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范文(18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所读内容进行个人反思和总结的一种表达方式。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思想和主题,同时也是一个记录和分享读书心得的好机会。读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最近这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说,让我有很多感悟和思考。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书中的主题和思想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可以更好地整理和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意图。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一次再理解和再思考,对我个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也有着很好的锻炼和提高。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品质的读后感呢?写读后感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文,仔细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然后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进行思考和表达。写读后感时要注意逻辑性和连贯性,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写读后感时要注重描写细节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读后感时要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用精炼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读后感时要尽量避免抄袭和模仿,要真实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语法的使用和表达的流畅性,要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的清晰性,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写读后感时要注意审美的追求和个性的表达,要用独特的角度和观点来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以下是一些知名作家对其他作家作品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随着着熟知的开篇词,我徜徉于三国乱世的海洋中深深沉醉。《三国演义》的主要构成是一次次战争,线索是一条条计谋,主角一位位主公。让我感到战场上刀光剑影的同时更能领会到军事家们彼此之间富于智慧的谋略。让我最记忆犹深的是其中最的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看到书中关于他们的文字,一个个人物从书中走来,不断鲜活了起来。
诸葛亮,估计是整本书里面最有名的人物了。在我还没有正式读的时候就已经听到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自从对刘备讲述了隆中对,被三请出山以来,几乎全部的谋略都由他策定实行。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造就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传奇。特别是赤壁一役,就是他“借”来了东风,助周瑜大破曹军,书中都有诗为证:“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程才能?”。一句,立马较出了两者间的高低。千古名计——锦囊妙计成功的帮忙刘备摆脱了东吴,回到荆州。之后荐庞统,取汉中都是他立下的汗马功劳。
刀杀魏延。其余的制作制作木牛流马更是小事。智绝称号,当之无愧!
关羽,以一身的义气闻名于三国。最的莫过于过五关斩六将和华容道义释曹操二事了。一骑绝尘,千里寻主,不背那时兄弟盟约;华容道上,义释曹操,还尽当初未断情谊。如此一位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英雄,死后被后人封神为武圣也并不为过。
最后,就是三国乱世最的奸雄曹操。年少时,旁人就有一句评价,随着他走完了整个东汉末年“子治世只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既有灭吕伯奢一家的心狠,又有宽恕许渚的仁慈。挟天子以令诸侯,哪个可争锋?青梅煮酒论英雄,并不是狂言。官渡一役,他处于弱势只因其求贤之性得了许攸,火烧乌巢,战败袁本初,平定了长江以北。即便有赤壁一败,他也能飞速从打击中走出来,汲取教训,挑拨孙刘两家。纵观其一生,有人说他奸诈狡猾,有人说他审时度势。但无论大家如何评价,逝者已矣,留下的只不过无尽的遐想。这可能是《三国演义》所有人物具备的共性,更是整本书的魔力所在。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二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懿吃三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夏,热播了一部三国题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该剧抒写了魏国政治家司马懿跌宕起伏的前半生,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后三国时代。波叔演绎的司马懿,睿智深邃又不失饱含人情味的幽默,折服了广大观众。因为这部剧,我对司马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个人钟爱历史类题材的,于是找到这本《司马懿吃三国》。
该书共有5部,每部评分都在7分以上,值得一看。由于司马懿本身就是极富争议的传奇人物,所以小说一定不会枯燥,五本书很快就看完了。全书从司马懿出生写到73岁去世,在一定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还原了他传奇的一生。对于司马懿这个人,历史褒贬不一。有人说他鹰视狼顾,阴险狡诈,是王莽、曹操、刘裕的一类的阴谋家。又有人说他雄才大略,心系天下,同时懂得隐忍、藏器,在那个英才辈出的.时代,笑到了最后,成为最大赢家。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一切是非功过都会被湮没,而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更需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做到以史为鉴。
