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荆轲刺秦王的教案(案例18篇)
教案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组织的关键工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下是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教案编写案例。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一
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秦王嬴政坐在宝座上,悠哉悠哉地看着电视,一士兵来报:“皇上,燕国荆轲求见。”秦始皇想了想,点点头,说道:“让他进来吧。”士兵敬了个礼:“yes,sir。”一分钟后,荆轲头戴贝雷帽,身穿牛仔衣,脚蹬长马靴,满脸堆笑地走进大殿。
“你小子来干什么?我可不借给你钱。”秦王没好气地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皇上息怒,我今天是来献宝的,《射雕英雄传》里有您最喜欢的男主角。另外,我们的飞船在海王星上发现了一柄流星之剑。这柄剑的名字叫做格兰希尔·但丁,译为‘风中的女神之咏叹’。剑鞘由巴西真钻镶成,‘八心八箭’。剑尖为蓝黑色,是由传说当中的龙炎打造而成,削铁如泥。剑柄和剑边使用24k纯金包皮。我……”
荆轲正要往下说,却被秦王打断了,“快给我看看!”
“且慢,这上面还有几颗珍珠,容我指给皇上看。”荆轲不紧不慢地说。
“大胆!!!快给我!!!!”秦王大叫,气得从宝座上跳了起来。
“那就用皇上的命来换取这柄剑吧!”荆轲变了脸色,冲向秦王。
“砰——”一声巨响,荆轲用疑惑的表情看着秦王,“你——”话还没说完,只见他头一歪,眼一翻,腿一蹬,死了。
“哼!”查看完荆轲的尸体,秦王很得意,“想我秦王每天被人刺杀上百次,你以为我笨?!我就不信了,你跑得再快,有子弹快?!”他看了看手中的“沙漠之鹰”,“这枪不错。”
秦王让手下把宝剑抬进仓库,自己哼着歌,看《射雕英雄传》去了。
山东青岛市南区基隆路小学六年级:徐一婷。
上一篇:《穷人》续写。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二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领会荆轲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准备。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三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四
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
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二课时
课型:讲读课
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
2、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
理解课文,掌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分组讨论法、提问法、启发法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
生:《战国策》
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谈一谈?
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为此,他找来了荆轲,精心侍奉。
师:很好,同学们预习的都很充分!
二、研读课文
师:现在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
生:(安静看书)
师:现在我们分成两组,由一组同学提问,另一组同学回答,共同来解决大家不理解的问题。
生:“蛮夷”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少数民族。
生:穷困是贫穷吗?
生: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
生:………。
师:大家通过一问一答,互相解决了问题。相信大家对文章有了很好的了解。那现在请两个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一下课文。
生:(复述)
三、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相关的知识,并理清了文章线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练习题。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分析主要人物,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入手
3、如何看待荆轲刺秦这一事件
分析人物形象,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上《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注释,了解并理清了全文的线索,那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文章的内容。
生:复述
师: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樊荆会面,这个画面在文中的哪里可以找得到?
生:第三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樊与荆各自所处的地位,揣度一下,我请同学来扮演一下角色朗读,进行人物对话。
生:(有感情的角色朗读)
师:(点评)在同学们完成任务后,请同学们来说说看,荆轲是如何劝说樊的。(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呢?(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樊: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
师:在这个画面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生:对话
师;好,分析完第一个画面,现在我们该做什么呢?
生:分析第二个画面
师:对,那它出现在文中的哪里呢?同学们把它找出来,默读一下之后,我请同学来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把眼睛闭上,想像一下。
生:朗读
师:同学们听完后,脑中闪过什么画面?有什么感觉?
生:悲壮,仿佛看到一群白衣士子,临江站立,一片凄凉,个个神情严肃。
师:很好,那请问同学们,这段话的感情基调一直没变吗?结合课后练习二思考一下。
生:有变,由凄凉到悲壮,在这里音乐起了很大作用。
师:不错,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们觉得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是如何来刻画的?
