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修正。喜欢总结的朋友们不要错过这些精彩的总结范例!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一
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题目为编者所加。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通过对这个片段的阅读,让学生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从中体会作家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写人的方法。另外,还要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现、质疑、创新。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关注点。
感受严监生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课前准备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
八、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1、你们读过《儒林外史》吗?谁能说说这部书主要写的是什么?
2、补充资料。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3、简介吴敬梓。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二)、导入课文。
1.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2、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揭示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四)、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老师巡视。
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以情促读的设计行云流水,自然和谐。]。
(五)、体会写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尝试着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不同人物:
师: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特点。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里,这个人物又是谁呢?他又有什么特点呢?示题: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人的名字叫“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生再读课题。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师:让我们打开书,好好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和我们现在文章的有些字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请几个同学接龙读书,随时正音,并指导个别难读的句子。
4、读了故事,想想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一件什么事情?(主要写了严监生临死前为了两茎灯草迟迟不肯断气,最后妻子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终于咽下气。)。
三品评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2、师:这样的人在病重时临死前是一副什么模样呢?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病重时临死前样子的句子。《生勾画,同桌互相交流再汇报,师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倒着一声,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反复读读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病得很严重,一口气没上来就没命了,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总不得断气,一定是心里有所牵挂》根据学生不同的感受指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4师:大侄子认为:有两个亲人未曾见面(板书:两个亲人)。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生读: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认为: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板书:两笔银子)。
如果这时严监生会说话,他最想对亲人说什么?《生交流,并回扣到朗读上》。
奶妈认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板书:两位舅爷)。
赵氏认为:用两茎灯草怕费了油(板书:两茎灯草)。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四、对比回顾,感悟写作方法。
板书:课件:
两个亲人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两笔银子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手指越发指得紧。
两位舅爷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两茎灯草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有动作、神态上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动作描写:伸着两个指头,闭着眼,摇了摇头。》。
〈一〉出示《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中的片段:“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株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3师:〈学生可翻到教材132页学习发现:片段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小嘎子身手机灵但沉不住气,小胖墩儿看似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实际上却是心中有数的特点〉请学生找出最能表现出他们性格特点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二〉孙悟空尖嘴缩腮,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大喝一声道:“不要闲讲!快还你老外公的袈裟来!”那妖怪道:“你是那寺里和尚?你的袈裟在那里失落了,敢来我这里索取?”行者道:“我的袈裟,在直北观音院后方丈里放着。只因那院里失了火,你这厮,趁哄掳掠,盗了来,要做佛衣会庆寿,怎敢抵赖?快快还我,饶你性命!若牙迸半个不字,我就推倒这黑风山,铲平这黑风洞!”
五拓展运用,尝试人物描写。
1师:看来,我们去刻画、描写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有多种描写方法的。不同的人物描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请大家试一试,能不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描写人物的不同方法来写一写曾经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可以是你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而见过一面的人,只写一个片段,两三句话也可,一段话一行,只要能表现出他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就可以了。
〈生写片段,小组交流,个别汇报,生生点评〉。
六小结。
师: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可以用多种描写方法去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和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写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来。
作业。
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板书设计:
两个亲人?
两笔银子?
两位舅爷?
两茎灯草。
〈附“伸着两手指”图〉。
吝啬、小气动作、神态描写。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三
设计意图: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篇清朝的白话文,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是第一次接触,文章中有不少字词的用法与现在不太一样,读起来也很拗口,所以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个难点。《儒林外史》是一部大作,严监生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典型,小说中对他的描述有大量的篇幅,如果从头读下来,严监生吝啬的形象会慢慢深入人心。而课文只是节选了一个很短的段落,仅靠全文这三百来字的描述,不立足于《儒林外史》这本书,学生理解时就会断章取义,所以,教学时,我适时补充相关资料,为学生设下一次次情感铺垫,帮助学生认识严监生的吝啬和可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多音字,正确书写生字“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悟严监生这一入木三分的吝啬鬼形象。
3、揣摩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作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流程:
课前游戏:我做你猜。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儒林外史》 。
2、揭示课题。
二、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多读几次。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精读,感知吝啬形象。
1、研读病重部分。
(1)文中哪些语句写到严监生的病很重,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划出来。
(2)严监生临死前的哪个动作让人捉摸不透?
