来了个薛宝钗,她觉得很不舒服。但后来她慢慢的喜欢上薛宝钗,因为薛宝钗像姐妹一样对待她,得知她身体不好,就动用家里的关系给他寻药材。她后来也跟薛宝钗说过,之前她是很讨厌薛宝钗的,但后来她慢慢的佩服薛宝钗,从这一点我觉得就可以看出来,林黛玉并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林黛玉是一个让人感觉很清高,很孤傲的一个人,但她并不是这样,由于父母比较早的离世,她并没有伙伴,所以平时只能写写诗;由于身体不舒服,话也不是很多,就导致她在别人心目中和她本人的性格有点差距。金陵十二钗中首榜的两个女子,我比较喜欢林黛玉,不怎么喜欢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很圆滑的女子,做什么在别人的印象里都是很好的。但有一回里,她在找林黛玉,不小心偷听到了两个丫鬟的谈话,被那两个丫鬟发现了,然而她并没有主动的承担责任,跟那两个丫鬟说自己是不小心听见的,而是说她自己看见林黛玉在这里,自己刚刚来到,而林黛玉刚走。这就误导了那两个丫鬟,并且很讨厌林黛玉。我觉得薛宝钗有点过分了,虽然人人都想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但是我觉得她不能他人来成全自己。看完这一章后,导致我很讨厌薛宝钗这个人物。
金陵十二钗中每一位女孩都有每一个不同的结局,林黛玉活生生被气死、薛宝钗年轻守寡……或许,这就是每一个人不同的命吧。
这本小说是一本悲剧小说,故事情节如同一首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曲谱上下都弥漫着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小说里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或许正如小说第一回的绝句所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
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
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十六
红楼一梦,恍然惊醒,悲剧,美到让人心伤——《红楼梦》读后感。忆梦中之事,似是难记;忆梦中之人若在面前;忆梦中之言,甚觉心伤。无奈,超脱时期,末成悲剧。
"满纸荒谬言,一把辛酸泪。皆云息者痴,谁结其中味。"低声诵吟,重复咀嚼,曹雪芹阅尽沧桑,在从彼的少年阅历中与材,回想的暖馨,身世的炎凉,更是给作品增加了无限的魅力。曹雪芹的作品超出了全部时代,书中的配角贾宝玉完整背离了过后的礼法,但却很是契合当初的观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宏大的成绩!
在我看来《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充斥了无奈与悲伤。但却在无绝的悲伤之中透出了摄人心魂的美,书中最大的悲剧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恋情婚姻瓜葛,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毕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作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的选择题。悲剧产于二个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心中独一的良知,而宝钗固然也可疏可敬,但心上总有一层隔阂。
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却越去越发明宝钗合乎儿媳夫的尺度,黛玉的性情气质却不替他们所喜。宝钗能尽量将大家束缚在礼法的范畴之内,黛玉却返去做了执着的暴露。
悲剧尤其发生于两个取舍威望性的迥异:爱谁,宝玉保持了本人的.挑选;然而,弃谁,宝玉是一点也不权力的,所有蒙于父母之命。终极,宝钗折嫁,黛玉回魂。于是,悲巨变成了不可防止的终局。
鲁迅曾说功一句话:"悲剧是将有价值的货色覆灭给己望。"又言"但凡傻弱的公民,即便体魄如何健齐,如何茁壮,也只能干毫无意思的示众的资料跟瞅客,病逝世多多是不用认为可怜的。"可睹,无价值的灭绝并不是悲剧,而《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震动我口,就由于它将被誉之物的美表示得酣畅淋漓。例如林黛玉,书中充足写没了她的寻求取气量之高贵若不是如此她的悲剧即也不会令人如斯印象深入。唉!说到可悲处愈是可哀。也罢,就此放笔。
不知为何,合上手中的《红楼梦》,竟是想再看一遍。或者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吧,犹如一梦,美的让人不想撒手!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十七
我读了《红楼梦》一书,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腐朽封建社会,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生来嘴衔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虽然她的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就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她诗情画意,聪慧灵秀。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居于首位。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我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与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制度的人,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中,一边是封建社会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自由之身的追求始终不弃。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文学的真谛就在这里。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十八
说来惭愧,相比起很多人在小时候或至少在学校念书期间就读过红楼梦,我算是很晚才认真读的。中学课本上选的章节自然是学过,可真正阅读整部著作是在工作了几年之后了。
对于这部伟大的著作,我实在自觉不够格作书评,单写一点点感受。
一是总记得看书过程中无处不在的伤感——哪怕是在看热闹或温馨的情节的时候。
因为已经知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结局,在看到海棠诗社、芦雪庵即景联诗这些温馨场景,看到那些玲珑剔透才华横溢的姑娘们的时候,会更觉得无比惋惜和悲哀...
