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诞生记读后感(汇总17篇)
通过阅读,我对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那么应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触动人心的读后感呢?首先,要对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进行准确把握,梳理出作品中的亮点和触动自己的地方。其次,要结合自身的经历、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展开个人的思考和感悟。最后,要注意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文采的运用,使读后感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一些脍炙人口的读后感范文被整理在这里,供大家一起来分享和探讨。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一
小说叙述了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有一个工人子弟成长为一名战士的历程。保尔十二岁时就进车站食堂当杂工,他当过车站食堂的小伙夫,做过发电厂的工人,之后认识了一个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苦难的生活练就了保尔一副不屈不挠的性格。十月革命爆发,保尔因救朱赫来而被匪徒抓走,不久被释放,离开了家乡去参军。雪天,在筑路工地上,保尔不怕风霜刺骨,仍在泥泞及冰雪中劳动。但是保尔终至失明瘫痪,因为在那些恶劣环境下的病。可他用惊人的毅力战胜了困难,走上了文学之路,拿起新的武器——他的笔,开始新的奋斗。
小说里的保尔其实就是作者他本人——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工作中。但是在这些困难前,我们毫不犹豫的低头了,然后找很多荒唐的理由来作为自己没有成功的借口。可是保尔没有,他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达目的不罢休,那种必胜的心理是我们这种普通人都没有的。在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只是一再的退缩,一再逃避而已,根本没有对胜利的决心的恒心,我们都没有像保尔那样有恒心、有毅力。穆泰奈比曾说过:“人们的毅力是衡量决心的尺度。”只有毅力的大小,才能衡量一个人实现决心的程度。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意志力薄弱和愚蠢。要是意志力薄弱还愚蠢,那他真的是无药可救。我们不能被他打败,那么我们就必须克服重重的困难,我们要相信自己,并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行。”
了,我经常告诫我自己要端正学习态度,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爸爸也告诉我
不懂就问,不能不懂装懂,要想保尔那样毅力永存!
我知道,保尔和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用他们的经历和灵魂告诉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为他们就是一块永不腐朽的“钢铁”。
我也知道,暴风雨所诞生的是一个人不屈不饶的毅力和恒心,还有……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二
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匹诺曹》,里面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科洛迪的代表作。
一个叫泽皮德的老人用一块能哭能笑的木头雕刻了一个木偶,并把这个获得了生命的木偶作为他的儿子。这位老人为了儿子上学卖掉了他的外套。然而,木偶是如此喜欢玩,以至于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卖掉他们的课本去观看这出戏。我从酒店好心的老板那里得到了五枚金币。我在回家的路上被狐狸和猫骗了,差点被它们吊死。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仙女,被救了。在被狐狸和猫骗走金币后,他被一个愚蠢的乡村法官扔进了监狱。出狱后,他被一头野兽抓住,被迫成为看门狗。他非常后悔,心想:“如果我像其他好孩子一样喜欢读书和工作,现在我会和我的父亲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不会在这里当看门狗。”
晚上,他通过帮助主人抓黄鼠狼而获得自由。他想成为一个努力学习的好男孩,但是他受不了诱惑。在坏同学的鼓励下,他逃学去海边看鲨鱼,然后被引诱去乡下玩。经过几天的疯狂玩耍,他变成了一个混蛋。后来,仙女救了他。最后,他们的父亲和儿子意外地在鲨鱼的肚子里相遇,并设法逃到海边生活。从那以后,木偶每天都在工作,得分为0,并且编织篮子。他们晚上读书写字。最后,他们成了诚实、听话、爱学习、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
这个童话告诉孩子们,如果他们学到了一些知识,他们将如何被欺骗。如果他们有做好工作的信念,他们怎么会有危险?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三
尼采的第一本书,看完不禁感叹,他确实是一位天才。这份才不仅仅是哲学上的造诣,还有他文学上的造诣。他的文字洋溢着狂热的味道,扑面而来。字里行间包含着专属于他的纯真,尽管此时的他已经认清世界在形而上的悲剧结局,可是他毫不老道,鞭辟入里却又疯狂忘我。
世界在形而上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这一点他与叔本华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他认为我们还可以有所追求,他认为我们还能在世界上找寻到美的存在,并为之度过不凡的一生。
在本书中他介绍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则象征着,人类发现美,并认识到自己是宇宙美的一个原子,在缘起缘灭中参与宇宙这宏大的剧目,把自己的生命看成轻盈的一抹色彩,直面真实,直面结局,直面虚无,反而摆脱了俗世的种种枷锁,在精神上高度愉悦,从而无畏死亡。
