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研究论文范文(18篇)
总结是对过去某个时期的工作或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的重要方式。写总结时,要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语言,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学习总结的例子,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一
1.1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1.2体育运动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1.3体育运动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中的运球过人,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1.4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1.5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2、小学生。
2.1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体育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他要通过定期的体检等方法得到一定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参考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指标来评定。心理健康更多是陪伴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没有固定指标作为参考,现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根据从很多优秀孩子的的品质中总结得出的,作为一个相对准确的指标来供大家参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六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包括: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内容与要求和本质功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它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的诸多方面,帮助小学生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帮助他们对训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为以后踏上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2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体育运动可以消除运动员恐惧心理的产生,所谓恐惧心理,是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而恐惧心理是提高影响小学生体育成绩的绊脚石,必须加以克服。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小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小学生的吃苦精神、顽强拼搏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有效的消除小学生恐惧心理产生。
通过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课上跟学生的沟通我发现很多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害羞,在课下是有说说笑,到了课堂上就成了哑巴,有些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所以我在体育课堂上安排一定的体育任务,要完成任务每个同学必须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在这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之下,内向的成员得到鼓励和支持,话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慢慢地学会怎么与人交往。例如我所任教的一年级,有一个叫尹英杰的男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其他同学都很不愿意与他玩,他对自己很没信心,可我却很快发现这孩子有一定的运动天赋,于是我叫他参加学校一年一届的校田径运动会,并要求在平时的体育课中一定要认真练习,通过体育运动他很快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渐渐找回自信心,在学校运动会上他以50米和100米两个第一完成比赛,很多同学羡慕他,慢慢的都喜欢与他交流,他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3、心理健康。
3.1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能全部概括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水平。当然体育运动对小学生有着积极地影响和作用,为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是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育运动具有群众性、竞争性,因此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在体育课中,特别是在群体游戏比赛中,要取得胜利,是要靠集体的配合、团结甚至默契的力量才能赢取最后的胜利。这些都能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论。
总之,作为一名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身体和心理都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因素。所以在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同时开展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高素质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我们小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二
自我概念,是人格领域中研究最多的主题之一。是个体对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作为联系个体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纽带,自我概念起着个人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
[1]通过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tsc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调查工具,我们发现技校学生正处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期,自我概念变化剧烈,情绪波动性大。而自我概念对于每位学生,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思想素质,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正处于自我概念不断发展的时期,也是自我概念问题较多的时期。由于其身心两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两大问题;但又因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等因素不同,有的人在此过程中能化危机为转机,有的人则难免出现不适应。[2]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起到较好的指导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概念,成长为一个积极上进合格的社会公民。
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要了解到技校学生和普通中学的学生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如下:
1.情感冲动,常常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
2.喜欢独立思考,可是观点较为片面和幼稚。
3.比较难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容易怀疑世界。
4.自我意识发展快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5.喜爱新奇,讨厌刻板。
通过布置学生周记和组织早读,加上平时教学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发现技校学生在心理方面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尽量去指导和帮助。
交织,需要人文关怀;其次,相对于普通高中,技校学生的学习意识普遍较低,很多学生都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到学校,得过且过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很弱;再次,对于那些想要认真学习,弥补以往没有认真学习的遗憾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周围同学和学校环境的影响,难以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最后,由于知识量和年龄的限制,这些技校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需要老师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指导教育。
心理教育也是一样,即使是善意的谎言,我们宁愿让学生相信他们自己是可以的有能力的。
第二,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竞赛机会,让每一位技校学生能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技校很多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特长,可是不知道如何发挥出来。有句话说,垃圾只是放在错误地方的资源。虽然这里比喻不大合适,技校学生也不过是书本理论学习不如别人,在其他很多的地方肯定有着更大的优势,而技校就是一个给他们挖掘和发挥这部分潜能的一个平台。
第三,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设学生心理咨询室。由老师带动,培养一些喜欢心理愿意服务同学的学生,一起来帮助一些心理上有些疑问困惑的孩子。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成长,一个很好的心理指导会是个非常有效的助力。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三
人们感受本能与内心的压力时,就会感到焦虑,而为了消除焦虑,他极可能把原因归于外界。非但不肯说“我恨他。”反而说:“他恨我。”非但不肯说:“我因为内疚而烦恼。”反而说“他使我烦恼。”在第一种情况下,他否认他的仇恨来自本能,使自己免遭道德性焦虑。在第二种情况下,他否认责备他的是良心。使自己免遭神经性焦虑。这种为保护自我免遭神经性与道德性焦虑而将危险外化的心理机制叫做投射。因此,有的孩子在犯错误后,不愿承认自己的过错,而将错误责任归于其它因素而不是自我。把问题投射给别人和外界事物。尤其是心理脆弱与成人感的孩子,前者难以承受焦虑,后者不愿承受。
一、投射心理表现。
投射心理使孩子压抑真实的动机,而用其他的动机取代。它表现出最重要的特点是情感主体即自身被替换。在一次分组活动中,一个学生不愿与另一名同学同组,老师问他原因,他说:“他讨厌我。”这里他将自己情感的主客体对调,“我讨厌他”成了“他讨厌我”。把自己的过错或失误推给别人。有时用另一个主体代替真正的主体。一天上课时,我发现一名学生用铁丝刺伤另一名同学,他却辩解说“是他自己碰到的。”“我刺伤了他”成了“他刺伤了自己”。用指责别人方式代替指责自己。通过投射,使道德性焦虑或神经性焦虑转换成现实焦虑。
还有一种投射初看似乎不是防御性的心理机制,就是与他人分享情感与思想。自己幸福便认为别人也幸福,自己悲痛就认为别人也悲痛。仔细分析,这种分享型投射的保护性质是很明显的。因为人在别人不幸福仅仅自己幸福时,总有一种负疚心理。为了消除威胁,就把幸福加于他人。一个一贯考试舞弊的学生,会以人人都舞弊来原谅自己。当你批评上课一位讲小话的学生,他会说:“很多人都在讲话。”这一类投射并不压抑真实动机,也不用其它的动机取代,当事人承认自己的动机,但焦虑经过投射到他人身上而得到减轻。
二、投射心理作用。
孩子将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投射或转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将本能与内心这些内部危险转换成外部危险。因为人有较多时机学会对付外部恐惧,却较难掌握克服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的方法。我指出那名学生刺伤同学是他不守纪律,有意伤人时,他失声痛哭,因为他现在要自己面对良心的责备。外部恐惧如教师、家长的禁戒与惩罚也早已在他内心里产生神经性焦虑。若你促使舞弊的学生只关注他自己的行为后果时,道德性焦虑会使他精神抑郁,情绪低落。
投射的作用不只是减轻焦虑,他给人以表达真实情感的借口,认为自己被仇恨被迫害可以作为攻击意想敌人的`理由。在分组活动的事例中,老师指出这名学生拒绝与人同组,实际上是自己讨厌别人。并批评他不愿与人合作,强制他与人同组活动。他回座以后,不断地向那位同学发起挑衅,随后在两人的争吵中,出手打伤他。他把自己受批评与讨厌情绪都作为保护自己与攻击同学的借口,本身产生仇恨冲动,因此他感到自己的侵犯行为是必然与正当的。这种复杂的文饰与理由化过程,其实质是委过于人,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三、投射心理发展与处方。
投射是一种广为应用的防卸机制。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孩子从小就学会在外部寻找自身的行为原因,而不会检查和分析自己的动机。有时教师与家长忽略孩子的投射效应,不能揭穿他们的虚假理由。使孩子形成习惯性的投射,即使有过错,他们也学会制造圆滑的借口与遁词,力图不感到内疚或逃避惩罚。渐渐产生文饰心理(用虚假理由安慰自己);闭锁心理(有话只和能分享的人说);埋怨心理(怨这怨那,就是不怨自己)等不良心理行为。孩子过分依赖投射这一类否认与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卸机制,对使他烦恼和焦虑的种种威胁和危险,没有采取现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必使他的人格不能健全发展。
然而,所有对自我的保护,都必须在潜意识里进行。孩子决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投射和理由化,否则这些机制便不能减轻焦虑。因此,孩子想把自己的过错推过别人时,有时也并非赖帐,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错。在成人看来一目了然的事情,在孩子的心中可能另有看法。在和孩子讲理时,不能奖赏和默认孩子对事实的歪曲,也应避免直接争辩,要间接说理。上课讲小话的孩子辩解说:“别人也在讲话。”我们可以问:“上课讲小话这种行为对吗?”使他从行为的本身性质去认识。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异性,内心脆弱的孩子心理防线低,早熟的孩子自尊心极强。使他们的投射行为还原到内部的原因时,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摆脱投射影响,正确面对过失与错误。
四、相关资料:
《家教艺术》李春霖,王怀中。
《弗洛伊德心理学基础读本》〈美〉卡尔文.斯.霍尔。
《精神分析概论》〈奥〉s.弗洛伊德。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四
为了深入了解民办园园长队伍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采用sci-90症状自评量表和访谈结合的方式,对安阳地区82名民办幼儿园园长进行研究,调查了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城乡、学历、性别、管理年限等个体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民办园园长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社会支持、优化心理素质、科学管理的维度给予建议。
一、问题提出。
园长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园的质量[1]。心理学教育是幼儿园园长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军人物,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关乎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随着民办园的迅猛发展,私人民办园的问题就突显了出来,师资缺乏、资金不足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这些都给民办园的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那么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这不仅影响着其自身园所的管理效能,同时对整个地区民办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着潜在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参加安阳在职民办园园长培训班的园长中随机分层抽取90人为调查对象,涉及安阳地区的五县四区及县级市林州。有效问卷82份,其中市区43人,乡镇39人;女71人,男11人;30岁以下22人,31~40岁47人,41岁以上13人;中专16人,大专47人,本科19人;管理年限1年以内7人,1~5年28人,6~28人,10年以上19人。
