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精选22篇)
总结不仅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还能够总结出成功和经验的秘诀。在总结过程中,要注意总结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冗长和模棱两可的表述。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对总结写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一
《天气》这一单元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的内容,三年级的教材改版后,由原来的四个单元变成了三个单元,并且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单元内容就是《天气》,提到这一单元,科学老师都知道这单元的内容特别多,从气温到风向和风速,再到降水量和云量。这一单元常出现的问题,概括为下面几方面:
一、气温。
这一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正确读取温度还要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要会看一大格表示多少摄氏度,一小格表示多少度,然后再正确读数。关于写作和读作的书写方法就是要多练习,才能做到书写熟练,提高准确率。
二、风向。
这部分最容易弄不明白的就是关于风向指的是什么,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而不是风往哪吹得方向,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还要借助风向标,测量风向的工具,学会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关于风向标的使用和小旗子测量风向,要知道它们是相反的。另一个易错的问题就是大家在描述风向的时候,经常会不带风字,只说方位,所以这个要着重强调。
三、风速。
气象学家规定的风速等级是从0到12、天气日历中简化为0到2。这两个要做区分,并且强调0级也算一级。还有风速仪和风向标做到区分,不能混淆。
四、降水量。
知道降水的形式,会制作雨量器,要知道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而不是毫升,说明降水量测得是高度而不是体积。在记忆降水量等级表时,要掌握规律和方法。
五、云量。
知道云的基本形状和数量与天气之间的关系。这个部分,同学们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也有一定的经验。
《天气》这一单元之所以从四年级的教材搬到三年级的教材里,就证明了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接受这些知识的能力,也证明了科学越来越贴近生活。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二
根据仁和乡教育管理中心下发的“仁和乡20__年秋季学期教研活动方案”要求,为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层次的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观摩,从而提高理科综合组教师教研及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更好地构建课堂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理综组(化学科)教师于20__年9月23日开展了化学课教师分角色观课议课活动,现就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活动内容及开展情况
4、活动结束,各教师复印提供各自活动资料存档备查。
二、活动安排执行情况
2、观课教师按时到位,并按照要求履行了相应职责,完成了规定工作。
三、开展活动收获
通过本次化学课分角色观课议课教研活动,老师们不仅初步了解了分角色观课议课活动的开展模式,且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在观课中,因为老师们只对任课教师一方面的表现进行观摩,所以各参与教师都感觉轻松,且比以前更深入地观察教师的教学,不至于顾此失彼。特别是在议课环节,老师们通过交流,都深刻的明确,平时不太重视的教育教学环节,原来是多么的重要。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备好课,而且从把握课标到备学生、备教材、备自我、被教法学法、备教学过程,每个环节都非常的重要。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三
我校本学期的公开课已圆满落幕。全校语文教师真可谓:“八仙过海——各展风采啊!”
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广开言路,让思维之路畅通,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在书声琅琅中,各抒几见养成了多语善辩,熟读精思的习惯,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我们高语组五位老师,五节语文课,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教学智慧和教学魅力,每位教师都上出了自己的风格,他们把新的课程理念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完整具体地展示出来,这五节风格各异的语文课,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我校小学语文教学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这次活动,教师们选用的文章体裁丰富多样,或韵味十足的古文,或意境优美的散文,或情节跌宕的的记叙文,一篇篇美文,汇成一支支清新的乐曲,轻轻地流淌在我们的语文课上,也流淌在每位教师的心上。
著名的心理学家杜威说过:“老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桨把船划向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师注意了自己角色的转换,从教师匠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与投入者,从而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氛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进行了心灵的碰撞,在自主与互动学习中想之所想,言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放飞想象,品味文中的意韵美。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在信息时代,阅读成为一种生存方式,阅读是语文课标中极其重要的学习课堂。有人说:“琅琅的书声是语文课堂中最美妙的音符。”如今的语文课堂,不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而是让每个学生读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每一节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层次。而此次赛课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本,在“读”上着实地下了功夫。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四
听评课是目前中小学最常见、最常态的一种教研活动,每个人在听评课方面都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人的“勤劳付出”并没有实现个个“致富”的美好结果。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进步甚微,听评课活动的专业化更无从谈起。
十几年来,我也听了无数的课,在我专心听课的过程中,也曾发现过这样的现象:听课教师看报刊、研究自己的教材(非同学科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教师之间悄悄谈话,打瞌睡??凡此种种。打开听评课记录,不论记录本的形式如何,有相当一部分是记录了课堂环节和知识条目,记录了课堂活动的设置,但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与表现的不多,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想法少,对课堂现象的诊断分析少,针对课堂现象的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的少。评课语言冠冕堂皇,针对性差,活动实效不高。下面就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谈一谈对听评课活动改进的几点思考。
【案例描述】
前段时间,我市教研室组织了全市初中素质教育质量效益双高工程专题视导活动。其中听评课活动是一项重要内容。我随机确定了一节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我爱我师》,在所有听课人员未作任何交流的情况下,该校的思想品德课教研组的全体教师便与我一起走进了课堂,对该教师的课堂进行了全程的观察与思考。下课后,我们便在教研组里进行了评课活动。评课伊始,参与听课的老师沉默不语,为打破这种局面,我首先发言,简要介绍了调研活动的目的和程序,推介了其他学校在听评课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但对该课并未作评述,以免对其他教师的发言产生定向影响,慢慢地,参与听课的老师们开始发言了。
a.这节课结构完整,教师语言流畅,教学模块推进,环节过渡自然,但学生的活动不够积极。
b.教师注重了问题情景的设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和认知规律。
c.教师对教材的挖掘适当,注重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
d.教师注重了双基教学,但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不自然,落实不到位,对《课程标准》需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
e、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课堂信息量大。 f.教师课堂中没有问题的生成,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按教师的原有预案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g.教师教态自然,但板书逻辑性不强,字体欠美观。
??
