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云南旅游资源论文(专业14篇)
总结是知识的提炼和归纳,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核心要点。写总结要注重实用性,能够让别人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旅行目的地和旅游攻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一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作为当代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将当地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密切结合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在探讨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之路,旨在为我国北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茶文化;旅游;北方;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休闲游需求也日益提高,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也势在必行,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我国北方如何将本地茶文化资源与北方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北方独具特色,囊括文化休闲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游,已成为北方茶叶产地及旅游地人们思考的问题。
所谓茶文化旅游,就是茶叶产地以当地茶文化、茶资源为主题,与本地旅游资源密切结合形成的新型的文化休闲旅游方式,其立足于茶叶经济及茶叶文化,依托当地茶叶种植及生产环境以及茶叶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本地茶叶风俗习惯而形成的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性旅游,对当地旅游经济及茶文化宣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1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首先,茶文化旅游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经济形式,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及经济的发展。茶文化资源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与旅游资源密切融合,必将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龙头,将茶叶产地、茶叶消费、旅游消费结合串联到一起,既能促进茶叶消费也能以茶文化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为当地剩余劳动力解决大量的工作岗位,对解决农村问题具有极大帮助。其次,茶文化旅游能满足现代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旅游参与者不仅重视物质资源的消费,更在乎文化在休闲旅游中的欣赏和品位,文化已经成为旅游最具影响力的内容。茶叶产地的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组成,不仅能满足游客对历史经典文化的知识需要,也能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游客对文化的参与。最后,茶文化旅游能够形成对当地茶叶文化的深度思考。利用茶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能为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传统茶文化的认知,茶文化习惯的养成,茶道思想的深入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2北方茶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我国北方地大物博,自然环境特点明显。虽然北方的茶产地相较南方来说,规模较小,茶叶种类有限。但是我国北方如河南、北京、山东等地自古以来就有种茶、产茶的历史,尤其在河南拥有南北过渡性气候,生态环境适宜茶文化及茶叶旅游业的发展。再如山东地区暖温带的湿润,让山东地区四季分明、雨量和日照都充足,为茶叶生产及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北方茶叶在我国茶叶栽培及茶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圣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北方名茶如河南毛尖、山东诸城、日照的绿茶、尤其山东日照的江北地区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江北绿茶之乡”。北方茶叶品种虽少,但是茶叶品质不逊于南方,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尤其河南毛尖绿茶,无论是色、香、味还是影响力都比南方名茶有过之而无不及,多次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可见北方和南方相比,同样具有茶文化必备的茶叶资源基础。再者,我国北方从90年代起,逐渐开始茶叶博览会暨茶俗文化宣传活动,如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已经举办大型茶叶博览会及茶文化节不下30次,北方茶博会、茶艺茶品展等文化宣传促进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为茶叶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北方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无论是孔子之乡山东、首都北京或是河南信阳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具备丰富的旅游基础。如山东日照具有独特海文化,再如天津、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茶俗文化基础,能让游客既能体验到特定的茶文化,也能感受独特的旅游资源。
虽然北方具备了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基础与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消费者对北方茶文化、北方茶产地规模的误解,以及茶文化和旅游业长期的独立发展,使得北方的茶文化旅游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并未形成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融合意识
由于北方茶叶产地规模较南方有很大的劣势,导致消费者及茶叶产地对北方茶文化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北方也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及丰富的.茶叶资源,但是我国北方过度关注本地旅游资源的挖掘,在意识上没有重视本地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例如,我国首都北京,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首都文化的宣传,但是对北京茶叶、茶叶市场及茶文化的开发程度不够,对大碗茶这一极具北方特点的茶文化只是作为旅游附属项目。再如,河南信用虽然具有“茶都”的基础,但其茶文化一直脱离旅游文化的范畴,产业开发没有游客参与茶文化作为发展方向。
2.2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北方虽然已经逐步开展茶文化旅游,但是在两者的结合模式上,仍将茶文化作为附属产品。我国北方目前的茶文化旅游,各地实质性的内容雷同,大都以品茶、购茶、茶叶观赏等初级旅游融合方式,茶文化的实质性融合程度不高,尤其是没有形成游客参与、体验性的多层次文化旅游结构,部分茶文化项目稀释了北方茶文化旅游内在的核心价值。理性高雅的、代表北方茶叶文化的消费内容至今仍没有占据旅游市场,导致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内容的融合略显表面化和低俗化,影响了北方茶叶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高度融合,更影响了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
2.3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基础设施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需要的不仅是茶旅游经营性设施,更包括茶文化及旅游的配套设施,如茶主题餐厅、酒店及交通、服务设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北方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甚至某些北方城市单纯为旅游考虑,在生态上缺乏对茶产地及茶文化资源的保护,造成茶叶产地及茶叶资源的生态污染。如在山东日照和诸城,虽然旅游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一般旅游项目,但是却没有为茶叶文化旅游开展相关建设,茶叶旅游景点缺乏基础交通设施,茶叶旅游服务机构缺乏专业服务人员和设施,茶文化酒店和主题餐厅等经济实体与南方旅游城市相比非常稀少,导致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因缺乏基础设施,而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3.1树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意识
北方地区要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必须对北方茶叶及茶文化资源形成理性的判断,充分认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优劣势,尤其是与南方、华南、西南等茶叶产区相比,挖掘北方优势点。北方地区的茶叶行业、旅游行业及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研究过程中,对茶文化及旅游资源内容和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对北方茶叶、茶文化、旅游资源、配套设施等内容进一步研究并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找到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的切入点,既能宣扬北方茶叶文化也能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划。
3.2推进北方茶文化宣传
虽然北方具有丰富的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但是相较南方、华南等茶产地影响力稍显逊色,主要是因为北方茶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形式单一。如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北方省市,由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在宣传上过分倾向于历史和物理环境的宣传。所以要想促进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首先必须改变宣传思路,在原有旅游宣传基础上,突出茶文化的主体地位,将文化宣传作为旅游业的名片。其次,利用北方茶叶集散地的优势,举办茶文化博览会等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北方城市还必须投身于茶文化旅游的推介活动中,以宣传活动吸引茶客、游客等消费者的共同关注。最后北方茶叶产地应利用现代新媒体,如手机、电脑等数字媒体,将茶叶、茶产地的自然资源以多渠道进行宣传,才能让潜在的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的欣赏者和参与者,从而树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新品牌。
3.3完善北方茶文化旅游的配套设施
由于北方受到气候和茶叶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环境及配套设施上很难与南方等茶产区相比。要想让游客在北方的气候和茶叶文化背景下,参与茶文化旅游,必须以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以及服务机构吸引游客。首先,北方茶叶产地应该加大对主要茶产地基础实施的投资,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既要考虑到游客生理舒适性,也要考虑其心理文化需求。在茶文化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该将茶产区和茶文化体验区进行区别对待,让游客在不同的环境下获得不同的服务体验。其次,建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现代化服务机构。北方茶文化旅游地应该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以茶文化体验、茶文化讲解、茶艺等服务与传统导游内容结合在一起满足游客对文化游的要求。
总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不应局限于南方等主要茶叶产地,北方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当地茶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在抓住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努力地提高自身对于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认识。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意识基础上,北方地区应该积极地对北方特色茶叶、茶文化进行宣传,以品牌形象吸引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旅游的参与者,同时加大对北方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进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安柏彦,丁明来.山东茶叶市场的特点及发展对策[j].中国茶叶,2014(07):7-8.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二
