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先秦散文读后感(精选17篇)
读后感既是对作者的理解和赞赏,也可以包含对书籍的批评和不足之处的指出。写读后感时,要注重语言的表达,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是一些读者写的读后感,希望能给你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一
4月23日阅读日,我不仅走近名师,聆听经典,自己还用上一天的时间去阅读《巴金散文》。里面的故事,有作者平生经历的,也有作者对社会人生感悟的。阅读此书,我对巴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巴金散文》贯穿着一条“爱国”主线,鼓励青年热爱国家。阅读他的散文,令我激情彭湃,似乎听到他的心跳,感受到他赤诚血液在流淌。又似乎与作者心相通,脉相连,超越了时空。我仿佛到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我们甚至超越了年龄的界限,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
我从未如此沉迷于什么著作,唯有《巴舍散文》,竟然让我达到物我两忘,如此痴迷的程度。
作者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信鬼神,不怕妖魔。但在他的文章里还是写了许多妖魔鬼神,作者用它们来暗喻黑暗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巴金,一个敢于仗义执言的巴金,一个厚植爱国情怀的巴金。
读《巴金散文》,我读懂了什么是铮铮铁骨,什么是家国情怀。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二
读林清玄,每一次都好像从城市瞬间落到了田园,满眼的自在,惬意。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
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大燥间,街头巷尾便都是议论。
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长久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
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都是一句宝贝不怕,却流露出天下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和关心。
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
我们的眼睛就是要像这样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
而这些被我们忽略的,都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们心灵最真实的悸动。
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我的老师作文500字)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留恋和感慨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
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意义的多。
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
这是很实在的话,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不知道听谁说过: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
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也许是有流水的声音,也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
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
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
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
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读秋雨的书,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加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风土人情。
秋雨的心是年轻的,却又是迟暮的。
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
所以他的人生是美丽的。
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
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
他追寻的心是沧桑的,他对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尽全力保护但却无力回天的王道士。
历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运也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
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他的思牵千载,行云流水的记录,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是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着作,如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
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大为浮浅,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决心来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是最重要的。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简单叙述至此,最后一余秋雨的一句话来结尾。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三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苟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四
(邹平县第一中学,山东滨州256200)。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性问题。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种,隐性问题。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
“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对比化”就是做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性检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证和谐的。礼,保证行为符合道德;乐,保证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我们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讲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无法回避。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讲故事,二是打比方。
主讲人要讲故事、善讲故事,是《百家讲坛》这档电视节目的性质决定的,不管是易中天,还是其他主讲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可以说,讲故事,是电视讲座维持收视率的关键。不必举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讲故事,堪称历史学科最大的优势,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说“历史的灵魂是讲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教科书的枯燥、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本来非常精彩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史学变成这个样子,一半是因为体制的问题,另外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所以,“做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讲故事”,“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2]台湾张元教授《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堪称“深入”历史人物、课堂讲故事的成功探索。
为了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说明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打个比方,让学生加深理解,几乎是所有经验型教师的成功经验,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易中天教授在这方面更是老辣。比如,在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和春秋战国的不同境遇时,他说:“西周时期,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诸多邦国,众星捧月般地尊奉着周王国和周天子这个共主。春秋时期,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在天下,维持国家秩序的不再是天子,而是霸主。战国时期,星星变成月亮,月亮变成星星,既有天狗吃月亮(三家分晋),也有大鱼吃小鱼(诸侯兼并)。而且,拿掉了许多小耗子的大耗子,后来还要公开当猫。”在第六单元“继往开来”中,易教授说:“对先秦诸子,对百家争鸣,我有三个比方:足球场、铁匠铺、手指头。为什么是足球场?因为能活跃思维。为什么是铁匠铺?因为能锤炼思想。为什么是手指头?……因为能启迪智慧”。
把枯燥的事情生动化。
课堂教学要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无论哪个学科都有很多学理性的内容比较枯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硬骨头”。而要把“硬骨头”变成“香饽饽”,关键就要看教师业务功底和语言功力。教师的语言如果老生常谈,味同嚼蜡,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更加面目可憎,令人生厌。教师的语言如果生动活泼,幽默诙谐,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演讲的风格有三个境界,一个是“正说”,一个是“趣说”,一个是“妙说”。而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既有趣说,也有妙说。他独辟蹊径,运用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把历史表现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在语言的运用上,易教授有四个基本方法:
第一,借用流行歌曲。例如:“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社会早已变化,原因和环境也不复存在。只有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还在困扰着我们。正所谓:月落乌啼,已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那么请问:今天的你我,还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这枫桥之夜,我们是该用旧船票,还是该用新船票,或者干脆不上这艘客船呢?”;“孔子转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出路。这可真是: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韩非子认为,君临天下,靠的不是道德,而是权力。有了最高权力,自然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家天下制)这样精细周密、严丝合缝的制度,怎么会面临崩溃呢?原因也很简单:都是月亮惹的祸!”