最后就该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一个小时后,评课活动结束。
【活动分析】
本节课是在教学专题调研中随机确定的一节课,课前并没有通知教师本人,是一种处于常态下的课堂,客观展现了教师所具有的教学能力,教师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课例研究的角度来看,感觉存在以下问题:
1、在听课前,听课人员缺少必要的交流,缺乏明确的分工,观课的视角不明确,研究问题的指向性、目的性不强。
2、老师们在听课过程中,过多地关注了教师如何教,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控制课堂的问题,但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缺乏关注;听课教师对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课堂讨论设置的问题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缺乏深层次思考和有效的价值判断。
3、在评课时,不少教师善于当沉默的听众,不善于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他人经验和做法缺乏质疑的勇气;过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对于实质性内容和对某个问题的处置缺乏真知灼见。所指出的优点和缺点缺少必要的现象支撑和理性思考,下一步的整改、建议不明确,不具体;执教教师处于被动的听众地位,没有形成互动交流的研究氛围,民主的气氛明显不足。
4、评课结束后,没有进行总结和对问题建议的梳理,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缺乏行为跟进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的整改落实情况无从掌握,活动的实效性需进一步增强。
从管理的角度看听评课活动,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发自教师内心的、自觉主动的听评课活动,可谓是取经的重要渠道,因为这是“我要做”;听评课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手段,学校对教师听评课的数量进行了规定,并将听评课情况纳入了个人业绩考核。在这种制度约束的状态下,有部分教师的心态转变为“总是不让我们闲着,有时间就要去听课,还要达到规定的听课节数,真烦人”,在这种情况下,听评课活动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是“要我做”,带着一种极不情愿的心理去工作,能出效果吗?还有,不少地方,学校为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和督查,实行“推门听课”,让不少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听评课活动实效差,差不在活动本身,而在于教师个体专业追求方面动力不足,缺乏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没有带着思考的头脑进课堂,这也就难怪听评课活动的实效性不高了。
【反思改进】
通过以上对目前听评课现状的分析,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行为,我们认为改进听评课活动,提高听评课活动的实效性,促进听评课活动走向专业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进教师在常态的教学研究中有所追求,有所收获,需要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专业精神,不断强化教师自觉追求、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2、建立有效的学习制度。学习是教师保持教学青春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教师才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知识结构的不断重建,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的需求,在常态的教学研究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发言权,收获更多的研究效果。因此,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学习制度,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诉求和教学研究需要,开展主题学习活动,通过答辩、演讲、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促进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虽然处于实践层面的专业智慧不可移植,它镶嵌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存在于具体的课堂关系中,弥漫在具体的课堂文化中。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更应该是教学智慧的形成过程,更应该是课堂闪光点的成因。这样,通过学习他们成功的道路,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五
根据仁和乡教育管理中心下发的“仁和乡20xx年秋季学期教研活动方案”要求,为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层次的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观摩,从而提高理科综合组教师教研及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更好地构建课堂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理综组(化学科)教师于20xx年9月23日开展了化学课教师分角色观课议课活动,现就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4、活动结束,各教师复印提供各自活动资料存档备查。
2、观课教师按时到位,并按照要求履行了相应职责,完成了规定工作。
通过本次化学课分角色观课议课教研活动,老师们不仅初步了解了分角色观课议课活动的开展模式,且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在观课中,因为老师们只对任课教师一方面的表现进行观摩,所以各参与教师都感觉轻松,且比以前更深入地观察教师的教学,不至于顾此失彼。特别是在议课环节,老师们通过交流,都深刻的明确,平时不太重视的教育教学环节,原来是多么的重要。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备好课,而且从把握课标到备学生、备教材、备自我、被教法学法、备教学过程,每个环节都非常的重要。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六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诗歌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角度,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初读课文,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三点: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听读、赛读、评读、范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的课堂。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个环节:“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学生表现都很活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子深情的体验。
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不足之处是教师的示范朗读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影响了朗读效果,以后在这方面还须努力。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七
为深入实施南溪街道小学新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优化课堂,提高课堂质量,为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教师提供参与、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营造研究教学、改善教学的积极氛围;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本次活动每位教师的授课,都各具特色,突出了各自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流程合理,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表现了我校教研活动的亮点:
1、领导重视,群策群力,全程服务
本次教学从校长到副校长都十分重视,组织的每一个细节,学校的各位校级领导都很关心。黄校长亲自为大家录象和拍照,教导处认真组织实施,从课堂教学的筹备到评课总结,学校领导自始自终全程参与,教研组年级组全方位予以帮助,评委们认真听课评课。正是因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老师的积极配合,从而确保了这次教学竞赛获得圆满成功。
2、态度端正,准备充分,展示风采
在活动中,我们看到教师态度端正,非常重视,准备充分。通过锻炼,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促进和提高,也让老教师们受到触动和启发。在活动中,教研组老师团结协作,共同钻研教材,探索教法,分析学情,资源共享,合作意识强,展示的成绩好。教师认真准备教学方案、教学教具,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求学、钻研、上进的精神和互助合作的精神,展示了良好素质风采。教师的求知探索的精神正在形成,可以说,每一堂课都是老师们心血和汗水的结晶,都是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精彩的展示。
3、打造精品,展示特色,堂堂精彩。
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亮出了自己的优点。活动激活了教师的潜能,涌现了一些教学新秀。这次竞赛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发现了一些有潜质、有能力的教师,欣赏到了一些好课。黄蓉老师,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用心贴近学生,用灵魂感染学生,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传达着给学生关怀,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对基础差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外语课超越教材、走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是难得的一堂生动活泼的外语课。如姜刚良老师的语文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教师动作示范大方到位,教学双边活动把握得当,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体现了快乐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可以说,十几堂课都有个性,各自展现了各自的特色,堂堂出精彩。
4、创新意识,创设情境,调动气氛
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抱着虚心学习态度认真备课、上课、听课,积极参与到本次教研活动中。我们看到老师们有改革创新的意识,能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学生上课学习积极,课堂气氛好。通过教学活动,评课,增进了同行之间、学科之间和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家对现代教学理念有了更深的感悟,也对现代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
