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实用12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篇一
百年前,奥斯卡王尔德曾说过:“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这句话也许可以用来概括这本名为《月亮与六便士》的小说。其主角斯特里克兰正是这样一位敢于放弃一切追求梦想的天才画家,而他本来却是一位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
我于一个深蓝色的夜晚读它,只因为觉得书名很符合那撩人月色。读毕后,月早已无影无踪,只留下斯特里克兰的身影与话语烙在我心上。
然而,它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斯特里克兰眼前的阴霾堵塞被大风卷帘一夜,早已荡然无存,只剩晴朗的夜空在头顶张扬,伴随一轮皎月。
他只身来到巴黎,穷困潦倒吃尽苦头,住脏乱狭小的房间,吃硬面包,有时甚至买不起必须的颜料,但他似乎毫不介意;他野性十足,朋友的妻子为他神魂颠倒因他自杀,他饱受舆论。这些都只是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对家人、朋友与一心爱他的情人都冷酷至极,对世俗也是冷嘲热讽、傲慢不屑,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却本能的狂热,他只愿抬头仰望月亮,对脚下的六便士熟视无睹,他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只追求自己的灵魂有处安放。
最后他还是离开了文明世界,到一个岛上娶妻生子,潜心创作,当他终于创造出改写现代艺术史的不朽之作后,他也早已病入膏肓。他叮嘱土著妻子在他死后烧掉壁画,这杰作刚一诞生又化为乌有。
斯特里克兰以身证明了“艺术是永远的感性”,爱、欲望只是他暂时的解脱,但他的灵魂还要寻求一种更大的、难以琢磨的解脱。
也许,当人类的精神抵达了自身,它便超越了自我,不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只为了其自身而存在。
也许,付之一炬正是涅槃重生的象征,这场毁灭由此显得更加撼动人心。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篇二
今天是我参加扇贝读书营的第63天,读完了《月亮和六便士》的英文版原著。随便记录一下读书心情,三言两语零星散落,反正想哪儿写哪儿吧。
因为之前已经写了中译本的读后感,所以情节在此不赘述,主要说说读英文版的一些体会。
这本书在扇贝的难度分级是考研,读书营介绍的词汇量大约是1.2万以上,而之前我自己阅读的书籍难度分级都是四级,所以读这本书可以说跨了挺大的一个台阶。说句老实话,报名高阶读书营的时候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读懂,能不能跟上读书营的节奏。
不幸的是,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恰恰是最难的,整篇不知所云。第一天开营我在外地出差,整整读了四十分钟才把当天的内容囫囵吞枣读完。此时的感觉是当头一棒,一下打蒙了。当时很后悔高估了自己的智商,报了高阶读书营。但是既然已经入营了,也不能轻易放弃。于是紧急百度了这本书的背景资料,了解大致内容,以便于第二天继续连蒙带猜完成任务。
这样咬牙坚持了几天后,情节渐渐铺展开来,作者的白描分析总算结束了,阅读难度降低了很多。同时我也抓紧读完了中译本,辅助自己的英文阅读,加深理解。加上读书营赠送的柯林斯字典包,每天的读书讲义辅导,阅读感受越来越轻松有趣,到最后居然有些期待每天的推送。
后来入营的很多群友也有类似感受,前几天读晕了,之前积累的阅读能力似乎荡然无存,智商严重被碾压。幸好有我做急先锋,及时安慰了他们受伤的小心脏。如今回头再看,如果不是因为交了读书营的钱,如果没有读书营的讲义辅导,如果没有营地老师提前告知,肯定第一天就弃读了。从此以后我都没机会跟别人说:“我读过《月亮和六便士》的原版书。”
作家们也不知道是怎么考虑的,把书的开端写得那么晦涩难懂,生生挡住了一大批读者。大约就是要通过最初的屏障过滤掉那些没有毅力不能咬牙坚持的人吗?如此这般,坚持读完的人才有资本引以为荣?而实际上,忍过前面三四天,就柳暗花明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篇三
这个离经叛道故事中男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法国19世纪与塞尚、梵高齐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而有能力让这个有着狗血剧情的故事成为传世名著的',就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毛姆。
当然,《月亮与六便士》绝不是蹩脚的三流小说,靠着离奇的情节和感官刺激来吸引读者。作者毛姆只是用精准的描写,将复杂的人性解剖给你看,哪怕你不喜欢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但你无法否认毛姆的刻画精准,语言犀利,表述传神。在合卷之后,有一个问题值得每一名读者思考:有没有一种东西,值得让你放弃拥有的一切去苦苦追寻,哪怕从此一文不名、衣衫褴褛、身患绝症也无所谓?这,大概就是“月亮”与“六便士”所要表达的幽深哲学内核。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篇四
这是一本不知道该留下什么评论的书!