第二,借用时代化语言。例如:“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孔子办学)等于一个人又办北大又办清华。这还是在册的,此外还有编制外的。比如陈亢(音刚),我怀疑就是编外粉丝。孔子的学生和粉丝这样多,他招生的时候有选择、有条件吗?或者说,孔门之中,有准入制度或准入标准吗?”;“《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什么叫‘使门人为臣’?就是安排同学们组织治丧委员会”。
第三,借用生活化语言:“孔子没有找所有的学生,他找的是学生干部,也就是子路、子贡、颜回”;“这真是妙不可言!颜回和子贡,一个比一个会说话,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听,却一个比一个不着调,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比较靠谱的是子路”;“用得多的,据说是儒家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嘛!其实这是忽悠!”;“阴谋家装,叫韬晦;老百姓装,叫装蒜。但都是装孙子”。
第四,借用俏皮话。例如:“这样一来,人与天,人与神,人与命的关系就全变了,而且越来越不把村长当干部,不把豆包当干粮,也就是越来越不把天、神、命当回事”;“如果星星的实力变得比月亮还大,枪杆子也多,腰杆子也硬,会怎么样呢?那就会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
中学的历史课堂不是百家讲坛。我们的历史课堂,在讲课的对象、目标、性质等方面,都与百家讲坛存在着原则性差异。但是,隔行不隔理,何况百家讲坛的节目毕竟还是讲课。所以,易中天教授的讲课艺术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
【作者简介】刘庆亮,男,1969年生,山东省邹平一中历史教研室主任和学校师训处主任,山东省教学能手,省课程专家团成员,滨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其他援引均略)。
[2]历史教学编辑部.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第一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张元.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以材料与问题为主的教法演示.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10)。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五
摘要:先秦诸子散文是先秦散文史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们在文体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对研究先秦诸子散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先秦诸子散文的问题研究。从文体来说,历史散文属于记叙文,诸子散文则属于论说文。从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分析解读文体的演变。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六
朱自清,咱们已经对他不陌生了。他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以他独特的美文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在初一时,咱们就学过他的《春》,初二又学了他的《背影》,能够说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咱们描绘了一幅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人不得不赞叹他的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的内心。他那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感到十分惬意,于是我忽然发现观察事物其实就这么简单。从《春》中,我看到了新的开始,看到了无限完美的未来。
再品《背影》,我读到了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是啊,在这个世界上,那个为咱们遮风挡雨的人,那个拉着咱们害怕的小手过马路的人,那个在咱们累了主动背咱们的人,永远都是咱们最亲爱的人。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护航的军官。但是他们是人,不是神。七尺男儿也有脆弱的时候,咱们这些作儿女的可曾想过为他做点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从《背影》中,我看到了我父亲为我操劳的样貌,看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
朱自清的《正义》,是我感触很深的一篇文章。读完后,我也不禁想问:人间的正义到底再哪儿?朱自清说,正义在人们心中。但是现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有些人口口声声地把“正义”二字挂在嘴边,呼吁人们要做正义的事,要做正义的人。但是暗地里却在做着罪恶的勾当,就像有些官员受贿,他们这天收这个的钱,明天收那个的礼,在自我的职位上疯狂地敛财。这种人面兽心的做法是遭人唾弃的。也许,少部分人心中仍存有正义,但是那也许将会被现实吞噬。从《正义》中,我看到了现实社会人心的真假难辨,看到了虚伪。
……。
朱自清笔下的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或是秦淮河的夜景,都被他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欲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可我却觉得,朱自清是诗与散文的完美结合。
在品位经典时,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而又细腻的朱自清。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七
林清玄是虔诚的佛门弟子和不疲倦的佛学宣讲者,读他的散文,总能于平实的文字中感受深邃而朴实的佛理,80年代中期以来,林清玄散文的佛学意蕴日渐浓厚,宗教称为他独特的个性色彩,很多人称他为“清玄居士”,他的菩提系列将人引入一个凝定,恬静,肃穆的宗教氛围,晨曦,菩提树,佛鼓,红尘……在文学创作的林眼中,看透了争名逐利的人间世相,他时时赞颂的菩提树,是一种净化了的人性象征,从繁华街头的枫香树上,从露珠上,他看到纯净与傲骨,看到不肯为日渐恶劣的环境而低头的不屈风采。只要保持一份安宁的心境,一些沉静的智慧和一种温柔的心情,便能抵御都市的种种污染,从中发现美丽。
林的作品对以散文集出版,通常多为散文、报道,偶尔会出现一两篇小说,就是早期的《法圆师妹》,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军队班长和一个自小在尼姑庵长大的小尼姑的爱情故事,两人之间的故事看似曲折却又顺乎自然,兜兜转转之后,两人又神奇的相遇了,只是早已物是人非,记得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每个人的命运其实和荔枝花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花瓣的,只是默默的开花,默默的结果,在季节的推移中,一株荔枝没有选择的结出它的果实,而一个人也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吧”。也许就是这样,因为班长一时的犹豫,在他们转移的时候没有带走法圆,所以法圆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离开了她成长的尼姑庵,而又在以后的很多年后,班长在一家旅馆偶然又遇到了当年错过的法圆,人生总是在相遇和错过中不停的转换着,当时法圆师妹就对班长说,“有些心情你不会明白的,有时候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那时候我只是做了,并不确知这些道理,经过这些年,我才明白了,就象今天一样,你住在这个旅馆,正好是我服务的地方,如果你不叫咖啡,过着领班不叫我送,或者我转身时你没有叫我,我们都不能相逢,人生就是这样”。此时的班长也许会悔恨当时没有把法圆带走,但命运就是如此,他们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而今,又因为种种联系又神奇的相逢了。
这是迄今为止读到了为数不多的林清玄的小说之一,他的文字总能给人以深思,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我想这也是他作为佛门虔诚的宣讲者的最好体现吧。
读他的散文,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吾心似秋月》,文中提及杨岐禅师曾经留下的禅语,“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他说的是一次白云守端禅师与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时发生的故事,杨岐问白云守端禅师是否记得他以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的一首偈,白云说“记得记得,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白云毕恭毕敬,不免有些得意,谁知,杨岐听后,笑了笑,走了。白云为此整夜无法成眠,终于忍不住去请教杨岐,杨岐见眼眶因失眠而发黑的弟子,笑的更加厉害了,说道:“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顿悟。
其实,在实际的人生里也是如此,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笑谈,一个动作而心不自安,甚至茶饭不思,睡不安枕,而这些眼神,笑谈,动作在很多时候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之所以心为之动乱,只是由于我们在乎,仔细想来,归其原因,这些所谓的“在乎”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反观自我,主掌自我,小丑由于认识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自在;成功者由于回归自我,可以不怕受伤,反败为胜;禅师由于反观自我如空明之镜,可以不染烟尘,直观世界。认识,回归,反观自我其实都是通向自己做主人的方法。正如寒山的一首诗所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