5、课改精神,深入人心,创新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教师们能努力创设学习情景,尽量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教师们能够利用分组讨论、学生到台上板书、自由发言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效果很好。很多好的做法都生动地说明课改精神已深入我校教师的心灵深处,课堂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本次活动在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从总体上看,教师基本功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值得探讨、改进。
1、教师讲授的内容多,预设的多,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有效学习的不够。有效的课堂容量应以有多少学生学会和学生学会多少来计算,而不是单纯看老师讲授了多少。
2、有的老师仍存在备课时只备教材,不备学生的现象。飘在空中,离学生较远。教师自身的素质展示很好,但教学知识落实不够。
3、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仍有所欠缺。出现两极端,或上到哪里算哪里或过于注重形式硬撑着完成教学设计内容,课堂教学实质性的东西把握准确度不够。
4、总体上看,师生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学生的回答讨论多数还是浅层次的。还未能真正面向全体。有的提问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不要刻板地按事先设计提问,更不要总是提问固定少数几个学生。
5、有的老师板书缺少设计,随意性大,起不到提示和强化知识的作用;
6、作为教学还应注意细节,要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语言、教态的细节。
1、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堂常规,要遵照教学的规律办事,不能随心所欲的搞教学“拼盘”。不搞“形象面子工程”,这样做违背了学习的规律,淡化了教学的主体,其实也不会收到多少效果。
2、要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眼中,不能有死角。我有几堂课听课坐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上,比较多的看到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冷落后的表现。这些学生在教学初始,和其他人一样的兴致勃勃,也许是担心老师看不见,举手时还特意站了起来,有时还向老师发出了请求的声音,但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只叫靠前面的学生发言时,他们就渐渐的不举手,继而伏在桌子上,甚至相互交谈别的事情,在那时,我才深深的觉得自己过去的如此做法对学生有多大的伤害,我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边、远、差的学生,给他们表现和进步的机会。
3、提倡超越教材,但必须有正确理解教材、尊重教材做基础,不然只能偏离方向。今后我们还加大教师自学的力度,既包括教学理论,也包括新教材。自发的校本教研是最有生命的教研,是最有潜力的教研。
5、摆正常规课与公开课的关系。偶获成功存在较大侥幸,不断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们应该用公开课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平时的每一节课,认真的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常规课和公开课之间应该划等号。只有把平常课当公开课,才能把公开课当平常课。
总之,这次教学活动是以新课改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为教师们搭建锻炼成长、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为老师们提供相互启发,互相学习的一个平台。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做课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推动了我校整体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成功是精彩的,遗憾同样精彩,有一位哲人说过:有遗憾才会有进步,关键是我们要能够发现遗憾,找到遗憾,弥补遗憾,让这份遗憾在磨砺中迸发出惊人的光彩。我们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工作更是如此,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让我们一起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做出更大的努力。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八
1、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看整点、半点。
2、引导幼儿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学习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3、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具:大的钟面一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时钟课件。
2、学具:小时钟、表现幼儿一日活动的图片每人一套,每人一套作画工具、废旧材料、胶水、剪刀、等。
【教学过程】
师:要遵守时间做事,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钟表,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小钟表。
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钟表上有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引发幼儿有目的的观察并产生了幼儿间的互动)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钟表上有什么?
幼:(幼儿齐声回答)有数字、针。
师:有哪些数字?
幼:(幼儿齐声回答)1、2、3、4、5、6、7、8、9、10、11、12、
师:有几根针?它们的长短一样吗?粗细一样吗?(幼儿自由发言)
(幼儿操作,并学说)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发现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
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现在它们都站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了。请你们猜猜谁会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预备—开始!(教师操作课件 )
提问:谁跑的快?(分针)
议论: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
(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格。)分针时针谁会赢,(分针)
小结:长针长,短针短;长针走得快,短针走得慢;长针走一圈,短针走一步。
(评析:大屏幕上的课件把知识准确的传达到孩子们的眼睛里,通过老师的反复演示课件时针、分针赛跑,让幼儿明确了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2、认识整点、半点。
师:那小朋友分针走一圈指到12上,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整。分针指向6,时针指到两个数字之间,就是半点。如: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3和4两个数字之间,就是3点半。
(教师操作钟表---请幼儿说出是几点。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师:今天小钟表还给我们带来了几位小伙伴一天的生活图片我们来看一看吧!
(1)、来小朋友看看两位小伙伴是几点起床穿衣服,洗脸刷牙的呢?(7:00)你能不能把你的小钟表拨到7:00呢?来试一下吧!(小朋友真棒!及时鼓励)
(2)、看小朋友是几点上学呢?小朋友拨一拨吧!
(3)、小伙伴是几点上课的(幼儿操作)
(4)、小伙伴是几点做操的(幼儿操作)
(5)、小伙伴是几点吃午饭的(幼儿操作)
(6)、小伙伴是几点课外活动的呢?(幼儿操作)
(7)、小伙伴是几点放学看电视的呢?(幼儿操作)
(8)、小伙伴是几点睡觉的呢? (幼儿操作)
师:这是小伙伴一天的生活也是他一天的作息时间!那你能说一说你在幼儿园的一天。几点钟做什么事情吗?小朋友和你的小伙伴讲一讲拨一拨你是几点起床?上学然后正确地拨钟表,看谁拨得又对又快,并启发幼儿要遵守作息时间。
请幼儿用文字、图画及符号等形式进行表征活动,用画钟表表示具体时间。
师:小朋友都知道你的一天几点钟所做的事,我们来做一份作息时间表吧?来小朋友看老师制作的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布置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作息时间表(幼儿制作)
幼儿陆续画完,相互介绍“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师:小朋友制作的作息时间表真漂亮,小朋友之间相互介绍“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小朋友作息时间表做好了你们可要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吆。小朋友我们可以把制作好的作息时间表贴在家里或者我们教室的作品区。我们要按作息时间去做事。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身的家乡)。
2、同学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同学表达自身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示,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身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同学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假如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和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干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同学读“思故乡”。
7、生用自身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示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身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十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对同学的深远影响。
3、写出对怀特森老师的评价;
师:同学们从幼儿园开始就与老师接触,对老师应该不陌生,谁能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b、在这件事中,同学们对怀特森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2、讨论:a、开始时同学们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博学呢?
b、“详尽”是什么意思?怀特森先生详尽的讲了些什么?
c、除了讲了书本上写的那些,请同学们猜测一下怀特森先生还可能讲些什么?
d、遇到一位这么博学的老师同学们会怎么想?同学们的表示又怎么样?