酒神精神则象征着,人类发现美,并认识到自己是宇宙美的一个原子,在缘起缘灭中参与宇宙这宏大的剧目,把自己的生命看成轻盈的一抹色彩,直面真实,直面结局,直面虚无,反而摆脱了俗世的种种枷锁,在精神上高度愉悦,从而无畏死亡。
在这次阅读中,带给我最大反思的是,尼采对于苏格拉底式的求学派的否定。科学不能够解决人生的虚无,科学的边界清晰可见,它不会是人类的出路。是啊,自诩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我们,到底是在改变什么命运,它改变了我们的外观,我们衣冠楚楚,它改变了我们的历史,现在的我们在科技爆炸中忙碌,愈来愈加重了对于知识的焦虑,因为知识和阶级挂钩。我们始终不幸福,也始终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我们无法找到能打破形而上的意义虚无,因为我们始终不能跨越造物主,成为造物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正如老子所言。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四
在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大人就开始给我灌输要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的思想。我虽不懂大人口中的被社会淘汰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他们是想让我好好学习。在众人的'期盼中我升入了小学,可是令他们头疼的是我不喜欢书本中的枯燥的知识,也不愿意去辛苦的思考1加2为什么等于3。但是,我酷爱故事书,那里没有太多的问号,有的只是精彩的生活。看到《匹诺曹》,我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一个木偶会有什么啊?结果整本书看下来,可真是翻江倒胃。
老木匠杰佩托把一块能哭会笑的木头雕成了木偶,并把木偶当成自己的儿子。和许多男孩一样,木偶匹诺曹调皮、捣蛋,做事任性,很少考虑后果。他给他的亲人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父亲因他而坐牢,还差点送了他的命;好心的仙女因悲伤过度而“溘然长逝”。他自己也遭到了一次次的惩罚:食火者曾打算把他投入火炉当柴烧;狐狸和猫骗走了他的钱,又把他吊到一棵大橡树上;农民用捕兽夹逮住了他,强迫他当看门狗;渔夫把他当作鱼抓回去油炸;在玩乐国,他和灯芯都变成了驴子;逃命时,他又掉进了鲨鱼的腹中经过种种遭遇,匹诺曹终于认识自己的错,决心痛改前非,并努力学习、辛勤劳动,最后救出了父亲。匹诺曹长大了,他变得诚实、勤劳、善良,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
在故事里,在匹诺曹身上,我看到了我的影子:调皮、捣蛋,做事任性,很少考虑后果。母亲在将饭热了一遍又热之后,小声翼翼的喊我起床,我怀着一肚子委屈(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唠叨的妈妈啊)起床,慢吞吞的吃完饭之后,呀!快迟到了,呜呜呜(都怪妈妈没早叫我起床)。每当做作业的时候,我都会在心中埋怨妈妈什么都不会,只会在我心烦意乱的时候,让我吃这喝那。当和小朋友打架,人家妈妈上门来找算我时,妈妈就像个老母鸡一样,紧紧地将我护在身后,但是,之后没人的时候,就是一番唐僧念经似的碎碎念。
曾经我并不觉得这些有什么不对,我对父母的关心木然的接受,并且毫无止境。我有时甚至自私地认为母亲将我带到这个世上来,就应该负责我的一切。在刚开始读《匹诺曹》时,我还会为匹诺曹的调皮捣蛋叫好,可是随着我慢慢地读,我开始埋怨他,有时候还会在心里咕哝上几句,或是和妈妈说有一个叫匹诺曹的小孩子是如何如何不听话的。
“匹诺曹”长大了,我也长大了。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五
对《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的阅读诞生于对一种金色的、太阳般光华的遥想。但在正午到来之前,黄昏就降临了,褐色的暮霭涂抹在天际,包裹着一团赤红的夕阳。尼采的书还能是什么颜色呢?“在所有的书写中我只爱其人以其血所写。以血作书:如是你将体会,血就是精神。”
不过,谈论尼采之前可以先讲讲海德格尔,讲讲一种由海德格尔所渲染的情绪,一种带着尼采似颜色的情绪。情绪,stimmung,琴弦。海德格尔虽然没有诗人的才华,却总能敲打出藏在语言缝隙里那些动听的声音。调定的琴弦,有着参差的音高,人的情绪也是如此。所有游离在《存在与时间》的字隙中的人,在他们身上都将有种本然情绪被它调定。但本然情绪,源自渊深之处的东西怎能被人为调定?焦尾琴的音色跟工匠的手艺有关吗?也许,可以借用书中一个词语来说:它是被“唤出”的。
什么听从呼唤而来?一种畏惧,一种战栗,一种惊恐不安。海德格尔在反复谈论着畏,绝然跳出自身,面对无何有之乡那一刻的畏惧。回想最初阅读的时光,一个夏天,捧着《存在与时间》,午后闷热的睡梦里,脑海中依旧翻搅不息的是不久前才从眼前滑过的字句。可哪里有让人难以承受的畏惧?反倒是欢欣与兴奋呢。无何有之乡,在海氏书中被描述为一无所有、一无所在之地,却可以被视为一个秘境,一个唯我所有的领地。没有惊恐,甚至那惊恐本身也转化为亢奋,就像看到塔克夫斯基的《索拉利斯星》最后一幕,整个我们所立足的地球显现为索拉利斯星云中的双重镜像,于是兴高采烈地说:“嗬,一种让人恨不得抓破头皮的毛骨悚然。”
洋洋自得地玩味这种情绪吧,尤其在阅读尼采之后。《悲剧的诞生》中讲述了西勒诺斯的传说:弥达斯国王在林中捕获了酒神的伴侣西勒诺斯,逼问他,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最妙的事?精灵一声不吭,最后再也忍受不了这愚蠢的问题,发出刺耳的笑声,说道:“可怜的浮生呵,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死去。”多么精妙地表达了那种情绪啊。闻者心情如此激动,势要找人一吐心曲,最好撞上一个女人,兴冲冲想告诉她,却又怕将她惊吓,到了嘴边的话生生咽下,不过嘴角势必模仿西勒诺斯的笑容。敏感的女人看到这笑容似乎若有所悟,可怜她还没有学会那种奇妙的颠倒,那种颠倒可以用一个精炼的公式表达:存在的无意义状态就是存在的惟一意义。这是西勒诺斯的第二重智慧:对于人,最坏是立即要死,其次坏是迟早要死。我们不该祈祷吗?祈祷我们的生活美满如意?这样,在平静而幸福的日子里就能欣然享受冷漠之酒与荒诞之粮。如是,好亲自上演一场悲剧,将生活撕裂,撕出一道裂缝,或者说找到生活中本身就存在的那处根本的裂缝。那时,难道不该响应厄琉西斯秘仪上的召唤吗?苍生啊,肃然倒地吧!