2、研读猜测部分。
(1)引读大侄子的话,补充严监生哥哥的资料。
(2)引读二侄子的话,补充严监生家境资料。
学习重点句子,体会严监生内心的焦急,指导感情朗读。
(3)引读奶妈的话,补充严监生请两位舅爷帮忙照顾儿子的资料。
(4)写话练习,感受严监生一次又一次没有被猜中后的心情,指导感情朗读。
3、揭示谜底,感悟吝啬形象。
四、回读,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五、扩读,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欣赏大作家巴尔扎克写的葛朗台临死前的精彩片段。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名著,关注细节描写。
累并收获着。
赛课已结束数日,激动的情绪也渐渐平静,回想赛课前那一周的日日夜夜,我不禁感叹,课难上,比赛的课更难上。
还记得学校选拔赛后,领导通知让我参加这次语文教学比赛,当时的我既感到幸运,又有些忐忑不安。虽然大大小小各类赛课也参加过不少,但参加语文教学比武近十年来还是第一次。(97年曾参加过一次)语文教学中高手如云是众所周知的,我更加担心、胆怯、不安。
挡不住对清代白话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喜爱,我选择了这一课。为了对这课有更深的了解,我特地买来了《儒林外史》,研究了有关严监生的部分,为了避免学生将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仅仅是为了一茎灯草,理解为节约,我决定将《儒林外史》中了解到了资料补充到课堂中,为了突出细节描写,我把严监生临死前的三次表现放在一块学习,以便让学生从严监生神态和动作的变化中感受严监生的吝啬。我兴冲冲的备好课,原本以为这课上起来一定很有意思,没想到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第一次试教就把我浇了个透心凉。看来,把三位亲人的三次猜测放在一起先学,再学严监生的三次表现,显然不行,完全失去了作家写作时设下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我还隐隐发现有个别同学还在下面嘀咕,严监生这么有钱还如此节约,值得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一人物形象,上出本文的特色呢?学校几位老师马上献计献策,确定一定要顺着文路来教,把学生引入那一步步悬念中,最后揭示谜底。补充的资料还要更翔实些。晚上,我马不停蹄地的修改教案和课件,不停地思考,不停地修改,这样一写就是4个小时,看着没脱衣服就熟睡了女儿,心里酸酸的。
第二天,再次试教,效果比前一次好多了。但是对严监生家境的补充资料应该放在三次猜测过程后还是放在二侄子猜测后,我感到为难了。虽然补充严监生家境后,学生对这么富有的严监生竟会为了一茎灯草差点死不瞑目感到更意外。但转念一想难道有钱的人就可以不在乎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吗?这样势必会让学生误会。只有把一茎灯草和亲人、生命等无价的东西进行比较,让学生意识到,在严监生的心中,一茎灯草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之常情,是一种过度的节约,不合情理的节约,才能深入领悟到严监生的吝啬形象。我决定将这一次的资料补充放在二侄子猜测后。再一次试教,学生对严监生的认识在我一次次的感情铺垫中步步深入,水到渠成地感到严监生行为是多么可笑和吝啬之极。
比赛已经结束,不管结果如何,我的心里都洋溢着一份暖暖的幸福,一份铭记于心的难忘。记得上完课后,我对好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此生足矣。是的,我很满足,我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机会,曾经的遗憾已不在;我很感激那一路陪伴着我,支持着我,引领着我的每一位老师;我更难忘那一次又一次的迷茫后的顿悟。这一段累并收获着的日子,将是我人生最珍贵的记忆。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四
1、认识四个生字:监、侄、痰、郎,能正确读写:诸亲六眷、侄子、穿梭、郎中、喉咙几个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导入:
师:一个大地主,他拥有很多银子,请大家设想一下他临死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生:
师: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短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我们读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请同学们打开书p133,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板书:22、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生自由朗读数遍)。
(指多名学生读)。
师:请同学读读屏幕上的几个生字。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穿梭、郎中、喉咙)。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师:读得真棒!看见你们读得如此投入,我也想试着读一读课文,好吗?我读的时候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师泛读课文,生想象画面)。
师:请把你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告诉大家,好吗?
生:......
(多指名几个)。
师:你们真会想象!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
师: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刚才说的样子?
师: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做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想想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交流)。
师:谁能对照课文具体谈谈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
(出示句子)。
师:请一、二组读没带点的字,三、四组读带点的字。
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这地主当时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生:......
师:体会得真好,严监生师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
(板书:严监生:守财奴)。
四、朗读课文。
师:我们请5个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分角色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请用眼睛听。
五、体会写法。
生:动作、神态描写。
(板书:严监生:守财奴——动作、神态描写)。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呢?
