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历史调查报告大全(24篇)
报告的撰写需要注意结构的严谨性、语言的条理性,以及适应受众的特点和需求。编写报告时,我们可以采用条理清晰的段落结构,每一段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果你对于某个特定领域的报告感兴趣,以下是一些推荐的资源和参考文献。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一
一、今年91岁的魏仁忠是一名抗战老兵,在他的心中有一段永远都无法忘怀的记忆。那就是1940年的6月,日军为打通进攻重庆的路线,开始占领荆州。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全面侵华战争。
(一)1939年,武汉沦陷,荆州港一度成为长江航运的枢纽。1940年,日军为打通进攻重庆的路线,开始炮轰荆州。这段记忆,对于每一位荆州人来说,都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对于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荆州籍老兵来说,这更加是一段无法忘怀的记忆。
(二)抗战老兵魏仁忠在荆州大湾那里设立军事区,不允许中国人进去,如果有误进去的,抓到了就要被杀掉的,把一些俘虏当苦力,干苦力活,有的人被整死了。
二、当时,魏仁忠只有14岁。日军在荆州的种种恶行,令他恨之入骨。
抗战老兵魏仁忠还说:“奸掠烧杀,什么都搞,把中国人不当人”。
中山路的刺柱、关押战俘的第四小学和晴川中学,虽然现在这些旧址都不在了,但是有关战争的记忆,老人却不能忘怀。
(一)魏仁忠亲口告诉我:“我晓得那个刺柱,就是木桩子,是杀人的地方”。
(二)1944年,怀着国仇家恨,魏仁忠正式参军,并被编入了当时的第二野战军,主要在荆州周边乡镇对日军进行游击战。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日军在荆州的种种侵略行为也被终结。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魏仁忠又被调往新四军江汉军区三军分区十二团任作战参谋,参加了接下来的解放战争,直到1949年7月15日荆州解放。如今,再提起这段往事,魏仁忠依然是历历在目。老人说,虽然那段日子有无数艰难险阻,自己也差点丢了命,但是他从不后悔。
他告诫现在的年轻人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勿忘国耻。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教训:“落后就挨打”。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二
1、查阅书籍
2、通过电子设备查阅资料
3、请教他人
1、“李”姓是《百家姓》中的第四大姓。根据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李”姓人口高达1。3亿,大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9%。
2、“李”姓的起源:相传,“李”姓起源于尧舜时期的大理官——皋陶。皋陶是舜手下的掌管刑法的官员。他的子孙就以官职为姓,将“理”相通为“李”。先有“理”氏,后有“李”氏。
3、“李”姓名人:从古至今,“李”姓英才辈出。比如:修建都江堰的李冰;飞将军李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诗仙”李白;唐朝著名乐师李龟年;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南唐后主李煜;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原名李尧棠的作家巴金……看来,“李”姓名人还真不少!
4、“李”姓地位:历史上唐朝皇帝均为李氏族人,除去武则天,共20位皇帝。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还对有功之人进行了封赏,其中就有这一项——赐姓。唐朝的这段历史成为了李姓最辉煌的时刻。
1、“李”姓人口密度很高,全球李姓有1。3亿人,为世界第一大姓。
2、“李”姓起源于上古帝王舜的大理官——皋陶。
3、“李”姓有很多历史名人,需要我们逐步的去探究和发现。
4、“李”姓皇帝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皇帝,这是“李”姓家族中一段辉煌的时刻。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三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姓氏,我对余氏的历史很好奇,因为我就姓余。所以我就对余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1.查阅关于姓氏的书籍,上网浏览。
1.余姓来源是由余之后,春秋时期秦国御医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他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灭西戎十四国,拓地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赐封其为秦国上大夫。由余的后代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一部分称余氏,一部分称由氏。
2.在历史中余姓的人才辈出。有宋代“八贤”之一余靖,南宋著者和刊行者余象斗,清代文学家余怀,清代京剧表演艺术家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共产主义战士余秋里,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余光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余立金,散文作家余秋雨。
3.余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五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1%左右。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四
开启尘封的历史古迹--平顶山历史古迹
初一历史课本中,平顶山的历史成了一种尘封的记忆。平顶山市坐落于落凫山脚下,因有一座“平顶山”而得名。遍布全市及县区的历史古迹如星罗棋布,为平顶山的悠久历史增添了丝丝古韵,更让平顶山市具有“鹰城”的美誉。据考古学家研究,从平顶山市出土文物表明,平顶山还是鹰的故乡呢!为了让世人对平顶山市的历史古迹有更深刻的了解,揭开其神秘面纱,特对平顶山市的历史古迹作了调查。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并以调查报告的文字形式呈现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发掘墓葬310余座,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代表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二阶段代表应国文化;第三阶段代表楚国文化;第四阶段代表两汉文化。出土铜、铁、铅、锡、金、陶、骨、玉石、贝蚌、木等各类文物达万余件。尤以铜器、玉器为大宗。
蒲城店遗址位于卫东区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20世纪50年代发现,1963年,应国墓地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开始对蒲城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蒲城店遗址是一处包括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西周、春秋、战国、汉、宋、明各个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遗址,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为主,又有两周、汉、宋、明各个时期的遗存,发现有房基、壕沟、灰坑、墓葬、水井灶等遗迹。它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根据所发现的遗迹判明,蒲城店遗址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第二阶段代表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第三阶段代表两周文化;第四阶段代表两汉文化;第五阶段为宋代遗存;第六阶段为明代遗存。
位于汝州市东北9公里嵩山少室主峰南坡的风穴山中。
风穴寺创建于北魏,距今1400年。始名为“香积寺”。隋代称“千峰寺”,唐代扩建为“白云寺”,俗称“风穴寺”。现存殿堂禅舍140余间、石桥5座、碑碣百余通,占地面积250余亩。
寺院坐东北朝西南,依山就势而建,现有金、元、明、清历代建筑百余间,主体建筑基本上按中轴线对称公布由山门经天王殿至中佛殿、毗卢殿。毗卢殿后为一高台,台上建成方丈院一座,望州亭位于寺后的山坡上,七祖塔耸立在毗卢殿西侧。位于中轴线东侧有地藏殿和观音阁,西侧有钟楼的藏经阁。唐、宋、元、明、清各代建筑俱全,并有成群墓塔。寺院建筑中以唐代七祖塔、宋代钟楼、金代中佛殿较为重要。
寺内碑碣林立,上自五代后汉的《风穴寺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下至宋、元、明、清所立之碑。或记事,或畅兴,或刻诗,真草隶篆,各体具备。
塔林分布在寺院外的山坡上,佛塔林立,星罗棋布,依其地势高低分为上、下塔林。共有元、明、清历代砖塔83座。是河南省第二大塔林。其中元塔16座,三层居多,五层较少最高者8米,最低者3.5米。合葬塔仅一座,即瑞公、显公大禅师之塔,是我国塔林中所少见的。明塔52座,清塔14座,民国年间塔1座,大部分仿明代手法,但塔的外貌更加秀丽。
张公巷瓷窑遗址位于汝州市区东部,中大街与张公巷交汇处,是一处北宋末年的青釉瓷窑遗址,张公巷窑址地层堆积厚3米左右,主要遗迹有澄泥池、排水设施、灰坑等。青釉瓷是张公巷烧制的唯一产品。釉色可分为淡青、灰青、青绿和天青等。常见的以薄胎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有粉白、灰白、洁白和浅灰,胎质细腻坚实。器形有碗、花口拆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椭圆裹足洗、椭圆平底洗、圆形平底洗、板沿平底洗、四方平底盘、盘口细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和器盖等。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外裹足的极少,个别的似裹足又不术明显。器底有支钉的绝大多数是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分三、四、五和六枚。碗、盘、瓶等器物圈足上常见透明釉露胎,部分圈足底面无釉。窑具以匣钵、垫饼、支烧和垫圈为主。
张公巷瓷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深入研究汝窑烧造工艺的流传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青瓷文化的内涵。
法行寺塔位于汝州市内东北隅的塔寺街,原法行寺院内。据明代万历年碑记:“法行寺创建于大唐”。另据直隶汝州志载:“法行寺在城法行街,本名法华寺,及梁武帝与讳志公禅师讲道处也,中有志公浮图一座,屡经重修。”
法塔平面呈方形,高约30米,上为九层八角形迭涩密檐,顶部在砖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刹。塔身南壁辟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可达第二层,室顶用迭涩砖砌筑。方形塔身的壁画砖虽经多次抽换,外型仍保留有唐代风格,当为唐塔。但从整体造型上看,塔上部为八角九层迭涩密檐,同时又为宋金时期建筑。在一座砖塔上表现出两个不同时代的风格,在我国古塔史上看实属少见,为研究古代砖塔提供了实物资料。
又称文庙,坐北面南,地势北高南低。院内中轴线明显,排列有大成殿、启圣宫、名宦、乡贤等主要大殿及廊房50余间。据建筑形式考证,可能为明代中、晚期所建。整个群体布局合理,保存基本完好。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坊为文庙主要殿堂之一,居文庙南端,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殿台高筑,柱础作圆鼓形,高檐柱,细小昂,耍头作卷云状殿顶施青瓦,有脊饰。
文明坊居大成殿之后,面阔3间,进深2间。整个建筑被后人改建。大成殿位于文明坊之后,系单檐庑殿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缘瓦兽吻,正檐斗拱。殿内设楹柱4根,正间正中脊檩有清嘉庆十六年重修字样。
启圣宫,居大成殿之后,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造型简单,无其它装饰。
清凉寺汝瓷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台地上。上层为金元时期文化层,下层为宋代文化层。该遗址是一处宋、金、元时代烧造历史延续百年的重要制瓷场所。并发现了作坊、窑炉、排水沟、灰坑、水井、澄泥池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汝官窑的典型器物及大量瓷片,此后,又先后五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大量的遗迹及出土文物证明,该遗址是一处北宋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汝官窑遗址。汝窑系我国五大名窑之一,它作工精细,胎坚质密,釉层深厚,清澈蕴润,其精湛的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汝官窑的发现不仅为汝瓷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为考古界寻找了半个世纪的汝官窑遗址之谜的悬案得以了结。1987年至2001年经过7次试掘和发掘,该遗址可划分为七层。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的发展变化,可划分为五期:第一期年代为北宋早期,即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第二期为北宋中期,即仁宗、英宗、神宗时期。第三期为北宋晚期,即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天青釉主要见于本期,这进一步证明了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和徽宗时期的二十年左右。第四期为金入主中原到金来亡这段时期。
第五期为元代。由此可见清凉寺汝瓷窑址创烧于宋初,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时期,金、元继续烧造,停烧于元代末年。
三苏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的墓冢,位于河南省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坟院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4800平方米,院门古朴雅致。门前神道两旁四株古柏苍翠挺拔,遮天盖地。雕工精细的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人两侧侍列仪仗严整。入院,迎面是一座高3.25米、宽3.54米的红石牌坊,“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枋柱阴刻苏东坡“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坊楣背面是郏邑正德年间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同《祭三苏先生文》。穿过石坊、飨堂、祭坛,就来到三苏墓冢前。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老泉苏先生墓”、“宋颖滨子由苏先”。冢前耸立墓碑,碑前分别设石供桌、石蜡台、石香炉。现在整个坟院内有588株古柏,交错葱郁,遮天蔽日,柏香扑鼻,傲干奇枝,山风袭来,满园幽穆。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他才华横溢,命运多舛,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在朝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在地方上当过8个州的太守,政绩卓着;在诗词文赋和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是我国古代天才的文学家。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贬汝州团练副使时,其弟苏辙也落职汝州。在此期间,兄弟二人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北靠嵩山,南眺汝水,峰峦绵亘,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因而赞赏此处“形胜类其乡”,继而想到: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就埋在这里关注国家安危,以尽忠贞之志!苏东坡关嘱其弟苏辙:无论我日后死于何处,也要设法运到此地安葬,并由你为我写墓志。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在常州病重期间,又给其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次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辙遵其遗嘱,与轼之子苏过扶柩将其运至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安葬。苏辙难忘与兄长苏轼手足之情,不忍心让兄长独眠他乡,便嘱其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此地与兄作伴。政和二年(公元1112)十月三日,苏辙卒于颖昌(今许昌)其妻也将其葬于此,始称“二苏坟”。
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廿十五日卒于京师(开封)安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尹杨允渭:“两公这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和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遂置老泉衣冠瘗诸两公之间。”遂称“三苏坟”。
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较大影响,后人为表彰苏轼父子之功绩,扬其美名,又在三苏坟西南300米处修建一座“三苏祠”,祠内至今还保存着元代“三苏”泥塑像,苏洵居中,轼、辙并列左右,三人身朝服、面含微笑。嵋山之颠塑有一尊高达4.2米的苏轼布衣雕像。如今,郏县人民政府又筹巨资对三苏坟内的古建筑进行修缮,每天来这里拜谒凭吊的游客络绎不绝。
通过调查,小队员们发现有如下情况,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于历史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月10日~2月20日 调查地点:公园,公交车,小区
我们知道,中国与日本是一对历史悠久的邻国,早在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就有了互相的知识交流,还互派使者去对方的国家里工作与学习。但是,这位邻国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却有着不同的形象:一个残暴的,凶横的侵略者——这个是不能被遗忘的。
时间过得十分快的,一转眼就到了2005年。这是一个世界较稳定的时代,没有了过去的世界大战那种烟火缭绕的状况,所以大多数国家的人都淡忘了“战争”这一名词,警觉也漫漫淡化在这些住在这些国家里的人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就属于这些人的范围之内。在看似和平的生活中,有许多被暗淡了的,却又十分有影响事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如“台湾问题”,“中日关系问题”,“印度洋海啸时件”等等。但是,了解的人多吗?那么我们来看看我们统计的结果:我们统计了14人的调查,有学生,有工人,有退休工人,老师等等,每个阶层都有不同的答案,中和如下图:
(1)历史问题(对侵华战争的认识、参拜靖国神社等)(2)领土问题(台湾、钓鱼岛等)(3)经济问题(贸易纠纷、东海气油田等)
(1)愤怒、抗议(2)以牙还牙,侮辱日本人(3)中国人也有责任,肯定这些人没得好
10.日本希望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你希望中国
(1)反对(2)同意(3)有条件地同意(4)随大流,看多数意见而定 从中我们可知,我们对日本这个邻邦还是有点不是十分有戒心的,所以应加强对日本的了解,才能在这个较和平的时代中具有主动。
最近,日本的一方好斗分子,在中国的钓鱼岛上进行破坏中国领土完整的事件,这让我周围的人都十分气愤,都说:“他们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竟敢在中国进行这样的活动!”之类的话。还有“台湾问题”,“中国东海油田事件”等等事件,可知他们正在无时无刻地对中国虎视眈眈。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必须认清他们,才能在这个时代中有一席之地,才能有效地防止上述事件的发生。也希望他们不要再做这类有伤自己国体的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们合作,交朋友。
