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研究论文(实用14篇)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便利和舒适。在撰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一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高校作为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试图从辅导员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作者:刘郎作者单位:广东外贸大学经贸学院刊名:企业家天地(下旬刊)英文刊名:worldofentrepreneurs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高校辅导员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二
本文引入国外先进的“心理资本”管理理念和测量方法,选取bg大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了相关的.调研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了数据分析,为高校管理者更全面地认识其管理对象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思路.
作者:赵正艳臧维作者单位:赵正艳(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臧维(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刊名:经济论坛英文刊名:economictribune年,卷(期):2009“”(7)分类号:g45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资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三
自我概念,是人格领域中研究最多的主题之一。是个体对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作为联系个体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纽带,自我概念起着个人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
[1]通过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tsc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调查工具,我们发现技校学生正处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期,自我概念变化剧烈,情绪波动性大。而自我概念对于每位学生,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思想素质,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正处于自我概念不断发展的时期,也是自我概念问题较多的时期。由于其身心两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两大问题;但又因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等因素不同,有的人在此过程中能化危机为转机,有的人则难免出现不适应。[2]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起到较好的指导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概念,成长为一个积极上进合格的社会公民。
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要了解到技校学生和普通中学的学生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如下:
1.情感冲动,常常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
2.喜欢独立思考,可是观点较为片面和幼稚。
3.比较难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容易怀疑世界。
4.自我意识发展快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5.喜爱新奇,讨厌刻板。
通过布置学生周记和组织早读,加上平时教学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发现技校学生在心理方面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尽量去指导和帮助。
交织,需要人文关怀;其次,相对于普通高中,技校学生的学习意识普遍较低,很多学生都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到学校,得过且过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很弱;再次,对于那些想要认真学习,弥补以往没有认真学习的遗憾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周围同学和学校环境的影响,难以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最后,由于知识量和年龄的限制,这些技校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需要老师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指导教育。
心理教育也是一样,即使是善意的谎言,我们宁愿让学生相信他们自己是可以的有能力的。
第二,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竞赛机会,让每一位技校学生能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技校很多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特长,可是不知道如何发挥出来。有句话说,垃圾只是放在错误地方的资源。虽然这里比喻不大合适,技校学生也不过是书本理论学习不如别人,在其他很多的地方肯定有着更大的优势,而技校就是一个给他们挖掘和发挥这部分潜能的一个平台。
第三,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设学生心理咨询室。由老师带动,培养一些喜欢心理愿意服务同学的学生,一起来帮助一些心理上有些疑问困惑的孩子。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成长,一个很好的心理指导会是个非常有效的助力。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四
人们感受本能与内心的压力时,就会感到焦虑,而为了消除焦虑,他极可能把原因归于外界。非但不肯说“我恨他。”反而说:“他恨我。”非但不肯说:“我因为内疚而烦恼。”反而说“他使我烦恼。”在第一种情况下,他否认他的仇恨来自本能,使自己免遭道德性焦虑。在第二种情况下,他否认责备他的是良心。使自己免遭神经性焦虑。这种为保护自我免遭神经性与道德性焦虑而将危险外化的心理机制叫做投射。因此,有的孩子在犯错误后,不愿承认自己的过错,而将错误责任归于其它因素而不是自我。把问题投射给别人和外界事物。尤其是心理脆弱与成人感的孩子,前者难以承受焦虑,后者不愿承受。
一、投射心理表现。
投射心理使孩子压抑真实的动机,而用其他的动机取代。它表现出最重要的特点是情感主体即自身被替换。在一次分组活动中,一个学生不愿与另一名同学同组,老师问他原因,他说:“他讨厌我。”这里他将自己情感的主客体对调,“我讨厌他”成了“他讨厌我”。把自己的过错或失误推给别人。有时用另一个主体代替真正的主体。一天上课时,我发现一名学生用铁丝刺伤另一名同学,他却辩解说“是他自己碰到的。”“我刺伤了他”成了“他刺伤了自己”。用指责别人方式代替指责自己。通过投射,使道德性焦虑或神经性焦虑转换成现实焦虑。
还有一种投射初看似乎不是防御性的心理机制,就是与他人分享情感与思想。自己幸福便认为别人也幸福,自己悲痛就认为别人也悲痛。仔细分析,这种分享型投射的保护性质是很明显的。因为人在别人不幸福仅仅自己幸福时,总有一种负疚心理。为了消除威胁,就把幸福加于他人。一个一贯考试舞弊的学生,会以人人都舞弊来原谅自己。当你批评上课一位讲小话的学生,他会说:“很多人都在讲话。”这一类投射并不压抑真实动机,也不用其它的动机取代,当事人承认自己的动机,但焦虑经过投射到他人身上而得到减轻。
二、投射心理作用。
孩子将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投射或转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将本能与内心这些内部危险转换成外部危险。因为人有较多时机学会对付外部恐惧,却较难掌握克服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的方法。我指出那名学生刺伤同学是他不守纪律,有意伤人时,他失声痛哭,因为他现在要自己面对良心的责备。外部恐惧如教师、家长的禁戒与惩罚也早已在他内心里产生神经性焦虑。若你促使舞弊的学生只关注他自己的行为后果时,道德性焦虑会使他精神抑郁,情绪低落。
投射的作用不只是减轻焦虑,他给人以表达真实情感的借口,认为自己被仇恨被迫害可以作为攻击意想敌人的`理由。在分组活动的事例中,老师指出这名学生拒绝与人同组,实际上是自己讨厌别人。并批评他不愿与人合作,强制他与人同组活动。他回座以后,不断地向那位同学发起挑衅,随后在两人的争吵中,出手打伤他。他把自己受批评与讨厌情绪都作为保护自己与攻击同学的借口,本身产生仇恨冲动,因此他感到自己的侵犯行为是必然与正当的。这种复杂的文饰与理由化过程,其实质是委过于人,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三、投射心理发展与处方。
投射是一种广为应用的防卸机制。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孩子从小就学会在外部寻找自身的行为原因,而不会检查和分析自己的动机。有时教师与家长忽略孩子的投射效应,不能揭穿他们的虚假理由。使孩子形成习惯性的投射,即使有过错,他们也学会制造圆滑的借口与遁词,力图不感到内疚或逃避惩罚。渐渐产生文饰心理(用虚假理由安慰自己);闭锁心理(有话只和能分享的人说);埋怨心理(怨这怨那,就是不怨自己)等不良心理行为。孩子过分依赖投射这一类否认与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卸机制,对使他烦恼和焦虑的种种威胁和危险,没有采取现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必使他的人格不能健全发展。
然而,所有对自我的保护,都必须在潜意识里进行。孩子决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投射和理由化,否则这些机制便不能减轻焦虑。因此,孩子想把自己的过错推过别人时,有时也并非赖帐,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错。在成人看来一目了然的事情,在孩子的心中可能另有看法。在和孩子讲理时,不能奖赏和默认孩子对事实的歪曲,也应避免直接争辩,要间接说理。上课讲小话的孩子辩解说:“别人也在讲话。”我们可以问:“上课讲小话这种行为对吗?”使他从行为的本身性质去认识。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异性,内心脆弱的孩子心理防线低,早熟的孩子自尊心极强。使他们的投射行为还原到内部的原因时,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摆脱投射影响,正确面对过失与错误。
四、相关资料:
《家教艺术》李春霖,王怀中。
《弗洛伊德心理学基础读本》〈美〉卡尔文.斯.霍尔。
《精神分析概论》〈奥〉s.弗洛伊德。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五
1.1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1.2体育运动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1.3体育运动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中的运球过人,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1.4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1.5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2、小学生。
2.1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体育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他要通过定期的体检等方法得到一定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参考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指标来评定。心理健康更多是陪伴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没有固定指标作为参考,现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根据从很多优秀孩子的的品质中总结得出的,作为一个相对准确的指标来供大家参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六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包括: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内容与要求和本质功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它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的诸多方面,帮助小学生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帮助他们对训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为以后踏上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2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体育运动可以消除运动员恐惧心理的产生,所谓恐惧心理,是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而恐惧心理是提高影响小学生体育成绩的绊脚石,必须加以克服。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小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小学生的吃苦精神、顽强拼搏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有效的消除小学生恐惧心理产生。
通过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课上跟学生的沟通我发现很多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害羞,在课下是有说说笑,到了课堂上就成了哑巴,有些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所以我在体育课堂上安排一定的体育任务,要完成任务每个同学必须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在这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之下,内向的成员得到鼓励和支持,话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慢慢地学会怎么与人交往。例如我所任教的一年级,有一个叫尹英杰的男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其他同学都很不愿意与他玩,他对自己很没信心,可我却很快发现这孩子有一定的运动天赋,于是我叫他参加学校一年一届的校田径运动会,并要求在平时的体育课中一定要认真练习,通过体育运动他很快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渐渐找回自信心,在学校运动会上他以50米和100米两个第一完成比赛,很多同学羡慕他,慢慢的都喜欢与他交流,他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3、心理健康。