人生当成为一场悲剧。谁会得出这么荒唐可笑的结论?但这不过说的是尼采说过的话:人生当成为一件艺术品。尼采本人即如此行事。他视拜伦爵士为楷模,因为拜伦的一生显得壮丽、优美、波澜起伏、充满生命力,酒神的充沛,日神的光华。“在英雄周围一切都成为悲剧。”这种精神感染了人们,于是,最初的洋洋得意与欢欣鼓舞显形为高傲与自豪。多么骄傲,但不针对任何人。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拥有这种骄傲,即便是像蟑螂一样的列比亚德金上尉,因为他照样明白这回事:从创世第一天起,为什么这个简单的词就充斥整个宇宙。但列比亚德金们不愿意回答,就让我们来回答为什么吧,那就是让人生成为一场悲剧。
为了上演一场悲剧,为了完成酒神信徒式的魔变,便采取一种生硬笨拙的模仿,这种模仿又是效法海德格尔的教条:将自己从人群中撕裂开去,自我弃绝,抛入一个孤决的境地,一条弃绝人寰之路,那样就能直面存在或者虚无,两者一样。自我孤离,然后吟唱“英雄的颂歌”。
但可笑啊,生活如此贫乏、苍白、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与悲剧精神反正毫不相干。不过,模仿者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发现了对存在者整体的思考,于是他们安身于悲剧精神的对立面——理论认识。认识之于模仿者成了惟一的行动。无法在壮美的静观中瞥见摩耶面纱的飘动,便要用认识揭穿面纱背后的真相。众神与人过着同样的生活,从而为人的生活辩护,这充足的神义论对认识者演化为需要一个至高理智保证对罪恶之渊薮的理解。尽管在《悲剧的诞生》中被尼采称赞的康德为摩耶面纱背后的酒神世界划出了不可侵犯的畛域,德国观念论的自由精灵们却挥出理智之光,如同有守护神相伴的苏格拉底,要用思辨逻辑和因果律整理混乱的原始混沌,认识什么是至善。模仿者尾随其后,亦步亦趋,为苏格拉底唱起“半神之歌”。无论是法厄同冲向太阳的壮烈还是塞默勒对雷电神威仪的迷醉,似乎都多少填塞在模仿者胸中,但其实,他们不过是装上蜡质翅膀的伊卡罗斯,当飞近太阳时,翅膀熔化了。
“在半神周围,一切都成为萨提尔戏。”自我孤离的模仿者,自我认识的模仿者,你们啊,上演的就是这么一出滑稽的萨提尔戏,或者说不准还是一出最大的悲剧呢,一出不再可能有任何悲剧的悲剧。瞧啊,模仿者在两种精神中都不再有出路,酒神精神与苏格拉底精神在他们身上都没有出路。明白了这些,高傲就变成折磨。“痛苦的烧灼,高傲的光芒”。荷尔德林这句哀歌在模仿者身上打了倒转。
逐渐地,会滑向另一重同样来自悲剧的情绪,或者说,两重情绪一开始就缠绕在一起。好像《伊翁篇》中的那个青年,“我在朗诵哀怜事迹时,就满眼是泪;在朗诵恐怖事迹时,就毛骨悚然,心脏悸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也这样谈论悲剧:“人们愿意看自己不愿遭遇的悲惨故事而伤心,这究竟为了什么?一人愿意从看戏引起悲痛,而这悲痛就作为他的乐趣。这岂非一种可怜的变态?”犹如奥古斯丁幼年行窃,他所爱的不是所偷的东西,而是偷窃与罪恶,是作恶本身,是自我毁灭。顺着自我孤立,滑向这种情绪自然而然。人们会爱上痛苦的感觉,形影相吊,自怜又自艾。
所幸,微妙的变化还是在发生着,发生在相同的事物上。读一读《杜伊诺哀歌》,最初是这样读的:“如果我呼喊,在天使的序列中有谁将我听见?”模仿者因为他们的骄傲而呼喊,呼喊却不渴望被倾听。呼喊中的沉默,“沉默吧,绝望的心”,绝望因为根本不想拥有任何希望,希望不过是一团愚蠢的火。而现在读的是下面一句:“甚至设想,一位天使突然攫住我的心,他更强悍的存在令我晕厥”。期待一种真正强大的存在之域吧?模仿者垂下湿润的眼帘,安坐其间,倾听无声之音。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呢?隐约中,只能借助诗人之笔描述那种存在的颜色:
当绿色的无声之境。
心与善终于和解。
倚高树之清凉。
人以温暖的手分发肴馔。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六
缪朗山译的《悲剧的诞生》,这是读的第一本尼采的书。大大出乎意料。不知道一个如此著名的哲学家,写得竟然是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虽然说得是希腊悲剧的诞生,却讲得是希腊悲剧的精神,并希望以这种精神作为生活的原动力。
已经很久不考虑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了。首先是脑子不够用,其次是年轻时代仅有的几次苦思冥想,也都会领我到一种虚无的苦痛与彷徨中去。现在,每当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时,反倒习惯性的用电视,这种更无意义的事情来填补不知如何是好的时间,然后再重新站起来,投入到无穷尽的琐事中去。
倒是前几天看的童明先生在论述木心风格的意义时,简短介绍的从尼采引申而来的希腊悲剧精神的解释,让我觉得得到一点安慰:“所谓悲剧意义,是深知人与自然比微不足道,很不和谐,却在这样的基础上坚持:人因为有生命有创造力可以和自然一样伟大,人因为这种伟大而美。这种生命意志的咏唱、陶醉、起舞形成的人的尊严,就是悲剧艺术的境界。”
同样,童明认为:“尼采哲学无疑是现代的、世界性的美学思维最重要的索引。”
那么,对于尼采的理解,也不是仅仅看看这一本书就可以的,不是仅仅看一遍就能做到的。还有必要继续看下去。
也许应该在看尼采的书时,放着瓦格纳的歌剧唱片?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七
从这本得到的比我想的更多,对哲学的一些方面有了很多认识。
漓江出版社这本书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华》黄燎宇的翻译真的牛批,比韦启昌的好多了,尼采本人味!!!!