3、小结。
4、考虑,讨论。
a、你从哪些句子里感受到了我们的愤怒?能不能通过朗读把你体会到的愤怒之情表达出来。
b、面对愤怒的同学们怀特森先生是怎么做的?
c、文中的“这”指的是什么?怀特森先生讲的就真的没有一点让我们怀疑的吗?
d、做为一个旁观者,听了怀特森先生的解释,你想对愤怒的同学们说些什么?
e、愤怒的同学们听到怀特森先生的解释后,会说些什么呢?
1、读课文,考虑:
b、理解:“一贯”,“谁”在文中具体指哪些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读课文,考虑:
1、同学们在上怀特森先生的课之前和之后有什么变化?
2、正视是什么意思?你从这个词里体会到了什么?
学习了课文后,相信同学们对怀特森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填空题:我认为怀特森先生是一位( )的老师,并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谈谈为什么这样填。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十一
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从小的梦想,大学毕业后我就渴望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拥有属于自己的班级,现在这一切都实现了,我是快乐同样也是幸福的。而这次公开课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第一堂公开课,所以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受,激动中带着紧张。一方面由于自己才开始从教很多方面都还欠缺经验,另一方面害怕自己把这次公开课搞砸。所以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公开课,第一步就是选题,然后就着手设计教学过程,在不断的改教案和做课件中我感受到了语文的乐趣,从中也发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照着自己设计的思路,我上完了我人生中第一次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了一些成败得失。
一、 温故中学新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龄比较小,他们的遗忘性很大,根据艾宾浩斯遗忘定律我选择了复习导入的方式来引出新课题(in ing)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们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才用图片的方式来教读拼音,利用多媒体音、行、义结合的优点,生动形象地给学生们展示了韵母及其音节的四个声调,使同学们达到一个直观的感受。而在读四个声调的过程中我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容易把二声和四声搞混淆,所以在训练四声的时候可以打乱它们的顺序读,这样以加强记忆。在读方面我才用了老师教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记住音与行。
而在书写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让他们自己书写的时间太短。拼音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会读会拼会写,而我只是教他们在课堂本上面书写两遍就草草了事,这是值得我反思的。在以后的拼音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书写拼音。使他们在书写时感受一笔一划的乐趣,书写完后教师进行评比,在评比中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
二、 寓教于乐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所以在每一版块设计时应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足量的知识。所以在拼读这一板块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师生共同参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做中学,在欢声笑语中学,在合作中学,寓教于乐。
在拼音教学中拼读是比较重要的,而在这方面我只是仅仅设计了一个游戏,并没有把孩
子们拼出来的音节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可能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在以后的拼音教学中要注意把一些音节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游戏完后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拼拼读读达到巩固的效果。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拼读训练。
三、 陶冶情操
在儿歌的教读上我选择以一首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及一些关于星星的图片做导入,先让学生听歌看图片,让他们感受到夜晚星空的美丽,更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看星星的快乐。看完后我及时请同学起来说一说看完后的感受,这样在训练他们说话的同时也开发了他们想象的能力。在学习儿歌中我及时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了里面的生字,请生拼读,进一步加深音节的印象。但美中不足的就是我儿歌学习这一板块的时间用得比较多,而开始拼音教学上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虽然知道儿歌学习不是重点,但设计上的时间还是没把握好,所以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
公开课上完已经有一周了,心情也从如坐针毡发展到心无旁骛最后到如释重负。在准备这趟公开课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同样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当是我宝贵的财富。我觉得一趟公开课课前的准备功夫必须做足,它不仅要求教师对课标的把握、学生认知能力的`把握、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更要求教师的聪明才智,你怎样把你知道的通过你的设计与实施展现出来,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效果,来让学生学到切切实实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课前的准备工作必须认真仔细负责。虽然它是一个焦虑漫长的过程,但在不断的修改中你会收货很多平时你忽略的问题,同时也学到一些新的知识,同时它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正所谓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实力决定命运。在公开课时清晰的思路与节奏是必须的,而上课时老师教态仪态必须是自信的,只有自信才可以完美的展示风采,才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反思也是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步棋,在观摩其他教师上课的风采过后,要结合自己的课堂进行比较,发现哪些不足,取其精华。一个好的老师她的课堂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汲取新的血液,课堂教学才会生龙活虎。这些都是我这次上完公开课后的总结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刻督促自己做一名有进步的教师!
