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优秀15篇)
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本的总结,更是展示我们个人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读后感中,除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适当谈谈对作者的理解和评价,更具有说服力和个性化。以下是一些经典读后感的段落,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和观点。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一
玛利娅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难管。其实,这一切源于我们不太了解孩子,孩子就像新大陆,早就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发现孩子》一书就介绍了了解孩子的方法,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展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在该书中,蒙台梭利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认为,在成人的严格控制下,孩子的大部分需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孩子的要求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只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了,孩子以后的智力水平和道德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自己做不到的优秀,通通期望孩子替他们完成。孩子在他们眼里是没有想法,没有自己理想,没有自己性格,只是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和兴趣班,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究竟适不适合上早教班,也从未考虑过孩子对特长班有没有兴趣。当然在意识上,他们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就能够成为人生赢家。然而结果往往是,越是听话的孩子的人生越是惨不忍睹。由于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很多孩子都不能自由健康的发育成长。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解除自己对孩子的压抑,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成人只有对儿童进行了足够的了解,才不会误解儿童,也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一章。幼儿园活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新教育主张以个人为本位,使每位幼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注意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首先,要求我们对待孩子的时候要去除不适宜的干预和指导。此外,我们还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一个没有被尊重的孩子学不会尊重别人,一个没有被爱的孩子学不会爱别人。这是如今父母们都了解的道理,然而却仍有那么多人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只看到所谓的“道理”和“规则”。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过: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他人。在家里,父母要从小就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在第14章新时代的老师中,蒙台梭利提出教师要给孩子以正确示范,在这里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给孩子提供并教他们使用教具,之后,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意愿主动学习了。她还认为尊重孩子不是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所提倡的尊重,可不是无条件地包容孩子的胡闹和许多错误的行为。她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蒙氏教育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尊重儿童的自由发展,重视儿童成长发展的各种敏感期教育,借助蒙台梭利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教具,激发幼儿天赋本能。而中国国内目前的教育环境不鼓励大胆创新质疑,大多数老师过于迷信权威。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而应用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
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好好学习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时刻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只有在全面观察儿童,真正了解儿童之后,才能给予儿童适时必要的帮助。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发现孩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二
这个月我读的是《发现孩子》这本书,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我想在与她成长中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当然不管是学龄儿童的教育还是幼儿的,本质上应该相通的――人的教育。
从书中我知道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胚胎期”,也就是说孩子在0-3岁心智的发展是零散的、分散的。特别是教学一年的学生时,是不是学生也处在“学习的胚胎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也是零散的,“一下子”没办法理解呢?等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大器晚成”的现象。
第二是我们的教学中是不是出现了“保温箱”的现象,总让复习铺底“一应俱全”,新授讲解“无微不至”,巩固练习“铺天盖地”,学生在这“保姆”式包办的教学下少了一些纠正的机会和动机,所以正确的教学是给学生提供“出错”再“纠正”的机会。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三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四
儿童具有一种使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倾向,喜欢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围环境的倾向,观察周围的各种事物,倾听人类发出的各种声音。正常的儿童会拒绝其他人提供的帮助,希望自己解决问题。
读和写是儿童在学校里遇到的第一个障碍,由于肌肉的感觉在一个人的儿童时代是最为发达的一种感觉,写字对于儿童来说十分容易。阅读是将符号转化为可理解的意义,这种能力要到较晚才能获得。
在一个人的孩童时期,他的运动机制就已经确立了。六七岁儿童的手已经失去了宝贵的运动敏感期,四岁的.儿童在为确立各种走动机制进行着不可抗拒的、无意识的努力。肌肉运动知觉记忆是幼儿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记忆。四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正好处于一个敏感期,正在经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创造时期,到了5岁,敏感期开始消退,创造期就要结束。四岁以上的儿童会对写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有的从3岁半就开始学习写字。
语言的发展开始于2—5岁这个感知觉极为发达的年龄,只有在
这个年龄段,一个人才能获得独特的语音语调,在以后是无法获得的。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言语缺陷,到了成年以后就无法根除。
幼儿习惯把每一个新加入的物体都数成1。
一个人的教育需要通过自己自发的努力,在不理会他人干预的情况下得到完善。事实上,干预一项已经完成的工作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阻断了表达的内在驱动力。
由于身体的协调能力,儿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进行有节奏的跳跃,更需要的是完美的平衡感觉。至少5岁的儿童才喜欢富有节奏感的运动。只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理解音符的价值。
儿童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随心所欲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必须是儿童内心希望从事的活动,对这种活动他有一种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点一点完成。这是一种赋予儿童的生活以秩序的东西,并且为儿童的成长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动作和学习欲望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动作杂乱无章的孩子不但没有学会如何做动作,他们恰恰是那些心智没有恰当培养,遭受精神饥饿之苦的孩子。
儿童知识的增长源于一种练习的重复,并非来自于对新东西的最初理解。同样的练习也不能在每个年龄段都一再重复。重复应该与需要相符。
儿童0岁至2岁时,他们的吸收性心智开始发挥作用。3岁的时候,他们的运动神经开始发挥作用。
蒙台梭利的教育艺术遵循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它的来源是感官教育,真正的核心在于对孩子心理的探索。西方特有的《圣经》文化为她的教育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教育之花在敬畏宗教的城市和乡村尽情地开放。
