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内容(专业20篇)
在解决问题时,要积极思考和倾听他人的建议,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总结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只是简单地摘抄或复述别人的意见。以下是一些行业内的专家观点和见解,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育论文内容篇一
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宰相,谢安年轻时就很有才气,精通诗文,能言善辩,爱好音乐和书法,写得一手出色的行书。东晋大臣王导很器重他,因此他年轻时就出了名。
有一次,朝廷派人请他担任佐著作郎(协助编修史书的官员),他一口拒绝了,就寓居于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东南)。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他和好朋友王羲之等人一起游山玩水,作诗写文,或打猎钓鱼。后来,谢安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廷一再要他出来做官。
谢安迫不得已,才在扬州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宫)庚冰手下当了一个多月的官,便又告退回家了。来揭秘吧据悉不久朝廷又派他担任尚书郎(协助尚书办事的官员),他还是不上任。出来做官,他也回信加以拒绝。因为他屡次违抗任命,朝廷降下罪来,终身不许他做官。谢安就隐居于东山。
有一次,他来到临安(令浙江杭州)山中,坐在石室内,面对深谷,悠然叹息地说:“这里距伯夷隐居的首阳山(今河南洛阳北)太遥远了!”一天,他和孙绰等人坐上木船,到大海上去观览景色,小船离岸之后,越驶越远,忽然刮起大风,海浪拍打着小船,颠簸不定,大家都很害怕,有人就喊叫起来:“赶快回去吧!”谢安却神色自若,稳坐船头,口中不停地吟咏着诗句。
船夫见谢安如此镇定,心里非常高兴,并继续划船前进。风越刮越大,这时谢安才慢慢地间船夫:“你还往前划,一会儿怎么回去呀?”于是船夫才掉转船头,把船划向岸边。上岸以后,大家都佩服谢安的胆量。
谢安不肯出来做官,过着清闲的日子。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谢安不肯出山,叫平民百姓怎么办啊!”朋友们都劝他出来为国家办事。就这样,谢安直到四十多岁,才走出东山,踏上仕途,到东晋朝廷里做了官。后来人们就把谢安重新出来做官,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出山后不久,晋简文帝就死了。大将军桓温听说后,为了自己能当上皇帝,就率兵以祭祀之机,想除掉谢安和王坦之两位大臣,搬掉这两块绊脚石。他进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城外的新亭,并在新亭埋下伏兵,派人去邀请谢安和王坦之,准备杀害他们。
王坦之接到邀请,心里十分害怕,就问计于谢安,谢安神色自若地说:“晋朝的存亡,在此一行。”他们一同来到新亭,会见桓温,只见室内外一派杀气,王坦之吓得汗流侠背,谢安坦然入席坐定,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应该镇守四方,你为什么在幕后埋下伏兵呢?”
桓温见他的阴谋暴露出来,笑着辩解说:“这是为了自卫,不得不这样!”结果,桓温不但没有对他们下毒手,也未敢夺取帝位,东晋由此避免了一场**。
德育论文内容篇二
1。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课堂变革项目。
2。着眼转型,探索重构教师研修新体系。
3。紧扣质量,强化师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4。寻求途径,推进学校课程规划建设。
5。大胆创新,筹划十三五发展新蓝图。
一。进一步推进课堂变革
1。以温州市实施课堂教学变革为契机,聚焦课堂,开展课堂教学变革活动,积极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促进学习方式的优化,以市教育局关于温州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努力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探索,积极探索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在学校的有效整合的实施经验。
2。利用学科专家团队,做好课堂变革实验项目经验总结提炼,开展第二批课堂变革试点项目申报与立项工作,引领学科组课堂变革,提炼“学为中心”课堂教学典型课例、学案设计及相关资源。以学校层面的作业优化项目为抓手,确保基于“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学科组及备课组的作业优化实施,达成“轻负高质”的教学愿景。
二。突出质量意识
(一)注重常规建设。
1。开学初教师都要制订好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培优辅差计划和综合实践活动周历表,教科处要对教师的计划制订和实施情况在开学和期中进行检查。
2。备课(解放教师)和改作。教师应按区教学规范提升要求进行备课和改作。本学期学校继续推行电子备课与书写备课相结合,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师不但要做到规范备课,而且要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九年级复习课备课量不能少于课时数的2/3,其它的可用已解答的试卷代替。电子备课要“一课一备一传”,学校将抽查教师备课上传的及时性。对于备课的检查将采用月底例行检查和平时教学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对每一个小题进行批改,有批改时间和等级,并要求学生用彩笔进行订正,语文学科的作文一定要写评语,其他学科提倡写评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按省厅减负文件要求做到“精选、先做、全批”,本学期在对学生的作业批改检查时要对教师完成作业本的情况进行检查。学校坚持每月一次的备课检查和每学期的两次作业批改情况检查。
3。综合实践活动和拓展性课程。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学校结合本校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社区环境、家长资源等要素,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建设,关注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本学期学校结合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及文体2+1活动等课程建设的经验,将在七八年级于周五下午第三节课进行拓展性课程的“走班选课”(开设七八年级共开设40个左右的课程)。书法校本课程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进一步促进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承担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每个学期至少要指导一个学生实践小组,开展活动,并记录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交流活动成果、反思等整个完整过程。教科处将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和拓展性课程的过程评价、学生评价和期末评价的课程管理体系。
(二)强化过程评价
1。继续聚焦课堂。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经验,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切实抓好“三课”(课程、课堂、课外)指导,不断深化“三法”(教法、学法(新生学习规范)、考法)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建立常态教学调研制度。学校本学期将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科调研制度,每月组织一次,学校成立教学调研小组,对该班级的五个文化学科以听课、作业检查、学生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调研,了解一线教学的现状,形成书面报告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做好各学科组九年级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工作,第20周全体初中毕业生区中学艺术素养监测工作,体育学科规范与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通过精细化诊断性评价,学会对测试数据的科学分析与正确反馈,寻找提高学业质量的增长点,优化教学管理,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积极经验,重视教学质量的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
3。针对温州市中小学“爱阅读”行动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8周区初中学生“爱阅读”读后感评比活动,参加年度“爱阅读”推动读书人物评选,参加年度“爱阅读”论坛,利用校园网、《瓯淙》刊物,助推全校学生读书行动,促进“爱阅读”书香校园建设。
4。关注学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开展基于人文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提升的“小文学家”、“小外交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项目培养活动,继续实施13—17周的校第10届“四小”学科培养项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多视角的活动平台。
德育论文内容篇三
“国培计划”高中数学集中培训结束返校后,我很高兴地向校长汇报了在集中培训中自己所收获的成果。校长听后,给予我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并鼓励、支持我,让我这颗国培种子,在我校生根、发芽、成长、结果。之后,我是否用一节课先来展示一下我所学的本领?我很有信心的接受了这项任务。
为了能让领导、同组的老师耳目一新,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自我,从上课内容的准备,小组的分配,小组长的安排,自己都作了精心的准备。我想,作为一个有教龄的`高级教师,又加上刚刚参加完培训,对培训内容,还历历在目,展示一节分组合作交流课还不是小菜一碟。另外,也许是想让我校马上推进这种上课形式的急切心情,在上课的前一天,我主动提出:可以通知其他学科组的老师前去观摩。
那天,上课的内容是评讲试卷,铃声一响,我简单地说了几句开场白,小组马上就进入讨论,十分钟过后,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自己的题目。板书结束后,下一环节,小组代表讲解自己的思路,讲解完毕,其他小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路。当各个题目结束后,我又对此题目进行了点评,强调应该注意的问题。就这样,整个课堂师生的互动良好,每个环节,正像我想象的那样顺水顺风,当整个内容结束时,下课铃声响了。
最后,等王校长下结束语、表态了。王校长说:对这种上课方式,是否适合我校,仅凭这一节,还没法下结论,我仅想对骆老师上课的语言艺术提几点建议:比如:课堂上,有一个学生讲完一道题的第一问时,你还没有等他叙述第二问,马上就说“下去吧”,语言生硬,有不够尊重学生的地方。当时,你也可能认为第一问和第二问类似,没必要讲了,但是该生第一问讲的很好,你应该进行肯定、进行适当的表扬。你用简单的三个字“下去吧”,这样使整个课堂逊色不少。
还有一个学生在讲题时,多说了几句,你就下结论,你哩嗦,把简单问题说复杂了。你讲评时,也确实简明扼要。
我把这节课的上课方式和课后的评论贴到国培论坛上:
河北正定县老师(国培学员):教师的语言应是优美的,语言,不仅要精确,到家,生动,而且应有音乐之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河南洛阳老师(国培学员):善教育者,不仅应该是一位渊博的学者,而且更应该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
安徽老师(国培学员):语言不仅要表情达意,而且要有文采,要给人以美感。
辽宁老师(国培学员):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新疆老师(国培学员):对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语言要平和中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表扬要真诚。
即便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语言也要委婉、轻柔、谆谆教诲、学生更容易接受,不致于产生逆反心理。
……。
通过这一节展示课,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成为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打开学生知识之窗的钥匙,最终实现强化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德育论文内容篇四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愤然变色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席话,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两个跪拜大礼说:“翟璜实在是无知,刚才说了不少错话,愿向您学习。”
德育论文内容篇五
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班长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是我们的得力助手,还会成为大家的榜样。
老班长是我们班的贾舒文同学,我们称她为老班长,并不是因为她年龄大,而是她一直从事班长的职务。她的个头不高,但她学习成绩优秀,关心帮助同学,乐于助人,多才多艺,处处为班级着想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身为一班之长,班级的“形象代言人”,当我们班主任工作忙碌时,她就会一肩挑起了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纪律、卫生方面,都会得心应手。因为班长比每个老师跟同学在一起的时间都要长。班长更知道同学,了解同学。
