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 植物学实习报告(优质15篇)
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一
1.1 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 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 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 实习内容
7月5日 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 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 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 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 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 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 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1、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二
1、通过野外观察,准确、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植物形态学术语。
2、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认识和区分常见种子植物科、属、种,扩大和丰富植物分类学的知识范围。
3、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
4、通过观察、解剖、描述和采集、压制、制作标本以及应用工具书和检索表鉴定植物等,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学会鉴定植物的方法。
5、了解常见的植被和群落类型,加强学生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培养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6、通过实习,进一步培养独立能力。
7、学习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征。
1、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
2、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的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野外实习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和提高。野外实习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动员大会
6月25日我们召开了野外实习动员大会。实习地点是五大连池,在大会上老师和我们说明了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时间内容安排。老师主要告诉大家野外实习的注意事项。
2、具体行程
a、6月28是日是植物野外实习启程的日子,早晨10点出发,下午3点左右抵达我们住处。第一天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准备。
b、6月29日是我们开始实习的第一天,目的地是笔架山。我们8点半准时出发,徒步行走了将近3个小时,由于天气炎热,大家走的都比较吃力,在途中稍作休息后又继续行进。到达山脚已近中午,歇息片刻便开始爬山,笔架山没有台阶式的山路,树木也很繁茂,山坡很陡,经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散采集,每个人都采到了不少奇特植物,之后便下山乘坐客车回到了旅店,休息一下我们又开始压制标本。这天很累,但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一天的任务。
c、6月30日是最重充实的一天。我们7点出发,乘车去了火山熔岩冰雪洞游览区。到了游览区,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在山脚下采集了一些植物,然后老师便带领我们参观了冰洞。把采集的植物送回旅店后,我们又继续参观了药泉湖。下午压制标本。晚上参观了二龙泉,并爬上药泉山。
d、7月1日我们集体参观了老黑山国家地质公园。
e、7月2日早晨我们乘车返还。
3、植物的形态学观察、描述和分析,植物多样性
我们分别对常见观赏植物、山地植物、树木的植物形态特征、种类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分析和鉴定。对不认识或不清楚的植物我们就通过查阅植物志、检索表等进行鉴定。
4、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是这次实习的重要内容。标本的采集要讲究技巧,必须要有花或有果的、叶子较完整的、长势相对较好的植物才有价值。标本采集回来必须及时进行压制。压制时全小组都参与,这样有利于大家都掌握压制方法。压制时除了要注意叶子要翻平之外,还要注意叶子应该要有正、反两面。压制完之后的头三天要每天都换纸,之后可以隔一、两天再换,直到压干为止。
记得在大一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在第二学期期末要进行野外实习,从那时侯起,我就非常期待,认为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去探索。实习的日子终于到了,在兴奋与期待中我们踏上了旅途。真正实习时要比想象中累的多,困难的多。正值酷暑,爬山时又要穿上长衫长裤,大家叫苦不迭。表面上虽叫苦连天,大家在野外实习时却丝毫都没有马虎。每到一个实习地点,大家就先认真采集植物,然后见到不认识或听不清楚的就拉着老师问个不停,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把老师都问到烦了也不肯停下来。在这洒满汗水的实习生活中我们收获了许多,觉得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在这短短的几天植物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辨别植物、采集和制作标本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升华。这几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让我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惊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实习巩固了我们的课堂知识,让我们亲自体验了压制标本的过程。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比如麻楝和人面子大体看上去就很像,很多同学在辨别这两种植物的时候就发生了困难。我们只要摘一个枝条下来比较一下他们的叶子和枝条就很容易辨认的了:麻楝的叶子和枝条都有毛的,摸上去很舒服的感觉,而人面子就没有这些特征。而且我们亲眼看到了百合科、毛茛科等各科属的代表性植物,如渥丹(又称细叶百合)、升麻等。有的同学还采集的了有药用价值的刺五加及的寄生植物菟丝子。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去了五大连池的风景区,山色秀丽,风景怡人,我们看到了很多从来都没有见过的花草树木,有些花开得特别艳丽、有些果长得很奇特、每当这时同学们就特别高兴、问题也特别多。这很好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还扩大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在国家地质公园,我们看到了在康熙年间喷发的火山经历了几百年岁月以后的状态,那里有火山杨对生命的赞歌,有火山喷发后石海的奔腾,有站在火山口俯瞰整个五大连池看到的人间仙境。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新奇与壮美,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因为我们实习的时候正值一年中最酷暑的时候,而且我们选的地方差不多都在野外,条件比较艰苦,所以这次实习也很考验大家的体力和意志力。在实习过程中虽然大家都又苦又热又累,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团结,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实习中大家忙中偷乐,有说有笑,实习的道路上不仅留下了同学们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还有很多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这一次实习已经归来了,我们在实习中也遇到过困难,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是在我不断的努力后,我找到了更多的实习方法,我也找到了很多的实习经验,不过在野外有的时候怕怕的,真的是有点发怵,不过我都克服了。大二的第二学期期末我们还要到魅力之都——大连的海边去实习,有了这次的实习经验,我相信,到那时我会做的更好!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三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正是随着全球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通过一学期的《环境生态学》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环境生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加我们的实践认识,老师精心组织安排了这次教学实习,我们也最终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