生:作者采用对话的方法刻画了一个悲壮的人物。
师:很好,“风萧……。还!”在这一悲壮的氛围下,我们的主人公来到了秦国,进行了行刺活动,现在,请同学们把秦廷行刺的部分找出来。
师:请同学们朗读并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生: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主要是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生:荆轲:有勇有谋
秦王:极尽丑态
生:与太子丹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师:既然荆轲是这样的一个有勇有谋之人,那为什么行刺行刺会失败?(这可以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师: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引导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
生:发表观点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各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是荆轲这一形象,相信同学们对他存在很多看法,那下面布置个作业: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写成书面作业。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第一课时;
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五
李白的《侠客行》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诗歌。其中,李白是这样来刻画侠客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来无影去无踪,杀人是一招毙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就算我死了,我的侠义风骨,也香泽后世,不输于世上的英雄豪杰。
浪漫诗人笔下的侠客潇洒自由,快意恩仇,轻生死,重承诺。可是史学家笔下的真实的侠客,能否这样潇洒浪漫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去领略著名侠客荆轲的英雄形象。(板书课题)。
学生答: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问:同学们为何不选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学生答:荆轲刺秦失败。
师:看来荆轲是一个悲剧英雄。下面让我们研读文本,看看荆轲为什么是一个悲剧英雄。
1、标题中哪个字是关键呢?对,“刺”字。整个故事以“刺”为核心而展开,请同学们抓住这个关键词,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情节。
行刺的缘由——刺前准备——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学生概括的过程中追问缘由是什么,做了哪些准备)。
2、提问:既然荆轲做了这么多的准备,那他为何会失败呢?(学生发言)。
同学们的解答很有道理,是否全面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段课本剧。(鼓掌,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表演)。
(学生表演)5分钟,同学再发言。
明确:失败的原因:1、准备不够充分。
2、荆轲想生擒秦王,所以刺秦时没有拼命。
(读书一定要仔细,并且多思考。)。
3、提问:如果刺杀成功,能否保住燕国?
明确: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不能挽回燕国的危亡,仅凭个人的拼杀想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
《战国策》“长于记事,善于写人”,擅长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在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刻画人物。下面,我们一同来鉴赏另一个精彩的场面——“易水送别”。
1、学生配合音乐朗读,注意语速慢一些。
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刻画荆轲的呢?请用评点的方法自主赏析。(抓关键词语,分析典型细节,探究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示例:“白衣冠”,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一笔道出这是一次生离死别,为荆轲的义无反顾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书、做笔记,看看谁能够发现文章的精彩之处。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
在这一悲壮感人的场景中,即有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对人物进行正面刻画,又有借萧瑟的秋景,借众人的神情、动作,借由悲凉变为慷慨的音乐,来渲染凄凉悲壮的氛围,从侧面烘托人物。从而为我们展现了荆轲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4、你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呢?
明确:刺秦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是无效的,但也是弱国反对强暴的正义行为,具有合理性。所以说,杀人是他的使命,被杀是他的宿命。他虽然失败了,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狭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1、写作训练:仿照易水送别,运用正侧面结合的写人技法,尝试写作一个人物片段。
2、拓展探究:同是强秦压境,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有人却选择了游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以“‘退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六
(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3)、燕王拜送于庭。
(4)、使毕使于前。
b、省略句。
(2)、今闻(秦)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
(3)、太子闻之,驰往,伏(于)尸而哭。
(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5)、以(之)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6)、欲与(之)俱(往),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7)、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8)、愿举国为内臣,比(于)诸侯之列。
(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10)、使(之)毕使于前。
(11)、而(按)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2)、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13)、顷之(荆轲)未发。
c、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定语后置句。
(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e、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f、固定句式。
(1)、为之奈何?“为……何?”译为“对……怎么办呢?”
