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大全(13篇)
教案涵盖了课程目标、教学步骤、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方法。教案范例不仅可以指导你的教学设计,也是你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展示。
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篇一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篇二
第一课时:1、2、3、4的乘法口诀(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编制2、3、4乘法口诀的过程,感受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2、结合具体背景,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以及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的优越性。
3、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
4、使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2、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求23和43的积各是多少?我们是通过加法求出和得到的,那么怎样进行乘法计算,才能又对又快呢?那就要学会乘法口诀就能很快地算出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1、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2的乘法口诀。
(1)出示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2)提出问题,编制口诀。
1个跷跷板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2个跷跷板坐()人,列出乘法算式是()。
指名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1×2=2一二得二。
2×2=4二二得四。
教师解释以上两句口诀的意思,“一二得二”指的是1乘2得2;“二二得四”指的是2乘2得4。
(3)想一想。
让学生想一想“2×1=()”,用哪句口诀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2×1=()”可用“一二得二”这句口诀来算。
(4)练一练。
让学生把1×2,2×2,2×1三题再练几遍。
2、教学3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2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3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3=32×3=63×3=9。
(3)自编口诀。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三个算式自编3的乘法口诀吗?编写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4)指名汇报。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编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1×3=3一三得三。
2×3=6二三得六。
3×3=9三三得九。
让学生把上面的三句口诀齐读2遍,然后指名说一说这三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说得数,说口诀,进行全班交流。
(5)练一练。
口算练习。
1×2=2×2=2×1=1×3=。
2×3=3×3=3×1=3×2=。
出示口算卡,让学生口算得数,并说一说用到哪句口诀。
3、教学4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算一算。填书中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个41×4=4。
2个42×4=8。
3个43×4=12。
4个44×4=16。
(3)自编口诀。
师: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自编4的乘法口诀吗?
如果学生感到有困难,前三句口诀师生同编,第四句口诀鼓励学生模仿着编。
学生编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这4句口诀。
(4)想一想。让学生完成‘4×1=(),4×2=(),4×3=()这三道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各用哪句口诀算。
4、试一试。
出示题目:1×1=()。
教师告诉学生1×1的意思是“1个1”,然后让学生依据经验算出积,并编出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让学生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1=1一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第1至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填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同桌的两个同学进行口算练习,一个同学出示口算卡,一个同学说口诀,两个同学轮流进行,还可以换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句口诀能算两道相应的乘法算式。
2、乘加、乘减。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1~4的乘法口诀口算乘加、乘减题。
2、让学生在实际问题和情境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3、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计算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4、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乘加、乘减计算的原理。
5、使学生初步体会乘加、乘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看卡片口算。
3×2=4×1=2×4=3×1=。
1×4=3×4=1×1=2×2=。
(2)填空。
3个2相加得(),再加1个2是()。
4个3相加得(),再减去1个3是()。
指名回答,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重点强调:第1题目,3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23,根据口诀:二三得六。3个2再加上1个2共4个2。用乘法算式表示24,根据三四得八,得出结果。
第2小题,思考过程略。
2、引入。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课本第11页例题教学情境图。
(1)提出问题。
师:看着这幅情境图,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2)自主探索算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做法,并给予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不同的做法。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连加起来。