读着读着,便不时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多么贴切。
二是后来读其他作品时总会感受到红楼梦的某些影子——确定是不同的故事,却总看到一些相似的轨迹——可能是红楼梦写透了世情人性,而往往世情人性总是有其相似之处吧。
比如《大秦帝国》,秦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帝国一时新兴蓬勃耀目,可堪堪十五年即迅速覆灭;又如《大唐兴亡三百年》,玄宗年间唐朝气象极盛之时安史之乱骤起,长安陷落大唐倾颓;甚至《红顶商人胡雪岩》,也是在看起来势头最盛的时候整个商业系统滑向崩溃破产......
——“盛极而衰”的原因必定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每次想想,“内部自杀自灭,才能一败涂地”的确是重要原因之一。
是以总觉得,读完红楼梦之后,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在后来读到见到听到的故事中,总能有所关联而反复体会,同时也会一点一点积累起更多更新的理解和感悟。
令人常读常新,永久回味,这就是经典著作的魅力吧。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十九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要读懂这本书可不容易。这不我采用老师教的办法,先看电视剧,再回归书本,不懂的再问度娘,读懂《红楼梦》也就不难了。
要读通这本书,首先得了解当时的背景,这不,我先对作者曹雪芹来个全面的了解。他的祖上非常辉煌,曾祖父曹玺原来是皇家的奴隶,后立下功劳,获得了康熙的喜爱和信任。当时曹家有钱有地位,非常显赫。所以他的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到了雍正当皇帝时,因两家关系的渐渐疏远和皇帝严查父亲生前亏空国家银子的事情,曹家后来被扯入皇室纷争继而被抄家。突遇家庭变故,心灵受到极度打击。家庭的变故,人生的起落,人情的冷暖。给这篇名著提供了素材。
《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很多,关系复杂,为了弄清楚人物关系,我还特意去了姑姑家取经。姑姑陪我边看边讲解,还在纸上涂鸦他们之间的关系。原谅我的坦白,我还是不大捋得清。大致了解了故事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大观园里面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的反应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
《红楼梦》让我见识到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懂得了许多道理。我也很佩服曹雪芹,文章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更让我喜欢的是书里面有很多很幽默的有趣味的古文,歇后语,积累它们,可为作文增色不少啊!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二十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世界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我早就向往了,尤其是当悠扬的越剧在我耳边响起,“一个林妹妹从天而降,像刚出洞的轻云,娴静如水上的花,动作如风和佛柳”的时候,我就想赶紧去看。
有人说《红楼梦》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无能和黑暗;有人说《红楼梦》讲的是宝玉和黛玉至死不渝的爱情;有人说《红楼梦》是时代的叙事,像百科全书;还有人说《红楼梦》前后贯穿着“情”字,宣扬中国名人的真善美精神。就像鲁迅老师说的:“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只是因为读者的眼光……”在我看来,《红楼梦》讲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贾的家,因为皇室而繁荣昌盛,却逐渐衰败,最后家人因为犯罪而被没收。