五、能力提升。
1、请同学讲述本文的故事。
2、分小组讨论:根据故事发展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开端(1---2):行刺缘起。
发展(3---9):行刺准备。
结局(18):荆轲被斩。
六、分析鉴赏。
1、师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六个动词,提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明确: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及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根深。太子的“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非凡。
明确: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4、赏析“取头为信”段落,概括两个人物的精神风貌。
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彩风貌。
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燕赵慷慨之士。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
5、赏析“怒斥太子”段落。
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却怀疑荆轲“有改悔”而开口“先遣秦武阳”,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耿直刚烈、不畏权势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6、分角色朗读:太子丹、看、荆轲、樊於期和旁白。
提示:(1)、注意诵读技巧,可适当加上肢体语言。
(2)、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可设计文言版本、白话文版本、方言版本。
7、赏析“易水决别”段落。
(1)、首先,抓住特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乃这句话的文眼,简单的三个字,“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冷水浸骨的悲伤。
第二,突出重点。在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调陡变,悲去壮来!士皆瞋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烧!热血沸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壮胆豪气胸中起,赢得生前身后名。
第三,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有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第四,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请同学深情朗诵本段。
学生诵读时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视拿捏感情,可以指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如读到“风萧萧子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停顿,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听觉感受和进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间。
8、赏析第三部分“廷刺秦王”,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怎样的体现。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厚遗蒙嘉”而得以引见,可见其行事周密。
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而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图穷而匕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然出现“乃以手共博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击荆轲,荆轲反被“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厚遗蒙嘉行事周密顾笑武阳武阳:色变振恐反衬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荆轲:“笑”“顾”“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神勇。
图穷匕见秦王:惊---起---绝---拔---操---急“走”尽失其度。
秦群臣:愕以手共博之英雄虎胆。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
倚柱而笑荆轲:笑箕踞骂视死如归。
七、艺术手法赏析。
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怯阵,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
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樊献首”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知以谋,使得梵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时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3、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一是“易水诀别”。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即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八、拓展延伸。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七
2、掌握《荆轲刺秦王》文章前两段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用析读法分析人物性格。
一、导课。
二、文学常识。
《战国策》。
回忆《战国策》相关知识。《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成辑,共33卷。属于先秦历史散文行列,以记叙为主。
三、正音。
结合导学案学习准备第二题进行。(由学生回答)。
四、分析全文脉络。
由题目入手,看全文的中心事件是“刺”,围绕着刺字展开的有行刺缘由,行刺准备,行刺过程,行刺结果。分别对应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五、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并圈点出解决不了的字句。
2、教师答疑,并在此过程中强调一些重点词语。
如:进兵北略地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
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微太子言诚能得樊将军首。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
金千斤行而无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伤长者之意(古今异义)。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卒惶急无以击轲固定搭配。
秦王必说见臣通假字。
此时文意已经疏通。
六、分析文章内容。
问:文章第一段非常的短小,读起来却非常的有气势,为什么?
(即:分析6个动词的好处)。
说明了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形势岌岌可危,使全文一开始就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之中,同时也奠定了主人公后面的悲剧命运。
七、利用析读法,分析人物在开端部分展现出来的部分性格。
太子丹:急躁。
荆轲:讲信用(“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此句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
心思沉稳,虑事周密(行而无信,要樊头与督亢之地的地图),
果敢(对应太子的“不忍”)。
胸有成竹(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事的开端部分,明白了刺秦的原因。但是由于太子丹的不忍,会把事情推向那种发展地步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请同学们课下自行预习文章的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板书设计。
《战国策》。
开端行刺缘由(1-2)。
发展行刺准备(3-9)。
结局行刺结果(18)。
太子丹:急躁。
荆轲:讲信用;心思沉稳,虑事周密;果敢;胸有成竹。
教学反思。
当今中学生有三样害怕的东西:写作文、周树人和文言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讲得过多,以至于原本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我也并没有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扬自己的自主性,自己解决!比如读音问题,在他们读不出来的时候,没有让他们当场自己查字典,而是直接告知答案;翻译问题,在学生自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后,不会的问题,没有给予时间让他们小组内解决;在总结文言现象的时候,并没有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而是一段过去,所有的种类包括在内,这样不能使学生反复熟悉文章内容。所以较好的方法应该是——分类别进行:如分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类别,先让学生自己查找,然后小组间讨论,加上组与组之间相互补充,最后再师生共同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反复熟悉文章,而且还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八
太子丹正厅,太子丹正与老师鞠武议事。
太子丹:(叹气)自我从秦国回来后,嬴政的气焰更嚣张了,天天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吞各国。眼下战火将及燕国,身为太子我却毫无办法。
太子丹:所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鞠武:但如果主动出击,我们几乎没有胜算。他们的地形易守难攻。如果隐忍一下说不定还会有变数。
太子丹:(怒)忍,忍可以解决问题吗?秦如虎豺,他早晚会毁了燕国。
随从报有人求见,樊於期上,身长八尺,留密髯,百姓打扮,脸上带有因长途跋涉留下的憔悴,但仍可以看出此人气质非凡。他一进厅就跪倒在地,作揖状。
樊於期:太子丹救我!