在此次大连老师参与的公开课的听课与评课活动之后,我对一年级语文教学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第一:常规问题
常规问题也是真个教学环节最为重要的一方面,确实,我并没有做到“三个一”的严格执行,同时,学生的行为规范我也没有做到及时的纠正,从而导致了学生上课的秩序混乱,以及错误行为规范的养成,在此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会着重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第二:教育教学
(一)课前热身
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中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童谣、三字经或弟-子规,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个学习的兴奋状态。
(二)复习巩固
语文教学要合理的设计所要进行巩固的环节,在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时,要强调学生的常规问题,控制住学生的活跃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
(三)导入环节
在导入课程的时候,一定要设计巧妙的过度语,入情入境,可以由一个小故事导入,在导入这一环节,所导的内容要引入本课的教学,要与本课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授课内容
授课要以学生为主,做到学校所要求的“三点绿色课堂”模式,以生活为起点,以情入境,注重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规律为重点,要学会举一反三,掌握规律,最终再回到生活,学以致用,争取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轮流的在课堂上表现自己,重点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爱动脑思考的能力,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去观察发现问题,同时能做到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拼音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合作学习。
第三:习惯的培养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提醒,不断的纠正,要让学生也能做到简单的事经常去做,不做的事习惯做,习惯的事按程序去做。
总结: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十二
1、了解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
2、了解实像和虚像,能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会用三条特殊光线作图,确定像的位置。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说出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2、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与生活实际的意识。
学生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兴趣很浓。学生对虚像和实像有一定的了解,对三条特殊光线也是比较熟悉。
教师:光具座 蜡烛 打火机 真照相机 放大镜
学生: 一个凸透镜片,一个有支架的凸透镜
保鲜膜 (观察白板上投影问题) 白纸 透明胶带 两个直径不同的圆纸筒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光学器件中用到了透镜?分别是什么透镜?
生: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远视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用到了凸透镜。近视眼镜用的是凹透镜。
说明:开普勒望远镜有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的;伽利略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反射式望远镜,物镜是口径很大的凹镜做的,目镜是凸透镜。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来学习这些生活中的透镜。(板书课题)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
(一)放大镜(10分钟)
a、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b、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c、是实像还是虚像?
生:回忆既猜想。
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师:你是如何知道你所看到的字是实像还是虚像的?
生:将白纸在被观察物体的另一侧移动,直接观察白纸,在白纸上无法看到像,所以放大镜成的是虚像。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物体是否也是正立放大的像呢?
生: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倒立、缩小的像)
师:为了发挥放大镜的功效,既看到被观察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必须将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而且必须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光路图)
(二)照相机(15分钟)
师:关于照相机的结构,你知道多少?
生:镜头、胶卷、调焦环、光圈和快门。
师:对学生提到的结构进行简单介绍。(投影实物)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主要用来成像的。
胶卷主要是为了承接像的,相当于光屏。它的表面涂有对光敏感的物质,溴化银,曝光后胶片表面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便记录下物体的像,将感光后的胶卷进行显影、定影后就成为我们传说的底片。
调焦环主要是调节镜头到胶卷的距离的,使我们看到需要的且比较清晰的像。
光圈和快门都是控制镜头进入光线强弱的,胶卷如果曝光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不会得到清晰的像。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十三
“自安于遇,而终于愚”,而所遇甚或难安,多数惶惑,鉴此,不欺天,不欺己。愚人节默记之。
没有这次对比,我始终认为是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够,可能有一些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会发展缓慢一些,需要我们提醒和等待。但是这次,我突然警醒,这可能不是源于个体的差异,而是由于群体对个体的吞噬。
人数少的时候,孩子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思考、表达、行动都是如此。但是,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他在群体里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追随群体的行为就可以了,就是合理的。部分个体此时表现出无异议和低智商。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乌合之众》里这段话让我恍然明白的是王崧舟、窦桂梅等大家的教学方法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我们总说他们的课不好模仿,实际上是他们的授课方式和理念我们没弄明白。
《乌合之众》的作者提到法国前公共教育部长朱勒·西蒙先生写道:“学习课程,把一种语法或一篇纲要牢记在心,重复得好,模仿也出色——这实在是一种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项工作都是一种信仰行为,即默认教师不可能犯错误。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
……但是这种制度的危险要比这严重得多,它使服从它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极想逃之夭夭。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职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任何别的职业。法国的学校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只打算让他们从事政府的职业,在这个行业里取得成功,无需任何必要的自我定向,或表现出哪怕一点个人的主动性……”
这个看上去不是一件令人舒服的事。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最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突然荡漾开来,从教育的角度看,我持谨慎态度,人间,最怕效颦。人如此,事亦然。
我的思考,在路上……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十四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这次公开课,我担任了高二政治部分授课的任务。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公开课的整体构思、利弊得失等心得体会,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接到这次任务后,在政治科组长龙老师的指导下,高二备课组长王老师就专门召集了备课组会议,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出建议,收集资料,使我的后期制作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高一级组的几位政治教师也热情地给予及时的帮助,在此对政治科组的全体老师以及其他帮助我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公开课,是在结束新课讲授,进入总体复习的情况下进行的。选题只能是复习课。而做复习课往往比较困难,难以出新。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后,便开始着手课件制作,一边制作一边修改,一边调整思路。直到讲课前的最后一分钟,才算最后定型。这一节课四十分钟,我的课件设计了七大板块:导入新课---目标核心---知识梳理---课外拓展---热点链接---解题指导---实际运用(即课后作业),并配以相应的课堂练习。从课后听课老师的反馈中,我感到我的设计是成功的,有的老师评价说是“环环相扣,滴水不漏”,还有几位外地老师要求把课件复制给他们或email邮寄给他们,以便那些没来的老师也可以看一下我的课件。不管曾经付出多少辛苦,我觉得只要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是一种快乐!