(二)研究方法。
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采用5级计分法。参考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考虑筛选为阳性。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后期随机分层抽样访谈部分民办园园长。
三、研究结果。
(一)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调查显示,82名民办园园长scl-90心理自评的因子总均分在1.26~2.54之间,均分平均1.52±0.23;总分最高229,最低113,平均136.71±21.08;阳性项目数35.02±12.10,阳性症状均分2.32±0.23。t检验表明,安阳地区民办园园长scl-90因子自评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等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p0.001)。这说明在总体上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人差。
(二)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以各因子平均值高低为依据排序,民办园园长表现较突出的症状因子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躯体化、焦虑、偏执、敌对等。参照scl-90有关标准筛选阳性,82名测试者中有35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子分=2),占总人数的42.7%。阳性出现率较高的前3位因子依次是强迫24.4%、人际18.3%、抑郁14.6%。
(三)民办园园长心理状况与个体因素的差异比较。
t检验,躯体化因子存在差异(t=0.54,p.05),男园长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症状,这可能与男性缺少压力疏导有关;不同管理年限方差分析,躯体化因子差异(f=3.29,p.05),管理年限10年以上的园长症状更为突出;城乡之间t检验,敌对因子,城市园长高于乡镇园长(t=0.52,p.05);恐怖因子,乡镇园长更高(t=-0.77,p.05),这可能与城市民办园竞争激烈、农村民办园频发安全事故有关。
四、分析讨论。
(一)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本研究得出民办园园长在scl-90的各因子自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都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这表明,总体上安阳地区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与已有的研究一致[2,3]。实际上,民办园面临着较大的困境,经费严重不足造成的经营困难、师资流失严重、管理效能低下、安全隐患层出、缺少社会支持等,都给民办园园长沉重的心理打击。
(二)民办园园长主要的职业心理问题。
民办园园长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不少园长身兼多种职业角色,管理者同时也是经营者、教育者、领导者、沟通者、行业专家等,这使得民办园园长面临多重的压力。调查表明民办园园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为:一是强迫症状突出;二是人际敏感不良情绪明显;三是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症状严重。
(三)不同民办园园长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不同年龄与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年龄因素差异并不明显,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年轻的园长能力和经验稍差,但是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小,体力充沛;另一方面,年长的园长能力强,但是他们还要承担照顾家庭的重担。所以不同年龄段的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水平大体相当。
2.不同学历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学历上差异不显著。毕竟在日常管理中,学历只是其中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民办园园长普遍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进一步弱化了学历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力。
3.不同管理年限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民办园园长的工作年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是躯体化症状,工作年限越长表现的越严重。民办园园长由于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中,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威胁,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所以民办园园长的身体健康,值得我们重视。
五、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保健。
(一)社会支持。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前民办幼儿园无论在幼儿园园数上还是在教职工人数上均远远超过了公办园,这成为解决幼儿入园难的主要力量。然而,社会及家长对民办教育还是存在很大偏见的,少量民办园的失范事件被大肆渲染,给整个民办幼儿教育带来恶劣影响。因此社会舆论和媒体有责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幼儿教育工作,为幼教工作者创造一个理解、融洽、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2.政府要加大对民办园的扶持。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公益性、普惠性应该是学前教育事业的方向。国家应该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加大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帮助民办园向公办园取经,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把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制订并落实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标准和专业标准,提高园长的专业化水平。相信在国家的管理疏导下,民办园一定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3.完善对民办园的培训体系。公办园每年都有大量的各种培训机会,但是民办园无论是园长还是教师,公助培训的机会都少得可怜,教师资源分配也严重失衡。另一方面,民办教师和园长的培训缺少针对性,效果不显著。对此,建议丰富培训方式,集中、远程和送教进园相结合,就民办园园长迫切需要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安全与保育及师资建设等做好培训。
(二)优化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园长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园长必须有良好的心态,保持平和心。民办园园长需要正确面对各种冲突,在工作中不要斤斤计较,面对一些无关原则的责难,淡然处之。其次,园长还要有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要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善于自我控制。同时,还应有多层次的需要,尤其应具有友爱、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有强烈的进取心、责任心与成就动机;有广泛、持久而稳定的兴趣爱好;等等[4]。
(三)科学管理。
当一名幼儿园园长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一件挺简单的事,幼儿园工作之所以称其难,在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民办园由于人手有限,园长大多身兼多职,既要会规划,又要会执行;既要懂教学,又要会领导;既要擅长于招生宣传(幼儿园营销),又要能与家长打交道;等等。同时,还要与方方面面的部门去沟通。这就对园长的管理效能、业务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所以作为园长、园所的总管,要有很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严谨的管理思路和公关能力,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训练,交给社会一个放心的民办园。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五
教学准备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必不可少的工作,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同时是教师自我构思、自我设计的创造性劳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而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对专家教师教学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专家教师的特征及培养、专家—新手教师的比较等分析研究方面。而有关专家教师的特征及专家—新手教师的比较着重在他们的人格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总体上,目前专家—新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显性的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我们可以从表1看到关于专家—新手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有37篇,而对于比较隐性的课前准备,在我所找到的文献中没有直接专门研究的,只有在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共6篇)中提到了“课前准备策略”(详见下表)。例如文献对教学新手和能手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三个环节上的差异及其对教学新手培养的启示进行分析,但是对教学新手和能手课前准备的差异的分析是不细致的。
2研究方法。
2.1被试包括东莞华师嘉玛学校、华南师大附属中学、广州执信中学、信宜中学、广州六中、肇庆鼎湖中学等学校的高中数学专家—新手教师,共55人(其中专家教师15人,新手教师40人)。问卷调查涉及的学校。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部分数学教师进行了访谈。
2.2研究方法及工具。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和观察法为辅。
(2)调查工具:《数学教师教学准备情况调查问卷》,共包括20个问题。调查问卷主要是为了了解数学学科教师相关背景和教师教学准备的基本情况。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一是教学准备的概况;二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情况;三是教师在教学准备时利用课程资源的情况;四是物化结果的情况。
(3)资料处理:问卷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平均值和百分比。
3结果及分析。
3.1教学准备工作概况(1)主要结果对于第一题,我们可以了解到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都做了哪些教学准备工作,有哪些异同。表2反映的是专家—新手教师对应每个选项所得的平均分的分布。
3.2教学设计的`情况专家—新手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有所不同。调查问卷对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的7个部分(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辅助资源和课堂中的反馈)作了调查,让教师对这7个部分按重视程度的强弱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进行排序。依此来看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的关注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所使用的时间和精力。
3.3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从统计结果(图18)可以看出,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专家—新手教师是一致的。得分最高的前三位是“教科书”、“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等)”。得分相差比较大的是“期刊杂志”、“学生”和“专家(大学教授、教研员等)”。在这三项,专家教师的得分比新手教师分别多0。55、0。24和0。69。从访谈中得知,专家教师一般跟大学教授、教研员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交往,他们拥有更多认识专家(大学教授、教研员等)的机会和与大学、教研室等人员交流的机会。
3。4物化结果(1)教案从统计的数据可知,所调查的专家教师100%写教案,只是其教案详略不同(40%写详细教案,60%写简案)。而新手教师中有6%只是在书上做标记,而没有写教案的。(2)课件从统计的数据可知,专家教师大多数都是制作课件的。而新手教师只是偶尔制作课件,因为没有时间制作。
4结论。
总体来看,在教学准备的具体做法上,专家—新手教师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对各种类型的课堂的行为处理上是一样的。可是都与一些涉及到做法背后的意图的教学准备问题上,专家—新手教师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例如,对教学设计各部分的价值倾向、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关注等。所以从问卷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专家—新手教师都一致地认为教学的准备工作至少包括了研读教材、研读教参、查阅相关资料、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设计例题和练习作业题目等。而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多做了研究课程标准、板书设计、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参考书编写教案、做课件等工作。相比专家教师,新手教师认为更有必要进行“心中授课”,而且他们更常与同事交流。对于教学设计的情况,专家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情况和比较内在的东西。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专家—新手教师基本上一致的。最常利用的课程资源都是“教科书”、“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等)”,但对“期刊杂志”、“学生”和“专家(大学教授、教研员等)”等课程资源的利用,新手教师不如专家教师熟悉。相比新手教师,专家教师更趋向于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参考书编写教案和做课件。而新手教师更倾向于上网找教案,修改成自己的教案,也只是偶尔做课件。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六