太子丹:(惊讶,纳闷)阁下是……
樊於期:(抬头)太子丹不记得在下了吗?
太子丹:(恍悟,惊讶,慌忙上前扶起)樊将军!快快请起,你怎么如此打扮?
樊於期:(叹气)因我一次战斗失利,秦王便要赐死我,适我在外有人及时通知了我,我才得以逃出,但我的父母家人都已经……咳!
太子丹:(愤怒,以掌击桌子)真岂有此理,樊将军鞍前马后,兢兢业业,衷心为秦国立下了不少功劳,仅一次失利,便要诛族。(鞠武以目示意太子丹,太子丹不加理会)将军不用担心,你就暂住在燕国。
樊於期:(跪地,叩头)我得罪了秦王,眼下的形势已是穷途末路,我曾投奔多处,都因惧怕秦王而拒绝收留我。殿下今日救命之恩,樊於期永生难忘,我愿终生为太子效命。
太子丹:(扶起)将军不用多礼,想当初我在秦国作人质时,秦王不顾和我在赵国的情谊,反过来三番五次的侮辱我,樊将军却待我如己。现在将军有难,我怎能袖手旁观。将军沿途劳累,请早歇息。(对外)来人,带樊将军去上房休息。
樊於期谢礼,由仆人领下。
鞠武:(急切)哎呀,殿下,你这不是把肉放在饿虎经过的路上吗?秦王本就有意找燕国的茬,现在你收留了得罪他的人,他必然要来进攻。这场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就算管仲、晏婴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呀!你不如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让秦国好没有攻打燕国的借口。
鞠武:(叹息)事已至此,多说无用,现在只有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联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这样便有可能抵挡住秦国。
太子丹:(眼望门外开阔处,叹息)恐怕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九
说教材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3.深入理解,朗读背诵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说板书设计
行刺的缘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行刺的准备:白衣冠——荆轲刚烈勇武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十
太子丹正厅,荆轲从外面突然闯入。
荆轲:太子殿下!
太子丹:荆卿,何事,如此匆忙?
荆轲:我想到一个破秦之法。
太子丹:(大喜)何法可破?
荆轲:我想向太子借两样东西。
太子丹:若可破秦,十件东西也借给你,不知你要的是什么?
荆轲:第一件,燕国督亢之地的地图。
太子丹:(大惊,气愤)你,你竟然要割地求和解,算我看错了你。
荆轲:殿下,并非如此。我只是假意献图。
太子丹:(狐疑)假意?
