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优秀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一
1845年3月底,我借来一把斧子,来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想在最近的地方给自己造一座房子。
由于我干活不急不忙,只是尽力去做,因此,4月中旬,我的屋架已经做好,可以竖起来了。到五月初,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把屋框立了起来。7月4日,木板刚铺好,屋顶刚架上,我就搬了进去。秋天锄好地,趁着不必生火取暖,我把烟囱造好了,在此期间,我总是一大早到户外的地上烧菜做饭。就这样,在入冬之前,我给自己造了一座密不透风,钉上木板,涂上灰泥的房子,屋子长15英尺,宽10英尺,立柱高8英尺,屋里有一个阁楼,一间盥洗室,每一侧有一扇大窗户,两个活板天窗,一端有一大门,门对面有一座砖头砌的壁炉。造房子的活全是我一个人干的,加上零星材料,我花了28.125美元。
房子造好之前,我就想通过实惠的手段赚取10或者12美元,以满足我额外的支出,我在房屋附近两英亩半的松软沙土种了点东西,主要是蚕豆,也少量种了些土豆、玉米、豌豆和萝卜,整个占地11英亩,大多种松树和山核桃,上一季节,每一英亩卖到8美元零8分。第一年,我没什么经验,第二年,我在村子里做木工活和测量,用手艺赚了13.34美元。而平常,我主要食物是用玉米粉和盐做的面包,后来,我改良了配方,用黑麦拌玉米,效果很好。而我的家具计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写字台、三把椅子、一面直径三英尺的镜子、一把火钳和柴架、一只水壶、一只长柄平底锅、一个煎锅、一把长柄勺、一只脸盆、两副刀叉、三只盘子、一只杯子、一把调羹、一个油罐、一个糖罐、还有一盏涂漆的灯。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我自己做的,其余没花多少钱。
就这样过了5年,我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并发现,一年只要工作六星期,我就可承担所有的生活费用,整个冬天以及大半个夏天,我都在自由而宁静的读书。
同样在这段时间里,我曾经好好办过学校,但却发现我的支出抵消了所得。我做过生意,但是我发现,要想让生意走上正轨,得要10年时间。然后,我又开始捡些黑果,运到城里卖出去。可惜收效甚微。另外,我喜欢自由,同时不喜欢改变生活质地,就我而言,我发现,做短工最无拘无束,尤其是他一年只需工作三四十天就可养活自己,短工日落而息,然后就可以自由追求自己喜欢的的事情,不受劳动羁绊。
1845年7月4日,房子还没建好,我曾经在森林里住过一段时间,我到森林里去住,是因为我希望生活过的谨慎一点,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我是否能学会生活教给我的一切,免得临死前发现自己没活过。我并不想过不是生活的生活,要知生活那么可爱,我也不想与世隔绝,除非有此必要,我要深入生活,吸出生活的全部精髓,要坚强的生活,像斯巴达人一样,剔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将其化为乌有。然后再小心加以修理,将生活逼到每一个角落,将它的条件压到最低限度,如果证明生活是卑微的,那么就要将生活中的一切卑微之处弄清楚,然后公之于众。如果生活是高尚的,那么就通过体验了解它,好在下次郊游时将它真实记载下来。
对我而言,读书之余,我更喜欢闲暇带给我的.感觉,我喜欢生活中有一片广阔的空间,夏日的清晨,我会像往常洗个澡,然后坐在阳光充裕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此万籁俱寂,唯余我独自一人,而群山环碧之间,则全是我出神遐思的影子。
通常,我们想好好过日子,运用我们学到的最新最好的方式来管理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一定不会为无聊所固。如果你紧紧跟着你的创造力,它就会每时每刻给你一个崭新的景象。家务活就是这样一项消遣,如果我的地板脏了,我就早早起床,把家具全部搬到屋外的草坪上,然后将地板洒上水,再撒上从湖里捞出的白沙,用扫帚把它刮干净,刷白,这其中的认真勾勒每一个细节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瓦尔登湖景色卑微,虽然优美,却谈不上宏伟,很少来此或不在湖边居住的人感受不到它的魅力,然而湖的深度与湖的清澈绝对是非同凡响的,值得大书特书,这是一个清澈的绿湖,长半英里,周长一又四分之三英里,占地61英亩半,这是一个四季不断的源泉,周围长满了松树和橡树,除了白云和蒸发,看不出来龙去脉,而它的颜色,用春来湖水绿如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一段时间里,我和一只野鼠分享过住处和奶酪,见过一只长翅膀的猫,一群野鸭在湖中表演,更有甚者,我在一个草垛上还见识过红蚁群和黑蚁群的的一场大战,从日出一直打到日落,场面惨烈,不亚于世纪之战。