旅游是现代生活高品质的一种表现,人们通过旅游,不仅能有效释放内心压力,也能长见识、了解更多地区的文化、民俗等,可以说旅游作为迅猛发展的新兴行业,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目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整个旅游资源应用不恰当,不但无法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同时因为缺乏旅游项目的深度和内涵,更无法实现“深度游”和“反复游”。本文拟从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共同点分析,如何利用茶文化来提升旅游活动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探究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的实施思路和方案。
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融合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消费结构也有了全新认知,从以往的“温饱”问题,逐渐深化为当前“优质生活”。正是人们消费理念的极大改变,加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旅游发展支持政策,促进了旅游行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但人们在旅游热情释放的同时,对旅游活动的品质与内涵也提出更高要求,这就使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完善开发思路,构建体系化开发方案。而这一切的重点和关键都在于旅游资源,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最终都是采取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综合开发模式。
想要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其前提和关键就是寻找到两者的共同点,这不仅是实现联动、融合开发的前提和关键,更是探讨二者相互融合可能性的基础。事实上,茶文化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是一种容纳了多项元素的旅游资源。在一些茶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就形成了相关旅游景点。诸如:普洱的产地等等。可以说,二者融合符合旅游资源开发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旅游需求。
2.1都具有观赏性,能够让人感受身心愉悦
我们必须清晰认识人们通过旅游活动想达到什么目的,这是我们开发旅游项目的重要依据。只有满足人们需求,才会有市场,才有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旅游资源,还是茶文化都有极强观赏性,游客通过参与其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这一系列资源所带来的心灵放松、身心愉悦,两者都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快乐的重要资源。
2.2都具有资源独特性,具有开发价值
任何一个资源想要体现其价值,确保其独特性是重要因素。旅游资源和茶文化都有分布独特性,以及具体内涵,同时一些资源还是长期形成的,在短时间内不易被别人所模仿,其资源独特性也使整个开发更有价值和内涵。这就能确保在整个开发过程,可以实现开发投资有回报、开发内容有市场、开发活动成体系。
2.3都符合人们旅游消费心理,有市场价值
事实上,旅游是一项融入多重元素的服务能满足人们某些需求为代价的商品交易过程。所以,这一过程,也是“商品经销者”与“客户”互动的过程,因此想要确保整个活动有效开展,就必须从人们的消费心理出发,通过满足人们旅游消费的实际需求,确保其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获取经济收益。而茶文化所反映的生态、养生、绿色、健康等理念正是当前人们所追求的理念和目标。旅游资源的开发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舒适生活的向往,这些都与人们的消费心理相匹配,所以只要开发得当,都能获取相应的收益。
茶文化是茶叶产地,经过上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其价值深远,且不可复制。而茶文化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产地文化,即不同茶叶产地,所形成的茶文化截然不同,这不但确保了其不出现同区域内的类同化现象,更为形成体系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
3.1利用茶文化开展整个旅游活动的作用分析
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首先丰富了整个旅游活动的内容,实现了旅游活动从内到外的展示。可以说,茶文化是一种内涵,是一种精神,而旅游资源是一种客观物质,一种载体。如果片面的开发其中某一项内容,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通过将旅游资源与茶文化紧密融合,不仅延展了开发内容,同时也实现了整个活动从本质内涵到外在载体的充分展现。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效融合,将大大提升旅游活动开发的价值,实现整个开发过程的“价值提升”。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能够充分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从“自驾游”比例逐渐超过“跟团游”这一旅游出行方式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旅游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在参与旅游活动时,更关注的是参与体验、自我追寻,更加关注的是整个旅游活动中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将茶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为客户提供除了自然资源之外所带来的独有价值。游客通过参与茶叶制作,了解茶文化的历程变化,实现自我成功探索是茶文化价值链条有效延伸的重要表现。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能够为旅游资源开发增加附加值,为整个旅游资源开发过程提供重要保障。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融入茶文化,能够为整个资源开发过程添加新的元素,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开发的有效延伸。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只有具有一定内涵,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资本回笼提供保障。
3.2利用茶文化开展整个旅游活动的注意事项分析
尽管利用茶文化对旅游资源开发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适度原则。正是这两者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使得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度开发、与发展现状协调一致的原则,通过合理的市场调研加上行业发展预判,来确保整个开发进度符合发展实际。再者,坚持以游客为核心的原则。客户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当前游客有着庞大的备选群体,如果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不符合时代发展特点,那么游客就不会选择到此旅游,所以开发过程应该坚持围绕游客需求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将二者有效融合。最后,应坚持深度融合,确保形成系统化内容。利用茶文化开展旅游资源开发,绝对不是做“表面文章”,是将两种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体系化开展的重要过程,更是通过有效融合,构造全面完善的旅游体系。只有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才能赋予其应有的生命力和内涵。
正如“布局一盘棋”的思路一样,将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实施深度融合,通过深度规划、全面布局,并通过切实合理的开发实践,才能切实实现两者资源的有效联动。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思路和方案为:
4.1重视市场调研,规划切合实际
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的市场调研,只有清晰知道市场现状、客户需求、发展趋势,才能为自身发展寻找到切合实际的发展定位。才能为旅游开发规划工作开展提供充分依据。规划是开展建设的前提,也是决定整个旅游开发的发展方向。贴近建设实际的规划方案为旅游资源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既能享受国家相关政策优惠,同时又在国家法规要求下开展旅游开发工作。
4.2重视产品开发,构建链条化产业
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最重要的是构建全新的旅游产品。通过构建链条化的旅游产品,确保游客参与其中,能够获得多样乐趣。随着旅游市场不断成熟,当前旅游市场已经出现“全家一起游”的发展趋势,因此只有构建链条化的产业,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比如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其表现形式除了观光休闲之外,也可以融入茶产品制作,茶文化体验等等,通过附加值增加,实现二者深度融合。
4.3重视产品品牌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游客对产品品质有着明确要求。而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使得某种业态一旦有了较好的市场,就很快会被其他地方所模仿。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竞争力,维护市场份额,就必须构建属于自身的品牌,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实现自身品牌的有效维护。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融合,必须形成独有的产品品牌,在最大限度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取二者的优点和特点,研发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4.4重视开发建设步骤,阶段推进
任何产品的开发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须在规划与市场影响下,有侧重的阶段性进行,这也是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理念的客观要求。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想要达到理想效果,就必须阶段性推动开发,而每一个开发阶段,都要将二者的融合深化,才能确保从根源上实现二者有效融合。阶段性开发不仅是由产品构建的实际状况决定的,也是由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所决定的。
4.5重视游客感受,构建游客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
随着旅游市场游客主体地位的确立,如今在实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可能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感受。因此,要结合这一趋势,充分做好游客服务工作。通过精细化、智慧化旅游环境建设,提升客户的参与感受。构建游客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实际上是让所有建设都围绕满足客户需求出发。无论引进旅游配套服务,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其核心都是游客。只有充分融入游客的感受和需求,才能推动旅游开发成熟发展。
目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开发层次低、资源体系化融合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旅游市场发展不断成熟,解决这一问题变得日益紧迫。茶文化是一项融入了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养生健康等一系列资源的文化体系,其内涵多元、形式多样,是当前旅游开发过程所倚重的重要的资源。通过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不但可增强旅游资源开发内涵,同时也让游客充分领略到茶文化独有的底蕴与魅力。
[3]张奎.旅游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发展[j].旅游产品开发,2014,6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三
当下,国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既有成功范例,也不乏相对薄弱者。以四川为例,四川的巴蜀文化是根植于中国西部土壤的一支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朵光彩夺目的新星,它的内容充实,积淀厚重,传统特色鲜明,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并且巴蜀文化对加强对区域性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历史特征的研究,对构建适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促进我国西部的大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以单一自然资源利用为主,而对“千年巴蜀文化”的开发则略显不足。对比之下,云南竭尽全力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纳西古乐”人尽皆知,而它正是来自于四川清城山道教洞经音乐。其原因就在于四川可能在搜集与整理洞经音乐方面缺乏针对性,致使珍贵乐篇大量流失。与此同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如何保护自然和独特人文资源成为最大难题。作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之一,黄山开发过度,各色塑像馆与游乐宫大同小异,地域特色文化逐步流失。就整体来看,有些景区过多地被商业气息所包围,而无法凸显其固有风格。与四川形成鲜明对比,云南的旅游文化资源利用较为成功。云南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极其丰富,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云南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清新与灵韵依旧得以保留,堪称世外桃源,既可追忆雪山清渠,又可回味纳西古乐绕耳余音与神秘图腾。丽江分新城区与旧城区,前者完全一派现代气息,而后者既有旅游纪念品,也不乏身着传统服饰闲谈的老者、辛勤工作的作坊主以及热情商贩,等等。可以说,云南很好地处理了保护古老文化与商业开发利用之间的固有矛盾,值得其他区域借鉴。