成果编号: 成果类型:(b)a.个人 b.集体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 成果登记表
成果名称: 侵华日军暴行调查报告 主持人姓名及学号: 周茂青
主持人系别及班次: 数学与计算科学系 数应1002班 联系电话
页形式粘贴务必以方框线为界粘贴,若打印稿务必注意本表字体格式及装订的统一美观,力求整洁规范。
历史调查报告 总结
大部分性格内向的女孩子都喜欢游泳,打羽毛球。有一些喜欢看书、打球。黄祖贤 梁诗恩
(了解身边的历史,探寻逝去的岁月)---成都市平安桥教堂
最初,去教堂里我们见到的人就是神父了.教堂的李神甫个子小小的,要不是他的神甫衣露出的白色领结暴露他的身份,他看起来普通地没有谁会多注意他。跟他聊了聊去年开始在平安桥举行的婚礼,顺便扯上了天主教的婚姻观念。天主教认为婚姻是神圣的,一般情况下不允许离婚和再婚,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教徒得到教堂的允许才可以离婚或者再婚。这么说来,对天主教徒来说婚姻在法律保护的同时还得到了宗教信仰的保护,宗教在发挥精神信仰功能的同时还发挥了社会责任功能。
然后我们采访了位教友,据老婆婆说,她家里已经几辈人都信奉天主教,几辈人都是教友,在七几年的时候,她家里只顾做生意,忘了供奉天主,后来家里出了问题,到了97年的时候,她家立马回头,供奉天主,求天主保佑,家里也有所好转。现在,每个礼拜她都要来听神父做弥撒,和天主交流、求天主保佑、保养灵魂,像星期天,来这做弥撒的人很多,大概有1000多人,来得晚一点的就可能没地方坐。而且平安桥天主堂在门口有教友讲天主道义,她觉得对于她们这些教友来说,这是个很好的地方,让她们可以使灵魂超脱。
通过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交流,对于一些问题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对平安桥教堂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工作人员:100多年前,国外教会带来财产到成都,他们在中国买地、修建房子、传教,教会在成都兴起。后来的 “文革”十年,是中国无神论大大发展的十年,从唯物论宣传,到“破四旧”运动,对包括宗教造成了灾难性破坏。后来中国各级政府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过程中,为恢复、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出了巨大努力,平反了宗教界人士蒙受的冤假错案,恢复开放了宗教活动场所。改革开放中国恢复了宗教政策,从1958年至1995年,中国天主教已先后自选自圣主教126位。为了坚持天主教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基督教自治、自养、自传方针,有利于同外国宗教势力的渗透作斗争,对宗教团体房产等问题应采取以下办法解决:
l、将宗教团体房屋的产权全部退给宗教团体,无法退的应折价付款。其出租部分是继续采取文化大革命以前由地方房管部门包(经、定)租的形式,或由宗教团体收回自己经营,可因地制宜,由各地有关部门协商决定。包(定)租费仍按文化大革命以前的标准付给,如因房租费降低,房管部门如数支付有困难时,可由当地有关部门协商妥善解决办法或适当增加宗教事务费予以解决。
平安桥天主堂是有神父、神职人员和政府商量开放的,像这种开放性的天主教堂在重庆是很多的,他们那边教堂的恢复比这边的要全面,成都这边也有,只是少些,很多教堂现在还在努力取得恢复的权利。
问题2 小组成员:平安堂天主堂是怎样运转起来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什么?
国家宗教局拨款、教友的捐赠、100多年前外国教会带过来的财产的剩余、将一些建筑及土地出租、做各种福利获得资金。
问题3 目前主教堂的利用?
现在平安桥教堂没有主教了,一般情况下都是用来做活动,如做礼拜、唱经等。现在而言,教堂也因很多与政府沟通好的条件,成都平安桥教堂是属于公开性的大教堂,很多特殊节日的活动,现在不仅仅只有教友可以参加,大多数公众也可以观赏,这样也更有利于我们天主教的传播。而且,像很多市民期待的西方教堂婚礼,只要他们愿意,我们也会提供场地以及牧师主持的。
问题4平安桥天主堂是外国教会组织建的,那现在这边还有没有外国的教友?
中国的现在,与世界交流频繁,那么成都市享誉中外的美食之城,外国朋友很多的。现在教堂这边有外国教友,因为成都教堂也不少,零零落落的也有很多,所以具体中外天主教教友数对比我们也不是太过清楚,但是在平安桥教堂,外国教友还是不少的。像我们做弥撒,星期六就有一场专门的英文弥撒,英文的唱经班,来的就是外国的教友,神父也是外国的。
平安桥教堂位于平安桥街的“成都天主教平安桥主教座堂”,堂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堂”,又名平安桥天主堂,与“主教府”组成天主教成都教区所在地。据史料记载,该教堂区始建于1896年,历时8年时间,于1904年建成投入使用。该堂占地面积20862平方米,建筑面积10343平方米,包括教堂和主教公署。据介绍,该教堂区是中国惟一一座中西式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教堂区以全天然的楠木为主要材料,建成时间长达8年,并具有极好的防腐、防潮、通风功能。建成后这一百年内,除墙面粉刷外,没有经过一次大规模维修,是成都市目前尚存不多并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随着岁月流失,建筑的风貌也渐渐衰败,保护已迫在眉睫.。
(2)建筑结构
平安桥教堂1904年落成至今,历经二战时期日军轰炸成都和文革的破除四旧居然能够风风雨雨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教堂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木结构建筑,前面是经堂后面是主教公署,层层递进。我们就是从主教公署的后门进去的。在这里既能找到我们熟悉的传统中国建筑的的飞檐、廊柱、瓦当、滴水,又有欧洲建筑的弧形穹顶、彩玻、拱型窗面。中国的直线和西式的圆弧被结合地恰倒好处,据说整个建筑群呈现出十字型,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比较好玩的是支撑主建筑的大柱子。它们围绕主建筑四周分布、撑起整个屋宇形成四通八达的走廊,粗看起来和我们中式房屋的柱子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它们的底座呈四方型而且特别高,让我立刻联想到希腊特里亚农神庙那十二根闻名遐迩的廊柱。
大经堂有三个穹顶,经堂里光线很暗,前端设置了三个祭坛,供奉有上帝的小像。经堂大概能容纳一两百教徒吧,我们去的时候有七八个教徒在跪凳上或虔诚祈祷或念颂圣经,不敢多做停留悄悄退了出来。
(1)中西文化浑然一体
主教会客厅对面那排新筑起来的小木屋,虽辅之以中式的斜坡屋顶,却十分协调地列立于周围四坡顶的建筑群之中,和谐无间,浑然一体。
教堂建筑通常情况下均为纯粹的巴洛克或拜占庭风格。而始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平安桥天主教堂,却成为上世纪西洋文化东进成都并与之融合的经典范例。当年法国神父骆书雅用去近10年时间组织修建,竣工之后的建筑呈现出砖木结构兼斜坡顶风貌,回廊套院不失简洁大方,属典型的中西合璧之作,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中西合璧式天主教建筑之一。2006年8月,改造工程一期验收结束,就如现今我们走进来看见的景象一样:走在呈“悚”字型布局的中式院落之间,满眼又都是西洋巴洛克的经典符号,而所谓风格的排异在此竟没有丝毫的表现。
曾经破旧不堪的天主教堂也许本身就是一本书。什么能使中西文化浑然一体?我们看着主教会客厅对面那排新筑起来的小木屋,经教堂接待人介绍:对面的现代的木质房屋刻意辅之以中式的斜坡屋顶,你能感知到什么叫做渗透,因为它如此协调地镶嵌在周围四坡顶的建筑群之中,体态鲜活又毫无突兀,一个细小之处可以预见一座沧桑建筑指日可待的健康肌体。在整个教堂修建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手术”都按固有格局逐一展开,以原有精髓复制出崭新的细节,中西合璧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很多不起眼的地方显得独具匠心。
(2)忠于历史的时尚变体
大教堂正门上镶嵌着的透光十字架玻璃,为神圣的殿堂再添几分光影的神秘,吊灯的高度和墙体的色调也为服务于现代审美倾向而进行了精心的再设计,由此我们看到了忠于历史的时尚变体。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五
前言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得知存在着很多本土的以及非本土的因素在影响着制约着中国的发展。其中不乏经济、文化以及主权问题等方面。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人的爱国意识似乎并没有跟着进步,尤其对于年轻一代,爱国问题显得越发严重。就此问题,特于20xx年6月2日对石家庄经济学院xx级大学生做了关于爱国主义思想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爱国的,同时,大部分调查对象同意爱国主义思想很重要,我们得出结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是存在“祖国”这一概念的。但对于概念来讲,很多人都懂,可是我们未必能够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在说到自己爱国的表现时,往往都会说支持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受别国欺压、无理干涉等表面问题,可是难以接受的是,居然有人说出不学外语就是爱国的无稽之谈。很显然,当代大学生对于“爱国”没有一个深层的理解,只是一种作为国人的意识同时掺杂着个人情感的表述而已。
在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于“是否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一题选择了“一般”,而对于外来文化入侵,大部分同学的回答都是取其精华等类似答案。从中我们无法知晓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但不难看出其热衷度甚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数人在说,可是又有几人在真正的去辨别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很多人已经逐渐的被西方化,尤其是当代青年人,对外来文化极其狂热,而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此种现象不仅反映出了社会责任及价值观的变化,更折射出了教育的诸多弊端。
调查中有80%的人表示即使有机会也不会移民,另外20%人则表示会考虑,而且如果移民则会首先选择欧美国家。当代大学生对亚洲某些国家怀有民族情结,所以没有人会愿意在这些国家长期生活,当然国恨家仇我们是绝对不可以忘记的,可绝对不可以用仇恨去报复仇恨。然而对于一些人想移民到欧美国家的现象便可以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的整体取向了。
关于中国的现状及发展,问卷列出了xx个方面,被调查者最多可以选择5项自认为最有问题的选项,其中所有调查对象无一例外的都认为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很大问题,同时50%的人选择了法律,另有40%的人选择了政治及医疗。而关于政府各项工作是否透明及是否应该透明的问题,近90%的人选择了“不透明”和“依情况而定”,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可以客观的去面对一些事情,他们能够理解一个国家政府工作的复杂与困难,但他们依旧希望一些本可以透明的东西应该变的透明,从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代大学生是爱国的。
对于“假如中美的开战你会怎么做?”所有问卷回答都是参军、投入战斗等相似内容。没有人想到用其他方式去打击假想敌,也没有人提到是否应该立即调停避免战争,更没有人考虑去对比两国国力,这不能说明当代大学生是好战的一代,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对本国对世界的了解以及是否理性的去面对各种问题的现象,当然这其中不乏有些人已然成为“仇恨的一代”渴望用武力去还击一切对我们持有敌对态度的势力。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但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民族情结与民族仇恨,又由于对本国某些工作及文化的不满与不了解,从而滋生了很多不合理的爱国方式和爱国观点,甚至出现了“无力爱国”的尴尬局面。建议改革,从最根本的教育来引导大学生乃至所有人群,摒弃书本上的死板理论,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去感知到“祖国的存在”而不是盲目的爱国。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六
调查时间:2月10日~2月20日 调查地点:公园,公交车,小区
我们知道,中国与日本是一对历史悠久的邻国,早在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就有了互相的知识交流,还互派使者去对方的国家里工作与学习。但是,这位邻国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却有着不同的形象:一个残暴的,凶横的侵略者——这个是不能被遗忘的。
时间过得十分快的,一转眼就到了2005年。这是一个世界较稳定的时代,没有了过去的世界大战那种烟火缭绕的状况,所以大多数国家的人都淡忘了“战争”这一名词,警觉也漫漫淡化在这些住在这些国家里的人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就属于这些人的范围之内。
在看似和平的生活中,有许多被暗淡了的,却又十分有影响事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如“台湾问题”,“中日关系问题”,“印度洋海啸时件”等等。但是,了解的人多吗?那么我们来看看我们统计的结果:我们统计了14人的调查,有学生,有工人,有退休工人,老师等等,每个阶层都有不同的答案,中和如下图:
1086420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第6题第7题第8题第9题第10题1选项2选项3选项4选项题目如下:
(1)历史问题(对侵华战争的认识、参拜靖国神社等)
(2)领土问题(台湾、钓鱼岛等)
(3)经济问题(贸易纠纷、东海气油田等)2.你从感情上是否对日本人
(1)友好
(2)厌恶
(3)无所谓 3.你对日本货
(1)喜欢购买
(2)坚决抵制
(3)无所谓 4.如果发生中国人侮辱日本人的行为,你认为
(1)可耻,有损于国格
(2)高兴,活该如此
(3)理解,但不希望如此 5.如果发生日本人侮辱中国人的行为,你认为
(1)愤怒、抗议
(2)以牙还牙,侮辱日本人
(3)中国人也有责任,肯定这些人没得好
(1)日本必须真正承认错误,以国家名义道歉
(2)中国不要老是纠缠历史问题不放,应该着眼未来
(3)没有什么意思,应该注重现实问题 7.你认为中日之间的现实问题
(1)相当严重,中国必须制定强硬政策
(2)没有问题,应该坚持中日友好
(1)日本必须深刻反省,改变对华政策
(2)中国应该具有新思维,调整对日政策
(2)为美国提供支持间接干涉
(3)虚张声势,不会干涉
10.日本希望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你希望中国
(1)反对
(2)同意
(3)有条件地同意
(4)随大流,看多数意见而定
从中我们可知,我们对日本这个邻邦还是有点不是十分有戒心的,所以应加强对日本的了解,才能在这个较和平的时代中具有主动。
总结:了解与戒心是必要的,但友好也是必须的,作为现代的中国学生,我们应该做到。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七
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一、调查资料
史料统计,8年抗日,出川抗日川军多达300余万人,伤亡共计64万多人,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
(一)
青白江家珍公园湖畔,矗立着一座高近两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由红砂石修建,碑座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两侧各有“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字样。从简短的碑文上可以了解到,耿、易两位营长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均牺牲于抗战爆发的1937年,不同的是一位牺牲于上海南口战役,一位在南京保卫战中就义。而后,他们的灵柩被送回四川,由本地人出资修建纪念碑。
(二)
为了寻找抗战老兵,帮助他们能够安详地渡过晚年,由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联合省内多家机构和志愿者们共同发起的“四川老兵关怀计划”项目月29日在成都启动。据了解,该项目将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抗战老兵线索,寻找川籍或者现居四川的老兵,为老兵们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关怀。在该项目的启动仪式上一位名叫苏国章的老人泪洒会场。苏国章老人出生于1921年,17岁便在中江川北师管区参军,后加入第九十九军。在1939年,苏国章参加了长沙会战,因负伤退伍,直至1948年重新回到成都。此后,苏国章经历了牢狱之苦,又辗转多地,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定居德阳。但是,由于在战争时期,苏国章丢失了证件,此后一直过着没有“身份”的日子,生活也异常艰辛。而就在项目启动前不久,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老人才重新有了自己的户籍。
“我从1937年就参军,既然承认我是抗战老兵,我希望不是说工龄多少,而是军龄。”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张文治谈起自己的心愿时,满是褶皱的双手不禁微微颤抖。抗战期间曾有300万名川军开赴前线,抵抗日本军队的侵略,而张文治正是其中之一。“我们用徒步、轮船等方式先后经武汉、南京、苏州抵达上海,参加淞沪战役,守陈家港、吨悟寺一线,坚守了八天八夜。”尽管事隔超过半个世纪,张文治对于初入战场的回忆却依旧清晰,他并不后悔倾尽青春保卫家园,但当年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是这位年近百岁老人心中最大的遗憾。
(三)
家住资阳的94岁远征军老兵朱守信,他总是回想起自己投身抗战的日子:
1937年,年仅16岁的朱守信毅然从戎,成了成戍司管区的一名学兵。两年后,他被保送到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军官训练班,在铜梁虎峰场受训一年。毕业后回部队任排长。此时战火在中华大地上蔓延,朱守信所在部队改为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兵站总监部运输第七团,开赴云南前线。由于云南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给物资运输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在雨季,别说人了,连走惯山路的马都会跌落山下。一次,朱守信所在部队要翻越高黎贡山。高黎贡山,海拔4000多米,山上空气极为稀薄,连火都点不燃。饿了,战士们就嚼生米充饥。渴了,就靠烂水池里的水解渴。“当时,20多人挤一个帐篷,临睡前,大伙儿还在闷着气说话。可第二天早上,一个帐篷里能爬起来的,就只剩几个人,其余的全在夜里窒息身亡了。”回想起战友痛苦的样子,朱守信轻轻抹了抹眼泪。朱守信所在连队上山时有150多人,()但下山时仅剩30来人了。“我们还是二线运输部队,死伤这个样子,可想而知,当时战斗有多么惨烈。”朱守信说,让他自豪的是,他和兄弟们完成了这次运输任务。
二、调查结果
时光荏苒,全民族抗战爆发迄今为止已有78年,许多抗战时期留下的痕迹还在,而当年风华正茂的战士们如今却早已过了耄耋之年。现在全川只有100多名川军抗战老兵了,而在我所在的地区还在世的老兵已经寥寥无几。比之更少的,却是世人对老兵们的关怀。像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联合省内多家机构和志愿者们共同发起的“四川老兵关怀计划”这样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抗战老兵线索,寻找川籍或者现居四川的老兵,为老兵们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关怀的项目并不多,而那些战死的烈士们更是无人问津,除了一些将领外连荣誉称号都没有。除此之外,抗战老兵们当初所在阵营不同,现在所受的待遇也不同。
三、调查分析
所有的抗战老兵,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是为祖国而抗日的。但是,老兵们的待遇却不是一样的。留在大陆的国民党抗战老兵迟迟没有受到重视和扶助。他们大多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最大的愿望却是活的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同样身为国军的台湾抗日老兵却有每月至少6万台币约人民币15000元的“终生俸”.这主要是因为台湾省实施的“终生俸制度”,可以一次领取,也可以每月领取,而一次性领完的人还可以每个月领取“生活费”.