谈起成功,司马懿从小就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是名副其实的天才。但是那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天才,曹操、荀彧、郭嘉、孙权、周瑜、诸葛亮、庞统、陆逊……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天才们大多不甘寂寞,尽可能地施展抱负,智慧与权谋的较量注定少不了。而年轻的司马懿却选择收起锋芒,如"冢虎"一般默默地等待着,注视着。读过另外一本书,王岐山书记离任北京市长时向同僚推荐的《大清相国》,书中主人公陈廷敬从年轻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始终牢记五个字:等、忍、稳、狠、隐,最终位极人臣,并能在晚年从政治漩涡中全身而退,善始善终。
跨越时代的长河,这五个字在司马懿身上同样体现的淋漓尽致。修炼过人的本领固然很难,能做到"潜龙勿用"更是难上加难。陈廷敬做到了,司马懿同样也做到了,所以他才能权倾天下,将三国归于囊中,而同时代的其他天才们只能像流星一样短暂地划过天际。另外,司马懿活到了七十三岁,陈廷敬同样也活了七十三岁,在古代是非常长寿的,健康的身体对于成功也是尤为重要。
司马懿和陈廷敬的隐忍体现在刚走出校门的新员工身上,就是"扎根一线、脚踏实地"。他们没有周瑜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没有诸葛亮的"隆中三分天下计",更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的只是一天一天的等待与默默付出。
而我们,在等待的日子里,收起学生时代的骄傲,摒弃浮躁,厚积薄发,沉下心跟着师傅学习专业技能,进一步丰富理论知识。同时坚持锻炼身体,保持电网一线工人强健的体魄。时间会对得起努力,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或跃在渊",终有"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一天。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三
读一本书,就想喝一杯浓浓的茶水,细细品味。我把《三国演义》读完后,不仅为我国文化历史的渊源及丰富,生动的美丽色彩感叹。
《三国演义》讲了五个阶段:黄巾起义、董卓掌权、群雄争割、三分天下、三国归晋。
刘备三顾茅庐后,请出“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等计划,使刘备的大业扎下了结实的基础。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灭了袁绍、吕布,吴、蜀也打退了曹操。
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占据强大的北方,刘备占据西蜀、荆州等,孙权占据江东。从而崛起吴、魏、蜀,三分天下。
最后,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逐渐去世。蜀、吴都归降魏主司马炎,三国一统归西晋。
其中我最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刘备出谋划策,建功立业,使他独据一方,不愧为“卧龙”.可惜与诸葛亮平等的的“凤雏”庞统不幸遇难落凤坡。
看到诸葛亮活活把周瑜气死了,我非常高兴,可是……。
在我知道关羽死了,张飞死了,刘备死了后,非常伤心。我往后看了起来,又看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我不禁又伤心了起来。
《三国演义》一书还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在刘备起兵七十万水陆并进攻吴为关羽报仇时,张飞冲动鞭打两个部将,在晚上两个怀恨在心的部将因一怒之下杀死了酒醉未醒的张飞,一代虎将死于非命。也告诫了我不要鲁莽行事,意气用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部书的人物形象性格显露无遗、活灵活现,也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好坏都不能隐埋,所以我们要改掉缺点,每件事做的更好!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四
当我看完《三国志》时,我特别佩服司马懿。他惊人的军事天赋和政治才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忍道。
众所周知,司马懿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阴谋家,同时也是魏国的四世之臣,更是西晋王朝的奠基者,也是失败的教育家。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会认为,司马懿是个老奸巨猾的乱臣贼子。在这里我想否定一下,《三国演义》中是采用了扬诸葛,贬司马形式。其实司马懿并没有这么坏。那么今天就由我给大家讲一讲卧虎司马懿的故事。
司马懿在早期收了一个弟子,名叫钟会。为什么收他呢?因为他的父亲是时任廷尉钟繇,位居九卿,掌管国家监狱。可见司马懿之老辣。时曹植回京师,与曹丕喝的烂醉如泥,夜闯司马门。司马门是只有皇帝、禁军、随臣才能进出的地方,擅闯者死罪。曹植的辅臣,杨修为了捂弊此案,为了扶曹植登上世子之位而联合崔琰诬告车夫司马朗,也就是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懿请求钟会帮助他,钟会找到了父亲钟繇一起破案,最终查出事情的真相导致曹植势力全败,曹丕当上世子。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懿人脉之广,以及熟悉政权之道。
司马懿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生平中最大的战功便是祁山会战,他与诸葛亮的较量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诸葛亮三出祁山时,因李严策反而辙入巴蜀,他带领着三郡的百姓撤入益州,为拖延时间而镇守西县。司马懿当时也被这个布局弄得神魂颠倒,这么多个地方到底在哪儿才能抓到诸葛亮呢?他思前想后,最终认为西县最有可能。因为那里是连接蜀道和司隶的要道。后来,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空城计。
我们不看司马懿的失败,而看他军事敏感度有多么的高。若是你,你能想出诸葛亮藏身之地吗?后来诸葛亮再出祁山准备激司马懿进入蜀道。因为在当时魏国的平原作战能力是三国中最强的,蜀汉只有靠谋略和地形才能赢得魏军。司马懿却按兵不动,诸葛亮派人挑衅司马懿,各种辱骂。但司马懿忍下来了。后来诸葛亮无可奈何,因为他知道他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遣蜀使至司马懿营中送予蜀锦红裙,想用激将法激司马懿出兵。要知道当时送一个男人红裙是个多么大的侮辱。司马懿不但没有生气,还宴请蜀国使者。套上家常问问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如何,最终得知诸葛亮命不久矣。所以选择穿上红裙至渭水河畔,没有出兵,耗死了诸葛亮。最终赢得了祁山会战的胜利!