在佛教的经典和禅师的体悟中,常常把心得状态称为“心水”或“明镜”,这两种贴切的比喻完美的诠释了一种从容的生活状态,我想,当我们真正的做到心若水时,生活里的一切善恶是非便会如痕垢在明镜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
回望整本书,它完美的展现了作者由年轻的散文新秀那样,头角峥嵘,豪气如虹却生涩稚嫩到文笔流畅清新,情感醇厚、浪漫,于平易中蕴育着感人力量的完美转变。
在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仿佛此刻云自小路飞起来了,爱也幻化为一首暖暖的歌……。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八
丢失行李的画家,热心帮忙的女主人公,邂逅之后的巧合,爱情故事的分享,初读依偎时我眼中依偎显得无比卑微,酷似韩剧经典桥段的故事情节,平淡无奇的故事“波折”,如果在文章结局出现男主人公患病辞世,又或者女主人公车祸失忆,那依偎便真的成了一本“韩剧”小说。
“也许,我就是你眼前的藤乡,你就是我眼前的藤乡,我们是彼此的藤乡。”直到细细品味完这句话之后,才对依偎这本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
单从行文来看,依偎虽具独家特色却也称不上经典之作,以栾小天和安芬相遇、相知、相爱为明线,以栾小天和安芬互相倾诉各自的生活遭遇为暗线,巧妙的形成了三个对比,男女主人公各自青春期的爱情观和经历风雨后的爱情观的对比,男女主人公之间不同的爱情观对比,可以说文章的看点就在于这些对比点。
依偎之所以能给人以灵魂的感触,不仅仅是因为行文,更在于其在略显夸张的情节中巧妙融入了人生对爱的不同认知。不论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都可以算的上是个有故事的人,在两者的故事背后是那缠绵悱恻的爱情,背负故事的人总是生活在压抑之中,直到遇到另一个背负故事的人。
那一句“也许,我就是你眼前的.藤乡,你就是我眼前的藤乡,我们是彼此的藤乡。”不仅道出了大多数人心中对真挚爱情的呐喊,更传述了普通人的普通爱拥有着的至上魔力。
生活中的我们充满太多忧虑,太多烦恼,即使幸运的遇到相知的人,也不过是小小暧昧一番,却始终缺少相互依偎的勇气。一本依偎,一句台词,也许改变不了所有人的命运,但足以成全不少有情人。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九
我热爱书籍,因为读书仿佛是与高尚的人在对话,我从中获益匪浅。我仰慕名人严谨的逻辑与细腻的情感,在他们的作品中,我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或喜,或悲。在阅读时,我感到自己仿佛已经变成了作家的血液,在迅速流动,贯穿每一个角落,而那些文字仿佛变成了细胞,在我的血液中遨游。我喜欢这种感觉,可以说是迷恋,而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周国平。在他的世界里,我深深沉迷。
周国平的散文极为细腻,富有哲理。但是现实生活中,命运仿佛对他不公。他女儿出生不久,刚开始牙牙学语,便夭折了。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自己的遗憾、自己对女儿的爱与祝福,他写成了一部回忆录。我们可以想想,当周国平面对病床上只会喊“疼”的女儿自己却束手无策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心非木石岂无感”,一般人已经临近崩溃了,何况是心理如此细腻的他。他内心深处将会泛起多大的波澜?面对自己的至亲至爱,他内心将会承受多大的打击?不知有没有资格,我想说:“我懂”。
在他的散文中,我懂了许多的道理与哲理,他有许多作品都劝勉大家人生要有执着的精神。他说悲观只是一时的,人生总要执着。执着会拯救悲观,执着在人生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人能否有机会来实现人生的价值。生命需要执着,是的,任何生命都需要执着。执着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他说悲观主义是一条错误的路,冥思苦想的人生是虚无的,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反而失去了生命的乐趣。但是他也说,并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也会离智慧越来越远。当时,我还不懂。
我不理解他的那句话,但是我后来明白了。一个人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便会产生悲观,悲观的心理产生愈多,就愈不能执着。这怎么办呢?他说就把自己分成两个,一个让他去执着,不顾一切;另一个则现实,让现实去生活,让执着去追求,超脱一切,变得忘我。
悲观,执著,超脱,三种因素始终存在着。那便是我心中的周国平。在他的世界,我深深沉迷。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十
一、诗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一般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一般为文人作品;颂是庙堂祭祀的歌曲)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贵族。是我国第一位独立创作的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创造了新诗体“楚辞”。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风骚,“风”本指《诗经》“国风”,“骚”本指《楚量辞》中的《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代表;又常作诗歌辞赋的代称;有时也借指文采或文学修养。
二、散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我们学的《秦-晋淆之战》、《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等课文均出自《左传》。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我们学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出于此。
《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故事集。书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广泛流传。 《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弟-子三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及《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儒家经典,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典籍,老子所著或谓老子后学编纂。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道家学派著作,唐人称其《南华经》。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著名的如《逍遥游》、《养生主》、《秋水》。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儒家经典。记录孟子言行,孟子及其门徒所作。
荀子,名况,当时尊称他为荀卿,战国赵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孙子,战国时齐国的军事家孙武。《孙子》又名《孙子兵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军事著作。此书在古代被称为《兵经》。
秦汉文学
汉时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采集民歌),后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至唐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班固评价汉府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孔雀东南飞》原名《焦仲卿妻》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被誉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双璧”。其余著名的还有《上邪》、《陌上桑》。
文人五言诗出现于东汉初年,它之所以日趋成熟,是和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其中2 最出色的为辛延年的《羽林郎》。东汉末年还有数量不少的无名氏“古诗”,其中一部分代表了那时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这些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其中我们熟悉的有“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 贾谊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因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故又有“贾长沙”之称,他的代表作是《过秦论》。其余名家尚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史记》原名《太史公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还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包括12本纪(叙述帝王的政迹),30世家(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70列传(各阶层人物的传记)、10表(各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8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共一百三十篇,这五种体例相互配合和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曾任太史令。他历十年艰辛,完成《史记》的著作。我们学过的课文分别出自《项羽本纪》、《李列传》等。与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并称,二人代表了西汉文学的主要成就,故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