中国现存的很大的问题便是养老问题,政府基本无关注,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抗战老兵们现在正好处于养老阶段,因此生活困难的大有人在。因为人口基数过大,以我国目前的经济能力无法做到较好地使老人们安心养老。
在抗战老兵中的待遇也有不同,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抗战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现在国军老兵们的待遇极低。
四、问题与建议
中国国军抗战英雄在大陆的不公平遭遇,是历史上沉重的一页。曾几何时,他们是浴血奋战在抗日疆场的民族英雄,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炎黄铁汉。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国家既然倡导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那么我们就更不应该遗忘那些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们,更离不开如今健在的老兵们。
结语
无数抗战老兵,带走了他们全部的人生故事。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有人采访他们;他们走了,当然,也很少有人能知道他们,想起他们了。
老兵不死,却终究会渐渐凋零,而今已有成千上万的老兵,带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细节和故事,悄声无息地从我们身边匆匆离去,如今健在的每一位,都是一段亟待挖掘、抢救的活的历史。
老兵们不仅是历史、细节和故事,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这对他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百味错杂,甘苦自知。今天哪怕是最“年轻”的抗战老兵,都已是耄耋老人,记住他们,不仅要承认他们的抗战历史功绩,更应该给予其应有的待遇和照顾。
距离抗战胜利已过去70年,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虽然能看到一些当年战争留下的痕迹,但是人们却是已经远离了那个时代,如今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让大家遗忘了,在70年前,有怎样的一代人为我们的国家奋斗着,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坎坷走到了今天,他们付出了多少的代价换来了今天的平安。我们都无法知道尚还健在的老兵们怀揣着怎样的一份记忆坚持活到了今天。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八
我们班有四个人姓徐,是班级中最多的姓氏,其中包括我,我感到很自豪。姓氏是一种有趣的文化,我们很好奇,想进一步深入研究。于是,我对徐姓做了一次调查。
上网浏览关于徐姓的资料,了解徐氏文化,再查查百家姓,听听长辈讲述内容。
徐姓的名人有哪些?徐姓来源于哪个姓氏?徐姓的来源?徐姓的数量和人口分布等?
历史上徐姓的名人:徐悲鸿、徐渭、徐霞客、徐志摩、徐淑等
徐姓的人口数量:目前,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11名
徐姓的来源:徐姓的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
我国的姓氏文化什么有趣,徐姓也算是一个大姓了。是春秋时,徐国被吴国灭了以后徐子遗族以原国名“徐”为氏,清代满族姓氏舒穆禄氏改为徐氏。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数的23。5%,徐姓分布很广,徐姓人才辈出,有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现代诗人徐志摩,徐霞客,徐淑……难道我们不为徐姓祖先创造的辉煌而自豪吗?徐姓真是人才济济啊!目前,徐姓在新百家姓中是第十一名,也算是一个大姓了,在人口快速成长的未来,徐姓一定会成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姓氏!让我们为祖先创造的户业而骄傲!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九
史料统计,8年抗日,出川抗日川军多达300余万人,伤亡共计64万多人,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
(一)
青白江家珍公园湖畔,矗立着一座高近两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由红砂石修建,碑座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两侧各有“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字样。从简短的碑文上可以了解到,耿、易两位营长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均牺牲于抗战爆发的1937年,不同的是一位牺牲于上海南口战役,一位在南京保卫战中就义。而后,他们的灵柩被送回四川,由本地人出资修建纪念碑。
(二)
为了寻找抗战老兵,帮助他们能够安详地渡过晚年,由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联合省内多家机构和志愿者们共同发起的“四川老兵关怀计划”项目20xx年11月29日在成都启动。据了解,该项目将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抗战老兵线索,寻找川籍或者现居四川的老兵,为老兵们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关怀。在该项目的启动仪式上一位名叫苏国章的老人泪洒会场。苏国章老人出生于1921年,17岁便在中江川北师管区参军,后加入第九十九军。在1939年,苏国章参加了长沙会战,因负伤退伍,直至1948年重新回到成都。此后,苏国章经历了牢狱之苦,又辗转多地,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定居德阳。但是,由于在战争时期,苏国章丢失了证件,此后一直过着没有“身份”的日子,生活也异常艰辛。而就在项目启动前不久,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老人才重新有了自己的户籍。
(三)
“我从1937年就参军,既然承认我是抗战老兵,我希望不是说工龄多少,而是军龄。”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张文治谈起自己的心愿时,满是褶皱的双手不禁微微颤抖。抗战期间曾有300万名川军开赴前线,抵抗日本军队的侵略,而张文治正是其中之一。“我们用徒步、轮船等方式先后经武汉、南京、苏州抵达上海,参加淞沪战役,守陈家港、吨悟寺一线,坚守了八天八夜。”尽管事隔超过半个世纪,张文治对于初入战场的回忆却依旧清晰,他并不后悔倾尽青春保卫家园,但当年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是这位年近百岁老人心中最大的遗憾。
家住资阳的94岁远征军老兵朱守信,他总是回想起自己投身抗战的日子:
1937年,年仅16岁的朱守信毅然从戎,成了成戍司管区的一名学兵。两年后,他
被保送到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军官训练班,在铜梁虎峰场受训一年。毕业后回部队任排长。此时战火在中华大地上蔓延,朱守信所在部队改为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兵站总监部运输第七团,开赴云南前线。由于云南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给物资运输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在雨季,别说人了,连走惯山路的马都会跌落山下。一次,朱守信所在部队要翻越高黎贡山。高黎贡山,海拔4000多米,山上空气极为稀薄,连火都点不燃。饿了,战士们就嚼生米充饥。渴了,就靠烂水池里的水解渴。“当时,20多人挤一个帐篷,临睡前,大伙儿还在闷着气说话。可第二天早上,一个帐篷里能爬起来的,就只剩几个人,其余的全在夜里窒息身亡了。”回想起战友痛苦的样子,朱守信轻轻抹了抹眼泪。朱守信所在连队上山时有150多人,但下山时仅剩30来人了。“我们还是二线运输部队,死伤这个样子,可想而知,当时战斗有多么惨烈。”朱守信说,让他自豪的是,他和兄弟们完成了这次运输任务。
时光荏苒,全民族抗战爆发迄今为止已有78年,许多抗战时期留下的痕迹还在,而当年风华正茂的战士们如今却早已过了耄耋之年。现在全川只有100多名川军抗战老兵了,而在我所在的地区还在世的老兵已经寥寥无几。比之更少的,却是世人对老兵们的关怀。像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联合省内多家机构和志愿者们共同发起的“四川老兵关怀计划”这样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抗战老兵线索,寻找川籍或者现居四川的老兵,为老兵们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关怀的项目并不多,而那些战死的烈士们更是无人问津,除了一些将领外连荣誉称号都没有。除此之外,抗战老兵们当初所在阵营不同,现在所受的待遇也不同。
所有的抗战老兵,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是为祖国而抗日的。但是,老兵们的待遇却不是一样的。留在大陆的国民党抗战老兵迟迟没有受到重视和扶助。他们大多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最大的愿望却是活的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同样身为国军的台湾抗日老兵却有每月至少6万台币约人民币15000元的“终生俸”。这主要是因为台湾省实施的“终生俸制度”,可以一次领取,也可以每月领取,而一次性领完的人还可以每个月领取“生活费”。
中国现存的很大的问题便是养老问题,政府基本无关注,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抗战老兵们现在正好处于养老阶段,因此生活困难的大有人在。因为人口基数过大,以我国目前的经济能力无法做到较好地使老人们安心养老。
在抗战老兵中的待遇也有不同,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抗战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现在国军老兵们的待遇极低。
开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们,更离不开如今健在的老兵们。
结语
无数抗战老兵,带走了他们全部的人生故事。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有人采访他们;他们走了,当然,也很少有人能知道他们,想起他们了。
老兵不死,却终究会渐渐凋零,而今已有成千上万的老兵,带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细节和故事,悄声无息地从我们身边匆匆离去,如今健在的每一位,都是一段亟待挖掘、抢救的活的历史。
老兵们不仅是历史、细节和故事,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这对他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百味错杂,甘苦自知。今天哪怕是最“年轻”的抗战老兵,都已是耄耋老人,记住他们,不仅要承认他们的抗战历史功绩,更应该给予其应有的待遇和照顾。
距离抗战胜利已过去70年,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虽然能看到一些当年战争留下的痕迹,但是人们却是已经远离了那个时代,如今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让大家遗忘了,在70年前,有怎样的一代人为我们的国家奋斗着,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坎坷走到了今天,他们付出了多少的代价换来了今天的平安。我们都无法知道尚还健在的老兵们怀揣着怎样的一份记忆坚持活到了今天。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十
班上同学的姓氏五花八门,我的姓氏是赵,在班上的同学和老师连同我一起算上共有四人。所以我便萌发了“关于调查赵姓的来源”的行动。
1.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浏览赵姓的历史名人。
2.查阅赵姓人口的分布情况。
3.听长辈讲述自己的家谱存放位置。
1.通过读宋代编写的《百家姓》中,知道了:赵姓的祖先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日趋千里,不料徐偃王反叛,造父于是马上驾车返回首都,其后,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其后为赵氏,这就是赵姓的来源。
2.通过上网浏览,知道了历史上赵姓名人有:赵文渊,赵胜,赵云,赵恒,赵佶……
3.爷爷告诉我,我们家的族谱在山东老家保管。
1.赵姓是我国第七大家族,宋代百家姓第一位。赵兴形成于西周时期,祖先是造父。战国时期,赵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等地发展。到了秦朝以后,逐渐向甘肃,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发展。
3.据统计赵姓人口大约在2800余万人左右,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3%,是现代中国的第七大姓。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十一
史料统计,8年抗日,出川抗日川军多达300余万人,伤亡共计64万多人,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
(一)
青白江家珍公园湖畔,矗立着一座高近两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由红砂石修建,碑座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两侧各有“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字样。从简短的碑文上可以了解到,耿、易两位营长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均牺牲于抗战爆发的1937年,不同的是一位牺牲于上海南口战役,一位在南京保卫战中就义。而后,他们的灵柩被送回四川,由本地人出资修建纪念碑。
(二)
为了寻找抗战老兵,帮助他们能够安详地渡过晚年,由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联合省内多家机构和志愿者们共同发起的“四川老兵关怀计划”项目11月29日在成都启动。据了解,该项目将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抗战老兵线索,寻找川籍或者现居四川的老兵,为老兵们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关怀。在该项目的启动仪式上一位名叫苏国章的老人泪洒会场。苏国章老人出生于19,17岁便在中江川北师管区参军,后加入第九十九军。在1939年,苏国章参加了长沙会战,因负伤退伍,直至1948年重新回到成都。此后,苏国章经历了牢狱之苦,又辗转多地,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定居德阳。但是,由于在战争时期,苏国章丢失了证件,此后一直过着没有“身份”的日子,生活也异常艰辛。而就在项目启动前不久,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老人才重新有了自己的户籍。
“我从1937年就参军,既然承认我是抗战老兵,我希望不是说工龄多少,而是军龄。”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张文治谈起自己的心愿时,满是褶皱的双手不禁微微颤抖。抗战期间曾有300万名川军开赴前线,抵抗日本军队的侵略,而张文治正是其中之一。“我们用徒步、轮船等方式先后经武汉、南京、苏州抵达上海,参加淞沪战役,守陈家港、吨悟寺一线,坚守了八天八夜。”尽管事隔超过半个世纪,张文治对于初入战场的回忆却依旧清晰,他并不后悔倾尽青春保卫家园,但当年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是这位年近百岁老人心中最大的遗憾。
(三)
家住资阳的94岁远征军老兵朱守信,他总是回想起自己投身抗战的日子:
1937年,年仅16岁的朱守信毅然从戎,成了成戍司管区的一名学兵。两年后,他被保送到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军官训练班,在铜梁虎峰场受训一年。毕业后回部队任排长。此时战火在中华大地上蔓延,朱守信所在部队改为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兵站总监部运输第七团,开赴云南前线。由于云南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给物资运输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在雨季,别说人了,连走惯山路的马都会跌落山下。一次,朱守信所在部队要翻越高黎贡山。高黎贡山,海拔4000多米,山上空气极为稀薄,连火都点不燃。饿了,战士们就嚼生米充饥。渴了,就靠烂水池里的水解渴。“当时,20多人挤一个帐篷,临睡前,大伙儿还在闷着气说话。可第二天早上,一个帐篷里能爬起来的,就只剩几个人,其余的全在夜里窒息身亡了。”回想起战友痛苦的样子,朱守信轻轻抹了抹眼泪。朱守信所在连队上山时有150多人,但下山时仅剩30来人了。“我们还是二线运输部队,死伤这个样子,可想而知,当时战斗有多么惨烈。”朱守信说,让他自豪的是,他和兄弟们完成了这次运输任务。
二、调查结果
时光荏苒,全民族抗战爆发迄今为止已有78年,许多抗战时期留下的痕迹还在,而当年风华正茂的战士们如今却早已过了耄耋之年。现在全川只有100多名川军抗战老兵了,而在我所在的地区还在世的老兵已经寥寥无几。比之更少的,却是世人对老兵们的关怀。像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联合省内多家机构和志愿者们共同发起的“四川老兵关怀计划”这样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抗战老兵线索,寻找川籍或者现居四川的老兵,为老兵们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关怀的项目并不多,而那些战死的烈士们更是无人问津,除了一些将领外连荣誉称号都没有。除此之外,抗战老兵们当初所在阵营不同,现在所受的待遇也不同。
三、调查分析
所有的抗战老兵,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是为祖国而抗日的。但是,老兵们的待遇却不是一样的。留在大陆的国民党抗战老兵迟迟没有受到重视和扶助。他们大多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最大的愿望却是活的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同样身为国军的台湾抗日老兵却有每月至少6万台币约人民币15000元的“终生俸”.这主要是因为台湾省实施的“终生俸制度”,可以一次领取,也可以每月领取,而一次性领完的人还可以每个月领取“生活费”.
中国现存的很大的问题便是养老问题,政府基本无关注,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抗战老兵们现在正好处于养老阶段,因此生活困难的大有人在。因为人口基数过大,以我国目前的经济能力无法做到较好地使老人们安心养老。
在抗战老兵中的.待遇也有不同,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抗战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现在国军老兵们的待遇极低。
四、问题与建议
中国国军抗战英雄在大陆的不公平遭遇,是历史上沉重的一页。曾几何时,他们是浴血奋战在抗日疆场的民族英雄,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炎黄铁汉。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国家既然倡导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那么我们就更不应该遗忘那些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们,更离不开如今健在的老兵们。
结语
无数抗战老兵,带走了他们全部的人生故事。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有人采访他们;他们走了,当然,也很少有人能知道他们,想起他们了。
老兵不死,却终究会渐渐凋零,而今已有成千上万的老兵,带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细节和故事,悄声无息地从我们身边匆匆离去,如今健在的每一位,都是一段亟待挖掘、抢救的活的历史。
老兵们不仅是历史、细节和故事,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这对他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百味错杂,甘苦自知。今天哪怕是最“年轻”的抗战老兵,都已是耄耋老人,记住他们,不仅要承认他们的抗战历史功绩,更应该给予其应有的待遇和照顾。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十二
我们班同学的姓氏几乎各不相同,我是班上唯一姓“谢”的。这个周末的作业就是写一份研究报告,我对自己的姓氏很感兴趣,于是便做了一份调查。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谢氏的来源和谢姓的历史名人。
