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实用17篇)
健康是指身体和心理的良好状态,是人们追求的宝贵财富之一。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下面是一些成功者的经历和感悟,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借鉴。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受来感受周围的事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推进了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发展,给幼儿园教育活动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多媒体教学课件就是各种教育资源之一,它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从而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有效的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相互结合。它特有的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极大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有效的提高幼儿在五大领域方面的认知、技能、情感、理解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唤起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兴趣和愿望,有利于幼儿进行观察思考,促进教育教学的整合作用。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质量。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美术教育幼儿。
我们认为,幼儿园多媒体课件是一种采用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综合处理文、图、等信息媒体,来整合教学信息、表现教学内容的教学系统。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课件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知识及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桥梁与工具。
一、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类型。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课件设计中最重要的东西,并非在软件的应用上,而是在教学内容的表达上,在我们对课件设计的理解以及设计制作的水平上,在于我们自身的美感以及对教材的把握上。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美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优势。
(一)、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孩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使他们思维积极,想象丰富,调动了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教师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模仿-教师讲评,对幼儿来说,枯燥的形式缺少审美的感知,幼儿的作品往往千篇一律,依样画葫芦,而多媒体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强大的技术,使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幼儿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获得满足,激发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二)、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力。
当今的社会日新月异,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会模仿,不懂创新的人要被淘汰,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特征,制作一个动画课件,通过声音的感受和图象的清晰,为幼儿提供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使幼儿思路开阔,想象丰富了,创造力也随之调动了。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广阔的前景,只要我们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根据美术教学的要求,精心设计课件,适当运用,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陶冶幼儿情操,以及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引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和愿望。
幼儿的注意力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稳定,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易受情感支配,很容易分散。小班的孩子刚进入幼儿园,什么都是以激发兴趣为主,教他们画画,就要让他们感受画画的乐趣,喜欢画画,愿意画画。而且小班的孩子对色彩鲜艳,动态的画面更感兴趣。因此,在很多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都采用多美媒体课件地方法指导孩子画画。
例如:在教孩子如何画直线条,和弯曲的线条是,我选用了现有的课件《扭扭宝宝》。这个课件动态的演示了直线条变成了绳子,变成了蚯蚓,又变成了波浪,小鱼在海里游。形象而又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和画画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主动性。
又如:小班美术《盖棉被》活动目标是在情景中感受冬天的景象,并乐意用棉签蘸上颜料顺着一个方向来回涂色。在这个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ppt.第一个ppt的运用起导入的作用。老师将各种冬天的景象如:下雪,圣诞节的气氛做成ppt.引入话题:老师说:冬天了,我们给小动物设计一些暖暖的棉被吧!怎么设计呢?”接着播放第二个ppt.出示几幅棉被的图片,让孩子说说你喜欢哪一条。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怎样均匀的涂色。在电脑上画的好处是能让每个孩子看清楚,而且节约时间。
(二)、帮助有效的进行主题整合。
孩子喜欢的美术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一些技能,更多的是知识的丰富和积累。二期课改的理念体现了各学科的整合,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达到这一目的。做到知识的整合,各学科领域间的整合。
如中班的主题《我爱我家》的二级主题中《画妈妈》这个活动的目标是通过说说画画妈妈,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关心妈妈,爱妈妈。可见,这个活动不仅仅是让孩子会画妈妈,更多的是爱的情感的激发。
因此在活动的准备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将妈妈和宝宝的的照片做成ppt让孩子直观的看到了妈妈。让孩子说说自己的妈妈长得什么样?有的孩子说:“我妈妈的脸瘦瘦的,有的说我的妈妈胖胖的。”
孩子还观察到了妈妈的发型,有的孩子说:“我的妈妈是长头发,我的妈妈头发是卷的而且是染发的。”孩子边说我边将妈妈的基本特征画下来。在画的同时有的孩子会说:我的妈妈也是这样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再现不在身边的妈妈变的具体形象了。一个原本枯燥乏味的活动变的生动并且富裕了情感的寄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主题《秋天里》有一个活动是美丽的菊花。目标是让孩子感受秋天的美,认识一些常见的花。并尝试用线条进行绘画。现有的资源来看没有那么多品种的菊花。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网上收集各种有代表性的菊花做成ppt.让孩子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孩子会发出惊叹声:哇,好漂亮呀,像烟花,像妈妈卷头发。这是什么花呀?在孩子们的疑问中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菊花,而且有着不同的名字。在介绍完一些尝试之后,老师就演示如何用线条画出美丽的菊花。孩子饶有兴趣的看着,当他们一幅幅美丽的作品完成之后,我马上拍摄下来并从电脑上播放出来。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电脑里播放出来时,别提有多开心了。
现在的美术活动不只是一节单纯的美术活动,渗透了主题目标中的许多的知识经验。如:中班主题《在动物园里》就要求幼儿画一画动物。动物虽然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但是由于动物里孩子的生活较疏远,如何表现动物的肢体动作,把动物的基本特征表现出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具体活动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
如:美术活动《调皮的猴子》这个活动。
我先收索关于猴子生活的视频,包扩猴子爬树,又是怎么睡觉的,猴子有什么本领等。先让孩子看看猴子们在干什么?孩子们说:“它们在爬树,它们趴着睡觉,它们蹲着吃香蕉。”当孩子们对小猴满怀着热情时,我将如何画小猴利用投影仪掩饰了一下。当孩子们看到活泼可爱的小猴用简单的几笔画出来时,个个都很兴奋,他们都迫不及待的想试一试了。就这样神态各异的小猴在孩子们的笔下诞生了。
《可爱的熊猫》,熊猫是我们四川特有的珍稀动物,但是在我们阆中还是无法和熊猫近距离的接触,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课件,有各种姿态的熊猫,有各种精美的图片,有各种熊猫的优秀美术作品,幼儿可以大开眼界,轻松地掌握熊猫的外形特征,使孩子兴趣大增,画出了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图画。真是栩栩如生,充满童趣。多媒体课件就是这样能使活动变的开心,有乐趣。
(三)、积累感性经验,提高审美意识。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除了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还应设法帮助幼儿扩展经验,包括组织幼儿参加有趣的文体活动和外出游览,广泛收集与主题有关的图片、录像、动画、美术作品等。通过欣赏、观察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加深对绘画表现力的认知和理解,为幼儿积累丰富的想象创造条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比如:大班的美术活动《有趣的大树》,要求每组幼儿通过合作,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四棵大树,从树上要体现出四季的变化。由于幼儿感知水平较低,对于四季变化很难理解,而且对已过去的季节特征已经淡忘,因此这次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若只凭教师口头描述四季特征及树的变化,必然会枯燥无味,引不起幼儿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好多了,我们利用多媒体把四季轮换制作成动画形式:春天,天气转暖大树开始慢慢的从枝头冒出小芽,并逐渐长成绿叶,绿叶很快长大,到了夏天枝叶茂盛。秋天,树叶颜色慢慢变黄,并从枝头一片一片飘落下来。冬天来了,树上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天空撒下片片雪花,在枝头积了许多白雪……同时加上教师的.贴切优美的讲解,使幼儿在几分钟之内就感受到了四季轮换及明显特征,丰富了关于四季树木的感性经验,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意识,为最终的创作做好铺垫和准备,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方法和各种材料创作出了不同季节的大树,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使美术活动更具游戏化,生活化。
我们不能把美术活动局限为画画,手工制作,剪纸贴画都是美术活动。孩子把美术活动看成是游戏,那么我们就应当像游戏那样去教学,教他们观察,启发他们想象,鼓励他们勇敢地用自己的语言画出所看、所想、所爱。
《蔬菜娃娃》是利用各种蔬菜的形状的特征装饰成有趣的动物。怎样引导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思想,多媒体的运用实现了这个想法。
制作好的蔬菜娃娃不能防止太久,否则会变形,因此必须在活动中让孩子欣赏怎样制作。但是教师现场制作蔬菜娃娃看我定需要较多的时间,而且只能欣赏到一种作品的制作过程我就实现将制作的过程拍下来,剪辑好。并将制作完成的作品制作成幻灯这样幼儿可以直观的看到形态逼真的蔬菜娃娃。
最后,孩子们悬着需要的材料制作蔬菜娃娃。教师也将幼儿的作品拍摄下播放出来,一起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我门还进行了一次最佳创意奖的颁奖呢!