5结语。
应看到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须从其珍贵性、特有性出发,将保护与开发共同推进作为指导方针,以文化特有价值为开发主题,通过旅游资源的积聚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合理规划旅游文化活动,以更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推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各地区应从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出发,针对本地区旅游发展的状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推动地区经济及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四
xxxxx学院专业:
旅游管理姓名:
xxx学号:
123指导教师//职称:
xxxx讲师填表日期:
20xx/12/20教教务处制。
填表说明一、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应按要求逐项认真撰写,各栏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
二、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须装订成册,一式三份,本人、导师及所在学院各保留一份。
三、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打印格式1.打印用纸:a4(双面);2.字体:宋体;字号:小4号,行间距:固定值22磅;3.页面设置:页边距上2.6cm,下2.2cm,左2.6cm,右2.2cm;4.于左侧装订成册。
四、选题确定后,原则上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本人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报所在学院备案,并应及时补做开题报告。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一)选题背景红色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专项特色旅游活动形式和产品类型,是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果,是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的结晶,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随着经济、社会效益及政治影响驱动,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已经步入一个共同关注、新兴发展的阶段。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位于滇西部,是著名“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文化沉积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旅游市场潜力大。目前,红色旅游势头迅猛,红色旅游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了游客心中“红色之旅”的必选地之一。面对现阶段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本文将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提升红色旅游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红色旅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选题目的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量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先后打造了国殇墓园、松山战役遗址、善洲林场、滇西抗战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持续增长。但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档次低,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单一。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科学合理的提出相关的开发策略,最大程度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以提高红色旅游的知名度,拉动红色革命区的经济发展,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选题意义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不但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仅能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使红色旅游产品多样化。本文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和开发建议意见。希望对提升旅游知名度,推动红色旅游转型升级,唱响红色旅游品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及借鉴意义。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本论文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以及其开发程度,分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认识了解红色旅游深度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如何才能有效合理开发,促进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纲:
一、前言二、红色旅游资源与开发现状(一)红色旅游资源特点(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三、影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一)经济效益(二)社会效益五、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六、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建议与对策七、结语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查阅近五年来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关于我国旅游业和红色旅游业发展现状的文章,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
总结。
作为本篇论文写作的参考。
2.综合分析法。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综合各学者的观点,运用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旅游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3.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访问获得的一些红色旅游资源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工作进度安排第一阶段(20xx年10月24日-20xx年12月10日):完成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第二阶段(20xx年1月前):拟定写作提纲,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完成论文初稿;第四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论文定稿及答辩。
参考文献目录略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20xx年12月20日学生签名:
20xx年12月20日说明:可根据内容另加附页。本表指导教师审核后存入档案袋。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五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必备要素之一,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可能带动经济高速增长,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并不是无条件的。现阶段,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常常伴随几个难题,这些难题常常桎梏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形成制约瓶颈。
2.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间的冲突。
受传统思想禁锢,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常伴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冲突,成为制约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的一大难题。事实上,常说的积极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意义有两层:一是借由定期修缮与维护,免于外界环境侵蚀;二是借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梳理,强化其价值深入开发。然而,各地方政府及其文化管理部门观念相对传统,其管理机制也就或多或少地存在缺失,多认为开发便意味着破坏,而不乐于承担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失败所带来的破坏责任,普遍仅从免于外界环境侵蚀的角度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仅是避免外界行为破坏可能的损害,而鲜少基于资源再开发的角度分析资源保护问题,造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同开发间的冲突。
2.2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加大旅游开发难度。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固有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成为加大旅游开发难度的又一突出问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性一是稀缺、二是不可再生,它形成于特定历史阶段,但凡遭遇外界破坏必然不可再生。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总体遗存量相对有限,尤其应视为珍稀资源的是优质历史价值资源,诸如敦煌莫高窟等。就我国而言,不论是无法抗拒的自然力,还是人力都已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造成相对严重的多重破坏,倘若后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措施不当,那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再次遭受重创,而这种重创也是不可恢复的。
2.3旅游开发的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
除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受限的又一难题就是因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所带来的旅游开发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的问题。深入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提升其旅游价值往往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又需大量人力支持。我国地区经济水平多参差不齐,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而旅游管理制度机制缺失背景下,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匮乏,无法真正开发、管理旅游资源,致使系统性与持久性发展不足成为共性问题。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六