而在瓦尔登湖旁,我做过的最大的一次冒险,大概就是肩扛一只布袋,手提一根开刺果的棍棒,徜徉在林肯乡无边无际的栗树林中,有时,我会采集一些野苹果煮一煮,有时,我会储存一些栗子,当然,我也会偷吃红松鼠和鸟吃一半的果子,因为它们挑中的刺果果实自然不错,挖鱼饵时,我甚至也有挖到过一串野豆。
时间就这样一周一周过去,森林中的每棵树的性格也渐渐展露出来,对着湖水这面明镜,这些树林个个顾影自怜,每天早晨,这个画廊的经理都要将旧画从墙上取下,换上新画,新画的色彩自然更加灿烂,更加璀璨夺目。
1845年,瓦尔登湖第一次全面冻结时间是12月22日深夜。那之后,鼹鼠跑到我的地窖里筑巢,啃掉了我三分之一的土豆,甚至它们还用一些兽毛和棕色包装纸做了一张舒舒服服的小床。
我平安的经受了酣畅淋漓的暴风雨,并在火炉旁度过了一些欢快的冬夜,外面大雪纷飞的许多星期里,我出去散步时,一个人都没有遇到,仿佛那些驶向远方的森林旁的火车带着喧嚣的世界早已离我而去。
我在湖滨的最后一个冬天之前,抱着浓厚的兴趣,我曾经对瓦尔登湖底做过一个探测。我把舟划到湖面上,用一根钓鳕鱼线,在一头绑上一磅半重的石头,扔进水里,测量出它的最大深度为107英尺。而如果从垂直剖面看,瓦尔登湖就像是一只浅盘子,湖水平衡了一切高低不平的湖底,于是,我按照10杆比1英寸的比例绘制了一张湖泊的图样,并将水深一一标了出来,一共100多处,我这才注意到,标明最深湖水的数字显然在地图的中央,于是,我用一把直尺量了一下地图上的长度和宽度,令我吃惊的是,最长和最宽的交汇之处,正好是此湖最深的地方。为了验证这一点准确性,我又勘测了附近的白湖,结论依然如此,这令我对大自然的神秘有了更深的认识。
1847年9月6日,我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在离开时,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无论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都要勇敢的面对,坚强的生活,不要回避它,也不要谩骂它,它毕竟还没有你坏。最富的人往往也是最穷的人,就是在天堂,挑剔的的人依然会找茬。正如庄子云,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同样,我们所熟悉只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薄膜。大多数人还没有潜到6英尺深的地方,也没有跃到6英尺高的地方,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此外,我们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酣睡。然而,我们还自诩聪明,在地面上建立起了秩序。这就像是太阳的光芒遮挡住了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就再没能把目光投向太阳以外的宇宙的远方。所以,我很期待,有一天,当我们只把太阳当作一颗小恒星看待的时候,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二
瓦尔登湖,简直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那些回归尘土的情感寄托。人世太短,不足以将世界猜透,为什么有人的进程如此缓慢。大概就是每一天的每一个时辰,都被生活琐事给消磨了。
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赶在晨曦或者黄昏,细听着早起的风抚摸着每一片尚在沉睡的树叶,仰望着归途的鸟儿停在电线上歇脚。可以看着一片片稻田,有不认识的狗从身旁经过。只有如此,才能体会瓦尔登湖的寂静与深蓝。
从城市到村庄,从喧嚣到宁静。不仅仅是身心的沉淀,更是洗尽内心尘埃的好方法。尽管不能看着豆子一天天的成长,但也可以趁着热风,嗅着土地专有的生命气息。晨光兴起,便是开始。日色帷幕落下,便是结束。一天绝不是只有二十四小时的束缚。世界也不仅仅只有三个维度,瓦尔登湖的时间慢的太多。
正如书中所说,最佳的住处,要有一条铁路。在我的老家大门所对的山上就有一条铁路。没人会特意地去关切那座山,但每天有无数的人从它内心经过。形形色色的人,光鲜亮丽,穷困潦倒,都躲在一个被包装好的铁盒子里从这路过。也许只要一分钟,里面的人却一无所知。这时候才会体会,从大的方面来说,没有人,没有生物更高一筹。