2、走访亲戚朋友,了解谢氏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谢氏的名人故事。
信息的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谢氏来源
出自任姓,黄帝之子二十五宗,第七为任姓。任姓建有十个小国,第一就是谢国。外族改姓也是来源之一。谢氏在100大姓中名列第24。
上网、教科书
历史名人
谢眺、谢赫、谢翱、谢迁、谢清高……
上网
谢氏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谢氏人口总数已超过1000万。
书籍
谢氏族谱
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1、我国谢氏出自任姓,为皇帝之后。得其姓者14人,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十个小国,第一为谢国。盖谢失国,百姓以国为姓,就是河南谢氏。也有少数民族改姓为谢,亦为河南谢氏。
2、在历史长河中谢氏人才辈出。有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诗人谢眺,提出中国绘画史上“六法”著名画家谢赫;南宋爱国主义诗人、散文家谢翱;明朝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的谢迁;还有清代航海家、旅行家谢清高……等等。我为谢氏祖先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到自豪。
3、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谢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24位。据统计,谢姓人口总数超过1千万。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十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日期:年
月
日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以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
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一)调查的背景。
中国向来是个崇古的国家,所以历史和文化古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特殊的感情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富足。逐渐地,遍布全国的名胜古迹也就成了人们在外出旅行时的不二选择。而随着文化古迹所处景区客流量的增加,历史遗产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近期,有关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及游客恶意行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纷纷关注。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痛心和深思以外,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破坏与保护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二)调查的目的在本次暑期实践的调查活动中,我小组以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以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破坏因素为主要出发点,通过调查与研究,了解群众心目中对于景区现状的看法,景区所属单位的态度,在原有的保护措施上增加新的解决方案,帮助景区更好地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进行保护。除了制定相对有效的解决措施,调查活动的过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们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意识,有助于景区所属单位多角度地加大对古迹的保护力度,让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能在社会各界更好的保护下,以更好更完整的姿态,向人们展示它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发挥其价值和真正效用。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的内容。
以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本次的调查内容分为以下四方面: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根据搜集得到的以上四方面信息和相关资料的查阅,针对以虞氏旧宅为代表的历史遗产、文化古迹,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
(二)调查的方法。
在本次的调查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3。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问调查法等。
在进行调查活动之前,我们先搜集了有关虞氏旧宅的相关历史资料,以普通群众和景区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制定了两份问卷。普通群众版问卷共设置了15道题,分为12道单选题和3道多选题。景区工作人员版问卷共设置了15道题,分为12道单选题、2道多选题和1道填空题。
在实地观察了虞氏旧宅后,我们分别向普通群众(游客、附近的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分发了调查问卷。但在分发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即不同的人群存在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比如在向附近的村民发放问卷时,有一部分人根本不识字,或者有些人不能很清楚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变更了原来的调查方法,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近似于采访的方式完成的。此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20份,有效回收达192份,回收率达87.3%。
在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后,我们针对调查过程中出现的真实情况,讨论分析后又提出了6个关于虞氏旧宅保护方面的问题,向景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采访,以提高本次调查的可靠性。
三、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
1、普通群众的年龄分布。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十六岁以下十七到三十岁三十一到五十岁五十岁以上。
1-1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图。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1-2普通群众对当前景区保护状况的满意程度。
通过数据的整理研究,普通群众对当前景区保护状况非常满意的占7.1%,比较满意的占23.7%,一般的占60.6%,不满意的占8.6%。
以上数据,结合我们了解到的普通群众认为的目前虞氏旧宅的保护程度,我们发现,在人们眼中,当前的保护还是存在不足的。一方面,可能是景区所属单位的正常保护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所造成的。当然,自然灾害或者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使虞氏旧宅遭到破坏的一部分原因。总的来看,对虞氏旧宅的保护有待提高。
(二)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
1、对不文明行为的态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上前劝说阻止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无视。
1-3普通群众发现其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时所采取的行动。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是使历史遗产、文化古迹遭到破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从上图可知,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发现其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时,有54.2%的人会上前劝说阻止,30.4%的人会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剩余15.4%的人会选择无视。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有没有没注意。
1-4普通群众参观景区时是否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
调查发现,有69.3%的普通群众会在参观景区时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而选择不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者占9.9%,没注意的则占20.8%。
我们可以发现,从人们自身的素质来看,还是相对乐观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参观历史遗产、文化古迹时还是可以发现很多不文明现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一定会有不同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在虞氏旧宅参观的游客及附近居民,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是不错的。如何让更多的人能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是乐观以后的进一步思考。
(三)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宅子是其为了母亲建造的,可以归入民居建筑。2001年06月25日,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共五进建筑组成。前三进于1916~1919年建成,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后二进于1926~1929年建成,为西洋式建筑。
由此可知,虞氏旧宅建成距今,已有近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了。在这百年的时间中,自然因素对其造成的破坏也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番。
虞氏旧宅所在的慈溪市龙山镇,东北方向靠近杭州湾,我们抵达龙山的当天台风就来了,在狂风暴雨之中,相对其他建筑,较为低矮的虞氏旧宅安然无恙。在我们采访景区工作人员的时候也了解到,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自然因素引起的很大程度上的破坏。可见,自然因素对其的破坏可谓微乎其微。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说,自然灾害并没有很大程度上地破坏它,但是毕竟百年的历史,即使平常的风吹雨打,没有半点影响也是不可能的。这些细小的自然因素的累积,也是造成旧宅破坏的一部分成因。
(四)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
除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自然灾害影响之外,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是否到位,也是历史遗产、文化古迹能否长久存在的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商业建筑和人造景观,这一点尤为明显,因为确实存在这一现象。虞氏旧宅里的经堂为西式建筑,而与后面洋房的装修风格毫不相符,却倚靠在中式风格的客厅一侧。而在客厅背后,又有放映厅,显得有些突兀。或许是为了向游客更好地展示历史遗产,又或许是其他原因,文化古迹一旦被改动,定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眼前的一切,是专业人士衡量后的结果。当然,我们还是能在景区内看到一些标语,如“请勿触碰”、“请在规定区域之外参观”等标语,景区入口也有一些宣传手册提供给游客。这一点可以看出,景区内部的文明提醒还是比较到位的。
总结。
及解决措施。
(一)原因总结。
1、游客的因素。
从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分人在参观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时候不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的行为。另外,会有一群游客能够自身做到行为文明,而看到他人的不文明行为,会选择无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景区的客流量会有所增加,那么游客自身的不文明行为以及如何看待这些不文明行为,对于景区的影响会显得格外突出。当然,我们相信,进步的社会会使人的思想觉悟也有所提升。如何引领人们走向更高的思想层面,除了在其主要领域,以游客的身份存在,也是目前亟待加强的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2、自然灾害因素。
百年历史的虞氏旧宅,即使没有因为自然灾害遭到过很大程度上的破坏,此次的台风也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因风吹日晒而产生的正常破坏和一些其他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使其逐渐走向衰败的部分原因。
至于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古迹,可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会遭到洪涝、地震、泥石流等其他自然灾害。所以,也有自然灾害成为主要破坏因素的可能了。
3、景区所属单位保护不当的因素。
我国的历史文化建筑主要有三个部门管辖,分别是文物部门,旅游部门,宗教部门。宗教部门的建筑由于宗教关系,得到的资金是充足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管理人员往往是非专业的,常常不经意就破坏了文物尚且不自知。旅游部门有门票收入,保护资金也是充足的,但这些资金往往没有用在文物保护上。依照常理,文物部门管理的历史建筑应该保护的最好,因为专业人士可以更好的维护这些文物,但事实就是,文物部门管理的历史建筑得到的保护也并没有很好,因为没有经济效益,所以在当地某些官员看来,是必欲拆之建楼而后已的。因为没有收入,这些建筑的保护资金来自国家,显然,国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很少的文化建筑能得到这些资金。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点损失。
(二)解决措施。
1、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
除了接受正常的教育外,人们所处的环境也能对一个人的素质培养起很大的作用。所以,让普通人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是很重要的。比如人们会经常记得电视上的一些公益广告,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除了让游客在身处景区的时候受到文明的熏陶,平时也应当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因此建议,电视台可以制作并播放一些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相关的公益广告,以群众的个人素养。
2、采取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保护措施。
一般来讲,一些历史遗产、文化古迹会定时受到检查、维修。但是其实,不一定等到有了破坏后才进行维修,我们一定要知道,预保护和破坏后的维修相比,同样也是重要的。防范于未然,其实是“保护”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在调查中我们并没有发现自然灾害如台风并没有对旧宅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很多目前没有发现的小问题,往往才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所以,自然灾害前的保护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有重大自然灾害预警的时候,更应当加强保护力度。当然,这些预保护措施,一定是不能够以破坏历史遗产、文化古迹原样为代价的。
3、加大资金的投入。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现在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许多历史建筑因为得不到资金修缮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毁败。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传媒是十分发达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也相对较高,如果文物部门能结合传媒,凭借共同的努力,想必资金不是问题。
4、采取更专业的保护。
我们向虞氏旧宅景区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文物部门对景区的维修还是比较及时的,检查也比较定时。但是我们看到,有些维修并没有达到好的效果,甚至是向破坏前的方向偏离的。这一点,不由得让我们怀疑景区平时的保护与维修是否专业。
无论做任何事情,专业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建议招募真正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定时定期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采取一定的检查维修。
五、结束语。
本次实践开展的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以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从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这四方面开展调查,以破坏和保护为主线,根据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和访谈所得,针对以虞氏旧宅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古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有效地帮助景区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遗产、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参考文献。
[1]柴泽俊《柴泽俊古建筑文集》。
[2]第十届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十四
班上同学的姓氏五花八门,我的姓氏是赵,在班上的同学和老师连同我一起算上共有四人。所以我便萌发了“关于调查赵姓的来源”的.行动。
1.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浏览赵姓的历史名人。
2.查阅赵姓人口的分布情况。
3.听长辈讲述自己的家谱存放位置。
1.通过读宋代编写的《百家姓》中,知道了:赵姓的祖先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日趋千里,不料徐偃王反叛,造父于是马上驾车返回首都,其后,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其后为赵氏,这就是赵姓的来源。
2.通过上网浏览,知道了历史上赵姓名人有:赵文渊,赵胜,赵云,赵恒,赵佶……
3.爷爷告诉我,我们家的族谱在山东老家保管。
1.赵姓是我国第七大家族,宋代百家姓第一位。赵兴形成于西周时期,祖先是造父。战国时期,赵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等地发展。到了秦朝以后,逐渐向甘肃,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发展。