办园体制决定着幼儿园的政治方向,也决定了幼儿园出资者、管理者的性质和关系。目前,我国幼儿园不同办园体制主要是:教育部门办园、其他政府机关办园、国有企业办园、集体或民营企业办园、事业单位办园、部队办园、居委会或村委会办园、社会团体或民间团体办园、公民个人办园[3]。根据不同的办园体制,我们可以将幼儿园分为公有制幼儿园,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另一类为非公有制幼儿园,即由公民个人、私人企业和民间组织自筹资金开办的幼儿园和承包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改制园,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非公有制为基础。以下我们简称为“公立园”与“私立园”。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在其对8699名教师进行的调查研究中,有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部分教师甚至有跳巢的意向[4]。而在对公立园以及私立园的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公立园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明显高于私立园教师生存状态,并且在教师的健康状态、社会地位、工作状况、人际关系、待遇状况以及自我实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公立园教师优于私立园教师[5]。
这主要是私立园缺乏政府或企业的资金扶持,办园所需的所有资金均来自办园投资者,投资者为了回笼资金,尽快盈利,往往会降低幼儿教师待遇、减少幼儿教师职业培训、提高教师工作量,忽视教师心理、职业成长。提高私立园办园质量是保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发挥其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的有效力量,缩减公立园与私立园在硬件设施及软实力的差距,有效维护私立园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实行同工同酬,确保幼儿教师公平正义。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的不同身份也会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有研究表明编制问题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编制外幼儿教师整体职业认同度低于编制内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6];不同级别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束从敏的研究中表明不同级别幼儿园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来自于物质方面,同时更多的来至于组织文化资源的差异,同时该研究也表明民办园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显著低于公办园教师[7]。
在我国,由于体制相对不健全,导致很多幼儿园教师虽然与在编教师在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工作时间上一致,但在工作待遇上却存在一定差异。以东胜区为例:在公立园中在编在岗教师工资待遇是非在编教师的两倍,甚至有个别园中已超出两倍;公立园中在编在岗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也优于私立园正式教师;公立园中的在编教师享受更好的薪资水平、更优的生活环境以及更有保障的未来,而非在编教师以及私立园教师不仅在工资水平上低于在编教师,同时,他们对没有保障的未来更加担忧(东胜区的很多私立幼儿园教师不享受五险一金待遇)。这是导致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成因。实现幼儿教师同工同酬不仅体现公平正义,更是确保非在编教师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中的自我期望、工作条件、工作负荷以及幼儿和家长的评价能够有效预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8]。另一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偏低,社会支持较低,一般自我效能感不佳,低于理论中值[9]。而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也表明,民办幼儿教师的情绪衰竭相对较严重,成就感低,教师职业倦怠低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10]。
究其原因,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受到自身心理免疫力和调节能力的影响。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免疫力及调试能力是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我们并不少见,但如何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能量的培训我们却不常见,加大对幼儿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幼儿教师心理调试技能的培训刻不容缓。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健康,更加关系到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幼儿的成长发展。只有拥有一支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相信在社会、教育相关部门、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幼师虐童”事件也会越来越少。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2]袁爱玲,曹晓刚.如何承受难以承受之重[j].幼儿教育,,(10a)。
[6]文雅.编制外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7]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8]卢长娥球,韩艳玲.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7)。
来源:亚太教育28期。
作者简介:安乐乐(1987.10-),女,汉,呼和浩特人,中级,硕士,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七
本文引入国外先进的“心理资本”管理理念和测量方法,选取bg大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了相关的.调研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了数据分析,为高校管理者更全面地认识其管理对象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思路.
作者:赵正艳臧维作者单位:赵正艳(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臧维(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刊名:经济论坛英文刊名:economictribune年,卷(期):2009“”(7)分类号:g45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资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八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技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几乎占领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也囊括其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第十九章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到20,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幼儿园也不例外,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为紧跟时代的步伐,发展教育教学优势,使得教育也能达到现代化、科技化和高效化,各幼儿园在软、硬件方面都向信息化靠拢,然而,信息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成败与否离不开幼儿教师媒体素养。
媒体素养,又称为“媒介素养”,最早源于欧洲,是指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也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1]。在信息化的时代,媒体素养所针对的媒介信息无疑是各种信息化产品以及这些产品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媒介产物,这种素养可以说是当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除了具备大众所必需的基本媒体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幼儿园课程相对应的学科媒体素养,这种学科媒体素养指的是幼儿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所具备的媒介知识和能力,开展幼儿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2]。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不一样,教师所面对的是心智、能力各方面发展均不完善的幼儿群体,其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等方面的认知发展都需要在这个阶段进行开发与培养。而媒体的加入,使得幼儿教育更加丰富、多样,幼儿能通过媒体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教师也能够借助媒体的力量满足幼儿各种活动所需,同时,因为现代化媒体与传统的纸质媒体不一样,具有更长的保存和延续时间,更换和修改的操作更加简便,使得愈来愈多的幼儿教师倾向于使用高效的现代化媒体以节省不必要的物质资源及时间。
在幼儿园中,教师借助媒体,融合各学科领域的特点,用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来模拟现实生活,幼儿通过教师提供的媒体教学去感知世界。因而,幼儿教师的媒体素养是通过教学来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
1.幼儿教师的媒体素养能够帮助幼儿更全面的感知世界。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素材,现代化的媒体素材更直观形象的反应了现实生活,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认知世界。这个过程并不是幼儿自发产生的,它需要幼儿教师的积极引导,因而,幼儿教师良好的媒体素养是帮助幼儿通过媒体全面感知世界的奠基石。具备良好媒体素养的幼儿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媒体素材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以更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来去感知、理解世界,使得幼儿在对世界的感知上有了更全面的体验。
2.幼儿教师的媒体素养能够丰富幼儿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备良好媒体素养的幼儿教师能够借助媒体丰富幼儿园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现代化的媒体为教师搜寻教学素材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教师可以足不出户,甚至可以不用动手操作便能获取一系列的教学素材,这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完整。同时,诸如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的出现,更是使得幼儿园的课堂教学突破传统的师幼互动,增添了人机互动等形式。教师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教学的需要,用多媒体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以最便捷、有效的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
3.幼儿教师的媒体素养是新形势下教师职业素养的体现。
《幼儿教师职业素质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幼儿教师应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会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幼儿教师一项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然而,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冲击下,许多教师会表现出不适应的行为,但需要把握的一点是:教学媒体的主导者是教师。幼儿教师可结合自身的媒体素养,对教学媒体进行二次开发,使其适应于教学,并灵活运用于教学,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从而体现幼儿教师更加全面的职业素养。基于此,幼儿教师媒体素养的提高不仅是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的需求,也是教师个人职业素养提升的需求,更是对幼儿身心发展所应尽的职责。
三、有效提高幼儿教师媒体素养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是21世纪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信息化从教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的位置上[3]。为适应社会发展及幼儿教育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幼儿教师的媒体素养。
1.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选择适宜幼儿的媒体素材。
幼儿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对各种新奇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市面上出现的各种媒体素材,以其形象、动感、有趣的特点吸引幼儿,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然而,幼儿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于许多事物还不具备分辨和正确选择的能力,作为引导者的`幼儿教师,应当结合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对现有的媒体素材进行二次筛选,将适宜的媒体素材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逐渐培养幼儿能够欣赏、鉴别甚至是运用媒体素材的能力,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在媒体中学习与发展。
2.结合自身能力与资源,有效运用媒体进行教学。
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仅要会用各种教学媒体,还要善用、活用。幼儿教师除了要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一般功能和基本操作方法外,还应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善于发现新途径,灵活运用各项教学资源,对各类来源不同的媒体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将最适合自身教学特点及符合教育教学目标的媒体教学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从而加大媒体使用的有效性,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也能从中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
3.建立共享资源库,优化媒体的开发及应用。
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资源共享,幼儿教师可将已有的媒体资源存放在资源库中,这样在幼儿园中便形成了一个共享资源库,教师们将所收集的资源集中在一起,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分类,并对园内所有教师开放,教师可随时随地获取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从而加大资源共享性,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省教师搜寻、改进的时间,使得教育教学更高效地进行。同时,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也可以创立网络资源共享体系,使优秀的资源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在园与园之间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做到学以致用、教研一体,从而调动幼儿教师对媒体素养的重视和积极性[4]。
4.对自身的媒体素养进行反思与评价,完善自我。