首先,我们的班长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帮助同学解决同学之间矛盾。有时,两个同学正在玩耍,因为发生了一点小误会而吵架,最后甚至打了起来,可是班长一出面,马上“化干戈为玉帛”了,两个同学又和好如初了,多开心啊!
能早早到校,很自觉得组织同学们读课文、背古诗。
然后,班长有很强的管理性。无论是室内劳动还是室外劳动,有的同学总是怕脏怕累,忙里偷闲或者是不认真干,这时,班长就开始警告或督促他们,让劳动干的又快又好,是班级的任务,做什么她都冲在前面。
最后,我们的是班长最有影响性的。一个班级的班风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班长,班长只要能严于律己,事事做好,事事为班级着想,其他同学在班长的带动下也一样会维持好良好的班风。
多数家长觉得贾舒文的妈妈,为班里做了不少好事,心里过意不去,想拿出班费的一部分钱留给她当活动资金,因为平时买东西、跑腿不说,还得打车什么的,她都自费。可她的妈妈死活不要,最后把剩下那部分钱给班里买了盆花。这样母女默默无闻的为班级服务着、奉献着,无不让人敬佩。
德育论文内容篇六
1。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课堂变革项目。
2。着眼转型,探索重构教师研修新体系。
3。紧扣质量,强化师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4。寻求途径,推进学校课程规划建设。
5。大胆创新,筹划十三五发展新蓝图。
一。进一步推进课堂变革
1。以温州市实施课堂教学变革为契机,聚焦课堂,开展课堂教学变革活动,积极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促进学习方式的优化,以市教育局关于温州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努力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探索,积极探索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在学校的有效整合的实施经验。
2。利用学科专家团队,做好课堂变革实验项目经验总结提炼,开展第二批课堂变革试点项目申报与立项工作,引领学科组课堂变革,提炼“学为中心”课堂教学典型课例、学案设计及相关资源。以学校层面的作业优化项目为抓手,确保基于“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学科组及备课组的作业优化实施,达成“轻负高质”的教学愿景。
二。突出质量意识
(一)注重常规建设。
1。开学初教师都要制订好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培优辅差计划和综合实践活动周历表,教科处要对教师的计划制订和实施情况在开学和期中进行检查。
2。备课(解放教师)和改作。教师应按区教学规范提升要求进行备课和改作。本学期学校继续推行电子备课与书写备课相结合,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师不但要做到规范备课,而且要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九年级复习课备课量不能少于课时数的2/3,其它的可用已解答的试卷代替。电子备课要“一课一备一传”,学校将抽查教师备课上传的及时性。对于备课的检查将采用月底例行检查和平时教学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对每一个小题进行批改,有批改时间和等级,并要求学生用彩笔进行订正,语文学科的作文一定要写评语,其他学科提倡写评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按省厅减负文件要求做到“精选、先做、全批”,本学期在对学生的作业批改检查时要对教师完成作业本的情况进行检查。学校坚持每月一次的备课检查和每学期的两次作业批改情况检查。
3。综合实践活动和拓展性课程。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学校结合本校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社区环境、家长资源等要素,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建设,关注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本学期学校结合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及文体2+1活动等课程建设的经验,将在七八年级于周五下午第三节课进行拓展性课程的“走班选课”(开设七八年级共开设40个左右的课程)。书法校本课程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进一步促进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承担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每个学期至少要指导一个学生实践小组,开展活动,并记录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交流活动成果、反思等整个完整过程。教科处将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和拓展性课程的过程评价、学生评价和期末评价的课程管理体系。
(二)强化过程评价
1。继续聚焦课堂。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经验,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切实抓好“三课”(课程、课堂、课外)指导,不断深化“三法”(教法、学法(新生学习规范)、考法)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建立常态教学调研制度。学校本学期将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科调研制度,每月组织一次,学校成立教学调研小组,对该班级的五个文化学科以听课、作业检查、学生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调研,了解一线教学的现状,形成书面报告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做好各学科组九年级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工作,第20周全体初中毕业生区中学艺术素养监测工作,体育学科规范与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通过精细化诊断性评价,学会对测试数据的科学分析与正确反馈,寻找提高学业质量的增长点,优化教学管理,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积极经验,重视教学质量的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
3。针对温州市中小学“爱阅读”行动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8周区初中学生“爱阅读”读后感评比活动,参加年度“爱阅读”推动读书人物评选,参加年度“爱阅读”论坛,利用校园网、《瓯淙》刊物,助推全校学生读书行动,促进“爱阅读”书香校园建设。
4。关注学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开展基于人文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提升的“小文学家”、“小外交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项目培养活动,继续实施13—17周的校第10届“四小”学科培养项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多视角的活动平台。
德育论文内容篇七
素质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识。面对新的希望、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的高校德育工作,如何适应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针对高校德育管理现状和问题,科学构建和完善德育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着力在增强德育工作的现实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上水平,充分发挥德育管理在学生教育成长过程中的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功能,努力开创德育管理新局面,是目前我国高校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落实德育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决策规划的全面性。改革完善高校德育的领导体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方式,是适应素质教育的前提。建立和完善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德育的管理体制,是适应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增强质量意识,加强德育的领导,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要进一步强化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学生管理职能,把立足点放在培养合格人才的中心上来,主动发挥基层组织的德育功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全员参与,互联互动的系统管理。
(二)实现高效的现代信息化管理,促进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加大科学管理力度,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化手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管理的时效和水平,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德育放在一个大系统、大背景、大环境中研究,纳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探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实现德育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要加大投入,加快现代化步伐,至少在院系学生办公室一级配置计算机等现代管理设施,建立国际互联网络,主动促进学校与经济社会、与国际高校及相关行业接轨,促进学校内部综合信息传递与交流,以利随时调控各个层面和层次的教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
(三)适应当前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强化队伍建设的实效性。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德育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要把德育队伍建设问题纳入当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议程,以德育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再设计,要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加强队伍建设和投入,促进德育队伍的合理流动。尤其要加强专职德育队伍和管理工作人员中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德育管理队伍的骨干和主导作用。
(四)量化德育工作评价指标,加强检查评估的督导性。强化目标意识,量化管理指标,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估监控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转变的重点。德、智、体等综合测评是对学生个体的素质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力求运用科学手段对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进行反馈督导,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德育由虚变实。要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状况,建立和完善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班三级评估体系,加强德育评估的督导性,实行多层级评估。在评估的价值取向上,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协调,适应未来与服务当前的互动;在时空观念上,体现个体与群体的结合,质与量的平衡,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链条,使德育由软变硬。加强适应新时期教育管理研究,建立科学的德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发挥职能部门管理效应的当务之急。
(五)完善德育管理运行机制,力求实施过程的整合性。明确有关部门的责、权、利关系,完善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整合教育主体、客体和环境育人的力量,是适应并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以教育为先导、以服务为基础、以管理为依托的宏观教育格局。要充分发挥思想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优势,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加强教育与科学管理紧密结合,增强服务意识,建设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要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完善文体活动设施,提供全方位服务,强化管理育人,使学生管理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达到入理、入情、入境的完善效果,继而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着眼德育管理机制的转换,健全体制改革的配套管理。要结合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教育改革,着力研究和探索学分制、并轨条件下的学生管理机制转换,把握管理的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德育管理的力度。
