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优秀18篇)
在撰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言之有物,结构清晰,并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与观点。在写之前,可以先列出关键点和重要经历,然后逐一展开论述。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典型范文,大家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启发。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一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学生在,老师就在,老师在,课堂就在,教师几乎每天都行走在课堂上,课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自己感受最大的就是,上完课经常和其他老师讨论,这节课在3班上的效果不好,反而在8班上的比较顺畅......这可能是大部分老师授完课后都会有的感受,感受完这节课我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吴非老师却没有止步,他深入研究思考《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说实话和之前读过的教育书籍相比,这本书读下来有些吃力,阅读完一篇,我可能要再重新阅读一遍,然后再自己体会,这是因为吴非老师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角度看待问题,至少比我要高出很多。这种高度,包括眼光长远、心胸宽广,这种高度包括发现问题一针见血,解决问题针砭时弊,面对真实的课堂,敢说敢言,毫无保留。
学生待在教师上课,老师最希望的是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认为注意力集中才是在好好上课,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提醒个别学生集中注意力,反而我会打断自己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会有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自己会很纠结很矛盾,到底要不要提醒,而吴非老师“没有必要把他固定在教室里”,让我恍然大悟,老师并不能凭借自己的思维来判定学生走神一定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一定他听不懂,不会做,教师要逐渐学会判断“注意力不集中”和“我已经听懂了,想做点别的”这两者的区别。
在数学自习课上,我发现有些学生不做数学,都在做别的作业,我当时很生气,我认为他们不重视数学,甚至是不重视数学老师,我问他们:“数学作业做完了”?“嗯,做完了”,我又在心里嘀咕,做完了就不能做其他没有布置的题吗?我没有这么说,而是走开了,我怕我生气一说话体现不出数学老师的大度,虽然明明是数学自习课时间,这个问题我一直很苦恼,我在绞尽脑汁想办法,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全都主动地学数学,最起码是在数学课上吧!而吴非老师这样看待:“让学生学会自主支配时间”,我仔细读了两遍,我才觉得我的生气是属于无理取闹,我的格局是小之又小,既然有能力的学生能够提前完成任务,那么无效的等待其实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都是在学习,为何不让他自主合理安排时间,让他既能“吃饱”又能在“饥饿”的时候学会“觅食”呢?教育者必须明白: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在独处时寻找快乐,教会学生在个人空间内培育兴趣,这些,也是教育的任务。
在我的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有些问题我可以找到出口去解决,有些问题却是无从下手,甚至会变成心结,无法释怀,当咬牙坚持读阅读本书,再结合自己课堂发生的实际情况,心结自然会打开。感恩自己遇到的每一本书籍,他们没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任何一个人,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文字在无时无刻的帮助别人。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二
本月我们共读是吴非先生所著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对于处于一线教师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同时也明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怎样教”是我心中经常会扪心自问的问题,也是我存在的困惑。结合现在提出的数学六大素养,现如今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思想,到底怎么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既不是揠苗助长式的填鸭,也不是放任自流的随性。如何教,能够让一节数学课能够既富有趣味,又充满理性的思考;既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又富含学生自己的探究与合作。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探索新知,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面对现有的班级情况,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首先我认为,要让数学课活起来,这就需要我在课堂上“妙语连珠”,那么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避免因为我们而使一个学生过早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于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三
直到看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从书中我知道了课堂与未来有关,课堂上讲什么,应该怎样讲,课堂上要留有余地。这些观点是我非常认同的。
其中“教师的目光”,让我重新审视和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观。作为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半年我不断地在充电,课堂上效果怎样才会更好,学生怎样做课堂效果才会更好。就我个人而言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我们的努力,为学生多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的前行路上多了一抹亮色,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留给后来人的财富,他们经历的一切,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价值。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一张张洁白无瑕的纸,我们要为他们的童年勾勒出美丽的梦,让儿童心里多装一些美好的东西,善良和友爱,诗和梦,这是童年的底子,未来或许有诸多不如意,但心里装满童年的梦,即使阴霾漫天,他心里总有一片蓝天白云。如果教师课堂教学过于“现实”,灌进了很多伸手可及的“实惠”,“教室”和“集市”就没什么区别,那些梦想的种子也就无处安放了。
吴非教授说在“学生对课堂的期待”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什么样的课最吸引学生。学生们都喜欢有意思的课,这点我在我的课堂中充分体会到了。当我把课设计的非常新颖时,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而当我讲试卷时,学生的兴趣就没有那么高了。课堂上应当有沉思,也可以有笑声,教师不要总是古板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用语言的幽默感,课程的趣味性来打动学生,因为这是“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活动,如果你无视学生的期待,那你很可能在“自讲”,有些教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老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