生:因为他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师:你很会思考!我们在写人时,也应该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
六、作家吴敬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在外国的名著中有四大吝啬鬼,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比较阅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出示四大吝啬鬼)。
七、课堂练习。
写一段关于人物描写的话,在这段话中要用上动作、神态描写。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五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成功之处有:
1、课前预设充分、学情了解清楚。
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词语的古今义不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先质疑,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好铺垫,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词的基本方法。
2、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就是为学生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方法。如: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串讲课文主要内容,再如:抓住神态、动作的词句,揣摩严监生的内心活动,从而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及其妙处。
3、立足教学,作为选入教材的文本,我在审视文本、原著和作者之外,还得关注了编者意图。教学努力体现阅读课本质,切准小说教学的特点,扎扎实实引领学生投入文本学习,真真切切体味人物形象。读出形象,读悟性情。在读悟过程中关注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文本解读、拓展想象、感悟补白等,让学生对“一个名字”、“一个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4、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精妙的写作方法。教学的支点落在“两个指头”这个经典的语言现象上,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三次摇头”的细致描写上,从理解、体味再到内化,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创造力,致力于实现理解语言内容与学习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5、精彩的生成也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正是这样充分的教学预设,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准确精彩地理解了古白话文文言词。如:一生说“郎中”就是医生,另一学生马上补充说是指“中医”。学生还走进了人物内心,读出了严监生“三次摇头”背后的心路历程。再如:在体会作者精妙写法的时候,学生对“三次”的描写能触类旁通,深刻领会。最后水到渠成,读出了严监生吝啬、嗜钱如命的本性。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上,由于教师语言积累不够丰富,对学生精彩发言的点评不够到位,今后我将继续在这方面努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六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例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虽然区区三百多字,但语言精炼传神,刻画出了一个流传百年的吝啬鬼形象。从教材的编排意图看,把《临死前的严监生》放在“人物描写一组”中,是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不在分析故事情节上,不在指导学生朗读上,而是着眼于言语形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近而体会“讽刺”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运用朗读、默读等阅读手段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结识文中人物。
(1)读准“监”在此的读音。 。
(2)家财万贯的严监生临死前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第13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这是一篇古白话文,有些句式、读音和现代文不一样。(1)读准音,读通文。(2)边读边对照注解,理解疑难词语。
2、认读生字、新词。
3、检查读书情况。
4、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和我们想像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举动?
三、品读课文,感悟写作手法。
1、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对这个动作,他的家人们怎么猜呢?
(2)严监生对大家的猜测有哪些反应?请默读课文,把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画出来。
2、这四种反应哪个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3、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这几句话联系起来读一读,你又会品味出什么?
4、假如赵氏也没猜对,你猜猜严监生会怎样?请拿出笔写一写。
5、此时点两茎灯草过分吗?你认为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
6、分角色朗读,初步体会“讽刺”的表达效果。
四、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七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例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虽然区区三百多字,但语言精炼传神,刻画出了一个流传百年的吝啬鬼形象。从教材的编排意图看,把《临死前的严监生》放在“人物描写一组”中,是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不在分析故事情节上,不在指导学生朗读上,而是着眼于言语形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近而体会“讽刺”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运用朗读、默读等阅读手段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结识文中人物。
1、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他就是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板书:严监生。
(1)读准“监”在此的读音。
(2)家财万贯的严监生临死前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第13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这是一篇古白话文,有些句式、读音和现代文不一样。(1)读准音,读通文。(2)边读边对照注解,理解疑难词语。
2、认读生字、新词。
3、检查读书情况。
4、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和我们想像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举动?
三、品读课文,感悟写作手法。
1、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对这个动作,他的家人们怎么猜呢?
(2)严监生对大家的猜测有哪些反应?请默读课文,把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画出来。
2、这四种反应哪个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3、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这几句话联系起来读一读,你又会品味出什么?