我上课一惯是本着“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替”的原则,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节课的知识梳理部分完全是由学生根据自己以前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相互提示,互相补充,由学生完成,我只是设计了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将哲学第一章的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框架构建起来。这一点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充分肯定,有些老师听说这是一个综合班的时候,非常惊讶,认为非政治班的学生能达到这样的反应程度,实在是不简单。
复习课的特点就是要有足够的容量,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在这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政治课的特点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显示其生命力所在。这里的实际有两方面: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实际。这节课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这两方面实际:首先联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26日颁布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这一社会热点,从哲学角度使中学生加强对这一意见的理解;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性试题解题能力较差的实际,结合热点材料设置了材料分析性主观题目,进行解题指导训练,渗透学法指导,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消化,学以致用。
1. 课件制作的精美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整体思路的构思,尤其是设计的创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化。
3. 问题的设计引导,也应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以利于调动学生思维。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十五
本次公开课所选教学内容是本人在课改开始以来一直所遵循的体育游戏化教学方式范围内的其中一节。
本次教学演示中,我还是以体育游戏化教学为主,虽然我面对的是本校年级最高的学生,但我还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游戏化教学为主线,在最大程度上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从而来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在教学的开始部分,也就是热身、放松环节上,我摒弃了以往传统体育教学上的一些常规做法,如:“400米慢跑,教师带领做常规放松活动等”我所采用的方式是因特殊地理环境、气候而特定的放松活动,众所周知,东北地区冬季气候非常寒冷,常规教学中开始部分中的放松活动是不利于学生很好的作热身活动的,尤其是不利于小学生的生理条件与身体发展。所以,我在这样的环境、气候中采取了以游戏为主的放松方式,并且在游戏放松活动中教师本人也参与其中,一改教师往日之威严,将自身融入到学生的集体中去,在一堂课刚开的时候就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和拘束感,将课堂气氛推向轻松和欢乐。
在接下来的体育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教师话语的含义与讲述内容的表达方式,在短短的35分钟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明白并体会本次课的主要知识与相关内容。
因此,我在教学讲解与示范过程中总是要求自己语言一定要简练,不在课堂教学中讲废话,并在下达教学口令时做到完全准确。
本次公开课教教学所选游戏内容是:“1三人或多人争抢目标瓶游戏活动。2齐心合力,搬运接力”。
第一个游戏活动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来战胜冬季的寒冷,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在多人争抢目标瓶这一游戏环节上,我利用小学男、女生相互之间爱比较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开展游戏教学,游戏活动即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使课堂气氛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第二个游戏活动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往的游戏教学中学生相互之间的配合只局限在两到三人之间,而这次游戏教学要让最少五个同学在一个游戏内容中来相互配合,这样不仅增加了游戏的难度,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更好的锻炼了学生多人之间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我对学生提出的口号是:“多一些合作,少一些埋怨”)因此,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便自然而然的完成了。
另外,体育活动课教学内容与课堂上的安全问题则是教师要考虑另一重要事项,既要做到教学活动内容不能过于单调或相对简单,又要在运动中特别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课堂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安全问题的存在,在教学活动中造成不必要的运动伤害。
本次公开课教学的目的与宗旨在于如何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与环境下更好的来完成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怎样以游戏化教学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身体的锻炼与课改精神的有效结合,在欢乐的气氛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增加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加强德育教育在体育活动课中的可行性,在真正意义上达到欢乐体育、快乐体育教学目的,使终身体育这一体育教学最高理念不在成为空谈。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十六
1.熟悉乐曲旋律,感受乐曲的雄壮气势,尝试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
2.能边听音乐边看指挥分声部进行乐器演奏。
3.表演中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使自己的节奏与同伴保持一致,体验与教师合作带来的快乐。
《雷神》音乐、《雷神》图谱、铃鼓、碰铃、响板、沙锤、大鼓。
1.倾听音乐,感受乐曲的雄壮气势,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引导幼儿倾听音乐,感受乐曲的雄壮气势。
师:这首乐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再次欣赏歌曲,用身体动作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
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感受、表现乐曲。幼儿随音乐在教师的语言暗示下,完整的用动作表现音乐。
师:请小朋友再来听一遍音乐,用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来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
3.分段出示《雷神》节奏图谱,根据图谱节奏,引导幼儿边听边用身体动再来感受乐曲旋律和节奏。
(1)师:听第一段音乐可能发生了什么,你可以用什么身体动作来表现?教师依次出示图谱,幼儿依次用动作来感受、表现不同部分的音乐旋律。
(2)幼儿尝试跟随音乐看图谱用动作表现音乐。
(3)分声部做身体动作,为打击乐器做准备。
4.引导幼儿为《雷神》乐曲自主进行配乐。
师:小朋友听一听、想一想,你觉得在乐曲的什么地方适合用什么样的乐器来进行演奏。
重点引导幼儿听乐曲的过渡部分,下雨打雷部分,引导幼儿听音乐适合用什么乐器。
5.幼儿尝试和同伴合作进行演奏。
(1)幼儿初步尝试用乐器进行演奏。
(2)启发幼儿讨论在合适的地方加入大鼓,突出乐曲中雷神的形象。
(3)加入大鼓,引导幼儿用乐器进行演奏。
(4)交换乐器。幼儿专注看教师指挥进行集体表演,体验与同伴合作进行演奏的乐趣。
6.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到表演区用乐器继续进行演奏。
《雷神》这节节奏乐活动的设计很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在循序渐进中自然的感受理解音乐,然后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到最后的用乐器演奏音乐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在本节的音乐节奏乐活动《雷神》中,乐曲极富感染力,节奏感强。我同时运用故事情境与乐曲相结合方法,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借助图谱帮助幼儿更进一步的感受理解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当幼儿熟悉乐曲后,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以及美的享受,从空手演奏到合作演奏再到交换乐器演奏,在多层次中支持幼儿的身体表现。
本次活动的教学效果较好,大部分幼儿能在玩中学,学中乐,充分感受了音乐并演奏了乐曲。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幼儿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演奏乐曲活动中,节奏感强的小朋友就会更容易的投入到活动中,但一些开小差的小朋友就更慢的融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我也应该尝试让幼儿来担任指挥,在后续的活动中,我会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动性,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音乐潜能。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十七