3.据统计赵姓人口大约在2800余万人左右,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3%,是现代中国的第七大姓。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十五
我的家乡古城保定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京畿重镇、首善之区”,因而,文物资源非常丰富。2008的年暑假,我仅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我长大的地方-保定市区的名胜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了解,对家乡的旅游状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现将此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家乡保定是河北省的第一文物大市。据了解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3处其中,清西陵、满城汉墓、燕下都遗址等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钟楼、大慈阁等分布于保定市区内,因此我的调查主要围绕这些古迹进行。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能深刻地认识到落后的代价是惨重的,中国需要改革,中国必须强盛,从而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美好情怀。据工作人员的介绍,自博物馆对外开放以来,每年约有10万人来这里参观,,总督署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建馆以后,博物馆陆续在各院正堂举办了复原陈列,以直隶总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任时为背景,恢复当时的历史场面;在各院厢房举办了固定展览,如《直隶总督与总督署大型史料陈列》、《清代帝后肖像展》、《清代刑法展》、《直隶总督生平展》、《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大型展览》等常年对外展出;还利用空闲房屋举办了百余个临时展览。每年都有大批学生集体组织进馆参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今,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教育作用。府前广场很大,游人如织,热闹似庙会,这里现在是老城区的商业中心。然而广场周围的商业大厦、肯德基等与古香古色的总督署显得格格不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总督署的文化气息。
几乎就在它的对面,坐落着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慈阁。大慈阁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古建代表作和古城保定的象征,有“不到大慈阁,等于未曾到保定”之说。墙壁上介绍说,大慈阁由元代蔡国公张柔创建,原名大悲阁,为保定古八景之一,史称“市阁凌霄”,它的雄伟壮观可称“高可数十丈,数十里外,遥望层阁丹碧若霞”。现存的大慈阁是清乾隆年间遭受火灾后,多次重修的建筑。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慈阁和关帝庙。天王殿坐北向南,门前置石狮一对,门楣上嵌“真觉禅师”横额。天王殿内梁架上遗存有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绘制的龙棉枋心墨线小点金彩画痕迹。穿过天王殿,钟楼、鼓楼峭然对峙,二楼高度、造型相同,各通高10.9米,其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两层。北面是耸立在4.6米高石基上的主体建筑。大慈阁通高25米,重檐三层,歇山式布瓦顶,底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均施六抹格扇门。移目阁内,观音菩萨矗立于莲瓣须弥座上,神态安然。观音像为木雕,高5.5米,42支手臂持各种法器。室内东西两侧壁画为十八罗汉像及经变故事,为清末作品,已残破。二、三层皆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阁内藻井、檩枋均绘旋子彩绘,四周作围廊,依栏鸟瞰,市井民宅历历在目。登上三层,凭窗极目,西部郎山隐隐诸峰,尽收眼底。
前人赞美大慈阁的诗有:“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燕市珠楼树梢看,园金阁碧云端”等名句。大慈阁背后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关帝庙,原名“汉寿亭侯庙”,现存的关帝庙是1985年落地重修的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为歇山式建筑,前置卷棚。因其座南面北,故称倒座关帝庙,在全国罕见。大慈阁内尚存四通石碑,分别记载清顺治四年、五年、道光廿六年、民国三十一年修缮大慈阁的经过,是研究大慈阁的宝贵资料。近几年在大慈阁周围已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建成了集休闲、旅游观光、购物为一体的大慈阁广场和步行商业区,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这是我看的几个地方最有感觉的一个了,但也是最市井的地方,门前是一排售香的摊子,再前是停车场,侧面是一条小街,买卖摊、小商铺、过往行人,嘈杂之极,在靠近主马路的地方还有个商场。大慈阁也就静静地一任历史变迁,与现代和浮华奇异地交融和并存。不知有没有无奈和悲哀。从那条小街看过去,它雄伟依旧、气势不凡。
八月正是看莲花的好时节。保定古莲池东与大慈阁紧邻。古莲花池与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等并称为全国十大名园。是一座以环水筑榭为特点、兼有中国南北园林之美的古典园林,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得到大规模扩建和维修,清雍正年间在此建莲池书院和行宫,新中国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造园艺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1910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侵入保定,纵兵大抢3天,造价千百万两白银的莲池古园,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亭、台、楼、阁化为灰烬,一片断壁残瓦。19,直隶总督袁世凯又将莲池修复为慈禧的行宫御苑。19,直隶提学使卢靖,重新把莲池建成治学之所,成立最早的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屡经修缮,莲池才恢复了妩媚绚丽的风光。
然而,今天的古莲花池正遭受商家重围,过度的商业开发让这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呼吸窘迫”近些年来,随着古莲花池所在区位的大规模商业性开发,古莲花池周边已被众商家占据的仿古建筑群重重包围。近年来沿街兴建的灰色小楼湮灭了古色古香的古莲花池原有建筑,如果不是多年前曾到过此地,记者很难从五光十色的商业牌匾中找到古莲花池的大门。行走在古莲花池的周边,各类五金店铺、大小商城、快餐店等将古莲花池的东、北、西三面“贴”得密不透风。紧挨古莲花池大门旁“××老鸡铺”的红底金字招牌和某品牌时装专卖店的标志格外显眼。与周围抢眼的仿古建筑相比,古莲花池倒显得缩头缩脑,处境尴尬。而在这些鳞次栉比的商铺中,记者没有看到一家文化艺术类商店。在古莲池南墙原旧城改造中拆迁户的原址上,竟建起了多套独门独院的别墅,正以几百万元至上千万元的价格向外出售。古莲池的辉煌已成过去,现规模远不及从前。但当你在喧嚣嘈杂的尘市感到内心浮躁或疲惫时,它不失为一个好去处。它虽几乎被现代工业文明蚕食殆尽,但却闹中取静,更现风致了。夏日满池荷花,清香宜人;冬来银装素裹,别有洞天。莲池这座古老的园林,融南北园林艺术风格于一体,博得了园林专家和文物专家的赞赏。目前,莲池复原十二景及周边历史街区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莲池将以更加迷人的秀丽风光喜迎四面八方游客。
此外,保定市还有丰富的红的特色旅游资源,狼牙出五壮士殉国的狼牙山、冉庄地道战遗址、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白求恩纪念馆、阜平城南庄党中央旧址等,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职能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场地。地处河北省中西部,与北京、天津构成金三角地带,距北京130公里,距天津240公里、石家庄124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优势。)然而通过这项调查也可以明显看出,发展旅游业与保护历史文物、自然风貌是一对长期困扰我们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找准最佳的结合点成为许多人思索的问题。保定是座历史名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相应的是城市老旧,道路狭窄,脏乱差现象不易治理,与现代化城市的标准相差很远。如何改造保定古城,保护保定古城,仁者见仁智者。老城不开发,就谈不上保护;而保护不当,开发也就失去意义。
一些文物古迹分散在民居之中,无法得到修缮和利用;而广大市民长期居住在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老房子里,居住条件很差,也是意见纷纷。这类问题最为典型的是淮军公所,在一些自然风景区,也相应存在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的问题。因此,在旅游业的开发工作中,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反复论证,认真调查,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决不能草率行事。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当地市民对古莲池周边过度的商业开发提出了质疑,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给出的说法是“以文物景点的开发带动恢复”,这样的回答让古城的老百姓颇有些不以为然。
就在一片质疑声中,原来分布在古莲花池围墙四周的旧民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与古莲花池氛围格格不入的几十家店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吕志毅认为,古莲池周边被过度商业开发,是一个败笔。他提出,有鉴于此,政府在作规划时,应当征求市民的意见。针对保定古莲花池周边被过度商业开发的问题及有关部门“开发性恢复”的说法,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法律经济系教授李振凯认为,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等都有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事先要由城乡规划部门会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商定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纳入规划。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而从保定古莲花池周边商业开发建设的实际来看,有关部门的做法并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十六
追寻历史,看祖国大好河山。
河南省南阳市(县)。
河南省南阳市(县)。
观武侯祠,看水帘洞,游宝天曼森林公园,卧龙岗。
1、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位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是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中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众多国家领导前来南阳武侯祠参访。今儿武侯祠基本上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卧龙道院内有隋以来宗教造像十余尊,翠竹、枇杷、玉兰等。武侯祠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四百余通。步入武侯祠山门,迎面是大拜殿,殿中彩塑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祠后部分建筑主要有诸葛茅庐、野云庵、古柏亭、伴月台、宁远楼等。
2、水帘洞。
水帘洞距地高约20余米,同内有泥塑猕猴一尊,猴身上人泉水流出,洒在石钵中叮当有声。洞口被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遮盖,犹如珠帘垂挂。沿石壁有阶绨和铁链可攀援而上,进入洞中,虽盛夏酷暑仍凉气袭人。桐柏山水帘洞水,清纯甘冽,胜过诸多名泉。洞外有小寺,寺内墙上嵌有历代文人游客书写的诗文和题记。水帘洞被道家定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
清乾隆四十九年以后,桐柏山佛教昌盛,自成白云山系,成为饮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之一。桐柏山水帘洞在河南省桐柏县城西5公里处,是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著名景点之一。
3、宝天曼森林公园。
南阳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位于南阳境内伏牛山腹地的内乡县、南召县交界一带。长约60千米,宽约30千米,总面积540平方千米,核心区面积280平方千米。该保护区是中原地带惟一保存完好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宝天曼1980年被批准为河南省第1个自然保护区,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协调委员会确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为中国29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之一。山上林木有坚桦、青冈、华山松、漆、桐、椴、桑等160余种;稀有树种有秦岭冷杉、香果树、辛夷树、大果青杄等20余种;动物有金钱豹、林麝、斑羚、水獭、大鲵、红腹锦鸡等100多种;药材有石槲、天麻、细辛、山茱萸、柴胡、桔梗等,对研究植被类型过渡、生物引种驯化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山顶有寺院遗迹,今尚存石碑一座,刻字为明代。
4、卧龙岗。
魏晋时期,后人已在卧龙岗上建庵祭祀。唐宋时期,卧龙岗诸葛庵已闻名天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南都行》中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赞美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元,延祐四年(1317年)仁宗皇帝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命名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为“武侯祠”。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罗景主持重修武侯祠,并依前人“龙岗全图”复建了“卧龙岗十景”(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和卧龙书院。乾隆年间,出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儿更馨香”的盛况。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现存古建筑群为元、明、清时期。祠内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匾额楹联六百多(通)幅,在全国武侯祠中数居首位。其碑刻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岳飞曾在此手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其字体苍劲峭拔,备受推崇。
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访寻历史名胜古迹,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禁感慨万分。如今人民幸福和谐的生活是人民辛勤奋斗来的,更是共产党正确领导的成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祝祖国和谐美好,繁荣昌盛!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十七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安阳市。
调查对象:安阳市各景区。
调查方法:网络调查及部分实地调查。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航空运动之都,是甲骨文最早的发现地,《周易》的发源地,中国文字博物馆、红旗渠、曹操高陵所在地。被考证为华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后母戊大方鼎在安阳出土。安阳殷墟是世界公认的、当今中国所能确定的商代最早都城遗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誉。而选取这个城市作为论文主题的最重要原因并非是因其悠久的历史,也并非因其美丽的环境,而是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安阳之于安阳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每个人都尤其热爱自己的家乡,然而对于以农业安身立命的河南人来说,安土重迁的思想尤为根深蒂固。因此本文旨在以一个土生土长的安阳人的角度分析安阳的旅游资源,并以客观的态度分析安阳的景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安阳市是河南省地级市,简称殷、邺,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点,西倚太行山,东接华北平原,是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安阳的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25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安阳出现了小南海文化。远古时期的颛顼、帝喾二帝先后在帝丘和亳建都,并葬于此。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一带),在此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朝在此建都,故安阳素有“七朝古都”之称。而真正让安阳名扬天下的是殷商的建都以及震惊世人的甲骨的出土。郭沫若有言,曰:“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句话不仅说明了安阳的历史地位,更证明安阳是一做有着悠久历史及深刻内涵的文化之城。而相应的、安阳并不仅仅因为甲骨的出土而成为一座只有历史的老城,安阳因其坐落于太行山脚下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享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尤以太行山大峡谷著名。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区地处晋豫两省交界,位于山西壶关县东南部、河南安阳林州市北部的太行山区,全区分为壶关林州太行大峡谷和林州太行大峡谷两个独立景区。林州太行大峡谷位于林州市石板岩乡境内,主要包括泉潭叠瀑桃花谷、百里画廊太行天路、太行之魂王相岩三大部分,总面积8900公顷,境内群峰峥嵘、流瀑四挂,是“北雄风光”的典型代表。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红旗渠,不仅是秀美风光的体现,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20世纪60年代,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林县人民凭着“重新安排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个春秋建成了“生命之渠”红旗渠,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主景点“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雄壮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极目远眺,唯有赞叹!