(五)、提高教学的灵活性、随意性。
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示范往往是通过手绘,这种示范存在图像小,速度慢,教师背对幼儿易挡住幼儿视线等缺点。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能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图像大而清晰,色彩鲜艳。教师能直接与幼儿进行面对面的共同沟通交流,并及时掌握幼儿反馈的信息。幼儿看得清楚,听得仔细。如果幼儿有疑问,计算机可以再次演示,强化示范步骤,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并且节约示范用的时间,使孩子有了更多的练习时间。
以前在讲评幼儿作品时,特别是泥工作品,由于体积较小,教师在结合作品评价时,一些细节问题幼儿很难看清楚,但有了多媒体中的大屏幕,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美术活动泥工《螃蟹大联欢》,我事先从网上搜索了一些可爱的小螃蟹动画,制作成一个小小的动画片,上课时播放给孩子看,孩子们看到后非常兴奋,纷纷的说:“这些小螃蟹真可爱;它们在跳舞,他们在唱歌,他们在做游戏。”我这样告诉小朋友:“小朋友说得对,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天气越来越暖和,这些小螃蟹为了欢迎春姑娘的到来,正在开联欢会呢!你看,他们又是唱,又是跳,玩得可开心啦!小螃蟹还邀请小朋友也去呢,我们每人做一只小螃蟹送他们去开联欢会好吗?”小朋友带着满怀的热情,积极地用他们手上的材料制作着,孩子们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动脑筋想办法,每个孩子做出的小螃蟹都是最出色的作品,因为这是他们用心做出来的,里面有他们的智慧和心血。我非常珍惜地把它们摆在桌子中间,让孩子们参观学习。最后,孩子们拿着自己的小螃蟹在教室里手足舞蹈,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多媒体手段带给我们许多的便利,但带给孩子更多的是知识、信息,我将会更加努力探索,让孩子受益更多,让孩子在信息化时代接受更多的信息化教育!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运用中,还使我深深体会: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制作教学软件,必须掌握动画制作软件或多媒体写作工具软件的运用,能较熟练地制作动画、填色、配音,建立交互。同时,由于制作软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在反复实践反复修改下软件才会趋向完善,所以教师只有敬业爱岗才能顺利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
参考文献:
1、候令:《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西南示范大学出版社.1月。
2、刘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民出版社1992年版。
3、《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二
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可以说优秀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者。但在现阶段,相当一部分教育教学工作者不能够充分重视这一点,其中也包含一些教学教育水平比较高的教师,这些教师往往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教育心理学进行深入分析,也就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目前,很多教师为了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将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本课程的专业领域,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事,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也需要对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正确认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规律,教师才能适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一)充分运用鼓励的语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有意无意间的言语和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可能从此会以消极态度对待教师,甚至讨厌这门课程,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积极的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班级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胆子小,课堂上不敢发言,经过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诱导,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渐渐敢于发言,并逐渐和同学讨论问题,学生成绩不断提高,后来还担任了班干部。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鼓励的言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有很大的影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理把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主要指的是暗示从本质上而言,会使人的观念和情感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自己信任、喜欢、崇拜的人的暗示与影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期望是一种潜力十足的力量,如果学生从教师的表情或行为中感觉不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往往也会以消极的情绪对待教师,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的一次不良态度,有可能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深刻的影响,最后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品行也随之变坏,可见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十分重要。例如,班级上的学生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担任班干部,理由是和其他学生相比,教师比较偏爱班干部、关心班干部,这就是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积极期望;但有一次班主任没有经过全体学生投票选举,便直接指定一个学生担任班干部,这使班级上有些同学很不服气,认为教师偏心,就这件事而言教师没有树立好公正公平的形象,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消极态度,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合理把握“期望效应”,积极鼓励和关心学生,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期望,使性格内向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合理运用关爱心理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主要两种:社会交往动机和荣誉动机。前者表现在:学生愿意为自己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取得教师的信任与关怀;后者表现在:希望自己在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肯定等。这两个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注意多花时间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切实帮助学生处理学习或生活中的难题,并适时给予学生表扬,使学生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获得老师的信任与关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当前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普遍较重,其中有很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其在家里处于中心地位,在学习里如果不能获得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落差。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班主任更要以人为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关心学生,主动帮助、爱护学生,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得到教师的关爱后,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校中去。
四、结束语。
总之,充分认识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合理科学地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嘉芮.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15(08):59.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三
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并不会是单独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產生一定的制约,一般来说,生理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的改变是先后进行的,生理的变化必然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而由于心理作用的影响,生理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的反应。从客观上来说,色彩是对人的一种刺激和象征,从主观上来讲,色彩又会使人产生一定的反应和行为。色彩心理学即是对这种客观和主观上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明白当人们受到什么样的色彩刺激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比如,通过研究发现,红色能够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导致心理上拥有温暖的感觉。而将色彩心理学应用到家居上,一定能够更好的、更合理的搭配出家居的色彩,从而使居住者从生理和心理上更加舒适。
一、家装设计中对色彩心理的基本要求。
在进行家装设计时,家居本身的室内环境和居住者自身的性格都被考虑在内,居住者对不同色彩的不同受激反应也会被考虑在内。在不同的方位上,不同的时间上,室内的色彩会因着自然光线的改变而不同,色调冷暖也不同,自然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经验的家装设计师会将空间和时间的影响相结合,极尽所能的去调整室内的色彩,以期创造最好的居住环境。例如,使用空间的对象不同,他们对色彩的要求就会不同;根据居住者在室内活动时间的长短不同,就会对视线条件的规格提出不同的要求;再者,色彩和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色彩的反射会影响其他颜色,从而对居住环境和居住者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由色彩的变化引起的情感的变化,对于家居装饰的设计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1.色彩的搭配问题。正如梵高所说:没有不好的颜色,只有不好的搭配。家装亦是如此。不同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着色彩的效果,而同一颜色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有可能呈现处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家装色彩的搭配中,色彩之间要有主次关系,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房间布局,色彩的主色调也应有所不同。色彩搭配时要考虑背景色、主题色以及强调色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背景色决定主体色,而主体色又决定了强调色。为了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可以更好的利用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色彩的统一和变化,得到更适合居住者的家装风格与环境。
2.不同的场合应该具有不同的色彩心理。对于居住者来说,不同的空间,例如客厅、餐厅、卧室及书房场合的不同,具备着不同的功能,在家居设计时,设计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充分利用色彩对于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例如,客厅一般使会客和家庭聚会的场所,在设计时,最好采用暖色,带给客人和主人以亲切感。客厅色彩的色调应该是以明亮而又舒适为主,并且具有较大的色彩跳跃度,将突出的重点放在装饰部位,显示主人高贵典雅的气派。
3.色彩明暗度的对比要适中。在如今的家居装饰设计中很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明度和暗度之间的调和不合理,及色彩的明暗对比度没有达到一个舒适的状态,要么过强,要么过弱。设计师应该明白,所有的色彩都可以归纳为不同的系列色,同一种系列色也会有不同的色彩上的深浅差异,而不同的系列色之间也会有不同的明暗上的差异,因此在室内的色彩应用上,应该更加注重色彩明暗度的不同所带来的视觉以及心理的变化,从而合理的利用色彩明暗度的不同空间关系更好的调和。
4.忽视了色彩的色性在家装中的作用。色彩的冷暖属性即为色彩的色性。不同的颜色都有自己不同的色性,色性不同,带给人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黄色色系和红色色系能够带给人温暖的感觉,这种能够带给人温暖感受的色系属于暖色系。而蓝色色系属于冷色系,一般带给人冰冷的感觉。现如今的家装设计中,往往忽视了色彩带给人的冷暖感受,而仅仅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感,对色彩进行随意的搭配,却忽视了彩色色性的重要作用,居住者通过家装,期望得到的效果是自己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适合居住,更加令人心情舒畅,而不仅仅是色彩的渲染,仅仅追求视觉上的震撼,却忽略了家装原本的目的是“宜居”。
物质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日益提升,对室内环境的质量和个性的要求也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提升而增高。色彩心理学在家装设计之中的应用便应运而生。在将色彩心理学应用在家装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居住者的年龄层次、个性爱好、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不同的性格不同年龄的人对于色彩的审美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家装设计时,我们还应该考虑所服务对象的生理以及心理特性,以便搭配出更好的,更令人满意的家居色彩。
参考文献:
[3]曾文可.关于家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问题的研究[j].智富时代,(01).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四
合理运用管理学原理可以提高酒店管理实务的管理质量,在管理学原理中,科学地选择几个管理学原理并渗透到酒店具体的管理实务中,可以过更好地实现酒店的管理目标,并且不断提升员工的智能,挖掘每个员工的潜力,最终实现富有弹性的酒店实务管理。
本文针对几个管理学原理来具体展开论述。
日常生活中的管理工作都离不开管理学的管理原理,违背了管理原理的管理工作是一种不科学的、低效率的管理模式。