3.1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能全部概括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水平。当然体育运动对小学生有着积极地影响和作用,为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是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育运动具有群众性、竞争性,因此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在体育课中,特别是在群体游戏比赛中,要取得胜利,是要靠集体的配合、团结甚至默契的力量才能赢取最后的胜利。这些都能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论。
总之,作为一名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身体和心理都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因素。所以在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同时开展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高素质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我们小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六
为了深入了解民办园园长队伍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采用sci-90症状自评量表和访谈结合的方式,对安阳地区82名民办幼儿园园长进行研究,调查了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城乡、学历、性别、管理年限等个体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民办园园长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社会支持、优化心理素质、科学管理的维度给予建议。
一、问题提出。
园长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园的质量[1]。心理学教育是幼儿园园长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军人物,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关乎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随着民办园的迅猛发展,私人民办园的问题就突显了出来,师资缺乏、资金不足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这些都给民办园的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那么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这不仅影响着其自身园所的管理效能,同时对整个地区民办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着潜在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参加安阳在职民办园园长培训班的园长中随机分层抽取90人为调查对象,涉及安阳地区的五县四区及县级市林州。有效问卷82份,其中市区43人,乡镇39人;女71人,男11人;30岁以下22人,31~40岁47人,41岁以上13人;中专16人,大专47人,本科19人;管理年限1年以内7人,1~5年28人,6~28人,10年以上19人。
(二)研究方法。
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采用5级计分法。参考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考虑筛选为阳性。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后期随机分层抽样访谈部分民办园园长。
三、研究结果。
(一)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调查显示,82名民办园园长scl-90心理自评的因子总均分在1.26~2.54之间,均分平均1.52±0.23;总分最高229,最低113,平均136.71±21.08;阳性项目数35.02±12.10,阳性症状均分2.32±0.23。t检验表明,安阳地区民办园园长scl-90因子自评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等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p0.001)。这说明在总体上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人差。
(二)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以各因子平均值高低为依据排序,民办园园长表现较突出的症状因子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躯体化、焦虑、偏执、敌对等。参照scl-90有关标准筛选阳性,82名测试者中有35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子分=2),占总人数的42.7%。阳性出现率较高的前3位因子依次是强迫24.4%、人际18.3%、抑郁14.6%。
(三)民办园园长心理状况与个体因素的差异比较。
t检验,躯体化因子存在差异(t=0.54,p.05),男园长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症状,这可能与男性缺少压力疏导有关;不同管理年限方差分析,躯体化因子差异(f=3.29,p.05),管理年限10年以上的园长症状更为突出;城乡之间t检验,敌对因子,城市园长高于乡镇园长(t=0.52,p.05);恐怖因子,乡镇园长更高(t=-0.77,p.05),这可能与城市民办园竞争激烈、农村民办园频发安全事故有关。
四、分析讨论。
(一)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本研究得出民办园园长在scl-90的各因子自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都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这表明,总体上安阳地区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与已有的研究一致[2,3]。实际上,民办园面临着较大的困境,经费严重不足造成的经营困难、师资流失严重、管理效能低下、安全隐患层出、缺少社会支持等,都给民办园园长沉重的心理打击。
(二)民办园园长主要的职业心理问题。
民办园园长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不少园长身兼多种职业角色,管理者同时也是经营者、教育者、领导者、沟通者、行业专家等,这使得民办园园长面临多重的压力。调查表明民办园园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为:一是强迫症状突出;二是人际敏感不良情绪明显;三是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症状严重。
(三)不同民办园园长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不同年龄与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年龄因素差异并不明显,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年轻的园长能力和经验稍差,但是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小,体力充沛;另一方面,年长的园长能力强,但是他们还要承担照顾家庭的重担。所以不同年龄段的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水平大体相当。
2.不同学历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学历上差异不显著。毕竟在日常管理中,学历只是其中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民办园园长普遍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进一步弱化了学历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力。
3.不同管理年限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民办园园长的工作年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是躯体化症状,工作年限越长表现的越严重。民办园园长由于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中,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威胁,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所以民办园园长的身体健康,值得我们重视。
五、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保健。
(一)社会支持。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前民办幼儿园无论在幼儿园园数上还是在教职工人数上均远远超过了公办园,这成为解决幼儿入园难的主要力量。然而,社会及家长对民办教育还是存在很大偏见的,少量民办园的失范事件被大肆渲染,给整个民办幼儿教育带来恶劣影响。因此社会舆论和媒体有责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幼儿教育工作,为幼教工作者创造一个理解、融洽、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2.政府要加大对民办园的扶持。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公益性、普惠性应该是学前教育事业的方向。国家应该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加大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帮助民办园向公办园取经,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把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制订并落实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标准和专业标准,提高园长的专业化水平。相信在国家的管理疏导下,民办园一定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3.完善对民办园的培训体系。公办园每年都有大量的各种培训机会,但是民办园无论是园长还是教师,公助培训的机会都少得可怜,教师资源分配也严重失衡。另一方面,民办教师和园长的培训缺少针对性,效果不显著。对此,建议丰富培训方式,集中、远程和送教进园相结合,就民办园园长迫切需要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安全与保育及师资建设等做好培训。
(二)优化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园长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园长必须有良好的心态,保持平和心。民办园园长需要正确面对各种冲突,在工作中不要斤斤计较,面对一些无关原则的责难,淡然处之。其次,园长还要有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要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善于自我控制。同时,还应有多层次的需要,尤其应具有友爱、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有强烈的进取心、责任心与成就动机;有广泛、持久而稳定的兴趣爱好;等等[4]。
(三)科学管理。
当一名幼儿园园长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一件挺简单的事,幼儿园工作之所以称其难,在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民办园由于人手有限,园长大多身兼多职,既要会规划,又要会执行;既要懂教学,又要会领导;既要擅长于招生宣传(幼儿园营销),又要能与家长打交道;等等。同时,还要与方方面面的部门去沟通。这就对园长的管理效能、业务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所以作为园长、园所的总管,要有很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严谨的管理思路和公关能力,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训练,交给社会一个放心的民办园。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为了解学生时教师教学风格的要求,我们时10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个性、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大学生对教学风格在个性上的需求没有差异,而在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上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材施教就应使教学行为在三个维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论文关键词:撇师教学风格需求差异调查。
因材施教从古至今一直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孔子提倡,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记》提出,“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蔡元培主张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现代教育论则强调弘扬人的主体性,特别重视学生敏感的个性、独立人格和能力的培养。
然而,这一原则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困扰高等院校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近几年全国高校的连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进入高校就读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育资源短缺,许多高校为了扩张和追求规模效益往往通过设立附属学院招收议价学生,使得不同层次、不同素质、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在同一学校就读,如,一本与二本学生同校;二本与三本学生同校;本科生与专科生同校:专科生与成教学生同校。由于师资短缺,许多学校的教师往往同时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甚至是同一门课,教师为了应付繁忙的教学任务及效益最大化,一般总是采取相同或类似的教学风格进行授课和管理,这对于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学生而言,显然是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意见大,师生关系不和谐,这也是近些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研究学生需求的必要性。