《汉书》作者班固,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它是《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全都是乐府歌辞,我们比较熟悉的如《观沧海》、《短歌行》。作品反映现实,风格古朴沉雄,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与及其子曹丕、曹植的并称“三曹”。三人皆为当时文坛领袖,尤其是曹操、曹植,诗风遒劲,慷慨悲壮,集中体现了“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曹氏父子及聚集在他们周围的“建安七子”、蔡琰等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风格悲凉慷慨,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建安七子,汉末建安时期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玚、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七人同居邺下,故又称“邺中七子”。他们均能诗善文,作品多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也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
竹林七贤,魏晋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阮籍之侄)、王戎、刘伶的并称。此七人崇尚老庄,纵酒交游,游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号为七贤。
陶渊明,东晋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著作有《陶渊明集》。我们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和《读山海经》,散文《桃花源记》。他的辞赋《归去来辞》是历来为人称诵的名篇。还自撰了小传《五柳先生传》。
《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所著《魏书》、《蜀书》、《吴书》,北宋时合为一书,改称《三国志》。《三国志》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的近百年的历史。
《后汉书》作者范晔,南朝刘宋时史学家。《后汉书》因其内容充实,论述精到,既具史家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故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记》等,都和它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这类小说成就最高的首推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一类是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这类书比较完整流传至今的只有南朝刘宋的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它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
魏晋时有魏曹丕的《典论·论文》、晋陆机的《文赋》,南朝齐代刘勰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南朝梁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则是我国第一部诗评专著。 唐代文学 诗歌:王勃唐代初年著名文学家,其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名句),诗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的诗能突破宫体诗的束缚,开拓诗歌题材的新领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被选入课本。在文坛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四人均能诗善文,对改变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起了很大作用。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皆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诗大多失传,仅存6首,但这6首绝句都是精品,奠定了王之涣在盛唐诗坛的地位。尤其是《凉州词》、《登鹳雀楼》2首,悲凉壮阔,沉雄无比。
间形成的诗歌流派。诗作以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盂浩然等。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名世,长于七绝,被誉为“七言圣手”。名作《出塞》被选入课本。 边塞诗派,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因有边塞生活经历,故诗作多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王维,(700—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早年曾奉使出塞,诗歌多写边塞风光,后期则多咏田园隐居生活。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选人课本的有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少时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并好行侠。自20岁起便漫游各地。天宝初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而遭谗去职。后在洛阳相识杜甫,结成挚友。安史乱后曾为永王李磷幕僚,因磷败牵累流放夜郎,赦后飘泊,死于当涂。其诗雄奇豪迈,想象丰富,感情炽烈,音调高昂,有“诗仙”之称。有《李太白集》。《望天门山》、《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被选人课本。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分别代表着唐诗的两座高峰。少时即有宏大抱负,刻苦读书,历经10年漫游,在洛阳相识李白,结为挚友。安史乱中,陷于长安,脱身赴行在风翔,任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流-亡四川,曾挂名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舟中。他一生坎坷,故其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称为“诗圣”,其诗风格多样,但以沉郁为主;众体兼备,而以古体、律诗见长;语言精练而具表现力。《兵车行》、《春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羌村》、“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有《杜工部集》《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春夜喜雨》、《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选入课本。与李白并称“李杜”
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对宋诗有很大影响。有《昌黎先生集》。《马说》、《师说》被选入课本。与孟郊的并称“韩孟”。韩擅散文,孟工五言古诗,时号“孟诗韩笔”;另外,两人诗风接近,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作家。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古代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少时聪慧,学习刻苦。步入仕途曾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多年担任地方官,对民生疾苦了解颇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形象鲜明,如《秦中吟》、《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长恨歌》等均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琵琶行》被选入课本。与唐代诗人元稹并称“元白”。两人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最后病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之一,与韩愈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的诗风格清朗,他的散文以寓言散文、山水游记和记传散文最富特色,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散文《黔之驴》、《小石潭记》、《童区寄传》和诗歌《江雪》、《渔翁》等。有《柳河东集》。《捕蛇者说》被选入课本。与韩愈并称“韩柳”,两人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因晚年居住祖父杜佑所遗樊川别墅,故称“杜樊川”。杜牧博学多才,诗、赋、散文皆工,并擅长书法,以诗的成就为最高。诗风豪放疏朗,气势纵横,尤善七言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过华清官绝句》均为传诵佳作,《江南春》被选入课本。其所作《阿房宫赋》为唐代小赋的杰作,亦被选入课本。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器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情致婉曲,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安定城楼》、《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为其咏物诗代表作;《瑶池》、《贾生》则是咏史名作,其爱情诗成就尤高;“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均为描写爱情的千古绝唱。