进一步加强以宿舍为基础群体单位和管理基本环节的管理机制。要切实加大宿舍管理的力度,改善学生宿舍的软硬环境,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政治方向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激活主体的深层次需求,使学生能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眼前与长远的相互关系,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健康的寝室文化辐射整个学生群体,促进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和推动学风建设和校风建设,形成丰富的、进步的、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完善学生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及减免学杂费等“五位一体联动助学”的激励保障机制。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内部“造血”功能,完善外部“输血”机制,全面因材施教。把视角投向社会,主动与经济社会接轨,争取社会团体和个体的经济支持与教育管理协作,多渠道、多层次设立奖学金、资助金,广开勤工助学渠道,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通过适当设立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学校与社会大循环的管理回路,发掘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潜能,形成互利互惠、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进一步深化以“主题周末”活动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是德育的外化形式,是课堂教育主渠道的必要延伸,是达到知行合一的重要环节。目前,双休日从时空上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机遇,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和有效占领学生业余这块管理领域,深入调查了解学生需要,针对不同的需要层次进行管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通过举办人文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宣教及咨询、就业指导及培训,开办现代实用知识技能培训班,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
德育论文内容篇八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中需要充分了解阳光体育的概念,从阳光体育的内涵出发,积极分析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好地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本文首先分析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作用,制定战略性的体育锻炼目标,然后分析了当前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作出了科学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阳光体育运动;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体育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需要注重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在阳光下开展体育教育,鼓励学生及时走出课堂,从而有效增强体育教育效果。学校应积极响应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积极培养德智体的人才,在日常教学中将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从而深刻地了解体育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阳光体育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推动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1、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作用。
阳光体育作为全民参与的一项锻炼活动,有目标、有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以健身为主,为构建和谐良好社会主义社会做贡献,及时制定战略性的体育锻炼目标,这对提高人民的体育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引导青少年走出户外,形成了体育运动热潮,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以实践为主,明确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严格执行体育教育措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2、当前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育目标不明确。
体育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提高人员的体育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人员意识不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明确体育教学目标,这不符合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部分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心理素质、技能水平、人文素质等多项指标联合起来,缺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育意识不高,在日常学习中主动意识不强,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2.2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教学模式单一,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方法来引导学生,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固定,导致了学生的主动性不高,这不符合阳光体育的运动需求、在教学中忽略了对全面发展的必要性,由于重视不够,导致了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也对高校整个教育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教学方法不灵活,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与阳光体育运动需求相背离,制定的体育教学措施缺乏针对性。
2.3对体育教学的投入不够。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需要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没有从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出发。目前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施不够完备,相应的锻炼设施不够齐全,因此在日常锻炼中,部分学生的兴趣不高,不能主动学习体育知识,至今还没有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
3.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理论创新来带动实践创新,更好地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比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作为高校的管理层和决策层要将阳光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创新体育教学方式,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明确阳光体育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体育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加大体育教育模式创新,积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意识,并加强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3.2及时拓展训练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需要拓展体育训练内容,通过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拓展训练内容的管理。在开展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组织野外求生、走钢丝等体育训练内容,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专业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在体育拓展训练的环节,需要明确体育训练中的危险因素,充分考虑到体育拓展训练的危险性,进一步规范拓展训练流程,以阳光体育运动需求来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积极锻炼学生的髋关节,促进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在训练阶段,需要学生及时掌握转身动作,摆动腿,做伸展运动,从而掌握水平方向力,提高学生的转动速度。
3.3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
在阳光体育运动中,需要以阳光体育运动需求为主,进行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理论来开展高校体育活动,不断加强体育教学实践。根据实际情况来构建有效的高效体育教学体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针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个性化差异,进行统一考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积极以体育教学实践来强化体育教学,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要求学生,采用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形式来组织体育运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3.4完善内部环境。
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定期组织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不断加大在体育锻炼中的投入力度,将学生自我锻炼活动及时列入阳光体育运动中,做好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采用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利用现有优势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更好地满足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将阳光体育运动理论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加大对体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魅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3.5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
有针对性的开展高校体育运动,充分发挥体育社区作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确保了阳光阳光体育的有序开展,积极发挥高校体育协会的作用,以共同的观念和追求目标为基础,将体育运动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提倡全员参与,更好的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定期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时间,重视高校体育社团,加大对体育社区的支持和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到以协会形式开展的体育运动中,活动了课堂气氛,更好的满足了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
4、结语。
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以健身为主,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出发,运用理论创新来带动实践创新,更好地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及时拓展训练内容,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拓展训练内容的管理。
参考文献。
[2]李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3(32):26.