要改变高校近年来出现的这些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差异,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管理方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应对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结构和特点作全面的评估,分析每位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劣势,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性条件“因材施教”中的“材”在教学上有两层含义:。
第一,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生理特点、不同个性、气质的学生;
第二,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特点不同,应该按其发展的状况来进行不同的教学;教学内容也有其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教学也应该按各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就是不能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的发展需求,教师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不分析学生的能力特征与兴趣爱好,不进行分层次或分类指导。这样“一刀切”或“一锅煮”的教学将导致部分学生的优势智能得不到发挥、发展。因材施教就是要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和条件,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并加以引导和鼓励,因势利一导,扬长避短,培养出具有个性特征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学生的.需要、个性及非理性因素应成为教育过程的重要关切。学生的需求,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过程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并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习者的研究应包括:了解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基础、了解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类型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由教学态度、方式、方法等一系列教学行为所组成,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这种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教育界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个性化和一贯的方式、方法称作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既是教师教学态度、方式、方法的综合反映,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风格如果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因素,达到学习目标。教师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教学风格,并适时适当地作出调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需求,既可以反映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求特点,又能反映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匹配程度,使教师明确改善教学效果的方向,所以它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性工作。
二、研究方法。
(一)测量工具。
(二)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为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0份。其中男性493人,女性557人;文科学生595人,工科学生455人;重点本科学生470人,普通本科学生282人,专科学生298人;一年级学生384人,二年级学生483人,三年级学生183人。为了比较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差异,本次研究把重点本科学生界定为高考第一、第二批次录取的学生,把普通本科学生界定为高考第三、第四批次录取的学生,普通专科学生界定为高考第五批录取的学生。
(三)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ll.5软件,主要进行了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one-wayanova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对30个题目分别进行independent-samplesttest和one-wayanova分析后发现,各层次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在个性方面的需求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学风格的作风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严谨性和维持课堂纪律方面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学风格的教法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信息量多少和讲授的深浅度方面的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3。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需求的特点,笔者还用上述三个量表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存在显著差异的需求列于表4、表5。
四、讨论。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理念、态度、作风、方式、方法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每个教师在实践中均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习惯性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学风格虽然种类繁多,但都可以从个性、作风和教法三个维度去刻画。个性维度是反映教师是否热情、开朗、平易近人、关心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互动以及声音是否洪亮、幽默、富有亲和力等方面的行为特征;作风维度是反映教师对教学是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以及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违纪现象等不良行为是严格管理还是姑息放任等方面的行为特征;教法维度反映了教师对授课方法、技巧的处理、选择,讲课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等方面的行为特征。任何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上述三个维度的组合与综合体现。
本次调查显示,不同的大学生由于在认知、能力、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使得他们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从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来看,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以及专科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在个性维度上的需求差异不大,他们大都希望教师性格开朗、热情,能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和互动,讲课声音洪亮、幽默,情绪饱满。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风维度和教法维度上。
其次,从不同性别的学生看,在对教师的个性需求方面的要求,总体上不存在差异。但从“教师应衣着整洁得体,行为举止稳重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喀在显著差异。可以看出,女生比男生更注重教师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女性为主的学生授课时要尽量注重仪表整洁。在对教师的作风需求上,男女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大。另外,可以发现男生更喜欢教师多讲一些课外的内容,而女生更希望教师能够以严谨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学风格的要求也不同。文科课程一般内容广泛,以陈述性知识为主,信息量大,形象思维。所以要求教师有较好的口才、充沛的激情、广博的知识,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学生有更多的人文关爱;理工科课程内容专业、严密,以理论性、程序性、操作性知识为主,精确性强,抽象思维,学习难度大。所以要求教师授课严谨、朴实,深入浅出,逻辑性强,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给予学生更多的“解疑释惑”。同样,由于学科的不同,会对学生的个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科学生一般比理工科学生更活跃,他们更希望有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而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稳重和严谨,他们更希望严格有序的学习环境。本次调查的结果基本反映了上述特点。
大学生一般是从教师的个性、教学作风和教学教法三个维度去认识教师的教学风格;大学生对教师在个性方面的需求没有差异,但对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方面的需求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内容,备教法设计,还要备学生特点和需求,只有将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教与学完美地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八
大心理教育观是在整合论心理教育和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实施的研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该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心理教育在学科多元分化中整合的必然性及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6: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学科从原先的分化趋向新的整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学科对话、换位思考、互相理解、视界融合己成为当代教育主流。赢在整合,整合出效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教育的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宏观整合指多学科视野的整合;中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指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各种教育力量,教育影响力的整合,形成心理教育的整体合力;微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是心理教育要素的整合,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的整合。而有序的结构、有机的联系、在场的系统是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哲学思考及方法论依据。63世纪3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文理克深,哈维格斯特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发展观,即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个体心理的成长,重视环境、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63世纪43年代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标准的重新界说促成了一种新的学校心理辅导理论模式的形成,即发展性心理辅导。该模式以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强调将心理辅导放置于学校整体工作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结合。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及人性论依据。
二、大心理教育观的内涵。
大心理教育观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程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放置于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联系,与德育教育、各学科教学、学生校园生活和文化活动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心理教育场。根据心理学家温勒的说法,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心理场之中,这个“场”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非常类似于新物理学中所描述的“场效应”,即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要准确,清晰、具体地理解心理教育场,先需理解四种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这是中国教育的特殊性。西方心理咨询和服务注重生理、心理的结合,直接的价值干预是不允许的。中国传统讲究做人要“修身养性”,强调生理与伦理的和谐平衡。今天我们已认识到生理、心理、伦理都是影响人健康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是生理、心理、伦理三结合模式(胡凯,2000,1)。鉴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在教育理论、教育内容的侧重、教育方法、乃至语言表述范式均有差异,所以既不能简单地将二者混同,也不能截然地分割、对立,而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提升。