4+4+4+2=14。
先算3个4条是多少,再加上2条。
3×4+2=14。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算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如:2+4×3=142+4+4+4=14-------。
2、试一试。
让学生试着做;3×4-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计算:“3×4-2=()这个算式时,应先算什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应怎样算“3×4”多少,再把所得的积与“2”相加。
3、小结。
教师先说明像3×4+2,3×4-2,2+4×3------等这些的算式就是乘加|乘减算式。接着,让学生口述3×4+2和3×4-2的计算过程,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进行乘加、乘减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再说算式以及为什么这样列式。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后的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3、“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题所提供的情境图,比一比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两个算式为什么不同。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本题算法不唯一,有以下两种算法。
(1)2×3+1=7。
(2)2×4-1=7。
对于一般学生,只要求列出乘加算式就可以了。
四、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篇三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篇四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解决措施:通过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画得不好看和画得好看的圆里面的线段究竟分别有什么特征,然后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教学设计思路。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猜图形游戏。
2、对比椭圆和圆。
二、突出主题,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练习1、2。
(二)小组学习用圆规画圆。
1、介绍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规。
2、根据要求学习用圆规画圆。
(1)解释画圆的原理。
(2)归纳画圆的步骤。
三、应用特征,解决问题。
(一)判断题。
(二)拓展延伸。
四、总结评价。
五、作业。
依据的理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有机整合教学资源,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圆的基本特征及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能在不断的设问中,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4、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学生准备:
钉子板、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剪刀、方格纸、彩笔、拼图用的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骰子、钉子板、积木、正方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喜欢登山吗?今天钱老师就带你们去登山,(多媒体显示一座山)我们不仅要做个小运动员登上山顶,还要做个小科学家,来探索数学知识。大家准备好,我们出发啦!(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我们先来到第一站:智慧宫。
二、发现问题,探究学习。
(一)这里藏着什么样的题目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显示一张的正方形纸)?把它折一下,可以怎样折?
情况一:学生不规则地折。
情况二:学生对折。
×××的方法也叫“对折”,他是把面对面的两个角对齐,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贴在黑板上)三角形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三角形)。
2、小朋友仔细瞧瞧这个新朋友它长什么样啊?(三角形有尖尖的三个角,有直直的三条边)。
3、你们观察地可真仔细,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三角形,想起来了吗?(显示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马路标、积木等。)。
这些物体上都有三角形。(多媒体显示以上图形的三角形轮廓)。
(二)小朋友,祝贺你们闯过第一站!第二站是好玩的“巧手园”,跟着我往上冲啊!(小。
朋友和着音乐做动作),巧手园到了,我们进去看看!
1、这里是知识宝库,三角形有很多种,你们看:(演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多漂亮呀!
2、(钉子板跳出来)哟,这是谁呀?你能在它身上围出一个三角形吗?
3、围好后把钉子板举起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并让学生评价,(这个三角形看上去扁扁的,很可爱?。这个三角形看上去高高的,很神气……)。
4、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如果再用彩笔把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画在格子纸上,那一定非常漂亮,要不要试试?拿出方格纸开始吧!
教师提示:三角形三个尖尖的角最好画在方格纸的交叉点上。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谈话:有些困难的小朋友别急,我们请出电脑老师来帮帮你!(电脑演示)。
折剪重合。
3、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多媒体演示重合的过程)这就是完全一样。
4、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小朋友将拼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一一讲评。
(显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在这些地方你找到平行四边形了吗?(演示单个和多个图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
(四)还有最后一站我们就要胜利啦!小朋友,加油啊!这里是科学亭。
钉子板出来:我身上有个什么图形呀?(平行四边形)你也能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围好的把钉子板举起来,选一些错的让学生通过围一围,看一看的方法改正。
2、如果要把平行四边行在格子纸上画出来你们行吗,我们一起试试看好不好?拿出彩笔和格子纸。
3、交流展示。
三、课堂小结,巩固拓展。
小朋友恭喜你们到达山顶啦!(音乐起,红旗飘),累不累?