4、假如赵氏也没猜对,你猜猜严监生会怎样?请拿出笔写一写。
5、此时点两茎灯草过分吗?你认为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6、分角色朗读,初步体会“讽刺”的表达效果。
四、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八
今天在市里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做了节课,题目为《临死前的严监生》。
在教学中,我努力扎实地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读的落实。
好的阅读教学课一定呈现出“读好”的层次性:先求读正确、读流利,再求读有所悟、读进文本、读进人物、读进作者,最后达成的状态是读得有感情、有韵味。
本节课,为了达到读好的目标,我的操作是这样展开的:。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请几位同学分句朗读,教师边听边正音。
3、学生带着理解读,教师进行初步的朗读指导。
4、学生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画面。
5、默读质疑。
6、浏览勾画重点语句。
7、提炼描写动作、神态的语句读,发现细节描写特点,品读悟法。
8、还原回语言情境中读,走进人物心里。
这样层层推进,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中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方法。
二、词语理解的落实。
将阅读教学做实,不浮光掠影,不浅尝辄止,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词句的理解和运用务求落实。本节课的词语理解,我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注释理解词句,如“监生”、“一声不倒一声”的意思。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如多音字“挑”在语境中选择正确读音,还有“诸亲六眷”结合上下文理解;三是抓关键词理解词句。如抓住“头摇了两三摇、狠狠摇、闭着眼摇,伸出两个手指头、越发指得紧、指着不动”,深入品读、理解、对话。让词的色彩与生命在学生心灵中活现起来,同时,使得人物的奇特表现与鲜明个性,在学生的心灵世界活现起来,词句意蕴立体化了,人物形象也就立体化了。抓好词句的落实,阅读教学才能出彩。
三、学习写法的落实。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写,进行读写结合,本课的“写”,一是在阅读理解中领悟写法,这是“潜作文指导”;如“课前热身”猜一猜,抓特点描述一些经典人物形象;抓关键词语感悟作者对人物形象传神的描写;一是想象说话。结合深入品读,教师根据文段叙述,有意留下说话空间“他想说”,引导学生口语表达,同时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培育和发展。
虽然课堂上,我有序地把我的设计意图都展现出来,也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但自己细细品味,这课却有那么多的不理想。
其一、课堂进入匆忙。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很匆忙的就开始上课。本以为准备好了,但刚刚进入第一环节,便感到与往日的课上感觉很不一样。课前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够,不了解学生状况。自己随便的上了课,学生也随便的跟着上了课。老师和学生便没了默契。
其二、时间掌握不准。最大的感觉是心中没数。比如,在初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环节,指导学生读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语句时,我告诉学生突出动词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始终读不出效果,我的示范读来的有些迟了,这就耽误了时间。
其三、评价实效不高。
课堂的亮点应该是生成的精彩。但我的课堂恰恰缺少这些,或者说是我让生成的精彩转瞬即逝。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很多时候只是达到评价的目的却没有提升的作用,自己缺乏评价机智,课前的储备不足。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尝试着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游戏导入。
根据性格特点猜名著中的人物。
孙悟空、哪吒、诸葛亮、武松、
二、介绍《儒林外史》,解题。
师:这些都是出自于名著中的人物,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部名著《儒林外史》。
1、教师出示小黑板。介绍《儒林外史》。
师: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一个人物是“严监生”。板书:严监生。
严监生姓严,“监生”是他花钱买来的一个称号。
严监生何许人也?(他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大米成仓,鸡鸭成群,牛羊成行,良田百亩,金银典当每年收入少有几千两银子。)。
3、师:同学们想一想,这样有钱的人,在临死前会怎样处理他的银子呢?
学生交流,抽生谈。
4、板书课题:“临死前的”
师:但严监生的做法与众不同,那今天让我们走近“临死前的严监生”。
全班齐读课题,让学生区别“临”与“监”。
三、检查读书、指导生字、生词。
1,抽生读,评价。
2、师:课文中的确有些字词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教师出示小黑板,抽生读。
诸亲六眷、侄子、郎中、穿梭、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挑掉一茎、登时,灯盏。
3、这些词课前已经预习了,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吗?
全班再一起朗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师:刚才我让同学读书思考严监生临死前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是怎么写的?
1、抽生读“严监生喉咙里的痰响得……,伸着两个手指头。”
2、抓关键词“两个指头”,根据以下板书整体梳理本段。
3、一起与学生把板书连起来说一遍。
五、精读,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师:这就是我们了解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你们刚才说的他与众不同的行为。不过,我们光读懂了名著片段的大致内容还不够。
1、书是读出来的。我抽一位班上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下。(从严监生喉咙里的痰起)。
2、老师范读,学生评议。
师:老师之所以读的与同学们不同,是因为我读过《儒林外史》,知道了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接下来我们从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来揣摩一下他的内心活动,让同学们读的比刚才更好。
板书:动作、神态、内心活动。
3、指导体会、朗读第一部分。
a、读句子;
b、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板书:摇了摇。
c、再读,再评。
d、教师读资料,学生总结严监生性格形象:
教师板书:吝啬鬼 守财奴。
4、放手体会第二部分。
a、小黑板出示第二部分内容,抽生读。
b、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选喜欢的一段体会严监生内心活动,试着写下来。
教师板书:狠狠摇、闭眼摇。
c、抽生读、学生自由读。
5、第三部分放手体会,放手读。
6、小结板书:从严监生三个动作,体会一个“吝啬鬼、守财奴”形象。
六、课内延伸,布置读《儒林外史》。
1、出示材料让学生猜人物——设疑。
当时,他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他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他中举的喜报,他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他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他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然死了。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他更是毕恭毕敬。
2、引导读《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描写了近二百个鲜活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神态、动作 性格。
奶妈 ? 闭眼摇。
赵氏 挑掉一茎。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十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
在上课前我简单的介绍了文中的严监生是怎么样一个人,让学生大致对任务有个了解。接着放手让学生读课文两遍,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用字结合注释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教师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同时巡视检查,发现学生容易读错的词即刻板书在黑板上。把一些半白半古的字词讲解一下!接下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下这里你看到怎么样一个严监生。学生会说:“此时我眼前浮现的是严监生奄奄一息的样子……”;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严监生四肢无力地躺在床上……”;还有的说:“我感觉此时的严监生马上要断气了。”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生死关头,严监生有一个很特殊的动作是什么?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他在临死前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一个学生很快找到了文中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动作的句子。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后,接着巧妙地过渡,“此时的严监生不会说话,只能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的意思却难住了他的亲人,一次又一次猜测都不对,让我们再来看看在这一次次的猜测中,严监生的神情变化。如果当时他会说话,可能说什么呢?”