八班,第一次教“8”这个数字的班级,心中有一点小小的期待。每一届的八班都有几名学生的语文功底特别的扎实,我希望我也能遇见。
在八班,我们的确看见这个班级语文功底优秀的他们。本来想借这次学校公开课之后的宝贵教训,也找到了我教语文最大的弊端——自卑。即想改变自己,也想展示孩子们的积极阳光的一面。
可是在公开课来的这一天,孩子们精心的准备,让我也意外的是全班都看了这篇课文,即使很难懂仍然坚持看完,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面。当我看见孩子高高举起的小手,那是一个多么渴望展示自己的小手,不?这是大大的手,一个迫切想要表达的大手。
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们,而我自己在心中还在希望你们要来安慰我。受伤的我是成年人,而受伤的他们还是未成年人,还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希望的时候却遭遇这样的打击,他们能够接受吗?我不知道。我心中很明白在孩子的心里已经留下了一道伤痕,不知道心中的伤何时才能修补。想到这儿,我心满含愧疚,孩子是我的失误,我应该多花点时间去研读这篇课文,早点定下上课的思路,早点集体备课,也许孩子的心理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失望了。
我该怎样来安慰你——我的孩子:也许你们失去了这次机会,人生在世还有很多机会,我们可以好好争取。其次也许这堂课没有任何老师,但有我们前进的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留给我们自己,不求观众,我们就是自己最好观众。
谢华与你共勉!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十八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同学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考虑。
2.朗读课文,培养同学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协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俺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俺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一起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身的理解用自身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同学考虑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同学考虑: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同学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考虑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身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考虑的典范。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同学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同学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扮演汇报。
4.师生一起评议,指出优点及缺乏。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考虑的经历、亲身体验?假如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假如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十九
本次活动是以《猪突猛进》为音乐元素,《猪突猛进》的旋律轻盈,欢快,节奏激烈,透露着幽默、滑稽的风味,尤其是后半段升调的处理,将整个乐曲的滑稽程度推向高潮。为了使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乐曲,活动设计时我巧妙地运用“森林侦探破案”这一故事情境贯穿全曲,并利用图谱、动作、合作游戏等让孩子们更形象的感知和表现音乐。使幼儿通过欣赏活动,感受乐曲的情绪,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体会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1、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结合图谱了解乐曲结构。
2、结合生活中驾驶摩托车、汽车的经验,用律动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3、提高观察、分析和创编能力,体验和同伴进行音乐律动的快乐。
1、物质准备:ppt、朱迪胸饰、徽章、图片
2、经验准备:孩子们看过《疯狂的动物城》的动画片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以兔子警官身份,设置为侦破盗车案招聘侦探的情境,导入活动。
2、明确招聘条件:会观察、会分析、能开车。
二、招聘侦探,分析音乐
(一)考核1:根据路况选警车。
师:弯弯曲曲、细细长长的路选择什么车合适?
考核2:开摩托车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扣好安全帽,戴上太阳镜,握住车把手
考核3:如何去侦察地点?
1、教师示范律动,请幼儿分析音乐和动作。
“我做了哪些动作?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2、师幼共同用图谱记录律动动作
(开车、刹车、看一看、转弯、掉进大坑,踩油门,找车位)
(四)考核4:正确行车
1、幼儿在位置上模拟开车
2、成立侦探小分队,给队员们颁发徽章成为真正的小警官
三、初次出警,完整律动
(一)明确任务:去一号停车场寻找破案线索
要求:1、清音乐与提示,准确动作。
2、保持车距,不追尾。
3、到点后,就近停车,不争抢。
(二)完整律动后,找出线索一:偷车贼就住在这五幢房子里。
(一)去二号停车场找寻第二个线索
1、提示动作变化,途中有羊群,变化练习骑摩托车动作。
2、幼儿独立完成动作。
3、找到第二个线索,并对比第一个线索,缩小嫌疑范围。(狐狸与树懒)
1、观察路况,分析去三号停车场用什么车最合适。
2、交流开轿车的生活经验,仿编律动。
提示:开轿车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开车动作与骑摩托车有什么不同?
3、部分幼儿示范开车(表演新律动)
4、集体表演新律动,开车到三号停车场。
5、发现新线索(录音笔),确定偷车贼(树懒)
6、抓捕罪犯。
六、回归警局,结束活动
1、牛局长来电,肯定森林侦探的表现,祝贺大家顺利破案,要求大家到警局接受新任务。
2、选择自己喜欢的车,去警局。(律动出活动室)
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多通道的参与,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手、眼、耳等多种感官,让幼儿听听、说说、看看、动动。
使幼儿始终保持参与的热情,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去。我在活动组织中也大胆的尝试了一些音乐活动中的新教法,音乐活动中老师尽量少说,而是以音乐活动中特有的体态动作的提示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而改变以往的语言式理解音乐。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改变以往幼儿单一而又盲目的听,而是配上有情节的故事,与老师的身体动作来帮助每一个小朋友形象生动的理解音乐,为孩子的创编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支架。
但是活动中,在前期分析音乐时因为太紧张的原因,时间上没有很恰当,太快了,对于后面的活动开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在设计时对于幼儿这一方面的考虑还有所欠缺,自己的随机能力也不够,所以在游戏时没能及时的引导孩子。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先充分的把活动设计好,分清活动的重难点在哪,本次活动开展时应重点放在哪个部分去进行,然后对于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也要再恰当些。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二十
公开课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并没有结束。实际上,这堂课留给我的遗憾是很多的。虽然上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但我感觉更多的收获和思考是在课堂之外的。
收获之一:我学会了“空乏其身”中“空”字的读音;
这个字的辨析,在我原来的课堂设计中是没有的。是在我上公开课的前一天晚上,某一个语文老师打电话质疑这个字的读音,说是自己原来的旧书上注的是第四声,让我考证一下。(我非常感谢这位老师,虽然这里我并不方便提她的名字。)可是我听过的所有课文录音中,这个读音都是读第一声的,所以我也没有特别在意,我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但既然有老师提起这个问题,说明这个字的读音还是有争议的,我很感兴趣,就立即查了汉语大字典,可是这个词语明明白白地有第一声读音的,而且就是“空乏”这个词组。我感觉自己似乎多虑了,正想放弃,但这个时候脑子中灵光一下,我想到了借助网络的力量,是不是有老师也有过和我一样的疑惑呢?于是,马上搜索了一下,还真找到了这篇考证文章,原来其他老师早就考证个这个问题了。虽然仅仅是一个字的读音,但还是值得细细探究的。细读这篇文章,我总算是搞清楚了这个字的读音。
收获之二: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磨课的意义;
关于这一点,在我准备公开课的随笔中已经有所提及。我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反对公开课反复上课磨课的,至少并不是太看好这样的上课形式。我比较崇尚上课的原汁原味,我喜欢原生态的课堂。而被老师反复打磨的课堂,一是无法模仿,二并不是真实的课堂,让人感觉有作秀的感觉。
但这一次在反复的磨课中,我感觉到了磨课过程对老师本身来说是有提高的。公开课至少应该有两种,一种是比赛性质的,另一种是观摩示范性质的。如果是比赛性质的,为了挑选人才,从一堂课来看老师的才华,那么这样的课堂就需要原生态的效果,像一般的教坛新秀评比、或者优质课赛课评比等等,即使老师们想有所准备,也准备不了。而另外一种的课堂,本来就是给老师们观摩学习的,打造精品课堂不是说说的口号,而推出来的课和平时在上的课毕竟还是有所区别的,也就是说展示的课代表了一种方向和引领。我现在才发觉,原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两者混为一谈了。
思考之一:文言文教学的方向?