作为一名新教师,感觉阅读完这一本书我知道自己和这种境界还相去甚远,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会慢慢地修炼自己哟!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四
上个学期,利用假期时间读了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直白式的书,书中字里行间透着点点思想和智慧,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也说出了很多我想表达却表达不出的心声。因而此次暑假我又阅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部著作。这本书中一篇篇短小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去怎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吴老师在书中所思所想,耐人寻味,启人心智,读完后,我受益颇深。
翻开目录,我首先挑选的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越到高段,学生课堂上越不愿意回答问题,经常一节课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因而我挑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学生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上课不愿意交流的原因。通过阅读整本书,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其次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三是我们要接助教学用具,更大程度的创设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大的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手脑并用中增强学习兴趣。四是可以借鉴吴非老师的《怎样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直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不要让学生觉得发言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让他们自由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见解。五是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喜欢你,课堂气氛就会显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另外《课堂要“留有余地”》一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说“如果一节课能留下五六分钟或是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默读,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妨碍同学,爱干吗干吗,对学生有好处。”读到这里,我忆起上初三时遇到的一位数学老师,我们的数学老师请假,由李老师给我们上课,那时李老师每节课都会给我们留5分钟时间,可以写作业,也可以什么也不干,那时我就非常的喜欢李老师。而现在作为教师的我,每节课都满满的,生怕浪费一分钟时间。想想那时自己的喜欢,再想想现在自己的做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这么做,每节课给学生留3至5分钟的空白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可利用这空白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不滥用学生的精力,给学生留有思考、消化的空间,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书中还有许多事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碰到相应的问题,我会尽可能创造性地参照着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五
为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学校在暑假前给我们每人发了本《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捧起吴老的著作,打开一读便被书上的精彩内容深深吸引。短短的五个上午,我便细读了一遍,感受颇深。
一、对自己的课要有自信。
吴老说“青年教师所学知识比老教师新,上课要有自信,不要缩手缩脚的,不要每事问,要自己观察、选择,也能差不离。但是,千万不能看了老教师的示范,自己才敢上这节课,那不是独立工作,而是照葫芦画瓢,简单模仿,学生会失望的”。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刚来建设路小学时,我们新进教师要讲公开课,领导和老师们听后直摇头、叹气。接着我们学习了老教师的课,他们各有千秋,听后很是感慨!接下来我便模仿他们的上课模式开始上课,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学生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没来之前在乡下时,教办的赵老师听完我的课,跟我们的老校长说过“丽敏上课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能有什么理论呢?不过是上课比较自信,没有那么多束缚,扎扎实实学语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在读中想、读中交流收获罢了。可来到建设路小学后,盲目的学习、跟风,总觉得县城的比我们农村来的好得多,以至于走了很长一段弯路。下学期,我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重拾我的自信,并把来到建设路小学学到的好的教学方法融合到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中去。慢慢地我发现,我的课堂越来越轻松了,孩子们也渐渐的喜欢上了我。
二、在“业余”读书中提升自己。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业余”。据计算,一个人到六十岁,除了吃饭睡觉,实际工作时间不很多,而业余时间倒是更长。通过业余学习,你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门人才。我曾自认为我是爱读书的人,平时也爱看些各类书籍和同行的博客。来到建设路的一年中,是我有意识去读书或说是学校领导送给我们书要读较多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收获满满,不但细读了《新课标》、《有效教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读了《大学﹒中庸》和《老子》,以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让孩子笑着长大》等。在这一年中,我由原来的只读不写到尝试着写点儿心得体会,由一开始的写的少到篇幅慢慢地增长。我发现我也能自己写点什么了,尽管令人不是很满意。
记得暑假前席主任让我准备学习《新课标》理念落实的交流稿,我写了一个晚上和一个上午才写出来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后来发到我的博客上,便没再理会,谁知假期里我偶然的打开博客一看,这篇文章竟被评为了“精品”,并盖上了“智慧教学”的小印章,我甭提有多开心了,这比发给我一百块钱还高兴!我连忙把儿子去年上初中时我写给乖儿的信传到了博客中,半小时后儿子回来了,我正要向他炫耀我的“精品”佳作,打开博客我惊喜的紧紧抱住了儿子,这篇《给乖儿的信》在发出去的半小时内竟又被评为了“精品”,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就像我班的孩子们看到我写给他们鼓励的评语和优时的兴奋吧!不然小学作文才刚入门的我班孩子们为何爱上了习作课呢?假期学校临时通知要写廉洁家书,我的《一封家书》在发给张主席的同时也传到了我的博客中,几天后打开看到题目前那个闪闪发光的“精”字,心里蜜一样的甜!