2、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健康意味着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和谐平衡的心态,与之相适应的神经系统也会处于一种平衡灵活的状态,其中包括强烈而持久的动机,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寓道德之舍,载知识之车,缺乏学科知识作为载体的心理素质训练会陷入孤立和空洞。因此教师课堂教学除了明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外,还要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既要育人,又要育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校园生活文化活动的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有明确的指示: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变化及成长与其日常生活活动紧密相连,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中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育者的共同责任,这是大心理教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是学校心理教育场持续、有效、良性运转的动力来源。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性、技术性很强,需要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层级划分,各负其职。层级划分依据于以班级为基础,系部为重点,学院为依托,家庭和社会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将各层级的教育力量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由兼职为主的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如: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医务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等。为了确保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必须通过资格认定,规范持证上岗管理,建立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通过考核评价督促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明确角色,准确定位,真正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发挥工作潜力;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三、大心理教育观的实施原则。
大心理教育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追求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效性;对未来生活的建设性。将视角定位于学校生活本身,开发校园中蕴藏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走出为健康而健康,舍本求末的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演绎为健康生活方式和有效学习方式的培养。大心理教育观在具体实施中应遵循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目标是一切思想落实在工作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立一方面要与学校整体的培养目标一致,另一方面要能满足学生成长三个阶段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服务于学生求职就业;为学生未来生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标不能是抽象、模糊、单一的,而应当是具体、多元、可检测的,因此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既要认清各项具体目标的先后、主次及内在联系,又要确定相应的检测项目、手段和评价标准,并据此建立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体系。
2、主体性原则。在学校心理教育场中,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教师、管理者)和被教育者(学生)的角色会模糊,双方均为教育的主体,双方互动所构建的主体间性关系是“场效应”的原动力。要形成“场效应”的良性运转,首先要明确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其次重视对“个人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所谓“个人理论”是指师生原有的价值体系,即受个人遗传、成长环境、生活经验影响形成的“实践理论”。与此同时,集体反思、平等对话、共同价值观的培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效益性原则。即优化心理教育各要素,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原则。学校视阈中具有独立功能的心理教育各要素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各要素应围绕目标的实现有意识地进行结构化,结构越优化整体的功能越强大。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操作中建立评估、跟进、辅导;再评估、再跟进、再辅导,循环上升式工作流程的过程。
4、开放性原则。一个开放的系统能与所处环境相互联系制约,获得动态平衡的发展。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有家庭环境、社区和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人心理机制形成的起点,在破解一些心理问题或了解心理发展脉络时往往有解密的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和社会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是指社区医疗卫生设施、活动场所、社会实践活动场所等,软环境是指交往对象、咨讯信息、民俗风气等。外部环境具有客观存在性,如果能了解、分辨、选择蕴含其中的有利因素,加以利用和培植,就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九
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消费心理学心得体会。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消费心理在各类人群及各年龄段的表现,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参与完成的调查统计显示各类人群及各年龄段有如下心理特点:
女性花钱爱算计:女性中花钱特别仔细的占12。4%,比较仔细的占49。8%,花钱不太仔细的占20。7%,花钱很不仔细的占2。9%,不一定的占14。2%。
年龄越大手越紧:40岁以上年龄段消费者花钱都“比较仔细”,并且表现为年龄越大越仔细。其中60岁以上的消费者近乎“特别仔细”。相对而言,20—29岁年龄段的消费者花钱最不仔细。
学历越高,职位越高,花钱越不仔细:一般说来,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们消费比较“大方”,而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群体消费特征为“比较仔细”。从消费者职业和身份特征上分析,花钱最细的要数离休人员,其次依次是农民、军人、企业职工、科教文卫人员。花钱相对最不仔细的是私营业主、个体劳动者、企业管理人员、高校学生。
当今十大消费消费心理趋势:求实求廉求实、求美、荣誉、舒适、安全、好胜、好奇、好痞。求实、舒适、安全反映消费者对理想商品的基本要求,而要吸引高消费人群的眼球需要在美、新、奇等方面下功夫。
消费者购物“看脸谱”:购买时装、化装品,青年女营业员受顾客欢迎,不仅因为她们更懂行,而且还可以当场示范。而选购家用电器,青年男营业员就更受欢迎,一般消费者认为男青年应该对电器内行,而且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强。
另外,中年女营业员因生活经验丰富、性情友善、注重待人接物等长处,最受消费者信任。人们买童装、食品、一般生活用品,都喜欢请她们当参谋,而且她们整体服务态度好,所以上商店找“商嫂”已成为许多消费者选择营业员的取向,消费心理学心得体会。上海人在选购丝绸、茶叶、首饰等商品又特别爱找“法老师”,人们相信他们具有识别商品真假和辨别质量高低的能力。
消费心理在消费活动中的表现: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及消耗各种消费品过程中的活动受消费心理的微妙影响。
(一)消费者的感觉。
消费者对客观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感觉开始的,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消费者在判断一件商品时也必然是由感觉开始的。同样一件商品,只因为颜色稍有差异或包装稍有不同,消费者可能一眼看中,进而购买,也可能一瞥过后,再不理会。这是感觉在第一印象中的心理作用。
(二)消费者性格。
在消费活动中的表现消费者因年龄、能力、兴趣不同在性格上形成个性差异。老年人注重商品的价廉物美及实用性,讲究结实耐用;年轻人则相对灵活,注重商品的外表,讲究个性化及时尚;一些先富的大款则追求高档次的商品,注重名牌。
分析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行为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消费者的购买活动都是由动机推动的。过去,由于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系,我国消费者比较注重求实、求廉动机。购买商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实际效用,讲究经济实惠,经久耐用,并不过分要求商品外观的美观、新颖。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追求商品的时兴和新颖的求新动机,追求商品的惊险、与众不同的求异动机及注重商品的造型美、艺术美的求美动机在当今消费者心理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还有注重省时、省力,使用及维修方便的求便动机;追求厂家信赖,商品档次的求名动机;与他人攀比争荣的好胜动机;为从属于某一群体而消费的从众动机;出于喜爱,崇拜而产生的模仿动机等等。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复杂多样。
因此,企业要正确分析和认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分析,是为了适应顾客的需求,是发展市场的基矗所谓正确分析是说消费者购买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必须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观点对他们的购买动机进行分析研究。消费心理学认为:顾客的购买动机有感情动机、理智动机和惠顾动机之分。感情动机又分情绪动机和情感动机,情绪动机具有冲动性,即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情感动机是消费者精神风貌的反映,具有稳定性。理智动机是对商品进行了解、分析、比较后产生的,具有客观性、周密性。惠顾动机是顾客对特定的商店、厂家或品牌特殊的信任和偏好,它是感情动机与理智动机两者结合的产物。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
自卑是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某些原因引起的自我轻视和自我怀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看不起自己,从而导致自信心缺乏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的心理状态。虽然自卑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但高职高专学生由于高考失利、学习能力欠缺、对学校及专业的不满和对就业前景的担忧等因素更容易陷入自卑这一心理状态,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和较低的成就期望,往往导致在某一事件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作出普遍性、不合理的否定和歪曲评价,长期持续以至产生一种严重的自我失败感,阻碍了自身各方面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能力提升,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影响了学习、生活和自我成长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针对高职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采取切实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来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其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是从事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值得深入研探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多元文化主义是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之后产生的影响心理学的第四股重要思潮[1]。其理论主张重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结构,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多元,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将个人与文化分离的现实,从多元的角度看待当事人的问题,采用有弹性的和多样化的方法,使求助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强调辅导的情境导向,重视文化变量的影响,参照当事人的文化背景解释其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依据文化差异调整辅导和治疗方法,使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传统的以问题或疾病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了以文化为中心。其意义在于,它促使人们正视传统西方心理学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和受实证主义科学观和方法论影响形成的偏重研究客观性和一般规律,而忽视心理与行为的文化历史属性的多样性,有利于理解和挖掘不发达社会和弱势群体中心理咨询方法和途径,克服文化偏差[2]。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自卑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人格特征差异及培养、压力应对、焦虑干预以及心理分析等方法进行调适,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论规范上,对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较为忽视,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自卑心理批判性借鉴西方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多元文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很欠缺[3]。