于我而言,最开始的斯朱兰,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欲望,过着和世俗之人没什么区别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他不再希望,自己成为六便士的奴隶,他内心的野蛮,一下子释放出来,离开世俗,去追寻月亮!
最后的斯朱兰,在追寻月亮的这条道路上,他也许一直在冷嘲热讽他自己,同时也赤裸裸地伤害着别人。但是没有办法,为了追寻梦想,就是要付出,为艺术献身。他也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艺术奉献一生,留下了世人瞻仰的艺术佳作。
我总想着,我该对斯朱兰持积极评价多一些还是消极评价多一些?
作为个人,我是讨厌且看不起他的,一次次地伤害,都是他撇掉责任的一种表现。不管是对把他当成珍宝的朋友,还是一任妻子,一任情人,他总是在享受情欲之后逃脱,打着追求梦想的幌子,去过着自私的生活。
上升到思想层次,我又是钦佩他的,至少在中年,他还能放下一切,去追寻心中的月亮。他可以脱离复杂纷繁的人情世故,可以抛下不值钱的物欲,活出真正的自己。
上帝的磨子转的很慢,但磨的很细。有的人,游必有方,有的人,不忘初心。月亮不比六便士好,自己选择的生活,才能活出想要的模样!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篇五
这本书是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一个故事,以毛姆本人的话说便是:“用一根恐龙的胫骨还原出一个恐龙。”为什么我推崇这本书,不是因为故事情节多么迷人,主人公多么伟大,爱情故事多么荡气回肠,而是因为作家本人实在犀利。他以为他躲在故事的背后创造出一个故事来,但你却能看到作家的思想和骨骼,如同梦娜丽莎想要藏匿在颜色暗淡的古画中,而她的似笑非笑让你的眼神无法挪开。
01—想象力丰富的修辞
首先你会被他想象力丰富的修辞笔墨给吸引住。他会用一些形象且富有创造力的比喻,让你理解一些难以一言概之的东西。看看他是怎么描写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珍贵而不为人知的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些语言读完,感觉唇齿留香,可反复琢磨,细细切磋。
这无疑是无数夫妻的平安一生的故事,是人世间生活的样本,具有一种家庭的温馨,它让你想到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穿过绿色的草原迂回前行,最后流进了浩瀚的大海,但是,大海是那么的平静,那么寡语,那么超然,你倒会被莫名的不安扰乱。
为什么你会认为美,这一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能像石头一样被扔在沙滩上,让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便捡起来。那是奇妙的东西,奇怪的东西,画家经过折磨灵魂,才能从这混沌的乱世中将他找出来,画家把美创造出来,美可不是所有人都能辨认出来的,你要想认出美来,就必须重复画家的那种冒险,他唱给你听的是一曲优美的旋律,你自己内心要再次聆听他,你就需要知识,敏感性和想象力。
我们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铜塔里,只能通过符号与我们的同胞交流,可这些符号是没有共同价值的,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设法把我们心里的珍宝转送给别人,求他们慈悲为怀,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力接受他们,于是我们只好孤独的前行,肩并肩走,而不能一起走,无法了解我们的同胞,同胞也无法了解我们。
02—观察人性之深刻
你会钦佩他那深刻的洞察力,观察人性之微,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他就像一个冷眼旁边世事的侦探,凭借着他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官,外加毫不动心的冷峻,总能把看似不合理的场景用逻辑线搭起来,一五一十地说给你听,将之描述地合情合理,令你心服口服。不信你看,他是如何看待爱情和虚伪的。