吴老在这本书中写到“我是个农夫,在自己的地里劳作,这一小块地,也要受天时的影响,这就让我不停地流汗。如果要说这和其他职业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有近百名青少年,每天盯着我,看我是怎样种地的”。我也要向吴老一样在自己的田地里辛勤劳作,争取每年都有好的收成!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六
最近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其围绕课堂展开阐述,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渐渐得以明确,让人感触颇深。而要回到“人性的常识”,回到了最初的真实,才能使人真正立足成长起来。而小小的表扬,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赏识教育也逐渐被推广起来。
低年级的孩子对于纪律并不怎么重视,常常找他们谈话,不过效果并不明显。反思一下,再顽皮的孩子也是学生,也在乎老师的肯定,与大家一样希望得到赏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顽皮的他们平时受的批评肯定不少,可能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呢!自己以前或许对这一点有些忽视了,于是决定调整今后的教育方式。
此后,无论是在课堂上观察到孩子们认真听讲或是鼓起勇气回答出了一个问题,还是课后在完成作业方面做到字迹端正、正确率高,我都会在全班进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观察到孩子们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情况都取得了进步,虽然进步是小小的、微乎其微的,但我知道毕竟孩子们的自控能力是有限的,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改掉所有的坏习惯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一点点的进步也是得来不易的,我很欣慰。即使发现他们有时候上课又开始不在状态,做小动作,没有认真听讲,对上课讲的重点也模模糊糊,没记在脑子里,我也不会一味地去批评他们,我知道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相信经过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取得预计的效果的。
班里的小曹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学习不怎么样,倒是顽皮得很。自从改变了教育方式之后,他也有了些许的改变,以前课上不怎么爱回答问题的他,渐渐地愿意举起他的小手了,虽然有时候回答的和我的预期毫不沾边,但我依然会表演他的转变、他的积极,此后在课堂上能见到小曹那只高高举起的手的机会越来越多了,他也慢慢在朝着我期望中的样子努力改变着。
“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批评会压抑孩子们的心灵,只有赏识才能开发人的潜能。把赏识教育运用到孩子们的教育中,是一次不错的尝试,希望此次教育方式的转变能慢慢地让孩子们也有所改变,通过孩子们和我的共同努力,谱写快乐的学习生涯,或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我相信最后一定能够实现。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七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学校刚发下来时我大致翻阅了一下,觉得此书对我们的教学很有用,繁杂的教学工作致使我们没有时间去阅读,假期里,大量的空闲时间让我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了这本书,读后感触颇多。
吴非老师的这本新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悍之作,语言通俗风趣,读吴非老师写的书,你能感受到他的真诚、朴实,你会让他充满智慧火花,耐人寻味的语言所启发,你会被他那种对教育的敏锐所深深折服。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每一篇甚至是每一句都触及我的思想与心灵。有时看着看着,便会停下思考,问问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吴非老师的很多观点让我颇有同感,如:“不宜推门听课”、“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每一步都要讲“有效”么、“课堂上,教师也在学”、“作业格式要规范”……每一种观点都可以让我们去透视事件背后的那个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我们只有回到了“人性的常识”,回到本真,才会让人站起来!读这本书,有几点令我感受最深:
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人只有具有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人格。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他们不去思考、不能思考,而是教师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大多都知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产生的怀疑,他们为了能轻松、顺利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他们是思路去学习,大多采取了压抑措施。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总是按老师的要求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积极地去思维,他们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因而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根源。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想,而不是让学生去复制教师的想法,重复走教师的路。吴非在很多篇幅上说明、强调一个学生、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是何其重要。
二、要脚踏实地做教育。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东西做的很表面化,看上去很好,但实际却毫无用处。比如叫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对文本还不熟悉,“表情”已准备好了,这符合学习的规律吗?学生根本没有感受到“爱”与“恨”,却要声泪俱下,这恰恰引导他们“失真”。所以,只有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去读,读进文本,读出作者的心,读出画面,读出自己的想象。靠阅读理解,读通了,读懂了,“悟”出来了,触动了自己,感情才会出现。
在以往的很多公开课、示范课上,老师们往往在特色和展新意上下足功夫,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去顾及,所以那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更像是老师和学生的表演的舞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场所。所以,我们教师不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上都要抛开那些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实在。
三、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使人聪明,阅读使人漂亮。阅读基础好的学生,克服困难难的能力显然不同一般,他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超过一般人。因为有阅读做导向,她的精神通道可以通往无限的时空。如果学生在幼年没有养成对阅读的兴趣,到了中学,用反复强调或考试施加压力,作用有限,甚至适得其反。
吴老师的书已读完,读过的每一句都触及我的思想与心灵,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当想法与行为,它像我职业的灯塔,为时而迷茫的我找到归途。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八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是吴非先生在他多年从教的经验基础上,用他深邃的眼光和思维,向我们剖析了复杂的课堂中各种景象背后的原因,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如果我们的观念不转变,课堂教学要想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而这本书正是吴非先生对其多年教学经验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度地思考与反思,对现今中国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读这本书不仅学到了处理教学问题的方法,更引起了我对自己教学的一些反思。