安阳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5处,3a级景区2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4处,风景名胜区4处,博物馆若干。作为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安阳自然没办法与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比肩,但它有着这些城市所不具有的人文底蕴,漫步在安阳的街头,躲雨在屋檐下,油然而生出的是一种温文雅致的情怀。
尽管我很爱我的家乡,但客观地、我不得不承认,安阳的历史名胜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宣传不足。
安阳市虽然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山水生态、众多的历史名人,但是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宣传,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安阳旅游资源的宣传领域主要局限于安阳旅游资讯网、安阳旅游之声等市级媒体,力量薄弱、影响有限;安阳市的各个相关单位也没有建立统一战线,仍然是各自为战。以上诸多宣传方面的不力直接导致了各旅游景区的对外影响力小,无法形成品牌效应。整体看,除殷墟博物苑、红旗渠等少数景区外,安阳所辖各县景区的宣传推介工作较为薄弱,在新闻媒体上的广告少,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这已成为制约安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二)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
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而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开发中确实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急功近利等短视行为。更有甚者,有个别开发商为了多获利不顾景区的可容纳量,盲目售票导致景区人满为患,垃圾遍地,更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发生一故。在8月11日——8月15日山西平顺通天峡(隶属太行山脉风景区)举办的针对安阳地区的免票活动中,安阳市民蜂拥而至,在较狭窄的一线天和一些比较窄的上山路径上游客排成长龙,甚至有些游客排队近一小时还无法通过,更有甚者一些地方需要通过限制上下山时间以此控制人流方向避免造成交通瘫痪,给游客的时间安排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而在爬山过程中举目可见遍地垃圾,这与游客走出家门观赏风光的初衷背道而驰,虽然这与游客的个人素质也有着极大的关联,但是景区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也是遍地垃圾的一大诱因。窥一斑而可见全豹,太行山脉的这些景区都存在相似问题:垃圾遍地,因环境所限导致的游客实际容纳量与开发商期待容纳量不相符等。
(三)现代化的发展与老城的定位产生的冲突。
在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旧时街道、旧时居民楼、旧时马路已无法满足车水马龙、鳞次栉比的现代快节奏生活,因此需不断的开发旧城建设新城,旧城因此而被拆迁,再无法保持其古色古香的原貌,一些胡同窄街不得不因为不适合现代的生活方式或是影响市容而被拆迁,先是北大街,再是南大街,这两条安阳市最著名的繁华商业街被拆迁重建,但遗憾的是,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却再不是旧时味道。
(四)门票价格与景区价值不符。
据数据所知,殷墟博物院的门票为80元,岳飞庙等景点均为40元,红旗渠等太行大峡谷等景区票价则为45元——145元不等。相比之下,故宫博物院的门票也才60元,而颐和园也不过30元,相比之下,安阳地区的景点门票价格都偏高,作为一个中部地区的二线甚至三线城市,门票价格过高会直接影响游客量以及游客对于景区的评价,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
(五)旅游服务条件及环境条件不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够完善。首先,交通设施不完善。通往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道路较差、较窄,易引起堵车等问题,有一些景点没有直达车,造成了黑包车的泛滥,景区的停车位不足也是一大问题。其次,景区的饮食安全无法保证,由于原材料及饮用水的难以获得更是助长了店家偷工减料的行为。且,由于景区监管的不力,大多景区外都有私营的收费卫生间,动辄就是五元一位的天价,如此一来,对景区的名声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再次,中高档次的宾馆饭店和能够为散客提供医疗保健、金融保险、加油维修等综合服务的游客服务中心较为缺乏。最后,旅游纪念产品单一,产品多以土特产为主,不够新颖。目前安阳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游客在文化娱乐和购物方面的消费还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文化娱乐项目相似,无法满足休闲娱乐、文化风情体验等的多重需求,吸引不了回头客。另外,游客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和农村手工艺品,文化内涵不高,品种单一,在各个景点均可买到也使得产品贬值。
安阳市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市,如果通过一些策略的转变,改变现在一些不利的现状,可以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十八
名杨登云李成龙蔡松柏田晗曹禹。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一)调查的背景。
中国向来是个崇古的国家,所以历史和文化古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特殊的感情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富足。逐渐地,遍布全国的名胜古迹也就成了人们在外出旅行时的不二选择。而随着文化古迹所处景区客流量的增加,历史遗产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近期,有关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及游客恶意行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纷纷关注。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痛心和深思以外,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破坏与保护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属单位的态度,在原有的保护措施上增加新的解决方案,帮助景区更好地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进行保护。除了制定相对有效的解决措施,调查活动的过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们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意识,有助于景区所属单位多角度地加大对古迹的保护力度,让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能在社会各界更好的保护下,以更好更完整的姿态,向人们展示它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发挥其价值和真正效用。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的内容。
以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本次的调查内容分为以下四方面: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根据搜集得到的以上四方面信息和相关资料的查阅,针对以虞氏旧宅为代表的历史遗产、文化古迹,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
(二)调查的方法。
在本次的调查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等。
在进行调查活动之前,我们先搜集了有关虞氏旧宅的相关历史资料,以普通群众和景区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制定了两份问卷。普通群众版问卷共设置了15道题,分为12道单选题和3道多选题。景区工作人员版问卷共设置了15道题,分为12道单选题、2道多选题和1道填空题。
在实地观察了虞氏旧宅后,我们分别向普通群众(游客、附近的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分发了调查问卷。但在分发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即不同的人群存在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比如在向附近的村民发放问卷时,有一部分人根本不识字,或者有些人不能很清楚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变更了原来的调查方法,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近似于采访的方式完成的。此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20份,有效回收达192份,回收率达87.3%。
在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后,我们针对调查过程中出现的真实情况,讨论分析后又提出了6个关于虞氏旧宅保护方面的问题,向景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采访,以提高本次调查的可靠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
1、普通群众的年龄分布。
十六岁以下十七到三十岁三十一到五十岁五十岁以上。
1-1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图。
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调查的对象各个年龄段都有分布。如上图所示,十六岁以下占据了23.7%,十七到三十岁占14.3%,三十一到五十岁占49.7%五十岁以上占据了12.3%。考虑到地域的影响,我们分发问卷的地点也不一样。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与中年人群占了调查对象中的很大一部分,这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从大体情况来看,会选择以历史文化古迹作为旅行地点的人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年龄段内的。同时,这些年龄段的人更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与指向,他们提供的信息,也更能代表广大群众,使本次调查活动更能反应真实情况。
2、普通群众眼中的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1-2普通群众对当前景区保护状况的满意程度。
通过数据的整理研究,普通群众对当前景区保护状况非常满意的占7.1%,比较满意的占23.7%,一般的占60.6%,不满意的占8.6%。
以上数据,结合我们了解到的普通群众认为的目前虞氏旧宅的保护程度,我们发现,在人们眼中,当前的保护还是存在不足的。一方面,可能是景区所属单位的正常保护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所造成的。当然,自然灾害或者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使虞氏旧宅遭到破坏的一部分原因。总的来看,对虞氏旧宅的保护有待提高。
(二)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
1、对不文明行为的态度。
1-3普通群众发现其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时所采取的行动。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是使历史遗产、文化古迹遭到破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从上图可知,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发现其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时,有54.2%的人会上前劝说阻止,30.4%的人会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剩余15.4%的人会选择无视。
调查显示,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具有责任感和保护公共财产的意识的,这是值得每个人学习5。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上前劝说阻止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无视的。但是经过我们的讨论分析,以及结合自身的体会,我们认为,上前劝说阻止和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可能是一种内心的倾向。因为在真实的状况下,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无视,这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一些感知。首先,每个人定义的文明与不文明是各不相同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次,并不是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会有这种行动力的。当然,有如此多的人有这种倾向和意识,相信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至于具体落实,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自身的态度。
1-4普通群众参观景区时是否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
调查发现,有69.3%的普通群众会在参观景区时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而选择不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者占9.9%,没注意的则占20.8%。
我们可以发现,从人们自身的素质来看,还是相对乐观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参观历史遗产、文化古迹时还是可以发现很多不文明现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一定会有不同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在虞氏旧宅参观的游客及附近居民,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是不错的。如何让更多的人能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是乐观以后的进一步思考。
(三)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文娱建筑、宗教建筑、社交建筑、商业建筑、生产性建筑等。虞洽卿故居有一定的纪念意义,这栋宅子是其为了母亲建造的,可以归入民居建筑。2001年06月25日,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共五进建筑组成。前三进于1916~1919年建成,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后二进于1926~1929年建成,为西洋式建筑。
由此可知,虞氏旧宅建成距今,已有近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了。在这百年的时间中,自然因素对其造成的破坏也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番。
(四)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
除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自然灾害影响之外,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是否到位,也是历史遗产、文化古迹能否长久存在的关键。
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认为文物遭到破坏的因素之一是追求利益进行掠夺式开发,占了22.7%。16.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经营不善,管理缺乏科学性,导致了破坏。而18.7%的人认为是建造了大量商业建筑和人造景观,这一点尤为明显,因为确实存在这一现象。虞氏旧宅里的经堂为西式建筑,而与后面洋房的装修风格毫不相符,却倚靠在中式风格的客厅一侧。而在客厅背后,又有放映厅,显得有些突兀。或许是为了向游客更好地展示历史遗产,又或许是其他原因,文化古迹一旦被改动,定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眼前的一切,是专业人士衡量后的结果。当然,我们还是能在景区内看到一些标语,如“请勿触碰”、“请在规定区域之外参观”等标语,景区入口也有一些宣传手册提供给游客。这一点可以看出,景区内部的文明提醒还是比较到位的。
四、调查的总结及解决措施。
(一)原因总结。
1、游客的因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规避不文明的行为。另外,会有一群游客能够自身做到行为文明,而看到他人的不文明行为,会选择无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景区的客流量会有所增加,那么游客自身的不文明行为以及如何看待这些不文明行为,对于景区的影响会显得格外突出。当然,我们相信,进步的社会会使人的思想觉悟也有所提升。如何引领人们走向更高的思想层面,除了在其主要领域,以游客的身份存在,也是目前亟待加强的方面。
2、自然灾害因素。
百年历史的虞氏旧宅,即使没有因为自然灾害遭到过很大程度上的破坏,此次的台风也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因风吹日晒而产生的正常破坏和一些其他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使其逐渐走向衰败的部分原因。
至于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古迹,可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会遭到洪涝、地震、泥石流等其他自然灾害。所以,也有自然灾害成为主要破坏因素的可能了。
3、景区所属单位保护不当的因素。
我国的历史文化建筑主要有三个部门管辖,分别是文物部门,旅游部门,宗教部门。宗教部门的建筑由于宗教关系,得到的资金是充足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管理人员往往是非专业的,常常不经意就破坏了文物尚且不自知。旅游部门有门票收入,保护资金也是充足的,但这些资金往往没有用在文物保护上。依照常理,文物部门管理的历史建筑应该保护的最好,因为专业人士可以更好的维护这些文物,但事实就是,文物部门管理的历史建筑得到的保护也并没有很好,因为没有经济效益,所以在当地某些官员看来,是必欲拆之建楼而后已的。因为没有收入,这些建筑的保护资金来自国家,显然,国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很少的文化建筑能得到这些资金。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始终是那些非专业的外行。在虞氏旧宅里,我们看到墙皮多处脱落而仅仅用些水泥胡乱涂抹,好好的墙上多出了水龙头和碍眼的盥洗池,这其实违背了“整旧如旧”的原则,实在不是专业人士的手笔。另外,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缺少联系,没有及时沟通交流反应景区的实时情况。