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早上八点乘坐学校班车,从学校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青岛xx国家森林公园,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于下午四点多返回学校。这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受益匪浅。
xx国家森林公园概况xx脉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险、清、幽于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台筒,大黑涧,扎营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峰环列周围,小xx群峰迭翠,怪石嶙峋,常年云雾缭绕,瞬息万变,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素有“东崂西珠,双珠嵌云”之说。小xx地处海滨,景物独特,层峦叠嶂,奇峰陡峭,曾被前人列为胶州八景中的第一胜景。
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森林在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
(1)森林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种基因库。多种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森林中蕴藏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使人类宝贵的财富。
(2)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调节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有重要作用。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气含量大,并且蒸腾还可以吸收热量,使空气湿润,气温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5)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屏障,在防护林和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灾、旱涝灾还可以得到防止或减轻。
(6)除此之外,森林还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人类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叶、花、果、茎、树皮、树脂、树胶、树液等和经济林、以及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
森林生态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作用规律森林是自然界多种环境中的一种类型,而森林不是单独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它同样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两者会构成相互平衡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有:
(1)林通过自身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可以起到净化和维持环境质量的作用,比如防止污染、净化空气等的作用。
(2)森林通过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影响局部的气候条件,从而影响周围境的气候状况,使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更有利于自身植被的生长。
(3)森林有时还影响环境的水文状况,降雨量等。
(4)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反过来,环境对森林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环境的气候状况会影响森林植被的生长,决定植被覆盖率,植被的状况决定着森林的很多作用和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5)环境中的生物可能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对森林中原有的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6)人类的作用对环境的破坏,使环境恶化,进而限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
主要的调查方法有:
(1)收集现有资料。从农、林、牧、副、渔业资源管理部门、专业研究机构收集生态和资源方面的资料,包括生物物种清单和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及土壤类型地图等形式的资料。
(2)收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物种等资料。珍稀和濒临物种保护的规定、环境濒临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
(3)现场调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对环境评价区进行现场调查,取得实际的资料和数据。评价区生态资源、生态系统结构的条查可采用现场勘察和网络定位采样分析的传统自然资源调查方法。
通过实习老师的指导,在我们进行完野外调查后,对小xx所了解的概况如下:
(1)平均日照率57%。
(2)地质:小xx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第二隆起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岩石以青山组火山类层十分发育,在小xx地区出岩极为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为主。
(3)土壤:花岗岩和片麻岩风化物为主的成土母质上发育或形成的棕壤占的比重量大,所处的地形部位较高,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较为贫瘠。
(4)植物:由于此次实习时间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连续几个月的干旱使许多山上多数植物特别是低等植物已干旱枯死不能分辨其类型。小xx山脚至半山有少量土覆盖。
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四
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我们所学的理论落实到真正的事物上,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识别一些上课是没有涉及到,并且课本上也没有详细说明的植物,将理论系统化。使我们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刻更形象更具体地记住所学知识,并能更熟练地加以运用。
xxx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采集野外标本若干种,对其进行识别、分析,了解其生活习性、名、科目等,并对其进行压制等具体操作。
6月27日是我们植物野外实习起程的日子,早晨12:40我们乘上了开往尖峰岭的汽车,一路上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计划着接下来为期一周的具体实习过程……到了大概是下午3:40我们抵达尖峰岭热带树木园,来到了热带树木园,也就是我们住的地点。由于时间比较晚,加上同学们一路坐汽车比较累,第一天就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回寝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6月28日是我们正式野外实习的第一天,今天的地点是热带树木园,早晨7点半集合,步行大约四十分钟到达那里,这是一个天然植物园,同时也是一个旅游景点,沿着山路登上了半山腰,这里有许多种植物,大家开始以小组为单位采集标本,其中有藜芦、玉竹、土三七、黄芪、黄花菜、野火球、棉团铁线莲、歪头菜等二十几种植物,有些是平时[你正在阅读的文章来自:文库网不太常见的。大概到了中午的时候,我们开始集合准备返回。下午3:00开始压制标本,并查检索表标记每种植物的名称、科、属等,今天的任务就按计划完成了。