德育论文内容篇九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产生高校德育教学困惑的原因,提出走出高校德育教学困境的路径就是实施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同时,在揭示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基本要义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内容、过程、空间、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实施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带来了文化转型,进而促进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建,这是一次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德育不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有了一个大的变迁,其中最大的变迁就是中国德育正从“天国”德育向“人间”德育转变,即学校德育生活化。这种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尽管如此,德育的实践却仍然未尽如人意,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受教育者对当前高校德育的方式、手段、过程产生逆反心理,致使高校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工作忽视了校外德育途径的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相互隔离,难以产生合力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展开。因此,一味地把大学生封闭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净化的环境中实施德育工作,必然使高校德育陷入困境。
2.德育工作严重脱离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当前高校德育漠视大学生个体的独特生长环境,漠视他们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生命所指的方向,把大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容器罐”和“美德袋”,造成德育对生活的疏远,德育的内容只注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导致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抗拒心理。
3.德育教学过程的单向性。任何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德育教学也不例外。然而,当前高校德育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把德育教学过程看作是对大学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过程,大学生所受的道德影响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大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的权力,其实质就是对大学生个体生命的漠视,扼杀了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4.德育教学模式僵化。以往的德育教学,一般由教师领着学生走进教材,从教材中引出典型事例,引出话题,围绕教材演绎、归纳、感受、感知和练习,并提纲式地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要求板书,然后借助纸笔考试,再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停留在知识的道德层面上,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优良的品德要求并没有在受教育者的心灵中真实生成。
上述原因归结于一点,就是高校德育工作缺乏生活化。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工作要走出困境,其根本出路就是使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这是因为,从德育的根本目的上说,道德的产生是为了受教育者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对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因此,高校德育教学必须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也就是要从受教育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出发,而不是从规范价值出发。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从德育的价值层面看,“生活价值高于道德价值,生活高于道德,不仅是因为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无道德的生活世界,却无法设想一个无生活的道德世界,而且是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的在先性或独立自存性,至于道德价值,并没有独立的存在,其整个存在和本质,都是由生活所规定的”。从社会学层面看,德育工作必须担负起个人道德社会化的功能,而个人道德社会化必须包含着对人及其生活的关怀,“因为在人与社会二者中,人是唯一的能动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借助人的德性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诸领域才得以发展;但人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生的幸福。在社会道德生活中,人是承受社会道德的客体,同时也是进行道德行为活动、创造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着眼于社会的发展来要求人、要求德育,从长远的客观结果看还是为了人及其发展”。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层面看,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受教育者在踏入高校的门槛前,就有了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和方式,而且受教育者个体不同,生活经历也不同,道德思维能力与方式也有差异。高校德育工作应当允许发展受教育者个体的道德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尊重他们的发展需要,这正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标志。
二、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要义与特征。
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而言的,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以说教灌输为主,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盲目追求既定的德育知识,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要。而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就是指高校德育教学的组织、内容、手段等方面必须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逻辑起点,必须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必须加深同家庭、社区及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同时丰富生活化的内容和文化的内涵,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要义包含四个方面:(1)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大学生做人做事,学会生活,使抽象的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感悟,成为其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2)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要求德育教学应以生活行动为依托,教学过程是对生活的解说,既是对生活过程的重现,但又应该高于生活。(3)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要求德育教学内容应当是引导大学生追求深刻的、不确定的人生知识,这种人生知识应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4)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要求德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讲究师生间平等对话,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不是封闭性的灌输,而是开放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育教学生活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主体性。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从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层次,大学生对德性的接受将是探索、认识、体验、发展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育者人为的干预过程。(2)开放性。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开放性特征将贯穿于德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评价都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3)个性化。个性化就是要从大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大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正确处理好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推动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实施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1.从德育教学理念看,要转变德育教学观念,抛弃传统的以灌输、抽象化、规范化、理想化为特征的教学理念,树立德育教学生活化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想走出德育教学的困境,必须树立新的德育教学生活化理念。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求德育工作者以大学生为中心,突出大学生的发展,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调动大学生的意念,把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大学生道德的`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
(2)树立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理念。道德教育应扎根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要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这就要求给予大学生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或陈述生活中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课余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方面享受到的喜悦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烦恼,使德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3)树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大学生的发展不仅是知性的发展,还应该包括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2.从德育教学内容看,要突出生活性,要关注大学生自身以及他们与他人、自然、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1)德育内容要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德育因灌输性而备受指责,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不相适应,过于超越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以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采取了“灌输”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德育课程教材体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规律来编写内容,力求做到教材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达到教学要求。
(2)德育教学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适当引进心理教育内容。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人才的首要条件。过去的德育教学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心理、人格教育,导致日后一些学生出现心理、人格畸形,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的一例。因此,笔者认为,德育教学要突出正视自我、自尊自信、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良好情操、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改善其心理品质,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
(3)德育教学要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合作化的社会,学习和人际交往是学生面临的两大重要内容。因此,德育教学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给他们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让学生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这方面的主题内容有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学会合作、珍惜友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
(4)德育教学要关注大学生日常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并引导他们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看,主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时间观,正确处理劳动与人生、收入与支出、娱乐与学习、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看,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通过设计各种活动课,模拟或参与相应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掌握有关原理,为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避免教条化、说教化。
3.从教学过程看,要以大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课首的导入、课中的展开、课尾的处理都应体现生活化的基本要求。在课首的导入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唤起、激活、调动学生回忆或体验生活的经验;在课中的展开上,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平台,在活动中生成体验与感悟,使抽象德性规范与价值内化为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在课尾的处理上,教师要注意总结,画龙点睛,并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当中去,使抽象的德性要求转化成具体的生活实践。
4.从德育教学的空间看,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空间,把德育教学从课堂伸延到课堂外,构筑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德育教学空间。高校德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同属道德个体成长的现实环境,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的产生、道德价值的认知判断和道德行为都是在高校、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中生成的。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学活动和过程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应当构筑起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教学空间,以社区为依托,加强高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德育资源的整合,从德育“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使高校德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更贴近学生生活。