对于酒店管理实务来说,也应该要以管理学原理为管理工作的核心思想,在管理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探索,这样,酒店管理实务工作才能够做的更好。
一、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是管理学原理的一个重要原理,为实现最佳管理模式,我们首先要对系统进行分析,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要抓住系统的三个重要环节,即目的性、层次性、全局性。
首先,目的性。
即我们要明确某一个系统下的管理目的最终要实现怎么样的管理效果。
有目的地去进行管理,才能够更好地组织系统中的各层关系,发挥组织中每个个体的最大能力,最终达到最佳管理效果。
其次,层次性。
要求对系统进行科学的分层,分层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酒店管理实务的内容繁多,没有进行必要的分层管理,很难将各个层面兼顾得很好。
将酒店实务管理进行分层。
另外也可以根据酒店的前台服务、房间服务等等来进行分层管理。
在一定的层次下,酒店实务管理工作的条理性会更强,管理质量会更高。
最后,全局性。
酒店的实务管理是一个大的整体,因此,具体的实务管理工作都应该要符合整体性要求,要以全局为工作基准,这样,酒店的实务管理工作才能够满足全局性要求。
二、整分合原理。
根据管理学原理要求,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地综合,这样才能够头实现管理的高效性。
因此,整分合原理要求酒店实务管理要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安排,并且在各个工作范围内,设立一个核心管理职位来对员工进行综合管理。
整分合的管理模式下,员工之间的所属关系明确,哪个员工属于哪个部门或者管理单位去管理是很清楚的。
整分合原理运用在酒店实务管理中是十分有效的,因为酒店实务繁杂,没有进行划分管理难以面面俱到。
三、反馈原理。
在对酒店实务进行管理时,要应该做到信息的反馈及时等要求。
反馈原理即要求在管理过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管理工作必须满足及时、灵敏、准确、的反馈要求。
反馈原理运用得当,才能够提高酒店实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保障酒店的管理工作有序地进行下去。
四、能级原理。
能级原理主要针对员工分配来讲。
如何将每个人安排在适合的岗位是十分重要的。
能级原理要求将不同的个人,根据其能力大小,分别安排在适当层次的组织机构中,以满足人尽其才,能者多劳的工作需求。
摆正每个人的位置,才能够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做好酒店的实务管理工作。
五、弹性原理。
酒店的实务管理工作相对繁杂,而且工作中碰到突发事件的几率也较高,因此,酒店实务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这样才能够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化,最终实现酒店实务管理的动态管理。
弹性原理运用到酒店实务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帮助酒店在客观环境下,在动态管理过程中,实现酒店的管理目标。
酒店实务管理具有弹性,酒店才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运用管理学原理来对酒店实务进行科学管理,有助于提高酒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酒店的管理应该要以服务为基本点,而做好服务工作最重要是要对酒店大小实务进行合理的、有秩序的管理。
要合理组织酒店实务管理中的各方因素,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特长和能力,并且对管理层级进行科学的划分,这样,酒店的实务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效果。
[1]雷小生.谈《管理学原理》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管理学原理》说课脚本[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宋明璐.基于管理需求下的酒店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五
作为中职班主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从而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进而更加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氛围内养成自身的个性、创造力,以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取得最佳的绩效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中职学生心理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生活在单亲家庭或是离异家庭,父母双亲都在的家庭只占少数。心理存在或多或少的阴影,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以后,就会产生“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否则,心理就容易失衡,无法健康发展。马斯洛还说:“在幼年时期就得到安全感、变得坚强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威胁,往往仍能保持安全感和坚强性格。”结合部分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可以看到,这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少温暖、关爱、理解和谅解,而与之相反,如果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再争吵、冷漠、责骂、苛刻甚至是带有家暴的情况下,就会使他们的心理层面留下负面的甚至是仇恨的情绪,对他们的情绪影响是极其直接和不利的。因此,当学生来到学校,融入到一个新的集体致歉,内心是对新鲜事物充满的希望的,希望可以得到老师和身边人的认可和关爱,从而使自己孤独的内心得到安抚。因此,我们中职班主任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知识理论的同时注重心理引导,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激发其潜能,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定能全面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呼唤积极心理学。
众所周知,中职班主任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许多班主任每天处于学生的迟到、旷课、作业不交、上课违纪、说脏话、打架等等琐碎管理之中,这样的教学理念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并且班主任的工作量大、辛苦。由此得出的一个问题值得深思:把注意力放在问题与不足上,真的可以使我们教育成功、学生改头换面吗?这种做法从表象上看的确有帮助,但无法从深层次上解决问题根本。如何能够驾轻就熟、从繁杂的事务中理出头绪,做到四两拨千斤,从源头上改善这种现状,相信这是每个中职班主任想要得到的理想境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将学生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力量,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中职学生是一个极具挫败感的群体,作为中职班主任,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发现、解决这种消极方式上,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帮助学生发现和挖掘自身存在的积极美德和潜能,从心灵深处引导培养学生。使其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观,有生活目标,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获得和激发积极力量克服现实中的诱惑和困难。所以,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如此,定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中职班主任如何在工作中渗透积极心理学。
要做好中职的班主任,当好中职学生的引路人,我想首先中职班主任要懂得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其次中职班主任要会善用“期望”的理论;还要学会巧妙利用“破窗”效应。
(一)惯用“赏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将积极心理学的开放、欣赏的方法作为教学内的常态做法,以“赏识”眼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和其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中职生是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逆反消极心理强烈的群体。既没有幸福感,也没有成就感,把前途看得一团漆黑。如果中职班主任再用传统的教育方式,难免只能重蹈覆辙。
(二)善用“期望”。中职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的中职生绝大多数并不是有智力问题而学习不好,相反他们其实相当聪明。他们之所以沦为差生是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受到了太多的反面的信息和心理暗示,中职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智力不如别人,几乎没有对实物成功的自信心,对学习更是提不起任何兴趣,成绩的好坏有时候学生抱着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那么教师对后进生的态度冷漠,学生自然而然的对教师也会更加疏远,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表面貌似坚强的他们都有着一颗极其脆弱的心灵,教师如果再工作中能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赞扬,把自己的期待态度让学生可以明确的感知的到,那么学生在感受到这种期待的通知,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正如英国教育家车尼斯所说:“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
(三)巧用“破窗”。面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如果班主任不能及时预防、干预、修复,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破窗效应”,破罐子破摔。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会应验。所以中职班主任要巧用“破窗”,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对学生的教育做到耐心细致,尤其是对于一些心灵相对脆弱的后进生,那么就能将“破窗”遏制在萌芽状态,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六
摘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小学生创造了新的教育环境。本文从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及信息技术给小学德育教育带来的机遇入手,重点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网络信息技术为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可用资源,且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在空间和实践方面的限制,能够实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有机结合,并有效地开拓了小学德育教育空间与时间方面的范围,实现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信息实时共享。因此,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在传统德育教育的模式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新的小学德育教育方式。
1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
1.1道德教育素质:众所周知,由于年龄关系,小学生在心理、价值理念等诸多方面都显得有些幼稚,而这也正是一个人进行学习的最好时期。作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指导小学生认同和遵守社会公德,培育起讲文明的良好意识,建立起优良的品质及坚毅的意志,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还涵盖学习,生活的习惯,行为方式等。
1.2思想素质:小学生要初步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热爱学习,关心集体,培养小主人的意识。另外,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创造幸福的美好生活。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险不畏难的精神,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和人,树立正确的处事观念。
1.3心理素质:诚实守信作为教育当中尤其关键之处,必须教导学生讲诚信。另外,还应养成学生正直勇敢,不惧艰难困苦的精神意志,帮助其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勤于任事,主动学习,关心他人,德育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让学生具备创意拓展能力的发展,促进自我道德素养的提高。
2信息技术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机遇。
2.1为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可选择性,人们能够自主选择网络信息的形式与内容,避免传统德育教育的枯燥乏味性,使小学德育教育变得趣味性更强,形式更加多样、灵活,内容更加丰富形象。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的多媒体信息,更加具有感官多种刺激性,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2有助于小学德育教育理念的更新: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覆盖领域逐渐扩展。师生之间应突破固有的`教学身份的限定,渐进为具有平等意识及相对独立的地位。由于学生的动脑动手力较强,更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小学德育教师应在引入网络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尊重,启发学生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网络信息自身具有易得性、可选性和多源性等基本特征,学生和教师均能够较为简便地从中获取所需信息,从而削弱课堂教学的肃穆感,提高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而对于小学德育教师而言,由于其在网络技术应用方面不占据优势,因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七