1、用一个长方形,两个三角形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图形?贴在黑板上。(师生谈话:你是怎么拼的?这是什么?)。
2、如果我们再把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加进去,就能拼出更好的图形了,你们看:
我们下节课再来拼好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根据生活经验尝试找一找日常生活中椭圆形的物体。
2、通过对圆形和椭圆形进行比较,探索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3、能积极地参与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椭圆形和圆形彩色纸片各一张。
2、学具:幼儿人手两张圆形、椭圆形纸。
幼儿用书地18页,19页,彩色笔若干,各种几何图形以及胶棒。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认识椭圆形。
教师分别出示圆形和椭圆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观察比较这两个图形,并将圆形和椭圆形纸片重叠起来进行比较,让幼儿主动地探索发现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之处。
2、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分别对圆形和椭圆形进行上下对折和左右,并用纸条测量两次的折印,验证圆形的两条折印一样长;而椭圆形的折印不一样长。也可让幼儿将椭圆形和圆形纸片折一折,比一比,再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探索圆形和椭圆形的特征。
3、教师小结:圆形无论图和对折多一样长,椭圆形则不一样长,并且,圆形无论怎么折都可以重合,而椭圆形只有上下折和左右折可以重合。
4、启发幼儿想一想,找一找,在家里、在幼儿园、在其他地方,哪些地方像椭圆形。
二、操作活动。
1、观察蝴蝶和花,说说:他们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引导幼儿按标记记录图形的数量。
2、引导幼儿观察数字和圆点的数量,启发幼儿添画圆点,使点子和数字一样多。
3、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有什么?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启发幼儿找出椭圆形,并给椭圆形涂上喜欢的颜色。
4、启发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拼图,并贴在方框中。
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3、数学医院。
82399527。
7977799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钟表26元足球35元茶杯10元。
教学后记: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
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长绳、皮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
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
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
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
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
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教学后记:
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篇八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打下基础。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有时仅仅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了,于是产生了负数。学生在感知了负数的产生之后,由于生活经验,已经见过负数的存在,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温度中,深刻体会了负数的意义,从而为下节课系统认识“正负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一、注重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本节课我就合理采用后者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在记录一组信息时,强烈感受到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能清楚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了,于是体会到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感受符号化的思想,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同时通过生活经验的感知和内化,理解了负数的意义,又沟通了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完整的结构。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二、注重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新课标》中提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重要。本节课我先结合地震引出负数,再联系南方大雪灾,让学生在雪灾的场景中对比正、负数;还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比如在温度中体会到负数刚好是与正数相反的,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三、注重数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安全教育、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汶川大地震、南方雪灾的事例和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军民一条心,全民献爱心的战胜困难的决心,还就两次灾害的发生提出环保的迫切性以及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同时结合教师精彩的结束语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
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负数。
(显示抗震救灾画面)孩子们,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全国人民悲痛万分。救灾人员发现一栋楼房下陷了二层,你能说说原来的一楼、二楼地震后变成了几楼吗?(附带进行防震和爱心教育)。
引导学生看图,帮助理解后试说出楼层。
有的学生会说:下一楼、下二楼;也有的学生会说出;负一楼、负二楼等。
师:你觉得用哪种表示方法比较恰当?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负数无处不在。今天,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找一找生活中的负数。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改为汶川大地震的事例,既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爱心。充分联系生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体现了负数的应用价值。
二、探究气温中的正数和负数,进一步认识负数。
投影课本第2页上面的插图,那位同学手中拿着什么?(出示温度计模型)。
1、你了解温度计的什么知识?
生1:每格代表1℃。
生2:零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生3:…。
师: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谁为分界的呢?(0℃)。
科学家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的温度定为0℃。
瑞典科学家摄尔休斯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当温度降到0℃。
时你有什么感觉?(冷)。
2、小组讨论:(课件显示)。
师讲述并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小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师板书)。
4、温度的读法。
老师下载了二月份某天的气温预报:
师:谁愿意当小播报员,来播报这3个城市的气温?