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依次找到了四处写严监生的亲人猜想两个指头的意思的地方。“摇头”“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三次猜想三次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严监生迟迟不肯咽气呢?最后还是最了解严监生的赵氏揭开了谜底:“只因那灯盏点了两茎灯草,怕费油。”仅仅因为多烧一茎灯草就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读到此处,学生对严监生的认识达到了极点。学生想象严监生的心理活动十分贴切。顺应学生的理解,刘老师又安排了一个分角色表演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对人物的理解。各小组分工合作,把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生表演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评价文中的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吝啬”“小气”“爱财胜过生命”——学生轻松准确地把握了严监生的个性特点。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这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搜集课外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在上课前,我就让学生读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严监生原名严致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粮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对于这样一个人,本应该丰衣足食,但是平日里,他“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肉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他就是了”。他这样拼命地节制一切费用,终于营养不良而染了疾。即使生病以后,仍旧“每晚算帐,直算到三更”,病得吃不下饭,还要在“家前屋后走走”,看守他的财产。卧床不起了,还一心“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病入膏肓时,还“舍不得银子吃人参”。这种对财物的过分爱惜,该用不用,足可见其吝啬。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细读文本,抓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抓住文中“两根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的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人猜测,却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他不住地摇头,“那是怎样的摇头?”“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样?”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什么呢?”让学生体会严监生从失望到绝望的心情。“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在对文本有了深刻理解后,我问学生:“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爱财如命,也有学生说他是勤俭持家、是节约。为了让学生真正把握人物形象,我先让他们理解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然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吝啬。其实,对于这一人物的理解,也许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多元解读,强调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是任何作品的价值都有一个主流解读。主流解读是大多数读者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我们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础。所以,老师还要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另外,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的写作方法,用细致的动作、神态来描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本册课本,像这样选自经典名著的文章还有很多。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有更大的收获。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十一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听着王美芳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不禁被她独具匠心的设计,浓浓的语文味所陶醉,被她精到的讲解、巧妙的点拨所折服。王老师精炼的语言,恰当的评价,到位的手势、丰富的情感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也感染着我。课堂中的神韵,课堂中的智慧,课堂的引领策略,使我受益匪浅。
一、注重朗读的指导。
学好语文,功夫全在一个“读”字。读通课文,关注词语;读懂课文,关注表达;读深课文,关注方法。古白话文的很多句子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生僻,不好读,如果不先扫清字词障碍,将无法进行人物的品读及写法的体会。对于这样的课文,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在王老师的课上,每一处生疏字词及易读错、易混淆的字音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没有放过,通过多种训练方式加以强化。在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时集中出示容易混淆的、难以理解的、难读的词语,并相机进行了意思上的理解。引导朗读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积累语言,感悟严监生的病入膏肓。对于文中三个传神动作的句子更是不遗余力地反复朗读,使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对文中的语言文字、对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有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中心环节,在本节课上,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指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让学生在读、思之中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三个重点句中的关键词:“把头摇了两三摇”“狠狠地摇了又摇”“把眼闭着摇头”等词句,感悟严监生的病入膏肓。随后,又通过对“伸着两个指头”的诠释,让学生通过三个传神动作的句子的揣摩,交流严监生的心理,同时,教给学生如何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从而把本组人物描写的细节方法——动作,转换成语言表达出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说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揣摩课文学写法。
随着年段的增高,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方法,并学习写作方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王老师把描写严监生三次摇头的句子打在屏幕上,还把修饰语去掉,请同学们仔细地去读一读,比一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最后引导学生加上动作读一读,演一演,就这样,孩子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作者用动作、神态描写把爱财如命的严监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润物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了写作的方法。