3.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媒介作用:第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感知情感并作为领悟,信息技术可将音像视频以形象、活泼的动态影像来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能置身于情感的天地中。例如在作为同学彼此间应团结友爱的宣传教育时,倘若教师只是单纯的说教,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如果教师能以信息技术,寻找部分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的视频。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能够以客观公允的立场来认识对错,以此来引发学生们进行公开讨论辨别是非曲直。以较好的帮助学生建立优良的道德品质。其次,运用信息技术缩短时空距离,拓展德育空间。德育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早上是否向老师同学打招呼,课间活动是否追跑打闹等,教师都可以选取典型片断,及时用数码相机记录下来,利用班会时间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自己的行为被拍成录像,既能受到激励又会接受督促。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的时空优势,让学生走进“聊天室”,在班会课的时间段,实现班与班之间的“主题对话”,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在同一网络时空里各抒己见、博采众长,促进各个班级都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最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达成家庭德育的目标,在将现代信息技术也导入到德育教育当中。有助于在教师和家长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教师能够以网络将学生相关的音视频信息传送予家长知晓,让家长能形象的观看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进而能够更好的对教师取得信任感,并对孩子更具有信心。另外,教师还能应用网络来构建起家庭与学校的联络沟通平台,并在校园网的主页面上增设链接,家长只需输入学生的学号即可进入到平台。能够使自己了解孩子的生活表现和学习成绩,对孩子在班级中进行课内外活动,能够和班主任名任课教学、学生自己作为沟通与交流,促进家校的紧密联系及互动交流,让校园德育教育的有序推进。
3.2有效营造丰富多彩德育环境:首先,建立班级网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校园网建立班级网页,发挥集体协作的精神,以集体的智慧来增强集体意识。各班级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灵活地设置栏目,如班级展示、德育目标、学习园地、知识窗、团员之友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而且通过班级网页评比,又能增强竞争意识。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地扬长避短,使内容更丰富、页面更新颖,不但能使访问者耳目一新,更能使制作者在技术上得到很大提高。其次,构建个人网页,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信心,在校园网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个人网页,学生按照自己的思想动态和知晓的计算机技术,创建有着自我格调的个性化网页,能够增设德育教育档案、学习心得、人生格言等分项栏,在网页上彰显自我才艺,提升认知度月,并促进自我的分析及辨识能力,进行个人最佳网页评选。以提升网页技术含量,完美的达到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不仅培育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又促进其内心的充实与愉悦。最后,创设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心灵的沟通。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往往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困难,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解决这一问题。此外,还可以收集与学校德育相关的问题,利用网上测试、调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实现行为自律的德育目标。总而言之,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把现代德育教学思想充分灌输到德育教育中去。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中去,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作者:黄鑫单位:新城区胜利街小学。
参考文献:。
[1]勾华.对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3,14:174.。
[2]廖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八
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革新步伐进行了促进,在这样的形势下,小学教育也不在只是局限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心理学在教育教学的体系中得到融入。但是由于小学教学领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主要是對西方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借鉴运用,这导致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较大的问题,这种形势下要求相关教育部门对小学阶段的教育心理学运用实践力度进行加强,促进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小学阶段进行教育心理学运用的意义。
首先,小学生由于年级较少,处于教育和学习的初级阶段,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和价值观,在小学阶段教学中对教育心理学进行运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生的消极心理和情绪进行消除和引导,对其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其次,在小学初级教育阶段进行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可以使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心理,以此为基础进行针对式的教学和课堂设计,可以使学生更为积极的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得到课堂的优化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最后,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的心理进行一定的了解,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身心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发展进行有效的促进,并且对于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下针对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及应用进行思考。
二、小学阶段教育心理学应用分析。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特征分析及品德道德认知培养教育。
从对小学阶段学生对情境和道德观念的判断来分析,不同学年段的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在儿童阶段,对于一些简单词汇进行混淆,例如:友谊和包庇、英雄行为和勇敢,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是需要进行引导的,通过相关的资料数据调查发现,小学生从他律和自律、律他和律己以及片面到全面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可以对教育心理学进行有效的应用,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进行教育心理学运用时,可以通过讨论来分辨是正确还是错误,例如,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针对某件事情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具有一致的态度,不可以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使学生养成自身的辨别对错意识,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对各种观念所存在的含义进行分清;另外可以通过经典的预言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狼来了”,使学生意识到说谎的危害;同样也可以举办相应的活动,通过自身的感受,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意识到不良行为和习惯所可能产生的危害,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在心理和道德观念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差异分析及教学设计优化。
差异心理一直都是教育心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较为明显。这就使得小学阶段的心理差异教育相关研究变得重要,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初级学习阶段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目前,我国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差异实施个性化和全面化的发展培养,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的倾向和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首先,是对心理差异研究内容的分析。在对心理上的差别性以及共同性进行遵循的原则之上,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差异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综合发展水平所存在的不同,例如言语、智力和学科学习的水平和能力差异;发展特点所存在的差异则为认知风格、自身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的特点等;而针对发展的倾向差异而言,则主要有心理水平的降低以及提高的可能倾向,或者是心理特点所可能发生的发展倾向等,这三方面的差异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其次,小学学生心理差异分析的应用,对教学计划的优化意义重大,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基础起始点,为针对性教育和特殊性教育提供了主要的依据。通过进行相关活动的举办,对学生的各方面差异进行分析。例如,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和词语重组训练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词语表达能力进行试探;也可以通过故事分析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风格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心理学的相关测试对学生的发展倾向进行相应预测,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实现了对学生心理差异的鉴别和诊断,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和优化,这对于小学阶段基础教育而言意义重大。
结束语:
小学阶段教育中极大的促进助力就是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关教育部门以及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重视,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与此同时,对我国心理教育学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对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心理学所发挥出的重要性进行明确,对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吸取和借鉴,创建适合我国小学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基础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九
要想将视觉心理学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培养幼师的综合能力;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培养;课程设计上多融合心理学范畴。
1.培养幼师的综合能力。
视觉心理学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毕竟是较为新的'尝试,融合了心理学范畴,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的学校要重视起来,制定方案计划,分步实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基本功训练为重点,开展幼儿美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理解美术行为的整体教育价值,明确美术教育是思维与知觉发展最有利的媒介形势之一。
2.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培养。
视觉心理学本身就较为抽象,另外美术教育也较为枯燥,如果课堂中一味的只是知识的传输,我们的幼师就会失去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氛围,培养师生的良好关系。在讲解好视觉心理学的基础上,多采用具体的实例对幼师进行教学,让他们感受到该教学方法的乐趣,同时要多鼓励幼师专业的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美术方面的看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融洽的课堂气氛,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程设计上多融合心理学范畴。
视觉心理学侧重于从心理方面进行传输。所以课程设计上要多融合心理学范畴。在美术教育学科基础课中增加视觉心理学的学习,将美术教育不能简单的看作是艺术或只是审美,因为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感知与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课程,是儿童心智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只有这样,在课程设计上融合了心理学范畴,才能更加的将视觉心理学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中。
总之,幼师专业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而美术教育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发展幼师美术教育意义重大。本文重点讲解了视觉心理学在幼师美术教育中的运用。通过运用视觉心理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师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在以后的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要更加突出视觉心理学的作用,以此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十
一、书法教育的“萌芽期”(学前班年龄段)。
这一年龄阶段为学前年龄心理学反应阶段。这时幼儿学习书法的态度取决于外界的因素较多,家庭影响、社会影响(书法的社会表演活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书法活动等)都可能成为幼儿学习书法的发起点。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书法书写的运动节奏规律表演特征,正好符合了这个年龄阶段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天生的好动,与取悦于家长的表现特征是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这些表现是学书法的良好苗头,即书法教育的萌芽期。这时期“小芽”极其脆弱,家长和老师少许的教育失误即会使之“夭折”。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学原则,应该是以表扬鼓励为主,正确引导,多用适当的符合实际的激励性语言和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动作语言(赞许的目光、肯定的微笑)或给与适当的奖励。因为这时期孩子的学习特征主要是希望与家长的感情交流,期待对教师的情感对话,表现了孩子寻找自我定位的最原初的状态。所以在这经不起风雨的艺术萌芽阶段,我们家长和教师的着眼点应该是细心地呵护与精心地培养。在这一时期教师和家长一定以鼓励表扬为主要教育形式。