课堂究竟是什么场所,仅仅是将知识教给学生的场所?将尽可能多的知识告诉学生的场所?被应试教育桎梏的我们课堂上只是在传授知识,只是在传授考试会考到的知识。可吴先生认为“课堂,与未来有关”,这里的未来不仅仅是学生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未来。我们作为教师,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育人是我们工作的根本目的。从个人角度来讲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有道德有文化的人,从国家层面讲,我们更是在为国家培养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民。当今社会甚至未来社会,国与国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国家这几年一直努力在向创新型社会转型,创新型的社会就需要大量创新型的人才,这些人才从哪里来,就是从无数像我们这样的教师手中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如果一味地将知识以告知的形式告诉学生,可能在短暂的时期内效果比较显著,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符合社会的需要。
从学科角度来讲,思想品德学科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思品学科是一门育人学科,可是很多时候尤其在毕业班的教学中我们硬生生地把它变成单调枯燥的知识灌输课。这样的课堂何谈生命力?这样的课堂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现在的课堂中,或多或少或发现有几个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这是因为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吴非先生认为“利益’是扼杀好奇心的第一杀手”,反思我们的教育,确实过早地将竞争意识、功利意识灌输给学生了,使他们从小开始就背负起重重的心理负担,原来即使有兴趣也被磨灭了,谁还会将学习作为乐趣,没有兴趣,再好的课也不愿意听。
二、如何看待学生成长。
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心理上的成熟,知识储备上的丰富,更是法律意识、社会道德的树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可是孩子的成长也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我的教育对象是初二的学生,初二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青春懵懂、活泼好动、叛逆。如何让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是我们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既然要关注、想要改变,首先就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成长。
寒冬腊月梅花开,酷暑六月莲花绽。每朵花都有每朵花的花期,每个孩子的成长周期也是不同。作为老师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花开;我们要耐心灌溉,助其成长;我们要细心发现,发现每一个人的特长。不要再在办公室里抱怨孩子太笨,也许他擅长运动,只是对数字反应有点慢而已;不要再说学生太不听话,也许今天他和他的家人、朋友闹了矛盾。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我只是随便地说了几句话,也许就是这几句话影响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作为他们的引路人,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树立一个好的模范榜样,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有人将学生比喻成“璞玉”,我觉得是不恰当的,学生是人,玉是物。玉可以随心雕刻重塑,而人是有思想的,孩子的成长,教师和家长只能引导,不能强行塑造,不然会适得其反。当然,我不赞同教育无用论,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久的、深刻的,但影响也是有限的。孩子的成长我们不能一手包办,适当引导,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和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三、如何看待教师自身发展。
曾经认为读书只是在学校里,作为学生时该做的事。但是工作时,我深刻体会到我的不足,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曾经认为一个教师从教一生,教材变动小,知识变动的内容和幅度都很小,教书是在做简单重复的工作。但工作后发现,知识更新的速度太快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有时候,我们教师知识的储备量还不如学生掌握的多。而且虽然在教看似同样的知识,但每个教学的对象不同,教学的内容的不同,我们都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还需不断地学习、读书、总结、反思、发现、创新,探究出新的教学方法,总结出新的教学理念,这样自身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不断发展。
吴非先生的书用平实的语言、真实的事例给我启发,让我知道作为一名老师,为了教好我的学生,我究竟该如何去做。读完这本书,我受益颇多、感触颇多,也许有些想法是片面的,也许由于工作经历的关系,我还不能理解书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但现在读有了以上的感悟,也许过几年再读,就有了更深的共鸣或者更深的、不同的理解。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九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退休教师吴非先生写的一本教学札记。他从课堂的角度,以一个老师,一个朋友的视角,深层次地阐述了做为一个老师的角色定位,教育心态和教育原则问题。该书引领着从教人员发散思维,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从什么地方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成长,小到如果评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的评判,大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我们自己也是一名教师,以前总感觉自己还比较合格,教书认认真真,做题仔仔细细,不厌其烦。自从我看了吴非老师的这本书后,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啊,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我们常常是以自己心目中的对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两种答案,一种就是我们要的答案,如果不是这个答案,我们就把它一棍子打死。长此以往,学生就开始害怕回答问题,他们怕在课堂上得不到老师的赞扬,而是劈头盖脸的批评,甚至有同学要嘲笑他们与众不同的答案。特别是对语文课而言,我们要的就是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像一千个读着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就要学生百花齐放的春天,为什么要死死地拘泥于一个固定的答案呢?所以吴非老师的这个观点,我表示深深地认同,并将在今后的过程中加以改进。
我还认同他的另外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说禁止学生在课堂作业的过程中使用涂改液。对于涂改液,我也是深恶痛绝的,因为涂改液老是把作业本弄得像个大花脸一样,看到这样的作业本,我就会变得心情不好,所以每次就指责学生。希望他们不要用涂改液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涂改液有毒,涂改液中散发出来的气味,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可是很多学生就是屡教不改。吴老师是说,学生因为有了涂改液,就会马虎潦草地写作业,因为错了还有机会更正,如果禁止学生用涂改液,他们就必须认真细致地答题,这对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无外乎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也非常地认同。