但是,我们的时代要果真是这种状况,哲学的尊严就将化为灰烬。哲学仿佛已成为一种滑稽的、无足轻重的东西,因此,真正热爱哲学的人必须反抗这种混淆是非的状况,他们至少要证明只有那些虚伪的哲学仆人和哲学贱人才是滑稽的、无足轻重的。他们最好以行动证明对真理的爱是一种可怕而巨大的力量。诸位共勉!!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八
东野圭吾的小说,很久没读。看起来很快,人偶视角的呈现有一定的不同,看似柔弱的一方设计了整个案件的发展,没有人会想到,也少有人会选择去猜测。
还是起于利益的纷争,太多利益的诱惑让人无法脱身,一步错步步错,不过是一个连环反应所导致的最终结局,大抵有的更多的也是一种惋惜,毕竟从头到尾都没有放弃过的伪造,不过是希望浪子的回头。
赖子的一跃而下是一种难隐的骗局,利用视觉带来的.偏差只是为了掩盖存心杀害的事实。
明明不曾与人为害却落得这般地步,只是说人心险恶有时不是个体的不同就能够去改变的事实。
或许是恰巧,或许就是命运所安排的丝丝入扣,所看到的事实,却也不过只是想要拯救。
不过是对于很多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沉默,那个家里本就没有多少人喜爱两人的存在,对于死亡,有的想法也就只是一种罪有应得。
所以就算是知道了,也就只是当作沉默。
只是苦心不被人知,不过是害怕计谋暴露后自身的处境,一而再再而三的行为对于家中人就只是忍无可忍。
他们早就知道了最初的原因却也不过只是选择闭口不谈接受那个孩子的存在。
不是所有的原谅都会换来感激,也不是所有的沉默都会换来一种结束。
也可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么多人,不过是在无意之间成为小女孩的傀儡,一步步走入女孩设计的圈套之中。
女孩所做的一切,也不过都是为了母亲复仇,利用喜欢,利用仰慕来掩盖自己的所有目的,任谁都会后背发凉。
即便她的腿让她去不了更远的地方,她能够做到想要做到的,能够被人肯定而不只是一味的忽略就能够带来更大的幸福。
悲剧人偶,不过是目睹了这一切,不过是恰好参与到了悲剧之中,又何尝有过招引悲剧的行为。
只是不幸目睹了这一切,不过是以第三人的角度参与到每一起案件之中。
尘埃落定,一切结束。只是惆怅,的确算是揣摩人心所策划的一场复仇。
之后只是希望她能够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不只是牵扯在这一场又一场的梦境之中,一切早该结束,亲手画上的句号,或许,也是一种幸福。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九
与《哈姆雷特》相比,《奥赛罗》的“悲”更体现在悲哀,这出悲剧仿佛是莎士比亚对人性一隅的窥探。我想没有人可以否认伊阿古的邪恶,他好似撒旦,在奥赛罗的耳边引诱着他,引领他打开了内心的洪闸,黑暗的一面倾泻而出,而嫉妒与暴怒又恰是教义中七宗罪之二,这无疑给这部戏剧蒙上了一层宗教的面纱。我时常怀疑伊阿古到底是人类还是撒旦,因为在他身上我不曾看到过一丝人性的光辉。可以说他欺骗奥赛罗的手段极为高明,在说谎的同时总不忘说些表面上劝阻主帅的话进一步激发他的怒火。他能如此的以假乱真,不知是否有时也会对自己的谎言信以为真?令人欣慰的是,虽说是出悲剧,最后还是以邪恶势力的化身的死亡为结局,可以说是让我们相信了邪不胜正吧。
《奥赛罗》中两位重要的女性角色的形象也吸引着我。苔丝狄蒙娜美丽、痴情,却死于一味的顺从。然而这位女性最伟大的一点却在这儿——当爱米利娅猜测有小人进谗并诅咒这个“万劫不复的恶人”时,苔丝狄蒙娜却说:“要是果然有这样的人,愿上天宽恕他!”我想她一定是相信人性的善的,相信这能迎来人性的救赎,甚至愿意牺牲自我来换得别人的救赎。若苔丝狄蒙娜对奥赛罗个人的爱情是小爱,那么这,便是大爱,感人肺腑。而爱米利娅最终对丈夫伊阿古的不服从、敢于道出真相的勇气也是令人倾佩的,她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不愿她侍奉的贞洁的苔丝狄蒙娜蒙冤而去。而作为一个本是没有教养的妇女,渴望性别平等的爱米利娅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让他们好好地对待我们吧;否则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所干的坏事都是出于他们的指教。”我想,这或许也掺杂着莎士比亚本人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十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智慧型教师的诞生》一书,真是受益非浅。一直以来人们赋予了教师各种美好的称呼,如先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等。实际上这些词都不够恰当,因此现在又出现一种新的题法,称之为“智慧型教师”。与之前的题法相比,这是一次质的飞跃,是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型,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理想型走向理想与现实结合型,从“权力型”、“放任型”走向人格型的教师类型。
在《智慧型教师的诞生》一书中,这样阐述智慧型教师:他们把“教师”这一职业看作自己的生命,他们信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职业操守;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快乐地与学生交往,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最高目标,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是有思想、有见解、有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人,相信教学就是艺术,教学就是创造;他们“坚持在实践中自主建构、自塑自律,加强伦理道德修养,坚持科学与人文在教育上的统一,立足创新教育,从传授知识走向创造知识,实现教师职能的二重奏”。
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已有些年头,我一直在全身心地投入和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但是有一天我发现了自己努力的结果并没有带来学生的发展和飞跃,我彷徨、犹豫、迷茫…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在读了《智慧型教师的诞生》后浮现了出来,使我平常教学中的问题暴露无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一直扮演着传统型教师的角色,传统型教师用时间和汗水教书,师生苦累,学生知识面窄,职业枯燥,缺乏职业快乐感。而智慧型的教师会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充分体会参与的快乐,合作的愉悦;会与孩子们心灵沟通,情感交融,人格碰撞;使孩子们备受激励和鼓舞;使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智慧型教师充盈着自由的快乐,当人以功利化的心态去应对周遭的世界,去从事一种职业时,他自身也就被功利化了,他与这个世界只是实用主义的关系,职业对他而言始终是“他之国度”,他无法沉浸其中,也无法领略其中的意义。智慧型教师超越了单纯功利的追求而达到了自由的境地。这首先建立在教师的职业信念基础上。
教师职业的内涵非常丰富。生存与生计当然是教师的第一需要,但仅是低层次的需要,教师还有从职业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自我、感受自由的需要。一旦教师从职业中体验到了自由,他就把原本陌生于己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了属我的生活世界,就于职业之间建立起活泼、丰富的联系,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完满和意义的充盈。我们教师要下定决心向智慧型教师迈进,不再做那个“平面教师”,而要做一个具有创造力,有高尚的人格,充满情和爱,不仅给予孩子们智慧还能给予他们力量的“立体教师”。