四、注重资源的拓展。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朗读体悟文本语言,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后补充了写严监生家境富庶的材料,通过家财万贯和两茎灯草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对严监生的吝啬形象能够认识得更深刻,最后还提示了学生《儒林外史》中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三件事,课文只是其中一件,建议学生去读一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不仅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还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好多很好的文章正等着他们去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王老师的课和谐而又有活力,自然又不矫揉造作,扎实又不乏创新。她的课使我认识到教学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教学艺术即处理教材的艺术,善待学生的艺术。这样的高效课堂是我为之追求和努力的!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十二
昨天上午,我校中、高年级六位语文老师到实验小学听x老师讲授《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这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听完全镇语文老师点评后,我们学校小语科组也组织老师评课,总结了这次活动所得。
在x老师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到很多优点。首先,从设计上说,我们最欣赏的是他把重点、难点找得很准确,通过让学生找、读、想等方法领悟人物性格,为后面的读写结合作了很实在的准备。在教学中,他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切入点找得这么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其次,从基本功上说,x老师自己的感情丰富,能给学生很好的朗读示范,从他那班学生朗读水平看出,x老师平时也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的。
整堂课的亮点虽多,但还是有些遗憾之处的,一是x老师在直接点出本文注重细节描写的,但关于细节描写这点指导得太少了。于是,学生在练习写的时候是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等描写,但还没达到是抓“细节”的程度。二是本文是一篇经典名著,讽刺手法非常突出,但x老师在教学时好像是忽略了这一点,在品味重点语句上也只是点到即止。
还是应该感谢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也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收获不小。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十三
炎炎夏日,如何避免“出门一分钟,流汗两小时”的尴尬呢?红谷一小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有妙招,那就是静心待在家里观看名师课堂视频,不断地充电学习。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著名教师杨坤老师的一堂阅读课《临死前的严监生》,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01。
杨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合作学习,相互讨论。“两根手指”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猜一猜,不能瞎猜,得有根据。同桌之间根据插图,两个文段,课文导读相互讨论,找到线索,进行推想这两根手指的意思。此番讨论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一是任务明确,问题清晰。二是教师引导恰当,学生有迹可寻。
0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中,杨老师不仅传授文本知识,还渗透了阅读方法。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故事类的文本呢?边读书、边提问题,猜测、推想,应征、思考,最后获得读书的感受。
03。
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描写是学生品味的重点,如何透过动作感受严监生的内心活动,领会作者语言传神、构思精巧呢?杨老师循循善诱,逐层递进。一是学生默读,边读边猜想,二是教师与学生间的谈话引导感悟,三是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朗读感悟。
观摩完这堂课,让我深刻明白:见贤思齐焉!向名师学习,我的课堂是不是也能精巧有效呢?期待吧!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吝啬的形象。
2、揣摩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推荐名著,体悟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体会作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这本书:“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可以谓之为绝响”。这部被称为“讽刺小说绝响”的著作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示课件,配乐简介作者及著作。
3、出示严监生资料:在你印象中,有钱人在临终前都会做些什么?那临死前的严监生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正音。
2、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吝啬)。
三、创设情境,巧设悬念,体会三“急”
1、如此吝啬的严监生在临死前是怎样做的呢?课文从哪到哪是写临死前的严监生?
(1)那前面的6句话可以去掉吗?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这几句话是写严监生病重,不能去掉。
(3)学生自读:从哪看出他的病越来越重?(穿梭、管庄的家人等)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此时的严监生?(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4)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师生合作读:师引,生齐读。
2、过渡:病得三天都说不了一句话的严监生在临死前有什么表现的?画出描写严监生的句子。
(1)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2)自读这五句话:你从这五句话中可以体会出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心情如何?一个字!(板书:急)。
(3)是什么让他这么着急?课件出示(生汇报,师板书:动作、两个指头)。
(4)原来严监生给家人出了一道谜题,这两个指头代表了什么意思呢?家人猜了几次?(四次)除了最后一次猜对之外,其余几次都令严监生心急如焚?(板书:三)。
4、分组汇报:
(1)一急:指名两人对读,亲友们为什么这样猜?(人之常情)从哪体会出他着急?(摇头)想象当时他的心理,他是怎样的摇头?(失望、生气)带着这种语气再读。师生合作读:一名学生读大侄子的话,其他学生读严监生的动作,老师读“严监生喉咙里痰……总不得断气”。
(2)二急:指名两人对读,亲友们为什么这样猜?(他平时就非常吝啬)从哪体会出他着急?(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要是此时严监生能说话,他会说什么?请学生写一写,并朗读。再读体会(无奈、心急如焚)师生合作读。
(3)三急:指名两人对读,亲友们为什么这样猜?(补充两位舅爷的材料)从哪体会出他着急?他为什么闭着眼,他在想什么?请两组学生赛读。师生合作读。
5、请学生闭目想象:在三“急”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情景?学生汇报。这些句子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描写)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6、全班分角色读,再体会“急”:指名读大侄子、二侄子、奶妈,全班读严监生(边读边做动作)。
三、揭开谜底,总结写法,推荐名著。
1、现在,连老师都替严监生着急了,你们呢?这两个指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谁揭开了谜底?指名对读。
2、原来让严监生牵肠挂肚的是这区区两茎灯芯啊!(贴挂图)观看油灯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灯火?(微弱、星星之火)这小小的油灯在挤满了一屋子人的情况下根本微不足道,他却还惦记着要挑掉一茎(拿掉一茎),真是(引学生)……(吝啬)啊!