6月29日,今天要去的是笔架山(三角山),路程比较远,大概要经过两个小时的步行才能到达,所以今天的任务量是比较大的,由于天气比较炎热,大家走的也比较吃力,到达山脚已经将近十一点了,于是大家席地而坐开始午饭,歇息片刻才开始正式爬山,和昨天不同,笔架山没有台阶式的山路,而且树木也茂盛的多,所以对我们的挑战性也就会越大,由于山陡,我们一个牵着一个,很快就到了山顶,之后大家分散开始采集,虽说这里环境恶劣了一点,但植物的种类却非常丰富,我们采到了龙胆、五味子、手掌参、川地龙、渥丹、狼尾草、并头黄芩等植物,采完后便回山脚集合,此时所有的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是还要走十多里的路,有是一个难题啊!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终于按时回到了住处,这一天是最累的一天,但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天,它让我们变的更加坚强,同时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晚上7点开始压制标本,今天的任务就结束了。
6月30日,由于昨天大家都比较累,所以今天选择了一个相对较近的地点,这是一个小树林,虽然小,但事实上它的植物种类并不少,在这里我们采集到了白藓、观仓术、广布野火球、球果堇菜、色木槭、大戟等植物,中午就返回了住处。照例,下午三点开始压制标本,另外要求画两张标本图,这天的任务就这些。
7月1日,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去了五大连池的一个旅游景点,早8:00出发,半小时左右到达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长长的石阶山路,于是,我们开始爬山,看了路标,大概爬到三百米时就感觉到累了,这时上面的游人已经有返回的了,还鼓励我们说:姑娘们加油啊!还没到一半的路程呢,你瞧八十岁的老太太都爬到了山的顶端……听着鼓励的话,我们加快了步伐,一路上我们还拍了许多照片,尤其是到火山口的那一刻,真是兴奋至极,之后又去了仙女宫和水帘洞,目睹了石海的壮观,没一个地点都留下我们大家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就这样一直玩到了下午两点多,大概三点半,我们回到了原地。这一天就这样在快乐中度过了。
7月2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今天先后去了南饮泉和北饮泉,这里有许多风格别具特色的小建筑,其中“世界名泉”是最吸引人的地点,接着又去了药泉湖,记得这里的泉水是最具特点的,味道有点闲,而且对于这水还有其美丽的传说,随后我们又买了些小饰品,有五大连池留念项链,雨花石和磁石等,都很具有地方色彩。中午,我们以组为单位返回。今天下午6:00,老师对我们这几天的实习内容进行了测试,主要内容是对植物的识别,测试完成,今天的任务也就结束了。
7月3日,这是本次植物野外实习的最后一天,一大早我们就准备好自己的物品,4:00就离开了住处,踏上返回的列车,或许是出来时间长了,对学校便产生了牵挂,期盼着能够快些到达,期盼着把我们的经历讲给那些没来的同学听,就这样离五大连池渐渐的远了,我们为期一周的实习生活也临近了尾声。
本次实习中所积累的部分植物简介:
百合科(liliaceae):单子叶植物,隶属百合目(liliales),多年生草本,少亚灌木或乔木状。直立或攀援,具根状茎、块茎或鳞茎。叶互生或基生,少对生或轮生。(玉竹黄花菜北重楼等)
菊科(keyinwiki):双子叶植物纲,菊目的一个科,草本,半灌木或灌木,稀乔木,有乳汁管和树脂道,草本,头状花序,聚药雄蕊,瘦果顶端带冠毛或鳞片。(关仓术蒲公英等)
毛茛科(ranunculaceae):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较原始的一科。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少数为藤本或灌木。单叶或复叶,通常互生,根据果实类型,通常分为具蓇葖果的金莲花亚科和具瘦果的毛茛亚科。金莲亚科主要有乌头属、翠雀属、金莲花属、升麻属(棉团铁线莲褐色铁线莲)
唇形科(labiatae):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一科。通常为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植株含芳香油,具有柄或无柄的腺体,或各种单毛、具节多为二唇形,着色;雄蕊通常4,二强,稀2枚,通常前对长,后对较短,着生于花冠管上;子房上位,由2个心皮形成;花柱(并头黄芩丹参)
豆科(leguminosae):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灌木、乔木或攀援大藤本,花冠——一些是蝶形花冠。(黄芪)
蔷薇科(rosaceae):草本,灌木或乔木,常有刺及明显的皮孔。花萼5裂或5枚,花瓣通常是5枚;花萼和花瓣通常着生在杯状或其它形状花托的边沿。雄蕊多枚,雌蕊1枚或多枚,雄蕊通常着生在杯状或其他形状花托的边沿。(蔷薇)
这次实习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相结合,这种方法让我们轻松地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实习过程中我们同学间的友情更深了一步,让我们更加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虽然偶尔也会觉得累,但是回想起来却是既充实又美好的,我们个个都是满载而归。同时,也感谢几位老师一路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耐心的帮助,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了许多,也了解了许多。这次实习教会我的东西会使我终身受用,这短暂的实习生活也将会令我终生难忘!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五
实习时间:2013年7月8日—2013年7月14日
参与人员: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全体同学以及带队老师
动物学指导老师:李巨勇、韩广欣
植物学指导老师:王晓蕊
随着本学期的结束,我们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学生开始了为期七天的野外实习。本次实习将在张家口小五台山的金河口管理区度过。在这里,我们将对课堂上学习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检验并初步综合运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认知自己身边常见的动植物。
小五台山在太行山脉的最北端,居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蔚县与涿鹿县交界的地方。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山谷皆有溪河,水量充沛。小五台山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性山地气候。冰冻期长,无霜期短,降雨量大并集中在七月,四季更替明显。五台山地区植被类型为夏绿阔叶林,由于山势高峻,气候垂直分布显著,植被、土壤、垂直带谱比较完整,物种饱和度大,拥有杉、松、柏、杨、柳、槭、栎、花椒、樱桃、苹果、榛、忍冬、山楂、绣线菊等常见物种,特有物种有蚂蚱腿子、榛子、土贝母、地枸叶、小台黄芪、小五台柴胡等,还有苏铁、银杏等珍稀物种。动物和昆虫的种类繁多,其中野生保护动物有20余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41种。有世界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金鸟;二级保护动物斑羚;还有豹猫、狐、狍、獾等。两栖类有中华大蟾蜍、中国林蛙等。
7月9号,我们前往东金河沟进行标本采集。由于天气原因,小雨一直不停,这导致我们采集到的动物标本比较少,以蝗虫为主,没有蝴蝶和蛾子一类的昆虫。植物采集的比较多,我们见到的植物有杨(杨柳科杨属)、柳(杨柳科柳属)等,采集的标本有石竹(石竹科)、胡枝子(豆科胡枝子属)、薤白(葱科葱属)等。当晚原本准备进行灯诱,但由于一直下雨,放弃灯诱,因此在最后灯诱的成果比较小。
7月10号,队伍前往章家窑采集标本,还是小雨天气。不过这次采集到了一些膜翅目和鳞翅目的昆虫。如:蜜蜂(膜翅目蜜蜂科)、泥蜂(膜翅目泥蜂总科泥蜂科)。由于捕捉过程中的行为不当和三角袋的使用不熟练,导致最终剩下的标本鳞翅目标本较少,翅膀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除了膜翅目和鳞翅目的昆虫以外,还捕捉到两栖纲的蛙类和蜈蚣等动物,最后放入毒瓶中的蜈蚣变为绿色,于是放弃了标本制作。植物标本的采集山丹(百合科百合属)、唐松草(毛茛科唐松草属)、紫荆(豆科紫荆属)等。此次的路程比较长,一直是小雨不断,路面比较湿滑,但是本小组成员相当团结,没有掉队和不满情绪,在今上午的标本采集中,大家热情都比较高。下午在王晓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队两天来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并且学会了使用植物志。在李巨勇和韩广欣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将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进行鉴定,并挂牌。晚上上由于小雨不断,原本计划的灯诱又没有进行。今天蛾子标本的收获基本为零。不过代替灯诱的是小组内的活动,我们将第一天采集并压制的植物标本进行整理,丢弃了一些发霉和个体较大的植物,并对较好的植物进行压制。