我感觉,面子这东西,一旦掺和然而,我知道,他答应帮助斯特里克兰德,不是出于菩萨心肠,苦难能让性格高贵,这话不准确,幸福有时候到有这种作用,但是苦难,多数情况下,只能让人变成宵小,心生报复。
然而,我知道,他答应帮助斯特里克兰德,不是出于菩萨心肠,苦难能让性格高贵,这话不准确,幸福有时候到有这种作用,但是苦难,多数情况下,只能让人变成宵小,心生报复。
我不认为他过去心里真正有过自己的丈夫,我过去认为他爱她丈夫,这只不过是女人对关爱和舒适作出的反应,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作爱情了,这是一种被动的感情,对任何对象都能产生的,好比藤蔓能顺着树木攀爬一样。
男人的灵魂遨游于宇宙最遥远的地域,他却热衷于把男人的灵魂囚禁在家庭收支账簿的小圈子里。
有时候,人们把面具佩戴的天衣无缝,连他们自己都以为在佩戴面具的过程中,自己实际上就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但是在他的书里或者画里那个真实的人把自己毫无防范的交了出来,他虚张声势只能暴露他的空虚。
03—偶尔为之的幽默
毛姆是个英国作家,字里行间带着一点英式冷幽默。有的时候看到这些语言不禁哈哈大笑。这本略为压抑的书里面看到偶尔插播的一点冷幽默,就像英国一筹莫展的阴天中偶尔能够看到半个晴天。
“你要是想让自己坐得舒服一些,为什么不坐在一把安乐椅上呢?”我没好气的说。(斯特里克兰德)“你为什么关心起我的舒适来了?”“我没有”,我回击道,“我只是关心我自己,看见一个人坐在一把不舒服的椅子上,我自己感到很不舒服。”
04—如何创作之精髓
这个故事非常考验作家的能力。因为主人公按照世俗眼光来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30多岁以前,过着和常人无人的生活,当一名证券经纪家,娶了一位妻子,生了一双儿女,过着小康生活。忽然有一天,他灵魂中某些东西唤醒了他,他抛弃妻儿孤身一人到了巴黎从零开始学绘画。一开始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常靠他朋友接济。有一次发烧,他的朋友把他接到家里治疗,让妻子照顾他,还让出画室供他创作。结果他睡了朋友老婆,拐带了他妻子。更可恶的是他又抛弃了朋友之妻。然后随着轮船到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在小岛上又娶了一名妻子,生了几个孩子,继续进行创作,直到身染重疾过世。
这个故事如果让我来写,我首先无法理解他的生活轨迹,更没办法把这些离奇的事情全部安排到一个人身上,并且随着情节的推荐要能让读者觉得完全合情合理。他深刻地剖析了人性,并非简单地从世俗意义去写作这个故事。看到最后你会发现,你能够理解主人公的所有离奇的行为。所以能够写出这个故事的人,不愧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在文章中提到的两点方法也适用于我们现在想要研习写作的人。
我觉得,用功夫写出一些说话的窍门,或者一些奇怪的习惯,我应该能让他们不同凡响,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站在那里,却像就挂他的人物造型,他们没有从他们的背景里分离出来,从远处看,他们似乎失去了他们自身应有的图案,因此,你只是表现了一点斑驳的色彩。
老天知道书的作者会有怎样的疼痛,她忍受了怎样的苦涩经历?遭受了怎样的折磨,只是为了让某个碰巧的读者得到几小时的放松,或者驱除它路途的劳顿,如果可以根据书评作出判断,那么很多书都是作者呕心沥血写出来的,甚至曾经为他们绞尽脑汁,对有些作者来说,甚至是付出了一辈子艰苦的劳作,我从写作中汲取的教训是,作者应该从创作的乐趣中得到酬报,从思想负担的释放中得到回报,对其他东西都不必介意,表扬还是苛评,失败还是成功,都应该坦然面对。
"要记住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明月,它不要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篇六