二、书法教育“幼苗期”(一、二年级年龄阶段)。
书法教育中,这一年龄阶段主要心理特征表现在8至10岁的学生身上,他们的学习兴趣已经初步建立,真正的学习目的尚且模糊,可理解为“幼苗期”心理状态。在这一时期各种矛盾已经开始出现,如学生的欣赏水平的提高和自己表现能力的滞后(即眼高手低)等。这一时期学生总是看自己所写的字“不顺眼”,这说明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从以别人表扬为主,逐步地具有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因为他们更多地注意别人书法作业中的优点,而忽视自己的长处。在这一时期,教育者的做法应该是:正确分析作业中的优劣处,逐步去缩小“眼”与“手”之间的距离。在“幼苗期”阶段,教师的做法应该是真实的表扬,耐心的辅导,在心理上给孩子增强学习书法的自信心。逐步培养他们在书法学习中不断进取的顽强品格。
三、书法教育的中级阶段(三、四年级年龄阶段)。
这一阶段的孩子在学习上已经获得了书写的最基本方法,如“中锋运笔”、“笔性知识”、汉字初步的结体能力等,有的儿童也可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鼓励奖”。这一时期儿童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傲气”。具体表现为“反技法心理”:明知技法的要求却不去遵守,开始出现了许多自己的“发挥”。教师应该从挖掘笔法的美学原理和结体美学原理入手,深入浅出地比较“随意性”与“技法表现性”的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高级阶段进行必须的心理准备与技能储备。这一阶段的教学应以防止浮躁、骄傲为立足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笔法”、“结构”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少许渗透笔法意象、结体意象的知识与感受,为高级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书法教育的高级阶段(五、六年级阶段)。
在这阶段学习的少年儿童,学习心理已经相对成熟。具体表现是“技法”基本成熟,能根据临摹积累和想象写出一些书法作品,并自我感觉良好。这一阶段的孩子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稳定。在心理上对自己有客观的自我评价,不会因为得奖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为同学不恰当的评论而气馁。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书法作品的创作上,着眼点放在作品整体意象的和谐统一和形式的丰富变化上。重视书法作品的整体气势的完整和表现形态的明朗,锤炼学生的书法艺术的审美感受。根据实际,适当参加社会书法艺术活动,拓宽眼界,提高书法欣赏水平。使学生在心理上具备不断进取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书法艺术的精深与博大。热爱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人文精神基础。
要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有力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书法教育基础期的培养。才能为学生成年后书法艺术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法艺术教育,必将迈进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天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一定会发扬光大,成为炎黄子孙美好的精神家园。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十一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在实践中产生同时也服务于实践,新闻采访的实践性很强,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掌握好采访时机和手段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应付的很好。因此心理学与新闻采访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记者主动调节锻炼自身的心理活动,对采访具有很重要意义。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始终包含着一定的心理成分,都是靠一种心理动机的推动,人们对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设想,估计会遇到的问题,因此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和情绪,有时候这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想使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符合自己的目的,就要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和锻炼。
1.2记者对所接受群众的研究能够使自己的采访更加具有针对性。
通过对这一群体的了解研究,主要是明白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因为所接受的群众层次不尽相同。性别上的差异决定了男女所承担的不同,因此对新闻的选择也是不同的。而年龄上的差异,也折射出了他们不同的兴趣。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这三类所关心的新闻内容是不同的因此选择新闻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除了这些还有文化程度、职业的不同等等多个方面的差异,这些都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了解了他们的心理才能在新闻选择上就有了准绳,也就能有的放矢地发现到有价值的新闻。
1.3新闻工作者对所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是采访中及其重要的环节。
由于每个人所生活的年代、社会经历不同,再加上毎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同样的一件事物每个人有着每个人的看法和情感动机。这些也在影响着我们记者此次采访是不是能够成功。我们在采访中要仔细观察被采访者的表情变化,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采访,才能收到最好的采访效果。
2.采访是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涉及到多个方面。
2.1采访前充分了解被采访对象,先形成一定的心理认识。
采访前的准备主要是查阅相关的资料对被采访对象形成初步了解,这主要是记住自我认知的过程的形成,通过对被采访对象的.资料分析,思考,加工确定采访步骤以及适合的采访方式,以便在后边的采访中可以得心应手。但是也有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之前我们通过过被采访者的资料分析在心理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这一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记者和被采访者的距离,但是,其消极方面也是存在的,自己了解的信息还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我们在准备的时候要尽量搜集多个方面的内容,在采访的过程中,时刻保持对新闻的敏感,以发现新的线素。
2.2初次见面与被采访者拉近心理距离。
键入采访阶段以后,记者的有些变现会对被采访者地心理产生一定的效应。所以,记者在开始的短时间内对被采访者的形象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形象可以帮助双方建立相对融洽的气氛,采访过程中,通过对被访者的心理,言行,动作的分析,充分了解他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沟通状态,达到最好的效果。
2.3采访被采访者敏感问题的心理状态。
2.4利用心理学上的“共情”
所谓“共情”就是我们能充分体会到被采访者的处境,及其他的精神境界,能够明白他的切身感受。全身心地听被采访者的表达,达到一种不是为了采访而采访,而是为了去倾听的一种目的。对于被采访者的表达不做任何判断,仅仅是去倾听,倾听对方的语言,倾听对方的感受,让被采访者充分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这样的采访不仅能够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而且还可能会和被采访者结下深厚的友谊。
2.5注意观察被采访的细微变化,相应给予肯定和积极引导。
在采访之中,记者对被采访者表情以及动作的观察是很有必要的。真正的“察言观色”,并且被采访者所表现的不同随机应变地改变采访策略。被采访者的表情还有动作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非语言信息,但是这种信息也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记者在采访中知道这些才能掌握较大的采访主动权。当看到被采访者表现紧张的神态或动作时,记者这时候应该适当的说笑等来降低被采访者的紧张感,使气氛轻松下来。因此,记者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判断对方的意思。
这一类事件不管是在视觉还是在听觉上都会给人很大的冲击,所以这也要求记者在去采访这一事件时必须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随时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于任何一种的状态都能平和但是又恨紧迫的心理状态去做好采访。在这一事件中部分人的精深也收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在采访他们的时候,要掌握好他们的心理状态,做问的问题以及方式,能够被他们接受保证这一事件的采访顺利。
3.结论。
新闻采访需要记者记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不仅需要广泛的知识面,更需要记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学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记者自身的心理调整,以及在采访中,积极引导被访者的心理调整都是获得新闻采访成功的重要步骤。上文就新闻采访和心理学的关系以及在新闻采访中心理学运用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对以后的新闻采访有所帮助。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十二
[内容摘要]本文拟用浅显的心理学内容来分析平面设计语言,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受众的心理需求,引领人们了解平面设计中心理学的元素,尝试探索心理学要素的视觉化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平面设计;设计心理学;心理学元素;可视化。
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艺术设计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其意义和价值。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中,随着我国的艺术设计与国际接轨,设计系统越来越被新的思路、新的想法、新的技术所影响,不断更新扩大着其形式和思想。心理学和设计的关系也在不断延伸,设计者能够准确把握其基本概念是先决条件。因此,明确概念并厘清它们的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关于设计心理学和平面设计。
1.设计心理学的概述。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研究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如何通过意识反作用于设计的学科。其始于19世纪末,其目的是沟通消费者与设计师以及生产者的关系,应用心理学的原则来设计,是一种心理意识在设计中得到反馈的理论。设计心理学的受众目标不仅仅包括消费者,还应该包括生产者和设计师。设计心理学一方面用已投入市场的作品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行为;另一方面反过来利用心理学来合理地预测和改良设计。随着市场和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设计师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而且肩负着提高公众审美的责任。但是,人们的精神活动是非常微妙的,每个人对于美丽和丑陋、优雅和粗俗的观点也有很大的区别。由此可见,设计师必须学好设计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获取和运用有效的设计参数,为设计服务,从而设计出富有内涵且满足受众心理的作品。
2.平面设计概述。
平面设计是基于艺术学而产生和发展的,无处不在的平面设计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在拥有良好的艺术基础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好奇心,以及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和其他相关知识,这样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宣传价值才能显现出来。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将脑子里的灵感付诸可传播的媒介上,然后准确地将其转化为信息传达给目标群体。因此,设计师需要从细节入手,仔细考虑每个元素以及背后的含义,然后将这些元素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让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平面设计不仅是装饰,还需要与受众产生共鸣。优秀的设计需要良好的沟通。好的设计从理解心理学和技术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平面设计也不仅仅局限于二维的表达手段,逐渐产生了其他视觉表现手段,这样增加了设计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提高了设计的艺术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消费量。
1.色彩。
在视觉设计表现中,色彩是最有可能表达情感的,但也具有刺激视觉功能的能力。色彩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的感觉和心理,这无疑是可以启发设计者去思考的问题。任何一种设计都与色彩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如何正确使用色彩对设计师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优秀的设计师不仅需要有一个好想法,而且对于色彩要准确把握。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一种潜在而直接的,比如色彩的冷暖、强弱等,这些分类是从色彩维度、视觉质感以及色彩心理方面来划分的。在颜色冷暖方面,颜色本身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心理上的差异主要是人的主观感觉,是一种心理错觉。颜色冷暖给予的视觉体验是不同的,如橙色代表着温暖明亮阳光甜蜜等,容易被人们接受。而红色会让人产生兴奋、热情、血腥的感觉。绿色与蓝色给人平静舒缓的感觉,黄色给人明亮的感觉,这些与人在自然和生活中的感受是一致的,所以绿色有平衡人们心灵的作用。冷暖色温的感觉与人的生活经验的形成以及心理联想有关,但色彩冷暖是相对的,红色与黄色和蓝色相比,那么寒冷和温暖的感觉肯定是不同的。颜色有温度感,颜色可以根据产品的性能来决定。如药品广告,宣传点是安全健康的,所以需要以冷色为主色的画面,充分表现商品的特性,如绿色或蓝色,可以使观众产生信任感。这并不意味着色彩真的具有温度等物理属性,而是曾经的生活经验引起了人们的联想,从而产生了某种刺激内心的因素带来的错觉。设计师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合理创造并利用色彩能带给人的额外心理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色彩不仅能够带来温度的错觉,有时候,还会给受众带来关于重量的错觉。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也会造成一些错觉。凡有纯度的色彩,必有相应的色相。高纯度的色调是明媚的、激烈的、活泼的、热闹的。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产生残暴、恐怖等效果。中纯度的色调则是给人温和、优雅的感觉。低纯度的色调是暗沉的同时也是自然简单的。颜色带给人的心理反应是独一无二的,但也不是始终不变的,受众对于颜色带来的心理差异同时也会改变设计师的想法。人们的情绪受到颜色的强烈刺激,会形成深层记忆,使颜色具有独特的意义。例如有的人晕血,所以对红色有一些恐惧感。除此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颜色代表含义或许会截然不同。比如说白色在中国可能表示白事,表示一些不太好的寓意,但在西方白色代表纯洁。对于设计师来讲,在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民族信仰和文化差异,准确把握其心理反应。