所谓“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即可被用以开展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那些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资源。它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可为现在及今后所利用的遗存。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三方面。通常,按其历史形成与作用、民族文化特色、功能特点等对其进行区分,应有如下几个类别:一是古都类,二是区域统治中心类,三是少许民族文化特色类,四是纪念胜地类,五是古代交通重镇与手工业、工矿业发达类。以辽宁为例,辽宁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它主要由远古遗存、历史遗迹和近代战争纪念地等组成,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族文化特色。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为发展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张扬与发展,要与时俱进,为现代旅游消费者广为接受。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在原基础上适当的注入新鲜元素现并与现代科技结合,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极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到位,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市级层面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实行多元文化与多种功能的融合。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以着手进行合理有效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当前,伴随地区间交流日益加深,区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各地政府愈加重视旅游业,特别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征鲜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试图借由挖掘与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实现其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这是因为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动。但因各地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时,可能对合理性与系统性的兼顾不够,真正可凭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驻留的特色旅游地不多。面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较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切实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1.1展现特定历史文化。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利用我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的优势,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通过实物资源展现某一地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这对游客来说,是比较大的吸引力。游客在其旅游行为中,主要领略的是历史文化的再次熏陶;体会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基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最表层的角度,历史文化遗迹凭其建筑石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实物特征,向游客展示的是某一特定时期特有的文化与风貌,带给游客的感触是最外在,也最直接,其艺术创造力往往令游客叹为观止,更深刻地体会历史。
1.2满足游客思想情感需要。
诚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会凭其外部形势对游客直接感受产生影响,它也能凭借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游客思想与感情产生影响。旅游过程中,游客将充分体会到历史文化魅力,并深受其感染,进而从特有的情感角度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体会。以安徽西递古镇为例,这是颇负盛名的历史名城之一。论及西递古镇所展现的历史文化,其核心应是“徽文化”。基于徽文化这一背景,西递古镇所营造的恰恰是古朴的民居,使游客借由对风景与古物的观赏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源自于古朴村落的自然与悠闲印象深刻。
1.3引导旅游者价值思维。
就影响深度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带给游客最深的影响就在于可引导其价值思维方式。历史遗迹不同,其历史文化特征迥异,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对其情感与思想产生引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实物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基于政治制度层面予以展示的,也有基于文化或礼仪的层面进行展示的。在视觉与感官的帮助下,游客可直接感受与领略其特有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而此过程中,则对游客自身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确立有利。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在我国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作者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只有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些地方甚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掀起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但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有些地方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甚至有的只顾开发、不管保护,使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看到旅游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开发中对资源造成破坏、对环境构成威胁等负面影响,积极寻求保护性开发措施,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只有走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同样,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民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胡xx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二、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增强法制意识。虽然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公路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要严格贯彻执行。比如,任何旅游景点的开发,必须要先修路,路的设计应考虑旅游资源的保护;路渣极其他建设垃圾的处理,必须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环境标准。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在空气、水源、噪声等多项技术标准中,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旅游法规和规划,科学开发,依法管理,严禁“三无”(即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指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建设。另外,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良好伙伴关系。
三、做好科学规划,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尽管很多旅游地的开发是打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旗号,但在运营中实际上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环。所以,开发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价,在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切切实实搞好环评。不能为了上项目,把环境评价作为幌子、走过场,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环保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有的景点,砍掉大树种草坪、炸毁山景盖宾馆,不仅严重破坏了旅游的长远资源,而且从现实角度看,也影响了景观的和谐,搞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降低了景点的品位。同时,在景点开发中,一定要坚持整体规划在先,开发经费不足,可以分阶段开发。切忌胸中无全局,开发无布局,从孤立的小景点看,还有点味道,但从整体布局看,可能是一个败笔。不但花了冤枉钱,而且会形成整个开发规划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另外,在自然景观为主的地方,要尽可能地少建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切不可为后辈留下太多的遗憾。还有,景点开发的建筑材料也要尽可能使用环保产品,注意各种资源的节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旅游业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负有主要责任,因此要把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落实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践中,成为检验当地旅游业成绩得失的主要指标。
四、加强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一个生态系统处在自然状态下,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一旦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人的影响便削弱了这种能力,所以要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旅游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所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管理,特别是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景区,更要加强监督。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并要付诸实际行动中,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和运行环节上。管理者自身要坚持带头遵守,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游客在旅游中应遵守的规范,使其有章可循。促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文化保护。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八
自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至底,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757处。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但与这热潮相对应的是却出现了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遭破坏、动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规律受到人类干涉等与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相违背的后果。据“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调查表明:全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甚至出现旅游资源退化1。既然如此,还要不要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保护区发展建设上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自然保护区应提倡生态旅游的开发。
1、开展旅游项目可以有效解决保护区资金紧张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区内保护功能的发挥。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后代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按照国外的经验,保护区费用应纳入中央政府财政总预算,自然保护区实行垂直管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拨款,保护区的开发、保护资金也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基金。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而资料显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40%位于西部地区。截止,在我国592个贫困县中,183个县共拥有国家、省、市、县等各级保护区228个。发达国家在自然保护区上的投入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57美元,而我国却仅为52.7美元,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3,几乎是最低的。20的夏天,许智宏、阳含熙、李文华等22位两院院士给中央写信,呼吁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2但我们必须清楚以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资金需求,因而只能在现有的格局下努力改善。因此,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靠保护区自身积极寻求发展资金,走以区养区的道路。