司马懿是多么善于言辞的人。在面对侮辱之时,他并没有冲动而怒斩使者。而是深入化思考问题,以更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赢得胜利。这样熟悉心理战术的司马懿,成就了卧虎。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司马懿的教育方面,他的两个最出名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一个有勇无谋,“一个便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也就是后来的西晋开国皇帝,卖官享乐。此三人没有一个人超过他的父亲,反而大大落后,使历史进程倒退了十几年。所以司马家是个教育的失败典例。
让我们来回顾司马懿的一生。他是一个很能拼,很能干,出类拔萃,空前绝后,又是三国时代最终真实的胜利者。他为自己的后代铺下了多么好的道路,但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他没有教会他的儿子们生存之道。致使一个比一个差。就好比一个光辉一时的企业和一个百年企业相比,肯定是百年企业比一个光辉一时的企业强大得多。因为他们懂得教育后代,懂得传承,而司马懿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勾心斗角,龙争虎斗,忘记了教育的存在。虽然在他死前一切都是这么完美,但是西晋王朝的衰亡证实了这一点,一个短命的王朝。所以我感悟到:教育至上,传承精神,才是长久之策。而不是一时光辉。
“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是我们,祖国的强大靠的也是我们!让我们担起华夏大地未来的责任,中国梦辉煌的一页将由我们书写!(冯文灏)。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五
今天,我读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你们知道吗?对了,就是《三国演义》它是罗贯中写的,主要是讲蜀,魏,吴三国的激战。这个故事先是由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而开始,先是由张角带领黄巾军打,打了胜仗。然后刘、关、张三人又去和吕布大战,吕布最终招架不住,掉转马头而逃,关羽国五关斩六将,先后过了东岭关,洛阳,氾水关,最终感动了诸葛亮,终于答应来辅助刘备。
有一次诸葛亮和周瑜一齐出计,还把曹操的船烧了,这是在赤壁大战时,张飞战马超,那时张飞和马超战了以百多回合,不分输赢,还是诸葛亮用计劝降马超。最后刘备曹操孙权都死了,蜀魏吴三国归晋。
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后非常兴奋,一打开就开始看,一开始看的很快,一个字也不掉,看完一章又一章忠于看第十章,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我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到了晚上,眼皮也就开始打架了,但我绝不放弃,一直看到第十九章,于是我合上书去睡觉了。
到了第二天我在拿起来看,发现有一篇我们在课上学的一章,异常兴奋,看完之后,果然不赖,我又继续看,才知道老师为什么让我们看课外书,因为看课外书对我们有好处,而且还可以加深书上的知识,所以我们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六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写实类小说,主要描写了吴、魏、蜀三国为争霸天下而发生的故事。罗贯中下笔并未偏向任何一个国家,所谓三国,均有他们各自的优劣短长。
先说魏国,其国虽强大,但是除了司马懿这位厉害的军师外,几乎无才人可用。蜀国相对来说,虽弱小,却有许多优秀的军师,如庞统、诸葛亮、徐庶、姜维等人,外加五虎上将,故而诸葛亮在世时打了许多的胜仗,近乎所向披靡。再论吴国,它的各方面相对比较均衡,但因有一道长江天险,所以能够安据江东。
故事从汉灵帝时期说起,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三好汉桃园结义。此时,正值董卓掌控大权。袁绍、曹操、鲍信、公孙赞等一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待董卓被除掉后,逐渐形成了蜀、魏、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战争之后,蜀国因刘备之死走向了灭亡,独剩下吴魏两国。在魏国,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随后,派晋国大将羊姑迎战吴国大将陆坑。话说吴国,孙权死后,其子孙登仗着长江天险,便整日饮酒作乐,荒废朝政,让陆坑一个人在边疆苦苦支撑。陆坑死后,司马炎抓住了机会,顺势而为,派大军一举攻破吴国,大统了天下。