(二)解决措施。
1、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
除了接受正常的教育外,人们所处的环境也能对一个人的素质培养起很大的作用。所以,让普通人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是很重要的。比如人们会经常记得电视上的一些公益广告,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除了让游客在身处景区的时候受到文明的熏陶,平时也应当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因此建议,电视台可以制作并播放一些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相关的公益广告,以群众的个人素养。
2、采取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保护措施。
一般来讲,一些历史遗产、文化古迹会定时受到检查、维修。但是其实,不一定等到有了破坏后才进行维修,我们一定要知道,预保护和破坏后的维修相比,同样也是重要的。防范于未然,其实是“保护”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在调查中我们并没有发现自然灾害如台风并没有对旧宅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很多目前没有发现的小问题,往往才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所以,自然灾害前的保护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有重大自然灾害预警的时候,更应当加强保护力度。当然,这些预保护措施,一定是不能够以破坏历史遗产、文化古迹原样为代价的。
3、加大资金的投入。
现在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许多历史建筑因为得不到资金修缮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毁败。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传媒是十分发达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也相对较高,如果文物部门能结合传媒,凭借共同的努力,想必资金不是问题。
4、采取更专业的保护。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我们向虞氏旧宅景区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文物部门对景区的维修还是比较及时的,检查也比较定时。但是我们看到,有些维修并没有达到好的效果,甚至是向破坏前的方向偏离的。这一点,不由得让我们怀疑景区平时的保护与维修是否专业。
无论做任何事情,专业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建议招募真正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定时定期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采取一定的检查维修。
五、结束语。
本次实践开展的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以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从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这四方面开展调查,以破坏和保护为主线,根据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和访谈所得,针对以虞氏旧宅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古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有效地帮助景区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遗产、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柴泽俊《柴泽俊古建筑文集》。
[2]第十届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十九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溧阳建郡县制,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漫长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产,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十多处。地上地下文物丰富,上黄水母山的4500万年前古动物化石证明了当时古动物世界的多姿多彩;沙河出土的旧石器生产工具及新石器生产工具比比皆是;旧县出土的先秦及秦汉时期钱币;杨庄沙涨的元代墓葬等足以证明溧阳历史悠久,充分反映了溧阳史前文化及文明时代物质文化。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对于教育全市人民认识家乡历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将起到积极作用。溧阳的文物古迹主要有如下几处:
溧阳甓桥镇虞氏的一间平房墙壁上,镶嵌着举世闻名的《淳化阁帖》刻石。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出秘阁所藏历代书法,并派人到民间购摹古帝王名臣手迹,再命侍书学士王著将所有名迹编次,摹勒于枣木板上,拓赐大臣,这就是《淳化阁帖》的由来。共十卷。第一帖为历代帝王书法,第二至第四卷为历代名臣书法,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第六卷至第八卷为王羲之书法,第九、第十卷为王献之书法。到了明代,原拓本大都残佚,而甓桥虞氏珍藏本保存完好。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通令全国残存的阁帖拓本送京会审,重新摹刻上石,史称“肃本”。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四起,虞氏族人将刻石分而护之。之后返回者十不到五。现存刻石刻石完整者47块,破损的71块。共118块。分上下六层。刻石每块均高4.32米,长0.6~1米不等。“淳化三年十一月四日奉圣旨横勒上石”等原题刻五处仍在。
“高静御石”正对高静园大门,巍然屹立。高静园的园名就因“高静石”而得之。据溧阳地方志记载,相传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一生搜集民间各种奇石怪岩,数量之多,不可估量,待宋高宗(赵构)继位,迁都临安时,就把徽宗最爱之三块湖石,亲笔题词后御赐给丞相赵癸(宋代溧阳人),一是“苍云”,二是“高静”,三是“忠义”。“苍云”此石象一朵灰白色厚云,姿态柔软,润光,有饱经沧桑,圆润老成之象征;“忠义”此石厚实、稳重,千疮百孔,有忠臣义士之象征,这两石都在时代变迁过程中遗失,有人谓在运输途中翻入长江中沉没,有人谓日本侵略中国时被毁了,甚至也有谓之在意外中被敲碎,埋入地下等,唯有“高静”而尚存,多经移置,流传至今,仍完好无损。“高静”形似乌云密布,黑压压之势,呈万般俱寂状。象征深静无底,深不可测的功底。高静石重达11.36吨,高2.53米,宽5.31米,厚0.95米,可谓一枚巨石,真乃形态奇特,洞壑怪异,能充分体现出太湖石之四大特征:通、透、皱、漏,是园林界不可多得的一块“宝石”。
又名伍牙山、护牙山,位于溧阳天目湖风景度假旅游区的最南端,海拔440米。传说伍员(子胥)有一口漂亮牙齿,逃避楚军追捕到此地,恐被人识破,打算碎牙,后因受山神保护而把牙齿保护下来。山上伍相寺只剩下遗址与断垣残壁。
史贞女义救伍子胥遗址在溧阳南渡镇西南三里。伍子胥伐楚得胜后于此投金瓜子入濑水以示报答。溧阳文物展览中可见金瓜子之貌。史贞女墓在镇北的木杓兜村,已湮没。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751——814),字东野,淅江德清人,进士,晚年任溧阳县尉。唐贞元十七年(801),孟郊到溧阳任县尉。他一到溧阳就把母亲裴氏迎来奉养。慈母三次送他赴京应考的情景为《游子吟》诗中所述。
溧阳埭头的侯庙,始建于汉朝,为史崇墓地。史崇投入光武帝军中,破王寻,打败赵王,降伏刘盆子,立有殊功,被授为右将军,青冀二州剌史,人文文遗加骠骑将军,封溧阳侯。史崇到溧阳后,“问百姓疾苦,治尚宽简,注重教化,发展农桑,兼顾渔猎”。史崇的教化,对溧阳地区文明发展极有影响。现侯庙建筑已基本被毁,仅剩庙前一支华表、仪门的四支石柱和南、西两侧围墙。
溧城镇凤凰公园内的亭子里,有一个石井栏,井栏外侧,分18行,竖刻着91个字:维唐元和六年(811)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戍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石井栏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以偈赞曰“此是南山石,将来造井栏,留传千万代,各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万年,同沾胜福者,超于弥勒前。”这是我国唯一留存至今的唐代石刻井栏。
状元阁是国内唯一的以宣传状元文化为主题的建筑物,座落在湖里山巅,外观雄伟,富丽堂皇,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高22米,有24个楼角,凌空飞翔,走进楼阁,仿佛来到了溧阳历史的文化长廊,这里浓缩着溧阳1300年的文化史。全阁共分三层。第一层记吉化状元,第二层展出了当代溧阳籍专家的事迹,第三层的书架上安插了历代溧阳籍高等院校生的名册。登楼远眺,天目湖的美景尽收眼底。状元阁正呼唤当今莘莘学子,攀登科学的高峰,正谓“阁的重量就是知识的重量”。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洵、张旭等大书法家的作品仍可一睹。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以及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遗迹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修复遗迹时造成的破坏,以及对遗迹的保护没有到位等。
对此我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虽然,我国在遗迹保护方面技术还不够熟练,整体上有较大提升空间,但遗迹保护更是每一个人的事情,同样的,对于这些历史赐予给溧阳人民的珍宝,溧阳人民更是要懂得珍惜。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二十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要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渊源,读史便是很好的一种途径,而抗战史又是历史长河中的方舟。那些浴血奋战,那些奋勇杀敌,种种的记忆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长。读史知兴衰,徜徉在历史中,个人的修养、人生境界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飞跃式突破。
从小就喜欢看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总觉得在那些沉睡的历史中能够感悟很多做人的道理,品味出人生的百态。高中成为党员,对于政治素养的提升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关注时事政治,阅读红色经典书籍成了课后的一种习惯。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这类的东西读起来过于枯燥,但对我而言,那是一种心灵上的洗涤。最近在读一本名为《中国抗战史》的书,读罢,感触颇多。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二十一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企业经营状况较差,生产任务严重不足,企业为了减轻负担,通过减员增效的方式,依据有关政策,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内退文件,对其中一部分职工办理了内退。这种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所采取的内退办法,在全国都普遍存在。但后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好转,企业自身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得以起死回生,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在职职工收入也随之提高,内退人员的收入与同期未选择内退的退休职工收入差别日渐明显,这就导致了提前办理内退的退休职工心理上极端不平衡。于是,众多内退职工不断到企业、地方政府集访,反映企业当年不应给其提前办理内退。
二、企业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基本原则
1、尊重历史,面对现实
处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必须遵照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如果割裂当时的历史条件,单纯地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则无可下手。当时,作为内退职工,所考虑的是企业万一垮了,还不如办理内退,不用上班还比在职职工收入高,他们自愿选择内退这条道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办法。他们办理了内退,就不用承担企业经营不佳的风险,相当于进入了保险箱,这一历史环境企业与内退职工都必须尊重。在双方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企业和内退职工也必须面对现实。尽管内退文件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许多内部职工与近几年退休的职工相比,感觉吃亏了,这是一个现实矛盾。作为内退职工,诉求有一定的合理性,两者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现实状况,企业需要积极应对。
2、把握政策,实事求是
把握政策是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的核心所在。如果企业仅考虑解决矛盾,不严格把握政策,则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容易给其他类似企业带来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地区类似企业的稳定。鉴于此,企业始终以国办发文件为依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企业既承认职工诉求的合理性,又不能单方面地站在企业或职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企业只有全面、充分、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认认真真分析其产生、发展、爆发的全过程,并采取符合政策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和解决好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3、不添新乱,不留后患
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本身就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既要充分尊重当时的特定历史,充分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充分理解当时政策的进步意义,又要确保今后不产生新的矛盾,不增添新的麻烦,不留下任何隐患,这的确是对企业主要领导驾御企业、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严峻考验。我们严格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对清理的人员范围、处理办法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不留后患,又专门制定了配套办法,即《实施细则》,进一步说明了政策依据、符合解决范围的人员、操作程序及有关问题的解释与说明,从制度层面保证了解决方案的严肃性、全面性,缜密性。
三、解决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主要方法
1、倾听诉求,将心比心
在集访的整个过程中,企业建立了畅通的诉求体系,要求所有干部都是上访者的接待员,所有干部都要耐心地倾听上访者的诉求,将心比心,站在上访者的角度去解疑释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所有上访者尽情倾诉,发泄其想法及不满。同时要求,所有干部尤其是各单位一把手要对上访者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及时反馈上访者诉求,对于不能直接答复的诉求,咨询职能部门后,主动上门做工作,使上访者感受企业是真正重视他们的诉求,拉近上访者与企业的距离,为解决问题树立企业积极的姿态,营造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氛围。
2、正视矛盾,分清主次
正视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分清主次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我们至始至终都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矛盾,也从没有回避矛盾,更没有隐瞒和压制矛盾,认认真真分析各类矛盾的类别,区分出与政策有关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在集访期间,退休教师也来上访,我们明确告知他们的问题不属于这次内退职工的范围,待内退职工反映的问题彻底解决后,再针对退休教师反映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同时,即使是内退职工反映的问题也有办理内退无关的事情,我们同样也分离出来,这样,就较好地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顺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3、胸怀全局,体现个性
解决内退问题,是十分敏感和棘手的工作,稍有不慎,则会影响全局,酿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和后果。因此,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企业主要领导胸怀全局,谨小慎微筹划解决方案,确保既解决企业内退问题,又不引起地区其他企业内退职工因互相攀比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先后走访了政府和类似企业,经过认真分析,内退现象普遍存在,且具有共性,但考虑到企业的具体问题和个性问题。我们在制定措施和办法时,就特别有针对性,既解决了企业的矛盾,又没有给面上带来任何不良影响。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分析企业的特点和个性,所制定的解决办法是正确的,经受了考验。
4、信息畅通,掌握主动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掌握的信息越多谁就越具有主动权。信访稳定工作特别处理和解决内退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收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我单位利用各个渠道收集信息,除了通过各单位、各支部公开的渠道收集信息外,我们有针对性安排不引起内退职工怀疑的人员深入内退职工经常聚集的地方了解内退职工谈论的情况,尤其是了解骨干人员的想法,然后将内退职工最新的思想动态反馈给主管领导。这对于企业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正确的解决办法和政策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政策攻心,晓之以理