7月11号,我们今天上山采集标本,其实只是西台山的山脚吧。由于前几天的雨,导致路面湿滑,淤泥很多,基本没机会追赶蝶类。不过采集到了蝽(半翅目蝽科)、飞蝗(直翅目蝗科)、蜜蜂(膜翅目蜜蜂科)、大蜘蛛(蛛形纲蜘蛛目)等动物。植物标本包括瞿麦(石竹科石竹属)、车前草(车前科车前草属)、山丹(百合科百合属)、珍珠梅(蔷薇科珍珠梅属)等。今天上山,同学们的热情都比较高,湿滑的路面在我们眼里似乎算不上是什么困难了。总体来说,除去以前采集重复的标本,今天的收获还是不错的。晚上进行灯诱,由于风比较大,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只捉到了四只蛾子,当晚进行了展翅。
7月12号和7月13号,这两天我们分别前往西台山和金河口景区。在金河口景区,水流充沛,我们的任务是观察水生的动植物。在西台山,我们的任务是观察植被分布和采集标本。看到的植物有油松(松科松属)、中华落叶松(松科松属)、杨(杨柳科杨属)、柳(杨柳科柳属)、榛(桦木科榛属)、金莲花(毛茛科金莲花属)、蓝刺头(菊科蓝刺头属)。并且在爬山的过程中,观察了整个山体的植被分布情况。
2100米以上:是亚高山草甸带,由于随海拔的升高,植株逐渐矮化,木本植物减少,仅有金露梅、银露梅等小灌木及菊科和禾本科多种草类。
1400——2000米:真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树种有华北落叶松、油松,阔叶树中有白桦、红桦、北京丁香、唐松草等。
1200——1400米:次生灌草丛带,主要棺木有沙棘、绣线菊,草类以禾本科、菊科、豆科为主。
1200米以上:主要农作物产区,主要果树为杏、桃、苹果、梨、核桃等。
1、学习收获
动物学实习收获:采集和观察到的动物有蜜蜂(膜翅目蜜蜂科)、泥蜂(膜翅目泥蜂总科泥蜂科)、胡蜂(膜翅目胡蜂科)、丝带凤蝶(鳞翅目凤蝶科)、灰蝶(鳞翅目灰蝶科)、嵌带灰蝶(鳞翅目灰蝶科)、中国林蛙(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大蜘蛛(蛛形纲蜘蛛目)、水龟虫(鞘翅目水龟虫科)、蝌蚪(林蛙幼体)、飞蝗(直翅目蝗科)、瓢甲(鞘翅目步甲科)、螳螂(螳螂目螳螂科)、蚂蚁(膜翅目蚁科)、菜粉蝶(鳞翅目粉蝶科)等。
植物学实习收获:采集和观察到的植物有:
石竹,石竹科,叶线状披针形,基部成短鞘围抱茎节花单生,花萼圆筒状,花瓣瓣片菱状倒卵形,基部具长爪。
金莲花,毛茛科,茎不分枝,有纵棱基生叶有长柄,三全裂,主叶叶柄短花单生于茎顶,金黄色,萼片椭圆形,花丝丝状。
小根蒜,百合科,地下茎球形,鳞形,叶鞘长。
风车草,唇形科,单叶互生,边缘具缺刻,锯齿状,叶椭圆形茎四棱轮伞花序,苞片线形,花萼狭管状,上部紫红色,花冠紫红色。
水蓼,蓼科,茎节部膨大托叶鞘圆筒状,膜质,褐色花穗状花序质生,花粉红色。
车前草,叶卵形近全缘果蒴果等。
2、思想收获
在为期七天的河北省小五台山金河口的野外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首先是学习方面的,我们实习就是一个理论结合实际,巩固课堂知识的过程。我们从课本理论走向亲身实践,我们可以在野外观察、比较、分析动植物各大类群的典型代表种类,探讨各类群之间的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充分认识了这个充满奥妙的生物世界。因而也验证、复习和巩固了书本上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检验我们对动植物分类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补充了课堂与实验教学中的不足。每天收获的就是下午在老师的帮助下鉴定动植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植物志的使用和昆虫标本的制作。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是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在这次实习中,由于天气原因给我们的实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断的小雨使路面积水,变得湿滑。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几天都是穿着湿的鞋外出采集标本,但是这没有打击同学们的积极性。在上山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帮助,没有让一个同学掉队。在采集标本时,我们团队合作,各有分工,每人各有其所,采集动植物标本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次实习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使班级表现的更为团结友好。
最后,在这次实习中同学们充分的见识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在西台山顶,同学们制造的垃圾都自觉的带走,可见同学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次的实习,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同学们的生活态度。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一笔大的财富将会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和生活当中。也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在实习中对我的帮助。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六
1.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实习内容
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
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1、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七
1.1 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 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 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1黑石顶简介
2.2 实习内容
7月5日 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 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 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 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 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 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 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八
实习的目的:
(1)把握常用的常见科120种常见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中文名、所属科。
(2)强化韧劲、磨砺意志。
(3)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习的意义:
熟悉了常见的150种植物的形态特征、所属科与中文名,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制造条件。
地点:吉林市马虎头山左家自然爱护区。
时间:20xx年6月21日至25日。
(1)对野外植物的识别,包括归属的科与形态特征。
(2)压制标本的方法、留意事项、植物的保色等。
(3)写实习报告。
(4)老师考察学习的状况。
6月21日,我们各小组分批在校内内、校内外采集植物。6月22日,我们离开了学校到马虎头山跟随老师一起采集。在山上我们开始一次论理联系实践的活动。
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挖植物、标序号并进行记忆。熟悉了一百多种常见植物,并从植物的特征等区分了形状较相像的.物种,同时进一步了解了各科的特征,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了基础。好玩的实习活动使我们学习并欢乐着。
在马虎头山上,我们困难的往上爬,查找着每棵具有特点的植物,然后老师很细心地给我们讲解,好学的同学们早就分工合作了,有的负责采样品,有的负责贴标签,有的负责记录…、、植物各种,我们时而闻气味,时而观看花序,时而比较果实和叶子;平常人看来是一棵棵野草,在我们眼里却是一个个珍宝,她的科、种和特征都被老师们描述的淋漓尽致!
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们不怕爆烈的太阳,不怕山坡的陡峭,不怕各种虫子,不怕长途跋涉的辛苦,我们相互说着话、相互关怀着,想想李时珍,我们这些又算什么呢。为着更好地辨别各个物种,为了能学的更多,我们谁也没有怨气过!最终我们爬到山顶了,虽然都已经汗流浃背,但胜利的喜悦冲淡了我们的疲乏,大家一起吃着、玩儿着,很是快乐。
在短短的一周实习中,我们感到时间的匆忙,在稍纵即逝的光阴里,我们怎么才能用有限生命在中药学领域下做出贡献呢?在老师的支配下,我们活动都是按组各自进行,紧急但非常有序;学习中我们看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习中我们熟悉到阅历继承的重要性,假如没有老师和工具书,我们会始终手忙脚乱!