细细想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有相似之处的,那就是“忠”和“义”。“忠”是指大臣对于自己主公的忠诚,诸葛亮就是其中典范。自从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后,他就发誓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说到“义”,三国之中最讲义气的应该是关公了,他曾被迫效命曹操,虽然曹操对他热情款待,还赠与他吕布的赤兔马,但关公认为他已经斩了颜良、文丑二将了,算是已经报答曹操了,故而不为其所用。不过在最后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还是念着旧情,对其网开一面。当然,还有一个字也是非常重要,那就是“诚”,刘备当年用自己的诚心,礼贤下士,纳得一帮豪杰。
读了三国演义,我懂得了,一个国家要想强大,不仅需要有精忠报国的勇将,还需要有为自己国家鞠躬尽瘁的谋士,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的元首要正己身,心怀天下,这样才能赢得将士们的忠心和百姓的信任。内政安定,才能不畏他国,才能国泰民安。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七
里面的人物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的鲁肃,气量狭小的周瑜,重义的关羽,勇猛的'赵云。.。.。.
我最敬佩诸葛亮了,他是一个忠臣,一个能鞠躬尽瘁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一生谨慎,可谓是奇才!他借东风、草船借箭、骂死王朗、空城计、三气周瑜。.。.。.这些常人是所想不到的。
关羽面如红枣,有“青龙偃月刀”,“赤兔马”。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斩严良、诛文丑、刮骨疗伤不怕疼。几乎变的天下无敌。
常山赵子龙,长坂坡救幼主。赵云怀抱幼主,直透重围,赵云这一战,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一战。为了救小主人,生死置之度外。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八
这个暑假,我看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可好看了。
《三国演义》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很精彩,就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单刀赴会”……这一些三国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国演义》中人物非常多,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用稻草人放在了船上,把曹军的箭全都借了回来;有义薄云天的关羽被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最后还是投靠刘备;有勇猛直率的张飞在长坂桥吓跑了曹军;还有忠心护主的赵云在曹军的重围里救出了刘备的儿子……这些人都是我崇拜的偶像。
这本书让我增长知识,教会我做事做人。比如关羽,武艺高强,重情重义,但他刚愎自用,结果落得个败走麦城的结局,所以我不可以像他那样,不能自以为是,不然就会在学习中落后。我要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机智聪明,在每一个故事里,他都能想出攻打敌人的最好办法。我在学习中要像他一样,遇到困难要认真思考,想出办法解决问题。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真是太精彩了,同学样赶快也去看看吧。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九
赵云:这个人物在演义里文武双全,长得好看,特别英武,总之就是完美,这些就当它是真的,但是不是有些太好了,就因为是蜀国的大将?照我看是作者太喜欢赵云吧。三国里我最喜欢的武将是张辽,此人真乃帅才,如果拿他和赵云比,顶多是武力差一点,论智谋说不定还在赵云之上,在逍遥津困住孙权全靠自己一个人,这才是做统帅的人。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十
《三国演义》是明末清初的作家罗贯中写的一部章回体小说,它和《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这本书的人物个性十分鲜明,让人们看过一眼后就再也不会忘记,如关羽的义薄云天,就算千里走单骑也要回到大哥刘备身边;张飞的粗暴耿直,在他们三次请不到诸葛亮时毫不遮掩自己的怒气;还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时候准确无误地想出了曹操的必经之路……还有曹操的老谋深算,周瑜的文武兼济都让我过目不忘。
在这些人物里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学识渊博,虽然在还没有出山之前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却十分了解外面发生的所有事情,甚至还能准确无误地推算出好几十年后的天下大事,实在是令人敬佩啊!而且诸葛亮十分善于琢磨人心,在抓住孟获时,他不着急劝降,而是放了他。在这样反复七次之后,孟获终于被诸葛亮的诚意打动,于是投降了他,后来还立下了许多战功呢!