要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除上述之外,幼儿教师还必需进行评价与反思。在每次教学活动后,都应该反思教学效果、反思媒体运用是否得当,反思自己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通过一系列的反思与评价,寻求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增添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加有效地通过媒体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当前,媒体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的一种基本素养[5]。教师在不断运用媒体教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我,丰富幼儿园的教学形式,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幼儿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媒体素养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佘燕芳.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谢美芳.幼儿教师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九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高校作为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试图从辅导员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作者:刘郎作者单位:广东外贸大学经贸学院刊名:企业家天地(下旬刊)英文刊名:worldofentrepreneurs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高校辅导员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
本研究有针对性地选择南昌市6所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幼儿园的幼师(特指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的执教者,不包括保育员和园长)作为被试。研究工具是采用了陈利平在硕士毕业论文《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研究》修订韦有华、汤盛钦(1995)的cope量表编制的《南昌市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调查问卷》。6所幼儿园共有134名幼儿教师接受本次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12份,保留有效问卷102份。
二、幼儿教师压力及压力应对方式现状分析。
初步统计,幼师压力源按降序排列依次是:工作,经济待遇,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家庭,健康状况,其他因素。这类似与前人研究结果:女性最大的压力来自经济和工作。幼儿教师多数采用的应对方式是集中资源行动、工具性社会支持,更多地会采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有时会采用伴随情绪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克制性行动、行为解脱;很少采用精神寄托、否认、心理解脱。
(1)青年幼儿教师应对能力不足。
通过对不同年龄的幼师压力应对方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笔者发现幼师压力应对方式在行为解脱因子上差异性极其显著,伴随情绪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因子差异显著。经事后检验,在行为解脱因子上,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与25~30年龄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得分明显低于25~30年龄段的教师,这说明25~30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选择该应对方式的人最多。在伴随情绪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因子上,31~35岁年龄段教师选择该应对方式的人数最多。从教师的职业特点角度分析:25~30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中处于成长期,往往积极主动、热爱工作。但教师职业生涯中很少有晋升的机会,长期固定在一种工作上,从而限制了教师成就动机的满足。
(2)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更倾向于采用工具性社会支持。
本文参照辛星的理论,把教师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0~2年为新手教师、3~5年为熟练新手教师、6~9年为胜任型教师、10~为业务精干型教师、16~20为专家型教师、以上为杰出教师”。调查得知,幼师压力应对方式教龄水平上差异为工具性社会支持。事后检验异显示:教龄1~5年的幼师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段的幼师,其次为16~、20年以上、11~15年、6~。5年以内教龄的幼师多为新手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及生活阅历较少,教学基本功薄弱、问题颇多决定了他们采取此应对方式最多。16~20年教龄的幼师已成为专家型教师,不管在专业还是心理发展上都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到达高原状态,而要顺利度过这种状态,就需要在专业和自身的阅历上进一步提高和扩展自己,所以此时期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否定自己,接受别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向有经验的人求助。
(3)幼儿教师学历越高采用的'压力应对方式越积极。
对幼师压力应对方式学历水平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极因子和心理解脱因子呈显著性差异,在否认和精神寄托因子呈极其显著性差异。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因子上,幼儿教师的学历越高,采取这种应对方式因子的教师就越多;在心理解脱因子上则相反。从学历角度分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接受过更多理性的世界观、方法论,有更高的理论素养和成熟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效能感普遍都优于专科生,更能理性地认知与评价压力。
(4)已婚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比未婚教师更具有适应性。
对不同婚姻状况的幼师压力应对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幼师压力应对方式在婚姻上的差异惟有行为解脱因子,即未婚的幼儿教师比已婚的幼儿教师应用更多。这可能与个体的成熟性有关,己婚幼儿教师觉得自己是成年人,面对压力应该自己独立解决,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而未婚教师具有更多的不独立性,认为自己还年轻,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选择,当面对压力时选择逃避或放弃。
(5)公办园教师压力应对方式优于民办园教师。
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园所类别差异主要有行为解脱、情感性社会支持和集中资源行动因子,公立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比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要更积极、更具有适应性。公办园拥有更多的政策和资源优势,更易采取集中资源行动。民办园因为老师都是外聘的的年轻教师,人际关系微妙,她们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儿童、对家长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期望高,一旦碰到与家长或其他教师摩擦等就会感到气馁,出现心理问题,从而选择用行为解脱或是寻找其他情感性的社会支持的方法来舒缓自己的心情。通过对不同职务幼师压力应对方式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在职务水平上九个应对因子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幼儿教师内部是一个不平衡的社会生态,其中有着各种力量、因素所导致的社会分层。在班级教师中就存在着因分工所导致的分层,如主班教师、配班教师、保育员。”主班教师是幼儿半日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配班老师又称副班老师,是协助主班老师的活动。所以两位老师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其压力应对方式并没有显著差异。另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男生人数远远少于女生,因此无法做性别的差异比较。
三、建议。
幼师要认识到压力是自然存在的,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压力。面对种种挑战和压力,幼儿教师要积极应对,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人生观,通过广泛地学习来拓宽自己的眼界。此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不单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应对压力,也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2、加强专科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幼儿教师身心健康管理制度。
在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应对指导以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幼儿园建立教师身心健康管理制度,这样既可为幼师提供社会支持,又可防患压力对教师的影响负面。
3、关注青年幼儿教师的发展。
研究结果显示,青年幼儿教师采用的应对方式较之年中年教师更消极。一般自我效能感对适应性应对方式具有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幼儿园应充分挖掘青年幼儿教师的优势,为青年幼儿教师搭建一个不同发展的平台,如创作条件鼓励她们参加各类研修班,充分发挥青年幼儿教师在园本研修、幼教改革及专业引领中的作用。
4、增加社会支持。
社会要对幼师的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与理解,提高幼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研究表明,工具性社会支持是幼儿教师常用的压力应对方式。因此可通过短期培训、在职进修、园本培训等途径,为教师提供再学习的机会。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一
情感设计是属于设计心理学中,把人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与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唐纳德·a·诺曼认为:“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储存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接触外部世界中的人、物、事件、语言、行为等。“意识世界”与“环境世界”不断的碰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信息的交换、打散、重组、混合,而同样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适应性的选择、决策、行动。我们正是通过“行为互动”与“信息交流”做“事”,才与“物”“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特定的“关系”。而对于设计活动的本身,这也是一种复杂、多方面、多因素的人类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包括信息,动作的接收,认知与反馈间的互动过程。
二、情感设计的意义。
在我们了解展示情感设计在其中的应用之前,我们必须知道情感设计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产品,场景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设计的使用性、可用性、合理性,包括在设计本身的造型以及互动关系的人性化设计等。其次,它可以帮助设计主体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有效地理解、评价、鉴赏,并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对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就可以让设计师更好的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各种挑战,并制定出合适的宣传,推广手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广义设计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而心理学则是一门人类为了研究自己而设计的一门基础科学。从这个层面而言,研究情感设计的意义既是将设计作品变的情感化、艺术化以及美观化,它能使设计更加带有一种心理状态,设计的产品以及其载体将更含有自我的情感,设计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一种研究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艺术方式。它能更全面的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三、情感设计与设计美学的交互研究。
在情感设计中,受众在与设计产品的情感交流的同时,思维无时无刻不是在跟产品进行着互动与信息的交换。在先前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在工业设计中,美学意义一直占有大量的地位,而设计师更加注重产品的涉及外形与外在,而忽视了使用体验和舒适度,而情感设计则告诉我们,人是设计活动的主体,是为人服务的,所有的设计活动过程最后都是以人为终点,在产品设计领域即表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模式,需要以用户为设计中心,不能以牺牲受众的舒适度与合理性换取美学设计上的吸引力。
在情感设计与具体设计过程的相互关系中,我们根据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特征,把设计对象明确地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以及反思层。而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时,本能层即为产品的基本美学关系,行为层即为受众与产品互动过程中的乐趣与效率,反思层即为自我形象与个人满意度。而这三个层次既是对设计活动的基本概括。在设计作品作为受众评价和鉴赏的对象时,情感成为了受众心理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艺术设计之物,它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感官的双重属性使其一方面是平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对设计者而言既是充分了解受众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并综合它的特点,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合程度;另一方面,设计的作品作为受众群体需要去感知的重要部分,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审美对象,受众无论在评价、选择或使用上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四、情感设计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是实用的艺术,是艺术的设计,而其中使用性和目的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实既是指注重受众的体验情感,而受众对产品表现出来的感受与反馈就是设计过程中的情感设计。因为欣赏与评价并不是设计作品存在的首要价值,所以设计作品所激发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与纯艺术品一样,而这仅仅是设计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所以它存在的价值最后还是因为它能实现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因此,我们所谓的“情感设计”并不是那些以情感体验为目的的设计,而是设计师通过对受众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情感激发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与分析。在设计中有目的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使设计作品能更好的实现其目的性的设计。例如在家居设计中体现温暖,工具设计中体现效率,在警示标记中激发警惕感等。
参考文献:
[1]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7月.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10年3月.
