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蜡烛小班教案(模板16篇)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的产物。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个性化和关怀教学。在教学中参考优秀教案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式,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蜡烛小班教案篇一
一、了解蜡烛。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蜡烛世界。
师:你们看,教室里都是什么啊?蜡烛有什么用?漂亮的烛火在干什么啊?
二、神奇的烛油。
烛油宝宝看到烛火宝宝跳的这么开心,它忍不住了,它也想出来跳一跳,烛油宝宝会在哪里跳呢?它说想出来到我们小朋友的画上来跳舞,(教师出示幼儿的半成品作《小鱼吹泡泡》)。烛油宝宝说它会跳吹泡泡舞呢!
教师将烛油自由溅落在半成品的小鱼画上,重点讲解滴烛油时的疏密和画面的布局,引导幼儿注意画面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教师边示范边结合一些安全要求。
2、引导幼儿发现蜡烛滴画的秘密。
烛油宝宝吹出来的泡泡漂亮吗?烛油本来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吹的泡泡这么漂亮?
教师小结:原来是烛油是白色的,它滴到纸上后,纸的颜色就透了出来,所以小鱼的泡泡特别漂亮。
3、引导幼儿用深色颜料涂上底色。
现在这些泡泡的颜色我们还看不清楚,我还想变一变,(教师示范再刷一层底色)你们看烛油宝宝吹的泡泡是不是更亮了,这幅画是不是更漂亮了。
4、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半成品作品“我们怎么样才能使它更漂亮?”教师不做任何评判和指导。
三、“我也来试一试”,幼儿尝试作画。
1、点燃蜡烛,随意滴画。注意画面的合理性和丰富性及用火的安全。
2、滴好后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涂上底色。(快的幼儿可以到区域中尝试画第二幅)。
四、师生一起参观、讲评作品。
五、活动结束。
蜡烛小班教案篇二
内容预览:
3蜡烛
西蒙诺夫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三、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同学们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四、课后练习:1)课后练习二。2)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六、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把握记叙文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老妇人的形象分析。更深层次的体会人物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蜡烛小班教案篇三
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蜡烛小班教案篇四
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蜡烛小班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记叙文六要素,概括文章大意。
2、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烛光含义,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分析蜡烛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读导读,概括提取关键词。明确:战争
老妇人
苏联红军
蜡烛
瓦砾
地窖
鞠躬
匍匐
闪烁
颤巍巍
迫击炮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主要是记叙成分,默读课文,时间:1944年9月19日(第一段)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第一段)
人物:老妇人玛.育乞西、苏联红军契柯拉耶夫 事件:(起因)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牺牲了。(2—7段)(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危险,安葬了这位年轻的战士。(8—27)
这是一篇记人的记叙文,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个人物?
明确:老妇人(玛俐.育乞西)
那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这个老妇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请用词语或短语来概括她。(形象及其依据)请同学回答:.....(从哪儿看出来的?)
4、分析一下文中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让你感动的?感动的是什么? 明确:1)将生死置之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15段)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22段)“跪”说明年老体弱,行动艰难(23段)“路并不远,总共不到十步,……”这样细致的描写仿佛情景历历在目,好像连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
3)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25段)“跪到死者旁边”、“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可以看出老妇人埋葬烈士的礼仪非常具体,她把死者当做是她至亲的人,非常感人。4)点在坟上的蜡烛具有特殊的意义。(28段)“跪在……揣在怀里……喜烛……珍藏”这个蜡烛对她意义非凡,然而她却把它点在了苏联红军的坟头。表达了她对烈士深深地敬爱和哀痛。
在掩埋红军的这个过程中老妇人,作者三次写了老妇人“爬”,“跪”,a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b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c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3、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烛光”在文中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1)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2)寄托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文章主旨
‘
蜡烛小班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记叙文六要素,概括文章大意。
2、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烛光含义,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分析蜡烛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读导读,概括提取关键词。明确:战争
老妇人
苏联红军
蜡烛
瓦砾
地窖
鞠躬
匍匐
闪烁
颤巍巍
迫击炮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主要是记叙成分,默读课文,时间:1944年9月19日(第一段)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第一段)
人物:老妇人玛.育乞西、苏联红军契柯拉耶夫 事件:(起因)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牺牲了。(2—7段)(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危险,安葬了这位年轻的战士。(8—27)
这是一篇记人的记叙文,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个人物?
明确:老妇人(玛俐.育乞西)
那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这个老妇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请用词语或短语来概括她。(形象及其依据)请同学回答:.....(从哪儿看出来的?)