一名优秀的银行从业者、体贴的丈夫、慈祥的父亲变成而是一个自私、固执、粗鲁、邋遢、活在自我世界的、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的人。刚刚看到这里的时候很不能理解他,甚至务必讨厌这样不负责任还口出狂言不讲礼的斯特里克兰。看着他抛弃妻子,看着他又如何伤害对自己最真的朋友,这样一个未被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何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心中很不能理解。但是到后面发现他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新的灵魂。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内心不受羁绊不受束缚才能真真正正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已经40岁有工作有孩子家庭,还能去吃决绝为了梦想起航,仅仅是这样一点就让我觉得自己会望而却步。同《一个人的朝圣》那样,听从内心的声音很重要,希望自己可以发现自己,做真正的自己,发掘潜能与才华,不被外界所干扰,这一点真的还没有做到。斯特里克兰太太也不在是之前那温柔、贤惠的女人,借助“我”的目光,我们看到了她异常悲痛的情绪背后,其实真正担心的并不是自己的处境,而是“别人的看法”。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确实不适合,也难为你忍受了17年,也应该放手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篇七
最初听到这本书时,是在自己喜欢的一个青年作者--尹沽城那里听到的,他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建议我们读读毛姆的作品。
毛姆,被称为英国的莫泊桑,一生创作长篇小说二十多部,短篇小说一百多部。小说特点: 最大限度保持作品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不扬善,不隐恶,让读者自己去观察和判断人物的善恶,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小说关注焦点: 了解人性,暴露人性的弱点。
抬头,你便会看到月亮,月亮是远方的朦胧美,它那么高高在上,令人无法企及,但当你在夜晚看到它时,内心还会充满向往与憧憬,它是你心中的理想,是你内心的冲动,是你那不被人支持与理解的梦想。
低头,你便可以看到六便士,它是天下人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想获得的东西,没有它,你就无法生存,它是你的世俗生活,是你的物质生活,是你在旁人看来活的体面的必需品。
无数人曾在这二者之间做过斗争,多数人选择了六便士; 少数人选择了月亮; 而很少有人能二者兼顾。而本书要讲的则是那选择月亮的少数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篇八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给我的总体感觉相差无几,我个人目前对他也并说不上有多么的喜爱。他笔下显而易见的男女不等与物化女性是我最反感之处。但他的言语中透露的诚实幽默却会带来短暂快乐,以及他或说他笔下人物看待事物的超然会让我些许欣赏。
阅读的时候有些灵光一闪的想法又转瞬即逝,本来明明能够抓住却被错失的感觉。然而,我知道那感觉会再来的。
“月亮与六便士”究竟何意我不知,不过貌似提到了三次跟“我”有两便士关系啊,“如果你觉得一个人的观点和你两便士关系都没有,你怎么还会在乎一群人的看法呢?”,我也觉得我个人好像越来越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了,而之前的我会说我不知这究竟好不好,但现在的我会毫不在意洒脱的说这样很好,我觉得很好。
所有觉得这样不好的,又和我有两便士关系啊。不来往就是了。不强求非要欣赏,如果欣赏是基于他人的欣赏而驱之而来的欣赏,那其实根本不懂得欣赏。
毛姆在书中说,作家要做的是发现,而非评判。我觉得这么做是睿智的,不光光是作家需要这样。
月亮总只有一个,美到泛滥也就不美了。想重复一下我最喜欢的那段话:你怎么会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像沙滩上的石头,随便哪个满不在乎的过路人都能捡起来呢?美是一种玄妙而奇异的东西,只有灵魂饱受折磨的艺术家才能从混乱的世界中将其提炼出来。当艺术家把美提炼出来之后,这种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的。要认识它,你必须重复艺术家的痛苦历程。美是艺术家唱给你听的音乐,要在你的心里再次听到它,你需要知识、敏感和想象力。