[3][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设计.中信出版社206月.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为了解学生时教师教学风格的要求,我们时10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个性、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大学生对教学风格在个性上的需求没有差异,而在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上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材施教就应使教学行为在三个维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论文关键词:撇师教学风格需求差异调查。
因材施教从古至今一直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孔子提倡,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记》提出,“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蔡元培主张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现代教育论则强调弘扬人的主体性,特别重视学生敏感的个性、独立人格和能力的培养。
然而,这一原则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困扰高等院校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近几年全国高校的连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进入高校就读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育资源短缺,许多高校为了扩张和追求规模效益往往通过设立附属学院招收议价学生,使得不同层次、不同素质、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在同一学校就读,如,一本与二本学生同校;二本与三本学生同校;本科生与专科生同校:专科生与成教学生同校。由于师资短缺,许多学校的教师往往同时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甚至是同一门课,教师为了应付繁忙的教学任务及效益最大化,一般总是采取相同或类似的教学风格进行授课和管理,这对于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学生而言,显然是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意见大,师生关系不和谐,这也是近些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研究学生需求的必要性。
要改变高校近年来出现的这些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差异,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管理方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应对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结构和特点作全面的评估,分析每位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劣势,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性条件“因材施教”中的“材”在教学上有两层含义:。
第一,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生理特点、不同个性、气质的学生;
第二,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特点不同,应该按其发展的状况来进行不同的教学;教学内容也有其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教学也应该按各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就是不能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的发展需求,教师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不分析学生的能力特征与兴趣爱好,不进行分层次或分类指导。这样“一刀切”或“一锅煮”的教学将导致部分学生的优势智能得不到发挥、发展。因材施教就是要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和条件,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并加以引导和鼓励,因势利一导,扬长避短,培养出具有个性特征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学生的.需要、个性及非理性因素应成为教育过程的重要关切。学生的需求,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过程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并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习者的研究应包括:了解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基础、了解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类型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由教学态度、方式、方法等一系列教学行为所组成,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这种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教育界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个性化和一贯的方式、方法称作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既是教师教学态度、方式、方法的综合反映,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风格如果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因素,达到学习目标。教师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教学风格,并适时适当地作出调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需求,既可以反映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求特点,又能反映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匹配程度,使教师明确改善教学效果的方向,所以它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性工作。
二、研究方法。
(一)测量工具。
(二)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为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0份。其中男性493人,女性557人;文科学生595人,工科学生455人;重点本科学生470人,普通本科学生282人,专科学生298人;一年级学生384人,二年级学生483人,三年级学生183人。为了比较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差异,本次研究把重点本科学生界定为高考第一、第二批次录取的学生,把普通本科学生界定为高考第三、第四批次录取的学生,普通专科学生界定为高考第五批录取的学生。
(三)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ll.5软件,主要进行了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one-wayanova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对30个题目分别进行independent-samplesttest和one-wayanova分析后发现,各层次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在个性方面的需求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学风格的作风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严谨性和维持课堂纪律方面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学风格的教法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信息量多少和讲授的深浅度方面的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3。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需求的特点,笔者还用上述三个量表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存在显著差异的需求列于表4、表5。
四、讨论。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理念、态度、作风、方式、方法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每个教师在实践中均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习惯性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学风格虽然种类繁多,但都可以从个性、作风和教法三个维度去刻画。个性维度是反映教师是否热情、开朗、平易近人、关心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互动以及声音是否洪亮、幽默、富有亲和力等方面的行为特征;作风维度是反映教师对教学是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以及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违纪现象等不良行为是严格管理还是姑息放任等方面的行为特征;教法维度反映了教师对授课方法、技巧的处理、选择,讲课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等方面的行为特征。任何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上述三个维度的组合与综合体现。
本次调查显示,不同的大学生由于在认知、能力、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使得他们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从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来看,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以及专科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在个性维度上的需求差异不大,他们大都希望教师性格开朗、热情,能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和互动,讲课声音洪亮、幽默,情绪饱满。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风维度和教法维度上。
其次,从不同性别的学生看,在对教师的个性需求方面的要求,总体上不存在差异。但从“教师应衣着整洁得体,行为举止稳重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喀在显著差异。可以看出,女生比男生更注重教师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女性为主的学生授课时要尽量注重仪表整洁。在对教师的作风需求上,男女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大。另外,可以发现男生更喜欢教师多讲一些课外的内容,而女生更希望教师能够以严谨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学风格的要求也不同。文科课程一般内容广泛,以陈述性知识为主,信息量大,形象思维。所以要求教师有较好的口才、充沛的激情、广博的知识,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学生有更多的人文关爱;理工科课程内容专业、严密,以理论性、程序性、操作性知识为主,精确性强,抽象思维,学习难度大。所以要求教师授课严谨、朴实,深入浅出,逻辑性强,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给予学生更多的“解疑释惑”。同样,由于学科的不同,会对学生的个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科学生一般比理工科学生更活跃,他们更希望有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而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稳重和严谨,他们更希望严格有序的学习环境。本次调查的结果基本反映了上述特点。
大学生一般是从教师的个性、教学作风和教学教法三个维度去认识教师的教学风格;大学生对教师在个性方面的需求没有差异,但对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方面的需求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内容,备教法设计,还要备学生特点和需求,只有将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教与学完美地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三
大心理教育观是在整合论心理教育和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实施的研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该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心理教育在学科多元分化中整合的必然性及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6: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学科从原先的分化趋向新的整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学科对话、换位思考、互相理解、视界融合己成为当代教育主流。赢在整合,整合出效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教育的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宏观整合指多学科视野的整合;中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指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各种教育力量,教育影响力的整合,形成心理教育的整体合力;微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是心理教育要素的整合,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的整合。而有序的结构、有机的联系、在场的系统是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哲学思考及方法论依据。63世纪3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文理克深,哈维格斯特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发展观,即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个体心理的成长,重视环境、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63世纪43年代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标准的重新界说促成了一种新的学校心理辅导理论模式的形成,即发展性心理辅导。该模式以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强调将心理辅导放置于学校整体工作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结合。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及人性论依据。
二、大心理教育观的内涵。
大心理教育观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程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放置于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联系,与德育教育、各学科教学、学生校园生活和文化活动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心理教育场。根据心理学家温勒的说法,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心理场之中,这个“场”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非常类似于新物理学中所描述的“场效应”,即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要准确,清晰、具体地理解心理教育场,先需理解四种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这是中国教育的特殊性。西方心理咨询和服务注重生理、心理的结合,直接的价值干预是不允许的。中国传统讲究做人要“修身养性”,强调生理与伦理的和谐平衡。今天我们已认识到生理、心理、伦理都是影响人健康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是生理、心理、伦理三结合模式(胡凯,2000,1)。鉴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在教育理论、教育内容的侧重、教育方法、乃至语言表述范式均有差异,所以既不能简单地将二者混同,也不能截然地分割、对立,而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提升。
2、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健康意味着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和谐平衡的心态,与之相适应的神经系统也会处于一种平衡灵活的状态,其中包括强烈而持久的动机,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寓道德之舍,载知识之车,缺乏学科知识作为载体的心理素质训练会陷入孤立和空洞。因此教师课堂教学除了明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外,还要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既要育人,又要育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校园生活文化活动的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有明确的指示: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变化及成长与其日常生活活动紧密相连,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中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育者的共同责任,这是大心理教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是学校心理教育场持续、有效、良性运转的动力来源。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性、技术性很强,需要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层级划分,各负其职。层级划分依据于以班级为基础,系部为重点,学院为依托,家庭和社会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将各层级的教育力量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由兼职为主的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如: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医务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等。为了确保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必须通过资格认定,规范持证上岗管理,建立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通过考核评价督促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明确角色,准确定位,真正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发挥工作潜力;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三、大心理教育观的实施原则。