2、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带动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保证保护区保护功能的实现。
世界上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保护区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当地居民的拥护和支持,否则,自然保护往往只能是句空话。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都位于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设立保护区、林场等形式的保护机制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无形中加大了这些地区同其它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经济差距的压力和外界资源需求的激增,使地方居民在致富热情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合法或不合法手段利用和消耗现有资源,不能考虑生态保护的长远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贫穷,而非贫穷者,才是自然保护区的敌人。3因此,帮助当地居民脱贫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而发展旅游业却可以充分发挥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为保护区自身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绝大多数是以保护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正是散发旅游魅力的核心。旅游开发不但可以给保护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保护区所在的当地提供了可观的就业机会,从而可以为保护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应该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濒危、珍稀物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不应因“保护”而剥夺了人们欣赏独特自然景观的权利。人们欣赏到大自然的神来之笔的机会越多,才能越自觉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保护区适当地开展旅游活动更可以通过自然界本身的魅力产生直观的宣传、教育作用,使人们更加热爱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
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本身也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开展?开展何种形式的旅游?人们已经注意到旅游已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无烟产业”,游客的大量涌入、任意丢弃产生的垃圾、排放的废气等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保护区的资源又尤其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至少具有一定范围内的独特性和相当程度的珍稀性,是属于保护性资源而不是开发性资源,因此,这种利用必须置于“保护第一”的原则下,这在保护区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保护区要提倡的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根据1992年第一届旅游与环境世界大会的定义,是促进保护的旅行。为了避免传统旅游所带来的负效应,生态旅游是一种低投入,计划性强的旅游活动,对于游客的性质,游客量以及活动路线和安排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这就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应根据本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做出能充分保护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计划,严格控制生态容量和经济容量,避免旅游区超负荷运载;不以人为的方式去破坏景区的自然风貌,不能在景区盲目地建盖与环境和地方文化不协调的设施。就资源的利用而言,要采用新型的、无公害的能源和资源,以及能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新技术、新设备;就旅游商品而言,其使用过程要尽量节约原料和能源。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扮演当地生态环境的欣赏者和保护者这双重角色,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消费者。
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在保证人们享受大自然,游览观光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生态系统不受破坏。而且,生态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也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5—1/4。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投入从另一角度也相当于增加了保护区的收益。4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四川九寨沟景区为避免因游客过多而对景物的破坏,实行游客限量,规定最大接待量为每天1.2万人等,但总体看来在旅游得开发上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们要做的努力也还有很多。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九
本文在宜宾旅游资源总体概况的基础上,规划出宜宾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开发格局,提出了以“一廊、二带、四线”为重点的四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并对宜宾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高,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关联性较广的产业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青睐。旅游业有助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在安排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新时期旅游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餐饮业、娱乐业等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
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宜宾旅游资源总体概况。
宜宾市,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因五粮液酒产于此,因此宜宾又称为“酒都”。又因岷江,金沙江,长江在此交汇,故又是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宜宾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气候宜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川南的旅游热地。宜宾列入国家文物图集的文物点就有2704个,其中遗址38处,墓葬1411处,古建筑334处,石刻及石窟寺216处,近现代纪念性建筑、重要史迹和其他文物702处。全市共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2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27处、县(区)级100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1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处。现已形成了以蜀南竹海为代表的“竹文化生态旅游”、以名城名酒为代表的“酒文化名城旅游”、以僰人悬棺为代表的“僰文化旅游”三大旅游主题,并正在构建名城、名酒、名景一体化旅游区。总体上看,宜宾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宜宾市多样性的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宜宾是一个集总量丰富、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市,是一个可以推向国内外市场的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宜宾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宜宾是一个集总量丰富、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市。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从具有资源优势适宜优先开发来看,大致可分为四大板块旅游区。
1.大城区板块重点包括翠屏区、南溪区、临港开发区、高县北部,挖掘酒文化、长江文化、抗战文化、道教文化内涵,开发文化观光体验、生态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完善中心城区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承载力,打造宜宾旅游母港。
2.大竹海板块重点包括长宁县、江安县南部、珙县北部,挖掘竹文化、川南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以自然生态和文化风情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重点打造蜀南竹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区。
3.大石海板块重点包括兴文县、珙县中南部、筠连县东部,挖掘僰苗文化、石文化内涵,重点打造珙县僰人故里旅游区、兴文石海探险体验区和筠连雪山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积极推进兴文石海与云南石林打捆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
4.向家坝板块重点包括屏山县、宜宾县,挖掘金沙江文化、康体养身文化,以自然生态的高峡平湖、水体运动、温泉疗养为核心旅游吸引物,重点打造向家坝高峡平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宜宾旅游资源的缺点是分布较散,进人性较差,服务设施不配套,因此,宜宾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战略应立足于宜宾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实际,根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和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把握好各级开发的协动关系,突出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坚持据点式和点轴式相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城镇为节点,重要旅游景区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以“一廊、二带、四线”为重点。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强化,生态旅游也如雨后春笋,并逐步成为旅游行业的发展重心。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工作,同时智慧的旅游理念的提出,为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旅游行业的科学全面且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生态旅游业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构建完善系统的`旅游管理体系,能够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中,智慧的旅游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智慧的旅游的提出,能够从整体上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全面优化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人们的旅游体验。智慧的旅游的出现,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主权,它将旅游信息推送给人们,供人们自主选择,这无疑增加了旅游的效率,避免了旅游资源的浪费。
智慧的旅游是一种信息化的旅行方式,它以技术条件为支持,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移动客户端为平台,主动推动旅游信息,帮助人们制定旅游规划,引导人们更有目的性地进行旅游。智慧的旅游是指,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网络云等信息技术,对景区旅游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让游客借助移动终端,全面分析与认知旅游景点的信息。在游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他们可以自主进行旅游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投入到旅游项目中,更能够节约旅游时间,全面优化旅游效率。同时,在智慧的旅游中,游客可以结合大数据,了解当前游客的心得体会及相关评价,以便做出是否旅游、如何旅游的科学决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中,智慧的旅游的开展,它所辐射的群体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包括已经进入景区的游客,还包括其他社会大众。比如,某些没有旅游计划的人,通过大数据了解景区的特色景点,及其他游客的旅游经验后,也容易萌生旅游的想法。可见,智慧的旅游还具备旅游推广的功能和作用。此外,在生态旅游如火如荼的今天,智慧的旅游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也具备法律基础的支撑。可见,智慧的旅游是信息技术作用于生态旅游中的科学产物,是联系人们与旅游资源的桥梁。在智慧的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应该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技术条件,全面提升旅游资讯服务。