在数不胜数的植物中,我们遇见了特别美丽的花、草,在强大的生态自然里,她们也算得上“美女”,大自然真的好宏大啊!我们,一棵等待进化的小草,正接受着阳光的沐浴;实习让我们开了眼界:大自然是一本学不完的书。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九
20xx年2月21日至20xx年3月21日
园林植物学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植物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园林植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观赏园艺、园林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经营与管理、推广与开发、教学与科研等,本次植物学综合实习的重点在于园林苗木的播种繁殖、栽培养育以及销售经营等方面。通过在苗圃场见习一个月,跟随苗圃场工作人员学习一些常见园林苗木的繁殖养育以及销售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培养园林专业学生对园林苗圃的兴趣,培养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园林毕业生。
1.墨兰的上肥、分株、装袋
2.黄杨的育苗装袋、扦插
3.桂花以及细叶榕的移栽
4.九里香的盆栽春季修剪
以五或六人为以单位,个人为小组进行实习任务。
实习时间:2月25日——3月8日
实习地点:xxx
实习内容:
1、墨兰的上肥、分株、装袋、上盆等
(1)栽培基质
我国传统盆栽兰花多用其原产地林下腐殖土当地人称兰花泥种土腐殖质含量丰富、疏松而无粘着性常呈微酸性栽培兰花优良盆栽用土,在仙湖苗圃,培植墨兰的基质是花生壳和细砾石按照2:1的比例进行配置的,淋水腐化之后,是比较优良的培养基质。
(2)分株与消毒
分盆时首先用左手五指抓住兰苗基部盆倒置过来并轻轻叩击盆周围使盆与盆土分离再细心土坨轻轻拍打抖落泥土小心清理兰根剪去腐烂根、断根、枯叶及干枯假鳞茎用清水冲洗干净兰根放入托布津1000倍液或高锰酸钾800倍液进行消毒杀灭伤口附近病菌,最后就可以进行分株了,分好后妥善保管。
(3)上盆
盆选用10#的聚乙烯塑料育苗袋,种植前先盆底排水孔上面盖大片碎瓦片并铺窗纱接着铺上山泥粗粒即放入兰株(兰株根系分布要均匀、舒展勿碰盆壁)往盆内填加腐殖土埋至假鳞茎叶基处并泥表面再盖上层白石子或翠云草既美观又保持表土湿润接着用盆底渗水法使土透湿取出用喷壶冲净叶面泥土放置蔽荫处缓苗周转入正常管理。
(4)上肥
墨兰施肥宜淡忌浓般春末开始秋末停止施肥时气温18摄氏度—25摄氏度宜阴雨天均宜施肥肥料种类有机肥或无机肥均生长季节每周施肥次秋冬季墨兰生长缓慢应少施肥每20天施次施肥喷少量清水防止肥液沾污叶片施肥必须晴天傍晚进行阴天施肥有烂根危险。
2、黄杨的育苗装袋、扦插
黄杨,黄杨科黄杨属。高可达7米。喜光,亦耐半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并有一定的耐寒性;喜肥沃湿润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耐干旱和贫瘠;生长缓慢,耐修剪。主要以扦插方式为主。
块或者土块,装好袋之后将其均匀放置在整平好的荫棚底下,等待插苗。
(2)插穗选择
黄杨用扦插繁殖可随时进行,但以夏季采用当年生长的嫩枝条作插穗成活率高。插条选取当年生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的优良枝条。插条采集后,剪截插穗宜在阴凉背风处进行,用的刀剪要锋利。在截剪时,对节间已长出小枝的枝条,沿节上下各0.5厘米处截断,再按小枝的着生位置把茎节剖成两半,分两枝扦插,对未长出小枝的枝条必须留2节,上端在芽的上方1厘米处截成平切面,下端在离芽0.5厘米处截成马耳形或平切。
3、扦插
扦插宜浅不宜深,小枝分株扦插平截面向下,深度以母株入土1厘米为宜;大枝扦插的深度为下一茎节插入上中1厘米,插穗与地而成45度左右倾斜,浅插斜插有利于插条提前生根成活。扦插后要把插穗周围的土壤压实并随即浇一次透水,使插穗下部与土壤贴实。扦插的.行距一般为12——15厘米,株距6——8厘米。扦插时,插穗上的叶片不宜留得过多,也不宜全部剪除,下部叫叶片可全部连叶柄剪去,上部留2片叶,再根据叶片的大小,每个叶片冉剪上1/2至2/3,减小水分与养分的过多消耗。黄杨扦插后,要求搭棚遮荫,以减少蒸腾量和阳光直射苗床。早春或晚秋扦插时,还应加盖薄膜,以防冬害。扦插后还应经常浇水,保持苗床土壤湿润,以苗床表面土壤不显白为宜。扦插苗追肥可结合浇水进行,也可用磷酸二氢钾加尿素进行叶面喷施。除草工作要十分细致,不要碰撞插穗。
4、八月桂的移栽
(1)整地移栽的八月桂苗的植株比较大,但不论是大小,整地方式都是先全垦、放基肥。八月桂高在10米以上,所以整地是挖坎种植,坎的大小直径在2米,并且开好排灌沟。
(2)起苗八月桂是在阴天早上起苗,留根长度(主根)约75厘米;带有大土球,土球大小为径级的6至10倍。因为要长途运输,所以起苗后及时用了黄泥浆蘸裸根苗,并用湿润的稻草或薄膜等进行包,并扎紧成捆。起好后八月桂放在了背阳、背风的地方,并用阴网覆盖根部。
(3)装车运输装车时间是在当天上午10点。八月桂裸根苗采用竖着装,装车时比较注意,没有踩伤树干、树根,带土球的要立放着装车,装好车后,立即给八月桂苗木盖上篷布或阴网,并且及时运到了目的地。
(4)种植前苗木的处理八月桂苗运到目的地后,立即卸了车并将苗木坚立放在背风、背阳或用遮阳的地方。种植前再一次修剪八月桂的枝叶及根系,所留的枝叶占总枝叶的1/3至1/2,因为土球过大,所以多留了些。
种植:因为是挖坎种的八月桂苗,所以先在坎底回放少量的松土,把苗立在坎中央,坎面高出苗的根颈部3至5厘米,扶直回填土至坎的1/2左右,稍微提一提苗,然后至坎面2至3厘米处,四周均匀压实并回填土到坎满。如种植时天气干燥,可用黄泥浆加1%的过钙来浆根后种植,还可在坎内拌泥浆种植。种植后应及时浇透水。
(5)植后管理种好后的八月桂关键在于水分的管理,在第一次浇透水后用稻草覆盖,并保持土壤的湿润,避免过干过湿。培植池垒好后进行后期管理大苗还应用竹材把苗撑牢,以防风吹摇动使苗倒伏或歪斜,影响根与土的粘合。如是秋季种的最好还用稻草包树干,以防裂皮。同时在新种时的天气如果干燥,应进行叶面喷水或树干喷水,苗成活后转为正常生产管理。
一个月的实习历程结束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师傅阿姨们的热心指导,使我受益良多。在各项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苗场不能学到我想要的园林施工技能,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通过几天工作和领导师傅及阿姨的交流加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一线工人请教使自己对苗圃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刚步入工作岗位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领导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在苗圃中,很多工作都是孤燥的,或许千遍一律,比如套苗,把土球8公分的苗套种到25公分的袋子中,然后填土,虽然这也是一个简单的活,只要谁有力气都可以,其实不然,还需要一个人的耐心和细心。刚开始的时候,我也犯了错误,没有把苗种到袋子的居中位置,太过偏移与袋沿,那是不正确的,在师傅的讲解下,终于明白那会影响苗木造型。
苗场作业也是挺辛苦的,不过,通过一线的实践,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是接触不到的作业操作技巧,对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实习工作中,苗圃负责人刘总对我们实习生也诸多照顾,指导我们加强实践技能的同时,还教导我们要尊重一线工作的工人。他说,有时候,在某些方面,资深的工人比自己还懂得多,你们有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只要态度好,师傅们都不会藏私的。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他们公司对刚招聘入职的实习生也是先安排到苗圃工作学习的,为的是让员工对苗木的生长习性也更深一步的认识,在以后实际施工作业中,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一个月前,我怀着对社会、对工作满心憧憬和几分迷惘,离开学校,开始了实习的生活。在这段不算短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明白了要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为数不多在在校学习生活。有付出就有回报。我是学园林技术的,在书本上学过很多专业知识,但从未付诸实践过,当我真正踏入园林行业,真正搞园林的时候才体会到难度有多大。也许亲临其境或亲自上阵才能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实习这段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走的路做准备。一个月的实训结束了,真的学到了很多在学校所没有学到的东西。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自我学习,如何适应陌生的环境,如何克服面对一个人在外的不易。懂得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品尝工作中的艰辛和快乐。