太子丹:(吃惊)难道……。
荆轲:没错,我要去刺杀嬴政。但只是地图还不足以取得他的信任,我想向太子要第二件东西。
太子丹:(感动)什么东西?要我的命都可以。
荆轲:不用殿下的命,(停顿)我要樊於期将军的人。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十一
荆轲刺秦王
西汉刘向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文章翻译
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血沾湿衣裳,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悲凉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剑伤。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卫上前,斩杀了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十二
设计/ 董亚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2、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3、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二、 教学设想
1、本文的故事情节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十分的陌生,因此先通过阅读方式让大致了解文章的结构。
2、不断朗读的方式读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先归纳、提出文言知识的重难点,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3、本文通过几个场景对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通过分析几个场景让学生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三、拟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历史背景介绍: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二、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
对于文章的结构,可以让学生讨论归纳,老师主要做引导,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归纳结果,可以让学生大胆表达,讨论,鉴别优劣。
第一种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2):故事的开端。荆轲请求刺杀秦王以报太子。
第三部分(3—8)故事的发展。荆轲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部分(9—16):故事的高潮。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
第五部分(17—18):故事的结局。荆轲刺杀秦王不成被杀。
第二种结构:
第一部分(1—2):开端,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3—9):发展,行刺准备
第三部分(10—17):高潮,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18):尾声,荆轲被斩。
学生在分析本文结构时可能会得出以上两种结构,教师不做刻意的确定,只要持结论的同学言之有理均可。为便利以后教学方便,本课教学采用第二种结构分法。
三、学习文言知识
文章比较长,文言知识也很丰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本教学环节的学习原则有两个,一是学生的知识疑惑点,即难点;二是学生的知识必备点,即重点。采用学生读文章发现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
1、学生朗读、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讨论、学习相关文言知识
(以下各部分均按照以上方法学习)
2、本文学生应该掌握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常见句式
3、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学习的文言知识
2、找出文章中能够表现荆轲人物形象和品格的事件(或片段),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十三
荆轲独自于太子府花园一听上饮酒、叹息,高渐离后背着筑,一手拿狗肉,一手提酒壶上。荆轲没注意。
高渐离:老弟,为何一个人喝闷酒。
荆轲:(惊起,拍高肩)高兄,你怎么来了?
高渐离:我听说你被太子留在了府中,今天就来看看你,怎么不欢迎?
荆轲:高兄,哪里话。来,坐。
荆轲:咳,你有所不知,近来秦国大将王翦已经攻破了赵国,并且将赵国的大片土地俱归秦国所有。太子丹因收留樊於期而激怒了嬴政,他很快就会派兵北上,进犯燕国边境。太子日夜烦忧,我也不能想出应敌之策。
高渐离:(将狗肉摆上,到酒)我也听说了此事,直到你这几天一定很发愁,所以才跑来给你解解闷,来,不用愁,喝。
半酣,高渐离击筑,荆轲操起剑,在亭子下空地处舞了起来,并伴着筑的节奏歌唱。时值秋天,剑舞处树叶飘落。
战事连连兮遍烽火,
君主烦忧兮客添愁,
拔剑四顾兮心茫然。
荆轲舞至一半忽然停下,奔至高前大叫。
荆轲:高兄,我想到一个办法!
高渐离:(停止击筑)什么办法?
荆轲:(不答,激动,脸色即而转凝重,忘园中远处)也只有这个办法,我要博一搏。