《红楼梦》,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蔑视名利,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行为“偏僻乖张”,典型的叛逆宝玉;孤傲多愁善感,思维敏捷,是金陵十二钗中的黛玉。有个宝钗,大方优雅,举止优雅,待人接物很圆滑,讨厌官场的黑暗;还有奔放的湘云,泼辣恶毒的凤姐,善良内敛的袭人.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刘奶奶,心地善良,心思缜密。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为了讨好贾母,在酒席上故意出丑,幽默地说:“老刘,老刘,牛吃多少,老母猪吃多少,别抬头!”哄着大家笑,我也跟着笑。
《红楼梦》最悲伤的一幕是黛玉葬花烧稿。当我读到《葬花吟》“花满天,红香无怜?”那时候,我仿佛看到刚刚开放的花朵渐渐枯萎,花瓣在风中漫天飞舞。甚至是曾经随风逝去的芬芳……可是谁会可怜他们呢?只有孤独憔悴的黛玉!可是黛玉死了,还有谁会怜惜这些花,还有谁会怀念她可怜寂寞呢?难怪她要发出“没有悲伤的歌给我,我什么都不知道”的感觉!黛玉闻知宝玉、宝钗即将成亲,忽然病情恶化,奄奄一息。这时候她把自己喜欢的诗,手帕,眼泪,对宝玉的爱都烧掉了,让人泪流满面!在我看来,她燃烧的不仅仅是诗歌,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对于宝黛来说,有的人是被爱情感动,有的人是被悲剧感动。站在青少年的尾巴上,我们似乎已经学会了被他们的真实所感动。
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悲伤,他们可以痛苦地表达自己的不悦,他们有勇气去读恶《西厢》。但他们最真实的一点是,他们逃不出世界的网,怎么逃,却编织了自己的网,孤独终老。
但至少,他们努力了,冲出了银网,但也够了。
我不能忍受的是,《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很悲惨。黛玉死于怨,归天,凤魂归金陵,宝玉出家。一个有名的贾家就这样分崩离析了。不禁感慨“人有喜怒哀乐,月缺雨露阳光。这件事在古代很难完成!”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二十一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工于心计,城府颇深,似乎不比黛玉更得读者的青睐。而我要说,宝钗之姿容不一样于黛玉之风韵,宝钗之悲苦也非黛玉能体会。
都说黛玉是株芙蓉,傲世独立。那么宝钗便是花中牡丹,其美虽不似芙蓉的高处不胜寒,却多分雍容典雅,沉静大度。
贾府中腐败隐晦,处处皆是勾心斗角,而宝钗处其间并不曾畏惧,也不急于躲避,更不像黛玉过于洁身自好而锋芒毕露,使自身在大家庭中难以立足,宝钗有的只是份超脱的淡定从容,她温和处事并不看轻赵姨娘贾环等人,为人宁静平和的同时又不乏细心谨慎。
人人皆赞宝钗端庄贤淑,殊不知她温柔沉默之下是颗比黛玉还要机警的心。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清贾府各色人等。袭人曾请求湘云代做些针线活,宝钗得知,深深体会湘云在家中的不易而对袭人说明情景。湘云家去时与宝玉等人难舍难分,还是宝钗看得最清楚,明白她若再不回更会被她婶娘抱怨。最终湘云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么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由此可见,宝钗既机敏、心地又善良。
宝钗和黛玉有个共同点便是对世事看得太清。惜春曾说过黛玉总没一点看不破,可若是什么都看破了,那世上还有什么是真的呢?这点惜春倒是看破了,因而她走向黛玉的反面,然而宝钗看轻却不愿看破。她深知社会庞大的力量和自我的渺小,纵然她天性聪慧,精通文墨,却也只能随从守份。久而久之,她便选择从容对待,以开阔的心胸坦然理解现实。