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充电,不断更新观念,愿我们都努力成为智慧型教师。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十一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邮票上的数学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无论老师、学生、家长都似乎认为现在的初中数学要求比较高,很多知识如:解方程、二次函数等费了很大精力去学,在日常生活中却基本不派用场,而且除了像自己这样从事与数学有关的工作的人外,大部分人学校出来没几年就全忘光了。就连我自己也有非常深的体会,不要说大学里的高等数学,就连高中学的那些初等数学的.知识,如三角函数变形,双曲线、椭圆等的知识,由于初中教学中用不着,基本都忘光了。在一次次地面对学生疑问:“数学真枯燥,学数学有什么用?”时,除了非常功利告诉学生“中考需要”,我几乎都不能给出一条让学生信服的理由。
我知道这是我自己在数学专业的研究这一块上知识过于缺乏导致的,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我非常希望在数学专业知识方面能有所提高。那些高深的数学理论的研究实在提不起我的兴趣,还好,我在图书馆看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授郑英元的《邮票上的数学故事》一书,我如获至宝,这本书图文并茂,阅读性很强,谈不上数学专业书籍,却是一本集数学知识与集邮知识为一体的科普作品,适合学生、教师、集邮爱好者阅读。
通过阅读此书,我更多地了解了一些数学知识在科学发展史所起的作用,加深了一些平时教学中所用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黄金分割,教材上只有线段上的黄金分割点,其实还有线段外的黄金分割点,以前只知道线段上黄金分割点的尺规作法,原来还有线段外的黄金分割点的尺规作法。由黄金分割点的做法提示,还想到了正五变形的尺规作法。再比如赵爽弦图、无理数的故事等都让我收获很多。此外,我更多地了解了多数哲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都对数学有很深的研究,且多数都是数学家,也了解了很多数学家不仅在数学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如天文学上海王星的发现,就是通过数学家先通过数学的计算,预测出可以观测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天文学家在准确的时间地点得以观测到这颗星。通过邮票上的内容也了解了不同国家、地区都通过邮票来纪念那些为人类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数学家。
此外,我这个对集邮知识一窍不通的人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增长了很多集邮方面的知识,如:小型张、极限张、捐资邮票以及各式各样的邮戳、计费方式等。
该书是一本浅显易懂的科普读本,却内容丰富,适合推荐给学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数学史、数学价值的了解与认同;也适合教师阅读,教师自身可以增加一些见识,还可引用其中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增强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我相信这样的阅读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数学成为乐趣而不是负担,学习的效率、效果就不再是老师担心的问题了。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十二
在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很深,懂得了当下的课堂教学中缺少的也是当前教师的素质中急需加强的就是"教育智慧"。而教育的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开放和创造的状态,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在过去,我只片面地认为要教师的素质很重要,它包括个人文化素养、教学技能、技巧,而这次看到智慧型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意义更大。除了教师本身个人文化、能力等素养外,更要靠个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精神修养。
文中说到,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之中,自身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就决定了教师工作必须有相应的变化,要有创造性。
我认为,首先要在实践中自塑自立。教师要通过学习理论,参与实践,不断各方面"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的智能。其次就是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并加以反思、总结、提高,进而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由于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有时会突然产生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智慧的开始。因此,今后我会认真学习、掌握教育理论,在长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为开展教育创新活动打下坚实基础。第三我认为要学会创造智慧。创造出智慧,开展教育创新活动,是智慧型教师的目标。智慧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只有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有机结合起来,由自身提高自身,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创造出智慧才有可能渐渐形成。
在教育教学中爱心和耐心就是从事特殊教育这一职业的教师的基本条件。教育的对象因语言或智力等残疾,其接受力不比常人。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不仅要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得到他们的信任与喜爱,还要研究如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如何启发学生感兴趣地去学。所以我认为智慧型的教师既要有爱心,又能坚持因才施教,努力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断努力。
教师们需要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断教学、反思、学习、改进、创新中发展自我。另"有效教学"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学生真正从我们的教学中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有了哪些能力与发展。教学中我常感到特殊的学生,他们常常不会按照你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去学习,常常突发的事件让你无法教学,又或者是你的设计根本不符合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我也在教学中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我发现只有通过及时的反思与总结,才可能总结好的教学方法,找出教学中的弱点,才会自我提高,以后的教学也就更为有效。