高渐离:(预测带什么)莫非……。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十四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也几乎是妇孺皆知。可是人们对他的印象却各不相同,有的人说他是英雄,有的人说他只是“匹夫之勇”。,“荆轲刺秦王”这一篇文章选自《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东周列国志》的作者是明末初清的著名文学家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所讲述的故事是西周结束至秦统一中国。“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公元前227年强大的秦国即将统一六国,正当秦王的大军势如破竹,燕太子丹为了报仇,找到智者田光,向田光请教。田光把荆轲介绍给燕太子丹。而田光为了激发荆轲的斗志,自刎了。荆轲出了一条计策,由自我带着樊于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区地图,献宝时趁机杀掉秦王。而樊于期明白后甘心自刎。之后,荆轲与勇士秦舞阳,便要前往秦国。他们在易水边告别,荆轲和着悲壮的音乐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话成了千古名句。他给秦王看燕国都亢的地图,当看到地图最终的时候“图穷匕见”,于是荆轲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可惜他没有成功,最终惨遭毒手,壮烈而死。荆轲虽然死了可是他的英雄形象却永远被后人传颂,他的名字也永留青史。正如文天祥所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荆轲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秦国统一天下已经构成定局,小小的燕国根本不是秦的对手,所以只能以刺杀秦王的方式来保存自我。然而荆轲并不是燕国人,他只是一个流亡他国的侠客。所以他去刺杀秦王并不只是为了挽救燕国,而是为了所有的诸侯国和遭受苦难的黎民百姓。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他的侠肝义胆。秦王嬴政既然有统一六国的实力,那么他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杀的。所以为了刺杀的成功,荆轲说服了秦王痛恨的将领樊于期,让他献出了自我的首级。然后又准备了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的地图,当然还有一把锋利无比并且带有剧毒的匕首藏在地图中。
看来荆轲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匹夫之勇”,他是个有勇有谋的英雄。可能是运气不好,荆轲没有成功。并且使秦舞阳,樊于期,田光,三位勇士身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欣赏荆轲。我欣赏他的侠肝义胆,他的不畏强权,他的智勇双全,他的视死如归,还有他的英雄精神。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十五
几天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的书,我对它爱不释手。其中我最喜欢看的书《荆轲刺秦王》了。
它主要讲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最强。一次,秦王准备攻打燕国,太子丹听了非常害怕,连忙找刺客刺杀秦王。当时有一个叫荆轲的人愿意帮太子丹刺杀秦王,并用‘割地求和’的方法靠近秦王。太子丹让工匠做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而且带有剧毒,然后,荆轲带着地图、匕首和秦舞阳去了秦国……可最后刺杀失败了。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被两个人所感动,第一个是樊於期,樊於期本是秦国大将,后来投靠燕国,秦王一直在通缉他。荆轲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想‘用’一下樊於期的头。樊於期知道这关系到燕国的存亡,爽快的答应了。让我感动的是樊於期选择了舍小保大;第二个是荆轲,因为不管刺杀秦王成功或者失败,他都要被杀死。
可他明知道去那儿无论是什么结果都是死,但他为了自己的国家还是去了。而秦始皇看起来很坏,可他统一六国也为了百姓好。因为其它六国不在战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樊於期是英雄,因为他为了“国家”;荆轲是英雄,因为他有不怕死的精神;秦始皇也是英雄,因为他为了百姓,统一了六国。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十六
旁白为了扞卫燕国的国土和消除见陵之耻,易水诀别之后,背负着巨大使命的荆轲和秦武阳便踏上了刺杀秦王的不归之路。这天,他们来到了秦国,并要去拜见秦王。
放音乐《快乐你懂得》
秦王(大笑)哈哈哈,大家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鼎鼎大名的秦王赢政。(笑)哈哈,今天燕国派遣荆轲来送地图,燕国的版图很快就成我的了。(坐到台中央的椅子上)。
侍女给秦王扇风。(表现得很喜庆)
音乐停。
荆轲(京剧的步伐上场晃一圈,然后走到台边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唉,今天这一去生死难卜啊!
荆轲和秦武阳分别拿着装有地图的匣子(秦武阳拿着)和呈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荆轲拿着),缓缓走上大殿。
秦武阳(脸色突然由红变白,整个人微微颤抖着)
大臣a(吆喝)使者你干什么变了脸色?
秦武阳(结巴地)我,我……(手在抖动)
荆轲:(回头对秦武阳一笑,转过头去对秦王说)山野草夫第一次,不曾见过天子,大王不要跟他一般见识,请允许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吧(显得诚恳)。
秦王:(面带疑色,却又瞬间大笑)哈哈,好,你把他手中的地图程上来给寡人瞧瞧。(挥手指着秦武阳手中的地图)
荆轲:(转身,从秦武阳那接过地图,步伐沉重地走上大殿,来到秦王面前)
秦王打开来给寡人好好看看。
放音乐《命运交响曲》
荆轲遵命。(缓缓打开地图卷,穷图匕现,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抽出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武阳(吓得瘫坐在地)
秦王(大惊失色,向旁边闪去,匕首没有刺到,挣着站起身来,衣袖被扯断了。转身拔剑,却只抓住剑鞘)
荆轲(再次挥着匕首向秦王而去)
音乐《命运交响曲》停,放《斗牛曲》。
秦王和荆轲绕着柱子转。
秦武阳(偷偷地躲到了角落里)
荆轲你这暴君,看你往哪跑!!