5.从道德教学的评价看,要重视道德学习的评价,实现知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的转变,评价方式从单一的考试转变为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与方法是推动德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德育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学效果的知性评价,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发展评价,这与德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是相悖的,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德育教学评价模式。在德育评价模式的探索上,我们认为:一是要淡化考试;二是要探索能体现学生德育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需要。
德育论文内容篇十
第一段:引入德育的重要性及目的(200字)。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关键。通过德育的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更能发展积极向上的个性特点和良好的社会习惯。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自信、独立、有责任心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第二段: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300字)。
德育内容中的重要一环是让学生明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德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遵守法律,更要培养他们自觉遵循的内在道德准则。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有时是相辅相成的,但也存在着法律不能涵盖的许多道德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要。通过德育,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第三段:培养学生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300字)。
德育内容中培养学生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方式很多。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体验到为他人付出的价值。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团队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明白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会关心他人和为他人着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第四段:德育内容中的学生自律和自我管理(250字)。
德育内容中的关键一点是培养学生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设置规范和制度,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学生要懂得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自律是一种能力,它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锻炼和提升。只有学会自我管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五段:德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250字)。
德育内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立足当前的道德水平,更在于对他们终身发展的影响。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学生需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自己的行为。德育内容的灌输,能够在学生面临抉择时给与他们正确的指引。同时,德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够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总结(100字)。
通过对德育内容的思考与体验,我们不仅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楚德育内容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正确的价值观、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将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因此,学校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德育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只有通过德育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道德修养丰富的人才。
德育论文内容篇十一
摘要: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高中生缺乏的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缺乏精神和心灵的关爱和理解。本文通过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阐述,提出了怎样改善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脱离青少年的青涩,但没有成年人的成熟与稳重。青少年在高中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如果社会、学校和教师不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很容易使得高中生误入歧途。
一、当前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影响着每一个人,心理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它已经逐渐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高中生也不例外。学习、娱乐、升学等原因影响着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习压力大,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
高考是目前我国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途径,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一个好的大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学业紧张,每天奔波于家里、学校和各大补习班之间,学生没有一点私人的时间和空间,积累在心里的压力长期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发泄,时间长了学生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二)社会风气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比如20xx年流行的“高富帅”“白富美”,“土豪”等词都是对当前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应。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风行,再加上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宣传引导,使得不少高中生的三观深受影响。学生不再觉得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攀比和炫耀,不再觉得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曾有高中老师说到现在学校要求学生在校统一着校服,学生不能再衣着上相互炫耀便转向鞋上进行相互攀比。当前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也折射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空白和漏洞。
(三)家庭学校忽视学生心理需求。
现在很困扰家长和老师的一个问题就是高中生“早恋”,如野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家长和老师只是一味的责备孩子,但不妨深入思考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不排除其中有一些是因为攀比或者好奇,但更多的是因为现在的学生缺“爱”。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不要说与孩子沟通聊天,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即可,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往往是心灵上的理解和关爱。教师往往更看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常常无意识的伤害了学生敏感的心。
二、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在这个物质充足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高中生出现心灵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多半是由于精神上缺乏关爱和理解,心里的压力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宣泄,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多方面努力。
(一)转变父母教育理念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家庭是学生最初成长和生活的地方,父母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良师,还应该是孩子的益友,不仅关注孩子身体的发育,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的需求。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思想的重要“转型期”,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关系对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
(二)教师的理解和包容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教师是教育三个必备的因素之一,承担着塑造学生,为国家和社会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艰巨使命。雅斯贝尔斯曾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说道:教育就是一棵树去晃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外一个灵魂。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灵魂,需要的是爱心和耐心教育。爱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将学生放在与教师同等的位置,耐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包容和宽容学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关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学校加强德育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仅表现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上,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关于心理健康的选修课或者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四)社会要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
高中生除了接受学校教育之外,另外一个接受教育的渠道就是社会教育,社会也要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承担部分责任。社会媒体和网络对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如近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以及电视上热播的选秀节目和相亲的节目对高中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网络、报纸、电视应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工作,建设青少年绿色网络平台,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减少负面信息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要树立更多的模范人物和表彰先进典型事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总结。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心高中生的心灵健康就是关心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
[1]谢占杰。论爱心及爱心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20xx(01)。
[2]王佐芬。浅说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xx(16)。
[3]刘和平。论高校爱心教育的载体建设[j]。教育视角。20xx。(01)。
[4]胡健。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附件教育学院学报。20xx。(02)。
[5]金朝洪。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xx(06)。
[6]潘慧荣。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文学教育。20xx。(11)。
德育论文内容篇十二
摘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最重要的途径。主要针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做了几点浅析。
关键词:
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小学音乐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教会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刻苦学习等方面的德育知识,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利用动听的音乐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教育。那么,渗透德育教学具体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在本文中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一、将德育教育置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示范带动效应。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推崇,久而久之,就能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效仿和跟随。因此,在教育行业,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实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行为举止更加文明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将德育教育置于自身的言传身教之中的意识,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学到更多知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穿着。很多音乐教师认为自己是与艺术接轨的,在课堂上打扮的过于夸张,这样的行为会让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将德育教育置于自身的言传身教之中。在教学中,穿着要大方、整洁,教学的姿态要端庄,教学语言要丰富、富有激情,板书不能潦草,要工整、干净。通过这些方面的示范,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这些好的习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和筛选,尽量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教师在选材时要注意挖掘,深入到题材中去,积极思考,找出在不同的歌曲中能够融入什么样的德育知识。例如,在教学《再见吧,冬天》这首歌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冬去春来,大自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回答:“小树会长出绿叶”“美丽的花儿会开放”“小草变绿了”等,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讲解: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大自然给了我们很多美丽的画面,但是我们在欣赏这些画面的同时,也要爱护好我们的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不被破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当然,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春天,农民伯伯们都在辛勤的播种,所以我们现在也要好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才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通过选择这样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更加发奋学习,学会更多的德育知识。