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相当不容易,它要求我们要全心全意地去研究、去探索,要花费不小的精力。因此,我认为保持良好的精力与心态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一边自我调节与心存善念与感恩是教师促进自身发展的最佳途径。作为一名教师,善于反思也能更好更快地成长、发展。在学习中我也常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乐趣,促使自我的发展。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十三
每天,当我沐浴着晨风踏入校园之时,学校门口映入眼帘的便是发人深省的校训:“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一行刚劲有力的文字,督促着我们全校师生。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科技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无不需要教师,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我们唯有摆脱社会纷繁芜杂的诱惑,与书为伍,静静地吮吸书香墨韵,才能有资格继续站在讲台上。
毕业之时,我曾用单纯的情怀去设计桃李满园,用年轻的心热情地去描绘锦绣前程。可是,经过了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教学经验是积累了,内心却越是胆怯了。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过这样的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是啊,正如吉诺特所言,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如此的明显。《学记》曰:“是故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啊!那么我这一桶水够满吗?再满的水,如果不补充,不是也有被舀完的一天吗?成为怎样的老师才能无愧于学生呢?我陷入了沉思。
终于,我在学校图书馆翻阅书籍时,和《智慧型教师的诞生》这本书相遇了。细细读来,醍醐灌顶,仿佛大海中的船只遇到了岸边的灯塔,它为我后来的为师之路指明了航道。让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书中每个章节都给了无尽的启示:
“智慧型教师的历史寻踪”带我沿着先哲的足迹去探询教育智慧的真谛。
“智慧型教师的现实素描”让我透过一位位名师的平凡生活,看到了他们的智慧人生。
“智慧型教师的动态生成”让我明白了教师是是钥匙,是拱顶石,是地图的图例,是音乐的和声。
是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学者文豪,不是科研巨人,而是踏踏实实的智慧型教师啊。智慧型教师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努力,每个教师都可以成长为智慧型教师。
我自知目前离智慧型教师的境界还相差甚远,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我突然决定我要努力向书的作者学习,向书中介绍的智慧型教师们学习,借助榜样的力量,见贤思齐,()努力提升自己。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智慧型教师呢?我的第一点感悟是:有爱,才有智慧。
书中有这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智慧天使、成功天使和爱的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邀请他们三位到家中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就去一位吧,你回家商量一下,看选择我们中的哪一位。”母亲回家商量后,决定邀请爱的天使。当爱的天使起身进入时,奇怪的是其余两外天使也随后而入了。母亲很是惊讶,天使答曰:我们两位是跟着爱的天使来的,哪里有爱,哪有就有成功和智慧。这个故事给予我一个启示:智慧和成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爱,就没有智慧,也就没有成功。
要成为智慧型老师,首先要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要爱自己的学生。有了坚定的职业信念才能使教师摆脱功利的诱惑、教书匠的困惑、漂浮无根的惶惑,使平凡的工作得以升华。
在我们的学校,广大教师每天都是“随车潜入校,润物细无声”般地工作,这是因为:
我们深知:教师的爱是一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最高尚的爱。
我们深知:教师的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一种无私的爱。
我们深知:教师的爱一种神圣的爱。“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魏书生老师有这么一段话:“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响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是啊,前几天,有个叫牟凌涛的学生便在qq上给了我一个惊喜:他告诉我,身为大二学生的他参加浙江省程序设计大赛获得了第二名。喜讯将我带回了四年前,当时的牟凌涛,瘦小的身材,叛逆的表情,让我印象深刻。我发现,这个孩子信息课上操作非常好,其他学生理解不了的算法,他总是应对从容。然而,信息课上表现优异的他,其他学科却总是上课瞌睡课后抄作业,成绩一塌糊涂,长此下去,升学无望啊!这让我很着急啊,我该怎么帮助他呢!于是,我鼓励他参加台州市中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终于获得了台州市中学组的一等奖。借此机会,我和班主任老师多次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他,对他的潜力表现出绝对的信心。同时,我总是找机会和他聊天,跟他描绘大学的生活以及他喜欢的计算机专业。有了自信和目标,他终于考上理想的大学和心仪的计算机专业。很多类似的案例让我明白:我们用爱的眼睛去观察学生,用真诚和智慧去引领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是可造之才。
当我们内心充盈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大爱之时,机房维修变得不再烦琐;备课改作变成了我们的兴趣;学生的课堂捣乱变成了思维的闪光;教研进修变成主动的爱好。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形容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但我认为,当我们捧着一颗爱心而来,我们也收获了很多,我们收获了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他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要成为一名爱心教师,还要成为有内涵的智慧型教师。
我的第二点感悟是:开学习之源,才能增长智慧。
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在工作之余,继续开学习之源了,才能源源不绝地吸收更多养分,滋养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不可能慷慨解囊。
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