大心理教育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追求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效性;对未来生活的建设性。将视角定位于学校生活本身,开发校园中蕴藏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走出为健康而健康,舍本求末的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演绎为健康生活方式和有效学习方式的培养。大心理教育观在具体实施中应遵循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目标是一切思想落实在工作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立一方面要与学校整体的培养目标一致,另一方面要能满足学生成长三个阶段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服务于学生求职就业;为学生未来生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标不能是抽象、模糊、单一的,而应当是具体、多元、可检测的,因此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既要认清各项具体目标的先后、主次及内在联系,又要确定相应的检测项目、手段和评价标准,并据此建立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体系。
2、主体性原则。在学校心理教育场中,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教师、管理者)和被教育者(学生)的角色会模糊,双方均为教育的主体,双方互动所构建的主体间性关系是“场效应”的原动力。要形成“场效应”的良性运转,首先要明确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其次重视对“个人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所谓“个人理论”是指师生原有的价值体系,即受个人遗传、成长环境、生活经验影响形成的“实践理论”。与此同时,集体反思、平等对话、共同价值观的培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效益性原则。即优化心理教育各要素,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原则。学校视阈中具有独立功能的心理教育各要素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各要素应围绕目标的实现有意识地进行结构化,结构越优化整体的功能越强大。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操作中建立评估、跟进、辅导;再评估、再跟进、再辅导,循环上升式工作流程的过程。
4、开放性原则。一个开放的系统能与所处环境相互联系制约,获得动态平衡的发展。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有家庭环境、社区和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人心理机制形成的起点,在破解一些心理问题或了解心理发展脉络时往往有解密的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和社会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是指社区医疗卫生设施、活动场所、社会实践活动场所等,软环境是指交往对象、咨讯信息、民俗风气等。外部环境具有客观存在性,如果能了解、分辨、选择蕴含其中的有利因素,加以利用和培植,就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四
自卑是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某些原因引起的自我轻视和自我怀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看不起自己,从而导致自信心缺乏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的心理状态。虽然自卑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但高职高专学生由于高考失利、学习能力欠缺、对学校及专业的不满和对就业前景的担忧等因素更容易陷入自卑这一心理状态,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和较低的成就期望,往往导致在某一事件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作出普遍性、不合理的否定和歪曲评价,长期持续以至产生一种严重的自我失败感,阻碍了自身各方面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能力提升,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影响了学习、生活和自我成长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针对高职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采取切实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来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其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是从事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值得深入研探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多元文化主义是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之后产生的影响心理学的第四股重要思潮[1]。其理论主张重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结构,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多元,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将个人与文化分离的现实,从多元的角度看待当事人的问题,采用有弹性的和多样化的方法,使求助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强调辅导的情境导向,重视文化变量的影响,参照当事人的文化背景解释其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依据文化差异调整辅导和治疗方法,使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传统的以问题或疾病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了以文化为中心。其意义在于,它促使人们正视传统西方心理学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和受实证主义科学观和方法论影响形成的偏重研究客观性和一般规律,而忽视心理与行为的文化历史属性的多样性,有利于理解和挖掘不发达社会和弱势群体中心理咨询方法和途径,克服文化偏差[2]。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自卑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人格特征差异及培养、压力应对、焦虑干预以及心理分析等方法进行调适,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论规范上,对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较为忽视,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自卑心理批判性借鉴西方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多元文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很欠缺[3]。
此外,目前针对自卑心理的咨询和调适方法多采用量化的、还原论的、因果决定论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的`价值规范和科学主义方法论,忽略了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片面追求研究的实证效度。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导致心理健康领域的文化迟钝和理论发展的局限,而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论关注对象和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强调要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文化,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采用多样化的途径有效整合各种咨询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也更有利于提升来访者的自信和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积极整合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探索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自卑心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非常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同时,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因此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念,本着“尊重、鼓励、理解、成长”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在调查分析我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特点和普遍问题,选取克服学生自卑心理的提高和改善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吸收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通过教学实验干预,结合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来验证常规教学方法和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影响。
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能有效克服和改善学生自卑心理的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和模式,帮助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克服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及其消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成就动机的形成,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假设。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有助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步骤。
(一)前测及分组。
课题组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量表选择和教学素材准备等前期工作基础上,从我校一年级级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班级中进行实验对象分组教学安排。具体操作是从在我校一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两个实验班(105人)、两个对照班(123人),对所选取班级进行“自卑心理诊断量表”测试,通过前测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自卑水平上得分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然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干预对照研究,实验设计采取实验组、控制组后测随机分组设计。
(二)实验实施阶段。
实验干预时间为一个学期,约4个月。其中,对控制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讲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方法,对实验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实验组班级的具体操作和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教学中引入关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论视角和价值取向,注重从西方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等方面拓宽学生思维和文化视野,避免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学会关注本土的、多元文化的心理健康评价方法和积极的自我认知思维模式。
2、注重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角色互动,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会交流、分享和领悟,充分感受到“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文化中的自我”,学会调适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的冲突,保持心理的和谐和平衡。
3、根据高职课程的特点,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倡导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独特多样、突出差异个性的教学活动创设,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引入心理情景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式教学,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强调真实性、情景性、切合性,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剧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进来。同时鼓励引入大学生身边的故事和根据不同经历和文化背景所做的创作,调动同学们发现独特的经验和不同层面的自我,以此增强自我接纳、提高自信。
5、注重学生潜能和才干的发现和挖掘,通过成就故事、小组任务驱动等活动促进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展示自己的才干,提高自我效能感,克服自卑心理。
6、引入元认知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整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发展能力。
7、引入心理拓展训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勇敢自信面对未来,抛弃自卑心态。
(三)后测及统计分析。
学期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班、对照班同学进行ams“成就动机量表”和fis“自卑感量表”的测试,根据后测结果,比较分析实验组、控制组学生在自卑水平和成就动机方面的变化和差异,使用spss16.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四、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对照组和实验组自卑和成就动机量表后测差异比较。
将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自卑感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的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成就动机量表”根据题目内容划分为“追求成功”(1-15题)和“回避失败”(16-30题)两个纬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教学干预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方面后测得分明显降低,和对照组学生具有显著差异;在成就动机量表得分上,实验组在“追求成功”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显著上升,在“回避失败”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明显下降,显示在在成就动机量表的两个纬度上实验组较对照组都具有明显提高,并达到极其显著的差异。
(二)实验组、对照组全体学生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纬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纬度都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相关,说明“追求成功”纬度得分的提高和“避免失败”纬度得分的降低是影响学生自卑感得分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结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成就动机和自信心,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五、分析与总结。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干预实验,采用注重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教学方法较以课题教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法更有效地改善和克服了学生的自卑心理,显著地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达到了预期研究假设。同时,通过整个教学实验过程的实施,我们也获得了许多经验、收获和感悟,分析总结如下:
(一)注重引入有关心理健康概念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取向,培养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和评价标准,能避免学生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也有利于启发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发现自我并悦纳自我。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如在人格内容的教学中,通过介绍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美国三个印地安人部落由于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的经典案例,使同学们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另外,在量表测试教学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制定的心理测量量表的文化效度问题,如我国学者用改编后的mmpi量表对中国人的测量发现在情绪性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中国人的平均值高于西方人,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崇尚内隐矜持、他制他律取向,而这样的行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正常”的[4],以此启发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不要轻易给自己帖上自卑或“心理问题”的刻板标签。