与李白、李贺并称“三李”。三人诗作皆以浪漫主义为特征。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后主,词人。国亡后为宋所俘,相传为宋太宗毒死。善诗文;音乐和书画,尤工词。前期作品风格柔靡,后期作品转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其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为名作。 宋代文学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诗人。终身不仕不婚,隐居西湖孤山,以赏梅养鹤为乐,有“梅妻鹤子”之称,谥“和靖先生”。诗以七律见长,其《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七、柳屯田之称。据传因写诗嘲弄科举,宋仁宗很不高兴,批他“且去填词”,故自谑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是北宋首位专力填词的作家,写了大量长调。他的词流传较广,时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之说。《雨霖铃》(寒蝉凄切)被选人课本。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孤贫,刻苦好学。官至参5 知政事,谥“文正”。戍卫边塞多年,颇有贡献,是庆历年间革新领袖。诗、文、词均出色,词今存仅5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尤为慷慨悲壮。有《范文正公集00散文名作《岳阳楼记》被选入课本。
言敢谏,屡遭贬谪,谥“文忠”。他领导诗文的革新运动,在诗词、散文各方面都卓有成就;他积极培养、奖掖人才,苏洵父子、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因而成为当时文坛领袖。其《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形式。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其代表作《醉翁亭记》、《伶官传序》被选入课本。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其著作以史论、政论为主,代表作《六国论》被选入课本。
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选入课本的有《训俭示康》和录自《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曾任参知政事,并两度为相,执政期间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章多为政论,立意超卓,其诗风格遒劲,《泊船瓜洲》为代表作,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传世名句。有们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被选入课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屡遭贬谪。晚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撰写学术性巨著《梦溪笔谈》,内容涉及数学、天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医药等领域,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活板》、《采草药》、《雁荡山》被选人课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北宋大文学家和书画家。少时即博通经史,善写文章;考中进士,深得考官欧阳修赏识。他为人正直,屡遭磨难,曾因“乌台诗案”而入狱,60岁时还被贬至海南。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皆有卓越成就,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其书法自创“苏体”。有《东坡七集》。代表作《题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石钟山记》被选入课本。豪放派,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豪放派词作题材广泛,气势雄浑,境界开阔,豪迈奔放,重要作家还有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等。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是北宋颇有影响的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他推崇杜甫,重视诗法,但刻意求奇;书法尤善行草,自成一格,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山谷集》。
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易安居士。是南宋婉约词派大家。少时便开始写诗作词。其父李格非是著名学者,其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安定优裕,金兵入侵后,漂泊流离,生活孤苦。其诗词散文均有成就,并擅长书法、绘画、音乐。有《漱玉词》。代表作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武陵春》、《声声慢》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被选入课本。婉约派,代表作家有周邦彦、柳永、秦观、李清照等。题材较狭窄,多为男女恋情和个人遭遇,情思曲折,含蓄蕴藉,语言婉转绮丽。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幼年时期金人入侵,他随家逃难,从小怀有忧国忧民之志。中年时期曾投身军旅,对其创作影响很大。他主张抗战,屡遭投降派排挤,虽终被罢官,但报国信念毫不动摇。他一生留下了9300多首诗、140多6 首词以及大量的散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被选入课本。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学识广博,哲学、经学、史学、文学均有成就。他继承程颐、程颗理学,世称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所著《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为士子必读教科书。其文学见解见于《诗集传》、《楚辞集注》,所作诗文语言简洁明畅。《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古今传诵名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 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均受过苏轼的培养和鼓励,出自苏轼门下。 江西诗派,宋代诗歌流派。以黄庭坚为中心,因成员多为江西人,故称。 一祖三宗,“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均为江西诗派代表作家,而江西诗派非常推崇杜甫诗法,故称。
元代文学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
一、元杂剧的奠基人。他长期接触社会底层生活,关心劳动人民尤其是妇女的命运,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广阔,他才华横溢,创作丰硕,有杂剧60余种,散曲10余套,小令50多首。著名剧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窦娥冤》被节选入课本。
马致远,(约1250一约1323)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剧家、散曲家。晚年离开官场,归隐山林。杂剧《汉宫秋》为其代表作,取材于王昭君故事。其散曲艺术成就很高,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被选入课本。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一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剧家。早年做官,后退职闲居。杂剧作品有14种,现仅存3种。所作《西厢记》取材于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现实主义的杰作,它表现的反封建主题,对后世戏剧小说影响颇大。
元人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明代文学
汤显祖,明代戏剧家。曾任知县,因不附权贵被免官,不复出仕。所作传奇《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影响最大,它思想深刻,形象鲜明,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元曲四大家:元代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著名剧作家的并称。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七位文学家即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的并称,是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之一。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七位文学家即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的并称,是明代复古主义文学的又一流派。
公安派:明代后期反对前后七子复古主义文学的一大流派,因其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清代文学
金圣叹,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曾评点“六才子书”,即《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水浒》。对《水浒》艺术特点的分析颇有见地。