《三国演义》这本书写得十分精彩有趣,这本书把所有人的性格、脾气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把所有打斗场景都描写得十分逼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里面所有人物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还写出了汉末的战火纷飞,以及社会的黑暗,帝王的腐败。它真的不枉叫做四大名著之一。我十分喜欢看这本书,真是百看不厌啊!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十一
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著《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 —句话的意思。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强强读完。可是—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老师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老师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老师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老师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1000字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十二
五字品《三国演义》忠织席贩履却不忘报效国家。黄巾叛乱,独自望榜叹息,结识了羽、飞是他一生驰骋的翅膀。
仕途不顺,没有泯灭他振国兴邦的志向,纵使是第9路诸侯也要铲除乱臣贼子;没有容身之处又如何,他依然为了兴复汉室奔波劳累;兵少将寡,他依然不与奸邪为伍,他毅然决然的守住徐州。三顾茅庐,那是他救民于水火的渴望,收取西川,北上伐曹那是他分内之事,因为他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大汉皇叔刘玄德。
孝单福,一个虚假的名字,却不能掩盖住他的才能,初为刘备军师,便立下赫赫战功,破曹军八卦阵,不慎路出马脚。几天后他收到了家书,那是家母的信,言曹操将杀了她。那是封假的家书,可是身为人子,他不能见自己的母亲遭人祸害。
自古忠孝不两全,却以百善孝为先。他辞别了刘备,走上了一条诠释善孝之路,这一去却害死了他的母亲,他用悲与疼缠裹着自己的才智,用一生的前途守着对母亲的孝。徐庶,一个在书中描写很短,但他是我经常想起的名字。
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身居卧龙岗,心知天下事。欲守明主,以展青云之志。隆中三策早已成竹在胸,火烧新野那是他初出茅庐的小手笔;舌战群儒,只是谈笑而已;火烧赤壁方显他的才智。
借荆州,气周瑜,取西川,定蜀中,又是何等的英雄。白帝城托孤,是刘备对他的信任,对他才能的肯定;居相府,退五路雄兵,七擒七纵,让对手心悦诚服;北上伐魏,七出祁山,是何等的毅力;木牛流马,是那个时代科技的曙光。空城计,更从心里上战胜了敌手;五丈原,是人们对他永久的怀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华大地出英才,千古智绝诸葛亮!
义结义誓言千古仿,铮铮铁骨无来者,桃园三杯酒注定了他要与两位兄弟同生共死。随刘备流浪毫无怨言,许都的锦衣玉食却无法掩饰思念兄弟的惆怅。汉寿侯爵又如何;闻兄河北不还是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吗!他傻不?不!那是他对人们叙说什么叫兄弟之义。
华容道上立下生死军令状,誓斩曹操。可往日情分怎么能忘,座下赤兔马是曹操所赠,身上青蟒袍也是其所赐,他忆起当初被曹操围困,曹操没有杀他,而是礼贤下士,自己还斩了他六员大将……他心软了,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他还是放走了曹操。
这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吗?可他做到了,因为他是义神关帝爷。奸白色的脸谱中,透出阴森之气,一副奸诈模样,也许那并不是他的本色。
宁为我负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负我,那是他做人的信条,也是他内心的读白。刺董卓,拟矫诏足见其奸雄本色,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他称雄的手段。
五字,不足以诉尽对《三国演义》的感慨,它的内涵与魅力概述了政治与军事的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部经典巨著。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十三
我最喜欢的故事,莫过于《三国演义》了。暑假期间,我再一次阅读了宁波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
诸葛亮是这本书中我最佩服的一个人,他的智慧无人能及,他胸有成竹的气质总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温酒斩华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许许多多经典的故事都出自《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十四