蒙台梭利的教育艺术见证了人类灵魂按照真正的天性得以形成和发展,揭示了生命的秘密: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五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也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全国。最近,我也仔细拜读了她的早教经典原着《发现孩子》,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长篇理论,而是贴近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事例,在工作中确切遇见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导,正如同在黑暗之中有了一盏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在书中提到“教育应当探求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虽然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在本书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让我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这就不由的让我想起现在我带的大班孩子,他们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以往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以命令者的身份去让幼儿玩其他的游戏,或者让他坚持下去,但是通过研读本书,知道了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唯有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走的更远,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走的更远,更美好吧。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六
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曾瑞淮
一、简介
(一)作者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二)内容简介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二、精彩分享
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
三、读后反思
这个月我读的是《发现孩子》这本书,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我想在与她成长中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当然不管是学龄儿童的教育还是幼儿的,本质上应该相通的--人的教育。
从书中我知道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胚胎期”,也就是说孩子在0-3岁心智的发展是零散的、分散的。特别是教学一年的学生时,是不是学生也处在“学习的胚胎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也是零散的,“一下子”没办法理解呢?等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大器晚成”的现象。
第二是我们的教学中是不是出现了“保温箱”的现象,总让复习铺底“一应俱全”,新授讲解“无微不至”,巩固练习“铺天盖地”,学生在这“保姆”式包办的教学下少了一些纠正的机会和动机,所以正确的教学是给学生提供“出错”再“纠正”的机会。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七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发现孩子》,封面的下面还有一句话,刚好就是我要找的东西“了解和爱孩子的新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这句话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和做幼儿教师的人所应该深刻思考的。
书中还说到,我们成人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而一个在由大人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许多需求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而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单单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还有心理上的。是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影响他们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们大人又总是天真的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生活。
细想一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
孩子因此而受到的身心伤害和打击,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忍受的,即使是那些备受宠爱的孩子也无法排除受大人权威的压制。是的,我们大人在无形之中理直气壮的`扮演着压迫者的角色。我们总是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用一堆严格而又专制的规定限制着他们。
什么时间必须做功课,什么时间才可以玩,什么时间必须上床睡觉。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是教他们日后怎样生活,我们振振有词,我们能讲上一大堆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的道理。。。。。。
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变的不愿意顺从,更有可能变的不爱惜自己。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说他们越来越不听话了,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想想我打女儿的那一幕吧,面对全家人的严厉表情,两岁半的小女儿泪流满面,竟然转身开门“离家出走”了。在全家人惊的目瞪口呆之时,女儿已经哭着跑出楼洞,我跑到阳台上看着她向院子大门跑去,当时真的是又惊又气,两岁半就这么厉害。
宠爱她的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就已下楼追她了。当父亲追上去抱起哭闹不止的女儿时,我看到女儿竟然自己打自己的脸,我惊呆了,心像被什么刺了一下,好痛,眼泪夺眶而出。。。。。。
现在想来,孩子有什么错呢,她只不过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而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对于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是多么的粗暴与无礼。其实在我们成人与孩子的相处中类似于这样的冲突太多太多了。
当我看完了《发现孩子》之后,真正发觉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做大人的,做父母的,原来对孩子的态度是那么的粗暴与无礼,原来是那么的不了解他们。让我们成人们一起对孩子们说一声:宝贝,对不起!请相信,我们会努力改变的,会试着用更好的方式来爱你们!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八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也洗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九
“促使世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往往都隐藏在人类的心灵之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解放‘’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通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十
本篇课文作者通过深情在回忆爸爸维护世界和平光荣的牺牲的事,向联合国秘书长陈述了战争的危害和平的美好。也许大家还记得这些事件吧:2001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大夏遭受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塌,死伤无数,阿富汗战争,让无数妇女和儿童无家可归,绑架人质案,让许多人抽死于非命;还有伊拉克战争,让伊拉克人民都生活恐怖之中。这些战争中,受到伤害最多的是妇女、儿童,是一些娇嫩的“和平之花”。人们啊,难到战争真的.那么好吗?你们难到就不能想一下战争带给人们的危害有多大吗?你们难到就想让更多的无辜的“和平之花”受到伤害吗?我希望人们能够好好先生地反省一下自己,不要再让战争的硝烟再次升起,不要再让更多的“和平之花”凋零!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十一
“促使世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往往都隐藏在人类的心灵之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解放‘’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透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十二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十三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觉得虽然我们是生活在太平的地方,但世界并不太平。
我们在这里有父母疼有老师爱,还能在教室里学习。我们天天吃好吃的饭菜,还能在很多地方无忧无虑的玩着。我们这里太平的不得了,干什么都可以。
可是在那些战争地区的孩子,有我们过的好吗?没有。他们全部都骨瘦如柴,有的被活活饿死,根据不完全统计,1948年至今,有160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壮烈牺牲。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死亡,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所以这个世界并不太平。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让全世界都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你们为孩子想想,你们知不知道发生战争只能破坏我们自己生活的`家园。
我想对全世界的人们说:“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让21世纪没有战争只有和平。
一个孩子的发现读后感篇十五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