此外,目前针对自卑心理的咨询和调适方法多采用量化的、还原论的、因果决定论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的`价值规范和科学主义方法论,忽略了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片面追求研究的实证效度。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导致心理健康领域的文化迟钝和理论发展的局限,而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论关注对象和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强调要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文化,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采用多样化的途径有效整合各种咨询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也更有利于提升来访者的自信和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积极整合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探索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自卑心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非常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同时,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因此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念,本着“尊重、鼓励、理解、成长”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在调查分析我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特点和普遍问题,选取克服学生自卑心理的提高和改善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吸收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通过教学实验干预,结合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来验证常规教学方法和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影响。
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能有效克服和改善学生自卑心理的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和模式,帮助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克服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及其消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成就动机的形成,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假设。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有助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步骤。
(一)前测及分组。
课题组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量表选择和教学素材准备等前期工作基础上,从我校一年级级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班级中进行实验对象分组教学安排。具体操作是从在我校一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两个实验班(105人)、两个对照班(123人),对所选取班级进行“自卑心理诊断量表”测试,通过前测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自卑水平上得分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然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干预对照研究,实验设计采取实验组、控制组后测随机分组设计。
(二)实验实施阶段。
实验干预时间为一个学期,约4个月。其中,对控制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讲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方法,对实验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实验组班级的具体操作和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教学中引入关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论视角和价值取向,注重从西方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等方面拓宽学生思维和文化视野,避免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学会关注本土的、多元文化的心理健康评价方法和积极的自我认知思维模式。
2、注重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角色互动,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会交流、分享和领悟,充分感受到“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文化中的自我”,学会调适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的冲突,保持心理的和谐和平衡。
3、根据高职课程的特点,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倡导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独特多样、突出差异个性的教学活动创设,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引入心理情景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式教学,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强调真实性、情景性、切合性,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剧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进来。同时鼓励引入大学生身边的故事和根据不同经历和文化背景所做的创作,调动同学们发现独特的经验和不同层面的自我,以此增强自我接纳、提高自信。
5、注重学生潜能和才干的发现和挖掘,通过成就故事、小组任务驱动等活动促进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展示自己的才干,提高自我效能感,克服自卑心理。
6、引入元认知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整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发展能力。
7、引入心理拓展训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勇敢自信面对未来,抛弃自卑心态。
(三)后测及统计分析。
学期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班、对照班同学进行ams“成就动机量表”和fis“自卑感量表”的测试,根据后测结果,比较分析实验组、控制组学生在自卑水平和成就动机方面的变化和差异,使用spss16.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四、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对照组和实验组自卑和成就动机量表后测差异比较。
将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自卑感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的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成就动机量表”根据题目内容划分为“追求成功”(1-15题)和“回避失败”(16-30题)两个纬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教学干预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方面后测得分明显降低,和对照组学生具有显著差异;在成就动机量表得分上,实验组在“追求成功”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显著上升,在“回避失败”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明显下降,显示在在成就动机量表的两个纬度上实验组较对照组都具有明显提高,并达到极其显著的差异。
(二)实验组、对照组全体学生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纬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纬度都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相关,说明“追求成功”纬度得分的提高和“避免失败”纬度得分的降低是影响学生自卑感得分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结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成就动机和自信心,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五、分析与总结。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干预实验,采用注重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教学方法较以课题教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法更有效地改善和克服了学生的自卑心理,显著地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达到了预期研究假设。同时,通过整个教学实验过程的实施,我们也获得了许多经验、收获和感悟,分析总结如下:
(一)注重引入有关心理健康概念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取向,培养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和评价标准,能避免学生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也有利于启发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发现自我并悦纳自我。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如在人格内容的教学中,通过介绍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美国三个印地安人部落由于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的经典案例,使同学们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另外,在量表测试教学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制定的心理测量量表的文化效度问题,如我国学者用改编后的mmpi量表对中国人的测量发现在情绪性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中国人的平均值高于西方人,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崇尚内隐矜持、他制他律取向,而这样的行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正常”的[4],以此启发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不要轻易给自己帖上自卑或“心理问题”的刻板标签。
(二)教学中注重情景创设和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材料、电影片段等形式创设呈现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出发,给出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通过感受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并在任务解决中逐渐接近目标,体验到成功,通过学习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积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如在进行“自我效能感”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视频引入了一个关于小白鼠“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实验,同时在关键的三个地方设计情景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就把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知识,逐层推进,逐步深入,让学生有一种“拾级而上”的感觉,最后学生最后一步步推导出正确结论时,突然会有豁然开朗的欣喜,哦,原来其中的奥妙是这样,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5]。
(三)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将“教、学、做”有机融合,能有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互动活动、小组任务和心理训练项目,在方法上,注重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多元文化视角,注重营造开放、互动、鼓励、分享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如教学中通过组织成就故事、小组海报、心理情景剧、兴趣岛探究、团体心理辅导、课堂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展示自身才干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和自我的独特之处,树立自我悦纳、自尊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接纳和鼓励的氛围也很重要,能帮助同学有效地克服退缩、害怕失败的自卑心理,大胆参与、积极展示,培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促进了知识理论向能力的迁移。
(四)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优秀的中外心理励志教学素材和影视作品,特别注意发掘和利用本土优秀历史故事、名人事迹和传统文学艺术作品,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塑造文明高雅的心理情趣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中挖掘整合本土化资源、促进西方心理学的本土化。同时使学生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在介绍音乐放松疗法时就引入了“平湖秋月”、“翠湖春晓”等中国古典名曲的鉴赏;在讲授创新思维时,引入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司马光砸缸救人”等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概念;在讲述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部分内容时,引入了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功人士的人生故事,使心理学中关注个体的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人生意义、社会价值有机融合。这些尝试也为如何在合理吸取西方心理咨询理念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六、结语。