三、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就是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利用歌曲中蕴含的意思教会学生更多做人的道理。教师要认识到: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都要它想要说明的感情。在教学中,可以将课堂放松,在教学中融入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革命前辈英勇无比的故事等等,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能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够更加发奋学习,刻苦努力。例如,在教学《卖报歌》时,可以在教之前给同学们讲一些以前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故事,告诉他们以前的孩子根本就吃不饱饭、穿不暖,很多孩子在冬天常常被冻死、饿死,让他们在心里做一下对比,认识到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但还可以问同学们:“以前的孩子在那么艰苦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要刻苦学习,现在的你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刻苦努力,不好好学习,这种行为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对得起国家吗”?这时很多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辛苦培育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也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通过这样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领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让学生良好的德育品德得以形成。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也能够让这一堂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来完成。例如,在教学《难忘的歌》这一首歌时,很多学生会很难理解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感情。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投入到当时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小兵张嘎》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在抗战时期,中国儿童团是如何英勇的抗击敌人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中国儿童团的一员,你在抗击敌人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由此一来,将学生置于这种情景中,学生就不难理解这首歌所蕴含的道理和感情了,学生的思维也会活跃起来,在音乐学习中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气概。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求教师将德育教育置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利用多媒体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等方面出发,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培养起学生高尚的德育情操。
[1]童晓荣.借助音乐的审美效应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
[2]刘甜.浅谈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j].现代阅读(教育版),
[3]高翎雁.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教育[j].民族音乐,
[4]谭慧.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
德育论文内容篇十三
众所周知,职高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相差甚多,学生在入职初期难以适应全新的角色。特别是因为在职高教育中缺乏企业文化知识的渗透,导致职高学生对企业文化不了解甚至不认同。因此,职高德育教学不能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必须关注企业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在日常德育教学的基础上,把企业的价值观、理念以及蕴含于企业内部制度和产品中的文化特色和基因教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最终成长为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
一、企业文化与职高德育教学。
1.企业文化的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应当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从广义来讲,企业文化是我们在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行为主体应当遵循和追求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诉求,如平等交换、积极主动的实干精神等。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企业文化更多地应当称之为市场文化,不过由于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所以用广义的企业文化来指称。狭义的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企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2.职高德育教学的概念。
按照20xx年教育部修订的《职高德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企业文化的定义和职高德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文化和德育教育二者基础都是“德”,都是在价值观、品德、精神等方面对人的一些要求,这是在职高德育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渗透的基础。
二、在职高德育教学渗透企业文化的原因。
1.培养职高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大纲》指出,要“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宣传学习行业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事迹等,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大纲》要求,“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所以,在职高教育中渗透企业文化是贯彻《大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切实提升职高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题中之意。
2.激发职高生学习热情的需要。
好学不如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这个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提前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洞悉企业文化的相关作用,从而让职高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切实感受到企业的价值观以及企业的工匠精神、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体验在企业中个人所肩负的职业责任和面临的市场挑战,进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去,最终为就业后的角色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职高德育教学的内在要求。
职高学校应当以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现在不少职高学生在去企业工作时,面对与学校全然不同的环境,一定程度上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能很好地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其在学校所学知识在工作中起不到作用,相关职业意识缺乏,无法在企业这个新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企业的管理方法不习惯。实际上,好多刚毕业的职高学生并不是不具备相关的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只是他们对企业环境暂时不适应,使其在学校所学知识不能迅速转换为专业技能,甚至遭到企业的淘汰。所以,职高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要尽快转变角色,而这个角色转换就需要我们在职高教学中提供条件,打好基础,而不能让学生在企业自生自灭。从这点来看,在职高德育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是职高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三、职高德育教学中企业文化渗透的对策。
1.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合理心理预期。
在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眼中,大学生、“上过学”的年轻人就不应当在生产或技能一线工作,而应当是“坐办公室”或“管人”的,加上许多职高生对企业的真实运行缺乏了解,这样就使得许多学生在入职后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学校在德育教学中,要对现代企业分工和人才梯队进行介绍,也可以组织实地参观。通过这种介绍、学习和参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梯队是由不同学历、年龄、技术的人分工组成的。在企业中,职高生更多的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这个角色与定位,学校要在德育教学中给予引导、明确,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前能够调整好心态,选择好定位,建立恰当的心理预期,避免在就业后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影响工作和学生个人发展。
2.探索企业式教学。
企业毕竟是企业,无论在节奏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它不同于学校的特征。所以在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德育老师应当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要营造氛围,在教学与管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企业文化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而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早日融入企业。但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讲授实现的,它需要的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这是职高德育课堂企业文化渗透的目的,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职高德育教学中,企业式教学主要表现在突出职业精神上。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在学校德育课堂中融入和体现企业文化。可以提前引入企业管理的方法,模拟企业管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类企业的管理,把学生当员工,把教室当车间,把教师当师傅,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会企业的运作流程和人际关系,从而早日适应企业需要,早日融入职场。
3.校企联合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毕业后的目的地是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所以,校企合作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人才的无缝对接;同时也使得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对接,最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校企联合进行德育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一是邀请企业各级别人员到学校以课堂讲授、座谈、讨论等形式和学生沟通企业的相关运作方式、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通过现身说法使学生逐步了解、学习、认同企业文化,至少是广义的企业文化;二是对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相关建设和展示,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流程、纪律、规范等,展现企业的奋斗发展历程,展现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增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增强学生为企业做贡献的信心,从而为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德育论文内容篇十四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幼儿园的卫生习惯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有重要影响。因为卫生影响人类的全部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卫生习惯教育上主要有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环境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内容。个人卫生习惯教育以养成教育方法为主,集体生活卫生教育以常规教育方法为主;公共卫生教育以制度规范影响方法为主。
2.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来已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人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也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要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宿舍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讲话、不剩饭菜、遵守宿舍规范、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生活习惯教育一般以规范和制度影响的养成教育方法为主。
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人的行为习惯是人的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坐、立、行的姿势是否正确也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国俗语讲:“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行为习惯所总结出来的标准性要求。当然由于幼儿的年龄还不具备达到这种标准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行为习惯教育主要以训练方法为主。
4.文明礼貌养成教育。
礼貌不花钱,但却能换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我国在近年来的改革开放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国人的礼仪程度,代表着民族的文明水平,影响着外交方面的成果。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内容有,说文明语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为人处事要与人为善等等。礼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常规训练。
5.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
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规范之下,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在宿舍里不妨碍他人,自觉参加值日生活动;出操时会自觉迅速地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不大声喧哗等等。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养成教育和常规训练为主。
[幼儿园德育教育知识]
德育论文内容篇十五