生读:零摄氏度——(零上)八摄氏度 零下五摄氏度——(零上)五摄。
氏度 零下十五摄氏度——零下三摄氏度。
生读:负五摄氏度 负十五摄氏度 负三摄氏度。
小结:在温度中,负数的温度可以有哪几种读法?(两种:可以读做零下几。
摄氏度,也可以读做负几摄氏度)。
5、巧用温度计,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水到了0℃就会结冰,2008年春节前我国韶关等地区发生雪灾(显示相关图片),因路面结冰,车辆无法通行,全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解救被困人员,想象一下如果此时你站在冰雪世界里-16℃的温度下帮助被困人员,你会有什么感觉?(用动作或表情表示一下),这时的心里又是怎样的?(心里热乎乎的)。
(1)(课件显示温度计)让学生出来指着温度计讲一讲,说一说。
(2)怎样找到16℃?
(3)-16℃和16℃有什么不同?用正数表示零上温度,知道正数的正号可省略不写。(指名板书)。
(4)-16℃和16℃哪个温度更冷?他们的意义相同吗?
6、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并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3.5 -3.5 + 0 -40 52 -。
(2)同桌互相写5个不同的负数读出来,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设计意图:结合灾区体验负数的实际意义,巧借生活实际问题把正数和负数联系起来,区分正负数的不同点,通过认识温度计,简洁明了地把教学难点突破,一并还进行了环保和爱心教育,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
三、生活中的负数。
1、投影存折,说说存折上的数表示什么?
如果刘老师下午去银行取1000元,银行的工作人员会在存折上打出什么?
如果我本月的工资2800元到帐了,银行的工作人员又会在存折上打上什么?
(指名学生板书出来)。
小结:这里的正数、负数各表示什么?
2、用正负数表示海拔高度。
(1)投影第4页的第2题的图,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这两个数据怎样表示?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小组讨论。指名学生介绍想法。
(2)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界线,海平面以上的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0)。
3、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负数。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
先分小组交流,再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交流。
师结合学生的介绍显示电梯里的正负数,股市中的正负数,水库中水位高度的正负数,存折中的负数等。(点击浏览)。
设计意图:设计紧扣教材,与生活充分结合,注意知识的落实,重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挑战自我。
1、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读一读。
(1)开启后的盒装牛奶应贮藏于0℃—4℃,并在48小时内喝完。
(2)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水结冰的温度是0℃。
(3)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4)月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127℃,最低气温是-183℃。
(5)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100℃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100℃,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1℃,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某服装店上月赢利3000元,记作( )元;本月亏损800元,记作( )元。
(2)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记作( )人;本学期转走6人,记作( )人。
(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退的米数应记作( )数。
(4)体重增加5千克记作( ),体重减少6.5千克记作( )。
(5)(出示电梯按钮图)老师家在四楼,车库在地下一楼。如果我要回家,按( )层的按钮;如果要到车库取车,按( )层的按钮;家与车库相隔( )层高。
3、练习一的1、2、3题。
设计意图:围绕课内和课外知识进行梳理,由浅入深进行练习,通过不同的题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进一步得到知识的反馈并加以巩固。
五、总结评价。
1、你知道我国使用负数的历史和负数符号的演变吗?
投影第4页的“你知道吗”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而西方国家认识负数比中国迟了数百年。
听完介绍你有什么感受?(中国人太了不起了!)。
你知道老师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吗?我在为同学们感到骄傲,你们今天的表现同样非常了不起!我们的祖先能够写下世界负数的历史,而今天的你们就是祖国未来,相信作为祖国未来主人的你们将能够改写中国数学的历史!