哈利梵萨说:“居无鸟,犹如食无味。”想要有鸟,就必须要有山林,但是一旦有了山林,就不一定只有鸟儿了。享受着鸟儿的高歌,也得体会着夜晚无数虫子的大合唱。总而言之,我们得记得太阳照耀在草地,和照耀在山林并没有什么差别。与其胆小甚微,不如肆意妄为。人活着都将变得一模一样,与其变成父亲母亲,邻居他人的模样,不如有自己想变成的模样。我不知道梭罗最终是否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可他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快乐。
也许我们一生追求,到头来的发现居然是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耻辱,临死的时候恐怕也没那么害怕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三
《瓦尔登湖》有多晦涩难读,就不多说了。这本书至少跟了我五年,我一次也没有通读过全书。这次旅行结束回到深圳,轻松的拿起来就要读。现在读了三分之一,我觉得这次能读完,因为在晦涩难懂之间,我能想象梭罗的那股骄傲和独特,能感受有的地方写的真的是有趣和深刻。
故摘录并分享之。
"正是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p6)
“但人的力量还未被衡量出来呢;我们不能根据他已经完成的事来判断他的力量,人做得少极了。不论你以前如何失败过,‘别感伤,我的孩子,谁能指定你去做你未曾做完的事呢?’”(p8)
“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年轻人可以建筑,也可以耕种,也可以航海,只要不阻挠他去做他告诉我他愿意做的事,就好了。……我们也许不能够在一个预定的时日里到达目的港,但我们总可以走在一条真正的航线上。”(p66)
“可是我要告诉我的小伙伴们,只说这一次,以后永远不再说了:你们要尽快能长久地生活得自由,生活得并不执著才好。”(p79)
“不管我们如何赞赏演说家有时能爆发出来的好口才,最崇高的文字还通常地隐藏在瞬息万变的口语背后,或超越在它之上的,仿佛繁星点点的苍穹藏在浮云后面一般。那里有众星,凡能观察者都可以阅读它们。……在讲台上的所谓口才,普通就是学术界的所谓修辞。演讲者在一个闪过的灵感中放纵了他的口才,向着他面前的群众,向着那些跑来倾听他的人说话;可是作家,更均衡的生活是他们的本分,那些给演讲家以灵感的社会活动以及成群的听众会分散他们的心智,他们是向着人类的智力和心曲致辞的,向着任何年代中能够懂得他们的一切人说话的。”(p96)
“当那目不识丁的,也许还是傲慢的商人,由于苦心经营和勤劳刻苦,挣来了闲暇以及独立,并侧身于财富与时髦的世界的时候,最后他不可避免地转向那些更高级,然后又高不可攀的智力与天才的领域,而且只会发觉自己不学无术,发觉自己的一切财富都是虚荣,不可以自满,于是便进一步地证明了他头脑清楚,他煞费心机,要给他的孩子以知识文化,这正是他敏锐地感到自己所缺少的;他就是这样成了一个家族的始祖。”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暇。我向曙光顶礼,忠诚如同希腊人。我起身很早,在湖中洗澡;这是个宗教意味的运动,我所做到的最好的一件事。据说在成汤王的浴盆上就刻着这样的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懂得这个道理。黎明带回来了英雄时代。在最早的黎明中,我坐着,门窗大开,一只看不到也想象不到的蚊虫在我的房中飞,它那微弱的吟声都能感动我,就像我听到了宣扬美名的金属喇叭声一样。这是荷马的一首安魂曲,空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歌唱着它的愤怒与漂泊。此中大有宇宙本体之感;宣告着世界的无穷精力与生生不息,直到它被禁。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纪念的时节,是觉醒的时辰。那时候,我们的昏沉欲睡的感觉是最少的了;至少可有一小时之久,整日夜昏昏沉沉的官能大都要清醒起来。但是,如果我们并不是给我们自己的禀赋所唤醒,而是给什么仆人机械地用肘子推醒的;如果并不是由我们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心的要求来唤醒我们,既没有那空中的芬香,也没有回荡的天籁的音乐,而是工厂的汽笛唤醒了我们的,——如果我们醒时,并没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白天,即便能称之为白天,也不会有什么希望而言。”
如果你也觉得与这些文字的频率相近,也喜欢的话,那就去读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四