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诚心诚意地教育学生。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是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时代的孩子,是聪慧的,是创新的。他们闪着智慧的奇思妙想、妙语连珠常常让我震撼不已,他们带着好奇的连串问题有时让人招架不住……这些,都让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迫切的需要拓展视野广泛学习。
我们不仅要去钻研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领域,我们还要涉猎古今名著、中外;。
我们不仅要捧起纸质的书籍,我们还要钻研电子书;
我们不仅要汲取知识,我们还要领悟、升华知识。
我的第三点感悟是:尊重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成就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的诞生》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点醒了我:智慧在本质上是高度个性化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深深打上自己的烙印的。
边楚女老师的教学风格源自于她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累积,在她的课堂上看似随意的提问探究,里面包含了她积累了多年的教学智慧。
我终于明白了,要想成为智慧型教师可以借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分析,但是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那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要先尊重自己的风格。每个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妄自菲薄。经年累月的课堂教学会默默地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它,重视它,发展它。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而不是彻底否定自己,盲目模仿。世界上,没有两朵一样的玫瑰,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老师。
有了这个自信后,我便不断地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自我关注,自我分析,自我总结。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告诉我们,教师职业的智慧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无限度地激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机械单向的知识传递和训练不是智慧的教学,启迪心智的师生辩论和引导才是智慧的活动。
在氤氲书香中增长教育的智慧,在三尺讲台上积累教学的经验,在学习探索中形成独特的风格,我坚信,只要我们爱学生,爱教师职业,爱教育事业;只要在不断学习探索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我们都可以成为启迪学生心智的智慧型教师。
说明:这是我的学生小同事高微的参评演讲稿,当时她让我帮忙润色,稿子就留在我这里了。小高现场发挥相当出色,获得台州市信息技术组教师演讲一等奖。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十四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智慧型教师的诞生》一书,真是受益非浅。一直以来人们赋予了教师各种美好的称呼,如先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等。实际上这些词都不够恰当,因此现在又出现一种新的题法,称之为"智慧型教师"。与之前的题法相比,这是一次质的飞跃,是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型,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理想型走向理想与现实结合型,从"权力型"、"放任型"走向人格型的教师类型。
在《智慧型教师的诞生》一书中,这样阐述智慧型教师:他们把"教师"这一职业看作自己的生命,他们信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职业操守;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快乐地与学生交往,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最高目标,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是有思想、有见解、有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人,相信教学就是艺术,教学就是创造;他们"坚持在实践中自主建构、自塑自律,加强伦理道德修养,坚持科学与人文在教育上的统一,立足创新教育,从传授知识走向创造知识,实现教师职能的二重奏"。
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已有些年头,我一直在全身心地投入和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但是有一天我发现了自己努力的结果并没有带来学生的发展和飞跃,我彷徨、犹豫、迷茫…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在读了《智慧型教师的诞生》后浮现了出来,使我平常教学中的问题暴露无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一直扮演着传统型教师的角色,传统型教师用时间和汗水教书,师生苦累,学生知识面窄,职业枯燥,缺乏职业快乐感。而智慧型的教师会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充分体会参与的快乐,合作的愉悦;会与孩子们心灵沟通,情感交融,人格碰撞;使孩子们备受激励和鼓舞;使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智慧型教师充盈着自由的快乐,当人以功利化的.心态去应对周遭的世界,去从事一种职业时,他自身也就被功利化了,他与这个世界只是实用主义的关系,职业对他而言始终是"他之国度",他无法沉浸其中,也无法领略其中的意义。智慧型教师超越了单纯功利的追求而达到了自由的境地。这首先建立在教师的职业信念基础上。
教师职业的内涵非常丰富。生存与生计当然是教师的第一需要,但仅是低层次的需要,教师还有从职业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自我、感受自由的需要。一旦教师从职业中体验到了自由,他就把原本陌生于己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了属我的生活世界,就于职业之间建立起活泼、丰富的联系,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完满和意义的充盈。我们教师要下定决心向智慧型教师迈进,不再做那个"平面教师",而要做一个具有创造力,有高尚的人格,充满情和爱,不仅给予孩子们智慧还能给予他们力量的"立体教师"。
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充电,不断更新观念,愿我们都努力成为智慧型教师。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十五
时隔半年重读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不同于当初刚接触哲学时的一片茫然,在对尼采有着一定的阅读后再读尼采的处女作,感受到的与之前相比多了许多。虽然尼采在后期将《悲剧的诞生》视为极不成熟之作,但其讨论终生的母题已在此出现—克服虚无。