一、诗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一般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一般为文人作品;颂是庙堂祭祀的歌曲)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贵族。是我国第一位独立创作的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创造了新诗体“楚辞”。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风骚,“风”本指《诗经》“国风”,“骚”本指《楚量辞》中的《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代表;又常作诗歌辞赋的代称;有时也借指文采或文学修养。
二、散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我们学的《秦-晋淆之战》、《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等课文均出自《左传》。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我们学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出于此。
治水”等故事广泛流传。 《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弟-子三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及《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儒家经典,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典籍,老子所著或谓老子后学编纂。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道家学派著作,唐人称其《南华经》。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著名的如《逍遥游》、《养生主》、《秋水》。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儒家经典。记录孟子言行,孟子及其门徒所作。
荀子,名况,当时尊称他为荀卿,战国赵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孙子,战国时齐国的军事家孙武。《孙子》又名《孙子兵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军事著作。此书在古代被称为《兵经》。
秦汉文学
汉时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采集民歌),后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至唐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班固评价汉府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孔雀东南飞》原名《焦仲卿妻》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被誉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双璧”。其余著名的还有《上邪》、《陌上桑》。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十一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之前看诸子百家的著作都是带着崇拜心去看的,就像在一座大山里,没有整体概念。自从看了易中天先生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感觉豁然开朗,最重要的是也知道了诸子百家各有优缺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
之前自己对儒家的东西很是赞赏,特别崇拜以德治国的理论,因为现在看到当下中国道德沦丧,贪腐横行,食品安全问题百出,铁路事故时有发生,教育收费奇高拉大贫富受教育机会,医疗收费过高老百姓无法承受,公路收费油价太高抬高物价。我一直认为以德治国是解决问题良药,依法治国是底线,是社会最后防线,我们不能只靠这一道防线来规范社会的,应在依法治国之上再加一个以德治国的上层防线。听了易中天的讲座以后,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赞同他的一句话:依法治国,以德育人。
另一个感受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听来听去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争鸣。最后总结是:墨家关注社会,提倡平等、互利、兼爱;道家关注人生,提倡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提倡公平、公开、公正,儒家关注文化,提倡仁爱、正义、自强。
统一各家的名字,我们可以统称为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古代就提出了平等、互利、兼爱,真实、自由、宽容,公开、公平、公正,仁爱、正义、自强。除了没有民主之外,很多都是现代人追求的核心价值。虽然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提出这些思想时有些其他的历史限制内容在其中,可是用现在的思想去与祖先对接,其中很多思想理论现在仍然很先进。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有自信心,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快乐。
另还有一个特别收获,那就是易中天先生的抽象继承法,我觉得独具魅力,真是理论研究方面的创新。抽象,将诸子百家各家精华抽出,注入到现代人的大脑,使其焕发新的光辉。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十二
提起丰子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漫画,其后才是他的文章。他描摹了生活中的许多场景,用日常写字的毛笔画下来,发表出去,得了人们送赠的漫画二字。于他本人而言,画画也好,写文字也好,原不过是些自然而然的单纯之事,漫画也好,散文也罢,都只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怀。
丰子恺的散文我也看过一些,这本散文集以带点笑容,山水间的生活,不惑之礼和我的苦学经验为总摄分了四辑,选录了丰子恺先生的30篇散文。在这散文之中还穿插了丰子恺先生的漫画,笔调粗疏放达,但细品都别有一番风致和意趣。
丰子恺的散文总带着一点天真的意味,同时又夹杂些困惑与不解。而他的困惑和不解正是因了他的天真。比如在《大账簿》一文里,丰子恺设想着每一枚铜板的历程,一瓣花一粒米一颗沙的由来,他关注着落水的不倒翁,丢弃的树枝,写坏的字纸,他想知道这些东西会有个怎么样的将来,这些想法本该是天真儿童才会有的痴念,却在他一个成年人的心中反复出现。在《两个?》这一文里,丰子恺先生又对时间和空间的尽头有了无尽的追想,他总能保有如此强烈的好奇心,总能看到想到这世界里为大众忽略的东西,观察它们,猜想它们,也书写它们。在这些散文里,丰子恺先生文字中保留的天真可见一斑,这也正是艺术家们灵感的来源,永葆赤子之心,永葆精神的青春。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虽有着天真单纯的一面,但他却并非不知人间疾苦之人,恰好相反,在他的文字里,常有一种担荷人间苦难的执着。在他的散文《新年怀旧》中,吸引人的固然有那些存于他的回忆中的新年乐事,但在结尾里,他那种对于如今因为战乱和灾害导致的经济凋敝生活困苦的感叹更为引人感怀。昔日的快乐与今朝暗淡的新年两相对比,让人怎么能不去思考这已经存在的社会问题呢?在《车厢社会》里对那些霸占位置的人讽刺劝喻,在《云霓》里对望天求雨的人们的怜惜无奈,他的文字从来都不曾离开生活。虽说丰子恺的散文常有那种想要担荷人间疾苦的感觉,但在他的笔下,总不致人完全的灰心,生活便有苦难也总包含着希望。
这希望就是儿童和年轻人。对于儿童丰子恺曾反复的描摹过他的几个儿女,瞻瞻新郎官,软软新娘子,宝姊姊做媒人。他写过这些曾见的场景,也画下过这些让他感动欣喜的时刻。在丰子恺的心中,儿童的天地才是无尽大,而他们的创造力也是无尽大。不知是否因了他的这种想法,他的笔调里才能始终保有一丝纯真之意。对青年,丰子恺先生则是寄予厚望,提出了许多鼓励和劝勉。在《惜春》里,他希望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能够爱惜时间,在《我的苦学经验里》,他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对年轻人卧在眠床,坐在花树下的学习态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和建议。丰子恺先生除了是画家,散文家,他还是个教育家,因此他很关注青年人的学习和发展,在他的漫画和散文中,总能看到他对青年人的勉励和以一个过来人的指导。
丰子恺在抗战期间还写过有关逃亡之路,抗战艰辛以及战争终于胜利的一系列文字,那些文章读来也都是非常动人的。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丰子恺先生总也能苦中作乐,便是在他的文字里写着那苦难的日子,里面也总有让人怀念感动的细节在。可惜的是本书限于篇幅没能选录,顺境的日子总是好过,然而在逆境里才最能见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
活着本来单纯,生活永不简单。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十三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这说明,吃东西和喜欢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吃,也就成了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
古往今来,关于描写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独喜汪曾祺先生的风格。究其根本,在于其文字中充满了对这世界的赞美与感激,对生活的热爱与真诚。
在《故乡的食物》里,作者重点写了一样平常不过的食品—炒米。文章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板桥家书》中的一段话:“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此句一出,顿时让人觉得很亲切!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温暖着彼此的身体与心灵!