一位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就学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岁那年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瓦尔登湖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这种人是梭罗,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即是后人极力推崇的《瓦尔登湖》。
细细读完《瓦尔登湖》,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个在月光下闪着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涌上岸来,漫过我的脚尖,没过我的膝盖,将我的一整个身心温柔地包裹,我的灵魂被它浸润着变得丰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于梭罗的隐居生活我是极为向往的。舍弃浮华,放下繁复,渡船去赏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场花事,“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任那天鹅绒的坐垫有多么柔软,他也不去寻那拥挤,而只守着一只南瓜简单地快乐。这样的生活不禁让人们由衷慨叹: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泰戈尔有言:“尘世之物如昙花一现,对于这类事物迷恋不舍是愚蠢的。”浮生梦幻,皆为泡影,如露如电,似雾似烟。昨日风暖菩提绿,今宵霜染枫叶红。生命就是一场鸿雁的远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风乍起之时,一世光阴,了无痕记。空空而来,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苏格拉底于集市中“原来这里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的泰然,有季羡林时期于牛棚之中翻译吐火罗文的安然,有林逋于庐山云雾中拥着梅妻鹤子生活的超然。他们都因舍弃浮华而得到了纯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浅吟低唱。何必执着一路繁华?且去逍遥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说:“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原乡,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可匆忙之间,又忘了来路,不知归程。”我想梭罗是幸运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灵的原乡,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宁静。
他对瓦尔登湖有一种奇特的占有:在他看来,喜欢某处风景,你不必用金钱买下它,而是要经常在心里想着它,经常到那里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你就越可以说是它的主人。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管瓦尔登湖今天是否变成某一个人的产业,我们总是可以说——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我想,总有一天,我也会如卢梭一样寻到一处属于我的“瓦尔登湖”。那时,安然于小小的旧宅,坐在阳光下,接春水煮一壶新茶,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宠辱不惊。
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五
读书笔记摘抄
书名:《撒哈拉的故事》 人名:三毛
内容概要:三毛以率真、乐观的笔风记叙了她和丈夫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难忘岁月。有她和丈夫之间的生活琐事,有当地的民俗民风等等,属于散文形式。她并没有这段波折的故事里过多的挥洒笔墨,但就是那几句轻描淡写的字句仍可以使我们深刻的感到她那段生活里的苦不堪言却爱莫能助. 好词好句:当时我多么痛恨自己的贫乏,如果早先我虚心的学些摄影的技术,能够把这一切我看见的异象,透过我内心的感动,融合它们,再将它创造记录下来,也可能成为我生活历程中一件可贵的纪念啊!