九隆三小一年级2018、3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认真贯彻《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大力推进我校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提升我校全体师生文明素养,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结合我校一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一年级学会礼仪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文明举止。贯彻执行《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小学生守则》为标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从而提升我校全体师生文明素养,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
二、组织机构。
负责教师:武世荣周雯李德英。
通过日常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礼节规范,能与老师、学生正常地交流;在学习、生活中初步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良好习惯;规范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培养学生良好地文明礼仪习惯,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四、主要内容。
结合《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学校的“七项评比”工作,将文明礼仪的学习、文明礼仪的实践、文明礼仪的展示贯穿文明礼仪教育的全过程。把礼仪贯穿到歌谣、听故事、知识抢答、朗诵等各种表演形式中,让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懂得礼仪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根据《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确定不同学段、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一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1、8点按时到校上课,不迟到。
2、认真佩戴红领巾,干净,整洁。
3、每天排队有序领餐,不拥挤,不喧哗,不挑食,不掉饭。
4、学会收拾自己的书包,课桌,东西摆放有序。
5、学会扫地,擦桌椅,擦黑板,打扫卫生。
6、自觉课堂纪律,不讲小话,不玩东西。
7、按时完成作业,做错的作业要认真改错。
8、大声唱国歌、校歌,升旗时肃静行队礼。
9、学会使用“您”“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
10、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不拥挤,不推搡。
11、集队做到“静、齐、快”,路队整齐、精神。
12、不攀爬窗台、栏杆,不玩危险的游戏,保护好自己和同学的人身安全。
13、懂得自己是小组的一员,能用实际行动为小组争光。
14、认真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15、饭前便后勤洗手,讲究卫生。
16、上课、读书、写字,姿势端正。
五、活动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2018年3月1日——2018年4月1日):做好学习宣传工作,启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实施文明礼仪教育工作。
1、举行启动仪式,宣布活动的目的、组织、时间、任务,结合《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的“七项评比”,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并上报活动开展的计划、组织和实施方案。
2、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宣传。利用好手抄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工具,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宣传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教育的目的、意义和知识。
第二阶段(2018年4月1日——2018年5月1日):
(一)个人礼仪(4月1日——5月1日)。
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掌握读书、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认真佩戴红领巾,保持服装的整洁,爱清洁,讲卫生。
(二)交往礼仪(5月1日——6月1日)。
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正常交流,和睦相处。
(三)基本礼仪(6月1日——7月1日)。
知道待客、做客的基本礼节。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轻声交谈,不打扰他人。自觉遵守公共交通规则,不闯红灯。知道升旗的基本礼节。遵守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做文明游客、文明顾客、文明乘客、文明观众。
以上礼仪我们一年级将遵照执行,认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并不断把文明礼仪意识转化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良好风尚,让文明礼仪之花香飘校园。
德育论文内容篇十六
一、指导思想:
2018年春季,我园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上级工作要点。认真落实以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为重要目标,牢固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重点:
(一)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幼儿园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园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让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幼儿。
1、深化爱国教育。
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对幼儿及家长进行教育。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年级、班级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狠抓养成教育。
抓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是加强园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早操等情况进行抽查,每周进行小结。对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
使全园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本学年将开展“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争当文明小使者”主题教育,从站好队、做好操、讲卫生、有礼貌等基础行为入手,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等形式了解幼儿的心理现状,上好健康教育课。
德育论文内容篇十七
在当今社会,德育教育被寄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接触到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并深刻体会到其对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德育的定义、内容、方法、困惑与思考以及实践感悟这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德育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对于德育的定义,我认为德育是通过道德品质培养和道德规范引导,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水平和道德素养的一种教育形式。正是因为社会在变化,道德观念在不断淡化,学校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这个定义对于我在教学实践中德育内容的把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道德知识是教育者向学生传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道德情感是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产生共情、责任和善良等积极的情感体验。道德行为则是通过实施道德教育案例或者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勇于实践、守法、公正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接下来,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教育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课堂教学是德育的基础和核心,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能够将道德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活动教育则是通过组织各类才艺、体育和文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团队协作精神。社会实践则是将学生送到实践场所,自主锻炼,感受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发展,增强道德行为的实践能力。
然而,在实践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思考。首先是如何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深感学生对道德教育缺乏热情,认为这是一种“空洞”的东西,没有实际意义。其次是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素养和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自我学习,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最后,通过多年的德育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和效果。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德育教育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总之,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定义、内容、方法、困惑与思考以及实践感悟这五个方面来看,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素养的一种教育形式,主要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惑,但只要坚持下去,德育教育必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培养出更多德才并茂的优秀人才。
德育论文内容篇十八
第一节。
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第三节。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
三、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第三,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四、理想教育。
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第一,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第二,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第二章。
德育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
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
3、德育要有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
(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呢?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
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德育原则。
一、疏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使学生道德成长。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四、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的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要求。应该做到:
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
做到以下两方面:
第一、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第二、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
要注意以下三方面要求:
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第二、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第三、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第二节。
德育途径。
一、各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各学科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节假日活动。
另外,还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旅游社会服务活动等。
三、少先队教育。
少先队教育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
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实施德育,学习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习应起主导作用。
第三节。
德育方法。
一、说服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
分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运用时要注意:
1、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期。
3、说理要具有趣味性。
4、教师要以诚待人。
二、陶冶法。
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包含了三方面:
1、人格感化。
2、环境熏陶。
3、艺术侵染。
运用时注意几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三、榜样法。
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包括三方面:
1、典范。
2、示范。
3、典型。
榜样的选择要坚持以下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时代性原则。
4、德智并重原则。
四、锻炼法。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包括四个方面:
1、行为训练。
2、娱乐或休闲活动。
3、社会实践。
4、委托任务运用时要注意: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3、坚持严格要求。
4、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奖惩法。
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一)表扬与批评。
(二)奖励与处分。
注意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四章。
师德、师德规范与师德教育。
第一节。
师德内涵。
一、师德概念的界定。
把师德界定为: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师德即教师道德”
二是“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主张将教师私人领域的个人道德转移到公共领域,让教师所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全部袒露在职业监督之中。
第二节。
师德规范。
一、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008年修订的《规范》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蓝本。它在原则列举上缩减为六个,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一)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
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二)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解析。
1、爱岗敬业。
“爱岗”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是指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
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第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第三,正确认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2、教书育人。
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专研业务,勇于创新。第二,严谨治学,一丝不苟。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功能。
3、为人师表。