好像一部分人们觉得快乐就是终极的追求,而快乐也分很多种快乐,痛苦好像也并非就属于不快乐。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篇九
我在这本小说里看到了追求与不屑一顾的坚持。很多人都缺少坚持自我追求或梦想的勇气,而主人公却如此的执迷。值得学习的是贵在坚持的精神,但从道德面讲主人公抛妻弃子的行为实属不该。
我似乎明白了作者在这本书里投入的感情,用文字来表达每个人物的思想。显然是成功的,这是一本极具人物特色的一本小说,每个人物都很有多层次的情感思想让人无法停下翻阅的眼。
晚上月亮出现时,每个人抬头都能看见,却遥不可及,地上的六便士随手就有。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可以近也可以远,如果你想摸到月亮,一盆水就可以。不然你就远远望着吧!一盆水,哪怕是镜花水月,也能让你有所满足。我举的这个例子便是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那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心境。
他还希望他那风韵犹存的妻子找个人嫁了;他认为他的孩子已经比社会某些小孩幸福;这是他自我良心上的安慰。
当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知道他不是为了女人而是因为画画离开家庭时,他的妻子选择了支持并整个人都豁然开朗。看到这个点本以为是团聚时,而主人公依然选择离开。明白了吗?他的妻子的这种支持让他有一种负罪感,因为他妻子把这种支持当做自我牺牲!而思特里克兰德不希望别人因为他的梦想而做出什么牺牲,他需要的是真正懂他的支持。
婚姻真的不只有爱情,“爱我倒不如懂我”这句话在这个故事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篇十
“我想画画”“但你四十岁了!”
可能也是因为步入三十岁这个门槛吧,这两年听到最多的就是有关年龄的探讨。
年龄让人丑陋,年龄让人迟钝,年龄让人生病,年龄让人死亡。
年龄会让热血沸腾的青年,一下子变成低头垂脑的中年;年龄最可怕的就是让人们没有了奔头。安贫乐道的思想,慢慢腐蚀着中年人,既然人生已经如此,还折腾什么?随遇而安不是更好?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向生活妥协。
然而斯特里克兰,却在中年,选择了学习绘画并坚持梦想。他无视自己的年龄、毫不顾忌自己的绘画基础,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坚守自己的梦想。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篇十一
明白循规蹈矩未必不是幸福。但血气方刚的我想踏上更为狂野不羁的旅途。我认为我应该提防这些安逸的快乐。我心里渴望过上更危险的生活。只要我能拥有改变——改变和意料之外的事物带来的刺激。
年轻的我们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尝试:或者在罗马的.街头,你会穿着姑娘们都喜欢的仙气飘飘的长裙,拉着小提琴和流浪艺人一起演奏,又或者你突然出现在意大利某个阳光正好的午后,优雅地坐在咖啡馆里和朋友们谈论着肖邦、巴赫。生活有千万种可能,我们也能游刃有余地任意做出改变。
世界那么大,两只眼睛根本看不过来,这双腿已经丈量不了躁动的心的范围。趁着年轻,我们要去看看爱琴海蓝到醉人的天空,要去罗马街头和流浪汉哼唱一首不知名的歌,要在樱花盛开的时候,去北海道吃生鱼片,要去跑步、要去蹦极、去做最大的摩天轮,去看乔伊斯,看普罗旺斯,看王小波和汪曾祺。每一次改变,都饱含新鲜的体验。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篇十二
斯特里克兰完全不为所动。如今回想起来,我认为斯特里克兰当年对一切都是视若无睹的,只看得见他灵魂里某种躁动的景象。
当一个人全心全意梦想着什么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协同起来,助你实现自己的心愿。
正如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一样,他把梦想当作安全感,把希望当做灵魂的寄宿。自己只身去往巴黎,在窘困度日中,依然坚守梦想,只为了证明自己曾经骄傲的'盛开过。
或许他的坚持毫无意义,或许他的努力最终付之东流,但他依然在路上,不惧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