(二)教学中注重情景创设和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材料、电影片段等形式创设呈现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出发,给出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通过感受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并在任务解决中逐渐接近目标,体验到成功,通过学习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积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如在进行“自我效能感”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视频引入了一个关于小白鼠“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实验,同时在关键的三个地方设计情景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就把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知识,逐层推进,逐步深入,让学生有一种“拾级而上”的感觉,最后学生最后一步步推导出正确结论时,突然会有豁然开朗的欣喜,哦,原来其中的奥妙是这样,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5]。
(三)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将“教、学、做”有机融合,能有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互动活动、小组任务和心理训练项目,在方法上,注重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多元文化视角,注重营造开放、互动、鼓励、分享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如教学中通过组织成就故事、小组海报、心理情景剧、兴趣岛探究、团体心理辅导、课堂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展示自身才干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和自我的独特之处,树立自我悦纳、自尊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接纳和鼓励的氛围也很重要,能帮助同学有效地克服退缩、害怕失败的自卑心理,大胆参与、积极展示,培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促进了知识理论向能力的迁移。
(四)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优秀的中外心理励志教学素材和影视作品,特别注意发掘和利用本土优秀历史故事、名人事迹和传统文学艺术作品,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塑造文明高雅的心理情趣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中挖掘整合本土化资源、促进西方心理学的本土化。同时使学生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在介绍音乐放松疗法时就引入了“平湖秋月”、“翠湖春晓”等中国古典名曲的鉴赏;在讲授创新思维时,引入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司马光砸缸救人”等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概念;在讲述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部分内容时,引入了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功人士的人生故事,使心理学中关注个体的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人生意义、社会价值有机融合。这些尝试也为如何在合理吸取西方心理咨询理念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六、结语。
多元文化咨询理论是随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已在全球心理咨询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拓展了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和理论,既有利于非西方社会批判性借鉴西方文化的咨询经验,也有利于认识和挖掘不同文化传统的、本土的、民俗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治疗方法[6],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历史悠久的国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民情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的建构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借鉴和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对高职高专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对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的工作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还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共同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学华,郑涌等文化与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5(10);
[4]李涛,杨寿论多元咨询理论在我国的应用[j]咸宁学院学报,,2(1);
[5]姬兴涛,马丹丹等积极情绪体验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五
教师不仅要在学习方面教育学生,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处在幼儿阶段的留守儿童心理是不成熟的,如果遇到问题之后教师没有及时开导和沟通,就会给幼儿以后的生活带来阴影和压力,所以如何克服幼儿自卑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开展活动,启蒙团队意识。
幼儿入校之前,都是以单独的个体被家长和长辈们照顾,他们体会不到团队的重要性,更没有团队意识。所以要想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克服自卑心理,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存在,并且主动地融人到团队中,只有这样,将来才能以健康的心理融入社会。
为了启蒙幼儿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我特意开展了一次培养团队意识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集体做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做“绑腿赛跑”。全班同学平均被分成了四组,每组学生站成一排,用绳子绑住挨在一起的两名同学的腿,这样四组学生分别站在起跑线上,看哪一组先到终点。如果其中有一组同学站都没站稳,其他人就二、爪接一个地摔倒了。这个游戏主要锻炼的就是团队意识,只有步伐一致,配合默契才能到达终点,其中一位同学没有团队意识,都会寸步难衍。学生们意识到后,开始一起研究迈步子的先后和节奏,慢慢地四组同学都找到了游戏的技巧,配合默契地到达了终点。
幼儿从刚开始的奉行个人主义慢慢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而且愿意主动加入到团队中,配合团队完成游戏,这个游戏从学生的心理上就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更有助于以后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联系生活,培养耐挫意识。
人的一生,不只会经历鲜花和掌声,还有失败和挫折。教师要从小培养他们不服输,不怕失败的心理,锻炼他们的耐挫意识,不能让一次小小的'失败和挫折就把他们打倒,这样才能让他们勇于克服今后要面临的困难。
某幼儿是班上的优秀少儿,每次活动都名列前茅。可在前一段学校组织的一次大型活动中,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原因没有做好。该生一直闷闷不乐。我主动找到他并且开导他说:“我们的人生就像天气一样,有晴也有雨。生活中同样有成功也有失败,不是只有成功才完美,其实失败也很重要。失败告诉我们不足之处,也让我们变得越挫越勇,不能经历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像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成功都是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成功的。这次活动就是要告诉你,以后在活动竞赛时放平心态,失败了再从头来过,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经过我与逮位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之后,他慢慢地理解了其实失败也很重要,之后又重拾信心,更加优秀了。
三、家校结合,生成阳光心态。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带来影响,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平时的生活中,需要教师跟家长多多沟通,让家长了解教师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这样家长和教师才能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并且双方互相配合,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一名积极阳光的好少年。
某幼儿纪律不是太好,平时比较调皮,但性格特别开朗。有一次跟这位同学沟通时,我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学习?他说:“我爸常年在外,给我关心很少,一到过年回来,就说我是扶不起的阿斗,学了也白学,那我还学什么啊?”教师跟家长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现在的孩子心理还不成熟,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和埋怨,无论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出过多少错,我们都要多鼓励多表扬。”教师和家长达成一致后,以鼓励的方式改变孩子心理上的自暴自弃。于是,我在学习中挖掘这位同学的优点,家长从生活中找到孩子的發光点,从做对一道题到学会做家务,都以鼓励的方式多多表扬,错的地方多讲道理,这样,这位同学慢慢地从生活和学习中找到了自信,开始积极乐观,认真地面对生活和学习,改变了之前对自己自暴自弃的心理。
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一名健康心理的留守儿童,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也需要教师多与家长多沟通,做到家校结合,才能让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对自己负责,克服自卑心理,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
克服自卑心理,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学生没有负担地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学生,多以朋友的方式与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问题,用合适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同时也是学生心理的美化师,我们要把留守儿童培养成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用阳光进取的心态去学习的美好少年。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六
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流行着一种怪现象,“论文发表热”的狂潮在研究生当中疯狂肆虐。面对这样一股诡异的浪潮,我们必须以一种冷静睿智的思维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研究生论文发表热”的三种表征。
1热衷写作,热衷投稿。
2热衷交际,热衷联系。
3热衷金钱,热衷交易。
1表层原因:制度规约,不得不为。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针对研究生的管理条例当中,都对研究生论文发表状况有着严格的规定。根据这些条例,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成果如果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就必须承担延迟毕业或是无法毕业的后果。在这种体制规定之下,研究生们迫于压力也不得不绞尽脑汁寻求各种发表论文的机会与途径。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使论文发表迅速形成一股热潮。
2深层原因:主体确认,意欲而为。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在身份上基本处于一种尴尬的状况:他们的年龄段大多在24-30岁左右,此时他们应该在各方面都已成长为独立的个体。然而,我国的研究生在心智上虽早已成熟并拥有了自己广阔的天地,但经济上仍然处于依附状态。父母的帮助仍旧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这种物质匮乏和精神丰富的巨大矛盾,往往使研究生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失落状态。为了摆脱失落、重拾主体,研究生必须寻找一方天地,使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和认同。作为学术性人才,在精神生活领域得到肯定既是自我的重塑也是莫大的荣誉。发表论文,成果是沉甸甸、看得见的。因此,为了完成主体的确认感,从深层动机来看,论文发表也是研究生本身意欲而为的事情。
3根本原因:资本逐利,必然之为。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资本以多种形态存在,其中有三种基本形态(1)经济资本以金钱为符号,以产权为制度形式;(2)社会资本以名誉、头衔为符号,以社会规约为制度形式;(3)文化资本以作品、文凭、学衔为符号,以学位为制度形式。这三种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所有资本最终都将从根本上转化为经济资本。
研究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在自己的社会空间领域中必然要为保障自身再生产而谋求资本、追逐利益最大化。明显的事实是,研究生最突出的就是文化资本。研究生要想保障自身文化资本最大化就要最大限度地占有作品、文凭、学衔等符号权力。而其中,又以作品为基础符号。作品利益的巩固和最大化就是文化资本基础的稳固和扩展,而获取基础符号(作品)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就是以社会公认的、契约化的规定对其加以肯定和赞同。公开出版是人们对作品认同最直接和最普遍的方式。因此,论文发表热的“集体成疯”正是研究生追求文化资本利益最大化的体现。
另一方面,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研究生争夺文化资本最大化的同时,也等于间接兼顾了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研究生论文发表的成果越多、级别越高,个体总资本就累积得越多。我们知道,当前,各个高校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都有奖励制度,发表的论文按质按数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而这些奖励基本上是数额不等的金钱。文化资本在校内就可以直接转化成经济资本。再以长远来看,研究生毕业应聘,用人单位对科研成果也很看重,论文发表又等于为将来间接累积了经济资本。同时,发表论文赢来的各种证书、荣誉又是一笔不菲的社会资本。不可否认,研究生的论文发表热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本的逐利行为。
1高等院校:修缮制度,改“迫”为“引”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对研究生论文发表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研究生如果不能发表合格的论文就不予以毕业或是给予严厉处罚,这些强行措施都是引发研究生论文发表热的最重要原因。在这种体制之下,广大的研究生迫于压力不得不费尽心思发表文章。而这种被迫之举往往包含颇多的无奈和不情愿。在这种消极情绪或是功利心态下,产出高质量、高水准的成果,概率往往很低。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家长权威,重新修订该项制度,将其中的强制性完善成引导性,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走向创作的道路。
2研究生自身:完善主体,由“单”到“多”
发表论文可以体现研究生本身的价值,但生命的价值不能由一个维度定位。研究生不能把生活的全部意义都确定在这一个命题当中。研究生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不应当只困守于书本和文章之间,而应该学会深入实践,以行导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未尝不是自我价值的绽放和肯定。
3社会体系:综合认知,从“偏”至“全”
社会对研究生的评判标准把重心放在了论文成果之上,忽视了对其他素质的综合考核。而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直接导致了这场风潮的蔓延。这种推论逻辑以及重实利的现实环境必然给学生造成一种暗示:只要做好被审核的一点就万事大吉,因为这一点通过就等于全部通过,一好百好。因此,要做到一个公正的评判,社会系统必须综合认知,全方位、多角度地评判研究生。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七
幼儿园区域游戏越来越重要,它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充足的操作机会。它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它最能体现幼儿游戏的“三自方针”,即自主选择游戏伙伴,自主选择游戏材料,自主选择游戏方式。
这一阶段我结合乡土课题,尝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乡土主题区域游戏”的探索。我的家乡永安是著名的笋竹之乡,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耕作、生活,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的风土人情、家乡特产、丰富的自然景观都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很好的教育资源。安贞堡是其中的一处著名的优美的历史文化景点,它的造型、内部结构、装饰、功能都非常的独特,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如果能将它们进行开发,将其转换成幼儿园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以区域游戏、集中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和孩子一起深入地感知、感受,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表现和创造,不但能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能体现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的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如:
镜头一:要开放“小吃店”了,老师们像往常一样加班加点制作各种材料,孩子们在边上无所事事,他们问:“老师,你们在做什么?”“别吵,老师忙得很。”“老师,需要我帮忙吗?”老师却说:“不用了,老师自己来。等下你做不好。”
镜头二:《小吃店》里,教师介绍制作芋包的材料和方法时,个别孩子不认真听,老师就不停地走过去提醒,还说:“等下看你会不会做”。活动完,老师说:“真累呀!”