我还非常认同他的一个观点——“门门考优未必真优秀”.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出发,他们是希望孩子考优的,并且要门门考优。有很多考试优秀的孩子在能力上却显得非常的差。因为他把所有的经历都用在如何做题答题上了,没有剔出一些有效的时间进行交际能力的锻炼,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行为能力的锻炼上。我认为,一个学生要发展,必须是学习成绩优秀,行为习惯良好,交际能力适中,这样全面发展了,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候的发展需要。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每一位从教人员深思,也有一些观点,可以大家一起商榷,我们支持认同的观点,对个别吴老师的观点也可以持保留意见,比如我们上高比较流行的推门听课,是不是应该商榷一下,但是万事有利有弊。言由心生,希望做老师问心无愧才是我们最应该扪心自问的。教师做一个课堂建设的有心人,把教育心得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我们也会像吴非老师一样,有一箩筐的教育心得。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
对于一个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来说,《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我最应该搞懂的无疑是“怎样教”这类问题。怎样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好,这是一个难题。正处于一个摸索阶段中的我,每天都在思考课堂上的一切。
上课时,如何提出好问题,哪些问题是有效的,这都是我每节课要思考的。如果能有一个好问题,就像亮起一盏灯,一下子就能让学生看到先前所没有注意的事物,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如果我提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会了,便能举一反三,这个问题就值当了。
有时课堂过于沉闷,可能是因为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或者是学生不喜欢这个问题。这时如果能有一个好问题让学生思考,让课堂充满活力,便是极好的了。
其次,了解学情非常重要。“以学定教”,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他们会不会、有没有能力把不明白的问题问出来?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上,除了关注有主见的学生,还要去关注那些缺少学习兴趣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正是培养勤奋感的时期,如果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那么大部分学生会认真做好,认真听讲,甚至不需要语言提醒,只要一个眼神,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关注我了,他就会马上做好。无论班级人数多少,如何能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这个关注,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坐在前排的学生他们会很自觉,因为他们知道老师会看到他们。而坐的远的学生却会走神、玩小东西、说话…其实,我们也是从那个年纪走过来的,只是有些东西被遗忘了。作为老师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度,大部分学生都是渴望被肯定的。
最后,关于学生的思考无边界这一点。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实很值得培养。我要多去激发学生的这方面思考方式,而不是教他们墨守成规,毕竟有时候对错是没有绝对的。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只有好处。
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千言万语不如在实践中多思考多练习,争取做一个敢想敢做的老师。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一
暑假我阅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部著作。这本书中一篇篇短小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去怎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吴老师在书中所思所想,耐人寻味,启人心智,读完后,我受益颇深。
翻开目录,我首先挑选的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越到高段,学生课堂上越不愿意回答问题,经常一节课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因而我挑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学生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上课不愿意交流的原因。通过阅读整本书,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其次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三是我们要接助教学用具,更大程度的创设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大的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手脑并用中增强学习兴趣。四是可以借鉴吴非老师的《怎样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直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不要让学生觉得发言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让他们自由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见解。五是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喜欢你,课堂气氛就会显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另外《课堂要“留有余地”》一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说“如果一节课能留下五六分钟或是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默读,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妨碍同学,爱干吗干吗,对学生有好处。”读到这里,我忆起上初三时遇到的一位数学老师,我们的数学老师请假,由李老师给我们上课,那时李老师每节课都会给我们留5分钟时间,可以写作业,也可以什么也不干,那时我就非常的喜欢李老师。而现在作为教师的我,每节课都满满的,生怕浪费一分钟时间。想想那时自己的喜欢,再想想现在自己的做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这么做,每节课给学生留3至5分钟的空白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可利用这空白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不滥用学生的精力,给学生留有思考、消化的空间,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书中还有许多事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碰到相应的问题,我会尽可能创造性地参照着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二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一本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吴非老师,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1968年去南京插队,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一直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本著作,收录是的作者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篇幅短小,思想深邃,语言流畅风趣,非常好读耐读。这是一本好读的书。吴非老师的这本新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到之作,语言通俗风趣而不失文雅,平时抽空翻翻,就能从中受益。文中口语不断,但也有不少的文雅的语句。