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作出榜样,成为他们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
以下另提几点建议:
第一,为人师表要具有全面性。第二,为人师表要具有内在性。第三,为人师表要具有“度”。
三、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
2、过于抽象空泛。
3、存在着“不当”的现象。
4、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着重叠现象。
第三节。
师德教育。
一、当前要加强师德教育的原因。
(一)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为了使教育回归其道德本质,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道德性。这是我们强调师德建设的最根本之处。
(二)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首先,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个人的目的,而是反映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根据社会的目的,教师应该既要强调智育,还要强调德育与体育。
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集体性和综合性特点。最后,教师劳动成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要求教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非功利性的思维。
(四)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一般来说,教师存在着以下四个不当的欲望,这些欲望导致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走向失范:
二、师德教育的途径。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
(二)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实践:是指让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职场中,通过践行师德规范,进一步加深对师德规范的理解。
2、拜师:是通过师徒结对的途径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3、自我修养(1)反省:就是通过自我批评、自我解剖,以求达到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2)慎独:指的是在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去行动,不做坏事。
德育论文内容篇十九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容乐观,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原则和举措积极进行探索和研究,更多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期,是人才培养的世纪,而科技和人才大多是由高校培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德智体美劳中“德”是第一位的。
1当代高校的德育方向。
当代高校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与时俱进,完善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当代大学生自身不仅只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自身德育建设,努力实践,努力做到“有德有才”。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1]高校应以此作为大学生成长长才的行动指南,以此科学理论作为德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变。学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的调整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水平。
“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前提,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德”育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培养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违心的假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自身素养的真实映射,大学生真正的“德”应是“德在平时”“德在身边”。
2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内容。
因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自身素养教育是动力,人文素养教育是催化剂的功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德”的形成。
3新时代高校的德育潜在问题。
4高校对大学生德育的策略分析。
(1)高校应努力抓好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必修课、考试课”,安排优秀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改善教育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2)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形式政策课教育。形式政策课有利于学生接触掌握最近最新的社会形式变化与国家动态、国际动态等。高校应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课时、不固定的教师专家、形式多样的课堂主题的形式政策课,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校外实践等。打造形式政策课“周周学、周周新”,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等的完善,它们都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附有人文气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环境优美、舒适宜人,大学生身临其境、感染熏陶,这样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就渗透了“硬德育”的潜在功能。高校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及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样也就渗透了“软德育”的潜在功能。“软硬兼施、互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4)顺应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5]高校组织专门网络人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校园网络表彰先进个人事迹、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展现国家、社会最新事件、最新成就、前沿新闻、国际动态等,也可以开展网上辩论赛、组织各种网上文化交流活动和网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等,运用网络带动德育教育更新颖、更便捷、更全面。
(5)大学生自身应自觉自律,好学习勤思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互动交流,转变旧的陈腐的思想观念,不急功近利、不自负、不轻浮、不争强好胜,加强自身辨别能力、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树德于心,施德于身”。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遵从教育规律、利用内容丰富多方面的德育手段,传“德之正能量”于学生,并用于实践,让学生“德在平时”“德在身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邱伟光.新世纪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再认识[c]//明德:邱伟光德育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xx:12.
德育论文内容篇二十
论文内容摘要怎么写?中文摘要一般为200—300字,外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看看下面哦!
论文内容摘要怎么写【1】
一、论文摘要的定义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
除了实在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摘要可用另页置于题名页(页上无正文)之前,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
论文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
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
二、论文摘要的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1)报道性摘要: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通常,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
(2)指示性摘要: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报道-指示性摘要: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三、论文摘要的写法
目前,我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采用报道性摘要。
即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四部分内容。
而毕业论文的摘要的写法多是采用指示性摘要的写法,即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在指示性摘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应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是对文章的提纲做简要的介绍,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意义进行介绍。
具体写作可参照以下四点进行阐释:论文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论文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个结果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四、论文摘要写作的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
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
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
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
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
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
论文应该怎样写好内容摘要?【2】
一、论文摘要的定义
论文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
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
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
除了实在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摘要可用另页置于题名页(页上无正文)之前,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
二、论文摘要的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1.报道性摘要。
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
通常,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
2.指示性摘要。
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
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报道—指示性摘要。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三、论文摘要的特点
摘要既要具有高度的信息浓缩性,又要具有可读性,还要结构完整、篇幅简短以及独立成篇。
一篇好的摘要应具备以下特点:
1.准确性。
摘要应能准确反映论文的目的和内容,不应包含论文中没有出现的内容。
如果该研究主要是在以前的某个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以前研究的扩展,那么,就应该在摘要中注明以前研究的作者姓名和年份。
将摘要与论文的层次标题进行对比是核实摘要精确性的有效方法。
2.独立性。
摘要应自成一体,独立成篇,所以要对特殊的术语、所有的缩写(计量单位除外)、省略语做出说明,拼写出实验和药品的名称(药品采用通用名称)。
新术语或尚无合适中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在引用其他出版物时要包括作者的姓名和出版日期(在论文的参考文献表中要充分说明文献资料的出处)。
3.简练而具体。
摘要中的每一个句子都要能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且尽可能地简练。
摘要的长度一般不超过300字。
摘要的开头要提出最重要的信息(但不要重复题名)。
它可以是目的或论题,也可以是结果或结论。
摘要里最多只需包括4个或5个最重要的观点、结果或含意。
也有人把论文摘要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具有完整性。
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
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
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练。
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
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做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
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
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
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采,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
总之,不论是那种概括,一篇论文简洁、具体的摘要,必须要反映论文的实质性内容,展示论文内容足够的信息,体现论文的创新性,展现论文的重要梗概,一般由具体研究的对象、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组成。
对象——是论文研究、研制、调查等所涉及的具体的主题范围,体现论文的研究内容、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问题的提出,研究方向的确立与目标的定位。
方法——是论文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原理、理论、条件、材料、工艺、结构、手段、程序,是完成研究对象的必要手段。
结果——是作者运用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效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等,是进行科研所得的成果。
结论——是作者对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等,是结果的总结,显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实用性、创新性,体现论文研究的价值与学术水平,是决定论文被检索的窗口。
四、论文摘要的写法
目前,我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采用报道性摘要。
即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四部分内容。
而毕业论文的摘要的写法多是采用指示性摘要的写法,即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在指示性摘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应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是对文章的提纲做简要的介绍,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意义进行介绍。
具体写作可参照以下四点进行阐释:论文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论文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个结果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五、论文摘要写作的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
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
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
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
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
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
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