《三国演义》全书贯穿的各种打仗场面很有趣,其中“三英战吕布”的故事,说的是吕布很强悍,张飞打不过他,结果叫来了他的兄弟,关羽和刘备,一起打群架,结果还是没打赢。吕布太厉害了。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是诸葛亮,爸爸告诉我,诸葛亮是个“法西斯”,在他的国家实行军国主义,就像当年的日本鬼子东条英机,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他的一生,都是在侵略别人,制造战争。
《三国演义》太深了,很多地方我都没看懂,我决定有时间再看看。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十五
很久以前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直到现在,每当我想起三国中那惊心动魄、激情澎湃的感情,总会让我感触颇深。
从一开始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割据天下,三分天下到最后的天下到金。演绎血泪故事。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是曹操,但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把他写成奸诈之人。即便如此,他在各方面的天赋还是那么可圈可点。他统一了北方,在混乱中打败了少数民族,而魏也是三国中最强大的。曹操是三国中最有才华的君主。他善于广纳贤才,胸怀坦荡,胸怀宽广。
刘备能成为霸主,靠的是仁义的名声,靠的是当时还忠于汉朝的人才。孙权只能保住他的基业,却不能像他的哥哥孙策那样有能力。
三国包含了各种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正直,骄傲,奸诈等等,包括善与恶。关羽是正义的化身。他勇敢机智,敢于和任何恶势力作斗争,让曹操对她心生畏惧。
在书中,诸葛亮似乎是智慧的化身。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死了,成为了千古名人。阿斗是蜀王。他昏庸,贪图享乐。他可以说是一个墙上泥巴不够的人。但即使在这样的君主之下,诸葛亮依然用生命回报了刘备的恩情。
一本三国志,夹杂着千万种味道,令人回味无穷。同时也体现了各种情怀。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十六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特别的'好。
书中,有多疑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谦虚的刘备,勇敢的张飞……从桃园三结义到三气周瑜到三国归晋中,有着很多战争故事。
张飞,他开始脾气还好,可是,一听说关羽被孙权杀了,脾气就暴躁的不得了,总是殴打士兵,结果被他的手下害死了。三国里,我比较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有勇有谋,曹操就是中过他“火烧赤壁”这个计谋,把曹操的军队烧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最佩服他。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十七
比起《锦衣之下》《士为知己》,蓝大大的这本《月斜碧纱窗》其实篇幅不算长,我看着看着越到后面也不知道情节该怎样发展下去,望舒和若虚公子之间的甜如果太过冗长,确实也不太合适。它不像前面说的两部那样,《锦衣》和《知己》是在一个大的历史舞台上搭建的故事框架,里面除了男女主的情爱,国仇,家恨,每个人的理想与现实,都是要呈现给读者的。可《月》不一样,混迹江湖的爽朗明媚的少女与长年病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贵公子之间的故事,两位拥有截然相反的生活经历的男女主之间发生的故事,其实本身就足够吸引人。而我也是怀揣着“他们会有怎样的交集,发生什么有趣的互动”的心情看完了整本书。蓝大大的文笔是毋庸置疑的,看他的文字会很舒服,娓娓道来一个故事,心情很轻松,没有什么穷凶极恶的坏人,没有刁钻刻薄的男配女配,每个人都是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上展示着自己作为角色的魅力和欲望,唯一美中不足,是可能对配角的着墨少,除了男女主让我有真实感,其他人都像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而陆续登台,又陆续谢幕,陌生的脸尚未熟悉,却已匆匆下台。这并不是苛责作者的文字功力,而是我们不得不明白,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他的身上必定是有故事,他的故事里必定有感情,感情里七情六欲皆具,喜怒哀乐应全,如此这般填充丰满,形象才会立体。作者选择小篇幅讲述一个故事,这是作者的自由,作为读者,我也甘之如饴地享受着他所铺设的这个动人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男女主种种互动有趣又甜蜜,自然且真实,我在郁闷时读来,觉得心情很愉悦,在轻松时读来,心情就像踩在云端轻飘飘的云。一言统之,情之所至,自然而然。