我认识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一、做好学习工作计划,继续加强对园林公司各种制度和业务的学习,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公司的各种制度和业务。
二、以实践带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注重学习的同时狠抓实践,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以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更加热情的作风努力学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十
实习的目的:
(1)掌握常用的常见科120种常见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中文名、所属科
(2)强化韧劲、磨砺意志
(3)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习的意义:
认识了常见的150种植物的形态特征、所属科与中文名,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地点:吉林市马虎头山左家自然保护区
时间:20xx年6月21日至25日
(1)对野外植物的识别,包括归属的科与形态特征
(2)压制标本的方法、注意事项、植物的保色等
(3)写实习报告
(4)老师考察学习的情况
6月21日,我们各小组分批在校园内、校园外采集植物。6月22日,我们离开了学校到马虎头山跟随老师一起采集。在山上我们开始一次论理联系实践的活动。
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挖植物、标序号并进行记忆。认识了一百多种常见植物,并从植物的特征等区分了外形较相似的物种,同时进一步了解了各科的特征,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了基础。有趣的实习活动使我们学习并快乐着。
在马虎头山上,我们艰难的往上爬,寻找着每棵具有特点的植物,然后老师很细心地给我们讲解,好学的同学们早就分工合作了,有的负责采样品,有的负责贴标签,有的负责记录…、、植物各种,我们时而闻气味,时而观察花序,时而比较果实和叶子;平常人看来是一棵棵野草,在我们眼里却是一个个宝贝,她的科、种和特征都被老师们描述的淋漓尽致!
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们不怕爆烈的太阳,不怕山坡的陡峭,不怕各种虫子,不怕长途跋涉的辛苦,我们互相说着话、互相关怀着,想想李时珍,我们这些又算什么呢。为着更好地辨别各个物种,为了能学的更多,我们谁也没有怨气过!最后我们爬到山顶了,虽然都已经汗流浃背,但成功的喜悦冲淡了我们的疲惫,大家一起吃着、玩儿着,很是开心。
在短短的一周实习中,我们感到时间的匆忙,在稍纵即逝的光阴里,我们怎么才能用有限生命在中药学领域下做出贡献呢?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活动都是按组各自进行,紧张但十分有序;学习中我们看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习中我们认识到经验继承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老师和工具书,我们会一直手忙脚乱!
在数不胜数的植物中,我们遇见了非常漂亮的花、草,在强大的生态自然里,她们也算得上“美女”,大自然真的好伟大啊!我们,一棵等待进化的小草,正接受着阳光的沐浴;实习让我们开了眼界:大自然是一本学不完的书。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十一
1.通过野外观察,准确、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植物形态学术语。
2.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认识和区分常见种子植物科、属、种,扩大和丰富植物分类学的知识范围。
3。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
4。通过观察、解剖、描述和采集、压制、制作标本以及应用工具书和检索表鉴定植物等,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学会鉴定植物的方法。
5。了解常见的植被和群落类型,加强学生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培养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6。通过实习,进一步培养独立能力。
7。学习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征。
1.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
2.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的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野外实习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和提高。野外实习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动员大会
6月25日我们召开了野外实习动员大会。实习地点是五大连池,在大会上老师和我们说明了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时间内容安排。老师主要告诉大家野外实习的注意事项。
2具体行程
a。6月28是日是植物野外实习启程的日子,早晨10点出发,下午3点左右抵达我们住处。第一天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准备。
b。6月29日是我们开始实习的第一天,目的地是笔架山。我们8点半准时出发,徒步行走了将近3个小时,由于天气炎热,大家走的都比较吃力,在途中稍作休息后又继续行进。到达山脚已近中午,歇息片刻便开始爬山,笔架山没有台阶式的山路,树木也很繁茂,山坡很陡,经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散采集,每个人都采到了不少奇特植物,之后便下山乘坐客车回到了旅店,休息一下我们又开始压制标本。这天很累,但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一天的任务。
c。6月30日是最重充实的一天。我们7点出发,乘车去了火山熔岩冰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十二
1。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实习内容
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
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十三
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齐,将我们所学的理论落实到真正的事物上,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识别一些上课是没有涉及到,并且课本上也没有详细说明的植物,将理论系统化。使我们透过亲身体验更深刻更形象更具体地记住所学知识,并能更熟练地加以运用。