在《野鸭、鹌鹑、斑鸠、鵽》里面,作者描绘了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场景:“忽然,砰,——枪声一响,斑鸠应声而落。猎人走过去,拾起斑鸠,看了看,装在猎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短短数十字,充满了对弱者的悲悯,对鲜活生命消逝的愤懑与无奈,只有心中有大爱,才能流露出如此恳切的情怀!
《豆汁儿》描写的则是北京城底层人民鲜活的生活画面:“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这是贫民食物。豆汁儿摊上的咸菜是不算钱的”。最有趣的一段在结尾处:有保定老乡坐下,掏出两个馒头,问“豆汁儿多少钱一碗”,卖豆汁儿的告诉他5分钱。“咸菜呢?”“咸菜不要钱。”“那给我来一碟咸菜。”寥寥数语,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顿时让人感到这世界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可爱,如此的让人留恋!
在《端午的鸭蛋》里,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与骄傲,甚至带一点狡黠的童趣:“我的家乡是水乡,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字里行间,若有若无地透着一点淡淡的乡愁,宛如茉莉清茶的芬芳,淡淡地弥漫在空气里。
在《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以及《栗子》里,除了谈吃,还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剥蚬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蚬子壳。有一年修运河堤,按工程规定,有一段堤面应铺碎石,包工的贪污了款子,在堤面铺了一层蚬子壳。前来检收的委员,坐在汽车里,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还抽着雪茄烟,连说:很好!很好!”还有这一段:“河北的山区缺粮食,山里多栗树,乡民以栗子代粮。栗子当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当粮食吃恐怕胃里不大好受。”这两段文字,疏放中透出凝重,为国忧思之情,为民慨叹之感,跃然纸上,将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作者自称)”的心灵,抒发的淋漓尽致!
相对于西式快餐的标准化、流程化和工业化,中餐更加像一门艺术。而凡属艺术,都大抵逃不掉绝响的宿命。在《肉食者不鄙》中,作者就抒发了对逝去的时光无比怀念的情怀。其中,作者提到了昆明的锅贴乌鱼时,便大发追慕之情:“护国路原来有一家本地馆子,叫东月楼,有一道名菜锅贴乌鱼,乃以乌鱼片两片,中夹火腿一片,在平底铛上烙熟,味道之鲜美,难以形容。前年我到昆明去,向本地人问起东月楼,说是早就没有了,锅贴乌鱼遂成《广陵散》。”其中,对于往昔岁月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追思之情溢于言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真正的美食家,绝对不会暴殄天物。罗马暴君尼禄,经常在会见群臣时,手里拿着一个硕大的火鸡腿。我认为,这不是贪吃,而是放肆!西太后慈禧,每餐必有一百道菜,这也不是在吃,而是在摆排场!在《手把肉》里,作者一段话,道出了个中情怀:“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块肉吃完了,骨头上连一根肉丝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净,妈妈就会说:吃干净了,别像那干部似的!干部吃肉,不像牧民细心,也可能不大会使刀子。牧民对奶、对肉都有一种近似宗教情绪似的敬重,正如汉族的农民对粮食一样,糟踏了,是罪过。”真正爱吃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体恤民生的!
在汪老关于谈吃的系列散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五味》这一篇。这篇文章,以极其平民化的视角,以一个热爱生活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味蕾,带着我们尝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文章中,不仅道出了酸甜苦辣的个中滋味,而且,为我们展开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画卷。
写到山西人喜醋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段蒙太奇式的描写来定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吃醋过年,真是一绝!
谈及南方人爱吃甜食,作者顺便纠正了一个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偏差:“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这段文字,足以为苏州菜正名,岂不美哉!
说到吃苦,作者特举一例:“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不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择耳根,或名则尔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看来,就算是在口味上兼容并蓄的汪老,也有消受不了的东西,实在令人莞尔!
在叙述吃辣时,作者追忆了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自得其乐,真个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最后,于酸甜苦辣咸之外,作者特写了一段中国人独爱的口味:臭。关于各种臭菜的做法与吃法,都写得妙趣横生,而最妙的就是一段关于臭豆腐的佳话:“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而出名。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火宫殿的影壁上就出现了两行大字:最高指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人世间数十寒暑的沧桑风雨,一下子借助臭豆腐这个最不起眼的俗物,被浓缩在时间的两端,真是令人不胜唏嘘!