若虚和望舒初见,望舒是来打算偷东西的,若虚却病卧在床上,若虚说:你要拿走就拿走,切勿翻乱我的书,一个病弱儒雅贵公子的形象就呼之欲出,而女主望舒是什么情形呢?:“呃……呃……那人怔了怔,呆了片刻,才慢吞吞问道:“你有什么值钱东西么?”一位机智俏皮可爱的姑娘形象就树立起来,这是他们的初相遇,使我不禁莞尔,世上怎有这样子贼呢?贼之为贼,察言观色,人情世故,必定是样样精通,而望舒呢,带着懵懂,天真,心里没什么防备,只念着我奔着值钱的东西而来,率直可爱,稀奇得很。很有吸引力。
――突听身后竹叶一阵沙沙作响,他回去望去,一个穿着黑衫清秀绝俗的少女正抓着竹枝摇晃,故意让竹叶沙沙作响,没提防残叶倒落了她自己一头一脸。见他回头,她停了手,吐吐舌头,笑吟吟道:“我怕突然跳出来吓着你,所以……”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帘使奔属。
――你拿去便是,”南宫若虚笑道,“最好把偏头疼也一并拿去。”
待要再问,就看见邹总管圆乎乎的身子出现在小径上。
――她也记不得,又取出当票子瞅了瞅,笑道:“定宝当铺。”
南宫若虚微微笑道:“不必麻烦了,这是我家的铺子。”
(哇哈哈~财大气粗的感觉……)。
――南宫若虚不解,见她笑生双厣,汗湿的几缕头发贴在眼角眉梢,忍不住抬手替她拂开:“你笑什么?”“你刚才唱的曲好听死了。”她咯咯笑道,“我真是没想到。”他脸微微一红,倒不好意思起来。
当然,事事也不总是称心如意的,期待公子和望舒幸福的希望越大,那些许能破坏他们的因素都会使我高度紧张啊,像公子的病,有一次好像真的是非常严重,我就一直担心公子该不会最后因为病而留下望舒一个人吧,还有关于望舒身份的种种误会,周围不明真相的人的阻挠,生怕他们就此天各一方,或者是天人永隔。他们之间心意相通,纵使误会多多,但公子还是相信自己爱的这个女孩子,而望舒也为公子的病情奔走。这应该也算是“所爱隔山海,山海犹可平”吧。
你一定要撑过去。”她伏在他耳边悄悄道。然后,极轻极轻地,亲了亲他。
――我后悔死了,”她的声音很轻,虚无缥缈,似乎随时都会消散在雨中,“我不该对你说那些话,你是不是快被我气死了?”
――好好的,一阵风过,便引得他直往外瞧,只当是你来了。你可别让他再落下这个病根,那老夫可是无能为力。”远远的,已经能看见月上枝头,几处薄云无拘无束地飘来荡去,弄得银水般的月色也是忽明忽暗。
――他和煦一笑,暖若春风,上前牵她进屋。
――他叹口气,道:“望舒,我只求你莫爬到树上或石头上,那些地方我实在上不去。这园子不算大,你且等等,我想我总能找着你。”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篇十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拉开了三国争雄,这场大戏的序幕;三国演义这篇历史名著,从黄巾起义开始,写到西晋统一;前后历程差不多百年,书中以魏、蜀、晋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军事斗争!
今天,阅读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先介绍一下,书中主人公曹操和袁绍。魏武帝曹操:(1554——220,3.15),字孟德;今安徽亳州人。袁绍: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今河南周口人。在汉末群雄割据中,袁绍先占冀州,又先后夺青、並二州;並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了河北,势力达到顶点。在建安5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于建安7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袁绍带兵往官渡进发。夏侯惇派人送信告诉曹操,曹操带兵七万,前往迎敌,留谋士荀彧守卫许都。袁绍发兵之时,谋士田丰从狱中给袁绍写劝告信,“现在应当易静等待机会,不可随便出兵,这样恐怕有不利的地方。”谋士逢纪说:“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为啥说出这么不吉祥的话!”袁绍由此大怒,就要杀田丰;在百官地告饶下,方得以绕过不杀。袁绍恶狠狠的说:“等我破了曹操后,再拿你来问罪!”就带领队伍出发,战旗满山遍野,刀枪如林,声势浩大。行至阳武,安营住宿,谋士沮授说:“我们兵员虽然众多,而勇猛不如敌军;敌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充足。敌军无粮,喜欢速战;我军有粮,适宜坚守;若能守上一个月,敌军就将不战自败!”袁绍大怒说:“田丰扰乱军心,我回去就把他杀掉,你还敢如此!”袁绍大怒说:“把沮授锁起来,管于军中,等我打败曹操后,与田丰一起问罪!”于是下令,将大军70万,东南西北,周围连络90里安营扎寨!
有打探消息的探子,到官渡报信,诉说袁绍大军情况,曹军刚到官渡,有点恐慌。曹操召集众谋士商议,荀攸说:“袁绍的军马虽然众多,不用害怕,我军都是精锐之师,都能以一当十;但应当速战,若时间一长,粮草不足,这个事就有点麻烦。”曹操说:“此言正合我意。”就马上传令大军击鼓而上,袁绍亲率大军迎战;两军阵前,唇枪舌战,各展锋芒;这时,袁绍队中张辽,曹操队中张郃,两员大将打杀在一起,俩人大战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帮着张郃助战,那边,高览挺枪接住;四员战将,捉对拼杀。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军,齐冲敌营,袁绍方审配,见曹操的军队来冲阵,便下令放起号炮;袁军万箭齐发,曹军溃败而走,袁绍指挥军队冲杀,曹军大败。退守至官渡!