我挑选了一些我感兴趣的章节认真读了读,如《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平常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用ppt上课的好处、如何用多媒体教学抓住孩子的兴趣等等。可是吴非先生在书中却提出了不用ppt的观点,我带着好奇翻开书本71页。课堂上教师随讲随写的板书可以看出他的“底子”:有的很讲究,下课时看黑板,结构一目了然;有的气韵流动,才气逼人;有的在语句上加符号,反复加,幻成一个个打问号。吴非先生认为这才像“上课”,因为没有那块黑板,“课”就不好看了。现在听课,我们经常看到,课上完黑板上往往一个字没写,有的只在黑板上写个课名,然后便一页页地翻ppt,公开课之前学生把门窗关紧、灯关上为了使投影更加清楚。这真的号码?看到吴非先生提出的疑问我不禁也在思考。那到底该如何做呢?书中也给我们一点建议:中学课堂适当使用多媒体很有帮助,有些课一定要借助多媒体。而小学教学要少用多媒体,要尽量让儿童养成纸书阅读和手写习惯。过度使用甚至,甚至滥用多媒体:从别处拷贝课件,有些老师直接拿去上课;机灵点的修修补补添加一两个自己的创作。有些老师课件制作精美,过度预设,课堂上被自己的ppt套牢,课堂生成的问题无法应对,从而失去最有价值的教学契机。读了这篇文章后,对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教育的特征是慢,人在发展中的一些过程不能被替代,不强制使用多媒体,同时并非每节课都需要用。
“人的一生,有12年是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的。”每当看到这句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使命感便又增强了一分。正如作者所说: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有时我们同事之间会开玩笑说,谁的学生像谁,确实是这样。每当被别人说“你的学生真像你”的时候,心里满满的自豪感。
由此可见,言传身教不只限于家庭,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比家长还要大。此外,教师语言显示职业修养。教育,即言传身教,身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变得丰富生动,不让学生反感也是一门功课。
我认为,想要在课堂上“妙语连珠”,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
“既然布置作业,为什么不批改”书中的这句话引人深思。有网友曾调侃到:假期作业做了一个月,老师批了一个“阅”。这句话初读好笑,再读寒心。学生辛辛苦苦完成的作业却被老师像验钞机一样查一遍草草了之,这难道不是大大打击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行为吗?这是一名教师该有的行为吗?有的孩子说一到假期老师就会留一大堆作业,开学也不讲,只是把答案发下来让自己对,做不做都不会有人发现的。我认为,虽然可能偶尔会有时间紧,任务重,实在没时间讲的情况发生,但是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是纸张的浪费,更是对学生宝贵时间的一种浪费。
实在没有时间讲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把问题比较大的题目进行汇总,抽时间进行统一讲解,这样,即解答了学生们的疑惑,又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书中不仅写了课堂上发生的事,也明确指出:没有必要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其实不仅仅是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有些学生反映,家长为了学习,即使是假期也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或者只准孩子看新闻联播。面临高考的孩子们虽然假期也不能松懈,但除了课堂,电视等媒体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如《探索发现》、《动物世界》以及一些地球知识相关的特辑节目,另外,学生也是人,也需要适当的娱乐。如果一味地强迫孩子学习,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丧失学习热情。
我看到很多学生为了学习,下课时间也不放过,别人都在休息他却埋头书海,其实我并不十分认同这种学习方法。劳逸结合才能有效率地学习。只有让大脑和身体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才能保证下节课的学习质量。我之前认识过一个学生,高三的时候特别努力,每天都要学到夜里两三点钟,可是成绩却一直不理想。一问才知道,因为每天学习的时间太多,睡眠不足的她经常学着学着就开始打瞌睡。后来我便建议她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果然,一段时间后她的成绩和学习状态都有所提高。因此,我始终坚信劳逸结合是高效率学习的保证。
我认为书中最值得人深思的一句话就是——认识你面对的学生。如果说学生们是祖国的花朵,而教师是园丁的话,那么园丁必定要了解所有花的属性、开花时间、喜阴喜阳等才能让花园中的花争相绽放。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不断更新对学生心理和认知程度的认识,以便教学。教师是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之后,我就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不断鞭策学生前行探索。
这是一本有思想的书。吴老师在书中思人之所未思,发人之所未想,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吴老师关注课堂与未来的关系,关注课堂里正发生的事情,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注似是而非的常识,关注与课堂有关的方方面面,处处充满新意,思想深邃,给我们带来另一角度的思考,让我们也学会了思考,敢于大胆质疑,能够不再盲从大师和权威,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能够启心迪教师智的读物,对于培养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三
叶澜:“今天我们特别强调认清教师的工作性质: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他跟孩子一起创造他和他们的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创造。”
对于创造虽有一点想法,却不敢随便说,那就让我边走边慢慢探索吧。
4|灵句摘录。
关于真、善、美:让儿童心里多装一些美好的东西,善良和友爱,诗和梦,这是“底子”。未来或许有诸多不如意,但心里装满童年的梦,即使阴霾漫天,他心里总能有一片蓝天白云。
尽可能地让孩子们保持纯真地心,尽可能让他们做点梦,让他们对世界有幻想,让他们对人间不设防。
关于境界:我总觉得,所谓的“境界”,可能是“教”不出来的,因为那是个人的生命追求,教育者必然束手无策;更何况教育者自身也未必有那样的境界。
“安于现状”、“易于满足”,这也是一种人生选择,其间自有乐趣,没有必要指责。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以另一种姿态在活着,有人用生命去写诗,有人用热血浇灌理想;你也可以为吃馒头而活,但你不能践踏高尚和美丽。
我们谈的是教学工作,但体现的其实是生活态度,是对生命的认识。
关于学习:最大的快乐,是和学生一同学习。读书与生命相伴,学习是一生的事,不要操之过急。
学习在进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我是老师,但我和你们一样,一直在学习。
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会合理安排时间,会思考,会在独处时寻找快乐,会在个人空间内培育趣味,这些,也是教育的任务。
关于兴趣爱好:兴趣的培养,需要有安宁的氛围。学习需要一个情绪平稳的环境,认知与接受、思维发展、经验形成、能力培养,都需要“静”。教育的特征是“慢”,人在发展中的过程不能被替代。
孩子有自己的爱好,不但生活充实,也有自信。
学生时代,就能自主安排个人时间,也就能在未来选择前路,寻找快乐和幸福。
关于阅读:教科书之外,有辽阔的天地,自由阅读才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要让学生能自由阅读,要让他们能提出问题并探讨问题,否则,教育将是无用的。
把自己和书关起来。
在我看来,一个人成年后的精神追求,主要还在于个人的读书和修炼。
回顾个人阅读史,但凡最终形成有价值的阅读,多是在独处的状态下。
教师全部教育智慧都是个人读书、思考及与他人交流产生的。
阅读基础好的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显然不同一般,他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超过一般人。因为有阅读做向导,他的精神通道可以通往无限的时空。
关于课堂:课堂应当遵循简约的原则,简约并非简单,不是一个低要求,能做到很不容易。
把课堂当成简朴的家。
最好的课堂就是始终有生命和情感。
关于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个人才能思考”,反映在阅读上,也许只有个体生命体验才能产生阅读价值。
学生有了属于个人的思考,而不是等待灌注,“学”才开始。
真正能让学生铭记在心的,是他个人的学习体验。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四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年,学校工会每周都检查老师办公室卫生,然后根据卫生打扫的情况贴上优秀,良好,一般。时间久了,有老师发现了规律。只要工会主席房老师检查,办公室老师就在地上洒水,然后说:"老房就爱水。"果真洒上水就得优秀!