汪老说过:“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在作者谈吃系列散文中,用疏朗清淡的笔调,写出了人世间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处处透着对这世界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惟有这份爱,才能撑起我们的内心世界,在纷繁芜杂的人世中,始终保持一份清明,一份淡定,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用汪老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尽管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十四
先秦诸子中,最另类的当属法家学派。儒、墨、道三家至多是创立学说或是躬身实践,法家则不然,法家的思想学说是要拿生命作交换的,用流血的方式来奠基。流血牺牲的不仅仅是平民或贵族,其中还有法家的人物。代表性的便是商鞅与韩非。
从表面上看,韩非之死是因为李、姚二人的陷害。然究其本因,韩非是死在自己的学说上的,是死在自己手里的。
作为韩国的王族子弟却无法实现自己的主张。于是韩非闭门著书,在此期间写下了《说难》一文。所谓“说难”即游说国君之难。而且,只要你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但是,作为专制主义代表的法家一旦离开宣传、游说人主,便一无所用其技。所以即便知道游说之难,也要义无反顾地去游说君王。
其实从韩非入秦到韩非死于云阳大狱这一过程可以清楚的知晓,韩非只能算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与阴谋学家,而非一个合格的实践者。这就是为什么韩非会斗不过同样是阴谋家的李斯。韩非自己在《说难》中坦言:“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然而韩非却给秦王写了一道书,大谈存韩之益处。韩非自称韩国早已“与郡县无异”,并称秦国应该攻打的应该是赵国,因为赵国“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赵国才是秦国的首要敌人,而韩国早已形同秦国的郡县了,不具有威胁秦国的能力。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只会让“天下明赵氏之计”,对秦国没什么好处。此外,韩非还当着秦王的面指责姚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还因为姚贾的“前科”要秦王注意。就这样,韩非与姚贾结下了梁子。不过,韩非也许不知道,他的一篇存韩书,同时也和秦王结下了梁子,让嬴政对韩非的好感度与狂热度骤然下降。
不得不说,韩非其实很可怜,他总结的除阴谋之计,到头来却把自己给除了。而且,嬴政是绝对不会后悔杀死韩非的,他会把韩非的理论变成实践,但绝对不会要一个碍事的韩非。司马迁所谓的“后悔”只是联系到了自己而发出的一厢情愿的感慨而已,毕竟他是司马迁而不是嬴政,他怎么会知道嬴政的思量。他只是把秦王与韩非的关系强加到了自己与刘彻之间的关系之上。连司马迁自己都说“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当时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解而开罪武帝,所以才会把自己的处境与韩非联系起来。故司马迁言秦王悔,实则希望武帝会后悔而已。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十五
再一次一口气把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完,心中又一次莫名的嫉妒。在这本书里,有我向往的生活。即使在荒无人烟,物资匮乏,语言和文明都不相通的沙漠上,三毛这个聪明的女人,总是能把“罗马城”建在沙地上,能让天堂鸟在沙漠里燃烧。
她该需要怎样的勇气呵!一个女子,仅因为儿时的梦想,仅因为那一半的乡愁,毅然背起行囊,踏上那未知却又向往的神秘大漠。没有犹豫,没有迟疑,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那该是一个多么随性的女子。连她自己也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三毛是聪明的,她不会让自己被束缚在一片狭小的天地,她由来向往自由,喜欢我行我素,所以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会有在她装点下异常美丽的沙漠。要知道,摆脱尘世的束缚,只做自己,没有一颗坚定的心与非凡的勇气,是万万不能做到的,纵使做到了,亦不能坚持下去。但我们的三毛做到了。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十六
作品简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
散文。
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落花生》】一文,被认为是极富哲理的文学。许地山在创作这篇小文的时候,充分运用西方式文法--隐喻写作来提升作品的文化味,这是西方文学的系辞方法。作者期望以新的文学理论提升白话文写作水平,并赋予白话文更多的文学性。文章的中心是从花生的品格中领悟出做人的道理。作品能使读者从平凡的事物中领悟出耐人寻味的哲理。
我很喜欢看书,因为书不仅能让我获得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还能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许多乐趣。我特别爱读《鲁迅散文集》,他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鲁迅笔下的事物都充满了灵气和活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更是让我浮想联翩。
百花园是鲁迅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院子,园子里树木茂盛,花草丛生,有碧绿的菜畦,有高大的皂荚树,有紫红的桑椹,还有爬满墙头的何首乌藤和令人直流口水的野果覆盆子,鸣蝉在树叶里唱歌,蜜蜂在野花上飞来飞去,云雀在空中直窜云霄。园子里的少年鲁迅经常搬来凳子,爬上大树,在树叉上坐下,寻找着鸟蛋。大人来了,他又到草丛里去趴着,在青草的掩护下与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又会照着闰土爹的方法,玩雪捕鸟。园子是鲁迅的乐土,那里可真是趣味无限。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很多次,园中美丽的景色,让我想入非非,天天梦想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百草园,让我在里面尽情地玩乐。你别说,这梦想还真实现了。今年八月一日我第一次回农场奶奶家,嘿!奶奶的院子好大!一个活灵活现得百草园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就跟鲁迅家的一样。我也学着少年鲁迅好好玩了一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让我们一起体会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花生,一种很不显眼的东西.和许多水果相比,它更显得十分土气.可是当我了解了落花生这篇课文后,我不禁对花生产生敬慕之情.
是啊!它的外表并不动人,也不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不释手.它被矮矮地埋在地下泥土里,靠土中的养分生存,,成熟了,也不能立马分辨出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麽一说来,花生的确一点好处也没有了,然而,在花生那粘满泥土的外壳中,却蕴藏了一颗颗饱满又味道鲜美的内心.虽然其貌不扬,却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这就是花生的品格:做个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却十分有用的人.
落花生这篇文章,讲述了收获时节我们与父亲的对话,虽然十分简洁,却把我带入了沉思.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追求美,可是他们都忘了一点:心灵才最重要要像花生一样,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像诺贝尔,居里夫人,他们为了科学事业,奉献出了一生,他们就是现实的"花生".
是啊!~我们也因该像花生一样,让美在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先秦散文读后感篇十七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初次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接着他跳跃联想,写道:······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马上,他大胆想象: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这样下着雨。此时,我窒息般地感觉到余光中内心那种深深的'乡愁以及爱国情怀。
本文恰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没有音乐味,何能成为作家?同样,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将思想完美融入语言,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我读书,常常爱划句,但是读《听听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为每一句话都这么美。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评论毫无过奖,也深刻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