大臣a、b(惊慌失措,左顾右盼寻找武器)
大臣a、b空手与荆轲搏斗,试图抓住荆轲。
夏无且(一拍脑袋,将手中的要袋朝荆轲扔了过去)
大臣a、b(大喊)王负剑!王负剑!
荆轲(手一扬,将药袋打到一边去)
秦王(拔出剑,向荆轲的左腿砍去)
荆轲(轻微的)啊!(负伤倒下,顺手将匕首向秦王扔过去)
音乐停。
秦王(向一边闪去,匕首中柱,秦王大怒)你这斯怎么不知好歹!!!(挥剑向荆轲砍去)
旁白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自知事情已经失败。
放音乐《二泉映月》
荆轲(慢慢移到柱子边上,背倚着柱子,两腿张开,两手按膝,骂到)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失败吗?你不要天真地以为是我没能力才杀不了你,你要记着这是我故意放你一马,为的只是想活捉你,强迫你订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士兵们一拥而上。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荆轲被杀死)
音乐停。
秦王(眼前一阵眩晕,一个站立不稳,向后倒去)
大臣们(一拥而上,扶住秦王,嘴里叫到)大王!!
谢幕……
东桥中心小学五年级:张淑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十七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1/5]。
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5]。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2/5]。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它。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药水加工。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就派秦武阳做副手。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就又请他,说:“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荆轲生气了,呵斥太子说:“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2/5]。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3/5]。
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随着拍节唱歌,发出了声调悲凉的声音,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荆轲)又向前唱道:“风潇潇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再还!”筑声又发出激愤的声调,送行的人听了,都怒目睁眼,头发都竖了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到了秦国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燕王真的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起兵抗拒大王,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只要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按时祭祀就行了。(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3/5]。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4/5]。
秦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在朝堂上安排最隆重的“九宾”大典的礼节,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前进。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变得很恐惧,群臣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过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荆轲取过地图奉送给秦王,展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着刺他。还没有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握住剑鞘。当时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4/5]。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5/5]。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并且秦国的法令,群臣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拿着兵器的,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皇上的命令不能上殿。正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追逐秦王,而仓猝间惊慌失措,大家没有东西来打荆轲,于是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这时,随从的医官夏无且用他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正绕柱跑,仓猝间恐惧慌忙不知所措。两旁的人就喊:“大王快把剑推到背后!推到背后!”于是(秦王)拔出剑来击杀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投中,投在柱上。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象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所以没有成功,因为想劫制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秦王的)待臣上前,杀死荆轲。(事后)秦王头晕目眩了好长时间。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5/5]。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篇十八
在我的眼里,荆轲是一个爱国志士、勇士与智士。
西谚曰:“叛祖国犹舟人自穴其舟也,可不戒哉。”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一句足以将他的爱国豪情展现出来。在这国难当头,他的反应不是退缩与投降,而是抛头颅,洒热血,愿以一死以换国之存。1911年编纂的小学课文,向孩子们这样讲述“爱国”:“国以民立,民以国存。无民则国何由成?无国则民何所庇?故国民必爱国。舟行大海中,卒遇风涛,则举舟之人不问种族,不问职业,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何者?舟为众人所托命,生死共之也。国者,载民之舟也,国之利害,即民之休戚。”荆轲的确做到了这样,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了他的爱国壮举。评价他为爱国志士是毫不吝惜的。
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荆轲也是这样的。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这不仅表现在他毫不畏惧地进入号称虎狼之国的强秦,更表现在他与秦王的斗争上。从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常言道:“士可杀不可辱”。其怒叱太子,表现出了他刚烈的性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颇有些壮举,但也透着淡淡的感伤。正所谓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所以,他是一名勇士。
有些人认为,荆轲之所以刺不成秦王,是因为他有勇无谋,其实不然。荆轲刺不成秦王,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此次秦国之行有信,使秦可亲,他向太子丹提出“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的要求,这是他智的表现之一;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并说服樊将军自献其首,此为其智的表现之二;既至秦,厚遗秦王宠臣蒙嘉,此为其智的表现之三;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秦武阳,一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更是表现出他的智慧。总之荆轲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侠义之士。