袁绍领兵把官渡团团围住,袁、曹双方谋士,出谋划策,你来我往,互有胜算。
转眼间近两个月,曹军军力渐乏,粮草不多了。曹操日有放弃官渡,退回许昌的意思,始终不能定下;就作书一封,让人赶赴许昌问计于谋士荀彧;荀彧建议:据守官渡这个咽喉要道,等待时机;机不可失,不能退回许昌。
曹操见信大喜,令众将士死守官渡。袁军退回三十里扎寨。晚间巡营,曹军哨兵史涣抓住一个袁军探子,押解去见徐晃;徐晃审问候袁军中虚实,得知袁军大将韩猛,每天早晚給前方军队,押送粮草。徐晃把这一消息报告曹操,谋士荀攸献计:“安排轻骑数千,在半路袭击,断其粮草,绍军自乱!”
曹操即命令徐晃带人埋伏,袭击粮草;张辽、许诸引兵救应。当天晚上袁军韩猛押解数千辆粮草车,前往绍营时,埋伏在山谷的徐晃,率军截住去路;徐晃接住韩猛厮杀,史涣便安排人烧毁辎重粮草;韩猛抵挡不住,大败而逃。
徐晃便安排人把粮草全部烧尽。当袁绍得知粮草被劫时,安排张郃、高览去截大路上的徐晃,;正遇见徐晃烧粮回来,不等交锋,背后张辽、许诸军到,两边夹击,杀退袁军,四将合兵一处,胜利回到官渡寨中;曹操大喜,重加赏劳。韩猛回营后,袁绍大怒,就要把韩猛杀掉,在众人的劝说下,才免于问罪。
自古作战,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说明粮草的重要,战争的胜利,固然需要士兵的英勇顽强,但取得胜利的基础是需要一个重足的粮草做保障。袁绍不能知人善任,为以后的官渡之战种下了苦果!
反观袁绍,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对下属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去做仔细的分析和推敲;犯下的一个致命的错误是没有听从谋士许攸的计策,却听信了审配之言,把许攸逼迫投降曹操。这个人才的外流,是致命的错误,为官渡之战的失败挖下一个深深的大坑!许攸带着情报投向曹操,并献计于曹操:偷袭乌巢,夺取其粮草辎重,三日之内将不战自乱!曹操力排众人对许攸的怀疑之心,充分说明曹操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这才是将帅之道!
看看袁绍,谋士怚授,深陷牢狱,还不顾个人安危,冒死建言;袁绍根本听不进下属的意见,一意孤星行,其下场肯定是可惨可悲!
曹操听取了许攸的建议,亲率精兵袭击乌巢,机智用兵,把刚和众将喝过酒的淳于琼活捉。并将其割去耳鼻手指,绑在马上,放回袁营,去羞辱袁绍。袁绍的用人缺陷,终见其恶果;天大的优势被曹操一步步蚕食!
曹操率兵将乌巢的粮草辎重烧毁后,让士兵换上袁军衣服,来迷惑敌人;在路上遇到了率兵前来解围的蒋奇,趁其不备,被张辽斩如马下,蒋奇所带的兵全部被杀。并配合官渡守军把前来偷袭的袁军杀得大败而逃。张郃、高览,杀了袁绍的使者,投奔曹操!
袁绍先后走了许攸,又去了张郃、高览二位大将,且失去了粮草重镇乌巢,现在已经军心不稳,兵无斗志。
曹操听从了许攸之计,兵分三路,去劫袁营;一战袁绍军死伤大半;许攸又献计,这一计,直接把袁绍置于死地!
曹军大队人马,八路齐出,直冲袁营。袁军已无斗志,四散逃跑,大溃而败。在获取袁绍的财物中,发现有很多书信,都是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曹操命人一把大火将其烧掉。不去追问。从这里能够看出曹操的胸怀有多高大,不似袁绍那样小肚鸡肠;有那么多的谋士战将辅助,可谓兵强马壮,但不能虚心的听取下属的意见,偏听偏信,被奸人所误导,导致一手好牌,落得一个最终失败的下场!
曹操,具有宽广的.胸怀,能聆听下属的意见,对谋士的建议,虚心听取,对于作战双方的意图,清楚明了;在用人方面,手下的大将士兵会舍死忘生的为其卖命!对于投奔他的文官武将,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彻底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