2.图形。
图形实际上是一个包含某些想法和观念的标志,它通常不是单一的轮廓或形状,而是点、线、面和其他元素综合形成的产物。点是造型的基础之一,是造型最小的单位,它是设计的中心,是力的中心。在一些图形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让人感觉烦躁或者自由的凌乱的点,但有些排列很整齐的点有时也让人觉得很呆板。所以一个小小的点也非常考验设计师的基本功,同时也说明点的作用很重要。线作为一个符号和设计要素,在平面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设计师可以通过线来重新划分,编排和布局整个画面。点动成线,线条有位置、方向和宽窄之分,还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平面设计中,常见的三种线元素的形式有平面设计的线元素、不同线元素带来的心理元素不同、平面设计中心线切割原理。直线往往给人一种决定性且很直接的`视觉心理感觉。与直线相比,曲线更加自由、浪漫、优雅,更多与生命的活力和成长相关。所以在儿童用品设计中,大多采用曲线、弧线、圆,一方面是防止儿童在使用的时候受伤;另一方面也符合儿童心理。在大多数设计中,很多时候是将线的多种元素分解、重构在一起,将点、线和面整合并重新编排。面是点和线的集合。相比其他两个元素,它是平面中相对比较大的一个元素,能量表现更有优势。面有长度、宽度,但是没有厚度。直线形的面,具有和直线所表现的心理特征一样。比如三角形、矩形、四边形等,给人简洁、安定、秩序感的男性性格。而曲线形面则给人柔软、饱满的女性象征。而一些偶然形的面,比如水彩颜料和水的混合、拿吸管吹墨产生的形状,则比较自然、生动。
3.材质。
材料是设计的基础,平面设计师在设计之初需要有详细的对于材料的了解,以便可以准确地进行信息交流。材料对整体设计有重大影响。材料本身包含了扩大创意设计的巨大潜力,不同属性的材料可以诠释不同的平面设计产品,展现出不同的视觉体验,给出不同的纹理体验。如钢给人的感觉冷冷的,毛绒可以让人感觉温暖;金属制品让人感觉很重,而棉花让人觉得很轻,这些感觉主要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们的联想思维。所以设计者要积极了解新兴材料,主动提高设计水平。材料及其质地可以体现设计思想,拓展设计思路,彰显设计风格。许多葡萄酒包装以多样的瓶型,通透的玻璃材质,木质瓶塞,以及瓶颈处麻草扎系的精美吊牌评标,让消费者在习惯了城市的钢筋铁泥之外可以感受到返璞归真的浪漫情结。
三、平面设计中心理学元素可视化的设计。
方法好的设计有两个重要特征:可视性和易通性。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平面作品时,需要从结构与形式上采取夸张或隐喻的手法来强化作品的幽默感与亲切感,进而使受众能够对设计作品产生独特的理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平面设计作品的价值内涵。
1.增加平面设计的互动性。
平面设计对于设计师来说,一直都是客观与主观结合的产物,当人们在进行平面作品欣赏时,往往会产生感知与直觉等多方面的看法。这就意味着,受众将通过自身的感觉与经验来判断视线中的平面作品,也就要求我们在平面设计中必须重视直接表达对于观众的影响。所以设计师不仅利用单一的感官,还可以利用味觉、触觉等,再借助其他载体、媒介,可以产生出更加具有趣味性、多维化、可参与性的设计来。这些都是有别于传统的平面设计。为什么玩具、游戏、装置更让人感兴趣?正是因为它们的“有趣”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我们往往将平面设计的“趣味性”定义为作品给予受众会心一击,是依靠视觉感触带来心理变化的反应状态,有时候也表现为某种颠覆惯性逻辑的新颖视觉感受。还有的时候则提供充足的参与感,引发受众难以自禁的互动。它的表达方式各式各样,有的表现为幽默;有的表现为暗喻;所以充满魅力,天马行空,更能耐人回味。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创造性表现。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感觉是对特殊事物的反应,从物体的形态、气味等可以判断出事物的属性,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自觉地积累起来的经验。所以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将平面设计多维化、趣味化,一件设计作品传达给人们消息的方式不是让受众被动地去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这就是一种高级的互动。
2.要掌握受众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身体和思维都在感知着世界,外部的刺激可以使大脑获得信息,大脑在获得这些信息后进行分析,从而产生心理和生理反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设计者需要通过研究受众的心理来设计,所以有些公司会设置用户研究这个岗位,但同时也要思考设计反过来会怎样影响到受众。所以,掌握受众的心理需要是可以提高设计的影响力和质量的。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传统媒体,比如广播、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都是像老师教学生一样以线性方式来提供信息和传播资讯的。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要尽量避免单一的感官刺激,要让受众的视觉器官、触觉器官乃至听觉器官得到充分的刺激,这样可以提高刺激效果。色彩刺激是一种常见的感官刺激,不同色彩设计可以进行不同的色彩诱导,例如烧烤店和咖啡店的色彩就很不一样。
3.开拓创新设计思维。
设计者通常在设计时都会陷入思维定式,将事物概念固定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但是创新是设计的原始生命力,是设计师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设计师在保持原有设计水平之外,还要开拓创新设计思维,热爱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保持好奇心,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要经常与别人沟通来获取新的设计灵感。例如,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微博、微信等app,作为设计师,在使用这些app的同时,也要思考它们好用在哪里,哪些地方还可以再改善。因此设计师必须多听多看,了解多方面的知识,看待事物要有新的视角,通过新的视角,拿出新的解决方案,提升创新能力,和同事同学多头脑风暴,多涉猎一些领域,有助于开拓思维。结语平面设计作为视觉传达手段,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各个传播领域之中,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媒介传播信息。本文浅析了平面设计中的心理学要素,包括色彩、图形、材质等,并且在这些基础上探索了心理学元素如何可以在平面设计中实现可视化,最后可以通过心理学与平面设计的结合,走进受众的心里,了解消费者的行为,设计师在帮助受众接受更好的作品同时可以起到连接受众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赵江洪.设计心理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王梅林.图案、图形及其关系研究.包装工程,2009.9。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十三
哲学上说主观印象是客观环境在人脑中的投影,人是社会性动物客观环境不可避免得会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而茶馆的室内设计正是运用这样的心理,通过巧妙的空间设计营造宁静致远的艺术氛围,让客人在静心品茗中陶冶情操。接下来就来谈谈茶室环境对人的影响,通过次影响感受茶室环境艺术设计的魅力。
3.1古朴典雅的艺术气氛让人凝神静气。
除了精美的家具之外,茶馆中也多燃茶香。小小的茶室里萦绕着淡淡怡人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摆放的绿植营造美丽的环境,茶香创造了另一个世界。除此之外,书法和绘画也是营造艺术气氛不可缺少的要素。卷轴形式的字画装裱在墙上,中国传统的审美情绪呼之欲出。楹联和匾额的运用也相当广泛,简单的几句话瞬间体现茶室的主题使雅致的茶馆更加生动有趣。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楹联在表现文字之趣的同时,又体现了传统文化之美。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置身中国传统文化之间,让茶客感到凝神静气、心旷神怡。
3.2精美简约的室内装潢让人心情愉悦。
茶馆的室内装潢是以浅色调为主的,类似淡黄、棕色、灰绿。这些明度较高、纯度较低的色彩,不像红、绿那么鲜艳夺目,但在茶馆的氛围中却让人冷静、镇定。浅色调的运用,统一了明度较低的茶具颜色,迎合了古色古香的古朴环境,在室内中形成大色调的统一。无论是在写字楼中兢兢业业的白领,还是在餐桌酒席上纵横捭阖的商人,在这样优美宁静的环境中都能暂时放下心中的烦恼,感受悠悠的茶香享受静谧的时光。在喧嚣嘈杂的城市里,在灯红酒绿之间,这样的茶馆显得格外珍贵。
3.3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让人如沐春风。
茶馆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了多种传统文化。绘画、书法、织锦、陶艺等应有尽有。绘画是艺术的表现,也是浪漫的体现。在茶馆设计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令人感觉如沐春风。这些文化在我国优秀的茶馆中得到充分运用。例如,北京的露雨轩茶楼,位于繁华的商业区后面,又靠近元大都遗址处于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露雨轩的茶文化中融合了“禅学”,以弘扬佛家文化为主格调是“禅茶文化基地”。在这家茶楼中就融合了禅文化,创造了时间与空间的融合,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4结论。
茶馆室内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钻研。茶馆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心理学的运用使茶馆的艺术设计迎合顾客的需要,招徕更多的生意,这些心理学是智慧的体现。茶馆室内的环境艺术设计创造了更优美独特的环境,茶客在这环境愉悦心情、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3]洪燕.浅谈设计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新校园(上旬),(11):87.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十四
长期以来,在我们国家的舞蹈教学过程中,高度关注舞蹈技能的教育,却忽视了舞蹈心理的发展。舞蹈艺术所具有的艺术特点,便明确了舞蹈是以抒情为中心的艺术体现方式,然而舞蹈在人们感情表达里面所具有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心理学是能够解读人类感情的最适宜的领域。心理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但使学科内部的理论框架更加完整严密,其应用价值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在舞蹈教学中,有很多能让心理学理论发挥的地方。舞蹈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所传递的知识往往以动作为载体表现出来,舞蹈教学既蕴含了教育中的普遍心理规律,也具有其特异性的心理规律。本研究旨在分析舞蹈教学中的现有问题,用心理学的理论加以解决,以丰富舞蹈教育领域的理论基础。
二、心理学与舞蹈教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具体含义。
心理学是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较大关联同时备受关注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学做出了具体的概括:“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成果逐渐涌现,其在制造、教育以及商业等其他层面有着大量的运用。心理学汲取了非常多有关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同时为有关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心理学与舞蹈教学的关联。
舞蹈教学是一个双向性的教育行为,其需老师和学生之间共同实施相关舞蹈动作的统一和规范,其间涵盖了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等。因此由心理学层面来分析舞蹈教学行为,便能够得知,舞蹈教学是一种持续、立体以及流动的心理活动环节,具备相应的系统、架构以及规律等。在舞蹈教育架构里面,心理学往往会对舞蹈教学的具体目标与相应的任务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其间涵盖了普通技能的培育、舞蹈专业技巧以及舞蹈创新思维拓展的影响等,均非常重要。
三、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效率低。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舞蹈教学都是以老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接受和模仿实现的。这种方式主要有两个弊端。首先,教学方法偏于枯燥而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资源无法集中,自然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其次,讲授的内容抽象难懂,只靠动作的演示又难以让尚未达到专业水平的学生体会到动作的要领,导致学生动作不规范,而且难以记忆复杂的动作。因此,目前单一的教学方式致使舞蹈课堂的效率不高。
(二)只关注教学的内容,忽略学生心理状况。
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只关注动作的传授,往往忽略了学习这个以学生为主导的主动过程,而学习过程又是与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单调的奖励与惩罚措施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如果教与学的特点不相匹配,不但无法达到好的效果,还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兴趣、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变量,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
(三)训练机械化,不注重创造性的培养。
舞蹈是一种审美文化活动,而非简单的动作模仿。好的舞蹈离不开舞蹈编导家们的艺术熔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支撑这些非物质材料转化为舞蹈动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造力。然而,当今的舞蹈教学中没有注重此类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变成了单纯的舞者,而非能够通过肢体表达动作的舞蹈家,这有悖于舞蹈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四、文化心理对于舞蹈教学造成的影响。
(一)舞蹈教学偏离正确轨道。
在目前舞蹈文化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造成民族舞蹈文化的逐渐消失,导致了舞蹈教学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在最近几年时间内,舞蹈领域存在着否认民族舞蹈文化的状况。其高举“发展”的旗帜,民族舞蹈文化被糟蹋的一塌糊涂。中国所独有的民族舞蹈文化与西方的舞蹈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是在农耕背景下所形成的舞蹈文化,是和农耕背景下所产生的各式各样的文化因素相互关联、具备“和谐”社会作用的舞蹈文化。然而西方国家的舞蹈文化是以宗教为基础而创建起来的,是西方文化史非常好的展示。将中国的民族舞蹈逐渐向其靠近,必定会由于不一样的文化基石而形成较大的矛盾,最终便是形成一个“异类”。