在智慧的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应该积极建构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力度,全面优化旅游资源,综合性提升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当前,智慧的旅游开展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技术条件不成熟,基础设施比较差,旅游信息更新不到位,旅游信息服务范围狭窄等。基于此,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应该积极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智慧的旅游的发展。
(一)更新管理理念,明确智慧的旅游。
在旅游业全面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旅游的新选择。为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全面提升旅游水平,结合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全面更新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明确智慧的旅游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加强旅游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结合大数据,掌握游客的新需求,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好地吸引游客投身到生态旅游中。另一方面,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还应该以智慧的旅游为指导,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明确智慧的旅游的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旅游。
(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旅游信息平台。
在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中,基于智慧的旅游的核心理念,景区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景区应该积极搭建旅游信息平台。一方面,景区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全面保护生态平衡,全面保护自然环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景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景区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积极更新信息技术设施,不断提升景区管理人员的技术思维,引导他们通过技术投入,更好地开展智慧的旅游。另一方面,景区在智慧的旅游的开展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搭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平台,全面覆盖景区的特色景点及旅游服务,同时定期更新和维护信息平台,积极吸引游客关注信息平台。此外,景区还可以借助信息平台,宣传和引导学生科学开展生态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
(三)建立旅游管理体系,全面优化管理功能。
在智慧的旅游视野下,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构建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有效融合智慧的旅游的理念,并以智慧的旅游为指导,科学优化旅游管理体系的全面性,综合优化和明确旅游管理职能。一方面,在旅游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工作权限,综合性提升旅游管理的质量。另一方面,在旅游管理中,还应该制定生态景区游览制度,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定,从而减少游客对生态景区环境的破坏。
在智慧的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优化需要以智慧的旅游为理念,通过制度优化、管理优化、技术支持等,全面构建旅游管理体系,综合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服务水平。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一
名人旅游资源是具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动机的名人及其思想、事迹和遗迹等,包括无形、有形两类。
前者指与名人有关的生平、事业、学说或轶闻、趣事、传说以及精神、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等,通过著作、诗词、书画、楹联或口头传说等不断传承;后者指与名人相关的历史遗迹、遗物以及为纪念名人而建造的纪念场所、建筑等,包括名人故里、故居、经历地、游历地、墓地和纪念地等。
主要包括故居、庙宇祠堂、陵墓、遗迹、人造景观、非物质遗产等,见表1。
第一,教育功能。
体验名人旅游产品,亲历当地流风遗韵、赞叹仰慕、见贤思齐、吸取精神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第二,品牌功能。
开发地利用名人效应开发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促销,可事半功倍、效益倍增。
名人景区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地方形象的首选品牌和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纽带功能。
部分名人的感召力和亲缘性,对海内外华人都有较大影响,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的纽带。
第四,经济功能。
“名人搭台、旅游唱戏”,以名人为品牌的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往往具有较大吸引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1、名人旅游开发的'模式。
不同领域、类型、历史地位的名人留下的历史遗产不同,依托其所开发产品的吸引力要素、开发模式与特点以及产品地位也多有不同。
根据名人的不同类型性质,总结开发模式见表2。
1、开发项目牵强附会。
为提高知名度以吸引投资、发展旅游、拉动经济增长,一些地方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中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地攀附名人,将与本地关联性不强甚至毫无关联的名人作为炒作对象。
和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两国四方。
这些名人故里争夺,无不是由政府牵头,在工商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甚至法庭上论战,涉及包括旅游发展、房地产开发、文化产业建设等地方核心经济利益,而对名人文化的真正保护与弘扬却并不热心。
很多经济价值不大的名人故居依然破败,甚至在旧城改造中灰飞烟灭。
2、开发思路和手段偏差。
开发者没有深入挖掘名人事迹和文化内涵,单纯大手笔投资、上大项目,热衷影视城、纪念馆园、主题公园之类的人造景观建设,以及酒店、景观房地产的开发;文物古迹得不到重视,资金投入少、保护措施不力;重硬件投资、轻文化环境营造,社区参与不足,最终导致名人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和底蕴,与主题偏离,得不到市场认可。
3、产品内容与市场脱节。
名人旅游产品属于人文旅游范畴,普遍存在观光项目多、参与体验少,静态展示多、动态演绎少,传统形式展示多、现代科技运用少的问题,且展示内容单一、解说陈旧、以说教为主,缺乏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导致重游率不高。
4、旅游资源缺乏整合。
目前一些自然和人文复合型名人旅游地,旅游重心正在由文化观光向自然观光、乡村旅游等转移。
依托单一故居或纪念馆的名人旅游项目效益较差。
然而多数名人旅游地以一个或几个遗迹或纪念物为载体孤立开发,没有与周边自然山水或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也未与周边相关旅游地合作,开发名人游踪线路。
郑成功名人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闽台、广东等地,涉及众多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具有影响力大、分布范围集中、文化品位高、种类繁多、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和可开发性强等特点,如表3所示。
1、提升两岸旅游合作层次。
自2008年7月18日大陆居民实现赴台旅游以来,两岸旅游合作主要表现在民众两岸旅游往来、旅游管理部门的定期磋商、互设办事机构、举办博览会和论坛、业界联谊等方面。
而两岸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尚属空白。
为此,如能利用郑成功品牌和丰富的旅游题材,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和线路,将会提升两岸旅游合作的层次,实现双方资源和市场的整合,加速环海峡旅游合作区形成,成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齐名的旅游合作热点区域。
2、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郑成功年轻时求学于南京太学,拜于“东林党魁”钱谦益门下,深受东林党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士大夫优秀品质影响,在明朝危亡之际,敢于以血肉撑持华夏江山,展现抗拒不公不义及异族政权的民族性格。
来台后,郑成功将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力带到台湾,建立了台湾的汉化社会。
今天台湾的许多文化和风俗习惯都与郑成功息息相关。
可以说,要了解真正的台湾文化、促进两岸文化的深度交流,进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郑成功是重要的桥梁和窗口。
开发郑成功主题旅游产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3、增进了解。
促进祖国统一。
两岸分隔一甲子,然而血浓于水,同为炎黄子孙的两岸人民在地缘、血缘、文源、商缘、法缘等渊源和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的大背景之下,越走越近。
虽然两岸在生活方式、价值观、政治制度等方面还有许多差异和分歧,但相互了解与合作的趋势不可逆转。
郑
-成功作为成长在大陆、造福在台湾,深受两岸人民爱戴的民族英雄,是象征两岸亲缘关系的重要符号,也是拉近两岸民众距离、增进互相了解的积极因素。
因此,发展郑成功主题旅游产品客观上将帮助两岸人民加深了解,求同化异,实现经济文化上的双赢。
(一)开发模式。
1、整体开发模式。
郑成功主题旅游开发模式(见图1)。
与文化形态、旅游者的精神层次有密切联系。
“实体文化”是众多郑成功庙宇、陵墓、人造景观和纪念设施,“形式文化”是数百年来人们对郑成功及其丰功伟绩的追思与弘扬所形成的节庆活动与风俗习惯,“精神文化”则是郑成功忠君报国、不畏强权、仁民爱物的思想精神、传说典故和在民间的巨大影响。
三者是郑成功产品的开发基础。
与三种文化形态相对应的开发方向分别是实体开发(主题公园、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活动设计(节庆、祭祀、游客参与、学术交流、竞赛、演艺、文化创意等)、氛围营造(营造社区与社区参与),形成三种产品类型,实现游客精神层次的不断升华。
和氛围等进行提升;另外还可采取扩大景区范围、更新设施设备、美化绿化园区、整治周边环境和增加地标建筑等措施。
(2)庙宇型:运用于台湾各地的郑成功庙宇,充分展示台湾深厚的郑成功信仰文化,与台南府城文化旅游、台湾民俗旅游等相结合,将郑成功旅游产品作为大陆民众赴台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主题公园型:在南安市建设郑成功文化园,包括以陵园、成功文化广场、两岸文艺舞台、仿阿里山和高山族村寨等为内涵的观光型产品,以及以歌仔舞台、射箭场、军事迷宫和南音博览园为内容的体验性产品。
(4)陵墓型:保护和完善南安郑成功家族陵园,注意周边环境保护和氛围维持,将其与南安郑成功故里、文化园等景点结合,形成南安郑成功系列旅游产品。
(5)遗迹型:在大陆地区开发以郑成功反清复明、进攻宝岛台湾为主题的遗迹型旅游产品,景点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汕头等地,以旅游线路连接;在台湾地区开发郑成功攻占和治理台湾为主题的产品,组成内容包括金门、台南等地的遗迹和其他地区以郑成功命名或与郑成功有关的地理事物。
(6)节庆与民俗型:将台湾郑成功主题节庆和民俗打造成台湾深度文化体验产品,通过郑成功这一标志性人物展现台湾的历史、风俗、民情,增进两岸人民的了解。
另外,台南、厦门、泉州三地可采取合办郑成功文化节,增加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可参与性。
(二)开发对策。
1、整合区域旅游资源。
资源整合范围主要在海峡两岸、海峡西岸、福建省、闽南和泉州市。
目前两岸旅游合作大多停留在互相前往对方地区旅游,联手打造的旅游产品还不多见,而两岸郑成功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亲缘性和互补性,如能加以整合形成整体旅游产品,将提升两岸旅游合作的层次。
从海峡西岸来看,郑成功活动范围与历史遗迹基本分布在这一区域,主要是福建、广东等地,可将郑成功系列作为海西旅游区的主打品牌和产品,提高该旅游区整体竞争力;从福建省角度,郑成功旅游有理由与“神圣的妈祖朝觐”一道成为福建省第11大旅游品牌和对台旅游合作的前沿平台;闽南厦漳泉三地是郑成功旅游资源的重点区域,应加强区内旅游合作。
在区域内与金门的小三通,打造郑成功弃笔从戎、抗清旅游线路产品;泉州市作为郑成功故里和主要活动地区,郑成功遗迹分布在南安市、惠安县和丰泽区等地,目前南安市已将“成功故里”作为该市旅游形象,泉州市也应将郑成功产品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
2、构建文化品牌系统。