多元文化咨询理论是随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已在全球心理咨询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拓展了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和理论,既有利于非西方社会批判性借鉴西方文化的咨询经验,也有利于认识和挖掘不同文化传统的、本土的、民俗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治疗方法[6],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历史悠久的国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民情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的建构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借鉴和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对高职高专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对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的工作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还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共同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学华,郑涌等文化与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5(10);
[4]李涛,杨寿论多元咨询理论在我国的应用[j]咸宁学院学报,,2(1);
[5]姬兴涛,马丹丹等积极情绪体验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国内农机业发生了变化,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其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对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以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一、当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现状
(1)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
受到地理条件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经济及社会发展不够均衡,而且东西发展差异较大,导致机械化的发展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缓慢地区机械化水平很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对体系也并未建立,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缓慢。
(2)原始创新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大多采用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发展模式,缺少对各类产品技术的应用机理、设计理论的研究,难以掌握核心技术。
(3)门类品种问题颇为严重。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环节上的差距很明显,尤其是水田机械的水平过低,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我国水田数量较大,但从其生产情况来看,仍然主要依赖手工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玉米的机械化水平刚刚起步,棉花机械却处于空白,门类品种的缺陷导致农机产品过剩与短缺同时存在,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组织化程度过低,效益较差。
一直以来,农机使用几乎都是一次性的,维修管理水平太差,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业专业服务队、机械等合作服务组织刚刚起步,规范性不足,导致经营总体效益过差,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二、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一)小型低端机械向大型高端机械转化。
目前农机装备存在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低端机械多、高端机械少,老旧机械多、新式机械少问题。
开发中高端水平的农业机械,扭转这一传统落后局面。
大型农业机械作业性能好,粮食收得净,秸秆打得碎,作业效率高。
(二)农业机械多功能化。
多功能整地机械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项目,能同时实现多种作业,一次作业就可以完成灭茬、旋耕、秸秆破碎、深松、起垄、深施肥等联合作业,是一种密集、高效的耕作方式,具有作业宽幅和效率高等优点,还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涝能力,为植物生长创造优良的环境,达到保护性耕作的目的。
(三)农业机械技术性更强。
跟随科技快速发展的方向,其对于科技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从而在以后农业机械的发展过程当中,会着重要求提高其科技含量,从而增强农业机械各方面的能力,进而综合提高农业机械的质量。
另外,加强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提高生产力,更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四)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农业建设已经不仅仅是原有的小部分面积,有很多相关的学者和专家通过相应的研究,预计在2~3a,温室内需要4300套连栋温室。
从这个简单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工业已经与农业技术装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与要求相符合的农业技术装备,当下,设施内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已经基本上实现,在这种前提下,劳动力会大量减少,并且开始逐步实现环保节能、安全可靠的发展路径。
(五)农业机械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持续满足目前和世世代代的需要,能较好保护现有资源和环境,技术上适应,经济上有活力,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这一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开发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
(六)农业机械向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化方向发展。
精准农业是以“3s”技术为信息基础,这就要求未来农业机械管理实现信息化,先进的信息控制技术将应用于农业生产。
同时,完成精准农业的全过程需要从高新技术到计算机信息网,需要加强农机科研、生产、供销、推广、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即实现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化。
三、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
我国己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大。
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适用,促进农机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二)实施农业机械用油优惠政策。
我国应尽早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政策,以降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国家将要实施的燃油税改革中,应依法对农业用油实行免税政策。
(三)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
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械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农机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刑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
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总之,先进的农业机械科技发展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希望本文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共同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以及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的广泛应用,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驰.王健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7(06)
[2]王利民.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j].现代经济探讨,2005(7)
[3]张桃林.以农业机械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j].南方农机,2012(5)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二
摘要:eepo有效教育提出“看、听、想、讲、做、动、静”七个学习要素,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七种学习要素。其中每种要素本质上都属于一种人的心理过程,它们遵循着各自的心理学规律;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若教师能正确认识并掌握它们的规律,将使教学变得更为有效。笔者尝试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心理学方面对此七要素进行分析。
一、对“看”、“听”的心理学分析。
“看”、“听”在心理学上属知觉范畴,因为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知觉具有选择性,所以人的“看”、“听”是具有选择性的。故在教学中教师也能使学生在“看”、“听”的学习过程中做出选择.而且是有效的选择。知觉的选择性是由各种客观原因(如事物的作用强度、活动性、对比以及知觉对象所处外界条件的特点等)和主观原因(人的态度、需要、兴趣、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对生活实践的意义等)决定的。具体来说,教学中学生对“看”、“听”的有效选择主要是由教师正确、有效的指点和引导,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学生的认知、学习方法和习惯所决定的。学生要对“看”、“听”的信息进行有效选择离不开教师有效、正确的指导,教师指导时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教会学生怎样去有效地接收信息(目的要明确、选择要关键)。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悉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的认知、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有效、有选择性地接收也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的方法、习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主要来自于以往所学和亲身经历过、听说过的事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认知的有效方法和习惯莫过于直观、简单、形象、生动、有趣的事物。所以,直观教学是小学阶段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中包括了语言直观、实物直观、图形直观等。例如:教学“平行与平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双杠”插图并且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联想)来说明什么是“平行”(比如“铁路的两根铁轨”、“斑马线”等)。因为铁轨、斑马线等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已经认识。所以通过这样的图形和语言,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想”包括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简单来说,思维就是对信息的加工改造。因此思维也要以感性客观事物为基础。思维可分为:具体思维(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教学中。学生在有效地接收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以“平移与平行”这节课中的“试一试”2来说明,在此处用到了形式思维。所谓形式思维就是凭借概念,并按形式逻辑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思维。其过程为:概念一判断一推理。首先,通过有效的“听”、“看”,学生已经理解了“平移与平行”的概念,并且认识了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接下来要让学生找出:“小鱼向右平移5格,平移前后小鱼图形--中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在学生的脑中就会形成这样的一个推理过程:平移或平行(概念)-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判断)-小鱼平移前后其相对应的线段也是平行的(推理)。通过这样的形式思维过程,学生便能很快得出答案了。又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常常用数手指头的方法,这就是一种动作思维。在讲故事的时候,讲故事者借助的便是形象思维。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想象的关键在于脑中旧有表象的数量与质量。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若课本上没有插图,学生要凭借文字的描述在脑中展开想象来形成桂林山水的形象,才能顺利地学习课文。虽然有些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桂林山水,但在他们的脑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关于青山、河流、小溪等表象,所以当他们读到文中关于描述桂林山水的文字时。脑中的这些表象便会自然再现,同时自觉地经过选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生“自认为”的桂林山水的形象。表象的数量越丰富.质量越好,形成的形象就越接近真实的桂林山水,反之就差得越远。学生在读课文时产生了再造想象,甚至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就是根据文字的描述在脑中再造出符合该对象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不但能如此,他们还把“桂林山水”的表象通过思维中分析与综合的作用与其他事物的表象结合在一起,在自己的脑中形成新事物的形象.这就产生了创造想象。想象能增加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讲”、“做”要以“看”、“听”、、“想”为基础。