3、这油灯里烧掉的仅仅是煤油吗?(金钱、亲情、生命)这都源于他的(吝啬)!
4、吴敬梓用短短五句话就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描写得入木三分,因为他紧紧地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写?(动作、神态)其实严监生的吝啬不仅表现在他临死之前,他平日是怎样生活的?他又是如何生的病?大家想知道吗?出示大屏幕资料。
5、还有更多有趣的情节就请大家一起到《儒林外史》中去寻找答案吧!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四大吝啬鬼,有兴趣的同学课下也可以去了解他们,同时把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到你的习作当中去。
板书设计:
动作。
吝啬 三“急”
两个指头。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十五
上学期,我读了《临死的严监生》这篇课文后,一幅戏剧般的画面频繁浮现在脑海里,使我刻骨铭心。
严监生的喉咙被痰堵塞,呼吸困难,气息奄奄,无法说话,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示意三亲六眷。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问候总是摇头。只有赵氏问时:“爷,你是为那灯盏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一命呜呼。
故事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生怕多费一茎灯草的油,牵肠挂肚,难以断气。这个爱财胜过生命的老抠,催人泪下,发人深省。假若其谜底不被赵氏揭开,那么,还不知道他何时才肯断气。他抠门的程度,远比小品《不差钱》中的赵本山还要利害多少倍。正如赵本山所说:“你知道,人最、最痛苦的是什么吗?是人还没有死,钱没了!”
严监生吝啬的形象,固然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他临终前都还要这么节约的品质深深地感化着我,改变了从前的我。
我是一个五口之家的独子独孙。爷爷、爸爸当小学公办教师,每月都有好几千元的工资。我成了一个幸福家庭的“小祖宗”。自记忆以来,吃穿都要挑好的,老人稍有不慎,就会冲他们生气、发火。连学校营养餐发的'牛奶,吃厌了,我就会拿牛奶喷洒与同学嬉戏。严监生的可怜与我的享受相比,简直是差之千里。
自从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以严监生节约的精神为典范,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准绳,扪心自问、深刻反省,内心深处深感内疚。于是,我主动地开始学洗衣服、学煮饭、学喂猪之类的家务事,也懂得要勤俭节约。每逢听到奶奶或妈妈对人说:“今年我家的‘小祖宗’比往年懂事多了!”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光荣。奶奶呀,央求您不要再喊我‘小祖宗’了,直呼其名我会踏实些!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十六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回,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首先让学生重点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反应,体会严监生的吝啬。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
在课堂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特别是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增加课堂的语文味。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写法值得关注,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么写严监生病重的,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眼部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让学生感悟,用平时难以理解的行为来写一个人,就叫讽刺。
在本堂课中我努力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引导学生知道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来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时,主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借助课题抓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概括,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通过做批注方法去读。在学习重点句子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去感悟人物的精神。
课后想一想,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不能更好地抓住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来教学,当孩子们在总结严监生形象时说到严监生节俭、节约和守财奴时,应该让孩子们分别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让孩子们评价严监生时才能更好的感悟守财奴形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十七
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题目为编者所加。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通过对这个片段的阅读,让学生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从中体会作家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写人的方法。另外,还要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现、质疑、创新。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关注点。
感受严监生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课前准备。
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
八、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1、你们读过《儒林外史》吗?谁能说说这部书主要写的是什么?
2、补充资料。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3、简介吴敬梓。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二)、导入课文。
1.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2、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揭示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四)、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老师巡视。
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五)、体会写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神态描写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要集中笔墨,要面面俱到。
要与外貌描写适当区别,注意细致观察,用心揣摩。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的。
2、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3、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六)、拓展。
阅读《儒林外史》。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材分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个片段,选自《儒林外史》。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死前牵挂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运用艺术夸张的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学情分析:
本片段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学生的学习,一是通过悟、想、观感悟严监生的形象;二是通过抓住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动作、神态的句子,猜想他的内心活动,从而在内心深化形象,并体会作者描写此人物的写法;三是学习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积累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在读、悟、想、观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句子,加以品析,并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将个人独立思考与全班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品析中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2、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美的光辉,鄙弃那些丑恶的东西。
重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
1、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由读人到写人。
教法与学法:
师:创设情境,讲解法、引导法;
生:感情诵读,边读边想象,读、说、写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课件。
学生:了解有关作品,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以你们的生活经验你们认为一般人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一个大地主,他拥有十多万两银子,请大家设想一下他临死时会是怎样一种情景?