2、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评价一下自己和同学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借负数历史和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它又是对整堂课加以梳理归纳,在同学们交流与反思中,使知识得以整理内化。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最后巧借历史激发他们的斗志。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
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也把板书的机会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教者只是指引了书写的具体位置,进一步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板书设计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新颖、美观,既简单明了又概括地反映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含义。
2.深入研究教材,备好书本外的知识。
3.深入了解学生,在学生的疑难处做好功课。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上好课,课前必须深刻地钻研教材,深入地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
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篇九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三、教学措施。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教学中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
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读书指导法启发引导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引入语(边播放音乐边切换图片):在这风和日丽的季节里,春姑娘给大地换上了节日的盛装,小草含青,百花争艳,田野、山川、河流处处呈现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此时,可用课件放出小燕子清脆的鸣叫声及歌曲《小燕子》的旋律。)听,这是什么声音?这不是小燕子在欢快地歌唱吗?让我们听着这熟悉的音乐,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美,去迎接为春天喝彩的小燕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3、燕子》。
板书课题:燕子(生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春景美、燕子美的感受与欣赏。
1.描绘春景,展开联想,感受春天景色的美。
师:下面,于让我们置身于春天广阔的田野,去课文中寻找春天的影子吧。你找到了吗?把你找到的句子读出来。(播放课件: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地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师:_____同学把你找到的读出来。
(生个别读)评价:把掌声送给这位小伙子,他用读书声为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师:德国有位大诗人名叫歌德,他告诉我们:经验丰富的人读书。
千万条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礼物?想要吗?只要大家坐姿正、用心看、仔细想,这个礼物你一定会受到的。
教学问题预设:从“各色鲜艳的花”中你能想到春天有哪些鲜艳的花?
问题回答预设:
生1:金灿灿的油菜花。
生2:粉红粉红的桃花:连起来好像天边的一抹晚霞。
生3:雪白雪白的梨花。
生4:香味扑鼻的丁香花。
生5:杜鹃花、水仙花、玉兰花。
生6:颜色各异的牡丹花,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玉,芳香扑鼻。
教学问题预设:春姑娘把大自然打扮得这样美丽,让我们感。
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问题回答预设。
生:万物复苏、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生机勃勃、花团锦簇、万紫千红、欣欣向荣。
师:是的,满眼的新绿加上各色鲜艳的花,光彩夺目,绚丽。
多彩。书上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一起告诉我。生:烂漫无比。板书:烂漫无比。
师:这的确是一个烂漫无比的春天。在这个季节里,人们都穿上了美丽的春装,到田野里去呼吸那浓郁的花香,享受那温暖的阳光,在习习的微风中放飞一只只五颜六色的风筝,多么令人向往啊!让我们用自己甜美的声音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吧!
(播放课件中的视频)老师配乐范读。
师: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陶醉的样子,老师真不忍心打扰大家,请大家用心地读读这段话吧。(生齐读。)。
2、展示图片,熟读成诵,认识燕子的外形美。师生活动预设:
师:这美丽的春景不光把我们迷住了,还把一个个远方的客人也吸引来了。(引读)谁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师播放燕子的叫声。)。
生:抓住了燕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和剪刀似的尾巴来写。
师:这句话勾勒出了燕子怎样的美?
生:外形美。
师:(板书:外形美)谁能把这幅燕子的图片组合在一起?大家能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吗?
生上白板演示拼图燕子,其他孩子背诵句子。
3、播放视频,自读体会,欣赏燕子的动态美。
师:这些外形俊俏的小燕子不仅是来观赏春景的游客,它们还是一群技艺超群的演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播放视频)。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四人小组自学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燕子的飞行特点有哪些?勾画出有关语句,你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按要求自学,展开讨论。老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指导。)。
交流回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第三段)。
生1:我通过“掠”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燕子飞得很快师:掠过,在词典中怎么解释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篇十
教材简析: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探索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学生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例1通过说圆、画圆、感受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教材里没有直接指出圆是曲线图形,把机会留给学生体验和交流。例2通过用圆规画、用尺量来教学圆心、半径、直径,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例3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练习十七在安排练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开展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能正确画圆;初步利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学数学应该给学生带来什么?高分?敏捷的数学思维?还是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学生动手实践、体验、感悟、交流应是重要的学习过程。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的讲解必然导致填鸭式的灌输,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感悟图形特征应是教学的落脚点。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才是学数学的最终出发点。