一个老师的阵地在课堂,课堂又分为公开课和家常课。
公开课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尤其对于我们这样最基层的老师来说,我们是不研究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发展的,我们研究的就是怎样讲名次能好,研究的是评委的心理,他们喜欢什么。就像发现老房爱水一样,不管办公室卫生是否干净,我们在意的是能否得优秀。只要能得个好名次,学生学会学不会的是没关系的,等评委走了,我们再用自己的办法磨,比得不仅有技巧,还有体力和耐力,采取个个过关的方法,早晚都磨会,成绩肯定会好。
时间久了,总结出来优质的公开课必须要有课件,教具准备要充分,要热闹,要活动多,老师普通话要好,粉笔字要漂亮,穿得要得体,举止要大方。
基于这样的认知,回想我讲过的几节公开课。都遵循了以上几条,当有个评委给我探讨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接受知识是没有用处的时候,我说:"我知道,其实我平时并不这样讲,只有公开课我才这样讲,我以为你们喜欢这样的。"我们千年不遇得个讲公开课的机会,目标就冲着名次去,怎么折腾都愿意。折腾完了,绝对不会把那些方法带到自己平时的课堂。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听了很多老师的公开课,每堂我都按照他们上课的样子上,第一次考试成绩很差,我对带同一个年级的,我们关系很好的一位老师说:"我每堂课,都是按照公开课的样子来上的,怎么成绩这个样?"他听了哈哈大笑:"你那个样怎么能行?你得让他们多做题!"。
有一次一个参加县级讲课比赛的老师,在我们学校试课,准备了精美的课件,丰富的道具,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一堂课讲完,时间卡得也很准。过了几天,教这个班的老师说:"我寻思她给我上了,我就省事了,不用讲了,结果一测验学生都不会,我还得再重新讲。"老师们都笑说:"公开课不来,就是一种表演,还能指望她给讲会吗?"。
老教师都这样认为。只有新教师还虔诚地认真地听课和研究。有一年我教英语,我课下不布置作业,只用一周五节课的课上时间,英语考了第一名,平均分比一学历很高的青年教师多出20多分。一次我们一起去县城听课,我们聊了一会,她搬着凳子跑到前面,说自己得去听课了。我和另外一同事笑:"等她学会了,她的成绩会更差!"我们学不会,尤其是我,因为我学历低,不会用全英讲课,更听不懂用全英上得公开课,我听英语公开课,就是看热闹,看哪个老师漂亮,哪个老师穿得衣服好看,哪个老师的语调音色好听。
公开课对于我这个级别的人来说就是名次,就是证书,就是船票。我想对于更高层次的人来说,可能是研究,研究真得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家常课我们研究得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因为成绩是老师安身立命的根本。公开课老师远行的船票,家常课老师安身立命的根本,虽然都是课堂,都很重要但互不相容,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对于课堂的认识。
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发现他研究的课堂不是公开课指向的名次也不是家常课指向的成绩,他指向的是学生的未来!
不是所有的老房都爱水!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五
放暑假前,校长推荐给我们两本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和《国学与人生》(傅佩荣)。因为从校长那里先拿到了《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所以,对这本书断断续续地进行了阅读,做了读书笔记,并在暑假的四天时间里,把这本书拜读完。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难得的精神食粮,让我受益匪浅。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吴老师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这本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悍之作,可以长读,也可以抽空翻翻,都会受益的。
在通读看全文之后,我对吴老师的几个观点感触颇深,感同身受。
一、课堂,是可以出错的地方。
吴老师说对他的学生说:课堂是可以出错的地方,你们这么年轻,会犯的错误还在后面呢,为了以后少犯些错误,你现在要大胆地尝试,把以后可能的错路堵死。
我的课堂上曾发生过这样的情景:当提问学生问题时,他们七嘴八舌,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当我想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时,他们却个个低头,默不作声了。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学生是害怕说错,成为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的对象。我为此感到痛心,不是为学生,而是为自己。我们不能让学生觉得发言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要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见解。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怕学生说错,就怕学生不说。
二、业余,要有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吴老师说:如果教师没有属于个人的阅读与思考,不可能成为有智慧的教师。读书多、爱思考的教师比只会模仿的教师发展得好。多读多思,举一反三,学科教学“变小了”,人站得高了,境界就出来了。
前段时间,正好是期末备考,感觉自己很不在状态,课不知道怎么上,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管,看着身边好多优秀的教师,都能应对自如,总觉得自己不是当教师这块料。现在看来,是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吧。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判断,缺乏自信,归根结底,可能还是自己“底子”薄,要多下功夫,要给自己留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多阅读,勤思考。
三、备课,不依靠教参才是真功夫。
吴老师说:没有教参,往往才能看出教师的真功夫。教师备课必须自己想办法查找资料,独立设计。教师没有这类依靠,业务才能长进快,长得壮实。
我很赞同吴老师的说法,这让我想到学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同样的课,不同的教师去设计,你会发现,一节课原来可以用这么多种方式去讲,多有意思。这种活动不仅是教师的自我挑战,更是自身素质得以提高的最好途径,因为一直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是永远无法超越别人的。
最后,我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合格的教师总能有个人见解,也会鼓励学生有属于个人的思考。教师不要怕下不了台——你的胸襟有多宽广,学生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大。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有我们多思多想才能明白。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六
教书育人难。归根结底在做人的水平上。研究知识,研究课堂呈现,这些都不算太难。难的是修身是育人。只有教师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学生才有可能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视野和追求。
许多负面的社会热点问题,思考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文化的迷失。一方面文革盲目否定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一些人盲目崇洋。因此才会有“文化重建与文化自信”的提法。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无德乱糟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相信,许多事情,拼到最后,拼的是人品。而修养人品,需要时间来窖藏,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时代文化,我还不知道,讲不出来。所以相比教书,修身育人更难。远不是“我欲仁,斯仁至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样子。