做信访稳定工作,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始终坚持以政策为依据,运用政策攻心,言之有理,拘之有因。我们处理内退问题时,始终坚持了这一点。我们制定好文件后,并没有立即出台,用了四多月的时间进行政策攻心。我们安排有关人员故意将文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精神散布于内退职工当中,观察其反应,了解其变化。同时,表明企业的态度,不作任何许愿,决不突破政策,一视同仁,严格依据政策和文件执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企业会最大限度的考虑职工的利益。在正式出台文件之前,党委书记通过直播的方式发表电视讲话,党委书记饱含对内退职工的关爱之情,心系对企业发展的担心与顾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次阐明政策及实施办法,号召全体职工与家属共同为企业快速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而努力。党委书记就解决稳定问题发表电话讲话,在企业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其方式新颖,覆盖广泛,为迅速解决内退问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6、责任到位,群策群力
信访稳定工作不仅仅是信访部门的职责,它需要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同时,做好信访稳定工作需要明确各级领导的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位,群力群策,形成大信访格局,推动整个信访稳定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在解决内退问题时,较好地调动了企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上,形成企业主要领导抓总,分管领导分片负责,各单位一把手负责本单位的责任体系。其次,全体动员,发动职工,积极宣传稳定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营造发展离不开稳定,发展需要稳定的浓郁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内退职工的亲戚、朋友之间的情感纽带,深入家庭,开展工作,集各方之力量,汇各方之智慧,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工作格局。
7、团结多数,孤立少数
对于绝大多数内退职工,其诉求是合理的,其要求也是正常的。我们通过深入了解,很多内退职工是想通过正常的渠道来反映他们的诉求,不愿意参加集访。另外,由于他们的子女大多也在企业上班,绝大多数内退职工不愿看到因集访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内心还是希望企业发展的越来越好,有些是抹不开面子,是被迫参加组织者进行的集访,真正闹事的人是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得出这样的判断后,我们就依靠和团结全体干部职工集中精力做好大多数内退职工的思想工作,孤立小数。实践证明,只要大多数人思想统一了,稳定了,企业就有了稳定的基础。
8、依靠政府,维护秩序
紧密依靠政府,是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尤其是处理和解决集访事件的一条重要经验。正常来说,政府是正面价值取向的代表,也是合法和正义的代表。依靠政府,可以规范上访者的行为,更可以使集访事件处于理智状态,避免走向极端。由于,我们长期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政企关系,在企业发生集访事件期间,政府主动帮助我们,主动出面帮企业做工作,主动向退休人员进行普法宣传,讲解政策,反复告戒不要有违法行为,要用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有力地配合了企业的信访稳定工作。
总之,信访稳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稳定工作,尤显得格外重要。只要我们在信访稳定问题上原则把握得当,方式方法合理,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为企业发展服务。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二十二
史料统计,8年抗日,出川抗日川军多达300余万人,伤亡共计64万多人,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
(一)青白江家珍公园湖畔,矗立着一座高近两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由红砂石修筑,碑座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两侧各有“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字样。从简短的碑文上能够了解到,耿、易两位营长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均牺牲于抗战爆发的1937年,别同的是一位牺牲于上海南口战役,一位在南京保卫战中就义。而后,他们的灵柩被送回四川,由本地人出资修筑纪念碑。
(二)“我从1937年就参军,既然承认我是抗战老兵,我希翼别是说工龄多少,而是军龄。”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张文治谈起自己的心愿时,满是褶皱的双手别禁微微颤抖。抗战期间曾有300万名川军开赴前线,反抗日本军队的侵略,而张文治正是其中之一。“我们用徒步、轮船等方式先后经武汉、南京、苏州抵达上海,参加淞沪战役,守陈家港、吨悟寺一线,坚守了八天八夜。”虽然事隔超过半个世纪,张文治关于初入战场的回顾却依旧清楚,他并别懊悔倾尽青春保卫家园,但当年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是这位年近百岁老人心中最大的遗憾。
(三)家住资阳的94岁远征军老兵朱守信,他总是回想起自己投身抗战的生活:
时光荏苒,全民族抗战爆发迄今为止已有78年,许多抗战阶段留下的痕迹还在,而当年风华正茂的战士们现在却早已过了耄耋之年。如今全川惟独100多名川军抗战老兵了,而在我所在的地区还在世的老兵差不多寥寥无几。比之更少的,却是世人对老兵们的关心。像深圳市龙越慈悲基金会联合省内多家机构和志愿者们共同发起的“四川老兵关心打算”如此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抗战老兵线索,寻觅川籍或者现居四川的老兵,为老兵们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关心的项目并别多,而那些战死的烈士们更是无人咨询津,除了一些将领外连荣誉称号都没有。除此之外,抗战老兵们当初所在阵营别同,如今所受的待遇也别同。
所有的.抗战老兵,不管是共产党依然国民党,基本上为祖国而抗日的。但是,老兵们的待遇却别是一样的。留在大陆的国民党抗战老兵迟迟没有受到重视和扶助。他们大多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那个世界,不少人最大的愿望却是活的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同样身为国军的台湾抗日老兵却有每月至少6万台币约人民币15000元的“平生俸”。这要紧是因为台湾省实施的“平生俸制度”,能够一次领取,也能够每月领取,而一次性领完的人还能够每个月领取“日子费”。中国现存的很大的咨询题便是养老咨询题,政府基本无关注,特别是经济较降后的地点。在如此的背景下,抗战老兵们如今正好处于养老时期,所以日子困难的大有人在。因为人口基数过大,以我国目前的经济能力无法做到较好地使老人们安心养老。
在抗战老兵中的待遇也有别同,最要紧的依然因为抗战阶段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意识形态的别同,导致如今国军老兵们的待遇极低。
中国国军抗战英雄在大陆的别公平遭遇,是历史上沉重的一页。曾几何时,他们是浴血奋战在抗日疆场的民族英雄,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炎黄铁汉。从我个人的观点动身,国家既然倡导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那么我们就更别应该遗忘那些战争的胜利离别开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们,更离别开现在健在的老兵们。
无数抗战老兵,带走了他们全部的人一辈子故事。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有人采访他们;他们走了,固然,也很少有人能知道他们,想起他们了。
老兵别死,却终究会慢慢凋零,而今已有成千上万的老兵,带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细节和故事,悄声无息地从我们周围匆匆离去,现在健在的每一位,基本上一段亟待挖掘、救护的活的历史。
老兵们别仅是历史、细节和故事,更是一具个活生生的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记忆了种种坎坷、磨难,这对他们每一具人而言,基本上百味错杂,甘苦自知。今天哪怕是最“年轻”的抗战老兵,都已是耄耋老人,记住他们,别仅要承认他们的抗战历史功绩,更应该赋予其应有的待遇和照应。
距离抗战胜利已过去70年,时代高速进展的今天,尽管能看到一些当年战争留下的痕迹,但是人们却是差不多远离了这个时代,现在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让大伙儿遗忘了,在70年前,有怎么样的一代人为我们的国家奋斗着,他们记忆了怎么样的坎坷走到了今天,他们付出了多少的代价换来了今天的平安。我们都无法知道尚还健在的老兵们怀揣着怎么样的一份经历坚持活到了今天。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二十三
班级:xx
学号:xx
姓名:xx
指导老师:xx
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制表
关于探寻身边抗战历史、拜访身边抗战尊长的调查报告
――以xx市公安县为例
摘要:听老人讲诉抗战故事
关键词:落后就挨打、勿忘国耻
前言
实践时间:2月12日
实践地点: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藕池镇荆江一路
实践人员:孟婷
实践内容:拜访抗战老人,倾听抗战故事
实践方式:实地采访
一、今年91岁的魏仁忠是一名抗战老兵,在他的心中有一段永远都无法忘怀的记忆。那就是1940年的6月,日军为打通进攻重庆的路线,开始占领荆州。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全面侵华战争。
(一)1939年,武汉沦陷,荆州港一度成为长江航运的枢纽。1940年,日军为打通进攻重庆的路线,开始炮轰荆州。这段记忆,对于每一位荆州人来说,都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对于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荆州籍老兵来说,这更加是一段无法忘怀的记忆。
(二)抗战老兵魏仁忠在荆州大湾那里设立军事区,不允许中国人进去,如果有误进去的,抓到了就要被杀掉的,把一些俘虏当苦力,干苦力活,有的人被整死了。
二、当时,魏仁忠只有14岁。日军在荆州的种种恶行,令他恨之入骨。抗战老兵魏仁忠还说:“奸掠烧杀,什么都搞,把中国人不当人”。
三、中山路的刺柱、关押战俘的第四小学和晴川中学,虽然现在这些旧址都不在了,但是有关战争的记忆,老人却不能忘怀。
(一)魏仁忠亲口告诉我:“我晓得那个刺柱,就是木桩子,是杀人的地方”。
(二)1944年,怀着国仇家恨,魏仁忠正式参军,并被编入了当时的第二野战军,主要在荆州周边乡镇对日军进行游击战。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日军在荆州的种种侵略行为也被终结。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魏仁忠又被调往新四军江汉军区三军分区十二团任作战参谋,参加了接下来的解放战争,直到1949年7月15日荆州解放。如今,再提起这段往事,魏仁忠依然是历历在目。老人说,虽然那段日子有无数艰难险阻,自己也差点丢了命,但是他从不后悔。
他告诫现在的年轻人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勿忘国耻。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教训:“落后就挨打”。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古迹历史调查报告篇二十四
这里所说的热点,不单是公众广泛议论的热门话题,更是领导关注的紧迫而重大的政策问题。社会上普遍关注的事,领导一般也会很关注,但领导是着眼全局考虑问题的,更关心那些关乎大局、十分紧迫,但是解决起来又有较大现实可能性的问题。只有紧跟领导思路,写出的调研报告才更有针对性,更容易获得领导的认可,也更容易催生新的政策措施,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调研报告,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参谋和咨询服务的,与一般理论文章不一样,太过超前的观点往往缺乏可操作性。个人关注的热点,只有服从于领导关注的热点,才会有更大的价值。把握热点的关键,一靠认真学习领会各类文件特别是领导讲话精神;二靠多参加或旁听各种会议,多随领导外出调研。前一条,主要靠自己努力和领悟;后一条,要靠各级领导多创造条件。
二、注重调研时效。
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阶段,其突出性、紧迫性、重要性是不同的,领导的关注程度也是不同的。调研工作不同于学术研究,像经济形势、宏观调控、物价、财税、汇率、外资外贸、房地产、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问题,无一不要求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快又准地提出政策建议。这些方面的政策建议,早几天也许价值很大;晚几天,其作用可能就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要做到“见事早、反应快”。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长期潜心跟踪某些问题,密切了解动态变化,及时作出快速反应。
三、理论联系实际。
调研工作不是搞科学研究,调研报告也不能建立在纯理论之上。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出可操作性强、有实际价值的政策建议。在调研和政策研究部门工作的同志,搞纯粹理论研究可能不及社科院、高校等专门学术研究机构的同志,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程度一般也不如业务主管部门的同志,我们的优势在于能够比较好地兼顾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以及站在相对“中立”的立场上看问题。为了使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既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基本要求。
但通常,机关工作任务重、人员少,大家深入基层调研的时间不够充分,甚至连离开办公室的机会都不多,时间长了难免有些“耳不聪、目不明”,对现实问题不够敏感,对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乏切身感受;加上综合性政策研究部门同志涉及的业务范围一般比较宽泛,因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不容易。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依靠各类文件、领导讲话、各部门提供的材料以及互联网上的资料研究问题的。怎样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我觉得跟踪研究很重要。平时就自己关注的某些重点问题,多注意学习有关政府部门的文件尤其是年终工作总结和年初工作计划,多上网查查有关的信息动态,多搞点剪报、卡片一类的资料,都是很有帮助的。
四、勤于善于思考。
与起草领导讲话稿不同,撰写调研报告一般没有领导亲自带队“冲锋陷阵”,主要还是靠自己独立思考、“单兵作战”。在这种情况下,把握大背景、大方向、大思路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一个难点。在这方面,我们既需要保持作为研究者的独立见解,不能人云亦云、毫无新意;也不能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政策研究不完全等同于理论研究的特点。我们知道,学术探讨没有禁区,但作为调研工作和政策研究,只有与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一致起来、与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统一起来,才会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才会更有价值。
因此,我们撰写调研报告,应当处理好个人思维与全局观念的.关系,既要有独立思考,也要服从党和国家的全局战略,不宜另起炉灶、另搞一套。为了做到这一点,平时认真学好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是必不可少的功课。搞调研、搞政策研究远不是“会写字”这么简单,如果一个人不懂政策、缺乏思想,那他的文章哪怕写得天花乱坠,也不过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文以载道”,所谓好文章的分量,根本上是它所表达的思想和道理。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有见识、有思想,不能满足于做“文抄公”。思想从哪里来?古人讲,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主席讲,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意思大致是一样的,就是要求我们多听、多看、多学习、多思考,多深入基层,多亲近群众。还有一条最为根本,就是立场一定要正确。什么是正确的立场呢?毛主席当年在陕北时讲过一句话:站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一面。这句话在今天仍然非常适用。
五、文章短小精悍。
领导公务繁忙,每天阅读的文字数量巨大。能否用最简短的语言,准确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内容,是调研报告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大家往往有这样的感受,要用很短的文字说清楚很复杂的一件事,通常是很困难的。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写调研报告(包括写领导讲话稿)讲一个事情,总是习惯从abc谈起,特别是对于我们不熟悉的领域,更是不厌其烦地从概念、历史讲起,好像只有先说服了我们自己才能说服领导似的,一写就是洋洋洒洒一大篇。实际上,好的调研报告应当做到“有事说事”、少讲道理、多谈问题、多提对策,不一定非要滴水不漏、面面俱到。深入浅出是写文章的最高境界。如何转变文风,是我们的又一个基本功。平时,我们要注意多揣摩多学习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文风,还要在实践中多总结、多交流,多向周围同志学习,才能有所进步。
六、善当“多面手”
党政机关的业务范围通常比较宽泛,且工作要求很高。这要求我们每个人既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又是“多面手”。应当说,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要撰写出相对陌生领域的调研报告,自己首先要阅读大量的背景材料,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基本道理,否则,匆忙动笔很容易似是而非。要提高文字综合能力,既应该在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发挥作用,又不能仅仅固守自己熟悉的领域,而应该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通过不断学习钻研,做到对一个领域的研究有深度,对相关领域也不外行。另外,机关研究部门第一位的工作任务,通常是起草重要文稿特别是领导讲话稿。起草讲话稿和撰写调研报告虽然有密切联系,但毕竟有很大不同,文章结构、文字、语言风格都不太一样。如果不善于角色转换,就很难胜任繁重的工作。善于挤出时间、利用时间,既是我们快速转换角色、身兼数职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一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