其实,“讲”、“做”是学习效果向教师、其他学生甚至学习者本人的一种信息反馈,包括了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讲”的同时,一定要辅以有效的“听”。例如:教师让某学生归纳讲述某段文章的中心大意时,教师和其他学生要运用有效的“听”来接收信息,才能知道该学生刚才所学知识的情况,以及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他讲得好,其他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全面的学生可以借此来补充自己的不足;如果他讲得不够全面,其他的学生可以通过“想”来为他补充完整。这样,便收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同样,做练习、讲评、讨论批改也是同一个道理,在此就不详论了。另外,教师亦可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调节教学的进度和方式。
四、以“动”和“静”的转换调节注意力。
“动”、“静”的转换在课堂中是必要的。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是有意注意。而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小学生在有意注意下进行学习时注意稳定的程度较低,比不上无意注意的稳定性。因为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做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因此,若要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就要进行“动”、“静”转换,以使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一直保持。以“平行与平稳”一课为例,在“静”时学生实现了对“平行”、“平移”的理解,接着教师可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分“小组”试画出“平行线”,先自己画,再分4人小组讨论。然后请几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这样,学生的注意便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稳定,使学习效果实现最大化。
“动”、“静”的转换要合理,特别要注意“动”、“静”的转换次数不宜过多。次数过多会适得其反,会分散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注意力,从而使学习效果下降。在“静”的时候要提高学生注意稳定性的程度。如果学习的内容是较复杂、有逻辑、生动、多变化的,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稳定和持久。例如,学生在一幅风景画上所能保持注意的时间的长度,远不如在一部电影上所能保持的时间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提高注意的稳定程度。但无意注意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周围嘈杂的声音,一些与学习无关但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声音或事物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习应该尽量在一个安静简朴的环境中进行。反之,利用有利的一面可以提高注意的稳定性。首先,可以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例如:突然停止讲课,提高声调,加重语气,利用鲜明、直观生动的教具。其次,凡是与学生的爱好和知识经验有关的事物或给学生增加新知识的事物都能引起无意注意,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注意,为利用有意注意深入学习做好基础,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对“看、听、想、讲、做、动、静”这七个学习要素在心理学方面的简单分析,笔者相信,只要掌握了这七要素在学习中起作用的规律,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三
摘要:耳聋幼儿除了听觉障碍所造成的听力和语言障碍外,心理年龄相对于生理年龄却是偏小。所以对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教育我们应该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力量。
关键词:耳聋幼儿;自卑心里;预防消除。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一个人小时侯接受的影响与教育以及由此形成的习惯,恰似“与生俱来”一般,终身都会起作用。耳聋幼儿除了听觉障碍所造成的听力和语言障碍外,他们的生理年龄与正常幼儿是一样的,而心理年龄相对于生理年龄却是偏小。所以对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教育我们应该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力量。具体方法有:
一、父母创造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条件。
美国儿童心理学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耳聋和其它障碍相对比,最大的差别就是听障所带来的不便和烦恼是隐性的,不易被正常人察觉到。因为正常人之间的交流借助于听觉,用口语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耳聋幼儿在心理遇到挫折或是打击时不知道如何表达,一般会埋藏在心里,旁人是无法轻易察觉的到的。所以家庭教育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预防和消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一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其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以及情绪反映直接相关。让家庭介入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耳聋幼儿父母统一思想,做到积极配合。
在确诊初期,为预防耳聋幼儿产生自卑心理,耳聋幼儿的父母和家庭主要成员应接受孩子是耳聋幼儿的现实。家长认真听取医生的诊断和建议,采用最好的最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和教育。如使用助听器,到聋人学校学习口语和手语,到康复中心进行治疗等。使耳聋幼儿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康复或是学习,接近正常幼儿。如耳聋幼儿已存在自卑行为表现,家长应该以乐观生活态度感染幼儿,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潜移默化改变。家长若拥有刚强的意志,豁达的心胸,百折不挠的精神,那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自然会慢慢消失,并从新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第二,耳聋幼儿父母接受心理治疗或辅导的学习,找出适合的教育方法。
耳聋幼儿父母应该知道,自己孩子和健全孩子的生活、学习存在着差异。自己可能对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不清楚,所以应该接受专业心理治疗和生活辅导的学习。那些单单依靠专门医务人员对幼儿进行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治疗是不正确的。家长通过学习,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家庭的具体情况对自卑心理进行预防和治疗,从而保证耳聋幼儿的身心同时健康发展。例如:(1)让孩子正视自己的缺点,了解人无完人的道理。通过正确认识,但又不过分看中自己缺陷的情况下,使耳聋的残疾不在成为耳聋幼儿产生自卑的根源。(2)家长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弥补听力上的不足,活出一个快乐而美丽的人生来。卡耐基曾经说过:“成功=85%的人际交往+15%的努力。”虽然耳聋幼儿在交往上处于劣势,是弱者,但具备了良好的性格和心态后,甚至可以弥补听障这一缺陷。(3)家长给耳聋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口语环境和生长空间。一口流利的口语是聋健交往的'基础。一个和谐、理解的家庭生长空间,避免了溺爱和无条件的迁就。跟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感受到温暖和爱护。
二、学校创新教育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自卑心理。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聋人学校教育虽然不能培养出“完人”,但可以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的人。耳聋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聋人学校在注重耳聋幼儿知识和生存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另外还应从各个途径针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进行预防和消除。主要方法有:
(一)培养看话、听话能力。
口语是健全人赖以交际的最基本工具。手语是聋人世界交流的工具,是耳聋人的母语。而看话听话能力则是架起耳聋人与健全人沟通的桥梁。在聋人学校,耳聋幼儿会得到简单手语和口语的教育,至于看话听话的能力则不再教授范围之内。但是耳聋人与健全人的交流方式借助于手语和口语是不够的。原因在于大多数的健全人是没有学习手语,看不懂手语的人。会口语的耳聋人可以让别人听懂自己说的话,但是却不理解别人说的,最终会因为交流沟通方式障碍产生消极的负面情绪,不利于预防和消除耳聋人自卑心理。因此,聋人学校应具备教授看话听话能力的正规专业教师。在刚入学时就对耳聋幼儿进行看话听话能力的培养。耳聋儿童通过眼睛可以从说话者的神态、表情、动作、上下文环境以及交流时的背景来综合判断对方所说的是什么意思。需要注意的是看话听话能力需要耳聋幼儿用心感受对方所说的话,增加正确率。看话听话能力的学习使耳聋幼儿更好的理解对话,避免猜疑和孤独的产生。
(二)注重教育、教学改革。
聋人学校也应该与正常学校相同,引进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学校的科学技术实力,促进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例:耳聋教师要定期学习,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使耳聋幼儿的教育与世界耳聋教育相接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突破传统的耳聋教师在黑板上写,让耳聋幼儿看口型找书学习的教学方法,用计算机这一既可展示直观与宏观事物的教学工具向耳聋幼儿传授知识。这些教育教学方法与健全幼儿的同步,使耳聋幼儿可以想象自己与健全幼儿接受同等水平教育,达到心理层面上的平衡。消除耳聋幼儿与健全幼儿接触时无共同语言,拒绝交流等尴尬局面的产生,消除耳聋幼儿与同龄人的隔阂。
(三)增加情感、思想交流。
聋人学校的教师不仅要作到“传道受业解惑”,还要作到从心理上给予耳聋幼儿更多关怀,帮助耳聋幼儿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因为耳聋幼儿在聋人学校接触学习的事物较多,相对的,也较易产生矛盾。在校的聋人教师可以及时的发现并了解事情或矛盾的经过,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耳聋幼儿解决内心的问题,杜绝可能产生自卑心理的所有隐患。另外,教师应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平时尽可能的多接触他们,细心的观察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一种信任感。这样就算耳聋幼儿自己不愿对教师倾诉,教师自己也可以从他们日常的行为和情绪中观察到他们的异常,给予及时的开导和抒解。
三、社会集体力量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教育。
人是社会的人,耳聋人也是。社会生活知识至为广泛,其中有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方面的知识,有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家务劳动与处理亲戚、邻里、小伙伴关系的知识。要让自卑耳聋幼儿参与社会的活动,体会生命的意义,脱离无语手语的世界,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这个多彩的社会。这种教育无需专门进行,只需与社会生活本身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中。聋人学校应组织耳聋幼儿集体外出参观,或认识成人的劳动,或参观革命纪念馆,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耳聋幼儿参加量一些适合的社会性劳动(如拾树叶、抬麦穗等)。这既有利于培养耳聋幼儿的劳动观念,提高他们的认识,还发展了他们的社会性。社会性意识的提高,耳聋幼儿心胸与意识也逐渐开阔和清晰。他们会乐意与人分享他们的想法,失败和成功。从而不会导致与人群的脱离,轻视自己等自卑现象甚至自卑心理的出现。家长不仅要支持耳聋学校组织的外出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孩子从中接受社会教育,还要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外出走亲访友,让孩子认识社会,让孩子接受社会教育。