在西方,自现代性出现伊始,人本与理性渐渐战胜绵延上千年的神本主义信仰体系。这两个相悖的体系,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都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而尼采要推翻都,恰恰是这构筑了上千年的形而上学体系。最早的理性主义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时代,直到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彻底走入每个人心中,同时,信仰的缺失导致人们怀疑生命的意义,虚无主义自此萌芽。
在痛苦且无意义的人生中,依靠日神艺术的表达完成个体化,又在对世界的恐惧与怀疑中,个体化破碎,主体隐失于酒神艺术。
希腊诸神体现了酒神与日神的对立与结合,日神元素中的个体界限与酒神的过度忘我相互制约。在四大艺术阶段之后,悲剧便是酒神日神结合下的崇高艺术作品。
“艺术挽救了希腊人,而且通过艺术,生命为了自身而挽救了希腊人”
抒情诗作为悲剧与酒神颂歌的前身,其中蕴含着两种艺术冲动—酒神与日神。酒神冲动感受原始矛盾痛苦,抛却主观性完成主客体的交融;日神冲动显现意志的形象—模仿音乐。
悲剧产生于悲剧合唱歌队,在歌队中,迷狂的希腊人创造出一片世界,将理想与自由保存其中,他们在其中消融统一,作为狄奥尼索斯式的表达,共同受苦。
“但只要实体是艺术家,那么主体就已然摆脱了自身的个体性意识,仿佛已经成为一种媒介,通过这一媒介,这个真在存在着的主体便得以庆贺它在假象中的解脱。”艺术先于艺术家而存在,艺术家作为艺术的媒介。
普罗米修斯的双重本质—酒神与日神,泰坦式欲望与个体。
尼采认为,悲剧在欧里庇得斯手中消亡。欧里庇得斯作为思想家,将平庸的观众带上舞台,形成了一种新的戏剧—阿提卡新喜剧:由悲剧蜕化而来,构成悲剧极其艰难和惨烈的消亡纪念碑。
但究其根本,欧里庇得斯也只是面具而已,真正让悲剧艺术中强大的交织的两种艺术冲动解体的是—苏格拉底主义。苏格拉底的审美原则是:“凡是要成为美的,就必须是理智的。”本能直观在苏格拉底这被理智意识压制,导致了酒神冲动与日神冲动的解体,此后,哲学思想的生长也压倒了艺术。
但尼采并没有一味贬低苏格拉底主义中的理智意识—当科学到达界限,在那界限处凝视一片不可知的黑暗时,科学就必定突变为艺术。悲剧从音乐精神中诞生,也因音乐精神的消失而毁灭。尼采直接引用叔本华“音乐不是现象的映像,而径直是意志本身的映像。”音乐激发普遍性的比喻性直观,也使其以至高意蕴显露出来—悲剧神话。
作为彻底外于艺术本质的的艺术形式—歌剧,在那里音乐作为歌词的仆人,非狄奥尼索斯精神使音乐疏于自身,成为现象的奴隶。完全是为了满足非审美的需要,对于人类的乐观赞美。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十六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
——题记
我曾经阅读过许多东野圭吾的小说,这周我所阅读的,便也是东野圭吾的《悲剧人偶》。
整本书以一个人偶为线索展开描写。一开始,便已介绍这个人偶会给主人带来不幸,后又以三位与其关系密切的人离奇死亡辅以证明,最终通过一系列调查,解开了这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
文章虽然是在解谜,事实上,你所看到的是另一个更可怕的谜团,在书中过半的内容上,看似已经找到了真凶,然则不是,你所看到的只是凶手想要让你看见的,是被掩饰之后的“真相”。受害者当时只是假死,以便于栽赃陷害给“凶手”,却不曾想被自己的同伴设计了,最终离开了人世,所以也导致人们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一步步把事实给推远了。
书中有一个很巧妙的设计,利用镜子营造被害人自杀的场景。我们都知道折射的原理,想要达到“模拟自杀”效果并不难,只需要在正确的位置上摆一面合适角度的镜子,就可以让你从正东方向看到的,误认为是正北方向上看到的。
这也是我十分佩服东野圭吾的原因之一。写推理小说,首先要对整本书的事情构造非常清楚;再者要有严密的思维,否则,就一下子被读者看出了真相;其次要对故事设下多个铺垫,利用好每一个转折点,使文章曲折离奇,出人意料;最后则是对知识的运用。东野圭吾能将这几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实属不易。
在回到文章本身,我认为它传递了一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思想。我们会毫不动摇地去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实,从没有想过以另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没有想到这到底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是一个完美的计划,这导致我们自己往往会变得很固执,对事物的探究反而会弄巧成拙。所以有时候也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你所没看到的也不一定都是假的。
邮票诞生记读后感篇十七
我第一次接触尼采是从这本书开始的,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周国平不是翻译家,他是哲学家。这本书的前面,他写的那部分易懂,后面他翻译尼采的那部分原着更是通俗易懂,所谓译者与原作者的思想有差别是众所周知之的,所有的哲学家和翻译家都必须承认,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周国平在译完本书后不忍心结束,为了凑页数,掺杂了很多尼采着作的节选,而且那些节选没有丝毫的章法,甚至有的完全是断章取义。周国平是高产作家,写的.书实在是太多了,难免有偶尔不尽人意的作品,况且他毕竟本行不是翻译,这种质量已经十分难得,不可再奢求。对比翻译风格:
1、周国平译本的句式较短;杨恒达的译文是长句,大定语大状语,大排比句和从句,不太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审美习惯。
2、二位译者背景差异导致,对其中的一些句子的理解略有不同,但还能够理解。
3、翻译的核心意思有重大差异,举个例子,周国平译本“在书名页上见到那被囚禁的普罗米修斯”,杨恒达译本则是“如何注视着扉页上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小小一句话的翻译如此大相径庭,两位译者对尼采思想理解竟然差别这样悬殊。
译者的思想居然能够影响一部作品的风格和正的语言风格就是如此,狂妄不羁,才高八斗。他这个人的书面语言风格本来就十分晦涩,甚至经常使用诗一般的语言,这是尼采的个人语言风格,不是译者的风格。尼采喜欢使用大定语,大状语的长句和排比句,让很多国人都对译者非常不满意。但是我认为这种排比句更能显示尼采早期的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风格和非凡的力量。杨恒达的直译更能体现尼采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转折,如果放到大背景反观尼采的话,杨恒达的这个译本还是不错的选择。周国平把尼采的大长句的语言切碎了,得到了绝大部分国人的称赞和认可。
的确能够协助绝大部分人突破语言壁垒,更容易理解尼采,走近尼采。第二点,日耳曼民族的整体思维就是这样,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就是这样的。杨恒达追求直译,对于无法打破语言壁垒和习惯壁垒的读者来说,欣赏杨恒达直译的作品会很痛苦,如果能突破这些,感受尼采语言的气势和力量的话,杨恒达的直译无疑比周国平的意译更加吸引人,更加充满了力量。但是如果选择看尼采的书仅仅想了解他的观点,还是选择周国平这种顺口,清晰一些的版本吧。译者是直译,意译,各显其能。读者就各取所需吧,没有好坏之分,仅仅看自己个人的口味。
值得赞美的不但仅是周国平的语言比较中式化,很容易读懂。更重要的是,他是哲学大家,思想,论调,口气和哲学风格,大家都已经很熟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