尖峰岭的热带树木园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采集野外标本若干种,对其进行识别、分析,了解其生活习性、名字、科目等,并对其进行压制等具体操作。
6月27日是我们植物野外实习起程的日子,早晨12:40我们乘上了开往尖峰岭的汽车,一路上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情绪,同时也计划着接下来为期一周的具体实习过程……到了大概是下午3:40我们抵达尖峰岭热带树木园,来到了热带树木园,也就是我们住的地点。由于时间比较晚,加上同学们一路坐汽车比较累,第一天就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回寝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6月28日是我们正式野外实习的第一天,这天的地点是热带树木园,早晨7点半集合,步行大约四十分钟到达那里,这是一个天然植物园,同时也是一个旅游景点,沿着山路登上了半山腰,那里有许多种植物,大家开始以小组为单位采集标本,其中有藜芦、玉竹、土三七、黄芪、黄花菜、野火球、棉团铁线莲、歪头菜等二十几种植物,有些是平时不太常见的。大概到了中午的时候,我们开始集合准备回到。下午3:00开始压制标本,并查检索表标记每种植物的名称、科、属等,这天的任务就按计划完成了。
6月29日,这天要去的是笔架山(三角山),路程比较远,大概要经过两个小时的步行才能到达,所以这天的任务量是比较大的,由于天气比较炎热,大家走的也比较吃力,到达山脚已经将近十一点了,于是大家席地而坐开始午饭,歇息片刻才开始正式爬山,和昨日不同,笔架山没有台阶式的山路,而且树木也茂盛的多,所以对我们的挑战性也就会越大,由于山陡,我们一个牵着一个,很快就到了山顶,之后大家分散开始采集,虽说那里环境恶劣了一点,但植物的种类却十分丰富,我们采到了龙胆、五味子、手掌参、川地龙、渥丹、狼尾草、并头黄芩等植物,采完后便回山脚集合,此时所有的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还要走十多里的路,有是一个难题啊!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最后按时回到了住处,这一天是最累的一天,但也是最有好处的一天,它让我们变的更加坚强,同时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晚上7点开始压制标本,这天的任务就结束了。
6月30日,由于昨日大家都比较累,所以这天选取了一个相对较近的地点,这是一个小树林,虽然小,但事实上它的植物种类并不少,在那里我们采集到了白藓、观仓术、广布野火球、球果堇菜、色木槭、大戟等植物,中午就回到了住处。照例,下午三点开始压制标本,另外要求画两张标本图,这天的任务就这些。
7月1日,这天老师带领我们去了五大连池的一个旅游景点,早8:00出发,半小时左右到达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长长的石阶山路,于是,我们开始爬山,看了路标,大概爬到三百米时就感觉到累了,这时上面的游人已经有回到的了,还鼓励我们说:姑娘们加油啊!还没到一半的路程呢,你瞧八十岁的老太太都爬到了山的顶端……听着鼓励的话,我们加快了步伐,一路上我们还拍了许多照片,尤其是到火山口的那一刻,真是兴奋至极,之后又去了仙女宫和水帘洞,目睹了石海的壮观,没一个地点都留下我们大家的喜悦和激动的情绪,就这样一向玩到了下午两点多,大概三点半,我们回到了原地。这一天就这样在快乐中度过了。
7月2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这天先后去了南饮泉和北饮泉,那里有许多风格别具特色的小建筑,其中“世界名泉”是最吸引人的地点,之后又去了药泉湖,记得那里的泉水是最具特点的,味道有点闲,而且对于这水还有其美丽的传说,随后我们又买了些小饰品,有五大连池留念项链,雨花石和磁石等,都很具有地方色彩。中午,我们以组为单位回到。这天下午6:00,老师对我们这几天的实习资料进行了测试,主要资料是对植物的识别,测试完成,这天的任务也就结束了。
7月3日,这是本次植物野外实习的最后一天,一大早我们就准备好自己的物品,4:00就离开了住处,踏上回到的列车,或许是出来时间长了,对学校便产生了牵挂,期盼着能够快些到达,期盼着把我们的经历讲给那些没来的同学听,就这样离五大连池渐渐的远了,我们为期一周的实习生活也临近了尾声。
本次实习中所积累的部分植物简介:
百合科(liliaceae):单子叶植物,隶属百合目(liliales),多年生草本,少亚灌木或乔木状。直立或攀援,具根状茎、块茎或鳞茎。叶互生或基生,少对生或轮生。(玉竹黄花菜北重楼等)
菊科(keyinwiki):双子叶植物纲,菊目的一个科,草本,半灌木或灌木,稀乔木,有乳汁管和树脂道,草本,头状花序,聚药雄蕊,瘦果顶端带冠毛或鳞片。(关仓术蒲公英等)
毛茛科(ranunculaceae):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较原始的一科。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少数为藤本或灌木。单叶或复叶,通常互生,...根据果实类型,通常分为具蓇葖果的金莲花亚科和具瘦果的毛茛亚科。金莲亚科主要有乌头属、翠雀属、金莲花属、升麻属...(棉团铁线莲褐色铁线莲)
唇形科(labiatae):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一科。通常为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植株含芳香油,具有柄或无柄的腺体,或各种单毛、具节...多为二唇形,着色;雄蕊通常4,二强,稀2枚,通常前对长,后对较短,着生于花冠管上;子房上位,由2个心皮构成;花柱...(并头黄芩丹参)
豆科(leguminosae):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灌木、乔木或攀援大藤本,花冠——一些是蝶形花冠。(黄芪)
蔷薇科(rosaceae):草本,灌木或乔木,常有刺及明显的皮孔。花萼5裂或5枚,花瓣通常是5枚;花萼和花瓣通常着生在杯状或其它形状花托的边沿。雄蕊多枚,雌蕊1枚或多枚,雄蕊通常着生在杯状或其他形状花托的边沿。(蔷薇)
这次实习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相结合,这种方法让我们简单地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实习过程中我们同学间的友情更深了一步,让我们更加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虽然偶尔也会觉得累,但是回想起来却是既充实又完美的,我们个个都是满载而归。同时,也感谢几位老师一路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耐心的帮忙,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了许多,也了解了许多。这次实习教会我的东西会使我终身受用,这短暂的实习生活也将会令我终生难忘!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十四
20xx年2月21日至20xx年3月21日
园林植物学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植物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园林植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观赏园艺、园林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经营与管理、推广与开发、教学与科研等,本次植物学综合实习的重点在于园林苗木的播种繁殖、栽培养育以及销售经营等方面。通过在苗圃场见习一个月,跟随苗圃场工作人员学习一些常见园林苗木的繁殖养育以及销售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培养园林专业学生对园林苗圃的兴趣,培养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园林毕业生。
1、墨兰的上肥、分株、装袋
2、黄杨的育苗装袋、扦插
3、桂花以及细叶榕的移栽
4、九里香的盆栽春季修剪
以五或六人为以单位,个人为小组进行实习任务。
实习时间:2月25日——3月8日
实习地点:xxx
实习内容:
1、墨兰的上肥、分株、装袋、上盆等
(1)栽培基质
砾石按照2:1的比例进行配置的,淋水腐化之后,是比较优良的培养基质。
(2)分株与消毒
分盆时首先用左手五指抓住兰苗基部盆倒置过来并轻轻叩击盆周围使盆与盆土分离再细心土坨轻轻拍打抖落泥土小心清理兰根剪去腐烂根、断根、枯叶及干枯假鳞茎用清水冲洗干净兰根放入托布津1000倍液或高锰酸钾800倍液进行消毒杀灭伤口附近病菌,最后就可以进行分株了,分好后妥善保管。