设计思路:
先在圆的欣赏中导入课题,感受圆的美。然后通过触摸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再联想到生活中的圆。在以画圆为主线的教学中,进一步让学生感知、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学圆各部分的名称,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利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及方法。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探索圆的特征的欲望,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探索圆的特征,并及时巩固新知。最后在一系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挑战中充分感受圆的魅力与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最后在小结评价中完善知识结构,在拓展中再次感受圆的魅力,有效的渗透数学文化。
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篇十一
一、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亡羊()牢一()当先()武扬威
()手不及居高()下置之不()
()壁偷光震()欲聋()竽充数
千()百()()水()山()涯海()()气()现喜()乐()()如生
二、按要求将下列成语归类。
神采奕奕喜出望外眉飞色舞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大公无私废寝忘食诲人不倦平易近人
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连声称赞不止。()
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河堤塌的声音特别响。()
坐着站着都不安稳。()
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对善良的心意不好拒绝。()
一片碧绿的颜色,十分广阔。()
形容全军被消灭,彻底破坏的意思。()
四、成语三则熟读力争会背。
五、先将成语补充中,再按要求归类。
目()口呆口()悬河守株()兔买()还珠应接不()心()肉跳
奋不()身兴高()烈对答如()忐忑不()蹑手蹑()调兵()将
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篇十二
主题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学校是一个可爱的地方。
2、学生爱学校、爱学习、喜欢上学,并且学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重点:认识学校,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环境
活动难点: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彩笔、铅笔、纸、相机、参观需要的手持扩音器等
活动课时:2课
第一课时
主题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学校是一个可爱的地方。2、学生爱学校、爱学习、喜欢上学,并且学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重点:认识学校,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环境
活动难点: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彩笔、铅笔、纸、相机、参观需要的手持扩音器等
活动进行:
活动小结:可以在学生小组总结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汇报活动,教师可以做一个听众,让学生选出会议的主持人。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1、了解学校,喜欢学校;2、对周围环境感兴趣,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3、学习利用学校的设施解决问题。
活动重点:认识学校,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环境
活动难点: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彩笔、铅笔、纸、
活动过程:
活动进行:
1、师: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学校的哪些情况呢?2、师:刚才我们和自己的学校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小朋友们可以把自己在参观中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自己设计,也可以合作完成。3、“我的发现”汇报交流(1)、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2)、高年级的同学挑战小朋友,让小朋友回答问题。4、设计展示(1)、让学生自己将作品贴在“我的展示台”上(2)、学生互相观看交流,并评议。5、活动延伸:(1)、将学生各种形式的汇报展示出来,办一个墙报或编成一个册子,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封面、装订等。(2)、开展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的画展、作品展等。(3)、与美工课、语文课以及其它班级活动结合进行。
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欣赏故事的趣味性,理解比喻说理的妙处,把握故事的主旨。
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教。
育学生做人要襟怀坦荡,不可有小人之心。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理解庄子的志趣。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比较法、延伸拓展法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作者简介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思想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无为而治”。《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其经典著作《庄子》在道学和文对后世颇有影响。
解题:惠子在梁国当宰相。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义(学生自主学习,做学案)。
多媒体显示课文正确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并思考译错的地方。
四、交流展示----析人物形象、品写作特色、悟人生哲理。
1、了解《惠子相梁》这则故事的情节。
2、惠子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
惠子在别人的挑拨下,害怕。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在城里进行大搜捕。
3、庄子对惠子的作法有何反应?
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给他讲了一个鹓鶵的故事,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让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4、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有何好处?
文中叙述的以下事物,分别把它们比作什么?
5、分析人物形象(惠子见利忘义、薄情寡义;庄子淡泊名利、清高自守)。
6、《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请总结归纳在写法上值得赞赏的地方?(情节出人意料。人物形象鲜明。比喻巧妙贴切。描摹生动传神。)。
7、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哪些人生的哲理?
要有高洁的志趣、淡泊名利。
要珍惜友情,不要见利忘义。
做人要襟怀坦荡,不可有小人之心。
五、阅读拓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