(二)产生异化民族舞蹈的心理。
对于西方国家所具有的审美标准的认可,从而形成了异化民族舞蹈的心理。此观点指出:西方国家的`舞蹈是比较先进的,其他地区的民族舞蹈都是比较滞后、原始以及荒蛮的,因此,把民族舞蹈文化摆在需要被改造的位置处。从事实层面而言,各个国家、各个民主以及各个区域的舞蹈文化均具备其独有的展示形式,并没有优与劣的去呗。部分舞蹈人员对于民族舞蹈的发展,仅仅是对于外部的、西方舞蹈效仿。如此便导致西方的学不好,还丢失了属于自己本土的东西,最后的结果便是“四不像”。
(一)采用多感官通道的方法教学。
为了弥补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我们可以采用多感官通道的教学方法,将视觉、听觉、触觉等结合运用于舞蹈教学当中。这种方法有两个优点。首先,新颖的刺激呈现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化心理学认为,人倾向于将注意资源投射到新异的刺激之上,那么,采取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教学材料,例如多媒体,就可以很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多通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动作记忆的形成。好的方式是,教师不但讲授舞蹈动作的内容,演示动作,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触觉感受某个动作形成时的肌肉状态,甚至用不同的味道比拟不同的动作。总之,善用各种感觉器官可以让舞蹈动作在学生记忆中的表征更加立体、完整,以至于印象深刻,熟练掌握。
(二)针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因材施教。
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需要、情绪、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性格、气质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不同人格特征的学生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测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以确定学生的人格特点。例如,从气质的角度讲,胆汁质的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对舞蹈中的耐心与沉着精神,不宜用强硬的手段督促学生;而抑郁质的学生则应多进行鼓励,增加其开放性,减少直接批评避免伤害其自尊。把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
(三)善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信心。
“心理暗示”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洛夫首先应用到教学中,这一概念指学生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情绪、观念、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运用心理暗示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情绪的控制,情绪可以体现在表情和体态当中,如果发现学生情绪的某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加以转变;第二要加强表象的训练,即在心理暗示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舞蹈动作的心理表象,以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第三是通过心理暗示指导学生目标的设置和完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其在适宜的目标中能够良好发挥,从而对自己再度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达成下一阶段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大量研究表明,“心理暗示”的运用有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舞蹈中的个体意识的自由性,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协调师生关系,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等作用,应该在舞蹈教学当中更好地普及这种方式。
六、结论。
总而言之,伴随艺术教育的逐渐进步,人们自身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在舞蹈教学环节里,往往会发生非常多的问题,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需要把握更加多的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科学运用情绪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将其灵活的应用于教学实际之中,使得老师与学生均可以沉浸在欢快的情绪里面,以推动舞蹈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董玉辉.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舞蹈教学[j].艺术教育,2008(5).
[3]徐裴.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4]刘天峥.积极心理学在体育舞蹈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
[5]韩洛怡.试析如何运用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理论来指导舞蹈教学[j].教育理论,.
[6]李鑫.对舞蹈训练“科学性”的再思考[j].舞蹈科学研究,2015.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十五
伴随着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积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重视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在于帮助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人们对情感、工作和生活的体验。心理学家马丁塞林格曼、谢尔顿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关注的主体由心理异常者转向普通群体,其中很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心理调节技术可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调节和群体疏导,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研究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新导向。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将积极心理学用于解决大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运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方式,旨在帮助人们获得美好人生的学科。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相比,积极心理学注重帮助正常人获得更加健康、幸福的体验,而不是调节心理机能和矫正异常行为。这使得积极心理学对于帮助更广大的人群实现自身价值具有更大的意义。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人的幸福感可以通过四个维度进行评判:身体的感觉、成就、社交和意义。在这四个维度中,积极心理学都有相关的理论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
(一)身体方面。
在积极心理学中,正向积极的健康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目标不仅仅是保持健康状态、预防和抵抗疾病,更重要的意义是激发出人们过上长寿、健康生活的内在动力。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健康是一笔财富”的理念,这种“健康资产”,就是影响健康水平,帮助人们战胜疾病风险的一种因素。该课题致力于探索某一特定的“健康资产”对于长寿、健康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结果证明,无论是对于健康还是受疾病困扰的人群来说,积极正面的情绪状态都有正面效果。在保持同等水平的吸烟量、饮酒量、运动量和休息时间的条件下,情绪较为正面的人也普遍较长寿。干预性实验也表明,积极的情绪能更有效地抵抗流感。此外,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进食更多果蔬会增强幸福感。在韩国、伊朗、智利、美国等不同地区进行同类实验的心理学家都得出了类似结论:进食更多果蔬使人更易感到“非常开心”。这可能是由于大量摄入某些营养物质的原因。
(二)成就方面。
成就是指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促使个体接受教育或训练后获得的学习成果。影响成就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及个体需求因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人们满足某一层次的需求后,人们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成就属于最高需求层面――自我实现。受这一普适性理论的影响,成就则成为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积极心理学中,成就是个体追求有价值的工作,使之达到完美状态,获得心理满足的行为。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或者工作满意度高的人比低成就或工作满意度低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关联的情绪体验,当获得成就的满意度更高时,愉快的情绪体验进一步促使人达成成就,由此获得良性循环。成就对于个体重要性在于工作本身,而不是随之而来的报酬。当人们在某项活动中获得成就时,满意感可以起到自我强化的作用,达到高峰体验。
(三)社交方面。
积极心理学的着眼点之一就在于积极情绪,而人际关系对于积极情绪起重要作用,不论这种关系是工作、家人、爱情还是友情。正如克里斯托弗皮特森教授的概括:“我们周围的其他人非常重要。”通过人际关系,人类可以接受、分享并且传播积极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人际关系也能够通过与他人积极互动得到增强。《性格优势和美德手册》首次尝试以研究群体的方式定义人类的积极心理特质。这些特质包括6种“核心美德”,下设26种可测量的性格优势。6种美德和26个性格优势如下:智慧和知识: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求知欲、洞察力勇气:勇敢、毅力、诚信、活力、热情人性:爱、友善、情商正义:公民意识、公平意识、领导力秉性:宽恕、怜悯、谦卑、谨慎、自制力神性:对美丽与卓越的欣赏、感恩、希望、幽默、灵性在这6种美德中,“人性”中的“爱”、“友善”、“情商”与人际关系直接相关,“开放性”、“诚信”、“领导力”、“宽恕”等与人际关系联系也较为紧密。因此,人际关系的维护在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中起到一定作用。
(四)意义方面。
意义是衡量幸福感的一个方面。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并不持久,在经历一段高峰期过后,幸福感回归原先的基线水平。所以想获得长期的幸福感与满足感,需要将外在激励转向内在激励,从考虑关注外在满足转向内在满足。意义是个体内在设立的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并且当无人知晓个体的目标时,仍坚持继续,这个目标就是个体真正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在积极心理学中,意义是个体价值、生活意义和对未来的期望的综合表现。个体的价值是指个体在生产、生活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发现、创造。经历同一件事情时,人们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及态度将导致不同结果。积极心态面对挑战和打击会更好地克服压力,战胜它并走出困境,而消极心态往往会导致失败的结果。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人们面对危机或创伤表现得更加乐观,就更有助于战胜困难。促进人们树立目标,寻求意义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则有助于人们提升主观幸福感。高校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对事物认识更为积极、有意义,是个人价值得以显现的最佳途径。
二、遇到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体质状况堪忧。
近来,我国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大学生体质问题亟待解决。根据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组织的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学生的各项体质较往年呈下滑趋势。19-22岁年龄组,即大学生所处的年龄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方面的身体素质水平都有所下降,大学生的体质锻炼时间也有下降趋势。体育锻炼是指根据身体需要,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的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对促进积极情绪产生,宣泄不良情绪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间的减少,不仅影响了体质,更间接地对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
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人们如何体验他们的生活质量,包括情绪反应和认知判断,swb的评判可以从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两方面衡量。良好的情感平衡是指愉快的情感体验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优势。生活满意度是个人对生活的总体评价,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外,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途径。笔者以安徽某高校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校园生活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333份,收回问卷1333份,其中有效问卷1290份,占2015届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4.13%。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得出:在1290份有效问卷中,每项满意率较上一年均有所下降:平均分在8分-9分有10项,较上一年的17项下降较多,剩下的10项均在7分-8分之间;20个项目的全校平均分为8.00分,较上一年低0.31分。具体表现:在评选奖学金、评选先进工作方面,学生满意度平均分为7.99;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效果方面,学生满意度平均分为7.67;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生满意度平均分为7.77。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大学生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较弱。