现在家谱家训,族规家法这些都没有了。家风也没有了。不光家庭方面,学校的力量同样也很弱小。老师在学校里花很多心思教学生的道理,家长一句话就能给抹掉。社会的焦点也往往不在道德修养这等“无聊”的没有卖点的事情上。在这样的环境里,慎独,修身。发心容易,坚持下去难。缺少逼迫和追求。难以自我要求。大多数人,都在制度和秉性的平衡中,飘飘忽忽随波逐流了。
所以读这本书我有两个收获。一个是常识,一个是警醒。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七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起初我阅读书籍,纯粹是为了开阔视野,领略新的风景,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的。记得那个时候接触了一些余秋雨,周国平,季羡林,毕淑敏的作品。后来对于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困惑,就去看了一些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其中武志红的很多书都看过,也看过一些乐嘉的性格色彩学,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等有关书籍。到了最近,发现我十分喜欢中国的汉字,诗词,古典名著,这段时间正痴迷于唐诗和红楼梦。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给自己建造一个小小的图书室的话,那每个人的图书室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个性等都是不一样的。仔细翻看一个人的阅读史,也许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史,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回头看看那些伴随我成长的书籍,很多时候都不是刻意去选择某一本书,而是走到那个当下就自然产生了对特定书籍的需求,不去找来一看,总觉得无法释放心理的焦虑。
美丽的散文,有趣的小说,有韵味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可以让我暂时离开现实生活,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有时看着看着还会恍惚起来,难道真实的竟是书里的世界,而我却生活在虚空里。在这里,时空都得到了很大的延展。时间仿佛并不是单向前进,而是可以在古今未来任意穿越;而我仿佛不是仅仅存在于当下的一个小小空间,而是可以国内外甚至太空随意驰骋。
心理类的作品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常怀一颗悲悯之心对待自己,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科普类的作品让我获得更多的常识,常怀一颗谦卑之心,学海无涯,人类从未停止过对世界的认识。教育类的书籍可以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常怀一颗温软的心对待孩子们,教育具有科学性但也饱含有温度的人情。
从误打误撞开始,一步一步走着,一本书一本书看下来,从开始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到现在打心底里单纯的喜欢阅读。虽不能说阅读就像空气和水一样,离开它就无法维持生命,但书籍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像晨起夜眠一样再自然不过了。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八
炎炎的暑期生活来了,在这炎夏日里有幸读到特级教师吴非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这是吴老师退休后记录的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书中讲述了在课堂上每个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同,教学手段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认真阅读其中的点滴故事,引发了我对自我课堂教育的再思考。
学生需要有精神的导师。学生求学,除了渴求获得知识、能力,也需要有精神向往与寄托,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在孩童时期,他们需要有“人生标杆”式的、榜样式的人物在身边,随时随地进行模仿和学习。学生在学校活动学习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生活的时间,在这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但也应该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榜样。为此,无论是工作中的言谈举止还是生活中的举手投足,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在课堂上师道尊严、侃侃而谈,而在办公室或私下生活中却道貌岸然。真诚地面对学生,把我们的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哪怕在学生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无可厚非。面对我们的学生的前提就必须要先做到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只有认识并不断纠正自己的缺点,才能做一个坦诚引导孩子的榜样。
“人的一生,有12年是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的,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影响,教师不能不思考。”每当看到这句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使命感便又增强了一分。正如作者所说: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每一次的班会课上,我都会利用一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告诉学生诚实,善良,感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我都提醒孩子们遇事要做个诚信的有责任心的人。诚信是责任心的一种表现,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做作业、按时到校、拾金不昧、信守承若等等这些都是诚信的一种表现。对学生的承诺我也会兑现,时时刻刻做孩子们诚信的好榜样。为了让他们牢记善良与诚信,我会给他们讲许多关于善良诚信的故事,会在日常生活及学习的点点滴滴中,自己先做到守信,答应孩子们的事情自己务必做到,做他们的好榜样。我要用我的思想照亮每一个孩子稚嫩的心灵。在遥远的未来,当他们回望人生路时,他们能够感受到是老师教会他做善良诚实感恩的人,老师的思想让他终身受益。由此可见,言传身教不只限于家庭,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比家长还要大。
吴老师认为“教师不阅读,教育没有希望”。想要在课堂上“妙语连珠”,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同时在私下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就必须不断阅读积累经验。教师的教育智慧都是个人读书、思考及与他人交流产生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善于学习,这一点是我今后需要努力进步的方向。
在书中,吴老师提到“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这一滴水,更不能污染这一滴水,希望我也能用这纯净的一滴水滋养自己、润泽学生,培育出一棵棵健康、挺拔的小树苗,为将来长成参天大树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