4、分析一下文中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让你感动的?感动的是什么? 明确:1)将生死置之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15段)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22段)“跪”说明年老体弱,行动艰难(23段)“路并不远,总共不到十步,……”这样细致的描写仿佛情景历历在目,好像连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
3)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25段)“跪到死者旁边”、“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可以看出老妇人埋葬烈士的礼仪非常具体,她把死者当做是她至亲的人,非常感人。4)点在坟上的蜡烛具有特殊的意义。(28段)“跪在……揣在怀里……喜烛……珍藏”这个蜡烛对她意义非凡,然而她却把它点在了苏联红军的坟头。表达了她对烈士深深地敬爱和哀痛。
在掩埋红军的这个过程中老妇人,作者三次写了老妇人“爬”,“跪”,a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b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c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3、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烛光”在文中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1)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2)寄托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文章主旨
‘
蜡烛小班教案篇七
《蜡烛》以散文章法构筑画面来显现作家的主观情绪。这类小说同样离开了情节的框架,作家精心准备了一幅画面,画面可能是一个人很短时间内的生活内容,透过画面,我们却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生活状态或心灵状态,体味出作家对叙述对象的主观情怀和爱憎情感。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蜡烛》教案设计。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红军战士
蜡烛小班教案篇八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1课时
1。 预习课文,
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1 、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300字左右即可。
蜡烛小班教案篇九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朗读法、引导法。
录音机、投影仪。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
西蒙诺夫
课型:新授课
(一)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三、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同学们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四、课后练习: 1)课后练习二。 2)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六、板书设计:
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把握记叙文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老妇人的形象分析。更深层次的体会人物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一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品味文章中细腻的描写,领会物象与其内在情感的联系。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内在的人性美。
要求学生用“蜡烛”造一个句子,比较评价这些句子的妙法所在。
(设计意图:意在言语训练中引出本文学习: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蜡烛〉的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中“蜡烛”有何意义。)
阅读后完成100字以内的课文简介。
(设计意图:此环节视班级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但简介中必须含“蜡烛”二字,目的.在于以写带读,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
朗读交流文中耐人寻味的语句,品味细腻感人的描写。
1、11次炮火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6次对蜡烛的描写。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4次黑色围巾的描写。
(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爬三跪的动作描写。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小组学习与班级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文中的描写手法,认识战争的残酷、蜡烛的的深沉含义、围巾所渲染的庄重气氛、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1、完成句子:这是一支 蜡烛,它 。
(设计意图:此题置于“延伸拓展”部分,实际是对本文学习的一次总结与深化,既是内容概括,又是情感深化,与“内容简介”有相通的部分,但又更进一层。例如:这是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点在苏联红军烈士坟前的蜡烛,它燃烧出的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它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交流其他有特定含义的物象。
(设计意图: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仅是蜡烛,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事物赋予了人们的情思,以此题延展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空间。)
课后从物象、内容、情感三方面赏读《百合花》(茹志鹃)。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是借白净纯洁的“百合花”的意象来表现中国战争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百合花。在题材、主题与写法上与蜡烛一文都有相通之处,课外阅读既是巩固课堂教学,也是拓展训练。)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二
《蜡烛》以散文章法构筑画面来显现作家的主观情绪。这类小说同样离开了情节的框架,作家精心准备了一幅画面,画面可能是一个人很短时间内的生活内容,透过画面,我们却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生活状态或心灵状态,体味出作家对叙述对象的主观情怀和爱憎情感。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蜡烛》教案设计。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三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突出半截)师:这蜡烛不长,只有半截。
生读(突出蜡烛)师:你强调了蜡烛,这可是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
齐读。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呢?
生:我看伯诺德夫人四处藏情报的画面。
师:在战争年代,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与德国强盗斗争,多不容易呀!
生:我看到德国军官枪过蜡烛,点燃了蜡烛的画面。.
师:这半截蜡烛系着他们以一家的性命,情况多么危急。
生述(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绝密情报和敌人周旋的画面,那么,你们听到他们分别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把它划出来。
生读课文,划句子。
师:伯诺德夫人说了什么?生答略
杰克说了什么? 生答略
杰奎琳说了什么? 生答略
师:我们首先来看伯诺德夫人的话。(出示)谁来说一说?
生1说。
师:你说得很准确,也很清楚,一个标点,一个标点,都说出来了。谁再来说。(略)
师: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又一场更大的危机降临了。(课件显示:蜡焰摇曳,时间嘀嗒嘀哒响起) (略)
(课件:时间嘀嗒嘀哒声音继续响着)
师:此时空气仿佛凝固了,时钟的声音不断在耳边回荡着、回荡着。突然,小女儿杰奎林说话了(出示)
师:谁来说一说 (生1说)你再来。(生2说)
师:杰奎林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生:(娇声)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对谁会娇声地说呢?
生:我会对我的爸爸妈妈说。
生:我会对我的爷爷奶奶说。
生:我对我的亲朋好友、长辈们说。
生:我知道了,杰奎林故意这样说,是为了让德国人喜欢她,不怀疑她。
生:杰奎林非常聪明,她是用自己的天真来骗德国人的。同时她也非常勇敢。
师:谁来娇声地说一说?(生1、生2说)
生纷纷:老师,你说错了,是一盏灯。
师(惊讶地):她心里明明想的是那半截蜡烛,怎么说成一盏灯了呢?
生:她不能说半截蜡烛,因为一说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
生:因为妈妈想把蜡烛吹熄,哥哥想把蜡烛拿走,如果她还说半截蜡烛的话,德国军官可能会想他们一家怎么都要着蜡烛呢?莫非这蜡烛理由不可告人的秘密。
师(领悟状):哦,原来是这样。杰奎林是多么了不起的小女孩呀!我们一起娇声地说一说。
生齐说。
师: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过了一会儿,三个德国军官终于离开了伯诺德夫人的家。同学们,当我们面对此时此刻的蜡烛。(课件:一盏熄灭了的蜡烛)闭起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又浮现哪些画面呢?请你用笔把他写下来,给“半截蜡烛”这个真实的故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四
1.幼儿通过自主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
2.了解蜡烛的用途。
(1)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2):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3)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操作实验,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2.幼儿讨论并回答。
3.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4.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5.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解释。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请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2.幼儿回答: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4.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
5.组织幼儿交流。
四、延伸活动。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五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朗读法、引导法。
录音机、投影仪。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六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1、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