大学是从学生变为社会人的过渡阶段,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相比较为复杂,很多大学生第一次离开家人,来到陌生的环境,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独自处理。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阅历不够丰富,情绪较易冲动,事件的发生和处理不当往往会使他们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导致不良后果。据不全面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案发率逐年上升。突发性事件发生较为突然,带来后果比较严重,处理较为困难,因此会对学生,其家人、朋友乃至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指导大学生如何预防、处理大学校园突发性事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大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大学生会面临许多不同的抉择:正在上大学,不知道以后做什么工作;快要毕业,不知道选择读研还是工作等。很多人会觉得是自己不够了解自己,试图通过向内思考的方式来探索自己、了解自己,但根本原因是缺乏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决策。大多数同学在迈入大学后无法准确给自己定位,因为某些原因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活,自我调节能力较欠缺,对学习、生活得过且过。一些同学给予大学生活过多的期盼与憧憬,但实际的大学生活与想象有大落差:欠缺专业知识的拓展、没有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和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等。安徽省某高校2015届毕业生校园生活满意度调查显示,不管毕业生是已落实就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境)留学、自主创业、求职中还是暂不就业,他们对自己从业情况的满意度平均分为7.98分,处于一般满意的水平。数据证实: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考虑,职业方向感缺失;而即便考虑过的人对职业生涯也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划,不知道该做哪些准备、锻炼何种能力,这同样会导致迷茫情绪的产生。
三、对于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的若干建议。
(一)体质提升与体育锻炼是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基础。
应该树立大学生合理膳食的观念,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均衡的饮食,促进他们的体质提升,进而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合理地增加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树立大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念。这不仅是为学习、生活打下基础,更是为了增进他们的正面情绪体验,进而获得幸福感。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学生获。
得积极情绪体验的焦点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主张关注人的内在动力。在大学教育中,老师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带动活泼、自由的课堂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好,引导、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体悟在学习过程中高涨饱满的快乐情绪。高校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在进行因材施教的时候,需要考虑年龄、能力、性格等的个别差异,教师再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有弹性、有张力,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三)全面塑造大学生人格是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的目标。
通过讲座指导、实践活动和课外实习的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升大学生挫折耐受力、自制力、毅力等,促进学生发挥自身潜力,预防突发性事件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后果。注重培养学生性格的积极方面,运用内在力量与积极情绪战胜困难,在实践中全面培育人格,同时挖掘和塑造学生潜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增强积极情绪的互动。
参考文献:
[2]李怀玉.论心理新的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十六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人类的脚步越走越快,心灵的重压也越来越大。如何让正处于人生黄金年华的中学生既学到丰富的知识,又具有健康的心理,成了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的课题。针对政治学科的特点,笔者对自己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做了初步总结,望抛砖引玉。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刚上高中的学生在描述政治学科的特点时,往往使用“枯燥”、“假”、“抽象”、“无聊”、“说教”、“没用”等具有负面意义的词汇。而高中阶段的政治学科较初中阶段理论性更强,对逻辑性思维的要求也较高,并且涵盖的社会生活范围也更广。如果学生以这种心态来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改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偏见,树立高中的政治课良好的形象,是当务之急。这就为“首因效应”的应用提供了契机。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会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任何信息对于事物整体印象产生的作用都强。因此,上好第一堂政治课极为重要。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第一堂课上我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高中的政治课的意义是什么?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后,我总结道:“就六个字,安身立命之道。”何意?学生不禁会问。我分析道:“高中的政治课主要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构成。通过对《哲学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学习,同学们对如何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探索了人生的意义,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此即安定身心之学。《经济生活》介绍了社会的经济体系,教给同学们生存的`基本知识;《政治生活》能让同学们了解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必备常识,使同学们上可以匡世救国、下可以维持生存。此即立命之学。故高中的政治课的意义由此可见。”如此一来,第一堂课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政治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事实上,每一学期的第一堂课、每一堂课的第一阶段,都是运用“首因效应”的良好时机。因此可以说,用好“首因效应”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构建顺畅的沟通渠道。
社会物质财富的累积、资讯传媒的发展、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爱,使得这一代高中生有着强烈的平等意识和维权观念,他们不再接受刻板的说教,也不再唯书、唯上。他们有着明显的优越感,自信中带着自负;他们的个人活动能力较强,喜欢我行我素;他们的学习热情随情绪起落,经不起挫折;对于学习成绩,他们有的很在乎,有的无所谓。对这样年轻又老成、简单又复杂的一代人,传统的权威型教育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如何在全新的情境中既教书又育人呢?我们不得不重新来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那么如何以学生为本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它们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据此,重新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建设理想家园,合力共促发展。
中国的国情使得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长达八至十二个小时,和他们在家里的时间几乎一样多。学校是他们重要的生活空间,同学是他们重要的生活伙伴。建设好班集体、构建学生的心灵家园,其意义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同他们荣辱与共、同喜共悲,通过各种形式融入他们中间。在课堂教学中,也应经常使用诸如“我们”、“大家”、“咱们”、“一起”、“共同”等具有平等性色彩的课堂用语,尽量少用诸如“你们”、“给我”等易产生分离性的词语。在课堂举例中,可以多举一些通过学生共同努力取得荣誉的事例。如:学习“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内容时,将校运会及歌咏比赛等集体性活动做为事例都比较适合。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形成集体归属感,才能排除外界干扰,使学生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专心致志,努力学习。
2展现人格魅力,力促心想事成。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有名的“蝴蝶效应”。在生活中,初始条件下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层层放大,就会对未来事物形成巨大的影响。政治教师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教学的意义所在。政治课自身的特点使得其教学理论既是理论教育的内容,又是进行理论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如果政治教师安于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会导致学生认知的混乱,甚至是人格的扭曲。更何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思想多元化时代下的青少年面临着信仰危机,政治教师必须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方能正人正己。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凡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人性的本真和做人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对其人格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达到感化、教育学生的目的。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说,教师是太阳,使人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摩西奶奶75岁以后开始作画,80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直至人生暮年才找到并实现自己的理想,可喜亦可叹。时代的发展使得一切都具有可能性,怎能让时间空空而过?在政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呢?这需要教师恰当展示自己的“弱点”,在教学中巧妙“留白”。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对课题、节题、框题的阅读,自己探索、归纳本课的思路,寻找恰当的学习方法,论证各种理论、教学观点,总结重难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让学生去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掘自己的潜能。例如,在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内容之前,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的文章(篇幅长短、体裁可不限,文尽其意就好)。教师在讲课前可任选数篇,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文章,讨论、归纳、论证本节的内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认识,又能使其甄别错误观点,发现自己的潜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就是进行自我创新、自我定位的一个过程;教师则好比是“催化剂”与“助产士”,应从各个方面帮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心理学化。政治课教学更应该遵循心理学规律,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与学生进行灵魂的对话与碰撞,真正实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论文篇十七
艺术心理学认为美感体验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核心,而人的情感体验与周围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在对环境艺术的探讨中得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创作思想的转变,设计师们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观念,由此引入茶馆环境设计的心理学。
1.1茶馆环境艺术设计概要。
茶馆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必须顾及方方面面。首先,茶馆的内部空间要适宜,过大会显得冷清空旷,过小则易感觉沉闷。茶馆的内部布局应当是明亮、整洁、美观的。茶馆中采用“围”“挡”的组合划分空间。例如,利用屏风、桌椅、大型植物等围出小片天地,营造别有洞天的效果,或者采用柜、台、门帘在大空间中构造不同的空间区域分隔出相应的活动区,这样使得整片空间依然畅通却井然有序;其次,应当注意的是茶馆内部的墙面和地面。墙面除了考虑经济因素和加工条件外,还要综合考虑光线、质地,使之与空间色彩协调。而地面的特点就当是稳固自然、柔和又弹性。在地面的图形设计上,多采用几何图形能增添茶馆的'活力。矩形给人阳刚之感,圆形则使人觉得柔和美丽。
1.2环境心理学概要。
环境心理学属于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它是从工程心理学、工效学发展而来。环境包括噪音、温度、空气质量、建筑设计和个人空间,噪音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3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心理的内在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追求美对身边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设计者采用以人为本的观念对艺术创作进行了改变。由此,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被汇合运用到一起。环境心理学着重从心理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表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艺术设计影响环境心理。而在具体实践中环境心理又能对环境艺术设计起指导作用。在此过程中,人既能影响环境又能被环境所影响。例如,在茶馆的设计中,环境心理学能影响茶馆内的环境设计。但是反之,茶馆内的装饰、摆设、陈列等又深刻影响喝茶者的心情,即人的心理动态。从这个角度看,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全的关系。因此,在茶馆的室内设计中既要注重环境心理学,又要关注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