都说黛玉是梦想主义者,宝钗是现实主义者。其实黛玉之梦想实为幻想,她在封建道德上的突破纵然可贵,却也无力;而宝钗之现实观念实为聪明选择,并非不想反抗,而是预先料到这样做结局必然是个杯具,这在必须意义上也成就了她淡然平和的心态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三春尽去,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
红楼梦后回读后感篇二十二
《红楼梦》第四回,是一场男人戏,却用四个男人上演的一场闹剧,暗写了一个女人,这便是香菱。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从四个男人的角度,活脱脱塑造了香菱的形象,又从香菱的角度,反衬了四个男人。
首先,从门子的角度。“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想想十二三年前,那时的门子,还是个小沙弥,却天天哄着香菱玩,对香菱的模样格外注意,加之一颗朱砂痣,便可在多年之后认得,可见香菱是个天生的美人胚。门子是个俗之又俗的人,却是真正关心香菱,所以会“不忍其形景”,派自己的妻子悄悄去安慰她。小时候的门子,也是个天真无邪的小沙弥吧,是否也对这个长着朱砂痣的漂亮小妹妹有着朦胧的喜爱?倒让我想起了一休哥和小叶子。只是物非人非,小沙弥已经成长为门子,尘世的肮脏逐渐污染了他的心,他能够给予香菱的,只剩下了叹息。
其次,从贾雨村的角度。香菱对于贾雨村应该是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门子说香菱是贾雨村的“大恩人”,贾雨村倒未必这么看。话说,贾雨村不是已经重谢过甄家娘子了么?以雨村为人之现实,不会把这笔债无休止的偿还下去的。雨村是个理智而冷血的人。凭着理智,他可以较准的说出香菱的结局,“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者”;只是,即便是做了徇私枉法之事,他所能想到的,也仅仅是对不起皇上,而不是对不起帮他走向光辉大道的甄士隐。
再次,从冯渊的角度。一个“酷爱男风,最厌女子”的男人,为一个女子丧命,可见此女子的容貌气质。而冯渊的容貌气质,从冯渊相看过香菱,并付了银子之后,香菱庆幸的叹道“我今日罪孽可满了”便可知一二。对照后文,说薛蟠的人“把个英莲拖去”,我想香菱并不情愿跟薛蟠走。对冯渊则是“庆幸”,对薛蟠则是被“拖去”,冯渊的形象,我们也可以大略估出。
最后,从薛蟠的角度。薛蟠一向被看作是反面角色,那么薛蟠到底做过几件罪不可恕的事情?想想后文书中,薛蟠调戏柳湘莲,其实是因为他把柳湘莲当成了轻薄人物,后来知道湘莲为人后,便不再有胡来的想法,而是与其结拜兄弟,并为其张罗成家;薛蟠不肖,却真心疼爱妹妹,外出归来也不忘给妹妹带礼物;薛蟠好女色,却没有像贾珍贾蓉父子,不顾伦理的糟蹋了尤氏二姐妹。如此看来,通篇,薛蟠让人无法原谅的,只有打死冯渊这一件事了--别说他抢走香菱,香菱是他买下的,他付了钱,而不是强抢。那么,薛蟠为什么会做下这种天理不容之事?为了香菱!因为他“见英莲生得不俗,立意买他,又遇冯家来夺人,因恃强喝令手下豪奴将冯渊打死”。有薛蟠这个大俗人眼中的“不俗”,再不用多余的笔墨描写香菱了。而薛蟠虽然在后文中没有做过不可恕之事,却在一出场就打死了人,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都证明他本身的心狠手辣。
从他人的故事反衬香菱,再从香菱的故事照见他人,第四回这红绿相衬的写法让人越看越有味道。
《红楼梦》第四回,是一场男人戏,却用四个男人上演的一场闹剧,暗写了一个女人,这便是香菱。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从四个男人的角度,活脱脱塑造了香菱的形象,又从香菱的角度,反衬了四个男人。
首先,从门子的角度。“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想想十二三年前,那时的门子,还是个小沙弥,却天天哄着香菱玩,对香菱的模样格外注意,加之一颗朱砂痣,便可在多年之后认得,可见香菱是个天生的美人胚。门子是个俗之又俗的人,却是真正关心香菱,所以会“不忍其形景”,派自己的妻子悄悄去安慰她。小时候的门子,也是个天真无邪的小沙弥吧,是否也对这个长着朱砂痣的漂亮小妹妹有着朦胧的喜爱?倒让我想起了一休哥和小叶子。只是物非人非,小沙弥已经成长为门子,尘世的肮脏逐渐污染了他的心,他能够给予香菱的,只剩下了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