首先,提炼名人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
郑成功文化核心价值包括3个层。
面:国家层面――忠君报国,打败殖民者、收复国土;区域层面――开拓台湾,发展当地经济;个人层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报国仇家恨弃笔从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赏罚分明、爱民如子。
3个层面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且与现今时代密切联系,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受众的文化品牌打造。
第二,建立统一的名人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其在郑成功品牌设计与推广方面有一定发展,而大陆拥有资金、市场、资源优势。
两岸应加强合作,以郑成功文化核心价值为基础,结合闽台特色,设计出简洁、抽象、解读性和识别性强的文化形象,为旅游形象塑造和产品开发提供条件。
第三,建立郑成功名人文化品牌的支撑系统。
品牌创建时,获得法律认可,保证品牌独占性;利用郑成功在对应游客群体中的口碑和魅力,培育忠诚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两岸文化交流,提高大陆民众对台湾郑成功文化的认知度,获得舆论支持;不断挖掘郑成功文化内涵,赋予其时代意义,发展创新,争取更多人群的认可与喜爱,即从法律确认、市场口碑、舆论支持、知识创新4方面建立起郑成功文化品牌支撑系统。
3、线路规划与市场促销。
线路规划应秉持为游客服务,忠于历史事实与文化传统,注意旅游资源的区域性、特色性、互补性,旅游开发与对台旅游合作相结合等原则。
线路设计可以郑成功当年活动线路、郑成功旅游资源分布状况为依据进行,注意与现有旅游线路,如闽南黄金三角线路、泉州文化旅游线路、台南府城文化旅游线路等的对接,内容上应包括文化、民俗、美食、城市、科考、修学、乡村、滨海旅游等内容。
旅游线路包括郑成功早年生涯旅游线路(日本九州平户――南安――惠安――南京国子监)、抗击清廷旅游线路(南京――镇江――福州――泉州――厦门――金门――漳州――潮州――南澳岛)、收复台湾旅游线路(厦门――金门――澎湖――台湾)、治理台湾旅游线路(主要在台湾南部地区)、追忆感怀旅游线路(日本平户――台南安平――泉州南安――河南固始)、两岸历史古都――台南与泉厦――文化主题观光路线(台南――金门――南安石井――泉州市区――厦门――金门――台南)、台湾郑成功庙宇旅游线路、台湾郑成功民俗旅游线路等。
市场促销方面,泉州、厦门与金门、台南应加强区域联合促销,包括管理、接待、交通和资源开发上的协作等。
处理好两岸居民往来的通行证问题,简化办证手续、延长在台湾停留时间,实现深度体验旅游。
争取两岸民众更多的到对方地区游览,大陆方面主要发展观光型旅游产品,台湾主攻体验和感悟型深度旅游产品,实现双方优势的互补;采取广告、节庆、公共关系、交易会和网络等促销方式。
此外还要注意与其他两岸旅游线路、经由上述地区的过境客流对接,争取更多客源。
4、两岸合办节庆活动。
节庆活动已成为海峡两岸郑成功旅游产品的一种重要形式。
两岸以郑成功为主题的节庆包括旅游文化节庆、祭祀、庙会、巡游绕境、学术研讨会、官方论坛、体育运动赛事等。
未来在这方面,两岸可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打造郑成功文化节(台南、厦门、南安),统合活动的时间、内容与形式,将其发展成一项国际级旅游文化精品节庆,促进三地的旅游发展;深挖郑成功文化内涵、丰富节庆活动内容(可包括郑成功祭祀、郑氏宗亲会、美食、民俗表演、建筑艺术展示、歌舞、航海文化、爱国教育、学术交流等),增加节庆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与互动性,打造成全民的嘉年华会;另外还要注意可持续性,将节庆活动变成传统与经典,长久流传。
5、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郑成功作为历史风云人物,其传奇身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有诸多可发挥创造的内容。
以郑成功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包括美术创作、文学创作、纪录片和影视剧拍摄、电脑游戏、动漫创作等内容。
其作用一方面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丰富郑成功旅游产品内涵,满足游客审美、求知、个人发展等高层次需求。
目前大陆漳州排演了以歌仔戏形式反映郑成功的戏曲《开台圣王国姓爷》。
两岸应借鉴日本经验,日本早在1715年就由作家近松左卫门创作了以郑成功为主角的戏剧文学《国性爷合战》而后一百多年,日本诞生了一大批以郑成功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和戏剧,被称为“国性爷文学”。
此外,日本还有一批由国性爷文学衍生出的民俗活动,如虎舞、日本东北地方的火祭(nebuda)。
日本的元旦贺年卡和风筝中也常常出现郑成功形象。
2002年日本与中国合拍了电影《国姓爷郑成功》。
未来两岸应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三)保障措施。
1、整理研究相关史迹。
首先广泛搜集郑成功家族的族谱、轶事、文物、文稿、历史文献、口头传说、文艺作品等资料,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整理研究,建构郑成功名人档案,对一些尚未揭开的谜团如归葬地问题,海峡两岸学者可合作研究,早日将真相大白天下。
第二,深入挖掘郑成功文化内涵,郑成功研究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地理、航海、民俗、文化、两岸、华侨、外交等诸多领域,应有两岸各领域学者共同介入,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郑成功传记、研究论著、历史小说等,将郑成功研究发展成一门显学,为祖国统一、团结全球华人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为开发郑成功旅游产品提供依据。
2、活化非物质遗产。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二
高校学生实习是贯彻理论联系实践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安排学生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科目。笔者通过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式,提出高校学生实习模式的改革方向。
1.学校统筹安排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之初,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求贤若渴,因此非常乐意接受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群体给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实习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且这种统筹安排实习的方式便于对学生的管理。
目前,由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存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争抢专业人才的现象,实习生大多可以留在实习单位进行学习,并有所发展。学校同一些旅游企业签订长期协议,输送实习生,最后实现学生与企业双赢。
2.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学校对实习生的统筹能力不断下降,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处于供需平衡状态,这增加了学校统一安排实习模式的难度。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三亚学院采取了统筹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实习模式。这种模式相对比较灵活,有利于学生完成实习教育任务,并能促进学生未来就业。
3.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
学生自主实习模式是指实习单位完全由学生自行联系。旅游企业的人才饱和与学校扩招导致很多旅游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学校也不愿意再承担巨额的实习费用。学校只能让学生各显神通,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实习管理,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实习质量不高。
近几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一些高校没有从实际出发,盲目扩招,导致旅游专业人才供大于求,旅游专业人才的“本科化”情况严重。旅游专业本是一个重实践的学科,却越来越偏重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毕业后的实践工作;旅游企事业单位也对这样的大学生不太感兴趣。
2.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
旅游产业的门槛相对较低,投资者纷纷涉足旅游产业。我国旅游企业数量迅速激增,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旅游业利润不像兴起之初那么丰厚。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强度较大,且旅游业的服务性质让很多人认为旅游业从业者职业地位低下,因此,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3.高校实习指导和管理力不从心。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因此各方面还都不完善,无论系统规划、课程设计还是人才输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旅游管理方面的教师多是没有具体参加过企业实践的理论学者,甚至有一些是“半路出家”,对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在实习指导上显得力不从心。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应当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建立高校实习基地,确定固定的实习单位。选择管理规范、业务量大、信誉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为实习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的平台对实习效果非常重要。学校与旅游企事业双方可在科研、培训、教学等方面加强合作,使学校成为企业引进新知识、科研新成果的基地。
2.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在学校内部建立实习基地,利用模拟形式将校外实习同校内实习有机结合。在多重情境下不断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理解旅游服务行业,能够面对不同突发情况及时做出反应。最终经过导师的裁定,检验模拟实习的效果。
3.校企一体化模式。
鼓励有经济实力的院校开办自己的旅游企业,例如学校附属的招待酒店、饭店、旅行社等。企业的运转由特定教职工负责,成立学校自营的实习基地。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直接将课堂搬至企业中去,进行现场教学。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三
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生活环境变化,人们工作压力增大,使得农业旅游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农业旅游还具有很多现实意义,比如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人到城市消费,以往一些扩大内需的措施也像抽水泵一样把农村经济向城市积聚,不断拉大了城乡差距,农业旅游的发展能将城市人吸引到农村消费,他们给农村带来了就业机会、良好的卫生习惯、科技知识和先进观念等,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生态农庄正是以体验式营销为手段,以人为本,以农为特色,以环保、绿色、健康为内涵发展农业旅游。
生态农庄;开发;生态旅游;
生态农业旅游指的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旅游为主题,依靠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让游客共同参与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农庄大都在城市近郊的乡村,是利用农村现有的山、河、海、菜地、果园等资源开发兴建的集参观农业景观、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等内容为一体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
生态农庄的基本特点是:。
(一)内容多样化、环保。生态农庄集农业观光、农事活动、农产品加工等为一体,但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而能通过旅游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具有季节性和地域差异性等优势。生态农庄旅游主要按地域不同和季节规律推出本区域的主题旅游,避免了旅游景点千遍一律,提升重游率。
(三)体验性强。生态农庄提倡游客参与,游客可以自己亲手种植、采摘以及收获,在亲身体会劳动快乐的同时,还能学到一些基本的常识。
(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开发生态农庄所需要的土地地价相对城市便宜,生态农庄可以利用现有资源环境加以美化和修饰,免去复杂的工程建设,启动资金少。建设生态农庄可以分期投资,逐级开发,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观光项目,或重新包装组合,推陈出新,不停增加新亮点。生态农庄的效益更是多层次的,不但可以作为特殊农业的农业收入,而且增加了发展旅游所带来的旅游收入,再者是生态收益,而一般的旅游活动只包括前两项,甚至仅有单项收入。
(一)可以大大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庄旅游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还可以把生态农业所打造的环境和农民所特有的乡情风俗等无形资产转化为旅游收入。由于生态农庄的游客大都为城市居民,这样有助于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发展。我国大部分农村目前仍以种植业为主打,农业结构不够理想,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而生态农庄在传统旅游六大要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与环保等要索,是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