(3)上盆
盆选用10#的聚乙烯塑料育苗袋,种植前先盆底排水孔上面盖大片碎瓦片并铺窗纱接着铺上山泥粗粒即放入兰株(兰株根系分布要均匀、舒展勿碰盆壁)往盆内填加腐殖土埋至假鳞茎叶基处并泥表面再盖上层白石子或翠云草既美观又保持表土湿润接着用盆底渗水法使土透湿取出用喷壶冲净叶面泥土放置蔽荫处缓苗周转入正常管理。
(4)上肥
墨兰施肥宜淡忌浓般春末开始秋末停止施肥时气温18摄氏度—25摄氏度宜阴雨天均宜施肥肥料种类有机肥或无机肥均生长季节每周施肥次秋冬季墨兰生长缓慢应少施肥每20天施次施肥喷少量清水防止肥液沾污叶片施肥必须晴天傍晚进行阴天施肥有烂根危险。
2、黄杨的育苗装袋、扦插
黄杨,黄杨科黄杨属。高可达7米。喜光,亦耐半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并有一定的耐寒性;喜肥沃湿润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耐干旱和贫瘠;生长缓慢,耐修剪。主要以扦插方式为主。
块或者土块,装好袋之后将其均匀放置在整平好的荫棚底下,等待插苗。
(2)插穗选择
黄杨用扦插繁殖可随时进行,但以夏季采用当年生长的嫩枝条作插穗成活率高。插条选取当年生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的优良枝条。插条采集后,剪截插穗宜在阴凉背风处进行,用的刀剪要锋利。在截剪时,对节间已长出小枝的枝条,沿节上下各0.5厘米处截断,再按小枝的着生位置把茎节剖成两半,分两枝扦插,对未长出小枝的枝条必须留2节,上端在芽的上方1厘米处截成平切面,下端在离芽0.5厘米处截成马耳形或平切。
3、扦插
扦插宜浅不宜深,小枝分株扦插平截面向下,深度以母株入土1厘米为宜;大枝扦插的深度为下一茎节插入上中1厘米,插穗与地而成45度左右倾斜,浅插斜插有利于插条提前生根成活。扦插后要把插穗周围的土壤压实并随即浇一次透水,使插穗下部与土壤贴实。扦插的行距一般为16——15厘米,株距6——8厘米。扦插时,插穗上的叶片不宜留得过多,也不宜全部剪除,下部叫叶片可全部连叶柄剪去,上部留2片叶,再根据叶片的大小,每个叶片冉剪上1/2至2/3,减小水分与养分的过多消耗。
黄杨扦插后,要求搭棚遮荫,以减少蒸腾量和阳光直射苗床。早春或晚秋扦插时,还应加盖薄膜,以防冬害。扦插后还应经常浇水,保持苗床土壤湿润,以苗床表面土壤不显白为宜。扦插苗追肥可结合浇水进行,也可用磷酸二氢钾加尿素进行叶面喷施。除草工作要十分细致,不要碰撞插穗。
3、八月桂的移栽
(1)整地移栽的八月桂苗的植株比较大,但不论是大小,整地方式都是先全垦、放基肥。八月桂高在10米以上,所以整地是挖坎种植,坎的大小直径在2米,并且开好排灌沟。
(2)起苗八月桂是在阴天早上起苗,留根长度(主根)约75厘米;带有大土球,土球大小为径级的6至10倍。因为要长途运输,所以起苗后及时用了黄泥浆蘸裸根苗,并用湿润的稻草或薄膜等进行包,并扎紧成捆。起好后八月桂放在了背阳、背风的地方,并用阴网覆盖根部。
(3)装车运输装车时间是在当天上午10点。八月桂裸根苗采用竖着装,装车时比较注意,没有踩伤树干、树根,带土球的要立放着装车,装好车后,立即给八月桂苗木盖上篷布或阴网,并且及时运到了目的地。
(4)种植前苗木的处理八月桂苗运到目的地后,立即卸了车并将苗木坚立放在背风、背阳或用遮阳的地方。种植前再一次修剪八月桂的枝叶及根系,所留的枝叶占总枝叶的1/3至1/2,因为土球过大,所以多留了些。种植:因为是挖坎种的八月桂苗,所以先在坎底回放少量的松土,把苗立在坎中央,坎面高出苗的根颈部3至5厘米,扶直回填土至坎的1/2左右,稍微提一提苗,然后至坎面2至3厘米处,四周均匀压实并回填土到坎满。如种植时天气干燥,可用黄泥浆加1%的过钙来浆根后种植,还可在坎内拌泥浆种植。种植后应及时浇透水。
(5)植后管理种好后的八月桂关键在于水分的管理,在第一次浇透水后用稻草覆盖,并保持土壤的湿润,避免过干过湿。培植池垒好后进行后期管理大苗还应用竹材把苗撑牢,以防风吹摇动使苗倒伏或歪斜,影响根与土的粘合。如是秋季种的最好还用稻草包树干,以防裂皮。同时在新种时的天气如果干燥,应进行叶面喷水或树干喷水,苗成活后转为正常生产管理。
一个月的实习历程结束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师傅阿姨们的热心指导,使我受益良多。在各项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苗场不能学到我想要的园林施工技能,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通过几天工作和领导师傅及阿姨的交流加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一线工人请教使自己对苗圃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刚步入工作岗位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领导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在苗圃中,很多工作都是孤燥的,或许千遍一律,比如套苗,把土球8公分的苗套种到25公分的袋子中,然后填土,虽然这也是一个简单的活,只要谁有力气都可以,其实不然,还需要一个人的耐心和细心。刚开始的时候,我也犯了错误,没有把苗种到袋子的居中位置,太过偏移与袋沿,那是不正确的,在师傅的讲解下,终于明白那会影响苗木造型。
苗场作业也是挺辛苦的,不过,通过一线的实践,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是接触不到的作业操作技巧,对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实习工作中,苗圃负责人刘总对我们实习生也诸多照顾,指导我们加强实践技能的同时,还教导我们要尊重一线工作的工人。他说,有时候,在某些方面,资深的工人比自己还懂得多,你们有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只要态度好,师傅们都不会藏私的。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他们公司对刚招聘入职的实习生也是先安排到苗圃工作学习的,为的是让员工对苗木的生长习性也更深一步的认识,在以后实际施工作业中,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一个月前,我怀着对社会、对工作满心憧憬和几分迷惘,离开学校,开始了实习的生活。在这段不算短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明白了要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为数不多在在校学习生活。有付出就有回报。我是学园林技术的,在书本上学过很多专业知识,但从未付诸实践过,当我真正踏入园林行业,真正搞园林的时候才体会到难度有多大。也许亲临其境或亲自上阵才能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实习这段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走的路做准备。
一个月的实训结束了,真的学到了很多在学校所没有学到的东西。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自我学习,如何适应陌生的环境,如何克服面对一个人在外的不易。懂得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品尝工作中的艰辛和快乐。我认识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一、做好学习工作计划,继续加强对园林公司各种制度和业务的学习,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公司的各种制度和业务。二、以实践带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注重学习的同时狠抓实践,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三、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以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更加热情的作风努力学习。
植物学实践课心得体会篇十五
1、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实习内容
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1、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