感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流浪远方,也许做人,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洒脱。
其实故事很短,但我看了很久,09年一直看到10年的现在。其实这样已经说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了,也不是想写什么读后感,也写不出读后感,只是想借这个理由更博罢了。
三毛和丈夫荷西就这样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我向往的不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这剩下来的两年,我不能到两年后的今天发现自己一事无成,不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是真的想去旅游了,和朋友一起,可以是伟春,可以是晓群,可以是妞,可以是宁姐,可以是还有很多人,我希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曾经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
我想象着我们背着旅行包站在广袤的大地,镜头拉得很高很远,这样的我们就显得很渺小,我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我想象着我们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间,感受着真实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我想象着我们登长城那种痛苦却也畅快淋漓的样子,我继续想象,想象异域风情,想象海阔天高。
记起来要把自己拉回现实。为了这些梦啊想的,我还是奋斗去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六
《瓦尔登湖》里有一句话:“假如可以证明生活的卑微,那么就要把生活中所有卑微的地方弄明白,昭示一切人;假如生活是崇高的,那么去体验、了解它,这样在下一次远游时,把它如实记录下来。”
我觉得生活是矛盾的,它的确很卑微,但我却不知道哪些地方卑微。小时侯,生活的卑微就是困苦的家庭还有父母劳累的双肩,但这种日复一日的卑微却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儿女长成、又添了新房,这是一种崇高吧!
体验、了解崇高的生活,就必须以卑微的方式去进行,也就是说,没有卑微就没有崇高。
《瓦尔登湖》里有一句话:“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或者说,指明了他最终的归宿。”
生活中有这么一部分人,可悲的是对自己没有什么看法,就象一片树叶,任凭风将它吹向哪里,一度的我也是这样的一片树叶,孤零零随风飘落,有时我想回到温暖坚实的大地,但风却不止。越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走,越被伤害的严重。我想做一棵树,这就是我对自己的看法,宁可做树而不愿做树叶。
做为女人我如此悲伤,生活对于我是卑微的。做为妻子我是卑微的,做为母亲我也是卑微的。在家庭里、在工作单位,我就如一只卑微的蚂蚁,忙忙碌碌毫不引人注意,这就是我的生活,但蚂蚁的崇高在于,它在不停地思想、不停地做事。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七
今年“”期间,恰逢“当当网”图书搞活动,自己便一下子购买了六本书,拿到书之后,自己便从最感兴趣的《瓦尔登湖》开始读了起来。
《瓦尔登湖》是美国十九世纪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代表作,它主要记述了1845年至1847年的两年半时间,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自己亲手搭建的小木屋里,独自居住两年半时间的所观所听所思所感,展示了梭罗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截止到目前,这本书我只阅读了二十五页,无法从整体上对这本书的内容和写法进行评价,只从自己读过的部分文字中,记录自己阅读时头脑中闪过的几点火花。
在该书的第一部分《省俭有方》的开头部分,梭罗这样写道:“学下面这些篇章,或者说写这里头大部分篇章时,我正形单影只地住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树林子里我亲手搭建的一间小木屋里,离左邻右舍一英里,仅凭一双手养活自己,我在那里住宿了两年零两个月。如今,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匆匆过客了。”在这本书的.开头,梭罗之所以写下这样的话,大约是让即将读这本书的读者,不要一味地效仿自己过隐居的生活,当人们心情烦躁时,可以暂时离开尘世的喧嚣,但不要离开的太久,我们暂时的离开,不是为了逃避,不是为了当“隐士”,而是让自己的心灵暂时沉静一段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生命所划过的轨迹,规划自己的未来究竟应该往哪里走?在这本书的第4页,梭罗这样写道:“有时候,我暗自纳闷,我们怎能如此轻率地——我几乎要说——致力于推行那种万恶不赦的行为,但从国外引进的所谓‘黑奴制’,有那么多精明而诡秘的奴隶主在奴役南方和北方的奴隶。南方监工良心固然坏,北方监工良心更坏,但是话又说回来,良心最最坏的还是你成为你自己的奴隶监工”。体育比赛中,教练常常对运动员说:“要想在赛场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水平,不是努力战胜对手,而是要努力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惊慌,战胜自己内心过度的激动和兴奋。”是啊!许多时候,不是别人打败了自己,恰恰是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惊慌打败了自己,使自己未战先怯,正如梭罗所言:“自己成为自己的奴隶监工”。