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
师: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
2、揭题,板题。(强调“监”的读音)。
(2)简介《儒林外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后面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效果。(课件出示)。
1、词语。
2、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反馈,教师课件出示句子。
4、听课文朗读,闭上眼睛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然后在班上交流。
5、看人物,感形象。(课件出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画)。
6、说说严监生你认为严监生是怎样一个人?(爱财如命)。
(设计意图:通过读悟想看感受严监生的形象,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化人物形象,渗透写法。
过度:那么你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严监生的爱财如命。
1、品读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动作、神态的句子。
(1)、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找出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动作、神态的句子。
(2)、学生反馈。
2、感悟动作、神态的变化,为鲜活人物形象带来的效果,体会写法。
(1)、对照课文具体谈谈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变化。
(2)、抓重点词明变化。(板书重点词)。
(3)、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猜测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活动。(课件出示句子)。
(4)、小结。
3、拓展延伸。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严监生的床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语句深化人物的鲜明形象,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体会写法。
1、这篇短文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特点?
2、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写人的方法,以及如何正确的使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并激发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运用。)。
五、作业。
1、阅读拓展。
作家吴敬梓有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严监生只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那其余的三个吝啬鬼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比较阅读,一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2、练习写人。
观察我们的一位同学或老师,用我们掌握的方法,对他们进行一段描写,要写出他们的特点,写完后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一节优质课就体现在:学生在学完一课后能否有所收获,能否将学到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
教后反思 。
一节课下来,喜悦的心情久久未能退去。这时的喜悦不是因为听课教师的称赞,也不是因为评委的好评。而是因为我还沉静在和学生愉悦的教学中:学生默契的配合、积极的发言、独特的见解、活跃的学习氛围,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快乐。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死前牵挂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运用艺术夸张的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感悟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和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凸显人物特点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两个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感受不同。
在这个片段看起来很容易挖出主旨,但对于正处享受生活、享受童趣的学生来说,怎能领会生离死别的那一刻。所以在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让学生设想一个一般人、一个拥有上十万两银子的大地主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并从后面的学习中感受到严监生和别人的不同,从而体现严监生的鲜明形象。我先让学生说说一个一般人会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问题一提出时,我看到了孩子们诧异的眼神。起初没人发表看法,我想:应该是他们头脑中从没有这个概念吧。过了片刻,有一两个小手举了起来,一个同学说:“他应该会想他死后他的后人怎么办。”另一个学生说:“他可能想我怎么这么快就要死了。”随即慢慢增多。到设想一个拥有上十万两银子的大地主临死前会是怎样一番情景时,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我死后我的财产怎么办呢?”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我要给自己建一座黄金坟墓。”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怎么给后人分配遗产。”……此时我悬起的心落了下来,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聪明、可爱。
二、利用多种途径,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这个片段作者塑造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感受这一形象,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借助文本和课件展示资料,让学生了解严监生的病情、病因,从理性上感悟人物的形象。在这一环节教学时,引导学生交流描写严监生的病情的句子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严监生的病情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有的说病入膏肓;有的说气息奄奄;有的说命悬一线;还有的说行将就木……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班学生词汇的丰富,可见学生具有善于积累词汇的好习惯。
2、借助课件让学生听课文朗读,闭目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学生边听边想象,脸色微严,好像就在严监生的身边。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说想象到了骨瘦如柴的严监生;有的说想象到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一进一出的样子;有的说想象到了严监生颧骨凸显,奄奄一息的样子……学生对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由理性升华到了感性。
三、品读词句,在感受人物形象中悟写法。
在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看似孤立,然而却又紧密相连。这一环节我从让学生找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入手,其次让学生发现人物动作、神态的变化,并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又能让学生微浅的意识到恰到好处的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能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也是这一节课中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对于说的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正确不做评判。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大胆的去揣测,了解作者这一写法,为下一环节总结本片段的写作特点打下基础。有几个同学的揣测让我和在坐的听课教师听后都惊叹不已,其生想象丰富、合情合理,而且语言流畅,连我都想开口叫好,将教学又一次推向了高潮。我觉得能达到这种程度已经在我的预料之外,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让学生通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揣测他的内心活动时,引导的不到位,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有点少。在最后体会写法时,因为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处理得有点仓促。今后我会继续加强业务学习,使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