这是本次公开课探讨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如何在文言文的“言”和“文”之间找到一个相对切入点和平衡点。我们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老师讲解多,学生学的枯燥;但现在新课程另一个极端追求“文化味”的课堂,是老师基本抛弃了文言色彩,而以文化为主。我们文言文的教学方向,就是如何在“有言无文”和“有文无言”中找到突破口。
怎么说呢?我感觉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前提是文言文的课本和教材不是能由我们选择的。某些叙事性较强的文章,上出文化味来自然比较容易,但如果文章本身有局限呢,不能进行由此及彼地联系,那又该如何进行文化味的追求呢?再说的明白一点,公开课的时候,自然可以挑选容易出彩的文言文来上,给人的感觉自然是文化和文学并重,但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有一些文章做不到这一点的,像我这次挑选的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曾经在文化味中苦苦追寻了好一阵子,最后无奈回归传统。也就是说,这个话题再次回到公开课和常态课统一的问题上来。
思考之二:公开课的对象是学生为主还是老师为主?
具体说一下,就是如果课堂很热闹很精彩,老师听得也是感觉非常好。但问题是,学生掌握方面就有了欠缺,学生的很多知识技能就留在了浮光掠影的浅层次上。我们以为学生也能掌握的知识点,有些时候只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感觉或错觉,而并不是学生真正的收获。
这个跟当前倡导了好几年的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和尴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效果常常是差强人意的。原因自然是很多方面的。比如说,初中这批学生倡导的新课改理念和小学没有提倡新课改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他的理解接受则有一个很长期的过程,而表面上的花架子并不能掩盖实际知识掌握的欠缺和薄弱。甚至于说,各个学科之间倡导的新课改实施理念不同,老师与老师之间实施教学方法的不同,都会给学生带来困惑和冲击。这也就是当下语文界重新强调“工具性”的一个客观原因。
出路在哪里,我想每一个有自己思考的老师都会作出自己的回答。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二十一
在区英语教研组的指导下,我们乡举行了英语优质课评比,经过评比,我被推到了区里,3月20日我们八为英语老师在老鸦陈小学又展开了激烈的比赛,通过这次比赛,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别人的优点及自身的不足,今后我要对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争取在下次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头衔。下面谈谈我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我讲的是小学英语三年级第二册第二单元my family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单词及句型,以及人称代词的正确的用法。通过讲授本节课,自我感觉良好。
1、特别是单词教学,由于本节课学生必须掌握的单词较多我采用了用简笔画进行教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教完一个单词后,及时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单词,在教单词过程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完单词后,让学生跟我做口令,更好掌握单词。
2、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情绪中,能认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讲课中,采用多表扬的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差生也有自己行的感觉。
3、句型的教学,我采用由易到难的办法,大量的练习,不同的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4、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用唱歌曲、做口令、唱歌谣等不同的游戏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不足:觉得自己的口语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今后要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争取做个优秀的英语教师。
个人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篇二十二
前一段时间内,我连续上了两节公开课。一节是校内的公开课,另一节是南昌市的探究课。两节课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不敢把学生的思路拓展开来。一堂课下来,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学生呢,根据我的课后调查知道,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没有理解好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评课时,也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有得到应用的效果。
另一节是为了配合新课标的实施所上的一节探究课。这一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整节课从头到尾都有点“乱”。我没有再用那种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去授课,整节课都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去解决,而后又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大家一起去探究怎么解决。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各种让人意料不到的新问题,连我自己都有点招架不住,同时课堂气氛也很活跃,甚至有些“乱”,以至于不得不出现几次提醒学生停止讨论。事后我有些担心,可结果正好相反,这次上课的同学们都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认为基本弄清了所学的问题,而且有些不喜欢上物理课的同学也说学习物理也挺有意思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的鲜明对比,我深深地体会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按照课本给出的知识点,进行一些学生实验就可以了。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而是要塑造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人才需要的新人。
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是关键。按照过去的检查、验收课,课前总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即上所谓的预备课,课上学生与教师都“循规蹈矩”,配合得一定天衣无缝。这样的课,教者安心,听者舒心。课的评价自然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但在准备这节课时,我们没有给学生做任何的课前“准备”,学生是完全的自然状态。说实话,我们完全有时间来进行所谓的“准备”。这样做就完全违背教改的宗旨。教师只有彻底地摒弃过去的旧有教育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中以人为本,不放过教学中的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契机,不怕出现“乱”局面,敢于让学生“乱”起来,同时有机地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才能把新课程的精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