在这本书的第5页,梭罗这样写道:“今天人人附和或者予以默认的真理,明天却有可能成为谬论,而这种谬论只不过是缥缈的烟雾,有人却相信,那是雨云,会把甘霖洒向他们的农田”。古代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是谬论”,真理和谬论都是相对的,在这种情况下是真理,在另一种情况下就是谬论,在他那里是真理,到了你这里就有可能成为谬论,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一条所谓的真理上,不要以为这一条真理会让自己无所不能,不要期望凭借一条所谓的真理让自己的人生走出低谷。
在这本书的第6页,梭罗这样写道:“有些东西在某些人圈子里,确实是生命的必需品,但换了一个圈子,却仅仅成了奢侈品,要是再换一个圈子,则完全成了未知之物。”同样一件东西,在不同人的眼里,它们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关键看这个人是否需要这样东西。比如所谓的婚姻,在普通的人看来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在许多单身或者离异的青年男女来说,就成了奢侈品,而在许多未成年的青少年来说,就成了未知之物。
一年,可以一次读上几页一页,也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让自己的生命沐浴在经典的光辉中。
梭罗的《瓦尔登湖》大概就属于后者,需要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地品味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八
一直以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单纯描写湖畔风景的书,打开来澄澈的湖水便会铺面而来,有早晨的鸟鸣、花香、有参天的巨树,林间的松树,树叶间细碎、斑驳的阳光。
终于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到它,欣然借出,看封面郁郁的森林,静谧的湖水,深蓝色的月夜——咦?阳光和花香呢?怎么会用这么深沉的色调?这样安静的氛围,仿若一个哲人静夜无人时的沉思。
一本薄薄的书,看了两个多月,终于体味到一位诗人所说的《瓦尔登湖》只能在心灵沉静时阅读的真谛。其中的思想包罗万象,不仅描述了梭罗在高港山上鲁宾逊式的自我隔离生活,亦曲折的表达了对当局的抨击,及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特别看法。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以最朴素,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生活方式,在粗糙的环境中,却有着最高雅、精致的思想。他远离人群,远离俗世纷扰,自己筑屋、种豆、捕鱼。曾经因为逃离纷扰太过彻底,拒绝作为联邦纳税人的光荣而被捕入狱,这也算是梭罗和政治最亲密的一次接触。
体味梭罗书中的哲学市场思想是一种辛苦而有益的心灵体操,初始时有疲累、乏味的感觉,看多了却如饮甘露,芬芳而清冽。他反对频繁的商业活动,乐于徜徉于古代诗人荷马的世界中。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九
请正视它,好好的活下去
别逃避它,也别咒骂它。
它并没有你那么糟糕。
当你最富裕的时候
你的生活反倒最可悲。”
亨利.戴维.棱罗于1845年7月4日搬至瓦尔登湖独自生活。
在阅读本书导语时,看到这句话,我的脑海中很自然的联想到了陶渊明的归隐。当我慢慢的开始往后翻阅时渐渐的明白了其中的不同。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常常能够看见许多对人性的批判与对官场的抨击而《瓦尔登湖》更类似与棱罗的生活杂记,它更多在于表现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世之间的思考。他的思考往往会给人一种戳中靶心的痛快,正因为他的特立独行,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是孤独的。对于棱罗的“孤独”人们有了许多的理解,有人说,这让她想起了黑麦笔下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的确,这能够很好的比喻棱罗。
比起中国古代多数因厌倦官场而隐逸的隐士们不同,他的归隐更多的是享受于被自然沐浴的独居生活,一个人搭建木屋,耕地,制作生活用品,一个人目送着四季的变迁,一个人漫步在广袤的森林里,听风呼啸的声音,安静,美丽又平和。真正热爱自然,就是用心来拥抱它,感受它,棱罗做到了这一点,也获得了自然的馈赠——比大多数人观察到更细微的事物。
当我一次次翻阅《瓦尔登湖》我心中隐隐燃起了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这并不是说我厌倦了庸碌的生活,我爱它,而我却不能够在这两者中做出选择,只能沿着生活原本的轨迹继续打转。我想,这便是我无法达到这样的人生高度的最大阻碍。
我想,当我们面临许许多多零零碎碎的小挑战时。我们才会明白棱罗的伟大,生活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