(三)有利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不足问题。通过发展生态农庄可以增加乡、村等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可支配的收入增多,相应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必然会增多;再者,随着农民个人收入增多,农民的自我需要的意识会相应增强,同时面对生态农庄对一水、电、住、行等设施的高要求他们会自发地思考用集体筹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更进一步说,如果是农民自己出资兴建的基础设施,他们必然会自觉维护。
(四)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如今人们对于出游越来越冷静,不再热衷于“黄金周”出游,而是更合理地安排旅游时间与路线,使周边游受到热捧,很多家庭选择周末浏览城市周边的山山水水,尽情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和舒畅。生态农庄的开发能满足人们新的需要,是直接刺激、增加旅游业收入的新渠道,能够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五)有助于保护传统的风俗民情与文化资源。城市周边的乡村大都生态环境优越,民俗风情浓郁。但是,很多地方经济落后,人们观念陈旧,意识不到保护生态资源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生态农庄可以使村民们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主动保护环境、民俗,而环境的美化、民俗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一)指导思想。
1.“天人合一”的开发理念。“天人合一”主要是指农庄旅游区的开发必须遵循旅游区内的自然规律,坚持农庄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强调农庄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综合社会、经济与环境三方面的要求,促进三者的综合发展。
2.“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人的因素是生态农庄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果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乏人力资源,生态农庄的开发也不会成功。生态农庄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不仅需要懂农业而且需要懂旅游业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需要适度培养和挖掘。
3.“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可持续旅游开发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不打破自然、民俗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旅游规划、开发、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让其自然和民俗资源不枯竭、不退化,培养成一种可靠的资源,作为将来永远不断利用的基础。
(二)开发的内容构想。
根据目前旅游市场的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出生态农庄开发项目:。
1.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民房,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让旅游者吃、住在农家。让人感到一种家的温暖。提供具有完全乡土气息的柴火饭、土猪肉、土鸡、土鸭、土鸡蛋及绿色环保的现摘新鲜蔬菜。展示果品、花卉、蔬菜等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过程,开放成熟的农作物园,让游客人园采摘农作物,享受田园乐趣。临走时还能得到一份自己亲手采摘的新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如水源、草源、动物资源等来开展一系列的娱乐体闲活动。还可以利用天然资源开展登山、攀岩、观赏山花等。开发民俗园,安排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活动。例如,现场演示如何磨豆腐、烫粉皮、打斗笠、编蓑衣等,在观看的同时鼓励游人自己动手学着做,临走还可以带上自己亲手做的食品或工艺品。此外,还可以安排一些地方特色强的表演如杂技、歌舞、戏曲等。
2.开发教育园。教育园要分为成人教育园和儿童教育园两种。成人教育园主要是让成人在里面学习农业栽种、灌溉知识及一些有用的民俗文化知识。有兴趣的人,还可以自己动手,当一天半天的农民,体验一下田园之乐。儿童教育园可开发理论教育,教育城市的孩子们分辨五谷杂粮,以轻松快乐的气氛给孩子们传播播种、栽种、管理、收获等一系列的知识,让他们在思想上牢记粮食来之不易的观念。开发实践教育,专门划出一块土地“承包”给孩子们耕种,让他们自己决定种什么,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让他们自己栽种,自己管理,亲自体验一下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
打造生态农庄,发展生态旅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们正确对待并合理规划。上述项目并不要求在同一个生态农庄中全部存在。只需根据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项目做出最合理的安排。不贪多求全,选定一个内容做出特色,做出品位,做大做强,做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马晓冬。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振兴苏北农村经济[j]农村经济,2002,(12)。2001,(1)。
[2]史嵘。论百南观光农业资源开发[j]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4)。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四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先提高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于1993年具体定义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当地固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观光旅游,过程中不损害资源并进行适当地保护,在当地资源健康持续的基础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开发。生态旅游是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的旅游活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强调保护自然景观。长期处于城市恶劣环境中的城市居民,向往有利于健康的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于是他们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休养、度假,在享受的过程中慢慢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保障当地居民的安定生活,促成观光旅游、区域经济开发、资源保护三者融为一体。
基于生态学思想,生态旅游管理旨在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保护着旅游区的生态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
(1)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及原则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诉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置身其中能够系统地深切感受到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因地制宜与政府协助相协调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管理措施符合环境容量要求的原则。
(2)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以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胃出发点,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协调和控制好旅游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制定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方针,较少开发过程中工作的盲目性,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1、认识不足、缺少科学规划。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未深入认识和掌握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规律、原则、任务等知识,实践研究不充分,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生态资源的优势,开发生态旅游时缺乏科学的规划。部分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导致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地位不准、特色不足、开发层次低等,生态旅游资源并未充分开发利用,无法有效发挥潜力。同时,出现了过度开发、开发不当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种重利益轻生态保护的开发方式将会严重阻碍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2、旅游区与社区间矛盾突出。
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能否协调好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决定生态旅游的实现。然而,旅游区与社区在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冲突日益加剧,当地居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之间的互动较少且规模较小,当地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来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并未有效的结合旅游区开发经营活动,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和相关补偿机制。旅游区和社区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实现。
3、理念落后、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一般包括国有或事业单位和乡村居民,国有或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较差且服务意识不足,同时乡村居民缺乏专业培训,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主管部门专业人才相对较匮乏,具备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和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供不应求,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缺口明显,这直接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营销落后、服务有限、经营管理不当等问题。
1、加强认识、科学发展。
政府需要在宏观方面推动生态旅游管理,提高主体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和重视,加强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普及生态旅游的内涵、管理理念,并通过适当的培训来及时更新相关生态旅游态势。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综合考虑当地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因地制宜、协调开发发展生态旅游。避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地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价值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考虑社区和居民的利益,调动积极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更需要综合分析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忽视社区和居民的利益,重视他们对资源的经营权。同时采取有效的机制和措施,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生态旅游有效管理的关键,他们不但需要精通生态学和旅游学,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管理能力。只有保障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才能为生态旅游管理注入动力,有利于生态旅游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增加了当地居民就业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生态旅游起步晚、起点低,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很惊人,从而带来了一些生态旅游管理的问题。需要通过长期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旅游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促进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