耳聋幼儿的生理不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社会各界人士更应关注耳聋幼儿的心理健康。只有身心的共同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四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1982-2003年我国部分体育校、院硕士研究生的996篇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了体育训练学学位论文的选题特点,揭示了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学位论文;研究生;选题;体育教育训练学。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其在校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的起点,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对于是否具有应用性,能否指导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自1960年我国开始自己培养研究生起发展到现在,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人数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但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论文题目没有统一的分析,致使研究生在选题时重复选题不断增多。本文对1982―2003年我国部分体育校、院系硕士研究生的996篇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试图从整体上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水平进行分析,从而较客观地反映和总结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学位论文选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和选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全国体育校、院(系)1982―2003年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996篇。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年代分布从统计的历年学位论文的数量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03年我国所培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布和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变化(表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各方向的论文数量不均衡,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大项,在我国开展的较为普及,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居各专项的首位;篮球作为普及性、娱乐性较强的集体项目,学生论文研究也较多,数量居第二位;体操专业论文数量位居第三,其涵盖了健美操、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研究方向,大众健身运动的发展对于体操运动的普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对来说,我国的水上与冰雪运动的科研论文数量较少,研究生论文中涉及冰雪运动中的更是不多见。在近20年中,与冰雪运动相关的研究生论文选题仅有16篇,可能是由于该运动具有地域特点,对场地、气候等有特殊的要求,在我国开展尚不普遍的原因。
从柱状图(图2)显示出,以每四年作为一个时间阶段,其中以2001―2003年这一阶段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为最多,其次为1986―_年时间段,以1998―2000年时间段为最少,2000―2003年三年时间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超过了1998―2000年时间段,显示出我国研究生培养力度的不断增大。
近20年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学位论文的数量均呈现波浪式变化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来看都呈上升趋势(图3)。说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数量均呈现上升势态。
2.2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生论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可信程度和可推广程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大部分着眼于竞技体育,对运动员开展的研究题目数量远远高于普通人。所统计的近20年来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位论文,多以体育院校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而以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具有更高应用价值的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研究较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实验条件有限,经费较少,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进行直接研究。相信随着更多国际赛事在我国的举行和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大赛,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将会逐渐具有更强的代表性。
在所统计分析的这些研究生论文中,针对普通人开展的研究较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群也会愈加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群众体育也将成为体育事业中的一大发展领域。如何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针对广大群众,大力推广体育运动,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纳入具体的日程之中。
2.3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统计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中大部分研究中能够做到选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如上表所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为调查访问、文献资料等,多属定性研究。
测量评价法在进行训练、恢复和技术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做到客观、定量分析,但由于测试仪器的配备限制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度,故在学生论文研究中采用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研究采用了数理统计法,这表明研究者在综合研究中力图更科学定量地描述研究成果,揭示各变量之间地数量关系,也反映了我国体育科研在方法学上的一大进步。一些专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支持。
增加实验法等实证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可靠性和准确性。虽然目前测量评价及高新技术的科研方法被利用的仍然比较少,但已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
2.4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务研究方向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及其特点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生论文选题领域逐步扩大,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等特点。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布来看,各专业的研究方向科研选题格局已趋于稳定。选取教学理论与方法、训练与比赛及运动心理方面的课题占50%以上(表3)。表明大多数研究者在选题时会选取和自己专业特长贴近、接触相对较多,相对具有较好研究条件,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课题。
在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经研究发现,与运动心理相结合的论文呈现增加趋势。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要承受巨大的训练量,承受疲劳、艰苦、单调、枯燥等方面的心理负担,又要克服学习某种技术或动作时产生的恐惧、紧张情绪,还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不利因素,为比赛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证,更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地表现出其动作的高、新、难、和其流畅性和完整性,所有这些只有通过心理训练才能实现。所以,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论文选题中对心理学的研究保持在10%左右。对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上,因为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此外,对运动员智能、认知和反应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
比达到40%左右。完成高质量的动作,必须对其动作技术进行深刻、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在现代竞技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中,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定律,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对动作作出有价值、精确的分析,能使运动员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动作的创新。此外,对于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表明对运动技术的分析诊断,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等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已成为研究的一中普遍趋势。
在与冰雪运动相关的14篇研究生论文中,关于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有9篇,约占64.28%。这在体现了动作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冰雪运动研究不仅数量较少,其研究涉及的领域也过于狭小,一些对于训练监控至关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研究较少,涉及到运动损伤的研究也显不足,关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各项运动技术中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社会学问题、体育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高科技探讨运动规律的课题较少,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2.5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选题方向从总体上讲,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能与教学和训练时间紧密结合。但在研究的内容上、方法学的运用上、研究的视角等方面仍缺乏创新,对于一些急需的前瞻性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同时,选题中还存在题目过于宽泛,研究内容的内涵过大、研究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2.5.2研究水平1)论文的研究水平不均衡。研究成果总体水平不高,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部分论文的研究结果实用性不强,研究结果难以转化。
2)重复性研究较多。这一状况,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知识面狭窄,掌握某些新学科知识不够,难以深入去探索某些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脱离实际。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不敢涉足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的前沿性问题研究。这一状况也反映出我们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的不足。
3)一些论文在探究内容、方法上、观点上没有突破,“小题大做”者有之,“无病呻吟”者有之,对很简单的问题“故弄玄虚”者也有之,缺乏创新性思维是难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关键所在。
2.5.3论文的研究方法从学位论文所采用的科研方法分析中不难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文献资料法,调查统计法等,一些前沿的科研方法应用较少。
1)以调查访问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比重过大。运用这种方法的论文大都以对专家调查的意见作为科学依据。而在使用中往往忽略对专家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与特长的了解,仅以对专家意见的统计分析作为科学论据,必然带有许多主观片面性。
2)采用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课题,由于疏于对问卷信、效度的质量控制及填写问卷调查对象的认真程度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3)研究问题采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研究较为深入的选题较少;定量研究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选题较少;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少;方法学上有所创新的研究选题较少。
4)统计方法的应用有误,在很多论文中,较普遍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但有不少论文却忽略了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简单套用,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在对统计结果解释时,往往又脱离专业知识经验,使结论绝对化,甚至得出错误结论。
3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较广泛,以体育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居多,结合体育实践,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较少。
2)从研究领域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集中在对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各种现象与矛盾的研究上,对国外的训练、比赛、教学中的问题也有涉及。
3)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普遍选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但采用前沿科学技术、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创新。
4)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主要存在选题题目过大、研究不够深入、新方法运用少、统计方法机械套用、研究内容缺乏创新、重复性选题多,群众体育、运动员选材等方面研究不足等问题。
5)建议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适当增加科研方法学的教学内容,并进一步坚持研究生导师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教学训练实践开展联合性研究,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