镜头三:在区域游戏中,多多在美工区里做着手工,久久没有动作。他看着角色区《小商店》,那里的顾客、营业员快乐地忙碌着,眼里流露出渴望参加的神情,想去,又不敢去。因为老师活动前有交代,不能换区活动。
以上现象的出现,暴露了教师对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的困惑,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不敢放手让孩子进行操作,不给他们选择的权利,而是要求他们按照成人的意愿行事,“担心他们做不好”,事事包办代替。这样不但会磨灭孩子爱学习的天性,会瓦解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其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不许换区游戏”这种区域的实体性观念,更是从根本上断绝了不同区域活动之间自由地流动与交往的可能性。
《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观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
对此,我就“区域活动中充分以孩子主体,并将区域之间有效联动,让各区域服务于同一主题”“区域游戏中老师的放手”为内容,做了以下尝试,初见成效。
第一:让孩子自己玩的“懒”老师。以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安贞堡》为例。在活动刚开始时,我在“竹乡书院”的阅读区中投放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孩子在其中自主地看,交流和讲述;有的孩子在美工区里尝试描画《最美角落》,表达自己对安贞堡的美初步感受;有的还将图剪开,玩拼图的游戏……气氛宽松而自主。再到后来,孩子们产生了搭建了安贞堡的意愿。为了表现出安贞堡的造型美、艺术美、独特美,使安贞堡更加逼真,孩子们分成了指挥部(负责总体协调工作)、施工组(负责安贞堡的基本搭建工作),材料加工组(负责加工装饰窗花、彩绘、柱子、石础)。区域活动时间里,班级一片热闹:只见窗花组一部分幼儿裁好底板请另一部分人帮忙贴上剪好的窗花再由施工组的幼儿进行张贴;柱子组的装饰好后汇同石础组的一起将它安置到安贞堡里,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不断进行人员的调配,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安贞堡一天天地搭建起来。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在孩子们的建议下,我们改变了班级区域的格局,除了设在室外的正在搭建的安贞堡外,教室里增设了纪念品商店和竹乡小吃店,供“游客们”进餐和休息、购买纪念品,从而使我们乡土主题背景下的活动更加丰满。
《指南》指出,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他们学习和发展规律,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活动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温暖的、宽松的、富有激励性的环境,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学习,愉快地游戏,主动地探索,快乐地成长。
第二:让孩子自己说,自己做的“懒”老师。在安贞堡的屋顶制作过程中,孩子们生成了“制作安贞堡瓦片”的活动。到底用什么材料合适,才能表现出安贞堡瓦片的形状、颜色、层叠的关系呢?有的说可以用花瓣,这样很漂亮;有的说可以用落叶,这样很环保;有的说可以用纸筒,它们搭在一起很像瓦片……老师不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请孩子们自己动手试一试。虽然他们失败了,但也总结出做瓦片的东西必须符合几个条件:颜色要像,形状要像,能叠在一起,还要立体,要环保,不能浪费。直到有一天,孩子们看见果箱隔片时,才发现如果把它钉在一起,再刷上颜色,这样就可以做屋顶了。
第三: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做的“懒”老师。仍以《我们的安贞堡》为例。安贞堡的屋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飞檐更让建筑有了展翅欲飞的美。但同时它也是整体搭建的重点和难点。在区域游戏中,孩子们进行多次尝试之后,仍然没有成功,搭建陷入了僵局。孩子们商讨后,决定请家长帮助,共同解决屋顶的设计和制作问题。于是,他们精心设计、制作了邀请函,自己联系家长参与活动。有建筑经验的芷璇爷爷走进课堂,为孩子讲解安贞堡屋顶的层叠的原因和方法。在理解了安贞堡的屋顶是前低后高,左右对称,飞檐是层层叠加后,孩子们自由选择纸皮、尺子等材料,和同伴共同制作,同心协力地克服困难。
在整个乡土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实现自己的游戏意愿,他们不用老师组织,便能积极动脑,或者合作商量,或者向家长求助,总能竭尽全力,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体现了区域游戏推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作用。
《指南》实施以后,真正受益的不仅是孩子,还有老师,因为老师不用再绞尽脑汁地思考针对孩子年龄特点该提供什么材料,不用纠结他们不会玩、玩不好,更多地转变为材料的提供上,观察孩子的操作上,支持孩子的探索上,真正地将老师从“忙碌”中“解放出来”。但这对老师的专业素质挑战更强,这就需要教师熟读《指南》,领会其精神,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
快来一起做个聪明的“懒”老师吧!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八
对外汉语教学的鼻祖吕必松教授认为“所谓汉语‘难学’,不是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而是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因此,与以往的先教拼音再教汉字的方法不同,吕必松教授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那就是“组合汉语”。从笔画教学、汉字教学入手,拼音是汉语的一种辅助性表达手段。而讲授这种新型的汉语教材,就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把汉字组合的关系讲解清楚,而这其中又渗透着我们的汉文化,体现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趣味性,这不但会使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也会减少汉语学习的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但前提是教师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因此,通过本专业的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讲授汉语的能力,也提高其对于不同教材的适应能力和讲解能力。另外,因为专业课内容实施了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授课时数,从而把节省的教学时间用于教学方法的训练和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掌握了专业的外语词汇,对于学生日后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拓展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都将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我们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现有条件。
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其他配套条件也为双语教学做好了准备。
(一)现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双语教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6名教师被汉办派往英国伦敦的孔子学院讲授汉语并传播汉文化。本学期已经有一位教师回国后开始运用双语教学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师生共同的反映是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同时,学院还给学生配备了外籍教师,由外教纠正学生的发音,这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有能力进行双语教学。
(二)学院的对外交流情况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接收留学生到我院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这样,学生将有机会去国外院校学习,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都将为今后的双语教学课程提供帮助。同时,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留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学习语言与文化。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我院为学生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汉语课堂”,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给学院的外籍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已经在“汉语课堂”中做过“小老师”的学生反馈:自己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这都为接受双语课程打下基础。因此,从学院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而且,我们会继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三、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尝试推行双语教学,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须要探讨。第一,从授课内容来看,哪些课程适合运用双语教学。根据我院最新的培养方案,我们将学生学习的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汉语言模块、外语模块、文化模块(包括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两部分),教学技能与管理模块。我们计划从以下课程入手,开展双语教学:汉语言模块中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文化模块中的《中国文化要略》《跨文化交际》课程,具体的教学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第二,从授课的语言比例来看,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设定不同的双语教学比例。比如,《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英语比例为50%;《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程中英语比例大概为20%;《语言学概论》课程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将英语比例设定为30%~40%;《中国文化要略》课程则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需要,将英语比例设定为30%~50%。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还要根据授课对象的接受情况随时作出调整。第三,从教材的选择来看,目前,还没有完全适合本专业的双语材料,教材的选择可以有三种途径:全外文教材、中文教材加上外文材料,或者教师自编教材。全外文教材,学生接受起来难度如何?中文教材配合的外文材料是否合适?教师如果自编教材,外文部分是否会有错误?这些问题还都有待在接下来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综上所述,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双语课程有其必要性,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条件,但是,开展的具体过程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我们双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根据学院的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双语课程,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